作者: 段成式(803年—863年),唐代文学家、博物学家,以博学多才著称。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年代:成书于唐代(9世纪)。
内容简要:《酉阳杂俎》共30卷,是一部笔记体著作,内容涵盖神话、传说、历史、地理、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奇闻异事和民间传说,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它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唐代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九-原文
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
僧但言且行。
至是,僧前行百余步,韦知其盗也,乃弹之。
僧正中其脑,僧初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
韦知无奈何,亦不复弹。
见僧方至一庄,数十人列炬出迎。
僧延韦坐一厅中,唤云:“郎君勿忧。”
因问左右:“夫人下处如法无?”
复曰:“郎君且自慰安之,即就此也。”
韦生见妻女别在一处,供帐甚盛,相顾涕泣。
即就僧,僧前执韦生手曰:“贫道,盗也。本无好意,不知郎君艺若此,非贫道亦不支也。今日故无他,幸不疑也。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
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地焉。
盖脑衔弹丸而无伤,虽《列》言“无痕挞”、《孟》称“不肤挠,”不啻过也。
有顷布筵,具蒸犊,犊劄刀子十余,以齑饼环之。
揖韦生就坐,复曰:“贫道有义弟数人,欲令伏谒。”
言未已,朱衣巨带者五六辈,列于阶下。
僧呼曰:“拜郎君,汝等向遇郎君,则成齑粉矣。”
食毕,僧曰:“贫道久为此业,今向迟暮,欲改前非。不幸有一子,技过老僧,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
乃呼飞飞出参郎君。
飞飞年才十六七,碧衣长袖,皮肉如脂。
僧叱曰:“向后堂侍郎君。”
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且曰:“乞郎君尽艺杀之,无为老僧累也。”
引韦入一堂中,乃反锁之。
堂中四隅,明灯而已。
飞飞当堂执一短马鞭,韦引弹,意必中,丸已敲落。
不觉跳在梁上,循壁虚摄,捷若猱玃,弹丸尽不复中。
韦乃运剑逐之,飞飞倏忽逗闪,去韦身不尺。
韦断其鞭节,竟不能伤。
僧久乃开门,问韦:“与老僧除得害乎?”
韦具言之。
僧怅然,顾飞飞曰:“郎君证成汝为贼也,知复如何?”
僧终夕与韦论剑及弧矢之事。
天将晓,僧送韦路口,赠绢百疋,垂泣而别。
元和中,江淮中唐山人者,涉猎史传。好道,常游名山。自言善缩锡,颇有师之者。
后于楚州逆旅遇一卢生,气相合。
卢亦语及炉火,称唐族乃外氏,遂呼唐为舅。
唐不能相舍,因邀同之南岳。
卢亦言亲故在阳羡,将访之,今且贪舅山林之程也。
中途止一兰若,夜半语笑方酣,卢曰:“知舅善缩锡,可以梗概语之?”
唐笑曰:“某数十年重趼从师,只得此术,岂可轻道耶?”
卢复祈之不已,唐辞以师授有时,可达岳中相传。
卢因作色:“舅今夕须传,勿等闲也。”
唐责之:“某与公风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实慕君子,何至驺卒不若也。”
卢攘臂瞋目,眄之良久曰:”某刺客也。舅不得,将死于此。”
因怀中探乌韦囊,出匕首,刃势如偃月,执火前熨斗削之如扎。
唐恐惧,具述。
卢乃笑语唐:“几误杀舅。”
此术十得五六,方谢曰:“某师,仙也,令某等十人索天下妄传黄白术者杀之。至添金缩锡,传者亦死。某久得乘跷之道者。”
因拱揖唐,忽失所在。
唐自后遇道流,辄陈此事戒之。
李廓在颍州,获光火贼七人,前后杀人,必食其肉。
狱具,廓间食人之故,其首言:“某受教于巨盗,食人肉者夜入,人家必昏沉,或有魇不悟者,故不得不食。”
两京逆旅中多画鹦鹆及茶碗,贼谓之鹦鹆辣者,记觜所向;椀子辣者,亦示其缓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九-译文
清论,勉为其难地接受了邀请。现在已经走了二十里路还没有到达,为什么呢?”
僧人只是说继续走。
到了这里,僧人向前走了一百多步,韦生知道他是盗贼,便用弹弓射他。
僧人正好被射中头部,但一开始没有察觉,直到韦生射了五次,僧人才摸到被射中的地方,慢慢地说:“郎君不要恶作剧。”
韦生知道无法奈何他,也不再射弹。
看到僧人来到一个庄园,几十个人举着火把出来迎接。
僧人请韦生坐在一个大厅里,说:“郎君不要担心。”
然后问左右的人:“夫人的住处安排妥当了吗?”
又说:“郎君先自己安慰一下,就在这里吧。”
韦生看到妻子和女儿被安置在另一个地方,布置得非常豪华,彼此相视而泣。
韦生走到僧人面前,僧人握住韦生的手说:“贫道是盗贼。本来没有好意,不知道郎君的技艺如此高超,如果不是贫道也支撑不住。今天没有别的意思,请不要怀疑。刚才贫道被郎君射中的弹丸都在这里。”
于是举手摸脑后,五颗弹丸掉在地上。
原来他的头部衔着弹丸却没有受伤,即使是《列子》所说的“无痕挞”、《孟子》所说的“不肤挠”,也不过如此。
过了一会儿,摆上了宴席,准备了蒸牛犊,牛犊上插着十几把刀,周围摆着齑饼。
请韦生入座,又说:“贫道有几个义弟,想让他们来拜见。”
话还没说完,五六个穿着朱衣、系着大带的人,站在台阶下。
僧人喊道:“拜见郎君,你们如果遇到郎君,就会变成齑粉了。”
吃完饭后,僧人说:“贫道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现在年纪大了,想改过自新。不幸有一个儿子,技艺超过老僧,想请郎君为老僧除掉他。”
于是叫飞飞出来拜见郎君。
飞飞才十六七岁,穿着碧衣长袖,皮肤像油脂一样光滑。
僧人呵斥道:“去后堂侍候郎君。”
僧人给韦生一把剑和五颗弹丸,说:“请郎君用尽技艺杀了他,不要给老僧添麻烦。”
带韦生进入一个堂中,然后反锁了门。
堂中四角只有明灯。
飞飞在堂中拿着一根短马鞭,韦生拉弓射弹,以为一定能射中,但弹丸已经被敲落。
飞飞不知不觉跳到了梁上,沿着墙壁虚摄,敏捷得像猿猴一样,弹丸射完也没有再射中。
韦生于是挥剑追赶,飞飞迅速闪避,离韦生不到一尺。
韦生砍断了他的鞭子,但最终没有伤到他。
僧人很久才开门,问韦生:“为老僧除掉祸害了吗?”
韦生详细地说了经过。
僧人失望地看着飞飞说:“郎君证明你是贼了,你还有什么话说?”
僧人和韦生整夜讨论剑术和弓箭的事。
天快亮时,僧人送韦生到路口,赠送了一百匹绢,流泪告别。
元和年间,江淮地区有个叫唐山的人,涉猎史传。喜欢道术,经常游历名山。自称擅长缩锡术,有不少人拜他为师。
后来在楚州的旅店遇到一个叫卢生的人,两人意气相投。
卢生也谈到炉火术,说唐家是他的外族,于是称唐山为舅舅。
唐山舍不得离开,便邀请他一起去南岳。
卢生也说有亲戚在阳羡,打算去拜访,现在先贪图舅舅的山林之旅。
途中在一个寺庙停留,半夜谈笑正酣,卢生说:“听说舅舅擅长缩锡术,可以简单说一下吗?”
唐山笑着说:“我几十年辛苦拜师,才学到这个术,怎么能轻易说出来呢?”
卢生一再请求,唐山推辞说师授有时,可以到南岳再传授。
卢生于是变了脸色:“舅舅今晚必须传授,不要敷衍。”
唐山责备他:“我和你风马牛不相及,没想到在盱眙相遇。我实在仰慕君子,怎么会不如一个驺卒呢?”
卢生挽起袖子瞪大眼睛,看了他很久说:“我是刺客。舅舅如果不传授,就会死在这里。”
于是从怀里掏出一个黑色的皮囊,拿出一把匕首,刀刃像弯月一样,用火前的熨斗削得像纸一样薄。
唐山害怕了,详细地说了缩锡术。
卢生于是笑着对唐山说:“差点误杀了舅舅。”
这个术他只学到了五六成,才道歉说:“我的师父是仙人,命令我们十个人寻找天下妄传黄白术的人并杀掉。至于添金缩锡术,传的人也要死。我很久以前就得到了乘跷之道。”
于是拱手向唐山行礼,突然消失了。
唐山从此以后遇到道士,总是讲述这件事来告诫他们。
李廓在颍州抓获了七个光火贼,他们前后杀人,必定吃人肉。
审讯时,李廓问他们吃人肉的原因,为首的贼说:“我们受教于一个大盗,吃人肉的人晚上进入人家,必定让人昏沉,或者有人被魇住不醒,所以不得不吃。”
两京的旅店中多画有鹦鹆和茶碗,贼人称鹦鹆辣者,记嘴所向;碗子辣者,也显示其缓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九-注解
渔津:古代地名,位于平原高菀城东,传说与魏末潘府君的故事相关。
钟乳:一种矿物,古代常用于医药或作为珍贵的物品。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约为十斗。
功曹: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天统:北齐的年号,指公元565年至572年。
银瓶:用银制成的瓶子,古代常用于盛装珍贵液体。
河伯:古代神话中的河神,掌管河流。
凌云台:魏明帝所建的高台,传说中与韦诞的故事相关。
盗跖:古代传说中的大盗,常被民间视为盗贼的象征。
飞天夜叉术: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技艺,能够使人飞檐走壁。
玉精碗:用玉石制成的碗,传说具有神奇的功效。
剑术:古代武术的一种,以剑为主要武器。
京兆尹:古代官职名,负责京城的行政事务。
养生之术:古代关于健康长寿的修炼方法。
清论:指高雅的言论或讨论,常用于形容文人之间的交流。
韦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技艺高超的弹弓手。
僧:故事中的僧人,实际上是一个盗贼首领。
飞飞:僧人的儿子,技艺高超的少年。
缩锡:一种古代的道术,据说能够使锡缩小。
卢生:故事中的另一个角色,自称是刺客。
黄白术:古代的一种炼丹术,追求长生不老或点石成金。
李廓:故事中的官员,负责审理盗贼案件。
光火贼:指在夜间作案的盗贼,利用火光进行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九-评注
《事感》一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命运和道德的深刻思考。第一个故事讲述了潘府君的算囊坠入水中,三年后竟在一条巨鱼腹中找到,虽然钟乳消尽,但金针仍在,象征着命运的无常与奇迹的可能。第二个故事中,崔恕在干旱中发现清泉,体现了德行与自然的感应,反映了古人对天人感应的信仰。第三个故事中,李彦佐通过诚心祈祷,成功找回失落的诏书,强调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理念。
《盗侠》一文则通过多个故事,描绘了古代社会中盗贼、侠客和神秘人物的形象。魏明帝凌云台的故事中,能登高如履平地的神秘人物被杀死后,腋下竟有肉翅,暗示了古代对超自然能力的想象与恐惧。盗跖冢的故事则反映了民间对盗贼的崇拜与禁忌,盗跖虽为盗贼,却在民间享有祭祀,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盗贼复杂的态度。
韩晋公在浙西的故事中,年轻人在无遮斋中展示飞天夜叉术,展现了古代对神秘技艺的崇拜与惊叹。马侍中的玉精碗故事则通过玉碗的神奇功效与小奴的奇异行为,反映了古代对宝物与神秘力量的敬畏。韦行规夜行遇盗的故事中,老人通过剑术展示了古代武术的神秘与高超,体现了古人对剑术的崇拜与追求。
黎幹与老人的故事则通过京兆尹与神秘老人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对养生之术的重视与对神秘人物的敬畏。老人通过剑舞展示了高超的技艺,黎幹则因胆气不足而未能得到传授,反映了古代对德行与胆识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两篇文章通过一系列神奇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命运、道德、技艺和神秘力量的复杂态度与深刻思考。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想象,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特色。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首先,韦生与僧人的故事揭示了外表与内在的矛盾,僧人表面上是出家人,实际上却是盗贼首领,这种反差反映了社会中伪装与真实之间的张力。
其次,唐山人与卢生的故事则探讨了信任与背叛的主题。卢生自称是刺客,威胁唐山人传授缩锡之术,这种突如其来的威胁与之前的友好交流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可预测性。
最后,李廓审理光火贼的故事则揭示了古代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盗贼食人肉的行为虽然残忍,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逻辑和生存之道,这种复杂性使得简单的道德判断变得困难。
整体而言,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叙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