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原文
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是道教之宗。
鹫岭、祗园,皆属佛国;交梨、火枣,尽是仙丹。
沙门称释,始于晋道安;中国有佛,始于汉明帝。
篯铿即是彭祖,八百高年;许逊原宰旌阳,一家超举。
波罗犹云彼岸,紫府即是仙宫。
曰上方、曰梵刹,总是佛场;曰真宇、曰蕊珠,皆称仙境。
伊蒲馔可以斋僧,青精饭亦堪供佛。
香积厨,僧家所备;仙麟脯,仙子所餐。
佛图澄显神通,咒莲生钵;葛仙翁作戏术,吐饭成蜂。
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
吴猛画江成路,麻姑掷米成珠。
飞锡挂锡,谓僧人之行止;导引胎息,谓道士之修持。
和尚拜礼曰和南,道士拜礼曰稽首。
曰圆寂、曰荼毗,皆言和尚之死;曰羽化、曰尸解,悉言道士之亡。
女道曰巫,男道曰觋,自古攸分;男僧曰僧,女僧曰尼,从来有别。
羽客黄冠,皆称道士;上人比丘,并美僧人。
檀越、檀那,僧家称施主;烧丹、炼汞,道士学神仙。
和尚自谦,谓之空桑子;道士诵经,谓之步虚声。
菩者普也,萨者济也,尊称神祇,故有菩萨之誉;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负荷佛法,故有龙象之称。
儒家谓之世,释家谓之劫,道家谓之尘,俱谓俗缘之未脱;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
达摩死后,手携只履西归;王乔朝君,舄化双凫下降。
辟谷绝粒,神仙能服气炼形;不灭不生,释氏惟明心见性。
梁高僧谈经入妙,可使岩石点头,天花坠地;张虚靖炼丹既成,能令龙虎并伏,鸡犬俱升。
藏世界于一粟,佛法何其大;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妄诞之言,载鬼一车;高明之家,鬼阚其室。
《无鬼论》作于晋之阮瞻,《搜神记》撰于晋之干宝。
颜子渊、卜子商,死为地下修文郎;韩擒虎、寇莱公,死为阴司阎罗王。
至若土谷之神曰社稷,干旱之鬼曰旱魃。
魑魅魍魉,山川之祟;神荼郁垒,啖鬼之神。
仕途偃蹇,鬼神为之揶揄;心地光明,吉神自为之呵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译文
如来释迦,就是牟尼,原本是成佛的始祖;老聃李耳,就是道君,是道教的创始人。
鹫岭、祗园,都属于佛国;交梨、火枣,都是仙丹。
沙门称为释,始于晋代的道安;中国有佛教,始于汉明帝。
篯铿就是彭祖,活了八百岁;许逊原本是旌阳的官员,全家都超脱了。
波罗就像彼岸,紫府就是仙宫。
说上方、说梵刹,都是佛的场所;说真宇、说蕊珠,都是仙境。
伊蒲馔可以用来斋僧,青精饭也可以供佛。
香积厨是僧家准备的;仙麟脯是仙子吃的。
佛图澄显现神通,咒语让莲花在钵中生长;葛仙翁表演戏法,吐出饭变成蜜蜂。
达摩用一根芦苇渡江,栾巴喷酒灭火。
吴猛画江成路,麻姑掷米成珠。
飞锡挂锡,说的是僧人的行止;导引胎息,说的是道士的修炼。
和尚拜礼叫和南,道士拜礼叫稽首。
说圆寂、说荼毗,都是指和尚的死亡;说羽化、说尸解,都是指道士的死亡。
女道士叫巫,男道士叫觋,自古以来就有分别;男僧叫僧,女僧叫尼,从来就有区别。
羽客黄冠,都是指道士;上人比丘,都是美称僧人。
檀越、檀那,是僧家对施主的称呼;烧丹、炼汞,是道士学习神仙的方法。
和尚自谦,叫空桑子;道士诵经,叫步虚声。
菩是普的意思,萨是济的意思,尊称神祇,所以有菩萨的赞誉;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负荷佛法,所以有龙象的称呼。
儒家叫世,释家叫劫,道家叫尘,都是指俗缘未脱;儒家叫精一,释家叫三昧,道家叫贞一,都是指奥义无穷。
达摩死后,手拿一只鞋西归;王乔朝见君王,鞋变成双凫下降。
辟谷绝粒,神仙能服气炼形;不灭不生,释氏只明心见性。
梁高僧谈经入妙,可以让岩石点头,天花坠地;张虚靖炼丹成功,能让龙虎并伏,鸡犬俱升。
藏世界于一粟,佛法何其大;贮乾坤于一壶,道法何其玄。
妄诞之言,载鬼一车;高明之家,鬼窥其室。
《无鬼论》是晋代阮瞻写的,《搜神记》是晋代干宝撰写的。
颜子渊、卜子商,死后成为地下修文郎;韩擒虎、寇莱公,死后成为阴司阎罗王。
至于土谷之神叫社稷,干旱之鬼叫旱魃。
魑魅魍魉,是山川的邪祟;神荼郁垒,是吃鬼的神。
仕途不顺,鬼神会嘲笑;心地光明,吉神自然会保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注解
如来释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觉者’或‘觉悟者’。
老聃李耳: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别称,李耳是其本名,老聃是其尊称。
鹫岭、祗园:佛教圣地,鹫岭指灵鹫山,祗园指祗树给孤独园。
交梨、火枣:道教中的仙果,象征长生不老。
沙门:佛教僧侣的泛称。
篯铿:传说中的长寿人物彭祖的别名。
波罗:佛教术语,指彼岸,即涅槃的境界。
紫府:道教中的仙境,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上方、梵刹:佛教寺庙的别称。
真宇、蕊珠:道教中的仙境名称。
伊蒲馔、青精饭:佛教和道教中的斋食。
香积厨:佛教寺庙中的厨房。
仙麟脯:道教中的仙食。
佛图澄:东晋时期的高僧,以神通广大著称。
葛仙翁:道教中的仙人,以变化多端著称。
达摩:禅宗初祖,以‘一苇渡江’的传说闻名。
栾巴:道教中的仙人,以‘噀酒灭火’的传说闻名。
吴猛:道教中的仙人,以‘画江成路’的传说闻名。
麻姑:道教中的仙女,以‘掷米成珠’的传说闻名。
飞锡挂锡:佛教僧侣行脚的象征。
导引胎息:道教修炼方法,指引导气息以养生。
和南、稽首:佛教和道教中的礼拜方式。
圆寂、荼毗:佛教中对僧人去世的称呼。
羽化、尸解:道教中对道士去世的称呼。
巫、觋:道教中的女道士和男道士。
僧、尼:佛教中的男僧和女僧。
羽客、黄冠:道教道士的别称。
上人、比丘:佛教中对高僧的尊称。
檀越、檀那:佛教中对施主的称呼。
烧丹、炼汞:道教修炼长生不老的方法。
空桑子:佛教僧侣自谦的称呼。
步虚声:道教诵经的声音。
菩萨:佛教中的觉悟者,意为‘觉有情’。
龙象:佛教中对高僧的尊称,象征力量与智慧。
世、劫、尘:儒家、佛教、道教对世俗的称呼。
精一、三昧、贞一:儒家、佛教、道教对深奥道理的称呼。
辟谷绝粒:道教修炼方法,指不食五谷以养生。
不灭不生:佛教中的涅槃境界,指超越生死。
梁高僧:南朝梁代的高僧,以讲经说法著称。
张虚靖:道教中的仙人,以炼丹术著称。
藏世界于一粟:佛教中的比喻,指佛法广大无边。
贮乾坤于一壶:道教中的比喻,指道法玄妙无穷。
妄诞之言:指荒诞不经的言论。
高明之家:指有德行的人家。
无鬼论:晋代阮瞻所著的反对鬼神存在的论著。
搜神记:晋代干宝所著的志怪小说集。
颜子渊、卜子商:儒家学者,死后被尊为地下修文郎。
韩擒虎、寇莱公:历史人物,死后被尊为阴司阎罗王。
社稷:古代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称呼。
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灾之神。
魑魅魍魉:古代传说中的山精水怪。
神荼郁垒:古代传说中的驱鬼之神。
仕途偃蹇:指仕途不顺。
心地光明:指心地纯洁正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对佛教、道教、儒家等不同宗教和哲学体系的对比,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深厚底蕴。文中提到的如来释迦、老聃李耳等人物,不仅是各自宗教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和教义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
文中提到的鹫岭、祗园等佛教圣地,以及交梨、火枣等道教仙果,不仅具有宗教象征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追求。这些象征物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沙门、篯铿、波罗、紫府等词汇,展示了佛教和道教中的修行方式和理想境界。这些词汇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文中提到的佛图澄、葛仙翁、达摩、栾巴等人物,以其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形象,成为民间传说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想象。
飞锡挂锡、导引胎息等修行方式,展示了佛教和道教中的修炼方法和精神追求。这些修行方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身心健康、精神升华的重视。
和南、稽首等礼拜方式,以及圆寂、荼毗、羽化、尸解等对死亡的称呼,展示了佛教和道教中的礼仪文化和生死观。这些礼仪和观念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文中提到的菩萨、龙象等尊称,以及世、劫、尘等对世俗的称呼,展示了佛教和道教中的尊卑观念和世界观。这些观念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社会秩序和宇宙规律的理解。
辟谷绝粒、不灭不生等修行境界,展示了道教和佛教中的修炼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些境界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追求。
梁高僧、张虚靖等人物,以其讲经说法、炼丹术等技艺,成为宗教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智慧和技艺的崇尚。
藏世界于一粟、贮乾坤于一壶等比喻,展示了佛教和道教中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这些比喻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妄诞之言、高明之家等词汇,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荒诞不经和高尚德行的态度。这些态度不仅具有文化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
《无鬼论》、《搜神记》等著作,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鬼神存在的不同看法和态度。这些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超自然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颜子渊、卜子商、韩擒虎、寇莱公等人物,以其在儒家和道教中的地位和影响,成为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道德和权力的理解。
社稷、旱魃、魑魅魍魉、神荼郁垒等神灵和妖怪,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想象。这些神灵和妖怪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和崇拜。
仕途偃蹇、心地光明等词汇,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仕途和道德的态度。这些态度不仅具有文化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