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讼狱

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讼狱-原文

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上有恤刑之主,桁杨雨润;下无冤枉之民,肺石风清。

虽囹圄便是福堂,而画地亦可为狱。

与人构讼,曰鼠牙雀角之争;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之惨。

狴犴猛犬而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里直,故听讼在棘木之下。

乡亭之系有岸,朝廷之系有狱,谁敢作奸犯科;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上当原情定罪。

囹圄是周狱,羑里是商牢。

桎梏之设,乃拘罪人之具;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

两争不放,谓之鹬蚌相持;无辜牵连,谓之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周兴自作其孽;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

好讼曰健讼,挂告曰株连。

为人解讼,谓之释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

徒配曰城旦,遣戍是问军。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古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时削木为吏,今日之淳风安在;唐太宗纵囚归狱,古人之诚信可嘉。

花落讼庭间,草生囹圄静,歌何易治民之间;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

可见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梁肉,德教为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讼狱-译文

普通人只有在遇到不公时才会发声,而圣人则以没有诉讼为最高境界。

在上位者如果能够体恤刑罚,那么刑罚就会像春雨一样滋润;在下位者如果没有冤屈,那么社会就会像肺石一样清明。

即使监狱也可以成为福地,而画地为牢也是一种监狱。

与人打官司,就像是老鼠和雀鸟之间的争斗;罪人申诉冤屈,有时会像抢地呼天一样悲惨。

狴犴是一种凶猛的狗,能够守护,所以监狱门上画有狴犴的形象;棘木外表有刺但内部直,所以审理诉讼要在棘木之下进行。

乡亭有岸,朝廷有狱,谁敢作奸犯科;死者不能复生,受刑者不能复原,上位者应当根据情况定罪。

囹圄是周朝的监狱,羑里是商朝的牢房。

桎梏是用来拘禁罪人的工具;在缧绁之中,难道没有贤者被冤枉吗?

双方争执不下,叫做鹬蚌相持;无辜被牵连,叫做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周兴自己种下的恶果;下车泣罪,夏禹深深痛惜他的子民。

喜欢打官司叫做健讼,牵连告状叫做株连。

为人解决诉讼,叫做释纷;被人冤枉,叫做嫁祸。

徒配叫做城旦,遣戍是问军。三尺是朝廷的法律,三木是罪人的刑罚。

古代的五大刑罚是墨、劓、剕、宫、大辟;现在的法律是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时期削木为吏,今天的淳朴风气在哪里;唐太宗纵囚归狱,古人的诚信值得赞扬。

花落在诉讼庭中,草生在监狱里静悄悄,歌颂何易治理民众的智慧;官吏站在冰上,人在镜中行走,颂扬卢奂审理案件的清明。

可见治理乱世的良药,刑罚是重要的;兴平之世的梁肉,德教是首要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讼狱-注解

不平则鸣:指人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声抗议。

无讼为贵:指圣人以没有诉讼为最高境界,强调和谐与无为而治。

恤刑之主:指仁慈的君主,关心刑罚的公正与适度。

桁杨雨润:比喻君主的仁政如同春雨滋润万物。

肺石风清:比喻社会公正,没有冤屈。

囹圄:古代监狱的别称。

鼠牙雀角之争:比喻微小的争执。

抢地吁天:形容极度悲痛或冤屈。

狴犴:传说中的猛兽,常被画在狱门上以象征守护。

棘木:指荆棘,比喻艰难的环境。

桎梏:古代用来束缚犯人的刑具。

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鹬蚌相持:比喻双方争执不下,第三者得利。

池鱼受害:比喻无辜者受到牵连。

请公入瓮:指周兴自作自受的故事。

下车泣罪:指夏禹为民众的苦难而哭泣。

健讼:指喜欢打官司的人。

株连:指因一人犯罪而牵连他人。

释纷:指调解纠纷。

嫁祸:指将罪责转嫁给他人。

城旦: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流放到边疆服役。

问军:指被征召入伍。

三尺:指法律。

三木:指枷锁、脚镣、手铐三种刑具。

五刑:古代的五种刑罚,包括墨、劓、剕、宫、大辟。

笞: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竹板或鞭子抽打。

杖:古代的一种刑罚,用棍棒击打。

徒: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流放。

流: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流放到边疆。

削木为吏:比喻古代官员的廉洁。

纵囚归狱:指唐太宗释放囚犯的故事。

花落讼庭间:比喻诉讼减少,社会和谐。

草生囹圄静:比喻监狱空无一人,社会安定。

吏从冰上立:比喻官员廉洁自律。

人在镜中行:比喻官员公正无私。

卢奂:唐代著名的清官。

治乱之药石:比喻治理国家的关键。

刑罚为重:指刑罚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兴平之梁肉:比喻国家的繁荣昌盛。

德教为先:指道德教育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讼狱-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刑罚、诉讼、监狱等社会现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治理理念。文中提到‘不平则鸣’和‘无讼为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同时也强调了和谐与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文中多次提到‘囹圄’、‘桎梏’、‘缧绁’等词汇,反映了古代刑罚的严酷性。然而,作者也通过‘桁杨雨润’、‘肺石风清’等比喻,表达了对仁慈君主的向往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文中还提到‘狴犴’、‘棘木’等象征性的词汇,进一步强化了古代法律的神圣性和权威性。‘狴犴’作为狱门的守护者,象征着法律的威严;‘棘木’则象征着艰难的环境,暗示了诉讼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此外,文中还通过‘鹬蚌相持’、‘池鱼受害’等寓言故事,揭示了诉讼中的利益冲突和冤屈现象。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最后,文中提到‘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梁肉,德教为先’,强调了刑罚与德教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德教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这一观点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法律、刑罚、诉讼等社会现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治理理念。文中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严酷现实,也表达了对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向往。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讼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0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