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科第-原文
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
宾兴即大比之年,贤书乃试录之号。
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武科之士。
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
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
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琼林赐宴,宋太宗之伊始;临轩问策,宋神宗之开端。
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谓之座主。
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
贺登科,曰荣膺鹗荐;入贡院,曰鏖战棘闱。
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放榜曰撤棘。
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
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属春官,刘禹锡贺得门生。
薪,采也,槱,积也,美文王作人之诗,故考士谓之薪槱之典;汇,类也,征,进也,是连类同进之象,故进贤谓之汇征之途。
赚了英雄,慰人下第;傍人门户,怜士无依。
虽然有志者事竟成,伫看荣华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炼之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科第-译文
士人入学称为游泮,也称为采芹;士人考中科举称为释褐,也称为得隽。
宾兴指的是大比之年,贤书是考试录取的名册。
鹿鸣宴是用来款待文榜上的贤才;鹰扬宴是用来招待武科的士人。
文章入选,有朱衣点头;经术精通,取青紫如同拾芥。
家中初次有人中举,称为破天荒;士人脱颖而出,称为出头地。
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中解元称为名魁虎榜。
琼林赐宴始于宋太宗;临轩问策始于宋神宗。
同榜的人都是同年;录取的官员称为座主。
应试被遗漏称为龙门点额;进士及第称为雁塔题名。
祝贺登科称为荣膺鹗荐;进入贡院称为鏖战棘闱。
金殿唱名称为传胪,乡会放榜称为撤棘。
攀仙桂、步青云都是形容荣发;孙山外、红勒帛都是形容无名。
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属春官,刘禹锡祝贺得到门生。
薪是采集,槱是积累,赞美文王培养人才的诗歌,所以考士称为薪槱之典;汇是类别,征是进用,是连类同进的象征,所以进贤称为汇征之途。
赚了英雄,安慰落第的人;傍人门户,怜悯无依的士人。
虽然有志者事竟成,等待荣华的日子;成丹者火候到,何必吝惜烹炼的功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科第-注解
游泮:古代士人入学读书的雅称,泮指泮宫,即古代的学校。
采芹:古代士人入学的雅称,芹指水芹,象征文采。
释褐:古代士人登科后脱去平民衣服,穿上官服的仪式。
得隽:古代士人登科后获得才俊之名的雅称。
宾兴:古代科举考试中,大比之年举行的考试。
贤书:古代科举考试中,试录的雅称。
鹿鸣宴:古代科举考试中,款待文榜贤士的宴会。
鹰扬宴:古代科举考试中,款待武科之士的宴会。
朱衣点头:古代科举考试中,文章入式后,考官点头认可的象征。
青紫:古代官员服饰的颜色,象征高官显爵。
破天荒:古代科举考试中,某地首次有人中举的雅称。
出头地:古代科举考试中,士人超拔的雅称。
独占鳌头:古代科举考试中,中状元的雅称。
名魁虎榜:古代科举考试中,中解元的雅称。
琼林赐宴:宋代科举考试中,皇帝赐宴新科进士的仪式。
临轩问策:宋代科举考试中,皇帝亲自问策的仪式。
同年:古代科举考试中,同榜中举的士人。
座主:古代科举考试中,取中士人的考官。
龙门点额:古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见遗的雅称。
雁塔题名: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后题名雁塔的仪式。
荣膺鹗荐:古代科举考试中,贺登科的雅称。
鏖战棘闱:古代科举考试中,入贡院考试的雅称。
传胪:古代科举考试中,金殿唱名的仪式。
撤棘:古代科举考试中,乡会放榜的仪式。
攀仙桂:古代科举考试中,士人荣发的雅称。
步青云:古代科举考试中,士人荣发的雅称。
孙山外:古代科举考试中,落第的雅称。
红勒帛:古代科举考试中,落第的雅称。
英雄入吾彀:唐代科举考试中,唐太宗喜得佳士的雅称。
桃李属春官:唐代科举考试中,刘禹锡贺得门生的雅称。
薪槱之典:古代科举考试中,考士的雅称。
汇征之途:古代科举考试中,进贤的雅称。
赚了英雄:古代科举考试中,慰人下第的雅称。
傍人门户:古代科举考试中,怜士无依的雅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四-科第-评注
这段古文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从士人入学、登科、宴请、考试、及第到落第,几乎涵盖了科举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的雅称和仪式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士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和向往。
文中提到的‘游泮’、‘采芹’、‘释褐’、‘得隽’等词汇,不仅是对士人入学和登科的雅称,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词汇大多来源于古代经典文献,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学问和功名的追求。
‘鹿鸣宴’和‘鹰扬宴’则分别代表了文榜和武科的宴会,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中文武并重的特点。这些宴会不仅是士人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是他们结交同僚、建立人脉的重要场合。
‘朱衣点头’、‘青紫’等词汇则形象地描绘了士人通过科举考试后获得的社会地位和荣誉。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成功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推崇。
‘独占鳌头’、‘名魁虎榜’等词汇则是对状元和解元的雅称,体现了古代士人对科举考试最高荣誉的向往。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成功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推崇。
‘琼林赐宴’、‘临轩问策’等词汇则反映了宋代科举考试的仪式感。这些仪式不仅是对士人成功的肯定,也是皇帝对士人的重视和关怀的体现。
‘同年’、‘座主’等词汇则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人际关系。同年之间的情谊和座主对士人的提携,都是古代科举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门点额’、‘雁塔题名’等词汇则形象地描绘了士人应试见遗和及第后的情景。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命运的描绘,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重视。
‘荣膺鹗荐’、‘鏖战棘闱’等词汇则反映了士人登科和入贡院考试的情景。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成功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推崇。
‘传胪’、‘撤棘’等词汇则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的仪式感。这些仪式不仅是对士人成功的肯定,也是皇帝对士人的重视和关怀的体现。
‘攀仙桂’、‘步青云’等词汇则形象地描绘了士人荣发的情景。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成功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推崇。
‘孙山外’、‘红勒帛’等词汇则反映了士人落第的情景。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命运的描绘,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重视。
‘英雄入吾彀’、‘桃李属春官’等词汇则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中皇帝对士人的重视和关怀。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成功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推崇。
‘薪槱之典’、‘汇征之途’等词汇则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中考士和进贤的情景。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成功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推崇。
‘赚了英雄’、‘傍人门户’等词汇则反映了士人下第和无依的情景。这些词汇不仅是对士人命运的描绘,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重视。
最后,‘虽然有志者事竟成,伫看荣华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炼之功’则是对士人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鼓励。这句话不仅是对士人努力的肯定,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