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衣服

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衣服-原文

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曰履曰舄曰屣,悉鞋之名。

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

簪缨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

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

敝衣曰褴褛,美服曰华裾。

襁褓乃小儿之衣,弁髦亦小儿之饰。

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

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贵者重裀叠褥,贫者裋褐不完。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

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虞舜制衣裳,所以命有德;昭侯藏敝裤,所以待有功。

唐文宗袖经三浣,晋文公衣不重裘。

衣履不敝,不肯更为,世称尧帝;衣不经新,何由得故,妇劝桓冲。

王氏之眉贴花钿,被韦固之剑所刺;贵妃之乳服诃子,为禄山之爪所伤。

姜氏翕和,兄弟每宵同大被;王章未遇,夫妻寒夜卧牛衣。

缓带轻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将;葛巾野服,陶渊明真陆地神仙。

服之不衷,身之灾也;緼袍不耻,志独超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衣服-译文

帽子称为元服,衣服称为身章。

弁、冔、冕都是帽子的名称;履、舄、屣都是鞋子的名称。

上公的命服有九种赏赐,士人初次戴冠有三种加冠仪式。

簪缨缙绅是官员的称呼;章甫缝掖是儒者的服饰。

布衣指的是平民,青衿是学生的称呼。

穿葛鞋踏霜,讽刺节俭过度;绿衣黄里,讥讽贵贱失序。

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衣的前面叫襟,后面叫裾。

破旧的衣服叫褴褛,漂亮的衣服叫华裾。

襁褓是婴儿的衣服,弁髦是婴儿的装饰。

左衽是夷狄的服饰,短后是武夫的衣服。

尊卑失序,就像帽子鞋子倒置;富贵不归,就像穿着锦衣夜行。

狐裘穿了三十年,节俭称赞晏子;锦幛长达四十里,富足羡慕石崇。

孟尝君有三千珠履宾客,牛僧孺有十二行金钗。

价值千金的皮裘,不是一只狐狸的腋下毛;穿绮罗的人,不是养蚕的人。

富贵的人重重叠叠的褥子,贫穷的人连粗布衣服都不完整。

卜子夏非常贫穷,衣服破旧得像鹑衣百结;公孙弘非常节俭,布被用了十年。

南州冠冕,德操称赞庞统超越众人;三河领袖,崔浩羡慕裴骏超群。

虞舜制作衣裳,是为了任命有德之人;昭侯藏起破裤子,是为了等待有功之人。

唐文宗的袖子经过三次洗涤,晋文公的衣服不穿重裘。

衣服鞋子不破旧,不肯更换,世人称赞尧帝;衣服不经过新的,怎么能得到旧的,妻子劝桓冲。

王氏的眉上贴花钿,被韦固的剑刺中;贵妃的乳服诃子,被禄山的爪子抓伤。

姜氏和睦,兄弟每晚同盖一条大被;王章未遇时,夫妻寒夜睡在牛衣上。

缓带轻裘,羊叔子是斯文的主将;葛巾野服,陶渊明真是陆地上的神仙。

衣服不合身,是身体的灾难;緼袍不以为耻,志向独超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衣服-注解

元服:古代指帽子,是身份的象征。

身章:指衣服,代表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弁:古代的一种帽子,通常用于正式场合。

冔:古代的一种帽子,形状类似现代的斗笠。

冕: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礼帽,象征权力和尊贵。

履:鞋子,特指正式的鞋子。

舄:古代的一种鞋子,通常用于祭祀等正式场合。

屣:鞋子,特指轻便的鞋子。

九锡:古代皇帝赐予功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极高的荣誉。

三加:古代士人成年时举行的三次加冠仪式,象征成年。

簪缨:古代官员的帽饰,象征官职。

缙绅:古代官员的代称,泛指士大夫阶层。

章甫: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

缝掖:古代儒者所穿的衣服。

布衣:指平民百姓,特指没有官职的人。

青衿:古代学生的服装,泛指读书人。

葛屦:用葛布制成的鞋子,象征节俭。

绿衣黄里:指衣服的颜色搭配不当,象征贵贱失序。

襟:衣服的前部。

裾:衣服的后部。

褴褛:破烂的衣服,象征贫穷。

华裾:华丽的衣服,象征富贵。

襁褓:婴儿的包裹布,泛指婴儿的衣物。

弁髦:古代儿童的帽饰。

左衽:古代夷狄的服装样式,象征异族。

短后:古代武夫的服装样式,象征勇武。

冠履倒置:比喻尊卑失序。

锦衣夜行:比喻富贵不为人知。

狐裘:用狐狸皮制成的裘衣,象征奢华。

锦幛:用锦缎制成的帷幕,象征富贵。

珠履:镶嵌珍珠的鞋子,象征奢华。

金钗:用黄金制成的发钗,象征富贵。

绮罗:华丽的丝绸,象征富贵。

裀褥:床垫和褥子,象征富贵。

裋褐:粗布衣服,象征贫穷。

鹑衣:破烂的衣服,象征贫穷。

布被:用粗布制成的被子,象征节俭。

南州冠冕:指庞统,象征德才出众。

三河领袖:指裴骏,象征超群出众。

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王,象征德行高尚。

昭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君主,象征节俭。

唐文宗:唐代皇帝,象征节俭。

晋文公: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象征节俭。

尧帝:传说中的古代圣王,象征节俭。

桓冲:东晋时期的官员,象征节俭。

花钿:古代妇女的头饰,象征美丽。

诃子:古代妇女的胸衣,象征美丽。

姜氏:指姜子牙的家族,象征和睦。

王章:东汉时期的官员,象征贫困。

羊叔子:指羊祜,象征文雅。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象征隐逸。

緼袍:用粗麻布制成的袍子,象征节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衣服-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服饰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服饰不仅是遮体御寒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和德行的象征。从元服、身章到弁、冔、冕,每一种服饰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尊卑秩序和礼仪规范。

文中提到的九锡、三加等仪式,进一步强调了服饰在礼仪中的重要性。九锡是皇帝赐予功臣的最高荣誉,象征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三加则是士人成年的重要仪式,象征着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这些仪式和服饰的结合,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和对身份地位的严格区分。

此外,文中还通过对不同阶层服饰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贵者重裀叠褥,贫者裋褐不完,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差异,也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卜子夏的鹑衣百结和公孙弘的布被十年,更是通过服饰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清贫和节俭。

文中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服饰描写,赋予了服饰更深的文化内涵。虞舜制衣裳,昭侯藏敝裤,这些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圣王的德行,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节俭和功德的推崇。唐文宗袖经三浣,晋文公衣不重裘,这些历史故事通过服饰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君主的节俭和贤明。

最后,文中通过对姜氏兄弟和王章夫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家庭的和睦与贫困。姜氏兄弟每宵同大被,王章夫妻寒夜卧牛衣,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古代家庭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家庭和睦和节俭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服饰的详细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文化、社会不平等以及历史人物的德行和节俭。服饰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对服饰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衣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0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