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师生

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师生-原文

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

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

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

学曰家塾,学俸曰束脩。

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

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

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

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

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

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师生-译文

马融设立红色的帷幕,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

孔子居住在杏坛,有七十位贤人,三千名弟子。

称教馆为设帐,又称为振铎;

谦称教馆为糊口,又称为舌耕。

老师称为西宾,老师的席位称为函丈;

学习称为家塾,学费称为束脩。

桃李在公门,形容弟子众多;

苜蓿长在阑干,形容老师的饮食简朴。

冰生于水但比水更冷,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青出于蓝但比蓝更胜,形容弟子优于师傅。

未能入门,称为宫墙外望;

得到秘传,称为衣钵真传。

人们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人称贺循为当世儒宗。

背着书箱千里求学,苏章对老师的殷勤;

站在雪中程门立雪,游杨对老师的尊敬至极。

弟子称赞老师的善教,说如同坐在春风之中;

学业感激老师的造就,说如同仰沾时雨的滋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师生-注解

绛帐:古代教学时使用的红色帐幕,象征学问的尊贵和教学的庄严。

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泛指讲学之地。

振铎:古代教学时摇铃召集学生,比喻教学。

糊口:指以教书为生,生活简朴。

舌耕:比喻以教书为生,如同用舌头耕种。

西宾:古代对教师的尊称,因教师常坐于西席。

函丈:古代对教师席位的尊称。

家塾:古代家庭中的私塾,用于教育子弟。

束脩:古代学生给老师的学费,通常是一束干肉。

桃李:比喻学生,因桃李果实繁多,象征学生众多。

苜蓿:古代教师饮食简朴,常用苜蓿比喻。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喻学生超越老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越老师。

宫墙外望:比喻未能入门学习。

衣钵真传:比喻得到老师的真传。

关西夫子:对杨震的尊称,因其学问高深。

当世儒宗:对贺循的尊称,因其为当时儒学领袖。

负笈千里:形容学生不远千里求学。

立雪程门:形容学生对老师的极度尊敬。

如坐春风:形容老师的教学如春风般温暖人心。

仰沾时雨:形容老师的教诲如及时雨般滋润学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师生-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教育场景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教育的尊贵和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文中提到的‘绛帐’和‘杏坛’不仅是教学的场所,更是学问和道德的象征。‘振铎’和‘糊口’则反映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体现了教师以教书为生的艰辛。

文中提到的‘西宾’和‘函丈’是对教师的尊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家塾’和‘束脩’则揭示了古代教育的私塾制度和学费形式。‘桃李’和‘苜蓿’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学生众多和教师生活简朴的情景。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两句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学生超越老师的理念,体现了古代教育中鼓励学生超越前人的思想。‘宫墙外望’和‘衣钵真传’则分别描绘了未能入门学习和得到真传的情景,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严格和传承的重要性。

文中对杨震和贺循的尊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学问高深者的崇敬。‘负笈千里’和‘立雪程门’则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极度尊敬和求学的决心。最后,‘如坐春风’和‘仰沾时雨’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体现了古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美好。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教育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教育的尊贵、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师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9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