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婚姻-原文
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
蹇修与柯人,皆是媒妁之号;冰人与掌判,悉是传言之人。
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好。
女嫁曰于归,男婚曰完娶。
婚姻论财,夷虏之道;同姓不婚,周礼则然。
女家受聘礼,谓之许缨;新妇谒祖先,谓之庙见。
文定纳采,皆为行聘之名;女嫁男婚,谓了子平之愿。
聘仪曰雁币,卜妻曰凤占。
成婚之日曰星期,传命之人曰月老。
下采即是纳币,合卺系是交杯。
执巾栉,奉箕帚,皆女家自谦之词;娴姆训,习《内则》,皆男家称女之说。
绿窗是贫女之室,红楼是富女之居。
桃夭谓婚姻之及时,摽梅谓婚期之已过。
御沟题叶,于祐始得宫娥;绣幕牵丝,元振幸获美女。
汉武与景帝论妇,欲将金屋贮娇;韦固与月老论婚,始知赤绳系足。
朱陈一村而结好,秦晋两国以联姻。
蓝田种玉,雍伯之缘;宝窗选婚,林甫之女。
架鹊桥以渡河,牛女相会;射雀屏而中目,唐高得妻。
至若礼重亲迎,所以正人伦之始;《诗》首好逑,所以崇王化之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婚姻-译文
美好的姻缘是前世注定的,佳偶天成。
蹇修和柯人都是媒人的称呼;冰人和掌判都是传递消息的人。
婚礼必须遵循六礼的周全,使两姓和睦相处。
女子出嫁称为于归,男子结婚称为完娶。
婚姻以财富为考量,是蛮夷的做法;同姓不婚,是周礼的规定。
女方接受聘礼,称为许缨;新娘拜见祖先,称为庙见。
文定和纳采都是行聘的名称;女子出嫁和男子结婚,称为完成了子平的愿望。
聘礼称为雁币,占卜妻子称为凤占。
成婚的日子称为星期,传递消息的人称为月老。
下采就是纳币,合卺就是交杯。
执巾栉和奉箕帚都是女方自谦的说法;娴姆训和习《内则》都是男方称赞女方的说法。
绿窗是贫穷女子的居所,红楼是富贵女子的居所。
桃夭指的是婚姻的及时,摽梅指的是婚期已过。
御沟题叶,于祐因此得到了宫女;绣幕牵丝,元振因此幸运地得到了美女。
汉武帝与景帝讨论婚姻,想要用金屋藏娇;韦固与月老讨论婚姻,才知道红绳系足。
朱陈一村结为友好,秦晋两国联姻。
蓝田种玉,是雍伯的缘分;宝窗选婚,是林甫的女儿。
架鹊桥以渡河,牛郎织女相会;射雀屏而中目,唐高宗得到了妻子。
至于礼重亲迎,是为了正人伦的开始;《诗经》首篇《关雎》,是为了崇尚王化的本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婚姻-注解
良缘:美好的姻缘,指婚姻的和谐与美满。
夙缔:早先的约定,指婚姻的缘分早已注定。
佳偶:美好的配偶,指婚姻中的双方。
天成:自然形成,指婚姻的缘分是自然而然的。
蹇修:古代媒人的别称,指促成婚姻的人。
柯人:古代媒人的别称,指促成婚姻的人。
媒妁:媒人,指促成婚姻的人。
冰人:古代媒人的别称,指促成婚姻的人。
掌判:古代媒人的别称,指促成婚姻的人。
六礼:古代婚姻的六种礼仪,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二姓之好:指两个家族的联姻,强调婚姻的社会意义。
于归:女子出嫁的别称。
完娶:男子结婚的别称。
许缨:女子接受聘礼的别称。
庙见:新妇拜见祖先的仪式。
文定:古代婚姻中的一种礼仪,指双方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纳采:古代婚姻中的一种礼仪,指男方送聘礼给女方。
子平之愿:指婚姻的愿望得以实现。
雁币:古代婚姻中的聘礼,象征忠贞。
凤占:古代占卜婚姻的方式。
星期:成婚的日子。
月老:传说中掌管婚姻的神仙。
纳币:古代婚姻中的一种礼仪,指男方送聘礼给女方。
合卺: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指新婚夫妇共饮一杯酒。
执巾栉:女子自谦的说法,指做家务。
奉箕帚:女子自谦的说法,指做家务。
娴姆训:女子接受家庭教育的说法。
内则:古代女子教育的经典著作。
绿窗:贫女的居所。
红楼:富女的居所。
桃夭:指婚姻的时机恰到好处。
摽梅:指婚姻的时机已过。
御沟题叶:指通过题诗在树叶上传递情意。
绣幕牵丝:指通过牵线搭桥促成婚姻。
金屋贮娇:指汉武帝对陈阿娇的宠爱。
赤绳系足:指婚姻的缘分早已注定。
朱陈:指两个家族的联姻。
秦晋:指两个国家的联姻。
蓝田种玉:指美好的姻缘。
宝窗选婚:指通过窗户选择配偶。
鹊桥: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桥梁。
雀屏: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射中屏风上的雀目。
亲迎: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指新郎亲自迎接新娘。
好逑:指美好的婚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婚姻-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婚姻的各个方面,从媒人的角色到婚礼的仪式,再到婚姻的社会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文中提到‘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强调了婚姻的缘分是自然而然的,体现了古代人对婚姻的宿命论观点。接着,文中提到‘蹇修与柯人,皆是媒妁之号;冰人与掌判,悉是传言之人’,说明了媒人在古代婚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促成婚姻的中间人,更是传递信息的使者。
文中还提到‘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好’,强调了婚姻礼仪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每一步都体现了古代人对婚姻的重视。‘女嫁曰于归,男婚曰完娶’,则进一步说明了婚姻对男女双方的意义,女子出嫁意味着离开娘家,男子结婚则意味着完成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文中还提到‘婚姻论财,夷虏之道;同姓不婚,周礼则然’,反映了古代人对婚姻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的看法。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姻中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地位都至关重要。‘同姓不婚’则是古代礼法中的一条重要规定,旨在避免近亲结婚,体现了古代人对优生优育的重视。
文中还提到‘女家受聘礼,谓之许缨;新妇谒祖先,谓之庙见’,说明了婚姻中的礼仪和仪式。‘许缨’是女子接受聘礼的仪式,‘庙见’则是新妇拜见祖先的仪式,这些仪式都体现了古代人对婚姻的尊重和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至若礼重亲迎,所以正人伦之始;《诗》首好逑,所以崇王化之原’,强调了婚姻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古代人对婚姻的礼仪和仪式都极为重视。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婚姻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