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叔侄-原文
曰诸父,曰亚父,皆叔父之辈;
曰犹子,曰比儿,俱侄儿之称。
阿大中郎,道韫雅称叔父;
吾家龙文,杨昱比美侄儿。
乌衣诸郎君,江东称王谢之子弟;
吾家千里驹,苻坚羡苻朗为侄儿。
竹林叔侄之称,兰玉子侄之誉。
存侄弃儿,悲伯道之无后;
视叔犹父,羡公绰之居官。
卢迈无儿,以侄而主身之后;
张范遇贼,以子而代侄之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叔侄-译文
所谓的诸父,所谓的亚父,都是指叔父这一辈的人;
所谓的犹子,所谓的比儿,都是指侄儿这一称呼。
阿大中郎,是道韫对叔父的雅称;
吾家的龙文,是杨昱对侄儿的赞美。
乌衣诸郎君,是江东地区对王谢家族子弟的称呼;
吾家的千里驹,是苻坚对侄儿苻朗的羡慕。
竹林中的叔侄之称,是对子侄的赞誉。
保存侄儿而抛弃儿子,是悲叹伯道没有后代;
看待叔父如同父亲,是羡慕公绰的官职。
卢迈没有儿子,以侄儿来继承自己的身后事;
张范遇到贼人,以儿子来代替侄儿的生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叔侄-注解
诸父:指父亲的兄弟们,即叔父辈。
亚父:对叔父的尊称,表示仅次于父亲的地位。
犹子:对侄儿的称呼,表示如同自己的儿子。
比儿:对侄儿的称呼,表示与儿子相比。
阿大中郎:指晋代才女谢道韫,她以才学著称,被雅称为叔父。
吾家龙文:指杨昱,他被比作美玉,形容其侄儿的优秀。
乌衣诸郎君:指东晋时期王谢两家的子弟,因居住在乌衣巷而得名。
吾家千里驹:指苻朗,苻坚羡慕其侄儿的才华。
竹林叔侄:指竹林七贤中的叔侄关系,如阮籍与阮咸。
兰玉子侄:比喻优秀的子侄,如兰草和美玉。
存侄弃儿:指伯道无后,悲叹其没有子嗣。
视叔犹父:指公绰居官时,视叔父如同父亲。
卢迈无儿:指卢迈没有儿子,以侄儿继承家业。
张范遇贼:指张范遇到贼人,以儿子代替侄儿牺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二-叔侄-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叔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伦理的深厚内涵。文中提到的‘诸父’、‘亚父’等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家族长辈的尊重和敬仰。‘犹子’、‘比儿’等称谓则反映了对侄儿的关爱和期望,视如己出。
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谢道韫、杨昱、苻朗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族荣誉的重视。‘乌衣诸郎君’和‘吾家千里驹’等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家族子弟的优秀和家族的荣耀。
‘竹林叔侄’和‘兰玉子侄’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叔侄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扶持。‘存侄弃儿’和‘视叔犹父’则揭示了家族伦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守家族的责任。
最后,‘卢迈无儿’和‘张范遇贼’的故事,展现了在极端情况下,家族成员之间的牺牲和保护。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叔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家族伦理的深厚内涵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