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贫富-原文
命之修短有数,人之富贵在天。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贯朽粟陈,称羡财多之谓;紫标黄榜,封记钱库之名。
贪爱钱物,谓之钱愚;好置由宅,谓之地癖。
守钱虏,讥蓄财而不散;落魄夫,谓失业之无依。
贫者地无立锥,富者田连阡陌。
室如悬磬,言其甚窘;家无儋石,谓其极贫。
无米曰在陈,守死曰待毙。富足曰殷实,命蹇曰数奇。
苏涸鲋,乃济人之急;呼庚癸,是乞人之粮。
家徒壁立,司马相如之贫;扊扅为炊,秦百里奚之苦。
鹄形菜色,皆穷民饥饿之形;炊骨爨骸,谓军中乏粮之惨。
饿死留君臣之义,伯夷叔齐;资财敌王公之富,陶朱倚顿。
石崇杀妓以侑酒,恃富行凶;何曾一食费万钱,奢侈过甚。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真是剜肉医疮;三年耕而有一年之食,九年耕而有三年之食,庶几遇荒有备。
贫士之肠习黎苋,富人之口厌膏梁。
石崇以蜡代薪,王恺以饴沃釜。
范丹土灶生蛙,破甑生尘;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不胜言。
子路衣敝缊袍,与轻裘立;韦庄数米而饮,称薪而爨,俭有可鄙。
总之饱德之士,不愿膏梁;闻誉之施,奚图文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贫富-译文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的富贵与否取决于天命。
只有君子能够安于贫困,通达的人知道命运的安排。
粮食腐烂,粟米陈旧,这是形容财富多到令人羡慕;紫色标记和黄色榜单,是封存钱库的标志。
贪恋钱财,被称为钱愚;喜欢购置房产,被称为地癖。
守财奴,是讥讽那些只积蓄财富而不散财的人;落魄的人,是指那些失业无依的人。
贫穷的人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富有的人田地连绵不绝。
家中空无一物,形容非常窘迫;家中没有一石粮食,形容极其贫困。
没有米粮称为在陈,等待死亡称为待毙。富足称为殷实,命运多舛称为数奇。
苏涸鲋,是指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呼庚癸,是指向别人乞讨粮食。
家中只有四壁,形容司马相如的贫困;用扊扅做饭,形容秦百里奚的苦难。
鹄形菜色,都是形容穷人饥饿的样子;炊骨爨骸,是形容军队中缺乏粮食的惨状。
饿死也不失君臣之义,是伯夷叔齐的故事;财富堪比王公,是陶朱和倚顿的故事。
石崇杀妓女来助酒兴,是仗着财富行凶;何曾一顿饭花费万钱,是奢侈过度。
二月卖新丝,五月卖新谷,真是剜肉医疮;三年耕种有一年的粮食,九年耕种有三年的粮食,这样遇到荒年才有准备。
贫穷的人习惯吃黎苋,富有的人吃腻了膏梁。
石崇用蜡代替柴火,王恺用饴糖洗锅。
范丹的土灶里长出了青蛙,破甑上积满了灰尘;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穷得无法形容。
子路穿着破旧的缊袍,与穿着轻裘的人站在一起;韦庄数米而饮,称薪而爨,节俭得有些可鄙。
总之,饱受德行熏陶的人,不愿意追求膏梁;听到赞誉的施与,何必追求华丽的服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贫富-注解
命之修短有数:指人的寿命长短是命中注定的。
人之富贵在天:指人的富贵贫贱是由天命决定的。
君子安贫:指有德行的人能够安于贫困。
达人知命:指通达事理的人能够顺应天命。
贯朽粟陈:形容财富积累过多,以至于钱币和粮食都腐朽陈旧。
紫标黄榜:古代用来标记钱库的标识。
钱愚:指过分贪爱钱财的人。
地癖:指喜欢购置地产的人。
守钱虏:讥讽那些只知积蓄财富而不愿散财的人。
落魄夫:指失业无依的人。
贫者地无立锥:形容极度贫困,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富者田连阡陌:形容富人拥有广阔的田地。
室如悬磬:形容家境极其贫困,家中空无一物。
家无儋石:形容家中极度贫困,连一石粮食都没有。
无米曰在陈:指没有粮食,处于困境。
守死曰待毙:指坚守到死,等待死亡。
富足曰殷实:指家境富裕,生活充实。
命蹇曰数奇:指命运多舛,遭遇不幸。
苏涸鲋:指救助处于困境中的人。
呼庚癸:指乞求粮食。
家徒壁立:形容家中空无一物,只有墙壁。
扊扅为炊:形容生活极其贫困,只能用简陋的炊具做饭。
鹄形菜色:形容穷人因饥饿而瘦弱憔悴。
炊骨爨骸:形容军中极度缺乏粮食,甚至用骨头和骸骨来烧火做饭。
伯夷叔齐:古代贤人,宁愿饿死也不违背君臣之义。
陶朱倚顿:古代富商,财富可与王公贵族相比。
石崇杀妓以侑酒:指石崇为了炫耀财富而杀害歌妓。
何曾一食费万钱:指何曾一顿饭花费万钱,极其奢侈。
剜肉医疮:比喻用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困境。
庶几遇荒有备:指在遇到灾荒时有所准备。
贫士之肠习黎苋:指穷人习惯了粗茶淡饭。
富人之口厌膏梁:指富人吃腻了美味佳肴。
石崇以蜡代薪:指石崇用蜡烛代替柴火,极其奢侈。
王恺以饴沃釜:指王恺用糖浆洗锅,极其奢侈。
范丹土灶生蛙:形容范丹家境极其贫困,土灶中甚至长出了青蛙。
曾子捉襟见肘:形容曾子家境贫困,衣服破烂不堪。
子路衣敝缊袍:指子路穿着破旧的棉袍。
韦庄数米而饮:指韦庄生活极其节俭,甚至数着米粒吃饭。
饱德之士:指品德高尚的人。
闻誉之施:指追求名誉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贫富-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贫富、命运、节俭与奢侈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阶层差异和道德观念。首先,文中提到‘命之修短有数,人之富贵在天’,反映了古代人对命运的敬畏和顺从,认为人的寿命和富贵都是由天命决定的。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心态。
其次,文中通过对贫富生活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贫者地无立锥,富者田连阡陌’形象地描绘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穷人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而富人则拥有广阔的田地。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物质上的差距,也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
文中还通过对节俭与奢侈的描写,表达了对节俭美德的推崇和对奢侈行为的批判。‘范丹土灶生蛙,破甑生尘’和‘曾子捉襟见肘’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贫困生活的艰辛,而‘石崇以蜡代薪,王恺以饴沃釜’则揭示了富人奢侈无度的生活。这种对比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
最后,文中提到‘饱德之士,不愿膏梁;闻誉之施,奚图文绣’,强调了品德高尚的人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名誉的追求。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儒家文化中对道德和名誉的重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贫富、命运、节俭与奢侈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阶层差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