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

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原文

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

惟智者能调,达人自玉。

问人病曰贵体违和,自谓疾曰偶沾微恙。

罹病者,甚为造化小儿所苦;患病者,岂是实沈台骀为灾。

病不可疗,曰膏肓;平安无事,曰无恙。

采薪之忧,谦言抱病;河鱼之患,系是腹疾。

可以勿药,喜其病安;厥疾勿瘳,言其病笃。

疟不病君子,病君子正为疟耳;卜所以决疑,既不疑复何卜哉?

谢安梦鸡而疾不起,因太岁之在酉;楚王吞蛭而疾乃痊,因厚德之及人。

将属纩,将易篑,皆言人之将死;作古人,登鬼箓,皆言人之已亡。

亲死则丁忧,居丧则读《礼》。

在床谓之尸,在棺谓之柩。

报孝书曰讣,慰孝子曰唁。

往吊曰匍匐,庐墓日倚庐。

寝苫枕块,哀父母之在土;节哀顺变,劝孝子之惜身。

男子死曰寿终正寝,女人死曰寿终内寝。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殇。

自谦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自言父死曰失怙,母死曰失恃,父母俱死曰失怙恃。

父死何谓考,考者成也,已成事业也;母死何谓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

百日内曰泣血,百日外曰稽颡。

期年曰小祥,两期曰大祥。

不缉曰斩衰,缉之曰齐衰,论丧之有轻重;九月为大功,五月为小功,言服之有等伦。

三月之服曰缌麻,三年将满曰禫礼。

孙承祖服,嫡孙杖期;长子已死,嫡孙承重。

死者之器曰明器,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枚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

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

以财物助丧家,谓之赙;以车马助丧家,谓之赗;以衣殓死者之身,谓之禭;以玉实死者之口,谓之琀。

送丧曰执绋,出柩曰驾輀。

吉地曰牛眠地,筑坟曰马鬣封。

墓前石人,原名翁仲;柩前功布,今日铭旌。

挽歌始于田横,墓志创于傅奕。

生坟曰寿藏,死墓曰佳城。

坟曰夜台,圹曰窀穸。

已葬曰瘗玉,致祭曰束刍。

春祭曰禴,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饮杯棬而抱痛,母之口泽如存;读父书以增伤,父之手泽未泯。

子羔悲亲而泣血,子夏哭子而丧明。

王裒哀父之死,门人因废《蓼莪》诗;王修哭母之亡,邻里遂停桑柘杜。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皋鱼增感,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

故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译文

福寿康宁,固然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死亡疾病,也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

只有智者能够调节,通达的人能够自我完善。

询问别人的病情时说‘贵体违和’,自己说自己有病时说‘偶沾微恙’。

患病的人,非常受命运的捉弄;生病的人,难道真的是实沈台骀造成的灾难吗?

病无法治愈,称为‘膏肓’;平安无事,称为‘无恙’。

‘采薪之忧’,是谦虚地说自己生病;‘河鱼之患’,指的是腹部的疾病。

可以不用药物治疗,高兴的是病情好转;‘厥疾勿瘳’,说的是病情严重。

疟疾不会让君子生病,君子生病正是因为疟疾;占卜是用来解决疑惑的,既然没有疑惑又何必占卜呢?

谢安梦见鸡而病不起,因为太岁在酉;楚王吞下蛭虫而病愈,因为他的厚德施及他人。

‘将属纩’,‘将易篑’,都是说人即将死亡;‘作古人’,‘登鬼箓’,都是说人已经去世。

亲人去世则要守丧,守丧期间要读《礼》。

在床上称为‘尸’,在棺材里称为‘柩’。

报告丧事的书信称为‘讣’,安慰孝子称为‘唁’。

前往吊唁称为‘匍匐’,守墓的日子称为‘倚庐’。

睡在草席上,枕着土块,哀悼父母的去世;节制哀伤,顺应变化,劝告孝子珍惜自己的身体。

男子去世称为‘寿终正寝’,女子去世称为‘寿终内寝’。

天子去世称为‘崩’,诸侯去世称为‘薨’,大夫去世称为‘卒’,士人去世称为‘不禄’,普通人去世称为‘死’,儿童去世称为‘殇’。

自谦父亲去世称为‘孤子’,母亲去世称为‘哀子’,父母都去世称为‘孤哀子’;自己说父亲去世称为‘失怙’,母亲去世称为‘失恃’,父母都去世称为‘失怙恃’。

父亲去世为什么称为‘考’,‘考’是成就的意思,表示已经成就了事业;母亲去世为什么称为‘妣’,‘妣’是媲美的意思,表示能够媲美父亲的美德。

百天内称为‘泣血’,百天外称为‘稽颡’。

一年称为‘小祥’,两年称为‘大祥’。

不缝边的丧服称为‘斩衰’,缝边的丧服称为‘齐衰’,讨论丧服的轻重;九个月的丧服称为‘大功’,五个月的丧服称为‘小功’,说的是丧服的等级。

三个月的丧服称为‘缌麻’,三年将满时举行的仪式称为‘禫礼’。

孙子继承祖父母的丧服,嫡孙持杖守丧;长子去世,嫡孙承担重丧。

死者的器具称为‘明器’,以神明的方式对待;孝子的杖称为‘哀杖’,用来扶持哀痛的身体。

父亲的节操在外,所以杖用竹子;母亲的节操在内,所以杖用桐木。

用财物帮助丧家,称为‘赙’;用车马帮助丧家,称为‘赗’;用衣服殓葬死者,称为‘禭’;用玉填塞死者的口,称为‘琀’。

送丧称为‘执绋’,出殡称为‘驾輀’。

吉地称为‘牛眠地’,筑坟称为‘马鬣封’。

墓前的石人,原名‘翁仲’;柩前的功布,今天称为‘铭旌’。

挽歌始于田横,墓志创于傅奕。

生前的坟墓称为‘寿藏’,死后的坟墓称为‘佳城’。

坟墓称为‘夜台’,墓穴称为‘窀穸’。

已经下葬称为‘瘗玉’,致祭称为‘束刍’。

春祭称为‘禴’,夏祭称为‘禘’,秋祭称为‘尝’,冬祭称为‘烝’。

喝杯棬而心痛,母亲的口泽仿佛还在;读父亲的书而增加悲伤,父亲的手泽尚未消失。

子羔为亲人悲伤而泣血,子夏为儿子哭泣而失明。

王裒哀悼父亲的去世,门人因此废弃了《蓼莪》诗;王修哭悼母亲的去世,邻里因此停止了桑柘杜。

树想要静下来但风不停,子女想要赡养但父母已经不在了。

皋鱼增加了感慨,与其用牛来祭墓,不如用鸡豚来及时奉养,曾子因此产生了思考。

所以作为子女,应当思考木本水源,必须重视慎终追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注解

福寿康宁:指幸福、长寿、健康、安宁,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状态。

膏肓:古代医学中指心脏和横膈膜之间的部位,比喻病情严重,无法治愈。

无恙:指没有疾病或灾祸,平安无事。

采薪之忧:谦辞,指自己生病。

河鱼之患:指腹疾,比喻疾病。

属纩:古代丧礼中,将死者的口鼻用纩(丝绵)覆盖,表示人将死亡。

易篑:古代丧礼中,更换死者的床席,表示人将死亡。

丁忧:古代指父母去世后,子女守丧的礼仪。

讣:报丧的书信。

唁:慰问丧家的言辞或行为。

匍匐:指前往吊唁时,表示哀悼的跪拜礼仪。

庐墓:古代守丧时,在墓旁搭建的简陋住所。

寿终正寝:指男子在家中正常去世。

寿终内寝:指女子在家中正常去世。

崩:古代指天子去世。

薨:古代指诸侯去世。

卒:古代指大夫去世。

不禄:古代指士人去世。

殇:古代指未成年人的去世。

孤子:父亲去世后,子女的自称。

哀子:母亲去世后,子女的自称。

孤哀子:父母双亡后,子女的自称。

失怙:父亲去世后,子女的自称。

失恃:母亲去世后,子女的自称。

失怙恃:父母双亡后,子女的自称。

考:古代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妣:古代对已故母亲的尊称。

泣血:指极度悲痛,泪如血出。

稽颡:古代丧礼中,叩头至地的礼仪。

小祥:古代丧礼中,父母去世一周年的祭祀。

大祥:古代丧礼中,父母去世两周年的祭祀。

斩衰: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表示极度的哀悼。

齐衰:古代丧服中次重的一种,表示较重的哀悼。

大功:古代丧服中较轻的一种,表示一般的哀悼。

小功:古代丧服中最轻的一种,表示轻微的哀悼。

缌麻:古代丧服中最轻的一种,表示轻微的哀悼。

禫礼:古代丧礼中,三年丧期满后的祭祀。

明器:古代陪葬的器物,象征死者在阴间的生活用品。

哀杖:孝子在丧礼中使用的拐杖,象征哀痛。

赙:用财物帮助丧家。

赗:用车马帮助丧家。

禭:用衣物殓葬死者。

琀:用玉器放入死者口中。

执绋:送葬时牵引灵柩的绳索。

驾輀:出殡时灵柩的车驾。

牛眠地:指风水好的墓地。

马鬣封:指筑坟时用马鬣形状的土堆封顶。

翁仲:墓前的石人像。

铭旌:灵柩前的功绩布。

挽歌:送葬时唱的哀歌。

墓志:墓前的碑文,记录死者的生平事迹。

寿藏:生前为自己修建的坟墓。

佳城:指死后的墓地。

夜台:指坟墓。

窀穸:指墓穴。

瘗玉:指埋葬死者。

束刍:指祭祀时用草束成的祭品。

禴:春季的祭祀。

禘:夏季的祭祀。

尝:秋季的祭祀。

烝:冬季的祭祀。

杯棬:古代祭祀时用的酒杯。

手泽:指父亲的手迹或遗物。

木本水源:比喻事物的根本和起源。

慎终追远:指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祖先的恩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生死、疾病、丧葬等主题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生命、死亡和孝道的重视。文中提到的‘福寿康宁’与‘死亡疾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无奈。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死亡的深刻思考。

文中提到的‘膏肓’、‘无恙’等词汇,展示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知与分类。‘膏肓’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病情的严重性,而‘无恙’则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渴望。这些词汇不仅具有医学意义,还蕴含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健康的珍视。

在丧葬礼仪方面,文中详细描述了古代丧礼的各个环节,如‘属纩’、‘易篑’、‘丁忧’等。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逝者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孝道的重视。‘丁忧’一词更是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责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文中还提到了不同身份的人在去世时的不同称谓,如‘崩’、‘薨’、‘卒’等。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体现了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尊重与哀悼。这种细致的区分展示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严谨态度。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祭祀的各个环节,如‘禴’、‘禘’、‘尝’、‘烝’等。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追念,也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通过这些祭祀活动,古人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他们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生死、疾病、丧葬等主题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生命、死亡和孝道的重视。文中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礼仪、祭祀等方面的知识,还蕴含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孝道的推崇。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9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