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叙-原文
史统散而小说兴。
始乎周季,盛于唐,而浸淫于宋,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
《吴越春秋》等书,虽出炎汉,然秦火之青,著述犹希。
迨开元以降、而文人乏笔横矣。
若通俗演义.不知何昉?
按南宋供奉局,有说话人,如今说书之流。
其文必通俗。
其作者莫可专。
泥马倦勒,以太上享天下之养,仁寿清暇,喜阅话本,命内珰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
于是内珰辈广求先代奇迹及闾里新闻,倩人敷演进御,以怡天颜。
然一览辄置,卒多浮沉内庭,其传布民间者,什不一二耳。
然如《沅江楼》、《双鱼坠记》等类.又皆鄙俚浅薄,齿于弗馨焉。
暨施、罗两公,鼓吹胡天.而《三国志》、《水浒》、《平妖》诸传,遂成巨观。
要以韫玉违时,销熔岁月,非龙见之日所暇也。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斑,往往有远过宋人者。
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
食桃者不费杏、絺縠谗锦。
唯时所适,以唐说律宋,将有以汉说律唐,以春秋战国说律汉,不至于尽扫羲圣之一画不止!
可若何?
太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谷,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多资于通俗者多。
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
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
余顾而乐之,因索笔而弁其首。
绿天馆主人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叙-译文
历史的传统逐渐消散,而小说开始兴起。
小说起源于周朝末期,在唐朝达到鼎盛,到了宋朝则更加流行,韩非、列御寇等人被认为是小说的鼻祖。
《吴越春秋》等书籍虽然出自汉朝,但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这些著作仍然稀少。
到了开元年间以后,文人的笔力逐渐衰退。
至于通俗演义,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根据南宋供奉局的记载,有说话人,就像现在的说书人一样。
他们的文字必须通俗易懂。
这些作品的作者无法确定。
泥马倦勒,因为太上皇享受着天下的供养,闲暇时喜欢阅读话本,命令太监每天进献一册,如果满意,就会给予丰厚的金钱报酬。
于是太监们广泛搜集前代的奇闻轶事和民间新闻,请人编写成故事进献给皇帝,以取悦皇帝。
然而这些故事往往被皇帝一瞥即放下,大多在宫廷内流传,真正传播到民间的,十不存一。
像《沅江楼》、《双鱼坠记》等作品,又都显得粗俗浅薄,不值得称道。
直到施耐庵、罗贯中两位先生,大力推广小说,使得《三国志》、《水浒传》、《平妖传》等作品成为巨著。
这些作品虽然蕴含了珍贵的智慧,但因为时代的原因,耗费了漫长的岁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明朝的文化繁荣,影响深远,即使是演义小说,也往往超越了宋朝的作品。
有人却认为这些作品缺乏唐朝的风韵,这是错误的。
吃桃子的人不会浪费杏子,穿细布的人不会嫌弃锦缎。
每个时代都有其适合的东西,用唐朝的标准来评判宋朝,用汉朝的标准来评判唐朝,用春秋战国的标准来评判汉朝,最终会否定一切,甚至否定伏羲的一画!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体上,唐朝人注重文采,追求文心;宋朝人则注重通俗,迎合大众的耳朵。
天下文心少而大众耳朵多,所以小说依赖文采的少,依赖通俗的多。
试着让说话人当场描述,可以让人欢喜、惊讶、悲伤、感动,甚至可以让人想要拔刀、下拜、决斗、捐钱。
胆小的人变得勇敢,淫荡的人变得贞洁,刻薄的人变得敦厚,愚钝的人也会感到羞愧。
即使是诵读《孝经》、《论语》,其感人的效果也未必能如此迅速和深刻。
唉!如果不通俗,怎么可能做到呢?
茂苑野史氏家中收藏了大量的古今通俗小说,因为商人的请求,从中挑选出四十种适合大众阅读的作品,编成一册。
我看到后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拿起笔为这本书作序。
绿天馆主人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叙-注解
史统:指正统的历史记载,通常由官方编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正统性。
小说:一种文学体裁,以叙述故事为主,内容多为虚构,形式多样,包括短篇、长篇等。
韩非、列御寇: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列御寇是道家代表人物,两人被认为是小说的早期代表人物。
《吴越春秋》:一部记载吴越两国历史的古籍,成书于汉代。
秦火: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导致大量古籍失传。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标志着唐朝的鼎盛时期。
通俗演义:一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历史或虚构故事的文学形式。
南宋供奉局:南宋时期的官方机构,负责管理宫廷的文学艺术活动。
说话人:古代的职业说书人,专门讲述故事给听众听。
内珰:宫廷中的宦官,负责侍奉皇帝。
《沅江楼》、《双鱼坠记》:古代的两部小说,内容较为浅薄,艺术价值不高。
施、罗两公:指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位著名的古代小说家。
《三国志》、《水浒》、《平妖》: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平妖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三部。
皇明文治:指明朝的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茂苑野史氏:指收藏了大量古今通俗小说的藏书家。
绿天馆主人:可能是本文的作者或编者,具体身份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叙-评注
本文通过对中国小说发展历程的回顾,揭示了小说从史统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过程。文章指出,小说起源于周朝末期,兴盛于唐朝,并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韩非和列御寇被认为是小说的早期代表人物,而《吴越春秋》等书籍虽然在汉代出现,但由于秦火的破坏,著述稀少。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通俗演义的起源和发展,指出南宋时期的供奉局有说话人,这些说话人以通俗的语言讲述故事,受到了宫廷的喜爱。然而,这些故事大多只在宫廷内部流传,很少传到民间。文章批评了《沅江楼》、《双鱼坠记》等小说的浅薄,认为它们缺乏艺术价值。
施耐庵和罗贯中的作品《三国志》、《水浒》、《平妖》等被认为是小说的巨观,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的成熟。文章认为,明朝的文化繁荣使得演义小说有了更大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宋朝的成就。然而,有人认为明朝的小说缺乏唐朝的风致,文章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不能简单地用唐朝的标准来衡量宋朝或明朝的作品。
文章最后强调了小说的通俗性,认为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它的通俗易懂。通过说话人的现场描写,小说能够迅速而深刻地感动听众,甚至超过了《孝经》、《论语》等经典著作的效果。文章以茂苑野史氏收藏的古今通俗小说为例,说明了通俗小说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受欢迎程度。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中国小说发展历程的梳理,揭示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文章不仅回顾了小说的历史,还对其艺术特色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中国小说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