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四-原文
陈希夷四辞朝命
人人尽说清闲好,谁肯逢闲闲此身?不是逢闲闲不得,清闲岂是等闲人?
则今且说个“闲”字,是“门”字中著个“月”字。你看那一轮明月,只见他忙忙的穿窗入户,那天上清光不动,却是冷淡无心。人学得他,便是闹中取静,才算得真闲。有的说:“人生在世,忙一半,闲一半。”假如日里做事是忙,夜间睡去便是闲了。却不知日里忙忙做事的,精神散乱.昼之所思,夜之所梦,连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闲自在?古时有个仙长,姓庄,名周,睡去梦中化为蝴蝶,栩栩而飞,其意甚乐。醒将转来,还只认做蝴蝶化身。只为他胸中无事,逍遥洒落,故有此梦。世上多少渴睡汉,怎不见第二个人梦为蝴蝶?可见梦睡中也分个闲忙在。且莫论闲忙,一入了名利关,连睡也讨不得足意。所以古诗云:
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度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心相篇》有云:“上牀便睡,定是高人;支枕无眠,必非闲客。”如今人名利关心,上了牀,千思万想,那得便睡?比及睡去,忽然又惊醒将来。尽有一般昏昏沉沉,以昼为夜,睡个没了歇的,多因酒色过度,四肢困倦;或因愁绪牵缠,心神浊乱所致。总来不得睡趣,不是睡的乐境。
则今且说第一个睡中得趣的,无过陈抟先生。怎见得?有诗为证: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没年。彭祖寿经八百岁,不比陈抟一觉眠。
俗说陈抟一觉,睡了八百年。按陈抟寿止一百十八岁,虽说是尸解为仙去了,也没有一睡八百年之理。此是诨话,只是说他睡时多,醒时少。他曾两隐名山,四辞朝命,终身不近女色,不亲人事,所以步步清闲。则他这睡,也是仙家伏气之法,非他人所能学也。说话的,你道他隐在那两处的名山?辞那四朝的君命?有诗为证:纷纷五代战尘嚣,转眼唐周又宋朝。多少彩禽投笼罩,云中仙鹤不能招。
话说陈抟先生,表字图南,别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氏。生长五六岁,还不会说话,人都叫他“哑孩儿”。一日,在水边游戏,遇一妇人,身穿青色之衣,自称毛女。将陈抟抱去山中,饮以琼浆,陈抟便会说话,自觉心窍开爽。毛女将书一册,投他怀内,又赠以诗云:
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巅。回指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陈抟回到家中,忽然念这四句诗出来,父母大惊!问道:“这四句诗,谁教你的?”陈抟说其缘故,就怀中取出书来看时,乃是一本《周易》。陈抟便能成诵,就晓得八卦的大意。自此无书不览,只这本《周易》,坐卧不离。又爱读《黄庭》、《老子》诸书,洒然有出世之志。十八岁上,父母双亡。便把家财抛散,分赠亲族乡党。自只携一石铛,往本县隐山居住。梦见毛女授以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归虚之法,遂奉而行之,足迹不入城市。梁唐士大夫慕陈先生之名,如活神仙,求一见而不可得。有造谒者,先生辄侧卧,不与交接。人见他鼾睡不起,叹息而去。
后唐明宗皇帝长兴年间,闻其高尚之名,御笔亲书丹诏,遣官招之。使者络绎不绝,先生违不得圣旨,只得随使者取路到洛阳帝都,谒见天子,长揖不拜,满朝文武失色,明宗全不嗔怪。御手相搀,锦墩赐坐,说道:“劳苦先生远来,朕今得睹清光,三生之幸。”陈抟答道:“山野鄙夫,自比朽木,无用于世。过蒙陛下采录,有负圣意,乞赐放归,以全野性。”明宗道:“既荷先生不弃而来,朕正欲侍教,岂可轻去?”陈抟不应,闭目睡去了。明宗叹道:“此高士也,朕不可以常礼待之。”乃送至礼贤宾馆,饮食供帐甚设。先生一无所用,早晚只在个蒲团上打坐。明宗屡次驾幸礼贤馆,有时值他睡卧,不敢惊醒而去。明宗心知其为异人,愈加敬重,欲授以大官,陈抟那里肯就。
有丞相冯道奏道:“臣闻:‘七情莫甚于爱欲,六欲莫甚于男女。’方今冬天雨雪之际,陈抟独坐蒲团,必然寒冷。陛下差一使命,将嘉酝一樽赐之;妙选美女三人,前去与他侑酒暖足。他若饮其酒,留其女,何愁他不受官爵矣!”明宗从其言,于宫中选二八女子三人,美丽无比,装束华整,更自动人;又将尚方美酝一樽,遣内侍宣赐。内侍口传皇命道:“官家见天气奇冷,特赐美酝消遣;又赐美女与先生暖足,先生万勿推辞。”只见陈抟欣然对使开樽,一饮而尽;送来美人,也不推辞。内侍入宫复命,明宗龙颜大悦。次日,早朝已毕,明宗即差冯丞相亲诣礼贤馆,请陈抟入朝见驾。只等来时,加官授爵。冯丞相领了圣旨,上马前去。你道请得来,请不来?正是:
神龙不贪香饵,彩凤不入雕笼。
冯丞相到礼贤宾馆看时,只见三个美女,闭在一间空室之中,已不见了陈抟。问那美女道:“陈先生那里去了?”美女答道:“陈先生自饮了御酒,便向蒲团睡去。妾等候至五更方醒。他说:‘劳你们辛苦一夜,无物相赠。’乃题诗一首,教妾收留,回复天子。遂闭妾等于此室,飘然出门而去,不知何往。”冯丞相引著三个美人,回朝见驾。明宗取诗看之,诗曰:
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
明宗读罢书,叹息不已。差人四下寻访陈抟踪迹,直到隐山旧居,并无影响。不在话下。
却说陈抟这一去,直走到均州武当山。原来这山初名太岳,又唤做太和山
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是真武修道、白日升天之处。后人谓:“此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更名武当山。
陈抟至武当山,隐于九石岩。忽一日,有五个白须老叟来问《周易》八卦之义。陈抟与之剖晰微理,因见其颜如红玉,亦问以导养之方。五老告之以蛰法。
怎唤做蛰法?凡寒冬时令,天气伏藏,龟蛇之类,皆蛰而不食。当初,有一人因牀脚损坏,偶取一龟支之。后十年移牀,其龟尚活,此乃服气所致。
陈抟得此蛰法,遂能辟谷。或一睡数月不起。若没有这蛰法,睡梦中腹中饥饿,肠鸣起来,也要醒了。
陈抟在武当山住了二十馀年,寿已七十馀岁。忽一日,五老又来,对陈抟说道:“吾等五人,乃日月池中五龙也。此地非先生所栖,吾等受先生讲诲之益,当送先生到一个好所在去。”令陈传:“闭目休开!”五老翼之而行。觉两足腾空,耳边惟闻风雨之声。顷刻间,脚跟著地,开眼看时,不见了五老,但见空中五条龙夭矫而逝。
陈抟看那去处,乃西岳太华山石上,已不知来了多少路,此乃神龙变化之妙。陈抟遂留居于此。
太华山道士见其所居没有锅灶,心中甚异,悄地察之。更无他事,惟鼾睡而已。
一日,陈抟下九石岩,数月不归。道土疑他往别处去了。后于柴房中,忽见一物,近前看之,乃先生也。正不知几时睡在那里的!搬柴的堆积在上,直待烧柴将尽,方才看见。
又一日,有个樵夫在山下割草,见山凹里一个尸骸,尘埃起寸。樵夫心中怜悯,欲取而埋之。提起来看时,却认得是陈抟先生。樵夫道:“好个陈抟先生,不知如何死在这里?”只见先生把腰一伸,睁开双眼,说道:“正睡得快活,何人搅醒我来?”樵夫大笑。
华阴令王睦,亲到华山求见先生。至九石岩,见光光一片石头,绝无半间茅舍。乃问道:“先生寝止在于何所?”陈抟大笑,吟诗一首答之,诗曰:
蓬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风跨晓风。台榭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王睦要与他伐木建庵,先生固辞不要。此周世宗显德年间事也。
这四句诗直达帝听,世宗知其高士,召而见之,问以国祚长短。陈抟说出四句,道是:“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
世宗皇帝本姓柴、名荣,木头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长久”二字,只道是佳兆,却不知赵太祖代周为帝,国号宋,“木”字添盖乃是“宋”字。宋朝享国长久,先生已预知矣。
且说世宗要加陈抟以极品之爵,陈抟不愿,坚请还山。世宗采其“来时自有白云封”之句,赐号“白云先生”。
后因陈桥兵变,赵太祖披了黄袍,即了帝位。先生适乘驴到华阴县,闻知此事,在驴背上拍掌大笑。有人问道:“先生笑甚么?”先生道:“你们众百姓造化,造化!天下是今日定了。”
原来后唐末年间,契丹兵起,百姓纷纷避乱。先生在路上闲步,看见一妇人,挑著一个竹篮而走,篮内两头坐两个孩子。先生口吟二句,道是:“莫言皇帝少,皇帝上担挑。”
你道那两个孩子是谁?那大的便是宋太祖赵匡胤,那小的便是宋太宗赵匡义,这妇人便是杜太后。先生二十五六年前,便识透宋朝的真命天子了。
又一日,先生游长安市上,遇赵匡胤兄弟和赵普,共是三人,在酒肆饮酒。先生亦入肆沽饮,看见赵普坐于二赵之右,先生将赵普推下去道:“你不过是紫微垣边一个小小星儿,如何敢占在上位?”
赵匡胤奇其言。有认得的,指道:“这是白云先生陈抟。”匡胤就问前程之事。陈抟道:“你弟兄两个的星,比他大得多哩!”匡胤自此自负。
后来定了天下,屡次差官迎取陈抟入朝,陈抟不肯。后来赵太祖手诏促之,陈抟向使者说道:“创业之君,必须尊崇体貌,以示天下,我等以山野废人,入见天子,若下拜,则违吾性;若不下拜,则亵其体。是以不敢奉诏。”
乃于诏书之尾,写四句附奏,云:“九重天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使者复命,太祖笑而置之。
后太祖晏驾,太宗皇帝即位,念酒肆中之旧,召与相见,说过待以不臣之礼。又赐御诗云:
曾向前朝号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
先生见诗,乃服华阳巾、布袍、草履,来到东京。见太宗于便殿,只是长揖道:“山野废人,与世隔绝,不习跪拜,望陛下优容之。”
太宗赐坐,问以修养之道。陈抟对道:“天子以天下为一身,假令白日升天,竟何益于百姓?今君明臣良,兴化勤政,功德被乎八荒,荣名流于万世。修炼之道,无出于此。”
太宗点头称善,愈加敬重。问道:“先生心中,有何所欲?可为朕言之。”陈抟答道:“臣无所欲,只愿求一静室。”乃赐居于建隆道观。
其时太宗正用兵征伐河东,遣人问先生胜负消息。先生在使者掌中,写一“休”字,太宗见之不乐。因军马已发,不曾停止。再遣人问先生时,但见他闭目而睡,之声,直达户外。明日去看,仍复如此。一连睡了三个月,不曾起身。
河东军将,果然无功而返。太宗正当嗟叹,忽见陈抟道冠野服,逍遥而来,直上金銮宝殿。太宗见其不召自来,甚以为异。陈抟道:“老夫今日还山,特来辞驾。”太宗闻言,如有所失,欲加抟以帝师之号,筑宫奉事,时时请教。
陈抟固辞求去,呈诗一首。诗云:
草泽吾皇诏,图南抟姓陈。三峰千载客,四
海一闲人。世态从来薄,诗情自得真。乞全獐鹿性,何处不称臣?
又道:“二十年之后,老夫再来候见圣颜。”太宗知不可留,特赐御宴于都堂,使宰相、两禁官员俱侍坐,每人制送行诗一首,以宠其归。又将太华全山,御笔判与陈抟为修真之所,他人不得侵渔。赐号为“白云洞主希夷先生”,听其还山。此太平兴国元年事也。
到端拱五年,太宗皇帝管二十年的乾坤,尚不曾立得太子。长子楚王元佐,因九月九日不曾预得御宴,纵火烧宫。太宗大怒,废为庶人。心爱第三子襄王元侃,未知他福分如何,口中不言,心下思想:“惟有希夷先生陈抟,最善相人。当初在酒肆中,就相定我兄弟二人当为皇帝,赵普为宰相。如今得他一来,决断其事便好。”转念犹未了,内侍报道:“有太华山处士陈抟,叩宫门求见。”太宗大惊,即时宣进,问道:“先生此来何意?”陈抟答道:“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来决之。”太宗大笑道:“朕固疑先生有前知之术,今果然也。朕东宫未定,有襄王元侃,宽仁慈爱,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烦先生到襄府一看。”陈抟领命,才到襄府门首便回。太宗问道:“朕烦先生到襄府看襄王之相,如何不去而回?”陈抟道:“老夫已看过了。襄府门前,奉役奔走之人都有将相之福,何必见襄王哉?”太宗之意遂决。即日宣诏,立襄王为太子,后来真宗皇帝就是。陈抟在京师,又住了一月。忽然辞去,仍归九石岩。
其时,有门人穆伯长、种放等百馀人,皆筑室于华山之下,朝夕听讲。惟有五龙蛰法,先生未尝授人。忽一日,遣门人辈于张超谷口、高岩之上,凿一石室。门人不敢违命。室既凿成,先生同门人往观之。其岩最高,望下云烟如翠。先生指道:“此毛女所谓‘相将入翠烟’也,吾其归于此乎?”言末毕,屈膝而坐,挥门人使去。右手支颐,闭目而逝,年一百一十八岁。门人环守其尸,至七日,容色如生,肢体温软,异香扑鼻。乃制为石匣盛之,仍用石盖;束以铁锁数丈,置于石室。门人方去,其岩自崩,遂成陡绝之势。有五色云,封住谷口,弥月不散。后人因名其处为希夷峡。
到徽宗宣和年间,有闽中道士徐知常,来游华山。见峡上有铁锁垂下,知常攀缘而上,至于石室。见匣盖欹侧,启而观之,惟有仙骨一具,其色红润,香气逼人。知常再拜毕,为整其盖,复攀缘而下。其时徐知常得幸于徽宗,官拜左街道录,将此事奏知天子。天子差知常賫御香一注,重到希夷峡,要取仙骨供养在大内。来到峡边,已不见有铁锁,但见云雾重重,危岩壁立,叹息而返。至今希夷先生蜕骨在张超谷,无复有人见之者矣!有诗为证:
从来处士窃名浮,谁似希夷闲到头?两隐名山供笑傲,四辞朝命肯淹留。五龙蛰法前人少,八卦神机后学求。片片白云迷峡锁,石牀高卧足千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四-译文
陈希夷四次辞去朝廷的任命
人人都说清闲好,但谁愿意在清闲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不是不想清闲,而是清闲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得到的。
现在来说说“闲”这个字,它是由“门”字里面加个“月”字组成的。你看那一轮明月,它忙碌地穿过窗户进入屋内,而天上的清光却不动,显得冷淡无心。人如果能学到它的样子,就能在喧嚣中取静,这才是真正的清闲。有人说:“人生在世,忙一半,闲一半。”如果白天做事是忙,那么晚上睡觉就是闲了。但不知道白天忙碌做事的人,精神散乱,白天想的事情,晚上做梦也会梦到,连睡觉的魂魄都是忙的,哪里能得到清闲自在呢?古时候有个仙长,姓庄,名周,他在梦中变成蝴蝶,翩翩飞舞,心情非常快乐。醒来后,还觉得自己是蝴蝶的化身。只因为他心中无事,逍遥自在,所以才有这样的梦。世上那么多爱睡觉的人,怎么不见第二个人梦到自己变成蝴蝶呢?可见在梦中也分得清闲和忙碌。暂且不论闲忙,一旦陷入名利的束缚,连睡觉也睡不安稳。所以古诗说:
朝臣在五更天等待上朝,铁甲将军在夜晚度过关隘。山寺里的和尚日上三竿还没起床,算来名利不如清闲。
《心相篇》中说:“上床就能睡着的人,一定是高人;枕着枕头睡不着的人,一定不是闲人。”现在的人被名利所困,上了床,千思万想,怎么能睡得着?等到睡着了,又突然惊醒。有些人昏昏沉沉,把白天当晚上,睡个没完没了,大多是因为酒色过度,四肢困倦;或者因为愁绪缠身,心神混乱所致。总之,得不到睡觉的乐趣,不是睡觉的好境界。
现在来说说第一个在睡觉中得到乐趣的人,莫过于陈抟先生。怎么见得?有诗为证: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没年。彭祖活了八百岁,也比不上陈抟一觉睡得好。
俗话说的陈抟一觉睡了八百年。实际上陈抟只活了一百一十八岁,虽然说是尸解成仙去了,也没有一觉睡八百年的道理。这是玩笑话,只是说他睡觉的时间多,醒着的时间少。他曾经两次隐居名山,四次辞去朝廷的任命,终身不近女色,不参与人事,所以步步清闲。他的这种睡觉,也是仙家修炼气息的方法,不是其他人能学得来的。说话的,你知道他隐居在哪两座名山?辞去了哪四朝的君命?有诗为证:纷纷五代战尘嚣,转眼唐周又宋朝。多少彩禽投笼罩,云中仙鹤不能招。
话说陈抟先生,表字图南,别号扶摇子,是毫州真源人。他长到五六岁,还不会说话,人们都叫他“哑孩儿”。一天,他在水边玩耍,遇到一个身穿青色衣服的妇人,自称毛女。她把陈抟抱到山中,给他喝了琼浆,陈抟就会说话了,自觉心窍开爽。毛女把一本书投到他怀里,又赠给他一首诗:
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巅。回指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陈抟回到家中,忽然念出这四句诗,父母大吃一惊!问道:“这四句诗,是谁教你的?”陈抟说了事情的经过,从怀里拿出书来看,原来是一本《周易》。陈抟就能背诵,并且明白了八卦的大意。从此以后,他无书不读,尤其喜欢《周易》,坐卧不离。他还爱读《黄庭》、《老子》等书,心中有了出世的志向。十八岁时,父母双亡。他便把家财散尽,分给亲戚和乡邻。自己只带了一个石铛,到本县的隐山居住。他梦见毛女教他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归虚的方法,于是按照这些方法修炼,足迹不入城市。梁唐的士大夫们仰慕陈先生的名声,像活神仙一样,想见他一面却不可得。有人来拜访,先生总是侧卧着,不与他们交谈。人们见他鼾睡不起,叹息而去。
后唐明宗皇帝长兴年间,听说他的高尚名声,亲自写下诏书,派官员去招他。使者络绎不绝,先生无法违抗圣旨,只得随使者前往洛阳帝都,谒见天子,长揖不拜,满朝文武都变了脸色,明宗却一点也不生气。皇帝亲自搀扶他,赐他锦墩坐下,说道:“劳苦先生远道而来,朕今天能见到您的清光,是三生有幸。”陈抟答道:“山野鄙夫,自比朽木,无用于世。承蒙陛下收录,有负圣意,乞求放我归去,以保全我的野性。”明宗说:“既然先生不弃而来,朕正想向您请教,怎么能轻易放您走呢?”陈抟不回答,闭目睡去了。明宗叹道:“这是高士,朕不能用常礼对待他。”于是把他送到礼贤宾馆,饮食供应非常周到。先生却什么都不用,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明宗多次驾临礼贤馆,有时碰到他在睡觉,不敢惊醒他,只好悄悄离去。明宗心里知道他是异人,更加敬重,想授予他大官,陈抟却不肯接受。
丞相冯道上奏说:“臣听说:‘七情中最强烈的是爱欲,六欲中最强烈的是男女之情。’现在正是冬天雨雪之际,陈抟独自坐在蒲团上,必然寒冷。陛下可以派一个使者,赐他一樽美酒;再挑选三个美女,去陪他喝酒暖足。如果他喝了酒,留下了美女,何愁他不接受官爵呢!”明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从宫中选了三个十六岁的女子,美丽无比,装束华丽,更加动人;又赐了一樽尚方美酒,派内侍去宣赐。内侍口传皇命说:“官家见天气奇冷,特赐美酒消遣;又赐美女与先生暖足,先生千万不要推辞。”只见陈抟欣然对使者打开酒樽,一饮而尽;送来的美女,也不推辞。内侍回宫复命,明宗非常高兴。第二天,早朝结束后,明宗立即派冯丞相亲自去礼贤馆,请陈抟入朝见驾。只等他来时,加官授爵。冯丞相领了圣旨,骑马前去。你猜他请得来,请不来?正是:
神龙不贪香饵,彩凤不入雕笼。
冯丞相到礼贤宾馆一看,只见三个美女被关在一间空屋子里,陈抟已经不见了。问那美女:“陈先生去哪里了?”美女回答说:“陈先生自己喝了御酒,便向蒲团睡去。我们等到五更天才醒。他说:‘辛苦你们一夜,没有什么东西相赠。’于是题了一首诗,让我们收下,回复天子。然后就把我们关在这间屋子里,飘然出门而去,不知去向。”冯丞相带着三个美女,回朝见驾。明宗取诗来看,诗曰:
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
明宗读完诗,叹息不已。派人四处寻访陈抟的踪迹,直到隐山旧居,也没有找到。不在话下。
却说陈抟这一去,直接走到了均州武当山。原来这座山最初叫太岳,又叫太和山。
武当山有二十七座山峰,三十六处岩石,二十四条溪涧。这里是真武大帝修道、白日飞升的地方。后人说:“这座山如果不是真武大帝,不足以担当其名。”于是改名为武当山。
陈抟来到武当山,隐居在九石岩。有一天,突然有五位白须老者来向他请教《周易》八卦的深奥道理。陈抟为他们详细解析,看到他们的面色红润如玉,便也向他们请教养生之道。五位老者告诉他一种叫做“蛰法”的修炼方法。
什么是“蛰法”呢?在寒冷的冬季,天气寒冷,龟蛇等动物都会进入冬眠状态,不吃不喝。曾经有一个人因为床脚损坏,偶然用一只龟来支撑床脚。十年后搬床时,发现那只龟还活着,这是因为龟通过服气而生存。
陈抟学会了这种“蛰法”,于是能够辟谷,甚至一睡就是几个月。如果没有这种“蛰法”,睡梦中肚子饿了,肠鸣声响起,也会醒来。
陈抟在武当山住了二十多年,已经七十多岁了。有一天,五位老者又来了,对陈抟说:“我们五人是日月池中的五条龙。这里不是先生应该居住的地方,我们受先生教诲的恩惠,应该送先生去一个更好的地方。”他们让陈抟闭上眼睛,不要睁开。五位老者带着他飞行,陈抟感觉双脚腾空,耳边只听到风声雨声。片刻之后,脚落地,睁开眼睛时,五位老者已经不见了,只看到空中五条龙矫健地飞走了。
陈抟看到自己所在的地方是西岳太华山的石头上,已经不知道走了多远,这是神龙变化的神奇之处。陈抟于是留在了这里。
太华山的道士们看到陈抟的住处没有锅灶,感到非常奇怪,偷偷观察他。发现他除了睡觉之外,没有其他事情。
有一天,陈抟离开九石岩,几个月没有回来。道士们怀疑他去了别的地方。后来在柴房里,突然发现一个东西,走近一看,竟然是陈抟先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在那里的!柴火堆在上面,直到柴火快烧完时,才被发现。
又有一天,一个樵夫在山下割草,看到山凹里有一个尸骸,尘土积了厚厚一层。樵夫心生怜悯,想把他埋了。提起来一看,竟然是陈抟先生。樵夫说:“好个陈抟先生,不知怎么死在这里?”只见先生伸了个懒腰,睁开眼睛说:“正睡得舒服,谁把我吵醒了?”樵夫大笑。
华阴县令王睦亲自到华山求见陈抟。到了九石岩,只见光秃秃的一片石头,没有半间茅屋。于是问道:“先生住在哪里?”陈抟大笑,吟了一首诗回答他,诗曰:
蓬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风跨晓风。台榭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王睦想为他伐木建庵,陈抟坚决拒绝。这是周世宗显德年间的事情。
这四句诗传到了皇帝耳中,世宗知道他是高士,召见他,问他国家的命运长短。陈抟说了四句:“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
世宗皇帝本姓柴,名荣,木头茂盛,正合他的姓名。又有“长久”二字,只以为是吉兆,却不知道赵太祖后来取代周朝,建立宋朝,“木”字加个“盖”就是“宋”字。宋朝享国长久,陈抟早已预知。
世宗想封陈抟为极品之爵,陈抟不愿意,坚决请求回山。世宗采纳了他“来时自有白云封”的诗句,赐他“白云先生”的称号。
后来因为陈桥兵变,赵太祖披上黄袍,登基为帝。陈抟正好骑着驴到华阴县,听到这个消息,在驴背上拍掌大笑。有人问:“先生笑什么?”陈抟说:“你们众百姓有福了,天下今天定了。”
原来在后唐末年,契丹兵起,百姓纷纷逃难。陈抟在路上闲逛,看到一个妇人挑着一个竹篮,篮里坐着两个孩子。陈抟吟了两句诗:“莫言皇帝少,皇帝上担挑。”
你知道那两个孩子是谁吗?大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小的就是宋太宗赵匡义,这妇人就是杜太后。陈抟在二十五六年前,就已经看透了宋朝的真命天子。
又有一天,陈抟在长安市上游玩,遇到赵匡胤兄弟和赵普,三人在酒肆喝酒。陈抟也进去喝酒,看到赵普坐在赵匡胤兄弟的右边,陈抟把赵普推下去说:“你不过是紫微垣边的一颗小星星,怎么敢坐在上位?”
赵匡胤对他的话感到奇怪。有人认识陈抟,指着他说:“这是白云先生陈抟。”赵匡胤于是问他前程之事。陈抟说:“你们兄弟俩的星象,比他大得多!”赵匡胤从此自负。
后来赵匡胤平定天下,多次派人请陈抟入朝,陈抟不肯。后来赵太祖亲自下诏催促,陈抟对使者说:“创业之君,必须尊崇体貌,以示天下。我们这些山野之人,入见天子,如果下拜,违背了我们的本性;如果不拜,又亵渎了天子的威严。所以不敢奉诏。”
于是他在诏书末尾写了四句诗附上:“九重天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使者回去复命,太祖笑了笑,不再追究。
后来太祖去世,太宗皇帝即位,念及酒肆中的旧事,召见陈抟,说要以不臣之礼相待。又赐了一首御诗:
曾向前朝号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
陈抟看到诗后,穿上华阳巾、布袍、草鞋,来到东京。在便殿见到太宗,只是长揖道:“山野废人,与世隔绝,不习惯跪拜,望陛下宽容。”
太宗赐座,问他修养之道。陈抟回答说:“天子以天下为己身,即使白日飞升,对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如今君主贤明,臣子忠诚,兴化勤政,功德遍布天下,荣名流传万世。修炼之道,莫过于此。”
太宗点头称是,更加敬重他。问道:“先生心中有什么愿望?可以告诉我。”陈抟回答:“臣无所求,只愿求一个安静的居所。”于是太宗赐他住在建隆道观。
当时太宗正在用兵征伐河东,派人问陈抟胜负的消息。陈抟在使者手中写了一个“休”字,太宗看到后不高兴。因为军队已经出发,没有停止。再派人问陈抟时,只见他闭目而睡,鼾声直达户外。第二天去看,还是如此。一连睡了三个月,没有起身。
河东的军队果然无功而返。太宗正在叹息,突然看到陈抟穿着道冠野服,逍遥自在地来到金銮宝殿。太宗见他未经召见就来了,感到非常奇怪。陈抟说:“老夫今天要回山,特来辞别。”太宗听后,感到若有所失,想封陈抟为帝师,为他建宫供奉,时时请教。
陈抟坚决辞去,呈上一首诗。诗云:
草泽吾皇诏,图南抟姓陈。三峰千载客,四
我是一个闲散的人。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但我对诗歌的热爱却是真挚的。我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如獐鹿般的本性,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屈从于他人。
陈抟又说:“二十年之后,我会再来拜见皇上。”太宗知道无法挽留他,特意在都堂设下御宴,让宰相和两禁官员都陪坐,每人作一首送行诗,以示对他的尊重。太宗还将太华全山御笔赐给陈抟作为修真的地方,其他人不得侵占。赐号为“白云洞主希夷先生”,并允许他回山。这是太平兴国元年的事情。
到了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已经统治了二十年,但还没有立太子。长子楚王元佐因为九月九日没有参加御宴,纵火烧宫。太宗大怒,将他废为庶人。太宗心中喜爱第三子襄王元侃,但不知道他的福分如何,心中暗自思量:“只有希夷先生陈抟最擅长看相。当初在酒肆中,他就看出我兄弟二人会成为皇帝,赵普会成为宰相。现在如果能请他来,就能决断此事。”正想着,内侍报告说:“太华山处士陈抟叩宫门求见。”太宗非常惊讶,立即召见,问道:“先生这次来有什么事情?”陈抟回答:“老夫知道陛下心中有疑虑,特意来为您决断。”太宗大笑道:“我本来就怀疑先生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现在果然如此。我东宫未定,襄王元侃宽仁慈爱,有帝王的气度,但不知道他的福分如何,烦请先生到襄府去看看。”陈抟领命,刚到襄府门口就回来了。太宗问:“我请先生去襄府看襄王的相,为什么不去就回来了?”陈抟说:“老夫已经看过了。襄府门前,那些奉役奔走的人都有将相之福,何必再看襄王呢?”太宗于是下定决心。当天就下诏,立襄王为太子,后来就是真宗皇帝。陈抟在京城又住了一个月,忽然辞别,回到了九石岩。
当时,陈抟的门人穆伯长、种放等一百多人,都在华山脚下建屋居住,早晚听陈抟讲学。只有五龙蛰法,陈抟从未传授给任何人。有一天,陈抟让门人们在张超谷口、高岩之上凿一个石室。门人们不敢违抗命令。石室凿成后,陈抟和门人们一起去观看。那岩壁极高,望下去云烟如翠。陈抟指着说:“这就是毛女所说的‘相将入翠烟’,我大概要归于此地了吧?”话未说完,屈膝坐下,挥手让门人们离开。他右手支着下巴,闭目而逝,享年一百一十八岁。门人们围守他的尸体,七天后,他的容颜如生,肢体温暖柔软,异香扑鼻。于是门人们制作了一个石匣盛放他的遗体,用石盖盖上;用数丈长的铁锁捆住,放在石室中。门人们刚离开,那岩壁就自行崩塌,形成了陡峭的绝壁。有五色云封住了谷口,整整一个月都没有散去。后人因此将这个地方称为希夷峡。
到了徽宗宣和年间,闽中道士徐知常来游华山。看到峡上有铁锁垂下,徐知常攀爬上去,到了石室。看到石匣的盖子歪斜,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具仙骨,颜色红润,香气逼人。徐知常拜了两拜,整理好盖子,又攀爬下来。当时徐知常得到徽宗的宠幸,官拜左街道录,将此事奏报给天子。天子派徐知常带着御香,再次来到希夷峡,想要取仙骨供养在皇宫内。到了峡边,已经看不到铁锁,只见云雾重重,危岩壁立,徐知常叹息而返。至今希夷先生的遗骨仍在张超谷,再也没有人见到过。有诗为证:
从来处士窃名浮,谁似希夷闲到头?两隐名山供笑傲,四辞朝命肯淹留。五龙蛰法前人少,八卦神机后学求。片片白云迷峡锁,石牀高卧足千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四-注解
陈希夷: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著名道士、隐士,以长寿和清闲著称。
四辞朝命:指陈抟四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坚持隐居生活。
清闲:指远离世俗纷扰,心境平和,生活自在。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人生如梦,物我两忘的境界。
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
尸解:道教术语,指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最终羽化登仙。
周易: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主要讲述阴阳变化和宇宙规律。
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内丹修炼的方法。
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主要讲述道家的哲学思想。
梁唐:指五代时期的梁朝和唐朝。
明宗:后唐明宗李嗣源,五代时期后唐的皇帝。
冯道:五代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历任多个朝代的宰相。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以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和武术(太极拳)闻名于世。
陈抟:北宋著名道士、隐士,号希夷先生,以相术和养生术闻名,被宋太宗赐号为“白云洞主希夷先生”。
蛰法:一种道教修炼方法,模仿动物冬眠的状态,通过减少身体活动和新陈代谢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辟谷:道教修炼的一种方式,指通过特殊的修炼方法达到不食五谷,仅依靠呼吸和吸收自然精华维持生命的状态。
太华山: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以险峻著称,也是道教的重要圣地。
周世宗:即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的皇帝,以改革和军事才能著称。
赵太祖:即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杜太后:赵匡胤和赵匡义的母亲,在宋朝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紫微垣: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座之一,象征着皇权和天命。
建隆道观:位于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
太宗:宋太宗赵炅,北宋第二位皇帝,年号太平兴国、端拱等,以文治武功著称。
襄王元侃:宋太宗第三子,后成为宋真宗,北宋第三位皇帝。
五龙蛰法:陈抟所创的一种养生修炼法门,传说能使人长寿,但陈抟未曾传授给他人。
希夷峡:位于华山的一处峡谷,因陈抟在此修炼并最终羽化而得名。
徐知常:北宋徽宗时期的道士,曾得宠于徽宗,官拜左街道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四-评注
《陈希夷四辞朝命》一文通过讲述陈抟的生平事迹,深刻揭示了清闲与世俗名利的对立。文章开篇即以‘闲’字为核心,通过对‘闲’字的拆解,形象地描绘了清闲的境界。‘门’字中著个‘月’字,象征着清闲如同月光般清冷、宁静,不受外界干扰。这种清闲并非简单的无所事事,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文章通过对比日间的忙碌与夜间的梦境,进一步阐释了清闲的真谛。日间的忙碌导致精神散乱,夜间的梦境也充满了纷扰,真正的清闲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庄周梦蝶的典故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的境界,只有胸中无事、逍遥洒落的人,才能在梦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陈抟的形象是清闲的化身,他四次拒绝朝廷的征召,终身不近女色,不亲人事,步步清闲。他的睡并非普通的睡眠,而是仙家伏气之法,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陈抟的隐居生活和对名利的淡泊,体现了他对清闲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文章通过对陈抟生平的叙述,展现了清闲与世俗名利的对立。陈抟的清闲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的追求。他的隐居生活和对名利的淡泊,体现了他对清闲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文章通过对陈抟的赞美,表达了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批判。
此外,文章还通过陈抟与明宗的互动,进一步揭示了清闲与世俗的对立。明宗对陈抟的敬重和冯道的计谋,反映了世俗对清闲的误解和试图将其纳入世俗框架的努力。然而,陈抟最终的选择——飘然离去,再次证明了他对清闲的坚守和对世俗的超脱。
总的来说,《陈希夷四辞朝命》一文通过对陈抟生平的叙述,深刻揭示了清闲的真谛和对世俗名利的批判。文章通过对‘闲’字的拆解、庄周梦蝶的典故、陈抟的隐居生活和对名利的淡泊,展现了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这段文本通过陈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陈抟作为道教的重要人物,其修炼方法和生活态度体现了道教追求自然和谐、长寿健康的生活理念。
文本中提到的‘蛰法’和‘辟谷’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修炼方法不仅是对个人身体的修炼,更是对心灵和精神的一种净化和提升。
陈抟与五老的传说,以及他与周世宗、赵太祖的交往,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道教与政治、历史的紧密联系。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文本中的诗歌和对话,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和哲学思考。陈抟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陈抟生平的描述,更是对中国古代道教文化、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一次深刻展现。通过对这些故事和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这段文字记载了北宋时期著名道士陈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宗教和文化上的重要影响。陈抟作为一位隐士,以其超凡的相术和养生术闻名于世,甚至得到了宋太宗的尊重和礼遇。太宗不仅赐予他“白云洞主希夷先生”的尊号,还将太华山赐予他作为修真之地,显示了陈抟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陈抟的相术在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他曾在酒肆中预言宋太宗兄弟二人将登帝位,赵普将成为宰相,这一预言后来果然应验。太宗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时,陈抟再次展现了他的相术能力,通过观察襄王府的仆从,便断定襄王元侃有帝王之相,最终促使太宗立其为太子。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陈抟的相术高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相术的迷信和对陈抟的信任。
陈抟的养生术同样令人称奇。他创立的“五龙蛰法”传说能使人长寿,但陈抟未曾传授给他人,这一神秘的法门增添了他在后人心中的神秘色彩。陈抟最终在华山羽化,享年一百一十八岁,其遗体在七日内仍保持如生的状态,甚至散发出异香,这一描写充满了道教神话色彩,进一步强化了陈抟作为道教圣人的形象。
陈抟的隐居生活和对朝廷的多次辞命,体现了他对世俗权力的超然态度。他选择在华山修炼,远离朝廷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隐逸的生活方式,与当时士大夫阶层追求功名利禄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陈抟作为一位真正的隐士的精神境界。
最后,陈抟的仙骨在希夷峡中成为后人追寻的对象,但无人能够再次见到,这一情节象征着陈抟的神秘与不可捉摸。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道教隐士的理想形象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陈抟的生平事迹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无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