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六-原文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种树莫种垂杨枝,结交莫结轻薄儿。杨枝不耐秋风吹,轻薄易结还易离。君不见昨日书来两相忆,今日相逢不相识!不如杨枝犹可久,一度春风一回首。
这篇言语是《结交行》,言结交最难。今日说一个秀才,是汉明帝时人,姓张名劭,字元伯,是汝州南城人氏。家本农业,苦志读书。年三十五岁,不曾婚娶。其老母年近六旬,并弟张勤努力耕种,以供二膳。时汉帝求贤,劭辞老母,别兄弟,自负书囊,来到东都洛阳应举。在路非只一日。到洛阳不远,当日天晚,投店宿歇。是夜,常闻邻房有人声唤。劭至晚问店小二:“间壁声唤的是谁?”小二答道:“是一个秀才,害时症,在此将死。”劭曰:“既是斯文,当以看视。”小二曰:“瘟病过人,我们尚自不去看他;秀才,你休去!”劭曰:“死生有命,安有病能过人之理?吾须视之。”小二劝不住。劭乃推门而入。见一人仰面卧于土榻之上,面黄肌瘦,口内只叫:“救人!”劭见房中书囊、衣冠,都是应举的行动,遂扣头边而言曰:“君子勿忧,张劭亦是赴选之人。今见汝病至笃,吾竭力救之。药饵粥食,吾自供奉,且自宽心。”其人曰:“若君子救得我病,容当厚报。”劭随即挽人请医用药调治。早晚汤水粥食,劭自供给。
数日之后,汗出病减,渐渐将息,能起行立。劭问之,乃是楚州山阳人氏,姓范名式,字巨卿,年四十岁,世本商贾,幼亡父母,有妻小。近弃商贾,来洛阳应举。比及范巨卿将息得无事了,误了试期。范曰:“今因式病,有误足下功名,甚不自安。”劭曰:“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贵,乃微末耳。已有分定,何误之有?”范式自此与张劭情如骨肉,结为兄弟。式年长五岁,张劭拜范式为兄。
结义后,朝暮相随,不觉半年。范式思归,张劭与计算房钱,还了店家。二人同行。数日,到分路之处,张劭欲送范式。范式曰:“若如此,某又送回;不如就此一别,约再相会。”二人酒肆共饮,见黄花红叶,妆点秋光,以助别离之兴。酒座间杯泛茱萸,问酒家,方知是重阳佳节。范式曰:“吾幼亡父母,屈在商贾。经书虽则留心,奈为妻子所累。幸贤弟有老母在堂,汝母即吾母也。来年今日,必到贤弟家中,登堂拜母,以表通家之谊。”张劭曰:“但村落无可为款,倘蒙兄长不弃,当设鸡黍以待,幸勿失信。”范式曰:“焉肯失信于贤弟耶?”二人饮了数杯,不忍相舍。张劭拜别范式。范式去后,劭凝望堕泪;式亦回顾泪下,两各悒怏而去。有诗为证:
手采黄花泛酒巵,殷勤先订隔年期。临歧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
且说张元伯到家,参见老母。母曰:“吾儿一去,音信不闻,令我悬望,如饥似渴。”张劭曰:“不孝男于途中遇山阳范巨卿,结为兄弟,以此逗留多时。”母曰:“巨卿何人也?”张劭备述详细。母曰:“功名事,皆分定。既逢信义之人结交,甚快我心。”少刻,弟归,亦以此事从头说知,各各欢喜。
自此张劭在家,再攻书史,以度岁月。光阴迅速,渐近重阳。劭乃预先畜养肥鸡一只,杜酝浊酒。是日早起,洒扫草堂;中设母座,旁列范巨卿位;遍插菊花于瓶中,焚信香于座上。呼弟宰鸡炊饭,以待巨卿。母曰:“山阳至此,迢递千里,恐巨卿未必应期而至。待其来,杀鸡未迟。”劭曰:“巨卿,信士也,必然今日至矣,安肯误鸡黍之约?入门便见所许之物,足见我之待久。如候巨卿来,而后宰之,不见我倦倦之意。”母曰:“吾儿之友,必是端士。”遂烹炰以待。是日,天晴日朗,万里无云。劭整其衣冠,独立庄门而望。看看近午,不见到来。母恐误了农桑,令张勤自去田头收割。张劭听得前村犬吠,又往望之,如此六七遭。因看红日西沉,现出半轮新月,母出户,令弟唤劭,曰:“儿久立倦矣!今日莫非巨卿不来?且自晚膳。”劭谓弟曰:“汝岂知巨卿不至耶?若范兄不至,吾誓不归。汝农劳矣,可自歇息。”母弟再三劝归,劭终不许。
候至更深,各自歇息,劭倚门如醉如痴,风吹草木之声,莫是范来,皆自惊讶。看见银河耿耿,玉宇澄澄,渐至三更时分,月光都没了。隐隐见黑影中,一人随风而至。劭视之,乃巨卿也。再拜踊跃而大喜曰:“小弟自早直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兄果至矣。旧岁所约鸡黍之物,备之已久。路远风尘,别不曾有人同来?”便请至草堂,与老母相见。范式并不答话,迳入草堂。张劭指座榻曰:“特设此位,专待兄来,兄当高座。”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曰:“兄既远来,路途劳困,且未可与老母相见。杜酿鸡黍,聊且充饥。”言讫又拜。范式僵立不语,但以衫袖反掩其面。劭乃自奔入厨下,取鸡黍并酒,列于面前,再拜以进,曰:“酒淆虽微,劭之心也,幸兄勿责。”但见范于影中,以手绰其气而不食。劭曰:“兄意莫不怪老母并弟不曾远接,不肯食之?容请母出与同伏罪。”范摇手止之。劭曰:“唤舍弟拜兄,若何?”范亦摇手而止之。劭曰:“兄食鸡黍后进酒,若何?”范蹙其眉,似教张退后之意。劭曰:“鸡黍不足以奉长者,乃劭当日之约,幸勿见嫌。”范曰:“弟稍退后,吾当尽情诉之。吾非阳世之人,乃阴魂也。”劭大惊曰:“兄何故出此言?”范曰:“自与兄弟相别之后,回家为
赠汝南伯。
墓前建庙,号“信义之祠”,墓号“信义之墓。”
旌表门闾。
官给衣粮,以膳其子。
巨卿子范纯绶,及第进士,官鸿胪寺卿。
至今山阳古迹犹存,题咏极多。
惟有无名氏《踏莎行》一词最好,词云:
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言相许心无变。
宁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劝。
月暗灯昏,泪痕如线,死生虽隔情何限。
灵輀若候故人来,黄泉一笑重相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六-译文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种树不要种垂杨枝,结交朋友不要结交轻浮的人。垂杨枝经不起秋风的吹拂,轻浮的人容易结交也容易分离。你没看见昨天书信往来还互相思念,今天相逢却互不相识!不如垂杨枝还能长久,每年春风一吹就重新发芽。
这篇言语是《结交行》,讲述结交朋友最难。今天讲一个秀才的故事,他是汉明帝时期的人,姓张名劭,字元伯,是汝州南城人。家里务农,他刻苦读书。三十五岁了,还没有娶妻。他的老母亲年近六十,和弟弟张勤一起努力耕种,以供养家庭。当时汉帝求贤,张劭辞别老母,告别兄弟,背着书囊,来到东都洛阳应举。在路上不止一天。快到洛阳时,天已晚,便投宿在旅店。当晚,他常听到隔壁房间有人呼喊。张劭晚上问店小二:“隔壁呼喊的是谁?”小二回答:“是一个秀才,得了时症,快要死了。”张劭说:“既然是读书人,应该去看看。”小二说:“瘟疫会传染,我们都不敢去看他;秀才,你别去!”张劭说:“生死有命,哪有病能传染的道理?我必须去看看。”小二劝不住。张劭便推门进去。见一个人仰面躺在土床上,面黄肌瘦,嘴里只喊:“救命!”张劭见房间里的书囊、衣冠,都是应举的行装,便叩头说:“君子不要担心,张劭也是来应举的。现在见你病得这么重,我会尽力救你。药和粥食,我会亲自供奉,你放宽心。”那人说:“如果君子能救我的病,我一定会厚报。”张劭随即请人请医用药调治。早晚的汤水和粥食,张劭亲自供给。
几天之后,病人出汗病减轻了,渐渐能起床行走。张劭问他,得知他是楚州山阳人,姓范名式,字巨卿,四十岁,原本是商人,幼年失去父母,有妻小。最近放弃经商,来洛阳应举。等到范巨卿病好了,却误了考试时间。范巨卿说:“因为我生病,耽误了你的功名,我很不安。”张劭说:“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贵是小事。既然有缘分,何谈耽误?”范式从此与张劭情同手足,结为兄弟。范式年长五岁,张劭拜范式为兄。
结义后,两人朝夕相处,不觉过了半年。范式想回家,张劭和他一起结算房钱,还了店家。两人同行。几天后,到了分路的地方,张劭想送范式。范式说:“如果这样,我又得送你回去;不如就此分别,约定再相会。”两人在酒肆共饮,见黄花红叶,点缀秋光,增添别离的兴致。酒桌上杯子里泛着茱萸,问酒家,才知道是重阳节。范式说:“我幼年失去父母,屈身经商。虽然留心经书,但被妻子拖累。幸好贤弟有老母在堂,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明年今日,我一定到你家,登堂拜母,表达我们两家的情谊。”张劭说:“只是村里没什么好招待的,如果兄长不嫌弃,我会准备鸡黍招待,希望不要失信。”范式说:“我怎么会失信于贤弟呢?”两人喝了几杯,不忍分别。张劭拜别范式。范式走后,张劭凝望流泪;范式也回头流泪,两人各自悒怏而去。有诗为证:
手采黄花泛酒杯,殷勤先订隔年期。临别不忍轻分别,执手依依各泪垂。
且说张元伯回到家,拜见老母。母亲说:“你一去,音信全无,让我日夜盼望,如饥似渴。”张劭说:“不孝儿在途中遇到山阳范巨卿,结为兄弟,因此逗留多时。”母亲问:“巨卿是什么人?”张劭详细讲述。母亲说:“功名事,都是命中注定。既然遇到信义之人结交,我很高兴。”不久,弟弟回来,也把这件事从头说了一遍,大家都欢喜。
从此张劭在家,继续攻读史书,以度岁月。光阴迅速,快到重阳节了。张劭便预先养了一只肥鸡,酿了浊酒。当天早起,打扫草堂;中间设母亲的座位,旁边设范巨卿的座位;在瓶中插满菊花,在座上焚香。叫弟弟宰鸡做饭,等待范巨卿。母亲说:“山阳到这里,千里迢迢,恐怕范巨卿未必能按时到来。等他来了,再杀鸡也不迟。”张劭说:“范巨卿是信义之人,今天一定会来,怎么会误了鸡黍之约?他一进门就能看到我准备的东西,足见我等待已久。如果等他来了再宰鸡,就看不到我的诚意了。”母亲说:“我儿的朋友,一定是正直之人。”于是烹煮等待。当天,天晴日朗,万里无云。张劭整理衣冠,站在庄门口等待。快到中午了,还不见范巨卿到来。母亲怕耽误农活,叫张勤去田里收割。张劭听到前村狗叫,又去望了几次,如此六七次。看到太阳西沉,半轮新月升起,母亲出门,叫弟弟唤张劭,说:“你站得太久了!今天范巨卿可能不来了,先吃晚饭吧。”张劭对弟弟说:“你怎么知道范兄不来?如果范兄不来,我誓不回家。你农活辛苦了,先去休息吧。”母亲和弟弟再三劝他回家,张劭始终不肯。
等到夜深,大家都休息了,张劭倚门如醉如痴,风吹草木的声音,仿佛范巨卿来了,他每次都惊讶。看到银河明亮,天空清澈,快到三更时分,月光消失了。隐隐约约看到黑影中,一个人随风而来。张劭一看,正是范巨卿。他再拜跳跃,大喜说:“小弟从早等到现在,知道兄长不会失信,兄长果然来了。去年约定的鸡黍,早已准备好。路远风尘,没有别人同来吗?”便请范巨卿到草堂,与老母相见。范式并不答话,径直进入草堂。张劭指着座位说:“特意设了这个座位,专等兄长来,请兄长上座。”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说:“兄长远道而来,路途劳累,先不要见老母。杜酿鸡黍,暂且充饥。”说完又拜。范式僵立不语,只是用衣袖遮住脸。张劭便跑进厨房,取出鸡黍和酒,摆在面前,再拜进献,说:“酒菜虽微薄,却是我的心意,请兄长不要嫌弃。”只见范巨卿在影中,用手挥动气息却不吃。张劭说:“兄长是不是怪老母和弟弟没有远接,不肯吃?请让我叫母亲出来一起赔罪。”范巨卿摇手阻止。张劭说:“叫弟弟来拜见兄长,如何?”范巨卿也摇手阻止。张劭说:“兄长吃鸡黍后再喝酒,如何?”范巨卿皱眉,似乎示意张劭退后。张劭说:“鸡黍不足以奉敬长者,只是我当日的约定,请不要嫌弃。”范巨卿说:“弟弟稍退后,我会尽情告诉你。我不是阳世之人,而是阴魂。”张劭大惊说:“兄长为什么说这话?”范巨卿说:“自从与兄弟分别后,回家后……
赠送给汝南伯。
在墓前建造了一座庙,称为“信义之祠”,墓称为“信义之墓”。
表彰其家族的门第。
官府提供衣物和粮食,以供养他的儿子。
巨卿的儿子范纯绶,考中进士,担任鸿胪寺卿。
至今山阳的古迹仍然存在,题咏非常多。
只有无名氏的《踏莎行》一词最好,词中写道:
千里路途遥远,隔年时间久远,但一句承诺心意不变。
宁愿将信义寄托给游魂,家中的鸡黍也白费了劝告。
月色昏暗,灯光昏暗,泪痕如线,生死虽然相隔,但情感无限。
灵车如果等待故人来,黄泉之下再次相见时一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六-注解
范巨卿:范巨卿,名式,字巨卿,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楚州山阳人,原为商贾,后弃商应举,与张劭结为兄弟。
张劭:张劭,字元伯,汝州南城人,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秀才,苦志读书,与范巨卿结为生死之交。
鸡黍:鸡黍,指鸡肉和黄米饭,古代常用于招待贵客或祭祀。在故事中,张劭与范巨卿约定以鸡黍相待,象征深厚的友谊和信义。
重阳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象征着长寿和吉祥。
阴魂:阴魂,指死后的灵魂。在故事中,范巨卿自称是阴魂,表明他已经去世,但仍遵守与张劭的约定,体现了信义的重要性。
鸡黍之约:古代朋友之间的一种约定,象征着深厚的友谊和信任。鸡黍指的是简单的食物,表示即使条件简陋,也要遵守约定。
重阳: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
茱萸英酒:重阳节时饮用的酒,茱萸是一种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避邪。
五常: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出自《论语》,比喻没有关键的东西,事情就无法进行。这里用来强调信的重要性。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出自《论语》,强调信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七:指人死后的第十四天,古代有守丧的习俗。
金井:指墓穴,古代墓葬中用来放置棺椁的地方。
汝南伯:指范巨卿,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以信义著称。
信义之祠:为纪念范巨卿的信义精神而建的祠堂。
信义之墓:范巨卿的墓地,因其信义而得名。
旌表门闾:古代对忠孝节义等行为进行表彰的一种方式,通常是在受表彰者的家门上挂匾额。
鸿胪寺卿:古代官职,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朝贡事务。
踏莎行:词牌名,属于宋词中的一种,以描写旅途中的情感为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六-评注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是一篇充满信义与友情的古代故事,通过张劭与范巨卿的生死之交,展现了古人对于信义、友情的高度重视。故事以张劭与范巨卿的相遇、结义、分别、再会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
首先,故事开篇以《结交行》的诗句引入,点明了结交的难处,尤其是与轻薄之人结交的不可靠性。这与后文张劭与范巨卿的深厚友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信义与真诚的重要性。张劭在范巨卿病重时不顾自身安危,悉心照料,体现了他的仁爱与义气。而范巨卿在病愈后与张劭结为兄弟,更是将这种友情升华到了生死之交的高度。
其次,故事中的鸡黍之约是全文的核心象征。鸡黍不仅是古代招待贵客的食物,更是张劭与范巨卿友情的象征。张劭在家中精心准备鸡黍,等待范巨卿的到来,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而范巨卿即使已经去世,仍以阴魂的形式赴约,展现了信义的无价与超越生死的力量。这种信义与友情的结合,使得故事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张力。
再次,故事中的重阳佳节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与吉祥。张劭与范巨卿在重阳节分别,约定来年再会,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然而,范巨卿的去世使得这一约定变得悲壮,但也正是这种悲壮,更加凸显了信义与友情的珍贵。
最后,故事通过范巨卿的阴魂赴约,展现了古人对于生死、信义的独特理解。范巨卿虽然已经去世,但他仍然遵守与张劭的约定,这种超越生死的信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信义的高度重视。同时,张劭在得知范巨卿是阴魂后,仍然以礼相待,体现了他对友情的忠诚与坚守。
总的来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通过张劭与范巨卿的生死之交,展现了信义与友情的无价与超越生死的力量。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段古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义和友情的故事,通过范巨卿和张劭的交往,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于信义的重视。故事中,范巨卿因商业繁忙而忘记了与张劭的鸡黍之约,深感愧疚,最终选择自刎以表达对友情的忠诚。张劭得知后,不顾一切前往山阳,最终在范巨卿的墓前自刎,以死相随。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信义的高度重视。信义不仅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础。范巨卿和张劭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却是对信义的最高诠释。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人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坚守信义,不负所托。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忠诚于信义的形象。故事中的对话和内心独白,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决绝。此外,故事中的诗歌和祭文,不仅增添了文学色彩,也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信义作为五常之一,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士人对于信义的理解和实践,以及他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和牺牲。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范巨卿的事迹及其后人的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纪念和评价。范巨卿以信义著称,其墓和祠堂均以‘信义’命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信义精神的高度重视。
文中提到的‘旌表门闾’是对范巨卿信义行为的官方认可和表彰,这种表彰方式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也是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引导。
范巨卿的儿子范纯绶及第进士,官至鸿胪寺卿,这反映了范巨卿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范纯绶的成就也间接证明了范巨卿教育子女的成功,以及其家族在文化和社会活动中的积极参与。
最后提到的《踏莎行》一词,通过对范巨卿信义精神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范巨卿的敬仰之情。词中‘千里途遥,隔年期远,片言相许心无变’描绘了范巨卿坚守信义的坚定意志,而‘宁将信义托游魂,堂中鸡黍空劳劝’则进一步强调了其信义精神的伟大和不易。
整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范巨卿及其家族的历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信义精神的推崇和传承。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