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八-原文
杨八老越国奇逢
君不见平阳公主马前奴,一朝富贵嫁为夫?又不见咸阳东门种瓜者,昔日封侯何在也?荣枯贵贱如转丸,风云变幻诚多端。达人知命总度外,傀儡场中一例看。
这篇古风,是说人穷通有命,或先富后贫,先贱后贵,如云踪无定,瞬息改观,不由人意想测度。且如宋朝吕蒙正秀才,未遇之时,家道艰难。三日不曾饱餐,天津桥上赊得一瓜,在桥柱上磕之,失手落于桥下。那瓜顺水流去,不得到口。后来状元及第,做到宰相地位,起造落瓜亭,以识穷时失意之事。你说做状元、宰相的人,命运未至,一瓜也无福消受。假如落瓜之时,向人说道:‘此人后来荣贵。’被人做一万个鬼脸,啐乾了一千担吐沫,也不为过。那个信他?所以说:‘前程如黑漆,暗中摸不出。’又如宋朝军卒杨仁杲,为丞相丁晋公治第,夏天负土运石,汗流不止。怨叹道:“同是一般父母所生,那住房子的,何等安乐!我们替他做工的,何等吃苦!正是:‘有福之人人伏侍,无福之人伏侍人。’”这里杨仁杲口出怨声,却被管工官听得了,一顿皮鞭,打得负痛吞声。不隔数年,丁丞相得罪,贬做崖州司户;那杨仁杲从外戚起家,官至太尉,号为皇亲。朝廷就将丁丞相府第,赐与杨仁杲居住。丁丞相起夫治第,分明是替杨仁杲做个工头。正是:
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穷通无定准,变换总由天。
闲话休题。则今说一节故事,叫做“杨八老越国奇逢”。那故事,远不出汉、唐,近不出二宋,乃出自胡元之世,陕西西安府地方。这西安府乃《禹贡》雍州之域,周曰王畿,秦曰关中,汉曰渭南,唐曰关内,宋曰永兴,元曰安西。话说元朝至大年间,一人姓杨,名复,八月中秋节生日,小名八老,乃西安府盩厔县人氏。妻李氏,生子才七岁,头角秀异,天资聪敏,取名世道。夫妻两口儿爱惜,自不必说。一日,杨八老对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李氏道:“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乘此壮年,正堪跋踄。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八老道:“虽然如此,只是子幼妻娇,放心不下。”李氏道:“孩儿幸喜长成,妾自能教训,但愿你早去早回。”当日商量已定,择个吉日出行,与妻子分别。带个小厮,叫做随童,出门搭了船只,往东南一路进发。昔人有古风一篇,单道为商的苦处:
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水路风波殊未稳,陆程鸡犬惊安寝。平生豪气顿消磨,歌不发声酒不饮。少赀利薄多赀累,匹夫怀璧将为罪。偶然小恙卧牀帏,乡关万里书谁寄?一年三载不回程,梦魂颠倒妻孥惊。灯花忽报行人至,阖门相庆如更生。男儿远游虽得意,不如骨肉长相聚。请看江上信天翁,拙守何曾阙生计?
话说杨八老行至漳浦,下在檗妈妈家,专待收买番禺货物。原来檗妈妈无子,只有一女,年二十三岁,曾赘个女婿,相帮过活。那女婿也死了,已经周年之外,女儿守寡在家。檗妈妈看见杨八老本钱丰厚,且是志诚老实,待人一团和气,十分欢喜。意欲将寡女招赘,以靠终身。八老初时不肯,被檗妈妈再三劝道:“杨官人,你千乡万里,出外为客,若没有切己的亲戚,那个知疼著热?如今我女儿年纪又小,正好相配官人,做个‘两头大’。你归家去,有娘子在家;在漳州来时,有我女儿。两边来往,都不寂寞,做生意也是方便顺溜的。老身又不费你大钱大钞,只是单生一女,要他嫁个好人,日后生男育女,连老身门户都有依靠。就是你家中娘子知道时,料也不嗔怪。多少做客的,娼楼妓馆,使钱撒漫,这还是本分之事。官人须从长计较,休得推阻。”八老见他说得近理,只得允了。择日成亲,入赘于檗家。夫妻和顺,自此无话。不上二月,檗氏怀孕。期年之后,生下一个孩儿,合家欢喜。三朝满月,亲戚庆贺,不在话下。
却说杨八老思想故乡妻娇子幼,初意成亲后,一年半载,便要回乡看觑。因是怀了身孕,放心不下;以后生下孩儿,檗氏又不放他动身。光阴似箭,不觉住了三年。孩儿也两周岁了,取名世德。虽然与世道排行,却冒了檗氏的姓,叫做檗世德。杨八老一日对檗氏说:“暂回关中,看看妻子便来。”檗氏苦留不住,只得听从。八老收拾货物,打点起身。也有放下人头帐目,与随童分头并日催讨。
八老为讨欠帐,行至州前。只见挂下榜文,上写道:‘近奉上司明文。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冲犯。一应出入,俱要盘诘。城门晚开早闭……’等语。八老读罢,吃了一惊,想道:“我方欲动身,不想有此寇警。倘或倭寇早晚来时,闭了城门,知道何日平静?不如趁早走路为上。”也不去讨帐,迳回身转来。只说拖欠帐目,急切难取,待再来催讨未迟。闻得路上贼寇生发,货物且不带去;只收拾些细软行装,来日便要起程。檗氏不忍割舍,抱著三岁的孩儿,对丈夫说道:“我母亲只为终身无靠,将奴家嫁你。幸喜有这点骨血。你不看奴家面上,须牵挂著小孩子,千万早去早回,勿使我母子悬望。”言讫,不觉双眼流泪。杨八老也命好道
船逃命者,又被水路官兵截杀,也多有落水死者。
普花元帅得胜,赏了三军。
犹恐馀倭未尽,遣兵四下搜获。
真个是:
饶伊凶暴如狼虎,恶贯盈时定受殃。
话分两头。
却说清水闸上有顺济庙,其神姓冯,名俊,钱塘人氏。
年十六岁时,梦见玉帝遣天神传命,割开其腹,换去五脏六腑,醒来犹觉腹痛。
从幼失学,未曾知书,自此忽然开悟,无书不晓,下笔成文;又能预知将来祸福之事。
忽一日,卧于家中,叫唤不起,良久方醒。
自言适在东海龙王处赴宴,被他劝酒过醉。
家人不信,及呕吐出来都是海错异味,目所未睹,方知真实。
到三十六岁,忽对人说:“玉帝命我为江涛之神,三日后,必当赴任。”
至期,无疾而终。
是日,江中波涛大作,行舟将覆,忽见朱旛皂盖,白马红缨,簇拥一神,现形云端间,口中叱咤之声。
俄顷,波恬浪息。
问之土人,其形貌乃冯俊也。
于是就其所居,立庙祠之,赐名顺济庙。
绍定年间,累封英烈王之号。
其神大有灵应。
倭寇占住清水闸时,杨八老私向庙中祈祷,问筶得个大吉之兆,心中暗喜。
与先年一般向被掳去的共十三人约会,大兵到时,出首投降;又怕官军不分真假,拿去请功,狐疑不决。
到这八月二十八日,倭寇大败。
杨八老与十二个人,俱潜躲在顺济庙中,不敢出头。
正在两难,急听得庙外喊声大举,乃是老王千户,名唤王国雄,引著官军入来搜庙。
一十三人尽被活捉,捆缚做一团儿,吊在廊下。
众人口称冤枉,都说不是真倭,那里睬他。
此时天色已晚,老王千户权就庙中歇宿,打点明早解官请功。
事有凑巧,老王千户带个贴身伏侍的家人,叫做王兴,夜间起来出恭,闻得廊下哀号之声,其中有一个像关中声音,好生奇异。
悄地点个灯去,打一看,看到杨八老面貌,有些疑惑。
问道:“你们既说不是真倭,是那里人氏?如何入了倭贼夥内,又是一般形貌?”
杨八老诉道:“众人都是闽中百姓,只我是安西府盩厔县人。
十九年前在漳浦做客,被倭寇掳去,髡头跣足,受了万般辛苦。
众人是同时被难的。
今番来到此地,便想要自行出首。
奈形状怪异,不遇个相识之人,恐不相信,因此狐疑不决。
幸天兵得胜,倭贼败亡,我等指望重见天日,不期老将军不行细审,一概捆吊;明日解到军门,性命不保。”
说罢,众人都哭起来。
王兴忙摇手道:“不可高声啼哭,恐惊醒了老将军,反为不美。
则你这安西府汉子,姓甚名谁?”
杨八老道:“我姓杨,名复,小名八老。
长官也带些关中语音,莫非同郡人么?”
王兴听说,吃了一惊:“原来你就是我旧主人!
可记得随童么?小人就是。”
杨八老道:“怎不记得!
只是须眉非旧,端的对面不相认了。
自当初在闽中分散,如何却在此处?”
王兴道:“且莫细谈。
明早老将军起身发解时,我站在旁边,你只看著我,唤我名字起来,小人自来与你分解。”
说罢,提了灯自去了。
众人都向八老问其缘故,八老略说一二,莫不欢喜。
正是:
死中得活困灾退,绝处逢生遇救来
原来随童跟著杨八老之时,才一十九岁,如今又加十九年,是三十八岁人了,急切如何认得?
当先与主人分散,躲在茅厕中,侥幸不曾被倭贼所掠。
那时老王千户还是百户之职,在彼领兵,偶然遇见,见他伶俐,问其来历,收在身边伏侍。
就便许他访问主人消息,谁知杳无音信。
后来老王百户有功,升了千户,改调浙中地方做官。
随童改名王兴,做了身边一个得力的家人。
也是杨八老命不当尽,禄不当终,否极泰来,天教他主仆相逢。
闲话休题。
却说老王千户次早点齐人众,解下一十三名倭犯,要解往军门请功。
正待起身,忽见倭犯中一人,看定王兴,高声叫道:“随童,我是你旧主人,可来救我!”
王兴假意认了一认,两下抱头而哭。
因事体年远,老王千户也忘其所以了。
忙唤王兴,问其缘故。
王兴一一诉说:“此乃小人十九年前失散之主人也。
彼时寻觅不见,不意被倭贼掳去。
小人看他面貌有些相似,正在疑惑,谁想他到认得小人,唤起小人的旧名。
望恩主辨其冤情,释放我旧主人,小人便死在阶前,瞑目无怨。”
说罢,放声大哭。
众倭犯都一齐声冤起来,各道家乡姓氏,情节相似。
老王千户道:“既有此冤情,我也不敢自专,解在帅府,教他自行分辨。”
王兴道:“求恩主将小人一齐解去,好做对证。”
老王千户起初不允,被王兴哀求不过,只得允了。
当日,将一十三名倭犯,连王兴解到帅府。
普花元帅道:“既是倭犯,便行斩首。”
那一十三名倭犯,一个个高声叫冤起来,内中王兴也叫冤枉。
王国雄便跪下去,将王兴所言事情,禀了一遍。
普花元帅准信,就教王国雄押著一干倭犯,并王兴发到绍兴郡丞杨世道处,审明回报。
故元时节,郡丞即如今通判之职,却只下太守一肩,与太守同理府事,最有权柄。
那日,郡丞杨公升厅理事,甚是齐整。
怎见得?有诗为证:
吏书站立如泥塑,军卒分开似木雕。
随你凶人奸似鬼,公庭刑法不相饶。
老王千户奉帅府之命,亲押一十三名倭犯,到杨郡丞厅前。
相见已毕,备言来历。
杨公送出厅门,复归公座。
先是王兴开口诉冤,那一班倭犯哀声动地。
杨公问了王兴口词,先唤杨八老来审。
杨八老将姓名、家乡备细说了。
杨郡丞问道:“既是盩厔县人,你妻族何姓?
有子无子?”
杨八老道:“妻族东村李氏,止生一子,取名世道。小人到漳浦为商之时,孩儿年方七岁。在漳浦住了三年,就陷身倭国,经今又十九年。自从离家之后,音耗不通,妻子不知死亡。若是孩儿扶养得长大,算来该二十九岁了。老爷不信时,移文到盩厔县中,将三党亲族姓名,一一对验,小人之冤可白矣。”
再问王兴,所言皆同。众人又齐声叫冤。
杨公一一细审,都是闽中百姓,同时被掳的。
杨公沉吟半晌,喝道:“权且收监,待行文本处,查明来历,方好释放。”
当下散堂,回衙见了母亲杨老夫人,口称怪事不绝。
老夫人问道:“孩儿,今日问何公事?口称怪异,何也?”
杨公道:“有王千户解到倭犯一十三名,说起来,都是我中国百姓,被倭奴掳去的,是个假倭,不是真倭。内中一人,姓杨,名复,乃关中盩厔县人氏。他说二十一年前,别妻李氏,往漳浦经商。三年之后,遭倭寇作乱,掳他到倭国去了。与妻临别之时,有儿年方七岁,到今算该二十九岁了。母亲常说孩儿七岁时,父亲往漳州为商,一去不回。他家乡、姓名正与父亲相同,其妻、女姓名,又分毫不异,孩儿今年正二十九岁,世上不信有此相合之事。况且王千户有个家人王兴,一口认定是他旧主。那王兴说旧名‘随童’,在漳浦乱军分散,又与我爷旧仆同名。所以称怪。”
老夫人也不觉称道:“怪事,怪事!世上相同的事也颇有,不信件件皆合,事有可疑!你明日再行吊审,我在屏后窃听,是非顷刻可决。”
杨世道领命,次日,重唤取一十三名倭犯,再行细鞫,其言与昨无二。
老夫人在屏后大叫道:“杨世道我儿!不须再问,则这个盩厔县人,正是你父亲!那王兴端的是随童了。”
惊得郡丞杨世道手脚不迭,一跌跌下公座来,抱了杨八老,放声大哭。
请归后堂,王兴也随进来。
当下母子夫妻三口,抱头而哭,分明是梦里相逢一般,则这随童也哭做一堆。
哭了一个不耐烦,方才拜见父亲。
随童也来磕头,认旧时主人、主母。
杨八老对儿子道:“我在倭国,夜夜对天祷告,只愿再转家乡,重会妻子。今日皇天可怜,果遂所愿。且喜孩儿荣贵,万千之喜。只是那一十二人,都是闽中百姓,与我同时被掳的,实出无奈。吾儿速与昭雪,不可偏枯,使他怨望。”
杨世道领了父亲言语,便把一十二人尽行开放,又各赠回乡路费三两。
众人谢恩不尽。
一面吩咐书吏写下文书,申覆帅府;一面安排做庆贺筵席。
衙内整备香汤,伏侍八老沐浴过了,通身换了新衣,顶冠束带。
杨世道娶得夫人张氏,出来拜见公公。
一门骨肉团圆,欢喜无限。
这一事闹遍了绍兴府前。
本府檗太守听说杨郡丞认了父亲,备下羊酒,特往称贺,定要请杨太公相见。
杨复只得出来,见了檗公,叙礼已毕,分宾而坐。
檗太守欣羡不已。
杨郡丞置酒留款。
饮酒中间,檗太守问杨太公:“何由久客闽中,以致此祸?”
杨八老答道:“初意一年半载,便欲还乡。何期下在檗家,他家适有寡女,年二十三岁,正欲招夫帮家过活。老夫入赘彼家,以此淹留三载。”
檗公问道:“在彼三年,曾有生育否?”
八老答道:“因是檗家怀孕,生下一儿,两不相舍;不然,也回去久矣。”
檗公又问道:“所生令郎可曾取名?”
八老不知太守姓名,便随口应道:“因是本县小儿取名世道,那檗氏所生就取名檗世德,要见两姓兄弟之意。算来檗氏所生之子,今年也该二十二岁了,不知他母子存亡下落。”
说罢,下泪如雨。
檗太守也不尽欢,又饮了数杯,作别回去。
与母亲檗老夫人说知:“如此如此,他说在漳浦所娶檗家,与母亲同姓,年庚不差。莫非此人就是我父亲?”
檗老夫人道:“你明日备个筵席,请他赴宴。待我屏后窥之,便见端的。”
次日,杨八老具个通家名帖,来答拜檗公,檗公也置酒留款。
檗老夫人在屏后偷看。
那时八老衣冠济楚,又不似先前倭贼样子,一发容易认了。
檗老夫人听不多几句言语,便大叫道:“我儿檗世德,快请你父亲进衙相见!”
杨八老出自意外,倒吃了一惊。
檗太守慌忙跪下道:“孩儿不识亲颜,乞恕不孝之罪。”
请到私衙,与檗老夫人相见。
抱头而哭,与杨郡丞衙中无异。
正叙话间,杨郡丞遣随童到太守衙中,迎接父亲。
听说太守也认了父亲,随童大惊,撞入私衙,见了檗老夫人,磕头相见。
檗老夫人问起,方知就是随童。
此时随童才叙出失散之后,遇到王百户始末根由。
阖门欢喜无限。
檗太守娶妻蒋氏,也来拜见公公。
檗公命重整筵席,请杨郡丞到来,备细说明。
一守一丞,到此方认做的亲兄弟。
当日连杨衙小夫人张氏都请过来,做个“合家欢”筵席。
这一场欢喜非小,分明是:
苦尽生甘,否极遇泰。丰城之剑再合,合浦之珠复回。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乞食贫儿,蓦地发财掘藏。寡妇得夫花发蕊,孤儿遇父草行根。喜胜他乡遇故知,欢如久旱逢甘雨。两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杨八老在日本国受了一十九年辛苦,谁知前妻李氏所生孩儿杨世道,后妻檗氏所生孩儿檗世德,长大成人,中同年进士,又同选在绍兴一郡为官。今日天遣相逢,在枷锁中脱出性命,就认了两位夫人,两个贵子,真是古今罕有!
第三日,阖郡官员尽知奇事,都来贺喜。
老王千户也来称贺,已知王兴是杨家旧仆
不相争执。
王兴已娶有老婆,在老王千户家。
老王千户奉承檗太守、杨郡丞,疾忙差人送王兴妻子到于府中完聚。
檗太守和杨郡丞一齐备个文书,到普花元帅处,述其认父始末。
普花元帅奏表朝廷,一门封赠。
檗世德复姓归宗,仍叫杨世德。
八老在任上安享荣华,寿登耆耋而终。
此乃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荣枯得失,尽是八字安排,不可强求。
有诗为证:
才离地狱忽登天,二子双妻富贵全。
命里有时终自有,人生何必苦埋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八-译文
杨八老越国奇逢
你没见过平阳公主的马前奴仆,一朝富贵后嫁给了她吗?又没见过咸阳东门种瓜的人,昔日封侯的荣耀现在何处?荣华富贵和贫贱如转动的球,风云变幻真是多端。明白人知道命运总是超出预料,就像傀儡戏中的角色一样看待。
这篇古风诗,是说人的穷通有命,有的人先富后贫,有的人先贱后贵,就像云踪无定,瞬息万变,不是人能够预料和测度的。比如宋朝的吕蒙正秀才,未成名时,家境艰难。三天不曾吃饱,天津桥上赊得一瓜,在桥柱上磕之,失手落于桥下。那瓜顺水流去,没吃到口。后来他状元及第,做到宰相地位,建造了落瓜亭,以纪念穷困时的失意。你说做状元、宰相的人,命运未至,一瓜也无福消受。假如落瓜之时,向人说道:‘此人后来荣贵。’被人做一万个鬼脸,啐乾了一千担吐沫,也不为过。那个信他?所以说:‘前程如黑漆,暗中摸不出。’又如宋朝军卒杨仁杲,为丞相丁晋公治第,夏天负土运石,汗流不止。怨叹道:“同是一般父母所生,那住房子的,何等安乐!我们替他做工的,何等吃苦!正是:‘有福之人人伏侍,无福之人伏侍人。’”这里杨仁杲口出怨声,却被管工官听得了,一顿皮鞭,打得负痛吞声。不隔数年,丁丞相得罪,贬做崖州司户;那杨仁杲从外戚起家,官至太尉,号为皇亲。朝廷就将丁丞相府第,赐与杨仁杲居住。丁丞相起夫治第,分明是替杨仁杲做个工头。正是:
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穷通无定准,变换总由天。
闲话休提。现在说一个故事,叫做“杨八老越国奇逢”。那故事,远不出汉、唐,近不出二宋,乃出自胡元之世,陕西西安府地方。这西安府乃《禹贡》雍州之域,周曰王畿,秦曰关中,汉曰渭南,唐曰关内,宋曰永兴,元曰安西。话说元朝至大年间,一人姓杨,名复,八月中秋节生日,小名八老,乃西安府盩厔县人氏。妻李氏,生子才七岁,头角秀异,天资聪敏,取名世道。夫妻两口儿爱惜,自不必说。一日,杨八老对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李氏道:“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乘此壮年,正堪跋踄。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八老道:“虽然如此,只是子幼妻娇,放心不下。”李氏道:“孩儿幸喜长成,妾自能教训,但愿你早去早回。”当日商量已定,择个吉日出行,与妻子分别。带个小厮,叫做随童,出门搭了船只,往东南一路进发。昔人有古风一篇,单道为商的苦处:
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水路风波殊未稳,陆程鸡犬惊安寝。平生豪气顿消磨,歌不发声酒不饮。少赀利薄多赀累,匹夫怀璧将为罪。偶然小恙卧牀帏,乡关万里书谁寄?一年三载不回程,梦魂颠倒妻孥惊。灯花忽报行人至,阖门相庆如更生。男儿远游虽得意,不如骨肉长相聚。请看江上信天翁,拙守何曾阙生计?
话说杨八老行至漳浦,下在檗妈妈家,专待收买番禺货物。原来檗妈妈无子,只有一女,年二十三岁,曾赘个女婿,相帮过活。那女婿也死了,已经周年之外,女儿守寡在家。檗妈妈看见杨八老本钱丰厚,且是志诚老实,待人一团和气,十分欢喜。意欲将寡女招赘,以靠终身。八老初时不肯,被檗妈妈再三劝道:“杨官人,你千乡万里,出外为客,若没有切己的亲戚,那个知疼著热?如今我女儿年纪又小,正好相配官人,做个‘两头大’。你归家去,有娘子在家;在漳州来时,有我女儿。两边来往,都不寂寞,做生意也是方便顺溜的。老身又不费你大钱大钞,只是单生一女,要他嫁个好人,日后生男育女,连老身门户都有依靠。就是你家中娘子知道时,料也不嗔怪。多少做客的,娼楼妓馆,使钱撒漫,这还是本分之事。官人须从长计较,休得推阻。”八老见他说得近理,只得允了。择日成亲,入赘于檗家。夫妻和顺,自此无话。不上二月,檗氏怀孕。期年之后,生下一个孩儿,合家欢喜。三朝满月,亲戚庆贺,不在话下。
却说杨八老思想故乡妻娇子幼,初意成亲后,一年半载,便要回乡看觑。因是怀了身孕,放心不下;以后生下孩儿,檗氏又不放他动身。光阴似箭,不觉住了三年。孩儿也两周岁了,取名世德。虽然与世道排行,却冒了檗氏的姓,叫做檗世德。杨八老一日对檗氏说:“暂回关中,看看妻子便来。”檗氏苦留不住,只得听从。八老收拾货物,打点起身。也有放下人头帐目,与随童分头并日催讨。
八老为讨欠帐,行至州前。只见挂下榜文,上写道:‘近奉上司明文。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冲犯。一应出入,俱要盘诘。城门晚开早闭……’等语。八老读罢,吃了一惊,想道:“我方欲动身,不想有此寇警。倘或倭寇早晚来时,闭了城门,知道何日平静?不如趁早走路为上。”也不去讨帐,迳回身转来。只说拖欠帐目,急切难取,待再来催讨未迟。闻得路上贼寇生发,货物且不带去;只收拾些细软行装,来日便要起程。檗氏不忍割舍,抱著三岁的孩儿,对丈夫说道:“我母亲只为终身无靠,将奴家嫁你。幸喜有这点骨血。你不看奴家面上,须牵挂著小孩子,千万早去早回,勿使我母子悬望。”言讫,不觉双眼流泪。杨八老也命好道
那些乘船逃命的人,又被水路官兵截杀,也有许多落水而死。
普花元帅取得了胜利,赏赐了三军。
仍然担心剩余的倭寇没有完全消灭,派遣士兵四处搜捕。
真是:
任凭他们凶暴如狼虎,恶贯满盈时必定遭受灾祸。
话说两头。
却说清水闸上有一座顺济庙,庙里的神姓冯,名俊,是钱塘人。
十六岁时,梦见玉帝派遣天神传达命令,割开他的腹部,换去五脏六腑,醒来后仍然感到腹痛。
从小失学,未曾读书,从此忽然开悟,无书不晓,下笔成文;还能预知将来的祸福。
有一天,他躺在家中,叫唤不醒,很久才醒来。
自称刚才在东海龙王处赴宴,被劝酒喝醉了。
家人不信,等到他呕吐出来的都是海味异味,从未见过,才知道是真的。
到三十六岁时,忽然对人说:“玉帝任命我为江涛之神,三日后,必定赴任。”
到了那天,无疾而终。
那天,江中波涛大作,行船即将翻覆,忽然看见朱旛皂盖,白马红缨,簇拥着一位神,出现在云端,口中发出叱咤之声。
片刻之间,波涛平息。
询问当地人,那神的外貌正是冯俊。
于是就在他居住的地方,建立庙宇祭祀他,赐名为顺济庙。
绍定年间,多次封他为英烈王。
这位神非常灵验。
倭寇占据清水闸时,杨八老私下向庙中祈祷,占卜得到一个大吉的兆头,心中暗喜。
与之前被掳去的十三人约定,大兵到时,出首投降;又怕官军不分真假,拿去请功,犹豫不决。
到了八月二十八日,倭寇大败。
杨八老与十二个人,都潜藏在顺济庙中,不敢出头。
正在两难之际,突然听到庙外喊声大作,原来是老王千户,名叫王国雄,带领官军进来搜庙。
十三人全被活捉,捆成一团,吊在廊下。
众人都喊冤枉,都说不是真倭寇,但没人理会。
此时天色已晚,老王千户暂时在庙中歇宿,打算明早解送官府请功。
事有凑巧,老王千户带了一个贴身服侍的家人,名叫王兴,夜里起来上厕所,听到廊下有哀号声,其中有一个像关中口音,非常奇怪。
悄悄点灯去看,看到杨八老的面貌,有些疑惑。
问道:“你们既然说不是真倭寇,是哪里人?怎么加入了倭寇团伙,又是一样的形貌?”
杨八老诉说道:“众人都是闽中百姓,只有我是安西府盩厔县人。
十九年前在漳浦做客,被倭寇掳去,剃头赤脚,受了万般辛苦。
众人是同时被难的。
这次来到这里,便想要自行出首。
无奈形状怪异,没有遇到相识的人,恐怕不相信,因此犹豫不决。
幸好天兵得胜,倭寇败亡,我们指望重见天日,不料老将军不细审,一概捆吊;明天解到军门,性命不保。”
说罢,众人都哭起来。
王兴忙摇手道:“不可高声啼哭,怕惊醒了老将军,反而不美。
那么你这个安西府汉子,姓甚名谁?”
杨八老道:“我姓杨,名复,小名八老。
长官也带些关中口音,莫非是同郡人么?”
王兴听了,吃了一惊:“原来你就是我旧主人!
可记得随童么?小人就是。”
杨八老道:“怎不记得!
只是须眉非旧,确实对面不相认了。
自当初在闽中分散,怎么却在这里?”
王兴道:“且莫细谈。
明早老将军起身发解时,我站在旁边,你只看著我,唤我名字起来,小人自来与你分解。”
说罢,提了灯自去了。
众人都向八老问其缘故,八老略说一二,无不欢喜。
正是:
死中得活困灾退,绝处逢生遇救来
原来随童跟随杨八老时,才十九岁,如今又加了十九年,是三十八岁的人了,急切间如何认得?
当初与主人分散,躲在茅厕中,侥幸没有被倭寇掳去。
那时老王千户还是百户之职,在那里领兵,偶然遇见,见他伶俐,问其来历,收在身边服侍。
顺便许他访问主人的消息,谁知杳无音信。
后来老王百户有功,升为千户,改调浙中地方做官。
随童改名王兴,做了身边一个得力的家人。
也是杨八老命不该绝,禄不该终,否极泰来,天教他主仆相逢。
闲话休提。
却说老王千户次早点齐人众,解下十三名倭犯,要解往军门请功。
正要起身,忽然看见倭犯中一人,盯着王兴,高声叫道:“随童,我是你旧主人,可来救我!”
王兴假装认了一认,两人抱头痛哭。
因事体年远,老王千户也忘了所以然。
忙唤王兴,问其缘故。
王兴一一诉说:“这是小人十九年前失散的主人。
那时寻觅不见,不料被倭寇掳去。
小人看他面貌有些相似,正在疑惑,谁想他认得小人,唤起小人的旧名。
望恩主辨其冤情,释放我旧主人,小人便死在阶前,瞑目无怨。”
说罢,放声大哭。
众倭犯都一齐喊冤,各自说出家乡姓氏,情节相似。
老王千户道:“既然有此冤情,我也不敢自专,解在帅府,教他自行分辨。”
王兴道:“求恩主将小人一齐解去,好做对证。”
老王千户起初不允,被王兴哀求不过,只得允了。
当日,将十三名倭犯,连王兴解到帅府。
普花元帅道:“既然是倭犯,便行斩首。”
那十三名倭犯,一个个高声喊冤,内中王兴也喊冤枉。
王国雄便跪下去,将王兴所说的事情,禀报了一遍。
普花元帅准信,就教王国雄押着一干倭犯,并王兴发到绍兴郡丞杨世道处,审明回报。
故元时节,郡丞即如今通判之职,却只下太守一肩,与太守同理府事,最有权柄。
那日,郡丞杨公升厅理事,甚是齐整。
怎见得?有诗为证:
吏书站立如泥塑,军卒分开似木雕。
随你凶人奸似鬼,公庭刑法不相饶。
老王千户奉帅府之命,亲押十三名倭犯,到杨郡丞厅前。
相见已毕,备言来历。
杨公送出厅门,复归公座。
先是王兴开口诉冤,那一班倭犯哀声动地。
杨公问了王兴口词,先唤杨八老来审。
杨八老将姓名、家乡详细说了。
杨郡丞问道:“既然是盩厔县人,你妻族何姓?
有孩子吗?
杨八老回答说:“我妻子的家族在东村李氏,只有一个儿子,取名叫世道。我去漳浦做生意的时候,孩子才七岁。在漳浦住了三年,就被倭寇抓到了倭国,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自从离开家之后,音信全无,妻子也不知道是死是活。如果孩子被抚养长大,算来现在应该二十九岁了。老爷如果不信,可以发公文到盩厔县,把三族亲戚的姓名一一核对,我的冤屈就可以洗清了。”
再问王兴,他说的话和杨八老一样。众人也都齐声喊冤。
杨公一一仔细审问,发现这些人都是福建的百姓,同时被倭寇抓走的。
杨公沉思了一会儿,喝道:“暂且收监,等发公文到当地查明来历,再释放。”
当下散堂,杨公回到衙门见了母亲杨老夫人,嘴里不停地说着怪事。
老夫人问道:“孩子,今天审了什么案子?怎么一直说怪事?”
杨公说:“有个王千户押解了十三名倭寇犯人,说起来,都是我们中国的百姓,被倭寇抓走的,是假倭寇,不是真倭寇。其中有一个人,姓杨,名复,是关中盩厔县人。他说二十一年前,告别妻子李氏,去漳浦做生意。三年后,遇到倭寇作乱,被抓到倭国去了。和妻子分别时,儿子才七岁,算来现在应该二十九岁了。母亲常说,我七岁时,父亲去漳州做生意,一去不回。他的家乡、姓名和我父亲一模一样,妻子和女儿的名字也丝毫不差,我今年正好二十九岁,世上哪有这么巧合的事?而且王千户有个家人叫王兴,一口咬定他是旧主。王兴说他以前叫‘随童’,在漳浦乱军中失散,又和我父亲的旧仆同名。所以我觉得这事很奇怪。”
老夫人也不禁感叹:“怪事,怪事!世上相同的事不少,但哪有件件都这么巧合的?这事确实可疑!你明天再审一次,我在屏风后面偷听,是非很快就能决断。”
杨世道领命,第二天,重新提审那十三名倭寇犯人,他们的供词和昨天一样。
老夫人在屏风后面大喊道:“杨世道,我的孩子!不用再问了,这个盩厔县人,就是你父亲!那王兴就是随童。”
郡丞杨世道吓得手脚慌乱,一下子从公座上跌下来,抱住杨八老,放声大哭。
请到后堂,王兴也跟着进来。
当下母子夫妻三人抱头痛哭,仿佛梦中重逢一般,随童也哭成一团。
哭了好一会儿,才拜见父亲。
随童也来磕头,认旧时的主人和主母。
杨八老对儿子说:“我在倭国,每天晚上都向天祷告,只希望能回到家乡,再见妻子。今天老天可怜我,终于如愿以偿。而且看到孩子这么有出息,真是万分高兴。只是那十二个人,都是福建的百姓,和我同时被抓的,实在是无奈。孩子你要尽快为他们洗清冤屈,不能偏袒,免得他们怨恨。”
杨世道听了父亲的话,立刻释放了那十二个人,还每人给了三两银子作为回乡的路费。
众人感激不尽。
一面吩咐书吏写公文上报帅府,一面安排庆贺的筵席。
衙门里准备了香汤,伺候杨八老沐浴,换上新衣服,戴上帽子,系上腰带。
杨世道的妻子张氏也出来拜见公公。
一家人团圆,欢喜无比。
这件事传遍了绍兴府。
本府的檗太守听说杨郡丞认了父亲,准备了羊和酒,特意来祝贺,一定要见杨太公。
杨复只好出来,见了檗公,行礼完毕,分宾主坐下。
檗太守非常羡慕。
杨郡丞设宴款待。
喝酒时,檗太守问杨太公:“您为什么在福建待了那么久,以至于遭遇这样的祸事?”
杨八老回答说:“本来打算一年半载就回乡。没想到在檗家住了下来,他家有个寡女,二十三岁,正想招个丈夫帮忙持家。我就入赘到他家,因此耽搁了三年。”
檗公问:“在那三年里,有没有生过孩子?”
八老回答说:“因为檗家怀孕,生了一个儿子,两家人都不舍得分开;不然,我早就回去了。”
檗公又问:“生的儿子取名字了吗?”
八老不知道太守的姓名,随口回答说:“因为本县的儿子叫世道,檗氏生的儿子就叫檗世德,取两姓兄弟的意思。算来檗氏生的儿子,今年也该二十二岁了,不知道他们母子现在在哪里。”
说完,泪如雨下。
檗太守也不尽兴,又喝了几杯,告辞回去了。
回去后,檗太守对母亲檗老夫人说:“如此如此,他说在漳浦娶了檗家的女儿,和母亲同姓,年纪也差不多。难道这个人就是我父亲?”
檗老夫人说:“你明天准备个筵席,请他赴宴。我在屏风后面偷看,就能知道真相。”
第二天,杨八老带着通家名帖,来回拜檗公,檗公也设宴款待。
檗老夫人在屏风后面偷看。
那时杨八老衣冠整齐,不像之前倭寇的样子,更容易认出来了。
檗老夫人听了没几句话,就大喊道:“我的儿子檗世德,快请你父亲进衙门相见!”
杨八老非常意外,吓了一跳。
檗太守慌忙跪下说:“孩儿不认识父亲,请原谅我的不孝之罪。”
请到私衙,和檗老夫人相见。
抱头痛哭,和杨郡丞衙门里的情景一模一样。
正在叙话时,杨郡丞派随童到太守衙门迎接父亲。
听说太守也认了父亲,随童大吃一惊,冲进私衙,见了檗老夫人,磕头相见。
檗老夫人问起,才知道他就是随童。
这时随童才说出失散后遇到王百户的经过。
全家欢喜无比。
檗太守的妻子蒋氏也来拜见公公。
檗公重新安排筵席,请杨郡丞过来,详细说明情况。
一守一丞,这才认作亲兄弟。
当天连杨衙的小夫人张氏也请过来,办了个“合家欢”筵席。
这场欢喜非同小可,简直是:
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丰城的宝剑再次合璧,合浦的珍珠重回。年老的学究,忽然连中进士;乞讨的贫儿,突然发财掘宝。寡妇得夫,花儿重新绽放;孤儿遇父,草儿生根发芽。喜胜过他乡遇故知,欢如久旱逢甘雨。两片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杨八老在倭国受了十九年的苦,没想到前妻李氏生的儿子杨世道,后妻檗氏生的儿子檗世德,都长大成人,同年中了进士,又一起在绍兴做官。今天老天让他们相逢,从枷锁中脱身,认了两位夫人,两个贵子,真是古今罕见!
第三天,全郡的官员都知道这件奇事,纷纷来祝贺。
老王千户也来祝贺,已经知道王兴是杨家的旧仆。
没有发生争执。
王兴已经娶了妻子,住在老王千户的家里。
老王千户为了讨好檗太守和杨郡丞,急忙派人将王兴的妻子送到府中团聚。
檗太守和杨郡丞一起准备了一份文书,送到普花元帅那里,详细叙述了王兴认父的经过。
普花元帅向朝廷上表,请求封赏这一家人。
檗世德恢复了原来的姓氏,重新叫杨世德。
八老在任上享受荣华富贵,活到高龄才去世。
这说明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荣华富贵和得失成败,都是命中注定,不能强求。
有诗为证:
刚刚脱离困境,突然就登上了天堂,两个儿子和两个妻子都享受了富贵。
命中注定的事情终究会实现,人生何必苦苦埋怨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八-注解
平阳公主马前奴:平阳公主是汉景帝的女儿,马前奴指的是她的丈夫卫青,原本是奴隶出身,后来因功被封为将军,成为显贵。
咸阳东门种瓜者:指秦朝末年的陈涉,他曾在咸阳东门种瓜,后来发动起义,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吕蒙正:宋朝宰相,出身贫寒,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状元,官至宰相。
落瓜亭:吕蒙正为了纪念自己未遇时的贫困经历,建造的亭子。
杨仁杲:宋朝军卒,后来因外戚关系官至太尉。
丁晋公:宋朝丞相丁谓,因得罪被贬。
崖州司户:崖州是古代地名,司户是官职名,指丁谓被贬后的职位。
太尉:古代官职名,掌管军事,地位显赫。
皇亲:指与皇帝有亲属关系的人。
漳州:古代地名,今福建省漳州市。
檗妈妈:故事中的人物,杨八老在漳州遇到的寡妇。
两头大:指在两地都有家庭,两边都有妻子。
倭寇:倭寇是指14至16世纪期间,来自日本的海盗和武装商人,他们频繁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杨八老:杨八老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曾被倭寇掳去,经历了多年的苦难,最终在顺济庙中与旧仆重逢,得以重获自由。
汀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福建省西部。
元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族建立,时间跨度为1271年至1368年。
普花元帅:普花元帅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高级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军队。
清水闸:故事中的一个地点,倭寇在此设立据点。
顺济庙:顺济庙是供奉江涛之神冯俊的庙宇,位于清水闸上,因冯俊的神迹而建立,后成为当地民众祈求平安的重要场所。
冯俊:冯俊是传说中的江涛之神,据传他在梦中被玉帝任命为神,具有预知祸福和操控江涛的能力。
王兴:王兴是杨八老的旧仆,他在故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帮助杨八老证明身份,最终使其得以释放。
倭国: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源自日本古代的自称“倭”。
漳浦:今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古代为重要的商贸港口。
盩厔县:今陕西省周至县,古代关中地区的一个县。
三党亲族:指父族、母族、妻族三方面的亲属。
闽中:指福建省中部地区,古代为闽越之地。
随童:古代指随从的仆人,通常为主人的贴身侍从。
檗太守:檗太守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行政事务。
通家名帖:古代拜访时使用的名帖,表示两家关系亲密。
合家欢:指全家团聚,共享欢乐的场景。
丰城之剑再合:典故,指失而复得的珍贵之物,比喻亲人重逢。
合浦之珠复回:典故,指失而复得的宝物,比喻亲人团聚。
杨郡丞:杨郡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通常指郡的副职官员,协助太守处理政务。
耆耋:耆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通常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八字:八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命理学说,通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来推算命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八-评注
这篇古风通过讲述几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揭示了人生穷通无常、富贵贫贱如转丸的主题。文章开篇以平阳公主马前奴和咸阳东门种瓜者的故事为例,说明人生的荣枯贵贱变化无常,不由人意想测度。接着通过吕蒙正和杨仁杲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吕蒙正未遇时的贫困与后来的显贵形成鲜明对比,而杨仁杲从军卒到太尉的转变,则展示了命运的戏剧性。
文章的后半部分讲述了杨八老的故事,通过他的经历再次印证了命运的无常。杨八老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因缘际会下在漳州与檗妈妈结为夫妻,生下了孩子。然而,他始终牵挂故乡的妻儿,最终决定回乡探望。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杨八老的复杂情感,也反映了古代商人在外奔波、家庭分离的艰辛。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章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对比,突出了主题。同时,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流畅,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文章生动地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篇古风通过讲述几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揭示了人生穷通无常、富贵贫贱如转丸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流畅,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
这段文本描绘了元朝时期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以及中国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通过杨八老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无奈和恐惧,以及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文本中详细描述了倭寇的战术和残忍行为,如四散埋伏、掳掠妇女、杀害老弱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倭寇的凶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沿海地区的防御薄弱和官军的无力。
杨八老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他被迫在日本生活了十九年,但始终心怀故土,夜夜祈祷能够重返家乡。这种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是许多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文本中还提到了元朝官军的反击,特别是普花元帅的智谋和勇猛,以及他成功击败倭寇的战役。这部分内容不仅展示了元朝官军的战斗力,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敌入侵的抵抗意志。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元朝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描绘了元朝时期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背景,以及当地民众在战乱中的苦难和抗争。通过杨八老和王兴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对自由的渴望。
文本中的顺济庙和冯俊的神迹,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深厚基础,以及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这种信仰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凝聚人心、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
杨八老和王兴的重逢,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象征着正义和善良最终战胜邪恶和苦难。这种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常见,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结局的向往和对正义的坚持。
文本中的语言风格朴实而生动,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和对话,使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种叙事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典型,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文本还通过老王千户和普花元帅的形象,展现了当时军队的严格纪律和对正义的追求。这种对军队正面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和平与秩序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社会价值观。它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次精彩展现,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出自明代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讲述了杨八老被倭寇掳至日本十九年后,意外与失散多年的儿子重逢的故事。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家庭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对外敌入侵的深刻反思。
首先,文本通过杨八老与儿子杨世道的重逢,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和“家庭团圆”的重要性。杨八老在异国他乡的十九年中,始终心怀家乡,日夜祈祷能够与家人团聚。这种对家庭的执着和思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而杨世道在得知父亲身份后,毫不犹豫地认亲并释放其他被掳的百姓,体现了孝道与仁义的结合。
其次,文本通过杨八老与檗太守的相认,进一步深化了家庭团圆的主题。檗太守作为杨八老在漳浦所生的儿子,虽然与杨世道同父异母,但两人最终在绍兴府重逢,成为同僚。这种巧合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檗太守与杨世道的兄弟情谊,象征着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
此外,文本还通过杨八老的经历,揭示了倭寇入侵对中国百姓的深重灾难。杨八老和其他十二名百姓被掳至倭国,经历了十九年的苦难生活,反映了当时中国沿海地区频繁遭受倭寇侵扰的历史背景。杨八老的遭遇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在艺术特色上,文本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塑造了杨八老、杨世道、檗太守等鲜明的人物形象。杨八老的坚韧与忠诚、杨世道的孝顺与仁义、檗太守的谦逊与孝顺,都通过他们的言行得以充分展现。尤其是杨八老在重逢时的激动与感慨,以及杨世道和檗太守的孝顺行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文本通过“苦尽甘来”的主题,传递了积极的人生观。杨八老经历了十九年的苦难,最终与家人团聚,并见证了儿子们的成功。这种“否极泰来”的情节安排,不仅符合古代文学中“善有善报”的道德观念,也给予了读者希望与慰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家庭团圆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历史背景,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关于命运和家庭团聚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命运和家庭观念的重视。故事中的王兴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后,最终与家人团聚,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封赠,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家庭和谐和个人品德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和‘命里有时终自有,人生何必苦埋怨?’这两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命运的接受和对于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采用了典型的叙事手法,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展现主题,使得故事生动且易于理解。同时,文中穿插的诗句不仅增添了文学美感,也强化了主题的表达,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官职制度、家庭观念和命运观念的窗口。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