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一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一-原文

然惊觉,乃是南柯一梦。

至来日,早朝升殿,臣僚拜舞已毕,文武散班。

仁宗宣问司天台苗太监曰:“寡人夜来得一梦,梦见一金甲神人,坐驾太平车一辆,上载九轮红日,此梦主何吉凶?”

苗太监奏曰:“此九日者,乃是个‘旭’字,或是人名,或是州郡。”

仁宗曰:“若是人名,朕今要见此人,如何得见?卿与寡人占一课。”

原来苗太监曾遇异人,传授诸葛马前课,占问最灵。

当下奉课,奏道:“陛下要见此人,只在今日。陛下须与臣扮作白衣秀士,私行街市,方可遇之。”

仁宗依奏,卸龙衣,解玉带,扮作白衣秀才,与苗太监一般打扮。

出了朝门之外,迳往御街并各处巷陌游行。

将及半晌,见座酒楼,好不高峻!乃是有名的樊楼。

有《鹧鸪天》词为证: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物珍羞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仁宗皇帝与苗太监上楼饮酒,君臣二人,各分尊卑而坐。

王正盛夏,天道炎热。

仁宗手执一把月样白梨玉柄扇,倚著栏杆看街。

将扇柄敲楹,不觉失手,堕扇楼下。

急下去寻时,无有。

仁宗教苗太监更占一课。

苗太监领旨,发课罢,详道:“此扇也只在今日重见。”

二人饮酒毕,算还酒钱,下楼出街。

行到状元坊,有座茶肆。

仁宗道:“可吃杯茶去。”

二人入茶肆坐下,忽见白壁之上,有词二只,句语清佳,字画精壮,后写:锦里秀才赵旭作。

仁宗失惊道:“莫非此人便是?”

苗太监便唤茶博士问道:“壁上之词是何人写的?”

茶博士答道:“告官人,这个作词的,他是一个不得第的秀才,差归故里,流落在此。”

苗太监又问道:“他是何处人氏?今在何处安歇?”

茶博士道:“他是西川成都府人氏,见在对过状元坊店内安歇。专与人作文度日,等候下科开选。”

仁宗想起前因,私对苗太监说道:“此人原是上科试官取中的榜首,文才尽好,只因一字差误,朕怪他不肯认错,遂黜而不用,不期流落于此。”

便教茶博士:“去寻他来,我要求他文章。你若寻得他来,我自赏你。”

茶博士走了一回,寻他不著,叹道:“这个秀才,真个没福,不知何处去了。”

茶博士回覆道:“二位官人,寻他不见。”

仁宗道:“且再坐一会,再点茶来。”

一边吃茶,又教茶博士去寻这个秀才来。

茶博士又去店中并各处酒店寻问,不见,道:“真乃穷秀才!若遇著这二位官人,也得他些资助,好无福分!”

茶博士又回覆道:“寻他不见。”

二人还了茶钱,正欲起身,只见茶博士指道:“兀那赵秀才来了!”

苗太监道:“在那里?”

茶博士指街上:“穿破蓝衫的来者便是。”

苗太监教请他来。

茶博士出街,接著道:“赵秀才,我茶肆中有二位官人等著你,教我寻你,两次不见。”

赵旭慌忙走入茶坊,相见礼毕,坐于苗太监肩下,三人吃茶。

问道:“壁上文词,可是秀才所作?”

赵旭答道:“学生不才,信口胡诌,甚是笑话。”

仁宗问:“秀才是成都人,却缘何在此?”

赵旭答道:“因命薄下第,羞归故里。”

正说之间,赵旭于袖中捞摸。

苗太监道:“秀才袖中有何物?”

赵旭不答,即时袖中取出,乃是月样玉柄白梨扇子,手捧与苗太监看时,上有新诗一首。

诗道:

屈曲交枝翠色苍,困龙未际土中藏。他时若得风云会,必作擎天白玉梁。

苗太监道:“此扇从何而得?”

赵旭答道:“学生从樊楼下走过,不知楼上何人坠下此扇,偶然插于学生破蓝衫袖上,就去王丞相家作松诗,起笔因书于扇上。”

苗太监道:“此扇乃是此位赵大官人的,因饮酒坠于楼下。”

赵旭道:“既是大官人的,即当奉还。”

仁宗皇帝大喜!

又问:“秀才,上科为何不第?”

赵旭答言:“学生三场文字俱成,不想圣天子御览,看得一字差写,因此不第,流落在此。”

仁宗曰:“此是今上不明。”

赵旭答曰:“今上至明。”

仁宗曰:“何字差写?”

赵旭曰:“是‘唯’字。学生写为‘厶’旁,天子高明,说是‘口’旁。学生奏说:‘皆可通用’。今上御书八字:‘箪单、去吉、吴矣、吕台。卿言通用,与朕拆来。’学生无言抵对,因此黜落,至今淹滞,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天子之过也。”

仁宗问道:“秀才家居锦里,是西川了。可认得王制置么?”

赵旭答道:“学生认得王制置,王制置不认得学生。”

仁宗道:“他是我外甥,我修封书,著人送你同去投他,讨了名分,教你发迹如何?”

赵旭倒身便拜:“若得二位官人提携,不敢忘恩。”

苗太监道:“秀才,你有缘遇著大官人抬举,你何不作诗谢之?”

赵旭应诺,作诗一首。

诗曰:

白玉隐于顽石里,黄金埋入污泥中。今朝遇贵相提掇,如立天梯上九重。

仁宗皇帝见诗,大喜道:“何作此诗?也未见我荐得你否。我也回诗一首。”

诗曰:

一字争差因失第,京师流落误佳期。与君一柬投西蜀,胜似山呼拜凤樨。

赵旭得大官人诗,感恩不已。

又有苗太监道:“秀才,大官人有诗与你,我岂可无一言乎?”

乃赠诗一首。

诗曰:

旭临帝阙应天文,本得名魁一字浑。今日柬投王制置,锦衣光耀赵家门。

苗太监道:“秀才,你回下处去,待来日早辰,我自催促大官人,著人将书并路费,一同送你起程。”

赵旭问道:“大官人第宅何处?学

生好来拜谢。”

苗太监道:“第宅离此甚远,秀才不劳访问。”

赵旭就在茶坊中拜谢了,三人一同出门,作别而去。

到来日,赵旭早起等待。

果然昨日没须的白衣秀士,引著一个虞候,担著个衣箱包袱,只不见赵大官人来。

赵旭出店来迎接,相见礼毕。

苗太监道:“夜来赵大官人依著我,委此人送你起程。付一锭白银五十两,与你文书,到成都府去。文书都在此人处,著你路上小心迳往。”

赵旭再三称谢,问道:“官人高姓大名?”

苗太监道:“在下姓苗,名秀,就在赵大官人门下做个馆宾。秀士见了王制置时,自然晓得。”

赵旭道:“学生此去倘然得意,决不忘犬马之报。”

遂吟诗一首,写于素笺,以寓谢别之意。

诗曰:

旧年曾作登科客,今日还期暗点头。

有意去寻丞相府,无心偶会酒家楼。

空中扇坠篮衫插,袖里诗成黄阁留。

多谢贵人修尺一,西川制置迳相投。

苗太监领了诗笺,作别自回,赵旭遂将此银凿碎,算还了房钱,整理衣服齐备,三日后起程。

于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约莫到成都府地面百馀里之外,听得人说:“差人远接新制置,军民喧闹。”

赵旭闻信大惊,自想:“我特地来寻王制置,又离任去了,我直如此命薄!怎生是好?”

遂吟诗一首,诗曰:

尺书手捧到川中,千里投人一旦空。

辜负高人相汲引,家乡虽近转忧冲。

虞候道:“不须愁烦,且前进,打听的实如何。”

赵旭行一步,懒一步,再行二十五里,到了成都地面。

接官亭上,官员人等喧哄,都说:“伺候新制置到任,接了三日,并无消息。”

虞候道:“秀才,我与你到接官亭上看一看。”

赵旭道:“不可去,我是个无倚的人。”

虞候不管他说,一直将著包袱,挑著衣箱,迳到接官亭上歇下。

虞候道:“众官在此等甚?何不接新制置?”

众官失惊,问道:“不见新制置来?”

虞候打开包袱,拆开文书,道:“这秀才便是新制置。”

赵旭也吃了一惊。

虞候又开了衣箱,取出紫袍金带、象简乌靴,戴上舒角幞头,宣读了圣旨。

赵旭谢恩,叩首拜敕,授西川五十四州都制置。

众官相见,行礼已毕。

赵旭著人去寻个好寺院去处暂歇,选日上任。

自思前事:“我状元到手,只为一字黜落。谁知命中该发迹,在茶肆遭遇赵大官人,原来正是仁宗皇帝。”

此乃是:

著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阴。

赵旭问虞候道:“前者,白衣人送我起程的,是何官宰?”

虞候道:“此是司天台苗太监,旨意吩咐,著我同来。”

赵旭自道:“我有眼不识泰山也。”

择日上任,骏马雕鞍,张三檐伞盖,前面队伍摆列,后面官吏跟随,威仪整肃,气象轩昂。

上任已毕,归家拜见父母。

父母蓦然惊惧,合家迎接,门前车马喧天。

赵旭下马入堂,紫袍金带,象简乌靴,上堂参拜父母。

父母问道:“你科举不第,流落京师,如何便得此职?又如何除授本处为官?”

赵旭具言前事,父母闻知,拱手加额,感日月之光,愿孩儿忠心报皇恩。

赵旭作诗一首,诗曰:

功名著意本抡魁,一字争差不得归。

自恨禹门风浪急,谁知平地一声雷!

父母心中,不胜之喜,合家欢悦。

亲友齐来庆贺,做了好几日筵席。

旧时逃回之仆,不念旧恶,依还收用。

思量仁宗天子恩德,自修表章一道,进谢皇恩。

从此西川做官,兼管军民。

父母俱迎在衙门中奉养,所谓:“一子受皇恩,全家食天禄”。

有诗为证:

相如持节仍归蜀,季子怀金又过周。

衣锦还乡从古有,何如茶肆遇宸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一-译文

突然惊醒,原来是一场南柯梦。

到了第二天,早朝开始,臣子们行礼完毕,文武官员散去。

仁宗皇帝召见司天台的苗太监,问道:“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甲神人,乘坐一辆太平车,车上载着九个红日,这个梦预示着什么吉凶?”

苗太监回答说:“这九个太阳,代表一个‘旭’字,可能是人名,也可能是州郡名。”

仁宗说:“如果是人名,我现在想见这个人,怎么才能见到?你给我占卜一卦。”

原来苗太监曾遇到一位异人,传授了诸葛马前课,占卜非常灵验。

他当即占卜,奏道:“陛下要见此人,就在今天。陛下必须和我扮作白衣秀才,私下到街市上,才能遇到他。”

仁宗听从了他的建议,脱下龙袍,解下玉带,扮作白衣秀才,和苗太监一样打扮。

他们出了朝门,径直前往御街和各处巷陌游逛。

快到中午时,看到一座酒楼,非常高大!这就是有名的樊楼。

有《鹧鸪天》词为证:

城中的酒楼高耸入天,烹龙煮凤,味道鲜美。公孙下马闻到香味就醉了,一饮不惜花费万钱。招揽贵客,吸引贤士,楼上笙歌管弦齐鸣。各种美味佳肴,四面栏杆彩画檐。

仁宗皇帝和苗太监上楼饮酒,君臣二人,各自按尊卑坐下。

正值盛夏,天气炎热。

仁宗手执一把月样白梨玉柄扇,倚着栏杆看街景。

他用扇柄敲打栏杆,不小心失手,扇子掉到楼下。

急忙下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仁宗让苗太监再占一卦。

苗太监领旨,占卜完毕,详细说道:“这把扇子也只在今天能重新见到。”

二人喝完酒,付了酒钱,下楼出街。

走到状元坊,看到一座茶肆。

仁宗说:“可以进去喝杯茶。”

二人进入茶肆坐下,忽然看到白墙上写着两首词,句子清雅,字迹雄壮,后面写着:锦里秀才赵旭作。

仁宗惊讶道:“莫非此人就是?”

苗太监便叫茶博士问道:“墙上的词是谁写的?”

茶博士回答说:“回官人,这个作词的人,是一个没有考中的秀才,差归故里,流落在此。”

苗太监又问:“他是哪里人?现在住在哪里?”

茶博士说:“他是西川成都府人,现在在对面的状元坊店内住。专门给人写文章度日,等待下科考试。”

仁宗想起前因,私下对苗太监说:“这个人原是上科试官取中的榜首,文才很好,只因一字之差,我怪他不肯认错,就罢黜不用,没想到他流落至此。”

便让茶博士:“去找他来,我要他的文章。如果你能找到他,我会赏你。”

茶博士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叹道:“这个秀才,真是没福气,不知去了哪里。”

茶博士回报道:“二位官人,找不到他。”

仁宗说:“再坐一会儿,再点些茶来。”

一边喝茶,又让茶博士去找这个秀才。

茶博士又去店里和各处酒店寻找,没有找到,说:“真是个穷秀才!如果遇到这二位官人,也能得到些资助,真是没福分!”

茶博士又回报道:“找不到他。”

二人付了茶钱,正要起身,只见茶博士指着说:“那个赵秀才来了!”

苗太监问:“在哪里?”

茶博士指着街上:“穿破蓝衫的那个就是。”

苗太监让他请过来。

茶博士出街,接着说道:“赵秀才,我茶肆中有二位官人在等你,让我找你,两次都没找到。”

赵旭慌忙走进茶坊,行礼完毕,坐在苗太监旁边,三人喝茶。

问道:“墙上的文词,是你写的吗?”

赵旭回答说:“学生不才,随口胡诌,真是笑话。”

仁宗问:“你是成都人,为什么在这里?”

赵旭回答说:“因为命薄没考中,羞于回故乡。”

正说着,赵旭在袖子里摸索。

苗太监问:“秀才袖子里有什么?”

赵旭没有回答,立刻从袖子里拿出一把月样玉柄白梨扇子,递给苗太监看,上面有一首新诗。

诗写道:

屈曲交枝翠色苍,困龙未际土中藏。他时若得风云会,必作擎天白玉梁。

苗太监问:“这把扇子从哪里来的?”

赵旭回答说:“学生从樊楼下走过,不知楼上谁掉下这把扇子,偶然插在我的破蓝衫袖子上,就去王丞相家作松诗,起笔时写在扇子上。”

苗太监说:“这把扇子是这位赵大官人的,因为喝酒掉在楼下。”

赵旭说:“既然是大官人的,应该奉还。”

仁宗皇帝非常高兴!

又问:“秀才,上科为什么没考中?”

赵旭回答说:“学生三场文字都完成了,没想到圣天子御览时,发现一字写错,因此没考中,流落在此。”

仁宗说:“这是今上不明。”

赵旭回答说:“今上非常明智。”

仁宗问:“哪个字写错了?”

赵旭说:“是‘唯’字。学生写为‘厶’旁,天子高明,说是‘口’旁。学生奏说:‘皆可通用’。今上御书八字:‘箪单、去吉、吴矣、吕台。卿言通用,与朕拆来。’学生无言以对,因此被罢黜,至今滞留,这是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不是圣天子的过错。”

仁宗问:“秀才家在锦里,是西川了。你认识王制置吗?”

赵旭回答说:“学生认识王制置,王制置不认识学生。”

仁宗说:“他是我外甥,我写封信,让人送你一起去投奔他,讨个名分,让你发迹如何?”

赵旭立刻拜倒:“如果得到二位官人提携,不敢忘恩。”

苗太监说:“秀才,你有缘遇到大官人抬举,何不作诗感谢?”

赵旭答应,作了一首诗。

诗写道:

白玉隐于顽石里,黄金埋入污泥中。今朝遇贵相提掇,如立天梯上九重。

仁宗皇帝见诗,非常高兴,说:“为什么作这首诗?我还没推荐你呢。我也回一首诗。”

诗写道:

一字争差因失第,京师流落误佳期。与君一柬投西蜀,胜似山呼拜凤樨。

赵旭得到大官人的诗,感激不已。

苗太监又说:“秀才,大官人有诗给你,我怎么能没有一言呢?”

于是赠了一首诗。

诗写道:

旭临帝阙应天文,本得名魁一字浑。今日柬投王制置,锦衣光耀赵家门。

苗太监说:“秀才,你回住处去,等明天早上,我会催促大官人,让人把信和路费一起送你起程。”

赵旭问:“大官人府邸在哪里?学

生好来拜谢。”

苗太监说:“我的住处离这里很远,秀才不必来拜访。”

赵旭就在茶坊中拜谢了,三人一起出门,告别离去。

到了第二天,赵旭早早起床等待。

果然昨天那位没有胡须的白衣秀士,带着一个虞候,挑着一个衣箱包袱,只是不见赵大官人来。

赵旭出店迎接,相见行礼完毕。

苗太监说:“昨晚赵大官人依我的建议,委托此人送你起程。给你一锭五十两的白银,还有文书,让你去成都府。文书都在此人处,你路上要小心前往。”

赵旭再三感谢,问道:“官人高姓大名?”

苗太监说:“我姓苗,名秀,在赵大官人门下做个馆宾。秀士见到王制置时,自然会明白。”

赵旭说:“学生此去如果得意,决不忘犬马之报。”

于是吟诗一首,写在素笺上,以表达谢别之意。

诗曰:

旧年曾作登科客,今日还期暗点头。

有意去寻丞相府,无心偶会酒家楼。

空中扇坠篮衫插,袖里诗成黄阁留。

多谢贵人修尺一,西川制置迳相投。

苗太监接过诗笺,告别离去,赵旭将银子凿碎,算还了房钱,整理好衣服,三日后起程。

在路上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几日,大约到了成都府地面百余里之外,听到有人说:“差人远接新制置,军民喧闹。”

赵旭听到消息大惊,心想:“我特地来寻王制置,他又离任去了,我真是命薄!怎么办才好?”

于是吟诗一首,诗曰:

尺书手捧到川中,千里投人一旦空。

辜负高人相汲引,家乡虽近转忧冲。

虞候说:“不必愁烦,且前进,打听实际情况如何。”

赵旭走一步,懒一步,再走二十五里,到了成都地面。

接官亭上,官员人等喧闹,都说:“伺候新制置到任,接了三日,并无消息。”

虞候说:“秀才,我与你到接官亭上看一看。”

赵旭说:“不可去,我是个无倚的人。”

虞候不管他说,一直挑着包袱,挑着衣箱,径直到接官亭上歇下。

虞候说:“众官在此等什么?为何不接新制置?”

众官失惊,问道:“不见新制置来?”

虞候打开包袱,拆开文书,说:“这秀才便是新制置。”

赵旭也吃了一惊。

虞候又打开衣箱,取出紫袍金带、象简乌靴,戴上舒角幞头,宣读了圣旨。

赵旭谢恩,叩首拜敕,授西川五十四州都制置。

众官相见,行礼完毕。

赵旭派人去找个好寺院暂歇,选日上任。

自己回想前事:“我状元到手,只为一字黜落。谁知命中该发迹,在茶肆遭遇赵大官人,原来正是仁宗皇帝。”

此乃是:

著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阴。

赵旭问虞候:“之前,白衣人送我起程的,是何官宰?”

虞候说:“此是司天台苗太监,旨意吩咐,让我同来。”

赵旭自道:“我有眼不识泰山也。”

择日上任,骏马雕鞍,张三檐伞盖,前面队伍摆列,后面官吏跟随,威仪整肃,气象轩昂。

上任完毕,归家拜见父母。

父母蓦然惊惧,全家迎接,门前车马喧天。

赵旭下马入堂,紫袍金带,象简乌靴,上堂参拜父母。

父母问道:“你科举不第,流落京师,如何便得此职?又如何除授本处为官?”

赵旭详细讲述前事,父母听后,拱手加额,感日月之光,愿孩儿忠心报皇恩。

赵旭作诗一首,诗曰:

功名著意本抡魁,一字争差不得归。

自恨禹门风浪急,谁知平地一声雷!

父母心中,不胜之喜,全家欢悦。

亲友齐来庆贺,做了好几日筵席。

旧时逃回的仆人,不念旧恶,依旧收用。

思量仁宗天子恩德,自修表章一道,进谢皇恩。

从此西川做官,兼管军民。

父母俱迎在衙门中奉养,所谓:“一子受皇恩,全家食天禄”。

有诗为证:

相如持节仍归蜀,季子怀金又过周。

衣锦还乡从古有,何如茶肆遇宸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一-注解

赵旭:赵旭是故事中的主角,一个来自四川成都府的秀才,自幼习学文章,诗、书、礼、乐皆通,是一个饱学的秀才。他赴京应举,但因一字之差未能中举,流落东京。

仁宗皇帝:指宋朝的仁宗皇帝,赵祯,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被誉为“仁政”。

东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状元坊:古代为表彰状元而设立的坊市,常为文人聚集之地。

黄榜:科举考试后公布的录取名单,因用黄纸书写而得名。

箪单、去吉、吴矣、吕台:仁宗皇帝用来测试赵旭的文字游戏,要求赵旭解释这些字的通用性。

宋玉、江淹、韩愈、苏秦:历史上的文人或政治家,赵旭在诗中引用他们来表达自己的失意和困境。

南柯一梦:指梦境中的经历,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或一场空欢喜。出自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司天台:古代官署名,负责天文历法和占卜事务。

诸葛马前课:指诸葛亮所创的一种占卜方法,用于预测吉凶。

樊楼:宋代著名的酒楼,位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以其豪华和高大著称。

鹧鸪天:词牌名,宋代常用词牌之一,多用于描写繁华景象或抒发情感。

锦里:指成都的别称,因其繁华富庶而得名。

王制置:指王钦若,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制置使,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白玉梁:比喻杰出的人才,能够担当重任。

擎天:比喻支撑大局,承担重任。

苗太监:指在宫廷中担任太监职务的苗姓人物,太监是古代中国宫廷中的宦官,负责宫廷内务和侍奉皇帝。

虞候: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警卫和礼仪事务。

制置: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紫袍金带:古代高级官员的服饰,象征高贵的地位和权力。

象简乌靴:古代官员的服饰,象简指象牙制成的简册,乌靴指黑色的靴子,象征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舒角幞头:古代官员的头饰,舒角指头饰的角部舒展,幞头是一种头巾,象征官员的身份。

西川五十四州都制置:古代官职名,负责西川地区五十四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禹门:古代传说中的龙门,比喻科举考试中的难关。

宸游:指皇帝的巡游,这里比喻赵旭在茶肆中偶遇仁宗皇帝的经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一-评注

《赴伯升茶肆遇仁宗》是一篇充满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古文,通过赵旭的故事,展现了宋代科举制度对士人命运的影响以及士人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

故事中的赵旭是一个典型的士人形象,他自幼习学文章,诗、书、礼、乐皆通,是一个饱学的秀才。他赴京应举,一心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体现了宋代士人对功名的渴望和对科举制度的依赖。

仁宗皇帝的形象则体现了宋代皇帝的仁政和对科举考试的重视。他亲自审阅试卷,对赵旭的试卷表示赞赏,但因一字之差未能录取,反映了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对细节的重视。

故事中的东京、状元坊等地名,以及黄榜、箪单、去吉、吴矣、吕台等词汇,都充满了宋代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宋代社会的风貌和科举制度的具体运作。

赵旭的诗词创作也是故事的一大亮点,他的《江神子》、《浣溪沙》、《小重山》、《鹧鸪天》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功名的追求、失意后的苦闷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宋代士人的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赴伯升茶肆遇仁宗》通过赵旭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宋代科举制度对士人命运的影响,展现了士人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话本小说,讲述了宋仁宗梦见金甲神人后,与苗太监微服私访,最终遇到失意秀才赵旭的故事。故事通过梦境、占卜、微服私访等情节,展现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皇帝与臣民之间的互动。

首先,梦境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仁宗梦见金甲神人,预示着将有重要人物出现。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梦的重视,认为梦是上天给予的启示。苗太监通过占卜解读梦境,进一步强化了梦的神秘性和预示性。

其次,故事中的微服私访情节,展现了仁宗皇帝亲民的一面。他卸下龙袍,扮作白衣秀才,与苗太监一同游历街市,体现了皇帝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人才的渴望。这种情节在宋代话本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明君的期待。

赵旭的形象则代表了古代失意文人的典型。他因一字之差而落第,流落街头,靠作文度日。然而,他的才华并未因此埋没,反而在偶然的机会中被皇帝发现。这种情节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文人命运的起伏不定,以及才华与机遇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诗词也颇具艺术特色。赵旭的《白玉隐于顽石里》一诗,表达了他对机遇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心。仁宗和苗太监的回诗,则体现了他们对赵旭的赏识和提携。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文学才华。

最后,故事通过赵旭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严苛性。一字之差,便可能导致一生的命运改变。这种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选拔机制的关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梦境、占卜、微服私访等情节,展现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皇帝与臣民之间的互动。故事中的诗词和人物形象,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这段文本描绘了赵旭从科举落第到意外获得官职的传奇经历,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和偶然性。赵旭的经历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皇帝恩典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文本通过赵旭的视角,展现了古代官员的服饰、礼仪和官职体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僚文化。紫袍金带、象简乌靴等服饰细节,不仅描绘了官员的外在形象,也象征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赵旭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感慨和对皇帝恩典的感激之情。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科举制度和官场生涯的复杂情感。通过诗歌,赵旭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希望。

文本中的“著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阴”一句,形象地比喻了赵旭的经历,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偶然性。这句话不仅是对赵旭个人经历的总结,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文人对命运的普遍看法。

赵旭的经历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忠诚观念和家族荣誉感。赵旭在获得官职后,首先想到的是回家拜见父母,表达了对家族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道。这种家族观念和忠诚观念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赵旭的传奇经历,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科举制度、官僚文化、家族观念和忠诚观念。文本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文人对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9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