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八-原文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暇日攀今吊古,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他人算计?
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愧?
常言‘有智妇人,赛过男子’,古来妇人赛男子的也尽多。除著吕太后、武则天,这一班大手段的歹人不论;再除却卫庄姜、曹令女,这一班大贤德、大贞烈的好人也不论;再除却曹大家、班婕妤、苏若兰、沈满愿、李易安、朱淑真,这一班大学问、大才华的文人也不论;再除却锦车夫人冯氏、浣花夫人任氏、锦伞夫人洗氏和那军中娘子、绣旗女将,这一班大智谋、大勇略的奇人也不论。如今单说那一种奇奇怪怪,蹊蹊跷跷,没阳道的假男子,带头巾的真女人,可钦可爱,可笑可歌。正是:
说处裙钗添喜色,话时男子减精神。
据唐人小说,有个木兰女子,是河南睢阳人氏。因父亲被有司点做边庭戌卒,木兰可怜父亲多病,扮女为男,代替其役。头顶兜鍪,身披铁铠,手执戈矛,腰悬弓矢,击柝提铃,餐风宿草,受了百般辛苦。如此十年,役满而归,依旧是个童身。边庭上万千军士,没一人看得出他是女子。后人有诗赞云:
缇萦救父古今稀,代父从戎事更奇。全孝全忠又全节,男儿几个不亏移?
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兴人氏,自小通书好学。闻馀杭文风最盛,欲往游学。其哥嫂止之曰:“古者男女七岁不同席,不共食。你今一十六岁,却出外游学,男女不分,岂不笑话!”英台道:“奴家自有良策。”乃裹巾束带,扮作男子模样,走到哥嫂面前,哥嫂亦不能辨认。英台临行时,正是夏初天气,榴花盛开,乃手摘一枝,插于花台之上,对天祷告道:“奴家祝英台出外游学,若完名全节,此枝生根长叶,年年花发;若有不肖之事,玷辱门风,此枝枯萎。”祷毕出门,自称祝九舍人。遇个朋友,是个苏州人氏,叫做梁山伯,与他同馆读书,甚相爱重,结为兄弟。日则同食,夜则同卧,如此三年。英台衣不解带,山伯屡次疑惑盘问,都被英台将言语支吾过了。读了三年书,学问成就,相别回家,约梁山伯:“二个月内,可来见访。”英台归时,仍是初夏,那花台上所插榴枝,花叶并茂,哥嫂方信了。同乡三十里外,有个安乐村,那村中有个马氏,大富之家。闻得祝娘贤慧,寻媒与他哥哥议亲。哥哥一口许下,纳彩问名都过了,约定来年二月娶亲。原来英台有心于山伯,要等他来访时,露其机括。谁知山伯有事,稽迟在家。英台只恐哥嫂疑心,不敢推阻。山伯直到十月,方才动身,过了六个月了。到得祝家庄,问祝九舍人时,庄客说道:“本庄只有祝九娘,并没有祝九舍人。”山伯心疑,传了名刺进去。只见丫鬟出来,“请梁兄到中堂相见。”山伯走进中堂,那祝英台红妆翠袖,别是一般妆束了。山伯大惊!方知假扮男子,自愧愚鲁,不能辨识。寒温已罢,便谈及婚姻之事。英台将哥嫂做主,已许马氏为辞。山伯自恨来迟,懊悔不迭。分别回去,遂成相思之病。奄奄不起,至岁底身亡。嘱付父母:“可葬我于安乐村路口。”父母依言葬之。明年,英台出嫁马家,行至安乐村路口,忽然狂风四起,天昏地暗,舆人都不能行。英台举眼观看,但见梁山伯飘然而来,说道:“吾为思贤妹,一病而亡,今葬于此地。贤妹不忘旧谊,可出轿一顾。”英台果然走出轿来。忽然一声响亮,地下裂开丈馀,英台从裂中跳下。众人扯其衣服,如蝉脱一般,其衣片片而飞。顷刻天清地明,那地裂处,只如一线之细。歇轿处,正是梁山伯坟墓。乃知生为兄弟,死作夫妻。再看那飞的衣服碎片,变成两般花蝴蝶,传说是二人精灵所化,红者为梁山伯,黑者为祝英台。其种到处有之,至今犹呼其名为梁山伯、祝英台也。后人有诗赞云:
三载书帏共起眠,活姻缘作死姻缘。非关山伯无分晓,还是英台志节坚。
又有一个女子,姓黄,名崇嘏,是西蜀临邛人氏,生成聪明俊雅,诗赋俱通。父母双亡,亦无亲族。时宰相周庠镇蜀,崇嘏假扮做秀才,将平日所作诗卷呈上。周庠一见,篇篇道好,字字称奇,乃荐为郡掾。吏事精敏,地方凡有疑狱,累年不决者,一经崇嘏剖断,无不洞然。屡摄府县之事,到处便有声名,胥徒畏服,士民感仰。周庠首荐于朝,言其才可大用。欲妻之以女,央太守作媒,崇嘏只微笑不答。周庠乘他进见,自述其意。崇嘏索纸笔,作诗一首献上。诗曰: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袍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白璧姿。幕府若教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庠见诗,大惊,叩其本末,方知果然是女子。因将女作男,事关风化,不好声张其事,教他辞去郡掾,隐于郭外,乃于郡中择士人嫁之。后来士人亦举进士及第,位致通显,崇嘏累封夫人。据如今搬演《春桃记》传奇,说黄崇嘏中过女状元,此是增藻之词。后人亦有诗赞云:
珠玑满腹彩生毫,更服烹鲜手段高。若使生时逢武后,君臣一对女中豪。
那几个女子,都是前朝人。如今再说个近代的,是大明朝弘治年间的故事。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有个黄公,以贩线香为业,兼带卖些杂货,惯走江北一带地方。江北人见他买卖公道,都唤他做“黄老实”。家中止一妻二女,长女名道聪,幼女名善聪。道聪年长,
子虽然殡殓,却恨孤贫,不能扶柩而归。
有个同乡人李秀卿,志诚君子,你妹子万不得已,只得与他八拜为交,合夥营生。
淹留江北,不觉又六七年,今岁始办归计。
适才到此,便来拜见姐姐,别无他故。”
姐姐道:“原来如此。你同个男子合夥伙营生,男女相处许多年,一定配为夫妇了。
自古明人不做暗事,何不带顶髻儿?还好看相。恁般乔打扮回来,不雌不雄,好不羞耻人!”
张胜道:“不欺姐姐,奴家至今还是童身,岂敢行苟且之事,玷辱门风。”
道聪不信,引入密室验之。
你说怎么验法?用细细乾灰铺放馀桶之内,却教女子解了下衣,坐于桶上。
用绵纸条栖入鼻中,要他打喷嚏。
若是破身的,上气泄,下气亦泄,乾灰必然吹动;若是童身,其灰如旧。
朝廷选妃都用此法。
道聪生长京师,岂有不知?
当时试那妹子,果是未破的童身。
于是姊妹两人,抱头而哭。
道聪慌忙开箱,取出自家裙袄,安排妹子香汤沐浴,教他更换衣服。
妹子道:“不欺姐姐,我自从出去,未曾解衣露体;今日见了姐姐,方才放心耳。”
那一晚,张二哥回家,老婆打发在外厢安歇。
姊妹两人,同被而卧,各诉衷肠,整整的叙了一夜说话,眼也不曾合缝。
次日起身,黄善聪梳妆打扮起来,别自一个模样。
与姐夫、姐姐重新叙礼。
道聪在丈夫面前,夸奖妹子贞节,连李秀卿也称赞了几句:“若不是个真诚君子,怎与他相处得许多时?”
话犹未绝,只听得门外咳嗽一声,问道:“里面有人么?”
黄善聪认得是李秀卿声音,对姐姐说:“教姐夫出去迎他,我今番不好相见了。”
道聪道:“你既与他结义过来,又且是个好人,就相见,也不妨。”
善聪颠倒怕羞起来,不肯出去。
道聪只得先教丈夫出去迎接,看他口气,觉也不觉。
张二哥连忙趋出,见了李秀卿,叙礼已毕,分宾而坐。
秀卿开言道:“小生是李英,特到此访张胜兄弟,不知阁下是他何人?”
张二哥笑道:“是在下至亲。只怕他今日不肯与足下相会,枉劳尊驾。”
李秀卿道:“说那里话!我与他是异姓骨肉,最相爱契,约定我今日到此。特特而来,那有不会之理?”
张二哥道:“其中有个缘故,容从容奉告。”
秀卿性急,连连的催促,迟一刻,只待发作出来了。
慌得张二哥便往内跑,教老婆苦劝姨姐,与李秀卿相见。
善聪只是不肯出房。
他夫妻两口躲过一边,倒教人将李秀卿请进内宅。
秀卿一见了黄善聪,看不仔细,倒退下七八步。
善聪叫道:“哥哥不须疑虑,请来叙话。”
秀卿听得声音,方才晓得就是张胜,重走上前作揖道:“兄弟,如何恁般打扮?”
善聪道:“一言难尽。请哥哥坐了,容妹子从容告诉。”
两人对坐了,善聪将十二岁随父出门始末根由,细细述了一遍。
又道:“一向承哥哥带挈提携,感谢不尽。但在先有兄弟之好,今后有男女之嫌,相见只此一次,不复能再聚矣。”
秀卿听说,呆了半晌。
自思:“五六年和他同行同卧,竟不晓得他是女子,好生懵懂!”
便道:“妹子,听我一言。我与你相契许久,你知我知,往事不必说了。
如今你既青年无主,我亦壮而未娶,何不推八拜之情,合二姓之好?百年谐老,永远团圆,岂不美哉!”
善聪羞得满面通红,便起身道:“妾以兄长高义,今日不避形迹,厚颜请见。兄乃言及于乱,非妾所以等兄之意也。”
说罢,一头走进去,一头说道:“兄宜速出,勿得停滞,以招物议。”
秀卿被发作一场,好生没趣。
回到家中,如痴如醉,颠倒割舍不下起来,乃央媒妪去张家求亲说合。
张二哥夫妇,到也欣然。
无奈善聪立意不肯,道:“嫌疑之际,不可不谨。今日若与配合,无私有私,把七年贞节,一旦付之东流,岂不惹人嘲笑?”
媒妪与姐姐两口交劝,只是不允。
那边李秀卿执意定要娶善聪为妻,每日缠著媒妪,要他奔走传话。
三回五转,徒惹得善聪焦燥,并不见松了半分口气。
似恁般说,难道这头亲事就不成了?且看下回分解。
正是:
七年兄弟意殷勤,今日重逢局面新。
欲表从前清白操,故甘薄幸拒姻亲。
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利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
且说媒婆口,怎地传遍四方?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
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
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
前街某,后家某,家家户户皆朋友。
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
说也有,话也有,指长话短舒开手;
一家有事百家知,何曾留下隔宿口?
要骗茶,要吃酒,脸皮三寸三分厚。
若还羡他说作高,拌乾涎沫七八斗。
那黄善聪女扮男妆,千古奇事,又且恁地贞节,世世罕有。
这些媒妪,走一遍,说一遍,一传十,十传百,霎时间,满京城通知道了。
人人夸美,个个称奇。
虽缙绅之中,谈及此事,都道:“难得,难得!”
有守备太监李公,不信其事,差人缉访,果然不谬。
乃唤李秀卿来盘问,一一符合。
因问秀卿:“天下美妇人尽多,何必黄家之女?”
秀卿道:“七年契爱,意不能舍,除却此女,皆非所愿。”
李公意甚悯之,乃藏秀卿于衙门中。
次日,唤前媒妪来,吩咐道:“闻知黄家女贞节可敬,我有个侄儿,欲求他为妇,汝去说合,成则有赏。”
那时守备太监,正有权势,谁敢不依?
媒妪回覆:“亲事已谐了。”
李公自出己财,替秀卿行聘;又
赁下一所空房,密地先送秀卿住下。
李公亲身到彼,主张花烛,笙箫鼓乐,取那黄善聪进门成亲。
交拜之后,夫妻相见,一场好笑。
善聪明知落了李公圈套,事到其间,推阻不得。
李公就认秀卿为侄,大出赀财,替善聪备办妆奁。
又对合城官府说了,五府、六部及府尹、县官,各有所助。
一来看李公面上,二来都道是一桩奇事,人人要玉成其美。
秀卿自此遂为京城中富室,夫妻相爱,连育二子,后来读书显达。
有好事者,将此事编成唱本说唱,其名曰《贩香记》。
有诗为证,诗曰:
七载男妆不露针,归来独守岁寒心。编成小说垂闺训,一洗桑间濮上音。
又有一首诗,单道太监李公的好处,诗曰:
节操恩情两得全,宦官谁似李公贤?虽然没有风流分,种得来生一段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八-译文
李秀卿与黄贞女的故事
在闲暇的日子里回顾古今,自古以来有几个男子能在危难时刻有神机妙算,不被他人算计?
男子常常慌乱出错,而妇人反而有奇特的智慧。如果智慧胜过女子,即使戴着男子的头巾又有何愧?
常言道‘有智慧的妇人,胜过男子’,自古以来有许多妇人胜过男子。除了吕太后、武则天这些有大手段的恶人不论;再除去卫庄姜、曹令女这些大贤德、大贞烈的好人也不论;再除去曹大家、班婕妤、苏若兰、沈满愿、李易安、朱淑真这些大学问、大才华的文人也不论;再除去锦车夫人冯氏、浣花夫人任氏、锦伞夫人洗氏和那些军中娘子、绣旗女将,这些大智谋、大勇略的奇人也不论。如今单说那种奇奇怪怪,蹊蹊跷跷,没有男子气概的假男子,戴着男子头巾的真女人,可敬可爱,可笑可歌。正是:
说到女子时增添喜色,谈到男子时减少精神。
根据唐代小说,有个叫木兰的女子,是河南睢阳人。因为父亲被官府点名去边疆当兵,木兰可怜父亲多病,便女扮男装,代替父亲服役。她头戴头盔,身披铁甲,手持戈矛,腰挂弓箭,击柝提铃,餐风露宿,经历了百般辛苦。这样过了十年,服役期满回家,依旧是个处女。边疆上万千军士,没有一个人看出她是女子。后人有诗赞道:
缇萦救父古今罕见,代父从戎更是奇事。全孝全忠又全节,男子有几个能做到?
又有个女子,叫祝英台,是常州义兴人,从小读书好学。听说馀杭文风最盛,想去游学。她的哥嫂阻止她说:“古时候男女七岁不同席,不共食。你现在十六岁,却要出外游学,男女不分,岂不笑话!”英台说:“我自有办法。”于是裹上头巾,束上腰带,扮作男子模样,走到哥嫂面前,哥嫂也认不出来。英台临行时,正是夏初天气,石榴花盛开,她便摘下一枝,插在花台上,对天祷告说:“我祝英台出外游学,如果完名全节,这枝花就生根长叶,年年开花;如果有不肖之事,玷辱门风,这枝花就枯萎。”祷告完毕出门,自称祝九舍人。遇到一个朋友,是苏州人,叫梁山伯,与他同馆读书,非常相爱,结为兄弟。白天一起吃饭,晚上一起睡觉,这样过了三年。英台衣不解带,山伯多次疑惑盘问,都被英台用言语搪塞过去。读了三年书,学问成就,分别回家,约定梁山伯:“两个月内,可以来拜访。”英台回家时,仍是初夏,那花台上插的石榴枝,花叶并茂,哥嫂这才相信。同乡三十里外,有个安乐村,村里有个马氏,是大富之家。听说祝娘贤慧,便找媒人与她哥哥议亲。哥哥一口答应,纳彩问名都过了,约定来年二月娶亲。原来英台心里喜欢山伯,想等他来访时,透露真相。谁知山伯有事,耽搁在家。英台怕哥嫂疑心,不敢推阻。山伯直到十月,才动身,已经过了六个月。到了祝家庄,问祝九舍人时,庄客说:“本庄只有祝九娘,没有祝九舍人。”山伯心生疑惑,递上名刺进去。只见丫鬟出来,“请梁兄到中堂相见。”山伯走进中堂,那祝英台红妆翠袖,完全是另一种打扮了。山伯大惊!这才知道她是假扮男子,自愧愚鲁,不能辨识。寒暄过后,便谈及婚姻之事。英台以哥嫂做主,已许配马氏为由推辞。山伯自恨来迟,懊悔不已。分别回去,便得了相思病。奄奄一息,到年底去世。嘱咐父母:“可把我葬在安乐村路口。”父母依言葬了他。第二年,英台出嫁马家,走到安乐村路口,忽然狂风四起,天昏地暗,轿夫们无法前行。英台抬眼一看,只见梁山伯飘然而来,说道:“我因思念贤妹,一病而亡,如今葬在此地。贤妹不忘旧谊,可出轿一看。”英台果然走出轿来。忽然一声巨响,地下裂开一丈多,英台从裂缝中跳下。众人扯她的衣服,像蝉脱壳一样,衣服片片飞散。顷刻间天清地明,那地裂处,只如一线之细。停轿处,正是梁山伯的坟墓。这才知道生为兄弟,死作夫妻。再看那飞散的衣服碎片,变成两般花蝴蝶,传说是二人精灵所化,红的是梁山伯,黑的是祝英台。这种蝴蝶到处都有,至今仍叫它们梁山伯、祝英台。后人有诗赞道:
三年同窗共起眠,活姻缘作死姻缘。不是山伯无分晓,还是英台志节坚。
又有一个女子,姓黄,名崇嘏,是西蜀临邛人,天生聪明俊雅,诗赋俱通。父母双亡,也没有亲族。当时宰相周庠镇守蜀地,崇嘏假扮成秀才,将平日所作的诗卷呈上。周庠一见,篇篇称好,字字称奇,便推荐她为郡掾。她处理吏事精敏,地方上有多年未决的疑案,一经崇嘏审理,无不洞然。她多次代理府县事务,到处都有声名,胥徒敬畏,士民感仰。周庠首先向朝廷推荐,说她的才能可以大用。周庠想把她嫁给自己的女儿,便请太守作媒,崇嘏只是微笑不答。周庠趁她进见时,自述其意。崇嘏索要纸笔,作诗一首献上。诗曰: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袍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白璧姿。幕府若教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周庠见诗,大惊,询问她的来历,才知道她果然是女子。因为将女作男,事关风化,不好声张其事,便让她辞去郡掾,隐居在城外,并在郡中选了一个士人嫁给她。后来那士人也中了进士,官至显贵,崇嘏累封夫人。据如今搬演的《春桃记》传奇,说黄崇嘏中过女状元,这是增藻之词。后人有诗赞道:
珠玑满腹彩生毫,更服烹鲜手段高。若使生时逢武后,君臣一对女中豪。
那几个女子,都是前朝人。如今再说个近代的,是大明朝弘治年间的故事。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有个黄公,以贩卖线香为业,兼带卖些杂货,常去江北一带。江北人见他买卖公道,都叫他“黄老实”。家中只有一妻二女,长女名道聪,幼女名善聪。道聪年长,
虽然已经殡殓,但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将灵柩带回家乡。
有个同乡叫李秀卿,是个诚实可靠的人,你妹妹万不得已,只能与他结拜为兄弟,一起合伙做生意。
在江北滞留,不知不觉已经六七年了,今年才准备回家。
刚刚到这里,便来拜见姐姐,没有其他原因。”
姐姐说:“原来如此。你和一个男人合伙做生意,男女相处这么多年,一定已经结为夫妻了。
自古以来,明人不做暗事,为什么不戴个发髻?这样打扮回来,不男不女,真是羞耻!”
张胜说:“不瞒姐姐,我至今还是处女,怎敢做苟且之事,玷污家门。”
道聪不信,带她到密室验证。
你说怎么验证?用细细的干灰铺在桶里,让女子脱下裤子,坐在桶上。
用绵纸条插入鼻中,让她打喷嚏。
如果是破身的,上下气都会泄出,干灰必然被吹动;如果是处女,灰会保持原样。
朝廷选妃都用这种方法。
道聪在京城长大,怎么会不知道?
当时验证妹妹,果然是处女。
于是姐妹两人抱头痛哭。
道聪急忙打开箱子,拿出自己的裙袄,安排妹妹洗澡,让她换衣服。
妹妹说:“不瞒姐姐,我自从出去,从未脱过衣服;今天见到姐姐,才放心了。”
那一晚,张二哥回家,老婆让他在外厢房休息。
姐妹两人同床而卧,各自倾诉心事,整整聊了一夜,眼睛都没合上。
第二天起床,黄善聪梳妆打扮起来,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与姐夫、姐姐重新行礼。
道聪在丈夫面前夸奖妹妹贞节,连李秀卿也称赞了几句:“如果不是个真诚君子,怎么能和他相处这么久?”
话还没说完,只听到门外有人咳嗽一声,问道:“里面有人吗?”
黄善聪听出是李秀卿的声音,对姐姐说:“让姐夫出去迎接他,我现在不方便见他。”
道聪说:“你既然和他结拜过,而且他是个好人,见见也无妨。”
善聪却害羞起来,不肯出去。
道聪只好先让丈夫出去迎接,看看他的口气,感觉如何。
张二哥连忙出去,见了李秀卿,行礼完毕,分宾主坐下。
秀卿开口说:“我是李英,特地来拜访张胜兄弟,不知阁下是他什么人?”
张二哥笑道:“是我的至亲。只怕他今天不肯见你,白跑一趟。”
李秀卿说:“哪里的话!我和他是异姓兄弟,感情深厚,约定我今天来。特地而来,怎么会不见?”
张二哥说:“其中有个缘故,容我慢慢告诉你。”
秀卿性急,连连催促,迟一刻,就要发作了。
慌得张二哥赶紧跑进去,让老婆苦劝姨姐,与李秀卿见面。
善聪就是不肯出房。
他夫妻俩躲到一边,让人把李秀卿请进内宅。
秀卿一见到黄善聪,看不清楚,倒退七八步。
善聪叫道:“哥哥不必疑虑,请来叙话。”
秀卿听到声音,才知道是张胜,重新上前作揖道:“兄弟,怎么这样打扮?”
善聪说:“一言难尽。请哥哥坐下,容我慢慢告诉你。”
两人坐下后,善聪将十二岁随父出门的始末,详细说了一遍。
又说:“一直承蒙哥哥照顾,感激不尽。但以前是兄弟之情,今后有男女之别,这次见面后,不能再聚了。”
秀卿听后,愣了半天。
心想:“五六年和他同行同卧,竟然不知道他是女子,真是糊涂!”
便说:“妹子,听我说。我和你感情深厚,你知我知,过去的事不必说了。
如今你年轻未嫁,我也壮年未娶,何不推八拜之情,结为夫妻?百年好合,永远团圆,岂不美哉!”
善聪羞得满脸通红,起身说:“我以兄长高义,今天不避形迹,厚颜相见。兄长却说出这种话,不是我见你的本意。”
说完,一边往里走,一边说:“兄长请快出去,不要停留,以免招人非议。”
秀卿被发作一场,很是没趣。
回到家后,如痴如醉,割舍不下,便请媒婆去张家提亲。
张二哥夫妇倒是欣然同意。
无奈善聪坚决不肯,说:“在嫌疑之际,不能不谨慎。今天如果和他结婚,无私有私,把七年的贞节,一下子付之东流,岂不惹人嘲笑?”
媒婆和姐姐两口子轮流劝说,她就是不答应。
那边李秀卿执意要娶善聪为妻,每天缠着媒婆,让她奔走传话。
三番五次,只惹得善聪焦躁,丝毫不松口。
这样看来,难道这桩婚事就成不了?且看下回分解。
正是:
七年的兄弟情谊深厚,今天重逢局面全新。
想要表达从前的清白操守,所以甘愿拒绝姻亲。
天下只有三种嘴巴最厉害:秀才的嘴,骂遍四方;和尚的嘴,吃遍四方;媒婆的嘴,传遍四方。
且说媒婆的嘴,怎么传遍四方?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
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
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
前街某,后家某,家家户户皆朋友。
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
说也有,话也有,指长话短舒开手;
一家有事百家知,何曾留下隔宿口?
要骗茶,要吃酒,脸皮三寸三分厚。
若还羡他说作高,拌乾涎沫七八斗。
那黄善聪女扮男装,是千古奇事,而且如此贞节,世所罕见。
这些媒婆,走一遍,说一遍,一传十,十传百,霎时间,满京城都知道了。
人人夸赞,个个称奇。
即使是官员们,谈到此事,都说:“难得,难得!”
有个守备太监李公,不信此事,派人调查,果然不假。
于是叫李秀卿来盘问,一一符合。
便问秀卿:“天下美女多的是,何必非要黄家的女儿?”
秀卿说:“七年的感情,难以割舍,除了她,我谁也不愿意。”
李公很同情他,便把他藏在衙门里。
第二天,叫来之前的媒婆,吩咐道:“听说黄家女儿贞节可敬,我有个侄儿,想娶她为妻,你去说合,成了有赏。”
那时守备太监权势很大,谁敢不听?
媒婆回复:“亲事已经成了。”
李公自己出钱,替秀卿下聘;又
租下一所空房子,秘密地先让秀卿住进去。
李公亲自到那里,主持婚礼,安排笙箫鼓乐,把黄善聪迎进门成亲。
交拜之后,夫妻相见,场面十分有趣。
善聪明知自己落入了李公的圈套,但事已至此,无法推辞。
李公于是认秀卿为侄,并花费大量钱财,为善聪准备嫁妆。
又向全城的官府说明了情况,五府、六部及府尹、县官,都给予了帮助。
一方面看在李公的面子上,另一方面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奇事,人人都想促成这桩美事。
秀卿从此成为京城中的富户,夫妻恩爱,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后来读书显达。
有好事者将此事编成唱本说唱,名字叫《贩香记》。
有诗为证,诗曰:
七年来男装不露针线,归来后独自守岁寒之心。编成小说以垂闺训,洗去了桑间濮上的靡靡之音。
又有一首诗,专门赞美太监李公的好处,诗曰:
节操和恩情两全其美,宦官中谁能比得上李公的贤德?虽然没有风流韵事,却种下了来生的一段缘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注解
吕太后:西汉时期的皇后,刘邦的皇后,以其政治手腕和影响力著称。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朝时期的人物,以其政治才能和改革著称。
卫庄姜:春秋时期卫国的贵族女性,以其贞烈和贤德著称。
曹令女:东汉时期的女性,以其贞烈和贤德著称。
曹大家:东汉时期的女性文学家,以其文学才华著称。
班婕妤:西汉时期的女性文学家,以其文学才华著称。
苏若兰:唐代女性文学家,以其文学才华著称。
沈满愿:唐代女性文学家,以其文学才华著称。
李易安:宋代女性文学家,李清照,以其文学才华著称。
朱淑真:宋代女性文学家,以其文学才华著称。
锦车夫人冯氏:唐代女性,以其智谋和勇略著称。
浣花夫人任氏:唐代女性,以其智谋和勇略著称。
锦伞夫人洗氏:唐代女性,以其智谋和勇略著称。
军中娘子:泛指古代军队中的女性,以其智谋和勇略著称。
绣旗女将:泛指古代军队中的女性将领,以其智谋和勇略著称。
木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英雄,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
祝英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与梁山伯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梁山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男性,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黄崇嘏:西蜀临邛人氏,女性,以其聪明才智和文学才华著称。
周庠:西蜀时期的宰相,以其政治才能著称。
青溪桥:位于南京秦淮河上的一座古桥,历史上是南京的重要地标之一,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南京的繁华与文化。
黄老实: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卖香的商人,名字中的‘老实’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即诚实、本分。
善聪:黄老实的女儿,故事中的女主角,因父亲去世后被迫女扮男装,继续父亲的生意。
江北:指长江以北的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远离中原的边疆或异乡。
庐州府: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历史上是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李英: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与善聪结为异姓兄弟,共同经营生意,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义气和兄弟情谊。
南京:中国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多次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事中作为善聪的故乡和最终回归的地方。
秦淮河:南京的一条著名河流,历史上是南京的商业和文化活动中心,象征着南京的繁华和文化的繁荣。
殡殓:指对死者进行安葬前的处理,包括清洁、穿衣等。
扶柩而归:指护送装有遗体的棺材回家乡安葬。
八拜为交:古代结拜兄弟的仪式,表示深厚的友谊。
淹留:长期停留,滞留。
童身:指未经历过性行为的纯洁身体。
门风:家族的名誉和传统。
香汤沐浴:用香料调制的水洗澡,表示清洁和尊重。
贞节:指女性保持贞操,不轻易与男性发生关系。
媒妪:媒婆,专门从事婚姻介绍的女性。
缙绅:古代指有官职或社会地位的人。
黄善聪:黄善聪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她以男装示人长达七年,最终与秀卿成亲,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坚韧。
李公:李公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他策划了黄善聪与秀卿的婚姻,并提供了大量的财务支持,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慷慨。
秀卿:秀卿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他与黄善聪成亲后成为京城中的富室,夫妻恩爱,育有二子,后来读书显达。
《贩香记》:这是根据黄善聪和秀卿的故事编成的唱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种奇事的关注和赞赏。
七载男妆不露针:这句话形容黄善聪七年来一直以男装示人,未曾露出女性的身份,展现了她的坚韧和智慧。
节操恩情两得全:这句话赞美李公既有高尚的节操,又有深厚的恩情,是宦官中的贤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八-评注
本文通过讲述几位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智慧、勇气和贞烈。这些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首先,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体现了孝道和忠诚。木兰为了父亲的健康,不惜女扮男装,历经艰辛,最终完成了任务,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其次,祝英台与梁山伯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贞烈。祝英台为了追求学问,女扮男装,与梁山伯结为兄弟,最终因爱情而牺牲,体现了女性的深情和坚定。
再次,黄崇嘏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才智和独立。黄崇嘏以其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赢得了宰相的赏识,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女性的自主和坚强。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也展示了她们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贡献。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讲述几位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智慧、勇气和贞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启示。
这段文本选自中国古代小说,通过黄老实和其女儿善聪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家庭责任、性别角色以及商业活动。黄老实作为一个商人,面对家庭和生计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将女儿善聪女扮男装带在身边。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也展示了父爱的深沉和无奈。
善聪的角色转变,从一个小女孩到一个必须承担家庭责任的‘男子’,揭示了古代社会中性别角色的流动性以及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下的适应和生存策略。她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她与李英之间的兄弟情谊,都是故事中的亮点。
故事中的地理背景,如青溪桥、秦淮河等,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城市的地理和文化特点。这些地点的选择和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此外,故事中的商业活动,如卖香、贩货等,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窥见古代商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在社会网络中的互动和依赖。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一个关于家庭、性别和商业的故事,也是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黄老实和善聪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的《黄善聪女扮男装》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黄善聪为了生计女扮男装,与男子李秀卿结为兄弟,共同生活多年,最终保持贞节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黄善聪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贞节的高度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尤其是对贞节的重视。黄善聪的行为虽然出于无奈,但她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种对贞节的强调,是当时社会伦理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艺术特色方面,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黄善聪这一形象。她的机智、坚韧和纯洁,使她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历史价值方面,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也展示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通过黄善聪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艰难处境,以及她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自我和尊严。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女子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女性的生存状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值得称道,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思考空间。
这段古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智慧、爱情和社会认可的故事。黄善聪以男装示人长达七年,最终与秀卿成亲,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她的坚韧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和女性自我实现的艰难。李公的介入和慷慨支持,不仅促成了这段姻缘,也体现了社会上层对个人幸福的关注和支持。
故事中的《贩香记》唱本,是对这一奇事的艺术再现,它不仅记录了这段历史,也通过艺术形式传播了社会对这种超越常规的爱情故事的认可和赞赏。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接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诗中的‘七载男妆不露针’和‘节操恩情两得全’等句,不仅赞美了主人公的坚韧和李公的贤能,也通过诗歌的形式,加深了读者对这些人物品质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文学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和智慧的故事,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一次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