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五-原文
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防风谩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
此篇言语,乃胡曾诗。昔三皇禅位,五帝相传。舜之时,洪水滔天,民不聊生。舜使鲧治水,鲧无能,其水横流。舜怒,将鲧殛于羽山。后使其子禹治水,禹疏通九河,皆流入海。三过其门而不入。会天下诸侯于会稽涂山,迟到误期者斩。惟有防风氏后至,禹怒而斩之,弃其尸于原野。后至春秋时,越国于野外,掘得一骨专车,言一车只载得一骨节。诸人不识,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防风氏骨也。”被禹王斩之,其骨尚存,有如此之大人也。当时防风氏正不知长大多少。古人长者最多,其性极淳,丑陋如兽者亦多,神农氏顶生肉角。岂不闻昔人有云:‘古人形似兽,却有大圣德;今人形似人,兽心不可测。’
今日说三个好汉,被一个身不满三尺之人,聊用微物,都断送了性命。昔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大汉。一人姓田,名开疆,身长一丈五尺。其人生得面如噀血,目若朗星,雕嘴鱼腮,板牙无缝。比时曾随景公猎于桐山。忽然于西山之中,赶起一只猛虎来。其虎奔走,迳扑景公之马。马见虎来,惊倒景公在地。田开疆在侧,不用刀枪,双拳直取猛虎。左手揪住项毛,右手挥拳而打,用脚望面门上踢,一顿打死那只猛虎,救了景公。文武百官,无不畏惧。景公回朝,封为寿宁君,是齐国第一个行霸道的。却说第二个,姓顾,名冶子,身长一丈三尺,面如泼墨,腮吐黄须,手似铜钩,牙如锯齿。此人曾随景公渡黄河。忽大雨骤至,波浪汹涌,舟船将覆,景公大惊。见云雾中火块闪烁,戏于水面。顾冶子在侧,言曰:“此必是黄河之蛟也。”景公曰:“如之奈何?”顾冶子曰:“主公勿虑,容臣斩之。”拔剑裸衣下水。少刻,风浪俱息,见顾冶子手提蛟头,跃水而出。景公大骇,封为武安君,这是齐国第二个行霸道的。第三个姓公孙,名接,身长一丈二尺,头如累塔,眼生三角,板肋猿背,力举千斤。一日,秦兵犯界,景公引军马出迎。被秦兵杀败,引军赶来,围住在凤鸣山。公孙接用铁阕一条,约至一百五十筋,杀入秦兵之内。秦兵十万,措手不及,救出景公。封为威远君,这是齐国第三个行霸道的。这三个结为兄弟,誓说生死相托。三个不知文墨礼让,在朝廷横行,视君臣如同草木。景公见三人上殿,如芒刺在背。
一日,楚国使中大夫靳尚前来本国求和。原来齐、楚二邦乃是邻国,二国交兵二十馀年,不曾解和。楚王乃命靳尚为使,入见景公,奏曰:“齐、楚不和,交兵岁久,民有倒悬之患。今特命臣入国讲和,永息刀兵。俺楚国襟三江而带五湖,地方千里,粟支数年,足食足兵,可为上国。王可裁之,得名获利。”却说田、顾、公孙三人大怒,叱靳尚曰:“量汝楚国,何足道哉!吾三人亲提雄兵,将楚国践为平地,人人皆死,个个不留。”喝靳尚下殿,教金瓜武士斩讫报来。堦下转过一人,身长三尺八寸,眉浓目秀,齿白唇红,乃齐国丞相,姓晏,名婴,字平仲,前来喝住武士,备问其详。靳尚说了,晏子便教放了靳尚:“先回本国,吾当亲至讲和。”乃上殿奏知景公。三人大怒曰:“吾欲斩之,汝何故放还本国?”晏子曰:“岂不闻‘两国战争,不斩来使’?他独自到这里,擒住斩之,邻国知道,万世笑端。晏婴不才,凭三寸舌,亲到楚国,令彼君臣,皆顿首谢罪于堦下,尊齐为上国,并不用刀兵士马,此计若何?”三士怒发冲冠,皆叱曰:“汝乃黄口侏儒小儿,国人无眼,命汝为相,擅敢乱开大口!吾三人有诛龙斩虎之威,力敌万夫之勇,亲提精兵,平吞楚国,要汝何用?”景公曰:“丞相既出大言,必有广学。且待入楚之后,若果获利,胜似典兵。”三士曰:“且看侏儒小儿这回为使,若折了我国家气概,回来时砍为肉泥!”三士出朝。景公曰:“丞相此行,不可轻忽。”晏子曰:“主上放心。至楚邦,视彼君臣如土壤耳。”遂辞而行,从者十馀人跟随。
车马已至郢都,楚国臣宰奏知。君臣商议曰;“齐晏子乃舌辨之士,可定下计策,先塞其口,令不敢来下说词。”君臣定计了,宣晏子入朝。晏子到朝门,见金门不开,下面闸板止留半段,意欲令晏子低头钻入,以显他矮小辱之。晏子望见下面便钻,从人急止之曰:“彼见丞相矮小,故以辱之,何中其计?”晏子大笑曰:“汝等岂知之耶?吾闻人有人门,狗有狗窦。使于人,即当进人门;使于狗,即当进狗窦。有何疑焉?”楚臣听之,火急开金门而接。晏子旁若无人,昂然而入。
至殿下,礼毕,楚王问曰:“汝齐国地狭人稀乎?”晏子曰:“臣齐国东连海岛,西跨魏秦,北拒赵燕,南吞吴楚;鸡鸣犬吠相闻,数千里不绝,安得为地狭耶?”楚王曰:“地土虽阔,人物却少。”晏子曰:“臣国中人呵气如云,沸汗如雨,行者摩肩,立者并迹;金银珠玉,堆积如山,安得人物稀少耶?”楚王曰:“既然地广人稠,何故使一小儿来吾国中为使耶?”晏子答曰:“使于大国者,则用大人;使于小国者,则当用小儿。因此特命晏婴到此。”楚王视臣下,无言可答。请晏婴上殿,命座。侍臣进酒,晏子欣然畅饮,不以为意。
少刻,金瓜簇拥一人至筵前,其人口称冤屈。晏子视之,乃齐国带来
从者,问:“得何罪?”
楚臣对曰:“来筵前作贼,盗酒器而出。被户尉所获,乃真赃正犯也。”
其人曰:“实不曾盗,乃户尉图赖。”
晏子曰:“真赃正犯,尚敢抵赖!速与吾牵出市曹斩之。”
楚臣曰:“丞相远来,何不带诚实之人?令从者作贼,其主岂不羞颜?”
晏子曰:“此人自幼跟随,极知心腹。今日为盗,有何难见?昔在齐国是个君子,今到楚国,却为小人,乃风俗之所变也。吾闻江南洞庭有一树,生一等果,其名曰橘,其色黄而香,其味甜而美;若将此树移于北方,结成果木,乃名枳实,其色青而臭,其味酸而苦。名谓南橘北枳,便分两等,乃风俗之不等也。以此推之,在齐不为盗,在楚为盗,更复何疑?”
楚王大慙,急离御座,拱手于晏子曰:“真乃贤士也!吾国中大小公卿,万不及一。愿赐见教,一听严命。”
晏子曰:“王上安坐,听臣一言。齐国中有三士,皆万夫不当之勇,久欲起兵来吞楚国。吾力言不可:齐、楚不睦,苍生受害,心何忍焉?今臣特来讲和,王上可亲诣齐国和亲,结为唇齿之邦,歃血为盟。若邻国加兵,互相救应,永无侵扰,可保万年之基业。若不听臣,祸不远矣。非臣相唬,愿王裁之。”
王曰:“闻公之才,寡人情愿和亲。但所患者,齐三士皆无仁义之人,吾不敢去。”
晏子曰:“王上放心,臣愿保驾。聊施小计,教三士死于大王之前,以绝两国之患。”
楚王曰:“若三士俱亡,吾宁为小邦,年朝岁贡而无怨。”
晏子许之。楚王乃大设筵席,送令先去,随后收拾进献礼物而至。
晏子先使人归报,齐景公闻之大喜,令大小公卿:“尽随吾出郭迎接丞相。”
三士闻之,转怒。晏子至,景公下车而迎。慰劳已毕,同载而回。齐国之人看者塞途。晏子辞景公回府。次日入宫,见三士在阁下博戏,晏子进前施礼。三士亦不回顾,傲忽之气,旁若无人。晏子侍立久之,方自退。入见景公,说三士如此无礼。
景公曰:“此三人如常带剑上殿,视吾如小儿,久必篡位矣。素欲除之,恨力不及耳。”
晏子曰:“主上宽心,来朝楚国君臣皆至,可大张御宴。待臣于筵间,略施小计,令三士皆自杀,何如?”
景公曰:“计将安出?”
晏子曰:“此三人者皆一勇匹夫,并无谋略,若……如此如此,祸必除矣。”
景公喜。
次日,楚王引文武官僚百馀员,车载金珠玩好之物,亲至朝门。景公请入,楚王先下拜,景公忙答礼罢,二君分宾主而坐。楚王令群臣罗拜堦下,楚王拱手伏罪曰:“二十年间,多有凶犯。今因丞相之言,特来请罪。薄礼上贡,望乞恕纳。”
齐景公谢讫,大设筵宴,二国君臣相庆。三士带剑立于殿下,昂昂自若。晏子进退揖让,并不谄于三士。
酒至半酣,景公曰:“御园金桃已熟,可采来筵间食之。”
须臾,一宫监金盘内捧出五枚。
齐王曰:“园中桃树,今岁止收五枚,味甜气香,与他树不同。丞相捧杯进酒,以庆此桃。”
上古之时,桃树难得,今园中有此五枚,为希罕之物。晏子捧玉爵行酒,先进楚王。饮毕,食其一桃。又进齐王。饮毕,食其一桃。
齐王曰:“此桃非易得之物,丞相合二国和好,如此大功,可食一桃。”
晏子跪而食之,赐酒一爵。
齐王曰:“齐、楚二国,公卿之中,言其功勋大者,当食此桃。”
田开疆挺身而出,立于筵上而言曰:“昔从主公猎于桐山,力诛猛虎,其功若何?”
齐王曰:“擎王保驾,功莫大焉。”
晏子慌忙进酒一爵。食桃一枚,归于班部。
顾冶子奋然便出,曰:“诛虎者未为奇,吾曾斩长蛟于黄河,救主上回故国,觑洪波巨浪,如登平地,此功若何”?
王曰:“此概世之功也,进酒赐桃,又何疑哉?”
晏子慌忙进酒赐桃。
公孙接撩衣破步而出,曰:“吾曾于十万军中,手挥铁阕,救主公出,军中无敢近者,此功若何?”
齐王曰:“据卿之功,极天际地,无可比者。争奈无桃可赐,赐酒一杯,以待来年。”
晏子曰:“将军之功最大,可惜言之太迟!以此无桃,掩其大功。”
公孙接按剑而言曰:“诛龙斩虎,小可事耳。吾纵横于十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力救主上,建立大功,反不能食桃,受辱于两国君臣之前,为万代之耻笑,安有面目立于朝廷耶?”
言讫,遂拔剑自刎而死。
田开疆大惊,亦拔剑而言曰:“我等微功而食桃,兄弟功大反不得食,吾之羞耻,何日可脱?”
言讫,自刎而死。
顾冶子奋气大呼曰:“吾三人义同骨肉,誓同生死;二人既亡,吾安能自活?”
言讫,亦自刎而亡。
晏子笑曰:“非二桃不能杀三士。今已绝虑,吾计若何?”
楚王下坐,拜伏而叹曰:“丞相神机妙策,安敢不伏耶?自今以后,永尊上国,誓无侵犯。”
齐王将三士勑葬于东门外。
自此齐、楚连和,绝其士马。齐为霸国。晏子名扬万世,宣圣亦称其善。
后来诸葛孔明曾为《梁父吟》,单道此事。吟曰:
步出齐城门,遥望汤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顾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又《满江红》词一篇,古人单道此事,词云:
齐景雄风,因习战海滨畋猎。正驱驰,忽逢猛兽,众皆惊绝。壮士开疆能奋勇,双拳杀虎身流血。救君危,拜爵宠恩荣,真豪杰!
顾冶子,除妖孽;强秦战,公孙接。笑三人恃勇,在齐猖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五-译文
晏平仲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勇士。
‘大禹在涂山召开会议,诸侯们带着玉帛纷纷赶来,声势浩大。防风氏虽然有专车,但为什么他最后才来呢?’
这段话出自胡曾的诗。从前三皇禅让,五帝相传。到了舜的时代,洪水滔天,百姓生活困苦。舜派鲧去治水,鲧无能,导致洪水泛滥。舜大怒,将鲧处死在羽山。后来舜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疏通九条河流,使它们都流入大海。禹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他在会稽涂山召集天下诸侯,迟到的人将被斩首。只有防风氏迟到,禹大怒,将他斩首,尸体丢弃在原野。到了春秋时期,越国在野外挖到一根巨大的骨头,据说一辆车只能载得下一节骨头。人们不认识这是什么,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防风氏的骨头。’被禹王斩首后,他的骨头依然存在,可见防风氏有多么高大。当时防风氏到底有多高大,我们不得而知。古时候有很多身材高大的人,他们的性格非常淳朴,甚至有些长得像野兽,比如神农氏头上长着肉角。难道没听说过古人说:‘古人虽然长得像野兽,却有圣人的德行;今人虽然长得像人,却有着野兽般的心。’
今天要讲的是三个好汉,被一个身高不到三尺的人用微不足道的东西断送了性命。从前春秋时期,齐景公的朝廷里有三个大汉。第一个姓田,名开疆,身高一丈五尺。他长得面如喷血,眼睛像明亮的星星,嘴巴像雕嘴,腮帮子像鱼腮,牙齿紧密无缝。有一次他随景公在桐山打猎,突然从西山赶出一只猛虎。老虎直奔景公的马,马见到老虎,吓得把景公摔倒在地。田开疆在旁边,不用刀枪,直接用双拳对付猛虎。他左手抓住老虎的脖子,右手挥拳猛打,用脚踢老虎的脸,一顿猛打把老虎打死了,救了景公。文武百官无不畏惧。景公回朝后,封他为寿宁君,是齐国第一个行霸道的。第二个姓顾,名冶子,身高一丈三尺,脸像泼了墨一样黑,腮帮子长着黄须,手像铜钩,牙齿像锯齿。他曾随景公渡黄河,突然下起大雨,波浪汹涌,船快要翻了,景公大惊。只见云雾中有火块闪烁,在水面上游动。顾冶子在旁边说:‘这一定是黄河的蛟龙。’景公问:‘怎么办?’顾冶子说:‘主公不用担心,让我去斩它。’他拔剑脱衣下水,不一会儿,风浪平息,顾冶子提着蛟龙头从水里跳出来。景公大惊,封他为武安君,这是齐国第二个行霸道的。第三个姓公孙,名接,身高一丈二尺,头像堆起来的塔,眼睛长着三角,肋骨像猿背,力大无穷,能举起千斤重物。有一天,秦兵侵犯齐国边境,景公带兵迎战,结果被秦兵打败,秦兵追赶,把景公围在凤鸣山。公孙接用一条重达一百五十斤的铁棍,杀入秦兵阵营,秦兵十万措手不及,公孙接救出了景公。景公封他为威远君,这是齐国第三个行霸道的。这三个人结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他们不懂文墨礼让,在朝廷横行霸道,把君臣当作草木。景公见到他们上殿,就像背上扎了刺一样难受。
有一天,楚国派中大夫靳尚来齐国求和。原来齐、楚两国是邻国,两国交战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和解。楚王派靳尚为使臣,来见景公,奏道:‘齐、楚两国不和,交战多年,百姓生活困苦。现在特命我来贵国讲和,永远停止战争。我们楚国地跨三江五湖,国土千里,粮食充足,兵力强大,可以作为上国。大王可以考虑,这样既能得名又能获利。’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接三人大怒,斥责靳尚说:‘你们楚国算什么!我们三人亲自带兵,把楚国踏平,人人皆死,一个不留。’他们命令靳尚下殿,让金瓜武士斩首。这时,一个身高三尺八寸,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人走出来,他是齐国丞相晏婴,字平仲。他喝住武士,详细询问情况。靳尚说明来意后,晏子便放了靳尚,说:‘你先回楚国,我亲自去讲和。’然后上殿禀告景公。三人大怒,说:‘我们想杀他,你为什么放他回去?’晏子说:‘难道没听说过‘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吗?他独自来这里,如果我们抓住他杀了,邻国知道了,会成为万世的笑柄。我晏婴虽然不才,但凭三寸不烂之舌,亲自去楚国,让他们君臣在殿下磕头谢罪,尊齐国为上国,不用一兵一卒,这个计策如何?’三人怒发冲冠,斥责道:‘你不过是个黄口小儿,国人瞎了眼,让你当丞相,竟敢口出狂言!我们三人有诛龙斩虎的威名,力敌万夫,亲自带兵,踏平楚国,要你何用?’景公说:‘丞相既然说出大话,一定有广博的学识。等他去楚国之后,如果真的能获利,比带兵打仗更好。’三人说:‘且看这个侏儒小儿这次出使,如果折了我们国家的威风,回来时把他砍成肉泥!’三人离开朝廷。景公说:‘丞相这次出使,不可大意。’晏子说:‘主上放心。到了楚国,我看他们君臣就像泥土一样。’于是辞别景公,带着十几个随从出发。
车马到了楚国都城郢都,楚国的大臣们奏报楚王。君臣商议说:‘齐国的晏婴是个能言善辩的人,我们得想个办法,先堵住他的嘴,让他不敢来游说。’君臣定下计策后,宣晏子入朝。晏子到了朝门,发现金门不开,下面的闸板只留了半段,想让他低头钻进去,以此来羞辱他个子矮小。晏子看到下面便想钻进去,随从急忙拦住他说:‘他们见丞相个子矮小,故意羞辱你,你怎么能中计呢?’晏子大笑道:‘你们难道不知道吗?我听说人有人的门,狗有狗的洞。如果是人来使,就应该进人门;如果是狗来使,就应该进狗洞。这有什么好怀疑的?’楚国大臣听了,急忙打开金门迎接。晏子旁若无人,昂首挺胸地走了进去。
到了殿上,行礼完毕,楚王问:‘你们齐国地小人少吗?’晏子回答:‘我们齐国东连海岛,西跨魏秦,北拒赵燕,南吞吴楚;鸡鸣狗吠声相闻,数千里不绝,怎么能说是地小人少呢?’楚王说:‘虽然土地广阔,但人口稀少。’晏子说:‘我们国中的人呵气如云,流汗如雨,走路的人肩并肩,站立的人脚并脚;金银珠玉堆积如山,怎么能说人口稀少呢?’楚王说:‘既然地广人稠,为什么派一个小孩子来我们国家当使臣呢?’晏子回答:‘出使大国,就用大人;出使小国,就用小孩。因此特命晏婴来此。’楚王看着大臣们,无言以对。于是请晏子上殿,赐座。侍臣端上酒,晏子欣然畅饮,毫不在意。
过了一会儿,金瓜武士簇拥着一个人来到宴席前,那人自称冤枉。晏子一看,原来是齐国带来的
随从的人问:“犯了什么罪?”
楚国的大臣回答说:“在宴席前做贼,偷了酒器出去。被户尉抓住,是真正的赃物和罪犯。”
那个人说:“我确实没有偷,是户尉诬赖我。”
晏子说:“真正的赃物和罪犯,还敢抵赖!快把他拉到市曹斩首。”
楚国的大臣说:“丞相远道而来,为什么不带诚实的人?让随从做贼,主人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晏子说:“这个人从小就跟随我,非常了解他的内心。今天他做贼,有什么难理解的?以前在齐国是个君子,现在到了楚国,却变成了小人,这是风俗的变化。我听说江南洞庭有一棵树,结出一种果实,名叫橘,颜色黄而香,味道甜而美;如果把这棵树移到北方,结出的果实名叫枳实,颜色青而臭,味道酸而苦。这就是所谓的南橘北枳,分成两种,是因为风俗的不同。由此推断,在齐国不做贼,在楚国做贼,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楚王非常惭愧,急忙离开御座,拱手对晏子说:“真是贤士啊!我国中的大小官员,都比不上您。希望您能赐教,听您的严命。”
晏子说:“大王请坐,听我说一句话。齐国中有三位勇士,都是万夫不当之勇,早就想出兵吞并楚国。我极力劝阻:齐、楚不和,百姓受害,心里怎么忍心呢?今天我特地来讲和,大王可以亲自去齐国和亲,结成唇齿之邦,歃血为盟。如果邻国出兵,互相救援,永远没有侵扰,可以保住万年的基业。如果不听我的话,祸患就不远了。不是我吓唬您,希望大王考虑。”
楚王说:“听说您的才能,我愿意和亲。但担心的是,齐国的三位勇士都是没有仁义的人,我不敢去。”
晏子说:“大王放心,我愿意保驾。略施小计,让三位勇士在大王面前死去,以消除两国的祸患。”
楚王说:“如果三位勇士都死了,我宁愿做一个小国,每年朝贡也没有怨言。”
晏子答应了。楚王于是大摆筵席,送晏子先走,随后收拾进献的礼物。
晏子先派人回去报告,齐景公听了非常高兴,命令大小官员:“都随我出城迎接丞相。”
三位勇士听了,非常愤怒。晏子到了,景公下车迎接。慰劳完毕,一起乘车回去。齐国的人看到的人挤满了道路。晏子辞别景公回府。第二天进宫,看到三位勇士在阁下赌博,晏子上前行礼。三位勇士也不回头,傲慢之气,旁若无人。晏子站了很久,才自己退下。进去见景公,说三位勇士如此无礼。
景公说:“这三个人经常带剑上殿,把我当小孩看,时间长了肯定会篡位。我一直想除掉他们,只是力量不够。”
晏子说:“主上放心,明天楚国君臣都来,可以大摆御宴。我在宴席上略施小计,让三位勇士都自杀,怎么样?”
景公说:“计策怎么实施?”
晏子说:“这三个人都是勇夫,没有谋略,如果……这样这样,祸患就消除了。”
景公很高兴。
第二天,楚王带着文武官员一百多人,车载金珠玩好之物,亲自到朝门。景公请他们进来,楚王先下拜,景公急忙回礼,两位君主分宾主坐下。楚王命令群臣在台阶下罗拜,楚王拱手认罪说:“二十年间,有很多凶犯。今天因为丞相的话,特地来请罪。薄礼上贡,希望您能收下。”
齐景公谢过,大摆筵宴,两国君臣互相庆祝。三位勇士带剑站在殿下,昂昂自若。晏子进退揖让,并不谄媚于三位勇士。
酒喝到一半,景公说:“御园的金桃已经熟了,可以采来宴席上吃。”
不一会儿,一个宫监用金盘捧出五枚。
齐王说:“园中的桃树,今年只收了五枚,味道甜香气浓,和其他树不同。丞相捧杯进酒,庆祝这桃子。”
上古的时候,桃树难得,现在园中有这五枚,是非常稀罕的东西。晏子捧着玉爵行酒,先敬楚王。喝完,吃了一个桃子。又敬齐王。喝完,吃了一个桃子。
齐王说:“这桃子不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丞相促成两国和好,这么大的功劳,可以吃一个桃子。”
晏子跪下吃了,赐了一杯酒。
齐王说:“齐、楚两国,公卿之中,谁的功劳大,谁就吃这个桃子。”
田开疆挺身而出,站在宴席上说:“以前跟随主公在桐山打猎,力杀猛虎,这功劳怎么样?”
齐王说:“保护主公,功劳最大。”
晏子急忙进了一杯酒。吃了一个桃子,回到班部。
顾冶子奋然站出来,说:“杀虎不算什么,我曾经在黄河斩杀长蛟,救主公回国,面对洪波巨浪,如履平地,这功劳怎么样?”
齐王说:“这是盖世的功劳,进酒赐桃,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晏子急忙进酒赐桃。
公孙接撩衣大步走出,说:“我曾经在十万军中,手挥铁阕,救主公出来,军中没有人敢靠近,这功劳怎么样?”
齐王说:“根据你的功劳,天地之间,没有人能比得上。可惜没有桃子可赐,赐一杯酒,等明年吧。”
晏子说:“将军的功劳最大,可惜说得太晚了!因为没有桃子,掩盖了他的大功。”
公孙接按剑说:“杀龙斩虎,小事一桩。我在十万军中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力救主公,建立大功,反而不能吃桃子,在两国君臣面前受辱,成为万代的笑柄,还有什么脸面站在朝廷上?”
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田开疆大惊,也拔剑说:“我们微小的功劳吃了桃子,兄弟的功劳大反而吃不到,我的羞耻,什么时候能解脱?”
说完,自刎而死。
顾冶子奋气大呼说:“我们三人义同骨肉,誓同生死;两人已经死了,我怎么能独自活着?”
说完,也自刎而死。
晏子笑着说:“没有两个桃子不能杀三位勇士。现在忧虑已经消除,我的计策怎么样?”
楚王下座,拜伏感叹说:“丞相神机妙策,我怎么敢不服?从今以后,永远尊奉上国,誓不侵犯。”
齐王将三位勇士安葬在东门外。
从此齐、楚和好,停止战争。齐国成为霸主。晏子名扬万世,宣圣也称颂他的善行。
后来诸葛孔明写了一首《梁父吟》,专门讲述这件事。吟道:
走出齐城门,遥望汤阴里;里中有三座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的坟墓?田疆顾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又有一首《满江红》词,古人专门讲述这件事,词云:
齐景雄风,因习战海滨畋猎。正驱驰,忽逢猛兽,众皆惊绝。壮士开疆能奋勇,双拳杀虎身流血。救君危,拜爵宠恩荣,真豪杰!
顾冶子,除妖孽;强秦战,公孙接。笑三人恃勇,在齐猖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五-注解
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智慧和辩才著称,曾任齐国丞相。
二桃杀三士:晏子用两个桃子引发三位勇士争功,最终导致他们自相残杀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
大禹涂山御座开: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展示其治水功绩和权威。
防风氏:古代传说中的巨人,因迟到被大禹斩杀,其骨节巨大,足以装满一车。
田开疆、顾冶子、公孙接:齐国三位勇猛的将领,以勇武著称,但最终因晏子的计谋而自尽。
靳尚:楚国使臣,前来齐国求和,但因三位勇士的傲慢无礼而险些被杀。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智慧和辩才著称,曾多次出使各国,成功维护了齐国的利益。
楚臣:楚国的臣子,这里指楚国的大臣。
户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户籍和治安的官员。
市曹:古代执行死刑的场所,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南橘北枳:比喻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源自《晏子春秋》。
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晏子曾为其相。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智慧和辩才著称,曾辅佐齐景公。
二桃中计:指晏婴用计谋使三位勇士因争夺两个桃子而自相残杀,最终导致他们的死亡。
齐东门:齐国都城临淄的东门,是古代齐国的重要地标之一。
累累有三坟:指三位勇士的坟墓,形容他们的死亡和坟墓的凄凉景象。
荒郊月:形容荒凉的郊外,月光下的凄凉景象,象征着死亡和孤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五-评注
《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是一篇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故事,展示了晏婴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非凡才能。故事通过晏婴巧妙地利用两个桃子,成功地除掉了三位威胁齐国的勇士,体现了晏婴的智慧和策略。
故事中的三位勇士田开疆、顾冶子和公孙接,虽然勇猛无比,但因傲慢无礼,最终被晏婴设计除掉。这不仅展示了晏婴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和谦逊的重视。
故事还通过大禹斩杀防风氏的情节,展示了古代社会对权威和纪律的重视。防风氏因迟到被斩杀,其骨节巨大,足以装满一车,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纪律和权威的敬畏。
此外,故事中的楚国使臣靳尚,虽然前来求和,但因三位勇士的傲慢无礼而险些被杀。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晏婴的智慧和策略,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外交礼仪的重视。
总的来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是一篇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故事,通过晏婴巧妙地利用两个桃子,成功地除掉了三位威胁齐国的勇士,展示了晏婴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非凡才能。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和谦逊的重视,也展示了古代社会对权威和纪律的敬畏。
这段古文出自《晏子春秋》,讲述了晏子通过智慧和谋略,成功化解齐楚两国矛盾,并巧妙除掉齐国三位勇猛但无谋的将领的故事。晏子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深远的政治眼光,展现了古代政治家在处理国家事务中的智慧与谋略。
首先,晏子在楚国面对楚臣的质疑时,巧妙地运用了‘南橘北枳’的比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化解了尴尬,又为后续的外交谈判奠定了基础。这一比喻不仅体现了晏子的辩才,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
其次,晏子在处理齐国三位勇将的问题上,展现了他高超的谋略。他利用三位将领的虚荣心和争功心理,通过‘二桃杀三士’的计谋,成功除掉了这些可能威胁国家稳定的因素。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晏子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权谋的重要性。
最后,晏子通过外交手段,成功促成了齐楚两国的和亲,避免了战争的爆发,保护了百姓的安宁。这一行为体现了晏子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仁爱之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意义。晏子的形象通过这一故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的智慧、谋略和仁爱之心,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学习的典范。
这段古文出自《晏子春秋》,讲述了晏婴用计谋使三位勇士因争夺两个桃子而自相残杀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晏婴的智慧和谋略,也反映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智慧和谋略的重视。晏婴通过一个小小的计谋,就成功地除去了三位勇士,这显示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高超手腕。同时,这个故事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三位勇士因为争夺桃子而自相残杀,最终导致他们的死亡,这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寥寥数语就生动地描绘了故事的背景和情节。’二桃中计皆身灭’一句,简洁而有力地概括了整个故事的核心情节,’齐东门,累累有三坟,荒郊月’则通过形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个故事不仅是对晏婴智慧和谋略的赞美,也是对春秋时期齐国政治斗争的生动写照。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齐国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当时人们对智慧和谋略的重视。同时,这个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的窗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晏婴用计谋使三位勇士自相残杀的故事,展示了晏婴的智慧和谋略,反映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