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三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三-原文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太平时节元宵夜,千里灯球映月轮。多少王孙并士女,绮罗丛里尽怀春。

话说东京汴梁,宋天子徽宗放灯买市,十分富盛。且说在京一个贵官公子,姓张,名生,年方十八,生得十分聪俊,未娶妻室。因元宵到乾明寺看灯,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角系一个香囊。细看帕上,有诗一首云:

“囊里真香心事封,鲛绡一幅泪流红。殷勤聊作江妃佩,赠与多情置袖中。”诗尾后又有细字一行云:“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蓝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是也。”张生吟讽数次,叹赏久之,乃和其诗曰:

“浓麝因知玉手封,轻绡料比杏腮红。虽然未近来春约,已胜襄王魂梦中。”

自此之后,张生以时挨日,以日挨月,以月挨年。倏忽间,乌飞电走,又换新正。将近元宵,思赴去年之约,乃于十四日晚,候于相蓝后门。果见车一辆,灯挂双鸳鸯,呵卫甚众。张生惊喜无措,无因问答,乃诵诗一首,或先或后,近车吟咏,云:

“何人遗下一红绡?暗遣吟怀意气饶。料想佳人初失去,几回纤手摸裙腰。”

车中女子闻生吟讽,默念:“昔日遗香囊之事谐矣!”遂启帘窥生。见生容貌皎洁,仪度闲雅,愈觉动情。遂令侍女金花者,通达情款,生亦会意。须臾,香车远去,已失所在。

次夜,生复伺于旧处。俄有青盖旧车,迤逦而来,更无人从,车前挂双鸳鸯灯。生睹车中,非昨夜相遇之女,乃一尼耳。车夫连称:“送师归院去。”生迟疑间,见尼转手而招生。生潜随,至乾明寺,老尼迎门谓曰:“何归迟也?”尼入院,生随入小轩,轩中已张灯列宴。尼乃卸去道装,忽见绿鬓堆云,红裳映月。生女联坐,老尼侍傍。酒行之后,女曰:“愿见去年相约之媒。”生取香囊、红绡,付女视之。女方笑曰:“京都往来人众,偏落君手,岂非天赐尔我姻缘耶?”生曰:“当时得之,亦曾奉和。”因举其诗。女喜曰:“真我夫也。”于是与生就枕,极尽欢娱。顷而鸡声四起,谓生曰:“妾乃霍员外家第八房之妾。员外老病,经年不到妾房。妾每夜焚香祝天,愿遇一良人,成其夫妇。幸得见君子,足慰平生。妾今用计脱身,不可复入。此身已属之君,情愿生死相随;不然,将置妾于何地也?”生曰:“我非木石,岂忍分离?但寻思无计。若事发相连,不若与你悬梁同死,双双做风流之鬼耳。”说罢,相抱悲泣。

老尼从外来,曰:“你等要成夫妇,但恨无心耳,何必做没下梢事!”生女双双跪拜求计。老尼曰:“汝能远涉江湖,变更姓名于千里之外,可得尽终世之情也。”女与生俯首受计。老尼遂取出黄白一包,付生曰:“此乃小娘子平日所寄,今送还官人,以为路资。”生亦回家,收拾细软,打做一包。是夜,拜别了老尼,双双出门,走到通津邸中借宿。次早雇舟,自汴涉淮,直至苏州平江,创第而居。两情好合,谐老百年。正是:

意似鸳鸯飞比翼,情同鸾凤舞和鸣。

今日为甚说这段话?却有个波俏的女子,也因灯夜游玩,撞著个狂荡的小秀才,惹出一场奇奇怪怪的事来。未知久后成得夫妇也否?且听下回分解。正是:

灯初放夜人初会,梅正开时月正圆。

且道那女子遇著甚人?那人是越州人氏,姓张,双名舜美,年方弱冠,是一个轻俊标致的秀士,风流未遇的才人。偶因乡试来杭,不能中选,遂淹留邸舍中,半年有馀。正逢著上元佳节,舜美不免关闭房门,游玩则个。况杭州是个热闹去处,怎见得杭州好景?柳耆卿有首《望海潮》词,单道杭州好处,词云: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奢华。

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弦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的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时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到凤池赊。”

舜美观看之际,勃然兴发,遂口占《如梦令》一词以解怀,云:

“明月娟娟筛柳,春色溶溶如酒。今夕试华灯,约伴六桥行走。回首,回首,楼上玉人知否?”

且诵且行之次,遥见灯影中,一个丫鬟,肩上斜挑一盏彩鸾灯,后面一女子,冉冉而来。那女子生得凤髻铺云,蛾眉扫月,生成媚态,出色娇姿。舜美一见了那女子,沉醉顿醒,竦然整冠,汤瓶样摇摆过来。为甚的做如此模样?元来调光的人,只在初见之时,就便使个手段。凡萍水相逢,有几般讨探之法。做子弟的,听我把调光经表白几句:

雅容卖俏,鲜服夸豪。远觑近观,只在双眸传递;捱肩擦背,全凭健足跟随。我既有意,自当送情;他肯留心,必然答笑。点头须会,咳嗽便知。紧处不可放迟,闲中偏宜著闹。讪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冷面撇清,还察其中真假;回头揽事,定知就里应承。说不尽百计讨探,凑成来十分机巧。假饶心似铁,弄得意如糖。

说那女子被舜美撩弄,禁持不住,眼也花了,心也乱了,腿也苏了,脚也麻了,痴呆了半晌。四目相睃,面面有情。那女子走得紧,舜美也跟得紧;走得慢,也跟得慢;但不能交接一语。不觉又到众安桥,桥上做卖做买,东来西去的,挨挤不过。过得众安桥,失却了女子所在,只得闷闷而回。开了房门,风儿又吹,灯儿又暗,枕儿又

寒,被儿又冷,怎生睡得?心里丢不下那个女子,思量:“再得与他一会也好。”你看世间有这等的痴心汉子,实是好笑。正是:

半窗花影模糊月,一段春愁著摸人。

舜美甫能够捱到天明,起来梳裹了。三餐已毕,只见街市上人,又早收拾看灯。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迳往夜来相遇之处。立了一会,转了一会,寻了一会,靠了一会,呆了一会,只是等不见那女子来。遂调《如梦令》一词消遣,云:

“燕赏良宵无寐,笑倚东风残醉。未审那人儿,今夕玩游何地?留意,留意,几度欲归还滞。”

吟毕,又等了多时。正尔要回,忽见小鬟挑著彩鸾灯,同那女子从人丛中挨将出来。那女子瞥见舜美,笑容可掬,况舜美也约莫著有五六分上手。那女子迳往盐桥,进广福庙中拈香。礼拜已毕,转入后殿。舜美随于后。那女子偶尔回头,不觉失笑一声。舜美呆著老脸,陪笑起来。他两个挨挨擦擦,前前后后,不复顾忌。那女子回身捽袖中,遗下一个同心方胜儿。舜美会意,俯而拾之,方就灯下拆开一看,乃是一幅花笺纸。不看万事全休,只因看了,直教一个秀才害了一二年鬼病相思,险些送了一条性命。你道花笺上写的甚么文字?原来也是个《如梦令》,词云:

“邂逅相逢如故,引起春心追慕。高挂彩鸾灯,正是儿家庭户。那步,那步,千万来宵垂顾。”

词后复书云:“女之敝居,十官子巷中,朝南第八家。明日父母兄嫂赶江干舅家灯会,十七日方归,止妾与侍儿小英在家。敢邀仙郎惠然枉驾,少慰鄙怀。妾当焚香扫门,迎候翘望。妾刘素香拜柬。”舜美看了多时,喜出望外。那女子已去了,舜美步归邸舍,一夜无眠。

次早又是十五日。舜美捱至天晚,便至其处。不敢造次突入,乃成《如梦令》一词,来往歌云:

“漏滴铜壶声咽,风送金猊香烈。一见彩銮灯,顿使狂心烦热。应说,应说,昨夜相逢时节。”

女子听得歌声,掀帘而出,果是灯前相见可意人儿。遂迎迓到于房中,吹灭银灯,解衣就枕。他两个正是旷夫怨女相见,如饿虎逢羊,苍蝇见血,那有工夫问名叙礼?且做一班半点儿事。

有《南乡子》一首,单题著交欢趣向。道是:

粉汗湿罗衫,为雨为云底事忙?两只脚儿肩上阁,难当!颦蹙春山入醉乡。忒杀太颠狂,口口声声叫我郎。舌送丁香娇欲滴,初尝。非蜜非糖滋味长。

两个讲欢已罢,舜美曰:“仆乃途路之人,荷承垂盼,以凡遇仙。自思白面书生,愧无纤毫奉报。”素香抚舜美背曰:“我因爱子胸中锦绣,非图你囊里金珠。”舜美称谢不已。素香忽然长叹,流泪而言曰:“今日已过,明日父母回家,不能复相聚矣。如之奈何?”两个沉吟半晌,计上心来。素香曰:“你我莫若私奔他所,免使两地永抱相思之苦,未知郎意何如?”舜美大喜曰:“我有远族,见在镇江五条街,开个招商客店,可往依焉。”素香应允。

是夜,素香收拾了一包金珠,也妆做一个男儿打扮,与舜美携手迤逦而行。将及二鼓,方才行到北关门下。你道因何三四里路,走了许多时光?只为那女子小小一双脚儿,只好在屧廊缓步,芳径轻移,擎擡绣阁之中,出没湘裙之下。脚又穿著一双大靴,教他跋长途,登远道,心中又慌,怎地的拖得动?且又城中人要出城,城外人要入城,两下不免撒手,前后随行。出得第二重门,被人一涌,各不相顾。那女子迳出城门,从半塘横去了。舜美虑他是妇人,身体柔弱,挨挤不出去,还在城里也不见得,急回身寻问把门军士。军士说道:“适间有个少年秀才,寻问同辈,回未半里多地。”舜美自思:“一条路往钱塘门,一条路往师姑桥,一条路往褚家堂,三四条叉路,往那一条好?”踌躇半晌,只得依旧路赶去。至十官子巷,那女子家中,门已闭了,悄无人声。急急回至北关门,门又闭了。整整寻了一夜。

巴到天明,挨门而出。至新马头,见一夥人围得紧紧的,看一只绣鞋儿。舜美认得是女子脱下之鞋,不敢开声。众人说:“不知何人家女孩儿,为何事来,溺水而死,遗鞋在此。”舜美听罢,惊得浑身冷汗。复到城中探信,满城人喧嚷,皆说十官子巷内刘家女儿,被人拐去,又说投水死了,随处做公的缉访。这舜美自因受了一昼夜辛苦,不曾吃些饭食;况又痛伤那女子死于非命,回至店中,一卧不起,寒热交作,病势沉重将危。正是:

相思相见知何日,多病多愁损少年。

且不说舜美卧病在牀。却说刘素香自北关门失散了舜美,从二更直走到五更,方至新马头。自念:“舜美寻我不见,必然先往镇江一路去了。”遂暗暗地脱下一只绣花鞋在地。为甚的?他惟恐家中有人追赶,故托此相示,以绝父母之念。素香乘天未明,赁舟沿流而去。数日之间,虽水火之事,亦自谨慎,梢人亦不知其为女人也。比至镇江,打发舟钱登岸,随路物色,访张舜美亲族。又忘其姓名、居止,问来问去,看看日落山腰,又无宿处。偶至江亭,少憩之次。此时乃是正月二十二日,况是月出较迟。是夜,夜色苍然,渔灯隐映,不能辨认咫尺。素香自思:“为他抛离乡井,父母兄弟又无消息,不若从浣纱女游于江中。”哭了多时,只恨那人不知妾之死所。不觉半夜光景,亭隙中射下月光来。遂移步凭栏,四顾澄江,渺茫千里。正是:

一江

流水三更月,两岸青山六代都。

素香呜呜咽咽,自言自语,自悲自叹,不觉亭角暗中,走出一个尼师,向前问曰:“人耶?鬼耶?何自苦如此?”

素香听罢,答曰:“荷承垂问,敢不实告。妾乃浙江人也,因随良人之任,前往新丰。却不思慢藏诲盗,梢子因瞰良人囊金、贱妾容貌,辄起不仁之心。良人、婢仆皆被杀害,独留妾一身。梢子欲淫污妾,妾誓死不从。次日梢子饮酒大醉,妾遂著先夫衣冠,脱身奔逃,偶然至此。”

素香难以私奔相告,假托此一段说话。

尼师闻之,愀然曰:“老身在施主家,渡江归迟,天遣到此亭中与娘子相遇,真是前缘。娘子肯从我否?”

素香曰:“妾身回视家乡,千山万水。得蒙提挈,乃再生之赐。”

尼师曰:“出家人以慈悲方便为本,此分内事,不必虑也。”

素香拜谢。

天明,随至大慈庵。屏去俗衣,束发簪冠,独处一室。诸品经咒,目过辄能成诵。旦夕参礼神佛,拜告白衣大士,并持大士经文,哀求再会。

尼师见其贞顺,自谓得人,不在话下。

再说舜美在那店中,延医调治,日渐平复。不肯回乡,只在邸舍中温习经史。光阴荏苒,又逢著上元灯夕。

舜美追思去年之事,仍往十官子巷中一看。可怜景物依然,只是少个人在目前。闷闷归房,因诵秦少游学士所作《生查子》,词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舜美无情无绪,洒泪而归。惭愧物是人非,怅然绝望,立誓终身不娶,以答素香之情。

在杭州倏忽三年,又逢大比,舜美得中首选解元。赴鹿鸣宴罢,驰书归报父母,亲友贺者填门。数日后,将带琴、剑、书籍,上京会试。一路风行露宿。舟次镇江江口,将欲渡江,忽狂风大作。移舟傍岸,少待风息。其风数日不止,只得停泊在彼。

且说刘素香在大慈庵中,荏苒首尾三载。是夜,忽梦白衣大士报云:“尔夫明日来也。”恍然惊觉,汗流如雨。自思:“平素未尝如此,真是奇怪!”不言与师知道。

舜美等了一日又是一日,心中好生不快,遂散步独行,沿江闲看。行至一松竹林中,中有小庵,题曰“大慈之庵”,清雅可爱。趋身入内,庵主出迎,拉至中堂供茶。也是天使其然,刘素香向窗楞中一看,諕得目睁口呆,宛如酒醒梦觉。

尼师忽入换茶,素香乃具道其由。

尼师出问曰:“相公莫非越州张秀才乎?”

舜美骇然曰:“仆与吾师素昧平生,何缘垂识?”

尼师又问曰:“曾娶妻否?”

舜美簌簌泪下,乃应曰:“曾有妻刘氏素香,因三载前元宵夜观灯失去,未知存亡下落。今仆虽不才,得中解元,便到京得进士,终身亦誓不再娶也。”

师遂呼女子出见。

两个抱头恸哭。多时,收泪而言曰:“不意今生再得相见!”

悲喜交集,拜谢老尼。

乃沐浴更衣,诣大士前焚香百拜。次以白金百两,段绢二端,奉尼师为寿。

两下相别,双双下舟。真个似缺月重圆,断弦再续,大喜不胜。

一路至京,连科进士,除授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尹。谢恩回乡,路经镇江,二人复访大慈庵,赠尼师金一笏。

回至杭州,迳到十官子巷,投帖拜望。刘公看见车马临门,大红贴子写著“小婿张舜美”,只道误投了。正待推辞,只见少年夫妇,都穿著朝廷命服,双双拜于庭下。

父母兄嫂见之大惊,悲喜交集。

丈母道:“因元宵失却我儿,闻知投水身死,我们苦得死而复生。不意今日再得相会,况得此佳婿,刘门之幸。”

乃大排筵会,作贺数日,令小英随去。

二人别了丈人、丈母,到家见了父母。舜美告知前事,令妻出拜公姑。

张公、张母大喜过望,作宴庆贺。

不数日,同妻别父母,上任去讫。

久后,舜美官至天官侍郎,子孙贵盛。

有诗为证:

间别三年死复生,润州城下念多情。今宵然烛频频照,笑眼相看分外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三-译文

张舜美在元宵夜遇到美丽的女子

太平时期的元宵夜,无数的灯笼映照着月亮。许多贵族子弟和美丽的女子,在繁华的街道上怀春。

话说在东京汴梁,宋徽宗放灯买市,非常繁华。在京中有一个贵官公子,姓张,名生,年方十八,长得非常英俊,还未娶妻。因为元宵节到乾明寺看灯,忽然在殿上捡到一块红绡帕子,帕角系着一个香囊。仔细看帕子上,有一首诗:

“香囊里封着真香和心事,鲛绡帕子上泪流成红。殷勤地做成江妃的佩饰,赠给多情的人放在袖中。”诗尾还有一行小字:“有情的人捡到这块帕子,不要忘记。请等到来年正月十五夜,在相蓝后门相见,车前有鸳鸯灯的就是。”张生吟诵了几次,感叹良久,于是和了一首诗:

“浓麝香知道是玉手封的,轻绡料比杏腮还红。虽然还未到春天的约定,已经胜过襄王梦中的情景。”

从此之后,张生以时挨日,以日挨月,以月挨年。转眼间,时间飞逝,又到了新的一年。快到元宵节时,张生想着去年的约定,于是在十四日晚,等在相蓝后门。果然看到一辆车,挂着双鸳鸯灯,护卫很多。张生惊喜得不知所措,无法问答,于是吟诵了一首诗,或前或后,靠近车子吟咏:

“是谁遗下了一块红绡?暗中传递了吟怀的意气。料想佳人刚失去,几次纤手摸裙腰。”

车中的女子听到张生的吟诵,默念:“昔日遗香囊的事情成了!”于是掀开帘子看张生。见张生容貌皎洁,仪态闲雅,更加动情。于是让侍女金花传达情意,张生也会意。不久,香车远去,已经不见了。

第二天晚上,张生又在原地等候。不久有一辆青盖旧车,缓缓而来,没有随从,车前挂着双鸳鸯灯。张生看到车中,不是昨夜相遇的女子,而是一个尼姑。车夫连声说:“送师归院去。”张生迟疑间,见尼姑转手招呼他。张生悄悄跟随,到了乾明寺,老尼在门口说:“怎么回来这么晚?”尼姑进院,张生跟随进入小轩,轩中已经张灯列宴。尼姑卸去道装,忽然看到绿鬓堆云,红裳映月。张生和女子联坐,老尼在旁边侍候。酒过之后,女子说:“愿见去年相约的媒人。”张生取出香囊、红绡,交给女子看。女子笑着说:“京都往来的人很多,偏偏落在你手中,岂不是天赐我们姻缘吗?”张生说:“当时得到它,也曾和诗。”于是举出他的诗。女子高兴地说:“真是我的夫君。”于是与张生同枕,极尽欢娱。不久鸡声四起,女子对张生说:“我是霍员外家第八房的妾。员外年老多病,已经多年不到我房中。我每夜焚香祝天,希望能遇到一个良人,成为夫妇。幸好见到你,足以安慰我的一生。我现在用计脱身,不能再回去。此身已属于你,情愿生死相随;不然,你将我置于何地?”张生说:“我不是木石,怎能忍心分离?但想不出办法。如果事情败露,不如与你悬梁同死,双双做风流的鬼。”说罢,相抱悲泣。

老尼从外面进来,说:“你们要成夫妇,只是恨没有心计,何必做没有结果的事!”张生和女子双双跪拜求计。老尼说:“你们能远涉江湖,变更姓名于千里之外,可以尽终世之情。”女子和张生低头接受计策。老尼于是取出一包黄白之物,交给张生说:“这是小娘子平日所寄,现在送还官人,作为路费。”张生也回家,收拾细软,打成一包。当夜,拜别了老尼,双双出门,走到通津邸中借宿。第二天早上雇船,从汴京渡过淮河,直到苏州平江,创立家业。两情好合,白头偕老。正是:

意似鸳鸯飞比翼,情同鸾凤舞和鸣。

今天为什么说这段话?却有个俏丽的女子,也因为灯夜游玩,撞到一个狂荡的小秀才,惹出一场奇奇怪怪的事来。不知道以后能否成为夫妇?且听下回分解。正是:

灯初放夜人初会,梅正开时月正圆。

且说那女子遇到什么人?那人是越州人氏,姓张,双名舜美,年方弱冠,是一个轻俊标致的秀士,风流未遇的才人。偶然因为乡试来杭州,未能中选,于是滞留在邸舍中,半年有余。正逢上元佳节,舜美不免关闭房门,游玩一番。何况杭州是个热闹的地方,怎么见得杭州好景?柳耆卿有一首《望海潮》词,单道杭州的好处,词云: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奢华。

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弦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的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时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到凤池赊。”

舜美观看之际,勃然兴发,于是口占《如梦令》一词以解怀,云:

“明月娟娟筛柳,春色溶溶如酒。今夕试华灯,约伴六桥行走。回首,回首,楼上玉人知否?”

且诵且行之际,远远看到灯影中,一个丫鬟,肩上斜挑一盏彩鸾灯,后面一个女子,缓缓而来。那女子生得凤髻铺云,蛾眉扫月,生成媚态,出色娇姿。舜美一见了那女子,沉醉顿醒,整了整帽子,像汤瓶一样摇摆过来。为什么做这样的模样?原来调光的人,只在初见之时,就使个手段。凡是萍水相逢,有几般讨探的方法。做子弟的,听我把调光经表白几句:

雅容卖俏,鲜服夸豪。远看近观,只在双眸传递;挨肩擦背,全凭健足跟随。我既有意,自当送情;他肯留心,必然答笑。点头须会,咳嗽便知。紧处不可放迟,闲中偏宜著闹。讪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冷面撇清,还察其中真假;回头揽事,定知就里应承。说不尽百计讨探,凑成来十分机巧。假饶心似铁,弄得意如糖。

说那女子被舜美撩弄,禁持不住,眼也花了,心也乱了,腿也苏了,脚也麻了,痴呆了半晌。四目相睃,面面有情。那女子走得紧,舜美也跟得紧;走得慢,也跟得慢;但不能交接一语。不觉又到众安桥,桥上做卖做买,东来西去的,挨挤不过。过了众安桥,失去了女子的所在,只得闷闷而回。开了房门,风儿又吹,灯儿又暗,枕儿又

天气寒冷,被子又冷,怎么能睡得着?心里放不下那个女子,想着:“再能和她见一面就好了。”你看世间有这样的痴心男子,真是好笑。正是:

半窗花影模糊的月光,一段春愁触动人心。

舜美好不容易熬到天亮,起床梳洗完毕。吃完三餐后,只见街上的人们已经开始准备看灯了。舜美心里按捺不住,急忙关上门,径直前往昨晚相遇的地方。站了一会儿,转了一会儿,找了一会儿,靠了一会儿,呆了一会儿,只是等不到那女子来。于是写了一首《如梦令》来消遣,词云:

“欣赏良宵无法入睡,笑着倚靠在东风中,残留着醉意。不知道那个人儿,今晚在哪里游玩?留意,留意,几次想要回去却滞留。”

吟诵完毕,又等了很久。正打算回去,忽然看见一个小丫鬟挑着彩鸾灯,和那女子从人群中挤了出来。那女子瞥见舜美,笑容满面,舜美也大约有五六分把握。那女子径直走向盐桥,进入广福庙中烧香。礼拜完毕后,转入后殿。舜美跟在后面。那女子偶尔回头,不禁失笑一声。舜美厚着脸皮,陪笑起来。他们两个挨挨擦擦,前前后后,不再顾忌。那女子回身时,袖中掉下一个同心方胜儿。舜美会意,俯身捡起,就在灯下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张花笺纸。不看还好,一看之下,直教一个秀才害了一两年的相思病,差点送了性命。你知道花笺上写了什么文字吗?原来也是一首《如梦令》,词云:

“偶然相遇如同故人,引起春心追慕。高挂彩鸾灯,正是我家的门户。那步,那步,千万来宵垂顾。”

词后还写道:“我的住处,在十官子巷中,朝南第八家。明天父母兄嫂要去江干舅家参加灯会,十七日才回来,只有我和侍儿小英在家。敢请仙郎光临寒舍,稍慰我心。我会焚香扫门,迎候翘望。妾刘素香拜上。”舜美看了很久,喜出望外。那女子已经离开,舜美回到住处,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上又是十五日。舜美熬到天黑,便前往那女子的住处。不敢贸然闯入,于是写了一首《如梦令》,在来往时唱道:

“漏滴铜壶声咽,风送金猊香烈。一见彩銮灯,顿使狂心烦热。应说,应说,昨夜相逢时节。”

女子听到歌声,掀帘而出,果然是灯前相见的心上人。于是迎接到房中,吹灭银灯,解衣就寝。他们两个正是旷夫怨女相见,如饿虎逢羊,苍蝇见血,哪有工夫问名叙礼?只顾着做那事。

有一首《南乡子》,单写交欢的趣向。词云:

粉汗湿透了罗衫,为雨为云忙个不停。两只脚儿搁在肩上,难当!眉头紧皱,春山入醉乡。太过颠狂,口口声声叫我郎。舌头送丁香,娇艳欲滴,初尝。不是蜜也不是糖,滋味悠长。

两人欢愉过后,舜美说:“我只是个路人,承蒙你垂青,如同凡人遇仙。自愧是个白面书生,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素香抚摸着舜美的背说:“我爱的是你胸中的才华,不是图你囊中的金银。”舜美连连道谢。素香忽然长叹,流泪说道:“今天已经过去,明天父母回家,我们不能再相聚了。怎么办?”两人沉思片刻,想出了一个办法。素香说:“我们不如私奔到别处,免得两地相思之苦,不知郎君意下如何?”舜美大喜道:“我有个远房亲戚,现在镇江五条街开了一家招商客店,我们可以去投靠他。”素香答应了。

当晚,素香收拾了一包金银珠宝,也装扮成男子模样,与舜美携手慢慢前行。快到二更时,才走到北关门下。你知道为什么三四里路走了这么久吗?只因那女子一双小脚,只能在廊下缓步,芳径轻移,绣阁中出没,湘裙下行走。脚上又穿着一双大靴,让她跋涉长途,心中又慌,怎么能走得快?再加上城里人要出城,城外人要进城,两下不免撒手,前后随行。出了第二重门,被人一挤,各自走散了。那女子径直出了城门,从半塘横着走了。舜美担心她是女子,身体柔弱,挤不出去,可能还在城里,急忙回身询问守门的军士。军士说:“刚才有个少年秀才,寻找同伴,回去了不到半里路。”舜美心想:“一条路往钱塘门,一条路往师姑桥,一条路往褚家堂,三四条岔路,该走哪一条?”犹豫片刻,只得沿着原路赶去。到了十官子巷,那女子家中,门已关闭,悄无声息。急忙回到北关门,门也关了。整整找了一夜。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挨门而出。到了新马头,看见一群人围得紧紧的,看一只绣鞋。舜美认出是那女子脱下的鞋,不敢出声。众人说:“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孩儿,为什么事来,溺水而死,遗鞋在此。”舜美听后,惊得浑身冷汗。又到城中打听消息,满城人喧嚷,都说十官子巷内刘家女儿被人拐走,又说投水死了,到处都在缉访。舜美因为受了一昼夜的辛苦,没有吃些饭食;再加上痛心那女子死于非命,回到店中,一病不起,寒热交作,病势沉重,危在旦夕。正是:

相思相见不知何日,多病多愁损害少年。

且不说舜美卧病在床。却说刘素香自从在北关门与舜美失散后,从二更一直走到五更,才到新马头。她心想:“舜美找不到我,一定先往镇江一路去了。”于是悄悄脱下一只绣花鞋放在地上。为什么?她唯恐家中有人追赶,故意留下这个,以断绝父母的念想。素香乘天未明,租船沿江而下。几天之间,虽然遇到水火之事,也自谨慎,船夫也不知道她是女子。到了镇江,付了船钱上岸,沿途打听,寻找张舜美的亲族。又忘了他的姓名和住处,问来问去,眼看太阳落山,又无处投宿。偶然走到江亭,稍作休息。此时是正月二十二日,月亮出来较晚。夜色苍茫,渔灯隐约,看不清近处。素香心想:“为了他抛离家乡,父母兄弟又无消息,不如像浣纱女一样游于江中。”哭了很久,只恨那人不知道我的死所。不知不觉到了半夜,亭隙中射下月光来。于是移步凭栏,四顾澄江,渺茫千里。正是:

一江

夜晚的流水映照着三更的月光,两岸的青山见证了六代的都城。

素香低声哭泣,自言自语,自悲自叹,不知不觉中,亭子的暗角里走出一个尼姑,上前问道:“你是人还是鬼?为何如此自苦?”

素香听后,回答说:“承蒙您关心,我不敢不实话实说。我是浙江人,因随丈夫赴任,前往新丰。不料因疏忽而招致盗贼,船夫窥见我丈夫的钱财和我的容貌,起了歹心。我丈夫和仆人都被杀害,只留下我一人。船夫想侮辱我,我誓死不从。第二天船夫喝得大醉,我穿上丈夫的衣服,趁机逃脱,偶然来到这里。”

素香难以说出私奔的真相,只好编造了这段故事。

尼姑听后,感慨地说:“我在施主家,渡江回来晚了,天意让我在这亭子里遇见你,真是前世的缘分。你愿意跟我走吗?”

素香说:“我回望家乡,千山万水。能得到您的提携,真是再生的恩赐。”

尼姑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这是分内之事,你不必担心。”

素香拜谢。

天亮后,素香随尼姑来到大慈庵。她脱下俗衣,束发戴冠,独自住在一间房里。各种经咒,她看过就能背诵。早晚参拜神佛,向白衣大士祈祷,并持诵大士的经文,祈求再次相见。

尼姑见她贞顺,心中暗自高兴,不再多言。

再说舜美在那家店里,经过医生的治疗,身体逐渐恢复。他不愿回乡,只在住处温习经史。时间飞逝,又到了上元节的夜晚。

舜美回忆起去年的事情,再次来到十官子巷。可惜景物依旧,只是少了那个人。他闷闷不乐地回到房间,吟诵秦少游学士的《生查子》,词中说: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火如昼。月亮挂在柳梢头,我们在黄昏后相约。

今年元夜时,月亮和灯火依旧。只是不见了去年的人,泪水湿透了春衫的袖子。”

舜美心情低落,洒泪而归。他感到物是人非,心中怅然绝望,立誓终身不娶,以报答素香的深情。

在杭州一晃三年,又到了科举考试的时候,舜美中了第一名解元。他参加完鹿鸣宴后,写信回家报告父母,亲友纷纷前来祝贺。几天后,他带着琴、剑、书籍,上京参加会试。一路上风餐露宿。船到镇江江口,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船靠岸停泊,等待风停。但风一连几天不停,只得停泊在那里。

再说刘素香在大慈庵中,一晃三年过去了。那天夜里,她忽然梦见白衣大士告诉她:“你丈夫明天会来。”她惊醒后,汗流如雨。心想:“平时从未有过这样的梦,真是奇怪!”她没有告诉尼姑。

舜美等了一天又一天,心中非常不快,于是独自散步,沿江闲逛。他走到一片松竹林中,发现一座小庵,题名为“大慈之庵”,清雅可爱。他走进庵内,庵主出来迎接,带他到中堂喝茶。这时,刘素香从窗户中看到舜美,惊得目瞪口呆,仿佛从梦中醒来。

尼姑进来换茶时,素香便向她说明了情况。

尼姑出去问道:“相公莫非是越州的张秀才?”

舜美惊讶地说:“我与师父素不相识,为何您会认识我?”

尼姑又问:“您曾娶妻吗?”

舜美泪如雨下,回答说:“我曾有妻子刘氏素香,三年前元宵夜观灯时失踪,至今不知生死。如今我虽不才,中了解元,即便到京中了进士,也终身不再娶妻。”

尼姑于是叫素香出来相见。

两人抱头痛哭。许久,他们擦干眼泪说:“没想到今生还能再相见!”

悲喜交加,他们拜谢了老尼姑。

然后沐浴更衣,到大士像前焚香百拜。随后,他们拿出白金百两和两段绢布,献给尼姑作为寿礼。

两人告别尼姑,双双上船。真像是缺月重圆,断弦再续,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他们一路到京,连续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尹。谢恩后回乡,途经镇江,二人再次拜访大慈庵,赠给尼姑一笏金子。

回到杭州后,他们直接到十官子巷,投帖拜访。刘公看到车马停在门前,大红帖子上写着“小婿张舜美”,以为是误投了。正想推辞,只见一对年轻夫妇,穿着朝廷命服,双双拜在庭下。

父母兄嫂见到他们,大吃一惊,悲喜交加。

丈母说:“元宵节那天失去了我女儿,听说她投水身亡,我们痛苦得像是死而复生。没想到今天还能再相见,而且得到这样的佳婿,真是刘家的幸运。”

于是大摆筵席,庆祝了几天,让小英随他们去。

二人告别了丈人、丈母,回到家见了父母。舜美告诉了他们前事,让妻子出来拜见公婆。

张公、张母大喜过望,设宴庆贺。

几天后,舜美带着妻子告别父母,上任去了。

后来,舜美官至天官侍郎,子孙显贵。

有诗为证:

分别三年死而复生,润州城下思念多情。今夜烛光频频照,笑眼相看分外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三-注解

元宵夜: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夜晚,又称灯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人们会放灯、赏灯、猜灯谜等。

乾明寺:文中提到的寺庙名称,位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宋代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红绡帕子:一种红色的丝织手帕,常用于古代女子的装饰或传情之物。

香囊:古代女子随身携带的小袋子,内装香料,用于散发香气或作为信物。

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丝织品,质地轻薄透明,常用来形容精美的丝织品。

江妃佩:江妃是传说中的水神,佩指佩戴的饰物,此处指代女子佩戴的香囊。

相蓝后门:文中提到的地点,可能是寺庙或贵族府邸的后门,具体位置不详。

鸳鸯灯:一种成对的灯笼,象征爱情和婚姻,常用于元宵节等节日。

霍员外:文中提到的贵族人物,员外是古代对富户或退职官员的尊称。

黄白:指金银,古代常用黄白来代指钱财。

通津邸:文中提到的旅店名称,通津指交通要道,邸指旅店。

柳耆卿:即柳永,宋代著名词人,以描写都市生活和爱情词著称。

如梦令:词牌名,宋代流行的一种词体,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著称。

六桥:杭州西湖上的六座桥,是西湖著名的景点之一。

彩鸾灯:古代节日或庆典时使用的装饰灯,象征吉祥和美好。

众安桥:杭州的一座古桥,位于西湖附近,是宋代杭州的繁华地段之一。

同心方胜儿:古代女子常用的一种信物,象征爱情和忠贞。

花笺纸:精美的信纸,常用于书写情书或重要信件。

南乡子:词牌名,宋代流行的一种词体,以描写男女情爱为主。

盐桥:古代城市中的地名,常为繁华的商业区。

广福庙:古代寺庙名,常为民众祈福的场所。

十官子巷:古代城市中的地名,常为居民区。

北关门:古代城市中的城门名,常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新马头:古代城市中的地名,常为码头或交通枢纽。

镇江:古代城市名,位于今江苏省,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五条街:古代城市中的地名,常为繁华的商业区。

招商客店:古代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场所,类似于现代的旅馆。

浣纱女: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常被用来象征纯洁和忠贞。

素香:故事中的女主角,因遭遇不幸而流落他乡,最终与丈夫重逢。

尼师:佛教中的女性出家人,通常指尼姑。

大慈庵:佛教寺庙的名称,通常指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

舜美:故事中的男主角,因妻子失踪而发誓终身不娶,最终与妻子重逢。

解元: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通常指乡试的第一名。

鹿鸣宴:科举考试后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

上元灯夕: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灯节。

秦少游:宋代著名词人,其作品《生查子》广为流传。

大比:科举考试中的会试,通常在乡试之后举行。

天官侍郎:古代官职,属于高级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三-评注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是一篇典型的宋代话本小说,讲述了元宵节夜晚,张舜美与一位神秘女子因灯会结缘的浪漫故事。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与爱情的浪漫。

首先,故事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美好,而灯会则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文中通过‘千里灯球映月轮’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同时也为后续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

其次,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因一块红绡帕子和香囊结缘,这种以信物为媒介的爱情故事在宋代话本中较为常见。红绡帕子和香囊不仅是女子情感的象征,也是古代女子表达爱意的常见方式。通过这一细节,作者巧妙地展现了古代女子的含蓄与深情。

故事的情节发展曲折动人,张舜美与女子的相遇、相知、相爱,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女子身份的揭示——她是霍员外家的第八房妾室,这一转折使得故事更加复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婚姻制度和女性的处境。女子通过计谋脱身,与张舜美私奔,展现了女性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此外,故事中的老尼形象也颇具深意。她不仅是帮助男女主角逃脱的关键人物,还象征着智慧和慈悲。老尼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宋代社会中的影响。

最后,故事的结尾以张舜美与女子远走他乡、共创美好生活为结局,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结局在宋代话本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与爱情的浪漫。故事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风俗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这段古文选自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的《张舜美灯宵得丽女》,讲述了一个痴情男子张舜美与女子刘素香的爱情故事。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社会风俗。

首先,文本通过张舜美的内心独白和行动描写,刻画了一个痴情男子的形象。张舜美对刘素香的思念和追求,体现了古代男子对爱情的执着和热烈。他的痴心不仅表现在对刘素香的思念上,还表现在他为了寻找刘素美而四处奔波、不顾一切的行动上。这种痴情在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理想化追求。

其次,文本通过刘素香的行为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聪明机智、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刘素香不仅主动与张舜美接触,还在关键时刻提出私奔的建议,体现了她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和对传统礼教的反抗。她的行为虽然大胆,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显得格外珍贵和难得。

此外,文本还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情。如彩鸾灯、盐桥、广福庙等地名和物品的描写,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节日氛围和民众的生活习惯。而张舜美和刘素香的对话,则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变化。

最后,文本通过张舜美和刘素香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爱情的复杂态度。一方面,社会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持保守态度,强调礼教和家庭责任;另一方面,个体对爱情的追求又往往超越礼教的束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欲望。这种矛盾在张舜美和刘素香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文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一个痴情男子和勇敢女子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爱情的复杂态度和个体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文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和人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贞、缘分和因果报应的思想。故事中的女主角素香因遭遇不幸而流落他乡,最终在尼师的帮助下与丈夫舜美重逢。这一情节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和缘分观念,尼师的出现和帮助被视为天意和前缘。

故事中的时间背景设定在元宵节,这一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幸福。舜美在元宵节追思去年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这种情感通过秦少游的《生查子》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词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悲凉和思念之情。

故事中的舜美在妻子失踪后发誓终身不娶,这一情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贞观念。舜美的忠贞不仅是对妻子的深情厚谊,也是对婚姻和家庭责任的坚守。这种忠贞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美德,受到广泛的推崇和赞扬。

故事的最后,舜美和素香重逢,并最终获得了幸福的生活。这一结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舜美和素香的忠贞和善良最终得到了回报,他们的爱情和婚姻也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采用了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通过时间的推移和情景的变化,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故事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情节紧凑而富有戏剧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还通过这一故事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贞、缘分和因果报应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二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8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