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四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四-原文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劝人休诵经,念甚消灾咒。经咒总慈悲,冤业如何救?种麻还得麻,种豆还得豆。报应本无私,作了还自受。

这八句言语,乃徐神翁所作,言人在世,积善逢善,积恶逢恶。古人有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昔日孙叔敖晓出,见两头蛇一条,横截其路。孙叔敖用砖打死而埋之。归家告其母曰:“儿必死矣。”母曰:“何以知之?”敖曰:“尝闻人见两头蛇者必死,儿今日见之。”

母曰:“何不杀乎?”叔敖曰:“儿已杀而埋之,免使后人再见,以伤其命,儿宁一身受死。”母曰:“儿有救人之心,此乃阴骘,必然不死。”后来叔敖官拜楚相。

今日说一个秀才,救一条蛇,亦得后报。

南宋神宗朝熙宁年间,汴梁有个官人,姓李,名懿,由杞县知县,除佥杭州判官。本官世本陈州人氏,有妻韩氏。子李元,字伯元,学习儒业。

李懿到家收拾行李,不将妻子,只带两个仆人,到杭州赴任。在任倏忽一年,猛思子李元在家攻书,不知近日学业如何?写封家书,使王安往陈州,取孩儿李元来杭州,早晚作伴,就买书籍。

王安辞了本官,不一日,至陈州,参见恭人,呈上家书。书院中唤出李元,令读了父亲家书,收拾行李。

李元在前曾应举不第,近日琴书意懒,止游山玩水,以自娱乐。闻父命呼召,收拾琴剑书箱,拜辞母亲,与王安登程。

沿路觅船,不一日,到扬子江。李元看了江山景物,观之不足,乃赋诗曰:

西出昆仑东到海,惊涛拍岸浪掀天。月明满耳风雷吼,一派江声送客船。

渡江至润州,迤逦到常州,过苏州,至吴江。

是日申牌时分,李元舟中看见吴江风景,不减潇湘图画,心中大喜,令梢公泊舟近长桥之侧。元登岸上桥,来垂虹亭上,凭栏而坐,望太湖晚景。

李元观之不足,忽见桥东一带粉墙中有殿堂,不知何所。却值渔翁卷网而来,揖而问之:“桥东粉墙,乃是何家?”渔人曰:“此三高士祠。”

李元问曰:“三高何人也?”渔人曰:“乃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个高士。”

元喜,寻路渡一横桥,至三高士祠。入侧门,观石碑。上堂,见三人列坐,中范蠡,左张翰,右陆龟蒙。

李元寻思间,一老人策杖而来。问之,乃看祠堂之人。李元曰:“此祠堂几年矣?”老人曰:“近千余年矣。”

元曰:“吾闻张翰在朝,曾为显官,因思鲈鱼莼菜之美,弃官归乡,彻老不仕,乃是急流中勇退之人,世之高士也。陆龟蒙绝代诗人,隐居吴淞江上,惟以养鸭为乐,亦世之高士。此二人立祠,正当其理。范蠡乃越国之上卿,因献西施于吴王夫差,就中取事,破了吴国。

后见越王义薄,扁舟遨游五湖,自号鸱夷子。此人虽贤,乃吴国之仇人,如何于此受人享祭?”老人曰:“前人所建,不知何意。”

李元于老人处借笔砚,题诗一绝于壁间,以明鸱夷子不可于此受享。诗曰:

地灵人杰夸张陆,共预清祠事可宜。千载难消亡国恨,不应此地著鸱夷。

题罢,还了老人笔砚,相辞出门。见数个小孩儿,用竹杖于深草中戏打小蛇。李元近前视之,见小蛇生得奇异,金眼黄口,赭身锦鳞,体如珊瑚之状,腮下有绿毛,可长寸余。

其蛇长尺余,如瘦竹之形。元见尚有游气,慌忙止住小童休打:“我与你铜钱百文,可将小蛇放了,卖与我。”小童簇定要钱。

李元将朱蛇用衫袖包裹,引小童到船边,与了铜钱自去。唤王安开书箱取艾叶煎汤,少等温贮于盘中,将小蛇洗去污血。

命梢公开船,远望岸上草木茂盛之处,急无人到,就那里将朱蛇放了。蛇乃回头数次,看著李元。元曰:“李元今日放了你,可于僻静去处躲避,休再教人见。”

朱蛇游入水中,穿波底而去。李元令移舟望杭州而行。

三日已到,拜见父亲,言讫家中之事。父问其学业,李元一一对答,父心甚喜。

在衙中住了数日,李元告父曰:“母亲在家,早晚无人侍奉,儿欲归家,就赴春眩”父乃收拾俸余之资,买些土物,令元回乡,又令王安送归。

行李已搬下船,拜辞父亲,与王安二人离了杭州。出东新桥官塘大路,过长安坝,至嘉禾,近吴江。从旧岁所观山色湖光,意中不舍。

到长桥时,日已平西,李元教暂住行舟,且观景物,宿一宵来早去就桥下湾住船,上岸独步。上桥,登垂虹亭,凭阑伫目。遥望湖光潋滟,山色空蒙。风定渔歌聚,波摇雁影分。

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手执名榜一纸,曰:“东人有名榜在此,欲见解元,未敢擅便。”李元曰:“汝东人何在?”青衣曰:“在此桥左,拱听呼唤。”

李元看名榜纸上一行书云:“学生朱伟谨谒。”元曰:“汝东人莫非误认我乎?”青衣曰:“正欲见解元,安得误耶!”

李元曰:“我自来江左,并无相识,亦无姓朱者来往为友,多敢同姓者乎?”青衣曰:“正欲见通判相公李衙内李伯元,岂有误耶!”

李元曰:“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请来相见何碍。”青衣去不多时,引一秀才至,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飘飘然有凌云之气。

那秀才见李元先拜,元慌忙答礼。朱秀才曰:“家尊与令祖相识甚厚,闻先生自杭而回,特命学生伺候已久。倘蒙不弃,少屈文旆,至舍下与家尊略叙旧谊,可乎?”

李元曰:“元年幼,不知先祖与君家有旧

失于拜望,幸乞恕察。

朱秀才曰:“蜗居只在咫尺,幸勿见却。”

李元见朱秀才坚意叩请,乃随秀才出垂虹亭。

至长桥尽处,柳阴之中,泊一画舫,上有数人,容貌魁梧,衣装鲜丽。

邀元下船,见船内五彩装画,裀褥铺设,皆极富贵。

元早惊异。

朱秀才教开船,从者荡桨,舟去如飞,两边搅起浪花,如雪飞舞。

须臾之间,船已到岸,朱秀之请李元上岸。

元见一带松柏,亭亭如盖,沙草滩头,摆列著紫衫银带约二十余人,两乘紫藤兜轿。

李元问曰:“此公吏何府第之使也?”

朱秀才曰:“此家尊之所使也,请上轿,咫尺便是。”

李元惊惑之甚,不得已上轿,左右呵喝入松林。

行不一里,见一所宫殿,背靠青山,面朝绿水。

水上一桥,桥上列花石栏干,宫殿上盖琉璃瓦,两廊下皆捣红泥墙壁。

朱门三座,上有金字牌,题曰 “玉华之宫”。

轿至宫门,请下轿。

李元不敢那步,战栗不已。

宫门内有两人出迎,皆头顶貂蝉冠,身披紫罗襴,腰系黄金带,手执花纹简,进前施礼,请曰:“王上有命,谨请解元。”

李元半晌不能对答。

朱秀才在侧曰:“吾父有请,慎勿惊疑。”

李元曰:“此何处也?”

秀才曰:“先生到殿上便知也。”

李元勉强随二臣宰行,从东廊历阶而进。

上月台,见数十个人皆锦衣,簇拥一老者出殿上。

其人蝉冠大袖,朱履长裾,手执玉圭,进前迎迓。

李元慌忙下拜。

王者命左右扶起。

王曰:“坐邀文旆,甚非所宜,幸沐来临,万乞情耍”

李元但只唯唯答应而已。

左右迎引入殿,王升御座,左手下设一绣墩,请解元登席。

元再拜于地,曰:“布衣寒生,王上御前,安敢侍坐?”

王曰:“解元于吾家有大恩,今令长男邀请至此,坐之何碍。”

二臣宰请曰:“王上敬礼,先生勿辞。”

李元再三推却,不得已低首躬身,坐于绣墩。

王乃唤小儿来拜恩人。

少顷,屏风后宫女数人,拥一郎君至。

头戴小冠,身穿绛衣,腰系玉带,足蹑花靴,面如傅粉,唇似涂脂,立于王侧。

王曰:“小儿外日游于水际,不幸为顽童所获;若非解元一力救之,则身为齑粉矣。众族感戴,未尝忘报。今既至此,吾儿可拜谢之。”

小郎君近前下拜,李元慌忙答礼。

王曰:“君是吾儿之大恩人也,可受礼。”

命左右扶定,令儿拜讫。

李元仰视王者满面虬髯,目有神光,左右之人,形容皆异,方悟此处是水府龙宫,所见者龙君也;傍立年少郎君,即向日三高士祠后所救之小蛇也。

元慌忙稽颡,拜于阶下。

王起身曰:“此非待恩人处,请入宫殿后,少进杯酌之礼。”

李元随王转玉屏,花砖之上,皆铺绣褥,两傍皆绷锦步障。

出殿后,转行廊,至一偏殿。

但见金碧交辉,内列龙灯凤烛,玉炉喷沉麝之香,绣幕飘流苏之带。

中设二座,皆是蛟绡拥护,李元惊怕而不敢坐。

王命左右扶李元上座。

两边仙音缭绕,数十美女,各执乐器,依次而入。

前面执宝杯盘进酒献果者,皆绝色美女。

但闻异香馥郁,瑞气氤氲,李元不知手足所措,如醉如痴。

王命二子进酒,二子皆捧觞再拜。

台上果卓,伫目观之,器皿皆是玻璃、水晶、琥珀、玛瑙为之,曲尽巧妙,非人间所有。

王自起身与李元劝酒,其味甚佳,肴馔极多,不知何物。

王令诸宰臣轮次举杯相劝,李元不觉大醉,起身拜王曰:“臣实不胜酒矣。”

俯伏在地而不能起。

王命侍从扶出殿外,送至客馆安歇。

李元酒醒,红日已透窗前。

惊起视之,房内床榻帐幔,皆是蚊绡围绕。

从人安排洗漱已毕,见夜来朱秀才来房内相邀,并不穿世之儒服,裹球头帽,穿绛绡袍,玉带皂靴,从者各执斧钺。

李元曰:“夜来大醉,甚失礼仪。”

朱伟曰:“无可相款,幸乞情耍父王久等,请恩人到偏殿进膳。”

引李元见王,曰:“解元且宽心怀,住数日去亦不迟。”

李元再拜曰:“荷王上厚意。家尊令李元归乡侍母,就赴春选,日已逼近。更兼仆人久等,不见必忧;倘回杭报父得知,必生远虑。因此不敢久留,只此告退。”

王曰:“既解元要去,不敢久留。虽有纤粟之物,不足以报大恩,但欲者当一一奉纳。”

李元曰:“安敢过望,平生但得称心足矣。”

王笑曰:“解元既欲吾女为妻,敢不奉命。但三载后,须当复囘。”

王乃传言,唤出称心女子来。

须臾,众侍女簇拥一美女至前,元乃偷眼视之,雾鬓云鬟,柳眉星眼,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王指此女曰:“此是吾女称心也。君既求之,愿奉箕帚。”

李元拜于地曰:“臣所欲称心者,但得一举登科,以称此心,岂敢望天女为配偶耶?”

王曰:“此女小名称心,既以许君,不可悔矣。若欲登科,只问此女,亦可办也。”

王乃唤朱伟送此妹与解元同去。

李元再拜谢。

朱伟引李元出宫,同到船边,见女子已改素妆,先在船内。

朱伟曰:“尘世阻隔,不及亲送,万乞保重。”

李元曰:“君父王,何贤圣也?愿乞姓名。”

朱伟曰:“吾父乃西海群龙之长,多立功德,奉玉帝敕命,令守此处。幸得水洁波澄,足可荣吾子孙。君此去切不可泄漏天机,恐遭大祸。吾妹处亦不可问仔细。”

元拱手听罢,作别上船。

朱伟又将金珠一包相送。

但耳畔闻风雨之声,不觉到长桥边。

从人送女子并李元登岸,与了金珠,火急开船,两桨如飞,倏忽不见。

李元似梦中方觉,回观女子在侧,惊喜。

元语女子曰:“汝父

令汝与我为夫妇,你还随我去否?

女子曰:“妾奉王命,令吾侍奉箕帚,但不可以告家中人。若泄漏,则妾不能久住矣。”

李元引女子同至船边,仆人王安惊疑,接入舟中曰:“东人一夜不回,小人何处不寻?竟不知所在。”

李元曰:“吾见一友人,邀于湖上饮酒,就以此女与我为妇。”

王安不敢细问情由,请女子下船,将金珠藏于囊中,收拾行船。

一路涉河渡坝,看看来到陈州。

升堂参见老母,说罢父亲之事,跪而告曰:“儿在途中娶得一妇,不曾得父母之命,不敢参见。”

母曰:“男婚女聘,古之礼也。你既娶妇,何不领归?”

母命引称心女子拜见老母,合家大喜。

自搬回家,不过数日,已近试期。

李元见称心女子聪明智慧,无有不通,乃问曰:“前者汝父曾言,若欲登科,必问于汝。来朝吾人试院,你有何见识教我?”

女子曰:“今晚吾先取试题,汝在家中先做了文章,来日依本去写。”

李元曰:“如此甚妙,此题目从何而得?”

女子曰:“吾闭目作用,慎勿窥戏。”

李元未信。

女子归房,坚闭其门。

但闻一阵风起,帘幕皆卷。

约有更余,女子开户而出,手执试题与元。

元大喜,恣意检本,做就文章。

来日入院,果是此题,一挥而出。

后日亦如此,连三场皆是女子飞身入院,盗其题目。

待至开榜,李元果中高科,初任江州佥判,闾里作贺,走马上任。

一年,改除奏院。

三年任满,除江南吴江县令。

引称心女子并仆从五人,辞父母来本处之任。

到任上不数日,称心女子忽一日辞李元曰:“三载之前,为因小弟蒙君救命之恩,父母教奉箕帚。今已过期,即当辞去,君宜保重。”

李元不舍,欲向前拥抱,被一阵狂风,女子已飞于门外,足底生云,冉冉腾空而去。

李元仰面大哭。

女子曰:“君勿误青春,别寻佳配。官至尚书,可宜退步。妾若不回,必遭重责。聊有小诗,永为表记。”

空中飞下花笺一幅,有诗云:

三载酬恩已称心,妾身归去莫沉吟。玉华宫内浪埋雪,明月满天何处寻?

李元终日悒怏。

后三年官满,回到陈州,除秘书,王丞相招为婿,累官至吏部尚书。

直至如今,吴江西门外有龙王庙尚存,乃李元旧日所立。

有诗云:

昔时柳毅传书信,今日李元逢称心。恻隐仁慈行善事,自然天降福星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四-译文

李公子救蛇获得称心如意

劝人不要念经,念什么消灾咒。经咒都是慈悲的,但冤业如何能救?种麻得麻,种豆得豆。报应本来是无私的,做了就要自己承受。

这八句话是徐神翁写的,意思是人在世上,积善就会遇到善,积恶就会遇到恶。古人说:积攒钱财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住;积攒书籍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在冥冥之中积阴德,作为子孙长久的打算。

从前孙叔敖早晨出门,看见一条两头蛇横在路中间。孙叔敖用砖头打死它并埋了。回家告诉母亲说:“我必死无疑。”母亲问:“你怎么知道?”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必死,我今天见到了。”

母亲问:“为什么不杀了它?”孙叔敖说:“我已经杀了它并埋了,免得后人再见到它,伤害他们的性命,我宁愿自己受死。”母亲说:“你有救人之心,这是阴德,一定不会死。”后来孙叔敖官至楚相。

今天讲一个秀才救了一条蛇,也得到了后来的回报。

南宋神宗熙宁年间,汴梁有个官员,姓李,名懿,从杞县知县升任杭州判官。他本是陈州人,妻子姓韩。儿子李元,字伯元,学习儒家经典。

李懿回家收拾行李,不带妻子,只带两个仆人,去杭州上任。在任上过了一年,突然想起儿子李元在家读书,不知道最近学业如何?写了一封家书,让王安去陈州接李元来杭州,早晚作伴,顺便买些书籍。

王安辞别了李懿,不到一天就到了陈州,拜见李元的母亲,呈上家书。书院里叫出李元,让他读了父亲的家书,收拾行李。

李元之前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最近对琴书失去了兴趣,只是游山玩水,自娱自乐。听到父亲召唤,收拾了琴剑书箱,拜别母亲,与王安上路。

沿途找船,不到一天就到了扬子江。李元看了江山美景,觉得看不够,于是写了一首诗:

西出昆仑东到海,惊涛拍岸浪掀天。月明满耳风雷吼,一派江声送客船。

渡江到润州,经过常州,过苏州,到吴江。

当天下午,李元在船上看到吴江的风景,觉得不亚于潇湘图画,心中大喜,让船夫把船停靠在长桥旁边。李元上岸上桥,来到垂虹亭上,凭栏而坐,眺望太湖的晚景。

李元看不够,忽然看见桥东一带粉墙中有殿堂,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正好有个渔翁卷网而来,李元上前作揖问道:“桥东的粉墙,是哪家的?”渔翁说:“这是三高士祠。”

李元问:“三高是谁?”渔翁说:“是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高士。”

李元很高兴,找路渡过一座横桥,来到三高士祠。从侧门进去,看石碑。上堂,看见三人列坐,中间是范蠡,左边是张翰,右边是陆龟蒙。

李元正在思考时,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走来。李元问他,才知道是看祠堂的人。李元问:“这祠堂有多少年了?”老人说:“将近一千多年了。”

李元说:“我听说张翰在朝廷做过高官,因为思念鲈鱼莼菜的美味,弃官回乡,直到老死都不再做官,是急流勇退的人,是世上的高士。陆龟蒙是绝代诗人,隐居在吴淞江上,只以养鸭为乐,也是世上的高士。这两人立祠,是理所当然的。范蠡是越国的上卿,因为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从中取事,破了吴国。

后来见越王义薄,乘船遨游五湖,自号鸱夷子。这人虽然贤能,却是吴国的仇人,怎么在这里受人祭祀?”老人说:“前人所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李元向老人借了笔砚,在墙上题了一首诗,说明鸱夷子不应该在这里受祭祀。诗曰:

地灵人杰夸张陆,共预清祠事可宜。千载难消亡国恨,不应此地著鸱夷。

题完诗,还了老人的笔砚,告辞出门。看见几个小孩用竹杖在深草中戏打一条小蛇。李元上前一看,见小蛇长得奇异,金眼黄口,红身锦鳞,身体像珊瑚,腮下有绿毛,长约一寸多。

蛇长约一尺多,像瘦竹的形状。李元见它还有气息,慌忙制止小孩不要打:“我给你一百文铜钱,你把小蛇放了,卖给我。”小孩们坚持要钱。

李元用衫袖包住朱蛇,带小孩到船边,给了铜钱让他们离开。叫王安打开书箱取出艾叶煎汤,稍微温一下装在盘子里,把小蛇洗去污血。

让船夫开船,远远望见岸上草木茂盛的地方,急忙无人到,就在那里把朱蛇放了。蛇回头看了李元好几次。李元说:“我今天放了你,你要在僻静的地方躲起来,不要再让人看见。”

朱蛇游入水中,穿过波浪离去。李元让船向杭州方向行驶。

三天后到了杭州,拜见父亲,说了家中情况。父亲问他的学业,李元一一回答,父亲很高兴。

在衙门里住了几天,李元告诉父亲:“母亲在家,早晚无人侍奉,我想回家,顺便参加春试。”父亲于是收拾了俸禄余下的钱,买了一些土特产,让李元回乡,又让王安送他回去。

行李搬上船,拜别父亲,与王安二人离开杭州。出东新桥官塘大路,过长安坝,到嘉禾,近吴江。看到去年所见的山色湖光,心中不舍。

到长桥时,太阳已经西斜,李元让船暂时停下,欣赏景物,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再走。船停在桥下湾处,上岸独步。上桥,登垂虹亭,凭栏远望。遥望湖光潋滟,山色空蒙。风定渔歌聚,波摇雁影分。

正在欣赏时,忽然看见一个青衣小童上前作揖,手里拿着一张名榜,说:“东人有名榜在此,想见解元,不敢擅自做主。”李元问:“你的东人在哪里?”青衣说:“在桥左边,等候召唤。”

李元看名榜上写着一行字:“学生朱伟谨谒。”李元说:“你的东人是不是认错人了?”青衣说:“正是想见解元,怎么会认错!”

李元说:“我自从来到江左,没有认识的人,也没有姓朱的朋友来往,可能是同姓的人吧?”青衣说:“正是想见通判相公李衙内李伯元,怎么会认错!”

李元说:“既然如此,一定是斯文人,请来相见也无妨。”青衣去不多时,引着一个秀才过来,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飘飘然有凌云之气。

那秀才见了李元先拜,李元慌忙回礼。朱秀才说:“家父与令祖相识甚厚,听说先生从杭州回来,特地让我等候已久。如果不嫌弃,请屈尊到舍下与家父叙叙旧谊,可以吗?”

李元说:“我年纪小,不知道先祖与君家有旧交。”

未能前来拜访,希望您能原谅。

朱秀才说:“我家就在附近,请不要拒绝。”

李元见朱秀才坚持邀请,便跟随他出了垂虹亭。

到了长桥的尽头,柳荫下停着一艘华丽的画舫,船上有几个人,相貌魁梧,衣着华丽。

他们邀请李元上船,李元看到船内装饰五彩斑斓,铺设的床褥极其豪华。

李元早已感到惊讶。

朱秀才命令开船,随从划桨,船行如飞,两边激起浪花,像雪花飞舞。

不一会儿,船已靠岸,朱秀才请李元上岸。

李元看到一片松柏,挺拔如盖,沙滩上排列着约二十多名身穿紫衫、系银带的人,还有两乘紫藤轿子。

李元问:“这些人是哪个府邸的使者?”

朱秀才回答:“这是我父亲的使者,请上轿,很快就到。”

李元非常疑惑,但不得已上了轿,左右随从吆喝着进入松林。

走了不到一里路,看到一座宫殿,背靠青山,面朝绿水。

水上有一座桥,桥上装饰着花石栏杆,宫殿上覆盖着琉璃瓦,两廊下都是红泥墙壁。

宫殿有三座朱门,上面有金字牌匾,写着“玉华之宫”。

轿子到了宫门前,请李元下轿。

李元不敢迈步,战栗不已。

宫门内有两人出来迎接,头戴貂蝉冠,身穿紫罗襴,腰系黄金带,手执花纹简,上前行礼,说:“王上有命,恭请解元。”

李元一时无法回答。

朱秀才在旁边说:“我父亲有请,请不要惊慌。”

李元问:“这是什么地方?”

秀才回答:“先生到了殿上就知道了。”

李元勉强跟随两位臣子,从东廊台阶而上。

上了月台,看到数十名身穿锦衣的人,簇拥着一位老者从殿上出来。

这位老者头戴蝉冠,身穿大袖朱履长裾,手执玉圭,上前迎接。

李元慌忙下拜。

王者命令左右扶起李元。

王者说:“邀请您来,实在是不合适,感谢您的光临,请尽情享受。”

李元只是唯唯诺诺地答应。

左右随从引领李元进入殿内,王者升上御座,左手下设一绣墩,请李元坐下。

李元再次拜倒在地,说:“我是个平民,怎敢在王者面前坐下?”

王者说:“您对我们家有大恩,今天让长子邀请您来,坐下有何不可。”

两位臣子说:“王者敬重您,请不要推辞。”

李元再三推辞,最后不得已低头躬身,坐在绣墩上。

王者便叫小儿来拜谢恩人。

不一会儿,屏风后几名宫女簇拥着一位郎君出来。

这位郎君头戴小冠,身穿绛衣,腰系玉带,脚穿花靴,面如傅粉,唇似涂脂,站在王者旁边。

王者说:“小儿前几天在水边游玩,不幸被顽童抓住;如果不是您全力相救,他早已粉身碎骨。我们全家感激不尽,未曾忘记报答。今天既然您来了,小儿可以拜谢您。”

小郎君上前下拜,李元慌忙回礼。

王者说:“您是我儿的大恩人,请接受他的礼。”

命令左右扶住,让小郎君拜谢完毕。

李元抬头看王者,见他满面虬髯,目光炯炯有神,左右的人相貌奇特,这才明白这里是水府龙宫,所见的是龙君;旁边站着的年轻郎君,就是之前在祠堂后救下的小蛇。

李元慌忙磕头,拜在台阶下。

王者起身说:“这里不是待客的地方,请到宫殿后,稍作款待。”

李元跟随王者转过玉屏风,花砖上铺着绣褥,两旁挂着锦步障。

出了殿后,转过行廊,来到一座偏殿。

只见金碧辉煌,殿内挂着龙灯凤烛,玉炉中喷出沉麝的香气,绣幕上飘着流苏。

中间设有两座座位,都是蛟绡围绕,李元害怕不敢坐下。

王者命令左右扶李元上座。

两边仙音缭绕,数十名美女手持乐器,依次进入。

前面端着宝杯盘进酒献果的,都是绝色美女。

李元闻到异香扑鼻,瑞气缭绕,手足无措,如醉如痴。

王者命令两个儿子进酒,两个儿子都捧着酒杯再拜。

台上的果盘,李元仔细观看,器皿都是玻璃、水晶、琥珀、玛瑙制成,极其精巧,非人间所有。

王者亲自起身与李元劝酒,酒味极佳,菜肴丰富,不知是什么食材。

王者命令各位臣子轮流举杯劝酒,李元不知不觉大醉,起身拜谢王者说:“我实在不胜酒力。”

他俯伏在地,无法起身。

王者命令侍从扶他出殿外,送到客馆休息。

李元酒醒后,红日已透过窗户。

他惊起一看,房内的床榻帐幔,都是蚊绡围绕。

随从安排洗漱完毕,看到昨晚的朱秀才来房内邀请,他不再穿儒服,而是裹着球头帽,身穿绛绡袍,腰系玉带,脚穿皂靴,随从各执斧钺。

李元说:“昨晚大醉,失礼了。”

朱伟说:“没什么好招待的,请尽情享受。父亲久等,请恩人到偏殿用餐。”

他引领李元见王者,说:“解元请放宽心,多住几日也无妨。”

李元再拜说:“感谢王上的厚意。家父让我回乡侍奉母亲,还要参加春选,时间紧迫。而且仆人久等不见,必定担忧;如果回杭州报告父亲,必定引起远虑。因此不敢久留,就此告辞。”

王者说:“既然解元要走,不敢久留。虽然有些微薄之物,不足以报答大恩,但您想要的,我们都会奉上。”

李元说:“不敢奢望,平生只求称心如意。”

王者笑着说:“解元既然想要我女儿为妻,怎敢不从命。但三年后,您必须回来。”

王者便传令,叫出称心女子。

不一会儿,众侍女簇拥着一位美女来到面前,李元偷眼一看,她雾鬓云鬟,柳眉星眼,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王者指着这位女子说:“这是我的女儿称心。您既然求她,愿意将她许配给您。”

李元拜倒在地说:“我所求的称心,只是希望一举登科,以称此心,怎敢奢望天女为配偶?”

王者说:“这位女子小名称心,既然许配给您,不可反悔。如果您想登科,只需问她,也能办到。”

王者便叫朱伟送这位妹妹与李元同行。

李元再拜谢。

朱伟引领李元出宫,一同到船边,看到女子已换上素妆,先在船内。

朱伟说:“尘世阻隔,无法亲自送行,请保重。”

李元问:“您的父亲,是何等贤圣?请告知姓名。”

朱伟说:“我父亲是西海群龙之长,多有功德,奉玉帝之命,镇守此处。幸得水清波静,足以荣耀子孙。您此行切不可泄露天机,恐遭大祸。对我妹妹的事,也不可多问。”

李元拱手听完,告别上船。

朱伟又送上一包金珠。

李元只听到耳畔风雨声,不知不觉已到长桥边。

随从送女子和李元上岸,给了金珠,急忙开船,两桨如飞,瞬间消失。

李元如梦初醒,回头看到女子在身边,惊喜不已。

李元对女子说:“你父亲

让你和我成为夫妻,你还愿意跟我走吗?

女子说:“我奉王命,让我侍奉你,但不能告诉家里的人。如果泄露了,我就不能久留了。”

李元带着女子一起到船边,仆人王安感到惊讶和疑惑,接他们上船说:“主人一夜未归,我到处寻找,竟然不知道你在哪里。”

李元说:“我见到一个朋友,邀请我在湖上喝酒,于是这个女子就成了我的妻子。”

王安不敢细问缘由,请女子下船,将金珠藏在囊中,收拾行船。

一路涉水过坝,终于来到陈州。

李元上堂拜见母亲,说完父亲的事情,跪下说:“我在路上娶了一个妻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不敢带她来见您。”

母亲说:“男婚女嫁,是古代的礼仪。你既然娶了妻子,为什么不带她回来?”

母亲命令引称心女子拜见老母,全家都非常高兴。

搬回家后,不过几天,考试的日子就快到了。

李元见称心女子聪明智慧,无所不通,于是问她:“之前你父亲曾说,如果想考中科举,一定要问你。明天我要去考场,你有什么见解可以教我吗?”

女子说:“今晚我先去取试题,你在家里先做好文章,明天按照题目去写。”

李元说:“这样很好,但题目从哪里来呢?”

女子说:“我闭目作法,千万不要偷看。”

李元不太相信。

女子回到房间,紧紧关上门。

只听到一阵风起,帘幕都被卷起。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女子开门出来,手里拿着试题给李元。

李元非常高兴,随意翻阅书本,做好了文章。

第二天进入考场,果然是这道题,一挥而就。

接下来的考试也是如此,连续三场都是女子飞身进入考场,偷取题目。

等到放榜时,李元果然考中了高科,初任江州佥判,邻里都来祝贺,他骑马赴任。

一年后,改任奏院。

三年任期满了,被任命为江南吴江县令。

带着称心女子和五个仆人,辞别父母去上任。

到任后没几天,称心女子突然有一天对李元说:“三年前,因为小弟蒙你救命之恩,父母让我侍奉你。现在期限已到,我该走了,你要保重。”

李元不舍,想要上前拥抱,却被一阵狂风卷走,女子已经飞到门外,脚下生云,缓缓升空而去。

李元仰面大哭。

女子说:“你不要耽误青春,另寻佳偶。官至尚书时,应该退隐。如果我不回去,一定会受到重责。我有一首小诗,作为永久的纪念。”

空中飞下一幅花笺,上面有诗:

三载酬恩已称心,妾身归去莫沉吟。玉华宫内浪埋雪,明月满天何处寻?

李元整天郁郁寡欢。

三年后官满,回到陈州,被任命为秘书,王丞相招他为女婿,最终官至吏部尚书。

直到现在,吴江西门外还有龙王庙,是李元当年所建。

有诗云:

昔时柳毅传书信,今日李元逢称心。恻隐仁慈行善事,自然天降福星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四-注解

徐神翁:徐神翁,南宋时期的道教人物,以修道成仙著称,其言论多涉及因果报应、积德行善等道教思想。

孙叔敖: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专家,以清廉和智慧著称,其故事常被用来教育后人积德行善。

阴骘:阴骘,指暗中积累的善行或阴德,道教和佛教中常用来形容不为人知的善行,认为这种善行会带来好的报应。

范蠡: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重要谋士,后因功成身退,隐居于五湖,成为后世推崇的高士之一。

张翰:张翰,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而辞官归隐,成为后世推崇的高士之一。

陆龟蒙:陆龟蒙,唐代著名的诗人和隐士,以隐居养鸭为乐,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

鸱夷子:鸱夷子,范蠡的别号,因其功成身退后隐居五湖,自号鸱夷子,象征隐逸和超脱。

朱蛇:朱蛇,故事中的一条奇异小蛇,象征灵异和报应,李元救蛇的行为体现了积德行善的主题。

垂虹亭:古代建筑,常建于水边,供人休憩赏景。

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古代贵族或富商常用作水上娱乐。

紫衫银带:古代官员或贵族的服饰,紫色象征高贵,银带则是身份的象征。

紫藤兜轿:用紫藤装饰的轿子,古代贵族或官员的交通工具。

玉华之宫:神话中的宫殿,常指龙宫或仙宫,象征极致的富贵与神秘。

貂蝉冠:古代贵族或官员的头饰,象征高贵的身份。

玉圭:古代贵族或官员手持的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

蛟绡:神话中的织物,象征极致的奢华与神秘。

玻璃、水晶、琥珀、玛瑙:古代珍贵的装饰材料,象征财富与地位。

蚊绡:神话中的织物,象征极致的奢华与神秘。

斧钺:古代兵器,象征权力与威严。

称心:古代女子的名字,象征美好与愿望的实现。

箕帚:古代指家中的扫帚,这里比喻为家中的杂务,女子表示愿意侍奉家务。

登科:古代指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这里指李元希望考中进士。

江州佥判:古代官职名,江州的地方官员,负责司法和行政事务。

奏院:古代官署名,负责处理奏章和文书。

吴江县令:古代官职名,吴江县的行政长官。

玉华宫: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比喻为女子所在的神秘之地。

柳毅传书信:指唐代传奇《柳毅传》中的故事,柳毅为龙女传书,最终与龙女结为夫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四-评注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是一篇充满道教思想和因果报应观念的故事,通过李元救蛇的情节,传达了积德行善、善有善报的主题。故事开篇引用徐神翁的八句言语,强调了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奠定了全文的道德基调。

故事通过孙叔敖和李元的行为对比,进一步深化了积德行善的主题。孙叔敖因打死两头蛇而担心自己会死,但其母认为他的行为是积阴德,最终孙叔敖不仅未死,反而官拜楚相。这一情节展示了积德行善的力量,暗示了善行会带来好的报应。

李元救蛇的情节则是故事的核心。李元在吴江看到小孩儿戏打一条奇异的小蛇,心生怜悯,用铜钱买下小蛇并放生。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李元的善良和慈悲,也象征了积德行善的行为。小蛇回头数次看着李元,暗示了李元的善行将得到回报。

故事的后半部分通过朱秀才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因果报应的主题。朱秀才自称与李元的先祖有旧,邀请李元至家中叙旧。这一情节暗示了李元的善行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好的报应,也为家族带来了福报。

从艺术特色上看,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塑造了李元这一善良、慈悲的形象。故事中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如李元在吴江观景时的诗作,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悟,进一步烘托了其高尚的品格。

从历史价值上看,故事反映了南宋时期道教思想和因果报应观念的流行,展示了当时社会对积德行善的重视。故事中的范蠡、张翰、陆龟蒙等历史人物的提及,也体现了对高士隐逸生活的推崇,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道德寓意,传达了积德行善、善有善报的主题,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场景,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神秘世界的想象与向往。李元作为一个普通书生,意外进入了龙宫,见到了龙王及其家族,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龙宫中的奢华与神秘,象征着文人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而李元与龙王家族的互动,则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与礼仪规范。

文中对龙宫的描写极为细致,从宫殿的建筑到内部的装饰,无不体现出极致的奢华与神秘。琉璃瓦、红泥墙壁、金碧交辉的偏殿,以及玻璃、水晶、琥珀、玛瑙制成的器皿,都展现了龙宫的富丽堂皇。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神话色彩,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富贵生活的向往与想象。

李元在龙宫中的表现,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谦逊与礼仪。他在龙王面前始终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不敢轻易接受龙王的礼遇,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与礼仪规范。李元的谦逊与龙王的慷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龙王的高贵与李元的卑微。

龙王对李元的感激与回报,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恩义观念。龙王不仅以丰盛的宴席款待李元,还愿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恩情的重视与回报。李元虽然谦逊推辞,但龙王的态度坚定,体现了龙王对于恩情的重视与回报的决心。

最后,李元与称心女子的结合,象征了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的实现。称心女子的美貌与温柔,象征着文人对于理想伴侣的向往,而李元与她的结合,则象征了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的实现。这一情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神话色彩,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段古文讲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融合了古代中国的婚姻观念、科举制度、官场生活以及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女子自称奉王命而来,与李元结为夫妇,但要求保密,否则不能久留。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婚姻的复杂性和神秘性,以及人们对命运和天命的敬畏。

女子聪明智慧,帮助李元通过科举考试,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她们在男性成功背后的支持作用。然而,女子的神秘身份和最终离去,也暗示了古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故事中的科举考试和官场生活,反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社会地位。李元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最终升至吏部尚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才能的重视。

女子的离去和留下的诗句,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表达了对恩情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期许。诗句中的“玉华宫内浪埋雪,明月满天何处寻?”寓意深刻,既表达了女子对李元的深情,也暗示了她所在的神秘世界。

最后,故事以李元建立龙王庙和诗句结尾,强调了恻隐仁慈和行善的重要性,以及天降福星的观念。这不仅是对李元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一个神秘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婚姻、科举、官场和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8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