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二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二-原文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自古机深祸亦深,休贪富贵昧良心。檐前滴水毫无错,报应昭昭自古今。

话说宋朝第一个奸臣,姓秦,名桧,字会之,江宁人氏。生来有一异相,脚面连指,长一尺四寸。在太学时,都唤他做“长脚秀才”。后来登科及第。靖康年间,累官至御史中丞。其时金兵陷汴,徽、钦二帝北迁。秦桧亦陷在虏中,与金酋挞懒郎君相善,对挞懒说道:“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侥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以报大金之恩。”挞懒奏知金主,金主教四太子兀术与他私立约誓,然后纵之南还。

秦桧同妻王氏,航海奔至临安行在,只说道:“杀了金家监守之人,私逃归宋。”高宗皇帝信以为真,因而访问他北朝之事。秦桧盛称金家兵强将勇,非南朝所能抵敌。高宗果然惧怯,求其良策。秦桧奏道:“自石晋臣事夷敌,中原至今丧气,一时不能振作。靖康之变,宗社几绝,此殆天意,非独人力也。今行在草创,人心惶惶,而诸将皆握重兵在外,倘一人有变,陛下大事去矣。为今之计,莫若息兵讲和,以南北分界,各不侵犯。罢诸将之兵权,陛下高枕而享富贵,生民不致涂炭,岂不美哉!”高宗道:“朕欲讲和,只恐金人不肯。”秦桧道:“臣在虏中,颇为金酋所信服。陛下若以此事专委之臣,臣自有道理,保为陛下成此和议,可必万全不失。”高宗大喜,即拜秦桧为尚书仆射。未几,遂为左丞相。桧乃专主和议,用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凡朝臣谏沮和议者,上疏击去之。赵鼎、张浚、胡铨、晏敦复、刘大中、尹焞、王居正、吴师古、张九成、喻樗等,皆被贬逐。

其时岳飞累败金兵,杀得兀术四太子奔走无路。兀术情急了,遣心腹王进,蜡丸内藏著书信,送与秦桧。书中写道:“既要讲和,如何边将却又用兵?此乃丞相之不信也。必须杀了岳飞,和议可成。”秦桧写了回书,许以杀飞为信,打发王进去讫。一日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班师。军中皆愤怒,河南父老百姓,无不痛哭。飞既还,罢为万寿观使。秦桧必欲置飞于死地,与心腹张俊商议,访得飞部下统制王俊,与副都统制张宪有隙。将厚赏诱致王俊,教他妄告张宪谋据襄阳,还飞兵权。王俊依言出首。桧将张宪执付大理狱,矫诏遣使召岳飞父子,与张宪对理。御史中丞何铸,鞫审无实,将冤情白知秦桧。桧大怒,罢去何铸不用,改命万俟卨。那万俟卨素与岳飞有隙,遂将无作有,构成其狱,说岳飞、岳云父子,与部将张宪、王贵通谋造反。大理寺卿薛仁辅等讼飞之冤;判宗正寺士㒟,请以家属百口,保飞不反;枢密使韩世忠愤愤不平,亲诣桧府争论。俱各罢斥。狱既成,秦桧独坐于东窗之下,踌躇此事:“欲待不杀岳飞,恐他阻挠和议,失信金邦,后来朝廷觉悟,罪归于我;欲待杀之,奈众人公论有碍。”心中委决不下。其妻长舌夫人王氏适至,问道:“相公有何事迟疑?”秦桧将此事与之商议。王氏向袖中摸出黄柑一只,双手劈开,将一半奉与丈夫,说道:“此柑一劈两开,有何难决?岂不闻古语云‘擒虎易,纵虎难’乎?”只因这句话,提醒了秦桧,其意遂决。将片纸写几个密字封固,送大理寺狱官。是晚,就狱中缢死了岳飞。其子岳云与张宪、王贵,皆押赴市曹处斩。

金人闻飞之死,无不置酒相贺。从此和议遂定。以淮水中流,及唐、邓二州为界。北朝为大邦,称伯父;南朝为小邦,称侄。秦桧加封太师魏国公,又改封益国公,赐第于望仙桥,壮丽比于皇居。其子秦熺,十六岁上状元及第,除授翰林学士,专领史馆。熺生子名埙,襁裕中便注下翰林之职;熺女方生,即封崇国夫人。一时权势,古今无比。

且说崇国夫人六七岁时,爱弄一个狮猫。一日偶然走失,责令临安府府尹立限挨访。府尹曹泳差人遍访,数日间,拿到狮猫数百,带累猫主吃苦使钱,不可尽述。押送到相府,检验都非。乃图形千百幅,张挂茶坊酒肆,官给赏钱一千贯。此时闹动了临安府,乱了一月有馀,那猫儿竟无踪影。相府遣官督责,曹泳心慌,乃将黄金铸成金猫,重赂你娘,送与崇国夫人,方才罢手。只这一节,桧贼之威权,大概可知。

晚年,谋篡大位,为朝中诸旧臣未尽,心怀疑忌,欲兴大狱,诬陷赵鼎、张浚、胡铨等五十三家,谋反大逆。吏写奏牍已成,只待秦桧署名进御。是日,桧适游西湖,正饮酒间,忽见一人披发而至,视之,乃岳飞也。厉声说道:“汝残害忠良,殃民误国,吾已诉闻上帝,来取汝命!”桧大惊,问左右,都说不见。桧因此得病归府。次日,吏将奏牍送览。众人扶桧坐于格天阁下,桧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牍。立刻教重换来,又复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长舌妻王夫人在屏后摇手道:“勿劳太师!”须臾,桧仆于几上,扶进内室,已昏愦了,一语不能发,遂死。此乃五十三家不该遭在桧贼手中,亦见天理昭然也。有诗为证:

忠简流亡武穆诛,又将善类肆阴图。格天阁下名难署,始信忠良有嘿扶。

桧死不多时,秦熺亦死。长舌夫人设醮追荐,方士伏坛奏章,见秦熺在阴府荷铁枷而立。方士问:“太师何在?”秦熺答道:“在酆都。”方士迳至酆都,见秦桧、万俟卨、王俊披发垢面,各荷铁枷,众鬼卒持巨梃,驱之而行,其状甚苦。桧向方士

说道:“烦君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方士不知何语,述与王氏知道。

王氏心下明白,吃了一惊。

果然是: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因这一惊,王氏亦得病而死。

未几,秦埙亦死。

不勾数年,秦氏遂衰。

后因朝廷开浚运河,畚土堆积府门。

有人从望仙桥行走,看见丞相府前,纵横堆著乱土,题诗一首于墙上,诗曰:

“格天阁在人何在?偃月堂深恨亦深。不向洛阳图白发,却于郿邬贮黄金。咲谈便解兴罗织,咫尺那知有照临?寂寞九原今已矣,空馀泥泞积墙阴。”

宋朝自秦桧主和,误了大计,反面事仇,君臣贪于佚乐;元太祖铁木真起自沙漠,传至世祖忽必烈灭金及宋。

宋丞相文天祥,号文山,天性忠义,召兵勤王。

有志不遂,为元将张弘范所执,百计说他投降不得。

至元十九年,斩于燕京之柴市。

子道生、佛生、环生,皆先丞相而死。

其弟名璧,号文溪,以其子升嗣天祥之后,璧、升父子俱附元贵显。

当时有诗云:

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各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元仁宗皇帝皇庆年间,文升仕至集贤阁大学士。

话分两头。

且说元顺宗至元元初年间,锦城有一秀才,复姓胡母,名迪。

为人刚直无私,常说:“我若一朝际会风云,定要扶持善类,驱尽奸邪,使朝政清明,方遂其愿。”

何期时运未利,一气走了十科不中,乃隐居威凤山中,读书治圃,为养生计。

然感愤不平之意,时时发露,不能自禁于怀也。

一日,独酌小轩之中。

饮至半酣,启囊探书而读。

偶得《秦桧东窗传》,读未毕,不觉赫然大怒,气涌如山,大骂奸臣不绝。

再抽一书观看,乃《文山丞相遗藁》,朗诵一遍,心上愈加不平,拍案大叫道:“如此忠义之人,偏教他杀身绝嗣,皇天,皇天,好没分晓!”

闷上心来,再取酒痛饮,至于大醉。

磨起墨来,取笔题诗四句于《东窗传》上。

诗云:

“长脚邪臣长舌妻,忍将忠孝苦诛夷。愚生若得阎罗做,剥此奸雄万劫皮!”

吟了数遍,撇开一边。

再将文丞相集上,也题四句:

“只手擎天志已违,带间遗赞日争辉。独怜血胤同时尽,飘泊忠魂何处归?”

吟罢,馀兴未尽,再题四句于后:

“桧贼奸邪得善终,羡他孙子显荣同。文山酷死兼无后,天道何曾识佞忠!”

写罢掷笔,再吟数过,觉得酒力涌上,和衣就寝。

俄见皂衣二吏,至前揖道:“阎君命仆等相邀,君宜速往。”

胡母迪正在醉中,不知阎君为谁,答道:“吾与阎君素昧平生,今见召,何也?”

皂衣吏笑道:“君到彼自知,不劳详问。”

胡母迪方欲再拒,被二吏挟之而行。

离城约行数里,乃荒郊之地,烟雨霏微,如深秋景象。

再行数里,望见城郭,居人亦稠密,往来贸易不绝,如市廛之状。

行到城门,见榜额乃“酆都”二字,迪才省得是阴府。

业已至此,无可奈何。

既入城,则有殿宇峥嵘,朱门高敞,题曰“曜灵之府”,门外守者甚严。

皂衣吏令一人为伴,一人先入。

少顷复出,招迪曰:“阎君召子。”

迪乃随吏入门,行至殿前,榜曰“森罗殿”。

殿上王者,衮衣冕旒,类人间神庙中绘塑神像。

左右列神吏六人,绿袍皂履,高幞广带,各执文簿。

堦下侍立百馀人,有牛头马面,长喙朱髪,狰狞可畏。

胡母迪稽颡于堦下。

冥王问道:“子即胡母迪耶?”

迪应道:“然也。”

冥王大怒道:“子为儒流,读书习礼,何为怨天怒地,谤鬼侮神乎?”

胡母迪答道:“迪乃后进之流,早习先圣先贤之道,安贫守分,循理修身,并无怨天尤人之事。”

冥王喝道:“你说‘天道何曾识佞忠’,岂非怨谤之谈乎?”

迪方悟醉中题诗之事,再拜谢罪道:“贼子酒酣,罔能持性。偶读忠奸之传,致吟忿憾之辞。顒望神君特垂宽宥。”

冥王道:“子试自述其意,怎见得天道不辨忠佞?”

胡母迪道:“秦桧卖国和番,杀害忠良,一生富贵善终;其子秦熺,状元及第;孙秦埙,翰林学士,三代俱在史馆。岳飞精忠报国,父子就戮。文天祥,宋末第一个忠臣,三子俱死于流离,遂至绝嗣。其弟降虏,父子贵显。福善祸淫,天道何在?贱子所以拊心致疑,愿神君开示其故。”

冥王呵呵大笑:“子乃下土腐儒,天意微渺,岂能知之?那宋高宗原系钱鏐王第三子转生。当初钱鏐独霸吴越,传世百年,并无失德。后因钱俶入朝,被宋太宗留住,逼之献土。到徽宗时,显仁皇后有孕,梦见一金甲贵人,怒目言曰:‘我吴越王也。汝家无故夺我之国,吾今遣第三子托生,要还我疆土。’醒后,遂生皇子构,是为高宗。他原索取旧疆,所以偏安南渡,无志中原。秦桧会逢其适,为主和议,亦天数当然也;但不该诬陷忠良,故上帝斩其血胤。秦熺非桧所出,乃其妻兄王焕之子,长舌妻冒认为儿,虽子孙贵显,秦氏魂魄,岂得享异姓之祭哉?岳飞系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改姓不改名。虽然父子屈死,子孙世代贵盛,血食万年。文天祥父子夫妻,一门忠孝节义,传扬千古。文升嫡侄为嗣,延其宗祀,居官清正,不替家风,岂得为无后耶?夫天道报应,或在生前,或在死后;或福之而反祸,或祸之而反福。须合幽明古今而观之,方知毫厘不爽。子但据目前,譬如以管窥天,多见其不知量矣。”

胡母迪顿首道:“

承神君指教,开示愚蒙,如拨云见日,不胜快幸。

但愚民但据生前之苦乐,安知身后之果报哉?

以此冥冥不可见之事,欲人趋善而避恶,如风声水月,无所忌惮。

宜乎恶人之多,而善人之少也。

贱子不才,愿得遍游地狱,尽观恶报,传语人间,使知儆惧自修,未审允否?”

冥王点头道是。

即呼绿衣吏,以一白简书云:“右仰普掠狱官,即启狴牢,引此儒生,遍观泉扃报应,毋得违错。”

吏领命,引胡母迪从西廊而进。

过殿后三里许,在石垣高数仞,以生铁为门,题曰“普掠之狱”。

吏将门钚叩三下,俄顷门开,夜叉数辈突出,将欲擒迪。

吏叱道:“此儒生也,无罪。”

便将阎君所书白简,教他看了。

夜叉道:“吾辈只道罪鬼入狱,不知公是书生,幸勿见怪。”

乃揖迪而入。

其中广袤五十馀里,日光惨淡,风气萧然。

四围门牌,皆榜名额:东曰“风雷之狱”,南曰“火车之狱”,西曰“金刚之狱”,北曰“溟泠之狱”,男女荷铁枷者千馀人。

又至一小门,则见男子二十馀人,皆被髪裸体,以巨钉钉其手足于铁牀之上,项荷铁枷,举身皆刀杖痕,脓血腥秽不可近。

旁一妇人,裳而无衣,罩于铁笼中,一夜叉以沸汤浇之,皮肉溃烂,号呼之声不绝。

绿衣吏指铁牀上三人,对胡母迪说道:“此即秦桧、万俟卨、王俊。这铁笼中妇人,即桧妻长舌王氏也。其他数人,乃章敦、蔡京父子、王黼、朱勔、耿南仲、丁大全、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皆其同奸党恶之徒。王遣施刑,令君观之。”

即驱桧等至风雷之狱,缚于铜柱。

一卒以鞭扣其环,即有风刀乱至,绕刺其身。

桧等体如筛底。

良久,震雷一声,击其身如齑粉,血流凝地。

少顷,恶风盘旋,吹其骨肉,复聚为人形。

吏向迪道:“此震击者,阴雷也;吹者,业风也。”

又呼卒驱至金刚、火车、溟泠等狱,将桧等受刑尤甚。

饥则食以铁丸,渴则饮以铜汁。

吏说道:“此曹凡三日,则遍历诸狱,受诸苦楚。三年之后,变为牛、羊、犬、豕,生于世间,为人宰杀,剥皮食肉。其妻亦为牝豕,食人不洁,临终亦不免刀烹之苦。今此众已为畜类于世五十馀次了。”

迪问道:“其罪何时可脱?”

吏答道:“除是天地重复混沌,方得开除耳。”

复引迪到西垣一小门,题曰“奸回之狱”。

荷桎梏者百馀人,举手插刃,浑类猬形。

迪问:“此辈皆何等人?”

吏答道:“是皆历代将相,奸回党恶,欺君罔上,蠹国害民,如梁冀、董卓、卢杞、李林甫之流,皆在其中。每三日,亦与秦桧等同受其刑。三年后,变为畜类,皆同桧也。”

复至南垣一小门,题曰“不忠内臣之狱”。

内有牝牛数百,皆以铁索贯鼻,系于铁柱,四围以火炙之。

迪问道:“牛,畜类也,何罪而致是耶?”

吏摇手道:“君勿言,姑俟观之。”

即呼狱卒,以巨扇拂火。

须臾,烈焰亘天,皆不胜其苦,哮吼踯躅,皮肉焦烂。

良久,大震一声,皮忽绽裂,其中突出个人来。

视之,俱无须髯,寺人也。

吏呼夜叉掷于镬汤中烹之,但见皮肉消融,止存白骨。

少顷,复以冷水沃之,白骨相聚,仍复人形。

吏指道:“此皆历代宦官,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李辅国、仇士良、王守澄、田令孜,宋童贯之徒,从小长养禁中,锦衣玉食,欺诱人主,妒害忠良,浊乱海内。今受此报,累劫无已。”

复至东壁,男女数千人,皆裸体跣足,或烹剥刳心,或锉烧舂磨,哀呼之声,彻闻数里。

吏指道:“此皆在生时为官为吏,贪财枉法,刻簿害人及不孝不友,悖负师长,不仁不义,故受此报。”

迪见之大喜,叹曰:“今日方知天地无私,鬼神明察,吾一生不平之气始出矣。”

吏指北面云:“此去一狱,皆僧尼哄骗人财,奸淫作恶者。又一狱,皆淫妇、妒妇、逆妇、狠妇等辈。”

迪答道:“果报之事,吾已悉知,不消去看了。”

吏笑携迪手偕出。

仍入森罗殿,迪再拜,叩首称谢,呈诗四句。

诗曰:

“权奸当道任恣睢,果报原来总不虚。冥狱试看刑法惨,应知今日悔当初。”

迪又道:“奸回受报,仆已目击,信不诬矣。其他忠臣义士,在于何所?愿希一见,以适鄙怀,不胜欣幸。”

冥王俯首而思,良久,乃曰:“诸公皆生人道,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寿满天年,仍还原所,以俟缘会,又复托生。子既求见,吾躬导之。”

于是登舆而前,吩咐从者,引迪后随。

行五里许,但见琼楼玉殿,碧瓦参横,朱牌金字,题曰“天爵之府”。

既入,有仙童数百,皆衣紫绡之衣,悬丹霞玉佩,执彩幢绛节,持羽葆花旌。

云气缤纷,天花飞舞;龙吟凤吹,仙乐铿锵;异香馥郁,袭人不散。

殿上坐者百馀人,头带通天之冠,身穿云锦之衣,足蹑朱霓之履,玉珂琼佩,光彩射人。

绛绡玉女五百馀人,或执五明之扇,或捧八宝之盂,环侍左右。

见冥王来,各各降阶迎迓。

宾主礼毕,分东西而坐。

仙童献茶已毕,冥王述胡母迪来意,命迪致拜。

诸公皆答之尽礼,同声赞道:“先生可谓‘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矣’。”

乃别具席于下,命迪坐。

迪谦让再三不敢。

王曰:“诸公以子斯文,能持正论,故加优礼,何用苦辞。”

迪乃揖谢而坐。

冥王拱手道:“座上皆历代忠良之臣,节义之士,在阳则流芳史册,在阴则享受天乐。每遇明君治世,则生为王侯将相,扶持江山,功施社稷。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

真人当出,拨乱反正。诸公行且先后出世,为创功立业之名臣矣。”

迪即席又呈诗四句。诗曰:

“时从窗下阅遗编,每恨忠良福不全。目击冥司天爵贵,皇天端不负名贤。”

诸公皆举手称谢。冥王道:“子观善恶报应,忠佞分别不爽。假令子为阎罗,恐不能复有所加耳。”

迪离席,下拜谢罪。诸公齐声道:“此生好善嫉恶,出于至性,不觉见之吟咏,不足深怪。”

冥王大笑道:“诸公之言是也。”

迪又拜问道:“仆尚有所疑,求神君剖示。仆自小苦志读书,并无大过,何一生无科第之分?岂非前生有罪业乎?”

冥王道:“方今胡元世界,天地反覆。子秉性刚直,命中无夷狄之缘,不应为其臣子。某冥任将满,想子善善恶恶,正堪此职。某当奏知天廷,荐子以自代。子暂回阳世,以享馀龄。更十馀年后,专当奉迎耳。”

言毕,即命朱衣二吏送迪还家。迪大悦,再拜称谢。及辞诸公而出。

约行十馀里,只见天色渐明,朱衣吏指向迪道:“日出之处,即君家也。”

迪挽住二吏之衣,欲延归谢之,二吏坚却不允。迪再三挽留,不觉失手,二吏已不见了。

迪即展臂而寤,残灯未灭,日光已射窗纸矣。

迪自此绝意干进,修身乐道。再二十三年,寿六十六,一日午后,忽见冥吏持牒来,迎迪赴任,车马仪从,俨若王者。是夜,迪遂卒。

又十年,元祚遂倾,天下仍归于中国,天爵府诸公已知出世为卿相矣。

后人有诗云:

王法昭昭犹有漏,冥司隐隐更无私。不须亲见酆都景,但请时吟胡母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译文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自古以来,心机深沉的人灾祸也深,不要贪图富贵而昧了良心。屋檐前滴水的声音毫无差错,报应明显,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话说宋朝第一个奸臣,姓秦,名桧,字会之,江宁人氏。他生来有一异相,脚面连着脚趾,长一尺四寸。在太学时,大家都叫他“长脚秀才”。后来他考中进士,登科及第。靖康年间,他累官至御史中丞。当时金兵攻陷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北迁。秦桧也被金兵俘虏,与金国将领挞懒郎君关系很好,对挞懒说:“如果放我南归,我愿意为金国做细作。一旦侥幸得志,必定主持和议,让南朝割地称臣,以报答大金的恩情。”挞懒将此事奏报金主,金主让四太子兀术与他私下立下誓约,然后放他南归。

秦桧与妻子王氏,乘船逃到临安行在,只说:“杀了金国的监守之人,私自逃回宋朝。”高宗皇帝信以为真,于是询问他北朝的情况。秦桧大肆吹捧金国兵强将勇,不是南朝所能抵挡的。高宗果然感到恐惧,求他出谋划策。秦桧上奏道:“自从石晋臣服于夷敌,中原至今士气低落,一时无法振作。靖康之变,宗庙社稷几乎断绝,这大概是天意,并非人力所能挽回。如今行在刚刚建立,人心惶惶,而诸将都手握重兵在外,倘若有一人叛乱,陛下的大业就完了。如今之计,不如停战讲和,以南北分界,互不侵犯。罢免诸将的兵权,陛下可以高枕无忧,享受富贵,百姓也不至于遭受涂炭,岂不是美事!”高宗说:“朕想讲和,只怕金人不肯。”秦桧说:“臣在金国时,颇受金国将领信任。陛下若将此事专委于臣,臣自有办法,保证为陛下达成和议,万无一失。”高宗大喜,立即拜秦桧为尚书仆射。不久,他又升任左丞相。秦桧于是专主和议,任用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凡是朝臣中反对和议的,他都上疏弹劾,将他们贬逐。赵鼎、张浚、胡铨、晏敦复、刘大中、尹焞、王居正、吴师古、张九成、喻樗等人,都被贬逐。

当时岳飞屡次击败金兵,杀得兀术四太子走投无路。兀术情急之下,派遣心腹王进,用蜡丸藏书信,送给秦桧。信中写道:“既然要讲和,为何边将还在用兵?这是丞相的不信。必须杀了岳飞,和议才能达成。”秦桧写了回信,答应以杀岳飞为信,打发王进回去。一天之内,秦桧发出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班师回朝。军中将士无不愤怒,河南的百姓也都痛哭流涕。岳飞回朝后,被罢免为万寿观使。秦桧一心要置岳飞于死地,与心腹张俊商议,找到岳飞部下统制王俊,与副都统制张宪有矛盾。秦桧用厚赏引诱王俊,教他诬告张宪谋据襄阳,企图夺回岳飞的兵权。王俊依言告发。秦桧将张宪抓到大理寺狱中,假传圣旨,派遣使者召岳飞父子,与张宪对质。御史中丞何铸审问后,发现没有实据,将冤情告知秦桧。秦桧大怒,罢免何铸,改命万俟卨审理。万俟卨素来与岳飞有仇,于是无中生有,构陷岳飞,说岳飞、岳云父子与部将张宪、王贵通谋造反。大理寺卿薛仁辅等人为岳飞鸣冤;判宗正寺士㒟,请求以家属百口担保岳飞不会造反;枢密使韩世忠愤愤不平,亲自到秦桧府上争论。结果这些人都被罢斥。案件定案后,秦桧独自坐在东窗下,犹豫不决:“如果不杀岳飞,恐怕他会阻挠和议,失信于金国,将来朝廷醒悟,罪责会落在我头上;如果杀了他,又怕众人公论有碍。”心中难以决断。这时,他的妻子长舌夫人王氏正好过来,问道:“相公为何事迟疑?”秦桧将此事与她商议。王氏从袖中摸出一只黄柑,双手劈开,将一半递给丈夫,说道:“这柑子一劈两半,有什么难决的?难道没听过古语‘擒虎易,纵虎难’吗?”这句话提醒了秦桧,他心意已决。写下一张密信,封好后送到大理寺狱官手中。当晚,岳飞在狱中被缢死。他的儿子岳云与张宪、王贵,都被押赴刑场处斩。

金人听说岳飞已死,无不设酒庆贺。从此和议达成。以淮水中流及唐、邓二州为界。北朝为大邦,称伯父;南朝为小邦,称侄。秦桧加封为太师魏国公,又改封益国公,赐第于望仙桥,府邸壮丽堪比皇宫。他的儿子秦熺,十六岁便考中状元,授翰林学士,专领史馆。秦熺的儿子秦埙,还在襁褓中便被任命为翰林;秦熺的女儿刚出生,便被封为崇国夫人。一时之间,秦桧的权势,古今无比。

且说崇国夫人六七岁时,喜欢玩一只狮猫。一天,狮猫偶然走失,崇国夫人责令临安府府尹限期找回。府尹曹泳派人四处搜寻,几天之内,抓到了数百只狮猫,连累猫主人吃苦花钱,不可尽述。这些猫被押送到相府,检验后都不是崇国夫人的那只。于是府尹画了千百幅猫的图像,张贴在茶坊酒肆,官府悬赏一千贯钱。此时临安府闹得沸沸扬扬,乱了一个多月,那只猫儿竟无踪影。相府派遣官员督责,曹泳心慌,便用黄金铸成一只金猫,重金贿赂崇国夫人的奶娘,送给她,这才罢手。仅此一事,便可见秦桧的威权之大。

晚年,秦桧图谋篡夺皇位,因朝中旧臣未尽,心中怀疑忌惮,想要兴起大狱,诬陷赵鼎、张浚、胡铨等五十三家谋反大逆。吏员已经写好奏章,只等秦桧署名上奏。这天,秦桧正好游西湖,正在饮酒时,忽然看见一人披头散发而来,仔细一看,竟是岳飞。岳飞厉声说道:“你残害忠良,祸国殃民,我已向上帝申诉,来取你性命!”秦桧大惊,问左右的人,都说没看见。秦桧因此得病回府。第二天,吏员将奏章送给他审阅。众人扶秦桧坐在格天阁下,秦桧索要笔署名,手颤抖不止,墨水污坏了奏章。立刻让人重写,结果又污坏了,终究写不出一个字。长舌夫人王氏在屏风后摇手道:“太师不必劳神了!”不久,秦桧倒在几案上,被扶进内室,已经昏迷不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随即死去。这是五十三家不该遭秦桧毒手,也可见天理昭然。有诗为证:

忠简流亡武穆诛,又将善类肆阴图。格天阁下名难署,始信忠良有嘿扶。

秦桧死后不久,他的儿子秦熺也死了。长舌夫人设醮追荐,方士在坛上奏章时,看见秦熺在阴间戴着铁枷站立。方士问:“太师在哪里?”秦熺答道:“在酆都。”方士径直前往酆都,看见秦桧、万俟卨、王俊披头散发,满脸污垢,各自戴着铁枷,众鬼卒手持大棒,驱赶他们前行,情景十分凄惨。秦桧对方士

说道:“麻烦你传话给夫人,东窗事发了。”

方士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把话传给了王氏。

王氏心里明白,吃了一惊。

果然是:

人间的私语,天听得像雷声一样;暗室里的亏心事,神的眼睛像闪电一样明亮。

因为这一惊,王氏也生病去世了。

不久,秦埙也去世了。

不到几年,秦氏家族就衰落了。

后来因为朝廷开凿运河,挖出的土堆积在府门前。

有人从望仙桥走过,看见丞相府前,纵横堆着乱土,就在墙上题了一首诗,诗中说:

“格天阁还在,人却不知去向;偃月堂深,恨意也深。不在洛阳图谋白发,却在郿邬贮藏黄金。谈笑间就能兴起罗织罪名,咫尺之间哪知道有神明在看着?寂寞的九原如今已经荒废,只剩下泥泞堆积在墙阴。”

宋朝自从秦桧主张和议,误了大计,反而与敌人勾结,君臣贪图安逸享乐;元太祖铁木真从沙漠中崛起,传到世祖忽必烈时灭了金朝和宋朝。

宋朝丞相文天祥,号文山,天性忠义,召集军队勤王。

有志未能实现,被元将张弘范抓住,千方百计劝他投降都未能成功。

至元十九年,在燕京的柴市被斩首。

他的儿子道生、佛生、环生,都先于丞相去世。

他的弟弟名叫璧,号文溪,让他的儿子升继承天祥的后嗣,璧、升父子都依附元朝显贵。

当时有诗说:

江南听说有好溪山,兄难弟也难。可惜梅花各有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元仁宗皇帝皇庆年间,文升官至集贤阁大学士。

话分两头。

且说元顺宗至元元初年间,锦城有一个秀才,复姓胡母,名迪。

为人刚直无私,常说:“我如果有一天遇到风云际会,一定要扶持善良的人,驱除奸邪,使朝政清明,才能实现我的愿望。”

没想到时运不济,一连考了十次都没中,于是隐居在威凤山中,读书种菜,以养生为计。

然而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意,时常流露出来,无法自禁。

一天,他独自在小轩中饮酒。

喝到半醉时,打开书囊拿出书来读。

偶然得到《秦桧东窗传》,还没读完,就勃然大怒,怒气冲天,大骂奸臣不止。

再拿出一本书来看,是《文山丞相遗藁》,朗诵了一遍,心中更加不平,拍案大叫道:“如此忠义之人,偏偏让他杀身绝嗣,皇天,皇天,真是没有道理!”

心中郁闷,再取酒痛饮,直到大醉。

磨起墨来,取笔在《东窗传》上题了四句诗:

诗中说:

“长脚的奸臣和长舌的妻子,忍心将忠孝之人诛杀。我如果做了阎罗王,一定要剥下这些奸雄的皮,让他们万劫不复!”

吟了几遍,把书放在一边。

再在文丞相的集子上,也题了四句:

“只手擎天的志向已经违背,带间的遗赞日争光辉。可怜他的后代同时尽绝,漂泊的忠魂何处归?”

吟罢,余兴未尽,再在后面题了四句:

“秦桧这个奸邪之人得到了善终,羡慕他的孙子显贵荣华。文山惨死且无后嗣,天道何曾识别忠奸!”

写完后掷笔,再吟了几遍,觉得酒力上涌,和衣就寝。

忽然看见两个穿黑衣的官吏,上前作揖道:“阎君命我们来邀请你,请速速前往。”

胡母迪正在醉中,不知道阎君是谁,答道:“我与阎君素不相识,今天召我,为什么?”

黑衣官吏笑道:“你到了那里自然知道,不必多问。”

胡母迪正要再拒绝,被两个官吏挟持着走了。

离城约走了几里,来到一片荒郊,烟雨朦胧,像深秋的景象。

再走几里,看见城郭,居民也很稠密,往来贸易不绝,像市集一样。

走到城门,看见匾额上写着“酆都”二字,胡母迪才明白这是阴府。

既然已经到了这里,无可奈何。

进了城,看见殿宇高耸,朱门宽敞,匾额上写着“曜灵之府”,门外守卫森严。

黑衣官吏让一个人陪着,一个人先进去。

不久又出来,招呼胡母迪说:“阎君召见你。”

胡母迪于是随官吏进门,走到殿前,匾额上写着“森罗殿”。

殿上的王者,穿着衮衣冕旒,像人间神庙中绘塑的神像。

左右排列着六个神吏,穿着绿袍黑鞋,高帽宽带,各自拿着文簿。

台阶下站着百余人,有牛头马面,长嘴红发,狰狞可怕。

胡母迪在台阶下叩头。

冥王问道:“你就是胡母迪吗?”

胡母迪答道:“是的。”

冥王大怒道:“你身为儒生,读书习礼,为什么要怨天怒地,谤鬼侮神?”

胡母迪答道:“我是后进之辈,早习先圣先贤之道,安贫守分,循理修身,并没有怨天尤人之事。”

冥王喝道:“你说‘天道何曾识佞忠’,这不是怨谤之谈吗?”

胡母迪这才想起醉中题诗的事,再拜谢罪道:“我酒醉时,无法自持。偶然读到忠奸的传记,吟出了愤懑之辞。希望神君宽恕。”

冥王说:“你试着说说你的意思,怎么见得天道不辨忠奸?”

胡母迪说:“秦桧卖国求和,杀害忠良,一生富贵善终;他的儿子秦熺,中了状元;孙子秦埙,做了翰林学士,三代都在史馆任职。岳飞精忠报国,父子却被杀。文天祥,宋末第一个忠臣,三个儿子都死于流离,最终绝嗣。他的弟弟投降了敌人,父子显贵。福善祸淫,天道何在?我因此心中疑惑,希望神君开示其中的缘故。”

冥王呵呵大笑:“你不过是下界的腐儒,天意微妙,岂能明白?那宋高宗原是钱鏐王的第三子转生。当初钱鏐独霸吴越,传世百年,并无失德。后来因为钱俶入朝,被宋太宗留住,逼他献土。到徽宗时,显仁皇后怀孕,梦见一个金甲贵人,怒目说道:‘我是吴越王。你家无故夺了我的国,我今天派第三子托生,要还我疆土。’醒后,就生了皇子构,就是高宗。他原本是要索取旧疆,所以偏安南渡,无意中原。秦桧正好遇到这个机会,主张和议,也是天意使然;但他不该诬陷忠良,所以上帝斩断了他的血胤。秦熺并非秦桧亲生,而是他妻兄王焕的儿子,长舌的妻子冒认为儿,虽然子孙显贵,秦氏的魂魄,怎能享受异姓的祭祀?岳飞是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第一次托生为张巡,改名不改姓;第二次托生为岳飞,改姓不改名。虽然父子屈死,但子孙世代显贵,血食万年。文天祥父子夫妻,一门忠孝节义,传扬千古。文升的嫡侄继承了他的宗祀,居官清正,不辱家风,怎能说是无后呢?天道的报应,或在生前,或在死后;或福之而反祸,或祸之而反福。必须结合幽明古今来看,才能知道毫厘不差。你只看到眼前,就像用管窥天,多见其不知量了。”

胡母迪叩首道:“

承蒙神君的指点,启发了我这个愚昧无知的人,就像拨开云雾见到太阳一样,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运。

但是普通百姓只知道生前的苦乐,哪里知道死后的果报呢?

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想要人们去行善避恶,就像风声水月一样,无法让人真正畏惧。

难怪恶人多,而善人少。

我虽然不才,但希望能游遍地狱,亲眼看看恶报,然后告诉世人,让他们知道警惕,自我修行,不知道是否可以?”

冥王点头表示同意。

随即叫来一个绿衣吏,用一张白纸写道:“命令普掠狱官,立即打开牢门,带领这位儒生,遍观地狱的报应,不得有误。”

吏领命,带着胡母迪从西廊进入。

走过殿后大约三里,看到一座高数仞的石墙,门是用生铁做的,上面写着“普掠之狱”。

吏敲了三下门环,门很快打开,几个夜叉冲出来,想要抓住迪。

吏呵斥道:“这是儒生,没有罪。”

随即把阎君写的白纸给他看。

夜叉说:“我们以为是罪鬼入狱,不知道您是书生,请勿见怪。”

于是恭敬地请迪进去。

里面广阔五十多里,日光昏暗,气氛凄凉。

四周的门牌上写着名字:东边是“风雷之狱”,南边是“火车之狱”,西边是“金刚之狱”,北边是“溟泠之狱”,男女戴着铁枷的有千余人。

又来到一个小门,看到二十多个男子,都披头散发,赤身裸体,手脚被巨钉钉在铁床上,脖子上戴着铁枷,全身都是刀杖的伤痕,脓血腥臭,无法靠近。

旁边有一个妇人,穿着裙子但没有上衣,被关在铁笼里,一个夜叉用沸水浇她,皮肉溃烂,惨叫不绝。

绿衣吏指着铁床上的三人对胡母迪说:“这就是秦桧、万俟卨、王俊。铁笼中的妇人,就是秦桧的妻子长舌王氏。其他几个人,是章敦、蔡京父子、王黼、朱勔、耿南仲、丁大全、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都是他们的同党。王命令施刑,让你看看。”

随即把秦桧等人带到风雷之狱,绑在铜柱上。

一个狱卒用鞭子敲打铜环,立刻有风刀乱飞,刺穿他们的身体。

秦桧等人的身体像筛子一样。

过了一会儿,一声震雷,把他们的身体击得粉碎,血流满地。

片刻后,恶风盘旋,把他们的骨肉吹散,又重新聚成人形。

吏对迪说:“这是阴雷和业风。”

又叫狱卒把秦桧等人带到金刚、火车、溟泠等狱,让他们受更重的刑罚。

饿了就吃铁丸,渴了就喝铜汁。

吏说:“这些人每三天就要遍历各个地狱,受尽苦楚。三年后,他们会变成牛、羊、狗、猪,生在世间,被人宰杀,剥皮吃肉。他们的妻子也会变成母猪,吃人不洁的东西,临终时也免不了被刀烹的痛苦。这些人已经变成畜类五十多次了。”

迪问:“他们的罪什么时候才能解脱?”

吏回答:“除非天地重新混沌,否则无法解脱。”

又带迪到西墙的一个小门,上面写着“奸回之狱”。

戴着枷锁的有百余人,手上插着刀,像刺猬一样。

迪问:“这些人都是什么人?”

吏回答:“这些都是历代的将相,奸诈邪恶,欺君罔上,祸国殃民,像梁冀、董卓、卢杞、李林甫之类的人,都在这里。每三天,他们也要和秦桧等人一样受刑。三年后,他们也会变成畜类,和秦桧一样。”

又到南墙的一个小门,上面写着“不忠内臣之狱”。

里面有几百头母牛,都用铁索穿过鼻子,拴在铁柱上,四周用火烤。

迪问:“牛是畜类,有什么罪要受这样的惩罚?”

吏摆手说:“您别说话,先看看。”

随即叫狱卒用大扇子扇火。

片刻间,烈焰冲天,牛们痛苦不堪,咆哮挣扎,皮肉焦烂。

过了一会儿,一声巨响,皮突然裂开,里面跳出一个人来。

一看,都是没有胡须的太监。

吏叫夜叉把他们扔进沸水中煮,只见皮肉消融,只剩下白骨。

片刻后,又用冷水浇,白骨重新聚成人形。

吏指着说:“这些都是历代的宦官,像秦朝的赵高,汉朝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辅国、仇士良、王守澄、田令孜,宋朝的童贯等人,从小在宫中长大,锦衣玉食,欺骗君主,嫉妒忠良,祸乱国家。现在受这样的报应,永无休止。”

又到东墙,看到几千男女,都赤身裸体,有的被煮剥挖心,有的被锉烧磨碎,哀嚎声传遍数里。

吏指着说:“这些都是生前做官做吏,贪财枉法,刻薄害人,以及不孝不友,背叛师长,不仁不义的人,所以受这样的报应。”

迪看到这些,非常高兴,感叹道:“今天才知道天地无私,鬼神明察,我一生的不平之气终于发泄出来了。”

吏指着北面说:“那边还有一个地狱,关的是僧尼骗财、奸淫作恶的人。还有一个地狱,关的是淫妇、妒妇、逆妇、狠妇等人。”

迪回答:“果报的事情,我已经都知道了,不用再看了。”

吏笑着拉着迪的手一起出来。

回到森罗殿,迪再次拜谢,叩首称谢,并献上四句诗。

诗曰:

“权奸当道任恣睢,果报原来总不虚。冥狱试看刑法惨,应知今日悔当初。”

迪又说:“奸臣的报应,我已经亲眼看到了,确实不假。其他的忠臣义士在哪里?希望能见一见,以慰我心,不胜感激。”

冥王低头思考了一会儿,说:“这些人都已经转世为人,成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寿终正寝后,还会回到原来的地方,等待机缘,再次转生。你既然想见,我亲自带你去。”

于是登上车驾,吩咐随从,带着迪跟在后面。

走了大约五里,看到琼楼玉殿,碧瓦参差,朱牌金字,上面写着“天爵之府”。

进去后,有几百个仙童,穿着紫绡衣,挂着丹霞玉佩,拿着彩幢绛节,举着羽葆花旌。

云气缭绕,天花飞舞;龙吟凤鸣,仙乐悠扬;异香扑鼻,久久不散。

殿上坐着百余人,头戴通天冠,身穿云锦衣,脚踏朱霓鞋,玉珂琼佩,光彩照人。

五百多个绛绡玉女,有的拿着五明扇,有的捧着八宝盂,环绕在左右。

看到冥王来了,纷纷下阶迎接。

宾主礼毕,分东西坐下。

仙童献茶后,冥王说明胡母迪的来意,让迪行礼。

众人都礼貌地回应,齐声称赞:“先生真是‘仁者,能爱人,也能憎恶人’。”

于是另设一席,让迪坐下。

迪再三谦让不敢坐。

王说:“大家因为你文雅,能持正论,所以特别优待,不必推辞。”

迪于是行礼道谢后坐下。

冥王拱手说:“座上都是历代的忠臣义士,在阳间流芳史册,在阴间享受天乐。每当明君治世,他们就转世为王侯将相,扶持江山,功施社稷。如今时运将转,不过几十年,

真人即将出现,拨乱反正。各位先生将陆续出世,成为建功立业的名臣。”

迪随即又献上四句诗。诗中说:

“时常在窗下阅读遗留下来的典籍,每每为忠良之士福分不全而感到遗憾。亲眼目睹冥司中天爵的尊贵,皇天终究不会辜负贤能之士。”

各位先生都举手表示感谢。冥王说:“你观察善恶报应,忠奸分明,丝毫不差。假若让你做阎罗,恐怕也无法再有所增加了。”

迪离开座位,下拜谢罪。各位先生齐声说:“你一生好善嫉恶,出于天性,不自觉地表现在吟咏中,不必深究。”

冥王大笑道:“各位先生说得对。”

迪又拜问道:“我还有疑问,请求神君明示。我从小刻苦读书,并无大过,为何一生没有科举功名?难道是前世有罪业吗?”

冥王说:“如今是胡元统治的世界,天地颠倒。你秉性刚直,命中没有与夷狄的缘分,不应做他们的臣子。我的冥职即将期满,想到你善恶分明,正适合这个职位。我将奏明天廷,推荐你接替我的职位。你暂时回到阳世,享受余下的寿命。再过十多年,我会专门迎接你。”

说完,便命令两位穿红衣的官吏送迪回家。迪非常高兴,再次拜谢。然后辞别各位先生离开。

大约走了十多里,天色渐渐亮了,红衣官吏指着迪说:“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你家。”

迪拉住两位官吏的衣服,想请他们回家表示感谢,两位官吏坚决不同意。迪再三挽留,不小心松手,两位官吏已经不见了。

迪随即伸展手臂醒来,残灯未灭,阳光已经照在窗纸上了。

迪从此不再追求功名,专心修身乐道。再过二十三年,享年六十六岁,一天午后,忽然看见冥吏拿着公文来迎接迪赴任,车马仪仗,俨然像王者一般。当晚,迪便去世了。

又过了十年,元朝的统治结束,天下重新归于中国,天爵府的各位先生已经出世成为卿相了。

后人有诗说:

王法虽然昭昭,仍有疏漏;冥司虽然隐隐,却更加无私。不必亲眼见到酆都的景象,只需时常吟诵胡母的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二-注解

秦桧:南宋时期的宰相,以主和派著称,历史上因与金国议和及陷害岳飞而臭名昭著。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以忠勇著称,因秦桧的陷害被冤杀,后被誉为民族英雄。

酆都:道教中的阴间都城,象征死亡和审判。

长舌夫人:秦桧的妻子王氏,因在秦桧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被后人称为“长舌夫人”。

格天阁:秦桧的府邸中的一处建筑,秦桧在此处签署奏章时突然病倒,象征其权力的终结。

东窗事发:原指秦桧与其妻王氏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的事情败露,后泛指阴谋败露。

文天祥:南宋末年的忠臣,抗元英雄,以忠诚和节义著称,著有《正气歌》等。

阎君: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间主宰,掌管生死簿,决定人的生死和来世。

森罗殿:阴间的主要宫殿,阎王在此审判亡魂。

冥王:冥界的主宰,掌管阴间事务,负责审判亡魂的善恶,决定其轮回转世的命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冥王通常被视为公正无私的象征。

普掠之狱:冥界中的一种地狱,专门用来惩罚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普掠意为普遍惩罚,象征着对所有恶行的无差别审判。

风雷之狱:冥界中的一种地狱,以风雷为惩罚手段,象征着对恶人的严厉惩戒。风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天怒的象征。

火车之狱:冥界中的一种地狱,以火车为惩罚工具,象征着对恶人的无情碾压。火车在这里象征着无法逃脱的命运。

金刚之狱:冥界中的一种地狱,以金刚为惩罚手段,象征着对恶人的坚硬不摧的惩罚。金刚在佛教中象征着坚固不坏的力量。

溟泠之狱:冥界中的一种地狱,以溟泠(寒冷的水)为惩罚手段,象征着对恶人的冷酷无情的惩罚。溟泠在这里象征着无尽的寒冷和痛苦。

奸回之狱:冥界中的一种地狱,专门用来惩罚历代奸臣和恶人。奸回意为奸邪之人,象征着对背叛和邪恶的惩罚。

不忠内臣之狱:冥界中的一种地狱,专门用来惩罚历代不忠的宦官和内臣。不忠内臣象征着对背叛和欺君的惩罚。

天爵之府:冥界中的一种天堂,专门用来安置历代忠良之臣和节义之士。天爵意为天上的爵位,象征着对忠诚和正义的奖赏。

真人:在道教中,真人是指修炼成仙的人,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

拨乱反正:指纠正混乱,恢复正常的秩序。

冥司:指阴间的官府,负责审判死者的善恶。

天爵:指天赐的爵位,象征高尚的道德和地位。

胡元世界:指元朝时期,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夷狄: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带有贬义。

朱衣吏:指阴间的官吏,穿着红色衣服。

寤:指从梦中醒来。

干进:指追求功名利禄。

元祚:指元朝的国运。

胡母诗:指胡母生的诗,胡母生是元朝时期的诗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描述秦桧的生平及其对岳飞的陷害,深刻揭示了权力与道德的冲突。秦桧作为宋朝的权臣,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了与金国的和议,这一行为虽然暂时稳定了局势,但却牺牲了忠良岳飞,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文本中秦桧的形象被描绘为深谋远虑且心狠手辣,他不仅在国内推行和议,还密谋杀害岳飞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对权力的极端追求和对忠良的残酷迫害,使得秦桧成为历史上奸臣的典型代表。

岳飞的冤死是文本的高潮部分,通过这一事件,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忠良的同情和对奸臣的憎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正义和忠诚的渴望。岳飞的死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了忠诚与正义在权力斗争中的牺牲。

文本最后通过秦桧的死亡和其在阴间的遭遇,传达了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秦桧在阳间的罪行在阴间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善恶有报的信仰。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人性、权力和道德的深刻探讨。通过对秦桧和岳飞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一个关于忠诚、背叛、权力与正义的复杂世界,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通过胡母迪的梦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奸、善恶报应的深刻思考。文本中,胡母迪因读《秦桧东窗传》和《文山丞相遗藁》而情绪激动,题诗表达对忠臣的同情和对奸臣的愤恨,这种情感的爆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的崇尚和对奸邪的憎恶。

在胡母迪的梦境中,他被带到阴间,与阎王对话,这一情节设计巧妙地引入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间审判观念。阎王对胡母迪的质问和解释,不仅揭示了天道报应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命运和天意的理解。阎王的解释中提到的转生和因果报应,是中国宗教和哲学中常见的主题,强调了行为的后果和宇宙的正义。

此外,文本中通过对比秦桧和文天祥的命运,探讨了忠奸与命运的关系。秦桧虽然生前富贵,但其后代的命运和阴间的审判揭示了其行为的后果。而文天祥虽然生前遭受苦难,但其忠诚和节义被后世传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的崇高评价。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奸、善恶报应观念的深刻反思。通过胡母迪的梦境和阎王的解释,文本传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宇宙正义观,强调了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及其对未来的影响。这种深刻的道德和哲学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地狱与天堂的对比场景,通过胡母迪的视角,展现了冥界对善恶的审判与奖惩。文本通过地狱的种种残酷刑罚,如风雷、火车、金刚、溟泠等,象征性地表达了恶行必受惩罚的观念。同时,天堂的描绘则充满了祥和与美好,象征着善行必得善报的信念。

文本中的地狱场景不仅是对恶人的惩罚,更是对生者的警示。通过胡母迪的观察和体验,作者传达了一种强烈的道德教化意义,即生前作恶必遭报应,而忠良之士则能在死后享受天乐。这种善恶有报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此外,文本还通过对历代奸臣和忠臣的对比,强调了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奸臣如秦桧、蔡京等人在地狱中受尽折磨,而忠臣则在天堂中享受尊荣。这种对比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道德价值的肯定。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地狱的恐怖与天堂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地狱中的刑罚如风刀、震雷、业风等,形象生动,令人不寒而栗;而天堂中的琼楼玉殿、仙童玉女等,则充满了梦幻般的美丽与祥和。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深化了其道德教化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地狱与天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善恶有报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同时,文本的艺术特色也使其成为一篇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

这段文本描绘了一个关于善恶报应和命运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命运和阴间审判的深刻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迪在冥司中经历了善恶的审判,最终被推荐为冥王的继任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观念。

文本通过迪的经历,揭示了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无奈。迪因‘秉性刚直,命中无夷狄之缘’而未能获得科第,反映了当时汉族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的困境。冥王推荐迪继任冥职,象征着对正直品格的认可和奖励。

故事中的冥司审判和善恶报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秩序的重视。冥王对迪的评价‘子观善恶报应,忠佞分别不爽’,强调了道德审判的公正性。迪最终被推荐为冥王的继任者,象征着道德高尚者将获得天赐的爵位和地位。

文本的艺术特色在于其通过梦境和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转折。迪在梦中经历冥司审判,醒来后‘绝意干进,修身乐道’,反映了主人公对功名利禄的放弃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哲理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社会现实。迪的经历象征了汉族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的无奈和抗争,而冥司的审判则体现了对道德秩序的坚守和对正直品格的推崇。文本通过梦境和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转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善恶报应和命运的故事,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命运和阴间审判的深刻思考。文本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8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