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他是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喻世明言》共40篇,是“三言”之一,收录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它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原文

明悟禅师赶五戒

昔为东土寰中客,今作菩提会上人。手把杨枝临净土,寻思往事是前身。

话说昔日唐太祖,姓李,名渊,承隋天下,建都陕西长安,法令一新。仗著次子世民,扫清七十二处狼烟,收伏一十八处蛮洞。改号武德。建文学馆以延一十八学士,造凌烟阁以绘二十三功臣。相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辈,以治天下。贞观、治平、开元,这几个年号,都是治世。只因玄宗末年,宠任奸臣李林甫、卢杞、杨国忠等,以召安禄山之乱。后来虽然平定,外有藩镇专制,内有宦官弄权,君子退,小人进,终唐之世,不得太平。

且说洛阳有一人,姓李,名源,字子澄,乃饱学之士,腹中记诵五车书,胸内包藏千古史。因见朝政颠倒,退居不仕,与本处慧林寺首僧圆泽为友,交游甚密。泽亦诗名遍洛,德行满野,乃宿世古佛,一时豪杰,皆敬慕之。每与源游山玩水,吊古寻幽,赏月吟风,怡情遣兴,诗赋文词,山川殆遍。忽一日,相约同舟往瞿塘三峡,游天开图画寺。源带一仆人,泽携一弟子,共四人发舟。不半月间,至三峡,舟泊于岸,振衣而起。忽见一妇人,年约三旬,外服旧衣,内穿锦裆,身怀六甲,背负瓦罂而汲清泉。圆泽一见,愀然不悦,指谓李源曰:“此孕妇乃某托身之所也,明早吾即西行矣。”源愕然曰:“吾师此言,是何所主也?”圆泽曰:“吾今圆寂,自有相别言语。”四人乃入寺,寺僧接入。茶毕,圆泽备道所由,众皆惊异。泽乃香汤沐浴,吩咐弟子已毕,乃与源决别。说道:“泽今幸生四旬,与君交游甚密。今大限到来,只得分别。后三日,乞到伊家相访,乃某托身之所。三日浴儿,以一笑为验,此晚吾亦卒矣。再后十二年,到杭州天竺寺相见。”乃取纸笔,作辞世颂曰:

“四十年来体性空,多于诗酒乐心胸。今朝别却故人去,日后相逢下竺峰。

咦!

幻身复入红尘内,赢得君家再与逢。”

偈毕,跏趺而化。本寺僧众具衣龛,送入后山岩中,请本寺月峰长老下火。僧众诵经已毕,月峰坐在轿上,手执火把,打个问讯,念云:

“三教从来本一宗,吾师全具得灵通。今朝觉化归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风。

恭惟圆寂圆泽禅师堂头大和尚之觉灵曰:惟灵生于河南,长在洛阳。自入空门,心无罣碍,酒吞江海,诗泣鬼神。惟思玩水寻山,不厌粗衣藜食。交至契之李源,游瞿塘之三峡。因见孕妇而负罂,乃思托身而更出。再世杭州相见,重会今日交契。如今送入离宫,听取山僧指秘。咄!

三生共会下竺峰,葛洪井畔寻踪迹。”

颂毕,茶毗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烟中显出圆泽全身本相,合掌向空而去。少焉,舍利如雨。众僧收骨入塔,李源不胜悲怆。

首僧留源在寺,闲住数日。至第三日,源乃至寺前,访于居民。去寺不半里,有一人家,姓张,已于三日前生一子,今正三朝,在家浴儿。源乃恳求一见,其人不许。源告以始末,贿以金帛,乃令源至中堂。妇人抱子正浴,小儿见源,果然一笑,源大喜而返。是晚,小儿果卒。源乃别长老回家。不题。

日往月来,星移斗换,不觉又十载有馀。时唐十六帝僖宗乾符三年,黄巢作乱,天下骚动,万姓流离。君王幸蜀,民舍宫室悉遭兵火,一无所存。亏著晋王李克用,兴兵灭巢,僖宗龙归旧都,天下稍定,道路始通。源因货殖,来至江浙路杭州地方。时当清明,正是良辰美景,西湖北山游人如蚁。源思十二年前圆泽所言:下天竺相会。乃信步随众而行。见两山夹川,清流可爱,赏心不倦。不觉行入下竺寺西廊,看葛洪炼丹井。转入寺后,见一大石临溪,泉流其畔。源心大喜,少坐片时。

忽闻隔川歌声。源见一牧童,年约十二三岁,身骑牛背,隔水高歌。源心异之,侧耳听其歌云: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又云: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当时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

歌毕,只见小童远远的看著李源,拍手大笑。源惊异之,急欲过川相问而不可得。遥望牧童,度柳穿林,不知去向。李源不胜惆怅,坐于石上久之。问于僧人,答道:“此乃葛稚川石也。”源深详其诗,乃十二年圆泽之语,并月峰下火文记。至此在下竺相会,恰好正是三生!访问小儿住处,并言无有,源心怏怏而返。后人因呼源所坐葛稚川之石为“三生石”,至今古迹犹存。后来瞿宗吉有诗云:

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

王元瀚又有诗云:

处世分明一梦魂,身前身后孰能论?夕阳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如今再说个两世相逢的故事,乃是“明悟禅师赶五戒”,又说是“佛印长老度东坡”。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去那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乃名山古刹。本寺有两个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唤做五戒禅师,一个唤作明悟禅师。这五戒禅师,年三十一岁,形容古怪,左边瞽一目,身不满五尺。本贯西京洛阳人,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禅宗释教,如法了得,参禅访道。俗姓金,法名五戒。且问何谓之“五戒”?

第一戒者,不杀生命;

第二戒者,不偷盗财物;

第三戒者,不听淫声

美色;

第四戒者,不饮酒茹荤;

第五戒者,不妄言造语。

此谓之“五戒”。

忽日云游至本寺,访大行禅师。

禅师见五戒佛法晓得,留在寺中,做了上色徒弟。

不数年,大行禅师圆寂,本寺僧众立他做住持,每日打坐参禅。

那第二个唤做明悟禅师,年二十九岁,生得头圆耳大,面阔口方,眉清目秀,丰彩精神,身长七尺,貌类罗汉。

本贯河南太原府人氏,俗姓王,自幼聪明,笔走龙蛇。

参禅访道,出家在本处沙陀寺,法名明悟。

后亦云游至宁海军,到净慈寺来访五戒禅师。

禅师见他聪明了得,就留于本寺做师弟。

二人如一母所生,且是好。

但遇著说法,二人同升法座,讲说佛教,不在话下。

忽一日,冬尽春初,天道严寒,阴云作雪,下了两日。

第三日,雪霁天晴。

五戒禅师清早在方丈禅椅上坐,耳内远远的听得小孩儿啼哭声。

当时便叫身边一个知心腹的道人,唤做清一,吩咐道:“你可去山门外各处看,有甚事来与我说。”

清一道:“长老,落了两日雪,今日方晴,料无甚事。”

长老道:“你可快去看了来回话。”

清一推托不过,只得走到山门边。

那时天未明,山门也不曾开。

叫门公开了山门,清一打一看时,吃了一惊,道:“善哉,善哉!”正所谓:

日日行方便,时时发道心。

但行平等事,不用问前程。

当时清一见山门外松树根雪地上,一块破席,放一个小孩儿在那里,口里道:“苦哉,苦哉!甚人家将这个孩儿丢在此间?不是冻死,便是饿死!”

走向前仔细一看,却是五六个月一个女儿,将一个破衲头包著,怀内揣著个纸条儿,上写生年月日时辰。

清一口里不说,心下思量:“古人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连忙走回方丈,禀复长老道:“不知甚人家,将个五七个月女孩儿,破衣包著,撇在山门外松树根头。这等寒天,又无人来往,怎的做个方便,救他则个!”

长老道:“善哉,善哉!清一,难得你善心。你如今抱了回房,早晚把些粥饭与他,喂养长大,把与人家。救他性命,胜做出家人。”

当时清一急急出门去,抱了女儿到方丈中,回复长老。

长老看道:“清一,你将那纸条儿我看。”

清一递与长老。

长老看时,却写道:“今年六月十五日午时生,小名红莲。”

长老吩咐清一:“好生抱去房里,养到五七岁,把与人家去,也是好事。”

清一依言,抱到千佛殿后,一带三间四椽平屋房中,放些火,在火囤内烘他,取些粥喂了。

似此日往月来,藏在空房中,无人知觉,一向长老也忘了。

不觉红莲已经十岁。

清一见他生得清秀,诸事见便,藏匿在房里,出门锁了,入门关了,且是谨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倏忽这红莲女长成一十六岁,这清一如自生的女儿一般看待。

虽然女子,却只打扮如男子,衣服鞋袜,头上头发,前齐眉,后齐项,一似个小头陀。

且是生得清楚,在房内茶饭针线。

清一指望寻个女婿,要他养老送终。

一日,时遇六月炎天,五戒禅师忽想十数年前之事。

洗了浴,吃了晚粥,迳走到千佛阁后来。

清一道:“长老希行。”

长老道:“我问你,那年抱的红莲,如今在那里?”

清一不敢隐匿,引长老到房中一见,吃了一惊,却似:

分开八块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来。

长老一见红莲,一时差讹了念头,邪心遂起,嘻嘻笑道:“清一,你今晚可送红莲到我卧房中来,不可有误。你若依我,我自擡举你。此事切不可泄漏,只教他做个小头陀,不要使人识破他是女子。”

清一口中应允,心内想道:“欲待不依长老又难,依了长老,今夜去到房中,必坏了女身,千难万难。”

长老见清一应不爽利,便道:“清一,你锁了房门,跟我到房里去。”

清一跟了长老,迳到房中。

长老去衣箱里,取出十两银子,把与清一,道:“你且将这些去用,我明日与你讨道度牒,剃你做徒弟,你心下如何?”

清一道:“多谢长老擡举。”只得收了银子,别了长老。

回到房中,低低说与红莲道:“我儿,却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你,心中喜爱。你今等夜静,我送你去伏事长老。你可小心仔细,不可有误。”

红莲见父亲如此说,便应允了。

到晚,两个吃了晚饭。

约莫二更天气,清一领了红莲,迳到长老房中,门窗无些阻当。

原来长老有两个行者在身边伏事,当晚吩咐:“我要出外闲走乘凉,门窗且未要关。”因此无阻。

长老自在房中等清一送红莲来。

候至二更,只见清一送小头陀来房中。

长老接入房内,吩咐清一:“你到明日此时来领他回房去。”

清一自回房中去了。

且说长老关了房门,灭了琉璃灯,携住红莲手,一将将到牀前。

教红莲脱了衣服,长老向前一搂,搂在怀中,抱上牀去。

却便似:

戏水鸳鸯,穿花鸾凤。

喜孜孜枝生连理,美甘甘带绾同心。

恰恰莺声,不离耳畔;津津甜唾,笑吐舌尖。

杨柳腰,脉脉春波;樱桃口,微微气喘。

星眼朦胧,细细汗流香玉体;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心。

一个初侵女色,犹如饿虎吞羊;一个乍遇男儿,好似渴龙得水。

可惜菩提甘露水,倾入红莲两瓣中。

当日长老与红莲云收雨散,却好五更,天色将明。

长老思量一计,怎生藏他在房中?

房中有口大衣厨,长老开了锁,将厨内物件都收拾了,却教红莲坐在厨中,吩咐道:“饭食我自将来与你吃,可放心宁耐则个。”

红莲是女孩儿家,初被长老

淫勾,心中也喜,躲在衣厨内,把锁锁了。

少间,长老上殿诵经毕,入房,闭了房门,将厨开了锁,放出红莲,把饮食与他吃了,又放些果子在厨内,依先锁了。

至晚,清一来房中,领红莲回房去了。

却说明悟禅师,当夜在禅椅上入定回来,慧眼已知五戒禅师差了念头,犯了色戒,淫了红莲,把多年清行,付之东流。

“我今劝省他不可如此。”也不说出。

至次日,正是六月尽,门外撇骨池内,红白莲花盛开。

明悟长老令行者采一朵白莲花,将回自己房中,取一花瓶插了,教道人备杯清茶在房中。

却教行者去请五戒禅师:“我与他赏莲花,吟诗谈话则个。”

不多时,行者请到五戒禅师。

两个长老坐下,明悟道:“师兄,我今日见莲花盛开,对此美景,折一朵在瓶中,特请师兄吟诗清话。”

五戒道:“多蒙清爱。”

行者捧茶至。

茶罢,明悟禅师道:“行者,取文房四宝来。”

行者取至面前,五戒道:“将何物为题?”

明悟道:“便将莲花为题。”

五戒捻起笔来,便写四句诗道:

“一枝菡萏瓣初张,相伴葵榴花正芳。似火石榴虽可爱,争如翠盖芰荷香?”

五戒诗罢,明悟道:“师兄有诗,小僧岂得无语乎?”

落笔便写四句诗曰:

“春来桃杏尽舒张,万蕊千花斗艳芳。夏赏芰荷真可爱,红莲争似白莲香?”

明悟长老依韵诗罢,呵呵大笑。

五戒听了此言,心中一时解悟,面皮红一回,青一回,便转身辞回卧房。

对行者道:“快与我烧桶汤来洗浴。”

行者连忙烧汤与长老。

洗浴罢,换了一身新衣服,取张禅椅到房中,将笔在手,拂开一张素纸,便写八句《辞世颂》曰:

“吾年四十七,万法本归一。只为念头差,今朝去得急。传与悟和尚,何劳苦相逼?幻身如雷电,依旧苍天碧。”

写罢《辞世颂》,教焚一炉香在面前。

长老上禅椅上,左脚压右脚,右脚压左脚,合掌坐化。

行者忙去报与明悟禅师。

禅师听得大惊,走到房中看时,见五戒师兄已自坐化去了。

看了面前《辞世颂》,道:“你好却好了,只可惜差了这一著。你如今虽得个男子身,长成不信佛、法、僧三宝,必然灭佛谤僧,后世却堕落苦海,不得皈依佛道,深可痛哉!真可惜哉!你道你走得快,我赶你不著不信!”

当时也教道人烧汤洗浴,换了衣服,到方丈中,上禅椅跏趺而坐。

吩咐徒众道:“我今去赶五戒和尚,汝等可将两个龛子盛了,放三日一同焚化。”

嘱罢,圆寂而去。

众僧皆惊,有如此异事!

城内城外听得本寺两个禅师同日坐化,各皆惊讶。

来烧香礼拜布施者,人山人海,男子妇人不计其数。

嚷了三日,擡去金牛寺焚化,拾骨撇了。

这清一遂浼人说议亲事,将红莲女嫁与一个做扇子的刘待诏为妻,养了清一在家,过了下半世。不在话下。

且说明悟一灵真性,直赶至四川眉州眉山县城中,五戒已自托生在一个人家。

这个人家,姓苏,名洵,字明允,号老泉居士,诗礼之人。

院君王氏,夜梦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吃了一惊。

明旦分娩一子,生得眉清目秀,父母皆喜。

三朝满月,百日一周,不在话下。

却说明悟一灵,也托生在本处,姓谢,名原,字道清。

妻章氏,亦梦一罗汉,手持一印,来家抄化。

因惊醒,遂生一子。

年长,取名谢瑞卿。

自幼不吃荤酒,一心只爱出家。

父母是世宦之家,怎么肯?

勉强送他学堂攻书。

资性聪明,过目不忘,吟诗作赋,无不出人头地。

喜看的是诸经内典,一览辄能解会。

随你高僧讲论,都不如他。

可惜一肚子学问,不屑应举求官;

但说著功名之事,笑而不答。

这也不在话下。

却说苏老泉的孩儿,年长七岁,教他读书写字,十分聪明,目视五行书。

行至十岁来,五经三史,无所不通。

取名苏轼,字子瞻。

此人文章冠世,举笔珠玑,从幼与谢瑞卿同窗相厚,只是志趣不同。

那东坡志在功名,偏不信佛法,最恼的是和尚,常言:“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毒转秃,转秃转毒。我若一朝管了军民,定要灭了这和尚们,方遂吾愿。”

见谢瑞卿不用荤酒,便大笑道:“酒肉乃养生之物,依你不杀生,不吃肉,羊、豕、鸡、鹅,填街塞巷,人也没处安身了。况酒是米做的,又不害性命,吃些何伤?”

每常二人相会,瑞卿便劝子瞻学佛,子瞻便劝瑞卿做官。

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三生结果。”

子瞻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如做官,实在事业。”

终日议论,各不相胜。

仁宗天子嘉佑改元,子瞻往东京应举,要拉谢瑞卿同去,瑞卿不从。

子瞻一举成名,御笔除翰林学士,锦衣玉食,前呼后拥,富贵非常。

思念窗友谢瑞卿不肯出仕,“吾今接他到东京,他见我如此富贵,必然动了功名之念。”

于是修书一封,差人到眉山县接谢瑞卿到来。

谢瑞卿也恐怕子瞻一旦富贵,果然谤佛灭僧,也要劝化他回心改念,遂随著差人到东京,与子瞻相见。

两人终日谈论,依旧各执己见,不相上下。

你说事有凑巧,物有偶然。

适值东京大旱,赤地千里。

仁宗天子降旨,特于内庭修建七日黄罗大醮,为万民祈雨。

仁宗一日亲自行香二次,百官皆素服奔走执事。

翰林官专管撰青词,子瞻奉旨修撰,要拉瑞卿同去,共观胜会。

瑞卿心中却不愿行。

子瞻道:“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日朝廷请下三十六处名僧,建下祈场,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却不挫过?”

道:“朝廷设醮,虽然仪文好看,都是套数,那有什么高僧谈经说法,使人倾听?”

看起来也是子瞻法缘该到,自然生出机会来。

当日子瞻定要瑞卿作伴同往,瑞卿拗他不过,只得从命。

二人到了佛场,子瞻随班效劳,瑞卿打扮个道人模样,往来观看法事。

忽然仁宗天子驾到,众官迎入,在佛前拈香下拜。

瑞卿上前一步,偷看圣容,被仁宗龙目观见。

瑞卿生得面方耳大,丰仪出众,仁宗金口玉言,问道:“这汉子何人?”

苏轼一时著了忙,使个急智,跪下奏道:“此乃大相国寺新来一个道人,为他深通经典,在此供香火之役。”

仁宗道:“好个相貌!既然深通经典,赐你度牒一道,钦度为僧。”

谢瑞卿自小便要出家做和尚,恰好圣旨吩咐,正中其意。

当下谢恩已毕,奏道:“既蒙圣恩剃度,愿求御定法名。”

仁宗天子问礼部取一道度牒,御笔判定“佛印”二字。

瑞卿领了度牒,重又叩谢。

候圣驾退了,瑞卿就于醮坛佛前祝髪,自此只叫佛印,不叫谢瑞卿了。

那大相国寺众僧,见佛印参透佛法,又且圣旨剃度,苏学士的乡亲好友,谁敢怠慢?都称他做“禅师”,不在话下。

且说苏子瞻特地接谢瑞卿来东京,指望劝他出仕,谁知带他到醮坛行走,累他落发改名为僧,心上好不过意。

谢瑞卿向来劝子瞻信心学佛,子瞻不从;今日到是子瞻作成他落发,岂非天数,前缘注定?

那佛印虽然心爱出家,故意埋怨子瞻许多言语,子瞻惶恐无任,只是谢罪,再不敢说做和尚的半个字儿不好。

任凭佛印谈经说法,只得悉心听受;若不听受时,佛印就发恼起来。

听了多遍,渐渐相习,也觉佛经讲得有理,不似向来水火不投的光景了。

朔望日,佛印定要子瞻到相国寺中礼佛奉斋,子瞻只得依他。

又子瞻素爱佛印谈论,日常无事,便到寺中与佛印闲讲,或分韵吟诗。

佛印不动荤酒,子瞻也随著吃素,把个毁僧谤佛的苏学士,变做了护法敬僧的苏子瞻了。

佛印乘机又劝子瞻弃官修行。

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东,与师同隐。”

因此别号东坡居士,人都称为苏东坡。

那苏东坡在翰林数年,到神宗皇帝熙宁改元,差他知贡举,出策题内讥诮了当朝宰相王安石。

安石在天子面前谮他恃才轻薄,不宜在史馆,遂出为杭州通判。

与佛印相别,自去杭州赴任。

一日,在府中闲坐,忽见门吏报说:“有一和尚,说是本处灵隐寺住持,要见学士相公。”

东坡教门吏出问:“何事要见相公?”

佛印见问,于门吏处借纸笔墨来,便写四字送入府去。

东坡看其四字:“诗僧谒见。”

东坡取笔来批一笔云:“诗僧焉敢谒王侯?”

教门吏把与和尚。

和尚又写四句诗道:

“大海尚容蛟龙隐,高山也许凤皇游。笑却小人无度量,‘诗僧焉敢谒王侯?’”

东坡见此诗,方才认出字迹,惊讶道:“他为何也到此处?快请相见。”

你道那和尚是谁?正是佛印禅师。

因为苏学士谪官杭州,他辞下大相国寺,行脚到杭州灵隐寺住持,又与东坡朝夕往来。

后来东坡自杭州迁任徐州,又自徐州迁任湖州,佛印到处相随。

神宗天子元丰二年,东坡在湖州做知府,偶感触时事,做了几首诗,诗中未免含著讥讽之意。

御史李定、王圭等交章劾奏苏轼诽谤朝政。

天子震怒,遣校尉拿苏轼来京,下御史台狱,就命李定勘问。

李定是王安石门生,正是苏家对头,坐他大逆不道,问成死罪。

东坡在狱中,思想著甚来由,读书做官,今日为几句诗上,便丧了性命?

乃吟诗一首自叹,诗曰:

“人家生子愿聪明,我为聪明丧了生。但愿养儿皆愚鲁,无灾无祸到公卿。”

吟罢,凄然泪下,想道:“我今日所处之地,分明似鸡鸭到了庖人手里,有死无活。

想鸡鸭得何罪,时常烹宰他来吃?只为他不会说话,有屈莫伸。

今日我苏轼枉了能言快语,又向那处伸冤?岂不苦哉!

记得佛印时常劝我戒杀持斋,又劝我弃官修行,今日看来,他的说话,句句都是,悔不从其言也!”

叹声未绝,忽听得数珠索落一声,念句“阿弥陀佛”。

东坡大惊,睁眼看时,乃是佛印禅师。

东坡忘其身在狱中,急起身迎接,问道:“师兄何来?”

佛印道:“南山净慈孝光禅寺,红莲花盛开,同学士去玩赏。”

东坡不觉相随而行,到于孝光禅寺。

进了山门,一路僧房曲折,分明是熟游之地;法堂中摆设钟磬经典之类,件件认得,好似自家家里一般,心下好生惊怪。

寺前寺后,走了一回,并不见有莲花。

乃问佛印禅师道:“红莲在那里?”

佛印向后一指道:“这不是红莲来也?”

东坡回头看时,只见一个少年女子,从千佛殿后,冉冉而来。

走到面前,深深道个万福。

东坡看那女子,如旧日相识。

那女子向袖中摸出花笺一幅,求学士题诗。

佛印早取到笔砚,东坡遂信手写出四句,道是:

“四十七年一念错,贪却红莲甘堕却。孝光禅寺晓钟鸣,这回抱定如来脚。”

那女子看了诗,扯得粉碎,一把抱定东坡,说道:“学士休得忘恩负义!”

东坡正没奈何,却得佛印劈手拍开,惊出一身冷汗。

醒将转来,乃是南柯一梦,狱中更鼓正打五更。

东坡寻思:“此梦非常,四句诗一字不忘。”

正不知甚么缘故,忽听得远远晓钟声响,心中顿然开悟:“分明前世在孝光寺出家,为色欲堕落,今生受此苦楚。

若得佛力覆庇,重见天日,当一心护法,学佛修行。”

少顷天明,只见

狱官进来称贺,说:“圣旨赦学士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东坡得赦,才出狱门,只见佛印禅师在于门首,上前问讯道:“学士无恙?贫僧相候久矣!”

原来被逮之日,佛印也离了湖州,重来东京大相国寺住持,看取东坡下落。

闻他问成死罪,各处与他分诉求救,却得吴充、王安礼两个正人,在天子面前竭力保奏。

太皇太后曹氏,自仁宗朝便闻苏轼才名,今日也在宫中劝解。

天子回心转意,方有这道赦书。

东坡见了佛印,分明是再世相逢,倍加欢喜。

东坡到五凤楼下,谢恩过了,便来大相国寺,寻佛印说其夜来之梦。

说到中间,佛印道:“住了,贫僧昨夜亦梦如此。”

也将所梦说出,后一段与东坡梦中无二。

二人互相叹异。

次日,圣旨下,苏轼谪守黄州。

东坡与佛印相约:且不上任,迂路先到宁海军钱塘门外来访孝光禅寺。

比及到时,路迳门户,一如梦中熟识。

访问僧众,备言五戒私污红莲之事。

那五戒临化去时,所冩《辞世颂》,寺僧兀自藏著。

东坡索来看了,与自己梦中所题四句诗相合,方知佛法轮回,并非诳语,佛印乃明悟转生无疑。

此时东坡便要削发披缁,跟随佛印出家。

佛印到不允从,说道:“学士宦缘未断,二十年后,方能脱离尘俗。但愿坚持道心,休得改变。”

东坡听了佛印言语,复来黄州上任。

自此不杀生,不多饮酒,浑身内外,皆穿布衣,每日看经礼佛。

在黄州三年,佛印仍朝夕相随,无日不会。

哲宗皇帝元佑改元,取东坡回京,升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

不数年,升做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

佛印又在大相国寺相依,往来不绝。

到绍圣年间,章敦做了宰相,复行王安石之政,将东坡贬出定州安置。

东坡到相国寺相辞佛印,佛印道:“学士宿业未除,合有几番劳苦。”

东坡问道:“何时得脱?”

佛印说出八个字来,道是:

“逢永而返,逢玉而终。”

又道:“学士牢记此八字者!学士今番跋涉忒大,贫僧不得相随,只在东京等候。”

东坡怏怏而别。

到定州未及半年,再贬英州;不多时,又贬惠州安置;在惠州年馀,又徙儋州;又自儋州移廉州;自廉州移永州;踪迹无定,方悟佛印“跋涉忒大”之语。

在永州不多时,赦书又到,召还提举玉局观。

想著:“‘逢永而返’,此句已应了;‘逢玉而终”,此乃我终身结局矣。”

乃急急登程,重到东京,再与佛印禅师相会。

佛印道:“贫僧久欲回家,只等学士同行。”

东坡此时大通佛理,便晓得了。

当夜两个在相国寺,一同沐浴了毕,讲论到五更,分别而去。

这里佛印在相国寺圆寂,东坡回到寓中,亦无疾而逝。

至道君皇帝时,有方士道:“东坡已作大罗仙。亏了佛印相随一生,所以不致堕落。佛印是古佛出世。”

这两世相逢,古今罕有,至今流传做话本。

有诗为证:

禅宗法教岂非凡?佛祖流传在世间。铁树开花千载易,坠落阿鼻要出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译文

明悟禅师追赶五戒

从前是东土世界的过客,如今成为菩提会上的修行者。手持杨柳枝站在净土前,回想往事,仿佛前世的记忆。

话说从前唐太祖,姓李,名渊,继承了隋朝的天下,建都于陕西长安,颁布了新的法令。依靠次子李世民,扫平了七十二处战乱,收服了十八处蛮族部落。改年号为武德。建立了文学馆,招揽了十八位学士,建造了凌烟阁,绘制了二十三位功臣的画像。依靠魏徵、杜如晦、房玄龄等人治理天下。贞观、治平、开元这几个年号,都是治世的象征。只因为唐玄宗末年,宠信奸臣李林甫、卢杞、杨国忠等人,导致了安禄山的叛乱。后来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外部有藩镇割据,内部有宦官专权,君子退隐,小人得势,唐朝始终未能恢复太平。

且说洛阳有一个人,姓李,名源,字子澄,是一位博学之士,腹中记诵了五车书,胸中包藏了千古历史。因见朝政混乱,退隐不仕,与当地的慧林寺首座僧人圆泽成为好友,交往甚密。圆泽的诗名遍及洛阳,德行广为人知,是宿世的古佛,当时的豪杰都敬仰他。圆泽常与李源一起游山玩水,凭吊古迹,赏月吟风,怡情遣兴,诗赋文词,几乎走遍了山川。忽然有一天,他们相约乘船前往瞿塘三峡,游览天开图画寺。李源带了一个仆人,圆泽带了一个弟子,四人一起出发。不到半个月,到达三峡,船靠岸后,他们整理衣冠上岸。忽然看见一个妇人,年纪大约三十岁,外面穿着旧衣服,里面穿着锦缎内衣,身怀六甲,背着瓦罐在汲清泉。圆泽一见,脸色变得不悦,指着妇人对李源说:“这个孕妇就是我托身的地方,明天早上我就要西行了。”李源惊讶地问:“师父这话是什么意思?”圆泽说:“我今天就要圆寂了,自有告别的话要说。”四人于是进入寺庙,寺僧接待了他们。喝茶之后,圆泽详细说明了缘由,众人都感到惊异。圆泽于是用香汤沐浴,吩咐弟子完毕后,与李源告别。他说:“我今生有幸活了四十岁,与你交往甚密。如今大限已到,只能分别。三天后,请你到她家拜访,那是我托身的地方。三天后给孩子洗澡时,他会对你一笑,作为验证,当晚我也会去世。再过十二年,我们在杭州天竺寺相见。”于是取来纸笔,写下辞世颂:

“四十年来体性空,多于诗酒乐心胸。今朝别却故人去,日后相逢下竺峰。

咦!

幻身复入红尘内,赢得君家再与逢。”

颂毕,圆泽盘腿而坐,安然圆寂。寺中僧众为他穿上袈裟,送入后山岩洞中,请本寺的月峰长老点火。僧众诵经完毕后,月峰坐在轿上,手持火把,打个问讯,念道:

“三教从来本一宗,吾师全具得灵通。今朝觉化归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风。

恭惟圆寂圆泽禅师堂头大和尚之觉灵曰:惟灵生于河南,长在洛阳。自入空门,心无罣碍,酒吞江海,诗泣鬼神。惟思玩水寻山,不厌粗衣藜食。交至契之李源,游瞿塘之三峡。因见孕妇而负罂,乃思托身而更出。再世杭州相见,重会今日交契。如今送入离宫,听取山僧指秘。咄!

三生共会下竺峰,葛洪井畔寻踪迹。”

颂毕,火化时,只见一道青烟直冲云霄,烟中显现出圆泽的全身本相,合掌向空中飞去。不久,舍利如雨般落下。众僧将骨灰收入塔中,李源悲痛不已。

首座僧人留李源在寺中住了几天。到了第三天,李源来到寺前,向居民打听。离寺不到半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三天前生了一个儿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正在家里给孩子洗澡。李源恳求见一面,主人起初不同意。李源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用金银贿赂,主人才让李源进入中堂。妇人抱着孩子正在洗澡,孩子见到李源,果然笑了一下,李源大喜而归。当晚,孩子果然去世了。李源告别长老回家。此事暂且不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又过了十多年。当时是唐僖宗乾符三年,黄巢作乱,天下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皇帝逃往蜀地,民舍宫室都被战火焚毁,一无所有。幸亏晋王李克用起兵灭掉了黄巢,僖宗才得以回到旧都,天下稍微安定,道路开始畅通。李源因经商来到江浙路的杭州。当时正值清明,正是良辰美景,西湖北山的游人如织。李源想起十二年前圆泽的话:在下天竺相见。于是信步随众而行。看见两山夹着一条清澈的溪流,景色宜人,心情愉悦。不知不觉走到下竺寺的西廊,看到了葛洪炼丹的井。转入寺后,看见一块大石头临溪而立,泉水从旁边流过。李源心中大喜,稍坐片刻。

忽然听到对岸传来歌声。李源看见一个牧童,年纪大约十二三岁,骑在牛背上,隔水高歌。李源感到奇怪,侧耳倾听他唱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又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当时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寻烟棹上瞿塘。”

唱完后,只见牧童远远地看着李源,拍手大笑。李源感到惊异,急忙想过河去问个明白,但无法过去。远远望着牧童,穿过柳林,不知去向。李源心中惆怅,坐在石头上良久。问僧人,僧人回答说:“这是葛稚川的石碑。”李源仔细琢磨牧童的诗句,发现正是十二年前圆泽的话,以及月峰长老火化时的文记。此时在下竺寺相见,恰好正是三生!李源打听牧童的住处,但无人知晓,李源心中不快而返。后人因此将李源所坐的葛稚川石碑称为“三生石”,至今古迹犹存。后来瞿宗吉有诗云:

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

王元瀚又有诗云:

处世分明一梦魂,身前身后孰能论?夕阳山下三生石,遗得荒唐迹尚存。

这段话文,叫做“三生相会”。如今再说一个两世相逢的故事,叫做“明悟禅师赶五戒”,又叫做“佛印长老度东坡”。

话说大宋英宗治平年间,在浙江路宁海军钱塘门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是一座名山古刹。寺中有两位得道高僧,是师兄师弟,一个叫五戒禅师,一个叫明悟禅师。这五戒禅师,年纪三十一岁,相貌古怪,左眼失明,身高不足五尺。他本是西京洛阳人,自幼聪明,提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大后出家,禅宗释教,修行得法,参禅访道。俗姓金,法名五戒。那么,什么是“五戒”呢?

第一戒,不杀生;

第二戒,不偷盗财物;

第三戒,不听淫声

美色;

第四戒是,不饮酒不吃荤;

第五戒是,不胡说八道。

这就是所谓的“五戒”。

有一天,五戒禅师云游到本寺,拜访大行禅师。

禅师见五戒禅师懂得佛法,便将他留在寺中,成为上等徒弟。

没过几年,大行禅师圆寂,寺中僧众推举五戒禅师为住持,他每天打坐参禅。

第二位禅师名叫明悟禅师,二十九岁,长得头圆耳大,面阔口方,眉清目秀,神采奕奕,身高七尺,相貌像罗汉。

他原籍河南太原府,俗姓王,自幼聪明,文笔如龙蛇般流畅。

他参禅访道,出家在本地的沙陀寺,法名明悟。

后来他也云游到宁海军,到净慈寺拜访五戒禅师。

五戒禅师见他聪明过人,便将他留在寺中做师弟。

两人如同一母所生,关系非常好。

每当讲法时,两人一同登上法座,讲解佛教教义,这里不再赘述。

有一天,冬去春来,天气严寒,阴云密布,下了两天雪。

第三天,雪停了,天晴了。

五戒禅师清早坐在方丈的禅椅上,远远听到小孩的啼哭声。

他立刻叫来身边一个心腹道人,名叫清一,吩咐道:“你去山门外各处看看,有什么事情回来告诉我。”

清一说:“长老,下了两天雪,今天才晴,估计没什么事。”

长老说:“你快去看了回来报告。”

清一推脱不过,只好走到山门边。

那时天还没亮,山门也没开。

他叫门公开了山门,清一一看,吃了一惊,说道:“善哉,善哉!”正所谓:

日日行方便,时时发道心。

但行平等事,不用问前程。

当时清一看到山门外松树根下的雪地上,有一块破席子,上面放着一个小孩,他说道:“苦哉,苦哉!谁家把这孩子丢在这里?不是冻死,就是饿死!”

他走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女婴,用破布包着,怀里揣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

清一嘴上不说,心里想:“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他连忙跑回方丈,向长老报告:“不知道是谁家,把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女婴,用破衣包着,丢在山门外松树根下。这么冷的天,又没人来往,怎么才能救她呢!”

长老说:“善哉,善哉!清一,难得你有善心。你现在把她抱回房里,早晚给她喂些粥饭,养大后送给别人家。救她一命,胜过出家人修行。”

当时清一急忙出门,把女婴抱回方丈,交给长老。

长老说:“清一,你把那张纸条给我看看。”

清一递给长老。

长老看时,上面写着:“今年六月十五日午时生,小名红莲。”

长老吩咐清一:“好好抱回房里,养到五六岁,送给别人家,也是件好事。”

清一依言,把女婴抱到千佛殿后,一带三间四椽的平房里,生火取暖,喂她粥饭。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红莲被藏在空房里,无人知晓,连长老也忘了这件事。

不知不觉,红莲已经十岁了。

清一见她长得清秀,做事机灵,便把她藏在房里,出门锁门,进门关门,非常谨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红莲长到了十六岁,清一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

虽然她是女子,但打扮得像男子,衣服鞋袜,头发前齐眉,后齐项,像个小和尚。

她长得清秀,在房里做茶饭针线。

清一希望找个女婿,让她养老送终。

一天,正值六月炎热的天气,五戒禅师忽然想起十几年前的事。

他洗了澡,吃了晚粥,径直走到千佛阁后。

清一说:“长老稀客。”

长老说:“我问你,那年抱来的红莲,现在在哪里?”

清一不敢隐瞒,带长老到房里一看,吃了一惊,仿佛:

分开八块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来。

长老一见红莲,一时起了邪念,笑嘻嘻地说:“清一,你今晚把红莲送到我卧房来,不可有误。你若依我,我自会提拔你。这件事千万不能泄露,只让她做个小和尚,不要让人知道她是女子。”

清一口中答应,心里想:“不依长老又难,依了长老,今晚去他房里,必定坏了红莲的身子,真是千难万难。”

长老见清一答应得不爽快,便说:“清一,你锁了房门,跟我到房里去。”

清一跟着长老,径直来到房里。

长老从衣箱里取出十两银子,递给清一,说:“你先拿这些去用,明天我给你讨个度牒,剃你做徒弟,你觉得如何?”

清一说:“多谢长老提拔。”只得收了银子,告别长老。

回到房里,低声对红莲说:“我儿,刚才来的是本寺长老。他见你,心中喜欢。你今晚等夜深人静,我送你去服侍长老。你要小心仔细,不可有误。”

红莲听父亲这么说,便答应了。

到了晚上,两人吃了晚饭。

大约二更时分,清一带着红莲,径直来到长老房里,门窗没有阻挡。

原来长老有两个行者在身边服侍,当晚吩咐:“我要出去乘凉,门窗暂时不要关。”所以没有阻挡。

长老在房里等着清一送红莲来。

等到二更,只见清一送小和尚来房里。

长老把红莲接进房里,吩咐清一:“你明天这个时候来领她回房。”

清一自己回房去了。

长老关了房门,灭了琉璃灯,拉着红莲的手,走到床前。

他让红莲脱了衣服,长老上前一把搂住她,抱上床去。

就像:

戏水的鸳鸯,穿花的鸾凤。

喜滋滋的连理枝,美滋滋的同心结。

莺声恰恰,不离耳畔;甜唾津津,笑吐舌尖。

杨柳腰,脉脉春波;樱桃口,微微气喘。

星眼朦胧,细细汗流香玉体;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心。

一个初次接触女色,犹如饿虎吞羊;一个初次遇到男子,好似渴龙得水。

可惜菩提甘露水,倾入红莲两瓣中。

当天长老与红莲云雨过后,正好五更,天快亮了。

长老想了个办法,怎么把她藏在房里?

房里有个大衣柜,长老打开锁,把柜里的东西都收拾了,让红莲坐在柜里,吩咐道:“饭食我会送来给你吃,你安心忍耐。”

红莲是女孩儿家,初次被长老

淫欲的念头在心中滋生,红莲心中也感到欢喜,便躲进了衣橱内,并将衣橱锁上。

不久后,长老上殿诵经完毕,回到房间,关上门,打开衣橱的锁,将红莲放了出来,给她吃了些食物,又在衣橱里放了些果子,重新锁上。

到了晚上,清一来到房中,将红莲带回了自己的房间。

却说那明悟禅师,当夜在禅椅上入定归来,慧眼已经看出五戒禅师动了邪念,犯了色戒,与红莲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多年的清修就此毁于一旦。

“我现在要劝诫他,不能让他继续这样下去。”但他并没有说出口。

到了第二天,正是六月的最后一天,门外的撇骨池里,红白莲花盛开。

明悟长老让行者采了一朵白莲花,带回自己的房间,插在花瓶中,并让道人准备了一杯清茶放在房中。

然后让行者去请五戒禅师:“我要与他一起赏莲花,吟诗聊天。”

不久后,行者请来了五戒禅师。

两位长老坐下,明悟说道:“师兄,我今天看到莲花盛开,面对这美景,折了一朵插在瓶中,特意请师兄来吟诗聊天。”

五戒说道:“多谢师兄的厚爱。”

行者端上了茶。

喝完茶后,明悟禅师说道:“行者,去把文房四宝拿来。”

行者将文房四宝拿来,五戒问道:“以什么为题?”

明悟说道:“就以莲花为题吧。”

五戒拿起笔,写下了四句诗:

“一朵菡萏花瓣初开,与葵花、石榴花相伴,芳香四溢。虽然石榴花像火一样可爱,但怎能比得上荷叶的清香?”

五戒写完诗后,明悟说道:“师兄有诗,我怎能不回应呢?”

于是他也提笔写下了四句诗:

“春天里桃杏花盛开,万花争艳。夏天欣赏荷叶真是可爱,红莲怎能比得上白莲的清香?”

明悟长老依韵写完诗后,哈哈大笑。

五戒听了这话,心中顿时有所领悟,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青,便转身告辞回到了自己的卧房。

他对行者说道:“快去给我烧一桶热水来洗浴。”

行者连忙烧了热水给长老。

洗浴完毕后,五戒换了一身新衣服,取了一张禅椅到房中,拿起笔,铺开一张素纸,写下了八句《辞世颂》:

“我今年四十七岁,万法本应归一。只因一念之差,今日匆匆离去。传话给明悟和尚,何必苦苦相逼?幻身如雷电般短暂,终究归于苍天碧海。”

写完《辞世颂》后,他让人在面前焚了一炉香。

长老坐上禅椅,左脚压右脚,右脚压左脚,合掌坐化。

行者急忙去报告明悟禅师。

明悟禅师听到后大惊,赶到房中一看,发现五戒师兄已经坐化而去。

他看了面前的《辞世颂》,说道:“你虽然已经解脱,但可惜走错了一步。你如今虽然得到了男子身,但长大后不信佛、法、僧三宝,必然会灭佛谤僧,后世将堕入苦海,无法皈依佛道,真是令人痛惜!你说你走得快,我追不上你,不信!”

当时他也让道人烧了热水洗浴,换了衣服,到方丈中,盘腿坐在禅椅上。

他吩咐徒众道:“我现在要去追赶五戒和尚,你们可以将我们两人的遗体放入两个龛子中,放三天后一同焚化。”

嘱咐完毕后,明悟禅师也圆寂而去。

众僧都感到惊讶,竟然发生了如此奇异的事情!

城内城外的人听说本寺的两位禅师同日坐化,都感到惊讶。

前来烧香礼拜布施的人,人山人海,男女老少不计其数。

闹了三天后,遗体被抬到金牛寺焚化,骨灰被撒掉。

清一于是托人说媒,将红莲嫁给了一个做扇子的刘待诏为妻,自己则在家中养老,度过了下半生。此事暂且不提。

且说明悟的真灵,直接赶到了四川眉州眉山县城中,五戒已经托生在一个姓苏的人家。

这户人家姓苏,名洵,字明允,号老泉居士,是个诗礼之家。

他的妻子王氏,夜里梦见一个瞎眼的和尚走进房中,吓了一跳。

第二天早上,她生下了一个儿子,生得眉清目秀,父母都很高兴。

三朝满月,百日一周,暂且不提。

却说那明悟的真灵,也托生在当地,姓谢,名原,字道清。

他的妻子章氏,也梦见一个罗汉,手持一印,来到家中化缘。

她因此惊醒,随后生下了一个儿子。

儿子长大后,取名为谢瑞卿。

他从小不吃荤腥,一心只想出家。

但他的父母是世宦之家,怎么会同意?

他们勉强送他去学堂读书。

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吟诗作赋,无人能及。

他喜欢阅读佛经,一看就能理解。

无论哪位高僧讲论佛法,都不如他。

可惜他满腹学问,却不愿参加科举求官;

每当有人提起功名之事,他总是笑而不答。

此事暂且不提。

却说苏老泉的儿子,七岁时开始读书写字,十分聪明,能一目十行。

到了十岁,五经三史,无所不通。

他取名为苏轼,字子瞻。

此人文章冠绝当世,下笔如珠玑,从小与谢瑞卿同窗,关系很好,只是志趣不同。

那苏轼志在功名,偏偏不信佛法,最讨厌和尚,常说:“和尚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越毒越秃,越秃越毒。我若有一天掌管军民,一定要灭了这些和尚,才能遂我心愿。”

他见谢瑞卿不吃荤酒,便大笑道:“酒肉是养生的东西,像你这样不杀生、不吃肉,羊、猪、鸡、鹅满街跑,人都没地方住了。何况酒是米做的,又不害性命,喝点有什么关系?”

每次两人见面,谢瑞卿便劝苏轼学佛,苏轼便劝谢瑞卿做官。

谢瑞卿说道:“你做官是没完没了的事;不如学佛,三生得果。”

苏轼说道:“你学佛是虚无缥缈的事;不如做官,才是实在的事业。”

两人终日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

仁宗天子嘉佑元年,苏轼前往东京参加科举考试,想拉谢瑞卿一起去,但谢瑞卿不肯。

苏轼一举成名,被御笔钦点为翰林学士,锦衣玉食,前呼后拥,富贵非凡。

他思念同窗好友谢瑞卿不肯出仕,心想:“我现在接他到东京,他看到我如此富贵,一定会动心,想要追求功名。”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派人到眉山县接谢瑞卿来东京。

谢瑞卿也担心苏轼一旦富贵,真的会谤佛灭僧,便想劝他回心转意,于是跟随差人来到东京,与苏轼相见。

两人终日谈论,依旧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说来也巧,事情总有凑巧的时候。

当时东京正逢大旱,赤地千里。

仁宗天子下旨,特地在内庭修建七日黄罗大醮,为万民祈雨。

仁宗一日亲自上香两次,百官都穿着素服奔走执事。

翰林官专门负责撰写青词,苏轼奉旨撰写,想拉谢瑞卿一起去,共同观看这场盛会。

谢瑞卿心中却不愿去。

苏轼说道:“你平时最喜欢佛事,今天朝廷请来了三十六位名僧,建了祈雨场,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岂不是错过了?”

说:“朝廷设醮,虽然仪式好看,但都是形式,哪里有什么高僧讲经说法,让人倾听?”

看起来也是子瞻的佛缘到了,自然生出机会来。

当天子瞻一定要瑞卿作伴同去,瑞卿拗不过他,只得从命。

二人到了佛场,子瞻随班效劳,瑞卿打扮成道人模样,往来观看法事。

忽然仁宗天子驾到,众官迎接,在佛前拈香下拜。

瑞卿上前一步,偷看圣容,被仁宗龙目看见。

瑞卿生得面方耳大,仪表出众,仁宗金口玉言,问道:“这汉子是谁?”

苏轼一时慌了,使个急智,跪下奏道:“这是大相国寺新来的一个道人,因为他深通经典,在此供香火之役。”

仁宗道:“好个相貌!既然深通经典,赐你度牒一道,钦度为僧。”

谢瑞卿自小便要出家做和尚,恰好圣旨吩咐,正中其意。

当下谢恩已毕,奏道:“既蒙圣恩剃度,愿求御定法名。”

仁宗天子问礼部取一道度牒,御笔判定“佛印”二字。

瑞卿领了度牒,重又叩谢。

等圣驾退了,瑞卿就在醮坛佛前祝发,自此只叫佛印,不叫谢瑞卿了。

那大相国寺众僧,见佛印参透佛法,又且圣旨剃度,苏学士的乡亲好友,谁敢怠慢?都称他做“禅师”,不在话下。

且说苏子瞻特地接谢瑞卿来东京,指望劝他出仕,谁知带他到醮坛行走,累他落发改名为僧,心上好不过意。

谢瑞卿向来劝子瞻信心学佛,子瞻不从;今日倒是子瞻促成他落发,岂非天数,前缘注定?

那佛印虽然心爱出家,故意埋怨子瞻许多言语,子瞻惶恐无任,只是谢罪,再不敢说做和尚的半个字儿不好。

任凭佛印谈经说法,只得悉心听受;若不听受时,佛印就发恼起来。

听了多遍,渐渐相习,也觉佛经讲得有理,不似向来水火不投的光景了。

朔望日,佛印定要子瞻到相国寺中礼佛奉斋,子瞻只得依他。

又子瞻素爱佛印谈论,日常无事,便到寺中与佛印闲讲,或分韵吟诗。

佛印不动荤酒,子瞻也随著吃素,把个毁僧谤佛的苏学士,变做了护法敬僧的苏子瞻了。

佛印乘机又劝子瞻弃官修行。

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东,与师同隐。”

因此别号东坡居士,人都称为苏东坡。

那苏东坡在翰林数年,到神宗皇帝熙宁改元,差他知贡举,出策题内讥诮了当朝宰相王安石。

安石在天子面前谮他恃才轻薄,不宜在史馆,遂出为杭州通判。

与佛印相别,自去杭州赴任。

一日,在府中闲坐,忽见门吏报说:“有一和尚,说是本处灵隐寺住持,要见学士相公。”

东坡教门吏出问:“何事要见相公?”

佛印见问,于门吏处借纸笔墨来,便写四字送入府去。

东坡看其四字:“诗僧谒见。”

东坡取笔来批一笔云:“诗僧焉敢谒王侯?”

教门吏把与和尚。

和尚又写四句诗道:

“大海尚容蛟龙隐,高山也许凤皇游。笑却小人无度量,‘诗僧焉敢谒王侯?’”

东坡见此诗,方才认出字迹,惊讶道:“他为何也到此处?快请相见。”

你道那和尚是谁?正是佛印禅师。

因为苏学士谪官杭州,他辞下大相国寺,行脚到杭州灵隐寺住持,又与东坡朝夕往来。

后来东坡自杭州迁任徐州,又自徐州迁任湖州,佛印到处相随。

神宗天子元丰二年,东坡在湖州做知府,偶感触时事,做了几首诗,诗中未免含著讥讽之意。

御史李定、王圭等交章劾奏苏轼诽谤朝政。

天子震怒,遣校尉拿苏轼来京,下御史台狱,就命李定勘问。

李定是王安石门生,正是苏家对头,坐他大逆不道,问成死罪。

东坡在狱中,思想著甚来由,读书做官,今日为几句诗上,便丧了性命?

乃吟诗一首自叹,诗曰:

“人家生子愿聪明,我为聪明丧了生。但愿养儿皆愚鲁,无灾无祸到公卿。”

吟罢,凄然泪下,想道:“我今日所处之地,分明似鸡鸭到了庖人手里,有死无活。

想鸡鸭得何罪,时常烹宰他来吃?只为他不会说话,有屈莫伸。

今日我苏轼枉了能言快语,又向那处伸冤?岂不苦哉!

记得佛印时常劝我戒杀持斋,又劝我弃官修行,今日看来,他的说话,句句都是,悔不从其言也!”

叹声未绝,忽听得数珠索落一声,念句“阿弥陀佛”。

东坡大惊,睁眼看时,乃是佛印禅师。

东坡忘其身在狱中,急起身迎接,问道:“师兄何来?”

佛印道:“南山净慈孝光禅寺,红莲花盛开,同学士去玩赏。”

东坡不觉相随而行,到于孝光禅寺。

进了山门,一路僧房曲折,分明是熟游之地;法堂中摆设钟磬经典之类,件件认得,好似自家家里一般,心下好生惊怪。

寺前寺后,走了一回,并不见有莲花。

乃问佛印禅师道:“红莲在那里?”

佛印向后一指道:“这不是红莲来也?”

东坡回头看时,只见一个少年女子,从千佛殿后,冉冉而来。

走到面前,深深道个万福。

东坡看那女子,如旧日相识。

那女子向袖中摸出花笺一幅,求学士题诗。

佛印早取到笔砚,东坡遂信手写出四句,道是:

“四十七年一念错,贪却红莲甘堕却。孝光禅寺晓钟鸣,这回抱定如来脚。”

那女子看了诗,扯得粉碎,一把抱定东坡,说道:“学士休得忘恩负义!”

东坡正没奈何,却得佛印劈手拍开,惊出一身冷汗。

醒将转来,乃是南柯一梦,狱中更鼓正打五更。

东坡寻思:“此梦非常,四句诗一字不忘。”

正不知甚么缘故,忽听得远远晓钟声响,心中顿然开悟:“分明前世在孝光寺出家,为色欲堕落,今生受此苦楚。

若得佛力覆庇,重见天日,当一心护法,学佛修行。”

少顷天明,只见

狱官进来祝贺,说:“圣旨赦免了学士的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得到赦免,刚出狱门,就看到佛印禅师在门口,上前问候道:“学士还好吗?贫僧等候多时了!”

原来在苏东坡被捕的那天,佛印也离开了湖州,重新回到东京大相国寺担任住持,关注苏东坡的下落。

听说苏东坡被判了死罪,佛印四处为他求情,最终得到了吴充、王安礼两位正直的大臣在天子面前极力保奏。

太皇太后曹氏,从仁宗朝就听说过苏轼的才华,今天也在宫中劝解。

天子回心转意,才有了这道赦免的圣旨。

苏东坡见到佛印,仿佛是再世重逢,倍感欢喜。

苏东坡到五凤楼下谢恩后,便来到大相国寺,找佛印讲述他昨晚的梦。

说到一半,佛印说:“停一下,贫僧昨晚也做了同样的梦。”

佛印也将自己的梦说出来,后半段与苏东坡的梦完全一致。

两人互相感叹这奇异的现象。

第二天,圣旨下达,苏轼被贬到黄州任职。

苏东坡与佛印约定:暂时不去上任,绕路先到宁海军钱塘门外的孝光禅寺拜访。

到了那里,发现路径和门户,完全像梦中熟悉的一样。

询问寺里的僧人,详细讲述了五戒和尚私通红莲的事情。

那五戒和尚临终时写的《辞世颂》,寺里的僧人还保存着。

苏东坡要来看了,发现自己梦中所写的四句诗与《辞世颂》完全吻合,这才明白佛法的轮回并非虚言,佛印确实是明悟转世无疑。

此时苏东坡想要剃发出家,跟随佛印修行。

佛印却不答应,说道:“学士的官运还未结束,二十年后才能脱离尘世。希望你坚持修道之心,不要改变。”

苏东坡听了佛印的话,重新回到黄州上任。

从此不再杀生,不再多饮酒,全身内外都穿布衣,每天读经礼佛。

在黄州的三年里,佛印依然朝夕相伴,没有一天不见面。

哲宗皇帝元佑改元后,召苏东坡回京,升任翰林学士、经筵讲官。

没过几年,又升任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

佛印依然在大相国寺相伴,往来不断。

到了绍圣年间,章敦做了宰相,重新推行王安石的政策,将苏东坡贬到定州安置。

苏东坡到相国寺与佛印告别,佛印说:“学士的宿业还未消除,还要经历几番劳苦。”

苏东坡问:“什么时候才能解脱?”

佛印说了八个字:

“逢永而返,逢玉而终。”

又说:“学士一定要记住这八个字!学士这次的旅途非常艰难,贫僧无法相随,只能在东京等候。”

苏东坡依依不舍地告别。

到定州不到半年,又被贬到英州;不久后,又被贬到惠州安置;在惠州一年多后,又被贬到儋州;再从儋州移到廉州;从廉州移到永州;行踪不定,这才明白佛印所说的“跋涉忒大”的意思。

在永州没多久,赦免的圣旨又到了,召他回京提举玉局观。

苏东坡心想:“‘逢永而返’,这句话已经应验了;‘逢玉而终’,这就是我人生的结局了。”

于是急忙启程,回到东京,再次与佛印禅师相会。

佛印说:“贫僧早就想回家,只等学士同行。”

苏东坡此时已经深通佛理,明白了佛印的意思。

当晚两人在相国寺一起沐浴后,讨论到五更天,分别离去。

佛印在相国寺圆寂,苏东坡回到住处,也无疾而终。

到了道君皇帝时,有方士说:“苏东坡已经成了大罗仙。多亏佛印一生相伴,才没有堕落。佛印是古佛转世。”

这两世相逢,古今罕见,至今还流传为故事。

有诗为证:

禅宗的法教岂是平凡?佛祖的教义流传在世间。铁树开花千年难遇,堕入地狱却难以逃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注解

唐太祖: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在隋朝末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唐朝。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使用于618年至626年。

文学馆:唐朝设立的官方学术机构,旨在培养文学和学术人才。

凌烟阁:唐朝为纪念功臣而建立的阁楼,内绘有功臣的画像。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使用于627年至649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使用于713年至741年,是唐朝的另一个繁荣时期。

安禄山之乱:755年至763年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国力。

圆泽:故事中的一位高僧,与李源有深厚的友谊,并在故事中展示了转世的主题。

三生石: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地点,象征着前世、今生和来世的轮回。

五戒:佛教基本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云游:指僧人或道士无固定居所,四处游历修行。

圆寂:佛教用语,指僧人去世,意为圆满寂灭。

住持:佛教寺院中的最高管理者,负责寺院的日常事务和宗教活动。

参禅: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静坐冥想以达到觉悟的境界。

罗汉:佛教中修行达到较高境界的圣者,通常指阿罗汉,意为“应供”或“无学”。

沙陀寺:佛教寺院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虚构或历史上的小寺院。

宁海军: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虚构或历史上的小地名。

净慈寺:佛教寺院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虚构或历史上的小寺院。

方丈:佛教寺院中住持的居所,也指住持本人。

浮屠:佛教用语,指佛塔,也用来比喻善行或功德。

度牒:古代官府发给僧侣的出家证明,持有度牒的僧侣可以合法地进行宗教活动。

菩提:佛教用语,指觉悟或智慧,也指菩提树,象征佛陀的觉悟。

甘露:佛教用语,指佛法或智慧的滋润,象征解脱和觉悟。

淫勾:指不正当的性行为,这里特指五戒禅师与红莲的不正当关系。

红莲:佛教中的象征物,常用来比喻佛性或清净的心。

明悟禅师:一位有高度觉悟的禅师,能够洞察他人的内心和行为。

五戒禅师:一位原本持戒严谨的禅师,但因一时的欲望而破戒。

坐化:佛教中指高僧在禅定中安然去世。

辞世颂:佛教中高僧在临终前所作的诗歌,表达对生命和佛法的理解。

黄罗大醮:一种大型的佛教法会,用于祈求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

设醮: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主要用于祈求神灵保佑或消灾解难。

佛印:佛教术语,指佛的印记或象征,这里用作人名,表示与佛有缘。

东坡居士:苏轼的别号,因他在黄州东坡居住而得名,后来成为他的代称。

灵隐寺:位于杭州的著名佛教寺庙,历史悠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孝光禅寺:虚构的寺庙名称,用于故事中的情节发展。

黄州团练副使:宋代官职名,团练使是地方军事长官,副使为其副职。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佛印禅师:宋代著名禅僧,俗姓林,名了元,字觉老,佛印为其法号。与苏轼交往甚密。

大相国寺:位于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的著名佛寺,始建于北齐,宋代为皇家寺院。

《辞世颂》:佛教僧人临终前所作的偈语,表达对生死的感悟。

削发披缁:指出家为僧。削发即剃发,披缁即穿黑色僧衣。

翰林学士:宋代高级文官,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要。

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经史的官员。

礼部尚书:六部尚书之一,主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端明殿大学士:宋代高级文官,为皇帝顾问。

章敦: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大罗仙:道教神仙,指得道成仙者。

阿鼻:佛教地狱名,指无间地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讲述李源与圆泽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佛教中的轮回和转世观念。故事中的圆泽禅师预知自己的转世,并与李源约定在未来相见,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佛教对于生死轮回的理解,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连续性和前世记忆的深刻思考。

文本中的三生石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地点,它不仅是李源与圆泽相会的地方,也是他们前世、今生和来世联系的纽带。这一设定巧妙地融合了佛教的轮回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理象征,增强了故事的文化深度和艺术魅力。

此外,故事通过圆泽禅师的转世和李源的追寻,展现了人物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种对生命连续性和前世记忆的探讨,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哲学深度,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死亡和再生的思考。

文本还通过历史背景的设定,如唐太祖的建国、安禄山之乱等,为故事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精巧的艺术构思,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关于轮回、转世和生命意义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描绘了一个佛教寺院中的生活场景,通过五戒禅师和明悟禅师的互动,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状态。五戒禅师作为住持,每日打坐参禅,体现了佛教修行者对内心觉悟的追求。明悟禅师则以其聪明才智和修行成就,成为五戒禅师的师弟,二人关系亲密,如同兄弟。

文本中的五戒禅师在面对红莲的出现时,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修行的挑战。红莲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女婴,被清一收养并藏匿在寺院中,最终成长为一名少女。五戒禅师在见到红莲后,邪心遂起,违背了佛教的戒律,展现了修行者在面对诱惑时的脆弱。这一情节揭示了修行者内心的挣扎和修行的艰难,同时也反映了佛教戒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佛教寺院中的生活细节和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五戒禅师和明悟禅师的形象鲜明,他们的互动和修行经历,反映了佛教修行者对觉悟的追求和对戒律的坚守。红莲的出现和五戒禅师的邪念,则揭示了修行者在面对诱惑时的脆弱和修行的艰难。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佛教修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修行的艰难。五戒禅师的邪念和红莲的命运,揭示了修行者内心的挣扎和修行的不易。同时,文本也展现了佛教寺院中的生活细节和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佛教修行者对觉悟的追求和对戒律的坚守。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佛教寺院中的生活细节和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五戒禅师和明悟禅师的形象鲜明,他们的互动和修行经历,反映了佛教修行者对觉悟的追求和对戒律的坚守。红莲的出现和五戒禅师的邪念,则揭示了修行者在面对诱惑时的脆弱和修行的艰难。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五戒禅师和明悟禅师的修行经历,展现了佛教修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修行的艰难。红莲的出现和五戒禅师的邪念,则揭示了修行者内心的挣扎和修行的不易。这些情节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通过五戒禅师与红莲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与修行的冲突。五戒禅师原本是一位持戒严谨的僧人,但因一时的欲望而破戒,这不仅损害了他的修行成果,也影响了他的精神境界。明悟禅师通过莲花诗会的方式,巧妙地提醒五戒禅师他的错误,体现了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结合。

文本中的莲花不仅是自然美景的象征,也是佛教中重要的象征物,代表着纯洁和超脱。通过五戒和明悟两位禅师对莲花的不同描述,反映了他们对佛法的不同理解和境界。五戒的诗中透露出对世俗美的欣赏,而明悟的诗则强调了超越世俗的佛法之美。

此外,文本还通过五戒禅师的坐化和明悟禅师的圆寂,展示了佛教中对生死的超然态度。五戒禅师的《辞世颂》表达了他对自己行为的悔悟和对佛法的最终皈依,而明悟禅师则通过追赶五戒的灵魂,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和转世轮回的教义。

最后,文本通过苏轼和谢瑞卿的故事,进一步探讨了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苏轼代表了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人生观,而谢瑞卿则代表了追求精神解脱的佛教人生观。两人的对话和选择,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深刻反映了佛教的教义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文本通过苏轼与佛印的交往,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佛教的态度以及佛教对文人生活的影响。苏轼原本对佛教持怀疑态度,但在与佛印的交往中逐渐改变,最终成为佛教的护法者。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思想的演变,也揭示了佛教在宋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文本中的对话和情节设计巧妙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和思想变化。苏轼的机智和佛印的坚持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苏轼最终接受佛教的过程则充满了戏剧性和哲理性。这种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来展现思想变化的手法,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技巧。

此外,文本中的梦境描写富有象征意义,苏轼在梦中的经历和醒悟,不仅是对他个人命运的反思,也隐喻了人生无常和因果报应的佛教理念。这种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的手法,增加了文本的深度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通过精妙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通过对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描写,文本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也探讨了人生、命运和信仰等永恒的主题。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话本小说,讲述了苏轼与佛印禅师的一段传奇故事。文本融合了历史人物与佛教元素,展现了宋代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从文化内涵来看,文本体现了佛教轮回转世的思想。苏轼与佛印的梦境相通,五戒禅师的《辞世颂》与苏轼梦中诗句相合,都暗示了前世今生的因缘。这种轮回观念在宋代文人中颇为流行,反映了佛教对当时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历史人物苏轼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既保持了历史真实感,又增添了传奇色彩。梦境与现实交织,前世今生呼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富有哲理的氛围。

文本还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苏轼虽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佛理的向往。他与佛印的交往,体现了文人寻求精神寄托的倾向。这种儒释交融的思想,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特征。

从历史价值来看,文本反映了宋代政治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苏轼的仕途起伏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而佛教则成为文人寻求慰藉的精神家园。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

文本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对话生动自然。通过苏轼与佛印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结尾的诗句’铁树开花千载易,坠落阿鼻要出难’,以佛教意象点明主题,意味深长。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一个传奇故事,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融合了历史、宗教、文学等多重元素,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喻世明言-卷三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8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