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六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六-原文

◎世祖十三

二十七年春正月戊申,改大都路总管府为都总管府。

庚戌,太白犯牛。

改储偫提举司为军储所,秩从三品。

以河东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为尚书右丞,宣慰使如故。

癸丑,太阴犯井。

敕从臣子弟入国子学。

安南国王陈日烜遣其中大夫陈克用来贡方物。

乙卯,造祀天幄殿。

高丽国王王睶遣使来贡方物。

丁巳,遣使代祀岳渎、海神、后土。

戊午,辽阳自乃颜之叛,民甚疲敝,发钞五千八十锭赈之。

己未,赐镇远王牙忽都、靖远王合带涂金银印各一。

章吉寇甘木里,诸王术伯、拜答寒、亦怜真击走之。

庚申,赈马站户饥。

给滕竭儿回回屯田三千户牛、种。

辛酉,营懿州仓。

壬戌,造长甲给北征军。

乙丑,伸思、八儿术答儿、移剌四十、石抹蛮忒四人,以谋不轨伏诛。

丙寅,合丹余寇未平,命高丽国发耽罗戍兵千人讨之。

赐河西质子军五百人马。

丁卯,荧惑犯房。

高丽国王王睶言:“臣昔宿卫京师,遭林衍之叛,国内大乱,高丽民居大同者皆籍之,臣愿复以还高丽为民。”从之。

己巳,改西南番总管府为永宁路。

辛未,赐也速带儿所部万人钞万锭。

丰闰署田户饥,给六十日粮。

无为路大水,免今年田租。

癸酉,忻都所部别笳儿田户饥,给九十日粮。

降临淮府为盱眙县,隶泗州。

复立兴文署,掌经籍板及江南学田钱谷。

合丹寇辽东海阳。

二月乙亥朔,立全罗州道万户府。

江西诸郡盗未平,诏江淮行省分兵一千益之。

命太仆寺毋隶宣徽院。

丙子,新附屯田户饥,给六十日粮。

顺州僧、道士四百九十一人饥,给九十日粮。

戊寅,太阴犯毕。

开元路宁远等县饥,民、站户逃徙,发钞二千锭赈之。

播州安抚使杨汉英进雨毡千,驸马铁别赤进罗罗斯雨毡六十、刀五十、弓二十。

己卯,兴州兴安饥,给九十日粮。

庚辰,伯答罕民户饥,给六十日粮。

辛巳,括河间昔宝赤户口。

癸未,泉州地震。

乙酉,赈新附民居昌平者。

丙戌,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泉州地震。

己丑,江西群盗钟明亮等复降,诏徙为首者至京师,而给其余党粮。

浙东诸郡饥,给粮九十日。

庚寅,太阴犯亢。

辛卯,复立南康、兴国榷茶提举司,秩从五品。

发虎贲更休士二千人赴上都修城。

河间路任丘饥,给九十日粮。

癸巳,晋陵、无锡二县霖雨害稼,并免其田租。

江西贼华大老、黄大老等掠乐昌诸郡,行枢密院讨平之。

阇兀所部阑遗户饥,给六十日粮。

常宁州民遭群盗之乱,免其田租。

己亥,保定路定兴饥,发粟五千二百六十四石赈之。

辛丑,唆欢禾稼不登,给九十日粮。

三月乙巳,中山畋户饥,给六十日粮。

戊申,广济署饥,给粟二千二百五十石以为种。

壬子,荧惑犯钩钤。

蓟州渔阳等处稻户饥,给三十日粮。

戊午,出忙安仓米,赈燕八撒儿所属四百二十人。

己未,改云南蒙怜甸为蒙怜路军民总管府,蒙莱甸为蒙莱路。

放罢福建猎户、沙鱼皮户为民,以其事付有司总之。

发云州民夫凿银洞。

永昌站户饥,卖子及奴产者甚众,命甘肃省赎还,给米赈之。

并福、泉二州人匠提举司为一,仍放无役者为民。

庚申,升御史台侍御史正四品,治书侍御史正五品,增蒙古经历一员,从五品。

罢行司农司及各道劝农营田司;增提刑按察司佥事二员,总劝农事。

四川行省旧移重庆,成都之民苦于供给,诏复徙治成都。

立江南营田提举司,秩从五品,掌僧寺赀产。

放寿、颍屯田军千九百五十九户为民,撤江南戍兵代之。

凡工匠隶吕合剌、阿尼哥、段贞无役者,皆区别为民。

诏风宪之选仍归御史台,如旧制。

置金竹府大隘等四十二寨蛮夷长官。

癸亥,建昌贼丘元等称大老,集众千余人,掠南丰诸郡,建昌副万户擒斩之。

甲子,杨震龙余众剽浙东,总兵官讨贼者,多俘掠良民,敕行御史台分拣之,凡为民者千六百九十五人。

庚午,以建昌路广昌县经钟明亮之乱,免其田租九千四百四十七石。

辛未,太平县贼叶大五集众百余人寇宁国,皆擒斩之。

夏四月癸酉朔,大驾幸上都。

婺州螟害稼,雷雨大作,螟尽死。

丙子,太阴犯井。

辛巳,命大都路以粟六万二千五百六十四石赈通州、河西务等处流民。

芍陂屯田以霖雨河溢,害稼二万二千四百八十亩有奇,免其租。

癸未,罢海道运粮万户府。

江淮行省言:“近朝廷遣白絜矩来,与沙不丁议,令发兼并户偕宋宗族赴京,人心必致动摇,江南之民方患增课、料民、括马之苦,宜俟它日行之。”从之。

阿速敦等二百九十五人乏食,命验其实给粮赈之。

改利津海道运粮万户府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

诸王小薛部曲万二千六十一户饥,给六十日粮。

发六卫汉军万人伐木为修城具。

甲申,以荐饥免今岁银俸钞,其在上都、大都、保定、河间、平滦者万一百八十锭,在辽阳省者千三百四十八锭有奇。

丙戌,遣桑吉剌失等诣马八儿国访求方伎士。

壬辰,荧惑守氐十余日。

癸巳,河北十七郡蝗。

千户也先、小阔阔所部民及喜鲁、不别等民户并饥,敕河东诸郡量赈之。

千户也不干所部乏食,敕发粟赈之。

太傅玉吕鲁言:“招集斡者所属亦乞烈,今已得六百二十一人,令与高丽民屯田,宜给其食。”敕辽阳行省验实给之。

平山、真定、枣强二县旱,灵寿、元氏二县大雨雹,并免其租。

丁酉,以钞二千五百锭赈昌平至上都站户贫乏者。

定兴站户饥,给三十日粮。

己亥,命考大都路贫病之民在籍者二千八

百三十七人,发粟二百石赈之。

庚子,合丹复寇海阳。

复立安和署,从六品。

五月乙巳,罢秦王典藏司,收其印。

括江南阑遗人杂畜、钱帛。

合丹寇开元。

戊申,江西行省管如德、江西行院月的迷失合兵讨反寇钟明亮,明亮降,诏缚致阙下,如德等留不遣,明亮复率众寇赣州。

枢密院以如德等违诏纵贼,请诘之,从之。

诏罢江西行枢密院。

庚戌,陕西南市屯田陨霜杀稼,免其租。

壬子,赐诸王铁木儿等军一万七百人粮,一人一从者五石,二人一从者七石五斗。

丙辰,发粟赈御河船户。

叙州等处诸部蛮夷进雨毡八百。

戊午,移江西行省于吉州,以便捕盗。

尚书省遣人行视云南银洞,获银四千四十八两。

奏立银场官,秩从七品。

出鲁等千一百一十五户饥,给六十日粮。

癸亥,敕:“诸王分地之民有讼,王傅与所置监郡同治,无监郡者,王傅听之。”

平滦民万五千四百六十五户饥,赈粟五千石。

徽州绩溪贼胡发、饶必成伏诛。

乙丑,太阴犯填星。

丙寅,罢奉宸库。

迁江西行尚书省参政杨文璨为左丞,文璨逾岁不之官,诏以外剌带代之。

外剌带至,文璨复署事,桑哥乃奏文璨升右丞。

江西行省言:“吉、赣、湖南、广东、福建以禁弓矢,贼益发,乞依内郡例,许尉兵持弓矢。”从之。

己巳,立云南行御史台。

命彻里铁木儿所部女直、高丽、契丹、汉军输地税外,并免他徭。

江阴大水,免田租万七百九十石。

庚午,复置诸王也只里王傅,秩正四品。

尚珍署广备等屯大水,免其租。

伯要民乏食,命撒的迷失以车五百辆运米千石赈之。

婺州永康、东阳,处州缙云贼吕重二、杨元六等反,浙东宣慰使史弼擒斩之。

泉州南安贼陈七师反,讨平之。

括天下阴阳户口,仍立各路教官,有精于艺者,岁贡各一人。

六月壬申朔,升闰盐州为柏兴府,降普乐州为闰盐县,金州为金县。

河溢太康,没民田三十一万九千八百余亩,免其租八千九百二十八石。

纳邻等站户饥,给九十日粮。

甲戌,桑州总管黄布蓬、那州长罗光寨、安郡州长闭光过率蛮民万余户内附。

丙子,放保定工匠楚通等三百四十一户为民。

庚辰,从江淮行省请,升广济库为提举司,秩从五品。

用江淮省平章沙不丁言,以参政王巨济钩考钱谷有能,赏钞五百锭。

缮写金字《藏经》,凡糜金三千二百四十四两。

广州增城、韶州乐昌以遭畲贼之乱,并免其田租。

杭州贼唐珍等伏诛。

己丑,荧惑犯房。

辛卯,敕应昌府以米千二百石给诸王亦只里部曲。

壬辰,别给江西行省印,以便分省讨贼。

泉州大水。

丙申,发侍卫兵万人完都城。

丁酉,大司徒撒里蛮、翰林学士承旨兀鲁带进《定宗实录》。

己亥,棣州厌次、济阳大风雹,害稼,免其租。

庚子,从江西省请,发各省戍兵讨贼。

辛丑,免河间、保定、平滦岁赋丝之半。

怀孟路武陟县、汴梁路祥符县皆大水,蠲田租八千八百二十八石。

秋七月,终南等屯霖雨害稼万九千六百余亩,免其租。

丙午,禁平地、忙安仓酿酒,犯者死。

戊申,江西霖雨,赣、吉、袁、瑞、建昌、抚水皆溢,龙兴城几没。

癸丑,罢缅中行尚书省。

江淮省平章沙不丁,以仓库官盗欺钱粮,请依宋法黥而断其腕,帝曰:“此回回法也。”不允。

免大都路岁赋丝。

戊午,贵州猫蛮三十余人作乱,劫顺元路,入其城,遂攻阿牙寨,杀伤官吏,其众遂盛。

湖广省檄八番蔡州、均州二万户府及八番罗甸宣慰司合兵讨之。

凤翔屯田霖雨害稼,免其租。

建平贼王静照伏诛。

辛酉,荧惑犯天江。

壬申,驻跸老鼠山西。

乙丑,芜湖贼徐汝安、孙惟俊等伏诛。

丙寅,云南阇力白衣甸酋长凡十一甸内附。

丁卯,用桑哥言,诏遣庆元路总管毛文豹搜括宋时民间金银诸物,已而罢之。

沧州乐陵旱,免田租三万三百五十六石。

江夏水溢,害稼六千四百七十余亩,免其租。

魏县御河溢,害稼五千八百余亩,免其租百七十五石。

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并广东道真阳、洽光二县为英德州。

沁水溢,害冀氏民田,免其租。

禁诸人毋沮平阳、太原、大同宣课。

丁丑,广州清远大水,免其租。

庚辰,免大都、平滦、河间、保定四路流民租赋及酒醋课。

丁亥,复徙四川南道宣慰司于重庆府。

以南安、赣、建昌、丰州尝罹钟明亮之乱,悉免其田租。

癸巳,地大震,武平尤甚,压死按察司官及总管府官王连等及民七千二百二十人,坏仓库局四百八十间,民居不可胜计。

己亥,帝闻武平地震,虑乃颜党入寇,遣平章政事铁木儿、枢密院官塔鲁忽带引兵五百人往视。

九月壬寅,河东山西道饥,敕宣慰使阿里火者炒米赈之。

癸卯,岁星犯鬼。

申严汉人田猎之禁。

乙巳,禁诸王遣僧建寺扰民。

敕河东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发大同钞本二十万锭,籴米赈饥民。

平章政事阇里铁木儿帅师与合丹战于瓦法,大破之。

丁未,御河决高唐,没民田,命有司塞之。

戊申,武平地震,盗贼乘隙剽劫,民愈忧恐。

平章政事铁木儿以便宜蠲租赋,罢商税,弛酒禁,斩为盗者;发钞八百四十锭,转海运米万石以赈之。

金竹府知府扫闾贡马及雨毡,且言:“金竹府虽内附,蛮民多未服。近与赵坚招降竹古弄、古鲁花等三十余寨,乞立县,设长官、总把,参用土人。”从之。

己酉,福建省以管内盗贼蜂起,请益戍兵,命江淮省调下万户一军赴之。

发蒙古都万户府探马赤军五百人戍鄂州。

亥,修东海广德王庙。

丙辰,赦天下。

丁卯,命江淮行省钩考行教坊司所总江南乐工租赋,置四巡检司于宿迁之北。

以所罢陆运夫为兵,护送会通河上供之物,禁发民挽舟。

冬十月壬申,封皇孙甘麻剌为梁王,赐金印,出镇云南。

癸酉,享于太庙。

甲戌,立会通汶泗河道提举司,从四品。

丁丑,尚书省臣言:“江阴、宁国等路大水,民流移者四十五万八千四百七十八户。”

帝曰:“此亦何待上闻,当速赈之!”

凡出粟五十八万二千八百八十九石。

己卯,增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判官各一员。

从甘肃行省请,签管内民千三百人为兵,以戍其境。

辛巳,太白犯斗。

只深所部八鲁剌思等饥,命宁夏路给米三千石赈之。

禁大同路酿酒。

乙酉,门答占自行御史台入觐。

梁洞梁宫朝、吴曲洞吴汤暖等凡二十洞,以二千余户内附。

丁亥,赐北边币帛十万匹。

己丑,新作太庙登歌、宫悬乐。

以昔宝赤岁取鸬鹚成都扰民,罢之。

十一月辛丑,广济署洪济屯大水,免租万三千一百四十一石。

兴、松二州陨霜杀禾,免其租。

隆兴苦盐泺等驿饥,发钞七千锭赈之。

丁未,大同路蒙古多冒名支粮,置千户、百户十员,以达鲁花赤总之,食粮户以富为贫者,籍家赀之半。

戊申,太阴掩镇星。

桑哥言:“向奉诏,内外官受命不赴及受代官居五年不赴铨者,罢不复叙。臣谓苟无大故,不可终弃。”

帝复允其请。

江淮行省平章不怜吉带言:“福建盗贼已平,惟浙东一道,地极边恶,贼所巢穴。复还三万户,以合剌带一军戍沿海明、台,亦怯烈一军戍温、处,札忽带一军戍绍兴、婺。共宁国、徽,初用土兵,后皆与贼通,今以高邮、泰两万户汉军易地而戍。杨州、建康、镇江三城,跨据大江,人民繁会,置七万户府。杭州行省诸司府库所在,置四万户府。水战之法,旧止十所,今择濒海沿江要害二十二所,分兵阅习,伺察诸盗。钱塘控扼海口,旧置战船二十艘,故海贼时出,夺船杀人,今增置战船百艘、海船二十艘,故盗贼不敢发。”

从之。

庚戌,罢云南会川路采碧甸子。

甲寅,禁上都酿酒。

乙卯,贵赤三百三十户乏食,发粟赈之。

己未,禁山后酿酒。

庚申,赐伯颜所将兵,币帛各万三千四百匹、绵三千四百斤。

辛酉,太阴掩左执法。

隆兴路陨霜杀稼,免其田租五千七百二十三石。

壬戌,大司徒撒里蛮、翰林学士承旨兀鲁带进《太宗实录》。

癸亥,河决祥符义唐湾,太康、通许,陈、颍二州大被其患。

甲子,御史台言:“江南盗起,讨贼官利其剽掠,复以生口充赠遗,请给还其家。”

帝嘉纳之。

徙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治许州。

罢大都东西二驿脱脱禾孙,以通政院总之。

乙丑,易水溢,雄、莫、任丘、新安田庐漂没无遗,命有司筑堤障之。

丙寅,括辽阳马六千匹,择肥者给阇里铁木儿所部军。

丁卯,立新城榷场、平地脱脱禾孙,遣使钩考延安屯田。

降南雄州为保昌县,韶州为曲江县。

十二月辛未,以卫尉院为太仆寺。

戊寅,免大都、平滦、保定、河间自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逋租十三万五百六十二石。

己卯,命枢密院括江南民间兵器及将士习武,如戊子岁诏。

甲申,遣兵部侍郎靳荣等阅实安西、凤翔、延安三道军户,元籍四千外,复得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丁,枢密院欲以为兵,桑哥不可,帝从之。

丙戌,兴化路仙游贼朱三十五集众寇青山,万户李纲讨平之。

京兆省上屯田所出羊价钞六百九锭,敕以赐札散、暗伯民贫乏者。

辛卯,太阴犯亢。

乙未,初分万亿为四库,以金银输内府,至是立提举富宁库,秩从五品,以掌之。

大同路民多流移,免其田租二万一千五百八石。

洪赞、滦阳驿饥,给六十日粮。

不耳答失所部灭乞里饥,给九十日粮。

诏诸王乃蛮带、辽阳行省平章政事薛阇干、右丞洪察忽,摘蒙古军万人分戍双城及婆娑府诸城,以防合丹兵。

己亥,省溧阳路为县,入建康。

湖广省上二年宣课珠九万五百一十五两。

处州青田贼刘甲乙等集众万余人寇温州平阳。

是岁,赐诸王、公主、驸马金、银、钞、币如岁例。

命帝师西僧递作佛事坐静于万寿山厚载门、茶罕脑儿、圣寿万安寺、桓州南屏庵、双泉等所,凡七十二会。

断死罪七十二人。

二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太白、荧惑、镇星聚奎。

癸卯,给诸王爱牙赤印。

命玄教宗师张留孙置醮祠星三日。

上都民仰食于官者众,诏佣民运米十万石致上都,官价石四十两,命留守木八剌沙总其事。

辛亥,罢汴梁至正阳、杞县、睢州、中牟、郑、唐、邓十二站站户为民。

癸丑,高丽国遣使来贡方物。

丁巳,遣贵由赤四百人北征。

辛酉,罢江淮漕运司,并于海船万户府,由海道漕运。

并浙西金玉人匠提举司入浙西道金玉人匠总管府。

降无为、和州二路、六安军为州,巢州为县,入无为,并隶庐州路。

升安丰府为路,降寿春府、怀远军为县,怀远入濠州,并隶安丰路。

升各处行省理问所为四品。

免江淮贫民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五年所逋田租二百九十七万六千余石,及二十六年未输田租十三万石、钞千一百五十锭、丝五千四百斤、绵千四百三十余斤。

罢淘金提举司,立江东两浙都转运使司。

壬戌,以札散、秃秃合总兵于瓮古之地,命有司供其军需,敕大同路发米赈瓮古饥民。

尚书省臣桑哥等以罪罢。

二月辛未,赐也速带儿所部兵騬马万匹。

徙万亿库金银入禁中富宁库。

尚书省言:“大同仰食于官者七万人,岁用米八十万石,遣使覆验,不当给者万三千五百人,乞征还官。”从之。

癸酉,以陇西四川总摄辇真术纳思为诸路释教都总统。

改福建行省为宣慰司,隶江西行省。

诏:“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

云南行省言:“叙州、乌蒙水路险恶,舟多破溺,宜自叶稍水站出陆,经中庆,又经盐井、土老、必撒诸蛮,至叙州庆符,可治为驿路,凡立五站。”从之。

也速带儿、汪总帅言:“近制,和顾和买不及军家,今一切与民同。”诏自今军勿输。

丙子,罢征理司。

上都、太原饥,免至元十二年至二十六年民间所逋田租三万八千五百余石,遣使同按察司赈大同、太原饥民,口给粮两月或三月。

以桑哥党与,罢杨州路达鲁花赤唆罗兀思。

遣官覆验水达达、咸平贫民,赈之。

丁丑,以太子右詹事完泽为尚书右丞相,翰林学士承旨不忽木平章政事,诏告天下。

以列兀难粳米赈给贫民。

己卯,遣官持香诣中岳、南海、淮渎致祷。

立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以上都虎贲士二千人屯田,官给牛具农器,用钞二万锭。

以云南曲靖路宣抚司所辖地广,民心未安,改立曲靖等处宣慰司、管军万户府以镇之,

辛巳,以湖广行省八番罗甸司复隶四川省。

壬午,以桑哥沮抑台纲,又箠监察御史,命御史大夫月儿鲁辨之。

癸未,太阴犯左执法。

大驾幸上都,是日次大口,复召御史台及中书、尚书两省官辨论桑哥之罪。

复以阑遗监隶宣徽院。

诏毋沮扰山东转运使司课程。

甲申,太白犯昴。

命江淮行省钩考沙不丁所总詹事院江南钱谷。

乙酉,立江淮、湖广、江西、四川等处行枢密院,诏谕中外,江淮治广德军,湖广治岳州,江西治汀州,四川治嘉定。

丙戌,诏:“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余六人分临所部,如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岁终,省、台遣官考其功效。”

以集贤大学士何荣祖为尚书右丞,集贤学士贺胜为尚书省参知政事。

诏江淮行省遣蒙古军五百、汉兵千人,从皇子镇南王镇杨州。

执河间都转运使张庸,仍遣官钩考其事。

丁亥,营建宫城南面周庐,以居宿卫之士。

执湖广要束木诣京师,戊子,籍要束木家赀,金凡四千两。

辛卯,封诸王铁木儿不花为肃远王,赐之印。

壬辰,雨坏太庙第一室,奉迁神主别殿。

癸巳,籍桑哥家赀。

遣行省、行台官发粟,赈徽之绩溪,杭之临安、余杭、于潜、昌化、新城等县饥民。

命江淮行省参政燕公楠整治盐法之弊。

丁酉,诏加岳、渎、四海封号,各遣官诣祠致告。

三月己亥朔,真定、河间、保定、平滦饥,平阳、太原尤甚,民流移就食者六万七千户,饥而死者三百七十一人。

桑哥妻弟八吉由为燕南宣慰使,以受赂积赃伏诛。

仆桑哥辅政碑。

太原饥,严酒禁。

丁未,太阴犯御女。

己酉,大阴犯右执法。

庚戌,太阴犯太微东垣上相。

甲寅,常德路水,免田租二万三千九百石。

乙卯,太白犯五车。

乃颜所属牙儿马兀等同女直兵五百人追杀内附民余千人,遣塔海将千人平之。

辛酉,吕连站木赤五十户饥,赈三月粮。

发侍卫兵营紫檀殿。

壬戌,以甘肃行省右丞崔彧为中书右丞。

南丹州莫国麟入觐,授国麟安抚使、三珠虎符。

杭州、平江等五路饥,发粟赈之,仍弛湖泊蒲、鱼之禁。

溧阳、太平、徽州、广德、镇江五路亦饥,赈之如杭州。

武平路饥,百姓困于盗贼军旅,免其去年田租。

凡州郡田尝被灾者,悉免其租,不被灾者免十之五。

罢甘州转运司。

江淮豪家多行贿权贵,为府县卒史,容庇门户,遇有差赋,惟及贫民,诏江淮行省严禁之。

赈辽阳、武平饥民,仍弛捕猎之禁。

夏四月己巳,禁屠宰牝羊。

甲戌,诏各路府、州、司、县长次官兼管诸军奥鲁。

以地震故,免侍卫兵籍武平者今岁徭役。

增置钦察卫经历一员,用汉人为之,余不得为例。

庚辰,弛杭州西湖禽鱼禁,听民网罟。

丙戌,诏凡负斡脱银者,入还皆以钞为则。

乙未,岁星犯舆鬼。

以沙不丁等米赈江南饥民。

召朱清、张瑄诣阙。

庚寅,并总制院入宣政院。

以钞法故,召叶李还京师。

乙未,徙湖广行枢密院治鄂州。

丙申,以米三千石赈阔里吉思饥民。

五月戊戌,召江西行枢密院副使阿里诣阙,升章佩监秩三品。

遣脱脱、塔剌海、忽辛三人追究僧官江淮总摄杨琏真伽等盗用官物。

以参知政事廉希恕为湖广等处行省右丞,行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琼州安抚使陈仲达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不颜于思、别十八里副元帅王信并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事副元帅,并佩虎符,将二千二百人以征黎蛮,僚属皆从仲达辟置。

立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

壬寅,太阴犯少民。

徙江淮行枢密院治建康。

甲辰,中书省臣麦术丁、崔彧言:“桑哥当国四年,诸臣多以贿进,亲旧皆授要官,唯以欺蔽九重、朘削百姓为事,宜令两省严加考核,并除名为民。”从之。

要束木以桑哥妻党为湖广行省平章,至是坐不法者数十事,诏械致湖广省诛之。

辛亥,以太原及杭州饥,免今岁田租。

增河东道宣慰使一员。

征太子赞善刘因;因前为太子赞善,以继母病去,至是母亡,以集贤学士征之,不起。

罢脱脱、塔剌海、忽辛等理算僧官钱谷。

罢江南六提举司岁输木绵。

巩昌旧惟总帅府,桑哥特升为宣慰司,以其弟答麻

剌答思为使,桑哥败,惧诛自杀,至是复总帅府。

增置异珍、御带二库,秩从五品,并设提点、使、副各一员。

减中外冗官三十七员。

宫城中建蒲萄酒室及女工室。

诏以桑哥罪恶系狱按问,诛其党要束木、八吉等。

发兵塞晃火儿月连地河渠,修城堡,令蒙古戍兵屯田川中以御寇。

癸丑,罢尚书省事皆入中书,改尚书右丞相、右詹事完泽为中书右丞相,平章政事麦术丁、不忽木并中书平章政事,尚书右丞何荣祖中书右丞,尚书左丞马绍中书左丞,参知政事贺胜、高翥并参知中书政事;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驸马高丽国王王睶为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

罢大都烧钞库,仍旧制,各路昏钞令行省官监烧。

增置户部司计、工部司程,正七品。

甲寅,太阴犯牛。

赈上都、桓州、榆林、昌平、武平、宽河、宣德、西站、女直等站饥民。

乙卯,以政事悉委中书,仍遣使布告中外。

诏禁失陷钱粮者托故诣京师。

丁巳,建白塔二,各高一丈一尺,以居咒师朵四的性吉等七人。

何荣祖以公规、治民、御盗、理财等十事缉为一书,名曰《至元新格》,命刻版颁行,使百司遵守。

桑哥尝以刘秉忠无子,收其田土,其妻窦氏言秉忠尝鞠犹子兰章为嗣,敕以地百顷还之。

己未,以门答占复为御史大夫,行御史台事。

高丽国王王睶乞以其子謜为世子,诏立謜为高丽王世子,授特进上柱国,赐银印。

六月丁卯朔,禁蒙古人往回回地为商贾者。

湖广饥,敕以剌里海牙米七万石赈之。

辛巳,洞蛮镇远立黄平府。

乙酉,以云南诸路行省参知政事兀难为梁王傅。

洗国王洞主、市备什王弟同来朝。

益江淮行院兵二万击郴州、桂阳、宝庆、武冈四路盗贼。

以汴梁逃人男女配偶成家,给农具耕种。

丙戌,敕:“屯田官以三岁为满,互于各屯内调用。”

宣谕江淮民恃总统琏真加力不输租者,依例征输。

辛卯,太阴犯毕。

癸巳,以涟、海二州隶山东宣慰司。

秋七月丙申朔,云南省参政怯剌言:“建都地多产金,可置冶,令旁近民炼之以输官。”从之。

己亥,太白犯井。

诏谕尚州等处诸洞蛮夷。

庚子,徙江西行枢密院治赣州。

乙巳,大都饥,出米二十五万四千八百石赈之。

戊申,扬州路学正李淦上言:“人皆知桑哥用群小之罪,而不知尚书右丞叶李妄举桑哥之罪,宜斩叶李以谢天下。”有旨驿召淦诣京师,淦至而李卒,除淦江阴路教授,以旌直言。

给还行台监察御史周祚妻子。

祚尝劾行尚书省官,桑哥诬以他罪,流祚于憨答孙,妻子家赀入官,及是还之。

禁屠宰马牛。

敕:“江南重囚,依旧制闻奏处决。”

罢江南诸省买银提举司。

遣官招集宋时涅手军可充兵者八万三千六百人,以蒙古、汉人、宋人参为万户、千户、百户领之。

辽阳诸路连岁荒,加以军旅,民苦饥,发米二万石赈之。

己酉,召交趾王弟陈益稷、右丞陈岩、郑鼎子那怀并诣京师。

癸丑,赐师壁洞安抚司、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印,安抚司从三品,余皆五品。

丁巳,桑哥伏诛。

募民耕江南旷土,户不过五顷,官授之券,俾为永业,三年后征租。

遣憨散总兵讨平江南盗贼。

己未,降江阴路为州,宜兴府为县,并隶常州路。

移扬子县治新城,分华亭之上海为县,松江府隶行省。

罢淘金提举司、江淮人匠提举司凡五,以其事并隶有司。

雨坏都城,发兵二万人筑之。

增置各卫经历一员,俾汉人为之。

壬戌,弛畿内秋耕禁。

八月乙丑朔,平阳地震,坏民庐舍万有八百二十六区,压死者百五十人。

丙寅,太白犯舆鬼。

己巳,置中书省检校二员,秩正七品,俾考核户、工部文案疏缓者。

罢江西等处行泉府司、大都甲匠总管府、广州人匠提举司、广德路录事司,罢泉州至杭州海中水站十五所。

抚州路饥,免去岁未输田租四千五百石。

马八儿国遣使进花牛二、水牛土彪各一。

丙子,太阴犯牵牛。

大名之清河、南乐诸县霖雨害稼,免田租万六千六百六十九石。

己卯,诏谕思州提省溪洞官杨都要招安叛蛮,悔过来归者,与免本罪。

罢云南四州,立东川府。

癸未,岁星犯轩辕大星。

乙酉,遣麻速忽、阿散乘传诣云南,捕黑虎。

戊子,太白犯轩辕大星,并犯岁星。

咀喃藩邦遣马不剌罕丁进金书、宝塔及黑狮子、番布、药物。

婺州水,免田租四万一千六百五十石。

辛卯,命工部造飞车五辆。

癸巳,太阴掩荧惑。

九月辛丑,以平章政事麦术丁商议中书省事,复以咱喜鲁丁平章政事代之。

乙巳,景州、河间等县霖雨害稼,免田租五万六千五百九十五石。

丙午,立行宣政院,治杭州。

己酉,设安西、延安、凤翔三路屯田总管府。

庚戌,太白犯右执法。

襄阳南漳县民李氏妻黄一产三男。

辛亥,安南王陈日烜遣使上表贡方物,且谢不朝之罪。

徽州绩溪县贼未平,免二十七年田租。

禁宣德府田猎。

壬子,酒醋课不兼隶茶盐运司,仍隶各府县。

立乞里吉思至外剌等六驿。

命海船副万户杨祥、合迷、张文虎并为都元帅,将兵征琉求。

置左右两万户府,官属皆从祥选辟。

既又用福建吴志斗言“祥不可信,宜先招谕之”,乃以祥为宣抚使,佩虎符,阮监兵部员外郎,志斗礼部员外郎,并银符,赍诏往琉求。

明年,杨祥、阮监果不能达琉求而还,志斗死于行,时人疑为祥所杀,诏福建行省按问,会赦不治。

乙卯,以岁荒,免平滦屯田二十七年田租三万六千石有奇。

丙辰,荧惑犯左执法。

戊午,太

白犯荧惑。徙四川行枢密院治成都。以八忽答儿、秃鲁欢、唆不阑、脱儿赤四翼蒙古兵复隶蒙古都万户府。庚申,以铁里为礼部尚书,佩虎符,阿老瓦丁、不剌并为侍郎,遣使俱蓝。辛酉,岁星犯少民。免大都今岁田租。保定、河间、平滦三路大水,被灾者全免,收成者半之。以别铁木儿、亦列失金为礼部侍郎,使马八儿国;陕西脱西为礼部侍郎,佩金符,使于马都。尚衣局职无缝衣。

冬十月乙丑朔,赐薛彻温都儿等九驿贫民三月粮。己巳,修太庙在真定倾坏者。壬申,以前缅中行尚书省平章政事雪雪的斤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癸酉,享太庙。遣使发仓,赈大同屯田兵及教化的所部军士之饥者。江淮行省言:“盐课不足,由私鬻者多,乞付兵五千巡捕。”从之。塔剌海、张忽辛、崔同知并坐理算钱谷受赃论诛。辛巳,召高丽国王王睶、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诣阙。癸未,罗斛国王遣使上表,以金书字,仍贡黄金、象齿、丹顶鹤、五色鹦鹉、翠毛、犀角、笃缛、龙脑等物。高丽国饥,给以米一十万斛。罢各处行枢密院,事入行省。割八番洞蛮自四川隶湖广行省。丙戌,太阴犯轩辕大星并御女。丁亥,洞蛮烂土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严山后酒禁。中书省臣言:“洞蛮请岁进马五十匹、雨毡五十被、刀五十握,丹砂、雌雄黄等物,率二岁一上。”有诏从其所为。己丑,太阴犯太微东垣上相。敕没入琏真加、沙不丁、乌马儿妻,并遣诣京师。召行省转运司官赴京师,集议治赋法。辛卯,诸王出伯部曲饥,给米赈之。癸巳,武平路饥,免今岁田租。以武平路总管张立道为礼部尚书,使交趾。免卫辉种仙茅户徭役。从辽阳行省言,以乃颜、合丹相继叛,诏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田器。诏严益都、般阳、泰安、宁海、东平、济宁畋猎之禁,犯者没其家赀之半。

十一月丙申,以甘肃旷土赐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壬寅,遣左吉奉使新合剌的音。甲辰,太白犯房。减太府监冗员三十一人,罢器备、行内藏二库。诏:“回回以答纳珠充献及求售者还之,留其估以济贫者。”塔义儿、塔带民饥,发米赈之。给按答儿民户四月粮,罢海道运粮镇抚司。丙午,荧惑犯亢。丁未,太阴犯毕。耽罗遣使贡东纻百匹。太史院灵台上修祀事三昼夜。甲寅,太阴犯岁星。郴州路达鲁花赤曲列有罪论诛。复置会同馆,禁沮扰益都淘金。乙卯,新添葛蛮宋安抚率洞官阿汾、青贵来贡方物。监察御史言:“沙不丁、纳速剌丁灭里、乌里儿、王巨济、琏真加、沙的、教化的皆桑哥党与,受赃肆虐,使江淮之民愁怨载路,今或系狱,或释之,此臣下所未能喻。”帝曰:“桑哥已诛,纳速剌丁灭里在狱,唯沙不丁朕姑释之耳。”武平、平滦诸州饥,弛猎禁,其孕字之时勿捕。谕中书议增中外官吏俸。戊午,金齿国遣阿腮入觐。庚申,荧惑犯氐。辛酉,升宣德龙门镇为望云县,割隶云州,置望云银冶。

十二月乙丑,复都水监,秩从三品。遣官迓云南鸭池所遣使。辽阳洪宽女直部民饥,借高丽粟赈给之。籍探马赤八忽带儿等六万户成丁者为兵。丁卯,高丽国鸭绿江西十九驿,经乃颜反,掠其马畜,给以牛各四十。大都饥,下其价粜米二十万石赈之。己巳,诏罢遣官招集畏兀氏。改辰、沅、靖州转运司为湖北湖南道转运司,立葛蛮军民安抚司。宣政院臣言:“宋全太后、瀛国公母子以为僧、尼,有地三百六十顷,乞如例免征其租。”从之。辛未,以铁灭为兵部尚书,佩虎符,明思昔答失为兵部侍郎,佩金符,使于罗孛卜儿。御史台臣言:“钩考钱谷,自中统初至今余三十年,更阿合马、桑哥当国,设法已极,而其余党公取贿赂,民不堪命,不如罢之。”有旨:“议拟以闻。”壬申,立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撒里蛮、老寿并为大司徒,领太常寺。中书省臣言:“江南在宋时,差徭为名七十有余,归附后一切未征,今分隶诸王城邑,岁赐之物,仰给京师,又中外官吏俸少,似宜量添,可令江南依宋时诸名征赋尽输之。”何荣祖言:“宜召各省官任钱谷者诣京师,集议科取之法以闻。”从之。甲戌,诏:“罢钩考钱谷,应昔年逋负钱谷文卷,聚置一室,非朕命而视之者有罪。”仍遣使布告中外。庚辰,太阴犯御女。江北州郡割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改江淮行省为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赈阔阔出饥民米。阇里带言:“乃颜余党窜女直之地,臣与月儿鲁议,乞益兵千五百人,可平之。”从之。癸未,太阴犯东垣上相。广济署大昌等屯水,免田租万九千五百石。平滦路及丰赡、济民二署饥,出米万五千石赈之。别都儿丁前以桑哥专恣,不肯仕,命仍为中书左丞。丙戌,八番洞官吴金叔等以所部二百五十寨民二万有奇内附,诣阙贡方物。戊子,诏释天下囚非杀人抵罪者。己丑,荧惑犯房。庚寅,荧惑犯钩钤。升营田提举司为规运提点所,正四品。辛卯,浚运粮坝河,筑堤防。授吃剌思八斡节儿为帝师,统领诸国僧尼释教事。赐亲王、公主、驸马金、银、钞、币如岁例。令僧罗藏等递作佛事坐静于圣寿万安、涿州寺等所,凡五十度。遣真人张志仙持香诣东北海岳、济渎致祷。户部上天下户数,内郡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

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游食者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一十八。

司农司上诸路所设学校二万一千三百余,垦地千九百八十三顷有奇,植桑枣诸树二千二百五十二万七千七百余株,义粮九万九千九百六十石。

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断死刑五十五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六-译文

◎世祖十三

二十七年春正月戊申,将大都路总管府改为都总管府。

庚戌,太白星侵犯牛宿。

将储偫提举司改为军储所,官阶为从三品。

任命河东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为尚书右丞,仍担任宣慰使。

癸丑,月亮侵犯井宿。

下令让臣子的子弟进入国子学学习。

安南国王陈日烜派遣中大夫陈克用来进贡地方特产。

乙卯,建造祭祀天神的幄殿。

高丽国王王睶派遣使者来进贡地方特产。

丁巳,派遣使者代替祭祀山川、海神、后土。

戊午,辽阳自从乃颜叛乱后,百姓非常疲惫,发放五千八十锭钞票赈济他们。

己未,赐给镇远王牙忽都、靖远王合带各一枚涂金银印。

章吉侵犯甘木里,诸王术伯、拜答寒、亦怜真将其击退。

庚申,赈济马站户的饥荒。

给滕竭儿回回屯田的三千户提供牛和种子。

辛酉,营建懿州仓库。

壬戌,制造长甲供给北征军。

乙丑,伸思、八儿术答儿、移剌四十、石抹蛮忒四人因谋反被处死。

丙寅,合丹的残余寇贼尚未平定,命令高丽国派遣耽罗戍兵一千人讨伐他们。

赐给河西质子军五百人马匹。

丁卯,火星侵犯房宿。

高丽国王王睶说:“我过去在京师宿卫时,遭遇林衍的叛乱,国内大乱,居住在大同的高丽人都被登记为官籍,我希望将他们归还高丽为民。”皇帝同意了。

己巳,将西南番总管府改为永宁路。

辛未,赐给也速带儿所部一万人一万锭钞票。

丰闰署的田户饥荒,发放六十日的粮食。

无为路发生大水,免除今年的田租。

癸酉,忻都所部的别笳儿田户饥荒,发放九十日的粮食。

将临淮府降为盱眙县,隶属于泗州。

重新设立兴文署,掌管经籍板和江南学田的钱粮。

合丹侵犯辽东海阳。

二月乙亥朔,设立全罗州道万户府。

江西各郡的盗贼尚未平定,诏令江淮行省分兵一千人增援。

命令太仆寺不再隶属于宣徽院。

丙子,新附的屯田户饥荒,发放六十日的粮食。

顺州的僧人和道士共四百九十一人饥荒,发放九十日的粮食。

戊寅,月亮侵犯毕宿。

开元路宁远等县饥荒,百姓和站户逃亡迁徙,发放二千锭钞票赈济他们。

播州安抚使杨汉英进献一千件雨毡,驸马铁别赤进献罗罗斯雨毡六十件、刀五十把、弓二十张。

己卯,兴州兴安饥荒,发放九十日的粮食。

庚辰,伯答罕的民户饥荒,发放六十日的粮食。

辛巳,清查河间昔宝赤的户口。

癸未,泉州发生地震。

乙酉,赈济新附的居民居住在昌平的人。

丙戌,将奉先县改为房山县。

泉州发生地震。

己丑,江西的群盗钟明亮等人再次投降,诏令将为首的迁徙到京师,并给其余党发放粮食。

浙东各郡饥荒,发放九十日的粮食。

庚寅,月亮侵犯亢宿。

辛卯,重新设立南康、兴国榷茶提举司,官阶为从五品。

派遣虎贲更休士二千人前往上都修城。

河间路任丘饥荒,发放九十日的粮食。

癸巳,晋陵、无锡二县因大雨损害庄稼,免除其田租。

江西的盗贼华大老、黄大老等人掠夺乐昌各郡,行枢密院讨伐并平定了他们。

阇兀所部的阑遗户饥荒,发放六十日的粮食。

常宁州的百姓遭受群盗的扰乱,免除其田租。

己亥,保定路定兴饥荒,发放五千二百六十四石粮食赈济。

辛丑,唆欢的庄稼歉收,发放九十日的粮食。

三月乙巳,中山的畋户饥荒,发放六十日的粮食。

戊申,广济署饥荒,发放二千二百五十石粮食作为种子。

壬子,火星侵犯钩钤。

蓟州渔阳等地的稻户饥荒,发放三十日的粮食。

戊午,发放忙安仓的米,赈济燕八撒儿所属的四百二十人。

己未,将云南的蒙怜甸改为蒙怜路军民总管府,蒙莱甸改为蒙莱路。

放免福建的猎户、沙鱼皮户为民,将其事务交给有关部门管理。

派遣云州的民夫开凿银洞。

永昌的站户饥荒,卖子和卖奴产的人很多,命令甘肃省赎回并发放粮食赈济。

将福州和泉州的人匠提举司合并为一,并放免无役者为民。

庚申,将御史台侍御史的官阶升为正四品,治书侍御史升为正五品,增加一名蒙古经历,官阶为从五品。

撤销行司农司及各道的劝农营田司;增加提刑按察司佥事二员,总管劝农事务。

四川行省原迁至重庆,成都的百姓苦于供给,诏令重新迁回成都。

设立江南营田提举司,官阶为从五品,掌管僧寺的财产。

放免寿、颍的屯田军一千九百五十九户为民,撤换江南的戍兵代替他们。

凡是隶属于吕合剌、阿尼哥、段贞的无役工匠,都区别为民。

诏令风宪的选拔仍归御史台,按照旧制执行。

设立金竹府大隘等四十二寨的蛮夷长官。

癸亥,建昌的盗贼丘元等人自称大老,聚集千余人,掠夺南丰各郡,建昌副万户将其擒获并斩首。

甲子,杨震龙的余众在浙东抢劫,总兵官讨伐盗贼时,俘掠了许多良民,敕令行御史台进行分拣,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五人被放免为民。

庚午,因建昌路广昌县经历了钟明亮的叛乱,免除其田租九千四百四十七石。

辛未,太平县的盗贼叶大五聚集百余人侵犯宁国,全部被擒获并斩首。

夏四月癸酉朔,皇帝驾临上都。

婺州的螟虫损害庄稼,雷雨大作,螟虫全部死亡。

丙子,月亮侵犯井宿。

辛巳,命令大都路发放六万二千五百六十四石粮食赈济通州、河西务等地的流民。

芍陂的屯田因大雨河水泛滥,损害了二万二千四百八十亩庄稼,免除其田租。

癸未,撤销海道运粮万户府。

江淮行省上奏:“最近朝廷派遣白絜矩来,与沙不丁商议,命令发兼并户和宋宗族一起赴京,人心必定动摇,江南的百姓正苦于增税、清查户口、征马的痛苦,应该等到以后再执行。”皇帝同意了。

阿速敦等二百九十五人缺乏食物,命令核实后发放粮食赈济。

将利津海道运粮万户府改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

诸王小薛的部曲一万二千六十一户饥荒,发放六十日的粮食。

派遣六卫的汉军一万人伐木作为修城的工具。

甲申,因饥荒免除今年的银俸钞,其中在上都、大都、保定、河间、平滦的共一万一百八十锭,在辽阳省的共一千三百四十八锭有余。

丙戌,派遣桑吉剌失等人前往马八儿国访求方技之士。

壬辰,火星停留在氐宿十余日。

癸巳,河北十七郡发生蝗灾。

千户也先、小阔阔所部的百姓及喜鲁、不别等民户都饥荒,敕令河东各郡酌情赈济。

千户也不干所部的百姓缺乏食物,敕令发放粮食赈济。

太傅玉吕鲁上奏:“招集斡者所属的亦乞烈,现已得到六百二十一人,让他们与高丽民一起屯田,应该给他们提供食物。”敕令辽阳行省核实后发放。

平山、真定、枣强二县干旱,灵寿、元氏二县下大冰雹,免除其田租。

丁酉,发放二千五百锭钞票赈济昌平至上都的站户贫乏者。

定兴的站户饥荒,发放三十日的粮食。

己亥,命令考核大都路贫病在籍的百姓二千八

一百三十七人,发放二百石粮食赈济他们。

庚子日,合丹再次侵犯海阳。

重新设立安和署,官阶为从六品。

五月乙巳日,撤销秦王的典藏司,收回其印章。

清查江南地区流亡人口的牲畜和财物。

合丹侵犯开元。

戊申日,江西行省的管如德和江西行院的月的迷失联合讨伐反贼钟明亮,钟明亮投降,皇帝下诏将其押送到京城,但管如德等人没有执行,钟明亮再次率众侵犯赣州。

枢密院认为管如德等人违背诏令,放纵贼寇,请求追究他们的责任,皇帝同意了。

下诏撤销江西行枢密院。

庚戌日,陕西南市的屯田因霜冻导致庄稼受损,免除其租税。

壬子日,赐予诸王铁木儿等军队一万零七百人粮食,每人带一名随从的给五石,带两名随从的给七石五斗。

丙辰日,发放粮食赈济御河的船户。

叙州等地的蛮夷进贡了八百件雨毡。

戊午日,将江西行省迁至吉州,以便抓捕盗贼。

尚书省派人视察云南的银矿,获得四千零四十八两银子。

上奏设立银场官,官阶为从七品。

出鲁等一千一百一十五户人家缺粮,发放六十天的粮食。

癸亥日,皇帝下诏:“诸王封地内的百姓有诉讼,由王傅和所设的监郡共同处理,没有监郡的,由王傅处理。”

平滦地区一万五千四百六十五户人家缺粮,发放五千石粮食赈济。

徽州绩溪的贼寇胡发、饶必成被处死。

乙丑日,月亮侵犯土星。

丙寅日,撤销奉宸库。

将江西行尚书省的参政杨文璨调任为左丞,杨文璨超过一年没有到任,皇帝下诏让外剌带代替他。

外剌带到任后,杨文璨又回来处理事务,桑哥于是上奏将杨文璨升为右丞。

江西行省上奏:“吉州、赣州、湖南、广东、福建因禁止使用弓箭,盗贼更加猖獗,请求按照内地的惯例,允许尉兵携带弓箭。”皇帝同意了。

己巳日,设立云南行御史台。

命令彻里铁木儿所部的女真、高丽、契丹、汉军除了缴纳地税外,免除其他徭役。

江阴发生大水灾,免除田租一万零七百九十石。

庚午日,重新设立诸王也只里的王傅,官阶为正四品。

尚珍署的广备等屯田发生大水灾,免除其租税。

伯要地区百姓缺粮,命令撒的迷失用五百辆车运送一千石粮食赈济。

婺州永康、东阳,处州缙云的贼寇吕重二、杨元六等人造反,浙东宣慰使史弼将其擒获并处死。

泉州南安的贼寇陈七师造反,被讨伐平定。

清查全国的阴阳户口,并设立各路教官,有精通技艺的,每年推荐一人。

六月壬申日,将闰盐州升为柏兴府,将普乐州降为闰盐县,金州降为金县。

黄河在太康泛滥,淹没民田三十一万九千八百多亩,免除其租税八千九百二十八石。

纳邻等地的驿站户缺粮,发放九十天的粮食。

甲戌日,桑州总管黄布蓬、那州长罗光寨、安郡州长闭光过率领一万多户蛮民归附。

丙子日,释放保定的工匠楚通等三百四十一户为平民。

庚辰日,听从江淮行省的请求,将广济库升为提举司,官阶为从五品。

采纳江淮省平章沙不丁的建议,因参政王巨济在清查钱粮方面有才能,赏赐五百锭钞。

缮写金字《藏经》,共耗费三千二百四十四两黄金。

广州增城、韶州乐昌因遭受畲贼的叛乱,免除其田租。

杭州的贼寇唐珍等人被处死。

己丑日,火星侵犯房宿。

辛卯日,命令应昌府发放一千二百石粮食给诸王亦只里的部属。

壬辰日,另外颁发江西行省的印章,以便分省讨伐贼寇。

泉州发生大水灾。

丙申日,派遣一万名侍卫兵修缮都城。

丁酉日,大司徒撒里蛮、翰林学士承旨兀鲁带进献《定宗实录》。

己亥日,棣州厌次、济阳发生大风雹,损害庄稼,免除其租税。

庚子日,听从江西省的请求,派遣各省的戍兵讨伐贼寇。

辛丑日,免除河间、保定、平滦地区一半的丝税。

怀孟路武陟县、汴梁路祥符县都发生大水灾,免除田租八千八百二十八石。

秋七月,终南等地的屯田因连续降雨损害庄稼一万九千六百多亩,免除其租税。

丙午日,禁止在平地、忙安仓酿酒,违者处死。

戊申日,江西连续降雨,赣州、吉州、袁州、瑞州、建昌、抚水都泛滥,龙兴城几乎被淹没。

癸丑日,撤销缅中行尚书省。

江淮省平章沙不丁因仓库官员盗窃钱粮,请求按照宋朝的法律刺字并砍断手腕,皇帝说:“这是回回的法律。”没有同意。

免除大都路的丝税。

戊午日,贵州的猫蛮三十多人作乱,劫掠顺元路,攻入城中,随后进攻阿牙寨,杀伤官吏,其势力逐渐壮大。

湖广省命令八番蔡州、均州二万户府及八番罗甸宣慰司联合讨伐。

凤翔的屯田因连续降雨损害庄稼,免除其租税。

建平的贼寇王静照被处死。

辛酉日,火星侵犯天江星。

壬申日,皇帝驻跸在老鼠山西。

乙丑日,芜湖的贼寇徐汝安、孙惟俊等人被处死。

丙寅日,云南阇力白衣甸的酋长共十一甸归附。

丁卯日,采纳桑哥的建议,下诏派遣庆元路总管毛文豹搜刮宋朝时民间的金银等物,后来取消了这一命令。

沧州乐陵发生旱灾,免除田租三万零三百五十六石。

江夏发生水灾,损害庄稼六千四百七十多亩,免除其租税。

魏县的御河泛滥,损害庄稼五千八百多亩,免除其租税一百七十五石。

八月辛未日,发生日食。

将广东道的真阳、洽光二县合并为英德州。

沁水泛滥,损害冀氏的民田,免除其租税。

禁止任何人阻挠平阳、太原、大同的税收。

丁丑日,广州清远发生大水灾,免除其租税。

庚辰日,免除大都、平滦、河间、保定四路流民的租税及酒醋税。

丁亥日,将四川南道宣慰司迁回重庆府。

因南安、赣州、建昌、丰州曾遭受钟明亮的叛乱,免除其田租。

癸巳日,发生大地震,武平尤其严重,压死按察司官员及总管府官员王连等及百姓七千二百二十人,毁坏仓库局四百八十间,民居不计其数。

己亥日,皇帝听说武平发生地震,担心乃颜的党羽入侵,派遣平章政事铁木儿、枢密院官员塔鲁忽带率领五百名士兵前往视察。

九月壬寅日,河东山西道发生饥荒,命令宣慰使阿里火者炒米赈济。

癸卯日,木星侵犯鬼宿。

重申汉人禁止打猎的规定。

乙巳日,禁止诸王派遣僧人建寺扰民。

命令河东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发放大同的钞本二十万锭,购买粮食赈济饥民。

平章政事阇里铁木儿率军与合丹在瓦法交战,大败合丹。

丁未日,御河在高唐决口,淹没民田,命令有关部门堵塞。

戊申日,武平发生地震,盗贼乘机抢劫,百姓更加恐慌。

平章政事铁木儿以便宜行事,免除租税,取消商税,放宽酒禁,处死盗贼;发放八百四十锭钞,转运海运米一万石赈济。

金竹府知府扫闾进贡马匹和雨毡,并说:“金竹府虽然归附,但蛮民大多未服。最近与赵坚招降了竹古弄、古鲁花等三十多个寨子,请求设立县,设置长官、总把,任用当地人。”皇帝同意了。

己酉日,福建省因境内盗贼蜂起,请求增加戍兵,命令江淮省调遣一万户军队前往。

派遣蒙古都万户府的探马赤军五百人戍守鄂州。

亥日,修缮东海广德王庙。

丙辰日,大赦天下。

丁卯日,命令江淮行省核查教坊司所管辖的江南乐工的租赋,并在宿迁以北设立四个巡检司。

将之前罢免的陆运夫转为士兵,护送会通河上的贡品,禁止征发百姓拉船。

冬十月壬申日,封皇孙甘麻剌为梁王,赐予金印,派他镇守云南。

癸酉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甲戌日,设立会通汶泗河道提举司,官阶为从四品。

丁丑日,尚书省大臣上奏:“江阴、宁国等路发生大水灾,流离失所的百姓有四十五万八千四百七十八户。”

皇帝说:“这种事情何必等到上报,应当立即赈济!”

总共发放了五十八万二千八百八十九石粮食。

己卯日,增加上都留守司的副留守和判官各一名。

根据甘肃行省的请求,征召辖区内的一千三百名百姓为兵,派他们戍守边境。

辛巳日,太白星侵犯斗宿。

只深所管辖的八鲁剌思等部族发生饥荒,命令宁夏路发放三千石米赈济他们。

禁止大同路酿酒。

乙酉日,门答占从行御史台入朝觐见。

梁洞梁宫朝、吴曲洞吴汤暖等二十个洞,共有二千多户归附朝廷。

丁亥日,赐予北方边境十万匹布帛。

己丑日,新制作太庙的登歌和宫悬乐。

因为昔宝赤每年在成都捕捉鸬鹚扰民,下令停止。

十一月辛丑日,广济署洪济屯发生大水灾,免除一万三千一百四十一石租税。

兴州和松州因霜冻导致庄稼受损,免除其租税。

隆兴苦盐泺等驿站发生饥荒,发放七千锭钞赈济。

丁未日,大同路的蒙古人多次冒名领取粮食,设立十名千户和百户,由达鲁花赤统领,将富户冒充为贫困户的,没收其家产的一半。

戊申日,月亮遮掩了镇星。

桑哥上奏:“之前奉诏,内外官员受命后不赴任以及受代官员居官五年不赴任的,罢免后不再叙用。臣认为如果没有重大过错,不应永远弃用。”

皇帝再次批准了他的请求。

江淮行省平章不怜吉带上奏:“福建的盗贼已经平定,只有浙东一道,地处偏远险恶,是盗贼的巢穴。重新调回三万户,派合剌带一军戍守沿海的明州、台州,亦怯烈一军戍守温州、处州,札忽带一军戍守绍兴、婺州。宁国、徽州等地,起初使用土兵,后来都与盗贼勾结,现在用高邮、泰州的两万户汉军换防。扬州、建康、镇江三城,横跨长江,人口繁盛,设立七万户府。杭州行省各司府库所在地,设立四万户府。水战的方法,过去只有十处,现在选择沿海沿江的二十二处要害,分兵训练,监视盗贼。钱塘控制海口,过去只有二十艘战船,海贼时常出没,抢夺船只杀人,现在增加一百艘战船和二十艘海船,盗贼因此不敢再出没。”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庚戌日,停止云南会川路开采碧甸子。

甲寅日,禁止上都酿酒。

乙卯日,贵赤三百三十户缺乏粮食,发放粮食赈济。

己未日,禁止山后地区酿酒。

庚申日,赐予伯颜所率领的士兵,每人一万三千四百匹布帛和三千四百斤绵。

辛酉日,月亮遮掩了左执法星。

隆兴路因霜冻导致庄稼受损,免除五千七百二十三石田租。

壬戌日,大司徒撒里蛮和翰林学士承旨兀鲁带进献《太宗实录》。

癸亥日,黄河在祥符义唐湾决口,太康、通许、陈州、颍州等地遭受严重灾害。

甲子日,御史台上奏:“江南盗贼兴起,讨伐盗贼的官员贪图他们的掠夺财物,还将俘虏作为赠礼,请求将这些俘虏归还其家人。”

皇帝赞许并采纳了这一建议。

将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的治所迁至许州。

罢免大都东西二驿的脱脱禾孙,由通政院统一管理。

乙丑日,易水泛滥,雄州、莫州、任丘、新安的田地和房屋被冲毁无遗,命令有关部门修筑堤坝阻挡洪水。

丙寅日,征调辽阳的六千匹马,挑选肥壮的马匹供给阇里铁木儿所率领的军队。

丁卯日,设立新城榷场和平地脱脱禾孙,派遣使者核查延安的屯田。

将南雄州降为保昌县,韶州降为曲江县。

十二月辛未日,将卫尉院改为太仆寺。

戊寅日,免除大都、平滦、保定、河间自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的拖欠租税十三万五百六十二石。

己卯日,命令枢密院征调江南民间的兵器,并让将士习武,按照戊子年的诏令执行。

甲申日,派遣兵部侍郎靳荣等人核查安西、凤翔、延安三道的军户,除了原有的四千户外,又增加了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丁,枢密院想将他们编为士兵,桑哥不同意,皇帝采纳了桑哥的意见。

丙戌日,兴化路仙游的盗贼朱三十五聚集众人侵犯青山,万户李纲讨伐并平定了他们。

京兆省上报屯田所产的羊价钞六百九锭,皇帝下令将这些钞赐给札散、暗伯等贫困的百姓。

辛卯日,月亮侵犯亢宿。

乙未日,首次将万亿库分为四库,将金银输送到内府,现在设立提举富宁库,官阶为从五品,负责管理。

大同路的百姓大多流离失所,免除其田租二万一千五百八石。

洪赞、滦阳驿站发生饥荒,发放六十日的粮食。

不耳答失所管辖的灭乞里部族发生饥荒,发放九十日的粮食。

诏令诸王乃蛮带、辽阳行省平章政事薛阇干、右丞洪察忽,抽调一万名蒙古军分别戍守双城和婆娑府等城,以防备合丹的军队。

己亥日,将溧阳路降为县,并入建康。

湖广省上报前两年的宣课珠九万五百一十五两。

处州青田的盗贼刘甲乙等人聚集一万多人侵犯温州平阳。

这一年,按照惯例赐予诸王、公主、驸马金、银、钞、币。

命令帝师西僧轮流在万寿山厚载门、茶罕脑儿、圣寿万安寺、桓州南屏庵、双泉等地举行佛事坐静,共七十二次。

判处七十二人死刑。

二十八年春正月壬寅日,太白星、荧惑星、镇星聚集在奎宿。

癸卯日,赐予诸王爱牙赤印。

命令玄教宗师张留孙举行三天的醮祭,祭祀星辰。

上都的百姓大多依赖官府供给粮食,诏令雇佣百姓运送十万石米到上都,官价每石四十两,命令留守木八剌沙总管此事。

辛亥日,罢免汴梁至正阳、杞县、睢州、中牟、郑、唐、邓十二站的站户,让他们成为普通百姓。

癸丑日,高丽国派遣使者来进贡方物。

丁巳日,派遣贵由赤四百人北征。

辛酉日,罢免江淮漕运司,并入海船万户府,由海道进行漕运。

将浙西金玉人匠提举司并入浙西道金玉人匠总管府。

将无为、和州二路、六安军降为州,巢州降为县,并入无为,隶属庐州路。

将安丰府升为路,将寿春府、怀远军降为县,怀远并入濠州,隶属安丰路。

将各处行省的理问所升为四品。

免除江淮贫民自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五年的拖欠田租二百九十七万六千余石,以及二十六年未缴纳的田租十三万石、钞一千一百五十锭、丝五千四百斤、绵一千四百三十余斤。

罢免淘金提举司,设立江东两浙都转运使司。

壬戌日,任命札散、秃秃合在瓮古之地统领军队,命令有关部门供应其军需,敕令大同路发放粮食赈济瓮古的饥民。

尚书省大臣桑哥等人因罪被罢免。

二月辛未日,赐予也速带儿所率领的士兵一万匹騬马。

将万亿库的金银迁移到禁中的富宁库。

尚书省报告说:“大同地区有七万人依靠官府供给粮食,每年消耗大米八十万石,派遣使者复查,发现不应供给的有一万三千五百人,请求将这部分粮食收回官府。”皇帝同意了。

癸酉日,任命陇西四川总摄辇真术纳思为诸路释教都总统。

将福建行省改为宣慰司,隶属于江西行省。

皇帝下诏:“行御史台不再听从行省的指挥。”

云南行省报告说:“叙州、乌蒙的水路非常险恶,船只经常破损沉没,应该从叶稍水站改走陆路,经过中庆,再经过盐井、土老、必撒等蛮族地区,到达叙州庆符,可以开辟为驿路,共设立五个驿站。”皇帝同意了。

也速带儿、汪总帅说:“最近的规定,和顾和买不涉及军户,现在一切与民户相同。”皇帝下诏,从今以后军户不再承担这些义务。

丙子日,撤销征理司。

上都、太原发生饥荒,免除至元十二年至二十六年民间拖欠的田租三万八千五百余石,派遣使者与按察司一起赈济大同、太原的饥民,每人发放两到三个月的口粮。

因为桑哥的党羽,罢免了杨州路达鲁花赤唆罗兀思。

派遣官员复查水达达、咸平的贫民,并给予赈济。

丁丑日,任命太子右詹事完泽为尚书右丞相,翰林学士承旨不忽木为平章政事,并诏告天下。

用列兀难的粳米赈济贫民。

己卯日,派遣官员持香前往中岳、南海、淮渎进行祈祷。

设立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命令上都的虎贲士二千人进行屯田,官府提供牛具和农具,花费二万锭钞。

因为云南曲靖路宣抚司所辖地区广阔,民心未定,改设曲靖等处宣慰司、管军万户府以镇守。

辛巳日,将湖广行省的八番罗甸司重新划归四川省。

壬午日,因为桑哥压制御史台,又鞭打监察御史,命令御史大夫月儿鲁调查此事。

癸未日,太阴星侵犯左执法星。

皇帝前往上都,当天驻扎在大口,再次召集御史台及中书、尚书两省官员讨论桑哥的罪行。

将阑遗监重新划归宣徽院。

下诏不得干扰山东转运使司的税收。

甲申日,太白星侵犯昴星。

命令江淮行省核查沙不丁所掌管的詹事院江南钱谷。

乙酉日,设立江淮、湖广、江西、四川等处行枢密院,诏告天下,江淮行枢密院设在广德军,湖广设在岳州,江西设在汀州,四川设在嘉定。

丙戌日,下诏:“将提刑按察司改为肃政廉访司,每道仍设八名官员,除两名使臣留在司中总制一道外,其余六人分别巡视所辖地区,负责民事、钱谷、官吏的奸弊等事务,年终时由省、台派遣官员考核其功效。”

任命集贤大学士何荣祖为尚书右丞,集贤学士贺胜为尚书省参知政事。

命令江淮行省派遣五百蒙古军、一千汉兵,随皇子镇南王镇守扬州。

逮捕河间都转运使张庸,并派遣官员核查其事务。

丁亥日,营建宫城南面的周庐,以供宿卫士兵居住。

逮捕湖广的要束木,押送京师,戊子日,没收要束木的家产,共有黄金四千两。

辛卯日,封诸王铁木儿不花为肃远王,并赐予印信。

壬辰日,雨水损坏了太庙的第一室,将神主迁至别殿。

癸巳日,没收桑哥的家产。

派遣行省、行台官员发放粮食,赈济徽州的绩溪,杭州的临安、余杭、于潜、昌化、新城等县的饥民。

命令江淮行省参政燕公楠整治盐法的弊端。

丁酉日,下诏加封岳、渎、四海的神号,并派遣官员前往祠庙进行告祭。

三月初一,真定、河间、保定、平滦发生饥荒,平阳、太原尤为严重,流民有六万七千户,饿死的有三百七十一人。

桑哥的妻弟八吉由担任燕南宣慰使,因受贿积赃被处死。

推倒桑哥的辅政碑。

太原发生饥荒,严禁酿酒。

丁未日,太阴星侵犯御女星。

己酉日,太阴星侵犯右执法星。

庚戌日,太阴星侵犯太微东垣上相星。

甲寅日,常德路发生水灾,免除田租二万三千九百石。

乙卯日,太白星侵犯五车星。

乃颜的部下牙儿马兀等同女真兵五百人追杀内附的百姓一千余人,派遣塔海率领一千人平定此事。

辛酉日,吕连站的木赤五十户发生饥荒,发放三个月的口粮。

派遣侍卫兵营建紫檀殿。

壬戌日,任命甘肃行省右丞崔彧为中书右丞。

南丹州的莫国麟入朝觐见,授予莫国麟安抚使、三珠虎符。

杭州、平江等五路发生饥荒,发放粮食赈济,并解除湖泊捕鱼禁令。

溧阳、太平、徽州、广德、镇江五路也发生饥荒,赈济方式与杭州相同。

武平路发生饥荒,百姓因盗贼和军队的困扰,免除其去年的田租。

凡是曾经受灾的州郡田地,全部免除田租,未受灾的免除一半。

撤销甘州转运司。

江淮地区的豪强家族多行贿权贵,成为府县的卒史,庇护门户,遇到差赋时,只向贫民征收,下诏江淮行省严禁此类行为。

赈济辽阳、武平的饥民,并解除捕猎禁令。

夏四月初一,禁止屠宰母羊。

甲戌日,下诏各路府、州、司、县的长官和副长官兼任诸军奥鲁的管理。

因为地震,免除侍卫兵籍中武平地区今年的徭役。

增设钦察卫经历一员,由汉人担任,其他人不得效仿。

庚辰日,解除杭州西湖的禽鱼禁令,允许百姓捕鱼。

丙戌日,下诏凡是欠斡脱银的人,还款时一律用钞。

乙未日,岁星侵犯舆鬼星。

用沙不丁等人的米赈济江南的饥民。

召朱清、张瑄入朝。

庚寅日,将总制院并入宣政院。

因为钞法问题,召叶李回京师。

乙未日,将湖广行枢密院迁至鄂州。

丙申日,发放三千石米赈济阔里吉思的饥民。

五月初一,召江西行枢密院副使阿里入朝,升章佩监的品级为三品。

派遣脱脱、塔剌海、忽辛三人追究僧官江淮总摄杨琏真伽等人盗用官物的罪行。

任命参知政事廉希恕为湖广等处行省右丞,行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琼州安抚使陈仲达为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不颜于思、别十八里副元帅王信并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事副元帅,并佩虎符,率领二千二百人征讨黎蛮,僚属都由陈仲达任命。

设立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

壬寅日,太阴星侵犯少民星。

将江淮行枢密院迁至建康。

甲辰日,中书省大臣麦术丁、崔彧说:“桑哥执政四年,许多大臣通过贿赂获得职位,亲信和旧部都被授予要职,只是以欺骗皇帝、剥削百姓为事,应该命令两省严加考核,并将他们除名为民。”皇帝同意了。

要束木因为是桑哥的妻党,担任湖广行省平章,现在因数十件不法行为被定罪,下诏将其押送湖广省处死。

辛亥日,因为太原和杭州发生饥荒,免除今年的田租。

增设河东道宣慰使一员。

征召太子赞善刘因;刘因以前担任太子赞善,因继母生病而离职,现在继母去世,以集贤学士的身份征召他,但他没有应召。

撤销脱脱、塔剌海、忽辛等人对僧官钱谷的核查。

撤销江南六提举司每年上缴木绵的规定。

巩昌原本只有总帅府,桑哥特意将其升为宣慰司,任命其弟答麻

剌答思被任命为使臣,桑哥失败后,因害怕被诛杀而自杀,此时重新设立总帅府。

增设异珍库和御带库,官阶为从五品,并设立提点、使、副使各一名。

裁减中央和地方多余的官员三十七名。

在宫城中建立葡萄酒室和女工室。

皇帝下诏,因桑哥的罪行将其关押审问,并诛杀其党羽要束木、八吉等人。

派兵堵塞晃火儿月连地的河渠,修建城堡,命令蒙古戍兵在川中屯田以防御敌人。

癸丑日,撤销尚书省的事务,全部归入中书省,改任尚书右丞相、右詹事完泽为中书右丞相,平章政事麦术丁、不忽木为中书平章政事,尚书右丞何荣祖为中书右丞,尚书左丞马绍为中书左丞,参知政事贺胜、高翥为中书参知政事;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驸马高丽国王王睶为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

撤销大都烧钞库,恢复旧制,各路的昏钞由行省官员监督烧毁。

增设户部司计、工部司程,官阶为正七品。

甲寅日,太阴星侵犯牛宿。

赈济上都、桓州、榆林、昌平、武平、宽河、宣德、西站、女直等站的饥民。

乙卯日,将政事全部委托给中书省,并派遣使者向中外宣布。

皇帝下诏,禁止因失陷钱粮而借口前往京师的人。

丁巳日,建造两座白塔,各高一丈一尺,供咒师朵四的性吉等七人居住。

何荣祖将公规、治民、御盗、理财等十件事编成一书,名为《至元新格》,命令刻版印刷并颁布,让百官遵守。

桑哥曾因刘秉忠无子,没收其田地,刘秉忠的妻子窦氏说刘秉忠曾收养侄子兰章为嗣子,皇帝下令归还其田地一百顷。

己未日,任命门答占为御史大夫,行御史台事务。

高丽国王王睶请求立其子謜为世子,皇帝下诏立謜为高丽王世子,授予特进上柱国,赐予银印。

六月初一,禁止蒙古人前往回回地区经商。

湖广地区发生饥荒,皇帝下令用剌里海牙的七万石米赈济灾民。

辛巳日,洞蛮镇远设立黄平府。

乙酉日,任命云南诸路行省参知政事兀难为梁王傅。

洗国王洞主、市备什王的弟弟一同来朝见。

增加江淮行院兵二万,攻打郴州、桂阳、宝庆、武冈四路的盗贼。

将汴梁逃难的男女配对成家,给予农具耕种。

丙戌日,皇帝下令:“屯田官以三年为任期,在各屯之间互相调用。”

宣谕江淮地区的百姓,依靠总统琏真加的力量不交租的,按例征收。

辛卯日,太阴星侵犯毕宿。

癸巳日,将涟州、海州划归山东宣慰司管辖。

七月初一,云南省参政怯剌上奏:“建都地区盛产黄金,可以设立冶炼厂,让附近的百姓冶炼后交给官府。”皇帝同意了。

己亥日,太白星侵犯井宿。

皇帝下诏,谕令尚州等地的各洞蛮夷。

庚子日,将江西行枢密院迁至赣州。

乙巳日,大都发生饥荒,发放二十五万四千八百石米赈济灾民。

戊申日,扬州路学正李淦上奏:“人们都知道桑哥任用小人的罪行,却不知道尚书右丞叶李妄自举荐桑哥的罪行,应当斩杀叶李以谢天下。”皇帝下令驿召李淦到京师,李淦到达时叶李已经去世,任命李淦为江阴路教授,以表彰他的直言。

归还行台监察御史周祚的妻子和子女。

周祚曾弹劾行尚书省官员,桑哥诬陷他其他罪名,将他流放到憨答孙,妻子和家产被没收,此时归还给他。

禁止屠宰马牛。

皇帝下令:“江南的重囚犯,依旧制上奏后处决。”

撤销江南诸省的买银提举司。

派遣官员招集宋时涅手军中可以充军的八万三千六百人,以蒙古人、汉人、宋人分别担任万户、千户、百户统领。

辽阳诸路连年荒灾,加上战乱,百姓苦于饥荒,发放二万石米赈济。

己酉日,召交趾王的弟弟陈益稷、右丞陈岩、郑鼎的儿子那怀一同到京师。

癸丑日,赐予师壁洞安抚司、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印信,安抚司为从三品,其余为五品。

丁巳日,桑哥被处死。

招募百姓耕种江南的荒地,每户不超过五顷,官府给予地契,使其成为永久产业,三年后征收租税。

派遣憨散总兵讨平江南的盗贼。

己未日,将江阴路降为州,宜兴府降为县,并划归常州路管辖。

将扬子县的治所迁至新城,分华亭的上海为县,松江府划归行省管辖。

撤销淘金提举司、江淮人匠提举司共五个,将其事务并入有关部门。

雨水毁坏都城,派兵二万人修筑。

增设各卫经历一员,由汉人担任。

壬戌日,解除畿内秋耕的禁令。

八月初一,平阳发生地震,毁坏民房一万八百二十六间,压死一百五十人。

丙寅日,太白星侵犯舆鬼宿。

己巳日,设立中书省检校二员,官阶为正七品,负责考核户部、工部文案的疏漏。

撤销江西等处的行泉府司、大都甲匠总管府、广州人匠提举司、广德路录事司,撤销泉州至杭州的海中水站十五所。

抚州路发生饥荒,免除去年未交的田租四千五百石。

马八儿国派遣使者进献花牛二头、水牛土彪各一头。

丙子日,太阴星侵犯牵牛宿。

大名的清河、南乐等县因霖雨损害庄稼,免除田租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九石。

己卯日,皇帝下诏,谕令思州提省溪洞官杨都要招安叛乱的蛮夷,悔过来归的,免除其本罪。

撤销云南四州,设立东川府。

癸未日,岁星侵犯轩辕大星。

乙酉日,派遣麻速忽、阿散乘驿车前往云南,抓捕黑虎。

戊子日,太白星侵犯轩辕大星,并侵犯岁星。

咀喃藩邦派遣马不剌罕丁进献金书、宝塔及黑狮子、番布、药物。

婺州发生水灾,免除田租四万一千六百五十石。

辛卯日,命令工部制造五辆飞车。

癸巳日,太阴星遮掩荧惑星。

九月初一,任命平章政事麦术丁商议中书省事务,又以咱喜鲁丁为平章政事代替他。

乙巳日,景州、河间等县因霖雨损害庄稼,免除田租五万六千五百九十五石。

丙午日,设立行宣政院,治所在杭州。

己酉日,设立安西、延安、凤翔三路屯田总管府。

庚戌日,太白星侵犯右执法星。

襄阳南漳县民李氏的妻子黄氏一胎生下三个男孩。

辛亥日,安南王陈日烜派遣使者上表进贡方物,并谢罪不朝。

徽州绩溪县的盗贼未平,免除二十七年的田租。

禁止宣德府田猎。

壬子日,酒醋税不再隶属于茶盐运司,仍由各府县管理。

设立乞里吉思至外剌等六驿。

任命海船副万户杨祥、合迷、张文虎为都元帅,率兵征讨琉求。

设立左右两万户府,官员由杨祥选拔。

后来采纳福建吴志斗的建议“杨祥不可信,应先招谕”,于是任命杨祥为宣抚使,佩虎符,阮监为兵部员外郎,吴志斗为礼部员外郎,并赐银符,携带诏书前往琉求。

第二年,杨祥、阮监果然未能到达琉求而返回,吴志斗在途中去世,时人怀疑是杨祥所杀,皇帝下诏福建行省审问,恰逢大赦不予追究。

乙卯日,因年荒,免除平滦屯田二十七年的田租三万六千石有余。

丙辰日,荧惑星侵犯左执法星。

戊午日,太

火星侵犯荧惑星。将四川行枢密院迁至成都治理。将八忽答儿、秃鲁欢、唆不阑、脱儿赤四翼的蒙古兵重新隶属于蒙古都万户府。庚申日,任命铁里为礼部尚书,佩戴虎符,阿老瓦丁、不剌同为侍郎,派遣使者前往俱蓝。辛酉日,岁星侵犯少民星。免除大都今年的田租。保定、河间、平滦三路发生大水灾,受灾者全部免除田租,收成者减半。任命别铁木儿、亦列失金为礼部侍郎,出使马八儿国;任命陕西的脱西为礼部侍郎,佩戴金符,出使马都。尚衣局负责制作无缝衣。

冬十月乙丑日初一,赐给薛彻温都儿等九驿的贫民三个月的粮食。己巳日,修缮真定倾塌的太庙。壬申日,任命前缅中行尚书省平章政事雪雪的斤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癸酉日,祭祀太庙。派遣使者开仓,赈济大同屯田兵及教化的所部军士中的饥民。江淮行省上奏:“盐税不足,因为私自贩卖的人多,请求派兵五千人巡查抓捕。”皇帝同意了。塔剌海、张忽辛、崔同知因理算钱粮受贿被判处死刑。辛巳日,召高丽国王王睶、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到朝廷。癸未日,罗斛国王派遣使者上表,用金书写文字,并进贡黄金、象牙、丹顶鹤、五色鹦鹉、翠羽、犀角、笃缛、龙脑等物品。高丽国发生饥荒,赐给十万斛米。撤销各地的行枢密院,事务并入行省。将八番洞蛮从四川划归湖广行省。丙戌日,月亮侵犯轩辕大星和御女星。丁亥日,洞蛮烂土设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严格山后的酒禁。中书省大臣上奏:“洞蛮请求每年进贡马五十匹、雨毡五十被、刀五十握,丹砂、雌雄黄等物品,每两年进贡一次。”皇帝下诏同意他们的请求。己丑日,月亮侵犯太微东垣上相星。下令没收琏真加、沙不丁、乌马儿的妻子,并遣送到京师。召集行省转运司官员到京师,集议制定赋税法。辛卯日,诸王出伯的部众饥荒,赐给米赈济。癸巳日,武平路饥荒,免除今年的田租。任命武平路总管张立道为礼部尚书,出使交趾。免除卫辉种植仙茅户的徭役。听从辽阳行省的建议,因乃颜、合丹相继叛乱,下诏赐给内附的蒙古人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三万人牛畜、农具。下诏严格益都、般阳、泰安、宁海、东平、济宁的狩猎禁令,违者没收其家产的一半。

十一月丙申日,将甘肃的荒地赐给昔宝赤合散等人,让他们耕种。壬寅日,派遣左吉出使新合剌的音。甲辰日,太白星侵犯房宿。裁减太府监冗员三十一人,撤销器备、行内藏二库。下诏:“回回人用答纳珠充献或求售的,归还给他们,留下估价以救济贫民。”塔义儿、塔带的民众饥荒,发放米赈济。赐给按答儿民户四个月的粮食,撤销海道运粮镇抚司。丙午日,火星侵犯亢宿。丁未日,月亮侵犯毕宿。耽罗派遣使者进贡东纻布一百匹。太史院灵台上举行三昼夜的祭祀仪式。甲寅日,月亮侵犯岁星。郴州路达鲁花赤曲列因罪被判处死刑。重新设置会同馆,禁止干扰益都的淘金活动。乙卯日,新添葛蛮宋安抚率领洞官阿汾、青贵来进贡方物。监察御史上奏:“沙不丁、纳速剌丁灭里、乌里儿、王巨济、琏真加、沙的、教化等人都是桑哥的党羽,受贿肆虐,使江淮的百姓愁怨载道,如今有的被关押,有的被释放,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皇帝说:“桑哥已被诛杀,纳速剌丁灭里在狱中,只有沙不丁朕暂且释放了他。”武平、平滦诸州饥荒,放宽狩猎禁令,怀孕的动物不得捕杀。谕令中书省商议增加中外官吏的俸禄。戊午日,金齿国派遣阿腮入朝觐见。庚申日,火星侵犯氐宿。辛酉日,将宣德龙门镇升为望云县,划归云州管辖,设置望云银冶。

十二月乙丑日,恢复都水监,官秩为从三品。派遣官员迎接云南鸭池所派遣的使者。辽阳洪宽女直部民众饥荒,借高丽的粟米赈济。登记探马赤八忽带儿等六万户的成年男子为兵。丁卯日,高丽国鸭绿江西十九驿,因乃颜叛乱,马畜被掠夺,赐给每驿四十头牛。大都饥荒,降低米价出售二十万石赈济。己巳日,下诏停止派遣官员招集畏兀氏。将辰、沅、靖州转运司改为湖北湖南道转运司,设立葛蛮军民安抚司。宣政院大臣上奏:“宋全太后、瀛国公母子出家为僧尼,有地三百六十顷,请求按照惯例免征其租税。”皇帝同意了。辛未日,任命铁灭为兵部尚书,佩戴虎符,明思昔答失为兵部侍郎,佩戴金符,出使罗孛卜儿。御史台大臣上奏:“钩考钱粮,自中统初年至今已三十余年,经过阿合马、桑哥当政,法令已极严苛,而其余党公开受贿,民不聊生,不如废除。”皇帝下旨:“商议后上报。”壬申日,设立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所在汴梁。撒里蛮、老寿同为大司徒,掌管太常寺。中书省大臣上奏:“江南在宋朝时,差役名目有七十多种,归附后一切未征,如今分属诸王城邑,岁赐之物依赖京师,又中外官吏俸禄少,似乎应适当增加,可令江南依照宋朝时的名目征收赋税,全部上缴。”何荣祖上奏:“应召集各省负责钱粮的官员到京师,集议科取之法后上报。”皇帝同意了。甲戌日,下诏:“停止钩考钱粮,将过去拖欠钱粮的文卷集中放置一室,未经朕命查看者有罪。”并派遣使者布告中外。庚辰日,月亮侵犯御女星。江北州郡划归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改江淮行省为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杭州。赈济阔阔出的饥民米。阇里带上奏:“乃颜的余党逃窜到女直之地,臣与月儿鲁商议,请求增兵一千五百人,可以平定。”皇帝同意了。癸未日,月亮侵犯东垣上相星。广济署大昌等屯田被水淹,免除田租一万九千五百石。平滦路及丰赡、济民二署饥荒,发放一万五千石米赈济。别都儿丁因桑哥专横,不肯任职,皇帝命他仍为中书左丞。丙戌日,八番洞官吴金叔等率领所部二百五十寨民二万余人归附,到朝廷进贡方物。戊子日,下诏释放天下囚犯中非杀人抵罪者。己丑日,火星侵犯房宿。庚寅日,火星侵犯钩钤星。将营田提举司升为规运提点所,官秩为正四品。辛卯日,疏浚运粮坝河,修筑堤防。任命吃剌思八斡节儿为帝师,统领诸国僧尼释教事务。赐给亲王、公主、驸马金、银、钞、币,按年例发放。令僧罗藏等轮流在圣寿万安、涿州寺等地坐静作佛事,共五十次。派遣真人张志仙持香到东北海岳、济渎祈祷。户部上报天下户数,内郡一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户,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千户。

全国共有一百七十八个行政区,人口总数为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人,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游民有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一十八人。

司农司报告,各地设立的学校共有二万一千三百多所,开垦的土地有一千九百八十三顷多,种植的桑树、枣树等共有二千二百五十二万七千七百多株,储备的义粮有九万九千九百六十石。

宣政院报告,全国共有寺庙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座,僧人和尼姑共有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判处死刑的罪犯有五十五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六-注解

太白犯牛:太白即金星,犯牛指金星运行至牛宿附近,古代认为这是不吉的天象。

太阴犯井:太阴即月亮,犯井指月亮运行至井宿附近,古代认为这是不吉的天象。

荧惑犯房:古代天文学术语,指火星与房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冲或相合的天象。

荧惑守氐:荧惑即火星,守氐指火星停留在氐宿附近,古代认为这是不吉的天象。

安南国王陈日烜:安南(今越南)的国王,陈日烜是陈朝的一位君主。

高丽国王王睶:高丽(今朝鲜半岛)的国王,王睶是高丽王朝的一位君主。

乃颜之叛:乃颜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蒙古贵族,曾发动叛乱。

林衍之叛:林衍是元朝时期的一位高丽贵族,曾发动叛乱。

合丹余寇:合丹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蒙古贵族,曾发动叛乱,余寇指其残余势力。

钟明亮:元代江西地区的反叛首领,曾多次发动叛乱。

杨震龙:元朝时期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

叶大五:元朝时期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

丘元:元朝时期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

华大老、黄大老:元朝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

斡者所属亦乞烈:斡者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蒙古贵族,亦乞烈是其部族。

合丹:蒙古帝国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多次参与对外征战。

安和署:元代设立的官署,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民政事务。

秦王典藏司:元代秦王(皇族封号)设立的机构,负责管理王府的财物和典籍。

阑遗人:指流亡或逃亡的人,通常指因战乱或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

枢密院:枢密院是元代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和调度。

江西行枢密院:元代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负责江西地区的军事事务。

御河船户:指在御河(皇家运河)上从事运输的船户。

雨毡:一种防雨用的毛毡,常用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中。

银场官:元代负责管理银矿开采和税收的官员。

太阴犯填星: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与土星相冲或相合的天象。

奉宸库:元代皇家库房,负责储存皇家财物。

彻里铁木儿:元代的一位将领,曾参与多次军事行动。

阴阳户口:指古代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对人口进行分类的户籍制度。

闰盐州:元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太康: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桑州:元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保定工匠:指在保定地区从事手工业的工匠。

金字《藏经》:指用金粉书写的佛教经典,通常用于皇家或寺庙的供奉。

畲贼:指畲族地区的叛乱者,畲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定宗实录:元代皇帝定宗的官方历史记录,由史官编纂。

乃颜党:指元代乃颜家族的势力,乃颜是蒙古帝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家族。

金竹府:元代地名,位于今贵州省境内。

探马赤军:元代的一种特殊军队,主要负责侦察和突击任务。

东海广德王庙:东海广德王庙是祭祀东海广德王的庙宇,东海广德王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海神,象征着海洋的力量和神秘。

会通河:会通河是元代重要的运河之一,连接了南北的水运,对当时的物资运输和经济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是皇权的象征之一。

太白犯斗:太白犯斗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象,太白星(金星)与斗宿(北斗七星)相犯,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太宗实录:《太宗实录》是记录元太宗(忽必烈)生平事迹的官方史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河决祥符义唐湾:河决祥符义唐湾指的是黄河在祥符义唐湾决口,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万亿库:万亿库是元代的国家财政库房,负责存储和管理国家的金银财宝。

尚书省:元朝初期的中央行政机构,后并入中书省。

大同:地名,今山西省大同市,历史上为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陇西四川总摄:古代官职,负责陇西和四川地区的宗教事务。

宣慰司: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边疆地区。

行御史台: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地方行政。

云南行省: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域,包括今云南省及周边地区。

叙州、乌蒙:叙州今四川宜宾,乌蒙今云南昭通,两地以水路交通为主。

按察司:古代监察机构,负责地方司法和行政监察。

太子右詹事: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日常事务。

尚书右丞相: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者之一。

翰林学士承旨:古代官职,负责起草和审核皇帝的诏书。

中岳、南海、淮渎:中岳指嵩山,南海指南海神庙,淮渎指淮河神庙,均为古代祭祀的重要场所。

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代设立的地方军事和行政机构,负责边疆地区的管理和防御。

上都虎贲士:元代精锐部队,负责皇帝的安全和重要军事任务。

曲靖路宣抚司: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曲靖地区的管理和安抚。

湖广行省: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域,包括今湖南、湖北等地。

桑哥:元朝时期的权臣,曾任尚书右丞相,因贪污腐败被诛杀。

肃政廉访司: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的监察。

集贤大学士:古代高级文官,负责国家文化和教育事务。

皇子镇南王:元代皇子的封号,负责镇守南方地区。

河间都转运使:古代官职,负责河间地区的物资转运和税收。

宫城南面周庐:指皇宫南面的守卫住所,负责皇宫的安全。

肃远王:元代王爵封号,授予有功的皇室成员。

徽之绩溪:绩溪今属安徽,徽州的一部分,以产茶和文房四宝闻名。

岳、渎、四海:岳指五岳,渎指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海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均为古代祭祀的重要对象。

真定、河间、保定、平滦:均为元代地名,今属河北地区。

平阳、太原: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原今山西太原,均为元代重要城市。

燕南宣慰使:元代官职,负责燕南地区的安抚和管理。

紫檀殿:元代皇宫中的重要建筑,用于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

甘肃行省: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域,包括今甘肃及周边地区。

南丹州:元代地名,今广西南丹县。

杭州、平江:杭州今浙江杭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均为元代重要城市。

溧阳、太平、徽州、广德、镇江:均为元代地名,今属江苏、安徽等地。

武平路:元代地名,今属河北地区。

甘州转运司:元代设立的物资转运机构,负责甘州地区的物资转运。

辽阳、武平:辽阳今辽宁辽阳,武平今河北武平,均为元代重要城市。

钦察卫:元代精锐部队,负责皇帝的安全和重要军事任务。

杭州西湖:杭州著名景点,元代时为皇家园林和游览胜地。

斡脱银:元代货币,用于商业交易和税收。

岁星犯舆鬼: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木星运行至舆鬼星座附近,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朱清、张瑄:元代官员,曾因贪污被诛。

总制院:元代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政务的统筹和管理。

宣政院:古代官署名,负责宗教事务,此处指该机构上报的统计数据。

章佩监:元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仪仗和礼仪事务。

僧官江淮总摄:元代官职,负责江淮地区的宗教事务。

参知政事:元朝中书省的高级官员,参与国家政务决策。

湖广等处行省右丞:元代官职,负责湖广地区的行政事务。

海北海南道宣慰使都元帅:元代官职,负责海北海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琼州安抚使:元代官职,负责琼州地区的安抚和管理。

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元代设立的地方军事和行政机构,负责左右两江地区的管理和防御。

建康:元代地名,今江苏南京。

中书省臣:元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政务执行。

麦术丁、崔彧:元代官员,曾任中书省臣。

太子赞善: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日常事务。

集贤学士:古代高级文官,负责国家文化和教育事务。

脱脱、塔剌海、忽辛:元代官员,曾因贪污被诛。

江南六提举司: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江南地区的物资转运和税收。

巩昌:元代地名,今甘肃陇西。

答麻:元代官员,曾任宣慰司官员。

中书省:元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提点:元朝官职,负责监督和管理特定事务。

使、副:元朝官职,使为正职,副为副职。

冗官:多余的官员,指官员过多,效率低下。

蒲萄酒室:元朝宫廷中专门酿造葡萄酒的场所。

女工室:元朝宫廷中专门从事女工制作的场所。

要束木、八吉:桑哥的党羽,因参与桑哥的罪行被诛杀。

晃火儿月连地河渠:元朝时期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屯田:元朝时期的一种军事农业制度,士兵在边疆地区耕种以自给自足。

中书右丞相:元朝中书省的最高官职之一,负责国家政务。

平章政事:元朝中书省的高级官员,参与国家政务决策。

征东行尚书省:元朝时期负责东方地区事务的行政机构。

驸马:元朝时期皇帝的女婿,通常被封为王或授予高级官职。

烧钞库:元朝时期负责销毁旧纸币的机构。

户部司计、工部司程:元朝户部和工部的下属机构,负责财务和工程管理。

太阴犯牛: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运行到牛宿附近。

赈:救济,指政府发放粮食等物资救助灾民。

白塔:元朝时期建造的佛教塔,通常用于供奉佛像或存放佛经。

咒师:元朝时期的佛教僧侣,负责念诵咒语祈福。

至元新格:元朝时期何荣祖编纂的一部法律典籍,内容涉及公规、治民、御盗、理财等方面。

御史大夫:元朝时期的监察机构最高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世子:元朝时期王位继承人的称号。

特进上柱国:元朝时期的荣誉称号,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

银印:元朝时期授予高级官员的印章,象征权力和地位。

回回地:元朝时期对中亚和西亚地区的称呼。

洞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主要指居住在山区、洞穴中的少数民族。

黄平府:元朝时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位于今贵州省。

梁王傅:元朝时期梁王的辅佐官员。

洗国王:元朝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郴州、桂阳、宝庆、武冈: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南省。

汴梁:元朝时期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屯田官:元朝时期负责屯田事务的官员。

总统琏真加:元朝时期的地方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太阴犯毕: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运行到毕宿附近。

涟、海二州: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怯剌: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云南省参政。

建都:元朝时期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太白犯井:古代天文学术语,指金星运行到井宿附近。

尚州: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韩国。

赣州: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西省。

李淦: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扬州路学正。

叶李: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右丞。

江阴路教授:元朝时期的地方教育官员。

周祚:元朝时期的监察御史,因弹劾官员被流放。

憨答孙:元朝时期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涅手军:元朝时期的军队,主要由宋人组成。

万户、千户、百户:元朝时期的军事编制单位,万户为最高级别。

辽阳: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辽宁省。

交趾:元朝时期对越南的称呼。

陈益稷:元朝时期交趾王的弟弟。

陈岩:元朝时期交趾王的右丞。

郑鼎:元朝时期的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师壁洞安抚司: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少数民族。

师壁镇抚所: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镇抚少数民族。

师罗千户所: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千户。

憨散:元朝时期的将领,曾任总兵。

江阴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宜兴府: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常州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扬子县: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华亭: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上海市。

松江府: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上海市。

淘金提举司:元朝时期负责淘金事务的机构。

江淮人匠提举司:元朝时期负责工匠管理的机构。

经历: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文书管理。

畿内:元朝时期对都城周边地区的称呼。

平阳: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

舆鬼:古代天文学术语,指鬼宿。

检校: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审核文书。

行泉府司:元朝时期负责水利事务的机构。

大都甲匠总管府:元朝时期负责兵器制造的机构。

广州人匠提举司:元朝时期负责工匠管理的机构。

广德路录事司: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文书管理。

泉州至杭州海中水站:元朝时期的海上驿站,负责传递文书和物资。

抚州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西省。

马八儿国:元朝时期对印度南部地区的称呼。

花牛:元朝时期从马八儿国进贡的牛种。

水牛土彪:元朝时期从马八儿国进贡的牛种。

牵牛:古代天文学术语,指牛宿。

大名: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

清河: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

南乐: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

思州: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贵州省。

提省溪洞官:元朝时期的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少数民族。

杨都要:元朝时期的地方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东川府: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位于今云南省。

轩辕大星: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轩辕星座中的主星。

麻速忽、阿散:元朝时期的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黑虎:元朝时期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

咀喃藩邦:元朝时期对东南亚地区的称呼。

马不剌罕丁:元朝时期从咀喃藩邦进贡的使者。

金书:元朝时期从咀喃藩邦进贡的书籍。

宝塔:元朝时期从咀喃藩邦进贡的佛教塔。

黑狮子:元朝时期从咀喃藩邦进贡的狮子。

番布:元朝时期从咀喃藩邦进贡的布料。

药物:元朝时期从咀喃藩邦进贡的药材。

婺州: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浙江省。

飞车:元朝时期的交通工具,具体形制不详。

荧惑:古代对火星的称呼,因其亮度变化不定,古人认为其运行轨迹难以预测,故称荧惑。在占星学中,荧惑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麦术丁: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平章政事。

咱喜鲁丁: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平章政事。

景州: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

河间: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

行宣政院: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宣政事务。

安西: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

延安: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

凤翔: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

屯田总管府:元朝时期负责屯田事务的机构。

右执法: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右执法星。

襄阳: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

南漳县: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

李氏:元朝时期的平民,具体事迹不详。

黄一:元朝时期的平民,具体事迹不详。

安南王:元朝时期对越南国王的称呼。

陈日烜:元朝时期安南王的名字。

徽州: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

绩溪县: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

宣德府: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

酒醋课:元朝时期对酒醋税收的称呼。

茶盐运司:元朝时期负责茶盐税收的机构。

乞里吉思:元朝时期对中亚地区的称呼。

外剌:元朝时期对中亚地区的称呼。

海船副万户:元朝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海船管理。

杨祥:元朝时期的将领,曾任海船副万户。

合迷:元朝时期的将领,具体事迹不详。

张文虎:元朝时期的将领,具体事迹不详。

都元帅:元朝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军队。

琉求:元朝时期对台湾的称呼。

左右两万户府:元朝时期的军事编制单位,负责管理万户。

吴志斗: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礼部员外郎。

宣抚使: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安抚地方。

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通常由皇帝授予将领,象征军权。

阮监: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兵部员外郎。

银符:元朝时期的符节,象征权力和地位。

平滦: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

左执法: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左执法星。

行枢密院:元代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蒙古都万户府:元代管理蒙古族事务的机构,负责蒙古族的军事、行政等事务。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礼仪、祭祀、外交等事务。

岁星:古代对木星的称呼,因其运行周期约为12年,故称岁星。

太阴:古代对月亮的称呼,因其为阴之精,故称太阴。

太史院:古代负责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务的机构。

御史台:古代监察机构,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

帝师:元代对佛教领袖的尊称,通常由皇帝任命,统领全国佛教事务。

百七十八:此处可能指某一特定年份或统计数据的编号,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口:在古代文献中常指人口数量,此处指统计的人口总数。

游食者:指无固定职业、四处游荡谋生的人,常被视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司农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农业、粮食等事务,此处指该机构上报的统计数据。

学校:指古代的教育机构,此处统计了全国范围内设立的学校数量。

垦地:指开垦的耕地面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规模。

桑枣诸树:桑树和枣树等经济作物,桑树用于养蚕,枣树则提供果实,均为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义粮:指用于赈灾或救济的粮食储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救济制度。

寺宇:指佛教寺庙,此处统计了全国范围内的寺庙数量。

僧、尼:指佛教的僧侣和尼姑,此处统计了全国范围内的僧尼人数。

断死刑:指执行死刑的人数,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和治安状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六-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元朝世祖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

从政治上看,元朝政府频繁调整行政区划和官职设置,如改大都路总管府为都总管府,改储偫提举司为军储所,改西南番总管府为永宁路等,显示了元朝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和不断调整的尝试。

军事方面,元朝政府频繁调动军队,镇压各地的叛乱和农民起义,如合丹余寇、钟明亮、杨震龙、叶大五、丘元、华大老、黄大老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元朝政府维护统治的努力。

经济方面,元朝政府频繁赈济灾民,如发钞赈济辽阳、马站户、新附屯田户、顺州僧道士、开元路宁远等县、永昌站户、小薛部曲等,显示了元朝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文化方面,元朝政府重视教育,敕从臣子弟入国子学,复立兴文署,掌经籍板及江南学田钱谷,显示了元朝政府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推动。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多次天象异常,如太白犯牛、太阴犯井、荧惑犯房、荧惑守氐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象的重视和迷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朝世祖时期的重大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中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地方叛乱、自然灾害和民生问题的应对措施。文中提到的‘合丹复寇海阳’、‘钟明亮降’等事件,揭示了元代地方叛乱频繁的局势,朝廷通过军事镇压和招降并用的策略来维持统治。

在经济方面,文中多次提到‘发粟赈之’、‘免其租’等措施,表明朝廷在面对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时,采取了减免赋税和发放粮食的救济政策,以缓解民困。这些措施反映了元代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同时也显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脆弱性。

文中还提到‘括江南阑遗人杂畜、钱帛’、‘括天下阴阳户口’等举措,反映了元代政府对人口和财产的控制力度。这些措施不仅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叛乱的发生。

在天文方面,文中多次提到‘太阴犯填星’、‘荧惑犯房’等天象,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文学的重视。这些天象被赋予了政治和军事上的象征意义,往往被视为吉凶的预兆,影响着朝廷的决策。

此外,文中还提到‘金字《藏经》’、‘禁诸王遣僧建寺扰民’等宗教相关的内容,反映了元代佛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朝廷一方面支持佛教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试图限制宗教势力对社会的干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中期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状况,以及朝廷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文中提到的修庙、赦天下、赈灾等措施,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稳定的重视。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也展示了元代政府的治理能力。

其次,文中提到的军事部署和边防措施,如签民为兵、增置战船等,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元代政府通过设置巡检司、派遣军队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防御,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再次,文中提到的经济措施,如免租、赈灾、增置库房等,展示了元代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努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缓解民众的经济压力,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对江南地区的经济管理,元代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减免租赋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代政府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如修太庙、作登歌宫悬乐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展示了元代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事件的记载,全面展示了元代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视。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元代政府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首先,文中提到的大同地区仰食于官者七万人,岁用米八十万石,显示了元代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粮食供应的重视。然而,遣使覆验后发现不当给者万三千五百人,说明当时官僚体系中的腐败和效率低下问题。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安抚,如陇西四川总摄辇真术纳思为诸路释教都总统,云南行省建议改善叙州、乌蒙的水路交通,以及设立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措施反映了元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试图通过行政和军事手段来巩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再次,文中提到桑哥的贪污案及其党羽的处置,显示了元代政府对腐败问题的严厉打击。桑哥当国四年,诸臣多以贿进,亲旧皆授要官,唯以欺蔽九重、朘削百姓为事,最终被严加考核并除名为民。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元代官场的腐败现象,也反映了政府对整顿吏治的决心。

此外,文中还提到多次赈济饥民和减免田租的措施,如上都、太原饥,免至元十二年至二十六年民间所逋田租三万八千五百余石,遣使同按察司赈大同、太原饥民,口给粮两月或三月。这些措施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稳定的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的一系列天文现象,如太阴犯左执法、太白犯昴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象的重视和迷信。这些天文现象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可能预示着国家的动荡和灾难。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政府对民生、边疆管理和吏治整顿的重视。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文中提到了桑哥的败亡及其党羽的诛杀,这揭示了元朝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和残酷。桑哥作为权臣,其贪污腐败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这一事件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审判,也反映了元朝政府对腐败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其次,文中提到了元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防御措施,如修建城堡、屯田等。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屯田制度的实施,使得士兵在边疆地区耕种,既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农业开发。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朝政府对灾民的救济措施,如发放粮食、减免田租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元朝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灾民的救济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文化方面,文中提到了《至元新格》的编纂和颁布,这是元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法律典籍,内容涉及公规、治民、御盗、理财等方面。这部典籍的颁布,不仅规范了政府行为,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参考。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元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安抚措施,如设立安抚司、镇抚所等。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的记载,展现了元朝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为我们了解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朝廷的一系列政令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运作。文中提到的‘荧惑犯岁星’、‘太阴犯轩辕大星’等天文现象,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认为天象变化与人间事务息息相关,常被用来解释或预测国家的兴衰和皇帝的命运。

文中提到的‘行枢密院’、‘蒙古都万户府’等机构,反映了元代独特的军政体制。元代作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政治制度融合了蒙古传统和中原汉制,形成了独特的‘行省制’和‘万户制’,这些制度在文中得到了体现。

文中还提到了对灾民的赈济、对少数民族的安抚、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等内容,反映了元代朝廷在处理内政、外交、宗教等方面的政策。例如,‘高丽国饥,给以米一十万斛’、‘洞蛮请岁进马五十匹’等记载,体现了元代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和安抚政策。

此外,文中提到的‘御史台臣言’、‘宣政院臣言’等,反映了元代朝廷内部的监察和谏议制度。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负责弹劾不法行为,而宣政院则负责管理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运作在文中得到了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朝廷的政令和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政治运作和社会状况。

这段古文提供了关于古代社会多方面的统计数据,涵盖了人口、教育、农业、宗教和法律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状况。

首先,人口统计数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规模。’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这一数字显示了庞大的人口基数,而’游食者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一十八’则揭示了社会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无业游民,这可能是社会动荡或经济不稳定的表现。

其次,教育方面的数据’学校二万一千三百余’显示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学校的广泛设立为文化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

农业方面的数据’垦地千九百八十三顷有奇’和’植桑枣诸树二千二百五十二万七千七百余株’则展示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多样性。桑树和枣树的广泛种植不仅提供了经济收益,还反映了古代农业的精细化管理。

宗教方面的数据’寺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和’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显示了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寺庙的广泛分布和僧尼的众多人数反映了佛教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最后,法律方面的数据’断死刑五十五人’揭示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和治安状况。死刑的执行人数较少,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和法律的相对宽容。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古代社会的多维度视角,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和法律状况,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7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