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一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一-原文

◎世祖八

十七年春正月癸卯朔,高丽国王王睶遣其佥议中赞金方庆来贺,兼奉岁贡。

丙午,命万户綦公直戍别失八里,赐钞一万二千五百锭。

辛亥,磁州、永平县水,给钞贷之。

丙辰,立迁转官员法:凡无过者授见阙,物故及过犯者选人补之,满代者令还家以俟。

又定诸路差税课程,增益者即上报,隐漏者罪之,不须履亩增税,以摇百姓。

诏括江淮铜及铜钱铜器。

辛酉,以海贼贺文达所掠良妇百三十余人还其家。

广西廉州海贼霍公明、郑仲龙等伏诛。

甲子,敕泉州行省所辖州郡山寨未即归附者率兵拔之,已拔复叛者屠之。

以总管张瑄、千户罗璧收宋二王有功,升瑄沿海招讨使,虎符;璧管军总管,金符。

丁卯,畋近郊。

诏毋以侍卫军供工匠役。

戊辰,敕相威检核阿里海牙、忽都帖木儿等所俘丁三万二千余人,并放为民。

置行中书省于福州。

改德庆路为总管府。

赐开滦河五卫军钞。

二月乙亥,张易言:“高和尚有秘术,能役鬼为兵,遥制敌人。”命和礼霍孙将兵与高和尚同赴北边。

丙子,立北京道二驿。

丁丑,答里不罕以云南行省军攻定昌路,擒总管谷纳,杀之。

诏令答里不罕还,以阿答代之。

敕非远方归附人毋入会同馆。

诏纳速剌丁将精兵万人征缅国。

乙酉,赏纳速剌丁所部征金齿功银五千三百二十两。

己丑,命梅国宾袭其父应春泸州安抚使职。

泸州尝叛,应春为前重庆制置使张珏所杀。

国宾诣阙诉冤,诏以珏畀国宾,使复其父仇。

珏时在京兆,闻之自经死。

国宾请赎还泸州军民之为俘者,从之。

日本国杀国使杜世忠等,征东元帅忻都、洪茶丘请自率兵往讨,廷议姑少缓之。

丙申,诏谕真人祁志诚等焚毁《道藏》伪妄经文及板。

庚子,阿里海牙及纳速剌丁招缅国及洞蛮降臣,诏就军前定录其功以闻。

江淮行省左丞夏贵请老,从之,仍官其子孙。

合剌所部和州等城为叛兵所掠者,赐钞给之,仍免其民差役三年。

发侍卫军三千浚通州运粮河。

畏吾户居河西界者,令其屯田。

辛丑,以广中民不聊生,召右丞塔出、左丞吕师夔廷诘坏民之由,命也的迷失、贾居贞行宣慰司往抚之。

师夔至,廷辩无验,复令还省治事。

诏王相府于诸奥鲁市马二万六千三百匹。

遣使代祀岳渎。

赐诸王阿八合、那木干所部,及征日本行省阿剌罕、范文虎等西锦衣、银钞、币帛各有差。

又赐四川贫民及兀剌带等马牛羊价钞。

三月癸卯,命福建王积翁入领省事,中书省臣以为不可,改户部尚书。

甲辰,车驾幸上都。

思、播州军侵镇远、黄平界,命李德辉等往视之。

罢通政院官不胜任者。

丙午,敕东西两川发蒙古、汉军戍鱼通、黎、雅。

乙卯,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并吐番军民等事。

己未,诏讨罗氏鬼国,命以蒙古军六千,哈剌章军一万,西川药剌海、万家奴军万人,阿里海牙军万人,三道并进。

癸亥,高邮等处饥,赈粟九千四百石。

辛未,立畏吾境内交钞提举司。

给月脱古思八部屯田牛具。

赐忙古带等羊马及皇子南木合下羊马价。

夏四月壬申朔,中书省臣言:“唆都军士扰民,故南剑等路民复叛。及忙古带往招徕之,民始获安。”诏以忙古带仍行省福州。

癸酉,南康杜可用叛,命史弼讨擒之。

定杭州宣慰司官四员,以游显、管如德、忽都虎、刘宣充之。

丙子,隆兴路杨门站复为怀安县。

庚辰,四川宣慰使也罕的斤请赐海青符,命以二符给之。

壬午,史弼入朝。

乙酉,以宋太常乐付太常寺。

改泗州灵壁县仍隶宿州。

丁亥,立杭州路金玉总管府。

甲午,敕军户贫乏者还民籍。

丙申,以罗佐山道梗,敕阿里海牙发军千人戍守。

以隆兴、泉州、福建置三省不便,命廷臣集议以闻。

己亥,诸王只必帖木儿请各投下设官,不从。

庚子,岁星犯轩辕大星。

敕权停百官俸。

宁海、益都等四郡霜,真定七郡虫,皆损桑。

五月辛丑朔,枢密院调兵六百守居庸南、北口。

甲辰,作行宫于察罕脑儿。

丙午,升沙州为路。

癸丑,括沙州户丁,定常赋,其富户余田令所戍汉军耕种。

诏云南行省发四川军万人,命药剌海领之,与前所遣将同征缅国。

高丽国王王睶以民饥,乞贷粮万石,从之。

福建行省移泉州。

甲寅,汀、漳叛贼廖得胜等伏诛。

造船三千艘,敕耽罗发材木给之。

庚申,赐诸王别乞帖木儿银印。

辛酉,赐国师掌教所印。

赏伯颜将士战功银二万八千七百五十两。

真定、咸平、忻州、涟、海、邳、宿诸州郡蝗。

六月辛未朔,以忽都带儿牧籍阑遗人民牛畜,拨荒地令屯田。

壬申,复招谕占城国。

丁丑,唆都部下顾总管聚党于海道劫夺商货,范文虎招降之,复议置于法,命文虎等集议处之。

阿答海等请罢江南所立税课提举司,阿合马力争,诏御史台选官检核,具实以闻。

阿合马请立大宗正府。

罢上都奥鲁官,以留守司兼管奥鲁事。

安西王薨,罢其王相府。

遣吕告蛮部安抚使王阿济同万户昝坤招谕罗氏鬼国。

壬辰,召范文虎议征日本。

戊戌,高丽王王睶遣其将军朴义来贡方物。

江淮等处颁行钞法,废宋铜钱。

遣不鲁合答等检核江淮行省阿里伯、燕帖木儿钱谷。

改泗州隶淮安路。

赐忽烈秃、忽不剌等将士力战者银钞、及给折可察儿等军士羊马价钞各有差。

秋七月辛丑,广东宣慰使帖木儿不花言:“诸军官宜一例迁转。江淮郡县,首乱者诛,没其家。官豪隐庇佃民,不供徭役,宜别立籍。各

万户军交参重役,宜发还元翼。”诏中书省、枢密院、翰林院集议以闻。

敕思州安抚司还旧治。

戊申,太阴犯房距星。

以高丽国初置驿,站民乏食,命给粮一岁,仍禁使臣往来,勿求索饮食。

己酉,立行省于京兆,以前安西相李德辉为参知政事,兼领钱谷事。

徙泉州行省于隆兴。

以秃古灭军劫食火拙畏吾城禾,民饥,命官给驿马之费,仍免其赋税三年。

太阴犯南斗。

甲寅,发卫兵八百治沙岭桥,敕毋践民田。

戊午,从阿合马言,以参知政事郝祯、耿仁并为中书左丞;用姚演言,开胶东河及收集逃民屯田涟、海。

甲子,遣安南国王子倪还。

括蒙古军成丁者。

敕亦来等率万人入罗氏鬼国,如其不附,则入讨之。

乙丑,罢江南财赋总管府。

丁卯,并大都盐运司入河间为一,仍减汰冗员。

割建康民二万户种稻,岁输酿米三万石,官为运至京师。

戊辰,诏括前愿从军者及张世杰溃军,使征日本。

命范文虎等招集避罪附宋蒙古、回回等军。

己巳,遣中使咬难历江南名山访求高士,且命持香币诣信州龙虎山、临江阁皂山、建康三茅山,皆设醮。

赐阿赤黑等及怯薛都等战功银钞,赐招收散毛等洞官吏衣段。

八月庚午朔,萧简等十人历河南五路,擅招阑遗户,事觉,谪其为首者从军自效,余皆杖之。

乙亥,改蒙古侍卫总管府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丙子,太阴犯心东星。

丁丑,唆都请招三佛齐等八国,不从。

镇守南剑路万户吕宗海窃兵亡去,诏追捕之。

戊寅,占城、马八儿国皆遣使奉表称臣,贡宝物犀象。

以前所括愿从军者为军,付茶忽领之征日本。

丁亥,许衡致仕,官其子师可为怀孟路总管,以便侍养。

纳碧玉盏六、白玉盏十五于太庙。

癸巳,赐西平王所部粮。

戊戌,高丽王王睶来朝,且言将益兵三万征日本。

以范文虎、忻都、洪茶丘为中书右丞,李庭、张拔突为参知政事,并行中书省事。

赐阔里吉思等钞,迷里兀合等羊马,怯鲁怜等牛羊马价,及东宫位下怯怜口等粟帛。

大都、北京、怀孟、保定、南京、许州、平阳旱,濮州、东平、济宁、磁州水。

九月壬子,车驾至自上都。

壬戌,也罕的斤进征斡端。

癸亥,命沿途廪食和林回军。

甲子,太阴掩右执法,并犯岁星。

乙丑,守库军盗库钞,八剌合赤分其赃,纵盗遁去,诏诛之。

丁卯,罗氏鬼国主阿察及阿里降,安西王相李德辉遣人偕入觐。

赐八剌合赤等羊马价二万八千三锭,及秃浑下贫民粮三月。

冬十月庚午,塔剌不罕军与贼力战者,命给田赏之。

癸酉,加高丽国王王睶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行中书省事。

甲戌,遣使括开元等路军三千征日本。

丙子,赐云南王忽哥赤印。

丁丑,以湖南兵万人伐亦奚不薛,亦奚不薛降。

戊寅,发兵十万,命范文虎将之。

赐右丞洪茶丘所将征日本新附军钞及甲。

辛巳,立营田提举司,从五品,俾置司柳林,割诸色户千三百五十五隶之,官给牛种农具。

壬午,诏立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以不花为右丞,李德辉、汪惟正并左丞。时德辉已卒。

甲申,诏龙虎山天师张宗演赴阙。

己丑,命都实穷黄河源。

辛卯,以汉军屯田沙、甘。

壬辰,亦奚不薛病,遣其从子入觐。

帝曰:“亦奚不薛不禀命,辄以职授其从子,无人臣礼。宜令亦奚不薛出,乃还军。”

癸巳,诏谕和州诸城招集流移之民。

丙申,命在官者,任事一月,后月乃给俸,或废事者斥之。

遣使谕瓜哇国及交趾国。

始制象轿。

给怯烈等粮。

赐火察家贫乏者。

十一月己亥朔,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霍孙等言:“俱蓝、马八、阇婆、交趾等国俱遣使进表,乞答诏。”从之,仍赐交趾使人职名及弓矢鞍勒。

降诏招谕瓜哇国。

乙巳,置泉府司,掌领御位下及皇太子、皇太后、诸王出纳金银事。

敕别置局院以处童匠,有贫乏者,给以钞币。

诏:“有罪配役者,量其程远近;犯罪当死者,详加审谳。”

戊申,中书省臣议:“流通钞法,凡赏赐宜多给币帛,课程宜多收钞。”制曰:“可。”

庚戌,命和礼霍孙拣汰交趾国使,除可留者,余皆放还。

辛亥,敕缓营建工役。

壬子,诏谕俱蓝国使来归附。

甲寅,太原路坚州进嘉禾六茎。

壬戌,诏江淮行中书省招巧匠。

甲子,诏颁《授时历》。

丁卯,诏以末甘孙民贫,除仓站税课外,免其役三年。

复遣宣慰使教化、孟庆元等持诏谕占城国主,令其子弟或大臣入朝。

诏江南、江北、陕西、河间、山东诸盐场增拨灶户,赐将作院吕合剌工匠银、钞、币帛。

十二月庚午,以江淮行省平章政事阿里伯、左丞燕铁木儿擅易命官八百员,自分左右司官,铸银、铜印,复违命不散防守军,敕诛之。

辛未,以熟券军还襄阳屯田。

高丽国王王睶领兵万人、水手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粮一十万石,出征日本,给右丞洪茶丘等战具、高丽国铠甲战袄。

谕诸道征日本兵取道高丽,毋扰其民。

以高丽中赞金方庆为征日本都元帅,密直司副使朴球、金周鼎为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并赐虎符。

癸酉,以高丽国王王睶为中书右丞相。

甲戌,复授征日本军官元佩虎符。

丁丑,用忽辛言,以民当站役,十户为率,官给一马,死则买马补之。

戊寅,以奉使木剌由国速剌蛮等为招讨使,佩金符。

己卯,罗氏鬼国土寇为患,思、播道路不通,发兵千人与洞蛮开道。

甲申,甘州增置站户,诏于诸王户籍内签之。

乙酉,敕民避役窜名匠户者复为民。

淮西宣慰使昂吉儿请以军士屯田,阿塔海等以发民兵非便,宜募民愿耕者耕之,且免其租三年,从之。

丁亥,复诏管民官兼管诸军奥鲁。

戊子,以征也可不薛军千五百复还塔海,戍八番、罗甸。

壬辰,陈桂龙据漳州反,唆都率兵讨之,桂龙亡入畲洞。

甲午,大都重建太庙成,自旧庙奉迁神主于祏室,遂行大享之礼。

置镇北庭都护府于畏吾境,以脱脱木儿等领其事。

丙申,辽东路所益兵以妻子易马,敕以合输赋税赎还之。

敕镂板印造帝师八合思八新译《戒本》五百部,颁降诸路僧人。

左丞相阿术巡历西边,至别十八里以疾卒。

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有罪。

修桐柏山淮渎祠。

以三茅山上清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祈祷有验,命别主道教。

安南国来贡驯象。

赐蛮洞主银钞衣物有差。

赈巩昌、常德等路饥民,仍免其徭役。

改拱卫司为都指挥司;升尚舍监秩三品;立太仓提举司,秩五品。

改建宁、雷州、封州、廉州、化州、高州为路,以肇庆路隶广南西道,迁峡州路于江北旧治。

复置鄣县,隶巩昌路。

宿州灵壁县复隶归德。

是岁,断死罪一百二人。

十八年春正月戊戌朔,高丽国王王睶遣其签议中赞金方庆来贺,兼奉岁币。

辛丑,召阿剌罕、范文虎、囊加带同赴阙受训谕,以拔都、张珪、李庭留后。

命忻都、洪茶丘军陆行抵日本,兵甲则舟运之,所过州县给其粮食。

用范文虎言,益以汉军万人。

文虎又请马二千给秃失忽思军及回回炮匠。

帝曰:“战船安用此?”皆不从。

癸卯,发钞及金银付孛罗,以给贫民。

丁未,畋于近郊。

敕江南州郡兼用蒙古、回回人。

凡诸王位下合设达鲁花赤,并令赴阙,仍诏谕诸王阿只吉等知之。

己酉,改黄州阳罗堡复隶鄂州。

辛亥,遣使代祀岳渎后土。

壬子,高丽王王睶遣使言日本犯其边境,乞兵追之,诏以戍金州隘口军五百付之。

丙辰,车驾幸漷州。

改符宝局为典瑞监,收天下诸司职印。

丁巳,制以六祖李全祐嗣五祖李居寿祭斗。

癸亥,邵武民高日新据龙楼寨为乱,擒之。

赏忻都等战功,赐征日本诸军钞。

二月戊辰,发侍卫军四千完正殿。

赐征日本善射军及高丽火长水军钞四千锭。

辛未,车驾幸柳林。

高丽王王睶以尚主,乞改宣命益驸马二字。

制曰:“可。”

乙亥,敕以耽罗新造船付洪茶丘出征。

诏以刑徒减死者付忻都为军。

扬州火,发米七百八十三石赈被灾之家。

诏谕范文虎等以征日本之意,仍申严军律。

立上都留守司。

升叙州为路,隶安西省。

移潭州省治鄂州,徙湖南宣慰司于潭州。

乙酉,改畏吾断事官为北庭都护府,升从二品。

丙戌,征日本国军启行。

浙东饥,发粟千二百七十余石赈之。

己丑,发肃州等处军民凿渠溉田。

给征日本军衣甲、弓矢、海青符。

敕通政院官浑都与郭汉杰整治水驿,自叙州至荆南凡十九站,增户二千一百、船二百十二艘。

诏谕乌琐纳空等毋扰罗氏鬼国,违者令国主阿利具以名闻。

福建省左丞蒲寿庚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诏止之。

乙未,贞懿顺圣昭天睿文光应皇后弘吉剌氏崩。

丙申,车驾还宫。

诏三茅山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赴阙。

遣丹八八合赤等诣东海及济源庙修佛事。

以中书右丞、行江东道宣慰使阿剌罕为中书左丞相,行中书省事,江西道宣慰使兼招讨使也的迷失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

以辽阳、懿、盖、北京、大定诸州旱,免今年租税之半。

三月戊戌,许衡卒。

己亥,敕黄平棣安西行省,镇远隶潭州行省,各遣兵戍守。

甲辰,命天师张宗演即宫中奏赤章于天七昼夜。

丙午,车驾幸上都。

丙辰,升军器监为三品。

辛酉,立登闻鼓院,许有冤者挝鼓以闻。

夏四月辛未,益云南军征合剌章。

癸酉,复颁中外官吏俸。

辛巳,通、泰二州饥,发粟二万一千六百石赈之。

戊子,置蒙古汉人新附军总管。

甲午,命太原五户丝就输太原。

自太和岭至别十八里置新驿三十。

赐征日本河西军等钞。

五月癸卯,禁西北边回回诸人越境为商。

甲辰,遣使赈瓜、沙州饥。

戊申,罢霍州畏兀按察司。

己酉,禁甘肃瓜、沙等州为酒。

壬子,免耽罗国今岁入贡白苎。

丙辰,以乌蒙阿谋宣抚司隶云南行省。

岁星犯右执法。

庚申,严鬻人之禁,乏食者量加赈贷。

壬戌,诏括契丹户。

敕耽罗国达鲁花赤塔儿赤,禁高丽全罗等处田猎扰民者。

六月丙寅,敕赛典赤、火尼赤分管乌木、拔都怯儿等八处民户。

谦州织工百四十二户贫甚,以粟给之,其所鬻妻子官与赎还。

以太原新附军五千屯田甘州。

丁丑,以按察司所劾羡余粮四万八千石饷军。

己卯,以顺庆路隶四川东道宣慰司。

安西等处军站,凡和顾和买,与民均役。

增陕西营田粮十万石,以充常费。

壬午,命耽罗戍力田以自给。

日本行省臣遣使来言:“大军驻巨济岛,至对马岛获岛人,言太宰府西六十里旧有戍军已调出战,宜乘虚捣之。”诏曰:“军事卿等当自权衡之。”

癸未,命中书省会计姚演所领涟、海屯田官给之资与岁入之数,便则行之,否则罢去。

丁亥,放乞赤所招猎户七千为民。

庚寅,以阿剌罕有疾,诏阿塔海统率军马征日本。

壬辰,高丽国王王睶言,本国置驿四十,民畜凋弊,敕并为二十站,仍给马价八百锭。

奉使木剌由国苫思丁至占城船坏,使人来言,乞给舟粮及益兵,诏给米一千四百余石。

以中书左丞忽都帖木儿为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御史

两为叛首,授山北路民职。

文庆之属,遣还泉州。

赐有功将校二百二十三员银十万两及币帛、弓矢、鞍勒有差。

诏安南国王给占城行省军食。

高丽国王请完滨海城,防日本,不允。

辛未,给诸王阿只吉粮六千石。

甲戌,太阴犯五车次南星。

乙亥,召法师刘道真,问祠太乙法。

丁丑,太阴犯鬼。

壬午,诏谕瓜哇国主,使亲来觐。

昌州及盖里泊民饥,给钞赈之。

丙戌,给钞二万锭付和林贸易。

敕征日本回军后至者分戍沿海。

丁亥,太阴掩心东星。

给扬州行省新附军将校钞,人二锭。

己酉,赐安南国出征新附军钞。

赐礼部尚书留梦炎及出使马八国俺都剌等钞各有差。

十二月甲午,以瓮吉剌带为中书右丞相。

己亥,罢日本行中书省。

丙午,太阴犯轩辕大星。

丁未,议选侍卫军万人练习,以备扈从。

升太常寺为正三品。

辛亥,命西川行省给万家奴所部兵仗。

癸丑,敕免益都、淄莱、宁海开河夫今年租赋,仍给其佣直。

乙卯,以诸王札忽儿所占文安县地给付屯田。

丙辰,调新附军屯田。

获福州叛贼林天成,戮于市。

免福州路今年税二分,十八年以前租税并免征。

以汉州德阳县隶成都府。

改漳州为府。

赐礼部尚书谢昌元钞。

赏捏古伯战功银有差。

偿阿只吉等助军马价。

赐塔剌海籍没户五十。

是岁,保定路清苑县水,平阳路松山县旱,高唐、夏津、武城等县蟊害稼,并免今年租,计三万六千八百四十石。

断死罪二十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一-译文

◎世祖八

十七年春正月癸卯朔,高丽国王王睶派遣他的佥议中赞金方庆前来祝贺,并进献岁贡。

丙午,命令万户綦公直戍守别失八里,赐予他钞一万二千五百锭。

辛亥,磁州、永平县发生水灾,给予钞币赈贷。

丙辰,设立迁转官员法:凡是没有过错的官员授予现职,去世或犯错的官员由选人补任,任期届满的官员令其回家等待。

又规定各路差税课程,增加的部分立即上报,隐瞒遗漏的将受到惩罚,不需要按亩增税,以免动摇百姓。

诏令搜括江淮地区的铜及铜钱铜器。

辛酉,将海贼贺文达所掠的良妇一百三十余人归还其家。

广西廉州的海贼霍公明、郑仲龙等被处决。

甲子,敕令泉州行省所辖州郡的山寨如果未立即归附,率兵攻取,已经攻取后又叛乱的,屠城。

因为总管张瑄、千户罗璧收服宋二王有功,升张瑄为沿海招讨使,赐虎符;罗璧为管军总管,赐金符。

丁卯,在近郊狩猎。

诏令不得用侍卫军供工匠役使。

戊辰,敕令相威检核阿里海牙、忽都帖木儿等所俘的三万二千余人,全部释放为民。

在福州设立行中书省。

将德庆路改为总管府。

赐予开滦河五卫军钞币。

二月乙亥,张易说:“高和尚有秘术,能役使鬼魂为兵,远程控制敌人。”命令和礼霍孙率兵与高和尚一同前往北边。

丙子,设立北京道二驿。

丁丑,答里不罕率领云南行省军队攻打定昌路,擒获总管谷纳,并将其处决。

诏令答里不罕返回,由阿答代替他。

敕令非远方归附的人不得进入会同馆。

诏令纳速剌丁率领精兵一万人征讨缅国。

乙酉,赏赐纳速剌丁所部征讨金齿的功绩,赐银五千三百二十两。

己丑,命令梅国宾继承其父应春的泸州安抚使职位。

泸州曾经叛乱,应春被前重庆制置使张珏所杀。

国宾到朝廷诉冤,诏令将张珏交给国宾,让他为父报仇。

张珏当时在京兆,听到消息后自缢而死。

国宾请求赎还泸州军民中被俘的人,朝廷同意了。

日本国杀害了国使杜世忠等人,征东元帅忻都、洪茶丘请求亲自率兵前往讨伐,朝廷商议暂时缓一缓。

丙申,诏令真人祁志诚等人焚毁《道藏》中的伪妄经文及版片。

庚子,阿里海牙及纳速剌丁招降缅国及洞蛮的降臣,诏令在军前定录其功绩并上报。

江淮行省左丞夏贵请求退休,朝廷同意,并让其子孙继续任职。

合剌所部和州等城被叛兵掠夺的,赐予钞币,并免除其民差役三年。

派遣侍卫军三千人疏浚通州运粮河。

居住在河西界的畏吾户,令其屯田。

辛丑,因为广中百姓生活困苦,召右丞塔出、左丞吕师夔到朝廷诘问破坏百姓生活的原因,命令也的迷失、贾居贞行宣慰司前往安抚。

师夔到朝廷后,廷辩没有证据,又令其回省治事。

诏令王相府在诸奥鲁购买马匹二万六千三百匹。

派遣使者代祀岳渎。

赐予诸王阿八合、那木干所部,以及征日本行省阿剌罕、范文虎等西锦衣、银钞、币帛各有不同。

又赐予四川贫民及兀剌带等马牛羊价钞。

三月癸卯,命令福建王积翁入领省事,中书省臣认为不可,改任户部尚书。

甲辰,皇帝车驾前往上都。

思、播州军队侵犯镇远、黄平边界,命令李德辉等人前往视察。

罢免通政院中不胜任的官员。

丙午,敕令东西两川派遣蒙古、汉军戍守鱼通、黎、雅。

乙卯,设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管帝师所统僧人及吐番军民等事务。

己未,诏令讨伐罗氏鬼国,命令以蒙古军六千,哈剌章军一万,西川药剌海、万家奴军一万,阿里海牙军一万,三道并进。

癸亥,高邮等地发生饥荒,赈济粟九千四百石。

辛未,设立畏吾境内的交钞提举司。

给予月脱古思八部屯田的牛具。

赐予忙古带等人羊马及皇子南木合下的羊马价。

夏四月壬申朔,中书省臣说:“唆都的军士扰民,导致南剑等路的百姓再次叛乱。等到忙古带前往招抚,百姓才得以安定。”诏令忙古带继续行省福州。

癸酉,南康杜可用叛乱,命令史弼讨伐并擒获他。

定杭州宣慰司官员四员,以游显、管如德、忽都虎、刘宣充任。

丙子,隆兴路杨门站恢复为怀安县。

庚辰,四川宣慰使也罕的斤请求赐予海青符,命令赐予二符。

壬午,史弼入朝。

乙酉,将宋太常乐交付太常寺。

将泗州灵壁县重新隶属宿州。

丁亥,设立杭州路金玉总管府。

甲午,敕令军户贫乏的回归民籍。

丙申,因为罗佐山道路阻塞,敕令阿里海牙派遣一千人戍守。

因为隆兴、泉州、福建设立三省不便,命令廷臣集议并上报。

己亥,诸王只必帖木儿请求在各投下设官,朝廷不同意。

庚子,岁星犯轩辕大星。

敕令暂时停发百官俸禄。

宁海、益都等四郡发生霜灾,真定七郡发生虫灾,都损害了桑树。

五月辛丑朔,枢密院调兵六百人守居庸南、北口。

甲辰,在察罕脑儿建造行宫。

丙午,升沙州为路。

癸丑,搜括沙州户丁,定常赋,富户的余田令所戍汉军耕种。

诏令云南行省派遣四川军一万人,命令药剌海率领,与之前派遣的将领一同征讨缅国。

高丽国王王睶因为百姓饥荒,请求借贷粮食一万石,朝廷同意。

福建行省迁至泉州。

甲寅,汀、漳叛贼廖得胜等被处决。

建造三千艘船,敕令耽罗提供木材。

庚申,赐予诸王别乞帖木儿银印。

辛酉,赐予国师掌教所印。

赏赐伯颜将士战功银二万八千七百五十两。

真定、咸平、忻州、涟、海、邳、宿诸州郡发生蝗灾。

六月辛未朔,命令忽都带儿管理阑遗的人民牛畜,拨荒地令其屯田。

壬申,再次招谕占城国。

丁丑,唆都的部下顾总管在海道聚党劫夺商货,范文虎招降他,并商议将其依法处置,命令文虎等人集议处理。

阿答海等人请求罢免江南所立的税课提举司,阿合马力争,诏令御史台选官检核,如实上报。

阿合马请求设立大宗正府。

罢免上都奥鲁官,由留守司兼管奥鲁事务。

安西王去世,罢免其王相府。

派遣吕告蛮部安抚使王阿济同万户昝坤招谕罗氏鬼国。

壬辰,召范文虎商议征讨日本。

戊戌,高丽王王睶派遣其将军朴义前来进贡方物。

江淮等地颁行钞法,废除宋铜钱。

派遣不鲁合答等人检核江淮行省阿里伯、燕帖木儿的钱谷。

将泗州隶属淮安路。

赐予忽烈秃、忽不剌等将士力战者银钞,以及给折可察儿等军士羊马价钞各有不同。

秋七月辛丑,广东宣慰使帖木儿不花说:“诸军官应一例迁转。江淮郡县,首乱者诛,没收其家产。官豪隐庇佃民,不供徭役,应另立户籍。各

万户军参与繁重的劳役,应当将他们调回原来的部队。”皇帝下令中书省、枢密院、翰林院共同商议并上报。

命令思州安抚司回到原来的治所。

戊申日,月亮靠近房宿的距星。

因为高丽国刚刚设立驿站,驿站百姓缺乏食物,命令供给他们一年的粮食,同时禁止使臣往来时索要饮食。

己酉日,在京兆设立行省,任命前安西相李德辉为参知政事,兼任钱粮事务。

将泉州行省迁到隆兴。

因为秃古灭军抢劫了火拙畏吾城的粮食,百姓饥荒,命令官府提供驿马的费用,并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

月亮靠近南斗星。

甲寅日,派遣八百名卫兵修建沙岭桥,命令不要践踏百姓的田地。

戊午日,听从阿合马的建议,任命参知政事郝祯、耿仁为中书左丞;采纳姚演的建议,开通胶东河并召集逃亡的百姓在涟、海地区屯田。

甲子日,送安南国王子倪回国。

征召蒙古军中的成年男子。

命令亦来等人率领一万人进入罗氏鬼国,如果他们不归附,就进行讨伐。

乙丑日,撤销江南财赋总管府。

丁卯日,将大都盐运司并入河间盐运司,并裁减多余的官员。

割让建康的两万户百姓种植水稻,每年缴纳三万石酿米,官府负责运到京师。

戊辰日,下令征召之前愿意从军的人以及张世杰的溃军,派他们去征讨日本。

命令范文虎等人召集那些因犯罪而投靠宋朝的蒙古、回回等军队。

己巳日,派遣中使咬难遍历江南的名山,寻找高士,并命令他带着香币前往信州龙虎山、临江阁皂山、建康三茅山,举行祭祀仪式。

赏赐阿赤黑等人以及怯薛都等人的战功银钞,赏赐招收散毛等洞的官吏衣段。

八月初一,萧简等十人经过河南五路,擅自招收流亡的百姓,事情败露后,为首的人被贬去从军,其余的人都被杖责。

乙亥日,将蒙古侍卫总管府改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丙子日,月亮靠近心宿的东星。

丁丑日,唆都请求招降三佛齐等八国,皇帝没有同意。

镇守南剑路的万户吕宗海偷走军队逃亡,下令追捕他。

戊寅日,占城、马八儿国都派遣使者奉表称臣,进贡宝物犀象。

将之前征召的愿意从军的人编为军队,交给茶忽率领去征讨日本。

丁亥日,许衡退休,任命他的儿子师可为怀孟路总管,以便侍养父亲。

将六只碧玉盏、十五只白玉盏献入太庙。

癸巳日,赏赐西平王所部的粮食。

戊戌日,高丽国王王睶来朝见,并表示将增加三万兵力征讨日本。

任命范文虎、忻都、洪茶丘为中书右丞,李庭、张拔突为参知政事,共同处理中书省事务。

赏赐阔里吉思等人银钞,迷里兀合等人羊马,怯鲁怜等人牛羊马的价格,以及东宫位下怯怜口等人的粟帛。

大都、北京、怀孟、保定、南京、许州、平阳发生旱灾,濮州、东平、济宁、磁州发生水灾。

九月初二,皇帝从上都返回。

壬戌日,也罕的斤进军征讨斡端。

癸亥日,命令沿途为和林回军提供粮食。

甲子日,月亮遮掩右执法星,并靠近岁星。

乙丑日,守库的士兵偷盗库中的银钞,八剌合赤分赃后放走盗贼,下令处死他。

丁卯日,罗氏鬼国主阿察及阿里投降,安西王相李德辉派人陪同他们入朝觐见。

赏赐八剌合赤等人羊马的价格二万八千三锭,以及秃浑下贫民三个月的粮食。

冬十月初一,塔剌不罕军与贼人激战,命令赏赐他们田地。

癸酉日,加封高丽国王王睶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行中书省事。

甲戌日,派遣使者征召开元等路的三千名士兵去征讨日本。

丙子日,赐予云南王忽哥赤印信。

丁丑日,派遣一万湖南兵讨伐亦奚不薛,亦奚不薛投降。

戊寅日,派遣十万士兵,命令范文虎率领他们。

赏赐右丞洪茶丘所率领的征讨日本的新附军银钞和铠甲。

辛巳日,设立营田提举司,官阶为从五品,设在柳林,划拨一千三百五十五户百姓隶属该司,官府提供牛、种子和农具。

壬午日,下令设立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任命不花为右丞,李德辉、汪惟正为左丞。当时李德辉已经去世。

甲申日,下令龙虎山天师张宗演入朝。

己丑日,命令都实探寻黄河的源头。

辛卯日,派遣汉军在沙、甘地区屯田。

壬辰日,亦奚不薛生病,派遣他的侄子入朝觐见。

皇帝说:“亦奚不薛没有请示,就擅自将职位授予他的侄子,没有臣子的礼节。应当命令亦奚不薛出来,然后撤军。”

癸巳日,下令和州各城招集流亡的百姓。

丙申日,命令在任的官员,任职一个月后,下个月才发放俸禄,如果有渎职的,就罢免他们。

派遣使者前往瓜哇国和交趾国。

开始制作象轿。

供给怯烈等人粮食。

赏赐火察家贫乏的人。

十一月初一,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霍孙等人上奏:“俱蓝、马八、阇婆、交趾等国都派遣使者进表,请求答复诏书。”皇帝同意了,并赐予交趾使者官职名称及弓箭鞍勒。

下达诏书招降瓜哇国。

乙巳日,设立泉府司,负责管理皇帝、皇太子、皇太后、诸王的金银出纳事务。

命令另外设立局院安置童匠,有贫困的,给予银钞。

下诏:“有罪被发配服役的人,根据路程的远近量刑;犯罪应当处死的,详细审理。”

戊申日,中书省大臣商议:“流通钞法,凡是赏赐应当多给币帛,税收应当多收银钞。”皇帝批准了。

庚戌日,命令和礼霍孙筛选交趾国的使者,除了可以留下的,其余的都放回。

辛亥日,命令减缓营建工程的劳役。

壬子日,下令招降俱蓝国的使者归附。

甲寅日,太原路坚州进献六株嘉禾。

壬戌日,下令江淮行中书省招募巧匠。

甲子日,下令颁布《授时历》。

丁卯日,下令因为末甘孙的百姓贫困,除了仓站的税课外,免除他们三年的劳役。

再次派遣宣慰使教化、孟庆元等人带着诏书前往占城国,命令其子弟或大臣入朝。

下令江南、江北、陕西、河间、山东各盐场增加灶户,赏赐将作院吕合剌工匠银、钞、币帛。

十二月初一,因为江淮行省平章政事阿里伯、左丞燕铁木儿擅自更换八百名官员,自行任命左右司官员,铸造银、铜印,还违抗命令不分散防守的军队,下令处死他们。

辛未日,命令熟券军回到襄阳屯田。

高丽国王王睶率领一万士兵、一万五千名水手、九百艘战船、十万石粮食,出征日本,赐予右丞洪茶丘等人战具、高丽国的铠甲战袄。

命令各道征讨日本的军队取道高丽,不要骚扰当地的百姓。

任命高丽中赞金方庆为征讨日本的都元帅,密直司副使朴球、金周鼎为管高丽国征讨日本军的万户,并赐予虎符。

癸酉日,任命高丽国王王睶为中书右丞相。

甲戌日,重新授予征讨日本的军官元佩虎符。

丁丑日,采纳忽辛的建议,百姓承担驿站劳役,以十户为单位,官府提供一匹马,马死了就买马补充。

戊寅日,任命奉使木剌由国的速剌蛮等人为招讨使,赐予金符。

己卯日,罗氏鬼国的土寇作乱,思、播的道路不通,派遣一千名士兵与洞蛮一起开辟道路。

甲申日,甘州增加驿站户,下令从诸王的户籍中征召。

乙酉日,命令那些逃避劳役冒充匠户的百姓恢复为民户。

淮西宣慰使昂吉儿请求让军士进行屯田,阿塔海等人认为征发民兵不方便,应该招募愿意耕种的百姓来耕种,并且免除他们三年的租税,皇帝同意了。

丁亥日,再次下诏让管民官兼管各军的奥鲁(军需)。

戊子日,将征讨也可不薛的一千五百名士兵调回塔海,让他们驻守八番、罗甸。

壬辰日,陈桂龙占据漳州造反,唆都率兵讨伐他,陈桂龙逃入畲族的山洞中。

甲午日,大都重建的太庙完工,从旧庙将神主迁入祏室,随后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畏吾地区设立镇北庭都护府,任命脱脱木儿等人负责管理。

丙申日,辽东路增加的士兵用妻子儿女交换马匹,皇帝下令用他们应缴纳的赋税赎回他们。

皇帝下令刻板印刷帝师八合思八新翻译的《戒本》五百部,颁发给各地的僧人。

左丞相阿术巡视西部边境,到达别十八里时因病去世。

皇帝下令,擅自占据江南逃亡百姓田地的人有罪。

修建桐柏山的淮渎祠。

因为三茅山上清派的第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祈祷灵验,皇帝命令他另立道教。

安南国进贡驯象。

赏赐蛮族洞主银钞和衣物,数量不等。

赈济巩昌、常德等路的饥民,并免除他们的徭役。

将拱卫司改为都指挥司;将尚舍监的品级提升为三品;设立太仓提举司,品级为五品。

将建宁、雷州、封州、廉州、化州、高州改为路,将肇庆路划归广南西道,将峡州路迁回江北的旧治所。

重新设立鄣县,划归巩昌路管辖。

宿州的灵壁县重新划归归德府管辖。

这一年,判处死刑的罪犯有一百零二人。

十八年春正月初一,高丽国王王睶派遣他的签议中赞金方庆前来祝贺,并进献岁币。

辛丑日,召见阿剌罕、范文虎、囊加带一同到朝廷接受训谕,留下拔都、张珪、李庭负责后方事务。

命令忻都、洪茶丘的军队从陆路前往日本,兵甲则通过船只运输,沿途州县提供粮食。

采纳范文虎的建议,增加一万名汉军。

范文虎又请求给秃失忽思军和回回炮匠两千匹马。

皇帝说:“战船需要这些吗?”都没有同意。

癸卯日,发放纸币和金银给孛罗,用来救济贫民。

丁未日,皇帝在近郊打猎。

下令江南州郡同时任用蒙古人和回回人。

凡是诸王位下应设的达鲁花赤,都让他们到朝廷报到,并诏谕诸王阿只吉等人知晓。

己酉日,将黄州的阳罗堡重新划归鄂州管辖。

辛亥日,派遣使者代皇帝祭祀山川和土地神。

壬子日,高丽国王王睶派遣使者报告日本侵犯其边境,请求派兵追击,皇帝下令将驻守金州隘口的五百名士兵交给他。

丙辰日,皇帝前往漷州。

将符宝局改为典瑞监,收管天下各司的职印。

丁巳日,下令让六祖李全祐继承五祖李居寿的祭祀斗。

癸亥日,邵武百姓高日新占据龙楼寨作乱,被擒获。

赏赐忻都等人的战功,赐给征讨日本的军队纸币。

二月戊辰日,调发四千名侍卫军修缮正殿。

赐给征讨日本的善射军和高丽火长水军四千锭纸币。

辛未日,皇帝前往柳林。

高丽国王王睶因为娶了公主,请求在宣命上增加“驸马”二字。

皇帝下令说:“可以。”

乙亥日,下令将耽罗新造的船只交给洪茶丘出征。

下令将减刑的囚犯交给忻都充军。

扬州发生火灾,发放七百八十三石米赈济受灾的家庭。

诏谕范文虎等人关于征讨日本的意图,并重申严格的军纪。

设立上都留守司。

将叙州升为路,划归安西省管辖。

将潭州省的治所迁到鄂州,将湖南宣慰司迁到潭州。

乙酉日,将畏吾的断事官改为北庭都护府,品级提升为从二品。

丙戌日,征讨日本的军队启程。

浙东发生饥荒,发放一千二百七十余石粮食赈济。

己丑日,调发肃州等处的军民开凿水渠灌溉农田。

给征讨日本的军队发放衣甲、弓箭、海青符。

下令通政院官员浑都和郭汉杰整治水驿,从叙州到荆南共设十九站,增加二千一百户和二百一十二艘船。

诏谕乌琐纳空等人不要骚扰罗氏鬼国,违者让国主阿利将名字上报。

福建省左丞蒲寿庚上奏说:“皇帝下令建造二百艘海船,现在只完成了五十艘,百姓实在困苦。”皇帝下令停止建造。

乙未日,贞懿顺圣昭天睿文光应皇后弘吉剌氏去世。

丙申日,皇帝返回宫中。

诏令三茅山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到朝廷。

派遣丹八八合赤等人前往东海和济源庙举行佛事。

任命中书右丞、行江东道宣慰使阿剌罕为中书左丞相,行中书省事,江西道宣慰使兼招讨使也的迷失为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

因为辽阳、懿、盖、北京、大定等州发生旱灾,免除今年一半的租税。

三月戊戌日,许衡去世。

己亥日,下令将黄平划归安西行省,镇远划归潭州行省,各自派兵驻守。

甲辰日,命令天师张宗演在宫中向天奏赤章七天七夜。

丙午日,皇帝前往上都。

丙辰日,将军器监的品级提升为三品。

辛酉日,设立登闻鼓院,允许有冤情的人击鼓申诉。

夏四月辛未日,增加云南军征讨合剌章。

癸酉日,重新发放中外官吏的俸禄。

辛巳日,通州、泰州发生饥荒,发放二万一千六百石粮食赈济。

戊子日,设立蒙古汉人新附军总管。

甲午日,命令太原的五户丝直接输送到太原。

从太和岭到别十八里设立三十个新驿站。

赐给征讨日本的河西军等纸币。

五月癸卯日,禁止西北边境的回回人越境经商。

甲辰日,派遣使者赈济瓜州、沙州的饥荒。

戊申日,撤销霍州的畏兀按察司。

己酉日,禁止甘肃的瓜州、沙州等地酿酒。

壬子日,免除耽罗国今年进贡白苎的义务。

丙辰日,将乌蒙阿谋宣抚司划归云南行省管辖。

岁星侵犯右执法星。

庚申日,严格禁止贩卖人口,对缺粮的人适当增加赈济。

壬戌日,下令清查契丹户。

下令耽罗国的达鲁花赤塔儿赤,禁止高丽全罗等地打猎扰民。

六月丙寅日,下令赛典赤、火尼赤分别管理乌木、拔都怯儿等八处的民户。

谦州的织工一百四十二户非常贫困,发放粮食给他们,官府赎回他们卖掉的妻子儿女。

让太原的新附军五千人在甘州屯田。

丁丑日,将按察司查获的多余粮食四万八千石用于军饷。

己卯日,将顺庆路划归四川东道宣慰司管辖。

安西等处的军站,凡是和顾和买,与百姓均摊劳役。

增加陕西的营田粮十万石,用来补充日常费用。

壬午日,命令耽罗的戍军耕种田地自给自足。

日本行省的官员派遣使者来说:“大军驻扎在巨济岛,到达对马岛后抓获了岛民,他们说太宰府西六十里处原本有戍军,但已经被调去作战,应该乘虚而入。”皇帝下诏说:“军事上的事情你们自己权衡。”

癸未日,命令中书省核算姚演所负责的涟、海屯田的官给资金和年收入,如果合适就继续,否则就停止。

丁亥日,释放乞赤所招募的七千猎户为平民。

庚寅日,因为阿剌罕生病,皇帝下令阿塔海统率军马征讨日本。

壬辰日,高丽国王王睶上奏说,本国设立了四十个驿站,百姓和牲畜都疲惫不堪,皇帝下令合并为二十站,并赐给马价八百锭。

奉使木剌由国的苫思丁到达占城时船坏了,派人来请求提供船只、粮食和增兵,皇帝下令发放一千四百余石米。

任命中书左丞忽都帖木儿为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御史

两位叛军首领被任命为山北路的民职。

文庆等人被遣返回泉州。

赏赐有功的将校二百二十三人,每人银十万两及不同数量的币帛、弓矢、鞍勒。

诏令安南国王为占城行省提供军粮。

高丽国王请求修建滨海城以防备日本,但未获批准。

辛未日,赐给诸王阿只吉六千石粮食。

甲戌日,月亮侵犯五车次南星。

乙亥日,召见法师刘道真,询问祭祀太乙的方法。

丁丑日,月亮侵犯鬼宿。

壬午日,诏令瓜哇国主亲自前来朝见。

昌州和盖里泊的百姓饥荒,发放钞票赈济。

丙戌日,发放二万锭钞票用于和林贸易。

敕令征讨日本的回军后至者分兵驻守沿海。

丁亥日,月亮遮掩心宿东星。

赐给扬州行省新附军的将校每人二锭钞票。

己酉日,赐给安南国出征的新附军钞票。

赐给礼部尚书留梦炎及出使马八国的俺都剌等人不同数量的钞票。

十二月甲午日,任命瓮吉剌带为中书右丞相。

己亥日,撤销日本行中书省。

丙午日,月亮侵犯轩辕大星。

丁未日,商议选拔一万名侍卫军进行训练,以备扈从。

将太常寺升为正三品。

辛亥日,命令西川行省给万家奴所部提供兵器。

癸丑日,敕令免除益都、淄莱、宁海开河夫今年的租赋,并给予其佣直。

乙卯日,将诸王札忽儿所占的文安县地给付屯田。

丙辰日,调遣新附军进行屯田。

抓获福州叛贼林天成,并在市集上处决。

免除福州路今年税赋的二成,并免征十八年以前的租税。

将汉州德阳县划归成都府管辖。

将漳州改为府。

赐给礼部尚书谢昌元钞票。

赏赐捏古伯战功银两不等。

偿还阿只吉等人助军的马价。

赐给塔剌海籍没户五十。

这一年,保定路清苑县发生水灾,平阳路松山县发生旱灾,高唐、夏津、武城等县遭受虫害,免除今年的租税,共计三万六千八百四十石。

判处二十二人死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一-注解

世祖: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1260年至1294年在位。

高丽国王王睶:高丽国的国王,曾派遣使者来贺并奉岁币。

佥议中赞金方庆:高丽国的官员,佥议中赞是官职名,金方庆是人名。

别失八里: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是元朝的重要军事据点。

钞:元朝的纸币,用于流通和赏赐。

磁州、永平县:古代地名,磁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永平县位于今天的云南省。

迁转官员法:元朝的一种官员管理制度,规定官员的升迁和调任。

江淮铜及铜钱铜器:指江淮地区的铜资源及铜制货币和器具。

海贼贺文达:元朝时期的海盗,活动于沿海地区。

泉州行省: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管辖今天的福建省一带。

总管张瑄、千户罗璧:元朝的军事官员,张瑄为总管,罗璧为千户。

虎符、金符:元朝的军事符节,虎符为高级将领所用,金符为中级将领所用。

相威:元朝的官员,负责检核俘虏和释放为民。

行中书省: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政务。

福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福建省。

德庆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广东省。

开滦河五卫军:元朝的军队,负责开滦河一带的防卫。

高和尚:元朝时期的僧人,传说有秘术,能役鬼为兵。

北京道二驿:元朝的驿站,用于传递信息和物资。

云南行省: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管辖今天的云南省一带。

纳速剌丁:元朝的将领,负责征讨缅国。

泸州安抚使:元朝的官职,负责泸州地区的安抚和管理。

日本国杀国使杜世忠:元朝时期,日本杀害了元朝的使者杜世忠等人。

征东元帅忻都、洪茶丘:元朝的军事将领,负责征讨日本。

道藏:道教经典的总称,此处指伪妄的经文。

江淮行省左丞夏贵:元朝的官员,夏贵为江淮行省的左丞。

合剌:元朝的将领,负责和州等城的防卫。

通州运粮河:元朝的运河,用于运输粮食。

畏吾户:元朝时期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

广中: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广东省。

右丞塔出、左丞吕师夔:元朝的官员,塔出为右丞,吕师夔为左丞。

宣慰司: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地方。

诸奥鲁:元朝的军事组织,负责市马等事务。

岳渎:古代的五岳四渎,指中国的名山大川。

诸王阿八合、那木干:元朝的宗室成员,阿八合和那木干为诸王。

四川贫民及兀剌带:元朝时期的四川贫民和兀剌带等人。

福建王积翁:元朝的官员,王积翁为福建地区的官员。

上都:元朝的陪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思、播州:古代地名,思州位于今天的贵州省,播州位于今天的贵州省。

镇远、黄平:古代地名,镇远位于今天的贵州省,黄平位于今天的贵州省。

李德辉:元朝的官员,负责视察思、播州军的情况。

通政院:元朝的行政机构,负责政务管理。

东西两川:古代地名,指四川的东部和西部。

鱼通、黎、雅:古代地名,鱼通位于今天的四川省,黎、雅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都功德使司:元朝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僧人和吐番军民等事务。

罗氏鬼国:元朝时期对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称呼。

高邮: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畏吾境内交钞提举司:元朝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交钞事务。

月脱古思八部:元朝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

忙古带:元朝的将领,负责招徕叛民。

南康杜可用:元朝时期的叛军首领,活动于南康地区。

史弼:元朝的将领,负责讨擒杜可用。

杭州宣慰司: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杭州地区的安抚和管理。

隆兴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怀安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福建省。

四川宣慰使也罕的斤:元朝的官员,也罕的斤为四川宣慰使。

海青符:元代授予官员的符节,象征其权力和地位。

宋太常乐:宋朝的太常寺音乐,元朝继承并用于太常寺。

泗州灵壁县:古代地名,泗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灵壁县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宿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杭州路金玉总管府:元朝的行政机构,负责杭州地区的金玉事务。

军户:元朝的军事户籍,负责兵役和军务。

罗佐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贵州省。

隆兴、泉州、福建:古代地名,隆兴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泉州位于今天的福建省,福建为今天的福建省。

诸王只必帖木儿:元朝的宗室成员,只必帖木儿为诸王。

岁星犯轩辕大星: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岁星与轩辕大星相冲。

宁海、益都:古代地名,宁海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益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真定: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

居庸南、北口: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察罕脑儿: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

沙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药剌海:元朝的将领,负责征讨缅国。

汀、漳:古代地名,汀州位于今天的福建省,漳州位于今天的福建省。

廖得胜:元朝时期的叛军首领,活动于汀、漳地区。

耽罗:古代地名,位于今韩国济州岛。

别乞帖木儿:元朝的宗室成员,别乞帖木儿为诸王。

国师掌教所:元朝的宗教机构,负责管理国师和掌教事务。

伯颜:元朝的将领,伯颜为元朝的重要军事将领。

真定、咸平、忻州、涟、海、邳、宿:古代地名,真定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咸平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忻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涟、海、邳、宿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忽都带儿:元朝的官员,负责管理阑遗人民和牛畜。

占城国:古代国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南部。

唆都:元代将领,曾率兵讨伐陈桂龙。

顾总管:元朝的官员,负责管理海道事务。

范文虎:元代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阿答海:元朝的官员,负责管理江南税课事务。

阿合马: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参知政事。

大宗正府:元朝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宗室事务。

上都奥鲁官:元朝的官员,负责管理上都的奥鲁事务。

安西王:元朝的宗室成员,安西王为元朝的诸王之一。

吕告蛮部:元朝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一带。

王阿济:元朝的官员,负责安抚吕告蛮部。

昝坤:元朝的将领,负责招谕罗氏鬼国。

朴义:高丽国的将军,负责向元朝进贡。

江淮等处颁行钞法:元朝的货币政策,规定在江淮地区使用纸币。

不鲁合答:元朝的官员,负责检核江淮行省的钱谷事务。

阿里伯、燕帖木儿:元朝的官员,阿里伯和燕帖木儿为江淮行省的官员。

淮安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忽烈秃、忽不剌:元朝的将领,负责力战。

折可察儿:元朝的将领,负责管理军士的羊马事务。

帖木儿不花:元朝的官员,负责管理广东宣慰使事务。

江淮郡县:古代地名,指江淮地区的郡县。

官豪隐庇佃民:元朝时期的官员和豪强,隐庇佃民,不供徭役。

万户军:元朝时期的军事编制单位,万户为高级军官,统领一万户的军队。

枢密院:元朝时期的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军事决策和指挥。

翰林院:元朝时期的文官机构,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书等。

太阴犯房距星: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运行到房宿与距星之间的位置,古人认为这是不吉的天象。

高丽国:古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元朝时期为元朝的藩属国。

行省: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

安西相: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安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秃古灭军:元朝时期的军队名称,可能为蒙古军队的一支。

南斗:古代星宿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胶东河:位于今山东省东部的一条河流。

安南国:古代越南的称呼,元朝时期为元朝的藩属国。

怯薛都: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宫廷侍卫。

张世杰: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信州龙虎山: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道教名山之一。

临江阁皂山:位于今江西省樟树市,道教名山之一。

建康三茅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道教名山之一。

醮:道教仪式,用于祈福或驱邪。

散毛:元朝时期对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萧简:元朝时期的官员,曾因擅招阑遗户被贬。

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朝时期的军事机构,负责宫廷侍卫。

三佛齐:古代东南亚国家,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占城:古代东南亚国家,位于今越南南部。

马八儿国:古代东南亚国家,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茶忽: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许衡:元代著名学者,曾参与制定元代的政治制度。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

西平王:元朝时期的封号,指元朝宗室成员。

高丽王王睶:元朝时期的高丽国王,曾率兵征讨日本。

阔里吉思: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迷里兀合: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怯鲁怜: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和林:元朝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斡端:元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罗氏鬼国主阿察:元朝时期罗氏鬼国的首领。

阿里: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塔剌不罕: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亦奚不薛: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龙虎山天师张宗演:元朝时期的道教天师,曾任龙虎山天师。

都实:元朝时期的官员,曾奉命探寻黄河源头。

和礼霍孙: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翰林学士承旨。

俱蓝:古代东南亚国家,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阇婆:古代东南亚国家,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交趾:古代越南的称呼,元朝时期为元朝的藩属国。

泉府司:元朝时期的财政机构,负责皇室财政事务。

授时历:元朝时期的历法,由郭守敬等人编撰。

末甘孙:元朝时期的地区,位于今云南省。

占城国主:元朝时期占城国的国王。

江淮行省: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管辖今江苏、安徽等地。

阿里伯: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江淮行省平章政事。

燕铁木儿: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江淮行省左丞。

熟券军:元朝时期的军队名称,可能为地方驻军。

襄阳:元朝时期的地区,位于今湖北省。

金方庆:元朝时期的将领,曾任征日本都元帅。

朴球:元朝时期的将领,曾任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

金周鼎:元朝时期的将领,曾任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

忽辛:元朝时期的官员,曾提出关于站役的建议。

木剌由国:古代东南亚国家,位于今马来西亚。

速剌蛮: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招讨使。

思、播:元朝时期的地区,位于今贵州省。

甘州:元朝时期的地区,位于今甘肃省。

昂吉儿:淮西宣慰使,元代官员,负责淮西地区的军政事务。

阿塔海:元代官员,曾参与讨论军士屯田事宜。

奥鲁:元代军事术语,指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

也可不薛军:元代的一支军队,曾参与戍守八番、罗甸等地。

镇北庭都护府:元代设立的军事机构,负责镇守北方边疆。

脱脱木儿:元代官员,曾任镇北庭都护府的负责人。

八合思八:元代帝师,曾翻译《戒本》并颁降诸路僧人。

阿术:元代左丞相,曾巡历西边,因病去世。

许道杞:三茅山上清四十三代宗师,因其祈祷有验,被命主道教。

忻都:元代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洪茶丘:元代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

孛罗:元代官员,曾负责发放钞及金银给贫民。

蒲寿庚:福建省左丞,曾上言造船事宜。

张宗演:元代天师,曾在宫中奏赤章于天七昼夜。

赛典赤:元代官员,曾分管乌木、拔都怯儿等八处民户。

火尼赤:元代官员,曾分管乌木、拔都怯儿等八处民户。

姚演:元代官员,曾负责涟、海屯田的会计工作。

阿剌罕:元代中书左丞相,曾统率军马征日本。

忽都帖木儿:元代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

中丞:古代官职名,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

行御史台事:指代理御史台的职责,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中书左丞:中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中书令处理政务。

行尚书省事:代理尚书省的职责,尚书省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政务的执行。

万户:元代军事官职,统领一万户的军队。

宣慰使:元代地方行政官职,负责安抚地方,管理民政。

屯田:古代的一种农业制度,军队在边疆地区开垦土地,自给自足。

回回炮手:指元代从西域征召的炮手,擅长使用火炮。

万虎将军:赐予松州知州仆散秃哥的荣誉称号,表彰其射杀老虎的功绩。

天师:道教中的高级神职,通常指张天师,即张道陵,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赤章:道教仪式中的一种文书,用于向上天祈求或表达敬意。

招讨使:古代官职,负责招抚和讨伐叛乱。

荧惑犯诸侯西第三星:古代天文学术语,指火星运行到诸侯星宿的第三颗星附近,古人认为这是不吉的天象。

中书右丞:中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中书令处理政务。

隆兴行省: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隆兴地区的政务。

大都总管府:元代首都大都(今北京)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大都的民政和治安。

兵马司:元代负责管理军队和治安的机构。

左右巡院:元代负责监察和治安的机构。

高丽国王:指朝鲜半岛的国王,高丽是古代朝鲜的一个王朝。

开元等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吉林省一带。

怯薛丹:元代蒙古贵族的侍卫军。

瑞麦:指一株麦子上长出多个麦穗,古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太阴犯昴: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运行到昴宿附近,古人认为这是不吉的天象。

播州:古代地名,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

思州宣抚司: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思州地区的政务。

签议府:高丽国的行政机构,负责处理政务。

两淮转运使:元代负责管理两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的财政和物资运输的官职。

谦州:元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大都巡兵:元代首都大都的巡逻军队,负责维护治安。

轩辕大星: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轩辕星座中的主星。

安南王:指越南的国王。

畏吾字虎符:元代授予安南王的虎符,上面刻有畏吾字(蒙古文)。

溪洞: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称呼。

安西王府:元代安西王的府邸,安西王是元朝宗室,负责管理安西地区。

河西:古代地名,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今甘肃、宁夏一带。

织毛段匠提举司:元代负责管理织造毛织品的机构。

道德经:道家经典,相传为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占城郡王:元代授予占城国王的封号。

蒙古提举学校官:元代负责管理蒙古族教育的官职。

翰林学士承旨:元代翰林院的高级官职,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文学事务。

农政院:元代负责管理农业的机构。

探马礼:元代官职,负责侦察和传递情报。

军器监:元代负责管理军械的机构。

广州宣慰使:元代广州地区的行政官职,负责安抚地方,管理民政。

镇边万户府:元代负责镇守边境的军事机构。

叛首:指叛乱的首领或头目。在古代,叛乱被视为严重的罪行,叛首通常会被处以极刑。

山北路:古代地理名称,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一地区的北部山区。

文庆: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位官员或将领。

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位于今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安南国王:指越南的国王,安南是古代中国对越南的称呼。

占城行省:占城是古代越南南部的一个国家,行省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日本:指日本国,古代中国与日本有频繁的外交和军事往来。

诸王阿只吉:元朝时期的蒙古贵族,具体身份不详。

太阴犯五车次南星: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运行到五车星座的南星附近。

法师刘道真:元朝时期的道教法师,具体身份不详。

太乙法:道教中的一种祭祀仪式,太乙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

瓜哇国主: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国王,瓜哇是古代中国对爪哇的称呼。

昌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具体位置不详。

盖里泊: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扬州行省: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扬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

礼部尚书: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留梦炎:元朝时期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马八国:古代中国对东南亚某一国家的称呼,具体位置不详。

俺都剌: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元朝时期的官员或使者。

瓮吉剌带:元朝时期的蒙古贵族,具体身份不详。

中书右丞相: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官员之一,负责国家政务。

日本行中书省:元朝时期在日本设立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日本事务。

侍卫军:古代皇帝的亲兵,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太常寺:古代中国的官署,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西川行省: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西川指今四川省西部地区。

万家奴: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元朝时期的将领。

益都: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

淄莱: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

宁海: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

开河夫:指负责开凿河道的劳工。

札忽儿:元朝时期的蒙古贵族,具体身份不详。

文安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河北省。

福州叛贼林天成:指在福州地区发动叛乱的林天成,具体身份不详。

汉州德阳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四川省。

成都府:古代中国的一个府,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

漳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福建省。

谢昌元:元朝时期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捏古伯: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元朝时期的将领。

塔剌海: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元朝时期的贵族。

保定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保定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

清苑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河北省。

平阳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平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

松山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山西省。

高唐: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山东省。

夏津: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山东省。

武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山东省。

蟊害稼:指害虫对庄稼的损害。

断死罪:指判处死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一-评注

本文选自《元史·世祖本纪》,记载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措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元朝初期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状况。

首先,本文反映了元朝对高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政策。高丽国王派遣使者来贺并进贡,显示了元朝与高丽的朝贡关系。而日本杀害元朝使者的事件,则引发了元朝的军事行动,体现了元朝对外政策的强硬态度。

其次,本文详细记载了元朝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军事部署。元世祖通过设立行中书省、迁转官员法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元朝还通过军事手段镇压叛乱,如对泉州行省、罗氏鬼国等地的军事行动,显示了元朝对内部稳定的重视。

在经济方面,元朝通过括江淮铜及铜钱铜器、颁行钞法等政策,试图控制货币流通和经济秩序。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在经济管理上的尝试和努力。

此外,本文还记载了元朝对宗教和文化的态度。元世祖下令焚毁《道藏》伪妄经文,显示了元朝对宗教的控制和对正统文化的维护。同时,元朝还通过赐钞、赏银等方式,奖励有功将士,体现了元朝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元世祖时期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措施的记载,展现了元朝初期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状况。这些措施不仅反映了元朝对内外政策的调整,也体现了元朝在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经济方面的努力。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这段古文选自《元史》,记载了元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事务,反映了元朝在统一中国后,如何通过行政、军事手段来巩固其统治。文中提到的‘万户军’、‘枢密院’、‘翰林院’等机构,展示了元朝复杂的官僚体系和军事组织。通过这些机构的运作,元朝能够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

文中还提到了元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如‘高丽国’、‘占城’、‘马八儿国’等,这些国家都是元朝的藩属国,定期向元朝进贡。元朝通过这种朝贡体系,维持了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关系,同时也展示了其作为东亚霸主的地位。

在军事方面,文中多次提到‘征日本’的行动,反映了元朝对日本的军事野心。虽然元朝两次征日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军事行动显示了元朝试图通过武力扩张其影响力的意图。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朝对道教的支持,如‘信州龙虎山’、‘临江阁皂山’、‘建康三茅山’等道教名山的设醮仪式,表明元朝在宗教政策上采取了包容的态度,通过支持道教来巩固其统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的政治、军事、外交事务,还反映了元朝在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为我们了解元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活动,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文中提到的军士屯田和募民耕种的讨论,体现了元代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尤其是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上。通过免租三年的政策,政府鼓励民众参与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基础。

其次,文中提到的太庙重建和神主迁祏室的仪式,显示了元代对传统礼仪的重视。太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其重建不仅是国家礼仪的一部分,也是维护皇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大享之礼,元代皇帝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天子的神圣地位。

再次,文中提到的征讨日本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元代对外扩张的野心。通过派遣军队和造船,元代试图通过武力征服日本,但最终未能成功。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元代的军事力量,也揭示了其对外政策的局限性。

此外,文中提到的宗教活动,如帝师八合思八翻译《戒本》并颁降诸路僧人,以及三茅山宗师许道杞的祈祷活动,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宗教的重视。通过支持佛教和道教,元代政府试图借助宗教力量来巩固其统治。

最后,文中提到的赈济饥民和免除徭役的政策,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民生的关注。通过发放粮食和免除赋税,政府试图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困苦,但也暴露了元代政府在资源分配上的不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元代的历史进程。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至元年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首先,文中提到的官职如中丞、行御史台事、中书左丞等,展示了元代官僚体系的严密性和分工明确的特点。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和军事管理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的屯田制度、回回炮手、万虎将军等,反映了元代在军事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屯田制度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还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回回炮手的征召则显示了元代对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视,而万虎将军的称号则体现了对个人英勇行为的表彰。

再次,文中提到的道教仪式如天师张宗演奏赤章、设醮于上都寿宁宫等,反映了元代对宗教的重视和利用。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元代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代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占城国、高丽国、安南国等。这些国家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不仅体现了元朝的强大和影响力,也反映了元代对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最后,文中提到的天文现象如太阴犯房距星、荧惑犯诸侯西第三星等,反映了元代对天文学的重视。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密切相关,因此对这些天文现象的记录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事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以及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朝廷的政策。首先,文中提到对叛乱首领的处置,体现了元朝对叛乱的严厉态度。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对有功将校的赏赐,反映了元朝对军功的重视。此外,文中还提到对安南、高丽、日本等国的外交事务,显示了元朝与周边国家的复杂关系。

在经济方面,文中提到对饥民的赈济、对开河夫的免租赋、对屯田的调遣等措施,反映了元朝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农业的重视。同时,文中还提到对贸易的支持,如给和林贸易的拨款,显示了元朝对商业的扶持。

在天文学方面,文中多次提到太阴(月亮)犯星的现象,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和天文学的发展。此外,文中还提到召法师刘道真问祠太乙法,显示了元朝对道教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具体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等多方面的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6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