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六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六-原文

◎世祖三

二年春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癸酉,山东廉访使言:“真定路总管张宏,前在济南,乘变盗用官物。”诏以宏尝告李璮反,免宏死罪,罢其职,征赃物偿官。

邳州万户张邦直等违制贩马,并处死。

敕徙镇海、百八里、谦谦州诸色匠户于中都,给银万五千两为行费。

又徙奴怀、忒木带儿炮手人匠八百名赴中都,造船运粮。

己卯,北京路行省给札剌赤户东徙行粮万石。

以邓州监战讷怀、新旧军万户董文炳并为河南副统军。

甲申,诏申严越界贩马之禁,违者处死。

乙酉,以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

戊子,诸王塔察儿使臣阔阔出至北京花道驿,手杀驿吏郝用、郭和尚,有旨征钞十锭给其主赎死。

庚寅,城西番匣答路。

癸巳,八东乞儿部牙西来朝,贡银鼠皮二千,赐金、素币各九、帛十有八。

武城县王氏妻崔一产三男。

丁酉,给亲王玉龙答失部民粮二千石。

高丽国王王禃遣其弟广平公恂奉表来贡。

二月辛丑朔,元帅按东与宋兵战于钓鱼山,败之,获战舰百四十六艘。

甲辰,初立宫闱局。

戊申,赐亲王兀鲁带河间王印,给所部米千石。

丁巳,车驾幸上都。

癸亥,并六部为四,以麦术丁为吏礼部尚书,马亨户部尚书,严忠范兵刑部尚书,别鲁丁工部尚书。

禁山东东路私煎硝碱。

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以同知东平路宣慰使宝合丁为平章政事,山东廉访使王晋为参知政事。

廉希宪、商挺罢。

诏并诸王只必帖木儿所设管民官属。

诏谕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州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仍于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

三月癸酉,骨嵬国人袭杀吉里迷部兵,敕以官粟及弓甲给之。

丁亥,敕边军习水战、屯田。

诛宋谍李富住。

乙未,罢南北互市,括民间南货,官给其直。

辽东饥,发粟万石、钞百锭赈之。

夏四月戊午,赐诸王合必赤、亦怯烈金、素币各四,拜行金币一。

五月壬午,赏万户晃里答儿所部征吐蕃功银四百五十两。

戊子,禁北京、平滦等处人捕猎。

庚寅,令:“军中犯法,不得擅自诛戮,罪轻断遣,重者闻奏。”

敕上都商税、酒醋诸课毋征,其榷盐仍旧;诸人自愿徙居永业者,复其家。

诏西川、山东、南京等路戍边军屯田。

闰五月癸卯,升蓚县为景州。

辛亥,检核诸王兀鲁带部民贫无孳畜者三万七百二十四人,人月给米二斗五升,四阅月而止。

丙辰,雅州碉门宣抚使请复碉门城邑,诏相度之。

癸亥,移秦蜀行省于兴元。

丙寅,命四川行院分兵屯田。

丁卯,分四亲王南京属州,郑州隶合丹,钧州隶明里,睢州隶孛罗赤,蔡州隶海都,他属县复还朝廷。

以平章政事赵璧行省于南京、河南府、大名、顺德、洺磁、彰德、怀孟等路,平章政事廉希宪行省事于东平、济南、益都、淄莱等路,中书左丞姚枢行省事于西京、平阳、太原等路。

诏:“诸路州府,若自古名郡,户数繁庶,且当冲要者,不须改并。其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各投下者,并入所隶州城。其散府州郡户少者,不须更设录事司及司候司,附郭县止令州府官兼领。括诸路未占籍户任差职者以闻。”

六月戊辰朔,新得州安抚向良言:“顷以全城内附,元领军民流散南界者,多欲归顺,并乞招徕。”从之。

又敕良以所领新降军民移戍通江县,行新得州事。

辛未,赐阿术所部马价钞一千二十三锭有奇。

丙子,太阴犯心大星。

戊寅,移山东统军司于沂州。

万户重喜立十字路。

复正阳,命秃剌戍之。

己卯,以淇州隶怀孟路。

高丽国王王禃遣其臣荣胤伯奉表来贺圣诞节。

千户阔阔出部民乏食,赐钞赈之。

王晋罢。

枢密院臣言:“各路出征逃亡汉军,及贫难未起户,并投下隐匿事故者,宜一概发遣应役。”从之。

敕行院及诸军将校卒伍,须正身应役,违者罪之。

秋七月辛酉,益都大蝗饥,命减价粜官粟以赈。

癸亥,安南国王陈光昞遣使奉表来贡。

甲子,诏赐光昞至元三年历。

八月丙子,济南路邹平县进芝草一本。

戊寅,高丽国王王禃遣使来贡方物。

己卯,诸宰职皆罢,以安童为中书右丞相,伯颜为中书左丞相。

戊子,召许衡于怀孟,杨诚于益都。

车驾至自上都。

九月戊戌,以将有事太庙,取大乐工于东平,预习仪礼。

敕江淮沿边树栅,徐、宿、邳三州助役徒。

庚子,皇孙铁穆尔生。

丁巳,赏诸王只必帖木儿麾下河西战功银二百五十两。

冬十月己卯,享于太庙。

癸未,敕顺天张柔、东平严忠济、河间马总管、济南张林、太原石抹总管等户,改隶民籍。

统军抄不花、万户怀都麾下军士所俘宋人九十三口,官赎为民。

其私越禁界掠获者四十五人,许令亲属完聚,并种田内地。

戊子,诏随路私商曾入南界者,首实免罪充军。

十一月丙申,召李昶于东平。

辛丑,赐诸王只必帖木儿银二万五千两、钞千锭。

癸丑,赏杨文安战功金五十两,所部军银六百两及币帛有差。

甲子,诏事故贫难军不堪应役者,以两户或三户合并正军一名,其丁单力备者,许顾人应役。

十二月己巳,省并州县凡二百二十余所。

庚午,宋子贞言:“朝省之政,不宜数行数改。又刑部所掌,事干人命,尚书严忠范年少,宜选老于刑名者为之。”又请罢北京行中书省,别立宣慰司以控制东北州郡。并从之。

禁朝省告讦以息争讼。

辛未,以诸王也速不花所

部戍西番军屡有战功,赏银三百两。

癸酉,召张德辉于真定,徒单公履于卫州。

丁丑,诏谕高丽,赐至元三年历日。

癸未,赐刘秉忠金五十两。

甲申,赐伯颜、宋子贞、杨诚银千两、钞六十锭。

丁亥,敕选诸翼军富强才勇者万人,充侍卫亲军。

己丑,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

是岁,户一百五十九万七千六百一,丝九十八万六千二百八十八斤,包银钞五万七千六百八十二锭。

赐诸王金、银、币、帛如岁例。

彰德、大名、南京、河南府、济南、淄莱、太原、弘州雹,西京、北京、益都、真定、东平、顺德、河间、徐、宿、邳蝗旱,太原霜灾。

断死罪四十二人。

三年春正月乙未朔,高丽国王王禃遣使来贺。

丙午,遣朵端、赵璧持诏抚谕四川将吏军民。

壬子,立制国用使司,以阿合马为使。

癸丑,选女直军二千为侍卫军。

四川行枢密院谋取嘉定,请益兵,命朵端、赵璧摘诸翼蒙古、汉军六千人付之。

二月丙寅,廉希宪、宋子贞为平章政事,张文谦复为中书左丞,史天泽为枢密副使。

癸酉,立沈州以处高丽降民。

壬午,平阳路僧官以妖言惑众伏诛。

以中书右丞张易同知制国用使司事,参知政事,张惠为制国用副使。

癸未,车驾幸上都。

甲申,罢西夏行省,立宣慰司。

初制太常礼乐工冠服。

立东京、广宁、懿州、开元、恤品、合懒、婆娑等路宣抚司。

乙酉,蠲中都今年包银四分之一。

诏理断阿术部下所俘人口、畜牧及其草地为民侵种者。

以制国用使司条画谕中外官吏。

三月辛巳,分卫辉路为亲王玉龙答失分地。

戊戌,赈水达达民户饥。

己未,王晋及侍中和哲斯、济南益都转运使王明,以隐匿盐课,皆伏诛。

夏四月丁卯,五山珍御榻成,置琼华岛广寒殿。

亳州水军千户胡进等领骑兵渡淝水,逾荆山,与宋兵战,杀获甚众,赏钞币有差。

庚午,敕僧、道祈福于中都寺观。

诏以僧机为总统,居广寿寺。

己卯,申严濒海私盐之禁。

敕宫烛毋彩绘。

五月乙未,遣使诸路虑囚。

庚子,敕太医院领诸路医户、惠民药局。

辛丑,以黄金饰浑天仪。

丙午,浚西夏中兴汉延、唐来等渠。

凡良田为僧所据者,听蒙古人分垦。

丙辰,罢益都行省。

蠲平滦、益都质子户赋税之半。

六月丁卯,封皇子南木合为北平王,以印给之。

辛未,徙归化民于清州兴济县屯田,官给牛具。

壬申,赐刘整畿内地五十顷。

癸酉,以千户紥剌儿没于王事,赐其妻银二百五十两。

丙子,立漕运司。

戊寅,以陕西行省平章赛典赤等政事修治,赐银五千两。

命山东统军副使王仲仁督造战船于汴。

申严陕西、河南竹禁。

立拱卫司。

秋七月丙申,罢息州安抚司。

壬寅,诏上都路总管府遇车驾巡幸,行留守司事,车驾还,即复旧。

丙午,遣使祀五岳四渎。

甲寅,添内外巡兵。

外路每百户选中产者一人充之,其赋令余户代输,在都增武卫军四百。

己未,以崞、代、坚、台四州隶忻州。

诏令西夏避乱之民还本籍,成都新民为豪家所庇者皆归之州县。

诏招集逃亡军,限百日诣所属陈首,原其罪,贫者并户应役。

八月癸亥,赐丞相伯颜第一区。

丁卯,以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使日本,赐书曰:“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埸,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而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心,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

又诏高丽导去使至其国。

戊子,高丽国王王禃遣其大将军朴琪来贺圣诞节。

阿术略地蕲、黄,俘获以万计。

九月戊午,车驾至自上都。

冬十月庚申朔,降德兴府为奉圣州。

癸亥,高丽使还,以王禃病,诏和药赐之。

丁丑,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

更敕牒旧式。

太庙成,丞相安童、伯颜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定议。”

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群臣议,定为八室。

申禁京畿畋猎。

壬午,命制国用使司造神臂弓千张、矢六万。

十一月辛卯,初给京、府、州、县、司官吏俸及职田。

戊戌,濒御河立漕仓。

丁未,申严杀牛马之禁。

宋子贞致仁。

辛亥,以忽都答儿为中书左丞相。

诏禁天文、图谶等书。

丙辰,千户散竹带以嗜酒失所守大良平,罪当死,录其前功免死,令往东川军前自效。

诏建都使复归朝。

又诏嘉定等府沿江一带城堡早降。

又诏四川行枢密院遣人告谕江、汉、庸、蜀等效顺,具官吏姓名,对阶换授,有功者迁,有才者用;民无生理者以衣粮赈之,愿迁内地者给以田庐,毋令失所。

十二月庚申,给诸王合必赤行军印。

辛酉,诏改四川行枢密院为行中书省,以赛典赤、也速带儿等佥行中书省事。

甲子,立诸路洞冶所。

以梁成生擒宋总辖官,授同知开府事,佩金符。

减辉州竹课,先是官取十之六,至是减其二。

丁亥,诏安肃公张柔、行工部尚书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修筑宫城。

并太府监入宣徽院,仍以宣徽使专领监事。

诏赐高丽以

至元四年历日,仍慰谕之。

建大安阁于上都。

凿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

敕:“诸越界私商及谍人与伪造钞者,送京师审核。”

是岁,天下户一百六十万九千九百三。

东平、济南、益都、平滦、真定、洺磁、顺天、中都、河间、北京蝗,京兆、凤翔旱。

断死罪九十六人。

赐诸王金、银、币、帛如岁例。

四年春正月甲午,陕西行省以开州新得复失,请益兵,敕平阳、延安等处签民兵三千人,山东、河南、怀孟、潼川调兵七千人益之。

丁酉,申严平阳等处私盐之禁。

壬寅,立茶速秃水十四驿。

癸卯,敕修曲阜宣圣庙。

乙巳,百济遣其臣梁浩来朝,赐以锦绣有差。

禁僧官侵理民讼。

辛亥,封安肃公张柔为蔡国公,以赵璧为枢密副使。

立诸路洞冶都总管府。

癸丑,敕封昔木土山为武定山,其神曰武定公;泉为灵渊,其神曰灵渊侯。

佥蒙古军,户二丁三丁者出一人为军,四丁五丁者二人,六丁七丁者三人。

乙卯,高丽国王王禃遣使来朝,诏抚慰之。

戊午,立提点宫城所。

析上都隆兴府自为一路,行总管府事;立开元等路转运司。

城大都。

二月庚申,粘合南合复平章事,阿里复为中书右丞。

丁卯,改经籍所为弘文院,以马天昭知院事。

丁亥,括西夏民田,征其租。

车驾幸上都。

诏陕西行省招谕宋人。

又诏嘉定、泸州、重庆、夔府、涪、达、忠、万及钓鱼、礼义、大良等处官吏军民有能率众来降者,优加赏擢。

三月己丑,复以耶律铸为中书左丞相。

辛卯,自潼关至蕲县立河渡官八员,以察奸伪。

乙未,敕中都路建习乐堂,使乐工隶业其中。

己亥,赐皇子燕王、忙阿剌、那没罕、忽哥赤银三万两。

辛丑,夏津县大雨雹。

壬寅,安童言:“比者省官员数,平章、左丞各一员,今丞相五人,素无此例。臣等议拟设二丞相,臣等蒙古人三员,惟陛下所命。”

诏以安童为长,史天泽次之,其余蒙古、汉人参用,勿令员数过多;又诏宜用老成人如姚枢等一二员同议省事。

丁巳,耶律铸制宫县乐成,诏赐名《大成》。

夏四月申子,新筑宫城。

辛未,遣使祀岳渎。

五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敕上都重建孔子庙。

乙未,应州大水。

丙申,威州山后大番弄麻等十一族来附,赐以玺书、金银符。

己酉,以捕猎户达鲁花赤伪造银符,处死。

壬子,敕诸路官吏俸,令包银民户,每四两增纳一两以给之。

丙辰,析东平之博州五城别为一路。

六月壬戌,以中都、顺天、东平等处蚕灾,免民户丝料轻重有差。

乙丑,复以史天泽为中书左丞相,忽都答儿、耶律铸并降平章政事,伯颜降中书右丞,廉希宪降中书左丞,阿里、张文谦并降参知政事。

乙酉,赐诸王玉龙答失银五千两、币三百,岁以为常。

罢宣徽院。

黑的、殷弘以高丽使者宋君斐、金赞不能导达至日本来奏,降诏责高丽王王禃,仍令其遣官至彼宣布,以必得要领为期。

秋七月丙戌朔,敕自中兴路至西京之东胜立水驿十。

戊戌,罢息州安抚岳林,以其民隶南京路;罢怀孟路安抚李宗杰,以其民隶本路。

发巩昌、凤翔、京兆等处未占籍户一千,修治四川山路、桥梁、栈道。

大名路达鲁花赤爱鲁、总管张弘范等盗用官钱,罢之。

壬寅,申严京畿牧地之禁。

甲寅,诏亦即纳新附贫民,从人借贷困不能偿者,官为偿之,仍给牛具、种实及粮食。

签东京军千八百人充侍卫军。

八月庚申,填星犯天樽。

辛酉,申严平滦路私盐酒醋之禁。

丙寅,复立宣徽院,以前中书右丞相线真为使。

丁丑,封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赐驼钮金镀银印。

壬午,太白犯轩辕大星。

命怯绵征建都。

高丽国王王禃遣其秘书监郭汝弼来贺圣诞节。

阿术略地至襄阳,俘生口五万、马牛五千。

宋人遣步骑来拒,阿术率骑兵败之。

九月壬辰,作玉殿于广寒殿中。

乙未,总帅汪良臣请立寨于毋章德山,控扼江南,以当钓鱼之冲,从之。

戊申,以许衡为国子祭酒。

安南国王陈光昞遣使来贡,优诏答之。

立大理等处行六部,以阔阔带为尚书兼云南王傅,柴祯尚书兼府尉,宁源侍郎兼司马。

庚戌,遣云南王忽哥赤镇大理、鄯阐、茶罕章、赤秃哥儿、金齿等处,诏抚谕吏民。

又诏谕安南国,俾其君长来朝,子弟入质,编民出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统治之。

癸丑,申严西夏中兴等路僧尼、道士商税、酒醋之禁。

车驾至自上都。

鹗请立选举法,有旨令议举行,有司难之,事遂寝。

冬十月辛酉,制国用司言:“别怯赤山石绒织为布,火不能然。”诏采之。

壬戌,赐驸马不花银印。

鱼通岩州等处达鲁花赤李福招谕西番诸族酋长以其民入附,以阿奴版的哥等为喝吾等处总管,并授玺书及金银符。

铁旗城后番官官折兰遣其子天郎持先受宪宗玺书、金符,乞改授新命,从之。

甲子,岁星犯轩辕大星。

辛未,太原进嘉禾二本,异亩同颖。

甲戌,赈新附民陈忠等钞。

丁丑,制国用使司请量节经用,从之。

庚辰,定品官子孙荫叙格。

十一月乙酉,享于太庙。

戊戌,立新蔡县,以忽察、李家奴统所部兵戍之。

甲辰,立夔府路总帅府,戍开州。

乙巳,填星犯天樽距星。

申严京畿畋猎之禁。

南京宣慰刘整赴阙,奏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

十二月甲戌,赏河南路统军使讷怀所部将士战功银九千六百五十两,钞币、鞍勒有差。

丙子,赈亲王移相哥所部饥民。

丁丑,给辽东新签军布六万匹。

己卯,立辽东路水驿七。

赏元帅阿术

部下有功将士二千二十五人,银五万五千三百两、金五十两,及锦彩、鞍勒有差。

庚辰,签女直、水达达军三千人。

立诸位斡脱总管府。

省平阳路岳阳、和州二县入冀氏,复置霸州益津县,省安西路栎阳县入临潼。

是岁,天下户口一百六十四万四千三十。

山东、河南北诸路蝗,顺天束鹿县旱,免其租。

断死罪一百十四人。

赐诸王金、银、币、帛如岁例。

五年春正月甲午,太阴犯井。

庚子,上都建城隍庙。

辛丑,敕陕西五路四川行省造战舰五百艘付刘整。

高丽国王王禃遣其弟淐来朝。

诏以禃饰辞见欺,面数其事于淐,切责之。

复遣北京路总管于也孙脱、礼部郎中孟甲持诏往谕,令具表遣海阳公金俊、侍郎李藏用与去使同来以闻。

庚戌,赐高丽国新历。

闰月戊午,以陈、亳、颍、蔡等处屯田户充军;令益都漏籍户四千淘金登州栖霞县,每户输金岁四钱。

二月戊子,太阴犯天关。

己丑,太阴犯井。

给河南、山东贫乏军士钞。

戊戌,改军器局为军器监。

辛丑,百户浑都速驻营济南路属县三年。

胁取民饮食粮料当粟五千石,敕杖决之,仍偿粟千石。

析甘州路之肃州自为一路。

三月丙寅,罢诸路四品以下子孙入质者。

田禹妖言,敕减死流之远方。

禁民间兵器,犯者验多寡定罪。

甲子,敕怯绵率兵二千招谕建都。

壬申,改毋章德山为定远城,武群山为武胜军。

丁丑,敕阿里等诣军前阅视军籍。

罢诸路女直、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回回、畏兀、乃蛮、唐兀人仍旧。

夏四月壬寅,遣使祀岳渎。

五月辛亥朔,以太医院、拱卫司、教坊司及尚食、尚果、尚酝三局隶宣徽院。

癸亥,都元帅百家奴拔宋嘉定五花、石城、白马三寨。

癸酉,赐诸王禾忽及八剌合币帛六万匹。

六月辛巳朔,济南王保和以妖言惑众,谋作乱,敕诛首恶五人,余勿论。

甲申,中山大雨雹。

阿术言:“所领者蒙古军,若遇山水寨栅,非汉军不可。宜令史枢率汉军协力征进。”从之。

戊申,东平等处蝗。

己酉,封诸王习列吉为河平王,赐驼钮金印。

秋七月辛亥,召翰林直学士高鸣,顺州知州刘瑜,中都郝谦、李天辅、韩彦文、李祐赴上都,以山东统军副使王仲仁戍眉州。

壬子,诏陕西统军司兼领军民钱谷。

罢各路奥鲁官,令管民官兼领。

癸丑,立御史台,以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诏谕之曰:“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毋惮他人,朕当尔主。”仍以诏谕天下。

立高州北二驿。

戊辰,罢西夏宣抚司。

庚午,省诸路打捕鹰坊工匠洞冶总管府,令转运司兼领之。

丙子,立西夏惠民局。

高丽国王王禃遣其臣崔东秀来言备兵一万,造船千只。

诏遣都统领脱朵儿往阅之,就相视黑山日本道路,仍命耽罗别造船百艘以伺调用。

诏四川行省赛典赤自利州还京兆,立东西二川统军司,以刘整为都元帅,与都元帅阿术同议军事。

整至军中,议筑白河口、鹿门山,遣使以闻,许之。

罢军中诸司参议。

八月乙酉,程思彬以投匿名书言斥乘舆,伏诛。

己丑,亳州大水。

庚子,敕京师濒河立十仓。

命忙古带率兵六千征西番、建都。

九月癸丑,中都路水,免今年田租。

罢中都路和顾所。

丁巳,阿术统兵围樊城。

敕长春宫修设金箓周天大醮七昼夜。

建尧庙及后土太宁宫。

庚申,赐安南国王陈光昞锦绣,及其诸臣有差。

己丑,立河南屯田。

命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赍国书复使日本,仍诏高丽国遣人导送,期于必达,毋致如前稽阻。

诏谕安南国陈光昞:“来奏称占城、真腊二寇侵扰,已命卿调兵与不干并力征讨,今复命云南王忽哥赤统兵南下,卿可遵前诏,遇有叛乱不庭为边寇者,发兵一同进讨,降服者善为抚绥。”

车驾至自上都。

益都路饥,以米三十一万八千石赈之。

复以史天泽为枢密副使。

冬十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己卯,敕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

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以参知政事阿里行中书省事。

庚辰,以御史中丞阿里为参知政事。

壬午,诏恤沿边诸军,其横科差赋,责奥鲁官偿之。

庚寅,敕从臣秃忽思等录《毛诗》、《孟子》、《论语》。

乙未,享于太庙。

中书省臣言:“前代朝廷必有起居注,故善政嘉谟不致遗失。”即以和礼霍孙、独胡剌充翰林待制兼起居注。

敕给黎、雅、嘉定新附民田。

戊戌,宫城成。

刘秉忠辞领中书省事,许之,为太保如故。

十一月己酉,签河南、山东边城附籍诸色户充军。

庚申,宋兵自襄阳来攻沿山诸寨,阿术分诸军御之,斩获甚众,立功将士千三百四人。

诏首立战功生擒敌军者,各赏银五十两,其余赏赉有差。

癸酉,御史台臣言:“立台数月,发擿甚多,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有诏褒谕。

免南京、河南两路来岁修筑都城役夫。

十二月戊寅,以中都、济南、益都、淄莱、河间、东平、南京、顺天、顺德、真定、恩州、高唐、济州、北京等处大水,免今年田租。

敕二分、二至及圣诞节日,祭星于司天台。

诏谕四川行省沿边屯戍军士逃役者处死。

复置乾州奉天县,省好畤、永寿入焉。

以凤州隶兴元路;德兴府改奉圣州,隶宣德。

是岁,京兆大旱。

天下户一百六十五万二百八十六,断死罪六十九人。

赐诸王金、银、币、帛如岁例。

六年春正月癸丑,高丽国王王禃遣使以诛权臣金俊来告,赐历日、西锦。

立四道按察司。

戊午,

阿术军入宋境,至复州、德安府、荆山等处,俘万人而还。

庚申,以参知政事杨果为怀孟路总管。

甲戌,益都、淄莱大水,恩州饥,命赈之。

敕史天泽与枢密副使驸马忽剌出董师襄阳。

二月壬午,以立四道提刑按察司诏谕诸道。

己丑,诏以新制蒙古字颁行天下。

丙申,罢宣德府税课所,以上都转运司兼领。

改河南、怀孟、顺德三路税课所为转运司。

丁酉,签民兵二万赴襄阳。

赈欠州人匠贫乏者米五千九百九十九石。

敕:“鞍、靴、箭镞等物,自今不得以黄金为饰。”

开元等路饥,减户赋布二匹,秋税减其半,水达达户减青鼠二,其租税被灾者免征。

免单丁贫乏军士一千九百余户为民。

癸卯,给河南行省钞千锭犒军。

三月甲寅,诏益都路签军万人,人给钞二十五贯。

戊午,赈曹州饥。

筑堡鹿门山。

夏四月辛巳,制玉玺大小十纽。

甲午,遣使祀岳渎。

大名等路饥,赈米十万石。

五月丙午,东平路饥,赈米四万一千三百余石。

辛酉,诏禁戍边军士牧践屯田禾稼。

六月辛巳,以招讨怯绵征建都败绩,又擅追唆火儿玺书、金符,处死。

壬午,免益都新签军单丁者千六百二十一人为民。

丁亥,河南、河北、山东诸郡蝗。

癸巳,敕:“真定等路旱蝗,其代输筑城役夫户赋悉免之。”

丙申,高丽国王王禃遣其世子愖来朝,赐禃玉带一,愖金五十两,从官银币有差。

壬寅,阿术率兵万五千人厄宋万山、射垛冈、鬼门关樵苏之路。

癸卯,诏董文炳等率兵二万二千人南征。

东昌路饥,赈米二万七千五百九十石。

秋七月丁巳,遣宋私商四十五人还其国。

庚申,水军千户邢德立、张志等生擒宋荆鄂都统唐永坚,赏银币有差。

辛酉,制太常寺祭服。

壬戌,西京大雨雹。

己巳,立诸路蒙古字学。

癸酉,立国子学。

诏遣官审理诸路冤滞,正犯死罪明白者,各正典刑,其杂犯死罪以下量断遣之。

又诏谕宋国官吏军民,示以不欲用兵之意。

复遣都统领脱朵儿、统领王国昌等往高丽点阅所备兵船,及相视耽罗等处道路。

立西蜀四川监榷茶场使司。

宋将夏贵率兵船三千至鹿门山,万户解汝楫、李庭率舟师败之,俘杀二千余人,获战舰五十艘。

八月己卯,立金州招讨司。

丙申,以沙、肃州钞法未行,降诏谕之。

诏诸路劝课农桑。

命中书省采农桑事,列为条目,仍令提刑按察司与州县官相风土之所宜,讲究可否,别颁行之。

高丽国世子愖奏,其国臣僚擅废国王王禃,立其弟安庆公淐。

诏遣斡朵思不花、李谔等往其国详问,条具以闻。

九月癸丑,恩州进嘉禾,一茎三穗。

戊午,敕民间贷钱取息,虽逾限止偿一本息。

己未,授高丽世子王愖特进上柱国、东安公。

壬戌,丰州、云内、东胜旱,免其租赋。

戊辰,敕高丽世子愖率兵三千赴其国难,愖辞东安公,乃授特进上柱国。

辛未,敕管军万户宋仲义征高丽。

以忽剌出、史天泽并平章政事,阿里中书右丞,行河南等路中书省事,赛典赤行陕西五路西蜀四川中书省事。

车驾至自上都。

斡朵思不花、李谔以高丽刑部尚书金方庆至,奉权国王淐表,诉国王禃遘疾,令弟淐权国事。

冬十月己卯,定朝仪服色。

壬午,升高唐、冠氏并为州。

丁亥,广平路旱,免租赋。

诏遣兵部侍郎黑的、淄莱路总管府判官徐世雄,召高丽国王王禃、王弟淐及权臣林衍俱赴阙。

命国王头辇哥以兵压其境,赵璧行中书省于东京,仍降诏谕高丽国军民。

庚子,太阴犯辰星。

宋遣人馈盐、粮入襄阳,我军获之。

赐诸王奥鲁赤驼钮金镀银印。

十一月癸卯,高丽都统领崔坦等,以林衍作乱,挈西京五十余城来附。

丁未,签王綧、洪茶丘军三千人往定高丽。

高丽西京都统李延龄乞益兵,遣忙哥都率兵二千赴之。

庚午,敕:“诸路鳏寡废疾之人,月给米二斗。”

安南国王陈光昞遣使来贡。

济南饥,以米十二万八千九百石赈之。

高丽国王王禃遣其尚书礼部侍郎朴烋从黑的入朝,表称受诏已复位,寻当入觐。

筑新城于汉江西。

十二月戊子,筑东安浑河堤。

己丑,作佛事于太庙七昼夜。

高唐、固安二州饥,以米二万六百石赈之。

析彰德、怀孟、卫辉为三路,升林虑县为林州,改桢州复为韩城县,并省冯翊等州县十所,以懿州、广宁等府隶东京。

是岁,天下户一百六十八万四千一百五十七。

赐诸王金、银、币、帛如岁例。

断死罪四十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六-译文

世祖三年

二年的春天,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

初三,山东廉访使报告:“真定路总管张宏,之前在济南任职时,趁乱盗用官府的财物。”皇帝下诏,因为张宏曾经告发李璮谋反,免去他的死罪,但罢免他的职务,并追缴赃物归还官府。

邳州万户张邦直等人违反规定贩卖马匹,都被处死。

皇帝下令将镇海、百八里、谦谦州的各类工匠迁到中都,并拨给一万五千两白银作为搬迁费用。

又迁移奴怀、忒木带儿的炮手工匠八百名到中都,负责造船和运输粮食。

初九,北京路行省拨给札剌赤户一万石粮食作为东迁的粮饷。

任命邓州监战讷怀和新旧军万户董文炳为河南副统军。

十四日,皇帝下诏重申严禁越界贩卖马匹,违者处死。

十五日,将河南、河北的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

十八日,诸王塔察儿的使臣阔阔出到北京花道驿,亲手杀害了驿吏郝用和郭和尚,皇帝下令征收十锭钞给其主人赎罪免死。

二十日,修筑西番匣答路。

二十三日,八东乞儿部的牙西前来朝贡,进献了二千张银鼠皮,皇帝赐予金、素币各九匹,帛十八匹。

武城县王氏的妻子崔氏一胎生了三个男孩。

二十七日,拨给亲王玉龙答失部民二千石粮食。

高丽国王王禃派他的弟弟广平公恂奉表前来朝贡。

二月初一,元帅按东在钓鱼山与宋军交战,击败了宋军,缴获了一百四十六艘战舰。

初四,首次设立宫闱局。

初八,赐予亲王兀鲁带河间王印,并拨给他所部一千石米。

十七日,皇帝前往上都。

二十三日,将六部合并为四部,任命麦术丁为吏礼部尚书,马亨为户部尚书,严忠范为兵刑部尚书,别鲁丁为工部尚书。

禁止山东东路私自煎制硝碱。

二十四日,规定蒙古人担任各路达鲁花赤,汉人担任总管,回回人担任同知,并定为永久制度。

任命同知东平路宣慰使宝合丁为平章政事,山东廉访使王晋为参知政事。

廉希宪、商挺被罢免。

皇帝下诏合并诸王只必帖木儿所设的管民官属。

皇帝下诏谕令总统所:“僧人通晓五大部经典的为中选,以有德行和功业的人担任州郡的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职,并在各路设立三学讲、三禅会。”

三月初三,骨嵬国人袭击并杀害了吉里迷部的士兵,皇帝下令拨给官粟和弓甲。

十七日,皇帝下令边军练习水战和屯田。

处决了宋朝的间谍李富住。

二十五日,停止南北互市,征收民间的南货,官府按价支付。

辽东发生饥荒,发放一万石粮食和一百锭钞赈济灾民。

夏四月初八,赐予诸王合必赤、亦怯烈金、素币各四匹,并赐予行金币一枚。

五月初三,赏赐万户晃里答儿所部征讨吐蕃的功劳,赐予四百五十两白银。

初九,禁止北京、平滦等地的人捕猎。

十一日,下令:“军中犯法的人,不得擅自处决,轻罪者自行处理,重罪者需上报。”

皇帝下令上都的商税、酒醋等税不再征收,盐税照旧;自愿迁居永业的人,免除其家庭的赋税。

皇帝下诏西川、山东、南京等路的戍边军进行屯田。

闰五月初三,将蓚县升为景州。

十一日,核查诸王兀鲁带部民中贫困且没有牲畜的三万七百二十四人,每人每月发放二斗五升米,持续四个月。

十六日,雅州碉门宣抚使请求恢复碉门城邑,皇帝下令进行考察。

二十三日,将秦蜀行省迁到兴元。

二十六日,命令四川行院分兵屯田。

二十七日,将四亲王的南京属州分封,郑州隶属合丹,钧州隶属明里,睢州隶属孛罗赤,蔡州隶属海都,其他属县归还朝廷。

任命平章政事赵璧在南京、河南府、大名、顺德、洺磁、彰德、怀孟等路行省,平章政事廉希宪在东平、济南、益都、淄莱等路行省,中书左丞姚枢在西京、平阳、太原等路行省。

皇帝下诏:“各路的州府,如果是自古以来的名郡,户数众多且地处要冲的,不必合并。户数不满一千的,可以合并的则合并,各投下的并入所隶属的州城。散府州郡户数少的,不必再设录事司和司候司,附郭县由州府官员兼任。征收各路未登记户籍的户任差职者上报。”

六月初一,新得州安抚向良报告:“最近全城归附,原本统领的军民流散到南界的,大多想归顺,请求招抚。”皇帝同意了。

又命令向良率领新降的军民移驻通江县,负责新得州的事务。

初四,赐予阿术所部马价钞一千二十三锭有余。

初九,太阴星侵犯心大星。

十一日,将山东统军司迁到沂州。

万户重喜在十字路设立据点。

恢复正阳,命令秃剌驻守。

十二日,将淇州隶属怀孟路。

高丽国王王禃派他的臣子荣胤伯奉表前来祝贺圣诞节。

千户阔阔出的部民缺乏粮食,皇帝赐予钞赈济。

王晋被罢免。

枢密院大臣报告:“各路出征逃亡的汉军,以及贫困未起户,还有投下隐匿的事故者,应一律发遣服役。”皇帝同意了。

皇帝下令行院及各军将校士卒,必须亲自服役,违者治罪。

秋七月初五,益都发生大蝗灾和饥荒,命令减价出售官粟赈济灾民。

初七,安南国王陈光昞派使者奉表前来朝贡。

初八,皇帝下诏赐予陈光昞至元三年的历法。

八月二十日,济南路邹平县进献了一株芝草。

二十二日,高丽国王王禃派使者前来进贡方物。

二十三日,所有宰职都被罢免,任命安童为中书右丞相,伯颜为中书左丞相。

九月初二,皇帝召许衡从怀孟前来,杨诚从益都前来。

皇帝从上都返回。

九月初三,因为将要举行太庙祭祀,从东平调取大乐工,预先练习礼仪。

皇帝下令在江淮沿边设立栅栏,徐、宿、邳三州协助修筑。

初五,皇孙铁穆尔出生。

二十二日,赏赐诸王只必帖木儿麾下河西战功二百五十两白银。

冬十月初四,皇帝在太庙祭祀。

初八,皇帝下令顺天张柔、东平严忠济、河间马总管、济南张林、太原石抹总管等户,改为民籍。

统军抄不花、万户怀都麾下的军士俘虏了九十三名宋人,官府赎为平民。

私自越界掠夺的四十五人,允许他们的亲属团聚,并在内地种田。

十三日,皇帝下诏,凡是曾经进入南界的私商,自首者免罪充军。

十一月初一,皇帝召李昶从东平前来。

初六,赐予诸王只必帖木儿二万五千两白银和一千锭钞。

十八日,赏赐杨文安战功五十两黄金,所部军士六百两白银及不同数量的币帛。

二十九日,皇帝下诏,因事故贫困难以服役的军人,可以两户或三户合并为一名正军,丁单力备者,允许雇人服役。

十二月初四,合并了二百二十多个州县。

初五,宋子贞建议:“朝廷的政令不宜频繁更改。刑部掌管的事务涉及人命,尚书严忠范年纪较轻,应选择熟悉刑名的人担任。”他还建议撤销北京行中书省,另立宣慰司以控制东北州郡。皇帝都同意了。

禁止朝廷官员互相告发,以平息争讼。

初六,任命诸王也速不花所

驻守西番的军队屡次立下战功,赏赐白银三百两。

癸酉日,召张德辉到真定,徒单公履到卫州。

丁丑日,诏谕高丽,赐予至元三年的历书。

癸未日,赐予刘秉忠黄金五十两。

甲申日,赐予伯颜、宋子贞、杨诚白银一千两、钞六十锭。

丁亥日,敕令选拔各翼军中富强且有才能和勇气的士兵一万人,充任侍卫亲军。

己丑日,渎山大玉海制作完成,敕令放置在广寒殿。

这一年,全国户口一百五十九万七千六百零一户,丝九十八万六千二百八十八斤,包银钞五万七千六百八十二锭。

按照每年的惯例,赐予诸王金、银、币、帛。

彰德、大名、南京、河南府、济南、淄莱、太原、弘州遭受冰雹灾害,西京、北京、益都、真定、东平、顺德、河间、徐、宿、邳遭受蝗灾和旱灾,太原遭受霜灾。

判处死刑四十二人。

三年春正月乙未朔日,高丽国王王禃派遣使者前来祝贺。

丙午日,派遣朵端、赵璧持诏书安抚四川的将吏军民。

壬子日,设立制国用使司,任命阿合马为制国用使。

癸丑日,选拔女直军两千人作为侍卫军。

四川行枢密院计划攻取嘉定,请求增兵,命令朵端、赵璧从各翼蒙古、汉军中选拔六千人交付给他们。

二月丙寅日,廉希宪、宋子贞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张文谦再次担任中书左丞,史天泽被任命为枢密副使。

癸酉日,设立沈州以安置高丽降民。

壬午日,平阳路的僧官因妖言惑众被处死。

任命中书右丞张易为同知制国用使司事,参知政事,张惠为制国用副使。

癸未日,皇帝车驾前往上都。

甲申日,撤销西夏行省,设立宣慰司。

初次制定太常礼乐工的冠服。

设立东京、广宁、懿州、开元、恤品、合懒、婆娑等路的宣抚司。

乙酉日,免除中都今年包银的四分之一。

诏令处理阿术部下所俘获的人口、畜牧及其被民众侵占的草地。

以制国用使司的条画谕示中外官吏。

三月辛巳日,将卫辉路分给亲王玉龙答失作为封地。

戊戌日,赈济水达达民户的饥荒。

己未日,王晋及侍中和哲斯、济南益都转运使王明因隐匿盐税被处死。

夏四月丁卯日,五山珍御榻制作完成,放置在琼华岛的广寒殿。

亳州水军千户胡进等率领骑兵渡过淝水,越过荆山,与宋兵交战,杀获甚多,赏赐钞币不等。

庚午日,敕令僧、道在中都的寺观中祈福。

诏令以僧机为总统,居住在广寿寺。

己卯日,重申严禁濒海私盐的禁令。

敕令宫中的蜡烛不得彩绘。

五月乙未日,派遣使者到各路审问囚犯。

庚子日,敕令太医院统领各路的医户和惠民药局。

辛丑日,用黄金装饰浑天仪。

丙午日,疏浚西夏中兴的汉延、唐来等渠。

凡是良田被僧人占据的,允许蒙古人分垦。

丙辰日,撤销益都行省。

免除平滦、益都质子户赋税的一半。

六月丁卯日,封皇子南木合为北平王,赐予他印信。

辛未日,将归化民迁徙到清州兴济县屯田,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

壬申日,赐予刘整畿内土地五十顷。

癸酉日,因千户紥剌儿为国事牺牲,赐予其妻子白银二百五十两。

丙子日,设立漕运司。

戊寅日,因陕西行省平章赛典赤等政事修治有功,赐予白银五千两。

命令山东统军副使王仲仁在汴督造战船。

重申严禁陕西、河南的竹禁。

设立拱卫司。

秋七月丙申日,撤销息州安抚司。

壬寅日,诏令上都路总管府在皇帝巡幸时,行使留守司的职责,皇帝回銮后,恢复原状。

丙午日,派遣使者祭祀五岳四渎。

甲寅日,增加内外巡兵。

外路每百户选中产者一人充任巡兵,其赋税由其他户代缴,在都城增加武卫军四百人。

己未日,将崞、代、坚、台四州划归忻州管辖。

诏令西夏避乱的民众返回原籍,成都的新民被豪强庇护的都要归附州县。

诏令招集逃亡的军人,限一百天内到所属官府自首,赦免其罪,贫困者并户应役。

八月癸亥日,赐予丞相伯颜第一区。

丁卯日,派遣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赐书说:“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认为自古以来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且讲究信义修睦,何况我祖宗受天命,拥有华夏,远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胜数。朕即位之初,因高丽无辜之民,久受战乱之苦,即令罢兵,归还其疆土,使其人民安居。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而欢若父子。想必王之君臣也已知道。高丽是朕的东藩。日本与高丽邻近,开国以来,时常与中国通好,到了朕这一代,却没有一乘之使来通和好。朕担心王国对此了解不够,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心,希望自今以后,互通使节,结好相亲。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是一家之理?至于用兵,非朕所愿,王其图之。”

又诏令高丽引导使者前往其国。

戊子日,高丽国王王禃派遣其大将军朴琪前来祝贺圣诞节。

阿术攻占蕲、黄,俘获数以万计。

九月戊午日,皇帝车驾从上都返回。

冬十月庚申朔日,降德兴府为奉圣州。

癸亥日,高丽使者返回,因王禃生病,诏令赐予药物。

丁丑日,将平阳经籍所迁至京师。

更改敕牒的旧式。

太庙建成,丞相安童、伯颜上言:“祖宗世数、尊谥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应定议。”

命令平章政事赵璧等召集群臣商议,定为八室。

重申禁止京畿地区打猎。

壬午日,命令制国用使司制造神臂弓一千张、箭六万支。

十一月辛卯日,初次发放京、府、州、县、司官吏的俸禄及职田。

戊戌日,在御河沿岸设立漕仓。

丁未日,重申严禁杀牛马的禁令。

宋子贞致仕。

辛亥日,任命忽都答儿为中书左丞相。

诏令禁止天文、图谶等书。

丙辰日,千户散竹带因嗜酒失守大良平,罪当处死,因其前功免死,令其前往东川军前效力。

诏令建都使复归朝廷。

又诏令嘉定等府沿江一带的城堡早日投降。

又诏令四川行枢密院派人告谕江、汉、庸、蜀等地效顺,具列官吏姓名,对阶换授,有功者升迁,有才者任用;民无生计者以衣粮赈济,愿迁内地者给予田庐,不使其流离失所。

十二月庚申日,赐予诸王合必赤行军印。

辛酉日,诏令将四川行枢密院改为行中书省,任命赛典赤、也速带儿等为佥行中书省事。

甲子日,设立诸路洞冶所。

因梁成生擒宋总辖官,任命其为同知开府事,佩带金符。

减少辉州的竹课,原先官府收取十分之六,至此减少十分之二。

丁亥日,诏令安肃公张柔、行工部尚书段天祐等共同负责工部事务,修筑宫城。

将太府监并入宣徽院,仍由宣徽使专领监事。

诏令赐予高丽以

至元四年,皇帝继续安抚百姓。

在上都建造了大安阁。

开凿金口,引导卢沟水以运输西山的木材和石头。

皇帝下令:“所有越界走私的商人、间谍以及伪造纸币的人,都要送到京城进行审查。”

这一年,全国有一百六十万九千九百零三户。

东平、济南、益都、平滦、真定、洺磁、顺天、中都、河间、北京等地发生蝗灾,京兆、凤翔发生旱灾。

判处九十六人死刑。

按照惯例,赐给诸王金、银、布帛等物品。

四年春正月甲午,陕西行省因为开州刚刚收复又失守,请求增派兵力,皇帝下令从平阳、延安等地征召三千民兵,从山东、河南、怀孟、潼川调派七千士兵增援。

丁酉,重申严禁平阳等地的私盐贩卖。

壬寅,设立茶速秃水十四驿。

癸卯,皇帝下令修缮曲阜的宣圣庙。

乙巳,百济派遣大臣梁浩来朝见,皇帝赐予他不同等级的锦绣。

禁止僧官干涉民间诉讼。

辛亥,封安肃公张柔为蔡国公,任命赵璧为枢密副使。

设立诸路洞冶都总管府。

癸丑,皇帝下令封昔木土山为武定山,其神为武定公;封泉水为灵渊,其神为灵渊侯。

征召蒙古军,每户有二到三丁的出一人当兵,四到五丁的出两人,六到七丁的出三人。

乙卯,高丽国王王禃派遣使者来朝见,皇帝下诏安抚慰问。

戊午,设立提点宫城所。

将上都隆兴府单独划为一路,设立总管府;设立开元等路转运司。

修建大都城。

二月庚申,粘合南合再次担任平章事,阿里再次担任中书右丞。

丁卯,将经籍所改为弘文院,任命马天昭为知院事。

丁亥,清查西夏的民田,征收田租。

皇帝前往上都。

皇帝下诏陕西行省招降宋朝人。

又下诏嘉定、泸州、重庆、夔府、涪、达、忠、万及钓鱼、礼义、大良等地的官吏和军民,如果有人能率领众人来投降,将给予优厚的赏赐和提拔。

三月己丑,再次任命耶律铸为中书左丞相。

辛卯,从潼关到蕲县设立八名河渡官,以检查奸诈和伪造。

乙未,皇帝下令在中都路建立习乐堂,让乐工在其中学习技艺。

己亥,赐给皇子燕王、忙阿剌、那没罕、忽哥赤三万两银子。

辛丑,夏津县下大冰雹。

壬寅,安童上奏说:“近来省里的官员数量,平章、左丞各有一人,现在有五位丞相,这不符合惯例。我们建议设立两位丞相,我们蒙古人占三位,请陛下决定。”

皇帝下诏任命安童为首,史天泽次之,其余蒙古人和汉人共同参与,不要让人数过多;又下诏应该任用像姚枢这样的一两位老成持重的人共同商议省里的事务。

丁巳,耶律铸完成了宫县乐的创作,皇帝下诏赐名为《大成》。

夏四月申子,新建宫城。

辛未,派遣使者祭祀山川。

五月丁亥朔,发生日食。

皇帝下令在上都重建孔子庙。

乙未,应州发生大洪水。

丙申,威州山后的大番弄麻等十一族归附,皇帝赐予他们玺书和金银符。

己酉,因为捕猎户达鲁花赤伪造银符,被处死。

壬子,皇帝下令各路的官吏俸禄,由包银民户每四两增加一两来支付。

丙辰,将东平的博州五城单独划为一路。

六月壬戌,因为中都、顺天、东平等地发生蚕灾,免除民户不同等级的丝料税。

乙丑,再次任命史天泽为中书左丞相,忽都答儿、耶律铸降为平章政事,伯颜降为中书右丞,廉希宪降为中书左丞,阿里、张文谦降为参知政事。

乙酉,赐给诸王玉龙答失五千两银子和三百匹布帛,作为每年的惯例。

撤销宣徽院。

黑的、殷弘因为高丽使者宋君斐、金赞未能成功到达日本而上奏,皇帝下诏责备高丽国王王禃,并命令他派遣官员前往日本宣布,务必达成目标。

秋七月丙戌朔,皇帝下令从中兴路到西京的东胜设立十处水驿。

戊戌,撤销息州安抚岳林,将其民众划归南京路;撤销怀孟路安抚李宗杰,将其民众划归本路。

征召巩昌、凤翔、京兆等地未登记的民户一千人,修治四川的山路、桥梁和栈道。

大名路达鲁花赤爱鲁、总管张弘范等人盗用官钱,被罢免。

壬寅,重申严禁京畿地区的牧地。

甲寅,皇帝下诏接纳新归附的贫民,如果有人因借贷而无法偿还,官府代为偿还,并给予耕牛、种子和粮食。

征召东京军一千八百人充当侍卫军。

八月庚申,填星(土星)侵犯天樽星。

辛酉,重申严禁平滦路的私盐和酒醋贩卖。

丙寅,重新设立宣徽院,任命前中书右丞相线真为宣徽使。

丁丑,封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赐予他驼钮金镀银印。

壬午,太白星(金星)侵犯轩辕大星。

命令怯绵征讨建都。

高丽国王王禃派遣秘书监郭汝弼来祝贺圣诞节。

阿术攻占襄阳,俘虏五万人和五千头马牛。

宋朝派遣步兵和骑兵来抵抗,阿术率领骑兵击败了他们。

九月壬辰,在广寒殿中建造玉殿。

乙未,总帅汪良臣请求在毋章德山设立寨子,控制江南,以应对钓鱼城的威胁,皇帝同意。

戊申,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

安南国王陈光昞派遣使者来进贡,皇帝下诏优待答复。

设立大理等处行六部,任命阔阔带为尚书兼云南王傅,柴祯为尚书兼府尉,宁源为侍郎兼司马。

庚戌,派遣云南王忽哥赤镇守大理、鄯阐、茶罕章、赤秃哥儿、金齿等地,皇帝下诏安抚官吏和百姓。

又下诏安南国,要求其君主来朝见,子弟作为人质,百姓服军役、缴纳赋税,并设置达鲁花赤进行统治。

癸丑,重申严禁西夏中兴等路的僧尼、道士经商、酒醋贩卖。

皇帝从上都返回。

鹗请求设立选举法,皇帝下令商议执行,但有关部门感到困难,事情最终搁置。

冬十月辛酉,制国用司上奏说:“别怯赤山的石绒可以织成布,火烧不燃。”皇帝下令开采。

壬戌,赐给驸马不花银印。

鱼通岩州等地的达鲁花赤李福招降西番各族的酋长,使其民众归附,任命阿奴版的哥等人为喝吾等地的总管,并赐予玺书和金银符。

铁旗城后的番官折兰派遣他的儿子天郎带着先前的宪宗玺书和金符,请求改授新的任命,皇帝同意。

甲子,岁星(木星)侵犯轩辕大星。

辛未,太原进献两株嘉禾,生长在不同的田地里却结出相同的穗。

甲戌,赈济新归附的贫民陈忠等人钞币。

丁丑,制国用使司请求节约开支,皇帝同意。

庚辰,制定品官子孙的荫叙制度。

十一月乙酉,皇帝在太庙祭祀。

戊戌,设立新蔡县,任命忽察、李家奴率领所部士兵驻守。

甲辰,设立夔府路总帅府,驻守开州。

乙巳,填星(土星)侵犯天樽距星。

重申严禁京畿地区的狩猎。

南京宣慰刘整前往朝廷,上奏攻打宋朝的策略,建议首先攻占襄阳。

十二月甲戌,赏赐河南路统军使讷怀所部将士战功银九千六百五十两,钞币、鞍勒等物品不等。

丙子,赈济亲王移相哥所部的饥民。

丁丑,赐给辽东新征召的军队六万匹布。

己卯,设立辽东路七处水驿。

赏赐元帅阿术

部下有功将士二千二十五人,赏赐银五万五千三百两、金五十两,以及锦彩、鞍勒等物品,数量不等。

庚辰日,征召女真、水达达军三千人。

设立诸位斡脱总管府。

将平阳路的岳阳、和州二县并入冀氏,恢复设置霸州益津县,将安西路的栎阳县并入临潼。

这一年,全国户口为一百六十四万四千三十户。

山东、河南北各路发生蝗灾,顺天束鹿县发生旱灾,免除其租税。

判处死刑一百一十四人。

按照每年的惯例,赐予诸王金、银、币、帛等物品。

五年春正月甲午日,月亮侵犯井宿。

庚子日,在上都建立城隍庙。

辛丑日,命令陕西五路四川行省建造五百艘战舰,交付刘整。

高丽国王王禃派遣他的弟弟淐前来朝见。

诏书指责王禃用虚假言辞欺骗朝廷,当面列举其罪行,严厉责备他。

再次派遣北京路总管于也孙脱、礼部郎中孟甲持诏书前往高丽,命令王禃上表,派遣海阳公金俊、侍郎李藏用与使者一同前来报告。

庚戌日,赐予高丽国新历法。

闰月戊午日,将陈、亳、颍、蔡等地的屯田户充军;命令益都漏籍户四千人在登州栖霞县淘金,每户每年缴纳四钱金。

二月戊子日,月亮侵犯天关星。

己丑日,月亮侵犯井宿。

赐予河南、山东贫困军士钱钞。

戊戌日,将军器局改为军器监。

辛丑日,百户浑都速在济南路属县驻营三年。

他强行索取百姓的饮食粮料,相当于五千石粟,朝廷下令杖责他,并责令他偿还一千石粟。

将甘州路的肃州单独设立为一路。

三月丙寅日,废除各路四品以下官员子孙入质的规定。

田禹因妖言惑众,朝廷下令减其死罪,流放远方。

禁止民间持有兵器,违反者根据数量定罪。

甲子日,命令怯绵率领二千士兵招降建都。

壬申日,将毋章德山改名为定远城,武群山改名为武胜军。

丁丑日,命令阿里等人前往军中检阅军籍。

废除各路女真、契丹、汉人担任达鲁花赤的职务,回回、畏兀、乃蛮、唐兀人依旧保留原职。

夏四月壬寅日,派遣使者祭祀山川。

五月辛亥日,将太医院、拱卫司、教坊司及尚食、尚果、尚酝三局隶属于宣徽院。

癸亥日,都元帅百家奴攻占宋嘉定的五花、石城、白马三寨。

癸酉日,赐予诸王禾忽及八剌合币帛六万匹。

六月辛巳日,济南王保和因妖言惑众,图谋作乱,朝廷下令诛杀首恶五人,其余人不予追究。

甲申日,中山地区下大冰雹。

阿术说:“我所率领的是蒙古军,若遇到山水寨栅,非汉军不可。应命令史枢率领汉军协同作战。”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戊申日,东平等地发生蝗灾。

己酉日,封诸王习列吉为河平王,赐予驼钮金印。

秋七月辛亥日,召见翰林直学士高鸣,顺州知州刘瑜,中都的郝谦、李天辅、韩彦文、李祐前往上都,任命山东统军副使王仲仁戍守眉州。

壬子日,诏令陕西统军司兼管军民钱粮。

废除各路奥鲁官,令管民官兼管其职。

癸丑日,设立御史台,任命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诏书告诫他说:“御史台的职责在于直言进谏,朕若有不当之处,你们应直言不讳,不要畏惧他人,朕会支持你们。”并将此诏书通告天下。

设立高州北二驿。

戊辰日,废除西夏宣抚司。

庚午日,撤销各路打捕鹰坊工匠洞冶总管府,令转运司兼管其职。

丙子日,设立西夏惠民局。

高丽国王王禃派遣其臣崔东秀前来报告,准备一万兵力,建造一千艘船。

朝廷派遣都统领脱朵儿前往检阅,并视察黑山通往日本的道路,同时命令耽罗另外建造一百艘船以备调用。

诏令四川行省赛典赤从利州返回京兆,设立东西二川统军司,任命刘整为都元帅,与都元帅阿术共同商议军事。

刘整到达军中,提议在白河口、鹿门山修筑工事,派遣使者报告朝廷,朝廷批准了他的提议。

废除军中诸司参议的职务。

八月乙酉日,程思彬因投递匿名书信指责皇帝,被处死。

己丑日,亳州发生大水灾。

庚子日,命令在京师沿河设立十座粮仓。

命令忙古带率领六千士兵征讨西番、建都。

九月癸丑日,中都路发生水灾,免除今年的田租。

废除中都路和顾所。

丁巳日,阿术率兵包围樊城。

命令长春宫举行七昼夜的金箓周天大醮。

建造尧庙及后土太宁宫。

庚申日,赐予安南国王陈光昞锦绣,并赐予其诸臣不同数量的赏赐。

己丑日,设立河南屯田。

命令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携带国书再次出使日本,并诏令高丽国派人引导护送,务必送达,不得像以前那样拖延阻碍。

诏令安南国陈光昞:“你上奏称占城、真腊二寇侵扰,朕已命令你调兵与不干一同征讨,现又命令云南王忽哥赤率兵南下,你应遵守前诏,遇有叛乱不臣服者,发兵一同进讨,降服者应妥善安抚。”

皇帝从上都返回。

益都路发生饥荒,朝廷发放三十一万八千石米赈济灾民。

再次任命史天泽为枢密副使。

冬十月戊寅日,发生日食。

己卯日,命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重要事务应与御史台官员一同上奏。

设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任命参知政事阿里为行中书省事。

庚辰日,任命御史中丞阿里为参知政事。

壬午日,诏令抚恤沿边各军,其横征暴敛的赋税,责令奥鲁官偿还。

庚寅日,命令从臣秃忽思等人抄录《毛诗》、《孟子》、《论语》。

乙未日,皇帝在太庙祭祀。

中书省大臣上奏:“前代朝廷必有起居注,因此善政嘉谟不致遗失。”于是任命和礼霍孙、独胡剌为翰林待制兼起居注。

命令赐予黎、雅、嘉定新归附的百姓田地。

戊戌日,宫城建成。

刘秉忠辞去中书省职务,朝廷批准,仍保留太保职位。

十一月己酉日,征召河南、山东边城附籍的各类户充军。

庚申日,宋兵从襄阳进攻沿山各寨,阿术分兵抵御,斩杀俘虏众多,立功将士一千三百零四人。

诏令首先立下战功并生擒敌军的将士,各赏赐银五十两,其余将士赏赐不等。

癸酉日,御史台大臣上奏:“设立御史台数月,揭发许多问题,追回侵吞的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数量相当。”朝廷下诏褒奖。

免除南京、河南两路来年修筑都城的役夫。

十二月戊寅日,因中都、济南、益都、淄莱、河间、东平、南京、顺天、顺德、真定、恩州、高唐、济州、北京等地发生大水灾,免除今年的田租。

命令在二分、二至及圣诞节日,在司天台祭祀星辰。

诏令四川行省沿边屯戍的军士逃役者处死。

恢复设置乾州奉天县,将好畤、永寿并入其中。

将凤州隶属于兴元路;德兴府改为奉圣州,隶属于宣德。

这一年,京兆发生大旱。

全国户口为一百六十五万零二百八十六户,判处死刑六十九人。

按照每年的惯例,赐予诸王金、银、币、帛等物品。

六年春正月癸丑日,高丽国王王禃派遣使者前来报告诛杀权臣金俊一事,朝廷赐予历日、西锦。

设立四道按察司。

戊午日,

阿术的军队进入宋朝境内,到达复州、德安府、荆山等地,俘虏了一万人后返回。

庚申日,任命参知政事杨果为怀孟路总管。

甲戌日,益都、淄莱发生大水灾,恩州发生饥荒,下令赈济。

命令史天泽和枢密副使驸马忽剌出负责襄阳的军事。

二月壬午日,下令设立四道提刑按察司,并向各道发布诏令。

己丑日,诏令将新制定的蒙古文字颁行全国。

丙申日,撤销宣德府税课所,由上都转运司兼管。

将河南、怀孟、顺德三路的税课所改为转运司。

丁酉日,征召两万民兵前往襄阳。

赈济欠州贫困的工匠,发放五千九百九十九石米。

下令:“鞍、靴、箭镞等物品,从今以后不得用黄金装饰。”

开元等路发生饥荒,每户减免两匹布赋税,秋税减半,水达达户减免两只青鼠,受灾地区的租税免征。

免除一千九百多户单身贫困军士的军籍,让他们成为平民。

癸卯日,给河南行省发放一千锭钞犒赏军队。

三月甲寅日,诏令益都路征召一万名军人,每人发放二十五贯钞。

戊午日,赈济曹州的饥荒。

在鹿门山修筑堡垒。

夏四月辛巳日,制作大小十枚玉玺。

甲午日,派遣使者祭祀山川。

大名等路发生饥荒,赈济十万石米。

五月丙午日,东平路发生饥荒,赈济四万一千三百多石米。

辛酉日,诏令禁止戍边军士放牧践踏屯田的庄稼。

六月辛巳日,因招讨怯绵征讨建都失败,又擅自追回唆火儿的玺书和金符,将其处死。

壬午日,免除益都新征召的一千六百二十一名单身军士的军籍,让他们成为平民。

丁亥日,河南、河北、山东各郡发生蝗灾。

癸巳日,下令:“真定等路发生旱灾和蝗灾,代缴筑城役夫的户赋全部免除。”

丙申日,高丽国王王禃派遣他的世子王愖来朝见,赐给王禃一条玉带,王愖五十两黄金,随从官员各有不同数量的银币。

壬寅日,阿术率领一万五千名士兵封锁宋朝的万山、射垛冈、鬼门关的樵夫道路。

癸卯日,诏令董文炳等人率领二万二千名士兵南征。

东昌路发生饥荒,赈济二万七千五百九十石米。

秋七月丁巳日,遣返四十五名宋朝私商回国。

庚申日,水军千户邢德立、张志等人活捉了宋朝荆鄂都统唐永坚,赏赐不同数量的银币。

辛酉日,制作太常寺的祭服。

壬戌日,西京下大冰雹。

己巳日,设立各路的蒙古字学。

癸酉日,设立国子学。

诏令派遣官员审理各路的冤案,明确犯有死罪的,依法处决,其他杂犯死罪以下的酌情处理。

又诏令宋朝的官吏军民,表示不想用兵的意思。

再次派遣都统领脱朵儿、统领王国昌等人前往高丽检查所准备的兵船,并视察耽罗等地的道路。

设立西蜀四川监榷茶场使司。

宋朝将领夏贵率领三千艘兵船到达鹿门山,万户解汝楫、李庭率领水军击败他们,俘虏并杀死两千多人,缴获五十艘战舰。

八月己卯日,设立金州招讨司。

丙申日,因沙州、肃州的钞法未能推行,下诏劝谕。

诏令各路劝勉农桑。

命令中书省收集农桑事务,列为条目,并让提刑按察司与州县官员根据当地情况,研究是否可行,另行颁布实施。

高丽国世子王愖上奏,称其国臣僚擅自废黜国王王禃,立其弟安庆公淐为王。

诏令派遣斡朵思不花、李谔等人前往高丽详细询问,并列出情况上报。

九月癸丑日,恩州进献嘉禾,一茎三穗。

戊午日,下令民间借贷取息,即使超过期限也只偿还本金和利息。

己未日,授予高丽世子王愖特进上柱国、东安公的称号。

壬戌日,丰州、云内、东胜发生旱灾,免除其租赋。

戊辰日,命令高丽世子王愖率领三千士兵前往高丽平定国难,王愖辞去东安公的称号,于是授予他特进上柱国的称号。

辛未日,命令管军万户宋仲义征讨高丽。

任命忽剌出、史天泽为平章政事,阿里为中书右丞,负责河南等路中书省事务,赛典赤负责陕西五路西蜀四川中书省事务。

皇帝的车驾从上都返回。

斡朵思不花、李谔带着高丽刑部尚书金方庆到来,奉上权国王淐的表章,称国王王禃患病,让弟弟淐代理国事。

冬十月己卯日,制定朝仪和服色。

壬午日,将高唐、冠氏升为州。

丁亥日,广平路发生旱灾,免除租赋。

诏令派遣兵部侍郎黑的、淄莱路总管府判官徐世雄,召高丽国王王禃、王弟淐及权臣林衍一同前来朝廷。

命令国王头辇哥率兵压境,赵璧在东京设立中书省,并向高丽国军民发布诏令。

庚子日,太阴星侵犯辰星。

宋朝派人运送盐和粮食进入襄阳,被我军截获。

赐给诸王奥鲁赤驼钮金镀银印。

十一月癸卯日,高丽都统领崔坦等人因林衍作乱,带领西京五十多座城归附。

丁未日,征召王綧、洪茶丘的三千名士兵前往平定高丽。

高丽西京都统李延龄请求增兵,派遣忙哥都率领两千士兵前往支援。

庚午日,下令:“各路的鳏寡废疾之人,每月发放二斗米。”

安南国王陈光昞派遣使者前来进贡。

济南发生饥荒,发放十二万八千九百石米赈济。

高丽国王王禃派遣其尚书礼部侍郎朴烋跟随黑的入朝,上表称已接受诏令复位,不久将入朝觐见。

在汉江西岸修筑新城。

十二月戊子日,修筑东安浑河堤。

己丑日,在太庙举行七昼夜的佛事。

高唐、固安二州发生饥荒,发放二万零六百石米赈济。

将彰德、怀孟、卫辉分为三路,将林虑县升为林州,将桢州改回韩城县,并撤销冯翊等十个州县,将懿州、广宁等府划归东京。

这一年,全国共有一百六十八万四千一百五十七户。

按照每年的惯例,赐给诸王金、银、币、帛。

处决四十二名死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六-注解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人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常与政治变动或天灾人祸相联系。

廉访使:元代设立的监察官员,负责巡视地方,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

李璮:元代初期的叛乱首领,其反叛活动对元朝初期的政治稳定造成了威胁。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主要设置在地方行政机构中,负责监督和管理地方事务。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意为‘监督者’或‘管理者’。

五大部经:佛教经典的总称,通常指《华严经》、《涅槃经》、《法华经》、《楞严经》和《般若经》。

僧录、判、正副都纲:元代管理佛教事务的官职,负责监督僧侣的行为和佛教事务的管理。

屯田:古代的一种农业政策,军队在边疆地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以自给自足。

榷盐:古代政府对盐的专卖制度,通过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来增加财政收入。

太庙: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大乐工:负责宫廷音乐和礼仪的乐师,通常在重要的国家祭祀和庆典中演奏。

部戍西番军:指驻扎在西番地区的军队,西番是古代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称呼。

赏银三百两:赏赐三百两银子,表示对军功的奖励。

张德辉:元朝官员,曾任真定路总管。

徒单公履:元朝官员,曾任卫州路总管。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元朝有频繁的外交和军事往来。

至元三年历日: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至元三年即1266年。历日指日历或历书。

刘秉忠:元朝官员,曾任中书省平章政事。

伯颜: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右丞。

宋子贞:元朝官员,曾任平章政事。

杨诚:元朝官员,曾任中书省平章政事。

钞:元朝发行的纸币。

侍卫亲军:皇帝的贴身护卫部队,由精锐士兵组成。

渎山大玉海:元朝时期制作的大型玉器,象征皇权。

广寒殿:元朝时期的宫殿名称。

户:指户口,统计人口的单位。

丝:指丝绸,古代重要的经济产品。

包银钞:元朝的一种税收形式,以银两和纸币缴纳。

诸王:指元朝时期分封的各个王公贵族。

币帛:指货币和丝绸,常用于赏赐。

彰德:元朝的一个路(行政区划),今河南安阳一带。

大名:元朝的一个路,今河北大名一带。

南京:元朝的南京路,今河南开封一带。

河南府:元朝的一个府,今河南洛阳一带。

济南:元朝的一个路,今山东济南一带。

淄莱:元朝的一个路,今山东淄博一带。

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

弘州:元朝的一个州,今河北张家口一带。

西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北京:元朝的北京路,今内蒙古宁城一带。

益都:元朝的一个路,今山东青州一带。

真定:元朝的一个路,今河北正定一带。

东平:元朝的一个路,今山东东平一带。

顺德:元朝的一个路,今河北邢台一带。

河间:元朝的一个路,今河北河间一带。

徐:元朝的一个路,今江苏徐州一带。

宿:元朝的一个路,今安徽宿州一带。

邳:元朝的一个路,今江苏邳州一带。

蝗旱:指蝗灾和旱灾,古代常见的自然灾害。

霜灾:指霜冻灾害,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断死罪:指判处死刑。

高丽国王王禃:高丽王朝的国王,曾与元朝有频繁的外交往来。

朵端:元朝官员,曾任四川行枢密院使。

赵璧:元朝官员,曾任平章政事。

制国用使司:元朝设立的财政机构,负责国家财政事务。

阿合马:元朝官员,曾任制国用使司使。

女直军:指女真族的军队,女真是元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四川行枢密院:元朝在四川设立的军事管理机构。

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廉希宪: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左丞。

张文谦: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参知政事。

史天泽: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副使,是元朝军事和政治的重要人物。

沈州:元朝的一个州,今辽宁沈阳一带。

高丽降民:指从高丽投降或迁移到元朝的民众。

平阳路:元朝的一个路,今山西临汾一带。

僧官:指管理佛教事务的官员。

妖言惑众:指散布谣言或邪说,蛊惑人心。

张易:元朝官员,曾任中书右丞。

张惠:元朝官员,曾任制国用副使。

上都:元朝的陪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

西夏行省:元朝在西夏地区设立的行省。

宣慰司:元朝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

太常礼乐工冠服:指太常寺的礼乐官员的服饰,太常寺负责祭祀和礼乐事务。

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带。

广宁:元朝的一个路,今辽宁北镇一带。

懿州:元朝的一个州,今辽宁阜新一带。

开元:元朝的一个路,今吉林农安一带。

恤品:元朝的一个路,今黑龙江依兰一带。

合懒:元朝的一个路,今黑龙江哈尔滨一带。

婆娑:元朝的一个路,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

宣抚司:元朝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

中都:元朝的都城,今北京一带。

阿术:蒙古帝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弟弟,曾参与多次对南宋的军事行动。

卫辉路:元朝的一个路,今河南卫辉一带。

亲王玉龙答失:元朝的宗室亲王,名玉龙答失。

水达达:元朝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王晋:元朝官员,曾任侍中。

和哲斯:元朝官员,曾任侍中。

王明:元朝官员,曾任济南益都转运使。

隐匿盐课:指隐瞒或逃避盐税。

五山珍御榻:元朝皇宫中的一种珍贵家具。

琼华岛:元朝皇宫中的一座岛屿,位于今北京北海公园内。

亳州:元朝的一个路,今安徽亳州一带。

淝水:今安徽合肥一带的河流。

荆山:今湖北荆州一带的山脉。

宋兵:指南宋的军队。

僧机:元朝的佛教领袖,曾任总统僧。

广寿寺:元朝的一座重要寺庙。

濒海私盐:指沿海地区私自贩卖的盐。

宫烛:指皇宫中使用的蜡烛。

太医院:元朝的医疗机构,负责皇室和官员的医疗事务。

惠民药局:元朝设立的医疗机构,负责平民的医疗事务。

浑天仪:古代的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

西夏中兴:元朝在西夏地区设立的一个路,今宁夏银川一带。

汉延渠:元朝时期修建的一条灌溉渠道。

唐来渠:元朝时期修建的一条灌溉渠道。

益都行省:元朝在益都地区设立的行省。

平滦:元朝的一个路,今河北唐山一带。

质子户:指元朝时期被征召为质子的家庭。

南木合:元朝的皇子,被封为北平王。

北平王:元朝的一个王爵,封地在今北京一带。

归化民:指从外地迁移到元朝的民众。

清州:元朝的一个州,今河北清苑一带。

兴济县:元朝的一个县,今河北沧州一带。

刘整:元朝时期的将领。

畿内地:指都城附近的地区。

紥剌儿:元朝的千户,名紥剌儿。

漕运司:元朝设立的机构,负责粮食和物资的水路运输。

陕西行省: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

赛典赤:元朝官员,曾任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王仲仁:元朝官员,曾任山东统军副使。

汴:指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带。

拱卫司:元朝设立的机构,负责皇宫的护卫事务。

息州:今河南省息县。

安抚司:元朝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

五岳四渎: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古代祭祀的重要对象。

崞:元朝的一个州,今山西原平一带。

代:元朝的一个州,今山西代县一带。

坚:元朝的一个州,今山西忻州一带。

台:元朝的一个州,今山西五台一带。

忻州:元朝的一个州,今山西忻州一带。

西夏避乱之民:指从西夏地区逃难到元朝的民众。

成都:元朝的一个路,今四川成都一带。

新民:指新归附的民众。

豪家:指地方上的豪强家族。

逃亡军:指逃兵或脱离军队的士兵。

黑的:元朝时期的官员。

殷弘:元朝时期的官员。

日本国王:指日本的天皇或幕府将军。

高丽无辜之民:指高丽的平民,因战争而受苦。

朴琪:高丽的大将军,名朴琪。

蕲:元朝的一个路,今湖北蕲春一带。

黄:元朝的一个路,今湖北黄冈一带。

德兴府:元朝的一个府,今河北涿州一带。

奉圣州:元朝的一个州,今河北涿州一带。

平阳经籍所:元朝设立的机构,负责书籍的收藏和管理。

安童: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省长官。

八室:指太庙中的八个祭祀室,分别祭祀元朝的八位皇帝。

京畿畋猎:指在都城附近进行的狩猎活动。

神臂弓:古代的一种强力弓箭。

职田:指官员的俸禄田,作为俸禄的一部分。

御河:指元朝都城附近的河流。

漕仓:指用于储存漕运粮食的仓库。

杀牛马之禁:指禁止宰杀牛马的法律。

忽都答儿: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平章政事。

天文、图谶:指占星术和预言书,古代常被禁止。

散竹带:元朝的千户,名散竹带。

大良平:元朝的一个地名,今四川大竹一带。

东川:元朝的一个路,今四川东部一带。

建都使:元朝官员,负责都城建设的官员。

江、汉、庸、蜀:指长江、汉水、庸州(今湖北竹山)、蜀地(今四川一带)。

合必赤:元朝的宗室王公,名合必赤。

行军印:指军队的印章,用于调兵遣将。

四川行中书省:元朝在四川设立的行省。

也速带儿:元朝官员,曾任四川行中书省佥事。

洞冶所:元朝设立的机构,负责矿冶事务。

梁成:元朝将领,曾生擒宋总辖官。

同知开府事:元朝的官职,负责开府事务。

金符:元朝的一种符节,象征权力。

辉州:元朝的一个州,今河南辉县一带。

竹课:指对竹子的税收。

安肃公:元朝的一个爵位,封给张柔。

张柔:元朝官员,曾任安肃公。

段天祐:元朝官员,曾任行工部尚书。

宫城:指元朝皇宫的城墙。

太府监:元朝设立的机构,负责皇室财务。

宣徽院:元朝时期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

宣徽使:元朝的官职,负责宣徽院事务。

至元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公元1267年。

大安阁:元上都的宫殿之一,用于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重要仪式。

卢沟水:今北京市的永定河,元代时用于漕运。

伪造钞:元代对伪造货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反映了当时货币制度的严格管理。

蝗:蝗灾,指蝗虫大量繁殖并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

旱:干旱,指长时间无雨或降雨量极少,导致农作物歉收的自然灾害。

死罪:指罪行严重,依法应判处死刑的犯罪行为。

金、银、币、帛:元朝时期的货币和贵重物品,用于赏赐和交易。

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

延安:今陕西省延安市。

山东:今山东省。

河南:今河南省。

怀孟: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带。

潼川:今四川省绵阳市一带。

私盐:指未经官方许可私自贩卖的盐,元代对私盐的贩卖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茶速秃水:元代驿站名称,用于传递官方文书和消息。

曲阜宣圣庙: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供奉孔子的庙宇。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曾与中国有频繁的外交往来。

安肃公张柔:元朝时期的将领,被封为安肃公。

枢密副使:元朝时期的军事高级官员,负责军事事务。

洞冶都总管府:元朝时期管理矿冶事务的机构。

武定山:元代封赐的山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灵渊:元代封赐的泉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蒙古军:元朝时期由蒙古人组成的军队。

提点宫城所:元朝时期管理宫城事务的机构。

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

开元等路转运司:元朝时期管理运输事务的机构。

大都:元朝的首都,今北京市。

弘文院:元朝时期管理文化事务的机构。

西夏: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政权,后被蒙古帝国所灭。

宋人:指南宋时期的汉人。

泸州:今四川省泸州市。

重庆:今重庆市。

夔府: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

涪:今重庆市涪陵区。

达:今四川省达州市。

忠:今重庆市忠县。

万:今重庆市万州区。

钓鱼:今重庆市钓鱼城一带。

礼义:今重庆市礼义镇一带。

大良:今重庆市大良镇一带。

耶律铸: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左丞相。

潼关:今陕西省潼关县,古代重要的关隘。

蕲县:今湖北省蕲春县。

中都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北京市一带。

习乐堂:元朝时期用于培养乐工的机构。

燕王:元朝时期的皇子封号。

忙阿剌:元朝时期的皇子。

那没罕:元朝时期的皇子。

忽哥赤:元朝时期的皇子,被封为云南王。

夏津县:今山东省夏津县。

姚枢: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省长官。

大成:元朝时期的乐曲名称。

岳渎:指五岳和四渎,是中国古代祭祀的重要对象,代表山川神灵。

应州:今山西省应县。

威州:今河北省威县。

山后大番:指今河北省北部一带的少数民族。

玺书:皇帝颁发的诏书。

金银符:元朝时期用于赏赐的贵重物品。

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一带。

蚕灾:指蚕桑业遭受的自然灾害。

丝料:指用于纺织的蚕丝原料。

阿里: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参知政事。

玉龙答失:元朝时期的皇子。

宋君斐:高丽王朝的使者。

金赞:高丽王朝的使者。

日本:指古代日本国。

中兴路: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

东胜: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一带。

岳林: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息州安抚使。

怀孟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李宗杰: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怀孟路安抚使。

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四川:今四川省。

大名路: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

爱鲁: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大名路达鲁花赤。

张弘范: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大名路总管。

京畿:指首都及其周边地区。

牧地:指用于放牧的土地。

亦即纳:元朝时期的官员。

填星:指土星。

天樽:古代星宿名称。

平滦路:今河北省滦县一带。

线真: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右丞相。

云南王:元朝时期的皇子封号。

驼钮金镀银印:元朝时期用于封赐的印章。

太白:指金星。

轩辕大星:古代星宿名称。

怯绵:元朝时期的官员。

建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郭汝弼:高丽王朝的官员,曾任秘书监。

襄阳: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

玉殿:元朝时期的宫殿名称。

汪良臣:元朝时期的将领。

毋章德山:今湖北省境内的一座山。

许衡: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国子祭酒。

安南国王陈光昞:安南王朝的国王,曾与元朝有频繁的外交往来。

大理:今云南省大理市一带。

鄯阐:今云南省昆明市一带。

茶罕章:今云南省境内。

赤秃哥儿:今云南省境内。

金齿:今云南省境内。

西夏中兴等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鹗:元朝时期的官员。

选举法:指选拔官员的法律制度。

别怯赤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一座山。

石绒:一种矿物纤维,可用于纺织。

不花:元朝时期的驸马。

鱼通岩州:今四川省境内。

西番:指今西藏自治区一带的少数民族。

阿奴版的哥:元朝时期的官员。

喝吾:今四川省境内。

铁旗城:今四川省境内。

折兰:元朝时期的官员。

天郎:元朝时期的官员。

宪宗:元朝时期的皇帝,忽必烈的父亲。

岁星:指木星。

嘉禾:指丰收的庄稼。

新附民:指新归附的百姓。

陈忠:元朝时期的百姓。

品官:指有品级的官员。

荫叙格:指官员子孙继承官职的制度。

新蔡县:今河南省新蔡县。

忽察:元朝时期的官员。

李家奴:元朝时期的官员。

夔府路: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

开州:今重庆市开州区。

南京宣慰:元朝时期的官员,负责南京地区的宣慰事务。

讷怀:元朝时期的将领。

移相哥:元朝时期的亲王。

辽东:今辽宁省东部一带。

水驿:用于水上运输的驿站。

斡脱总管府:元代设立的机构,主要负责管理蒙古贵族的私人财产和商业活动。斡脱是蒙古语,意为‘财产’或‘财富’。

奥鲁官:元代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军队的后勤和军需物资。奥鲁是蒙古语,意为‘营地’或‘后勤’。

御史台: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弹劾不法官员。御史台在元代被重新设立,以加强中央集权。

金箓周天大醮:道教的一种大型祭祀仪式,主要用于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金箓指的是道教的金色符箓,周天指的是天地宇宙。

起居注:古代记录皇帝日常言行和国家大事的官方文献,主要用于编纂历史。起居注在元代被重新设立,以记录朝廷的重要事件。

复州、德安府、荆山:这些地名位于今天的中国湖北省,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行政区域。

杨果:元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参知政事,是元朝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蒙古字:元朝时期推行的蒙古文字,是元朝官方文字之一,用于官方文书和碑刻。

玉玺:古代皇帝的印章,象征皇权和国家的权威。

太常寺:古代中国的官署,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

国子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官员和学者。

安南:古代越南的称呼,与元朝有外交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六-评注

本文选自《元史·世祖本纪》,记载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的若干重要事件和政策。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元朝初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

首先,文中提到的日食现象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重视。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常与政治变动或天灾人祸相联系。元世祖在位期间,日食的出现可能被视为对朝廷的警示,促使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政局。

其次,文中提到的廉访使张宏的案件,展示了元代监察制度的运作。廉访使作为地方监察官员,负责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张宏因盗用官物而被罢职,显示了元朝对官员廉洁的严格要求。

再次,文中提到的达鲁花赤和汉人总管的任命,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蒙古人担任最高行政职务,汉人则担任次一级的职务。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蒙古贵族的特权,但也引发了汉人的不满。

此外,文中提到的佛教事务管理,显示了元朝对宗教的重视。元朝皇帝推崇佛教,设立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职,管理佛教事务。这种政策不仅加强了国家对宗教的控制,也促进了佛教在元朝的传播和发展。

最后,文中提到的屯田政策和榷盐制度,反映了元朝的经济政策。屯田政策通过军队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以自给自足,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榷盐制度则通过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朝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元世祖在位期间若干重要事件和政策的记载,展示了元朝初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这些记载不仅为我们了解元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宗教管理和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本是元朝时期的官方记录,主要记载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的军事、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文本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内容涵盖了元朝对内外事务的处理,反映了元朝初期的国家治理和对外关系。

从军事方面来看,元朝在西番、四川等地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赏赐将士银两和钞币,体现了元朝对军功的重视。同时,元朝还通过设立制国用使司、漕运司等机构,加强了对国家财政和物资运输的管理,显示了元朝在军事后勤方面的组织能力。

在政治方面,元朝通过设立宣慰司、宣抚司等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元朝还通过赏赐诸王、高丽国王等方式,巩固了与宗室和藩属国的关系。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在政治上的灵活性和对地方治理的重视。

经济方面,元朝通过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等措施,缓解了自然灾害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同时,元朝还通过设立洞冶所、漕仓等机构,加强了对矿产资源和粮食运输的管理,显示了元朝在经济上的调控能力。

宗教方面,元朝通过设立僧官、总统僧等职位,加强了对佛教事务的管理。同时,元朝还通过禁止妖言惑众、私盐贩卖等措施,维护了社会秩序。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在宗教和社会治理上的双重考量。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朝初期的重大事件,还反映了元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治理策略。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元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在国家治理上的独特之处。

这段文字记载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的重要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元朝在上都建造大安阁,并开凿金口以导引卢沟水,用于漕运西山木石。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元朝在水利工程上的成就,也反映了其对都城建设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元朝对伪造货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规定了越界私商及谍人的处理办法。这表明元朝在维护经济秩序和国家安全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同时,文中还提到元朝对蝗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和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在军事方面,文中提到元朝在陕西、山东、河南等地调兵增援,并加强了对私盐的禁令。这表明元朝在边疆防御和内部治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此外,文中还提到元朝与高丽、百济等国的外交往来,展示了元朝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在文化方面,文中提到元朝修建曲阜宣圣庙,并赐名《大成》乐曲。这表明元朝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对音乐艺术的推崇。同时,文中还提到元朝对僧官侵理民讼的禁令,反映了元朝在宗教管理方面的政策。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也反映了元朝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至六年(1269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元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和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文本中提到的‘斡脱总管府’和‘达鲁花赤’等官职,体现了元代对蒙古贵族和地方官员的严密控制。

文本中还提到了多次军事行动和军队管理,如‘签女直、水达达军三千人’和‘罢诸路女直、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显示了元代对多民族军队的管理和利用。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反映了元代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在经济方面,文本中提到的‘省平阳路岳阳、和州二县入冀氏’和‘复置霸州益津县’等措施,显示了元代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优化。这些调整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宗教和文化方面,文本中提到的‘上都建城隍庙’和‘敕长春宫修设金箓周天大醮七昼夜’等措施,反映了元代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助于促进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事件,也反映了元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和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点。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初期的军事、政治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文中提到的阿术军入宋境,俘获万人,显示了元朝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同时,元朝在各地设立提刑按察司,推行蒙古文字,表明其在文化和法律上的统一意图。

文中还提到了元朝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如赈济饥荒、减免赋税等,体现了元朝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此外,元朝与高丽的外交关系也是文中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元朝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从文化角度来看,文中提到的玉玺、岳渎祭祀、太常寺祭服等,反映了元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国子学的设立,则表明元朝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初期的历史事件,还展示了元朝在军事、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6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