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二十五-原文
永州路、茶陵州霖雨,江涨,没田稼,出米减价赈粜。
八月丙戌,赣州贼蔡五九陷汀州宁化县,僣称王号,诏遣江浙行省平章张驴等率兵讨之。
己丑,车驾至自上都。
乙未,台臣言:“蔡五九之变,皆由昵匝马丁经理田粮,与郡县横加酷暴,逼抑至此。新丰一县,撤民庐千九百区,夷墓扬骨,虚张顷亩,流毒居民,乞罢经理及冒括田租。”制曰:“可。”
庚子,改辽阳省泰州为泰宁府。
壬寅,增国子生百员,岁贡伴读四员。
诏江浙行省印《农桑辑要》万部,颁降有司遵守劝课。
旌表贵州达鲁花赤相元孙妻脱脱真死节,仍俾树碑任所。
九月丁未,张驴以括田逼死九人,敕吏部尚书王居仁等鞫之。
己酉,太阴犯房。
甲寅,日色如赭。
辛酉,太白犯左执法。
壬戌,蔡五九众溃伏诛,余党悉平,敕赏军士讨捕功,并官其死事者子孙。
己巳,徙典尤仓于赤斤之地。
赐诸王别铁木儿永昌路及西凉州田租。
冬十月丙子朔,客星见太微垣。
丁丑,封脱火赤为威宁郡王,赐金印,忽儿赤铁木儿不花为赵国公。
庚辰,以淮西廉访使郭贯为中书参知政事。
壬午,有事于太庙。
给云南廉访司公田。
乙未,升同知枢密院事铁木儿脱知枢密院事。
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
丁酉,加授铁木迭儿太师。
癸卯,八百媳妇蛮遣使献驯象二,赐以币帛。
十一月丙午,客星变为彗,犯紫微垣,历轸至壁十五宿,明年二月庚寅乃灭。
辛未,以星变赦天下,减免各路差税有差。
甲戌,封和世〈王束〉为周王,赐金印。
左丞相合散等言:“彗星之异,由臣等不才所致,愿避贤路。”帝曰:“此朕之愆,岂卿等所致?其复乃职,苟政有过差,勿惮于改。凡可以安百姓者,当悉言之,庶上下交修,天变可弭也。”
十二月戊寅,赐云南行省参政汪长安虎符,预军政。
庚寅,增置平江路行用库。
癸巳,给钞买羊马,赈北边诸军。
命省臣定拟封赠通例,俾高下适宜以闻。
旌表汀州宁化县民赖禄孙孝行。
三年春正月乙巳,汉阳路饥,出米赈之。
特授昔宝赤八剌合孙达鲁花赤脱欢金紫光禄大夫、太尉,仍给印。
丙午,封前中书左丞相忽鲁答儿寿国公,增置晋王部断事官四员,都水太监二员,省卿一员。
以真定、保定荐饥,禁畋猎。
改直沽为海津镇。
辛酉,升同知枢密院事买闾知院事。
壬戌,赐上都开元寺江浙田二百顷,华严寺百顷,赐赵王阿鲁秃部钞二万锭。
二月丁丑,调海口屯储汉军千人,隶临清运粮万户府,以供转漕,给钞二千锭。
戊寅,命湖广行省谕安南,归占城国主。
置安远王丑汉王傅。
河间、济南、滨棣等处饥,给粮两月。
三月辛亥,特授高丽王世子王暠开府仪同三司、沈王,加授将作院使吕天麟大司徒。
甲寅,敕萧拜住及陕西、四川省臣各一员护送周王之云南,置周王常侍府,秩正二品,设常侍七员,中尉四员,谘议、记室各二员。
置打捕鹰坊民匠总管府,设官六员,断事官八员;延福司、饮膳署官各六员;并隶周王常侍府。
辛酉,升太史院秩正二品。
癸亥,车驾幸上都。
壬申,鹰坊孛罗等扰民于大同,敕拘还所奉玺书。
禁天下春时畋猎。
夏四月癸酉朔,赐皇姊大长公主钞五千锭、币帛二百匹。
河南流民群聚渡江,所过扰害,命行台、廉访司以见贮赃钞赈之。
横州徭蛮为寇,命湖广省发兵讨捕。
壬午,谕中书省,岁给卫王阿木哥钞万锭。
敕卫辉、昌平守臣修殷比干、唐狄仁杰祠,岁时致祭。
戊子,升印经提举司为广福监。
己丑,升会福院秩正二品。
癸巳,赐安远王丑汉金各五百雨、钞千锭、币帛二十匹。
己亥,增置周王断事官二员。
以淮东廉访司佥事苗好谦善课民农桑,赐衣一袭。
庚子,以上都留守憨剌合儿知枢密院事,升殊祥院秩正二品。
命中书省与御史台、翰林、集贤院集议封赠通制,著为令。
辽阳盖州及南丰州饥,发仓赈之。
五月甲辰至戊申,日赤如赭。
辛亥,以江西行省右丞相斡赤为大司徒。
庚申,以大都留守伯铁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升中书右丞萧拜住为平章政事,左丞阿卜海牙为右丞,参政郭贯为左丞,参议不花为参知政事。
庚午,置甘肃儒学提举司、辽阳金银铁冶提举司,秩并从五品。
赐诸王迭里哥儿不花等金三百五十两、银一千二百两、钞三千二百锭、币帛有差。
潭、永、宝庆、桂阳、澧、道、袁等路饥,发米赈粜。
六月乙亥,制封孟轲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
改诸王公臣分地郡邑同知、县丞为副达鲁花赤,中、下县及录事司增置副达鲁花赤一员。
丙子,融、宾、柳州徭蛮叛,命湖广行省遣官督兵捕之。
丁丑,敕:“大辟罪,临刑敢有横加刲割者,以重罪论。凡鞫囚,非强盗毋加酷刑。”
戊寅,吴王朵列纳等部乏食,赈粮两月。
己卯,诏谕百司各勤其职,毋隳废大政。
甲申,给安远王丑汉分枢密院印。
丁亥,封床兀儿为句容郡王。
丁酉,赐周王从卫钞四十万锭。
河决汴梁,没民居,辽阳之盖州饥,并发粮赈之。
秋七月壬子,命御史大夫伯忽、脱欢答剌罕拯治台纲,仍降诏宣谕中外。
乙卯,封玉龙铁木儿为保恩王,赐金印。
辛酉,赐普庆寺益都田百七十顷。
丙寅,复以燕铁木儿知枢密院事。
庚午,发高丽、女直、汉军千五百人,于滨州、辽河、庆云、赵州屯田。
八月癸酉,以兵部尚书乞塔为中书参知政事。
己卯,车驾至自上都。
戊戌,置织佛像工
匠提调所,秩七品,设官二员。
九月辛丑,复五条河屯田,以中书左丞郭贯为集贤大学士,集贤大学士王毅为中书左丞。
庚戌,割上都宣德府奉圣州怀来、缙山二县隶大都路,改缙山县为龙庆州,帝生是县,特命改焉。
癸丑,太白昼见。
己未,冀宁、晋宁路地震。
丙寅,太白经天。
冬十月辛未,以江南行台侍御史高昉为中书参知政事。
壬申,有事于太庙。
调四川军二千人、云南军三千人乌蒙等处屯田,置总管万户府,秩正三品,设官四员,隶云南省。
壬午,河南路地震。
甲申,太白犯斗。
庚寅,敕五台灵鹫寺置铁冶提举司。
乙未,赐豳王南忽里部钞四万锭。
丁酉,修甘州城。
申禁民有父在者,不得私贷人钱及鬻墓木。
甘州、肃州等路饥,免田租。
十一月壬寅,命监察御史监治岭北钩校钱粮,半岁更代。
大万宁寺住持僧米普云济以所佩国公印移文有司,紊乱官政,敕禁止之。
乙巳,增集宁、砂井、净州路同知、府判、提控、案牍各一员。
乙卯,改旧运粮提举司为大都陆运提举司,新运粮提举司为京畿运粮提举司,澧州路安抚司为安定军民府。
十二月庚午,以知枢密院事秃忽鲁为陕西行省左丞相。
壬午,授嗣汉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
丁亥,立皇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授以金宝,告天地宗庙。
升同知枢密院事床兀儿知枢密院事。
诸王按灰部乏食,给米三千一百八十六石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二十五-译文
永州路和茶陵州连续下雨,江水上涨,淹没了农田,政府出米减价赈济灾民。
八月丙戌日,赣州的贼寇蔡五九攻陷了汀州宁化县,自称王号,皇帝下诏派遣江浙行省的平章张驴等人率兵讨伐。
己丑日,皇帝的车驾从上都返回。
乙未日,台臣上奏说:“蔡五九的叛乱,都是由于昵匝马丁管理田粮,与郡县横加酷暴,逼迫百姓至此。新丰一县,拆除了百姓的房屋一千九百处,夷平了坟墓,虚报田亩,毒害居民,请求停止管理田粮和冒括田租。”皇帝下诏说:“可以。”
庚子日,将辽阳省的泰州改为泰宁府。
壬寅日,增加国子学生一百名,每年贡举伴读四名。
皇帝下诏江浙行省印刷《农桑辑要》一万部,颁发给有关部门遵守劝课。
表彰贵州达鲁花赤相元孙的妻子脱脱真死节,并命令在任所树立碑文。
九月丁未日,张驴因括田逼死九人,皇帝命令吏部尚书王居仁等人审讯。
己酉日,月亮侵犯房宿。
甲寅日,太阳的颜色像赭石。
辛酉日,金星侵犯左执法星。
壬戌日,蔡五九的部众溃散,蔡五九被处死,余党全部平定,皇帝下令赏赐讨捕有功的军士,并任命死事者的子孙为官。
己巳日,将典尤仓迁移到赤斤之地。
赐予诸王别铁木儿永昌路和西凉州的田租。
冬十月丙子日,客星出现在太微垣。
丁丑日,封脱火赤为威宁郡王,赐予金印,封忽儿赤铁木儿不花为赵国公。
庚辰日,任命淮西廉访使郭贯为中书参知政事。
壬午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赐予云南廉访司公田。
乙未日,升任同知枢密院事铁木儿脱为知枢密院事。
授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的职位。
丁酉日,加授铁木迭儿太师的职位。
癸卯日,八百媳妇蛮派遣使者献上两只驯象,皇帝赐予币帛。
十一月丙午日,客星变为彗星,侵犯紫微垣,经过轸宿至壁宿十五宿,直到明年二月庚寅日才消失。
辛未日,因星变赦免天下,减免各路的差税。
甲戌日,封和世〈王束〉为周王,赐予金印。
左丞相合散等人上奏说:“彗星的出现,是由于臣等不才所致,愿意避让贤路。”皇帝说:“这是朕的过失,岂是卿等所致?你们继续任职,如果政事有过错,不要害怕改正。凡是能够安定百姓的事情,应当全部说出来,希望上下共同努力,天变可以消除。”
十二月戊寅日,赐予云南行省参政汪长安虎符,参与军政。
庚寅日,增设平江路行用库。
癸巳日,发放钞币购买羊马,赈济北边的诸军。
命令省臣制定封赠的通例,使高下适宜,并上报。
表彰汀州宁化县民赖禄孙的孝行。
三年春正月乙巳日,汉阳路发生饥荒,政府出米赈济。
特别授予昔宝赤八剌合孙达鲁花赤脱欢金紫光禄大夫、太尉的职位,并赐予印信。
丙午日,封前中书左丞相忽鲁答儿为寿国公,增设晋王部断事官四员,都水太监二员,省卿一员。
因真定、保定发生饥荒,禁止畋猎。
将直沽改为海津镇。
辛酉日,升任同知枢密院事买闾为知院事。
壬戌日,赐予上都开元寺江浙田二百顷,华严寺百顷,赐予赵王阿鲁秃部钞二万锭。
二月丁丑日,调拨海口屯储的汉军一千人,隶属临清运粮万户府,以供转漕,发放钞二千锭。
戊寅日,命令湖广行省谕令安南,归还占城国主。
设立安远王丑汉的王傅。
河间、济南、滨棣等地发生饥荒,发放两个月的粮食。
三月辛亥日,特别授予高丽王世子王暠开府仪同三司、沈王的职位,加授将作院使吕天麟为大司徒。
甲寅日,命令萧拜住及陕西、四川省臣各一员护送周王到云南,设立周王常侍府,秩正二品,设常侍七员,中尉四员,谘议、记室各二员。
设立打捕鹰坊民匠总管府,设官六员,断事官八员;延福司、饮膳署官各六员;并隶属周王常侍府。
辛酉日,升任太史院秩正二品。
癸亥日,皇帝的车驾前往上都。
壬申日,鹰坊孛罗等在大同扰民,皇帝命令收回他们所奉的玺书。
禁止天下在春天畋猎。
夏四月癸酉日,赐予皇姊大长公主钞五千锭、币帛二百匹。
河南流民群聚渡江,所过之处扰害百姓,命令行台、廉访司用现存的赃钞赈济。
横州徭蛮作乱,命令湖广省发兵讨捕。
壬午日,谕令中书省,每年给卫王阿木哥钞万锭。
命令卫辉、昌平的守臣修建殷比干、唐狄仁杰的祠堂,每年按时祭祀。
戊子日,升任印经提举司为广福监。
己丑日,升任会福院秩正二品。
癸巳日,赐予安远王丑汉金各五百两、钞千锭、币帛二十匹。
己亥日,增设周王断事官二员。
因淮东廉访司佥事苗好谦善于劝课百姓农桑,赐予一套衣服。
庚子日,任命上都留守憨剌合儿为知枢密院事,升任殊祥院秩正二品。
命令中书省与御史台、翰林、集贤院集议封赠的通制,制定为法令。
辽阳盖州及南丰州发生饥荒,发放仓粮赈济。
五月甲辰日至戊申日,太阳的颜色像赭石。
辛亥日,任命江西行省右丞相斡赤为大司徒。
庚申日,任命大都留守伯铁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升任中书右丞萧拜住为平章政事,左丞阿卜海牙为右丞,参政郭贯为左丞,参议不花为参知政事。
庚午日,设立甘肃儒学提举司、辽阳金银铁冶提举司,秩并从五品。
赐予诸王迭里哥儿不花等金三百五十两、银一千二百两、钞三千二百锭、币帛不等。
潭、永、宝庆、桂阳、澧、道、袁等路发生饥荒,发放米粮赈济。
六月乙亥日,制定封孟轲的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
将诸王公臣分地的郡邑同知、县丞改为副达鲁花赤,中、下县及录事司增设副达鲁花赤一员。
丙子日,融、宾、柳州的徭蛮叛乱,命令湖广行省派遣官员督兵讨捕。
丁丑日,皇帝下诏:“大辟罪,临刑时敢有横加刲割者,以重罪论处。凡是审讯囚犯,非强盗不得加酷刑。”
戊寅日,吴王朵列纳等部缺乏粮食,发放两个月的粮食赈济。
己卯日,皇帝下诏谕令百官各勤其职,不要荒废大政。
甲申日,赐予安远王丑汉分枢密院印。
丁亥日,封床兀儿为句容郡王。
丁酉日,赐予周王从卫钞四十万锭。
黄河决口于汴梁,淹没民居,辽阳的盖州发生饥荒,并发粮赈济。
秋七月壬子日,命令御史大夫伯忽、脱欢答剌罕拯治台纲,并下诏宣谕中外。
乙卯日,封玉龙铁木儿为保恩王,赐予金印。
辛酉日,赐予普庆寺益都田百七十顷。
丙寅日,再次任命燕铁木儿为知枢密院事。
庚午日,调发高丽、女直、汉军一千五百人,在滨州、辽河、庆云、赵州屯田。
八月癸酉日,任命兵部尚书乞塔为中书参知政事。
己卯日,皇帝的车驾从上都返回。
戊戌日,设立织佛像工
设立匠提调所,官阶为七品,设置两名官员。
九月辛丑日,恢复五条河的屯田,任命中书左丞郭贯为集贤大学士,集贤大学士王毅为中书左丞。
庚戌日,将上都宣德府奉圣州的怀来、缙山两县划归大都路管辖,将缙山县改名为龙庆州,因为皇帝出生在该县,特别下令改名。
癸丑日,白天出现了太白星。
己未日,冀宁、晋宁路发生地震。
丙寅日,太白星经过天空。
冬十月辛未日,任命江南行台侍御史高昉为中书参知政事。
壬申日,在太庙举行祭祀活动。
调派四川军两千人、云南军三千人到乌蒙等地屯田,设立总管万户府,官阶为正三品,设置四名官员,隶属于云南省。
壬午日,河南路发生地震。
甲申日,太白星侵犯斗宿。
庚寅日,下令在五台灵鹫寺设立铁冶提举司。
乙未日,赐给豳王南忽里部四万锭钞。
丁酉日,修缮甘州城。
重申禁令,禁止有父亲在世的人私自借贷钱财和出售墓木。
甘州、肃州等路发生饥荒,免除田租。
十一月壬寅日,命令监察御史监督治理岭北的钱粮事务,半年轮换一次。
大万宁寺的住持僧米普云济用他所佩戴的国公印向有关部门发文,扰乱官政,下令禁止这种行为。
乙巳日,增加集宁、砂井、净州路的同知、府判、提控、案牍各一名。
乙卯日,将旧运粮提举司改为大都陆运提举司,新运粮提举司改为京畿运粮提举司,澧州路安抚司改为安定军民府。
十二月庚午日,任命知枢密院事秃忽鲁为陕西行省左丞相。
壬午日,授予嗣汉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的称号,主持三山符箓,掌管江南道教事务。
丁亥日,立皇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兼任中书令、枢密使,授予金宝,向天地宗庙宣告。
提升同知枢密院事床兀儿为知枢密院事。
诸王按灰部缺乏粮食,给予三千一百八十六石米救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二十五-注解
延祐:元仁宗的年号,延祐元年即公元1314年。
平章政事:元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负责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中书省:元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流以下罪囚:指被判处流放以下刑罚的囚犯。
上都、大都:上都指元朝的上都开平府,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即今北京。
印经提举司:元代负责印刷经典的机构。
荧惑犯东井:古代天文学术语,指火星(荧惑)运行到东井星宿附近,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集贤学士:元代官职,负责编纂典籍、修史等文化事务。
太阴掩荧惑: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太阴)遮挡火星(荧惑),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阉宦:指被阉割后进入宫廷服务的宦官。
国子学:元代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官员和学者。
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回回国子监:元代设立的学校,专门培养回回(穆斯林)子弟。
市舶:指海外贸易,市舶之禁即禁止海外贸易。
太常礼仪院:元代设立的机构,负责国家礼仪事务。
司天台:元代设立的天文观测机构,负责观测天象、编制历法等。
枢密院:元代设立的军事机构,负责军事事务。
铁木迭儿:元代官员,曾任太师。
秃忽鲁:元朝官员,曾任中书右丞相,后知枢密院事,负责军事和政务。
衍圣公:孔子后裔的封号,元朝时期继续沿用,以示对孔子的尊崇。
李孟:元朝翰林学士承旨,后任中书平章政事,参与政务管理。
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元朝时期的帝师,赐玉印,象征其在宗教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张留孙:元朝时期的玄教大宗师,加授开府仪同三司,显示其在宗教界的崇高地位。
蔡五九:元代农民起义领袖,曾自称王号。
永州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南省南部,永州是古代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茶陵州: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南省东部,茶陵以产茶闻名。
霖雨:连绵不断的大雨,常导致水灾。
江涨:江河水位上涨,通常由暴雨或融雪引起。
没田稼:农田被水淹没,庄稼受损。
赈粜:政府以低价出售粮食以救济灾民。
汀州宁化县: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福建省西部。
江浙行省:元代行政区划,包括今江苏、浙江一带。
平章:元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张驴:元代官员,曾率兵讨伐蔡五九。
上都:元代都城之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台臣:指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和弹劾。
昵匝马丁:元代官员,因管理田粮不当引发民变。
新丰:元代县名,位于今江西省。
辽阳省: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辽宁省。
泰州: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泰宁府: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吉林省。
国子生: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
农桑辑要:元代农书,内容涉及农业和蚕桑技术。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
脱脱真:元代女性,因守节而死,受到旌表。
太阴:古代对月亮的称呼。
房: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之一。
太白:古代对金星的称呼。
左执法: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之一。
赤斤之地:元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客星:古代对彗星或新星的称呼。
太微垣: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之一。
威宁郡王:元代封爵,威宁位于今贵州省。
赵国公:元代封爵,赵国位于今河北省。
淮西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监察淮西地区的官员。
郭贯: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参知政事。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着国家的正统和传承。
云南廉访司:元代监察机构,负责云南地区的官员监察。
同知枢密院事:元代官职,枢密院是负责军事的最高机构。
铁木儿脱:元代官员,曾任知枢密院事。
白云宗:元代佛教宗派之一。
沈明仁:元代佛教领袖,曾任白云宗主。
荣禄大夫:元代文散官名,属于高级文官。
司空:古代官职,负责工程和建筑。
八百媳妇蛮:元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驯象:经过驯化的大象,常用于礼仪和战争。
币帛:古代用于赏赐的货币和丝织品。
彗:彗星,古代认为彗星出现是凶兆。
紫微垣: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之一。
轸: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之一。
壁: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之一。
和世〈王束〉:元代宗室,被封为周王。
合散:元代官员,曾任左丞相。
汪长安:元代官员,曾任云南行省参政。
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
平江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
行用库:元代负责货币流通的机构。
北边诸军:元代驻守北方边境的军队。
封赠通例:元代关于封爵和赠官的规定。
赖禄孙:元代孝子,因孝行受到旌表。
昔宝赤八剌合孙:元代官员,曾任达鲁花赤。
脱欢:元代官员,曾任金紫光禄大夫、太尉。
忽鲁答儿: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左丞相。
寿国公:元代封爵,寿国位于今安徽省。
晋王:元代宗室封爵,晋国位于今山西省。
断事官:元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都水太监:元代官职,负责水利工程。
真定: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保定: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畋猎:打猎,古代贵族常见的娱乐活动。
直沽:元代地名,位于今天津市。
海津镇:元代地名,位于今天津市。
买闾:元代官员,曾任知枢密院事。
上都开元寺:元代佛教寺庙,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华严寺:元代佛教寺庙,位于今山西省。
赵王阿鲁秃:元代宗室,被封为赵王。
临清运粮万户府:元代负责粮食运输的机构。
安南:古代对越南的称呼。
占城国:古代东南亚国家,位于今越南南部。
安远王丑汉:元代宗室,被封为安远王。
河间: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济南: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滨棣: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高丽王世子:高丽国的王位继承人。
王暠:高丽王世子,元代被封为沈王。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员的荣誉称号。
将作院使:元代官职,负责工程和建筑。
吕天麟:元代官员,曾任将作院使。
大司徒: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教育。
萧拜住:元代官员,曾任陕西、四川省臣。
周王:元代宗室封爵,周国位于今河南省。
常侍府:元代宗室府邸,负责宗室事务。
打捕鹰坊民匠总管府:元代负责捕鹰和工匠管理的机构。
延福司:元代负责宫廷事务的机构。
饮膳署:元代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
太史院:元代负责天文历法的机构。
大同:元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玺书:古代皇帝颁发的诏书。
大长公主:元代皇帝的长女或姐妹。
河南: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流民:因灾荒或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
横州:元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徭蛮:元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卫王阿木哥:元代宗室,被封为卫王。
卫辉: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昌平:元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
殷比干:商朝忠臣,因谏纣王而死。
唐狄仁杰:唐朝名臣,以断案如神著称。
广福监:元代负责印刷和发行的机构。
会福院:元代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
苗好谦:元代官员,曾任淮东廉访司佥事。
憨剌合儿:元代官员,曾任上都留守。
殊祥院:元代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
盖州:元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
南丰州:元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
斡赤:元代官员,曾任江西行省右丞相。
大都留守:元代官职,负责大都(今北京)的行政事务。
伯铁木儿: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平章政事。
阿卜海牙: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左丞。
不花:元代官员,曾任参知政事。
甘肃儒学提举司:元代负责儒学教育的机构。
辽阳金银铁冶提举司:元代负责金银铁冶炼的机构。
迭里哥儿不花:元代宗室,被封为诸王。
潭: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永: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宝庆: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桂阳: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澧: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道: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袁:元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
孟轲:即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邾国公:元代封爵,邾国位于今山东省。
邾国宣献夫人:元代封号,邾国位于今山东省。
副达鲁花赤:元代官职,达鲁花赤的副手。
录事司:元代负责地方行政的机构。
融:元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宾:元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元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吴王朵列纳:元代宗室,被封为吴王。
床兀儿:元代宗室,被封为句容郡王。
汴梁: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伯忽:元代官员,曾任御史大夫。
脱欢答剌罕:元代官员,曾任御史大夫。
台纲:元代御史台的规章制度。
玉龙铁木儿:元代宗室,被封为保恩王。
普庆寺:元代佛教寺庙,位于今山东省。
益都: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燕铁木儿:元代官员,曾任知枢密院事。
高丽:古代对朝鲜的称呼。
女直:古代对女真族的称呼。
汉军:元代由汉人组成的军队。
滨州: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辽河:元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
庆云: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赵州: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屯田:古代军队在边境地区耕种以自给自足。
乞塔:元代官员,曾任兵部尚书。
织佛像工:元代负责织造佛像的工匠。
匠提调所:元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工匠和工程事务,秩七品,设有两名官员。
五条河屯田:元代在五条河流域进行的屯田制度,旨在通过军队和民众的耕作来增加粮食产量。
集贤大学士:元代高级文官职位,负责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和学术研究。
上都宣德府: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元代的政治中心之一。
龙庆州:元代行政区划,原名缙山县,因皇帝出生于此而改名。
太白昼见:古代天象,指金星在白天出现,被视为不祥之兆。
总管万户府:元代军事机构,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军队和屯田事务。
五台灵鹫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的著名佛教寺庙,元代在此设立铁冶提举司,管理铁器生产。
豳王南忽里部:元代封爵,豳王是皇族封号,南忽里部是其领地。
甘州城:今甘肃省张掖市,元代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监察御史:元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财政事务。
大万宁寺:元代著名佛教寺庙,住持僧米普云济因滥用职权被禁止。
大都陆运提举司:元代官署,负责管理大都(今北京)的陆路运输事务。
嗣汉三十九代天师:道教天师道的传承,张嗣成是第三十九代天师,负责管理江南道教事务。
皇太子硕德八剌:元代皇太子,兼任中书令和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二十五-评注
《仁宗二》是元代史书中的一篇记载,主要记录了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这段文字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元仁宗在延祐元年的施政举措,反映了元代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从政治角度来看,元仁宗在这一年进行了多项重要的官员任命和调整。例如,任命刘正为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任命高昉为中书参知政事等。这些任命反映了元仁宗对中央政权的重视,尤其是对中书省的权力分配和官员选拔的关注。此外,元仁宗还下令各省平章为首者及汉人省臣一员,专意访求遗逸,这表明他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汉族官员的任用,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接纳和融合。
在经济方面,元仁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例如,免除上都、大都的差税两年,免除受灾地区的差税一年,赈济灾民等。这些措施反映了元仁宗对民生的关注,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减免税收和赈济灾民来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此外,元仁宗还下令各省储粮以备赈济,这表明他对粮食储备的重视,体现了元代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在文化方面,元仁宗也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例如,设立印经提举司,负责印刷佛经等宗教典籍;命集贤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及李孟翻译《资治通鉴》中的切要部分,这表明元仁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尤其是对汉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此外,元仁宗还设立了回回国子监,专门培养回回(穆斯林)子弟,这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反映了元仁宗在延祐元年的施政举措,还揭示了元代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政府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的应对措施,以及元代统治者对汉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态度。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研究元代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仁宗二》这段记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详细记录了元仁宗在延祐元年的施政举措,反映了元代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元代政府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灾害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政治角度来看,文本中提到的官员如铁木迭儿、秃忽鲁等,他们的言行和政策反映了元朝政府对政务管理的重视和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要求。例如,铁木迭儿提出对晚到早退的官员进行杖责,显示了政府对纪律的严格要求。
在经济方面,文本中提到的赈灾措施、田税检核、禁止增价鬻盐等,反映了元朝政府对经济秩序的维护和对民生的关注。例如,发粮赈灾、禁止酿酒等措施,显示了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积极态度和对民众生活的关怀。
在宗教和文化方面,文本中提到的衍圣公、帝师、玄教大宗师等,反映了元朝对儒家文化和宗教的重视。例如,赐玉印给帝师,显示了政府对宗教领袖的尊崇和对宗教事务的重视。
在社会方面,文本中提到的土贼作乱、民众饥荒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例如,蔡五九的作乱,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具体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政府在应对各种挑战时的策略和措施。
这段文本记录了元代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首先,文本提到了永州路和茶陵州的霖雨灾害,导致江河水位上涨,农田被淹,庄稼受损。政府采取了赈粜措施,以低价出售粮食救济灾民,显示了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措施。
接着,文本提到了蔡五九的起义事件。蔡五九是元代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攻陷了汀州宁化县,并自称王号。政府派遣江浙行省平章张驴等率兵讨伐,最终蔡五九被击败,余党悉平。这一事件反映了元代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以及政府对起义的严厉镇压。
文本还提到了元代政府对田粮管理的失误,导致民变的发生。台臣指出,蔡五九之变是由于昵匝马丁经理田粮不当,与郡县横加酷暴,逼抑百姓所致。政府最终决定罢免经理及冒括田租,显示了政府对民意的回应和对政策的调整。
此外,文本还记录了元代政府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政府赐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的称号,并赐予普庆寺益都田百七十顷,显示了政府对佛教的支持和对宗教领袖的尊崇。同时,政府还增置国子生百员,岁贡伴读四员,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
文本中还提到了元代政府对天象的重视。客星变为彗星,犯紫微垣,政府因此赦免天下,减免各路差税,反映了古代天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以及天象变化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最后,文本记录了元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政府派遣湖广行省谕安南,归占城国主,并置安远王丑汉王傅,显示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代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还反映了元代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社会矛盾、宗教文化、天象变化和边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我们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一系列政治、军事、宗教和天象事件,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文中提到的匠提调所、五条河屯田、集贤大学士等官职和机构,展示了元代官僚体系的严密和分工的细致。这些官职和机构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元代政府对国家事务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其对农业、手工业和学术研究的支持。
其次,文中提到的太庙祭祀、太白昼见、地震等天象和自然灾害,揭示了元代社会对天象和自然的敬畏。太庙祭祀是元代皇帝祭祀祖先的重要仪式,象征着国家的正统和传承。太白昼见和地震则被视为不祥之兆,反映了元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恐惧。
再次,文中提到的五台灵鹫寺、大万宁寺、嗣汉三十九代天师等宗教机构和人物,展示了元代宗教的多元性和影响力。五台灵鹫寺和大万宁寺是元代著名的佛教寺庙,反映了佛教在元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嗣汉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则是道教天师道的传承者,负责管理江南道教事务,体现了道教在元代的影响力。
最后,文中提到的皇太子硕德八剌的册立和授职,反映了元代皇权的传承和巩固。皇太子硕德八剌兼任中书令和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体现了元代皇帝对继承人的重视和信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一系列政治、军事、宗教和天象事件,展示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国家事务的高度重视,对天象和自然的敬畏,对宗教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的认可,以及对皇权传承和巩固的重视。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元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