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三十一-原文
◎明宗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讳和世〈王束〉,武宗长子也。
母曰仁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成宗大德三年,命武宗抚军北边,帝以四年十一月壬子生。
成宗崩,十一年,武宗入继大统,立仁宗为皇太子,命以次传于帝。
武宗崩,仁宗立,延祐三年春,议建东宫,时丞相铁木迭而欲固位取宠,乃议立英宗为皇太子,又与太后幸臣识烈门谮帝于两宫,浸润久之,其计遂行。
于是封帝为周王,出镇云南。
置常侍府官属,以遥授中书左丞相秃忽鲁、大司徒斡耳朵、中政使尚家奴、山北辽阳等路蒙古军万户孛罗、翰林侍讲学士教化等并为常侍,中卫亲军都指挥使唐兀、兵部尚书赛罕八都鲁为中尉,仍置谘议、记室各二员,遣就镇。
是年冬十一月,帝次延安,秃忽鲁、尚家奴、孛罗及武宗旧臣厘日、沙不丁、哈八儿秃等皆来会。
教化谋曰:“天下者,我武皇之天下也,出镇之事,本非上意,由左右构间致然。请以其故白行省,俾闻之朝廷,庶可杜塞离间,不然,事变叵测。”遂与数骑驰去。
先是,阿思罕为太师,铁木迭儿夺其位,出之为陕西行省丞相,及教化等至,即与平章政事塔察儿、行台御史大夫脱里伯、中丞脱欢,悉发关中兵,分道自潼关、河中府入。
已而塔察儿、脱欢袭杀阿思罕、教化于河中,帝遂西行,至北边金山。
西北诸王察阿台等闻帝至,咸率众来附。
帝至其部,与定约束,每岁冬居紥颜,夏居斡罗斡察山,春则命从者耕于野泥,十余年间,边境宁谧。
延祐七年,仁宗崩,英宗嗣立。
是岁夏四月丙寅,子妥欢帖木尔生,是为至正帝。
至治三年八月癸亥,御史大夫铁失等弑英宗,晋王也孙铁木儿自立为皇帝,改元泰定。
五月,遣使扈从皇后八不沙至自京师。
二年,帝弟图帖睦尔以怀王出居于建康。
三年三月癸酉,子懿璘质班生,是为宁宗。
岁戊辰七月庚午,泰定皇帝崩于上都,倒剌沙专权自用,逾月不立君,朝野疑惧。
时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留守京师,遂谋举义。
八月甲午黎明,召百官集兴圣宫,兵皆露刃,号于众曰:“武皇有圣子二人,孝友仁文,天下归心,大统所在,当迎立之,不从者死!”乃缚平章乌伯都剌、伯颜察儿,以中书左丞朵朵、参知政事王士熙等下于狱。
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固守内廷。
于是帝方远在沙漠,猝未能至,虑生他变,乃迎帝弟怀王于江陵,且宣言已遣使北迎帝,以安众心。
复矫称帝所遣使者自北方来,云周王从诸王兵整驾南辕,旦夕即至矣。
丁巳,怀王入京师,群臣请正大统,固让曰:“大兄在北,以长以德,当有天下。必不得已,当明以朕志播告中外。”
九月壬申,怀王即位,是为文宗,改元天历,诏天下曰:“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
时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皇帝子为皇帝,乃遣兵分道犯大都,而梁王王禅、右丞相答失铁木儿、御史大夫纽泽、太尉不花等兵皆次于榆林,燕帖木儿与其弟撒敦、子唐其势等,帅师与战,屡败之。
上都兵皆溃。
十月辛丑,齐王月鲁帖木儿、元帅不花帖木儿以兵围上都,倒剌沙乃奉皇帝宝出降,两京道路始通。
于是文宗遣哈散及撒迪等相继来迎,朔漠诸王皆劝帝南还京师,遂发北边。
诸王察阿台、沿边元帅朵烈捏、万户买驴等,咸帅师扈行,旧臣孛罗、尚家奴、哈八儿秃皆从。
至金山,岭北行省平章政事泼皮奉迎,武宁王彻彻秃、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继至。
乃命孛罗如京师,两京之民闻帝使者至,欢呼鼓舞曰:“吾天子实自北来矣!”诸王、旧臣争先迎谒,所至成聚。
天历二年正月乙丑,文宗复遣中书左丞跃里帖木儿来迎。
乙酉,撒迪等至,入见帝于行幄,以文宗命劝进。
丙戌,帝即位于和宁之北,扈行诸王、大臣咸入贺,乃命撒迪遣人还报京师。
是月,前翰林学士承旨不答失里以太府太监沙剌班辇金银币帛至。
遣撒迪等还京师,帝命之曰:“朕弟曩尝览观书史,迩者得无废乎?听政之暇,宜亲贤士大夫,讲论史籍,以知古今治乱得失。卿等至京师,当以朕意谕之。”
二月壬辰,宣靖王买奴自京师来觐。
辛丑,追尊皇妣亦乞烈氏曰仁献章圣皇后。
是月,文宗立奎章阁学士院于京师,遣人以除目来奏,帝并从之。
三月戊午朔,次洁坚察罕之地。
辛酉,文宗遣右丞相燕铁木儿奉皇帝宝来上,御史中丞八即剌、知枢密院事秃儿哈帖木儿等,各率其属以从。
壬戌,造乘舆服御及近侍诸服用。
丙寅,帝谓中书左丞跃里帖木儿曰:“朕至上都,宗藩诸王必皆来会,非寻常朝会比也,诸王察阿台今亦从朕远来,有司供张,皆宜豫备。卿其与中书臣僚议之。”
丁亥,雨土,霾。
四月癸巳,燕铁木儿见帝于行在,率百官上皇帝宝,帝嘉其勋,拜太师,仍命为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答剌罕、太平王并如故。
复谕燕铁木儿等曰:“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卿等其以朕意谕之。”
燕铁木儿奏:“陛下君临万方,国家大事所系者,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而已,宜择人居之。”
帝然其言,以武宗旧人哈八儿秃为中书平章政事,前中书平章政事伯帖木儿知枢密院事,常侍孛罗为御史大夫。
甲午,立行枢密院,命昭武王、知枢密院事火沙领行枢密院事,赛帖木儿、买奴并同知行枢密院事。
是日,帝宴诸王、大臣于行殿,燕铁木儿、哈
八儿秃、伯帖木儿、孛罗等侍。
帝特命台臣曰;“太祖皇帝尝训敕臣下云:‘美色、名马,人皆悦之,然方寸一有系累,即能坏名败德。’卿等居风纪之司,亦尝念及此乎?
世祖初立御史台,首命塔察儿、奔帖杰儿二人协司其政。
天下国家,譬犹一人之身,中书则右手也,枢密则左手也。
左右手有病,治之以良医,省、院阙失,不以御史台治之可乎?
凡诸王、百司,违法越礼,一听举劾。
风纪重则贪墨惧,犹斧斤重则入木深,其势然也。
朕有阙失,卿亦以闻,朕不尔责也。”
乙未,特命孛罗等传旨,宣谕燕铁木儿、伯答沙、火沙、哈八儿秃、八即剌等曰:“世祖皇帝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庶府,共治天下,大小职掌,已有定制。
世祖命廷臣集律令章程,以为万世法。
成宗以来,列圣相承,罔不恪遵成宪。
朕今居太祖、世祖所居之位,凡省、院、台、百司庶政,询谋佥同,摽译所奏,以告于朕。
军务机密,枢密院当即以闻,毋以夙夜为间而稽留之。
其他事务,果有所言,必先中书、院、台,其下百司及纮御之臣,毋得隔越陈请。
宜宣谕诸司,咸俾闻知。
傥违朕意,必罚无赦。”
丁酉,以陕西行台御史大夫铁木儿脱为上都留守。
辛丑,文宗立都督府于京师,遣使来奏,又以台宪官除目来上,并从之。
癸卯,遣使如京师,卜日命中书左丞相铁木儿补化摄告即位于郊庙、社稷。
遣武宁王彻彻秃及哈八儿秃立文宗为皇太子,仍立詹事院,罢储庆司,以彻里铁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阔儿吉司为中书右丞,怯来、只儿哈郎并为甘肃行省平章政事,忽剌台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那海为岭北行省平章政事。
甲辰,敕中书省赐官吏送宝者秩一等,从者赉以币帛。
乙巳,监察御史言:“岭北行省,控制一方,广轮万里,实为太祖肇基之地,国家根本系焉。
方面之寄,岂可轻任。
平章塔即吉素非勋旧,奴事倒剌沙,倔起宿卫,辄为右丞,俄升平章,年已七十,眊昏殊甚。
左丞马谋,本晋邸部民,以女妻倒剌沙,引为都水,遂除左丞。
郎中罗里,市井小人,秃鲁忽乃晋邸卫卒,不谙政务。
并宜黜退。”
台臣以闻,帝曰:“御史言甚善,其并黜之。”
又谕台臣曰:“御史劾岭北省臣,朕甚嘉之。
继今所当言者,毋有所惮。
被劾之人,苟营求申诉,朕必罪之。
或廉非其实,毋辄以闻。”
五月丁巳朔,次朵里伯真之地。
戊午,遣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还京师,封帖木儿为保德郡王。
赐扈驾宿卫士等币帛有差。
己未,皇太子遣翰林学士承旨阿邻帖木儿来觐。
庚申,次斡耳罕木东。
辛酉,御史大夫孛罗、中政使尚家奴,并特授开府仪同三司,以典四番宿卫。
癸亥,次必忒怯秃之地,翰林学士承旨斡耳朵自京师来觐。
命有司新武宗幄殿、车舆。
庚午,命燕铁木儿升用岭北行省官吏,其余官吏并赐散官一级。
选用潜邸旧臣及扈从士,受制命者八十有五人,六品以下二十有六人。
壬申,次探秃儿海之地。
封亦怜真八为柳城郡王,以八即剌为陕西行台御史大夫,众家奴为御史中丞。
乙亥,次秃忽剌。
敕大都省臣铸皇太子宝。
时求太子故宝不知所在,近侍伯不花言宝藏于上都行幄,遣人至上都索之,无所得,乃命更铸之。
西木邻等四十三驿旱灾,命中书以粮赈之,计八千二百石。
丁丑,皇太子发京师。
镇南王帖木儿不花,诸王也速、斡即、答来不花、朵来只班、伯颜也不干,驸马别阇里及扈卫百官,悉从行。
戊寅,京师市马二百八十匹,载乘舆服御送行在所。
己卯,次秃忽剌河东。
加翰林学士承旨唐兀为太尉。
赵王马札罕部落旱,民五万五千四百口不能自存,敕河东宣慰司赈粮两月。
庚辰,赐诸王燕只哥台钞二百锭、币帛二千匹。
辛巳,次斡罗斡秃之地。
壬午,次不鲁通之地。
是日,左丞相铁木儿补化等以帝即位,摄告南郊。
甲申,次忽剌火失温之地。
六月丁亥朔,次坤都也不剌之地。
是日,铁木儿补化等以帝即位,摄告于宗庙、社稷。
戊子,燕铁木儿等奏:“中政院越中书擅奏除授,移文来征制敕,已如所请授之,然于大体非宜,乞申命禁止,庶使政权归一。”
从之。
庚寅,次撒里之地。
陕西行省告饥,遣使还都,与诸老臣议赈救之。
丁酉,次兀纳八之地。
升都督府为大都督府。
己亥,次阔朵之地。
枢密院奏:“皇太子遣使来言,近已颁敕,四川诸省兵悉遣还营,惟云南逆谋叵测,兵未可即罢,令臣等以闻。”
帝曰:“可仍屯戍,俟平定而后罢。”
辛丑,次撒里怯儿之地。
壬寅,戒近侍毋得辄有奏请。
甲辰,赐驸马脱必儿钞千锭,往云南。
丁未,次哈里温。
戊申,次阔朵杰阿剌伦。
辛亥,次哈儿哈纳秃之地。
诏谕中书省臣:“凡国家钱谷、铨选诸大政事,先启皇太子,然后以闻。”
癸丑,次忽秃之地。
甲寅,赈陕西临潼、华阴二十三驿钞一千八百锭,晋宁路十五驿钞八百锭。
是月,铁木儿补化以久旱启于皇太子,辞相位,乞更选贤德,委以燮理,皇太子遣使以闻。
帝谕阔儿吉思等曰:“修德应天,乃君臣当为之事,铁木儿补化所言良是。
天明可畏,朕未尝斯须忘于怀也。
皇太子来会,当与共图其可以泽民利物者行之。
卿等其以朕意谕群臣。”
七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甲子,次孛罗火你之地。
壬申,监察御史把的于思言:“朝廷自去秋命将出师,戡定祸乱,其供给军需,赏赉将士,所费不可胜
纪。若以岁入经赋较之,则其所出已过数倍。
况今诸王朝会,旧制一切供亿,俱尚未给,而陕西等处饥馑荐臻,饿殍枕籍,
加以冬春之交,雪雨愆期,麦苗槁死,秋田未种,民庶遑遑,流移者众。
臣伏思之,此正国家节用之时也。
如果有功必当赏赉者,宜视其官之崇卑而轻重之,不惟省费,亦可示劝。
其近侍诸臣奏请恩赐,宜悉停罢,以纾民力。”
台臣以闻,帝嘉纳之,仍敕中书省以其所言示百司。
乙亥,次不罗察罕之地。
丙子,文宗受皇太子宝。
戊寅,次小只之地。
壬午,遣使诣京师,敕中书平章政事哈八儿秃同翰林国史院官祭太祖、太宗、睿宗三朝御容。
发诸卫军六千完京城。
八月乙酉朔,次王忽察都之地。
丙戌,皇太子入见。
是日,宴皇太子及诸王、大臣于行殿。
庚寅,帝暴崩,年三十,葬起辇谷,从诸陵。
是月己亥,皇太子复即皇帝位。
十二月乙巳,知枢密院事臣也不伦等议请上尊谥曰翼献景孝皇帝,庙号明宗。
三年三月壬申,祔于太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三十一-译文
◎明宗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名叫和世〈王束〉,是武宗的长子。
他的母亲是仁献章圣皇后,姓亦乞烈氏。
成宗大德三年,命令武宗去北方边境安抚军队,明宗在大德四年十一月壬子日出生。
成宗去世后,武宗在十一年继承皇位,立仁宗为皇太子,并命令皇位依次传给明宗。
武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延祐三年春天,朝廷讨论建立东宫,当时丞相铁木迭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获取宠爱,提议立英宗为皇太子,并与太后的宠臣识烈门在两宫之间挑拨离间,时间久了,他们的计谋得逞。
于是明宗被封为周王,被派去镇守云南。
设置了常侍府的官员,任命遥授中书左丞相秃忽鲁、大司徒斡耳朵、中政使尚家奴、山北辽阳等路蒙古军万户孛罗、翰林侍讲学士教化等人为常侍,中卫亲军都指挥使唐兀、兵部尚书赛罕八都鲁为中尉,还设置了谘议、记室各两名官员,派他们去镇守。
这一年冬天十一月,明宗到达延安,秃忽鲁、尚家奴、孛罗以及武宗的旧臣厘日、沙不丁、哈八儿秃等人都来会合。
教化谋划说:“天下是我们武皇的天下,出镇的事情本来不是皇上的意思,是左右的人挑拨离间导致的。请把这件事告诉行省,让他们报告朝廷,这样可以杜绝离间,否则,事情的变化难以预料。”于是他和几个人骑马离开了。
之前,阿思罕是太师,铁木迭儿夺了他的位置,把他派去陕西行省做丞相,等到教化等人到达后,立即与平章政事塔察儿、行台御史大夫脱里伯、中丞脱欢一起,发动关中的军队,分道从潼关、河中府进入。
不久,塔察儿、脱欢在河中袭击并杀死了阿思罕和教化,明宗于是向西行进,到达北边的金山。
西北的诸王察阿台等人听说明宗到来,都率领部众前来归附。
明宗到达他们的部落,与他们订立了约定,每年冬天住在紥颜,夏天住在斡罗斡察山,春天则命令随从在野泥耕种,十多年间,边境安宁。
延祐七年,仁宗去世,英宗继位。
这一年夏天四月丙寅日,明宗的儿子妥欢帖木尔出生,这就是至正帝。
至治三年八月癸亥日,御史大夫铁失等人弑杀了英宗,晋王也孙铁木儿自立为皇帝,改年号为泰定。
五月,派使者护送皇后八不沙从京师出发。
二年,明宗的弟弟图帖睦尔以怀王的身份出居建康。
三年三月癸酉日,明宗的儿子懿璘质班出生,这就是宁宗。
戊辰年七月庚午日,泰定皇帝在上都去世,倒剌沙专权自用,超过一个月没有立新君,朝廷内外都感到疑虑和恐惧。
当时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留守京师,于是谋划起义。
八月甲午日黎明,召集百官到兴圣宫集合,士兵们都露出刀刃,对众人喊道:“武皇有两个圣子,他们孝顺友爱,仁德文雅,天下归心,皇位应该由他们继承,不服从的人将被处死!”于是绑了平章乌伯都剌、伯颜察儿,把中书左丞朵朵、参知政事王士熙等人关进监狱。
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一起固守内廷。
当时明宗远在沙漠,一时无法到达,担心发生其他变故,于是迎接明宗的弟弟怀王到江陵,并且宣称已经派使者北上迎接明宗,以安抚众人的心。
又假称明宗派使者从北方来,说周王率领诸王的军队整装南下,很快就会到达。
丁巳日,怀王进入京师,群臣请求他正式继承皇位,他坚决推辞说:“我的兄长在北方,以长以德,应该拥有天下。如果实在不得已,应该明确把我的意愿告诉天下。”
九月壬申日,怀王即位,这就是文宗,改年号为天历,诏告天下说:“谨候我的兄长到来,以实现我坚决推让的心愿。”
当时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皇帝的儿子为皇帝,于是派兵分路进攻大都,而梁王王禅、右丞相答失铁木儿、御史大夫纽泽、太尉不花等人的军队都驻扎在榆林,燕帖木儿和他的弟弟撒敦、儿子唐其势等人率领军队与他们作战,屡次击败他们。
上都的军队都溃散了。
十月辛丑日,齐王月鲁帖木儿、元帅不花帖木儿率兵包围上都,倒剌沙于是奉上皇帝宝印投降,两京之间的道路才得以畅通。
于是文宗派哈散和撒迪等人相继来迎接明宗,朔漠的诸王都劝明宗南归京师,于是明宗从北边出发。
诸王察阿台、沿边元帅朵烈捏、万户买驴等人,都率领军队护送,旧臣孛罗、尚家奴、哈八儿秃都随行。
到达金山时,岭北行省平章政事泼皮前来迎接,武宁王彻彻秃、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也相继到达。
于是命令孛罗前往京师,两京的百姓听说明宗的使者到来,欢呼鼓舞说:“我们的天子真的从北方来了!”诸王、旧臣争先恐后地迎接,所到之处都聚集了很多人。
天历二年正月乙丑日,文宗再次派中书左丞跃里帖木儿来迎接明宗。
乙酉日,撒迪等人到达,进入行幄拜见明宗,以文宗的命令劝他即位。
丙戌日,明宗在和宁的北方即位,随行的诸王、大臣都来祝贺,于是命令撒迪派人回京师报告。
这个月,前翰林学士承旨不答失里带着太府太监沙剌班运送金银币帛到来。
派撒迪等人回京师,明宗对他们说:“我的弟弟以前曾经阅读史书,最近有没有荒废?在处理政务的闲暇时间,应该亲近贤士大夫,讨论史书,以了解古今治乱得失。你们到京师后,应该把我的意思告诉他们。”
二月壬辰日,宣靖王买奴从京师来朝见。
辛丑日,追尊明宗的母亲亦乞烈氏为仁献章圣皇后。
这个月,文宗在京师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派人带着任命名单来奏报,明宗都同意了。
三月戊午日初一,明宗到达洁坚察罕的地方。
辛酉日,文宗派右丞相燕铁木儿奉上皇帝宝印,御史中丞八即剌、知枢密院事秃儿哈帖木儿等人各自率领部下随行。
壬戌日,制作了乘舆服御和近侍的服装。
丙寅日,明宗对中书左丞跃里帖木儿说:“我到达上都后,宗藩诸王一定会来会合,这不是平常的朝会,诸王察阿台现在也随我从远方来,有关部门的供应,都应该提前准备。你与中书臣僚商议一下。”
丁亥日,下起了土雨,天空昏暗。
四月癸巳日,燕铁木儿在行在拜见明宗,率领百官奉上皇帝宝印,明宗嘉奖他的功勋,任命他为太师,仍然担任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答剌罕、太平王等职位不变。
明宗又对燕铁木儿等人说:“凡是京师百官,我的弟弟所任用的,都保持原样,你们要把我的意思告诉他们。”
燕铁木儿上奏说:“陛下君临天下,国家大事的关键在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应该选择合适的人担任这些职位。”
明宗同意他的建议,任命武宗的旧臣哈八儿秃为中书平章政事,前中书平章政事伯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常侍孛罗为御史大夫。
甲午日,设立行枢密院,任命昭武王、知枢密院事火沙为行枢密院事,赛帖木儿、买奴为同知行枢密院事。
这一天,明宗在行殿宴请诸王、大臣,燕铁木儿、哈
八儿秃、伯帖木儿、孛罗等人侍奉在皇帝身边。
皇帝特别命令御史台的臣子说:“太祖皇帝曾经训诫臣下说:‘美色、名马,人人都喜欢,但一旦心中有所牵累,就会败坏名声和德行。’你们身为风纪之官,是否也曾想到这一点?
世祖皇帝最初设立御史台时,首先任命塔察儿、奔帖杰儿二人共同管理政务。
天下国家,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中书省是右手,枢密院是左手。
如果左右手有病,就要用良医来治疗,如果中书省、枢密院有缺失,难道不应该由御史台来治理吗?
凡是诸王、百官,有违法越礼的行为,一律听任御史台举劾。
风纪严明,贪官污吏就会畏惧,就像斧头重了就能深入木头一样,这是必然的趋势。
如果我有过失,你们也要报告,我不会责备你们。”
乙未日,皇帝特别命令孛罗等人传达旨意,宣谕燕铁木儿、伯答沙、火沙、哈八儿秃、八即剌等人说:“世祖皇帝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官机构,共同治理天下,大小职务已有定制。
世祖皇帝命令廷臣编纂律令章程,作为万世之法。
成宗以来,历代皇帝都严格遵守这些成法。
我现在居于太祖、世祖所居的皇位,凡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官的事务,都要经过商议,翻译所奏的内容,报告给我。
军务机密,枢密院应当立即报告,不要因为早晚的时间而拖延。
其他事务,如果有建议,必须先经过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下面的百官及侍卫大臣,不得越级陈请。
应当宣谕各司,让大家都知道。
如果违背我的旨意,必定严惩不贷。”
丁酉日,任命陕西行台御史大夫铁木儿脱为上都留守。
辛丑日,文宗在京师设立都督府,派遣使者来奏报,又将御史台的官员任命名单上报,皇帝都同意了。
癸卯日,派遣使者前往京师,选择吉日,命令中书左丞相铁木儿补化代理告祭于郊庙、社稷。
派遣武宁王彻彻秃及哈八儿秃立文宗为皇太子,同时设立詹事院,废除储庆司,任命彻里铁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阔儿吉司为中书右丞,怯来、只儿哈郎为甘肃行省平章政事,忽剌台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那海为岭北行省平章政事。
甲辰日,命令中书省赐予送宝的官吏晋升一级,随从人员赏赐币帛。
乙巳日,监察御史上奏说:“岭北行省,控制一方,疆域广阔,是太祖皇帝开创基业的地方,国家的根本所在。
这样的重任,怎能轻易委任?
平章塔即吉并非功臣,曾是倒剌沙的奴仆,突然从宿卫中崛起,成为右丞,不久又升为平章,年已七十,昏聩不堪。
左丞马谋,本是晋王府的部民,因将女儿嫁给倒剌沙,被引荐为都水,随后升为左丞。
郎中罗里,是市井小人,秃鲁忽是晋王府的卫卒,不懂政务。
这些人都应当罢黜。”
御史台的臣子将此事报告给皇帝,皇帝说:“御史说得很好,全部罢黜。”
皇帝又对御史台的臣子说:“御史弹劾岭北行省的官员,我非常赞赏。
今后应当继续直言,不要有所畏惧。
被弹劾的人,如果试图申诉,我一定会治罪。
如果弹劾不实,也不要轻易报告。”
五月初一,皇帝到达朵里伯真之地。
初二,派遣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返回京师,封帖木儿为保德郡王。
赏赐随驾的宿卫士等人币帛不等。
初三,皇太子派遣翰林学士承旨阿邻帖木儿前来觐见。
初四,皇帝到达斡耳罕木东。
初五,御史大夫孛罗、中政使尚家奴,都被特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负责四番宿卫。
初七,皇帝到达必忒怯秃之地,翰林学士承旨斡耳朵从京师前来觐见。
命令有关部门修缮武宗的幄殿、车舆。
十四日,命令燕铁木儿提升岭北行省的官吏,其余官吏都赐予散官一级。
选用潜邸旧臣及随从的士人,受制命的共有八十五人,六品以下的有二十六人。
十六日,皇帝到达探秃儿海之地。
封亦怜真八为柳城郡王,任命八即剌为陕西行台御史大夫,众家奴为御史中丞。
十九日,皇帝到达秃忽剌。
命令大都的省臣铸造皇太子宝印。
当时寻找皇太子的旧宝印不知去向,近侍伯不花说宝印藏在上都的行幄中,派人到上都寻找,没有找到,于是命令重新铸造。
西木邻等四十三驿遭受旱灾,命令中书省用粮食赈济,共计八千二百石。
二十一日,皇太子从京师出发。
镇南王帖木儿不花,诸王也速、斡即、答来不花、朵来只班、伯颜也不干,驸马别阇里及随从的百官,全部随行。
二十二日,京师购买二百八十匹马,载着皇帝的乘舆和服御送往行在所。
二十三日,皇帝到达秃忽剌河东。
加封翰林学士承旨唐兀为太尉。
赵王马札罕的部落遭受旱灾,五万五千四百人无法自给,命令河东宣慰司赈济两个月的粮食。
二十四日,赐予诸王燕只哥台钞二百锭、币帛二千匹。
二十五日,皇帝到达斡罗斡秃之地。
二十六日,皇帝到达不鲁通之地。
当天,左丞相铁木儿补化等人因皇帝即位,代理告祭于南郊。
二十八日,皇帝到达忽剌火失温之地。
六月初一,皇帝到达坤都也不剌之地。
当天,铁木儿补化等人因皇帝即位,代理告祭于宗庙、社稷。
初二,燕铁木儿等人上奏说:“中政院越过中书省擅自奏请任命,移文来征制敕,已经按照他们的请求授予官职,但这在体制上不合适,请求下令禁止,以使政权归一。”
皇帝同意了。
初四,皇帝到达撒里之地。
陕西行省报告饥荒,派遣使者返回都城,与诸位老臣商议赈济之事。
十一日,皇帝到达兀纳八之地。
将都督府升为大都督府。
十三日,皇帝到达阔朵之地。
枢密院上奏说:“皇太子派遣使者来说,最近已经颁布敕令,四川诸省的军队都遣返回营,只有云南的逆谋难以预测,军队不能立即撤走,命令我们报告。”
皇帝说:“可以继续屯戍,等到平定后再撤军。”
十五日,皇帝到达撒里怯儿之地。
十六日,告诫近侍不得擅自奏请。
十八日,赐予驸马脱必儿钞千锭,前往云南。
二十一日,皇帝到达哈里温。
二十二日,皇帝到达阔朵杰阿剌伦。
二十五日,皇帝到达哈儿哈纳秃之地。
诏谕中书省臣子说:“凡是国家的钱粮、铨选等重大事务,先报告皇太子,然后再报告给我。”
二十七日,皇帝到达忽秃之地。
二十八日,赈济陕西临潼、华阴二十三驿钞一千八百锭,晋宁路十五驿钞八百锭。
这个月,铁木儿补化因久旱向皇太子报告,辞去相位,请求另选贤德之人,委以重任,皇太子派遣使者报告给皇帝。
皇帝对阔儿吉思等人说:“修德应天,是君臣应当做的事,铁木儿补化说得很好。
天威可畏,我从未忘记。
皇太子来会,应当与他共同谋划那些可以泽民利物的政策。
你们要把我的意思传达给群臣。”
七月初一,发生日食。
初九,皇帝到达孛罗火你之地。
十七日,监察御史把的于思上奏说:“朝廷自去年秋天命将出师,平定祸乱,供给军需,赏赐将士,所花费的不可胜
记录。如果将每年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相比较,那么支出已经超过了收入的数倍。
况且现在诸王的朝会,按照旧制所有的供应都还没有到位,而陕西等地饥荒频发,饿死的人遍地都是,
再加上冬春交替之际,雪雨不按时节,麦苗枯死,秋天的田地还没有播种,百姓惶恐不安,流离失所的人很多。
我深思熟虑,这正是国家应该节约用度的时候。
如果有功之人必须给予赏赐,应该根据其官职的高低来决定赏赐的轻重,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那些近侍大臣们请求的恩赐,应该全部停止,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台臣将这些话报告给皇帝,皇帝赞赏并采纳了这些建议,还命令中书省将这些话传达给各个部门。
乙亥日,皇帝驻扎在不罗察罕的地方。
丙子日,文宗接受了皇太子的宝印。
戊寅日,皇帝驻扎在小只的地方。
壬午日,派遣使者前往京师,命令中书平章政事哈八儿秃与翰林国史院的官员一起祭祀太祖、太宗、睿宗三朝的御容。
派遣六千名卫军修缮京城。
八月初一乙酉日,皇帝驻扎在王忽察都的地方。
丙戌日,皇太子入宫觐见。
当天,皇帝在行殿宴请皇太子及诸王、大臣。
庚寅日,皇帝突然去世,年仅三十岁,葬在起辇谷,与其他陵墓一起。
这个月的己亥日,皇太子再次即位为皇帝。
十二月乙巳日,知枢密院事臣也不伦等人商议请求上尊谥号为翼献景孝皇帝,庙号为明宗。
三年三月壬申日,将明宗的神位安放在太庙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三十一-注解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元朝皇帝,名和世〈王束〉,是元武宗的长子,母亲是仁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武宗:元朝皇帝,名海山,是元成宗的弟弟,明宗的父亲。
仁宗:元朝皇帝,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是武宗的弟弟,明宗的叔叔。
延祐:元仁宗的年号,时间为1314年至1320年。
铁木迭儿:元朝丞相,曾主导立英宗为皇太子,排挤明宗。
英宗:元朝皇帝,名硕德八剌,是仁宗的儿子,明宗的堂弟。
周王:明宗被封的爵位,后被派往云南镇守。
燕铁木儿:元朝权臣,曾在英宗被弑后支持明宗复位。
文宗:元朝皇帝,名图帖睦尔,是明宗的弟弟。
天历:元文宗的年号,时间为1328年至1330年。
泰定:元朝皇帝也孙铁木儿的年号,时间为1324年至1328年。
倒剌沙:元朝权臣,曾在泰定帝死后专权。
奎章阁学士院:元文宗设立的学术机构,负责编纂史书和文化研究。
太祖皇帝:指元太祖成吉思汗,元朝的奠基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开国皇帝,他完成了对南宋的征服,统一了中国,并推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
御史台:古代中国的监察机构,负责监察百官,纠弹不法,维护朝廷纲纪。
中书省: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枢密院: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和国防事务。
成宗:指元成宗铁穆耳,元世祖的孙子,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世祖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皇太子:指元文宗图帖睦尔,元成宗的孙子,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都督府:元朝的军事管理机构,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詹事院:元朝的东宫机构,负责皇太子的教育和日常事务。
储庆司:元朝的东宫机构,负责皇太子的礼仪和庆典事务。
平章政事:元朝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行省: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现代的省级行政区划。
御史大夫: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纠弹不法。
开府仪同三司:元朝的高级官职,授予有特殊功勋的大臣,享有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的荣誉和待遇。
大都:元朝的首都,今北京。
南郊: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通常在都城的南郊。
宗庙: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象征皇权的神圣和正统。
社稷:古代国家的象征,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称代表国家。
大都督府:元朝的军事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云南:元朝的一个行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理位置重要,常有叛乱发生。
陕西:元朝的一个行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理位置重要,常有饥荒发生。
临潼、华阴:陕西行省的两个县,位于关中平原,地理位置重要,常有饥荒发生。
晋宁路: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地理位置重要,常有饥荒发生。
铁木儿补化:元朝的一位大臣,曾任中书左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阔儿吉思:元朝的一位大臣,曾任中书右丞,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日有食之:指日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象征国家的动荡和皇帝的失德。
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百官,纠弹不法。
把的于思:元朝的一位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纠弹不法。
岁入经赋:指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和税收。
供亿:指供给和储备,特指为朝廷或皇室提供的物资和服务。
饥馑荐臻:指饥荒频繁发生,荐臻意为接连不断。
饿殍枕籍:形容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多,尸体堆积。
雪雨愆期:指雪和雨没有按时到来,愆期意为延误。
麦苗槁死:指麦苗因干旱等原因而枯死。
秋田未种:指秋季的农田还没有播种。
民庶遑遑:形容百姓因生活困苦而惶恐不安。
流移者众:指流离失所的人很多。
节用:指节约开支,减少不必要的花费。
赏赉:指赏赐和奖励。
官之崇卑:指官员的职位高低。
省费:指节省费用。
示劝:指通过某种方式鼓励或劝诫。
近侍诸臣:指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
恩赐:指皇帝给予的特别赏赐。
纾民力:指减轻百姓的负担。
台臣:指朝廷中的大臣。
帝嘉纳之:指皇帝赞赏并采纳了建议。
百司:指朝廷中的各个部门。
皇太子宝:指皇太子的印玺,象征其地位。
行殿:指皇帝出行时的临时宫殿。
暴崩:指皇帝突然去世。
起辇谷:指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祔于太庙:指将皇帝的灵位安放在太庙中,接受祭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三十一-评注
《明宗》一文详细记载了元朝明宗和世〈王束〉的生平及其在皇位继承中的波折。明宗作为元武宗的长子,本应继承皇位,但由于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丞相铁木迭儿的干预,导致明宗被排挤出京,封为周王,镇守云南。这一事件反映了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和宫廷政治的残酷性。
文中提到的明宗在延安与旧臣会合,以及教化等人策划的政变,展现了明宗及其支持者为恢复皇位所做的努力。然而,政变失败后,明宗被迫西行至北边金山,与西北诸王联合,形成了对抗中央的势力。这一过程揭示了元朝边疆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地方势力在皇位争夺中的重要作用。
明宗最终在文宗的支持下复位,但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和不确定性。文宗在即位后,明确表示等待明宗的到来,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情谊和对正统继承的尊重。然而,文宗设立奎章阁学士院等举措,也显示了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试图通过文化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
从历史价值来看,《明宗》一文不仅记录了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的具体过程,还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边疆与中央的关系。通过对明宗生平的描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元朝宫廷政治的运作方式,以及皇位继承中的权力博弈。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叙事清晰,情节紧凑,通过对人物行动和对话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明宗及其支持者的描写,充满了戏剧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无奈与挣扎。
总的来说,《明宗》一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元朝中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皇位继承的波折,为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皇帝与大臣们的对话和一系列政治决策,反映了元朝的政治体制和皇帝的治国理念。首先,皇帝引用太祖成吉思汗的训诫,强调美色和名马虽然诱人,但一旦沉迷其中,就会败坏名声和德行。这表明元朝皇帝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官员的廉洁自律,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
其次,皇帝提到世祖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机构,强调这些机构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中书省负责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三者相互制衡,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皇帝还特别强调御史台的重要性,认为御史台是维护风纪的关键机构,风纪严明则贪官畏惧,犹如斧斤重则入木深。这表明元朝皇帝非常重视监察机构的职能,认为这是防止腐败和维护国家纲纪的重要手段。
此外,皇帝还提到成宗以来的列圣相承,强调历代皇帝都恪守成宪,遵循世祖的政策。这表明元朝皇帝非常重视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皇帝还特别提到自己居于太祖、世祖所居之位,强调自己肩负着维护国家稳定的重任,要求大臣们恪尽职守,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
在具体的政治决策方面,皇帝任命了一批大臣,调整了一些机构的职能,并特别强调军务机密的重要性,要求枢密院及时上报军务,不得延误。这表明元朝皇帝非常重视军事事务,认为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皇帝还特别提到御史台的重要性,要求御史台严格监察百官,纠弹不法,维护国家的纲纪。
最后,皇帝还提到一些地方行省的问题,如陕西行省的饥荒问题,要求中书省及时赈济灾民。这表明元朝皇帝非常重视民生问题,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皇帝还特别提到御史台的监察职能,要求御史台严格监察百官,纠弹不法,维护国家的纲纪。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反映了元朝皇帝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强调道德修养、官员廉洁、机构制衡、军事机密、民生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元朝的政治体制和皇帝的权威,皇帝通过任命大臣、调整机构职能、监察百官等手段,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纲纪。
这段古文描述了元朝时期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的情况,以及朝廷为应对这一局面所采取的措施。文中提到的‘岁入经赋’、‘供亿’等词汇,反映了当时国家财政的紧张状况,而‘饥馑荐臻’、‘饿殍枕籍’等则生动描绘了百姓的苦难生活。
文中提到的‘节用’、‘省费’等措施,体现了朝廷在面对财政危机时的应对策略。通过‘视其官之崇卑而轻重之’的赏赐方式,不仅节省了开支,还起到了激励官员的作用。同时,‘近侍诸臣奏请恩赐,宜悉停罢,以纾民力’的建议,显示了朝廷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减轻百姓负担的决心。
这段文字还记录了元文宗受皇太子宝、皇帝暴崩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皇太子即位、上尊谥等仪式。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展示了元朝皇室的礼仪制度和权力交接的过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元朝时期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民生关怀。通过节约开支、减轻百姓负担等措施,朝廷试图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生活。同时,文中提到的祭祀、尊谥等仪式,也反映了元朝对祖先的尊崇和对传统的继承。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动态。文中使用的‘饥馑荐臻’、‘饿殍枕籍’等词汇,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朝廷的应对策略,为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