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八-原文
◎河渠二
○黄河
黄河之水,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为患于中国者莫甚焉,前史载河决之患详矣。
世祖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河北岸决五十余步。八月,又崩一百八十三步,其势未已,去仓止三十步。于是委都水监丞马良弼与本路官同诣相视,差丁夫并力修完之。二十五年,汴梁路阳武县诸处河决二十二所,漂荡麦禾房舍,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
成宗大德三年五月,河南省言:“河决蒲口儿等处,浸归德府数郡,百姓被灾,差官修筑计料,合修七堤二十五处,共长三万九千九十二步,总用苇四十万四千束,径尺桩二万四千七百二十株,役夫七千九百二人。”
武宗至大三年十一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司言:
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漂室庐坏禾稼,百姓已罹其毒。然后访求修治之方,而且众议纷纭,互陈利害,当事者疑惑不决,必须上请朝省,比至议定,其害滋大,所谓不预已然之弊。大抵黄河伏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兼带沙滷,又失导泄之方,崩溃决溢,可翅足而待。
近岁亳、颍之民,幸河北徙,有司不能远虑,失于规画,使陂泺悉为陆地。东至杞县三氵义口,播河为三,分杀其势,盖亦有年。往岁归德、大康建言,相次湮塞南北二氵义,遂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下流既不通畅,自然上溢为灾。由是观之,是自夺分泄之利,故其上下决溢,至今莫除。即今水势趋下,有复钜野、梁山之意,盖河性迁徙无常,苟不为远计预防,不出数年,曹、濮、济、郓蒙害必矣。
今之所谓治水者,徒尔议论纷纭,咸无良策,水监之官,既非精选,知河之利害者百无一二。虽每年累驿而至,名为巡河,徒应故事,问地形之高下,则懵不知;访水势之利病,则非所习。既无实才,又不经练。乃或妄兴事端,劳民动众,阻逆水性,翻为后患。为今之计,莫若于汴梁置都水分监,妙选廉干、深知水利之人,专职其任,量存员数,频为巡视,谨其防护,可疏者疏之,可堙者堙之,可防者防之。职掌既专,则事功可立。较之河已决溢,民已被害,然后卤莽修治以劳民者,乌可同日而语哉?
于是省令都水监议,检照大德十年正月省臣奏准,昨都水监升正三品,添官二员,铸分监印,巡视御河,修缺溃,疏浅涩,禁民船越次乱行者,今拟就令分巡提点修治。本监议:“黄河泛涨,止是一事,难与会通河有坝阐漕运分监守治为比。先为御河添官降印,兼提点黄河,若使专一,分监在彼,则有妨御河公事。况黄河已有拘该有司正官提调,自今莫若分监官吏以十月往,与各处官司巡视缺破,会计工物督治,比年终完,来春分监新官至,则一一交割,然后代还,庶不相误。”
工部照大德九年黄河决徙,逼近汴梁,几至浸没。本处官司权宜开辟董盆口,分入巴河,以杀其势,遂使正河水缓,并趋支流。缘巴河旧隘不足吞伏,明年急遣萧都水等闭塞,而其势愈大,卒无成功,致连年为害,南至归德诸处,北至济宁地分,至今不息。本部议:“黄河为害,难同余水,欲为经远之计,非用通知古今水利之人专任其事,终无补益。河南宪司所言详悉,今都水监别无他见,止依旧例议拟未当。如量设官,精选廉干奉公、深知地形水势者,专任河防之职,往来巡视,以时疏塞,庶可除害。”省准令都水分监官专治河患,任满交代。
仁宗延祐元年八月,河南等处行中书省言:“黄河涸露旧水泊污池,多为势家所据,忽遇泛溢,水无所归,遂致为害。由此观之,非河犯人,人自犯之。拟差知水利都水监官,与行省廉访司同相视,可以疏辟堤障,比至泛溢,先加修治,用力少而成功多。又汴梁路睢州诸处,决破河口数十,内开封县小黄村计会月堤一道,都水分监修筑障水堤堰,所拟不一。宜委请行省官与本道宪司、汴梁路都水分监官及州县正官,亲历按验,从长讲议。”由是委太常丞郭奉政、前都水监丞边承务、都水监卿朵儿只、河南行省石右丞、本道廉访副使站木赤、汴梁判官张承直,上自河阴,下至陈州,与拘该州县官一同沿河相视。开封县小黄村河口,测量比旧浅减六尺。陈留、通许、太康旧有蒲苇之地,后因闭塞西河、塔河诸水口,以便种莳,故他处连年溃决。各官公议:“治水之道,惟当顺其性之自然。尝闻大河自阳武、胙城由白马河间东北入海,历年既久,迁徙不常。每岁泛溢两岸,时有冲决,强为闭塞,正及农忙,科桩梢,发丁夫,动至数万,所费不可胜纪,其弊多端,郡县嗷嗷,民不聊生。盖黄河善迁徙,惟宜顺下疏泄。今相视上自河阴,下抵归德,经夏水涨,甚于常年,以小黄口分泄之故,并无冲决,此其明验也。详视陈州,最为低洼,濒河之地,今岁麦禾不收,民饥特甚,欲为拯救,奈下流无可疏之处。若将小黄村河口闭塞,必移患邻郡;决上流南岸,则汴梁被害;决下流北岸,则山东可忧。事难两全,当遗小就大。如免陈村差税,赈其饥民,陈留、通许、太康县被灾之家,依例取勘赈恤,其小黄村河口仍旧通流外,据修筑月堤,并障水堤,闭河口,别难拟议。”于是凡汴梁所辖州县河堤,或已修治,及当疏通与补筑者,条列具备。
至五年正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奥屯言:“近年
河决杞县小黄村口,滔滔南流,莫能御遏,陈、颍濒河膏腴之地浸没,百姓流散。
今水迫汴城,远无数里,傥值霖雨水溢,仓卒何以防御!
方今农隙,宜为讲究,使水归故道,达于江、淮,不惟陈、颍之民得遂其生,窃恐将来浸灌汴城,其害匪轻。
于是大司农司下都水监移文汴梁分监修治,自六年二月十一日兴工,至三月九日工毕,总计北至槐疙疸两旧堤,南至窑务汴堤,通长二十里二百四十三步。
创修护城堤一道,长七千四百四十三步,下地修堤,下广十六步,上广四步,高一丈,六十尺为一工。
堤东二十步外取土,内河沟七处,深浅高下阔狭不一,计工二十五万三千六百八十,用夫八千四百五十三,除风雨妨工,三十日毕。
内流水河沟,南北阔二十步,水深五尺。
河内修堤,底阔二十四步,上广八步,高一丈五尺,积十二万尺,取土稍远,四十尺为一工,计三万工,用夫百人。
每步用大桩二,计四十,各长一丈二尺,径四寸。
每步杂草千束,计二万。
每步签桩四,计八十,各长八尺,径三寸。
水手二十,木匠二,大船二艘,梯一副,绳索毕备。
七年七月,汴梁路言:“荥泽县六月十一日河决塔海庄东堤十步余,横堤两重,又缺数处。二十三日夜,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复决二处。”
本省平章站马赤亲率本路及都水监官,并工修筑,于至治元年正月兴工,修堤岸四十六处,该役一百二十五万六千四百九十四工,凡用夫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三人。
文宗至顺元年六月,曹州济阴县河防官本县尹郝承务言:“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黄河旧堤将决,不可修筑,以此差募民夫,创修护水月堤,东西长三百九步,下阔六步,高一丈。又缘水势瀚漫,复于近北筑月堤,东西长一千余步,下广九步,其功未竟。至二十一日,水忽泛溢,新旧三堤一时咸决,明日外堤复坏,急率民闭塞,而湍流迅猛,有蛇时出没于中,所下桩土,一扫无遗。又旧堤岁久,多有缺坏,差夫并工筑成二十余步。其魏家道口缺堤,东西五百余步,深二丈余,外堤缺口,东西长四百余步。又磨子口护水堤,低薄不足御水,东西长一千五百步。魏家道口卒未易修,先差夫补筑。磨子口七月十六日兴工,二十八日工毕。二十二日,按视至朱从马头西,旧堤缺坏,东西长一百七十余步,计料堤外贴筑五步,增高一丈二尺,与旧堤等,上广二步。于磨子口修堤夫内,摘差三百一十人,于是月二十三日入役,至闰七月四日工毕。”
郝承务又言:“魏家道口砖堌等村,缺破堤堰,累下桩土,冲洗不存,若复闭筑,缘缺堤周回皆泥淖,人不可居,兼无取土之处。又沛郡安乐等保,去岁旱灾,今复水涝,漂禾稼,坏室庐,民皆缺食,难于差倩。其不经水害村保民人,先已遍差补筑黄家桥、磨子口诸处堤堰,似难重役。如候秋凉水退,倩夫修理,庶苏民力。今冲破新旧堤七处,共长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八步,下广十二步,上广四步,高一丈二尺,计用夫六千三百四人,桩九百九十,苇箔一千三百二十,草一万六千五束。六十尺为一工,无风雨妨工,度五十日可毕。”
本县准言,至八月三十日差夫二千四百二十,关请郝承务督役。
郝承务又言:“九月三日兴工修筑,至十八日大风,十九日雨,二十四日复雨,缘此辛马头、孙家道口障水堤堰又坏,计工役倍于元数,移文本县,添差二千人同筑。二十六日,元与成武定、陶二县分筑魏家道口八百二十步修完。十月二日,至辛马头、孙家道口,从实又量元缺堤,南北阔一百四十步,内水地五十步,深者至二丈,浅者不下八九尺,依元料用桩箔补筑,至七日完。又于本处创筑月堤一道,西北东南斜长一千六百二十七步,内成武、定陶分筑一百五十步,实筑一千四百七十七步,外有元料堌头魏家道口外堤未筑。即欲兴工,缘冬寒土冻,拟候来春,并工修理,官民两便。
济州河
济州河者,新开以通漕运也。
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合马与耆旧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
世祖从之。
十八年九月,中书丞相火鲁火孙等奏:“姚总管等言,请免益都、淄莱、宁海三州一岁赋,入折佣直,以为开河之用。平章阿合马与诸老臣议,以为一岁民赋虽多,较之官给佣直,行之甚便。”
遂从之。
十月,火鲁火孙等奏:“阿八失所开河,经济州,而其地又有一河,傍有民田,开之甚便。臣等议,若开此河,阿八失所管一方屯田,宜移之他处,不阻水势。”
世祖令移之。
十二月,差奥鲁赤、刘都水及精算数者一人,给宣差印,往济州,定开河夫役,令大名、卫州新附军亦往助工。
三十一年,御史台言:“胶、莱海道浅涩,不能行舟。”
台官玉速帖木儿奏:“阿八失所开河,省遣牙亦速失来,谓漕船泛河则失少,泛海则损多。”
既而漕臣囊加、万户孙伟又言:“漕海舟疾且便。”
右丞麦术丁又奏:“斡奴兀奴凡三移文,言阿八失所开河,益少损多,不便转漕。水手军人二万,舟千艘,见闲不用,如得之,可岁漕百万石。昨奉旨,候忙古来共议,海道便,则阿八失河可废。今忙古已自海道运粮回,有一二南人自愿运粮万石,已许之。”
囊加、孙万户复请用军验试海运,省院官暨众议:“阿八失河扬用水手五千、军五千、船千艘,畀扬州省教习
漕运。今拟以此水手军人,就用平滦船,从利津海漕运。”世祖从之。阿八失所开河遂废。
滏河
滏河者,引滏水以通洺州城濠者也。
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言:“洺州城中,井泉咸苦,居民食用,多作疾,且死者众。请疏涤旧渠,置坝闸,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济民用。计会河渠东西长九百步,阔六尺,深三尺,二尺为工,役工四百七十五,民自备用器,岁二次放闸,且不妨漕事。”中书省准其言。
广济渠
广济渠在怀孟路,引沁水以达于河。世祖中统二年,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奉诏开河渠,凡募夫千六百五十一人,内有相合为夫者,通计使水之家六千七百余户,一百三十余日工毕。所修石堰,长一百余步,阔三十余步,高一丈三尺。石斗门桥,高二丈,长十步,阔六步。渠四道,长阔不一,计六百七十七里,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村坊计四百六十三处,渠成甚益于民,名曰广济。三年八月,中书省臣忽鲁不花等奏:“广济渠司言,沁水渠成,今已验工分水,恐久远权豪侵夺。”乃下诏依本司所定水分,已后诸人毋得侵夺。
至文宗天历三年三月,怀庆路同知阿合马言:“天久亢旱,夏麦枯槁,秋谷种不入土,民匮于食。近因访问耆老,咸称丹水浇溉近山田土,居民深得其利,有沁水亦可溉田,中统间王学土亦为天旱,奉诏开此渠,募自愿人户,于太行山下沁口古迹,置分水渠口,开浚大河四道,历温、陟入黄河,约五百余里,渠成名曰广济。设官提调,遇旱则官为斟酌,验工多寡,分水浇溉,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咸受其赐。二十余年后,因豪家截河起堰,立碾磨,壅遏水势,又经霖雨,渠口淤塞,堤堰颓圮。河渠司寻亦革罢,有司不为整治,因致废坏。今五十余年,分水渠口及旧渠迹,俱有可考,若蒙依前浚治,引水溉田,于民大便。可令河阳、河内、济源、温、武陟五县,使水人户自备工力,疏通分水渠口,立闸起堰,仍委谙知水利之人,多方区画。遇旱,视水缓急,撤闸通流,验工分水以灌溉;若霖雨泛涨,闭闸退还正流。禁治不得截水置碾磨,栽种稻田。如此,则涝旱有备,民乐趋利。请移文孟州、河内、武陟县委官讲议。”寻据孟州等处申,亲诣沁口,咨询耆老,言旧日沁水正河内筑土堰,遮水入广济渠,岸北虽有减水河道,不能吞伏,后值霖雨,荡没田禾,以此堵闭。今若枋口上连土岸,及于沁水正河置立石堰,与枋口相平,如遇水溢,闭塞闸口,使水漫流石堰,复还本河,又从减水河分杀其势,如此庶不为害。约会河阳、武陟县尹与耆老等议,若将旧广济渠依前开浚,减水河亦增开深阔,禁安磨碾,设立闸堰,自下使水,遇旱放闸浇田,值涝闭闸退水,公私便益。怀庆路备申工部牒,都水监回文本路,委官相视施行。
三白渠
京兆旧有三白渠,自元伐金以来,渠堰缺坏,土地荒芜。陕西之人虽欲种莳,不获水利,赋税不足,军兴乏用。太宗之十二年,梁泰奏:“请差拨人户牛具一切种莳等物,修成渠堰,比之旱地,其收数倍,所得粮米,可以供军。”太宗准奏,就令梁泰佩元降金牌,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郭时中副之,直隶朝廷,置司于云阳县;所用种田户及牛畜,别降旨,付塔海绀不于军前应副。是月,敕喻塔海绀不:“近梁泰奏修三白渠事,可于汝军前所获有妻少壮新民,量拨二千户,及木工二十人,官牛内选肥腯齿小者一千头,内乳牛三百,以畀梁泰等。如不敷,于各千户、百户内贴补,限今岁十一月内交付数足,趁十二月入工。其耕种之人,所收之米,正为接济军粮。如发遣人户之时,或阙少衣装,于各千户、百户内约量支给,差军护送出境,沿途经过之处,亦为防送,毋致在逃走逸,验路程给以行粮,大口一升,小者半之。”
洪口渠
洪口渠在奉元路。英宗至治元年十月,陕西屯田府言:
自秦、汉至唐、宋,年例八月差使水户,自泾阳县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下至泾阳县北白公斗门,分为三限,并平石限,盖五县分水之要所。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南限入泾阳,浇溉官民田七万余亩。近至大三年,陕西行台御史王承德言,泾阳洪口展修石渠,为万世之利。由是会集奉元路三原、泾阳、临潼、高陵诸县,洎泾阳、渭南、栎阳诸屯官及耆老议,如准所言,展修石渠八十五步,计四百二十五尺,深二丈,广一丈五尺,计用石十二万七千五百尺,人日采石积方一尺,工价二两五钱,石工二百,丁夫三百,金火匠二,用火焚水淬,日可凿石五百尺,二百五十五日工毕。官给其粮食用具,丁夫就役使水之家,顾匠佣直使水户均出。陕西省议,计所用钱粮,不及二年之费,可谓一劳永逸,准所言便。都省准委屯田府达鲁花赤只里赤督工,自延祐元年二月十日发夫匠入役,至六月十九日委官言,石性坚厚,凿仅一丈,水泉涌出,近前续展一十七步,石积二万五千五百尺,添夫匠百人,日凿六百尺,二百四十二日可毕。
文宗天历二年三月,屯田总管兼管河渠司事郭嘉议言:“去岁六月三日骤雨,泾水泛涨,无修洪堰及小龙口尽圮,水归泾,白渠内水浅,为此计用十四万九千五百十一工,役丁夫一千六百,度九十三日毕。于使水户内差拨,每夫就
持麻一斤,铁一斤,系囤取泥索各一,长四十尺,草苫一,长七尺,厚二寸。”
陕西省准屯田府照,洪口自秦至宋一百二十激,经由三限,自泾阳下至临潼五县,分流浇溉民田七万余顷,验田出夫千六百人,自八月一日修堰,至十月放水溉田,以为年例。
近因奉元亢旱,五载失稔,人皆相食,流移疫死者十七八。
今差夫又令就出用物,实不能办集。
窃详泾阳水利,虽分三限引水溉田,缘三原等县地理遥远,不能依时周遍,泾阳北近,俱在上限,并南限中限,用水最便。
今次修堰,除见在户依例差役,其逃亡之家合出夫数,宜令泾阳县近限水利户添差一人,官日给米一升,并工修治。
省准出钞八百锭,委耀州同知李承事,洎本府总管郭嘉议及各处正官,计工役照时直籴米给散。
李承事督夫修筑,至十一月十六日毕。
扬州运河
运河在扬州之北,宋时尝设军疏涤,世祖取宋之后,河渐壅塞。
至元末年,江淮行省尝以为言,虽有旨浚治,有司奉行,未见实效。
仁宗延祐四年十一月,两淮运司言:“盐课甚重,运河浅涩无源,止仰天雨,请加修治。”
明年二月,中书移文河南省,选官洎运司有司官相视,会计工程费用。
于是河南行省委都事张奉政及淮东道宣慰司官、运司官,会州县仓场官,遍历巡视,集议:河长二千三百五十里,有司差濒河有田之家,顾倩丁夫,开修一千八百六十九里;仓场盐司不妨办课,协济有司,开修四百八十二里。
运司言:“近岁课额增多,而船灶户日益贫苦,宜令有司通行修治,省减官钱。”
省臣奏准:诸色户内顾募丁夫万人,日支盐粮钱二两,计用钞二万锭,于运司盐课及减驳船钱内支用。
差官与都水监、河南行省、淮东宣慰司官专董其事,廉访司体察,枢密院遣官镇遏,乘农隙并工疏治。
练湖
练湖在镇江。元有江南之后,豪势之家于湖中筑堤围田耕种,侵占既广,不足受水,遂致泛溢。
世祖末年,参政暗都剌奏请依宋例,委人提调疏治,其侵占者验亩加赋。
至治三年十二月,省臣奏:“江浙行省言,镇江运河全藉练湖之水为上源,官司漕运,供亿京师,及商贾贩载,农民来往,其舟楫莫不由此。
宋时专设人夫,以时修浚。
练湖潴蓄潦水,若运河浅阻,开放湖水一寸,则可添河水一尺。
近年淤浅,舟楫不通,凡有官物,差民运递,甚为不便。
委官相视,疏治运河,自镇江路至吕城坝,长百三十一里,计役夫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可毕。
又用三千余人浚涤练湖,九十日可完,人日支粮三升、中统钞一两。
行省、行台分官监督。
所用船物,今岁预备,来春兴工。
合行事宜,依江浙行省所拟。”
既得旨,都省移文江浙行省,委参政董中奉率合属正官亲临督役。
于是董中奉言:“所委前都水少监崇明州知州任奉政、镇江路总管毛中议等议:练湖、运河此非一事,宜依假山诸湖农民取泥之法,用船千艘,船三人,用竹褷捞取淤泥,日可三载,月计九万载,三月之间,通取二十七万载,就用所取泥增筑湖岸。
自镇江在城程公坝,至常州武进县吕城坝,河长百三十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拟开河面阔五丈,底阔三丈,深四尺,与见有水二尺,可积深六尺。
所役夫于平江、镇江、常州、江阴州及建康路所辖溧阳州田多上户内差倩。
若浚湖开河,二役并兴,卒难办集。
宜趁农隙,先开运河,工毕就浚练湖。”
省准所言,与都事王徵事等于泰定元年正月至镇江丹阳县,洎各监工官沿湖相视,上湖沙冈黄土,下湖茭根丛杂,泥亦坚硬,不可褷取。
又议两役并兴,相离三百余里,往来监督,供给为难,愿以所督夫一万三千五百十二人,先开运河,期四十七日毕,次浚练湖,二十日可完。
继有江南行台侍御史及浙西廉访司副使俱至,乃议首事运河,备文咨禀,遂于是月十七日入役。
二月十八日,省臣奏:“开浚运河、练湖,重役也,宜依行省所议,仍令便宜从事。”
后各监工官言:“已分运河作三坝,依元料深阔丈尺开浚,至三月四日工毕。
数内平江昆山、嘉定二州,实役二十六日,常熟、吴江二州,长洲、吴县,实役二十八日,余皆役三十日,已于三月七日积水行舟。”
又监修练湖官言:“任奉议指划元料,增筑堤堰及旧有土基,共增阔一丈二尺,平面至高底滩脚,增筑共量斜高二丈五尺。
依中堰西石〈石达〉东旧堤卧羊滩修筑,如旧堤高阔已及所料之上者,遇有崩缺,修筑令完。
中堰西石〈石达〉至五百婆堤西上增高土一尺,有缺亦补之。
五百婆堤至马林桥堤水势稍缓,不须修治,其堤底间有渗漏者,窒塞之。
三月六日破土,九日入役,至十一日工毕,实役三日。
归勘任少监元料,开运河夫万五百十三人,六十日毕,浚练湖夫三千人,九十日毕,人日支钞一两、米三升,共该钞万八千一十四锭二十两,米二万七千二十一石六斗,实征夫万三千五百十二人,共役三十三日,支钞八千六百七十九锭三十六两,粮万三千十九石五斗八升。
比附元料,省钞九千三百三十四锭三十四两,粮万四千二石二升。
其练湖未毕,相视地形水势再议。”
参政董中奉又言:“练湖旧有湖兵四十三人,添补五十七名,共百人,于本路州县苗粮三石之下、二石之上差充,专任修筑湖岸,设提领二员、壕寨二人、司吏三人,于有出身人内选用。”
工部议:“练湖所设提领人等
印信,即同湖兵,宜咨本省遍行议拟。”
又镇江路言:“河、练湖今已开浚,若不设法关防,徒劳民力。除关本路达鲁花赤兀鲁失海牙总治其事,同知哈散、知事程郇专管启闭斗门。”
行省从之。
吴松江
浙西诸山之水受之太湖,下为吴松江,东汇淀山湖以入海,而潮汐来往,逆涌浊沙,上泾河口,是以宋时设置撩洗军人,专掌修治。
元既平宋,军士罢散,有司不以为务,势豪租占为荡为田,州县不得其人,辄行许准,以致湮塞不通,公私俱失其利久矣。
至治三年,江浙省臣方以为言,就委嘉兴路治中高朝列、湖州路知事丁将仕同本处正官,体究旧曾疏浚通海故道,及新生沙涨碍水处所,商度开涤图呈。
据丁知事等官按视讲究,合开浚河道五十五处。
内常熟州九处,十三段,该工百三十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二,昆山州十一处,九十五里,用工二万七千四百,役夫四百五十六,宜于本州有田一顷之上户内,验田多寡,算量里步均派,自备粮赴功疏浚。
正月上旬兴工,限六十日工毕,二年一次举行。
嘉定州三十五处,五百三十八里,该工百二十六万七千五十九,日支粮一升,计米万二千六百七十石五斗九升,日役夫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六十日毕。
工程浩大,米粮数多,乞依年例,劝率附河有田用水之家,自备口粮,佃户佣力开浚。
奈本州连年被灾,今岁尤甚,力有不逮,宜从上司区处。
高治中会集松江府各州县官按视,议合浚河渠,华亭县九处,计五百二十八里,该工九百六十八万四千八百八十二,役夫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四,人日支粮二升,计米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
上海县十四处,计四百七十一里,该工千二百三十六万八千五十二,日役夫二万六千一百三十四,人日支粮二升,计二十四万七千三百六十一石四升,六十日工毕。
官给之粮,佣民疏治。
如下年丰稔,劝率有田之家,五十亩出夫一人,十亩之上验数合出,止于本保开浚。
其权势之家,置立鱼簖并沙涂栽苇者,依上出夫。
其上海、嘉定连年旱涝,皆缘河口湮塞,旱则无以灌溉,涝则不能疏泄,累致凶歉,官民俱病。
至元三十年以后,两经疏辟,稍得丰稔。
比年又复壅闭,势家愈加租占,虽得征赋,实失大利。
上海县岁收官粮一十七万石,民粮三万余石,略举似延祐七年灾伤五万八千七百余石,至治元年灾伤四万九千余石,二年十万七千余石,水旱连年,殆无虚岁,不惟亏欠官粮,复有赈贷之费。
近委官相视地形,讲议疏浚,其通海大江,未易遽治;旧有河港联络官民田土之间、藉以灌溉者,今皆填塞,必须疏通,以利耕种。
欲令有田人户自为开浚,而工役浩繁,民力不能独成。
由是议,上海、嘉定河港,宜令本处所管军民站灶僧道诸色有田者,以多寡出夫,自备粮修治,州县正官督役。
其豪势租占荡田、妨水利者,并与除辟。
本处民田税粮全免一年,官租减半。
今秋收成,下年农隙举行,行省、行台、廉访司官巡镇。
外据华亭、昆山、常熟州河港,比上海、嘉定缓急不同,难为一体,从各处劝农正官督有田之家,备粮并工修治。
若遽兴工,阴阳家言癸亥年动土有忌,预为咨禀可否。
至泰定元年十月十九日,右丞相旭迈杰等奏:“江浙省言,吴松江等处河道壅塞,宜为疏涤,仍立闸以节水势。
计用四万余人,今岁十二月为始,至正月终,六十日可毕,用二万余人,二年可毕。
其丁夫于旁郡诸色户内均差,依练湖例,给佣直粮食,行省、行台、廉访司并有司官同提调。
臣等议,此事官民两便,宜从其请。
若丁夫有余,止令一年毕。
命脱欢答剌罕诸臣同提调,专委左丞朵儿只班及前都水任少监董役。”
得旨,移文行省,准拟疏治。
江浙省下各路发夫入役,至二年闰正月四日工毕。
淀山湖
太湖为浙西巨浸,上受杭、湖诸山之水,潴蓄之余,分汇为淀山湖,东流入海。
世祖末年,参政暗都剌言:“此湖在宋时委官差军守之,湖旁余地,不许侵占,常疏其壅塞,以泄水势。
今既无人管领,遂为势豪绝水筑堤,绕湖为田,湖狭不足潴蓄,每遇霖潦,泛溢为害。
昨本省官忙古等兴言疏治,因受曹总管金而止。
张参议、潘应武等相继建言,识者咸以为便。
臣等议,此事可行无疑。
然虽军民相参,选委廉干官提督,行省山住子、行院董八都见子、行台哈剌令亲诣相视,会计合用军夫拟禀。”
世祖曰:“利益美事,举行已晚,其行之。”
既而平章铁哥言:“委官相视,计用夫十二万,百日可毕。
昨奏军民共役,今民丁数多,不须调军。”
世祖曰:“有损有益,咸令均齐,毋自疑惑,其均科之。”
至元三十一年,世祖崩,成宗即位。
平章铁哥奏:“太湖、淀山湖昨尝奏过先帝,差倩民夫二十万疏掘已毕。
今诸河日受两潮,渐致沙涨,若不依旧宋例,令军屯守,必致坐隳成功。
臣等议,常时工役拨军,枢府犹且吝惜,屯守河道用军八千,必辞不遣。
淀山湖围田赋粮二万石,就以募民夫四千,调军士四千与同屯守。
立都水防田使司,职掌收捕海贼,修治河渠围田。”
命伯颜察儿暨枢密院议毕闻奏。
于是枢府言:“尝奏淀山湖在宋时设军屯守,范殿帅、朱、张辈必知其故,拟与省官集议定禀奏,有旨从之。
乃集枢府官及范殿帅等共议,朱、张言:‘宋时屯守河道,用手号军,大处千人,小处不下
三四百,隶巡检司管领。’范殿帅言:‘差夫四千,非动摇四十万户不可,若令五千军屯守,就委万户一员提调,事或可行。’臣等亦以为然,与都水巡防万户府职名,俾隶行院。”
枢府官又言:‘若与知源委之人询其详,候至都定议。’从之。
盐官州海塘
盐官州去海岸三十里,旧有捍海塘二,后又添筑咸塘,在宋时亦尝崩陷。成宗大德三年,塘岸崩,都省委礼部郎中游中顺,洎本省官相视,虚沙复涨,难于施力。至仁宗延祐己未、庚申间,海汛失度,累坏民居,陷地三十余里。其时省宪官共议,宜于州后北门添筑土塘,然后筑石塘,东西长四十三里,后以潮汐沙涨而止。
至泰定即位之四年二月间,风潮大作,冲捍海小塘,坏州郭四里。杭州路言:‘与都水庸田司议,欲于北地筑塘四十余里,而工费浩大,莫若先修咸塘,增其高阔,填塞沟港,且浚深近北备塘濠堑,用桩密钉,庶可护御。’江浙省准下本路修治。都水庸田司又言:‘宜速差丁夫,当水入冲堵闭,其不敷工役,于仁和、钱塘及嘉兴附近州县诸色人户内斟酌差倩,即日沦没不已,旦夕诚为可虑。’工部议:‘海岸崩摧重事也,宜移文江浙行省,督催庸田使司、盐运司及有司发丁夫修治,毋致侵犯城郭,贻害居民。’五月五日,平章秃满迭儿、茶乃、史参政等奏:‘江浙省四月内,潮水冲破盐官州海岸,令庸田司官征夫修堵,又令僧人诵经,复差人令天师致祭。臣等集议,世祖时海岸尝崩,遣使命天师祈祀,潮即退,今可令直省舍人伯颜奉御香,令天师依前例祈祀。’制曰:‘可。’既而杭州路又言:‘八月以来,秋潮汹涌,水势愈大,见筑沙地塘岸,东西八十余步,造木柜石囤以塞其要处。本省左丞相脱欢等议,安置石囤四千九百六十,抵御锼啮,以救其急,拟比浙江立石塘,可为久远。计工物,用钞七十九万四千余锭,粮四万六千三百余石,接续兴修。’
致和元年三月,省臣奏:‘江浙省并庸田司官修筑海塘,作竹蘧篨,内实以石,鳞次垒叠以御潮势,今又沦陷入海,见图修治,倘得坚久之策,移文具报。臣等集议,此重事也,旦夕驾幸上都,分官扈从,不得圆议。今差户部尚书李家奴、工部尚书李嘉宾、枢密院属卫指挥青山、副使洪灏、宣政佥院南哥班与行省左丞相脱欢及行台、行宣政院、庸田使司诸臣,会议修治之方。合用军夫,除戍守州县关津外,酌量差拨,从便添支口粮。合役丁力,附近有田之民,及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户内点倩。凡工役之时,诸人毋或沮坏,违者罪之。合行事务,提调官移文禀奏施行。’有旨从之。四月二十八日,朝廷所委官,洎行省台院及庸田司等官议:‘大德、延祐欲建石塘未就。泰定四年春,潮水异常,增筑土塘,不能抵御,议置板塘,以水涌难施工,遂作蘧篨木柜,间有漂沉,欲踵前议,叠石塘以图久远。为地脉虚浮,比定海、浙江、海盐地形水势不同,由是造石囤于其坏处叠之,以救目前之急。已置石囤二十九里余,不曾崩陷,略见成效。’庸田司与各路官同议,东西接垒石囤十里,其六十里塘下旧河,就取土筑塘,凿东山之石以备崩损。
文宗天历元年十一月,都水庸田司言:‘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当大汛,潮势不高,风平水稳。十四日,祈请天妃入庙,自本州岳庙东海北护岸鳞鳞相接。十五日至十九日,海岸沙涨,东西长七里余,南北广或三十步,或数十百步,渐见南北相接。西至石囤,已及五都,修筑捍海塘与盐塘相连,直抵岩门,障御石囤。东至十一都六十里塘,东至东大尖山嘉兴、平湖三路所修处海口。自八月一日至二日,探海二丈五尺;至十九日、二十日探之,先二丈者今一丈五尺,先一丈五尺者今一丈。西自六都仁和县界赭山、雷山为首,添涨沙涂,已过五都四都,盐官州廊东西二都,沙土流行,水势俱浅。二十日,复巡视自东至西岸脚涨沙,比之八月十七日渐增高阔。二十七日至九月四日大汛,本州岳庙东西,水势俱浅,涨沙东过钱家桥海岸,元下石囤木植,并无颓圮,水息民安。’于是改盐官州曰海宁州。
龙山河道
龙山河在杭州城外,岁久淤塞。武宗至大元年,江浙省令史裴坚言:‘杭州钱塘江,近年以来为沙涂壅涨,潮水远去,离北岸十五里,舟楫不能到岸。商旅往来,募夫搬运十七八里,使诸物翔涌,生民失所,递运官物,甚为烦扰。访问宋时并江岸有南北古河一道,名龙山河,今浙江亭南至龙山闸约一十五里,粪坏填塞,两岸居民间有侵占。迹其形势,宜改修运河,开掘沙土,封闸搬载,直抵浙江,转入两处市河,免担负之劳,生民获惠。’省下杭州路相视,钱塘县城南上隅龙山河至横河桥,委系旧河,居民侵占,起建房屋,若疏通以接运河,公私大便。计工十五万七千五百六十六,日役夫五千二百五十二,度可三十日毕。所役夫于本路录事司、仁和、钱塘县富实之家差倩,就持筐檐锹应役。人日支官粮二升,该米三千一百五十一石三斗二升。河长九里三百六十二步,造石桥八,立上下二闸,计用钞一百六十三锭二十三两四钱七分七厘。省准咨请丞相脱脱总治其事,于仁宗延祐三年三月七日兴工,至四月十八日工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八-译文
◎河渠二
○黄河
黄河的水源遥远且高,水流大且急,对中国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历史记载中关于黄河决堤的灾害非常详细。
元世祖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河北岸决堤五十余步。八月,又决堤一百八十三步,决堤的趋势没有停止,距离仓库仅三十步。于是派遣都水监丞马良弼与当地官员一同前往视察,征调丁夫全力修复。二十五年,汴梁路阳武县多处黄河决堤二十二处,冲毁了麦田、房屋,派遣宣慰司督促当地官员征调丁夫进行修复。
成宗大德三年五月,河南省报告:“黄河在蒲口儿等地决堤,淹没了归德府的几个郡,百姓受灾,派遣官员进行修筑计划,共需修复七处堤坝二十五处,总长三万九千九十二步,总共需要苇草四十万四千束,直径一尺的木桩二万四千七百二十根,征调丁夫七千九百零二人。”
武宗至大三年十一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司报告:
黄河决堤泛滥,千里之地受灾,淹没了城郭,冲毁了房屋和庄稼,百姓已经深受其害。然后才开始寻求修复的方法,然而众说纷纭,各自陈述利弊,当事者犹豫不决,必须向上请示朝廷,等到决议确定时,灾害已经更加严重,这就是所谓的未能预防已经发生的弊端。大致上黄河在伏槽时期,水势看似平缓,看起来不足以造成灾害,但一旦遇到大雨,水势迅猛。自孟津以东,土质疏松,夹杂沙土,又缺乏疏导的方法,决堤泛滥是迟早的事。
近年来亳州、颍州的百姓,幸运的是黄河向北迁移,有关部门未能长远考虑,缺乏规划,使得陂塘湖泊都变成了陆地。东至杞县三氵义口,将黄河分为三股,分散其水势,已经有些年头了。往年归德、大康建议,相继堵塞南北二氵义,使得三股河水合而为一,下游不通畅,自然上游泛滥成灾。由此可见,这是自己剥夺了分流的利益,因此上下决堤泛滥,至今未能解决。如今水势向下,有再次泛滥钜野、梁山的趋势,黄河的迁徙无常,如果不做长远打算和预防,不出几年,曹州、濮州、济州、郓州必将受灾。
如今所谓的治水者,只是空谈议论,没有良策,水监的官员,既非精选,了解黄河利害的百中无一。虽然每年频繁巡视,名义上是巡河,实际上只是应付差事,问及地形的高低,则茫然不知;询问水势的利弊,则非其所长。既无实际才能,又缺乏经验。甚至有人妄自兴事,劳民伤财,违背水性,反而成为后患。如今之计,不如在汴梁设立都水分监,精选廉洁干练、深知水利的人,专职负责,适量保留人员,频繁巡视,谨慎防护,可以疏导的疏导,可以堵塞的堵塞,可以防护的防护。职责明确,则事功可成。比起黄河已经决堤泛滥,百姓已经受灾,然后匆忙修复以劳民伤财,岂可同日而语?
于是省令都水监商议,参照大德十年正月省臣奏准,前都水监升为正三品,增加两名官员,铸造分监印,巡视御河,修复决堤,疏通浅滩,禁止民船越次乱行,如今拟令分巡提点修治。都水监商议:“黄河泛滥,只是一件事,难以与会通河有坝阐漕运分监守治相比。先前为御河增加官员降印,兼管黄河,如果使其专一,分监在此,则有碍御河公事。况且黄河已有相关部门正官提调,今后不如分监官吏于十月前往,与各处官司巡视决堤,计算工料督治,到年底完成,来春分监新官到任,则一一交接,然后返回,以免误事。”
工部参照大德九年黄河决堤迁徙,逼近汴梁,几乎淹没。当地官员临时开辟董盆口,分流进入巴河,以减缓水势,使得正河水势减缓,并流向支流。由于巴河旧道狭窄不足以容纳,次年紧急派遣萧都水等人堵塞,但水势更大,最终未能成功,导致连年灾害,南至归德等地,北至济宁地区,至今未息。工部商议:“黄河为害,难以与其他河流相比,欲做长远打算,非用通晓古今水利之人专职其事,终无补益。河南宪司所言详细,如今都水监别无他见,仅依照旧例商议不妥。如适量设官,精选廉洁干练、深知地形水势者,专职河防之职,往来巡视,适时疏导堵塞,或许可以除害。”省准令都水分监官专职治理黄河灾害,任满交接。
仁宗延祐元年八月,河南等处行中书省报告:“黄河干涸露出旧水泊污池,多为权势之家占据,一旦遇到泛滥,水无处可归,遂致灾害。由此可见,非黄河犯人,人自犯之。拟派遣知水利都水监官,与行省廉访司一同视察,可以疏通堤坝,预防泛滥,先加修治,用力少而成功多。又汴梁路睢州等地,决破河口数十处,其中开封县小黄村计划修筑月堤一道,都水分监修筑障水堤堰,所拟不一。应委请行省官与本道宪司、汴梁路都水分监官及州县正官,亲自按验,从长计议。”于是派遣太常丞郭奉政、前都水监丞边承务、都水监卿朵儿只、河南行省石右丞、本道廉访副使站木赤、汴梁判官张承直,上自河阴,下至陈州,与相关州县官一同沿河视察。开封县小黄村河口,测量比旧浅减六尺。陈留、通许、太康旧有蒲苇之地,后因闭塞西河、塔河诸水口,以便种植,故他处连年溃决。各官公议:“治水之道,惟当顺其性之自然。曾闻大河自阳武、胙城由白马河间东北入海,历年既久,迁徙不常。每岁泛滥两岸,时有冲决,强行堵塞,正值农忙,征调木桩、丁夫,动辄数万,所费不可胜计,其弊多端,郡县哀嚎,民不聊生。盖黄河善迁徙,惟宜顺下疏泄。今视察上自河阴,下抵归德,经夏水涨,甚于常年,以小黄口分泄之故,并无冲决,此其明证也。详视陈州,最为低洼,濒河之地,今岁麦禾不收,民饥特甚,欲为拯救,奈下流无可疏之处。若将小黄村河口闭塞,必移患邻郡;决上流南岸,则汴梁被害;决下流北岸,则山东可忧。事难两全,当舍小就大。如免陈村差税,赈济饥民,陈留、通许、太康县受灾之家,依例取勘赈恤,其小黄村河口仍旧通流外,据修筑月堤,并障水堤,闭河口,别难拟议。”于是凡汴梁所辖州县河堤,或已修治,及当疏通与补筑者,条列具备。
至五年正月,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奥屯报告:“近年
黄河在杞县小黄村口决堤,水势汹涌向南流去,无法阻挡,陈州、颍州靠近黄河的肥沃土地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
现在洪水逼近汴城,距离不过几里,如果遇到大雨导致河水泛滥,仓促之间如何防御!
如今正值农闲时节,应当仔细研究,让河水回归故道,流入长江、淮河,这样不仅陈州、颍州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我担心将来洪水会淹没汴城,危害不小。
于是大司农司下令都水监发文给汴梁分监进行修治,工程从六年二月十一日开始,到三月九日完工,总计北至槐疙疸两处旧堤,南至窑务汴堤,全长二十里二百四十三步。
新建了一道护城堤,长七千四百四十三步,堤基宽十六步,堤顶宽四步,高一丈,六十尺为一工。
堤东二十步外取土,内部有七处河沟,深浅、高低、宽窄不一,总计用工二十五万三千六百八十,动用民夫八千四百五十三人,除去风雨耽误的工期,三十天完工。
内部流水的河沟,南北宽二十步,水深五尺。
河内修建堤坝,堤基宽二十四步,堤顶宽八步,高一丈五尺,总计十二万尺,取土稍远,四十尺为一工,总计三万工,动用民夫一百人。
每步使用两根大桩,总计四十根,每根长一丈二尺,直径四寸。
每步使用杂草一千束,总计二万束。
每步使用四根签桩,总计八十根,每根长八尺,直径三寸。
动用二十名水手,两名木匠,两艘大船,一副梯,绳索齐全。
七年七月,汴梁路报告:“荥泽县六月十一日黄河在塔海庄东堤决口十余步,横堤有两重,还有几处缺口。二十三日夜,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又决口两处。”
本省平章站马赤亲自率领本路及都水监官员,共同修筑,于至治元年正月开工,修堤岸四十六处,总计用工一百二十五万六千四百九十四,动用民夫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三人。
文宗至顺元年六月,曹州济阴县河防官本县尹郝承务报告:“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黄河旧堤即将决口,无法修筑,因此招募民夫,新建护水月堤,东西长三百九步,堤基宽六步,高一丈。又因水势浩大,再次在近北修筑月堤,东西长一千余步,堤基宽九步,工程未完成。至二十一日,洪水突然泛滥,新旧三堤同时决口,第二天外堤又损坏,紧急率领百姓堵塞,但水流湍急迅猛,有蛇时常出没其中,所下的桩土被一扫而空。又因旧堤年久失修,多处损坏,差遣民夫共同修筑二十余步。魏家道口缺堤,东西长五百余步,深二丈余,外堤缺口,东西长四百余步。磨子口护水堤低薄,不足以抵御洪水,东西长一千五百步。魏家道口短期内难以修复,先差遣民夫补筑。磨子口七月十六日开工,二十八日完工。二十二日,巡视至朱从马头西,旧堤损坏,东西长一百七十余步,计划在堤外贴筑五步,增高一丈二尺,与旧堤等高,堤顶宽二步。从磨子口修堤的民夫中抽调三百一十人,于本月二十三日开始工作,至闰七月四日完工。”
郝承务又报告:“魏家道口砖堌等村,堤堰破损,多次下桩土,都被洪水冲走,如果再次修筑,由于缺堤周围都是泥淖,人无法居住,且没有取土的地方。又因沛郡安乐等保,去年遭遇旱灾,今年又遭水灾,庄稼被淹,房屋被毁,百姓缺粮,难以差遣民夫。那些未受水灾的村保百姓,已经多次被差遣补筑黄家桥、磨子口等处的堤堰,似乎难以再次差遣。如果等到秋凉水退,再差遣民夫修理,或许可以减轻百姓负担。现在新旧堤被冲破七处,总长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八步,堤基宽十二步,堤顶宽四步,高一丈二尺,总计动用民夫六千三百零四人,桩九百九十根,苇箔一千三百二十张,草一万六千五束。六十尺为一工,无风雨耽误工期,预计五十天可以完工。”
本县批准了他的建议,于八月三十日差遣二千四百二十名民夫,请郝承务监督工程。
郝承务又报告:“九月三日开始修筑,至十八日大风,十九日下雨,二十四日又下雨,因此辛马头、孙家道口的障水堤堰又损坏,工程量比原计划增加了一倍,发文给本县,增派二千人共同修筑。二十六日,与成武、定陶二县分筑魏家道口八百二十步完工。十月二日,到辛马头、孙家道口,重新测量原缺堤,南北宽一百四十步,其中水地五十步,深的地方达二丈,浅的地方不下八九尺,按照原计划使用桩箔补筑,至七日完工。又在本处新建一道月堤,西北东南斜长一千六百二十七步,其中成武、定陶分筑一百五十步,实际修筑一千四百七十七步,外有原计划的堌头魏家道口外堤未筑。本想立即开工,但因冬季寒冷土地冻结,计划等到来年春天,一并修理,官民两便。
济州河
济州河是新开的河道,用于漕运。
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参政、阿里尚书上奏:“为姚演提议开河之事,令阿合马与老臣们商议,以一万锭钞作为工钱,并供给粮食。”
世祖同意了。
十八年九月,中书丞相火鲁火孙等人上奏:“姚总管等人提议,请求免除益都、淄莱、宁海三州一年的赋税,折算为工钱,用于开河。平章阿合马与诸位老臣商议,认为一年的民赋虽多,但比起官府支付工钱,这样做更为方便。”
于是世祖同意了。
十月,火鲁火孙等人上奏:“阿八失所开的河道,经过济州,而那里还有一条河,旁边有民田,开河非常方便。我们商议,如果开这条河,阿八失所管辖的一方屯田,应当移到其他地方,以免阻碍水势。”
世祖下令迁移屯田。
十二月,派遣奥鲁赤、刘都水及一名精于计算的人,授予宣差印,前往济州,确定开河的民夫和工程,命令大名、卫州的新附军也前往协助。
三十一年,御史台报告:“胶、莱海道水浅且淤塞,无法行船。”
台官玉速帖木儿上奏:“阿八失所开的河道,省里派遣牙亦速失来,说漕船在河上航行损失较少,而在海上航行损失较多。”
随后漕臣囊加、万户孙伟又说:“漕船在海上航行速度快且方便。”
右丞麦术丁又上奏:“斡奴兀奴三次发文,说阿八失所开的河道,益处少而损失多,不利于漕运。水手和军人两万,船只千艘,闲置不用,如果能利用起来,每年可以漕运百万石粮食。之前奉旨,等待忙古来共同商议,如果海道方便,阿八失河可以废弃。现在忙古已经从海道运粮回来,有一两个南方人自愿运粮万石,已经同意了。”
囊加、孙万户再次请求用军队试验海运,省院官员及众人商议:“阿八失河动用五千水手、五千军人、千艘船只,交给扬州省教习
漕运。现在计划用这些水手军人,使用平滦船,从利津海进行漕运。”世祖同意了。阿八失所开的河道因此废弃。
滏河
滏河,是引滏水以通洺州城濠的河流。
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报告:“洺州城中,井水咸苦,居民食用后多生病,且死亡人数众多。请求疏通旧渠,设置坝闸,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供应民用。计划河渠东西长九百步,宽六尺,深三尺,二尺为工,需用工四百七十五人,居民自备工具,每年放闸两次,且不影响漕运。”中书省批准了这一建议。
广济渠
广济渠位于怀孟路,引沁水以达于黄河。世祖中统二年,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奉诏开河渠,共招募一千六百五十一人,其中有相合为夫者,总计使水的家庭有六千七百余户,一百三十余日完工。所修石堰,长一百余步,宽三十余步,高一丈三尺。石斗门桥,高二丈,长十步,宽六步。渠四道,长宽不一,总计六百七十七里,经过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村坊共计四百六十三处,渠成后对民众非常有益,命名为广济。三年八月,中书省臣忽鲁不花等奏:“广济渠司报告,沁水渠成,现已验工分水,担心久远后权豪侵夺。”于是下诏依本司所定水分,以后诸人不得侵夺。
至文宗天历三年三月,怀庆路同知阿合马报告:“天久干旱,夏麦枯槁,秋谷种不入土,民众缺粮。近来访问耆老,都称丹水浇溉近山田土,居民深得其利,有沁水亦可溉田,中统年间王学士亦因天旱,奉诏开此渠,招募自愿人户,于太行山下沁口古迹,置分水渠口,开浚大河四道,历温、陟入黄河,约五百余里,渠成后命名为广济。设官提调,遇旱则官为斟酌,验工多寡,分水浇溉,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均受其益。二十余年后,因豪家截河起堰,立碾磨,壅遏水势,又经霖雨,渠口淤塞,堤堰颓圮。河渠司不久也被革罢,有司不为整治,因此导致废坏。今五十余年,分水渠口及旧渠迹,俱有可考,若蒙依前浚治,引水溉田,对民众大为便利。可令河阳、河内、济源、温、武陟五县,使水人户自备工力,疏通分水渠口,立闸起堰,仍委谙知水利之人,多方区画。遇旱,视水缓急,撤闸通流,验工分水以灌溉;若霖雨泛涨,闭闸退还正流。禁治不得截水置碾磨,栽种稻田。如此,则涝旱有备,民乐趋利。请移文孟州、河内、武陟县委官讲议。”不久据孟州等处报告,亲诣沁口,咨询耆老,言旧日沁水正河内筑土堰,遮水入广济渠,岸北虽有减水河道,不能吞伏,后值霖雨,荡没田禾,以此堵闭。今若枋口上连土岸,及于沁水正河置立石堰,与枋口相平,如遇水溢,闭塞闸口,使水漫流石堰,复还本河,又从减水河分杀其势,如此庶不为害。约会河阳、武陟县尹与耆老等议,若将旧广济渠依前开浚,减水河亦增开深阔,禁安磨碾,设立闸堰,自下使水,遇旱放闸浇田,值涝闭闸退水,公私便益。怀庆路备申工部牒,都水监回文本路,委官相视施行。
三白渠
京兆旧有三白渠,自元伐金以来,渠堰缺坏,土地荒芜。陕西之人虽欲种莳,不获水利,赋税不足,军兴乏用。太宗之十二年,梁泰奏:“请差拨人户牛具一切种莳等物,修成渠堰,比之旱地,其收数倍,所得粮米,可以供军。”太宗准奏,就令梁泰佩元降金牌,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郭时中副之,直隶朝廷,置司于云阳县;所用种田户及牛畜,别降旨,付塔海绀不于军前应副。是月,敕喻塔海绀不:“近梁泰奏修三白渠事,可于汝军前所获有妻少壮新民,量拨二千户,及木工二十人,官牛内选肥腯齿小者一千头,内乳牛三百,以畀梁泰等。如不敷,于各千户、百户内贴补,限今岁十一月内交付数足,趁十二月入工。其耕种之人,所收之米,正为接济军粮。如发遣人户之时,或阙少衣装,于各千户、百户内约量支给,差军护送出境,沿途经过之处,亦为防送,毋致在逃走逸,验路程给以行粮,大口一升,小者半之。”
洪口渠
洪口渠在奉元路。英宗至治元年十月,陕西屯田府报告:
自秦、汉至唐、宋,年例八月差使水户,自泾阳县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下至泾阳县北白公斗门,分为三限,并平石限,盖五县分水之要所。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南限入泾阳,浇溉官民田七万余亩。近至大三年,陕西行台御史王承德言,泾阳洪口展修石渠,为万世之利。由是会集奉元路三原、泾阳、临潼、高陵诸县,洎泾阳、渭南、栎阳诸屯官及耆老议,如准所言,展修石渠八十五步,计四百二十五尺,深二丈,广一丈五尺,计用石十二万七千五百尺,人日采石积方一尺,工价二两五钱,石工二百,丁夫三百,金火匠二,用火焚水淬,日可凿石五百尺,二百五十五日工毕。官给其粮食用具,丁夫就役使水之家,顾匠佣直使水户均出。陕西省议,计所用钱粮,不及二年之费,可谓一劳永逸,准所言便。都省准委屯田府达鲁花赤只里赤督工,自延祐元年二月十日发夫匠入役,至六月十九日委官言,石性坚厚,凿仅一丈,水泉涌出,近前续展一十七步,石积二万五千五百尺,添夫匠百人,日凿六百尺,二百四十二日可毕。
文宗天历二年三月,屯田总管兼管河渠司事郭嘉议言:“去岁六月三日骤雨,泾水泛涨,无修洪堰及小龙口尽圮,水归泾,白渠内水浅,为此计用十四万九千五百十一工,役丁夫一千六百,度九十三日毕。于使水户内差拨,每夫就
准备一斤麻,一斤铁,各一条长四十尺的系囤取泥索,一条长七尺、厚二寸的草苫。
陕西省准屯田府的文件显示,洪口从秦朝到宋朝共有一百二十个激流,经过三个限制,从泾阳到临潼的五个县,分流灌溉民田七万多顷,按田地出夫一千六百人,从八月一日开始修堰,到十月放水灌溉田地,作为每年的惯例。
最近因为奉元地区大旱,五年没有收成,人们互相吃人,流亡和病死的人占十分之七八。
现在差遣夫役又要求他们自己准备物资,实在无法办到。
我详细考察了泾阳的水利情况,虽然分三个限制引水灌溉田地,但由于三原等县地理遥远,不能按时全面灌溉,泾阳北部靠近上限,南部和中限用水最为方便。
这次修堰,除了现有的户按惯例差役,逃亡的家庭应该出的夫役数,应该让泾阳县靠近水利限制的户多出一人,官府每天给一升米,一起修治。
省里批准出钞八百锭,委派耀州同知李承事,以及本府总管郭嘉议和各地正官,按工时直接买米发放。
李承事监督夫役修筑,到十一月十六日完成。
扬州运河
运河在扬州的北面,宋朝时曾设军队疏浚,世祖攻取宋朝后,河道逐渐堵塞。
至元末年,江淮行省曾提出这个问题,虽然有旨意疏浚治理,但有关部门执行不力,未见实效。
仁宗延祐四年十一月,两淮运司说:“盐税很重,运河浅涩没有水源,只能靠天降雨,请加以修治。”
第二年二月,中书省发文河南省,选官和运司有关部门官员一起视察,计算工程费用。
于是河南行省委派都事张奉政和淮东道宣慰司官、运司官,会同州县仓场官,全面巡视,集体商议:河道长二千三百五十里,有关部门差遣沿河有田的家庭,雇佣丁夫,开修一千八百六十九里;仓场盐司不妨碍办税,协助有关部门,开修四百八十二里。
运司说:“近年来税收增加,而船灶户日益贫困,应该让有关部门全面修治,节省官钱。”
省臣奏准:在各色户内雇佣丁夫一万人,每天支付盐粮钱二两,总计用钞二万锭,从运司盐税和减驳船钱中支用。
差官和都水监、河南行省、淮东宣慰司官专门负责此事,廉访司监督,枢密院派官镇守,趁农闲时一起疏浚治理。
练湖
练湖在镇江。元朝占领江南后,豪强之家在湖中筑堤围田耕种,侵占面积广,湖水不足,导致泛滥。
世祖末年,参政暗都剌奏请按宋朝的惯例,委派人提调疏浚治理,侵占的田地按亩加税。
至治三年十二月,省臣奏:“江浙行省说,镇江运河全靠练湖的水作为上源,官府漕运,供应京师,以及商贾贩运,农民来往,船只无不经过这里。
宋朝时专门设人夫,按时修浚。
练湖蓄积雨水,如果运河浅阻,开放湖水一寸,就可以增加河水一尺。
近年来淤浅,船只无法通行,凡有官物,差遣民夫运送,非常不便。
委派官员视察,疏浚运河,从镇江路到吕城坝,长一百三十一里,计划用夫役一万零五百一十三人,六十天可以完成。
又用三千多人疏浚练湖,九十天可以完成,每人每天支付粮食三升、中统钞一两。
行省、行台分官监督。
所用的船只物资,今年预备,明年春天开工。
应该执行的事项,按江浙行省所拟定的。”
得到旨意后,都省发文江浙行省,委派参政董中奉率领所属正官亲自监督工程。
于是董中奉说:“所委派的前都水少监崇明州知州任奉政、镇江路总管毛中议等商议:练湖、运河不是一回事,应该按照假山诸湖农民取泥的方法,用船一千艘,每船三人,用竹褷捞取淤泥,每天可以运三载,每月总计九万载,三个月之间,总共运取二十七万载,就用所取的泥增筑湖岸。
从镇江在城的程公坝,到常州武进县的吕城坝,河道长一百三十一里一百四十六步,计划开河面宽五丈,底宽三丈,深四尺,与现有的水深二尺,可以积深六尺。
所用的夫役从平江、镇江、常州、江阴州及建康路所辖的溧阳州田多的上户中差遣。
如果同时疏浚练湖和开河,两项工程同时进行,难以办到。
应该趁农闲时,先开运河,工程完成后就疏浚练湖。”
省里批准了他的建议,与都事王徵事等在泰定元年正月到镇江丹阳县,和各监工官沿湖视察,上湖是沙冈黄土,下湖是茭根丛杂,泥也很坚硬,无法用竹褷捞取。
又商议两项工程同时进行,相距三百多里,往来监督,供给困难,愿意用所监督的夫役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二人,先开运河,预计四十七天完成,然后疏浚练湖,二十天可以完成。
接着江南行台侍御史和浙西廉访司副使都到了,于是决定先进行运河工程,准备文件上报,于是在当月十七日开工。
二月十八日,省臣奏:“开浚运河、练湖,是重大的工程,应该按行省所议,仍然让他们便宜行事。”
后来各监工官说:“已经将运河分成三个坝,按原计划的深度和宽度开浚,到三月四日工程完成。
其中平江昆山、嘉定二州,实际用了二十六天,常熟、吴江二州,长洲、吴县,实际用了二十八天,其余的都用了三十天,已经在三月七日积水行船。”
又监修练湖的官员说:“任奉议按原计划,增筑堤堰及旧有的土基,共增宽一丈二尺,平面到高底滩脚,增筑共量斜高二丈五尺。
按照中堰西石〈石达〉东旧堤卧羊滩修筑,如果旧堤的高度和宽度已经达到计划之上,遇到崩缺的地方,修筑完整。
中堰西石〈石达〉到五百婆堤西上增高土一尺,有缺的地方也补上。
五百婆堤到马林桥堤水势稍缓,不需要修治,堤底有渗漏的地方,堵塞它。
三月六日破土,九日开工,到十一日工程完成,实际用了三天。
归勘任少监的原计划,开运河用夫役一万零五百一十三人,六十天完成,疏浚练湖用夫役三千人,九十天完成,每人每天支付钞一两、米三升,总共该用钞一万八千零一十四锭二十两,米二万七千零二十一石六斗,实际征用夫役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二人,共用了三十三天,支付钞八千六百七十九锭三十六两,粮食一万三千零一十九石五斗八升。
与原计划相比,节省钞九千三百三十四锭三十四两,粮食一万四千零二石二升。
练湖的工程没有完成,根据地形和水势再商议。”
参政董中奉又说:“练湖原有湖兵四十三人,添补五十七名,共一百人,从本路州县苗粮三石以下、二石以上的户中差遣,专门负责修筑湖岸,设提领二员、壕寨二人、司吏三人,从有出身的人中选用。”
工部商议:“练湖所设的提领等人
印信,等同于湖兵,应当咨询本省广泛讨论并拟定方案。”
镇江路又报告说:“河流和练湖现在已经疏浚,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防护,只会白白浪费民力。除了由本路的达鲁花赤兀鲁失海牙总管此事外,同知哈散和知事程郇专门负责斗门的开关。”
行省同意了这一建议。
吴松江
浙西各山的水流入太湖,下游形成吴松江,向东汇入淀山湖,最终流入大海。潮汐来回涌动,泥沙逆流而上,堵塞了河口。因此,宋朝时设置了撩洗军人,专门负责修治河道。
元朝平定宋朝后,军士解散,有关部门不再重视此事,权贵们将湖泊租占为田,州县官员不得力,随意批准,导致河道淤塞不通,公私双方都长期失去了利益。
至治三年,江浙省官员提出这一问题,于是委派嘉兴路治中高朝列、湖州路知事丁将仕与当地官员一起,调查过去曾经疏浚过的通海河道,以及新形成的沙洲阻碍水流的地方,商讨疏浚方案并绘制图纸上报。
根据丁知事等官员的勘察和研究,需要疏浚的河道共有五十五处。
其中常熟州有九处,共十三段,预计需要一百三十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二个工;昆山州有十一处,共九十五里,预计需要二万七千四百个工,动用四百五十六名役夫。应当在本州拥有一顷以上田地的农户中,根据田地多少,按比例分配任务,让他们自备粮食参与疏浚工作。
正月上旬开工,限六十天内完成,每两年进行一次。
嘉定州有三十五处,共五百三十八里,预计需要一百二十六万七千五十九个工,每天每人发放一升粮食,总计需要一万二千六百七十石五斗九升米,每天动用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名役夫,六十天内完成。
工程浩大,所需粮食数量巨大,请求按照往年惯例,动员沿河有田地的农户自备口粮,佃户出力疏浚。
然而,本州连年受灾,今年尤为严重,民力不足,应当由上级部门协调处理。
高治中召集松江府各州县官员勘察,商议疏浚河渠的方案。华亭县有九处,共五百二十八里,预计需要九百六十八万四千八百八十二个工,动用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四名役夫,每人每天发放两升粮食,总计需要十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米。
上海县有十四处,共四百七十一里,预计需要一千二百三十六万八千零五十二个工,每天动用二万六千一百三十四名役夫,每人每天发放两升粮食,总计需要二十四万七千三百六十一石四升米,六十天内完成。
官府提供粮食,雇佣民众进行疏浚。
如果下年丰收,动员有田地的农户,每五十亩出一名役夫,十亩以上的按比例出夫,仅限于本保范围内疏浚。
那些有权势的家庭,设置鱼簖或在沙涂上种植芦苇的,也应当按照上述规定出夫。
上海、嘉定连年旱涝,都是因为河口淤塞,干旱时无法灌溉,涝灾时无法泄洪,导致连年歉收,官民都深受其害。
至元三十年以后,曾经两次疏浚,稍微缓解了灾情。
近年来河道再次淤塞,权贵们更加大肆租占田地,虽然能征收赋税,但实际上损失了更大的利益。
上海县每年征收官粮十七万石,民粮三万余石,粗略统计,延祐七年受灾损失五万八千七百余石,至治元年受灾损失四万九千余石,至治二年受灾损失十万七千余石,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几乎没有一年不受灾,不仅亏欠官粮,还要承担赈济的费用。
最近委派官员勘察地形,商讨疏浚方案,通海的大江难以迅速治理;过去连接官民田地的河港,原本用于灌溉,现在都被填塞,必须疏通,以利于耕种。
打算让有田地的农户自行疏浚,但工程浩大,民力难以独自完成。
因此商议决定,上海、嘉定的河港,应当由当地管辖的军民、站灶、僧道等有田地的人,根据田地多少出夫,自备粮食修治,州县官员负责监督。
那些权贵租占的荡田,妨碍水利的,一并清除。
当地民田的税粮免除一年,官租减半。
今年秋收后,明年农闲时进行,行省、行台、廉访司官员巡视监督。
至于华亭、昆山、常熟州的河港,与上海、嘉定的情况不同,难以统一处理,由各地劝农官员督促有田地的农户,自备粮食并合力修治。
如果急于开工,阴阳家认为癸亥年动土有忌讳,应当提前请示是否可行。
至泰定元年十月十九日,右丞相旭迈杰等人上奏:“江浙省报告,吴松江等处的河道淤塞,应当疏浚,并设立闸门以控制水势。
预计需要四万余人,今年十二月开始,到明年正月结束,六十天内完成,动用二万余人,两年内完成。
役夫从邻近郡县的各类户籍中均摊,按照练湖的惯例,发放工钱和粮食,行省、行台、廉访司及有关部门官员共同监督。
臣等认为,此事对官民双方都有利,应当批准他们的请求。
如果役夫有多余,可以只让一年内完成。
命令脱欢答剌罕等大臣共同监督,专门委派左丞朵儿只班及前都水任少监负责工程。”
得到圣旨后,行省发文,批准疏浚方案。
江浙省下令各路征发役夫,至泰定二年闰正月四日工程完成。
淀山湖
太湖是浙西的大湖,上游承接杭州、湖州等地的山水,蓄水后,部分汇入淀山湖,向东流入大海。
世祖末年,参政暗都剌上奏:“此湖在宋朝时由官员和军队管理,湖边的空地不允许侵占,经常疏浚淤塞,以泄洪水。
现在无人管理,权贵们截断水流,筑堤围湖为田,湖面缩小,无法蓄水,每逢大雨,洪水泛滥成灾。
之前本省官员忙古等人提议疏浚,但因收受曹总管的贿赂而中止。
张参议、潘应武等人相继提出建议,有识之士都认为可行。
臣等认为,此事无疑可以实施。
虽然需要军民共同参与,但应选派廉洁能干的官员监督,行省的山住子、行院的董八都见子、行台的哈剌令亲自勘察,计算所需军夫并上报。”
世祖说:“这是有益的好事,虽然已经晚了,但还是去做吧。”
随后,平章铁哥上奏:“委派官员勘察,预计需要十二万名役夫,一百天内完成。
之前提议军民共同参与,现在民夫数量充足,不需要调遣军队。”
世祖说:“有损有益,都要公平分配,不要犹豫,按比例分配。”
至元三十一年,世祖驾崩,成宗即位。
平章铁哥上奏:“太湖、淀山湖之前曾向先帝奏报,征用二十万民夫疏浚已经完成。
现在各河道每天受到两次潮汐的影响,逐渐淤积泥沙,如果不按照宋朝的惯例,派军队驻守,必定会前功尽弃。
臣等认为,平时工役调遣军队,枢密院尚且吝啬,驻守河道需要八千名军士,他们必定推辞不派。
淀山湖围田的赋税为二万石,可以用这些粮食招募四千名民夫,调遣四千名军士与他们一起驻守。
设立都水防田使司,负责抓捕海贼,修治河渠和围田。”
命令伯颜察儿与枢密院商议后上报。
于是枢密院上奏:“曾经奏报淀山湖在宋朝时由军队驻守,范殿帅、朱、张等人必定知道其中的缘由,建议与省官一起商议后上报,圣旨批准了。
于是召集枢密院官员及范殿帅等人共同商议,朱、张说:‘宋朝时驻守河道,使用手号军,大处千人,小处不下
三四百人,隶属于巡检司管理。’范殿帅说:‘征调四千名夫役,不影响到四十万户是不可能的,如果让五千名军队驻守,委派一名万户来管理,事情或许可行。’我们也认为这样可行,于是给予都水巡防万户府的职位,隶属于行院。”
枢府官员又说:‘如果向了解情况的人询问详细情况,等到都城再决定。’皇帝同意了。
盐官州海塘
盐官州距离海岸三十里,原本有两道捍海塘,后来又增筑了咸塘,在宋朝时也曾崩塌。成宗大德三年,塘岸崩塌,都省委派礼部郎中游中顺,以及本省官员视察,发现虚沙再次涨起,难以施工。到了仁宗延祐己未、庚申年间,海潮失控,多次毁坏民居,陷地三十多里。当时省宪官共同商议,应该在州后北门增筑土塘,然后再筑石塘,东西长四十三里,后来因为潮汐沙涨而停止。
到了泰定帝即位的第四年二月,风潮大作,冲毁了捍海小塘,毁坏了州城四里。杭州路报告:‘与都水庸田司商议,打算在北地筑塘四十多里,但工程费用巨大,不如先修咸塘,增加其高度和宽度,填塞沟港,并且深挖近北的备塘濠堑,用木桩密钉,或许可以防护。’江浙省批准了本路的修治方案。都水庸田司又说:‘应该迅速征调丁夫,在水冲处堵闭,不足的工役,从仁和、钱塘及嘉兴附近州县的各类人户中酌情征调,现在沦陷不止,早晚确实令人担忧。’工部商议:‘海岸崩塌是重大事件,应该发文给江浙行省,督促庸田使司、盐运司及有关部门征调丁夫修治,不要侵犯城郭,贻害居民。’五月五日,平章秃满迭儿、茶乃、史参政等上奏:‘江浙省四月内,潮水冲破了盐官州海岸,命令庸田司官员征调夫役修堵,又命令僧人诵经,再派人命令天师致祭。我们集议,世祖时海岸曾崩塌,派遣使者命令天师祈祀,潮水就退了,现在可以让直省舍人伯颜奉御香,命令天师依照前例祈祀。’皇帝下诏:‘可以。’不久杭州路又报告:‘八月以来,秋潮汹涌,水势更大,现在修筑沙地塘岸,东西八十多步,建造木柜石囤来堵塞关键处。本省左丞相脱欢等商议,安置石囤四千九百六十个,抵御潮水的侵蚀,以救急,打算比照浙江的石塘,可以作为长久之计。计算工程物资,用钞七十九万四千多锭,粮四万六千三百多石,继续兴修。’
致和元年三月,省臣上奏:‘江浙省和庸田司官员修筑海塘,制作竹蘧篨,里面填满石头,层层叠叠以抵御潮势,现在又沦陷入海,见图修治,如果有坚固长久的策略,请移文报告。我们集议,这是重大事件,早晚皇帝要去上都,分派官员随从,无法全面商议。现在派遣户部尚书李家奴、工部尚书李嘉宾、枢密院属卫指挥青山、副使洪灏、宣政佥院南哥班与行省左丞相脱欢及行台、行宣政院、庸田使司诸臣,会议修治的方法。需要的军夫,除戍守州县关津外,酌情征调,从便增加口粮。需要的丁力,从附近有田的民户,以及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户内征调。凡是工役期间,任何人不得阻挠破坏,违者治罪。相关事务,提调官移文禀奏施行。’皇帝下旨同意。四月二十八日,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以及行省台院和庸田司等官员商议:‘大德、延祐年间想建石塘未成。泰定四年春,潮水异常,增筑土塘,不能抵御,商议设置板塘,因为水涌难施工,于是制作蘧篨木柜,间或有漂沉,打算继续前议,叠石塘以图长久。因为地脉虚浮,比定海、浙江、海盐的地形水势不同,因此在其坏处叠石囤,以救目前之急。已经安置石囤二十九里多,不曾崩塌,略见成效。’庸田司与各路官员共同商议,东西接垒石囤十里,其六十里塘下的旧河,就取土筑塘,凿东山之石以备崩损。
文宗天历元年十一月,都水庸田司报告:‘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值大汛,潮势不高,风平水稳。十四日,祈请天妃入庙,自本州岳庙东海北护岸鳞鳞相接。十五日至十九日,海岸沙涨,东西长七里多,南北宽或三十步,或数十百步,渐渐南北相接。西至石囤,已到五都,修筑捍海塘与盐塘相连,直抵岩门,防护石囤。东至十一都六十里塘,东至东大尖山嘉兴、平湖三路所修处海口。自八月一日至二日,探海二丈五尺;至十九日、二十日探之,原先二丈的现在一丈五尺,原先一丈五尺的现在一丈。西自六都仁和县界赭山、雷山为首,添涨沙涂,已过五都四都,盐官州廊东西二都,沙土流行,水势都浅。二十日,再次巡视自东至西岸脚涨沙,比八月十七日渐增高阔。二十七日至九月四日大汛,本州岳庙东西,水势都浅,涨沙东过钱家桥海岸,原先下的石囤木植,并无颓圮,水息民安。’于是改盐官州为海宁州。
龙山河道
龙山河在杭州城外,年久淤塞。武宗至大元年,江浙省令史裴坚说:‘杭州钱塘江,近年以来因为沙涂壅涨,潮水远去,离北岸十五里,舟楫不能到岸。商旅往来,募夫搬运十七八里,使物价飞涨,百姓失所,递运官物,非常烦扰。查访宋朝时沿江岸有南北古河一道,名叫龙山河,现在浙江亭南至龙山闸约十五里,粪坏填塞,两岸居民间有侵占。根据其形势,应该改修运河,开掘沙土,封闸搬载,直抵浙江,转入两处市河,免除担负之劳,百姓受益。’省下杭州路视察,钱塘县城南上隅龙山河至横河桥,确实是旧河,居民侵占,起建房屋,如果疏通以接运河,公私都方便。计算工程十五万七千五百六十六,每日役夫五千二百五十二,预计三十日完成。所役夫从本路录事司、仁和、钱塘县富实之家征调,就持筐檐锹应役。每人每日支官粮二升,该米三千一百五十一石三斗二升。河长九里三百六十二步,建造石桥八座,立上下二闸,计用钞一百六十三锭二十三两四钱七分七厘。省批准咨请丞相脱脱总治其事,于仁宗延祐三年三月七日兴工,至四月十八日完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八-注解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因其泥沙含量高,历史上多次改道和泛滥,给沿岸地区带来巨大灾害。
河决:河流决堤,指河水冲破堤岸,造成洪水泛滥。
都水监:古代官署名,负责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
廉访司: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地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同时也参与地方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尤其在北宋时期,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归德府: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农业和文化中心。
蒲口儿:黄河决口的具体地点,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多次发生决口事件。
孟津: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是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历史上多次成为黄河决口的地点。
亳、颍:亳州和颍州,分别位于今安徽省和河南省,历史上是黄河泛滥的受灾地区。
杞县: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历史上是黄河泛滥的受灾地区之一。
归德、大康:归德府和大康县,分别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和太康县,历史上是黄河泛滥的受灾地区。
钜野、梁山:钜野和梁山,分别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和济宁市,历史上是黄河泛滥的受灾地区。
曹、濮、济、郓:曹州、濮州、济州和郓州,分别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濮阳市、济宁市和聊城市,历史上是黄河泛滥的受灾地区。
董盆口:黄河决口的具体地点,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多次发生决口事件。
巴河: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多次因黄河决口而泛滥。
河阴:今河南省荥阳市,历史上是黄河泛滥的受灾地区之一。
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历史上是黄河泛滥的受灾地区之一。
陈留、通许、太康:陈留、通许和太康,分别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和太康县,历史上是黄河泛滥的受灾地区。
小黄村: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历史上是黄河决口的具体地点之一。
月堤:一种半圆形的堤坝,用于防止洪水侵袭。
汴城: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大司农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国家财政、农业等事务。
槐疙疸: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汴梁附近。
窑务汴堤:指汴梁附近的窑务所修建的堤坝。
护城堤:为保护城市免受洪水侵袭而修建的堤坝。
荥泽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
塔海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荥泽县附近。
开封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苏村: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开封县附近。
七里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开封县附近。
曹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
济阴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
魏家道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济阴县附近。
磨子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济阴县附近。
朱从马头: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济阴县附近。
黄家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济阴县附近。
济州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
漕运: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的方式,主要用于供应京城和军队。漕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尤其是在元朝时期,漕运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姚演: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为元代官员。
阿合马:元代官员,曾任平章政事。
益都:古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
淄莱:古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
宁海:古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烟台市。
阿八失: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为元代官员。
胶、莱海道:指胶州和莱州之间的海道,位于今山东省。
玉速帖木儿:元代官员,曾任御史台官。
囊加:元代官员,曾任漕臣。
孙伟:元代官员,曾任万户。
麦术丁:元代官员,曾任右丞。
斡奴兀奴: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为元代官员。
忙古来: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为元代官员。
滏河:滏河是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滏河的水源来自滏山,流经洺州等地,最终汇入黄河。滏河在古代主要用于灌溉和城市供水。
广济渠:广济渠是元朝时期修建的一条重要水利工程,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广济渠引沁水灌溉农田,经过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五县,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白渠:三白渠是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灌溉渠道,位于今陕西省境内。三白渠自秦汉时期开始修建,历经多次修缮,主要用于灌溉关中地区的农田。元朝时期,三白渠得到了进一步的修复和扩建。
洪口渠:洪口渠是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灌溉渠道,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洪口渠自秦汉时期开始修建,主要用于引泾水灌溉农田,经过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麻一斤,铁一斤:古代计量单位,一斤约等于600克。麻和铁是古代常用的材料,麻用于制作绳索,铁用于制作工具。
囤取泥索:囤指储存,泥索指用泥和绳索制作的工具,用于水利工程中。
草苫:用草编织的覆盖物,用于保护或遮盖。
洪口:指河流的入口或分水口,常用于水利工程中。
三限:指水利工程中的三个分水口或控制点,用于调节水流。
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古代是重要的农业区。
临潼:今陕西省临潼区,古代是重要的农业区。
奉元:今陕西省西安市,元代称奉元路。
亢旱:极度干旱,导致农作物歉收。
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古代是重要的行政中心。
扬州运河:扬州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运河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
练湖: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湖泊,历史上是重要的水利工程。
吕城坝: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古代是重要的水利工程。
泰定元年:元朝泰定帝的年号,公元1324年。
中统钞:元朝发行的货币,用于支付工程费用。
印信:古代官方使用的印章,用于证明文件或命令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湖兵:指驻扎在湖泊附近的军队,主要负责湖泊的防卫和管理。
达鲁花赤: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撩洗军人:宋代设立的专门负责河道疏浚和维护的军人。
吴松江:位于今上海市的一条重要河流,历史上是太湖的主要出水口之一。
淀山湖: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的一个湖泊,是太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水防田使司:元朝设立的专门负责水利工程和农田保护的机构。
盐官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海宁市一带,因产盐而得名。
捍海塘:古代用于防御海潮侵袭的堤坝,通常由土石构筑。
咸塘:一种用于抵御海水侵蚀的堤坝,通常位于海岸附近。
都水庸田司:元代设立的官署,负责水利工程和农田管理。
天师:道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通常负责祭祀和祈福活动。
石囤:一种用于抵御海潮的石制结构,通常由石块堆砌而成。
龙山河:古代杭州城外的一条河道,用于运输和排水。
龙山闸:位于龙山河上的水闸,用于控制水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八-评注
《河渠二·黄河》一文详细记载了元代黄河泛滥的历史事件及其治理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黄河水患的应对措施和治理思想。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泛滥与治理一直是历代王朝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黄河泛滥对沿岸地区的巨大破坏,以及政府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文中提到的黄河决口事件,如世祖至元九年、成宗大德三年、武宗至大三年等,均显示了黄河泛滥的频繁性和严重性。这些事件不仅造成了大量农田、房屋的损毁,还导致了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政府在应对这些灾害时,采取了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措施,但由于黄河泥沙含量高、河道变迁无常,治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如设置都水监、派遣官员巡视河道、修筑堤坝等。这些措施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智慧。然而,文中也指出,由于官员缺乏专业知识、治理措施不当等原因,黄河泛滥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不仅是对黄河泛滥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水利治理思想的反思。文中提到的“顺其性之自然”的治理理念,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这与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同时,文中对官员腐败、治理不力等问题的批评,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僚体制的反思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泛滥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复杂性。文中对黄河泛滥的描写,如“浸城郭,漂室庐坏禾稼”,形象地展现了灾害的破坏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文中对治理措施的讨论,如“可疏者疏之,可堙者堙之,可防者防之”,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元代黄河泛滥及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为现代水利治理提供借鉴。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和治理思想,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河渠二·黄河》一文不仅是对黄河泛滥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水利治理思想的反思。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为现代水利治理提供借鉴。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和治理思想,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主要记述了元代汴梁、曹州等地因黄河决堤而引发的洪水灾害,以及官府组织修筑堤坝、治理水患的过程。文章通过详细的工程数据和具体的施工情况,展现了元代水利工程的高度组织性和技术性。
首先,文章详细描述了黄河决堤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对汴梁城的威胁。汴梁作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因此,官府迅速组织人力物力,修建护城堤,以防止洪水侵袭。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其次,文章通过对修筑堤坝的具体描述,展现了元代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文中提到堤坝的尺寸、用工人数、施工时间等细节,说明当时的工程管理已经相当精细。特别是对堤坝的宽度、高度、取土距离等参数的精确计算,显示了元代水利工程的技术成熟度。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济州河的开凿及其对漕运的影响。济州河的开凿是为了解决漕运问题,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以减轻陆路运输的压力。这一工程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文中也提到济州河的开凿并非一帆风顺,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困难,反映了元代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元代水利工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政府在水利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这些工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水患问题,也为后世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元代社会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以及水利工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几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包括漕运、滏河、广济渠、三白渠和洪口渠的修建和维护情况。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展示了当时水利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
漕运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物资运输方式,元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漕运,元朝政府能够有效地将各地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运送到京城和军队,保障了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稳定。漕运的发展也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融合。
滏河的修建和维护,主要是为了解决洺州城中井泉咸苦的问题,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通过疏涤旧渠、置坝闸、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不仅解决了居民的饮用水问题,还提高了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这一工程体现了元朝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改善。
广济渠的修建,主要是为了引沁水灌溉农田,解决天旱导致的农作物减产问题。广济渠的修建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还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广济渠的修建过程中,元朝政府采取了募夫、设官提调等措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一工程体现了元朝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支持。
三白渠的修复和扩建,主要是为了解决陕西地区因渠堰缺坏导致的土地荒芜问题。通过修成渠堰,陕西地区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三白渠的修复和扩建,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为元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洪口渠的展修,主要是为了引泾水灌溉农田,解决泾阳地区因洪堰损坏导致的水源不足问题。通过展修石渠,泾阳地区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洪口渠的展修过程中,元朝政府采取了会集各县官员和耆老议、官给粮食用具等措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一工程体现了元朝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支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几项重要的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情况,展示了元朝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支持。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为元朝的经济和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对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元朝政府不仅改善了民生,还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融合,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水利工程的实施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文中提到的泾阳水利工程和扬州运河的疏浚,展示了元代政府在水利建设上的投入和管理。通过这些工程,政府不仅解决了干旱问题,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保障了粮食生产。
文中提到的“三限”水利系统,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分水口的设置,水流得以合理分配,确保了农田的均匀灌溉。这种水利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扬州运河的疏浚工程,反映了元代政府对交通和经济的重视。运河的畅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物资的流通,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疏浚运河,政府不仅解决了盐运问题,还提高了运河的运输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练湖的治理工程,展示了元代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通过疏浚练湖,政府不仅解决了湖水泛滥问题,还提高了湖水的蓄水能力,保障了周边农田的灌溉。这种环境保护措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文中提到的“中统钞”和“盐粮钱”,反映了元代货币经济的发达。通过货币支付工程费用,政府不仅提高了工程效率,还促进了货币的流通。这种货币经济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财政能力,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水利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交通、经济和环境的重视。通过这些工程,元代政府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元朝时期对吴松江和淀山湖等水域的疏浚工程,反映了当时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对农业生产的支持。文中提到的‘印信’和‘湖兵’等词汇,揭示了元朝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的细节。
通过对吴松江和淀山湖的疏浚工程的描述,可以看出元朝政府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和努力。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文中提到的‘达鲁花赤’和‘都水防田使司’等官职和机构,反映了元朝行政体系的复杂性和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专业性。这些官职和机构的设立,确保了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有效管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撩洗军人’和‘练湖’等历史背景,揭示了宋代和元朝在水利工程上的连续性和发展。这些历史背景的提及,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水利工程,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管理和农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社会的运作机制和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盐官州海塘的修筑过程,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文中提到的捍海塘、咸塘等水利设施,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设施的修筑,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对于灾害的积极应对。
文中提到的都水庸田司、天师等官署和神职人员的参与,反映了元代政府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都水庸田司作为负责水利工程的官署,其职责包括水利工程的规划、施工和管理,体现了政府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天师的参与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和祭祀活动的重视,认为通过祭祀可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文中提到的石囤、竹蘧篨等水利设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石囤是一种用于抵御海潮的石制结构,通常由石块堆砌而成,具有较好的抗潮能力。竹蘧篨则是一种用于抵御海潮的竹制结构,通常由竹子和石块组合而成,具有较好的抗潮能力。这些设施的修筑,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对于灾害的积极应对。
文中提到的龙山河的疏浚工程,反映了元代政府对于交通运输的重视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龙山河作为古代杭州城外的一条重要河道,其疏浚工程不仅有利于交通运输,也有利于排水和防洪。通过疏浚龙山河,可以减少商旅往来的负担,提高运输效率,改善民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盐官州海塘的修筑过程和龙山河的疏浚工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和民生问题的重视。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