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二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二-原文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

辽阳路,(上。)唐以前为高句骊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贞明中,阿保机以辽阳故城为东平郡。后唐升为南京。石晋改为东京。金置辽阳府,领辽阳、鹤野二县;后复改为东京,宜丰、澄、复、盖、沈、贵德州、广宁府、来远军并属焉。元初废贵德、澄、复州、来远军,以广宁府、婆娑府、懿州、盖州作四路,直隶省。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为散府隶之。十五年,割广宁仍自行路事,直隶省。十七年,又以婆娑府、懿州、盖州来属。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路,后废婆娑府为巡检司。户三千七百八,口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数。)领县一、州二。

县一

辽阳。(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鹤野县、警巡院入焉。)

州二

盖州,(下。)初为盖州路。至元六年,并为东京支郡,并熊岳、汤池二县入建安县。八年,又并建安县入本州。

懿州,(下。)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入顺安县,入本州。

广宁府路,(下。)金为广宁府。元封孛鲁古歹为广宁王,旧立广宁行帅府事;后以地远,迁治临潢,立总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单寡,降为东京路总管府属郡。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有医巫闾山为北镇,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五百九十五。)领县二:

闾阳,(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夥,复立行千户所。后复为闾阳县。)望平。(至元六年,省钟秀县入焉。十五年,为望平军民千户所,今复为县。)

肇州。(按《哈剌八都鲁传》至元三十年,世祖谓哈剌八都鲁曰:“乃颜故地曰阿八剌忽者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又《成宗纪》元贞元年,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散领其事。而《元一统志》与《经世大典》皆不载此州,不知其所属所领之详。今以广宁为乃颜分地,故府注于广宁府之下。乃颜,孛鲁古歹之孙也。)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大宁路,(上。)本奚部,唐初其地属营州,贞观中奚酋可度内附,乃置饶乐郡。辽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户四万六千六,口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司一、县七、州九。

录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录事司。)

县七

大定,(下。中统二年,省长兴入焉。)龙山,(下。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后复来属。)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兴中州,后复置。)和众,(下。)金源,(下。)惠和,(下。)武平。(下。)

州九

义州。(下。)

兴中州,(下。)元初因旧为兴中府,后省。至元七年,又降府为州。

瑞州。(下。至元二十三年,伯颜奏准以唆都、哈等拘收户计,种田立屯于瑞州之西,拨濒海荒闲地及时开耕,设打捕屯田总管府,仍以唆都、哈等为屯田官。)

高州。(下。)

锦州。(下。)

利州。(下。)

惠州。(下。)

川州。(下。)

建州。(下。)

东宁路,本高句骊平壤城,亦曰长安城。汉灭朝鲜,置乐浪、玄菟郡,此乐浪地也。晋义熙后,其王高琏始居平壤城。唐征高丽,拔平壤,其国东徙,在鸭绿水之东南千余里,非平壤之旧。至王建,以平壤为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龄、崔垣、玄元烈等以府州县镇六十城来归。八年,改西京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婆娑府。本路领司一,余城堙废,不设司存,今姑存旧名。

录事司。土山县。中和县。铁化镇。

都护府,自唐之季,地入高丽,置府州县镇六十余城,此为都护府,虽仍唐旧名,而无都护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后城治废毁,仅存其名,属东宁路。

定远府。郭州。抚州。黄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灵州。慈州。嘉州。顺州。殷州。宿州。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昌州。铁州。(领定戎一镇。)泰州。价州。朔州。宣州。(领宁朔、席岛二镇。)成州。(领树德一镇。)熙州。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延州。(领阳岩一镇。)云州。

沈阳路,本挹娄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此为沈州地。契丹为兴辽军,金为昭德军,又更显德军,后皆毁于兵火。元初平辽东,高丽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护、龟州四十余城来降,各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后高丽复叛,洪福源引众来归,授高丽军民万户,徙降民散居辽阳沈州,初创城郭,置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及高丽举国内附,四年,又以质子淳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

分领二千余户,理沈州。

元贞二年,并两司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辖总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二十五。

(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一百八十三。)

开元路,古肃慎之地,隋、唐曰黑水靺鞨。

唐初,渠长阿固郎始来朝,后乃臣服,以其地为燕州,置黑水府。

其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

又其后渤海浸弱,为契丹所攻,黑水复擅其地,东濒海,南界高丽,西北与契丹接壤,即金鼻祖之部落也。

初号女真,后避辽兴宗讳,改曰女直。

太祖乌古打既灭辽,即上京设都,海陵迁都于燕,改为会宁府。

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

元初癸巳岁,出师伐之,生禽万奴,师至开元、率宾,东土悉平。

开元之名,始见于此。

乙未岁,立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治黄龙府。

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

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后割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

(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三百六十七。)

咸平府,古朝鲜地,箕子所封,汉属乐浪郡,后高丽侵有其地。

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以统之,继为渤海大氏所据。

辽平渤海,以其地多险隘,建城以居流民,号咸州安东军,领县曰咸平。

金升咸平府,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兵乱皆废。

元初因之,隶开元路,后复割出,隶辽东宣慰司。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土地旷阔,人民散居。

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

一曰桃温,距上都四千里。

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

(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又有合兰河流入于海。)

一曰斡朵怜。

一曰脱斡怜。

一曰孛苦江。

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

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

故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有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以相统摄焉。

(有俊禽曰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土贡。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九百六。)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

(本省陆站一百六处,水站九十处。)

河南江北道肃政谦访司

汴梁路,(上。)唐置汴州总管府。

石晋为开封府。

宋为东京,建都于此。

金改南京,宣宗南迁,都焉。

金亡,归附。

旧领归德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睢、蔡、息、卢氏行襄樊二十州。

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升申州为南阳府,割裕、唐、汝、郑、嵩、卢氏行襄樊隶之。

九年,废延州,以所领延津、阳武二县属南京路,统蔡、息、郑、钧、许、陈、睢、颍八州,开封、祥符倚郭,而属邑十有五。

旧有警巡院,十四年改录事司。

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

二十八年,以濒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冲要,又新入版图,置省南京以控治之。

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属行省,割息、颍二州以隶焉。

本路户三万一十八,口一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

(壬子年数。)

领司一、县十七、州五。

州领二十一县。

录事司

县十七

开封,(下。倚郭。)

祥符,(下。倚郭。)

中牟,(下。)

原武,(下。旧以此县隶延州,元初隶开封府,后复为延州,县如旧。至元九年,州废,后来属。)

鄢陵,(中。)

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年来属。)

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

扶沟,(下。)

阳武,(下。旧隶延州,至元九年,州废来属。)

杞县,(中。元初河决,城之北面为水所圯,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盖黄河至此分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俗称三叉口。)

延津,(下。旧为延州,隶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废,以县来属。)

兰阳,(下。)

通许,(下。)

尉氏,(下。)

太康,(下。)

洧川,(下。)

陈留。(下。)

州五

郑州,(下。)唐初为郑州,又改荥阳郡。宋为奉宁军。金仍为郑。元初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荥泽八县及司候司,后割新郑、密属钧州,荥泽、原武隶开封府,并司候司入管城。领四县:

管城,(下。倚郭。)

荥阳,(下。)

汜水,(下。)

河阴,(下。)

许州,(下。)唐初为许州,后改颍川郡,又仍为许州。宋升颍昌府。金改昌武军。元初复为许州。领五县:

长社,(下。)

长葛,(下。)

郾城,(下。)

襄城,(下。)

临颍。(下。)

陈州,(下。)唐初为陈州,后改淮阳郡,又仍为陈州。宋升怀德府。金复为陈州。元初因之。旧领宛丘、南顿、项城、商水、西华、清水六县。至元二年,南顿、项城、清水皆废,后复置南顿、项城。领五县:

宛丘,西华,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入焉,后复置。)南顿,项城。

钧州,(下。)唐、宋皆不置郡,伪齐置颍顺军。金改颍顺州,又改钧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领三县:

阳翟,(下。)

新郑,(下。)

密县。(下。)

睢州,(下。)唐属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庆军。金改睢州。元因之。领四县:

襄邑,(下。倚郭。)

考城,(下。)

仪封,(下。)

柘城。(下。)

河南府路,唐初为洛州,后改河南府,又改东京。宋为西京。金为中京金昌府。元初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旧领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渑池九县,后割渑池隶陕州。户九千五百二,口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八、州一。州领四县。

录事司。

县八

洛阳,宜阳,(下。)永宁,(下。)登封,(下。中岳嵩山在焉。)巩县,(下。)孟津,(下。)新安,偃师。(下。)

州一

陕州,(下。)唐初为陕州,又改陕府,又改陕郡。宋为保义军。元仍为陕州。领四县:

陕县,(下。)灵宝,(下。至元三年,省入陕县,八年,废虢州为虢略,隶陕州。并虢略治灵宝,以虢略为巡检司,并朱阳县入焉。)阌乡,(下。至元二年,省湖城县入焉。)渑池。(下。金升为韶州,置渑池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八年,省韶州,复为县,隶河南府路,后割以来属。)

南阳府,唐初为宛州,而县名南阳,后州废,以县属邓州。历五代至宋皆为县。金升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直隶行省。户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县二、州五。州领十一县。

县二

南阳,(下。倚郭。)镇平。(下。)

州五

邓州,(下。)唐初为邓州,后改南阳郡,又仍为邓州。宋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开封府。旧领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元初以淅川、顺阳省入内乡。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领三县:

穰县,(下。倚郭。)内乡,(下。至元二年,以顺阳来属。)新野。(下。)

唐州,(下。)唐初为显州,后改唐州。宋属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复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领一县:

泌阳。(倚郭。)

嵩州,(下。)唐为陆浑、伊阙二县。宋升顺州。金改嵩州,领伊阳、福昌二县。元初以福昌隶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阳入州。领一县:

卢氏。(下。至元二年,隶南京路。八年,属南阳府。十一年来属。)

汝州,(下。)唐初为伊州,又改汝州。宋属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废郏城、宝丰二县入梁县,后复置郏县。领三县:

梁县,(下。)鲁山。(下。)郏县。(下。)

裕州,(下。)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鲁州,后废为县,属唐州。金升为裕州。旧领方城、舞阳、叶县。元初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县为属邑。至元三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后复置舞阳。领三县:

方城,(下。倚郭。)叶县,(下。)舞阳。(下。)

汝宁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为属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入汝阳,隶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颜言:“蔡州去汴梁地远,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焉,复置遂平县。(抄籍户口阙,至顺钱粮户数七千七十五。)领县五、州四。州领十县。

县五

汝阳,(下。元初废,后置蔡州治此,仍复置县。)上蔡,(下。)西平,(下。)确山。(下。)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阳,后复置。)

州四

颍州,(下。)唐初为信州,后改汝阴郡,又改颍州。宋升顺昌府。金复为颍州。旧领汝阴、泰和、沈丘、颍上四县。元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州。后复领三县:

太和,(下。)沈丘,(下。)颍上。(下。)

息州,(下。)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

新蔡,(下。)真阳。(下。)

光州,(下。)唐初为光州,后改弋阳郡,又复为光州。宋升光山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行省。三十年,隶汝宁府。领三县: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一年复旧治。)光山。(下。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复立旧治。)

信阳州,(下。)唐初为申州,又改义阳郡。宋改信阳军,端平间,兵乱地荒,凡四十余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阳府,领罗山、信阳二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二十年,以罗山县当驿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今州治即旧县。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数。)领二县:

罗山。(倚郭。)信阳。

归德府,唐宋州,又为睢阳郡。后唐为归德军。宋升南京。金为归德府。金亡,宋复取之。旧领宋城、宁陵、下邑、虞城、谷熟、砀山六县。元初与亳之酂县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未几罢。岁壬子,又立司府州县官,以绥定新居之民。中统二年,审民户多寡,定官吏员数。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入睢阳,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隶焉。壤地平坦,数有河患。府为散郡,设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员,直隶行省。(抄籍户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领县四、州四。州领八县。

县四

睢阳,(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

一、县五、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五

寿春,(中。倚郭。)

安丰,(下。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言:“安丰之芍陂可溉田万顷,若立屯开耕,实为便益。”从之。于安丰县立万户府,屯户一万四千八百有奇。)

霍丘,(下。)

下蔡,(下。至元十三年,隶寿春府。二十八年罢府,与蒙城皆来属。)

蒙城。(下。)

州一

濠州,(下。)唐初为濠州,后改钟离郡,又仍为濠州。阻淮带山,与寿阳俱为淮南之险郡,名初从豪,后加水为濠。南唐置定远军。宋为团练州,初隶淮南路,后隶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设濠州安抚司。十五年,定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革怀远为下县来属。领三县:

钟离,(下。倚郭。)

定远,(下。)

怀远。(下。宋为怀远军,领荆山一县。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隶濠州,省荆山入焉。)

安庆路,(下。)唐初为东安州,又改舒州,又改同安郡,又复为舒州。宋为安庆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怀宁,(中。)

宿松,(中。)

望江,(下。)

太湖,(中。)

桐城,(中。)

灊山。(至治三年初立。)

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上。)唐初改南兖州,又改邗州,又改广陵郡,又复为扬州。宋为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十四年,改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总管府直隶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复立淮东道宣慰司,止统本路属淮安二郡,而本路领高邮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复迁,宣慰司遂废,所属如故。后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高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领司一、县二、州五。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二

江都,(上。倚郭。)

泰兴。(上。)

州五

真州,(中。)五代以前地属扬州,宋以迎銮镇置建安军,又升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扬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录事司入焉。)

六合。(下。)

滁州,(下。)唐初析扬州地置,又改永阳郡,又复为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三县: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入焉。)

来安,(下。)

全椒。(中。)

泰州,(上。)唐更海陵县曰吴陵,置吴州,寻废。南唐升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改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海陵,(上。倚郭。)

如皋。(上。)

通州,(中。)唐属扬州。南唐于海陵东境置静海镇。周平淮南,改为通州。宋改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静海,(上。倚郭。)

海门。(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滨之沙洲,宋建炎间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嘉定间置盐场,属淮东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三。州领八县。(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录事司。

县四

山阳,(上。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罗军寨作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

盐城,(上。)

桃园,(下。)

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州三

海宁州,(下。)唐海州。宋隶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复改为海宁府,未几降为州,隶淮安路。初设录事司,二十年,与东海县并入朐山。领三县:

朐山,(中。)

沐阳,(下。)

赣榆。(下。)

泗州,(下。)唐改临淮郡,后复为泗州。宋隶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领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县。十六年,割睢宁属邳州。十七年,割灵壁入宿州,以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并淮平入临淮。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隶焉。领五县:

临淮,(下。)

虹县,(下。)

五河,(下。元隶临淮府,十七年来属。)

盱眙,(上。宋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明年,升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之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并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为盱眙

县。)天长。(中。)

安东州。(下。)

高邮府,唐为县。宋升为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领录事司及高邮、兴化二县。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又并录事司,改高邮路为府,属扬州路。今隶宣慰司。(抄籍户口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五万九十有八。)领县三:

高邮,(上。)兴化,(中。)宝应。(上。旧为宝应军,至元十六年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本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路,(上。)唐荆州,复为江陵府。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以文宗潜藩,改为中兴路。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潜江,(中。)监利。(中。宋末兵乱民散,收附后始复旧。)

峡州路,(下。)唐改夷陵郡,又为峡州。宋隶荆湖北路,后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领县四:

夷陵,(中。宋末随州迁治不常,归附后,复归江北旧治。)宜都,(下。)长阳,(下。)远安。(下。)

安陆府,唐郢州,又改富水郡,又为郢州。宋隶京西南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领县二:

长寿,(中。)京山。(中。兵乱移治汉滨,至元十三年还旧治。)

沔阳府,唐复州,又改竟陵郡,又为复州。宋端平间,移州治于沔阳镇。至元十三年归附,改为复州路,十五年升为沔阳府。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百五十五。领县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兵乱徙治无常,归附后还旧治。)

荆门州,(下。)唐为县。宋升为军,端平间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四年升为府,十五年迁府治于古城,降为州。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领县二:

长林,(上。)当阳。(中。)

德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陆郡,又仍为安州。宋为德安府,咸淳间徙治汉阳。元至元十三年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罢宣慰司,直隶鄂州行省,为散府,后割以来属。户一万九百二十三,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领县四、州一。州领二县。

县四

安陆。(下。)孝感,(下。)应城,(中。)云梦。(下。)

州一

随州,(下。)唐初为随州,又改汉东郡,又复为随州。宋为崇信军,又为枣阳军,后因兵乱迁徙无常。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治。户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万二千六十四。领二县:

随县,(下。)应山。(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二-译文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辖有七个路、一个府,十二个属州,十个属县。那些仅存其名而无实际城邑的地方,不在此列。(本省共有一百二十个驿站。)

辽阳路,(上等。)在唐朝以前属于高句骊和渤海大氏所有。梁贞明年间,阿保机将辽阳故城设为东平郡。后唐时升为南京。石晋时改为东京。金朝时设立辽阳府,管辖辽阳、鹤野两县;后又改为东京,宜丰、澄、复、盖、沈、贵德州、广宁府、来远军都归属于此。元朝初年废除了贵德、澄、复州、来远军,将广宁府、婆娑府、懿州、盖州设为四路,直属行省。至元六年,设立东京总管府,将广宁降为散府,隶属东京总管府。十五年,将广宁重新划为独立的路,直属行省。十七年,又将婆娑府、懿州、盖州划归辽阳路。二十四年,正式设立行省。二十五年,将东京改为辽阳路,后来废除了婆娑府,改为巡检司。户数三千七百零八,人口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户籍统计数。)辖有一个县、两个州。

县一

辽阳。(下等。倚郭。至元六年,将鹤野县、警巡院并入辽阳。)

州二

盖州,(下等。)最初为盖州路。至元六年,并入东京支郡,将熊岳、汤池两县并入建安县。八年,又将建安县并入盖州。

懿州,(下等。)最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并入东京支郡,所辖的豪州及同昌、灵山两县并入顺安县,并入懿州。

广宁府路,(下等。)金朝时为广宁府。元朝封孛鲁古歹为广宁王,旧时设立广宁行帅府;后因地处偏远,迁治临潢,设立总管府。至元六年,因户口稀少,降为东京路总管府的属郡。十五年,重新分为路,行总管府事。(有医巫闾山为北镇,位于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顺年间钱粮户数四千五百九十五。)辖有两个县:

闾阳,(下等。最初设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因户口繁多,重新设立行千户所。后又改为闾阳县。)望平。(至元六年,将钟秀县并入望平。十五年,设立望平军民千户所,现又改为县。)

肇州。(据《哈剌八都鲁传》记载,至元三十年,世祖对哈剌八都鲁说:“乃颜的故地阿八剌忽产鱼,我现在要在此建城,让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住,命名为肇州,你去担任宣慰使。”哈剌八都鲁到任后,规划市里,安置居民,捕得九尾千斤大鱼献上。又据《成宗纪》记载,元贞元年,设立肇州屯田万户府,由辽阳行省左丞阿散负责。但《元一统志》与《经世大典》都没有记载此州,因此不清楚其具体所属和管辖范围。现因广宁是乃颜的分地,故将肇州附注于广宁府之下。乃颜是孛鲁古歹的孙子。)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大宁路,(上等。)原本是奚部的地盘,唐朝初年其地属营州,贞观年间奚酋可度归附,于是设立饶乐郡。辽朝时为中京大定府。金朝沿袭。元朝初年为北京路总管府,管辖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将兴州及松山县划归上都路。至元五年,将和州并入利州,设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属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又恢复为大宁。户数四万六千零六,人口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统计数。)辖有一个司、七个县、九个州。

录事司。(最初设立警巡院,至元二年,改为录事司。)

县七

大定,(下等。中统二年,将长兴并入大定。)龙山,(下等。最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划归利州,后又划归大定。)富庶,(下等。至元三年,并入兴中州,后又恢复。)和众,(下等。)金源,(下等。)惠和,(下等。)武平。(下等。)

州九

义州。(下等。)

兴中州,(下等。)元朝初年因旧制为兴中府,后废除。至元七年,又降府为州。

瑞州。(下等。至元二十三年,伯颜奏准以唆都、哈等拘收户计,在瑞州之西种田立屯,拨濒海荒闲地及时开耕,设立打捕屯田总管府,仍以唆都、哈等为屯田官。)

高州。(下等。)

锦州。(下等。)

利州。(下等。)

惠州。(下等。)

川州。(下等。)

建州。(下等。)

东宁路,原本是高句骊的平壤城,也称长安城。汉朝灭朝鲜后,设立乐浪、玄菟郡,此地为乐浪郡。晋义熙年间后,其王高琏开始居住在平壤城。唐朝征讨高丽,攻下平壤,高丽国东迁,位于鸭绿水东南千余里,已非平壤旧地。至王建时,以平壤为西京。元朝至元六年,李延龄、崔垣、玄元烈等率府州县镇六十城归附。八年,改西京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为东宁路总管府,设立录事司,将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划归婆娑府。本路辖有一个司,其余城池已废,不设司存,现仅存旧名。

录事司。土山县。中和县。铁化镇。

都护府,自唐朝末年,此地归高丽,设立府州县镇六十余城,此为都护府,虽沿用唐朝旧名,但已无都护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率其地归附,后城治废毁,仅存其名,属东宁路。

定远府。郭州。抚州。黄州。(辖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灵州。慈州。嘉州。顺州。殷州。宿州。德州。(辖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昌州。铁州。(辖定戎一镇。)泰州。价州。朔州。宣州。(辖宁朔、席岛二镇。)成州。(辖树德一镇。)熙州。孟州。(辖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延州。(辖阳岩一镇。)云州。

沈阳路,原本是挹娄的故地,渤海大氏建立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此为沈州地。契丹时为兴辽军,金朝时为昭德军,后又改为显德军,后皆毁于战火。元朝初年平定辽东,高丽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护、龟州四十余城归降,各立镇守司,设官安抚其民。后高丽复叛,洪福源率众归附,授高丽军民万户,将降民散居辽阳沈州,初创城郭,设立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及高丽举国内附,四年,又以质子淳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

分领二千多户,治理沈州。

元贞二年,合并两个司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然治理辽阳故城,辖五个总管、二十四个千户、二十五个百户。

(至顺年间的钱粮户数为五千一百八十三。)

开元路,古代是肃慎之地,隋、唐时称为黑水靺鞨。

唐初,渠长阿固郎首次来朝,后来臣服,以其地为燕州,设置黑水府。

后来渤海强盛,靺鞨都成为其附属。

再后来渤海逐渐衰弱,被契丹攻击,黑水靺鞨重新占据其地,东濒海,南界高丽,西北与契丹接壤,即金鼻祖的部落。

最初称为女真,后来避辽兴宗讳,改称女直。

太祖乌古打灭辽后,即在上京设都,海陵迁都于燕,改为会宁府。

金末,其将蒲鲜万奴占据辽东。

元初癸巳年,出师讨伐,生擒万奴,军队到达开元、率宾,东土全部平定。

开元之名,始见于此。

乙未年,设立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治理黄龙府。

至元四年,改为辽东路总管府。

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后来割咸平为散府,都隶属于辽东道宣慰司。

(至顺年间的钱粮户数为四千三百六十七。)

咸平府,古代是朝鲜之地,箕子所封,汉朝时属于乐浪郡,后来高丽侵占了其地。

唐朝灭高丽,设置安东都护以统辖,后来被渤海大氏占据。

辽朝平定渤海,因其地多险隘,建城以居流民,称为咸州安东军,领县称为咸平。

金朝升为咸平府,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兵乱后皆废。

元初沿用,隶属于开元路,后来再次割出,隶属于辽东宣慰司。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土地广阔,人民散居。

元初设立五个军民万户府,抚镇北边。

一个叫桃温,距离上都四千里。

一个叫胡里改,距离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

(有胡里改江和混同江,又有合兰河流入海。)

一个叫斡朵怜。

一个叫脱斡怜。

一个叫孛苦江。

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

其居民都是水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

因此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有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以相统摄。

(有一种俊禽叫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捕捉,作为土贡。至顺年间的钱粮户数为二万九百六。)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有十二个路、七个府、一个州,属州三十四个,属县一百八十二个。

(本省有陆站一百六处,水站九十处。)

河南江北道肃政谦访司

汴梁路,(上。)唐朝设置汴州总管府。

石晋时为开封府。

宋朝为东京,建都于此。

金朝改为南京,宣宗南迁,都于此。

金朝灭亡后,归附。

旧领归德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睢、蔡、息、卢氏行襄樊二十州。

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升申州为南阳府,割裕、唐、汝、郑、嵩、卢氏行襄樊隶之。

九年,废延州,以所领延津、阳武二县属南京路,统蔡、息、郑、钧、许、陈、睢、颍八州,开封、祥符倚郭,而属邑十五个。

旧有警巡院,十四年改为录事司。

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

二十八年,以濒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冲要,又新入版图,置省南京以控治之。

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属行省,割息、颍二州以隶焉。

本路户三万一十八,口一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

(壬子年数。)

领一个司、十七个县、五个州。

州领二十一个县。

录事司

十七个县

开封,(下。倚郭。)

祥符,(下。倚郭。)

中牟,(下。)

原武,(下。旧以此县隶延州,元初隶开封府,后复为延州,县如旧。至元九年,州废,后来属。)

鄢陵,(中。)

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年来属。)

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

扶沟,(下。)

阳武,(下。旧隶延州,至元九年,州废来属。)

杞县,(中。元初河决,城之北面为水所圯,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盖黄河至此分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俗称三叉口。)

延津,(下。旧为延州,隶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废,以县来属。)

兰阳,(下。)

通许,(下。)

尉氏,(下。)

太康,(下。)

洧川,(下。)

陈留。(下。)

五个州

郑州,(下。)唐初为郑州,又改荥阳郡。宋为奉宁军。金仍为郑。元初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新郑、密、荥泽八县及司候司,后割新郑、密属钧州,荥泽、原武隶开封府,并司候司入管城。领四县:

管城,(下。倚郭。)

荥阳,(下。)

汜水,(下。)

河阴,(下。)

许州,(下。)唐初为许州,后改颍川郡,又仍为许州。宋升颍昌府。金改昌武军。元初复为许州。领五县:

长社,(下。)

长葛,(下。)

郾城,(下。)

襄城,(下。)

临颍。(下。)

陈州,(下。)唐初为陈州,后改淮阳郡,又仍为陈州。宋升怀德府。金复为陈州。元初因之。旧领宛丘、南顿、项城、商水、西华、清水六县。至元二年,南顿、项城、清水皆废,后复置南顿、项城。领五县:

宛丘,西华,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入焉,后复置。)南顿,项城。

钧州,(下。)唐、宋皆不置郡,伪齐置颍顺军。金改颍顺州,又改钧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领三县:

阳翟,(下。)

新郑,(下。)

密县。(下。)

睢州,(下。)唐属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庆军。金改睢州。元因之。领四县:

襄邑,(下。倚郭。)

考城,(下。)

仪封,(下。)

柘城。(下。)

河南府路,唐朝初期是洛州,后来改为河南府,再改为东京。宋朝时是西京。金朝时是中京金昌府。元朝初期是河南府,府治就是周朝的王城。原本管辖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渑池九个县,后来将渑池划归陕州。有九千五百零二户,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人。(壬子年的数据。)管辖一个司、八个县、一个州。州管辖四个县。

录事司。

八个县

洛阳,宜阳,(下等。)永宁,(下等。)登封,(下等。中岳嵩山在这里。)巩县,(下等。)孟津,(下等。)新安,偃师。(下等。)

一个州

陕州,(下等。)唐朝初期是陕州,后来改为陕府,再改为陕郡。宋朝时是保义军。元朝时仍然是陕州。管辖四个县:

陕县,(下等。)灵宝,(下等。至元三年,并入陕县,八年,废除虢州改为虢略,隶属陕州。并将虢略的治所设在灵宝,以虢略为巡检司,并入朱阳县。)阌乡,(下等。至元二年,并入湖城县。)渑池。(下等。金朝时升为韶州,设置渑池司候司。元朝至元三年,废除司候司。八年,废除韶州,恢复为县,隶属河南府路,后来划归陕州。)

南阳府,唐朝初期是宛州,县名叫南阳,后来州废除,将县划归邓州。经过五代到宋朝都是县。金朝时升为申州。元朝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将唐、邓、裕、嵩、汝五个州划归南阳府。二十五年,改属汴梁路,后来直接隶属行省。有六百九十二户,四千八百九十三人。(壬子年的数据。)管辖两个县、五个州。州管辖十一个县。

两个县

南阳,(下等。倚郭。)镇平。(下等。)

五个州

邓州,(下等。)唐朝初期是邓州,后来改为南阳郡,再恢复为邓州。宋朝时隶属京西南路。金朝时隶属南京开封府。原本管辖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个县。元朝初期将淅川、顺阳并入内乡。原本设有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管辖三个县:

穰县,(下等。倚郭。)内乡,(下等。至元二年,将顺阳划归内乡。)新野。(下等。)

唐州,(下等。)唐朝初期是显州,后来改为唐州。宋朝时隶属京西南路。金朝时改为裕州。元朝初期恢复为唐州。至元三年,因为民力不足,废除湖阳、比阳、桐柏三个县。管辖一个县:

泌阳。(倚郭。)

嵩州,(下等。)唐朝时是陆浑、伊阙两个县。宋朝时升为顺州。金朝时改为嵩州,管辖伊阳、福昌两个县。元朝初期将福昌划归河南。至元三年,将伊阳并入州。管辖一个县:

卢氏。(下等。至元二年,隶属南京路。八年,隶属南阳府。十一年划归嵩州。)

汝州,(下等。)唐朝初期是伊州,后来改为汝州。宋朝时隶属京西北路。元朝至元三年,废除郏城、宝丰两个县并入梁县,后来恢复设置郏县。管辖三个县:

梁县,(下等。)鲁山。(下等。)郏县。(下等。)

裕州,(下等。)唐朝初期设置北澧州,后来改为鲁州,再废除为县,隶属唐州。金朝时升为裕州。原本管辖方城、舞阳、叶县。元朝初期在叶县行随州事,设置昆阳县为属邑。至元三年,废除州,将昆阳、舞阳两个县并入叶县,后来恢复设置舞阳。管辖三个县:

方城,(下等。倚郭。)叶县,(下等。)舞阳。(下等。)

汝宁府,唐朝时是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是属邑。至元七年,将遂平、平舆并入汝阳,隶属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颜说:“蔡州离汴梁太远,办事容易延误,应该升为散府。”于是升为汝宁府,直接隶属行省,将息、颍、信阳、光四个州划归汝宁府,恢复设置遂平县。(抄籍户口缺失,至顺钱粮户数七千零七十五。)管辖五个县、四个州。州管辖十个县。

五个县

汝阳,(下等。元朝初期废除,后来设置蔡州治所在此,再恢复设置县。)上蔡,(下等。)西平,(下等。)确山。(下等。)遂平。(下等。元朝初期并入汝阳,后来恢复设置。)

四个州

颍州,(下等。)唐朝初期是信州,后来改为汝阴郡,再改为颍州。宋朝时升为顺昌府。金朝时恢复为颍州。原本管辖汝阴、泰和、沈丘、颍上四个县。元朝至元二年,将四个县及录事司并入州。后来恢复管辖三个县:

太和,(下等。)沈丘,(下等。)颍上。(下等。)

息州,(下等。)唐朝初期是息州,后来改为新息县,隶属蔡州。五代到宋朝都沿袭。金朝时恢复设置息州。原本管辖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个县。元朝中统三年,因为李璮叛乱,废除州。四年,恢复设置。至元三年,将四个县并入州。后来恢复管辖两个县:

新蔡,(下等。)真阳。(下等。)

光州,(下等。)唐朝初期是光州,后来改为弋阳郡,再恢复为光州。宋朝时升为光山军。元朝至元十二年归附,隶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与蕲、黄等州一起,直接隶属行省。三十年,隶属汝宁府。管辖三个县:

定城,固始,(下等。宋朝末年兵乱,治所迁徙不定。至元十一年恢复旧治所。)光山。(下等。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恢复旧治所。)

信阳州,(下等。)唐朝初期是申州,后来改为义阳郡。宋朝时改为信阳军,端平年间,兵乱地荒,持续了四十多年。元朝至元十四年,改为信阳府,管辖罗山、信阳两个县。十五年,改为信阳州。二十年,因为罗山县位于驿站的交通要道,将州治所迁到这里,并将县治所迁到西南,称为罗山新县,现在的州治所就是旧县。有三千四百一十四户,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一人。(至元七年的数据。)管辖两个县:

罗山。(倚郭。)信阳。

归德府,唐朝和宋朝时是宋州,也是睢阳郡。后唐时是归德军。宋朝时升为南京。金朝时是归德府。金朝灭亡后,宋朝又夺取了它。原本管辖宋城、宁陵、下邑、虞城、谷熟、砀山六个县。元朝初期与亳州的酂县同时归附,设置京东行省,不久废除。壬子年,又设立司府州县官,以安抚新迁来的居民。中统二年,根据民户的多少,确定官吏的数量。至元二年,将虞城、砀山两个县划归济宁府,又将谷熟并入睢阳,酂县并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一起隶属本府。八年,将宿、亳、徐、邳四个州划归归德府。地势平坦,常有河患。府是散郡,设有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员,直接隶属行省。(抄籍户数缺失,至顺钱粮户数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管辖四个县、四个州。州管辖八个县。

四个县

睢阳,(下等。倚郭。唐朝时叫宋城,也叫睢

一、五个县、一个州。州管辖三个县。

录事司。

五个县

寿春,(中等。倚郭。)

安丰,(下等。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说:“安丰的芍陂可以灌溉田地万顷,如果设立屯田开垦,确实非常便利。”朝廷同意了。在安丰县设立万户府,屯户有一万四千八百多。)

霍丘,(下等。)

下蔡,(下等。至元十三年,隶属寿春府。二十八年撤销府,与蒙城都归属这里。)

蒙城。(下等。)

一个州

濠州,(下等。)唐朝初年是濠州,后来改为钟离郡,又恢复为濠州。阻隔淮河,环绕山峦,与寿阳都是淮南的险要郡,名字最初从豪,后来加水为濠。南唐设立定远军。宋朝是团练州,最初隶属淮南路,后来隶属淮南西路。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附,设立濠州安抚司。十五年,定为临濠府。二十八年,恢复为濠州,撤销怀远为下县归属这里。管辖三个县:

钟离,(下等。倚郭。)

定远,(下等。)

怀远。(下等。宋朝是怀远军,管辖荆山一个县。至元二十八年,将军改为县,隶属濠州,撤销荆山并入这里。)

安庆路,(下等。)唐朝初年是东安州,又改为舒州,又改为同安郡,又恢复为舒州。宋朝是安庆府。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安庆路总管府,隶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撤销宣慰司,直接隶属行省。户三万五千一百零六,人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管辖一个司、六个县。

录事司。

六个县

怀宁,(中等。)

宿松,(中等。)

望江,(下等。)

太湖,(中等。)

桐城,(中等。)

灊山。(至治三年初设立。)

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上等。)唐朝初年改为南兖州,又改为邗州,又改为广陵郡,又恢复为扬州。宋朝是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设立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十四年,改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设立淮东道宣慰司,本路隶属这里。十九年,撤销宣慰司,以本路总管府直接隶属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到杭州,重新设立淮东道宣慰司,只管辖本路属淮安二郡,而本路管辖高邮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个州。二十二年,行省再次迁移,宣慰司于是撤销,所属如故。后来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到汴梁路,重新设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高邮府为散府,直接隶属宣慰司。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人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管辖一个司、两个县、五个州。州管辖九个县。

录事司。

两个县

江都,(上等。倚郭。)

泰兴。(上等。)

五个州

真州,(中等。)五代以前地属扬州,宋朝以迎銮镇设立建安军,又升为真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恢复为州,隶属扬州路。管辖两个县:

扬子,(上等。倚郭。至元二十年,撤销录事司并入这里。)

六合。(下等。)

滁州,(下等。)唐朝初年分割扬州地设立,又改为永阳郡,又恢复为滁州。元朝至元十五年,改为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属扬州路。管辖三个县:

清流,(中等。至元十四年,撤销录事司并入这里。)

来安,(下等。)

全椒。(中等。)

泰州,(上等。)唐朝改海陵县为吴陵,设立吴州,不久撤销。南唐升为泰州。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改为州,隶属扬州路。管辖两个县:

海陵,(上等。倚郭。)

如皋。(上等。)

通州,(中等。)唐朝隶属扬州。南唐在海陵东境设立静海镇。周朝平定淮南,改为通州。宋朝改为静海郡。元朝至元十五年,改为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恢复为州,隶属扬州路。管辖两个县:

静海,(上等。倚郭。)

海门。(中等。)

崇明州,(下等。)本是通州海滨的沙洲,宋朝建炎年间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的人,因避兵乱在沙上,后来逐渐有人居住,于是称为姚刘沙。嘉定年间设立盐场,隶属淮东制司。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

淮安路,(上等。)唐朝楚州,又改为临淮郡,又恢复为楚州。宋朝是淮安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管辖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个县,设立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合并淮安、新城、淮阴三个县入山阳,兼管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个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属。二十七年,撤销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属泗州。户九万一千零二十二,人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管辖一个司、四个县、三个州。州管辖八个县。(至元二十三年,在本路的白水塘、黄家疃等处设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录事司。

四个县

山阳,(上等。至元十二年,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罗军寨作为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保留淮安县。二十年,撤销淮安、新城并入这里。)

盐城,(上等。)

桃园,(下等。)

清河。(下等。本是泗州的清河口,宋朝设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为县。)

三个州

海宁州,(下等。)唐朝海州。宋朝隶属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五年,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又改为海宁府,不久降为州,隶属淮安路。初设录事司,二十年,与东海县并入朐山。管辖三个县:

朐山,(中等。)

沐阳,(下等。)

赣榆。(下等。)

泗州,(下等。)唐朝改为临淮郡,后来恢复为泗州。宋朝隶属淮南东路。元朝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管辖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个县。十六年,割睢宁隶属邳州。十七年,割灵壁入宿州,以五河县来隶属。二十一年,合并淮平入临淮。二十七年,撤销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两个县隶属这里。管辖五个县:

临淮,(下等。)

虹县,(下等。)

五河,(下等。元朝隶属临淮府,十七年来隶属。)

盱眙,(上等。宋朝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设立招信军安抚司,管辖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个县。第二年,升为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十七年,因五河县在淮河之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合并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撤销临淮府为盱眙

县。天长县,属于中等县。

安东州,属于下等州。

高邮府,在唐朝时是县,宋朝时升为军。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管辖录事司及高邮、兴化两县。至元二十年,废除了安宜府,将其改为宝应县,并入高邮府,同时撤销录事司,将高邮路改为府,隶属于扬州路。现在隶属于宣慰司。(户籍人口数缺失,至顺年间的钱粮户数为五万零九十八户。)管辖三个县:

高邮县,属于上等县。兴化县,属于中等县。宝应县,属于上等县。(宝应县原本是宝应军,至元十六年改为安宜府。至元二十年,废府为县,并入高邮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路,属于上等路。唐朝时为荆州,后改为江陵府。宋朝时为荆南府。元朝至元十三年,改为上路总管府,设立录事司。天历二年,因文宗曾在此地潜居,改为中兴路。户数为十七万零六百八十二户,人口为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人。管辖一个司、七个县。

录事司。

七个县:

江陵县,属于上等县。公安县,属于中等县。石首县,属于中等县。松滋县,属于中等县。枝江县,属于下等县。潜江县,属于中等县。监利县,属于中等县。(宋朝末年因战乱,百姓流散,归附元朝后才恢复旧制。)

峡州路,属于下等路。唐朝时改为夷陵郡,后又改为峡州。宋朝时隶属于荆湖北路,后来将治所迁到江南。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附,至元十七年升为峡州路。户数为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户,人口为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人。管辖四个县:

夷陵县,属于中等县。(宋朝末年随州治所迁移不定,归附元朝后,恢复江北旧治。)宜都县,属于下等县。长阳县,属于下等县。远安县,属于下等县。

安陆府,唐朝时为郢州,后改为富水郡,又恢复为郢州。宋朝时隶属于京西南路。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附,至元十五年升为安陆府。户数为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户,人口为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人。管辖两个县:

长寿县,属于中等县。京山县,属于中等县。(因战乱,治所迁到汉水边,至元十三年恢复旧治。)

沔阳府,唐朝时为复州,后改为竟陵郡,又恢复为复州。宋朝端平年间,将州治迁到沔阳镇。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附,改为复州路,至元十五年升为沔阳府。户数为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户,人口为三万零九百五十五人。管辖两个县:

玉沙县,属于中等县。(倚靠府城。)景陵县,属于中等县。(因战乱,治所迁移不定,归附元朝后恢复旧治。)

荆门州,属于下等州。唐朝时为县,宋朝时升为军,端平年间将治所迁到当阳县。元朝至元十三年归附,至元十四年升为府,至元十五年将府治迁到古城,降为州。户数为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户,人口为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人。管辖两个县:

长林县,属于上等县。当阳县,属于中等县。

德安府,唐朝时为安州,后改为安陆郡,又恢复为安州。宋朝时为德安府,咸淳年间将治所迁到汉阳。元朝至元十三年恢复旧治,隶属于湖北道宣慰司。至元十八年撤销宣慰司,直接隶属于鄂州行省,为散府,后来划归德安府。户数为一万零九百二十三户,人口为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人。管辖四个县、一个州。州管辖两个县。

四个县:

安陆县,属于下等县。孝感县,属于下等县。应城县,属于中等县。云梦县,属于下等县。

一个州:

随州,属于下等州。唐朝初年为随州,后改为汉东郡,又恢复为随州。宋朝时为崇信军,又为枣阳军,后因战乱,治所迁移不定。元朝至元十二年归附。至元十三年,以黄仙洞为州治。户数为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户,人口为五万二千零六十四人。管辖两个县:

随县,属于下等县。应山县,属于下等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二-注解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辽阳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事务。

高句骊: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强大王国,存在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

渤海大氏:指渤海国,是唐朝时期在东北亚地区由靺鞨族建立的一个国家。

阿保机: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朝的建立者。

东京:辽代的东京,即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是辽代的五京之一。

辽阳府:金代设立的行政区划,管理辽阳及其周边地区。

广宁府:金代设立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北镇市。

婆娑府: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

懿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

盖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盖州市。

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市西北的一座山,古代被视为北方的镇山。

乃颜:元代蒙古贵族,孛鲁古歹的孙子,曾参与元朝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肇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肇东市。

大宁路: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管理今天的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

奚部: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游牧民族,曾活跃于今天的辽宁、内蒙古一带。

饶乐郡:唐代设立的行政区划,管理奚族地区。

中京大定府:辽代设立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

北京路: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管理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地区。

东宁路: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管理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高句骊平壤城:高句骊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朝鲜平壤市。

乐浪郡:汉代设立的行政区划,管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玄菟郡:汉代设立的行政区划,管理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地区。

沈阳路: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管理今天的辽宁省沈阳市及其周边地区。

挹娄: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曾活跃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一带。

兴辽军:辽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管理今天的辽宁省西部地区。

昭德军:金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管理今天的辽宁省西部地区。

显德军:金代设立的军事行政区划,管理今天的辽宁省西部地区。

洪福源:元代高丽国的将领,曾率众归附元朝。

沈州: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一带,历史上曾为重要的行政和军事中心。

元贞二年:元朝年号,指公元1296年。

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元朝设立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沈阳及其周边地区的高丽移民和军民事务。

开元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大致位于今吉林省一带,历史上曾是女真族的发源地之一。

黑水靺鞨: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隋唐时期活跃于黑龙江流域,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渤海:唐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由靺鞨族建立,后被契丹所灭。

契丹:古代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曾建立辽朝,统治中国北方及东北地区。

女真: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后建立金朝,统治中国北方。

蒲鲜万奴:金朝末年的将领,曾据守辽东,后被元朝军队击败。

咸平府: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开原市一带,历史上曾是朝鲜半岛与中原地区的交界处。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位于今黑龙江省一带,主要居民为水达达和女直人。

汴梁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元朝时期的省级行政区划,管辖范围包括今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河南府路:河南府路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洛州,后改为河南府,宋代为西京,金代为中京金昌府。元代初期恢复为河南府,府治位于周朝的王城。

洛阳:洛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陕州:陕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唐代初期设立,后经历多次改名,元代仍为陕州,领有多个县。

南阳府:南阳府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唐代初期为宛州,后州废,以县属邓州,金代升为申州,元代升为南阳府。

汝宁府:汝宁府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唐代为蔡州,元代升为汝宁府,直隶行省,领有多个县和州。

归德府:归德府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唐代为宋州,后为睢阳郡,宋代升为南京,金代为归德府,元代仍为归德府,领有多个县和州。

睢阳:古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历史上曾为宋国都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宋城:宋代的城名,指睢阳在宋代时的名称。

徐州:古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历史上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彭城郡:唐代设立的郡,治所在今徐州市,后改为徐州。

武宁军:唐代设立的军镇,治所在徐州,后升为武宁军。

宿州:古地名,今安徽省宿州市,唐代设立,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保静军:宋代设立的军镇,治所在宿州。

邳州:古地名,今江苏省邳州市,唐代设立,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和军事中心。

淮阳军:宋代设立的军镇,治所在邳州。

亳州:古地名,今安徽省亳州市,唐代设立,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谯郡:唐代设立的郡,治所在亳州。

集庆军:宋代设立的军镇,治所在亳州。

襄阳路:元代设立的路,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和军事中心。

襄州:唐代设立的州,治所在襄阳。

襄阳郡:唐代设立的郡,治所在襄阳。

襄阳府:宋代设立的府,治所在襄阳。

蕲州路:元代设立的路,治所在今湖北省蕲春县,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蕲州:唐代设立的州,治所在蕲春。

蕲春郡:唐代设立的郡,治所在蕲春。

黄州路:元代设立的路,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黄州:唐代设立的州,治所在黄冈。

齐安郡:唐代设立的郡,治所在黄冈。

庐州路:元代设立的路,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庐江郡:唐代设立的郡,治所在庐州。

淮南西路:宋代设立的行政区划,治所在庐州。

和州:古地名,今安徽省和县,唐代设立,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历阳郡:唐代设立的郡,治所在和州。

无为州:古地名,今安徽省无为县,宋代设立,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六安州:古地名,今安徽省六安市,唐代设立,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安丰路:元代设立的路,治所在今安徽省寿县,历史上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寿州:唐代设立的州,治所在寿春。

寿春郡:唐代设立的郡,治所在寿春。

寿春府:宋代设立的府,治所在寿春。

安丰军:宋代设立的军镇,治所在安丰。

芍陂: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省寿县,由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用于灌溉农田。

万户府:元朝时期的军事和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户数和军队。

安抚司: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安抚和管理新归附的地区。

行省:元朝时期的省级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一定区域内的行政、军事等事务。

录事司: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记录和管理地方事务。

倚郭:指县城紧靠城墙,通常指县城的中心位置。

团练州:宋朝时期的一种地方行政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军事和治安。

宣慰司: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边疆地区。

总管府: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区域内的行政事务。

散府:元朝时期的一种地方行政单位,地位低于路,高于州。

肃政廉访司:元朝时期的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政情况。

高邮府:高邮府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高邮市。唐代为县,宋代升为军,元代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后改为府,属扬州路。

中兴路:中兴路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唐代为荆州,宋代为荆南府,元代至元十三年改为上路总管府,天历二年改为中兴路。

峡州路:峡州路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唐代为夷陵郡,宋代为峡州,元代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

安陆府:安陆府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唐代为郢州,宋代为京西南路,元代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

沔阳府:沔阳府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仙桃市。唐代为复州,宋代为竟陵郡,元代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沔阳府。

荆门州:荆门州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荆门市。唐代为县,宋代升为军,元代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四年升为府,十五年降为州。

德安府:德安府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唐代为安州,宋代为德安府,元代至元十三年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二-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元代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的行政区划及其历史沿革,反映了元代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辽阳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唐代以来一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元代通过设立行中书省,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文中提到的辽阳路、广宁府、婆娑府、懿州、盖州等地,不仅是元代东北地区的重要行政单位,也是历史上多个民族和政权争夺的焦点。特别是辽阳,作为辽代的东京,曾是辽朝的政治中心之一,金代和元代也继续沿用这一行政区划,显示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文中还提到了医巫闾山,这座山在古代被视为北方的镇山,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医巫闾山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山川的崇拜和祭祀传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此外,文中提到的肇州、大宁路、东宁路等地,反映了元代对东北亚地区的广泛统治。特别是东宁路的设立,显示了元代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控制,进一步扩展了元朝的疆域。

本文通过对元代东北地区行政区划的详细记载,不仅展示了元代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也反映了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辽阳、广宁、婆娑、懿州、盖州等地,不仅是元代东北地区的行政中心,也是历史上多个民族和政权争夺的焦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元代东北地区行政区划的详细记载,展示了元代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反映了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辽阳、广宁、婆娑、懿州、盖州等地,不仅是元代东北地区的行政中心,也是历史上多个民族和政权争夺的焦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及其历史沿革,反映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通过对沈州、开元路、咸平府等地的描述,可以看出元朝在东北地区的行政设置具有明显的军事和安抚性质,尤其是在处理高丽移民和女真、靺鞨等少数民族事务时,体现了元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文本中提到的渤海、契丹、女真等民族,反映了东北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民族共存与融合。渤海国的兴衰、契丹的崛起以及女真族的壮大,构成了东北地区复杂的历史脉络。元朝在统一这些地区后,通过设立安抚总管府、万户府等机构,有效地整合了当地的民族力量,巩固了边疆统治。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合兰府水达达等路的居民生活状态,描述了当地人以射猎为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元朝政府在治理边疆时采取的‘随俗而治’的灵活政策,尊重当地民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元朝政府在边疆治理中的智慧。

最后,文本对汴梁路的记载,反映了元朝对中原地区的重视。汴梁(今开封)作为历史上的重要都城,曾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元朝在此设立行中书省,不仅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对汴梁路及其属县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元朝在行政区划上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对地方经济的有效调控。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元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民族融合以及行政区划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成就。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代河南府路、南阳府、汝宁府和归德府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及其所辖县、州的情况。通过对这些府、州、县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元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的痕迹。

首先,河南府路的历史沿革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从唐代的洛州到宋代的西京,再到金代的中京金昌府,最终在元代恢复为河南府,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体现了政治权力的更迭,也反映了地理和人口的变化。洛阳作为河南府路的府治,其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次,南阳府和汝宁府的设立和变迁,展示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南阳府从唐代的宛州到金代的申州,再到元代的南阳府,其地位的提升反映了该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性。汝宁府的设立则体现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精细化,通过升格为散府,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

最后,归德府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唐代的宋州到宋代的南京,再到金代的归德府,元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行政区划,以适应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需求。归德府所辖的县和州,如睢阳、宁陵、下邑等,都是历史上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其变迁反映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元代行政区划的详细信息,还通过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的变化,展示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的痕迹。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元代历史、地理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元代时期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行政区划及其历史沿革,涉及多个州、郡、县的设置和变迁。这些地名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睢阳、徐州、宿州、邳州、亳州等地,均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和军事中心。这些地名的变迁,如睢阳在宋代称为宋城,元代仍称睢阳,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同一地区的不同命名和管理方式。徐州在唐代为彭城郡,后升为武宁军,宋代因之,元代降为下州,显示了行政区划的升降与政治权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襄阳路、蕲州路、黄州路、庐州路、安丰路等地,均为元代设立的路级行政区划。这些路的设立和变迁,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和调整。例如,襄阳路在元代初年为散府,后改为总管府,显示了元代对襄阳地区的重视。

再次,文本中提到的和州、无为州、六安州等地,均为元代设立的州级行政区划。这些州的设立和变迁,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细化和调整。例如,和州在元代初年为镇守万户府,后改为安抚司,再升为和州路,最后降为州,显示了元代对和州地区的管理方式的多次调整。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安丰路、寿州、寿春府等地,均为元代设立的路级和府级行政区划。这些路和府的设立和变迁,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和调整。例如,安丰路在元代初年为总管府,后定为散府,再升为路,显示了元代对安丰地区的管理方式的多次调整。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对元代行政区划的详细记载,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和调整,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地名和行政区划的变迁,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情况,反映了元朝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和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文中提到的‘芍陂’、‘万户府’、‘安抚司’等关键词,不仅展示了元朝在水利工程、军事管理和地方行政方面的成就,也体现了元朝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新归附地区的安抚政策。

文中提到的‘行省’、‘录事司’、‘宣慰司’等机构,显示了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层级分明和职责明确。这些机构的设立和运作,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团练州’、‘散府’等地方行政单位,这些单位的设立和调整,反映了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这些行政单位的设立和调整,元朝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地方上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元朝时期中国南方地区行政区划和地方治理的详细信息,也展示了元朝政府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成就和经验。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记载了元代时期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些行政区划及其历史沿革,反映了元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高邮府、中兴路、峡州路、安陆府、沔阳府、荆门州和德安府等地的描述,可以看出元代在行政区划上的调整和变化,体现了元代政府对地方管理的重视和细致。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地名和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移。例如,高邮府从唐代的县到宋代的军,再到元代的路和府,显示了其地位的逐步提升。中兴路从唐代的荆州到宋代的荆南府,再到元代的中兴路,体现了其作为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清晰地记录了各地行政区划的变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通过对各地户口和钱粮户数的记载,可以看出元代政府对人口和经济的重视,为研究元代社会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元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还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地方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对各地户口和钱粮户数的详细记载,为研究元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本文还反映了元代政府在行政区划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体现了元代政府在地方管理上的智慧和策略。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元代中部地区行政区划的详细记载,不仅展示了元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反映了元代政府在地方管理上的政策和措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研究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5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