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六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六-原文

◎地理六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管番民总管一。(本省陆站一百处,水站七十三处。)

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

武昌路,(上。)唐初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军。宋为荆湖北路。元宪宗末年,世祖南伐,自黄州阳罗洑,横桥梁,贯铁锁,至鄂州之白鹿矶,大兵毕渡,进薄城下,围之数月,既而解去,归即大位。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从阳罗洑南渡,权州事张晏然以城降,自是湖北州郡悉下。是年,立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并本道安抚司。十三年,设录事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十八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移宣慰司于潭州。十九年,随省处例罢宣慰司,本路隶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首来归附,又世祖亲征之地,改武昌路。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江夏,(中。倚郭。)咸宁,(下。)嘉鱼,(下。)蒲圻,(中。)崇阳,(中。)通城,(中。)武昌。(下。宋升寿昌军,以其为江西冲要地也。元因之。至元十四年,升散府,治本县。后革府,以县属本路。户一万五千八百五,口六万四千五百九十八。)

岳州路,(上。)唐巴州,又改岳州。宋为岳阳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立岳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万七千七百四十三。领司一、县三、州一。

录事司。

县三

巴陵,(上。倚郭。)临湘,(中。)华容。(中。)

州一

平江州,(下。)唐平江县,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州。

常德路,(上。)唐朗州。宋常德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户二十万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万六千四十二。领司一、县一、州二。州领一县。

录事司。

县一

武陵。(上。)

州二

桃源州,(中。)宋置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龙阳州,(下。)宋辰阳县,元元贞元年升州。领一县:

沅江。(下。本属朗州。后来属。)

澧州路,(上。)唐改澧阳郡,复改澧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澧州路总管府。户一十万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领司一、县三、州二。

录事司。

县三

澧阳,(上。倚郭。)石门,(上。)安乡。(下。)

州二

慈利州,(中。)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柿溪州。(下。)

辰州路,(下。)唐改卢溪郡,复改辰州。宋因之。元改辰州路。户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口一十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五。领县四:

沅陵,(中。)辰溪,(下。)卢溪。(下。)叙浦。(下。)

沅州路,(下。)唐巫州,又改沅州,又为潭阳郡,又改叙州。宋为镇远州。元至元十二年,立沅州安抚司。十四年,改沅州路总管府。户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五。领县三:

卢阳,(下。)黔阳,(下。)麻阳。(下。)

兴国路,(下。)本隋永兴县。宋置永兴军,又改兴国军。元至元十四年,升兴国路总管府,旧隶江西。三十年,自江西割隶湖广。户五万九百五十二,口四十万七千六百一十六。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至元十七年立。)

县三

永兴,(下。倚郭。)大冶,(下。)通山。(下。)

汉阳府,唐初为沔州,又改沔阳郡。宋为汉阳军。咸淳十年,郡守孟琦以城来归。元至元十四年,升汉阳府。户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万八百六十六。领县二:

汉阳,(至元二十二年,升中县。)汉川。(下。)

归州,(下。)唐初为归州,又改巴东郡,又复为归州。宋端平三年,元兵至江北,遂迁郡治于江南曲沱,次新滩,又次白沙南浦,今州治是也。德祐初归附。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归州路总管府。十六年,降为州。户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万九百六十四。领县三:

秭归,(下。倚郭。)巴东,(下。)兴山。

靖州路,(下。)唐为夷、播、叙三州之境。宋为诚州,复改靖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明年,改靖州路总管府。户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万五千九百五十五。领县三:

永平,(下。)会同,(下。)通道。(下。)

湖南道宣慰司

△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

天临路,(上。)唐为潭州长沙郡。宋为湖南安抚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行省于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户六十万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万一千一十。领司一、县五、州七。

录事司。(宋有兵马司,都监领之。元至元十四年改置。)

县五

长沙,(上。倚郭。)善化,(倚郭。)衡山,(上。南岳衡山在焉。)宁乡,(上。)安化。(下。)

州七

醴陵州,(中。)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浏阳州,(中。)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攸州,(中。)唐为县,属南云州。宋属潭州。元元贞元年升州。

湘乡州,(下。)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湘潭州,(中。)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益阳州,(中。)唐新康县。宋

安化县。元元贞元年,升为益阳州。

湘阴州,(下。)唐、宋皆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

衡州路,(上。)唐初为衡州,又改衡阳郡,又仍为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衡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为治所。十八年,移司于潭,衡州隶焉。户一十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领司一、县三。(本路屯田一百二十顷。)

录事司。(宋立兵马司,分在城民户为五厢。元至元十三年改立。)

县三

衡阳,(上。倚郭。)安仁,(下。)酃县。(下。)

道州路,(下。)唐为南营州,复改道州,复为江华郡。宋仍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道州路总管府。户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九百八十九。领司一、县四。

录事司。

县四

营道,(中。倚郭。)宁远,(中。)江华,(中。)永明。(下。)

永州路,(下。)唐改零陵郡为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永州路总管府。户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领司一、县三。(本路屯田一百三顷。)

录事司。

县三

零陵,(上。倚郭。)东安,(上。)祁阳。(中。)

郴州路,(下。)唐改桂阳郡为郴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郴州路总管府。户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至元十四年改立。)

县六

郴阳,(中。倚郭。旧为敦化县,至元十三年,改今名。)宜章,(中。)永兴,(中。)兴宁,(下。)桂阳,(下。)桂东。(下。)

全州路,(下。)石晋于清湘县置全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全州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万五百一十九。领司一、县二。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立。)

县二

清湘,(上。倚郭。)灌阳。(下。)

宝庆路,(下。)唐邵州,又为邵阳郡。宋仍为邵州,又升宝庆府。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宝庆路总管府。户七万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万六千一百五。领司一、县二。

录事司。

县二

邵阳,(上。倚郭。)新化。(中。)

武冈路,(下。)唐武冈县。宋升为军。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升武冈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万六千八百六十三。领司一、县三。(本路屯田八十六顷。)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领四厢,至元十五年改立。)

县三

武冈,(上。倚郭。)新宁,(下。)绥宁。(下。)

桂阳路,(下。)唐郴州。宋升桂阳军。元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14年,升桂阳路总管府。户六万五千五十七,口一十万二千二百四。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平阳,(上。)临武,(中。)蓝山。(下。)

茶陵州,(下。)唐为县,隶南云州。宋隶衡州,升为军,复为县。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万七千二百二。

耒阳州,(下。)唐、宋皆为县,隶湘东郡。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万一十。

常宁州,(下。)唐为县,隶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万九千四百二。

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大德二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言:“比者黄圣许叛乱,逃窜交趾,遗弃水田五百四十五顷,请募溪洞徭、獞民丁,于上浪、忠州诸处开屯耕种,缓急则令击贼,深为便益。”从之。)

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

静江路,(上。)唐初为桂州,又改始安郡,又改建陵郡,又置桂管,又升静江军。宋仍为静江军。元至元十三年,立广西道宣抚司。十四年,改宣慰司。十五年,为静江路总管府。元贞元年,并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仍分司邕州。户二十一万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八。领司一、县十。

录事司。

县十

临桂,(上。倚郭。)兴安,(下。)灵川,(下。)理定,(下。)义宁,(下。)修仁,(下。)荔浦,(下。)阳朔,(下。)永福,(下。)古县。(下。)

南宁路,(下。)唐初为南晋州,又改邕州,又为永宁郡。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六年,改为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洞镇抚。泰定元年,改为南宁路。户一万五百四十二,口二万四千五百二十。领司一、县二。

录事司。

县二

宣化,(下。)武缘。(下。)

梧州路,(下。)唐改苍梧郡,又仍为梧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梧州路总管府。户五千二百,口一万九百一十。领县一:

苍梧。(下。)

浔州路,(下。)唐改浔江郡,又仍为浔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为总管府。户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十九。领县二:

桂平,(下。)平南。(下。)

柳州路,(下。)唐改龙城郡,又改柳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柳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万六百九十四。领县三:

柳城,(下。倚郭。)马平,(下。)洛容。(下。)

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唐为龙水郡,又改粤州。宋为庆

远府。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中书省臣言:“南丹州安抚司及庆远路相去为近,所隶户少,请省之。”遂立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户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万二百五十三。领县五:

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

平乐府,唐以平乐县置乐州,复改昭州,又为平乐郡,又仍为昭州。宋因之。元改为平乐府。户七千六十七,口三万三千八百二十。领县四:

平乐,(下。倚郭。)恭城,(下。)立山,(下。)龙平。(下。)

郁林州,(下。)唐为南尹州,又改贵州,又为郁林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户九千五十三,口五万一千五百二十八。领县三:

南流,(下。)兴业,(下。)博白。(下。)

容州,(下。)唐改铜州为容州,又改普宁郡,又置管内经略使。宋为宁远军。至元十三年,改安抚司。十六年,改容州路总管府。户二千九百九十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领县三:

普宁,(下。)北流,(下。)陆川。(下。)

象州,(下。)唐改为象郡,又改象州。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五年,改象州路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万二千一百二十六。领县三:

阳寿,(下。)来宾,(下。)武仙。(下。)

宾州,(下。)唐以岭方县地置南方州,又为宾州,又改安城郡,又改岭方郡,又仍为宾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下路总管府。户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万八千八百七十九。领县三:

岭方,(下。倚郭。)上林,(下。)迁江。(下。)

横州,(下。)唐初为简州,又改南简州,又改横州,又为宁浦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抚司。十六年,改总管府。户四千九十八,口三万一千四百七十六。领县二:

宁浦,(下。倚郭。)永淳。(下。)

融州,(下。)唐初为融州,又改融水郡,后仍为融州。宋为清远军。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融州路总管府。二十二年,改散州。户二万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万九千三百三十四。领县二:

融水,(下。)怀远。(下。)

藤州,(下。)唐改感义郡,后仍为藤州。宋徙州治于大江西岸。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四千二百九十五,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八。领县二:

镡津,(下。)岑溪。(下。)

贺州,(下。)唐改临贺郡,后仍为贺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万九千二百三十五。领县四:

临贺,(下。倚郭。)富川,(下。)桂岭,(下。)怀集,(下。宋属广州,至元十五年,以隶本州。)

贵州,(下。)唐改怀泽郡,后仍为贵州。元至元十四年,领郁林县。大德九年,省县,止行州事。户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万八百一十一。(贵州地接八番,与播州相去二百余里,乃湖广、四川、云南喉衿之地。大德六年,云南行省右丞刘深征八百媳妇,至贵州科夫,致宋隆济等纠合诸蛮为乱,水东、水西、罗鬼诸蛮皆叛,刘深伏诛。)

左江。(左江出源州界,至合江镇与右江水合为一,流入横州号郁江。)

思明路,户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

太平路,户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六。

右江。(右江源出峨利州,与大理大盘水通。大盘在大理之威楚州。)

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户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万六千九百一。

来安路军民总管府。

镇安路。(以上并阙。)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至元三十年立。)

雷州路,(下。)唐初为南合州,又更名东合州,又为海康郡,又改雷州。元至元十五年,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南征海外四州,雷州归附,初置安抚司。十七年,即此州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抚司为总管府,隶宣慰司。户八万九千五百三十五,口一十二万五千三百一十。(本路屯田一百六十五顷有奇。)领县三:

海康,(中。)徐闻,(下。)遂溪。(下。)

化州路,(下。)唐置罗州、辩州。宋废罗州入辩州。复改辩州曰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抚司。十七年,改总管府。户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顷有奇。)领县三:

石龙,(下。)吴川,(下。)石城。(下。)

高州路,(下。)唐为高凉郡,又为高州。宋废高州入窦州,后复置。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总管府。户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万三千四百九十三。(本路屯田四十五顷。)领县三:

电白,(下。)茂名,(下。)信宜。(下。)

钦州路,(下。)唐为宁越郡,又为钦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抚司。十七年,改总管府。户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万一千三百九十三。领县二:

安远,(下。)灵山。(下。)

廉州路,(下。)唐为合浦郡,又改廉州。元至元十七年,设总管府。户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六。(本路屯田四顷有奇。)领县二:

合浦,(下。倚郭。)石康。(下。)

乾宁军民安抚司,唐以崖州之琼山置琼州,又为琼山郡。宋为琼管安抚都监。元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乾宁军民安抚司。户七万五千八

百三十七,口一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四。(本路屯田二百九十余顷。)领县七:

琼山,(下。倚郭。)澄迈,(下。)临高,(下。)文昌,(下。)乐会,(下。)会同,(下。)定安。(下。)

南宁军,唐儋州,改昌化郡。宋改昌化军,又改南宁军。元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二。领县三:

宜伦,(下。)昌化,(下。)感恩。(下。)

万安军,唐万安州。宋更为军。元至元十五年,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领县二:

万安,(下。倚郭。)陵水。(下。)

吉阳军,唐振州。宋改崖州,又为朱崖郡,又改吉阳军。元至元收附后,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领县一:

宁远。(下。)

八番顺元蛮夷官。(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遣两淮招讨司经历刘继昌招降西南诸番,以龙方零为小龙番静蛮军安抚使,龙文求卧龙番南宁州安抚使,龙延三大龙番应天府安抚使,程延随程番武盛军安抚使,洪延畅洪番永盛军安抚使,韦昌盛方番河中府安抚使,石延异石番太平军安抚使,卢延陵卢番静海军安抚使,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抚使,并怀远大将军、虎符,仍以兵三千戍之。是年,宣慰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罗氏等国已归附者,具以来上,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凡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万九千四百。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龙番三百六十寨。二十八年,从杨胜请,割八番洞蛮,自四川行省隶湖广行省。三十年,四川行省官言:“思、播州元隶四川,近改入湖广,今土人愿仍其旧。”有旨遣问,还云,田氏、杨氏言,昨赴阙廷,取道湖广甚便,况百姓相邻,驿传已立,愿隶平章答剌罕。)

罗番遏蛮军安抚司。

程番武盛军安抚司。

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

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

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

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

木瓜犵狫蛮夷军民长官。

韦番蛮夷长官。

洪番永盛军安抚司。

方番河中府安抚司。

卢番静海军安抚司。

卢番蛮夷军民长官。

定远府。

桑州。

章龙州。

必化州。

小罗州。

下思同州。

朝宗县。上桥县。新安县。麻峡县。瓮蓬县。小罗县。章龙县。

乌山县。华山县。都云县。罗博县。

管番民总管。

小程番。(以下各设蛮夷军民长官。)

中嶆百纳等处。

底窝紫江等处。

瓮眼纳八等处。

独塔等处。

客当刻地等处。

天台等处。

梯下。

党兀等处。

勇都朱砂古〈土瓦〉等处。

大小化等处。

洛甲洛屯等处。

低当低界等处。

独石寨。

百眼佐等处。

罗来州。

那历州。

重州。

阿孟州。

上龙州。

峡江州。

罗赖州。

桑州。

白州。

北岛州。

罗那州。

龙里等寨。

六寨等处。

帖犵狫等处。

本当三寨等处。

山斋等处。

羡塘带夹等处。

都云桑林独立等处。

六洞柔远等处。

竹古弄等处。

中都云板水等处。

金竹府。(古〈土瓦〉县。)

都云军民府。

万平等处。

南宁。

丹竹等处。

陈蒙。

李稍李殿等处。

阳安等处。

八千蛮。

恭焦溪等处。

都镇。

平溪等处。

平月。

李崖等处。

阳并等处。

卢山等处。

乖西军民府。(皇庆元年立,以土官阿马知府事,佩金符。)

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讨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

雍真乖西葛蛮等处。

葛蛮雍真等处。

曾竹等处。(大德七年,顺元同知宣抚事阿重尝为曾竹蛮夷长官,以其叔父宋隆济结诸蛮为乱,弃家朝京师,陈其事宜,深入乌撒、乌蒙,至于水东,招谕木楼苗、狫,生获隆济以献。)

龙平寨。

骨龙等处。

底寨等处。

茶山百纳等处。

纳坝紫江等处。

磨坡雷波等处。

漕泥等处。

青山远地等处。

木窝普冲普得等处。

武当等处。

养龙坑宿徵等处。

骨龙龙里清江水楼雍眼等处。

高桥青塘鸭水等处。

落邦札佐等处。

平迟安德等处。

六广等处。

贵州等处。

施溪样头。

朵泥等处。

水东。

市北洞。

思州军民安抚司。(婺川县。)

镇远府。

楠木洞。

古州八万洞。

偏桥中寨。

野鸡平。

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

思印江等处。

石千等处。

晓爱泸洞赤溪等处。

卑带洞大小田等处。

黄道溪。

省溪坝场等处。

金容金达等处。

台蓬若洞住溪等处。

洪安等处。

葛章葛商等处。

平头著可通达等处。

溶江芝子平茶等处。

亮寨。

沿河。

龙泉平。(思州旧治龙泉,及火其城,即移治清江。至元十七年,敕徙安抚司还旧治。)

佑溪。

水特姜。

杨溪公俄等处。

麻勇洞。

恩勒洞。

大万山苏葛办等处。

五寨铜人等处。

铜人大小江等处。

德明洞。

鸟罗龙干等处。

西山大洞等处。

秃罗。

浦口。

高丹。

福州。

永州。

乃州。

銮州。

程州。

三旺州。

地州。

忠州。

天州。

文州。

合凤州。

芝山州。

安习州。

茆惸等团。

荔枝。

安化上中下蛮。

曹滴等洞。

洛卜寨。

麦着土村。

衙迪洞。

会溪施容等

同者,附注于下。按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火敦,译言星宿也。

(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西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帝师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

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亦里出,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忽阑。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流入赤宾,其流浸大,始名黄河,然水犹清,人可涉。

(思本曰:“忽阑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岭,绵亘千里,水流五百余里,注也里出河。也里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余里,始与黄河合。”)

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也孙斡论,译言九渡,通广五七里,可度马。又四五日,水浑浊,土人抱革囊,骑过之。聚落纠木干象舟,傅髦革以济,仅容两人。自是两山峡束,广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测。

朵甘思东北有大雪山,名亦耳麻不莫剌,其山最高,译言腾乞里塔,即昆仑也。山腹至顶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远年成冰时,六月见之。自八九股水至昆仑,行二十日。

(思本曰:“自浑水东北流二百余里,与怀里火秃河合。怀里火秃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余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余里,过郎麻哈地。又正北流一百余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余里,又折而正北流一百余里,又折而东流,过昆仑山下,番名亦耳麻不莫剌。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绵亘五百余里,河随山足东流,过撒思加阔即、阔提地。”)

河行昆仑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阔即及阔提,二地相属。又三日,地名哈剌别里赤儿,四达之冲也,多寇盗,有官兵镇之。近北二日,河水过之。

(思本曰:“河过阔提,与亦西八思今河合。亦西八思今河源自铁豹岭之北,正北流凡五百余里,而与黄河合。”)

昆仑以西,人简少,多处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其东,山益高,地亦渐下,岸狭隘,有狐可一跃而越之处。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邻哈剌,译言细黄河也。

(思本曰:“哈剌河自白狗岭之北,水西北流五百余里,与黄河合。”)

又两日,水南来,名乞儿马出。二水合流入河。

(思本曰:“自哈剌河与黄河合,正北流二百余里,过阿以伯站,折而西北流,经昆仑之北二百余里,与乞里马出河合。乞里马出河源自威、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当州境,正北流四百余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余里,与黄河合。”)

河水北行,转西流,过昆仑北,一向东北流,约行半月,至贵德州,地名必赤里,始有州治官府。州隶吐蕃等处宣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积石州,即《禹贡》积石。五日,至河州安乡关。一日,至打罗坑。东北行一日,洮河水南来入河。

(思本曰:“自乞里马出河与黄河合,又西北流,与鹏拶河合。鹏拶河源自鹏拶山之西北,水正西流七百余里,过札塞塔失地,与黄河合。折而西北流三百余里,又折而东北流,过西宁州、贵德州、马岭凡八百余里,与邈水合。邈水源自青唐宿军谷,正东流五百余里,过二巴站与黄河合,又东北流,过土桥站古积石州来羌城、廓州构米站界都城凡五百余里,过河州与野庞河合。野庞河源自西倾山之北,水东北流凡五百余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余里,过踏白城银川站与湟水、浩亹河合。湟水源自祁连山下,正东流一千余里,注浩亹河。浩亹河源自删丹州之南删丹山下,水东南流七百余里,注湟水,然后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余里,与洮河合。洮河源自羊撒岭北,东北流,过临洮府凡八百余里,与黄河合。”)

又一日,至兰州,过北卜渡。至鸣沙州,过应吉里,正东行。至宁夏府南,东行,即东胜州,隶大同路。自发源至汉地,南北涧溪,细流傍贯,莫知纪极。山皆草石,至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盖乞儿马出及贵德必赤里也。

(思本曰:“自洮水与河合,又东北流,过达达地,凡八百余里。过丰州西受降城,折而正东流,过达达地古天德军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凡七百余里。折而正南流,过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与黑河合。黑河源自渔阳岭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余里,与黄河合。又正南流,过保德州、葭州及兴州境,又过临州,凡一千余里,与吃那河合。吃那河源自古宥州,东南流,过陕西省绥德州,凡七百余里,与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延安河合。延安河源自陕西芦子关乱山中,南流三百余里,过延安府,折而正东流三百里,与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汾河合。汾河源自河东朔、武州之南乱山中,西南流,过管州,冀宁路汾州,霍州,晋宁路绛州,又西流,至龙门,凡一千二百余里,始与黄河合。又南流二百里,过河中府,遇潼关与太华大山绵亘,水势不可复南,乃折而东流。大概河源东北流,所历皆西番地,至兰州凡四千五百余里,始入中国。又东北流,过达达地,凡二千五百余里,始入河东境内。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八百余里。通计九千余里

广西界,虽名州,其实洞也。)

古州,在北江。

仙州,古龙编。

富良。

司农。(一云杨舍。)

定边。(一云明媚。)

万涯。(一云明黄。)

文周。(一云门州。)

七源。

思浪。

大原。(一云黄源。)

通农。

罗顺。(一云来神。)

梁舍。(一云梁个。)

平源。

光州。(一云明苏。)

渭龙。(一云乙舍。)

道黄。(即平林场。)

武宁。(此以下县,接云南、广西界,虽名县,其实洞也。)

万载。

丘温。

新立。

恍县。

纸县。

历县。

阑桥。

乌延。

古勇。

供县。

窟县。

上坡。

门县。

清化府路,汉九真。隋、唐为爱州。其属邑更号曰江、曰场、曰甲、曰社。

梁江。

波龙江。

古农江。

宋舍江。

茶江。

安暹江。

分场。古文场。

古藤甲。

支明甲。

古弘甲。

古战甲。

缘甲。

〈弓安〉府路,汉日南。隋、唐为驩州。

倍江。

恶江。

偈江。

尚路社。

唐舍社。

张舍社。

演州路,本日南属县,曰扶演、安仁。唐改演州。

孝江。

多壁场。

巨赖社。

他袁社。

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县,东滨海,西际真蜡,南接扶南,北连九德。东汉末,区连杀象林令,自立国,称林邑。唐时有环王者,徙国于占,曰占城。今布政乃林邑故地。

自安南大罗城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

边氓服役

占城。

王琴。

蒲伽。

道览。

渌淮。

稔婆逻。

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六-译文

地理第六部分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下设三十个路、十三个州、三个府、十五个安抚司、三个军,附属三个府、十七个州、一百五十个县,管理一个番民总管。(本省有陆站一百处,水站七十三处。)

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

武昌路,(上等。)唐朝初年为鄂州,后改为江夏郡,再升为武昌军。宋朝时为荆湖北路。元宪宗末年,世祖南征,从黄州阳罗洑,横跨桥梁,贯穿铁锁,到达鄂州的白鹿矶,大军全部渡江,逼近城下,围城数月,后解围而去,归即大位。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从阳罗洑南渡,权州事张晏然献城投降,自此湖北州郡全部归附。同年,设立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并本道安抚司。十三年,设立录事司。十四年,设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抚司为鄂州路总管府,并将鄂州行省并入潭州行省。十八年,将潭州行省迁至鄂州,宣慰司迁至潭州。十九年,随省处例罢宣慰司,本路隶属行省。大德五年,因鄂州最早归附,又是世祖亲征之地,改名为武昌路。户数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人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至元二十七年的户籍数据。)下设一个司、七个县。

录事司。

七个县

江夏,(中等。倚郭。)咸宁,(下等。)嘉鱼,(下等。)蒲圻,(中等。)崇阳,(中等。)通城,(中等。)武昌。(下等。宋朝升为寿昌军,因它是江西的要冲之地。元朝沿用。至元十四年,升为散府,治所在本县。后撤销府,将县属本路。户数一万五千八百零五,人口六万四千五百九十八。)

岳州路,(上等。)唐朝时为巴州,后改为岳州。宋朝时为岳阳军。元朝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设立岳州路总管府。户数十三万七千五百零八,人口七十八万七千七百四十三。下设一个司、三个县、一个州。

录事司。

三个县

巴陵,(上等。倚郭。)临湘,(中等。)华容。(中等。)

一个州

平江州,(下等。)唐朝时为平江县,宋朝沿用。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常德路,(上等。)唐朝时为朗州。宋朝时为常德府。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户数二十万六千四百二十五,人口一百零二万六千零四十二。下设一个司、一个县、两个州。州下设一个县。

录事司。

一个县

武陵。(上等。)

两个州

桃源州,(中等。)宋朝时设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龙阳州,(下等。)宋朝时为辰阳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下设一个县:

沅江。(下等。原属朗州。后来归属。)

澧州路,(上等。)唐朝时改为澧阳郡,后又改为澧州。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户数十万九千九百八十九,人口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下设一个司、三个县、两个州。

录事司。

三个县

澧阳,(上等。倚郭。)石门,(上等。)安乡。(下等。)

两个州

慈利州,(中等。)唐朝、宋朝时皆为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柿溪州。(下等。)

辰州路,(下等。)唐朝时改为卢溪郡,后又改为辰州。宋朝沿用。元朝改为辰州路。户数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人口十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五。下设四个县:

沅陵,(中等。)辰溪,(下等。)卢溪。(下等。)叙浦。(下等。)

沅州路,(下等。)唐朝时为巫州,后改为沅州,又为潭阳郡,再改为叙州。宋朝时为镇远州。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沅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沅州路总管府。户数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人口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五。下设三个县:

卢阳,(下等。)黔阳,(下等。)麻阳。(下等。)

兴国路,(下等。)原为隋朝的永兴县。宋朝时设立永兴军,后改为兴国军。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兴国路总管府,原属江西。三十年,从江西划归湖广。户数五万零九百五十二,人口四十万七千六百一十六。下设一个司、三个县。

录事司。(至元十七年设立。)

三个县

永兴,(下等。倚郭。)大冶,(下等。)通山。(下等。)

汉阳府,唐朝初年为沔州,后改为沔阳郡。宋朝时为汉阳军。咸淳十年,郡守孟琦献城归附。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汉阳府。户数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六,人口四万零八百六十六。下设两个县:

汉阳,(至元二十二年,升为中等县。)汉川。(下等。)

归州,(下等。)唐朝初年为归州,后改为巴东郡,又恢复为归州。宋朝端平三年,元兵到达江北,遂将郡治迁至江南曲沱,次新滩,再迁至白沙南浦,今州治所在。德祐初年归附。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归州路总管府。十六年,降为州。户数七千四百九十二,人口一万零九百六十四。下设三个县:

秭归,(下等。倚郭。)巴东,(下等。)兴山。

靖州路,(下等。)唐朝时为夷、播、叙三州之地。宋朝时为诚州,后改为靖州。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安抚司,次年,改为靖州路总管府。户数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人口六万五千九百五十五。下设三个县:

永平,(下等。)会同,(下等。)通道。(下等。)

湖南道宣慰司

△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

天临路,(上等。)唐朝时为潭州长沙郡。宋朝时为湖南安抚司。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安抚司。十四年,设立行省,改为潭州路总管府。十八年,将行省迁至鄂州,湖南道宣慰司治所迁至潭州。天历二年,因潜邸所在,改为天临路。户数六十万三千五百零一,人口一百零八万一千零一十。下设一个司、五个县、七个州。

录事司。(宋朝时有兵马司,由都监统领。元朝至元十四年改置。)

五个县

长沙,(上等。倚郭。)善化,(倚郭。)衡山,(上等。南岳衡山在此。)宁乡,(上等。)安化。(下等。)

七个州

醴陵州,(中等。)唐朝、宋朝时皆为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浏阳州,(中等。)唐朝、宋朝时皆为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攸州,(中等。)唐朝时为县,属南云州。宋朝属潭州。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湘乡州,(下等。)唐朝、宋朝时皆为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湘潭州,(中等。)唐朝、宋朝时皆为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益阳州,(中等。)唐朝时为新康县。宋朝

安化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益阳州。

湘阴州,(下等州。)唐朝、宋朝都是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

衡州路,(上等路。)唐朝初年为衡州,后改为衡阳郡,又恢复为衡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衡州路总管府。十五年,设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为治所。十八年,将宣慰司移至潭州,衡州隶属于潭州。户数十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三,人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管辖一个司、三个县。(本路屯田一百二十顷。)

录事司。(宋朝设立兵马司,将城内民户分为五厢。元朝至元十三年改为录事司。)

三个县:

衡阳,(上等县。倚郭。)安仁,(下等县。)酃县。(下等县。)

道州路,(下等路。)唐朝为南营州,后改为道州,又改为江华郡。宋朝仍为道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道州路总管府。户数七万八千零一十八,人口十万零九百八十九。管辖一个司、四个县。

录事司。

四个县:

营道,(中等县。倚郭。)宁远,(中等县。)江华,(中等县。)永明。(下等县。)

永州路,(下等路。)唐朝将零陵郡改为永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永州路总管府。户数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六,人口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管辖一个司、三个县。(本路屯田一百零三顷。)

录事司。

三个县:

零陵,(上等县。倚郭。)东安,(上等县。)祁阳。(中等县。)

郴州路,(下等路。)唐朝将桂阳郡改为郴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郴州路总管府。户数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人口九万五千一百一十九。管辖一个司、六个县。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至元十四年改为录事司。)

六个县:

郴阳,(中等县。倚郭。旧为敦化县,至元十三年改为今名。)宜章,(中等县。)永兴,(中等县。)兴宁,(下等县。)桂阳,(下等县。)桂东。(下等县。)

全州路,(下等路。)石晋在清湘县设置全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全州路总管府。户数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人口二十四万零五百一十九。管辖一个司、两个县。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至元十五年改为录事司。)

两个县:

清湘,(上等县。倚郭。)灌阳。(下等县。)

宝庆路,(下等路。)唐朝为邵州,又改为邵阳郡。宋朝仍为邵州,后升为宝庆府。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宝庆路总管府。户数七万二千三百零九,人口十二万六千一百零五。管辖一个司、两个县。

录事司。

两个县:

邵阳,(上等县。倚郭。)新化。(中等县。)

武冈路,(下等路。)唐朝为武冈县。宋朝升为军。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安抚司。十四年,升为武冈路总管府。户数七万七千二百零七,人口三十五万六千八百六十三。管辖一个司、三个县。(本路屯田八十六顷。)

录事司。(旧有兵马司,领四厢,至元十五年改为录事司。)

三个县:

武冈,(上等县。倚郭。)新宁,(下等县。)绥宁。(下等县。)

桂阳路,(下等路。)唐朝为郴州。宋朝升为桂阳军。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置安抚司。十四年,升为桂阳路总管府。户数六万五千零五十七,人口十万二千二百零四。管辖一个司、三个县。

录事司。

三个县:

平阳,(上等县。)临武,(中等县。)蓝山。(下等县。)

茶陵州,(下等州。)唐朝为县,隶属于南云州。宋朝隶属于衡州,升为军,后又恢复为县。元朝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数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人口十七万七千二百零二。

耒阳州,(下等州。)唐朝、宋朝都是县,隶属于湘东郡。元朝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数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人口十一万零一十。

常宁州,(下等州。)唐朝为县,隶属于衡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户数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人口六万九千四百零二。

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大德二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上奏:“近来黄圣许叛乱,逃窜到交趾,遗弃水田五百四十五顷,请求招募溪洞的徭、獞民丁,在上浪、忠州等地开垦屯田耕种,紧急时可以让他们抵御贼寇,非常便利。”皇帝同意了。)

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

静江路,(上等路。)唐朝初年为桂州,后改为始安郡,又改为建陵郡,又设置桂管,又升为静江军。宋朝仍为静江军。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广西道宣抚司。十四年,改为宣慰司。十五年,设为静江路总管府。元贞元年,将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合并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仍分司于邕州。户数二十一万零八百五十二,人口一百三十五万二千六百七十八。管辖一个司、十个县。

录事司。

十个县:

临桂,(上等县。倚郭。)兴安,(下等县。)灵川,(下等县。)理定,(下等县。)义宁,(下等县。)修仁,(下等县。)荔浦,(下等县。)阳朔,(下等县。)永福,(下等县。)古县。(下等县。)

南宁路,(下等路。)唐朝初年为南晋州,后改为邕州,又改为永宁郡。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安抚司。十六年,改为邕州路总管府,兼管左右两江溪洞镇抚。泰定元年,改为南宁路。户数一万零五百四十二,人口二万四千五百二十。管辖一个司、两个县。

录事司。

两个县:

宣化,(下等县。)武缘。(下等县。)

梧州路,(下等路。)唐朝改为苍梧郡,后又恢复为梧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置安抚司。十六年,改为梧州路总管府。户数五千二百,人口一万零九百一十。管辖一个县:

苍梧。(下等县。)

浔州路,(下等路。)唐朝改为浔江郡,后又恢复为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安抚司。十六年,改为总管府。户数九千二百四十八,人口三万零八十九。管辖两个县:

桂平,(下等县。)平南。(下等县。)

柳州路,(下等路。)唐朝改为龙城郡,又改为柳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置安抚司。十六年,改为柳州路总管府。户数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三,人口三万零六百九十四。管辖三个县:

柳城,(下等县。倚郭。)马平,(下等县。)洛容。(下等县。)

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唐朝为龙水郡,又改为粤州。宋朝为庆

远府。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为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中书省大臣上奏说:“南丹州安抚司和庆远路距离较近,所管辖的户数较少,建议合并。”于是设立了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户数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七,人口五万零二百五十三。管辖五个县:

宜山,(下等。)忻城,(下等。)天河,(下等。)思恩,(下等。)河池。(下等。)

平乐府,唐朝以平乐县设立乐州,后又改为昭州,再改为平乐郡,后又恢复为昭州。宋朝沿袭。元朝改为平乐府。户数七千零六十七,人口三万三千八百二十。管辖四个县:

平乐,(下等。倚郭。)恭城,(下等。)立山,(下等。)龙平。(下等。)

郁林州,(下等。)唐朝为南尹州,后改为贵州,又改为郁林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户数九千零五十三,人口五万一千五百二十八。管辖三个县:

南流,(下等。)兴业,(下等。)博白。(下等。)

容州,(下等。)唐朝将铜州改为容州,又改为普宁郡,并设立管内经略使。宋朝为宁远军。元朝至元十三年,改为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为容州路总管府。户数二千九百九十九,人口七千八百五十四。管辖三个县:

普宁,(下等。)北流,(下等。)陆川。(下等。)

象州,(下等。)唐朝改为象郡,又改为象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安抚司。至元十五年,改为象州路总管府。户数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八,人口九万二千一百二十六。管辖三个县:

阳寿,(下等。)来宾,(下等。)武仙。(下等。)

宾州,(下等。)唐朝以岭方县地设立南方州,又改为宾州,再改为安城郡,又改为岭方郡,后又恢复为宾州。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为下路总管府。户数六千一百四十八,人口三万八千八百七十九。管辖三个县:

岭方,(下等。倚郭。)上林,(下等。)迁江。(下等。)

横州,(下等。)唐朝初年为简州,又改为南简州,再改为横州,又改为宁浦郡。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为总管府。户数四千零九十八,人口三万一千四百七十六。管辖两个县:

宁浦,(下等。倚郭。)永淳。(下等。)

融州,(下等。)唐朝初年为融州,又改为融水郡,后又恢复为融州。宋朝为清远军。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为融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改为散州。户数二万一千三百九十三,人口三万九千三百三十四。管辖两个县:

融水,(下等。)怀远。(下等。)

藤州,(下等。)唐朝改为感义郡,后又恢复为藤州。宋朝将州治迁至大江西岸。元朝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数四千二百九十五,人口一万一千二百一十八。管辖两个县:

镡津,(下等。)岑溪。(下等。)

贺州,(下等。)唐朝改为临贺郡,后又恢复为贺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数八千六百七十六,人口三万九千二百三十五。管辖四个县:

临贺,(下等。倚郭。)富川,(下等。)桂岭,(下等。)怀集,(下等。宋朝属广州,至元十五年,划归本州。)

贵州,(下等。)唐朝改为怀泽郡,后又恢复为贵州。元朝至元十四年,管辖郁林县。大德九年,撤销县,仅行州事。户数八千八百九十一,人口二万零八百一十一。(贵州地接八番,与播州相距二百余里,是湖广、四川、云南的咽喉要地。大德六年,云南行省右丞刘深征讨八百媳妇,至贵州科夫,导致宋隆济等人纠合诸蛮叛乱,水东、水西、罗鬼诸蛮皆叛,刘深被处死。)

左江。(左江发源于源州界,至合江镇与右江汇合,流入横州称为郁江。)

思明路,户数四千二百二十九,人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

太平路,户数五千三百一十九,人口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六。

右江。(右江发源于峨利州,与大理的大盘水相通。大盘在大理的威楚州。)

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户数二千九百九十一,人口一万六千九百零一。

来安路军民总管府。

镇安路。(以上均缺。)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至元三十年设立。)

雷州路,(下等。)唐朝初年为南合州,又更名为东合州,又改为海康郡,再改为雷州。元朝至元十五年,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南征海外四州,雷州归附,初设安抚司。至元十七年,以此州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抚司为总管府,隶属宣慰司。户数八万九千五百三十五,人口十二万五千三百一十。(本路屯田一百六十五顷有余。)管辖三个县:

海康,(中等。)徐闻,(下等。)遂溪。(下等。)

化州路,(下等。)唐朝设立罗州、辩州。宋朝撤销罗州并入辩州。后又将辩州改为化州。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安抚司。至元十七年,改为总管府。户数一万九千七百四十九,人口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顷有余。)管辖三个县:

石龙,(下等。)吴川,(下等。)石城。(下等。)

高州路,(下等。)唐朝为高凉郡,又改为高州。宋朝撤销高州并入窦州,后又恢复。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安抚司。至元十七年,改为总管府。户数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五,人口四万三千四百九十三。(本路屯田四十五顷。)管辖三个县:

电白,(下等。)茂名,(下等。)信宜。(下等。)

钦州路,(下等。)唐朝为宁越郡,又改为钦州。宋朝沿袭。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安抚司。至元十七年,改为总管府。户数一万三千五百五十九,人口六万一千三百九十三。管辖两个县:

安远,(下等。)灵山。(下等。)

廉州路,(下等。)唐朝为合浦郡,又改为廉州。元朝至元十七年,设立总管府。户数五千九百九十八,人口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六。(本路屯田四顷有余。)管辖两个县:

合浦,(下等。倚郭。)石康。(下等。)

乾宁军民安抚司,唐朝以崖州的琼山设立琼州,又改为琼山郡。宋朝为琼管安抚都监。元朝至元十五年,隶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天历二年,因皇帝曾在此居住,改为乾宁军民安抚司。户数七万五千八

一百三十七,人口十二万八千一百八十四。(本路屯田二百九十余顷。)管辖七个县:

琼山,(下等。倚郭。)澄迈,(下等。)临高,(下等。)文昌,(下等。)乐会,(下等。)会同,(下等。)定安。(下等。)

南宁军,唐代为儋州,后改为昌化郡。宋代改为昌化军,又改为南宁军。元代至元十五年,隶属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数九千六百二十七,人口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二。管辖三个县:

宜伦,(下等。)昌化,(下等。)感恩。(下等。)

万安军,唐代为万安州。宋代改为军。元代至元十五年,隶属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数五千三百四十一,人口八千六百八十六。管辖两个县:

万安,(下等。倚郭。)陵水。(下等。)

吉阳军,唐代为振州。宋代改为崖州,又为朱崖郡,又改为吉阳军。元代至元收附后,隶属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户数一千四百三十九,人口五千七百三十五。管辖一个县:

宁远。(下等。)

八番顺元蛮夷官。(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派遣两淮招讨司经历刘继昌招降西南诸番,任命龙方零为小龙番静蛮军安抚使,龙文求为卧龙番南宁州安抚使,龙延三为大龙番应天府安抚使,程延随为程番武盛军安抚使,洪延畅为洪番永盛军安抚使,韦昌盛为方番河中府安抚使,石延异为石番太平军安抚使,卢延陵为卢番静海军安抚使,罗阿资为罗甸国遏蛮军安抚使,并授予怀远大将军、虎符,仍以兵三千戍守。当年,宣慰使塔海将西南八番、罗氏等国已归附者,具以上报,洞寨共一千六百二十六,户数十万一千一百六十八。西南五番一千一百八十六寨,户数八万九千四百。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龙番三百六十寨。二十八年,听从杨胜的请求,割八番洞蛮,自四川行省隶属于湖广行省。三十年,四川行省官员说:“思、播州原隶属于四川,近来改入湖广,今土人愿仍其旧。”有旨遣问,回来说,田氏、杨氏说,昨日赴朝廷,取道湖广甚便,况且百姓相邻,驿传已立,愿隶属于平章答剌罕。)

罗番遏蛮军安抚司。

程番武盛军安抚司。

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

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

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

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

木瓜犵狫蛮夷军民长官。

韦番蛮夷长官。

洪番永盛军安抚司。

方番河中府安抚司。

卢番静海军安抚司。

卢番蛮夷军民长官。

定远府。

桑州。

章龙州。

必化州。

小罗州。

下思同州。

朝宗县。上桥县。新安县。麻峡县。瓮蓬县。小罗县。章龙县。

乌山县。华山县。都云县。罗博县。

管番民总管。

小程番。(以下各设蛮夷军民长官。)

中嶆百纳等处。

底窝紫江等处。

瓮眼纳八等处。

独塔等处。

客当刻地等处。

天台等处。

梯下。

党兀等处。

勇都朱砂古〈土瓦〉等处。

大小化等处。

洛甲洛屯等处。

低当低界等处。

独石寨。

百眼佐等处。

罗来州。

那历州。

重州。

阿孟州。

上龙州。

峡江州。

罗赖州。

桑州。

白州。

北岛州。

罗那州。

龙里等寨。

六寨等处。

帖犵狫等处。

本当三寨等处。

山斋等处。

羡塘带夹等处。

都云桑林独立等处。

六洞柔远等处。

竹古弄等处。

中都云板水等处。

金竹府。(古〈土瓦〉县。)

都云军民府。

万平等处。

南宁。

丹竹等处。

陈蒙。

李稍李殿等处。

阳安等处。

八千蛮。

恭焦溪等处。

都镇。

平溪等处。

平月。

李崖等处。

阳并等处。

卢山等处。

乖西军民府。(皇庆元年立,以土官阿马知府事,佩金符。)

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讨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

雍真乖西葛蛮等处。

葛蛮雍真等处。

曾竹等处。(大德七年,顺元同知宣抚事阿重尝为曾竹蛮夷长官,以其叔父宋隆济结诸蛮为乱,弃家朝京师,陈其事宜,深入乌撒、乌蒙,至于水东,招谕木楼苗、狫,生获隆济以献。)

龙平寨。

骨龙等处。

底寨等处。

茶山百纳等处。

纳坝紫江等处。

磨坡雷波等处。

漕泥等处。

青山远地等处。

木窝普冲普得等处。

武当等处。

养龙坑宿徵等处。

骨龙龙里清江水楼雍眼等处。

高桥青塘鸭水等处。

落邦札佐等处。

平迟安德等处。

六广等处。

贵州等处。

施溪样头。

朵泥等处。

水东。

市北洞。

思州军民安抚司。(婺川县。)

镇远府。

楠木洞。

古州八万洞。

偏桥中寨。

野鸡平。

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

思印江等处。

石千等处。

晓爱泸洞赤溪等处。

卑带洞大小田等处。

黄道溪。

省溪坝场等处。

金容金达等处。

台蓬若洞住溪等处。

洪安等处。

葛章葛商等处。

平头著可通达等处。

溶江芝子平茶等处。

亮寨。

沿河。

龙泉平。(思州旧治龙泉,及火其城,即移治清江。至元十七年,敕徙安抚司还旧治。)

佑溪。

水特姜。

杨溪公俄等处。

麻勇洞。

恩勒洞。

大万山苏葛办等处。

五寨铜人等处。

铜人大小江等处。

德明洞。

鸟罗龙干等处。

西山大洞等处。

秃罗。

浦口。

高丹。

福州。

永州。

乃州。

銮州。

程州。

三旺州。

地州。

忠州。

天州。

文州。

合凤州。

芝山州。

安习州。

茆惸等团。

荔枝。

安化上中下蛮。

曹滴等洞。

洛卜寨。

麦着土村。

衙迪洞。

会溪施容等

相同的内容,附注在下面。黄河的源头在吐蕃朵甘思的西部边境,有一百多个泉水,水流分散,无法靠近观察,范围大约七八十里,站在高山上俯瞰,泉水像星星一样闪烁,因此得名火敦脑儿。火敦,翻译过来就是星宿的意思。

(思本说:“黄河的源头在中州的西南方向,距离四川马湖蛮部的正西方向有三千多里,距离云南丽江宣抚司的西北方向有一千五百多里,距离帝师撒思加地的西南方向有两千多里。水从地下涌出,像井一样。这样的井有一百多个,向东北流一百多里,汇集成一个大湖,叫做火敦脑儿。”)

许多水流汇聚在一起,大约五到七里后,汇集成两个大湖,名叫阿剌脑儿。从西向东,水流连成一片,经过一天的时间,蜿蜒向东流成一条河,叫做赤宾河。再过两三天,水从西南方向流来,名叫亦里出,与赤宾河汇合。再过三四天,水从南边流来,名叫忽阑。还有水从东南方向流来,名叫也里术,汇入赤宾河,水流逐渐变大,开始被称为黄河,但水仍然清澈,人可以涉水而过。

(思本说:“忽阑河的源头来自南山。那里的山势险峻,绵延千里,水流五百多里,注入也里出河。也里出河的源头也来自南山。向西北流五百多里,才与黄河汇合。”)

再过一两天,水流分成八九股,名叫也孙斡论,翻译过来就是九渡的意思,宽度大约五到七里,可以骑马渡过。再过四五天,水变得浑浊,当地人抱着皮囊,骑马渡过。村落里用木头做成船,用皮草覆盖,只能容纳两个人。从这里开始,两岸的山峡变得狭窄,宽度大约一里、二里或半里,水深不可测。

朵甘思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大雪山,名叫亦耳麻不莫剌,这座山最高,翻译过来就是腾乞里塔,也就是昆仑山。山腰到山顶都是雪,冬夏不化。当地人说,很久以前这里结冰时,六月还能看到冰。从八九股水到昆仑山,要走二十天。

(思本说:“从浑水向东北流二百多里,与怀里火秃河汇合。怀里火秃河的源头来自南山,水向正北偏西方向流八百多里,与黄河汇合,再向东北流一百多里,经过郎麻哈地。再向正北流一百多里,然后转向西北流二百多里,再转向正北流一百多里,再转向东流,经过昆仑山下,番名叫亦耳麻不莫剌。这座山非常高大,山脚绵延五百多里,河水沿着山脚向东流,经过撒思加阔即、阔提地。”)

河水在昆仑山南边流半天,再过四五天,到达一个叫阔即和阔提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相连。再过三天,到达一个叫哈剌别里赤儿的地方,这里是四通八达的要道,盗贼很多,有官兵驻守。再往北走两天,河水经过这里。

(思本说:“河水经过阔提,与亦西八思今河汇合。亦西八思今河的源头来自铁豹岭的北边,向正北流五百多里,与黄河汇合。”)

昆仑山以西,人口稀少,大多住在山的南边。山势不高,水流分散,动物有牦牛、野马、狼、狍、羱羊等。山的东边,山势更高,地势逐渐降低,河岸狭窄,有些地方狐狸可以一跃而过。再走五六天,有水从西南方向流来,名叫纳邻哈剌,翻译过来就是细黄河的意思。

(思本说:“哈剌河从白狗岭的北边流出,水向西北流五百多里,与黄河汇合。”)

再过两天,有水从南边流来,名叫乞儿马出。这两条水汇入黄河。

(思本说:“从哈剌河与黄河汇合后,向正北流二百多里,经过阿以伯站,转向西北流,经过昆仑山的北边二百多里,与乞里马出河汇合。乞里马出河的源头来自威、茂州的西北方向,岷山的北边,水向北流,经过古当州境,向正北流四百多里,转向西北流,再流五百多里,与黄河汇合。”)

河水向北流,转向西流,经过昆仑山的北边,再向东北流,大约走半个月,到达贵德州,地名必赤里,这里开始有州治官府。贵德州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司,宣慰司的治所在河州。再过四五天,到达积石州,也就是《禹贡》中提到的积石。再过五天,到达河州安乡关。再过一天,到达打罗坑。向东北走一天,洮河水从南边流入黄河。

(思本说:“从乞里马出河与黄河汇合后,向西北流,与鹏拶河汇合。鹏拶河的源头来自鹏拶山的西北方向,水向正西流七百多里,经过札塞塔失地,与黄河汇合。转向西北流三百多里,再转向东北流,经过西宁州、贵德州、马岭共八百多里,与邈水汇合。邈水的源头来自青唐宿军谷,向正东流五百多里,经过二巴站与黄河汇合,再向东北流,经过土桥站古积石州来羌城、廓州构米站界都城共五百多里,经过河州与野庞河汇合。野庞河的源头来自西倾山的北边,水向东北流五百多里,与黄河汇合。再向东北流一百多里,经过踏白城银川站与湟水、浩亹河汇合。湟水的源头来自祁连山下,向正东流一千多里,注入浩亹河。浩亹河的源头来自删丹州的南边删丹山下,水向东南流七百多里,注入湟水,然后与黄河汇合。再向东北流一百多里,与洮河汇合。洮河的源头来自羊撒岭的北边,向东北流,经过临洮府共八百多里,与黄河汇合。”)

再过一天,到达兰州,经过北卜渡。到达鸣沙州,经过应吉里,向正东行。到达宁夏府的南边,向东行,就是东胜州,隶属于大同路。从黄河的源头到汉地,南北的溪流纵横交错,细流遍布,无法计数。山都是草和石头,直到积石州才开始有茂密的林木。世人说黄河有九折,那里有两折,大概是指乞儿马出和贵德必赤里。

(思本说:“从洮水与黄河汇合后,向东北流,经过达达地,共八百多里。经过丰州西受降城,转向正东流,经过达达地古天德军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共七百多里。转向正南流,经过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与黑河汇合。黑河的源头来自渔阳岭的南边,水向正西流五百多里,与黄河汇合。再向正南流,经过保德州、葭州及兴州境,再经过临州,共一千多里,与吃那河汇合。吃那河的源头来自古宥州,向东南流,经过陕西省绥德州,共七百多里,与黄河汇合。再向南流三百里,与延安河汇合。延安河的源头来自陕西芦子关的乱山中,向南流三百多里,经过延安府,转向正东流三百里,与黄河汇合。再向南流三百里,与汾河汇合。汾河的源头来自河东朔、武州的南边乱山中,向西南流,经过管州,冀宁路汾州,霍州,晋宁路绛州,再向西流,到达龙门,共一千二百多里,才与黄河汇合。再向南流二百里,经过河中府,遇到潼关与太华大山绵延,水势无法再向南流,于是转向东流。大概黄河的源头向东北流,经过的地方都是西番地,到兰州共四千五百多里,才进入中国境内。再向东北流,经过达达地,共二千五百多里,才进入河东境内。再向南流到河中,共一千八百多里。总共九千多里。”)

广西边界,虽然称为州,实际上是洞穴。

古州,位于北江。

仙州,古代称为龙编。

富良。

司农。(又称杨舍。)

定边。(又称明媚。)

万涯。(又称明黄。)

文周。(又称门州。)

七源。

思浪。

大原。(又称黄源。)

通农。

罗顺。(又称来神。)

梁舍。(又称梁个。)

平源。

光州。(又称明苏。)

渭龙。(又称乙舍。)

道黄。(即平林场。)

武宁。(以下的县,接壤云南、广西边界,虽然称为县,实际上是洞穴。)

万载。

丘温。

新立。

恍县。

纸县。

历县。

阑桥。

乌延。

古勇。

供县。

窟县。

上坡。

门县。

清化府路,汉代称为九真。隋、唐时期为爱州。其属邑改称为江、场、甲、社。

梁江。

波龙江。

古农江。

宋舍江。

茶江。

安暹江。

分场。古文场。

古藤甲。

支明甲。

古弘甲。

古战甲。

缘甲。

〈弓安〉府路,汉代称为日南。隋、唐时期为驩州。

倍江。

恶江。

偈江。

尚路社。

唐舍社。

张舍社。

演州路,原本是日南的属县,称为扶演、安仁。唐代改为演州。

孝江。

多壁场。

巨赖社。

他袁社。

布政府路,原本是日南郡的象林县,东临大海,西接真蜡,南接扶南,北连九德。东汉末年,区连杀死象林县令,自立为国,称为林邑。唐代时有环王,将国都迁至占城,称为占城。现在的布政是林邑的故地。

从安南的大罗城到燕京,大约有一百一十五个驿站,共计七千七百多里。

边境百姓服役

占城。

王琴。

蒲伽。

道览。

渌淮。

稔婆逻。

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六-注解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等地。

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

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市。

府: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或较大的市。

安抚司:元朝时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负责边疆地区的安抚和管理工作,具有军事和行政双重职能。

军: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或较小的市。

属府:隶属于某个府的行政区划。

属州:隶属于某个州的行政区划。

属县:隶属于某个县的行政区划。

管番民总管:管番民总管,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番民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陆站:元代设立的陆路驿站,用于传递公文和官员往来。

水站:元代设立的水路驿站,用于传递公文和官员往来。

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江南和湖北地区的廉政监察。

武昌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鄂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江夏郡: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武昌军:唐代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荆湖北路:宋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一带。

元宪宗:元朝的皇帝,即忽必烈。

世祖:元朝的皇帝,即忽必烈。

黄州阳罗洑: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一带。

白鹿矶: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丞相伯颜:元朝的重要官员,曾担任丞相一职。

张晏然:元代官员,曾任鄂州权州事。

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等地。

录事司: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记录和管理地方事务。

湖北宣慰司: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湖北地区的安抚和管理。

鄂州路总管府: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鄂州地区的行政管理。

潭州行省: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一带。

大德五年:元代的年号,即1301年。

户:元代的人口统计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户数。

口:元代的人口统计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数。

至元二十七年:元代的年号,即1290年。

抄籍数:元代的人口统计方法,指通过抄录户籍来统计人口。

江夏: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咸宁: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咸宁市一带。

嘉鱼: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嘉鱼县一带。

蒲圻: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赤壁市一带。

崇阳: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崇阳县一带。

通城: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通城县一带。

武昌: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寿昌军:宋代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岳州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一带。

巴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一带。

岳阳军:宋代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一带。

巴陵: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一带。

临湘: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临湘市一带。

华容: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华容县一带。

平江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平江县一带。

常德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朗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常德府:宋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武陵: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桃源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桃源县一带。

龙阳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汉寿县一带。

沅江: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沅江市一带。

澧州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澧县一带。

澧阳郡: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澧县一带。

澧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澧县一带。

澧阳: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澧县一带。

石门: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石门县一带。

安乡: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安乡县一带。

慈利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慈利县一带。

柿溪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柿溪县一带。

辰州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辰溪县一带。

卢溪郡: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辰溪县一带。

辰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辰溪县一带。

沅陵: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沅陵县一带。

辰溪: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辰溪县一带。

卢溪: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泸溪县一带。

叙浦: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叙浦县一带。

沅州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沅陵县一带。

巫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沅陵县一带。

沅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沅陵县一带。

潭阳郡: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沅陵县一带。

叙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沅陵县一带。

镇远州:宋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沅陵县一带。

卢阳: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卢阳县一带。

黔阳: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黔阳县一带。

麻阳: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麻阳县一带。

兴国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兴国县一带。

永兴县:隋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兴国县一带。

永兴军:宋代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兴国县一带。

兴国军:宋代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兴国县一带。

永兴: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兴国县一带。

大冶: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大冶市一带。

通山: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通山县一带。

汉阳府: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沔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沔阳郡: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汉阳军:宋代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汉阳: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汉川: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汉川市一带。

归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一带。

巴东郡: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一带。

秭归: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一带。

巴东: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巴东县一带。

兴山: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一带。

靖州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靖州县一带。

夷、播、叙三州: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靖州县一带。

诚州:宋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靖州县一带。

靖州:宋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靖州县一带。

永平: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靖州县一带。

会同:会同县,位于今海南省东部,历史上是海南岛的重要行政区域。

通道: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通道县一带。

湖南道宣慰司: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湖南地区的安抚和管理。

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岭北和湖南地区的廉政监察。

天临路: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一带。

潭州长沙郡: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一带。

湖南安抚司:宋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湖南地区的安抚和管理。

潭州路总管府: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潭州地区的行政管理。

天历二年:元代的年号,即1329年。

潜邸:指皇帝或皇子的行宫或临时住所。

长沙: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一带。

善化: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一带。

衡山: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山县一带。

宁乡: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宁乡县一带。

安化:元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安化县一带。

醴陵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醴陵市一带。

浏阳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浏阳市一带。

攸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攸县一带。

湘乡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湘乡市一带。

湘潭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湘潭市一带。

益阳州:元代地方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南省益阳市一带。

安化县:安化县在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益阳州,属于湖南省。

湘阴州:湘阴州在唐朝和宋朝时均为县,元朝元贞元年升为州,属于湖南省。

衡州路:衡州路在唐朝初年为衡州,后改为衡阳郡,又恢复为衡州。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衡州路总管府。

道州路:道州路在唐朝为南营州,后改为道州,又改为江华郡。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道州路总管府。

永州路:永州路在唐朝改零陵郡为永州,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永州路总管府。

郴州路:郴州路在唐朝改桂阳郡为郴州,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郴州路总管府。

全州路:全州路在石晋时期于清湘县置全州,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全州路总管府。

宝庆路:宝庆路在唐朝为邵州,后改为邵阳郡。宋朝沿用,后升为宝庆府。元朝至元十二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宝庆路总管府。

武冈路:武冈路在唐朝为武冈县,宋朝升为军。元朝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升为武冈路总管府。

桂阳路:桂阳路在唐朝为郴州,宋朝升为桂阳军。元朝至元十二年置安抚司,十四年升为桂阳路总管府。

茶陵州:茶陵州在唐朝为县,隶南云州。宋朝隶衡州,升为军,复为县。元朝至元十九年升为州。

耒阳州:耒阳州在唐朝和宋朝均为县,隶湘东郡。元朝至元十九年升为州。

常宁州:常宁州在唐朝为县,隶衡州。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九年升为州。

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大德二年(1298年)设立,负责广西两江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静江路:静江路在唐朝初年为桂州,后改为始安郡、建陵郡,又置桂管,升为静江军。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三年立广西道宣抚司,十四年改宣慰司,十五年为静江路总管府。

南宁路:南宁路在唐朝初年为南晋州,后改为邕州,又为永宁郡。元朝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六年改为邕州路总管府,泰定元年改为南宁路。

梧州路:梧州路在唐朝改苍梧郡,又恢复为梧州。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梧州路总管府。

浔州路:浔州路在唐朝改浔江郡,又恢复为浔州。元朝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为总管府。

柳州路:柳州路在唐朝改龙城郡,又改柳州。元朝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柳州路总管府。

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在唐朝为龙水郡,后改粤州。宋朝为庆远府。

总管府: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区域内的行政、财政、司法等事务,是地方行政的重要机构。

中书省:元朝中央行政机构之一,负责全国政务的决策和执行,相当于现代的内阁。

南丹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调整行政区划。

庆远路:元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调整。

溪洞:指山区中的溪流和洞穴,常用来指代偏远山区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倚郭:指县治所在地,即县城的所在地。

屯田:古代的一种农业制度,军队或平民在边疆地区开垦荒地,既解决粮食问题,又巩固边防。

宣慰司:元朝时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负责边疆地区的安抚和管理工作,具有军事和行政双重职能。

肃政廉访司:元朝时期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廉政和行政事务。

琼山:琼山县,位于今海南省海口市,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澄迈:澄迈县,位于今海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是海南岛的重要农业区。

临高:临高县,位于今海南省西北部,以渔业和农业为主。

文昌:文昌市,位于今海南省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

乐会:乐会县,位于今海南省东部,历史上是海南岛的重要行政区域。

定安:定安县,位于今海南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南宁军:南宁军,唐代设立的行政区划,后改为昌化军,元代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宜伦:宜伦县,位于今海南省西部,历史上是南宁军的属县之一。

昌化:昌化县,位于今海南省西部,历史上是南宁军的属县之一。

感恩:感恩县,位于今海南省西部,历史上是南宁军的属县之一。

万安军:万安军,唐代设立的行政区划,宋代更为军,元代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万安:万安县,位于今海南省东部,历史上是万安军的属县之一。

陵水:陵水县,位于今海南省东南部,历史上是万安军的属县之一。

吉阳军:吉阳军,唐代设立的行政区划,宋代改为崖州,元代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宁远:宁远县,位于今海南省南部,历史上是吉阳军的属县之一。

八番顺元蛮夷官:八番顺元蛮夷官,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罗番遏蛮军安抚司: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罗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程番武盛军安抚司:程番武盛军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程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金石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卧龙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小龙番静蛮军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小龙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大龙番应天府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大龙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木瓜犵狫蛮夷军民长官:木瓜犵狫蛮夷军民长官,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木瓜犵狫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韦番蛮夷长官:韦番蛮夷长官,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韦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洪番永盛军安抚司:洪番永盛军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洪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方番河中府安抚司:方番河中府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方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卢番静海军安抚司:卢番静海军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卢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卢番蛮夷军民长官:卢番蛮夷军民长官,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卢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定远府:定远府,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定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桑州:桑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桑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章龙州:章龙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章龙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必化州:必化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必化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小罗州:小罗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小罗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下思同州:下思同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下思同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朝宗县:朝宗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朝宗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上桥县:上桥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上桥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新安县:新安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新安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麻峡县:麻峡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麻峡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瓮蓬县:瓮蓬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瓮蓬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小罗县:小罗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小罗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章龙县:章龙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章龙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乌山县:乌山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乌山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华山县:华山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华山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都云县:都云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都云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罗博县:罗博县,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罗博县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小程番:小程番,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小程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中嶆百纳等处:中嶆百纳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中嶆百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底窝紫江等处:底窝紫江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底窝紫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瓮眼纳八等处:瓮眼纳八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瓮眼纳八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独塔等处:独塔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独塔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客当刻地等处:客当刻地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客当刻地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天台等处:天台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天台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梯下:梯下,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梯下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党兀等处:党兀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党兀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勇都朱砂古〈土瓦〉等处:勇都朱砂古〈土瓦〉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勇都朱砂古〈土瓦〉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大小化等处:大小化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大小化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洛甲洛屯等处:洛甲洛屯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洛甲洛屯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低当低界等处:低当低界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低当低界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独石寨:独石寨,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独石寨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百眼佐等处:百眼佐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百眼佐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罗来州:罗来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罗来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那历州:那历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那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重州:重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重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阿孟州:阿孟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阿孟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上龙州:上龙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上龙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峡江州:峡江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峡江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罗赖州:罗赖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罗赖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白州:白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白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北岛州:北岛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北岛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罗那州:罗那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罗那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龙里等寨:龙里等寨,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龙里等寨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六寨等处:六寨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六寨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帖犵狫等处:帖犵狫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帖犵狫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本当三寨等处:本当三寨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本当三寨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山斋等处:山斋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山斋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羡塘带夹等处:羡塘带夹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羡塘带夹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都云桑林独立等处:都云桑林独立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都云桑林独立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六洞柔远等处:六洞柔远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六洞柔远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竹古弄等处:竹古弄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竹古弄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中都云板水等处:中都云板水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中都云板水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金竹府:金竹府,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金竹府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都云军民府:都云军民府,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都云军民府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万平等处:万平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万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南宁:南宁,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南宁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丹竹等处:丹竹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丹竹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陈蒙:陈蒙,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陈蒙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李稍李殿等处:李稍李殿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李稍李殿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阳安等处:阳安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阳安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八千蛮:八千蛮,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八千蛮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恭焦溪等处:恭焦溪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恭焦溪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都镇:都镇,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都镇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平溪等处:平溪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平溪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平月:平月,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平月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李崖等处:李崖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李崖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阳并等处:阳并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阳并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卢山等处:卢山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卢山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乖西军民府:乖西军民府,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乖西军民府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顺元等路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雍真乖西葛蛮等处: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雍真乖西葛蛮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葛蛮雍真等处:葛蛮雍真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葛蛮雍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曾竹等处:曾竹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曾竹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龙平寨:龙平寨,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龙平寨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骨龙等处:骨龙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骨龙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底寨等处:底寨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底寨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茶山百纳等处:茶山百纳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茶山百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纳坝紫江等处:纳坝紫江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纳坝紫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磨坡雷波等处:磨坡雷波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磨坡雷波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漕泥等处:漕泥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漕泥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青山远地等处:青山远地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青山远地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木窝普冲普得等处:木窝普冲普得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木窝普冲普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武当等处:武当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武当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养龙坑宿徵等处:养龙坑宿徵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养龙坑宿徵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骨龙龙里清江水楼雍眼等处:骨龙龙里清江水楼雍眼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骨龙龙里清江水楼雍眼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高桥青塘鸭水等处:高桥青塘鸭水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高桥青塘鸭水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落邦札佐等处:落邦札佐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落邦札佐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平迟安德等处:平迟安德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平迟安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六广等处:六广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六广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贵州等处:贵州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贵州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施溪样头:施溪样头,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施溪样头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朵泥等处:朵泥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朵泥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水东:水东,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水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市北洞:市北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市北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思州军民安抚司:思州军民安抚司,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思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镇远府:镇远府,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镇远府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楠木洞:楠木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楠木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古州八万洞:古州八万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古州八万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偏桥中寨:偏桥中寨,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偏桥中寨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野鸡平:野鸡平,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野鸡平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思印江等处:思印江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思印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石千等处:石千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石千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晓爱泸洞赤溪等处: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晓爱泸洞赤溪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卑带洞大小田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黄道溪:黄道溪,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黄道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省溪坝场等处:省溪坝场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省溪坝场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金容金达等处:金容金达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金容金达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台蓬若洞住溪等处:台蓬若洞住溪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台蓬若洞住溪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洪安等处:洪安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洪安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葛章葛商等处:葛章葛商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葛章葛商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平头著可通达等处:平头著可通达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平头著可通达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溶江芝子平茶等处:溶江芝子平茶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溶江芝子平茶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亮寨:亮寨,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亮寨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沿河:沿河,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沿河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龙泉平:龙泉平,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龙泉平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佑溪:佑溪,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佑溪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水特姜:水特姜,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水特姜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杨溪公俄等处:杨溪公俄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杨溪公俄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麻勇洞:麻勇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麻勇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恩勒洞:恩勒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恩勒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大万山苏葛办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五寨铜人等处:五寨铜人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五寨铜人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铜人大小江等处:铜人大小江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铜人大小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德明洞:德明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德明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鸟罗龙干等处:鸟罗龙干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鸟罗龙干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西山大洞等处:西山大洞等处,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西山大洞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秃罗:秃罗,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秃罗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浦口:浦口,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浦口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高丹:高丹,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高丹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福州:福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福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永州:永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永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乃州:乃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乃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銮州:銮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銮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程州:程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程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三旺州:三旺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三旺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地州:地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地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忠州:忠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忠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天州:天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天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文州:文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文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合凤州:合凤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合凤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芝山州:芝山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芝山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安习州:安习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安习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茆惸等团:茆惸等团,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茆惸等团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荔枝:荔枝,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荔枝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安化上中下蛮:安化上中下蛮,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安化上中下蛮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曹滴等洞:曹滴等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曹滴等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洛卜寨:洛卜寨,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洛卜寨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麦着土村:麦着土村,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麦着土村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衙迪洞:衙迪洞,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衙迪洞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会溪施容等:会溪施容等,元代设立的行政区划,负责管理会溪施容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播州:古代地名,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宣慰使司: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负责边疆地区的安抚和管理。

至元二十八年:元朝年号,即公元1291年。

杨赛因不花:元朝时期的播州地方官员,曾请求朝廷对洞民进行招抚。

军民宣抚司: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军事和民政事务。

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象征军事指挥权。

河源:黄河的源头,历史上多次探索,元朝时期有详细的考察记录。

都实:元朝官员,曾奉命探索黄河源头。

潘昂霄:元朝翰林学士,著有《河源志》。

朱思本:元朝学者,曾翻译梵文图书,研究河源。

火敦脑儿:火敦脑儿是黄河源头的名称,火敦在藏语中意为星宿,脑儿意为湖泊。这里形容黄河源头泉水众多,如同星宿般灿烂。

阿剌脑儿:阿剌脑儿是黄河上游的一个大泽,位于火敦脑儿附近,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之一。

赤宾河:赤宾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段河流,由多个水源汇合而成,水流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黄河。

亦里出:亦里出是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源自南山,与赤宾河汇合,进一步增加了黄河的水量。

忽阑:忽阑是黄河上游的另一条支流,源自南山,水流经过五百余里后注入也里出河,最终汇入黄河。

也里术:也里术是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源自南山,西北流五百余里后与黄河汇合。

也孙斡论:也孙斡论是黄河上游的一段河流,意为九渡,形容此处河流分为八九股,水流宽广,适合渡马。

亦耳麻不莫剌:亦耳麻不莫剌是昆仑山的藏语名称,意为腾乞里塔,是黄河上游的一座大雪山,山势高峻,终年积雪。

阔即及阔提:阔即及阔提是黄河上游的两个地名,位于昆仑山以南,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区域。

哈剌别里赤儿:哈剌别里赤儿是黄河上游的一个地名,位于昆仑山以西,是交通要冲,常有寇盗出没,有官兵驻守。

纳邻哈剌:纳邻哈剌是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意为细黄河,源自白狗岭之北,西北流五百余里后与黄河汇合。

乞儿马出:乞儿马出是黄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源自威、茂州西北的岷山,北流四百余里后与黄河汇合。

贵德州:贵德州是黄河上游的一个州治,位于吐蕃等处宣慰司的管辖范围内,是黄河进入汉地的重要节点。

积石州:积石州是黄河上游的一个州治,即《禹贡》中所记载的积石,是黄河进入汉地的重要标志。

河州:河州是黄河上游的一个州治,位于吐蕃等处宣慰司的管辖范围内,是黄河进入汉地的重要节点。

洮河:洮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源自羊撒岭北,东北流八百余里后与黄河汇合。

兰州:兰州是黄河上游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黄河进入汉地的关键位置,是黄河上游的重要交通枢纽。

宁夏府:宁夏府是黄河上游的一个重要府治,位于黄河进入汉地的关键位置,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行政中心。

东胜州:东胜州是黄河上游的一个州治,位于大同路的管辖范围内,是黄河进入汉地的重要节点。

畏兀儿地:畏兀儿地是元代对今天新疆地区的称呼,主要指的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在此设立了四处驿站和交钞库,以便于管理和交通。

阿力麻里:阿力麻里是元代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新疆伊犁地区。元朝时期,这里是诸王海都的行营所在地。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叛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率军征讨,最终在北庭击败了海都,并追至阿力麻里。

别失八里:别失八里是元代的一个重要军事重镇,位于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在此设立了军站,并派遣万户綦公直驻守。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在此设立了宣慰司,管理当地的军政事务。

钦察:钦察是元代对今天中亚地区的称呼,主要指钦察汗国。元太宗时期,曾命诸王拔都征讨钦察、阿速、斡罗思等国。钦察汗国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其疆域包括今天的俄罗斯南部、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地。

吉利吉思:吉利吉思是元代对今天西伯利亚地区的称呼,主要指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元朝时期,这里居住着蒙古、回纥等民族,居民以游牧为生,擅长狩猎和畜牧。

安南:安南是元代对今天越南的称呼,古称交趾。元朝时期,安南是中国的藩属国,陈氏王朝统治此地。元朝曾多次征讨安南,但未能完全征服。

古州:位于北江的古州,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州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

仙州:古龙编的别称,可能与古代神话或道教文化有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仙境的向往。

富良:可能指富饶的土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土地肥沃的重视。

司农:古代官职名,负责农业事务,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的重视。

定边:可能指边境的安定,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边疆安全的关注。

万涯:可能指广阔的海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海洋的认知。

文周:可能指文化繁荣的周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七源:可能指七条河流的源头,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水资源的重视。

思浪:可能指思念海浪,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海洋的情感。

大原:可能指广大的平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环境的认知。

通农:可能指农业的普及,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

罗顺:可能指罗江的顺流,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利用。

梁舍:可能指梁国的舍人,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职的设置。

平源:可能指平坦的原野,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环境的描述。

光州:可能指光明的州郡,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渭龙:可能指渭河的龙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风水的重视。

道黄:即平林场,可能指黄道的平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文地理的认知。

武宁:可能指武力的安宁,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和平的追求。

万载:可能指万年的传承,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历史的重视。

丘温:可能指温暖的山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环境的描述。

新立:可能指新建立的州县,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行政区划的调整。

恍县:可能指恍惚的县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名的随意性。

纸县:可能指纸业的县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造纸业的重视。

历县:可能指历史的县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阑桥:可能指阑珊的桥梁,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桥梁建设的重视。

乌延:可能指乌黑的延绵,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环境的描述。

古勇:可能指古代的勇士,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英雄的崇拜。

供县:可能指供奉的县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宗教的重视。

窟县:可能指石窟的县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佛教文化的重视。

上坡:可能指上坡的地形,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环境的描述。

门县:可能指门户的县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交通要道的重视。

清化府路:汉九真,隋、唐为爱州,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

梁江:可能指梁国的江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命名。

波龙江:可能指波涛汹涌的龙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描述。

古农江:可能指古代农业的江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的重视。

宋舍江:可能指宋国的舍人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职的设置。

茶江:可能指茶叶的江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茶文化的重视。

安暹江:可能指安定的暹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命名。

分场:古文场,可能指古代的文化场所,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文化的重视。

古藤甲:可能指古代的藤甲,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事装备的重视。

支明甲:可能指支明的甲胄,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军事装备的描述。

古弘甲:可能指古代的弘甲,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事装备的重视。

古战甲:可能指古代的战甲,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军事装备的描述。

缘甲:可能指缘边的甲胄,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事装备的重视。

〈弓安〉府路:汉日南,隋、唐为驩州,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

倍江:可能指倍数的江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命名。

恶江:可能指险恶的江河,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描述。

偈江:可能指偈语的江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佛教文化的重视。

尚路社:可能指尚路的社稷,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社稷的重视。

唐舍社:可能指唐朝的舍人社,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职的设置。

张舍社:可能指张国的舍人社,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职的设置。

演州路:本日南属县,曰扶演、安仁,唐改演州,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

孝江:可能指孝顺的江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孝道的重视。

多壁场:可能指多壁的场所,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事防御的重视。

巨赖社:可能指巨赖的社稷,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社稷的重视。

他袁社:可能指他袁的社稷,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社稷的重视。

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县,东滨海,西际真蜡,南接扶南,北连九德,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

自安南大罗城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交通路线的描述。

边氓服役:可能指边疆的民众服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边疆管理的重视。

占城:可能指占城的城池,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城池的命名。

王琴:可能指王琴的乐器,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音乐的重视。

蒲伽:可能指蒲伽的植物,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植物的认知。

道览:可能指道览的书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文化的重视。

渌淮:可能指渌淮的河流,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命名。

稔婆逻:可能指稔婆逻的地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名的命名。

獠:可能指獠族的民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认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六-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元代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的地理区划和行政设置,反映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严密性。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包括路、州、府、安抚司、军等,以及各级行政区划的隶属关系和人口统计情况。

本文还记录了元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过程,如鄂州路总管府的设立和撤销,潭州行省的迁移等,这些变迁反映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本文还提到了元代的人口统计方法,如抄籍数,这为我们了解元代的人口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还记录了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如鄂州、岳州、常德等地的历史变迁,这些记录为我们研究元代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本文还提到了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地位,如武昌路、岳州路、常德路等地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这些记录为我们研究元代地理和军事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重要的元代地理文献,为我们研究元代地方行政区划、行政管理、人口统计、历史沿革、地理和军事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朝时期中国南方多个州、路、县的行政变迁和历史沿革,反映了元朝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和调整。元朝在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立了安抚司、总管府等机构,以确保地方的稳定和治理。

文本中提到的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等地,都是历史上重要的行政区域,其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例如,衡州路在唐朝初年为衡州,后改为衡阳郡,又恢复为衡州,宋朝沿用,元朝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衡州路总管府。这一系列的变迁不仅体现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广西两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设立,这一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应对地方叛乱和加强边疆防御。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多个宣慰司和安抚司,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还反映了元朝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政治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通过对这些行政区域的变迁和机构设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地方治理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和变迁,反映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元朝在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设立了安抚司、总管府等地方行政机构,这些机构不仅负责行政管理,还承担着军事防御的职能。通过设立这些机构,元朝有效地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确保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

文本中提到的南丹州、庆远路、郁林州等地,都是广西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域。这些地区的设置和变迁,反映了元朝对广西地区的重视和管理策略。元朝通过调整行政区划,设立安抚司和总管府,有效地管理了这些地区的行政、财政和司法事务,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屯田制度。屯田是元朝时期的一项重要农业政策,通过在边疆地区开垦荒地,既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又巩固了边防。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农业发展,还增强了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

文本中还提到了宣慰司和肃政廉访司等监察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元朝对地方官员的廉政和行政事务的重视。通过设立这些监察机构,元朝有效地监督了地方官员的行为,防止了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确保了地方行政的廉洁和高效。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和变迁,还反映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策略。通过这些行政设置和政策,元朝有效地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确保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同时,文本也反映了元朝对地方官员的廉政和行政事务的重视,体现了元朝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严谨和高效。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代海南岛及周边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置,反映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对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视。通过对各州、县、军、安抚司等行政单位的详细罗列,可以看出元代在地方行政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文本中提到的‘八番顺元蛮夷官’及其下属的各个安抚司,显示了元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管理方式。通过设立安抚司,元代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这些地区,同时也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本不仅是元代行政区划的实录,也是研究元代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考证,可以进一步了解元代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地名和行政单位,清晰地展示了元代地方行政组织的结构。这种叙述方式虽然缺乏文学性,但在历史记录和行政管理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为研究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通过对这些地名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元代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和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对播州等地的行政管理和对黄河源头的探索。播州在元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边疆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元朝政府在此设立了宣慰使司和军民宣抚司,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杨赛因不花作为地方官员,积极向朝廷反映地方情况,请求对洞民进行招抚,体现了元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

文中提到的虎符是元朝军事权力的象征,授予杨汉英虎符,显示了朝廷对他的信任和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关于河源的探索,元朝时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都实奉命探索黄河源头,经过艰苦的旅程,最终到达河源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潘昂霄和朱思本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河源的知识,他们的著作《河源志》和翻译的梵文图书,为后世研究黄河源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行政管理和地理探索,也反映了元朝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对科学探索的支持。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以及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探索精神。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及其上游的流经路线,展现了黄河从源头到进入汉地的漫长旅程。文中不仅记录了黄河的源头——火敦脑儿,还详细描述了黄河上游的多个支流、湖泊和重要地名,如阿剌脑儿、赤宾河、亦里出、忽阑、也里术等。这些地名和水系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黄河上游地理环境的深刻认识。

文中提到的昆仑山(亦耳麻不莫剌)是黄河上游的重要地理标志,山势高峻,终年积雪,象征着黄河源头的神圣与庄严。昆仑山不仅是黄河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神话中的重要象征,常被视为天地的中心。文中对昆仑山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崇拜。

黄河上游的多个支流和湖泊,如纳邻哈剌、乞儿马出等,进一步丰富了黄河的水系网络。这些支流的汇合,使得黄河的水量逐渐增大,最终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文中对这些支流的描述,不仅展示了黄河上游的复杂水系,也反映了古代对河流水文地理的细致观察。

文中还提到了黄河进入汉地的重要节点,如贵德州、积石州、河州等。这些地方不仅是黄河进入汉地的标志,也是古代交通和行政的重要中心。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描述,文中展现了黄河从西番地进入汉地的漫长旅程,反映了古代对黄河全流域的广泛认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黄河源头及其上游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对黄河水系地理环境的深刻认识。文中不仅记录了黄河的源头和支流,还通过对昆仑山、贵德州、积石州等重要地名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黄河全流域的广泛认知和敬畏之情。这段古文不仅是地理学上的重要文献,也是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反映。

《西北地附录》是元代地理文献的一部分,详细记载了元代西北地区的地理、民族、历史等信息。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各个地名的描述,展现了元代对西北边疆的重视和管理。文中提到的地名如畏兀儿地、阿力麻里、别失八里等,都是元代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军事重镇,反映了元朝对这些地区的有效控制和治理。

文中提到的钦察、吉利吉思等地,反映了元代对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扩张和统治。钦察汗国是蒙古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通过征讨和设立达鲁花赤等方式,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吉利吉思地区的描述则展现了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反映了元代对边疆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安南郡县附录》则详细记载了元代对安南(今越南)的地理和历史情况。安南作为元朝的藩属国,其历史变迁和地理分布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文中提到的龙兴府、天长府、长安府等地,都是安南的重要城市,反映了陈氏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地方行政体系的构建。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西北和安南地区的地理、历史、民族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管理。这些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元代边疆政策、民族关系、地理分布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环境,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南方地区的认知和管理。文中提到的州、县、江、场、甲、社等地名和官职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行政区划的细致划分和对官职的设置。这些地名和官职名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古州’、‘仙州’、‘富良’等地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南方地区的命名方式,这些地名往往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有关。例如,‘古州’可能指古老的州郡,‘仙州’可能与道教文化有关,‘富良’则可能指富饶的土地。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中提到的‘司农’、‘定边’、‘万涯’等官职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农业、边疆安全、海洋等方面的重视。例如,‘司农’负责农业事务,‘定边’可能指边境的安定,‘万涯’则可能指广阔的海域。这些官职名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农业、边疆安全、海洋等方面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职的设置和管理。

文中提到的‘梁江’、‘波龙江’、‘古农江’等河流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命名方式,这些河流名往往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有关。例如,‘梁江’可能指梁国的江河,‘波龙江’可能指波涛汹涌的龙江,‘古农江’则可能指古代农业的江河。这些河流名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河流的利用和管理。

文中提到的‘古藤甲’、‘支明甲’、‘古弘甲’等军事装备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事装备的重视。这些军事装备名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事装备的描述,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军事防御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自安南大罗城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交通路线的描述。这段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交通路线的认知,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交通管理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地名、官职名、河流名、军事装备名等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南方地区的认知和管理,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边疆安全、海洋、文化、军事、交通等方面的重视。这些描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5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