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九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九-原文

◎河渠三

○黄河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

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钜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

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坏两漕司盐场,妨国计甚重。

省臣以闻,朝廷患之,遣使体量,仍督大臣访求治河方略。

九年冬,脱脱既复为丞相,慨然有志于事功,论及河决,即言于帝,请躬任其事,帝嘉纳之。

乃命集群臣议廷中,而言人人殊,唯都漕运使贾鲁,昌言必当治。

先是,鲁尝为山东道奉使宣抚首领官,循行被水郡邑,具得修捍成策;后又为都水使者,奉旨诣河上相视,验状为图,以二策进献: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其用功省;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使东行以复故道,其功费甚大。

至是复以二策封,脱脱韪其后策。

议定,乃荐鲁于帝,大称旨。

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

发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庐州等戍十有八翼军二万人供役,一切从事大小军民,咸禀节度,便宜兴缮。

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凿成,八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毕,诸扫诸堤成。

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

帝遣贵臣报祭河伯,召鲁还京师,论功超拜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其宣力诸臣迁赏有差,赐丞相脱脱世袭答剌罕之号,特命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制河平碑文,以旌劳绩。

玄既为河平之碑,又自以为司马迁、班固记河渠沟洫,仅载治水之道,不言其方,使后世任斯事者无所考则,乃从鲁访问方略,及询过客,质吏牍,作《至正河防记》,欲使来世罹河患者按而求之。

其言曰:

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

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

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

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

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

生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

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高卑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堙也。

河身者,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益悍,故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御之。

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

治堤一也,有创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剌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堤,有缕水堤,有石船堤。

治扫一也,有岸扫、水扫,有龙尾、栏头、马头等扫。

其为扫台及推卷、牵制、珣挂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杙、用縆之方。

塞河一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龙口。

缺口者,已成川。

豁口者,旧常为水所豁,水退则口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

龙口者,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潀也。

此外不能悉书,因其用功之次第,而就述于其下焉。

其浚故道,深广不等,通长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

功始自白茅,长百八十二里。

继自黄陵冈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

口初受,广百八十步,深二丈有二尺,已下停广百步,高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

曰停、曰折者,用古算法,因此推彼,知其势之低昂,相准折而取匀停也。

南白茅至刘庄村,接入故道十里,通折垦广八十步,深九尺。

刘庄至专固,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通折停广六十步,深五尺。

专固至黄固,垦生地八里,面广百步,底广九十步,高下相折,深丈有五尺。

黄固至哈只口,长五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广垦六十步,深五尺。

乃浚凹里减水河,通长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

凹里村缺河口生地,长三里四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

自凹里生地以下旧河身至张赞店,长八十二里五十四步。

上三十六里,垦广二十步,深五尺;中三十五里,垦广二十八步,深五尺;下十里二百四十步,垦广二十六步,深五尺。

张赞店至杨青村,接入故道,垦生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

其塞专固缺口,修堤三重,并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通长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

其创筑河口前第一重西堤,南北长三百三十步,面广二十五步,底广三十三步,树置桩橛,实以土牛、草苇、杂梢相兼,高丈有三尺,堤前置龙尾大扫。

言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系之堤旁,随水上下,以破啮岸浪者也。

筑第二重正堤,并补两端旧堤,通长十有一里三百步。

缺口正堤长四里,两堤相接旧堤,置桩堵闭河身,长百四十五步,用土牛、草苇、梢土相兼修筑,底广三十步,修高二丈。

其岸上土工修筑者,长三里二百十有五步有奇,高广不等,通高一丈五尺。

补筑旧堤者,长七里三百步,表里倍薄七步,增卑六尺,计高一丈。

筑第三重东后堤,并接修旧堤,高广不等,通长八里。

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四处,置桩木,草土相兼,长四十七步。

于是塞黄陵全河,水中及岸上修堤长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

其修大堤刺水者二,长十有四里七十步。

其西复作大堤刺水者一,长十有二里百三十步。

内创筑岸上土堤,西北起李八宅西堤,东南至旧河岸,长十里百五十步,颠广四步,趾广三之,高丈有五尺。

仍筑旧河岸至入水堤,长四百三十步,趾广

三十步,颠杀其六之一,接修入水。

两岸扫堤并行。作西扫者夏人水工,征自灵武;作东扫者汉人水工,征自近畿。

其法以竹络实以小石,每扫不等,以蒲苇绵腰索径寸许者从铺,广可一二十步,长可二三十步。

又以曳扫索綯径三寸或四寸、长二百余尺者衡铺之。

相间复以竹苇麻釭大纤,长三百尺者为管心索,就系绵腰索之端于其上,以草数千束,多至万余,匀布厚铺于绵腰索之上,袴而纳之,丁夫数千,以足蹈实,推卷稍高,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号于众,众声力举,用小大推梯,推卷成扫,高下长短不等,大者高二丈,小者不下丈余。

又用大索或互为腰索,转致河滨,选健丁操管心索,顺扫台立踏,或挂之台中铁猫大橛之上,以渐缒之下水。

扫后掘地为渠,陷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筑之以土,其上复以土牛、杂草、小扫梢土,多寡厚薄,先后随宜。

修叠为扫台,务使牵制上下,缜密坚壮,互为掎角,扫不动摇。

日力不足,火以继之。

积累既毕,复施前法,卷扫以压先下之扫,量水浅深,制扫厚薄,叠之多至四扫而止。

两扫之间置竹络,高二丈或三丈,围四丈五尺,实以小石、土牛。

既满,系以竹缆,其两旁并扫,密下大桩,就以竹络上大竹腰索系于桩上。

东西两扫及其中竹络之上,以草土等物筑为扫台,约长五十步或百步,再下扫,即以竹索或麻索长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杂厕其余管心索之间,俟扫入水之后,其余管心索如前珣挂,随以管心长索,远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铁猫,或大桩,曳而系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扫,再以草土等物通修成堤,又以龙尾大扫密挂于护堤大桩,分析水势。

其堤长二百七十步,北广四十二步,中广五十五步,南广四十二步,自颠至趾,通高三丈八尺。

其截河大堤,高广不等,长十有九里百七十七步。

其在黄陵北岸者,长十里四十一步。

筑岸上土堤,西北起东西故堤,东南至河口,长七里九十七步,颠广六步,趾倍之而强二步,高丈有五尺,接修入水。

施土牛、小扫梢草杂土,多寡厚薄随宜修叠,及下竹络,安大桩,系龙尾扫,如前两堤法。

唯修叠扫台,增用白阑小石。

并扫上及前几修扫堤一,长百余步,直抵龙口。

稍北,栏头三扫并行,扫大堤广与刺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扫,间以竹络,成一大堤,长二百八十步,北广百一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二丈五尺,通高三丈五尺;中流广八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

并创筑缕水横堤一,东起北截河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

又一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通长二里四十二步,亦颠广四步,趾三之,高丈有二尺。

修黄陵南岸,长九里百六十步,内创岸土堤,东北起新补白茅故堤,西南至旧河口,高广不等,长八里二百五十步。

乃入水作石船大堤,盖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犹短,约水尚少,力未足恃。

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余,益以秋涨,水多故河十之八。

两河争流,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激,难以下扫。

且扫行或迟,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

鲁乃精思障水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縆绞缚,缀为方舟。

又用大麻索、竹縆用船身缴绕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铁猫于上流〈石垂〉之水中。

又以竹縆绝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大橛上,每縆或〈石垂〉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以合子板钉合之,复以扫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索缚之急,复缚横木三道于头桅,皆以索维之,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桅前,约长丈余,名曰水帘桅。

复以木支拄,使帘不偃仆,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二人,执斧凿,立船首尾,岸上搥鼓为号,鼓鸣,一时齐凿,须臾舟穴,水入,舟沉,遏决河。

水怒溢,故河水暴增,即重树水帘,令后复布小扫土牛白阑长梢,杂以草土等物,随以填垛以继之。

石船下诣实地,出水基趾渐高,复卷大扫以压之。

前船势略定,寻用前法,沉余船以竟后功。

昏晓百刻,役夫分番甚劳,无少间断。

船堤之后,草扫三道并举,中置竹络盛石,并扫置桩,系缆四扫及络,一如修北截水堤之法。

第以中流水深数丈,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数倍他堤。

船堤距北岸才四五十步,势迫东河,流峻若自天降,深浅叵测。

于是先卷下大扫约高二丈者,或四或五,始出水面。

修至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艰。

薄龙口,喧豗猛疾,势撼扫基,陷裂欹倾,俄远故所,观者股弁,众议腾沸,以为难合,然势不容已。

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进官吏工徒十余万人,日加奖谕,辞旨恳至,众皆感激赴功。

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龙口遂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

又于堤前通卷栏头扫各一道,多者或三或四,前扫出水,管心大索系前扫,〈石垂〉后阑头扫之后,后扫管心大索亦系小扫,〈石垂〉前阑头扫之前,后先羁縻,以锢其势。

又于所交索上及两扫之间,压以小石白阑土牛,草土相半,厚薄多寡,相势措置。

扫堤之后,自南岸复修一堤,抵已闭之龙口,长二百七十步。

船堤四道成堤,用农家场圃之具曰辘轴者,穴石立木如比栉,珣前扫之

旁,每步置一辘轴,以横木贯其后,又穴石,以径二寸余麻索贯之,系横木上,密挂龙尾大扫,使夏秋潦水、冬春凌筼,不得肆力于岸。

此堤接北岸截河大堤,长二百七十步,南广百二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七尺,水面至泽腹高四丈二尺;中流广八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

仍治南岸护堤扫一道,通长百三十步,南岸护岸马头扫三道,通长九十五步。

修筑北岸堤防,高广不等,通长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

白茅河口至板城,补筑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

曹州板城至英贤村等处,高广不等,长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

梢冈至砀山县,增培旧堤,长八十五里二十步。

归德府哈只口至徐州路三百余里,修完缺口一百七处,高广不等,积修计三里二百五十六步。

亦思剌店缕水月堤,高广不等,长六里三十步。

其用物之凡,桩木大者二万七千,榆柳杂梢六十六万六千,带梢连根株者三千六百,藁秸蒲苇杂草以束计者七百三十三万五千有奇,竹竿六十二万五千,苇席十有七万二千,小石二千艘,绳索小大不等五万七千,所沉大船百有二十,铁缆三十有二,铁猫三百三十有四,竹篾以斤计者十有五万,〈石垂〉石三千块,铁钻万四千二百有奇,大钉三万三千二百三十有二。

其余若木龙、蚕椽木、麦稭、扶桩、铁叉、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具皆有成数。

官吏俸给,军民衣粮工钱,医药、祭祀、赈恤、驿置马乘及运竹木、沉船、渡船、下桩等工,铁、石、竹、木、绳索等匠佣赀,兼以和买民地为河,并应用杂物等价,通计中统钞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有奇。

鲁尝有言:“水工之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用物之效,草虽至柔,柔能狎水,水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碇。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实多。”

盖由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

玄之言曰:“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辟害。脱脱能体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宜悉书之,使职史氏者有所考证也。”

先是岁庚寅,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及鲁治河,果于黄陵冈得石人一眼,而汝、颍之妖寇乘时而起。

议者往往以谓天下之乱,皆由贾鲁治河之役,劳民动众之所致。

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实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习,纪纲废弛,风俗偷薄,其致乱之阶,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久矣。

不此之察,乃独归咎于是役,是徒以成败论事,非通论也。

设使贾鲁不兴是役,天下之乱,讵无从而起乎?

今故具录玄所记,庶来者得以详焉。

蜀堰

江水出蜀西南徼外,东至于岷山,而禹导之。

秦昭王时,蜀太守李冰凿离堆,分其江以灌川蜀,民用以饶。

历千数百年,所过冲薄荡啮,又大为民患。

有司以故事,岁治堤防,凡一百三十有三所,役兵民多者万余人,少者千人,其下犹数百人。

役凡七十日,不及七十日,虽事治,不得休息。

不役者,日出三缗为庸钱。

由是富者屈于赀,贫者屈于力,上下交病,会其费,岁不下七万缗。

大抵出于民者,十九藏于吏,而利之所及,不足以偿其费矣。

元统二年,佥四川肃政廉访司事吉当普巡行周视,得要害之处三十有二,余悉罢之。

召灌州判官张弘,计曰:“若甃之以石,则岁役可罢,民力可苏矣。”

弘曰:“公虑及此,生民之福,国家之幸,万世之利也。”

弘遂出私钱,试为小堰,堰成,水暴涨而堰不动。

乃具文书,会行省及蒙古军七翼之长、郡县守宰,下及乡里之老,各陈利害,咸以为便。

复祷于冰祠,卜之吉。

于是征工发徒,以仍改至元元年十有一月朔日,肇事于都江堰,即禹凿之处,分水之源也。

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江南北皆东行。

北旧无江,冰凿以辟沫水之害,中为都江堰,少东为大、小钓鱼,又东跨二江为石门,以节北江之水,又东为利民台,台之东南为侍郎、杨柳二堰,其水自离堆分流入于南江。

南江东至鹿角,又东至金马口,又东道大安桥,入于成都,俗称大皂江,江之正源也。

北江少东为虎头山,为斗鸡台。

台有水则,以尺画之,凡十有一。

水及其九,其民喜,过则忧,没其则则困。

又书“深淘滩,高作堰”六字其旁,为治水之法,皆冰所为也。

又东为离堆,又东过凌虚、步云二桥,又东至三石洞,酾为二渠。

其一自上马骑东流,过郫,入于成都,古谓之内江,今府江是也;

其一自三石洞北流,过将军桥,又北过四石洞,折而东流,过新繁,入于成都,古谓之外江。

此冰所穿二江也。

南江自利民台有支流,东南出万工堰,又东为骆驼,又东为碓口,绕青城而东,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马坝,东流至成都,入于南江。

渠东行二十余里,水决其南涯四十有九,每岁疲民力以塞之。

乃自其北涯凿二渠,与杨柳渠合,东行数十里,复与马坝渠会,而渠成安流。

自金马口之西凿二渠,合金马渠,东南入于新津江,罢蓝淀、黄水、千金、白水、新兴至三利十二堰。

北江三石洞之东为外应、颜上、五斗诸堰,外应、颜上之水皆东北流,入于外江。

五斗之水,南入马坝渠,皆内江之支

流也。外江东至崇宁,亦为万工堰。

堰之支流,自北而东,为三十六洞,过清白堰东入于彭、汉之间。

而清白堰水溃其南涯,延袤三里余,有司因溃以为堰。

堰辄坏,乃疏其北涯旧渠,直流而东,罢其堰及三十六洞之役。

嘉定之青神,有堰曰鸿化,则授成其长吏,应期而功毕。

若成都之九里堤,崇宁之万工堰,彰之堋口、丰润、千江、石洞、济民、罗江、马脚诸堰,工未及施,则召长吏免谕,使及农隙为之。

诸堰都江及利民台之役最大,侍郎、杨柳、外应、颜上、五斗次之,鹿角、万工、骆驼、碓口、三利又次之。

而都江又居大江中流,故以铁万六千斤,铸为大龟,贯以铁柱,而镇其源,然后即工。

诸堰皆甃以石,范铁以关其中,取桐实之油,和石灰,杂麻丝,而捣之使熟,以苴罅漏。

岸善崩者,密筑江石以护之,上植杨柳,旁种蔓荆,栉比鳞次,赖以为固,盖以数百万计。

所至或疏旧渠以导其流,或凿新渠以杀其势。

遇水之会,则为石门,以时启闭而泄蓄之,用以节民力而资民利,凡智力所及,无不为也。

初,郡县及兵家共掌都江之政,延祐七年,其兵官奏请独任郡县,民不堪其役‖至是复合焉。

常岁获水之利仅数月,堰辄坏,至是,虽缘渠所置碓硙纺绩之处以千万计,四时流转而无穷。

其始至都江,水深广莫可测,忽有大洲涌出其西南,方可数里,人得用事其间。

入山伐石,崩石已满,随取而足。

蜀故多雨,自初役至工毕,无雨雪,故力省而功倍,若有相之者。

五越月,功告成,而吉当普以监察御史召,省台上其功,诏揭扌奚斯制文立碑以旌之。

是役也,凡石工、金工皆七百人,木工二百五十人,役徒三千九百人,而蒙古军居其二千。

粮为石千有奇,石之材取于山者百万有奇,石之灰以斤计者六万有奇,油半之,铁六万五千斤,麻五千斤。

撮其工之直、物之价,以缗计者四万九千有奇,皆出于民之庸,而在官之积者,尚余二十万一千八百缗,责灌守以贷于民,岁取其息,以备祭祀及淘滩修堰之费。

仍蠲灌之兵民所常徭役,俾专其力于堰事。

泾渠

泾渠者,在秦时韩使水工郑国说秦,凿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于洛三百余里以溉田,盖欲以罢秦之力,使无东伐。

秦觉其谋,欲杀之,郑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利。”

秦以为然,使迄成之,号郑渠。

汉时有白公者,奏穿渠引泾水,起谷口,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历代因之,皆享其利。

至宋时,水冲啮,失其故迹。

熙宁间,诏赐常平息钱,助民兴作,自仲山旁开凿石渠,从高泻水,名丰利渠。

元至元间,立屯田府督治之。

大统八年,泾水暴涨,毁堰塞渠,陕西行省命屯田府总管夹谷伯颜帖木儿及泾阳尹王琚疏道之,起泾阳、高陵、三原、栎阳用水人户及渭南、栎阳、泾阳三屯所人夫,共三千余人兴作,水通流如旧。

其制编荆为囤,贮之以石,复填以草以土为堰,岁时葺理,未尝废止。

至大元年,王琚为西台御史,建言于丰利渠上更开石渠五十一丈,阔一丈,深五尺,积一十五万三千工,每方一尺为一工。

自延祐元年兴工,至五年渠成。

是年秋,改堰至新口。

泰定间,言者谓石渠岁久,水流渐穿逾下,去岸益高。

至正三年,御史宋秉亮相视其堰,谓渠积年坎取淤土,叠垒于岸,极为高崇,力难送土于上,因请就岸高处开通鹿巷,以便夫行,廷议允可。

四年,屯田同知牙八胡、泾尹李克忠发丁夫开鹿巷八十四处,削平土垒四百五十余步。

二十年,陕西行省左丞相帖里帖木儿遣都事杨钦修治,凡溉农田四万五千余顷。

金口河

至正二年正月,中书参议孛罗帖木儿、都水傅佐建言,起自通州南高丽庄,直至西山石峡铁板开水古金口一百二十余里,创开新河一道,深五丈,广二十丈,放西山金口水东流至高丽庄,合御河,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输纳。

是时,脱脱为中书右丞相,以其言奏而行之。

廷臣多言其不可,而左丞许有壬言尤力,脱脱排群议不纳,务于必行。

有壬因条陈其利害,略曰:

大德二年,浑河水发为民害,大都路都水监将金口下闭闸板。

五年间,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已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

至顺元年,因行都水监郭道寿言,金口引水过京城至通州,其利无穷,工部官并河道提举司、大都路及合属官员耆老等相视议拟,水由二城中间窒碍。

又卢沟河自桥至合流处,自来未尝有渔舟上下,此乃不可行船之明验也。

且通州去京城四十里,卢沟止二十里,此时若可行船,当时何不于卢沟立马头,百事近便,却于四十里外通州为之?

又西山水势高峻,亡金时,在都城之北流入郊野,纵有冲决,为害亦轻。

今则在都城西南,与昔不同。

此水性本湍急,若加以夏秋霖潦涨溢,则不敢必其无虞,宗庙社稷之所在,岂容侥幸于万一?

若一时成功,亦不能保其永无冲决之患。

且亡金时此河未必通行,今所有河道遗迹,安知非作而复辍之地乎?

又地形高下不同,若不作闸,必致走水浅涩,若作闸以节之,则沙泥浑浊,必致淤塞,每年每月专人挑洗,盖无穷尽之时也。

且郭太史初作通惠河时,何不用此水,而远取白浮之水,引入都城,以供闸坝之用?

盖白浮之水澄清,而此水浑浊不可用

也。此议方兴,传闻于外,万口一辞,以为不可。

若以为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人言不足听,则是商鞅、王安石之法,当今不宜有此。

议既上,丞相终不从,遂以正月兴工,至四月功毕。

起闸放金口水,流湍势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而开挑之际,毁民庐舍坟茔,夫丁死伤甚众,又费用不赀,卒以无功。

继而御史纠劾建言者,孛罗帖木儿、傅佐俱伏诛。

今附载其事于此,用为妄言水利者之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九-译文

◎河渠三

○黄河

至正四年夏季五月,连续下了二十多天的大雨,黄河水位暴涨,平地水深约两丈,北岸的白茅堤决口。

六月,北岸的金堤也决口,沿河的郡县如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及曹州、东明、钜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地都遭受了水灾,百姓中的老弱病残被淹死,壮年人则流离失所。

洪水向北侵袭安山,沿着会通河、运河蔓延,波及济南、河间,威胁到两漕司的盐场,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

省臣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对此感到忧虑,派遣使者实地考察,并督促大臣们寻找治理黄河的方案。

九年冬天,脱脱再次担任丞相,他立志要有所作为,谈到黄河决口时,立即向皇帝请命,表示愿意亲自负责此事,皇帝欣然同意。

于是召集群臣在朝廷中商议,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只有都漕运使贾鲁坚决主张必须治理黄河。

在此之前,贾鲁曾担任山东道奉使宣抚首领官,巡视受灾的郡县,掌握了修筑堤防的策略;后来他又担任都水使者,奉旨前往黄河沿岸视察,绘制了水情图,并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控制洪水,工程较为省力;二是疏浚与堵塞并举,引导黄河向东回归故道,工程费用巨大。

此时,贾鲁再次将这两个方案呈上,脱脱赞同后一个方案。

商议决定后,脱脱向皇帝推荐贾鲁,皇帝对此非常满意。

十一年四月初四日,皇帝下诏,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晋升为二品官,授予银印。

征调汴梁、大名等十三路的十五万民夫,以及庐州等十八翼的两万军队参与工程,所有军民都听从贾鲁的指挥,开始兴修水利。

当月二十二日开工,七月疏浚完成,八月黄河水回归故道,九月船只可以通行,十一月水土工程全部完成,堤防也修筑完毕。

黄河终于回归故道,向南汇入淮河,再向东流入大海。

皇帝派遣重臣祭祀河伯,召贾鲁回京,论功行赏,贾鲁被超擢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其他有功之臣也各有封赏,丞相脱脱被赐予世袭答剌罕的称号,并特命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撰写《河平碑文》,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欧阳玄在撰写《河平碑文》后,认为司马迁、班固在记载河渠沟洫时,只记录了治水的方法,却没有详细说明具体措施,使得后世治理黄河的人无从参考。于是,他向贾鲁请教治河方略,并询问过往的官员,查阅文书,撰写了《至正河防记》,希望后世遭受黄河水患的人能够参考此书。

他写道:

治理黄河的方法有三种:疏浚、深挖和堵塞,三者有所不同。

疏导河流,使其流向正确,称为疏浚。

清除河床的淤泥,使其加深,称为深挖。

抑制洪水的暴发,使其受到控制,称为堵塞。

疏浚和深挖的区别有四种:生地、故道、河身和减水河。

生地有直有弯,顺着直的地方开凿,可以回归故道。

故道有高有低,高的地方要平整以趋向低处,高低相平,高处不会堵塞,低处不会积水,因为堵塞会导致溃堤,积水会导致淤塞。

河身虽然水流畅通,但宽度不一,狭窄的地方难以容纳水流,水流会更加湍急,因此狭窄的地方需要拓宽;宽阔的地方难以修筑堤岸,堤岸容易崩塌,因此宽阔的地方需要加固。

减水河的作用是,当水流泛滥时,可以控制其狂暴;当水流冲击时,可以减弱其威力。

修筑堤防的方法有创筑、修筑和补筑,堤防的类型有剌水堤、截河堤、护岸堤、缕水堤和石船堤。

治理堤防的工具有岸扫、水扫,以及龙尾、栏头、马头等扫。

扫台、推卷、牵制、珣挂等方法,可以使用土、石、铁、草、木、杙、縆等材料。

堵塞河流的方法有缺口、豁口和龙口。

缺口是指已经形成的河道。

豁口是指过去常被水流冲开的地方,水位下降时,豁口低于堤岸;水位上涨时,水流会从豁口溢出。

龙口是指水流汇合的地方,新河的水流入故道的交汇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细节无法一一记录,只能根据工程的顺序,简要叙述如下。

疏浚故道的深度和宽度不一,总长约二百八十里一百五十四步多。

工程从白茅开始,长约一百八十二里。

接着从黄陵冈到南白茅,开辟生地十里。

入口处最初宽一百八十步,深二丈二尺,之后逐渐变宽至一百步,深度不一,最低处深二丈直至泉水。

所谓“停”和“折”,是使用古代的计算方法,通过推算,了解地势的高低,使高低相平,达到均匀的效果。

从南白茅到刘庄村,接入故道十里,宽度逐渐变为八十步,深九尺。

从刘庄到专固,长约一百零二里二百八十步,宽度逐渐变为六十步,深五尺。

从专固到黄固,开辟生地八里,表面宽一百步,底部宽九十步,深度不一,最低处深一丈五尺。

从黄固到哈只口,长约五十一里八十步,宽度逐渐变为六十步,深五尺。

接着疏浚凹里减水河,总长约九十八里一百五十四步。

凹里村缺河口的生地,长约三里四十步,表面宽六十步,底部宽四十步,深一丈四尺。

从凹里生地以下的旧河身到张赞店,长约八十二里五十四步。

上游三十六里,宽度逐渐变为二十步,深五尺;中游三十五里,宽度逐渐变为二十八步,深五尺;下游十里二百四十步,宽度逐渐变为二十六步,深五尺。

从张赞店到杨青村,接入故道,开辟生地十三里六十步,表面宽六十步,底部宽四十步,深一丈四尺。

堵塞专固缺口,修筑三重堤防,并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的豁口,总长约二十里三百一十七步。

第一重西堤从河口前开始修筑,南北长三百三十步,表面宽二十五步,底部宽三十三步,打桩固定,填充土牛、草苇、杂梢等材料,高一丈三尺,堤前设置龙尾大扫。

所谓“龙尾”,是将大树连枝砍下,系在堤旁,随水流上下摆动,以抵御波浪对堤岸的冲击。

修筑第二重正堤,并补筑两端的旧堤,总长约十一里三百步。

缺口正堤长约四里,两堤与旧堤相接,打桩封闭河身,长约一百四十五步,使用土牛、草苇、梢土等材料修筑,底部宽三十步,高两丈。

岸上的土工修筑部分,长约三里二百一十五步多,高度和宽度不一,总高一丈五尺。

补筑旧堤的部分,长约七里三百步,内外厚度增加七步,高度增加六尺,总高一丈。

修筑第三重东后堤,并接修旧堤,高度和宽度不一,总长约八里。

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的四处豁口,打桩固定,使用草土混合材料,长约四十七步。

于是,堵塞黄陵全河,水中及岸上修筑堤防,总长约三十六里一百三十六步。

修筑两条大堤以刺水,总长约十四里七十步。

西侧再修筑一条大堤以刺水,长约十二里一百三十步。

在岸上创筑土堤,西北起自李八宅西堤,东南至旧河岸,长约十里一百五十步,顶部宽四步,底部宽三步,高一丈五尺。

继续修筑旧河岸至入水堤,长约四百三十步,底部宽

在三十步的距离内,颠簸杀死了六分之一的人,接着继续修堤入水。

两岸的扫堤工程同时进行。西岸的扫堤由夏人水工负责,他们是从灵武征召来的;东岸的扫堤由汉人水工负责,他们是从近畿征召来的。

他们的方法是用竹络装满小石头,每扫的长度不等,用蒲苇和绵腰索(直径约一寸)铺设,宽度大约一二十步,长度大约二三十步。

再用曳扫索(直径三寸或四寸,长度二百多尺)横向铺设。

在中间交替使用竹苇麻釭大纤,长度三百尺的作为管心索,将绵腰索的末端系在上面,用数千束草,甚至多达万余束,均匀厚铺在绵腰索上,用袴子包裹,数千名丁夫用脚踩实,推卷稍高后,两名水工站在上面,向众人发号施令,众人齐声用力,用大小推梯推卷成扫,高度和长度不等,大的高二丈,小的也不低于一丈多。

再用大索或互为腰索,将扫转移到河边,选健壮的丁夫操作管心索,顺着扫台站立踩踏,或将扫挂在台中的铁猫大橛上,逐渐放下水。

扫后挖地为渠,将管心索埋入渠中,用散草厚厚覆盖,再用土夯实,上面再用土牛、杂草、小扫梢土等,根据情况调整厚度和数量。

修叠成扫台,确保上下牵制,严密坚固,互为掎角,扫不会动摇。

白天时间不够,晚上继续用火照明工作。

积累完成后,再次使用前面的方法,卷扫以压住先前的扫,根据水的深浅,调整扫的厚度,最多叠四层扫为止。

两扫之间放置竹络,高二丈或三丈,围四丈五尺,装满小石头和土牛。

装满后,用竹缆系住,两旁并扫,密下大桩,将竹络上的大竹腰索系在桩上。

东西两扫及中间的竹络上,用草土等物筑成扫台,长度大约五十步或百步,再下扫时,用竹索或麻索(长度八百尺或五百尺)一两条,混杂在其他管心索之间,等扫入水后,其他管心索像之前一样挂好,随后用管心长索,远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铁猫,或大桩,拉紧系住,通管束连日所下的扫,再用草土等物修成堤,再用龙尾大扫密挂在护堤大桩上,分析水势。

堤长二百七十步,北宽四十二步,中宽五十五步,南宽四十二步,从顶部到底部,总高三丈八尺。

截河大堤,高度和宽度不等,长十九里一百七十七步。

在黄陵北岸的部分,长十里四十一步。

筑岸上土堤,西北起自东西故堤,东南至河口,长七里九十七步,顶部宽六步,底部宽十二步多,高一丈五尺,接修入水。

使用土牛、小扫梢草杂土,根据情况调整厚度和数量修叠,并下竹络,安大桩,系龙尾扫,像前面两堤的方法一样。

只是修叠扫台时,增加使用白阑小石。

并在扫上及前面修扫堤一段,长百余步,直抵龙口。

稍北,栏头三扫并行,扫大堤宽度与刺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扫,中间用竹络,成一大堤,长二百八十步,北宽一百一十步,顶部至水面高一丈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二丈五尺,总高三丈五尺;中流宽八十步,顶部至水面高一丈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总高七丈。

并创筑缕水横堤一道,东起北截河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

又一道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总长二里四十二步,顶部宽四步,底部宽十二步,高一丈二尺。

修黄陵南岸,长九里一百六十步,内创岸土堤,东北起自新补白茅故堤,西南至旧河口,高度和宽度不等,长八里二百五十步。

于是入水作石船大堤,因为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时,故河流道,先前修的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还短,水量尚少,力量不足以依靠。

决河势大,南北宽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多,加上秋涨,水量是故河的十分之八。

两河争流,靠近故河口,水冲刷北岸,洄漩湍激,难以放下扫。

而且扫行可能迟缓,担心水全部涌入决河,导致故河淤积,前功尽弃。

鲁于是精心思考如何阻挡水流入故河的方法,于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列大船二十七艘,前后用大桅或长桩连接,用大麻索、竹縆绞缚,组成方舟。

又用大麻索、竹縆将船身上下缠绕,使其牢不可破,再用铁猫在上流水中固定。

又用竹縆(长度七八百尺)系在两岸的大橛上,每縆固定两艘或三艘船,使其不能下移,船腹略铺散草,装满小石,用合子板钉合,再用扫密布在合子板上,或两层,或三层,用大麻索紧紧绑住,再在头桅上绑三道横木,都用索固定,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在桅前,长度约一丈多,名叫水帘桅。

再用木支撑,使帘不倒,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两人,执斧凿,站在船首尾,岸上击鼓为号,鼓声一响,同时凿船,片刻船破,水涌入,船沉,阻挡决河。

水怒溢,故河水暴增,立即重树水帘,随后再布小扫土牛白阑长梢,混杂草土等物,随水填垛继续。

石船下沉到实地,出水基趾渐高,再卷大扫压住。

前船势略定,随即用前面的方法,沉下余船以完成后续工作。

日夜不停,役夫分班工作,非常辛苦,没有间断。

船堤之后,草扫三道并举,中间放置竹络装满石头,并扫置桩,系缆四扫及络,像修北截水堤的方法一样。

只是中流水深数丈,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数倍于其他堤。

船堤距北岸仅四五十步,势迫东河,水流湍急如从天降,深浅难测。

于是先卷下大扫,约高二丈,或四或五,始出水面。

修至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为艰难。

靠近龙口,水流喧豗猛疾,势撼扫基,陷裂欹倾,瞬间远离原处,观者心惊胆战,众议沸腾,认为难以合拢,但形势不容退缩。

鲁神色不动,机智敏捷,指挥官吏工徒十余万人,每日加以奖励,言辞恳切,众人皆感激赴功。

十一月十一日丁巳,龙口终于合拢,决河断流,故道复通。

又在堤前通卷栏头扫各一道,多的或三道或四道,前扫出水,管心大索系前扫,固定在后阑头扫之后,后扫管心大索也系小扫,固定在前阑头扫之前,前后羁縻,以稳固其势。

又在所交索上及两扫之间,压以小石白阑土牛,草土相半,厚薄多寡,根据情况调整。

扫堤之后,自南岸再修一堤,抵已闭的龙口,长二百七十步。

船堤四道成堤,用农家场圃的工具叫辘轴的,穴石立木如比栉,固定前扫。

在堤坝旁边,每隔一步放置一个辘轴,用横木贯穿其后,再在石头上凿孔,用直径二寸多的麻绳穿过,系在横木上,密集地挂上龙尾大扫,以防止夏秋的洪水和冬春的冰凌对堤岸造成破坏。

这条堤坝连接北岸的截河大堤,长二百七十步,南面宽一百二十步,堤顶到水面的高度为一丈七尺,水面到泽底的高度为四丈二尺;中流宽度为八十步,堤顶到水面的高度为一丈五尺,水面到泽底的高度为五丈五尺;总高度为七丈。

还修建了南岸的护堤扫一道,全长一百三十步,南岸的护岸马头扫三道,全长九十五步。

修筑北岸的堤防,高度和宽度不等,全长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

从白茅河口到板城,修补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

从曹州板城到英贤村等地,高度和宽度不等,长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

从梢冈到砀山县,加高培厚旧堤,长八十五里二十步。

从归德府哈只口到徐州路三百多里,修补缺口一百零七处,高度和宽度不等,累计修补长度为三里二百五十六步。

在亦思剌店修建缕水月堤,高度和宽度不等,长六里三十步。

所用材料总计:大桩木二万七千根,榆柳杂梢六十六万六千根,带梢连根的三千六百根,藁秸蒲苇杂草以束计七百三十三万五千多束,竹竿六十二万五千根,苇席十七万二千张,小石二千船,大小不等的绳索五万七千条,沉没的大船一百二十艘,铁缆三十二条,铁锚三百三十四个,竹篾以斤计十五万斤,石垂石三千块,铁钻一万四千二百多个,大钉三万三千二百三十二个。

其他如木龙、蚕椽木、麦稭、扶桩、铁叉、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工具都有一定的数量。

官吏的俸禄,军民的衣粮工钱,医药、祭祀、赈恤、驿置马乘及运竹木、沉船、渡船、下桩等工钱,铁、石、竹、木、绳索等工匠的工钱,以及购买民地用于河道和杂物的费用,总计中统钞一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多。

贾鲁曾经说过:“水工的工程比土工的工程难;中流的工程比河滨的工程难;决河口的工程比中流的工程更难;北岸的工程比南岸的工程难。用草虽然柔软,但柔软能亲近水,水浸湿后产生泥,泥与草结合,力量重如碇。然而维持和辅助,缆索的作用很大。”

这是因为贾鲁熟悉河务,所以他的工程成就如此。

玄说:“这项工程,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除害。脱脱能体察上意,不怕劳苦,不顾非议,为国救民。贾鲁能竭尽心思智计的巧妙,凭借精神胆气的壮烈,不怕劳累,不畏讥评,以报答君相的知人之明。应该全部记录下来,让史官有所考证。”

在此之前,庚寅年,河南北有童谣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到贾鲁治河时,果然在黄陵冈挖出一只眼的石人,而汝、颍的妖寇乘机而起。

议论者往往认为天下的混乱,都是由于贾鲁治河的工程,劳民动众所致。

殊不知元朝的灭亡,实际上是因为上下因循,习惯于安逸,纲纪废弛,风俗败坏,导致混乱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来已久。

不察这一点,却独独归咎于这项工程,这是以成败论事,不是通论。

假使贾鲁不进行这项工程,天下的混乱,难道就没有其他原因引起吗?

现在详细记录玄的记载,希望后来的人能够详细了解。

蜀堰

江水从蜀地西南边境流出,向东流到岷山,大禹疏导了它。

秦昭王时,蜀太守李冰凿开离堆,分流江水以灌溉川蜀,百姓因此富饶。

经过千百年,江水冲刷侵蚀,又成为百姓的大患。

官府按照旧例,每年修建堤防,共一百三十多处,役使兵民多的万余人,少的千人,再少也有数百人。

工程持续七十天,不到七十天,即使工程完成,也不能休息。

不参加工程的人,每天出三缗钱作为工钱。

因此富人因钱财而困,穷人因劳力而困,上下都受其害,每年的费用不下七万缗。

大概百姓出的钱,十之八九被官吏贪污,而所得的利,不足以补偿费用。

元统二年,佥四川肃政廉访司事吉当普巡视,找到要害之处三十二处,其余的都废除。

召灌州判官张弘,商议说:“如果用石头砌筑,那么每年的工程可以废除,民力可以恢复。”

张弘说:“您考虑到这一点,是百姓的福气,国家的幸运,万世的利益。”

张弘于是拿出私钱,试建小堰,堰建成后,水暴涨而堰不动。

于是准备文书,召集行省及蒙古军七翼的长官、郡县守宰,下至乡里的老人,各自陈述利害,都认为可行。

又到李冰祠祈祷,占卜得吉。

于是征召工人,于至元元年十一月一日,开始在都江堰施工,即大禹开凿的地方,分水的源头。

盐井关在西北,水西关在西南,江南北都向东流。

北面原本没有江,李冰凿开以消除沫水的危害,中间是都江堰,稍东是大、小钓鱼,再向东跨二江为石门,以节制北江的水,再向东为利民台,台的东南为侍郎、杨柳二堰,水从离堆分流进入南江。

南江向东流到鹿角,再向东流到金马口,再向东流到大安桥,进入成都,俗称大皂江,是江的正源。

北江稍东为虎头山,为斗鸡台。

台上有水则,用尺画线,共十一条。

水到第九条,百姓高兴,超过则忧虑,淹没则困苦。

又写“深淘滩,高作堰”六字在旁边,作为治水的方法,都是李冰所为。

再向东为离堆,再向东经过凌虚、步云二桥,再向东到三石洞,分流为二渠。

一条从上马骑向东流,经过郫县,进入成都,古称内江,今称府江;

一条从三石洞向北流,经过将军桥,再向北经过四石洞,折向东流,经过新繁,进入成都,古称外江。

这是李冰开凿的二江。

南江从利民台有支流,向东南流出万工堰,再向东为骆驼,再向东为碓口,绕过青城向东,鹿角的北岸有渠叫马坝,向东流到成都,进入南江。

渠向东流二十多里,水决南岸四十九处,每年耗费民力堵塞。

于是从北岸凿二渠,与杨柳渠合流,向东流数十里,再与马坝渠会合,渠成后水流平稳。

从金马口的西面凿二渠,合金马渠,向东南流入新津江,废除蓝淀、黄水、千金、白水、新兴至三利十二堰。

北江三石洞的东面为外应、颜上、五斗诸堰,外应、颜上的水都向东北流,进入外江。

五斗的水,向南流入马坝渠,都是内江的支流。

水流。外江向东流至崇宁,也是万工堰。

堰的支流,从北向东,有三十六洞,经过清白堰向东流入彭、汉之间。

而清白堰的水冲垮了南岸,延伸三里多,官府因此利用溃堤作为堰。

堰经常损坏,于是疏通北岸的旧渠,直接向东流,废弃了堰和三十六洞的工程。

嘉定的青神,有一个叫鸿化的堰,于是任命长吏负责,按时完成工程。

像成都的九里堤,崇宁的万工堰,彰的堋口、丰润、千江、石洞、济民、罗江、马脚等堰,工程未及时实施,就召集长吏免去谕令,让他们在农闲时完成。

这些堰中,都江和利民台的工程最大,侍郎、杨柳、外应、颜上、五斗次之,鹿角、万工、骆驼、碓口、三利又次之。

而都江又位于大江中流,所以用一万六千斤铁,铸成大龟,贯穿铁柱,镇住水源,然后开始工程。

这些堰都用石头砌成,用铁范固定其中,取桐油,和石灰,混合麻丝,捣熟,用来填补缝隙。

岸容易崩塌的地方,密集地筑江石来保护,上面种植杨柳,旁边种蔓荆,排列整齐,依靠这些来加固,大概有数百万。

所到之处,或疏通旧渠以引导水流,或开凿新渠以减弱水势。

遇到水的汇合处,就建石门,按时启闭以泄蓄水,用来节省民力并为民谋利,凡是智力所及,无不做到。

起初,郡县和兵家共同掌管都江的政务,延祐七年,兵官奏请单独由郡县负责,百姓不堪其役,于是又复合。

常年获得水利仅数月,堰经常损坏,到这时,虽然沿渠设置的碓硙纺绩之处以千万计,四季流转无穷。

最初到都江时,水深广不可测,忽然有大洲涌出在西南,大约数里,人们得以在其中工作。

进山采石,崩石已满,随取随足。

蜀地多雨,从工程开始到完工,没有雨雪,所以力省而功倍,好像有神灵相助。

五个月后,工程完成,吉当普被召为监察御史,省台上报其功,诏令揭扌奚斯撰写碑文立碑以表彰。

这次工程,石工、金工各七百人,木工二百五十人,役徒三千九百人,其中蒙古军占二千。

粮食一千多石,石材取自山中的百万多,石灰六万多斤,油一半,铁六万五千斤,麻五千斤。

总计工钱、物价,以缗计四万九千多,都出自百姓的劳役,而官府的积蓄,还余二十万一千八百缗,责成灌守贷给百姓,每年取利息,以备祭祀及淘滩修堰的费用。

仍然免除灌地的兵民常徭役,使他们专心于堰事。

泾渠

泾渠,在秦朝时,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国,凿泾水,从仲山西到瓠口为渠,沿北山,向东注入洛水三百多里以灌溉田地,目的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力量,使其无力东伐。

秦国察觉其谋,想杀他,郑国说:“我为韩国延长了数年的寿命,而为秦国建立了万世的利益。”

秦国认为有理,让他完成工程,称为郑渠。

汉朝时有白公,奏请开渠引泾水,从谷口起,入栎阳,注入渭水,长二百里,灌溉田地四千五百多顷,因此称为白渠。

历代沿用,都享受其利。

到宋朝时,水冲啮,失去了原来的痕迹。

熙宁年间,诏赐常平息钱,帮助百姓兴作,从仲山旁开凿石渠,从高处泻水,称为丰利渠。

元朝至元年间,设立屯田府督治。

大统八年,泾水暴涨,毁堰塞渠,陕西行省命令屯田府总管夹谷伯颜帖木儿及泾阳尹王琚疏通,召集泾阳、高陵、三原、栎阳用水户及渭南、栎阳、泾阳三屯所的人夫,共三千多人兴作,水流通如旧。

其制编荆为囤,贮之以石,再填以草和土为堰,每年修理,未曾废止。

至大元年,王琚为西台御史,建议在丰利渠上再开石渠五十一丈,宽一丈,深五尺,积一十五万三千工,每方一尺为一工。

从延祐元年开工,到五年渠成。

这年秋天,改堰至新口。

泰定年间,有人说石渠年久,水流逐渐穿逾下,离岸越来越高。

至正三年,御史宋秉亮视察其堰,说渠积年取淤土,叠垒于岸,极为高崇,力难送土于上,于是请求在岸高处开通鹿巷,以便夫行,廷议同意。

四年,屯田同知牙八胡、泾尹李克忠发丁夫开鹿巷八十四处,削平土垒四百五十余步。

二十年,陕西行省左丞相帖里帖木儿派都事杨钦修治,共灌溉农田四万五千多顷。

金口河

至正二年正月,中书参议孛罗帖木儿、都水傅佐建议,从通州南高丽庄起,直到西山石峡铁板开水古金口一百二十多里,开凿新河一道,深五丈,宽二十丈,放西山金口水东流至高丽庄,合御河,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输纳。

这时,脱脱为中书右丞相,以其言奏而行之。

廷臣多言其不可,而左丞许有壬言尤力,脱脱排群议不纳,务于必行。

有壬因此条陈其利害,略曰:

大德二年,浑河水发为民害,大都路都水监将金口下闭闸板。

五年间,浑河水势浩大,郭太史恐冲没田薛二村、南北二城,又将金口已上河身,用砂石杂土尽行堵闭。

至顺元年,因行都水监郭道寿言,金口引水过京城至通州,其利无穷,工部官并河道提举司、大都路及合属官员耆老等相视议拟,水由二城中间窒碍。

又卢沟河自桥至合流处,自来未尝有渔舟上下,此乃不可行船之明验也。

且通州去京城四十里,卢沟止二十里,此时若可行船,当时何不于卢沟立马头,百事近便,却于四十里外通州为之?

又西山水势高峻,亡金时,在都城之北流入郊野,纵有冲决,为害亦轻。

今则在都城西南,与昔不同。

此水性本湍急,若加以夏秋霖潦涨溢,则不敢必其无虞,宗庙社稷之所在,岂容侥幸于万一?

若一时成功,亦不能保其永无冲决之患。

且亡金时此河未必通行,今所有河道遗迹,安知非作而复辍之地乎?

又地形高下不同,若不作闸,必致走水浅涩,若作闸以节之,则沙泥浑浊,必致淤塞,每年每月专人挑洗,盖无穷尽之时也。

且郭太史初作通惠河时,何不用此水,而远取白浮之水,引入都城,以供闸坝之用?

盖白浮之水澄清,而此水浑浊不可用

这个提议刚刚兴起,消息传出去后,大家都一致认为不可行。

如果认为成就大功的人不需要与众人商量,别人的意见不值得听取,那么这就是商鞅、王安石的做法,当今不应该有这样的做法。

提议呈上后,丞相最终没有采纳,于是在正月开始动工,到四月工程完成。

打开闸门放出金口的水,水流湍急,泥沙堵塞,船只无法通行,而在开闸的过程中,毁坏了百姓的房屋和坟墓,工人死伤很多,费用也非常巨大,最终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接着御史弹劾提出建议的人,孛罗帖木儿和傅佐都被处死。

现在将这件事记录在这里,作为那些妄言水利的人的警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九-注解

至正四年:元朝至正四年,即公元1344年。

白茅堤:黄河堤防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金堤:黄河堤防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

单州:今山东省单县。

虞城:今河南省虞城县。

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

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

鱼台:今山东省鱼台县。

丰:今江苏省丰县。

沛:今江苏省沛县。

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

楚丘:今山东省曹县东南。

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

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

东明:今山东省东明县。

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郓城:今山东省郓城县。

嘉祥:今山东省嘉祥县。

汶上:今山东省汶上县。

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安山:今山东省东平县安山镇。

会通:会通河,京杭大运河的一段。

运河:指京杭大运河。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

漕司:负责漕运的官府机构。

脱脱:元朝丞相,名脱脱帖木儿。

贾鲁:元朝官员,曾任都漕运使,主持治理黄河。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

河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

荣禄大夫:元朝官阶,正一品。

集贤大学士:元朝官职,负责文教事务。

答剌罕:元朝封号,意为“勇士”。

欧阳玄:元朝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承旨。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著有《史记》。

班固:东汉史学家,著有《汉书》。

酾河:疏导河流。

浚:疏通河道。

塞:堵塞决口。

生地:新开辟的河道。

故道:原有的河道。

河身:河道的宽度和深度。

减水河:用于分流洪水的河道。

剌水堤:用于分流的堤坝。

截河堤:用于截断河流的堤坝。

护岸堤:用于保护河岸的堤坝。

缕水堤:用于引导水流的堤坝。

石船堤:用石块和船只修筑的堤坝。

岸扫:用于清理河岸的工具。

水扫:用于清理水面的工具。

龙尾:用于破浪的工具。

栏头:用于固定堤坝的工具。

马头:用于固定堤坝的工具。

扫台:用于清理河道的工具。

推卷:用于清理河道的工具。

牵制:用于固定堤坝的工具。

珣挂:用于固定堤坝的工具。

土牛:一种用于水利工程中的填充物,通常由泥土和草混合而成,用于增加结构的重量和稳定性。

草苇:用于加固堤坝的材料。

杂梢:用于加固堤坝的材料。

桩橛:用于固定堤坝的木桩。

豁口:堤坝上的缺口。

龙口:河流汇合处。

凹里: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张赞店: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杨青村: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李八宅: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扫: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种结构,用于固定河岸或堤坝,通常由竹络、蒲苇、草束等材料制成。

竹络:用竹子编织成的网状结构,用于装填小石或土牛,以增加重量和稳定性。

管心索:用于固定扫的主要绳索,通常由竹、苇、麻等材料制成,长度可达数百尺。

龙尾扫: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结构,用于分散水势,通常挂在大桩上。

石船:一种用于水利工程中的临时结构,由大船装载小石和草束,沉入水中以阻挡水流。

水帘桅:一种用于水利工程中的结构,由竹编笆和草石制成,用于阻挡水流。

辘轴:古代用于水利工程中的一种装置,通常由横木和绳索组成,用于固定或调节水流。

龙尾大扫:一种用于清理河道的大型工具,形状似龙尾,用于清除河道中的杂物和淤泥。

夏秋潦水:指夏季和秋季的洪水,潦水即泛滥的洪水。

冬春凌筼:指冬季和春季的冰凌,凌筼即冰凌堆积。

白茅河口:地名,位于黄河沿岸,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节点。

曹州板城: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古代为黄河沿岸的重要城镇。

归德府: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哈只口:地名,位于黄河沿岸,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节点。

中统钞:元朝时期的货币名称,中统钞是元朝初期发行的纸币。

蜀堰:指位于四川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离堆:都江堰的一部分,是李冰治水时凿开的分水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一处著名水利工程,用于调节岷江水流,灌溉农田。

深淘滩,高作堰:李冰治水的原则,意为深挖河床,高筑堤坝,以控制水流。

万工堰:位于崇宁的一处水利工程,用于调节水流,防止洪水泛滥。

清白堰:位于彭、汉之间的一处水利工程,因水溃而重建。

鸿化堰:位于嘉定青神的一处水利工程,由长吏负责修建。

九里堤:位于成都的一处堤坝,用于防洪和灌溉。

郑渠:秦朝时期由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农田。

白渠:汉朝时期由白公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用于引泾水灌溉农田。

丰利渠:宋朝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农田。

金口河:元朝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用于引西山金口水至通州,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

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曾在秦国实行变法,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其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县制、奖励耕战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主持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旨在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来增强国力,但因触及既得利益集团而遭到强烈反对。

金口: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种设施,用于调节水流,通常指水闸或水门。

御史:古代官名,主要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是朝廷中的重要监察机构。

孛罗帖木儿:元代官员,曾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后因工程失败被弹劾处死。

傅佐:元代官员,与孛罗帖木儿一同参与水利工程,后因工程失败被弹劾处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九-评注

《河渠三》是元代史书《元史》中的一篇,详细记载了元朝至正年间黄河泛滥及治理的过程。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元代治水工程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

首先,本文详细描述了黄河泛滥的严重性。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连续二十余日,黄河水位暴涨,决堤泛滥,波及多个郡县,造成严重的水患。文中列举了受灾的郡县,如济宁、单州、虞城等,生动地描绘了灾民的悲惨境遇,老弱病残者被洪水淹没,壮年者流离失所。这种详细的记载为后世研究元代自然灾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本文重点记述了元朝政府治理黄河的过程。丞相脱脱在至正九年冬复职后,积极推动治河工程,并推荐都漕运使贾鲁主持治河。贾鲁提出了两种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控制洪水,二是疏塞并举,引导黄河回归故道。最终,朝廷采纳了第二种方案,并动员了大量民夫和军队参与治河工程。文中详细描述了治河的具体措施,如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堵塞决口等,展现了元代治水工程的高超技术水平。

此外,本文还记载了治河工程的成功。至正十一年四月,贾鲁被任命为总治河防使,负责指挥治河工程。经过数月的努力,黄河终于回归故道,南汇于淮河,东流入海。朝廷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表彰了贾鲁等人的功绩。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元代政府对治河工程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最后,本文还提到了欧阳玄撰写的《至正河防记》。欧阳玄在撰写河平碑文后,深感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在记载治水时只记录了治水之道,而未详述具体方法,因此他亲自访问贾鲁,查阅吏牍,撰写了《至正河防记》,详细记录了治河的具体方略,以便后世参考。这一做法体现了元代学者对历史记载的严谨态度和对后世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河渠三》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还展现了元代治水工程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通过对黄河泛滥及治理过程的详细记载,本文为后世研究元代自然灾害和治水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种复杂施工方法,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文中提到的‘扫’、‘竹络’、‘土牛’等结构,都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

文中描述的施工过程极为复杂,涉及数千名丁夫和水工的协作,展示了古代中国在组织大规模工程方面的卓越能力。通过使用竹络、蒲苇、草束等天然材料,古人不仅有效地固定了河岸和堤坝,还巧妙地利用了这些材料的特性,使得整个结构既坚固又灵活。

此外,文中提到的‘石船’和‘水帘桅’等结构,展示了古人在应对突发水患时的创新思维和应急能力。通过沉船和设置水帘桅,古人成功地阻挡了决河的水流,保护了故道的通畅。这种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深厚积累和丰富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法,还展示了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技艺。通过对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应对自然环境挑战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现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黄河和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泛滥和治理一直是历代王朝的重要任务。文中提到的堤防、扫帚、桩木等工具和材料,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复杂性和技术含量。特别是贾鲁治河的记载,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治水技术,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投入。

都江堰的记载则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李冰父子通过‘深淘滩,高作堰’的原则,成功地将岷江水分流,既解决了洪水问题,又为川西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水利兴则国兴’的理念。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朝时期的水利工程管理和财政支出,反映了当时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重视。通过详细记录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和人力,可以看出古代水利工程的规模之大、投入之多。这些记载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详细描述,更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通过对这些水利工程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展现了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成就。文中提到的万工堰、清白堰、鸿化堰、九里堤、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都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水利设施,用于调节水流、防洪和灌溉农田。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利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设和管理体现了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高超技艺。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岷江的洪水问题,还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中提到的铁龟和铁柱的铸造,以及石工、金工、木工等工匠的参与,都显示了都江堰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郑渠、白渠、丰利渠等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体现了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成就。郑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秦国的灌溉问题,还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白渠和丰利渠的建设则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最后,文中提到的金口河工程是元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用于引西山金口水至通州,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这一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大都城的水源问题,还为海运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元朝经济的发展。然而,这一工程的建设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反映了古代社会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成就,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利用。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利问题,还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这段文字记载了元代一次水利工程的失败及其后果,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文章通过叙述工程的发起、实施到最终失败的过程,揭示了决策者在面对重大工程时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文章提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是对商鞅、王安石等历史人物改革思想的引用。商鞅和王安石的改革都以不谋于众、独断专行为特点,虽然他们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也因触犯既得利益集团而遭到强烈反对。这里作者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暗示了此次水利工程的决策者可能也采取了类似的独断方式,导致工程失败。

其次,文章详细描述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如“流湍势急,沙泥壅塞,船不可行”,以及“毁民庐舍坟茔,夫丁死伤甚众”。这些描述不仅揭示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难题,还反映了工程对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水利工程在古代中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一旦失败,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引发社会动荡。

最后,文章提到“御史纠劾建言者,孛罗帖木儿、傅佐俱伏诛”,这是对工程失败后果的直接描述。御史的弹劾和官员的伏诛,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对官员责任的追究机制。水利工程的失败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失误,更意味着政治上的失策,决策者必须为此承担严重后果。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一次水利工程失败的描述,揭示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文章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详细描述工程实施过程及其后果,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5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