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一-原文
◎地理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圆。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地大民众,后世狃于治安,而不知诘戎兵、慎封守,积习委靡,一旦有变,而天下遂至于不可为。呜呼!盛极而衰,固其理也。
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具载于篇,而其沿革则溯唐而止焉。作《地理志》。(凡路,低于省一字。府与州直隶省者,亦低于省一字。其有宣慰司、廉访司,亦止低于省一字。各路录事司与路所亲领之县与府、州之隶路者,低于路一字。府与州所领之县,低于府与州一字。府领州、州又领县者,又低于县一字。路所亲领之县若府若州,曰领县若干、府若干、州若干;府与州所领之县,则曰若干县,所以别之也。)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户一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用至元七年抄籍数。)领院二、县六、州十。州领十六县。
右警巡院。
左警巡院。(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
县六
大兴,(赤。)宛平,(赤。与大兴分治郭下。金水河源出玉泉山,流入皇城,故名金水。)良乡,(下。)永清,(下。)宝坻(下。至元十六年,于县立屯田所,收子粒赴太仓及醴源仓输纳。)昌平。(下。)
州十
涿州,(下。)唐范阳县,复改涿州。宋因之。元太宗八年,为涿州路。中统四年,复为涿州。领二县:
范阳,(下。倚郭。)房山。(下。金奉先县,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唐隶幽州。周始置霸州。宋升永清郡。金置信安军。元仍为霸州。领四县:
益津,(下。倚郭。中统四年省,至元二年置。)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
通州,(下。)唐为潞县。金改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有丰备、通济、太仓以供京师。领二县:
潞县,(倚郭。)三河。(下。)
蓟州,(下。)唐置,后改渔阳郡,仍改蓟州。宋为广川郡。金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为蓟州。领五县:
渔阳,(下。倚郭。)丰闰,(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当冲要复置。二十一年,立丰闰署,领屯田八百三十七户。)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十三年复置。)
漷州,(下。)辽、金为漷阴县。元初为大兴府属邑,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邑来属。领二县:
香河,(下。)武清。
顺州,(下。)唐初改燕州,复为归德郡,复为顺州,复为归顺州。辽为归化军。宋为顺兴军。金仍为顺州,置温阳县。元废县存
州。
檀州,(下。)唐改密云郡,又复为檀州。辽为武威军。宋为镇远军。金仍为檀州。元因之。
东安州,(下。)唐以前为安次县。辽、金因之,元初隶大兴府。太宗七年,隶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隶大都路。
固安州,(下。)唐仍隋旧为固安县,隶幽州。宋隶涿水郡。金隶涿州。元宪宗九年,隶霸州,又改隶大兴府。中统四年,升固安州。
龙庆州,唐为妫川县。金为缙山县。元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本属上都路宣德府奉圣州。二十二年,仁宗生于此。延祐三年,割缙山、怀来来隶大都,升缙山为龙庆州。领一县:
怀来。(下。)
上都路,唐为奚、契丹地。金平契丹,置桓州。元初为札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宪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为巨镇。明年,世祖命刘秉忠相宅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为开平府。五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岁一幸焉。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一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领院一、县一、府一、州四,州领三县,府领三县、二州,州领六县。
警巡院。
县一
开平。(上。)
府一
顺宁府,唐为武州。辽为德州。金为宣德州。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隶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领三县、二州。
三县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录事司并龙门县并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去属云州。)宣平,(下。)顺圣。(下。本隶弘州,今来属。)
二州
保安州,(下。)唐新州。辽改奉圣州。金为德兴府。元初因之。旧领永兴、缙山、怀来、矾山四县。至元二年,省矾山入永兴。三年,省缙山入怀来,仍改为奉圣州,隶宣德府。五年,复置缙山。延祐三年,以缙山、怀来仍隶大都。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领一县:永兴。(下。倚郭。)
蔚州,(下。)唐改为安边郡,又改为兴唐县,又仍为蔚州。辽为忠顺军。金仍为蔚州。元至元二年,省州为灵仙县,隶弘州。其年,复改为蔚州,隶宣德府。领五县:灵仙,(下。)灵丘,(下。)飞狐,(下。)定安,(下。)广灵。(下。)
州四
兴州,(下。)唐为奚地。金初为兴化军,隶北京,后为兴州。元中统三年,属上都路。领二县:
兴安,(下。至元二年置。)宜兴。(中。至元二年置。)
松州,(下。)本松林南境,辽置松山州。金为松山县,隶北京路大定府。元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桓州,(下。)本上谷郡地,金置桓州。元初废,至元二年复置。
云州,(下。)古望云川地,契丹置望云县。金因之。元中统四年,升县为云州,治望云县。至元二年,州存县废。二十八年,复升宣德之龙门镇为望云县,隶云州。领一县:
望云。
兴和路,(上。)唐属新州。金置柔远镇,后升为县,又升抚州,属西京。元中统三年,以郡为内辅,升隆兴路总管府,建行宫。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领县四、州一。
县四
高原,(下。倚郭。中统二年隶宣德府,三年来属。)怀安,(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天成,(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咸宁。(下。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
州一
宝昌州,(下。)金置昌州。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隶本路,置盐使司。延祐六年,改宝昌州。
永平路,(下。)唐平州。辽为卢龙军。金为兴平军。元太祖十年,改兴平府。中统元年,升平滦路,置总管府,设录事司。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领司一、县四、州一。州领二县。
录事司。
县四
卢龙,(下。倚郭。)迁安,(下。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抚宁,(下。至元二年,与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复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复置昌黎,以属滦州,今昌黎属本县。)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复置,仍并海山入焉。详见抚宁县。)
州一
滦州,(下。)在卢龙塞南,金领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元至元二年,省义丰入州。三年复置,先以石城省入乐亭,其年改入义丰。四年,马城亦省。领二县:
义丰,(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复置。)乐亭。(下。)元初尝于县置漠州,寻废,复为乐亭县,隶滦州。
德宁路,(下。)领县一:德宁。(下。)
净州路,(下。)领县一:天山。(下。)
泰宁路,(下。)领县一:泰宁。(下。)
集宁路,(下。)领县一:集宁。(下。)
应昌路,(下。)领县一:应昌。(下。)
全宁路,(下。)领县一:全宁。(下。)
宁昌路,(下。)领县一:宁昌。(下。)
砂井总管府,领县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县皆阙。
保定路,(上。)本清苑县,唐隶鄚州。宋升保州。金改顺天军。元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置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设录事司。户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口一十三万九百四十。领司一、县八、州七。州领十一县。
录事司。
县八
清苑,(中。附郭。)满城,(中。
唐县,(下。金隶定州,后来属。)
庆都,(下。元初隶真定府,太宗十一年来属。)
行唐,(下。)
曲阳,(中。古恒州地,唐为曲阳县。宋属中山府。金因之。元初改恒州,立元帅府,割阜平、灵寿、行唐、庆都、唐县以隶之。逮移镇归德,还隶中山府,复为曲阳县,后隶保定,北岳恒山在焉。)
新安,(下。金置新安州渥城县。元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县来属。)
博野。(下。至元三十一年立。)
州七
易州,(中。)唐改上谷郡,又复为易州。元太宗十一年,割隶顺天府。至元十年,隶大都路。二十三年,还隶保定。领三县:
易县,(中。倚郭。元初存州废县,至元三年复置。)
涞水,(下。)
定兴。(下。金隶涿州,今来属。)
祁州,(中。)唐为义丰县,属定州。宋改为蒲阴县。金于县置祁州,属真定路。元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阴县及以束鹿、深泽二县来属,隶保定。领三县:
蒲阴,(中。倚郭。)
深泽,(下。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三年又来属。)
束鹿。(中。)
雄州,(下。)唐归义县。五代为瓦桥关,周世宗克三关,于关置雄州。宋为易阳郡。金为永定军。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县属顺天路。至元十年,改属大都路。十二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二十三年,复以雄州隶之。领三县:
归信,(下。)
容城,(下。金隶安肃州,今来属。)
新城。(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复为县,隶大都路。十一年,隶顺天路。至元二年,隶雄州。十年,隶大都。二十三年复来属。)
安州,(下。)唐为唐兴县,隶鄚州。宋升顺安军。金改安州,治渥城县。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废为镇,入高阳县,后复改安州,隶保定。领二县:
葛城,(下。倚郭。)
高阳。(下。)
遂州,(下。)唐为遂城县,属易州。宋改广信军。金废为遂城县,隶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肃州为镇,后复置州而县废,隶保定。
安肃州,(下。)本易州宥戎镇地,宋创立静戎军,又改安肃军。金为安肃州。元隶保定。
完州,(下。)唐为北平县,隶定州。宋升北平军。金更为永平县,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县,后复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唐恒山郡,又改镇州。宋为真定府。元初置总管府,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又以邢入顺德,洺入广平,相入彰德,卫入卫辉;又以冀、深、晋、蠡四州来属。户一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领司一、县九、府一、州五。府领三县,州领十八县。
录事司。
县九
真定,(中。倚郭。)
藁城,(中。太宗六年,为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焉。七年,废州为藁城县,属真定。)
栾城,(下。)
元氏,(中。)
获鹿,(中。太宗在潜邸改西宁州,既即位七年,复为获鹿县,隶真定。)
平山。(下。)
灵寿,(下。)
阜平,(下。)
涉县。(元初为崇州,隶真定路,后废州复置涉县。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复来属。)
府一
中山府,唐定州。宋为中山郡。金为中山府。元初因之。旧领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领三县:
安喜,(中。)
新乐,(下。)
无极。(中。)
州五
赵州,(中。)唐赵州。宋为庆源军。金改沃州。元仍为赵州。旧领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高邑、赞皇、宁晋、隆平、柏乡九县,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元氏隶真定。领七县:
平棘,(中。)
宁晋,(下。)
隆平,(下。)
临城,(中。)
柏乡,(下。)
高邑,(下。)
赞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
冀州,(上。)唐改魏州,后仍为冀州。宋升安武军。元仍为冀州。领五县:
信都,(中。至元初与冀州录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复置。三年,省录事司入焉,为冀州治所。)
南宫,(上。)
枣强,(中。)
武邑,(中。)
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深州,(下。)唐改饶阳郡,后仍为深州。元初隶河间,置帅府。太宗十年,隶真定路,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后割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二县:
静安,(中。)
衡水。(下。)
晋州,唐、宋皆为鼓城县。元太祖十年,改晋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四县:
鼓城,(中。倚郭。)
饶阳,(中。)
安平,(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于此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改立晋州,仍为安平县隶焉。武强。(下。元初创立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废州复为县,改隶深州。十一年,割属祁州。宪宗在潜,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置晋州,县隶焉。)
蠡州,(下。)唐始置。宋改永宁军。金仍为蠡州。元初隶真定,领司候司、博野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县入蠡州。十七年,直隶省部。二十一年,仍属真定。
顺德路,(下。)唐邢州。宋为信德府。金改邢州。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宪宗分洺水民户之
半于武道镇,置司总管。
五年,以武道镇置广宗县,并以来属。
中统三年,升顺德府。
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
二年,洺、磁自为一路,以顺德为顺德路总管府。
户三万五百一,口一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
领司一、县九。
录事司。
县九
邢台,(中。倚郭。)
钜鹿,(中。)
内丘,(中。至元二年,并唐山县入焉,后复置唐山,与内丘并。)
平乡,(中。)
广宗,(中。宪宗五年置。中统三年以后属顺德府。至元二年,省入平乡县,后复置,隶顺德路。)
沙河,(下。至元二年,省南和县入焉。后复置南和,与沙河并。)
南河,(下。)
唐山。(下。)
任县。(下。至元二年,省入邢台县,后复置。)
广平路,(下。)
唐洺州,又为广平郡。
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
宪宗二年,为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
至元十五年,升广平路总管府。
户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
领司一、县五、州二。州领六县。
录事司。
县五
永平,(中。倚郭。)
曲周,(中。)
肥乡,(中。)
鸡泽,(下。元初并入永年,后复置。)
广平。(下。)
州二
磁州,(中。)
唐磁州。宋为滏阳郡。金以隶彰德。
元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隶真定路。
太宗八年,隶邢洺路。
宪宗二年,改邢洺路为洺磁路。
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并入滏阳,武安县并入邯郸,止以滏阳、邯郸二县及录事司来属。
后复置涉县归真定,以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录事司隶焉。
至元三年,并录事司入滏阳县。
至元十五年,改洺磁路为广平路总管府,磁州仍隶焉。
领四县:
滏阳,(中。倚郭。)
武安,(中。)
邯郸,(下。)
成安。(下。)
威州,(中。)
旧无此州,金始置。
元太宗六年,割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
宪宗二年,隶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
领二县:
洺水,(中。倚郭。太宗八年,隶洺州。定宗二年,改隶威州。宪宗二年,徙威州治此。)
井陉。(下。威州本治此,宪宗二年,移州治于洺水县,井陉为属县。)
彰德路,(下。)
唐相州,又改邺郡。
石晋升彰德军。
金升彰德府。
元太宗四年,立彰德总帅府,领卫、辉二州。
宪宗二年,割出卫、辉,以彰德为散府,属真定路。
至元二年,复立彰德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州,及本府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五县。
四年,又割出怀、孟、卫、辉,仍立总管,以林虑升为林州,复立辅岩县隶之。
六年,并辅岩入安阳。
户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万八千二百六。
领司一、县三、州一。
录事司。
县三
安阳,(上。至元六年,并辅岩入焉。)
汤阴,(中。)
临漳。(中。)
州一
林州,(下。)
本林虑县,金升为州。
元太宗七年,行县事。
宪宗二年,复为州。
至元二年,复为县,又并辅岩入焉。
未几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仍以州隶彰德路。
大名路(上。)
唐魏州。
五代南汉改大名府。
金改安武军。
元因旧名,为大名府路总管府。
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一十六万三百六十九。
领司一、县五、州三。州领六县。
录事司。
县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
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事于府城内。至元二年,省元城来属,寻析大名、元城为二县。九年,还县治于故所。)
南乐,(中。)
魏县,(中。)
清河。(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籍为清河县,隶大名路。)
州三
开州,(上。)
唐澶州。
宋升开德府。
金为开州。
元割开封之长垣、曹州之东明来属。
领四县:
濮阳,(上。倚郭。)
东明,(中。太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
长垣,(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隶开州。)
清丰。(中。)
滑州,(中。)
唐改灵昌郡。
宋改武成军。
元仍为滑州。
领二县:
白马,(上。为州治所。)
内黄。
浚州,(下。)
唐置黎州,后废。
石晋置浚州。
宋为通利军,又改平川军。
金复为浚州。
元初隶真定。
至元二年,隶大名。
怀庆路,(下。)
唐怀州,复改河内郡,又仍为怀州。
宋升为防御。
金改南怀州,又改沁南军。
元初复为怀州。
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
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以怀孟二州为汤沐邑。
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
至元元年,以怀孟路隶彰德路。
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
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
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万九百二十六。
领司一、县三、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三
河内,(中。)
修武,(中。)
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
唐置河阳军,又升孟州。
宋隶河北道。
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徙治焉。
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
元初治下孟州。
宪宗八年,复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隶焉,设司候司。
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
领三县:
河阳,(下。)
济源,(下。太宗六年,改济源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县入焉。)
温县。
卫辉路,(下。)
唐义州,又为卫州,又为汲郡。
金改河平军。
元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设录事司。
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一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
领司一、县四、州二。
录事司。
县四
汲县,(下。倚郭。)
新乡,(中。)
获嘉,(下。)
胙城。(下。旧以胙城为倚郭。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以胙城为属邑。)
州二
辉州,(下。)唐以共城县置共州。宋隶卫州。金改为河平县,又改苏门县,又升苏门县为辉州,置山阳县属焉。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废山阳为镇,入本州。
淇州,(下。)唐、宋、金并为卫县之域,曰鹿台乡。元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民,立为淇州,因又置县曰临淇,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而临淇县省。
河间路,(上。)唐瀛州。宋河间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间路总管府。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六,口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领司一、县六、州六。州领十七县。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倚郭。)
肃宁,(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后复旧。)
齐东,(下。宪宗三年,隶济南路。至元二年,还属河间路。)
宁津,(下。宪宗二年,属济南路,至元二年,隶河间。)
临邑,(下。本属济南府,太宗七年,割属河间。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河间。)
青城。(下。本青平镇,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县,隶济南。中统置青城县,隶陵州。至元二年,隶河间。)
州六
沧州,(中。)唐改景城郡,复仍为沧州。金升临海军。元复为沧州。领五县:
清池,(中。)
乐陵,(中。)
南皮,(下。)
无棣,(下。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
盐山。(下。)
景州,(中。)唐观州,又改景州。宋改永静军。金仍改观州。元因之。至元二年,复为景州。领五县:
蓚县,(中。旧属观州,元初升元州,后复为蓚县。)
故城,(中。元初隶河间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属景州。是年,复置县还来属。)
阜城,(下。)
东光,(下。)
吴桥。(中。)
清州,(下。)五代置乾宁军。宋为乾宁郡,大观间以河清,改清州。金为乾宁军。元太宗二年,改清宁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兴济两县及本州司候司并为会川县,后复置清州。领三县:
会川,(中。)
靖海,(下。)
兴济。(下。)
献州,(下。)本乐寿县,宋隶瀛州,又隶河间府。金改为寿州,又改献州。元至元二年,以州并入乐寿,直隶河间路,未几复旧。领二县:
乐寿,(中。附郭。)
交河。(中。至元二年,入乐寿,未几如故。)
莫州,(下。)唐置鄚州,寻改为莫。旧领二县,至元二年,省入河间,未几仍领二县:
莫亭,(下。倚郭。至元二年,与任丘俱省入河间县,后复置。)
任丘。(下。)
陵州,(下。)本将陵县,宋、金皆隶景州。宪宗三年,割隶河间府。是年升陵州,隶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县。三年,复为州,仍隶河间路。
东平路,(下。)唐郓州,又改东平郡,又号天平军。宋改东平府,隶河南道。金隶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严实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户三十万来归,以实行台东平,领州县五十四。实没,子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州县如旧。至元五年,以东平为散府。九年,改下路总管府。户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万一百四十七。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顺城,(下。为东平治所。)
东阿,(中。)
阳谷,(中。)
汶上,(中。)
寿张,(下。)
平阴。(下。至元十一年,以县之辛镇寨、孝德等四乡分析他属。明年,改寨为肥城,作中县,隶济宁路,以平阴为下县,仍属东平。)
东昌路,(下。)唐博州。宋隶河北东路。金隶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东昌路,仍置总管府。户三万三千一百二,口一十二万五千四百六。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聊城,(中。倚郭。)
堂邑,(中。)
莘县,(中。宋隶大名府,元割以来属。)
博平,(中。)
茌平,(中。)
丘县。(下。本为镇,隶曲周。至元二年,并入堂邑。二十六年,山东宣慰司言:“丘县并入堂邑,差税词诉相去二百余里,往复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遂立丘县,隶东昌。)
济宁路,(下。)唐麟州。周于此置济州。元太宗七年,割属东平府。至元六年,以济州还治巨野,仍析郓城之四乡来属。八年,升济宁府,治任城,寻还治巨野。十二年,复立济州,治任城,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却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又以府治归巨野,而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置总管府。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五万九千八百一十八。领司一、县七、州三。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七
巨野,(中。倚郭。金废,属郓州。至元六年复立。)
郓城,(上。金以水患,徙置盘沟村。元至元八年,复来属。)
肥城,(中。宋、金为平阴县。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阴莘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改设今县。)
金乡,(下。初隶济州,至元二年来属。)
砀山,(金为水荡没。元宪宗七年,始复置县治,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虞城,(下。金圮于水。元宪宗二年,始复置县,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三年,
复立县,属济州。八年,隶济宁路。)丰县。(唐属徐州。元宪宗二年,属济州。至元二年,以沛县并入丰县。三年,复立沛县。八年,以丰县直隶济宁路。)
州三
济州,(下。)唐以前为济北郡,治单父。唐初为济州,又为济阳郡,仍改济州。周濒济水立济州。宋因之。金迁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没故也。元至元二年,以户不及千数,并隶任城。六年,迁州于巨野,而任城为属邑。八年,升州为济宁府,治任城,复还府治巨野。十二年,以任城当江淮水陆冲要,复立济州,属济宁府而任城废。十五年,迁府于济州,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复于巨野立府,仍于此为州。二十三年,复置任城,隶州。领三县:
任城,(倚郭。)鱼台,(太宗七年,属济州。至元二年,并入金乡。三年复故。八年,属济宁府。十三年来属。)沛县。(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宪宗二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二年,省入丰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府。十三年来属。)
兖州,(下。)唐初为兖州,复升泰宁军。宋改袭庆府。金改泰定军。元初复为兖州,属济州。宪宗二年,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总管府。(二十三年,立尚珍署,领屯田四百五十六户,收子粒赴济州官仓输纳,余粮粜卖,所入钞纳于光禄寺。)领四县:
嵫阳,曲阜,泗水,(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复置。)宁阳。(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
单州,(下。)唐置辉州,治单父。后唐改为单州。宋升团练州。金隶归德府。元初属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领二县:
单父,(县在郭下。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至元二年,复立单父县。三年,还属济州,今属单州。)嘉祥。(旧属济州。宪宗二年,割隶东平路。至元三年,还属济州。今为单州属县。)
曹州,(上。)唐初为曹州,后改济阴郡,又仍为曹州。宋改兴仁府。金复为曹州。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直隶省部。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领县五:
济阴,(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丘。(中。)
濮州,(上。)唐初为濮州,后改濮阳郡,又仍为濮州。宋升防御郡。金为刺史州。元初隶东平路,后割大名之馆陶、朝城,恩州之临清,开州之观城来属。至元五年,析隶省部。户一万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万四千二百九十三。领县六:
鄄城,(上。)朝城,(中。初隶东平府,至元五年来属。)馆陶。(中。初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来属。)临清,观城,(下。金属开州,元初来属。)范县。(下。初属东平府路,至元二年来属。)
高唐州,(中。)唐为县,属博州。宋、金因之。元初隶东平,至元七年升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三:
高唐,(中。)夏津,(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武城。(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
泰安州,(中。)本博城县,唐初于县置东泰州,后废州,改为乾封县,属兖州。宋改奉符县。金置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县入莱芜县。五年,析隶省部。三十一年,复立新泰县。(东岳泰山在焉。)户九千五百四十,口一万七百九十五。领县四:
奉符,(中。)长清,(中。旧属济南府,元初来属。)莱芜,(下。)新泰。(金属泰安州,至元二年,省入莱芜,三十一年复立。)
德州,唐初为德州,后改平原郡,又仍为德州。金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济南之齐河县来属。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口一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领县五:
安德,(下。)平原,(下。)齐河,(金创置此县,隶济南府,至元二年来属。)清平,(宋、金隶大名府,元初来属。)德平。
恩州,(中。)唐贝州,又为清河郡。宋改恩州。金隶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县隶大名府,以武城隶高唐,惟存历亭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二年,县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东平析隶省部。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本冠氏县,唐因隋旧,置毛州,后州废,县属魏州。宋、金并属大名府。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省。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卢龙军。宋改镇海军。金为益都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县六、州八。州领十五县。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县并入。三年,又并临淄、临朐二县入焉。十五年,割临淄、临朐复置县,并属本路。)临淄,(下。)临朐,(下。)高苑,(下。旧属淄州。)乐安,(下。)寿光。(下。)
州八
濰州,(下。)唐初为濰州,后废。宋为北海军,复升濰州。金属益都路。元初领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及司候司。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二县:
北海,(下。)昌邑。(下。)
胶州,(下。)唐初为胶西县。宋置临海军。金仍改为胶西县,属密州。元太祖于县置胶州。领三县:
胶西,(中。)即墨,(下。宋、金皆隶莱州,
元太祖二十二年来属。)高密。(下。宋、金并隶密州。)
密州,唐初改为高密郡,后仍为密州。宋为临海军,复为密州。元初因之,以胶西、高密属胶州。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隶益都。领二县:
诸城,(州治所。)安丘。(下。)
莒州,(下。)唐废莒州,以莒县隶密州。宋沿其旧。金复为莒州,隶益都府。元初因之。领四县:
莒县,(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沂水,(下。有沂山,为东镇。)日照,(下。)蒙阴。(下。元初,因旧名为新泰县。中统三年,以李璮乱,人民逃散,省入沂水。皇庆二年,复置为蒙阴县。)
沂州,(下。)唐初改为琅邪郡,后仍为沂州。宋属京东东路。金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领二县:
临沂,(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费县。(下。)
滕州,(下。)唐为滕县,属徐州。宋仍旧。金改为滕州,属兖州。元隶益都路。领二县:
滕县,(下。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邹县。(下。)
峄州,(下。)唐置鄫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后州废,以县属沂州。宋仍旧。金改兰陵县,于县置峄州。元初以峄州隶益都路,至元二年,省兰陵入本州。
博兴州,(下。)唐博昌县。后唐改博兴。宋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上。)唐济州,又改临淄郡,又改济南郡,又为青州。宋为济南府。金因之。元初改济南路总管府,旧领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莱路,陵州割入河间路,又割临邑县隶河间路,长清县入泰安州,禹城县隶曹州,齐河县入德州,割淄州之邹平县来属,置总管府。户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口一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七县。
录事司。
县四
历城,(中。倚郭。)章丘,(上。)邹平,(上。唐、宋皆属淄州,至元间来属。)济阳。(中。)
州二
棣州,(上。)唐析沧州之阳信、商河、乐陵、厌次置棣州。宋、金因之。元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棣济南路。领四县:
厌次,(中。倚郭。初立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县。)商河,(中。)阳信,(中。)无棣。(下。宋、金属沧州,元初割无棣之半属沧州,半以来属。)
滨州,(中。)唐属棣州。周始置滨州。金隶益都。元初以棣州为滨棣路。至元二年,省路为州,隶济南路。领三县:
渤海,(中。初设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此县。)利津,(下。)沾化。(下。)
般阳府路,(下。)唐淄州,宋属河南道。金属山东东路。元初太宗在潜,置新城县。中统四年,割滨州之蒲台来属。先是,淄州隶济南路总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总管府。是岁改元至元,割邹平属济南路、高苑属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为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取汉县以为名。户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领司一、县四、州二。州领八县。
录事司。
县四
淄川,(中。倚郭。)长山,(中。初属济南路,中统三年来属。)新城,(中。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以人民完聚,创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镇属焉。)蒲台。(下。金属滨州,元初隶滨棣路。中统五年,属淄州。至元二年,改属淄莱路,升中县。)
州二
莱州,(中。)唐初改东莱郡为莱州。宋为防御州。金升定海军,属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属淄莱路。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省入掖县,又省即墨入掖与胶水,仍隶般阳路。领四县:
掖县,(中。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析即墨县入焉。)胶水,(下。至元二年,析即墨县入焉。)招远,(下。)莱阳。(下。)
登州,(下。)唐初为牟州,复改登州,宋属河南道。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别置淄莱路,以登州隶之。至元二十四年,改属般阳路。领四县:
蓬莱,(下。)黄县,(下。)福山,(下。伪齐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栖霞。(下。)
宁海州,(下。)伪齐刘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县立宁海军。金升宁海州。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省部。户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三。领县二:
牟平,(中。)文登。(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唐为北恒州,又为云州,又改云中郡。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县五、州八。州领四县。(大德四年,于西京黄华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凡七屯。)
录事司。
县五
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县入焉。)白登,(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宣宁,(下。)平地,(下。本号平地袅,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三年,置县,曰平地。)怀仁。(下。)
州八
弘州,(下。)唐为清塞军,隶蔚州。辽置弘州。金仍旧。旧领襄阴、顺圣二县。元至元中,割顺圣隶宣德府,惟领襄阴及司候司,后并省入州。
浑源州,(下。)唐为浑源县,隶应州。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
入州。
应州,(下。)唐末置。后唐升彰国军。元初仍为应州。领二县:
金城,(下。州治所。)山阴。(下。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
朔州,(下。)唐改马邑郡为朔州。后唐升振武军。宋为朔宁府。金为朔州。元因之。领二县:
鄯阳,(下。至元四年,省录事司入焉。)马邑。(下。)
武州,(下。)唐隶定襄、马邑二郡。辽置武州宣威军。元至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一县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丰州,(下。)唐初为丰州,又改九原郡,又仍为丰州。金为天德军。元复为丰州。旧有录事司并富民县,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东胜州,(下。)唐胜州,又改榆林郡,又复为胜州。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东城南直榆林,后以东城滨河,徙置绥远峰南郡今东胜州是也。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宁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及录事司,四年省入州。
云内州,(下。)唐初立云中都督府,复改横塞军,又改天德军,即中受降城之地。金为云内州。旧领云川、柔服二县,元初废云川,设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县入州。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上。)唐并州,又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十
阳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晋,(下。)祁县,(下。旧隶晋州,后州废,隶太原路。)榆次,(下。至元二年,隶太原路。)太谷,(下。)清源,(下。)寿阳,(下。)交城,(下。)徐沟。(下。)
州十四
汾州,(中。)唐改西河郡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为汾州。金置汾阳军。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事,省小灵石入介休。三年,并温泉入孝义。领四县:
西河,(中。)孝义,(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本县。)平遥,(下。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
介休。(下。元初置,隶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仍省小灵石县入焉。)
石州,(下。)唐初改离石郡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为石州。宋、金因其名。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本州。三年,复立。至元三年,省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方山俱省入离石。领二县:
离石,(下。倚郭。)宁乡。(下。太宗九年,隶太原府。定宗三年,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至元三年,复来属。)
忻州,(下。)唐初置新兴郡,后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为忻州。金隶太原府。元因之。领二县: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唐为广阳县。宋为平定军。金为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七年,复立乐平。领一县:
乐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县为乡,入本州,立巡检司。七年复立。)
临州,(下。)唐置临泉县,又置北和州,后州废,隶石州。宋置晋宁军。金废军,置临水县,隶石州。元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直隶太原府。三年,升临州。
保德州,(下。)本岚州地,宋始置州。旧有倚郭县,元宪宗七年废县。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岢岚隶管州,隩州仍来属。
崞州,(下。)本崞县,元太祖十四年升崞州。
管州,(下。)唐以静乐县置,后州废,属岚州。后又为宪州。宋为静乐军。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岚隶岚州,而宁化、楼烦并入本州。
代州,(下。)唐置代州总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统四年,并雁门县入州。
台州,(下。)唐为五台县,隶代州。金升台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兴州,(下。)唐临津县,隶岚州,又改合河县。金升兴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坚州,(下。)唐繁畤县。金为坚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岚州,(下。)唐、宋并为岚州。金升镇西节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立。
盂州,(下。)本盂县,金升为州。元因之。
晋宁路,(上。)唐晋州。金为平阳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晋宁路。户一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司一、县六、府一、州九。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
录事司。
县六
临汾,(中。倚郭。)襄陵,(中。)洪洞,(中。)浮山,(下。)汾西,(下。)岳阳。(下。本猗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东西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复改为岳阳县。)
府一
河中府,唐蒲州,又改河中府,又改河东郡,又仍为河中府。宋为护国军。金复为河中府。元宪宗在潜,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河中府领录事司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而河中府仍领解州。八年,割解州直隶平阳路,河中止领五县。十五年,复置万泉县来属。领六县:
河东,(下。府治所。)万泉,
下。)猗氏,(下。)荣河,(下。)金隶荣州,元初废荣州,复为荣河县。)临晋,(下。)河津。(下。)
州九
绛州,(中。)唐初为绛郡,又改绛州。宋置防御。金改晋安府。元初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七县:
正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焉。)太平,(中。)曲沃,(下。)翼城,(下。金为翼州,元初复为翼城县,隶绛州。)稷山,(下。)绛县,(下。至元二年,省垣曲县入焉。十六年,复立垣曲县,绛县如故。)垣曲。(下。)
潞州,(下。)唐初为潞州,后改上党郡,又仍为潞州。宋改隆德军。金复为潞州。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至元三年,以涉县割入真定府,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领七县:
上党,(下。)壸关,(下。)长子,(下。)潞城,(下。)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复置。襄垣,(下。)黎城。(下。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泽州,(下。)唐初为泽州,后为高平郡,又仍为泽州。宋属河东道。金为平阳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州。领五县:
晋城,(下。)高平,(下。)阳城,(下。)沁水,(下。)陵川。(下。至元三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解州,(下。)本唐蒲州之解县。五代汉乾祐中置解州。宋属京兆府。金升宝昌军。元至元四年,并司候司入解县。(有盐池,方一百二十里。)领六县:
解县,(下。)安邑,(下。)闻喜,(下。)夏县,(下。)平陆,(下。)芮城。(下。)
霍州,(下。)唐初为霍山郡,又改吕州,又废州而以县隶晋州。金改霍州。元因之。领三县:
霍邑,(下。倚郭。有霍山为中镇。)赵城,(旧属平阳府。)灵石。(下。旧属汾州。)
隰州,(下。)唐初为隰州,又改大宁郡,又仍为隰州。元以州隶晋宁路。领五县:
隰川,(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宁、蒲、温泉三县入焉。)大宁,(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石楼,(下。)永和,(下。)蒲县。(下。)
沁州,(下。)唐初为沁州,又改阳城郡,又仍为沁州。宋置威胜军。金仍为沁州。元因之。领三县:
铜鞮,(下。州治所。至元十年,省录事司、武乡县入焉。)沁源,(下。)至元十年,省绵上县入焉。)武乡。(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辽州,(下。)唐初置辽州,又改箕州,又改仪州。宋复为辽州。元隶晋宁路。领三县:
辽山,(下。倚郭。)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立。)和顺。(下。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焉。)
吉州,(下。)唐初置西汾州,又为南汾州,又改慈州。宋置吉乡军。金改耿州,又改吉州。元初领司候司、吉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并司候司入吉乡县。至元二年,省吉乡。三年,又省乡宁并入州。后复置乡宁。领一县:
乡宁。(下。)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
和宁路,(上。)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丁酉,治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戊戌,营图苏胡迎驾殿,去和林城三十余里。)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诸王叛兵侵轶和林,宣慰使怯伯等乘隙叛去。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淇阳王月赤察儿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为左丞相,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至大二年,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四年,罢尚书省,复为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年,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赴和林屯田。二十二年,并和林屯田入五条河。三十年,命戍和林汉军四百,留百人,余令耕屯杭海。元贞元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青海屯田。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一-译文
◎地理一
自从封建制度变为郡县制度,拥有天下的朝代,汉、隋、唐、宋都很强盛,但疆域的广阔,都不及元朝。汉朝被北方的狄族所阻挠,隋朝不能征服东方的夷族,唐朝的忧患在西方的戎族,宋朝的忧患常在西北。至于元朝,则从北方的沙漠兴起,吞并西域,平定西夏,灭掉女真,使高丽臣服,平定南诏,最终攻下江南,统一天下,因此其疆域北至阴山,西至流沙,东至辽左,南至海表。汉朝的东西距离为九千三百零二里,南北距离为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朝的东西距离为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距离为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朝的东南疆域不亚于汉、唐,而西北疆域则超过了汉、唐,有些地方甚至难以用里数来衡量。
起初,太宗六年甲午年,灭掉金朝,得到中原的州郡。七年乙未年,下诏登记人口,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共有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户,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口。宪宗二年壬子年,再次登记人口,增加了二十多万户。世祖至元七年,再次登记人口,又增加了三十多万户。十三年,平定宋朝,完全拥有了版图。二十七年,再次登记人口,得到一千一百八十四万零八百多户。于是南北的户口总数记录在册的,有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零六户,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一口,而山泽溪洞的居民不包括在内。设立一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分别镇守藩服,共有一百八十五路,三十三府,三百五十九州,四军,十五安抚司,一千一百二十七县。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为一千三百四十万零六百九十九户,比之前又增加了二十多万户,汉、唐极盛时期,也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的边境,唐朝所谓的羁縻州,往往在这些地方,现在都纳入了赋役,与内地相同;而高丽守卫东藩,执臣礼非常谨慎,这也是古代所未见的。地大民众,后世习惯于治安,而不知整顿军队、谨慎防守,积习萎靡,一旦有变,天下就变得不可收拾。唉!盛极而衰,本来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以前只是以郡统领县,元朝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致以路统领州、县,而腹里地区有时以路统领府、府统领州、州统领县,有些府与州不隶属于路而直接隶属于省,这些都记载在书中,而其沿革则追溯到唐朝为止。作《地理志》。(凡路,低于省一字。府与州直隶省者,亦低于省一字。其有宣慰司、廉访司,亦止低于省一字。各路录事司与路所亲领之县与府、州之隶路者,低于路一字。府与州所领之县,低于府与州一字。府领州、州又领县者,又低于县一字。路所亲领之县若府若州,曰领县若干、府若干、州若干;府与州所领之县,则曰若干县,所以别之也。)
中书省统辖山东西、河北地区,称为腹里,共有二十九路,八州,三属府,九十一属州,三百四十六属县。(各路设立驿站,总计一百九十八处。)
大都路,唐朝时为幽州范阳郡。辽朝改为燕京。金朝迁都,称为大兴府。元太祖十年,攻占燕京,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设立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上奏:“开平府是朝廷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也请正式命名。”于是改为中都,大兴府仍旧。四年,开始在中都的东北建立新城并迁都于此。(京城右拥太行山,左临沧海,背靠居庸关,奠定朔方。城方圆六十里,有十一门:正南为丽正门,南之右为顺承门,南之左为文明门,北之东为安贞门,北之西为健德门,正东为崇仁门,东之右为齐化门,东之左为光熙门,正西为和义门,西之右为肃清门,西之左为平则门。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汇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此称之。允许百姓捕鱼采莲,仿效周朝的灵沼。)九年,改为大都。十九年,设立留守司。二十一年,设立大都路总管府。户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使用至元七年的抄籍数。)统领二院、六县、十州。州统领十六县。
右警巡院。
左警巡院。(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去其一,只设左右二院,分领坊市民事。)
县六
大兴,(赤。)宛平,(赤。与大兴分治城下。金水河源出玉泉山,流入皇城,故名金水。)良乡,(下。)永清,(下。)宝坻(下。至元十六年,于县立屯田所,收子粒赴太仓及醴源仓输纳。)昌平。(下。)
州十
涿州,(下。)唐朝时为范阳县,后改为涿州。宋朝沿用。元太宗八年,为涿州路。中统四年,恢复为涿州。统领二县:
范阳,(下。倚郭。)房山。(下。金朝时为奉先县,至元二十七年,改为今名。)
霸州,(下。)唐朝时隶属于幽州。周朝始置霸州。宋朝升为永清郡。金朝置信安军。元朝仍为霸州。统领四县:
益津,(下。倚郭。中统四年省去,至元二年重置。)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重置。)
通州,(下。)唐朝时为潞县。金朝改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有丰备、通济、太仓以供京师。统领二县:
潞县,(倚郭。)三河。(下。)
蓟州,(下。)唐朝时设立,后改为渔阳郡,仍改为蓟州。宋朝为广川郡。金朝为中都。元太祖十年,平定其地,仍为蓟州。统领五县:
渔阳,(下。倚郭。)丰闰,(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因路当冲要重置。二十一年,立丰闰署,统领屯田八百三十七户。)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十三年重置。)
漷州,(下。)辽、金时为漷阴县。元初为大兴府属邑,至元十三年,升为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邑来属。统领二县:
香河,(下。)武清。
顺州,(下。)唐朝初年改为燕州,后改为归德郡,再改为顺州,再改为归顺州。辽朝为归化军。宋朝为顺兴军。金朝仍为顺州,置温阳县。元朝废县存
州。
檀州,(下等州。)唐朝时改为密云郡,后来又恢复为檀州。辽朝时称为武威军。宋朝时称为镇远军。金朝时仍然是檀州。元朝沿用了这一名称。
东安州,(下等州。)唐朝以前是安次县。辽朝和金朝沿用了这一名称,元朝初期隶属于大兴府。太宗七年,隶属于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隶属于大都路。
固安州,(下等州。)唐朝沿袭隋朝旧制为固安县,隶属于幽州。宋朝时隶属于涿水郡。金朝时隶属于涿州。元朝宪宗九年,隶属于霸州,后来又改隶大兴府。中统四年,升为固安州。
龙庆州,唐朝时是妫川县。金朝时是缙山县。元朝至元三年,并入怀来县,五年后又重新设立,原本隶属于上都路宣德府奉圣州。二十二年,仁宗皇帝在此地出生。延祐三年,将缙山、怀来划归大都,升缙山为龙庆州。辖一县:
怀来。(下等县。)
上都路,唐朝时是奚族和契丹族的领地。金朝平定契丹后,设立了桓州。元朝初期是札剌儿部、兀鲁郡王的营幕地。宪宗五年,命令世祖居住在此地,成为重要的镇守地。第二年,世祖命令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冈选址建宅。中统元年,设为开平府。五年,因为朝廷在此,加号为上都,每年皇帝都会来此一次。至元二年,设立留守司。五年,升为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为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户数四万一千零六十二,人口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辖一院、一县、一府、四州,州辖三县,府辖三县、二州,州辖六县。
警巡院。
县一
开平。(上等县。)
府一
顺宁府,唐朝时是武州。辽朝时是德州。金朝时是宣德州。元朝初期是宣宁府。太宗七年,改为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为宣德府,隶属于上都路。至元三年,因地震改为顺宁府。辖三县、二州。
三县
宣德,(下等县。倚郭。至元二年,将本府的录事司和龙门县并入。二十八年,又将龙门划归云州。)宣平,(下等县。)顺圣。(下等县。原本隶属于弘州,现在划归顺宁府。)
二州
保安州,(下等州。)唐朝时是新州。辽朝时改为奉圣州。金朝时是德兴府。元朝初期沿用了这一名称。原本辖永兴、缙山、怀来、矾山四县。至元二年,将矾山并入永兴。三年,将缙山并入怀来,仍改为奉圣州,隶属于宣德府。五年,重新设立缙山。延祐三年,将缙山、怀来重新划归大都。至元三年,因地震改为保安州。辖一县:永兴。(下等县。倚郭。)
蔚州,(下等州。)唐朝时改为安边郡,又改为兴唐县,后来又恢复为蔚州。辽朝时是忠顺军。金朝时仍然是蔚州。元朝至元二年,将州改为灵仙县,隶属于弘州。同年,又改为蔚州,隶属于宣德府。辖五县:灵仙,(下等县。)灵丘,(下等县。)飞狐,(下等县。)定安,(下等县。)广灵。(下等县。)
州四
兴州,(下等州。)唐朝时是奚族的领地。金朝初期是兴化军,隶属于北京,后来改为兴州。元朝中统三年,隶属于上都路。辖二县:
兴安,(下等县。至元二年设立。)宜兴。(中等县。至元二年设立。)
松州,(下等州。)原本是松林的南境,辽朝时设立松山州。金朝时是松山县,隶属于北京路大定府。元朝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然保留县。至元二年,将县并入州。
桓州,(下等州。)原本是上谷郡的领地,金朝时设立桓州。元朝初期废除,至元二年重新设立。
云州,(下等州。)古望云川的领地,契丹时设立望云县。金朝沿用了这一名称。元朝中统四年,将县升为云州,治所在望云县。至元二年,州保留,县废除。二十八年,又将宣德的龙门镇升为望云县,隶属于云州。辖一县:
望云。
兴和路,(上等路。)唐朝时隶属于新州。金朝时设立柔远镇,后来升为县,又升为抚州,隶属于西京。元朝中统三年,因为郡是内辅,升为隆兴路总管府,建立行宫。户数八千九百七十三,人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辖四县、一州。
县四
高原,(下等县。倚郭。中统二年隶属于宣德府,三年后划归兴和路。)怀安,(下等县。元朝初期隶属于宣德府,中统三年后划归兴和路。)天成,(下等县。元朝初期隶属于宣德府,中统三年后划归兴和路。)咸宁。(下等县。元朝初期隶属于宣德府,中统三年后划归兴和路。)
州一
宝昌州,(下等州。)金朝时设立昌州。元朝初期隶属于宣德府,中统三年后划归兴和路,设立盐使司。延祐六年,改为宝昌州。
永平路,(下等路。)唐朝时是平州。辽朝时是卢龙军。金朝时是兴平军。元朝太祖十年,改为兴平府。中统元年,升为平滦路,设立总管府,设立录事司。大德四年,因水患改为永平路。户数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人口三万五千三百。辖一司、四县、一州。州辖二县。
录事司。
县四
卢龙,(下等县。倚郭。)迁安,(下等县。至元二年,并入卢龙县,后来又重新设立。)抚宁,(下等县。至元二年,与海山一起并入昌黎。三年后重新设立。四年,又与海山一起并入昌黎。七年后重新设立,仍然将昌黎、海山并入。十一年,重新设立昌黎,划归滦州,现在昌黎隶属于本县。)昌黎。(下等县。至元十一年重新设立,仍然将海山并入。详见抚宁县。)
州一
滦州,(下等州。)位于卢龙塞南,金朝时辖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元朝至元二年,将义丰并入州。三年后重新设立,先将石城并入乐亭,同年又改入义丰。四年,马城也被并入。辖二县:
义丰,(下等县。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州,三年后重新设立。)乐亭。(下等县。)元朝初期曾在县设立漠州,不久后废除,恢复为乐亭县,隶属于滦州。
德宁路,(下等路。)辖一县:德宁。(下等县。)
净州路,(下等路。)辖一县:天山。(下等县。)
泰宁路,(下等路。)辖一县:泰宁。(下等县。)
集宁路,(下等路。)辖一县:集宁。(下等县。)
应昌路,(下等路。)辖一县:应昌。(下等县。)
全宁路,(下等路。)辖一县:全宁。(下等县。)
宁昌路,(下等路。)辖一县:宁昌。(下等县。)
砂井总管府,辖一县: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县皆阙。
保定路,(上等路。)原本是清苑县,唐朝时隶属于鄚州。宋朝时升为保州。金朝时改为顺天军。元朝太宗十一年,升为顺天路,设立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为保定路,设立录事司。户数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人口十三万零九百四十。辖一司、八县、七州。州辖十一县。
录事司。
县八
清苑,(中等县。附郭。)满城,(中等县。
唐县,属于下级行政区。金朝时隶属于定州,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
庆都,属于下级行政区。元朝初期隶属于真定府,太宗十一年时归属其他行政区。
行唐,属于下级行政区。
曲阳,属于中级行政区。古代是恒州的一部分,唐朝时称为曲阳县。宋朝时属于中山府。金朝沿袭此制。元朝初期改为恒州,设立元帅府,割让阜平、灵寿、行唐、庆都、唐县归属其管辖。后来移镇归德,重新归属中山府,恢复为曲阳县,后来归属保定,北岳恒山在此地。
新安,属于下级行政区。金朝时设立新安州渥城县。元朝至元二年,州县都被废除,改为新安镇,并入归信县。至元四年,割让给容城。至元九年,设立新安县归属其他行政区。
博野,属于下级行政区。至元三十一年设立。
七个州
易州,属于中级行政区。唐朝时改为上谷郡,后来又恢复为易州。元朝太宗十一年,割让给顺天府。至元十年,归属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重新归属保定。管辖三个县:
易县,属于中级行政区。倚靠州城。元朝初期保留州,废除县,至元三年重新设立。
涞水,属于下级行政区。
定兴,属于下级行政区。金朝时隶属于涿州,现在归属其他行政区。
祁州,属于中级行政区。唐朝时为义丰县,属于定州。宋朝时改为蒲阴县。金朝时在县设立祁州,属于真定路。元朝至元三年,设立附郭蒲阴县,并将束鹿、深泽二县归属其管辖,隶属于保定。管辖三个县:
蒲阴,属于中级行政区。倚靠州城。
深泽,属于下级行政区。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至元三年又重新归属。
束鹿,属于中级行政区。
雄州,属于下级行政区。唐朝时为归义县。五代时为瓦桥关,周世宗攻克三关,在关设立雄州。宋朝时为易阳郡。金朝时为永定军。元朝太宗十一年,割让雄州三县归属顺天路。至元十年,改属大都路。至元十二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至元二十三年,重新将雄州归属其管辖。管辖三个县:
归信,属于下级行政区。
容城,属于下级行政区。金朝时隶属于安肃州,现在归属其他行政区。
新城,太宗二年,改为新泰州。太宗七年,恢复为县,隶属于大都路。太宗十一年,归属顺天路。至元二年,归属雄州。至元十年,归属大都。至元二十三年重新归属。
安州,属于下级行政区。唐朝时为唐兴县,隶属于鄚州。宋朝时升为顺安军。金朝时改为安州,治所在渥城县。元朝初期将治所移到葛城。至元二年,废除为镇,并入高阳县,后来又改为安州,隶属于保定。管辖两个县:
葛城,属于下级行政区。倚靠州城。
高阳,属于下级行政区。
遂州,属于下级行政区。唐朝时为遂城县,属于易州。宋朝时改为广信军。金朝时废除为遂城县,隶属于保州。元朝至元二年,并入安肃州为镇,后来又设立州,县被废除,隶属于保定。
安肃州,属于下级行政区。原本是易州的宥戎镇地,宋朝时创立静戎军,后来又改为安肃军。金朝时为安肃州。元朝时隶属于保定。
完州,属于下级行政区。唐朝时为北平县,隶属于定州。宋朝时升为北平军。金朝时改为永平县,后来又改为完州。元朝至元二年,改为永平县,后来又恢复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唐朝时为恒山郡,后来又改为镇州。宋朝时为真定府。元朝初期设立总管府,管辖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个州。后来割让磁、威归属广平,浚、滑归属大名,祁、完归属保定,又将邢归属顺德,洺归属广平,相归属彰德,卫归属卫辉;又将冀、深、晋、蠡四个州归属其管辖。户数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人口二十四万零六百七十。管辖一个司、九个县、一个府、五个州。府管辖三个县,州管辖十八个县。
录事司。
九个县
真定,属于中级行政区。倚靠州城。
藁城,属于中级行政区。太宗六年,设立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个县归属其管辖。太宗七年,废除州为藁城县,属于真定。
栾城,属于下级行政区。
元氏,属于中级行政区。
获鹿,属于中级行政区。太宗在潜邸时改为西宁州,即位七年后,恢复为获鹿县,隶属于真定。
平山,属于下级行政区。
灵寿,属于下级行政区。
阜平,属于下级行政区。
涉县,元朝初期为崇州,隶属于真定路,后来废除州,重新设立涉县。至元二年,并入磁州,后来又重新归属。
一个府
中山府,唐朝时为定州。宋朝时为中山郡。金朝时为中山府。元朝初期沿袭此制。原本管辖祁、完两个州,太宗十一年,割让两个州归属顺天府,后来成为散府,隶属于真定。管辖三个县:
安喜,属于中级行政区。
新乐,属于下级行政区。
无极,属于中级行政区。
五个州
赵州,属于中级行政区。唐朝时为赵州。宋朝时为庆源军。金朝时改为沃州。元朝时仍为赵州。原本管辖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高邑、赞皇、宁晋、隆平、柏乡九个县,太祖十五年,割让栾城、元氏归属真定。管辖七个县:
平棘,属于中级行政区。
宁晋,属于下级行政区。
隆平,属于下级行政区。
临城,属于中级行政区。
柏乡,属于下级行政区。
高邑,属于下级行政区。
赞皇,属于下级行政区。至元二年,并入高邑。至元七年重新设立。
冀州,属于上级行政区。唐朝时改为魏州,后来又恢复为冀州。宋朝时升为安武军。元朝时仍为冀州。管辖五个县:
信都,属于中级行政区。至元初期与冀州录事司一起并入冀州,后来又重新设立。至元三年,废除录事司并入冀州,成为冀州的治所。
南宫,属于上级行政区。
枣强,属于中级行政区。
武邑,属于中级行政区。
新河,属于中级行政区。太宗四年设立。
深州,属于下级行政区。唐朝时改为饶阳郡,后来又恢复为深州。元朝初期隶属于河间,设立帅府。太宗十年,隶属于真定路,管辖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个县。后来割让安平、饶阳、武强归属晋州,束鹿归属祁州,将冀州的衡水归属其管辖。管辖两个县:
静安,属于中级行政区。
衡水,属于下级行政区。
晋州,唐朝、宋朝时都为鼓城县。元朝太祖十年,改为晋州。太宗十年,设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恢复为晋州。管辖四个县:
鼓城,属于中级行政区。倚靠州城。
饶阳,属于中级行政区。
安平,属于下级行政区。太祖十九年,设立南平州,在此设立千户总管府,管辖饶阳一个县。太宗七年,恢复为县,隶属于深州。宪宗在潜邸时,隶属于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改为晋州,安平县仍归属其管辖。武强,属于下级行政区。元朝初期设立东武州,管辖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废除州,恢复为县,改属深州。太宗十一年,割让归属祁州。宪宗在潜邸时,隶属于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设立晋州,县归属其管辖。
蠡州,属于下级行政区。唐朝时设立。宋朝时改为永宁军。金朝时仍为蠡州。元朝初期隶属于真定,管辖司候司、博野县。至元三年,废除司候司、博野县并入蠡州。至元十七年,直接隶属于省部。至元二十一年,仍属于真定。
顺德路,属于下级行政区。唐朝时为邢州。宋朝时为信德府。金朝时改为邢州。元朝初期设立元帅府,后来改为安抚司。宪宗分割洺水的民户。
在武道镇设立司总管。
五年后,将武道镇改为广宗县,并归属该司。
中统三年,升格为顺德府。
至元元年,将洺州和磁州划归顺德府。
至元二年,洺州和磁州自成一路,顺德府改为顺德路总管府。
该地区有三万零五百零一户,人口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人。
管辖一个司和九个县。
录事司。
九个县包括:
邢台县(中等规模,靠近府城)。
钜鹿县(中等规模)。
内丘县(中等规模,至元二年并入唐山县,后又恢复唐山,与内丘并存)。
平乡县(中等规模)。
广宗县(中等规模,宪宗五年设立,中统三年后归属顺德府,至元二年并入平乡县,后又恢复,隶属顺德路)。
沙河县(下等规模,至元二年并入南和县,后又恢复南和,与沙河并存)。
南河县(下等规模)。
唐山县(下等规模)。
任县(下等规模,至元二年并入邢台县,后又恢复)。
广平路(下等规模)。
唐代的洺州,又称广平郡。
元太宗八年,设立邢洺路总管府,管辖邢、磁、威三州。
宪宗二年,改为洺磁路,仅管辖磁、威二州。
至元十五年,升格为广平路总管府。
该地区有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户,人口六万九千零八十二人。
管辖一个司、五个县和两个州,州下辖六个县。
录事司。
五个县包括:
永平县(中等规模,靠近府城)。
曲周县(中等规模)。
肥乡县(中等规模)。
鸡泽县(下等规模,元初并入永年县,后又恢复)。
广平县(下等规模)。
两个州包括:
磁州(中等规模)。
唐代的磁州,宋代为滏阳郡,金代归属彰德。
元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隶属真定路。
太宗八年,归属邢洺路。
宪宗二年,邢洺路改为洺磁路。
至元二年,将真定的涉县和成安县并入滏阳,武安县并入邯郸,仅以滏阳、邯郸二县及录事司归属。
后又恢复涉县归属真定,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录事司归属磁州。
至元三年,将录事司并入滏阳县。
至元十五年,洺磁路改为广平路总管府,磁州仍隶属该路。
磁州下辖四个县:
滏阳县(中等规模,靠近府城)。
武安县(中等规模)。
邯郸县(下等规模)。
成安县(下等规模)。
威州(中等规模)。
金代始设此州。
元太宗六年,划归邢洺路,洺水县归属威州。
宪宗二年,归属洺磁路,州治迁至洺水县。
威州下辖两个县:
洺水县(中等规模,靠近府城,太宗八年归属洺州,定宗二年改隶威州,宪宗二年威州治所迁至此)。
井陉县(下等规模,威州原治所在此,宪宗二年州治迁至洺水县,井陉成为属县)。
彰德路(下等规模)。
唐代的相州,后改为邺郡。
石晋时期升为彰德军。
金代升为彰德府。
元太宗四年,设立彰德总帅府,管辖卫、辉二州。
宪宗二年,分出卫、辉二州,彰德改为散府,隶属真定路。
至元二年,恢复设立彰德总管府,管辖怀、孟、卫、辉四州,以及本府的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虑五县。
至元四年,又分出怀、孟、卫、辉四州,仍设立总管府,林虑县升为林州,恢复设立辅岩县归属林州。
至元六年,将辅岩县并入安阳县。
该地区有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户,人口八万八千二百零六人。
管辖一个司、三个县和一个州。
录事司。
三个县包括:
安阳县(上等规模,至元六年并入辅岩县)。
汤阴县(中等规模)。
临漳县(中等规模)。
一个州是:
林州(下等规模)。
原为林虑县,金代升为州。
元太宗七年,行县事。
宪宗二年,恢复为州。
至元二年,又恢复为县,并入辅岩县。
不久后又恢复为州,将辅岩县划归安阳县,林州仍隶属彰德路。
大名路(上等规模)。
唐代的魏州。
五代南汉时期改为大名府。
金代改为安武军。
元代沿用旧名,设立大名府路总管府。
该地区有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户,人口十六万零三百六十九人。
管辖一个司、五个县和三个州,州下辖六个县。
录事司。
五个县包括:
元城县(中等规模,靠近府城,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又恢复)。
大名县(中等规模,靠近府城,太宗六年设立县治,宪宗二年迁至府城内,至元二年并入元城县,后又分出大名、元城两县,至元九年恢复原县治)。
南乐县(中等规模)。
魏县(中等规模)。
清河县(原属恩州,太宗七年划归大名路)。
三个州包括:
开州(上等规模)。
唐代的澶州,宋代升为开德府。
金代改为开州。
元代将开封的长垣县和曹州的东明县划归开州。
开州下辖四个县:
濮阳县(上等规模,靠近府城)。
东明县(中等规模,太宗七年划归大名路,至元二年归属开州)。
长垣县(中等规模,初属大名路,至元二年归属开州)。
清丰县(中等规模)。
滑州(中等规模)。
唐代改为灵昌郡,宋代改为武成军。
元代仍为滑州。
滑州下辖两个县:
白马县(上等规模,为州治所)。
内黄县。
浚州(下等规模)。
唐代设立黎州,后废除。
石晋时期设立浚州。
宋代为通利军,后改为平川军。
金代恢复为浚州。
元代初年隶属真定路,至元二年划归大名路。
怀庆路(下等规模)。
唐代的怀州,后改为河内郡,又恢复为怀州。
宋代升为防御州。
金代改为南怀州,又改为沁南军。
元代初年恢复为怀州。
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
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时,将怀孟二州作为汤沐邑。
宪宗七年,改为怀孟路总管府。
至元元年,怀孟路隶属彰德路。
至元二年,怀孟路自成一路。
延祐六年,因仁宗潜邸改为怀庆路。
该地区有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户,人口十七万零九百二十六人。
管辖一个司、三个县和一个州,州下辖三个县。
录事司。
三个县包括:
河内县(中等规模)。
修武县(中等规模)。
武陟县(中等规模)。
一个州是:
孟州(下等规模)。
唐代设立河阳军,后升为孟州。
宋代隶属河北道。
金代大定年间,因河水泛滥,北迁十五里筑新城,迁治所于此。
旧城称为下孟州,新城称为上孟州。
元代初年治所设在下孟州。
宪宗八年,恢复设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归属,设立司候司。
至元三年,将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司候司并入河阳县。
孟州下辖三个县:
河阳县(下等规模)。
济源县(下等规模,太宗六年改为原州,七年州废,恢复为县,至元三年并入王屋县)。
温县。
卫辉路(下等规模)。
唐代的义州,后改为卫州,又改为汲郡。
金代改为河平军。
元中统元年,升为卫辉路总管府,设立录事司。
该地区有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户,人口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人。
管辖一个司、四个县和两个州。
录事司。
县四
汲县,(下等县。倚郭。)
新乡,(中等县。)
获嘉,(下等县。)
胙城。(下等县。过去以胙城为倚郭。宪宗元年,将州治迁回汲县,胙城成为属邑。)
州二
辉州,(下等州。)唐代以共城县设置共州。宋代隶属于卫州。金代改为河平县,又改为苏门县,再升苏门县为辉州,设置山阳县隶属于辉州。至元三年,撤销苏门县,废山阳县为镇,并入辉州。
淇州,(下等州。)唐、宋、金三代均为卫县的辖区,称为鹿台乡。元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的余民设立淇州,并设置临淇县作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属于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设立卫辉路,淇州隶属于卫辉路,临淇县被撤销。
河间路,(上等路。)唐代为瀛州。宋代为河间府。元至元二年,设置河间路总管府。户数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六,人口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辖一个司、六个县、六个州。州辖十七个县。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等县。倚郭。)
肃宁,(下等县。至元二年,废为镇,并入河间县,后恢复旧制。)
齐东,(下等县。宪宗三年,隶属于济南路。至元二年,重新隶属于河间路。)
宁津,(下等县。宪宗二年,隶属于济南路,至元二年,隶属于河间路。)
临邑,(下等县。原属济南府,太宗七年,划归河间路。宪宗三年,重新隶属于济南路。至元二年,再次隶属于河间路。)
青城。(下等县。原为青平镇,太宗七年,从临邑、宁津划出土地设立县,隶属于济南路。中统年间设立青城县,隶属于陵州。至元二年,隶属于河间路。)
州六
沧州,(中等州。)唐代改为景城郡,后又恢复为沧州。金代升为临海军。元代恢复为沧州。辖五个县:
清池,(中等县。)
乐陵,(中等县。)
南皮,(下等县。)
无棣,(下等县。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县,县治迁入济南的棣州,不久后恢复设置。)
盐山。(下等县。)
景州,(中等州。)唐代为观州,后改为景州。宋代改为永静军。金代恢复为观州。元代沿用。至元二年,恢复为景州。辖五个县:
蓚县,(中等县。原属观州,元初升为元州,后恢复为蓚县。)
故城,(中等县。元初隶属于河间路。至元二年,合并为故城镇,隶属于景州。同年,恢复为县,重新隶属于景州。)
阜城,(下等县。)
东光,(下等县。)
吴桥。(中等县。)
清州,(下等州。)五代时期设置乾宁军。宋代为乾宁郡,大观年间因河水清澈,改为清州。金代为乾宁军。元太宗二年,改为清宁府。七年,又改为清州。至元二年,将靖海、兴济两县及本州司候司合并为会川县,后恢复设置清州。辖三个县:
会川,(中等县。)
靖海,(下等县。)
兴济。(下等县。)
献州,(下等州。)原为乐寿县,宋代隶属于瀛州,后又隶属于河间府。金代改为寿州,又改为献州。元至元二年,将州并入乐寿县,直隶于河间路,不久后恢复旧制。辖两个县:
乐寿,(中等县。附郭。)
交河。(中等县。至元二年,并入乐寿县,不久后恢复旧制。)
莫州,(下等州。)唐代设置鄚州,后改为莫州。原辖两个县,至元二年,撤销并入河间县,不久后仍辖两个县:
莫亭,(下等县。倚郭。至元二年,与任丘县一同撤销并入河间县,后恢复设置。)
任丘。(下等县。)
陵州,(下等州。)原为将陵县,宋、金两代均隶属于景州。宪宗三年,划归河间府。同年升为陵州,隶属于济南路。至元二年,恢复为县。三年,恢复为州,仍隶属于河间路。
东平路,(下等路。)唐代为郓州,后改为东平郡,又号天平军。宋代改为东平府,隶属于河南道。金代隶属于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严实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浚、滑等地的三十万户归附,严实被任命为东平行台,辖五十四州县。严实去世后,其子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州县如旧。至元五年,东平改为散府。九年,改为下路总管府。户数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人口五万一百四十七。辖一个司、六个县。
录事司。
县六
顺城,(下等县。为东平治所。)
东阿,(中等县。)
阳谷,(中等县。)
汶上,(中等县。)
寿张,(下等县。)
平阴。(下等县。至元十一年,将县的辛镇寨、孝德等四乡划归他属。次年,改寨为肥城,设为中等县,隶属于济宁路,平阴仍为下等县,隶属于东平路。)
东昌路,(下等路。)唐代为博州。宋代隶属于河北东路。金代隶属于大名府。元初隶属于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为东昌路,仍置总管府。户数三万三千一百零二,人口十二万五千四百零六。辖一个司、六个县。
录事司。
县六
聊城,(中等县。倚郭。)
堂邑,(中等县。)
莘县,(中等县。宋代隶属于大名府,元代划归东昌路。)
博平,(中等县。)
茌平,(中等县。)
丘县。(下等县。原为镇,隶属于曲周县。至元二年,并入堂邑县。二十六年,山东宣慰司上奏:“丘县并入堂邑县,差税词诉相距二百余里,往返不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为县为宜。”于是设立丘县,隶属于东昌路。)
济宁路,(下等路。)唐代为麟州。周代在此设置济州。元太宗七年,划归东平府。至元六年,济州迁回巨野,同时划出郓城的四乡归济州。八年,升为济宁府,治所在任城,不久后迁回巨野。十二年,恢复设立济州,治所在任城,隶属于济宁府。十五年,府治迁至济州,巨野行济州事。同年,府治又迁回巨野,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设置总管府。户数一万零五百四十五,人口五万九千八百一十八。辖一个司、七个县、三个州。州辖九个县。
录事司。
县七
巨野,(中等县。倚郭。金代被废,隶属于郓州。至元六年恢复设立。)
郓城,(上等县。金代因水患,迁至盘沟村。元至元八年,重新隶属于济宁路。)
肥城,(中等县。宋、金代为平阴县。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阴莘镇寨东北十五里的旧城改设为肥城县。)
金乡,(下等县。初隶属于济州,至元二年划归济宁路。)
砀山,(金代因水患被毁。元宪宗七年,恢复设立县治,隶属于东平路。至元二年,因户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三年恢复设立,隶属于济州。八年,隶属于济宁路。)
虞城,(下等县。金代因水患被毁。元宪宗二年,恢复设立县,隶属于东平路。至元二年,因户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三年,
重新设立县,隶属于济州。八年,隶属于济宁路。丰县。(唐朝时属于徐州。元宪宗二年,属于济州。至元二年,将沛县并入丰县。三年,重新设立沛县。八年,将丰县直接隶属于济宁路。)
州三
济州,(下等州。)唐朝以前是济北郡,治所在单父。唐朝初年为济州,又改为济阳郡,后来又改回济州。周朝时在济水边设立济州。宋朝沿袭。金朝将州治迁到任城,因为河水淹没的缘故。元朝至元二年,因为户数不到一千,并入任城。六年,将州治迁到巨野,而任城成为属邑。八年,将州升为济宁府,治所在任城,后来又迁回巨野。十二年,因为任城位于江淮水陆交通要道,重新设立济州,隶属于济宁府,而任城被废除。十五年,将府治迁到济州,以巨野代理济州事务。同年又在巨野设立府,仍然在这里设立州。二十三年,重新设立任城,隶属于州。管辖三个县:
任城,(倚郭。)鱼台,(太宗七年,属于济州。至元二年,并入金乡。三年恢复原状。八年,属于济宁府。十三年归属。)沛县。(太宗七年,将滕州治所迁到这里。宪宗二年,州被废除,恢复为县。至元二年,并入丰县。三年重新设立。八年,隶属于济宁府。十三年归属。)
兖州,(下等州。)唐朝初年为兖州,后来又升为泰宁军。宋朝改为袭庆府。金朝改为泰定军。元朝初年恢复为兖州,属于济州。宪宗二年,分属于东平路。至元五年,重新属于济州。十六年,隶属于济宁路总管府。(二十三年,设立尚珍署,管理四百五十六户屯田,收取粮食运到济州官仓缴纳,剩余的粮食出售,所得钱钞缴纳给光禄寺。)管辖四个县:
嵫阳,曲阜,泗水,(至元二年,并入曲阜。三年重新设立。)宁阳。(至元二年,并入嵫阳。大德元年重新设立。)
单州,(下等州。)唐朝设立辉州,治所在单父。后唐改为单州。宋朝升为团练州。金朝隶属于归德府。元朝初年属于济州。宪宗二年,属于东平府。至元五年,重新属于济州。十六年,隶属于济宁路。管辖两个县:
单父,(县在郭下。元朝初年与单州一起属于济州。宪宗二年,隶属于东平府。至元二年,重新设立单父县。三年,重新属于济州,现在属于单州。)嘉祥。(以前属于济州。宪宗二年,划归东平路。至元三年,重新属于济州。现在是单州的属县。)
曹州,(上等州。)唐朝初年为曹州,后来改为济阴郡,又恢复为曹州。宋朝改为兴仁府。金朝恢复为曹州。元朝初年隶属于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直接隶属于省部。户数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三,人口一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管辖五个县:
济阴,(上等县。)成武,(中等县。)定陶,(中等县。)禹城,(中等县。)楚丘。(中等县。)
濮州,(上等州。)唐朝初年为濮州,后来改为濮阳郡,又恢复为濮州。宋朝升为防御郡。金朝为刺史州。元朝初年隶属于东平路,后来划归大名的馆陶、朝城,恩州的临清,开州的观城来属。至元五年,分属于省部。户数一万七千三百一十六,人口六万四千二百九十三。管辖六个县:
鄄城,(上等县。)朝城,(中等县。初隶属于东平府,至元五年来属。)馆陶。(中等县。初属于东平路,至元三年来属。)临清,观城,(下等县。金朝属于开州,元朝初年来属。)范县。(下等县。初属于东平府路,至元二年来属。)
高唐州,(中等州。)唐朝为县,属于博州。宋朝、金朝沿袭。元朝初年隶属于东平,至元七年升为州。户数一万九千一百四,人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管辖三个县:
高唐,(中等县。)夏津,(中等县。初隶属于东平,至元七年来属。)武城。(中等县。初隶属于东平,至元七年来属。)
泰安州,(中等州。)本来是博城县,唐朝初年在县里设立东泰州,后来州被废除,改为乾封县,属于兖州。宋朝改为奉符县。金朝设立泰安州。元朝初年属于东平路。至元二年,将新泰县并入莱芜县。五年,分属于省部。三十一年,重新设立新泰县。(东岳泰山在这里。)户数九千五百四十,人口一万七百九十五。管辖四个县:
奉符,(中等县。)长清,(中等县。以前属于济南府,元朝初年来属。)莱芜,(下等县。)新泰。(金朝属于泰安州,至元二年,并入莱芜,三十一年重新设立。)
德州,唐朝初年为德州,后来改为平原郡,又恢复为德州。金朝属于山东西路。元朝初年隶属于东平路总管府,划归大名的清平、济南的齐河县来属。户数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一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管辖五个县:
安德,(下等县。)平原,(下等县。)齐河,(金朝创置此县,隶属于济南府,至元二年来属。)清平,(宋朝、金朝隶属于大名府,元朝初年来属。)德平。
恩州,(中等州。)唐朝为贝州,又为清河郡。宋朝改为恩州。金朝隶属于大名府路。元朝初年划归清河县隶属于大名府,将武城隶属于高唐,只剩下历亭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二年,县及司都被并入州。七年,从东平分属于省部。户数一万五百四十五,人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本来是冠氏县,唐朝沿袭隋朝旧制,设立毛州,后来州被废除,县属于魏州。宋朝、金朝都隶属于大名府。元朝初年属于东平路。至元六年,升为冠州,直接隶属于省。户数五千六百九十七,人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朝为青州,又升为卢龙军。宋朝改为镇海军。金朝为益都路总管府。户数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人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管辖一个司、六个县、八个州。州管辖十五个县。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等县。倚郭。至元二年,将行淄州及行淄川县并入。三年,又将临淄、临朐二县并入。十五年,划出临淄、临朐重新设立县,都隶属于本路。)临淄,(下等县。)临朐,(下等县。)高苑,(下等县。以前属于淄州。)乐安,(下等县。)寿光。(下等县。)
州八
濰州,(下等州。)唐朝初年为濰州,后来被废除。宋朝为北海军,又升为濰州。金朝属于益都路。元朝初年管辖北海、昌邑、昌乐三个县及司候司。宪宗三年,将司候司并入北海。至元三年,将昌乐县并入北海。管辖两个县:
北海,(下等县。)昌邑。(下等县。)
胶州,(下等州。)唐朝初年为胶西县。宋朝设立临海军。金朝又改为胶西县,属于密州。元太祖在县里设立胶州。管辖三个县:
胶西,(中等县。)即墨,(下等县。宋朝、金朝都隶属于莱州,
元太祖二十二年归属。高密(下等。宋、金都隶属密州)。
密州,唐初改为高密郡,后来又恢复为密州。宋朝时是临海军,后又恢复为密州。元朝初期沿袭旧制,将胶西、高密划归胶州。宪宗三年,撤销司候司并入诸城县,隶属益都。管辖两个县:
诸城(州治所在地。)安丘(下等)。
莒州(下等)。唐朝废除莒州,将莒县划归密州。宋朝沿袭旧制。金朝恢复为莒州,隶属益都府。元朝初期沿袭旧制。管辖四个县:
莒县(下等。州治所在地。宪宗三年,撤销司候司并入。)沂水(下等。有沂山,是东镇。)日照(下等。)蒙阴(下等。元朝初期,沿袭旧名称为新泰县。中统三年,因李璮叛乱,人民逃散,撤销并入沂水。皇庆二年,重新设置为蒙阴县)。
沂州(下等)。唐初改为琅邪郡,后又恢复为沂州。宋朝隶属京东东路。金朝隶属山东东路。元朝隶属益都路。管辖两个县:
临沂(中等。州治所在地。宪宗三年,撤销司候司并入。)费县(下等)。
滕州(下等)。唐朝时为滕县,隶属徐州。宋朝沿袭旧制。金朝改为滕州,隶属兖州。元朝隶属益都路。管辖两个县:
滕县(下等。宪宗三年,撤销司候司并入。)邹县(下等)。
峄州(下等)。唐朝设置鄫州,又将兰陵县改为承县,后来州被废除,将县划归沂州。宋朝沿袭旧制。金朝将兰陵县改为峄州。元朝初期将峄州划归益都路,至元二年,撤销兰陵县并入本州。
博兴州(下等)。唐朝时为博昌县。后唐改为博兴。宋朝隶属青州。金朝隶属益都府。元朝初期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上等)。唐朝时为济州,又改为临淄郡,又改为济南郡,又为青州。宋朝时为济南府。金朝沿袭旧制。元朝初期改为济南路总管府,旧时管辖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划入淄莱路,陵州划入河间路,又将临邑县划归河间路,长清县划入泰安州,禹城县划归曹州,齐河县划入德州,将淄州的邹平县划归济南路,设置总管府。户数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人口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管辖一个司、四个县、两个州。州管辖七个县。
录事司。
四个县
历城(中等。倚郭。)章丘(上等。)邹平(上等。唐、宋都隶属淄州,至元年间划归济南路。)济阳(中等)。
两个州
棣州(上等)。唐朝时从沧州分出阳信、商河、乐陵、厌次设置棣州。宋、金沿袭旧制。元朝初期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三年,改为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一起划归济南路。管辖四个县:
厌次(中等。倚郭。初设司候司,至元二年,撤销并入本县。)商河(中等。)阳信(中等。)无棣(下等。宋、金隶属沧州,元朝初期将无棣的一半划归沧州,另一半划归棣州)。
滨州(中等)。唐朝隶属棣州。周朝开始设置滨州。金朝隶属益都。元朝初期将棣州改为滨棣路。至元二年,撤销路改为州,隶属济南路。管辖三个县:
渤海(中等。初设司候司,至元二年,撤销并入本县。)利津(下等。)沾化(下等)。
般阳府路(下等)。唐朝时为淄州,宋朝隶属河南道。金朝隶属山东东路。元朝初期太宗在潜时,设置新城县。中统四年,将滨州的蒲台划归般阳府路。在此之前,淄州隶属济南路总管府;五年,升为淄州路,设置总管府。这一年改元至元,将邹平划归济南路、高苑划归益都路。二年,将淄州路改为淄莱路。二十四年,改为般阳路,取汉县名作为路名。户数二万一千五百三十,人口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管辖一个司、四个县、两个州。州管辖八个县。
录事司。
四个县
淄川(中等。倚郭。)长山(中等。初属济南路,中统三年划归般阳府路。)新城(中等。原为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时,因人民聚集,创建新城,将田、索二镇划归新城。)蒲台(下等。金朝隶属滨州,元朝初期隶属滨棣路。中统五年,划归淄州。至元二年,划归淄莱路,升为中等县)。
两个州
莱州(中等)。唐初将东莱郡改为莱州。宋朝时为防御州。金朝升为定海军,隶属山东东路。元朝初期隶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划归淄莱路。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撤销并入掖县,又将即墨县撤销并入掖县与胶水,仍隶属般阳路。管辖四个县:
掖县(中等。倚郭。至元二年,撤销录事司,将即墨县撤销并入掖县。)胶水(下等。至元二年,将即墨县撤销并入胶水。)招远(下等。)莱阳(下等)。
登州(下等)。唐初为牟州,后又改为登州,宋朝隶属河南道。元朝初期隶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另设淄莱路,将登州划归淄莱路。至元二十四年,划归般阳路。管辖四个县:
蓬莱(下等。)黄县(下等。)福山(下等。伪齐将登州的雨水镇改为福山县,杨疃镇改为栖霞县。)栖霞(下等)。
宁海州(下等)。伪齐刘豫将登州的文登、牟平二县设立宁海军。金朝升为宁海州。元朝初期隶属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省部。户数五千七百一十三,人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三。管辖两个县:
牟平(中等。)文登(下等)。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等)。唐朝时为北恒州,又为云州,又改为云中郡。辽朝时为西京大同府。金朝改为总管府。元朝初期设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将西京改为大同路。户数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人口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管辖一个司、五个县、八个州。州管辖四个县。(大德四年,在西京黄华岭设立屯田。六年,设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共七个屯。)
录事司。
五个县
大同(中等。倚郭。至元二年,撤销西县并入大同。)白登(下等。至元二年,撤销为镇,隶属大同县,不久又恢复为县。)宣宁(下等。)平地(下等。原称平地袅,至元二年,撤销并入丰州。三年,设置县,称为平地。)怀仁(下等)。
八个州
弘州(下等)。唐朝时为清塞军,隶属蔚州。辽朝设置弘州。金朝沿袭旧制。旧时管辖襄阴、顺圣二县。元朝至元年间,将顺圣划归宣德府,只管辖襄阴及司候司,后来一并撤销并入州。
浑源州(下等)。唐朝时为浑源县,隶属应州。金朝升为州,仍设置县在郭下,并设置司候司。元朝至元四年撤销。
进入州。
应州,(下等。)唐朝末年设置。后唐时升为彰国军。元朝初年仍为应州。辖两个县:
金城,(下等。州治所在地。)山阴。(下等。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来恢复设置。)
朔州,(下等。)唐朝将马邑郡改为朔州。后唐时升为振武军。宋朝时为朔宁府。金朝时为朔州。元朝沿袭。辖两个县:
鄯阳,(下等。至元四年,撤销录事司并入。)马邑。(下等。)
武州,(下等。)唐朝隶属于定襄、马邑二郡。辽朝设置武州宣威军。元朝至元二年,割宁边州的一半来属。旧时辖宁边一县及司候司,至元四年撤销并入州。
丰州,(下等。)唐朝初年为丰州,又改为九原郡,又恢复为丰州。金朝时为天德军。元朝恢复为丰州。旧时有录事司及富民县,至元四年撤销并入州。
东胜州,(下等。)唐朝时为胜州,又改为榆林郡,又恢复为胜州。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东城南直榆林,后来因为东城滨河,迁置绥远峰南郡,即今东胜州。金朝初年属西夏,后来收复。元朝至元二年,撤销宁边州的一半并入。旧时有东胜县及录事司,至元四年撤销并入州。
云内州,(下等。)唐朝初年设立云中都督府,又改为横塞军,又改为天德军,即中受降城之地。金朝时为云内州。旧时辖云川、柔服二县,元朝初年撤销云川,设置录事司。至元四年,撤销司、县并入州。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上等。)唐朝时为并州,又为太原府。宋朝、金朝沿袭。元太祖十三年,设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因地震改为冀宁路。户七万五千四百零四,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辖一个司、十个县、十四个州。州辖九个县。
录事司。
十个县
阳曲,(中等。倚郭。)文水,(中等。)平晋,(下等。)祁县,(下等。旧时隶属晋州,后来州撤销,隶属太原路。)榆次,(下等。至元二年,隶属太原路。)太谷,(下等。)清源,(下等。)寿阳,(下等。)交城,(下等。)徐沟。(下等。)
十四个州
汾州,(中等。)唐朝将西河郡改为浩州,又改为汾州,又改为西河郡,又为汾州。金朝设置汾阳军。元朝初年设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属平阳路的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来撤销府。至元二年,恢复行州事,撤销小灵石并入介休。至元三年,撤销温泉并入孝义。辖四个县:
西河,(中等。)孝义,(下等。至元三年,割温泉县的一半设置巡检司,隶属本县。)平遥,(下等。元朝初年隶属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
介休。(下等。元朝初年设置,隶属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仍撤销小灵石县并入。)
石州,(下等。)唐朝初年将离石郡改为石州,又改为昌化郡,又恢复为石州。宋朝、金朝沿袭其名。元朝中统二年,撤销离石县并入本州。中统三年,恢复设立。至元三年,撤销温泉并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时设置司候司,后来与孟门、方山一起撤销并入离石。辖两个县:
离石,(下等。倚郭。)宁乡。(下等。太宗九年,隶属太原府。定宗三年,隶属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属太原府。至元三年,复来属。)
忻州,(下等。)唐朝初年设置新兴郡,后来改为忻州,又改为定襄郡,又为忻州。金朝隶属太原府。元朝沿袭。辖两个县:
秀容,(下等。倚郭。至元二年,撤销并入忻州。至元四年恢复设置。)定襄。(下等。)
平定州,(下等。)唐朝时为广阳县。宋朝时为平定军。金朝时为平定州。元朝至元二年,撤销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并入本州。至元七年,恢复设立乐平。辖一个县:
乐平。(下等。倚郭。至元二年,撤销县为乡,并入本州,设立巡检司。至元七年恢复设立。)
临州,(下等。)唐朝设置临泉县,又设置北和州,后来州撤销,隶属石州。宋朝设置晋宁军。金朝撤销军,设置临水县,隶属石州。元朝中统二年,仍改为临泉县,直隶太原府。中统三年,升为临州。
保德州,(下等。)本为岚州地,宋朝开始设置州。旧时有倚郭县,元朝宪宗七年撤销县。至元二年,撤销隩州、芭州并入本州。至元三年,又撤销岢岚军并入。至元四年,割岢岚隶属管州,隩州仍来属。
崞州,(下等。)本为崞县,元太祖十四年升为崞州。
管州,(下等。)唐朝以静乐县设置,后来州撤销,隶属岚州。后来又为宪州。宋朝时为静乐军。金朝时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的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岚隶属岚州,而宁化、楼烦并入本州。
代州,(下等。)唐朝设置代州总管府。金朝改为都督府。元朝中统四年,撤销雁门县并入州。
台州,(下等。)唐朝时为五台县,隶属代州。金朝升为台州,隶属太原路。元朝沿袭。
兴州,(下等。)唐朝时为临津县,隶属岚州,又改为合河县。金朝升为兴州,隶属太原路。元朝沿袭。
坚州,(下等。)唐朝时为繁畤县。金朝时为坚州,隶属太原路。元朝沿袭。
岚州,(下等。)唐朝、宋朝均为岚州。金朝升为镇西节度。至元二年,撤销并入管州。至元五年恢复设立。
盂州,(下等。)本为盂县,金朝升为州。元朝沿袭。
晋宁路,(上等。)唐朝时为晋州。金朝时为平阳府。元朝初年为平阳路,大德九年,因地震改为晋宁路。户十二万零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零一百二十一。辖一个司、六个县、一个府、九个州。府辖六个县,州辖四十个县。
录事司。
六个县
临汾,(中等。倚郭。)襄陵,(中等。)洪洞,(中等。)浮山,(下等。)汾西,(下等。)岳阳。(下等。本为猗氏县,隶属平阳府。至元三年,撤销并入岳阳县。至元四年,因为县位于东西驿路要道恢复设置,并撤销岳阳、和川二县并入。后来恢复改为岳阳县。)
一个府
河中府,唐朝时为蒲州,又改为河中府,又改为河东郡,又恢复为河中府。宋朝时为护国军。金朝恢复为河中府。元宪宗在潜时,设置河解万户府,辖河、解二州。河中府辖录事司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撤销虞乡并入临晋,撤销万泉并入猗氏,并撤销录事司并入河东,撤销万户府,而河中府仍辖解州。至元八年,割解州直隶平阳路,河中府仅辖五个县。至元十五年,恢复设立万泉县来属。辖六个县:
河东,(下等。府治所在地。)万泉,
猗氏(下等),荣河(下等),金朝时隶属荣州,元朝初年废除荣州,恢复为荣河县。临晋(下等),河津(下等)。
州九
绛州(中等),唐朝初年为绛郡,后改为绛州。宋朝设置防御。金朝改为晋安府。元朝初年为绛州行元帅府,河州、解州二州的各县都隶属于此。后来撤销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属平阳路。管辖七个县:
正平(下等,倚郭。至元二年,撤销录事司并入正平县。)太平(中等),曲沃(下等),翼城(下等,金朝时为翼州,元朝初年恢复为翼城县,隶属绛州。)稷山(下等),绛县(下等,至元二年,撤销垣曲县并入绛县。十六年,重新设立垣曲县,绛县如故。)垣曲(下等)。
潞州(下等),唐朝初年为潞州,后改为上党郡,又恢复为潞州。宋朝改为隆德军。金朝恢复为潞州。元朝初年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恢复为潞州,隶属平阳路。至元三年,将涉县划入真定府,将录事司并入上党县。管辖七个县:
上党(下等),壸关(下等),长子(下等),潞城(下等),屯留(下等,至元三年,撤销并入襄垣县。十五年重新设立。)襄垣(下等),黎城(下等,至元二年,将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并入黎城县)。
泽州(下等),唐朝初年为泽州,后改为高平郡,又恢复为泽州。宋朝隶属河东道。金朝为平阳府。元朝初年设置司候司,并管辖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个县。至元三年,撤销司候司、陵川县并入晋城县,撤销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后来重新设立陵州。管辖五个县:
晋城(下等),高平(下等),阳城(下等),沁水(下等),陵川(下等,至元三年,撤销并入晋城县,后来重新设立)。
解州(下等),原本是唐朝蒲州的解县。五代汉乾祐年间设置解州。宋朝隶属京兆府。金朝升为宝昌军。元朝至元四年,将司候司并入解县。(有盐池,方圆一百二十里。)管辖六个县:
解县(下等),安邑(下等),闻喜(下等),夏县(下等),平陆(下等),芮城(下等)。
霍州(下等),唐朝初年为霍山郡,后改为吕州,又废除州而以县隶属晋州。金朝改为霍州。元朝沿袭。管辖三个县:
霍邑(下等,倚郭。有霍山为中镇。)赵城(旧属平阳府),灵石(下等,旧属汾州)。
隰州(下等),唐朝初年为隰州,后改为大宁郡,又恢复为隰州。元朝以州隶属晋宁路。管辖五个县:
隰川(中等,州治所。至元三年,撤销大宁、蒲、温泉三县并入隰川县。)大宁(下等,至元三年,撤销并入隰川县,二十三年重新设立。)石楼(下等),永和(下等),蒲县(下等)。
沁州(下等),唐朝初年为沁州,后改为阳城郡,又恢复为沁州。宋朝设置威胜军。金朝仍为沁州。元朝沿袭。管辖三个县:
铜鞮(下等,州治所。至元十年,撤销录事司、武乡县并入铜鞮县。)沁源(下等,至元十年,撤销绵上县并入沁源县。)武乡(下等,至元三年,撤销并入铜鞮县,后来重新设立)。
辽州(下等),唐朝初年设置辽州,后改为箕州,又改为仪州。宋朝恢复为辽州。元朝隶属晋宁路。管辖三个县:
辽山(下等,倚郭。)榆社(下等,至元三年,撤销并入辽山县,六年重新设立。)和顺(下等,至元三年,撤销仪城县并入和顺县)。
吉州(下等),唐朝初年设置西汾州,后为南汾州,又改为慈州。宋朝设置吉乡军。金朝改为耿州,又改为吉州。元朝初年管辖司候司、吉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将司候司并入吉乡县。至元二年,撤销吉乡县。三年,又撤销乡宁县并入州。后来重新设立乡宁县。管辖一个县:
乡宁(下等)。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
和宁路(上等),最初名为和林,因西边有哈剌和林河,因此以河名命名城市。太祖十五年,平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最初设立元昌路,后改为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建都于此。(太宗乙未年,修建和林城,建造万安宫。丁酉年,修建迦坚茶寒殿,位于和林北七十余里。戊戌年,营建图苏胡迎驾殿,距离和林城三十余里。)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后来将都元帅府分设于金山之南,和林只设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诸王叛兵侵犯和林,宣慰使怯伯等人乘机叛逃。二十七年,设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淇阳王月赤察儿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为左丞相,撤销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设置和林总管府。至大二年,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四年,撤销尚书省,恢复为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至元二十年,命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头,前往和林屯田。二十二年,将和林屯田并入五条河。三十年,命令戍守和林的汉军四百人,留一百人,其余命令在杭海耕屯。元贞元年,从六卫汉军中拨出一千人前往青海屯田。北方设立驿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一-注解
郡县: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一种形式,始于秦朝,郡为较大的行政区,县为较小的行政区。
汉、隋、唐、宋: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朝代,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文化发展阶段。
元:元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北狄、东夷、西戎:古代中国对北方、东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和地理认知。
阴山、流沙、辽左、海表:古代中国的地理名词,分别指代不同的地理区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理认知和疆域观念。
中书省:元朝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大都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北京地区,是元朝的政治中心。
警巡院:元朝时期的治安机构,负责维护城市治安和秩序。
檀州:唐代改密云郡为檀州,辽代称为武威军,宋代为镇远军,金代仍为檀州,元代沿用。
东安州:唐代以前为安次县,辽、金沿用,元代初隶大兴府,后升为东安州。
固安州:唐代为固安县,宋代隶涿水郡,金代隶涿州,元代升为固安州。
龙庆州:唐代为妫川县,金代为缙山县,元代升为龙庆州。
上都路:唐代为奚、契丹地,金代置桓州,元代为上都路,是元朝的重要行政区域。
顺宁府:唐代为武州,辽代为德州,金代为宣德州,元代为顺宁府。
保安州:唐代为新州,辽代为奉圣州,金代为德兴府,元代为保安州。
蔚州:唐代为安边郡,后改为兴唐县,又恢复为蔚州,辽代为忠顺军,金代仍为蔚州,元代为蔚州。
兴州:唐代为临津县,隶岚州,又改合河县,金代升兴州,隶太原路,元代沿用。
松州:辽代为松山州,金代为松山县,元代升为松州。
桓州:金代为桓州,元代初废,后复置。
云州:契丹置望云县,金代沿用,元代升为云州。
兴和路:唐代属新州,金代置柔远镇,后升为县,又升为抚州,元代为兴和路。
永平路:唐代为平州,辽代为卢龙军,金代为兴平军,元代为永平路。
保定路:唐代为清苑县,宋代升为保州,金代改顺天军,元代为保定路。
唐县: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历史上曾隶属定州,后改属其他行政区划。
庆都:古地名,元初隶属真定府,后改属其他行政区划。
行唐: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历史上为县级行政区划。
曲阳: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历史上曾为恒州地,唐代设曲阳县,宋属中山府,金代沿用,元代改属保定。
新安: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新安县,金代设新安州渥城县,元代废州改镇,后复置新安县。
博野: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元代设立。
易州: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唐代曾改上谷郡,元代隶属保定。
祁州: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唐代为义丰县,宋代改蒲阴县,金代设祁州,元代隶属保定。
雄州: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五代时为瓦桥关,宋代为易阳郡,金代为永定军,元代隶属保定。
安州: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唐代为唐兴县,宋代升顺安军,金代改安州,元代隶属保定。
遂州: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遂城县,唐代为遂城县,宋代改广信军,金代废为县,元代复置州。
安肃州: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宋代设静戎军,后改安肃军,金代设安肃州,元代隶属保定。
完州: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唐代为北平县,宋代升北平军,金代改完州,元代隶属保定。
真定路: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唐代为恒山郡,宋代为真定府,元代设总管府,隶属中山府及多个州。
中山府: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唐代为定州,宋代为中山郡,金代为中山府,元代隶属真定路。
赵州: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唐代为赵州,宋代为庆源军,金代改沃州,元代仍为赵州。
冀州:位于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唐代为魏州,宋代升安武军,元代仍为冀州。
深州:位于今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唐代为饶阳郡,元代隶属真定路。
晋州: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唐代为鼓城县,元代改晋州。
蠡州: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唐代始置,宋代改永宁军,金代仍为蠡州,元代隶属真定。
顺德路: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唐代为邢州,宋代为信德府,金代改邢州,元代设元帅府,后改安抚司。
武道镇: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曾置广宗县,后升为顺德府。
广宗县:元代设置的县,隶属于顺德府,后曾省入平乡县,后又复置。
顺德府:元代行政区划,初为武道镇,后升为府,辖有多个县。
洺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曾隶顺德府,后自为一路。
磁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隶广平路。
邢台: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为顺德府倚郭县。
钜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为顺德府辖县。
内丘: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为顺德府辖县。
平乡: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为顺德府辖县。
沙河: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为顺德府辖县。
南河: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为顺德府辖县。
唐山: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为顺德府辖县。
任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为顺德府辖县。
广平路:元代行政区划,辖有多个县和州。
威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元代隶广平路。
彰德路:元代行政区划,辖有多个县和州。
林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元代隶彰德路。
大名路:元代行政区划,辖有多个县和州。
开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元代隶大名路。
滑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元代隶大名路。
浚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元代隶大名路。
怀庆路:元代行政区划,辖有多个县和州。
孟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元代隶怀庆路。
卫辉路:元代行政区划,辖有多个县和州。
倚郭:指县城紧邻州治或府治,地理位置重要,通常为州、府的政治、经济中心。
宪宗元年:指元宪宗(蒙哥汗)在位的第一年,即1251年。
至元三年:指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三年,即1266年。
河间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中部,辖有多个县和州。
录事司: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户籍、税收等事务。
东平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西部,辖有多个县和州。
济宁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辖有多个县和州。
济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多次更名和迁移,曾为济北郡、济阳郡等,最终在元朝时期成为济宁府的一部分。
任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历史上曾多次隶属不同的州或府,是济州的重要属县之一。
鱼台: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山东省鱼台县境内。历史上曾多次并入其他县或隶属不同的州府。
沛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江苏省沛县境内。历史上曾多次并入丰县或隶属不同的州府。
兖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升格,最终在元朝时期成为济宁路的一部分。
单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单县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曹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濮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高唐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高唐县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泰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德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德州市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恩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恩县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冠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冠县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益都路:古代中国的一个路,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境内。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隶属不同的州府。
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初期改为高密郡,后恢复为密州。宋代为临海军,后又恢复为密州。元代初期沿用宋制,将胶西、高密划归胶州。
莒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废除莒州,将莒县划归密州。宋代沿用唐代旧制。金代恢复为莒州,隶属益都府。元代初期沿用金制。
沂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初期改为琅邪郡,后恢复为沂州。宋代属京东东路,金代属山东东路,元代属益都路。
滕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为滕县,属徐州。宋代沿用唐代旧制。金代改为滕州,属兖州。元代隶属益都路。
峄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设置鄫州,后改兰陵县为承县,州废除后,县属沂州。宋代沿用唐代旧制。金代改兰陵县,设置峄州。元代初期隶属益都路。
博兴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为博昌县,后唐改为博兴。宋代属青州,金代属益都府,元代初期升为州。
济南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为济州,后改为临淄郡,又改为济南郡,后又为青州。宋代为济南府,金代沿用宋代旧制。元代初期改为济南路总管府。
般阳府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为淄州,宋代属河南道,金代属山东东路。元代初期太宗在潜,设置新城县。中统四年,割滨州的蒲台来属。
莱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初期改为东莱郡,后恢复为莱州。宋代为防御州,金代升为定海军,属山东东路。元代初期属益都路。
登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唐代初期为牟州,后改为登州,宋代属河南道。元代初期属益都路。
宁海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伪齐刘豫以登州的文登、牟平二县立宁海军。金代升为宁海州。元代初期隶属益都路。
大同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唐代为北恒州,后为云州,又改为云中郡。辽代为西京大同府,金代改为总管府。元代初期设置警巡院。
应州:唐代末年设置的州,后唐时期升为彰国军,元代初期仍为应州。
金城:应州的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应县。
山阴:应州下辖的县,元代初期并入金城,后复置。
朔州:唐代改马邑郡为朔州,后唐时期升为振武军,宋代为朔宁府,金代仍为朔州,元代沿用。
鄯阳:朔州下辖的县,元代初期省录事司并入。
马邑:朔州下辖的县,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
武州:唐代隶属定襄、马邑二郡,辽代置武州宣威军,元代初期割宁边州之半来属。
丰州:唐代初年为丰州,后改九原郡,又复为丰州,金代为天德军,元代复为丰州。
东胜州:唐代为胜州,后改榆林郡,又复为胜州,元代初期省宁边州之半并入。
云内州:唐代初年立云中都督府,后改横塞军,又改天德军,金代为云内州。
冀宁路:唐代为并州,后为太原府,宋代、金代沿用,元代初期立太原路总管府,后因地震改冀宁路。
汾州:唐代改西河郡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为汾州,金代置汾阳军,元代初期立汾州元帅府。
石州:唐代初年改离石郡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为石州,宋代、金代沿用,元代初期省离石县入本州。
忻州:唐代初年置新兴郡,后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为忻州,金代隶属太原府,元代沿用。
平定州:唐代为广阳县,宋代为平定军,金代为平定州,元代初期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
临州:唐代置临泉县,又置北和州,后州废,隶石州,宋代置晋宁军,金代废军,置临水县,隶石州,元代初期仍改临泉县,直隶太原府。
保德州:宋代始置州,元代初期省隩州、芭州入本州,后又并岢岚军入焉。
崞州:元代初期升崞县为崞州。
管州:唐代以静乐县置,后州废,属岚州,后又为宪州,宋代为静乐军,金代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代初期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
代州:唐代置代州总管府,金代改都督府,元代初期并雁门县入州。
台州:唐代为五台县,隶代州,金代升台州,隶太原路,元代沿用。
坚州:唐代为繁畤县,金代为坚州,隶太原路,元代沿用。
岚州:唐代、宋代并为岚州,金代升镇西节度,元代初期省入管州,后复立。
盂州:金代升盂县为州,元代沿用。
晋宁路:唐代为晋州,金代为平阳府,元代初期为平阳路,后因地震改晋宁路。
河中府:唐代为蒲州,又改河中府,又改河东郡,又仍为河中府,宋代为护国军,金代复为河中府,元代初期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
猗氏: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
荣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万荣县一带。
临晋: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
河津: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
绛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
潞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泽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一带。
解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一带。
霍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霍州市一带。
隰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隰县一带。
沁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沁县一带。
辽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左权县一带。
吉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吉县一带。
和宁路:元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原为和林,后改为和宁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一-评注
本文通过对元朝地理疆域和行政区划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之一的宏伟气象。元朝不仅继承了汉、唐等朝代的疆域,还进一步扩展到了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版图。这种疆域的扩展不仅体现了元朝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复杂关系。
文中提到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设置,显示了元朝在行政管理上的创新和效率。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行中书省则负责地方行政,这种分权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大都路的描述,特别是对京城的地理位置和城门的详细记载,不仅展示了元朝首都的宏伟和繁荣,也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的精细和对地理环境的充分利用。京城的建设不仅考虑了防御功能,还注重了居民的生活便利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警巡院的设置,体现了元朝对城市治安的重视。通过设立警巡院,元朝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的秩序和安全,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元朝地理和行政的详细描述,不仅展示了元朝的强大和繁荣,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地理和行政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多个州、府、县的沿革变迁,反映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的频繁性。从唐代到元代,这些地区的名称、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多次变化,体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调整。
文本中提到的檀州、东安州、固安州等地,不仅是地理名称,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例如,檀州在唐代曾是密云郡,辽代称为武威军,这一变化反映了辽代对汉地的军事化管理。而龙庆州的设立,则与元仁宗的出生地有关,显示了元代皇权对地方行政的影响。
上都路的记载尤为详细,从唐代的奚、契丹地到金代的桓州,再到元代的上都路,这一地区的行政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元朝的重要行政中心。上都路的设立和升格,反映了元朝对北方边疆的重视和治理策略。
顺宁府、保安州、蔚州等地的沿革,展示了元代对前朝行政体系的继承和改造。例如,顺宁府在元代因地震而改名,体现了自然灾害对行政区划的影响。而蔚州在元代曾一度被省为灵仙县,后又恢复为州,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的灵活调整。
兴州、松州、桓州等地的记载,揭示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元代的行政设置既考虑了地理因素,也兼顾了民族关系,体现了元代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兴和路、永平路、保定路等地的沿革,反映了元代对中原地区的治理。这些地区在唐代、宋代、金代都有不同的行政设置,元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升格,显示了元代对中原地区的重视和治理能力。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缩影。通过对这些州、府、县沿革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策略。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代保定路及其下属州县的行政区划变迁,反映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历史沿革。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地方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以及各州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隶属关系。
文本中提到的州县名称及其变迁,不仅展示了元代行政区划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对地方行政的影响。例如,曲阳县在元代曾改属恒州,并设立元帅府,显示出该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各州县的隶属关系变化,如雄州在元代曾隶属顺天路,后改属大都路,最终又回归保定路。这种频繁的隶属关系变化,反映了元代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灵活性和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地理沿革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州县名称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运作机制,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州县名称及其变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代河北、河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及其变迁,反映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梳理,可以看出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精细化和系统化。
文本中提到的‘武道镇’、‘广宗县’、‘顺德府’等地名,不仅反映了元代行政区划的设置,还揭示了这些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武道镇作为元代初期的行政中心,后来升为顺德府,显示了其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
文本中还提到了多个州的设置和变迁,如‘磁州’、‘威州’、‘林州’等,这些州的设置和变迁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磁州在元代初隶顺德府,后自为一路,显示了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灵活调整。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多个县的设置和变迁,如‘邢台’、‘钜鹿’、‘内丘’等,这些县的设置和变迁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细致化和系统化。例如,邢台作为顺德府的倚郭县,显示了其在地方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元代河北、河南地区行政区划的详细信息,还反映了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精细化和系统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代河间路、东平路、济宁路等地的行政区划及其历史沿革。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县、州设置及其变迁的描述,反映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
首先,文中提到的‘倚郭’一词,揭示了元代地方行政中心的地理分布特点。‘倚郭’县通常位于州治或府治附近,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例如,河间县的‘倚郭’地位,表明其在河间路中的核心作用。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至元三年’、‘宪宗元年’等时间节点,反映了元代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这些调整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废山阳为镇,可能是出于精简行政机构、提高管理效率的考虑。
再次,文中对各州、县的隶属关系及其变迁的描述,展示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例如,东平路在元太祖十五年时,严实以彰德、大名等户三十万来归,显示了元代初期对地方豪强的依赖和利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县的历史沿革,如肥城县由平阴县改设,反映了元代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优化。这些调整往往基于人口、经济、地理等因素的综合考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元代河间路、东平路、济宁路等地行政区划的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元代地方行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元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还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对地方行政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运作机制及其历史背景。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山东地区多个州县的沿革和隶属关系,反映了该地区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调整,也反映了地理、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首先,文中提到的济州、兖州、单州等地,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这些州县的设立和变迁,往往与当时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御密切相关。例如,济州濒临济水,地理位置优越,因此在历史上多次成为重要的行政中心。
其次,文中提到的州县隶属关系的变化,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不断调整。例如,济州在元朝时期多次更名和迁移,最终成为济宁府的一部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行政措施,如户数、口数的统计,以及子粒、余粮的征收和粜卖等。这些措施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地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山东地区行政区划的详细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山东地区各州县的沿革和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唐代到元代,各州县的隶属关系、名称变化、行政级别的升降等都体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调整。
文本中提到的密州、莒州、沂州、滕州、峄州、博兴州等地,都是山东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划。这些地方的名称和隶属关系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山东地区的治理策略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例如,密州在唐代初期改为高密郡,后又恢复为密州,宋代为临海军,元代初期沿用宋制,将胶西、高密划归胶州。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行政区划的灵活性,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济南路、般阳府路、莱州、登州、宁海州等地,这些地方的行政区划变化同样反映了中央政权对山东地区的治理策略。例如,济南路在唐代为济州,后改为临淄郡,又改为济南郡,后又为青州,宋代为济南府,金代沿用宋代旧制,元代初期改为济南路总管府。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行政区划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山东地区各州县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变化的详细信息,还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调整策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化和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山西地区各州县的沿革情况,反映了从唐代到元代这一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通过对这些州县的设置、升格、合并、废除等变化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文本中提到的州县名称及其沿革,不仅反映了历史地理的变化,也体现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应州、朔州、武州等地的设置和升格,可能与当时的军事防御需求有关;而丰州、东胜州等地的变迁,则可能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有关。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元代初期对一些州县的省并和调整,这反映了元代在统一全国后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和改革。例如,元代初期省录事司并入鄯阳、省宁边州之半入武州等,都是元代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精简和优化的具体体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历史地理的记录,更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行政区划、边疆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州县沿革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记录了各州县的沿革情况,体现了古代史书的严谨性和条理性。同时,通过对各州县名称及其变迁的描述,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历史地理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地方治理、边疆开发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州县沿革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历程。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代山西地区及岭北行中书省的行政区划沿革,反映了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通过对各州县的设置、废除、合并等情况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灵活性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文中提到的绛州、潞州、泽州等地,均为山西地区的重要州府,其历史沿革反映了山西在元代的重要地位。这些州府的设置和调整,不仅体现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山西地区在元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
岭北行中书省的和宁路(原和林)是元代的重要行政中心之一,其历史变迁反映了元代对北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林作为元代的都城之一,其建设和发展体现了元代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战略布局和行政管理能力。
通过对这些州县的详细记载,可以看出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精细化和系统化。各州县的设置、废除、合并等,均经过详细的考量和规划,体现了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各州县的隶属关系和调整情况,反映了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灵活性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这些调整不仅体现了元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元代山西地区及岭北行中书省行政区划的详细记载,反映了元代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