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七-原文
◎河渠一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斯可谓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
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泽,以开万世之利,而《周礼·地官》之属,所载潴防沟遂之法甚详。当是之时,天下盖无适而非水利也。
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坏,而后水利之说兴。魏史起凿漳河,秦郑国引泾水,汉郑当时、王安世辈或献议穿漕渠,或建策防水决,是数君子者,皆尝试其术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书犹可考。
自时厥后,凡好事喜功之徒,率多为兴利之言,而其患顾有不可胜言者矣。
夫润下,水之性也,而欲为之防,以杀其怒,遏其冲,不亦甚难矣哉。
惟能因其势而导之,可蓄则储水以备旱暵之灾,可泄则泻水以防水潦之溢,则水之患息,而于是盖有无穷之利焉。
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决双塔、白浮诸水为通惠河,以济漕运,而京师无转饷之劳;导浑河,疏滦水,而武清、平滦无垫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决啮之患。
开会通河于临清,以通南北之货;疏陕西之三白,以溉关中之田;泄江湖之淫潦,立捍海之横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
当时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盖亦未尝无其人焉。
一代之事功,所以为不可泯也。
今故著其开修之岁月,工役之次第,历叙其事而分纪之,作《河渠志》。
通惠河
通惠河,其源出于白浮、瓮山诸泉水也。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因建言:“疏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从之。
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
凡役军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隶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工,用楮币百五十二万锭,粮三万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称是。
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
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木,时人为之感服。
船既通行,公私两便。
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干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
其坝闸之名曰:广源闸;西城闸二,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和义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外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至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
成宗元真元年四月,中书省臣言:“新开运河闸,宜用军一千五百,以守护兼巡防往来船内奸宄之人。”从之。
七月,工部言:“通惠河创造闸坝,所费不赀,虽已成功,全藉主守之人,上下照略修治。今拟设提领三员,管领人夫,专一巡护,降印给俸。其西城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文明闸仍用旧名,魏村闸改名惠和,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改名溥济。”
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
后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
文宗天历三年三月,中书省臣言:“世祖时,开挑通惠河,安置闸座,全藉上源白浮、一亩等泉之水以通漕运。今各枝及诸寺观权势,私决堤堰,浇灌稻田、水碾、园圃,致河浅妨漕事,乞禁之。”奉旨:白浮、瓮山直抵大都运粮河堤堰泉水,诸人毋挟势偷决,大司农司、都水监可严禁之。
坝河
坝河,亦名阜通七坝。
成宗大德六年三月,京畿漕运司言:“岁漕米百万,全藉船坝夫力。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计二百四十日,日运粮四千六百余石,所辖船夫一千三百余人,坝夫七百三十,占役俱尽,昼夜不息。今岁水涨,冲决坝堤六十余处,虽已修毕,恐霖雨冲圮,走泄运水,以此点视河堤浅涩低薄去处,请加修理。”
自五月四日入役,六月十二日毕,深沟坝九处,计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三工。
王村坝二处,计七百十三工;郑村坝一处,计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阳坝三处,计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坝三处,计一千九百八十七工。
千斯坝下一处,计一万工;总用工三万二百四十。
金水河
金水河,其源出于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中书右丞马速忽等言:“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今已损坏,请新之。”是年六月兴工,明年二月工毕。
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之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旧池,置闸四以节水。闰七月兴工,九月成,凡役夫匠二十九,为工二千七百二十三,除妨工,实役六十五日。
隆福宫前河
隆福宫前河,其水与太液池通。
英宗至治二年五月,奉敕云:“昔在世祖时,金水河濯手有禁,今则洗马者有之。比至秋疏涤,禁诸人毋得污秽。”于是会计修浚,三年四月兴工,五月工毕,凡役军八百,为工五千六百三十五。
海子岸
海子岸,上接龙玉堂,以石甃其四周。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
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监计会前后,兴元修旧石岸相接,凡用石三百五,各长四尺,阔二尺五寸,厚一尺,石灰三千斤,该三百五工,丁夫五十,石工十,九月五日兴工,十一日工毕。
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海子风浪冲啮于其下,且道狭,不时溃陷泥泞,车马艰于往来,如以石砌之,实永久之计也。”
泰定元年四月,工部应副工物,七月兴工,八月工毕,凡用夫匠二百八十七人。
双塔河
双塔河,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而东,至丰善村,入榆河。至元三年四月六日,巡河官言:“双塔河时将泛溢,不早为备,恐至溃决,临期卒难措手。乃计会闭水口工物,开申都水监,创开双塔河,未及坚久。今已及水涨之时,倘或决坏,走泄水势,误运船不便。”省准制国用司给所需,都水监差夫修治焉。凡合闭水口五处,用工二千一百五十五。
卢沟河
卢沟河,其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黄河,以流浊故也。自奉圣州界流入宛平县境,至都城四十里东麻谷,分为二派。
太宗七年岁乙未八月敕:“近刘冲禄言:‘率水工二百余人,已依期筑闭卢沟河元破牙梳口,若不修堤固护,恐不时涨水冲坏,或贪利之人盗决溉灌,请令禁之。’刘冲禄可就主领,毋致冲塌盗决,犯者以违制论,徒二年,决杖七十。如遇修筑时,所用丁夫器具,应差处调发之。其旧有水手人夫内,五十人差官存留不妨。已委管领,常切巡视体究,岁一交番,所司有不应副者罪之。”
白浮瓮山
白浮瓮山,即通惠河上源之所出也。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都城焉。
成宗大德七年六月,瓮山等处看闸提领言:“自闰五月二十九日始,昼夜雨不止,六月九日夜半,山水暴涨,漫流堤上,冲决水口。”于是都水监委官督军夫,自九月二十一日入役,至是月终辍工,实役军夫九百九十三人。十一年三月,都水监言:“巡视白浮瓮山河堤,崩三十余里,宜编荆笆为水口,以泄水势。”计修笆口十一处,四月兴工,十月工毕。
仁宗皇庆元年正月,都水监言:“白浮瓮山堤,多低薄崩陷处,宜修治。”来春二月入役,八月修完,总修长三十七里二百十五步,计七万三千七百七十三工。延祐元年四月,都水监言:“自白浮瓮山下至广源闸堤堰,多淤淀浅塞,源泉微细,不能通流,拟疏涤。”由是会计工程,差军千人疏治。
泰定四年八月,都水监言:“八月三日至六日,霖雨不止,山水泛溢,冲坏瓮山诸处笆口,浸没民田。”计料工物,移交工部关支修治。自八月二十六日兴工,九月十二日工毕,役军夫二千名,实役九万工,四十五日。
浑河
浑河,本卢沟水,从大兴县流至东安州、武清县,入漷州界。至大二年十月,浑河水决左都威卫营西大堤,泛溢南流,没左右二翊及后卫屯田麦,由是左都威卫言:“十月五日,水决武清县王甫村堤,阔五十余步,深五尺许,水西南漫平地流,环圆营仓局,水不没者无几。恐来春冰消,夏雨水作,冲决成渠,军民被害,或迁置营司,或多差军民修塞,庶免垫溺。”三年二月十二日,省准下左右翊及后卫、大都路委官督工修治,至五月二十日工毕。
皇庆元年二月十七日,东安州言:“浑河水溢,决黄埚堤一十七所。”都水监计工物移文工部。二十七日,枢密知院塔失帖木儿奏:“左卫言浑河决堤口二处,屯田浸不耕种,已发军五百修治。臣等议,治水有司职耳,宜令中书戒所属用心修治。”从之。七月,省委工部员外郎张彬言:“巡视浑河,六月三十日霖雨,水涨及丈余,决堤口二百余步,漂民庐,没禾稼,乞委官修治,发民丁刈杂草兴筑。”
延祐元年六月十七日,左卫言:“六月十四日,浑河决武清县刘家庄堤口,差军七百与东安州民夫协力同修之。”三年三月,省议:“浑河决堤堰,没田禾,军民蒙害,既已奏闻。差官相视,上自石径山金口,下至武清县界旧堤,长计三百四十八里,中间因旧修筑者大小四十七处,涨水所害合修补者一十九处,无堤创修者八处,宜疏通者二处,计工三十八万一百,役军夫三万五千,九十六日可毕。如通筑则役大难成,就令分作三年为之,省院差官先发军民夫匠万人,兴工以修其要处。”是月二十日,枢府奏拨军三千,委中卫佥事督修治之。七年五月,营田提举司言:“去岁十二月二十一日,屯户巡视广赋屯北浑河堤二百余步将崩,恐春首土解水涨,浸没为患,乞修治。”都水监委濠寨,会营田提举司官、武清县官,督夫修完广武屯北陷薄堤一处,计二千五百工;永兴屯北堤低薄一处,计四千一百六十六工;落褵村西冲圮一处,计三千七百三十三工;永兴屯北崩圮一处,计六千五百十八工;北王村庄西河东岸至白坟儿,南至韩村西道口,计六千九十三工;刘邢庄西河东岸北至宝僧百户屯,南
至白坟儿,计三万七百十二工。总用工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二。
泰定四年四月,省议:“三年六月内霖雨,山水暴涨,泛没大兴县诸乡桑枣田园,移文枢府,于七卫屯田及见有军内,差三千人修治。”
白河
白河,在漷州东四里,北出通州潞县,南入于通州境,又东南至香河县界,又流入于武清县境,达于静海县界。
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言:“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名曰潞河,舟楫之行有年矣。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余里,河道浅涩。今春夏天旱,有止深二尺处,粮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载,淹延岁月,致亏粮数。先是,都水监相视白河,自东岸吴家庄前,就大河西南,斜开小河二里许,引榆河合流至深沟坝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沟、榆河上湾,至吴家庄龙王庙前白河,西南至坝河八百步。及巡视,知榆河上源筑闭,其水尽趋通惠河,止有白佛、灵沟、一子母三小河水入榆河,泉脉微,不能胜舟。拟自吴家庄就龙王庙前闭白河,于西南开小渠,引水自坝河上湾入榆河,庶可漕运。又深沟乐岁五仓,积贮新旧粮七十余万石,站车挽运艰缓,由是访视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运载甚便。”都省准焉。通惠河自通州城北,至乐岁西北,水陆共长五百步,计役八万六百五十工。
大德二年五月,中书省札付都水监:运粮河堤自杨村至河西务三十五处,用苇一万九千一百四十束,军夫二千六百四十九名,度三十日毕。于是本监分官率濠寨至杨村历视坏堤,督巡河夫修理,以霖雨水溢,故工役倍元料,自寺洵口北至蔡村、清口、孙家务、辛庄、河西务堤,就用元料苇草,修补卑薄,创筑月堤,颇有成功。其杨村两岸相对出水河口四处,苇草不敷,就令军夫采刈,至九月住役。杨村河上接通惠诸河,下通滹沱入江淮,使官民舟楫直达都邑,利国便民。奈杨村堤岸随修随圮,盖为用力不固,徒烦工役,其未修者,候来春水涸土干,调军夫修治。
延祐六年十月,省臣言:“漕运粮储及南来诸物商贾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今岸崩泥浅,不早疏浚,有碍舟行,必致物价翔涌。都水监职专水利,宜分官一员,以时巡视,遇有颓圮浅涩,随宜修筑,如功力不敷,有司差夫助役,怠事者究治。”从之。
至治元年正月十一日,漕司言:“夏运海粮一百八十九万余石,转漕往返,全藉河道通便,今小直沽氵义河口潮汐往来,淤泥壅积七十余处,漕运不能通行,宜移文都水监疏涤。”工部议:“时农作方兴,兼民多艰食,若不差军助役,民力有所不逮。”枢密院言:“军人不敷。”省议:“若差民丁,方今东作之时,恐妨岁事。其令大都募民夫三千,日给佣钞一两、糙粳米一升,委正官提调,验日支给,令都水监暨漕司官同督其事。”四月十一日入役,五月十日工毕。
泰定元年二月,枢府臣奏:“临清万户府言,至治元年霖雨,决坏运粮河岸,宜差军修筑。臣等议,诚利益事,令本府差军三百执役。”从之。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西务菜市湾水势冲啮,与仓相近,将来为患,宜于刘二总管营相对河东岸,截河筑堤,改水道与旧河合,可杜后患。”四年正月,省臣奏准,枢府差军五千,大都路募夫五千人,日支糙米五升、中统钞一两,本监工部委官与前卫董指挥同监役,是年三月十八日兴工,六月十一日工毕。
致和元年六月六日,临清御河万户府言:“泰定四年八月二日,河溢,坏营北门堤约五十步,漂旧桩木百余,崩圮犹未已。”工部议:“河岸崩摧,理宜修治,既都水监会计工物,各处支给,其役夫三千人,若拟差民,方春恐妨农务,宜移文枢密院拨军。”省准修旧堤岸,展阔新河口东岸,计工五万九千九百三十七,用军三千、木匠十人。
天历二年三月,漕司言:“元开刘二总管营相对河,比旧河运粮迂远,乞委官相视,复开旧河便。”四月九日,奏准,差军七千,委兵部员外郎邓衡、都水监丞阿里、漕使太不花等督工修浚。后以冬寒,候冻解兴役。三年,工部移文大都,于近甸募民夫三千,日支糙粳米三升、中统钞一两,兵部改委辛侍郎暨元委官修辟。
至顺元年六月,都水监言:“二十三日夜,白河水骤涨丈余,观音寺新修护仓堤,已督有司差夫救护,今水落尺余,宜候伏槽兴作。”
御河
御河,自大名路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乡于村度,南北约十里,东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馆陶县界三口。御河上从交河县,下入清池县界。又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清州,今呼为御河也。
至元三年七月六日,都水监言:“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自兵兴以来,失于修治,清州之南,景州以北,颓阙岸口三十余处,淤塞河流十五里。至癸巳年,朝廷役夫四千,修筑浚涤,乃复行舟。今又三十余年,无官主领。沧州地分,水面高于平地,全藉堤堰防护。其园圃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余,或二丈,引水以溉蔬花。复有濒河人民就堤取土,渐至阙破,走泄水势,不惟涩行舟,妨运粮,或致漂民居,没禾稼。其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之南,水内暗藏桩橛,破舟船,坏粮物。”部议以滨
河州县佐贰之官兼河防事,于各地分巡视,如有阙破,即率众修治,拔去桩橛,仍禁园圃之家毋穿堤作井,栽树取土。都省准议。
七年,省臣言:“御河水泛武清县,计疏浚役夫一十,工八十日可毕。”从之。
至大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左翼屯田万户府呈:“五月十八日申时,水决会川县孙家口岸约二十余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已移文河间路、武清县、清州有司,多发丁夫,管领修治。”由是枢密院檄河间路、左翊屯田万户府,差军并工筑塞。
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十一日连雨至十七日,清、石二河水溢李家道,东南横流。询社长高良辈,称水源自卫辉路汲县东北,连本州淇门西旧黑荡泊,溢流出岸,漫黄河古堤,东北流入本州齐贾泊,复入御河,漂及门民舍。窃计今岁水势逆行,及下流漳水涨溢遏绝不能通,以致若此,实非人力可胜。又西关水手佐聚称,七月十二日卯时,御河水骤涨三尺,十八日复添四尺,其水逆流,明是下流涨水壅逆,拟差官巡治。”
延祐三年七月,沧州言:“清池县民告,往年景州吴桥县诸处御河水溢,冲决堤岸,万户千奴为恐伤其屯田,差军筑塞旧泄水郎儿口,故水无所泄,浸民庐及已熟田数万顷,乞遣官疏辟,引水入海。及七月四日,决吴桥县柳斜口东岸三十余步,千户移僧又遣军闭塞郎儿口,水壅不得泄,必致漂荡张管、许河、孟村三十余村黍谷庐舍,故本州摘官相视,移文约会开辟,不从。”
四年五月,都水监遣官与河间路官相视元塞郎儿口,东西长二十五步,南北阔二十尺,及堤南高一丈四尺,北高二丈余,复按视郎儿口下流故河,至沧州约三十余里,上下古迹宽阔,及减水故道,名曰盘河。今为开辟郎儿口,增浚故河,决积水,由沧州城北达滹沱河,以入于海。
泰定元年九月,都水监遣官督丁夫五千八百九十八人,是月二十八日兴工,十月二日工毕。
滦河
滦河,源出金莲川中,由松亭北,经迁安东、平州西,濒滦州入海也。王曾《北行录》云:“自偏枪岭四十里,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因河为名。”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省臣奏:“姚演言,奉敕疏浚滦河,漕运上都,乞应副沿河盖露囷工匠什物,仍预备来岁所用漕船五百艘,水手一万,牵船夫二万四千。臣等集议,近岁东南荒歉,民力凋弊,造舟调夫,其事非轻,一时并行,必致重困。请先造舟十艘,量拨水手试行之,如果便,续增益。”制可其奏,先以五十艘行之,仍选能人同事。
大德五年八月十三日,平滦路言:“六月九日霖雨,至十五日夜,滦河与淝、洳三河并溢,冲圮城东西二处旧护城堤、东西南三面城墙,横流入城,漂郭外三关濒河及在城官民屋庐粮物,没田苗,溺人畜,死者甚众,而雨犹不止。至二十四日夜,滦、漆、淝、洳诸河水复涨入城,余屋漂荡殆尽。”乃委吏部马员外同都水监官修之,东西二堤,计用工三十一万一千五十,钞八千八十七锭十五两,糙粳米三千一百一十石五斗,桩木等价钞二百七十四锭二十六两四钱。
延祐四年六月十六日,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为水冲啮,渐至颓圮,若不修治,恐来春水泛涨,漂没民居。又开平县言,四月二十六日霖雨,至二十八日夜,东关滦河水涨,冲损北岸,宜拟修筑。本司议,即目仲夏霖雨,其水复溢,必大为害,乃委官督夫匠兴役。开平发民夫,幼小不任役,请调军供作,庶可速成。”五月二十一日,留守司言:“滦河水涨决堤,计修筑用军六百,宜令枢密院差调,官给其食。”制曰:“今维其时,移文枢密院发军速为之。”虎贲司发军三百治焉。
泰定二年三月十三日,永平路屯田总管府言:“国家经费咸出于民,民之所生,无过农作。本屯辟田收粮,以供亿内府之用,不为不重。访马城东北五里许张家庄龙湾头,在昔有司差夫筑堤,以防滦水,西南连清水河,至公安桥,皆本屯地分。去岁霖雨,水溢,冲荡皆尽,浸死屯民田苗,终岁无收。方今农隙,若不预修,必致为害。”工部移文都水监,差濠寨泊本屯官及滦州官新诣相视,督令有司差夫补筑。
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总管府言:“巡视大西关南马市口滦河递北堤,侵啮渐崩,不预治,恐夏霖雨水泛,贻害居民。”于是送都城所丈量,计用物修治,工部移文上都分部施行。
七月二日,右丞相塔失帖木儿等奏:“斡耳朵思住冬营盘,为滦河走凌河水冲坏,将筑护水堤,宜令枢密院发军千二百人以供役。”从之。枢密院请遣军千二百人。
河间河
河间河,在河间路界。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间路水患,古俭河,自北门外始,依旧疏通,至大成县界,以泄上源水势,引入盐河,古陈玉带河,自军司口浚治,至雄州归信县界,以导淀泺积潦,注之易河。黄龙港,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以通泺水,经火烧淀,转流入海。计河宜疏者三十处,总役夫三万,三十日可毕。”是月省臣奏准,遣断事官定住同元委都水孙监丞洎本处有司官,于旁近州县发丁夫三万,日给钞一两、米一升,先诣古陈玉带河。寻以岁旱民饥,役兴人劳罢,候年登为之。
冶河
冶河,在真定路平山县西门外,经井陉县流来本县东北十里,入滹沱河。
元贞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泽等言:“往年先帝尝命开真
定冶河,已发丁夫人役,适值先帝升遐,以聚众罢之。今请遵旧制,俾卒其事。”从之。
皇庆元年七月二日,真定路言:“龙花、判官庄诸处坏堤,计工物,申请省委都水监及本路官,自平山县西北,历视滹沱、冶河合流,急注真定西南关,由是再议,照冶河故道,自平山县西北河内,改修滚水石堤,下修龙塘堤,东南至水碾村,改引河道一里,蒲吾桥西,改辟河道一里。上至平山县西北,下至宁晋县,疏其淤淀,筑堤分其上源入旧河,以杀其势。复有程同、程章二石桥阻咽水势,拟开减水月河二道,可久且便。下相栾城县,南视赵州宁晋县,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泛,经栾城、赵州,坏石桥,阻河流为害。由是议于栾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可去真定之患。”省准,于二年二月都水监委官与本路及廉访司官,同诣平山县相视,会计修治,总计冶河,始自平山县北关西龙神庙北独石,通长五千八百六步,共役夫五千,为工十八万八百七,无风雨妨工,三十六日可毕。
滹沱河
滹沱河,源出于西山,在真定路真定县南一里,经藁城县北一里,经平山县北十里,《寰宇记》载经灵寿县西南二十里。此河连贯真定诸郡,经流去处,皆曰滹沱水也。
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言:“真定县城南滹沱河,北决堤,浸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屡坏金大堤为患。本路达鲁花赤哈散于至元三十年言,准引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三四。至大元年七月,水漂南关百余家,淤塞冶河口,其水复滹河。自后岁有溃决之患,略举大德十年至皇庆元年,节次修堤,用卷扫苇草二百余万,官给夫粮备佣直百余万锭。及延祐元年三月至五月,修堤二百七十余步,其明堂、判官、勉村三处,就用桥木为桩,征夫五百余人,执役月余不能毕。近年米价翔贵,民匮于食,有丁者正身应役,单丁者必须募人,人日佣直不下三五贯,前工未毕,后役迭至。至七月八日,又冲塌李玉飞等庄及木方、胡营等村三处堤,长一千二百四十步,申请委官相视,差夫筑月堤。延祐二年,本路前总管马思忽尝辟冶河,已复湮塞。今岁霖雨,水溢北岸数处,浸没田禾。其河元经康家庄村南流,不记岁月,徙于村北。数年修筑,皆于堤北取土,故南高北低,水愈就下侵啮。西至木方村,东至护城堤,数约二千余步,比来春,必须修治。用桩梢筑土堤,亦非永久之计。若浚木方村南旧湮枯河,引水南流,闸闭北岸河口,于南岸取土筑堤,下至合头村北与本河合,如此去城稍远,庶可无患。”都水监差官相视,截河筑堤,阔千余步,新开古岸,止阔六十步,恐不能制御千步之势。若于北岸阙破低薄处,比元料,增夫力,苇草卷扫补筑,便计苇草丁夫,若令责办民间,缘今岁旱涝相仍,民食匮乏,拟均料各州县上中户,价钱及食米于官钱内支给。限二月二十日兴工,役夫五千,为工十六万七百一十九,度三十二日可毕。总计补筑滹沱河北岸防水堤十处,长一千九百一十步,高阔不一,计三百四十万七千七百五十尺,用推扫梯二十五,每梯用大檩三、小檩三,计大小檩一百五十,草三十五万八百束,苇二十八万六百四十束,梢柴七千二百束。
至治元年三月,真定路言:“真定县滹沱河,每遇水泛,冲堤岸,浸没民田,已差募丁夫修筑,与廉访司官相视讲究,如将木方村南旧堙河道疏辟,导水东南行,闸闭北岸,却于河南取土,修筑至合头村,合入本河,似望可以民安。”都水监与真定路官相视议:“夫治水者,行其所无事,盖以顺其性也。闸闭滹沱河口,截河筑堤一千余步,开掘故河老岸,阔六十步,长三十余里,改水东南行流,霖雨之时,水拍两岸,截河堤堰,阻逆水性,新开故河,止阔六十步,焉能吞授千步之势?上咽下滞,必致溃决,徒糜官钱,空劳民力。若顺其自然,将河北岸旧堤比之元料,增添工物,如法卷扫,坚固修筑,诚为官民便益。”省准补筑滹沱河北岸缕水堤一十处,通长一千九百一十步,役夫五百名,计一十六万七百三十九工。
泰定四年八月七日,省臣奏:“真定路言,滹沱河水连年泛溢为害,都水监、廉访司、真定路及濒河州县官洎耆老会议,其源自五台诸山来,至平山县王母村山口下,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合。夏秋霖雨水涨,拶漫城郭,每年劳民筑堤,莫能除害,宜自王子村、辛安村凿河,长四里余,接鲁家湾旧涧,复开二百余步,合入冶河,以分杀其势。又木方村滹沱河南岸故道,疏涤三十里,北岸下桩卷扫,筑堤捍水,令东流。今岁储材,九月兴役,期十一月功成。所用石铁石灰诸物,夫匠工粮,官为供给,力省功多,可永无害。工部议,若从所请,二河并治,役大民劳,拟先开冶河,其真定路征民夫,如不敷,可于邻郡顺德路差募人夫,日给中统钞一两五钱,如侵碍民田,官酬其直。中书省都水监差官,率知水利濠寨,督本路及当该州县用工,廉访司添力咸就,滹河近后再议。”从之。九月,委都水监官洎本道廉访司真定路同监督有司并工修治。后真定路言:“闰九月五日为始兴工间,据赵州临城诸县申,天寒地冻,难于用工,候春暖开辟便,已于十月七日放散人民。”部议,人夫既散,宜准所拟。凡
开,使水得通流,小则闭金沟大闸,上开隘闸,沽头则闭隘闸,而启正闸行舟。如此岁省修治之费,亦可免丁夫冬寒入水之苦,诚为一劳永逸。”
移文工部,令委官与有司同议。
于是差濠寨约会济宁路官相视,就问金沟闸提领周德兴,言每岁夏秋霖雨,冲失闸堤,必候水落,役夫采薪修治,不下三两月方毕,冬寒水作,苦不胜言。
会验监察御史言:“延祐初,元省臣亦尝请置隘闸以限巨舟,臣等议,其言当,请从之。”
于是议:梭板等船乃御河、江、淮可行之物,宜遣出任其所之,于金沟、沽头两闸中置隘闸二,各阔一丈,以限大船。
若欲于通惠、会通河行运者,止许一百五十料,违者罪之,仍没其船。
其大都、江南权势红头花船,一体不许来往,准拟拆移沽头隘闸,置于金沟大闸之南,仍作运环闸,其间空地北作滚水石堰,水涨即开大小三闸,水落即锁闭大闸,止于隘闸通舟。
果有小料船及官用巨物,许申禀上司,权开大闸,仍添金沟闸板积水,以便行舟。
其沽头截河土堰,依例改修石堰,尽除旧有土堰三道。
金沟闸月河内创建滚水石堰,长一百七十尺,高一丈,阔一丈。
沽头闸月河内修截河堰,长一百八十尺,高一丈一尺,底阔二丈,上阔一丈。
泰定四年四月,御史台臣言:“巡视河道,自通州至真、扬,会集都水分监及濒河州县官民,询考利病,不出两端,一曰壅决,二曰经行。
卑职参详,自古立国,引漕皆有成式。
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燕蓟、江淮,舟楫万里,振古所无。
后人笃守成规,苟能举其废坠而已,实万世无穷之利也。
盖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坏,虽有智者,不能善后。
以故详历考视,酌古准今,参会众议,辄有管见,倘蒙采录,责任水监,谨守勿失,能事毕矣。
不穷利病之源,频岁差人,具文巡视,徒为烦扰,无益于事。
都水监元立南北隘闸,各阔九尺,二百料下船梁头八尺五寸,可以入闸。
愚民嗜利无厌,为隘闸所限,改造减舷添仓长船至八九十尺,甚至百尺,皆五六百料,入至闸内,不能回转,动辄浅阁,阻碍余舟,盖缘隘闸之法,不能限其长短。
今卑职至真州,问得造船作头,称过闸船梁八尺五寸船,该长六丈五尺,计二百料。
由是参详,宜于隘闸下岸立石则,遇船入闸,必须验量,长不过则,然后放入,违者罪之。
闸内旧有长船,立限遣出。”
省下都水监,委濠寨官约会济宁路委官同历视议拟,隘闸下约八十步河北立二石则,中间相离六十五尺,如舟至彼,验量如式,方许入闸,有长者罪遣退之。
又与东昌路官亲诣议拟,于元立隘闸西约一里,依已定丈尺,置石则验量行舟,有不依元料者罪之。
天历三年三月,诏谕中外:“都水监言:世祖费国家财用,开辟会通河,以通漕运。
往来使臣、下番百姓及随从使臣、各枝干脱权势之人,到闸不候水则,恃势捶挞看闸人等,频频启放。
又漕运粮船,凡遇水浅,于河内筑土坝,积水以渐行舟,以故坏闸。
乞禁治事。
命后诸王驸马各枝往来使臣及干脱权势之人、下番使臣等,并运官粮船,如到闸,依旧定例启闭。
若似前不候水则,恃势捶拷守闸人等,勒令启闸,及河内用土筑坝坏闸之人,治其罪。
如守闸之人,恃有圣旨,合启闸时,故意迟延,阻滞使臣客旅,欺要钱物,乃不畏常宪也。”
仍令监察御史、廉访司常加体察。
兖州闸
兖州闸已见前。
至元二十七年四月,都漕运副使马之贞言:
准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牒文,相视兖州闸堰事。
先于至元十二年蒙丞相伯颜访问自江淮达大都河道,之贞乃言,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
于二十年中书省奏准,委兵部李尚书等开凿,拟修石闸十四。
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修石闸八、石堰二,除已修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堰一,至今未修。
据济州以南,徐、邳沿河纤道桥梁,二十三年添立邳州水站,移文沿河州县,修治已完。
二十三年调之贞充漕运副使,委管闸接放纲船。
沿河纤道,元无崩损去处,在前年例,当麻麦盛时,差官修理闸道,督责地主割刈麻麦,并滕州开决稻堰,泗源磨堰,差人于吕梁百步等祇,及济州闸监督江淮纲运船只,过祇出闸,不令阻滞客旅,苟取钱物。
据新开会通并济州汶、泗相通河,非自然长流河道,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堽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于济州,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南通淮、泗,以入新开会通河,至于通州。
近去岁四月,江淮都漕运使司言,本司粮运,经济河至东阿交割,前者济州运司,不时移文濒河官司,修治纤道,若有缓急处所,正官取招呈省,路经历、县达鲁花赤以下就便断罪。
今济州漕司革罢,其河道拨属都漕运司管领,本司粮运未到东阿,凡有阻滞,并是本司迟慢。
迤南河道,从此无人管领,不时水势泛溢,堤岸摧塌,涩滞河道。
又济州闸,前济州运司正官亲临监视,其押纲船户不敢分争。
即目各处官司差人管领,与纲官船户各无统摄,争要水势,及搀越过闸,互相殴打,以致损坏船只,浸没官粮。
拟将东阿河道拨付江淮都漕运司提调管领,庶几不误粮运,都省准焉。
又准江淮都漕运司副使言,除委官看管闸堰外,据汶、泗、堽城二闸一堰、泗河兖
州闸堰、济州城南闸,乃会通河上源之喉衿,去岁流水冲坏堽城汶河土堰、兖州泗河土堰,必须移文兖州、泰安州差夫修闭。
又被涨水冲破梁山一带堤堰,走泄水势,通入旧河,以致新河水小,涩粮船,乞移文断事等官,转下东平路修闭,上流拨属江淮漕运司,下流属之贞管领。
若已后新河水小,直下济州监闸官,并泰安、兖州、东平修理。
据兖州石闸一所、石堰一道,堽城石闸一道,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备,必须修理,虽初经之贞相视会计,即令不隶管领,乞移文江淮漕司修治。
其泰安州堽城安、梁山一带堤岸,济州闸等处,虽是拨属江淮漕司,今后倘若水涨,冲坏堤堰,亦乞照会东平、济宁、泰安,如承文字,亦仰奉行。
又东阿、须城界安山闸,为粮船不由旧河来往,江淮所委监闸官已去,目今无人看管,必须之贞修理,以此权委人守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七-译文
◎河渠一
水患在中国由来已久。了解水患的原因,就能知道如何利用水资源。因为水患难以预测,所以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或者在事后取得成效,这可以说是善于治水并能从中获益的人。
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疏通九河,修筑九泽,为后世带来了长久的利益。《周礼·地官》中详细记载了蓄水、防洪、沟渠等治水方法。那时,天下几乎无处不依赖水利。
自从先王划分井田的制度被破坏后,水利的学说才开始兴起。魏国的史起开凿漳河,秦国的郑国引泾水,汉代的郑当时、王安世等人或建议开凿漕渠,或提出防洪措施,这些人都尝试了他们的方法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太史公的《河渠》一书仍然可以考证。
从那以后,凡是喜欢兴利的人,大多提倡兴修水利,但其带来的祸患却难以言表。
水往低处流,这是水的本性,而想要通过筑堤来抑制它的力量,阻止它的冲击,岂不是非常困难吗?
只有顺应水的趋势来引导它,可以蓄水时就储存以备旱灾,可以泄水时就排放以防洪涝,这样水患就会平息,从而带来无穷的利益。
元朝统一天下后,内部设立都水监,外部设置各处河渠司,以兴修水利、修理河堤为主要任务。
开凿双塔、白浮等水源为通惠河,以方便漕运,使京城不再有转运粮饷的劳苦;疏导浑河、滦水,使武清、平滦不再有淹没的担忧;疏浚冶河,阻挡滹沱河,使真定免于决堤的威胁。
在临清开凿会通河,以沟通南北的货物;疏浚陕西的三白渠,以灌溉关中的农田;排泄江湖的泛滥,修筑捍海堤,使浙右的百姓免受水患。
当时善于谈论水利的人,如太史郭守敬等,也并非没有。
一代的功业,因此不可磨灭。
现在记录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时间、工役的顺序,详细叙述并分章节记载,编成《河渠志》。
通惠河
通惠河的源头来自白浮、瓮山等泉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修水利,建议:“疏浚通州至大都的河道,改引浑水灌溉农田,沿旧闸河的路线引导清水,从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向西折向南转,经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等水源,至西水门进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堵塞清水口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修建坝闸十处,共二十座,控制水位以方便漕运,确实非常便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工程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天开始,至三十年秋天完工,赐名为通惠河。
总共动用军队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九人,工匠五百四十二人,水手三百一十九人,没官囚隶一百七十二人,总计二百八十五万工,使用纸币一百五十二万锭,粮食三万八千七百石,木材、石料等物资不计其数。
工程开始的那天,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员都亲自拿起工具带头劳动。
在修建闸门的地方,常常从地下挖出旧时的砖木,当时的人们对此感到佩服。
船只通行后,公私两便。
以前从通州到大都五十里,陆路运输官粮,每年耗费数万,百姓不堪其苦,现在这些都免除了。
这些坝闸的名字分别是:广源闸;西城闸二座,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和义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座,上闸在丽正门外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座,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至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座,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座,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座,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座,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座,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距上闸百步。
成宗元真元年四月,中书省大臣上奏:“新开的运河闸,应该用一千五百名士兵,既守护又巡防往来船只中的奸诈之人。”皇帝同意了。
七月,工部上奏:“通惠河修建闸坝,花费巨大,虽然已经完工,但完全依赖主守人员,上下照看修治。现在计划设立三名提领,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巡护,颁发印章并给予俸禄。西城闸改名为会川,海子闸改名为澄清,文明闸仍用旧名,魏村闸改名为惠和,籍东闸改名为庆丰,郊亭闸改名为平津,通州闸改名为通流,河门闸改名为广利,杨尹闸改名为溥济。”
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上奏:“通州至大都的运粮河闸,最初为了快速完成,所以都用木材,时间久了木材腐朽,一旦全部损坏,再修复将非常困难。现在为了永久稳固,应该用砖石逐步修治。”皇帝同意了。
后来到泰定四年,才全部修完。
文宗天历三年三月,中书省大臣上奏:“世祖时开凿通惠河,安置闸座,完全依赖上游白浮、一亩等泉水来通漕运。现在各支流及寺观权势私自决堤,浇灌稻田、水碾、园圃,导致河水变浅,妨碍漕运,请求禁止。”皇帝下旨:白浮、瓮山直抵大都运粮河的堤堰泉水,任何人不得凭借权势私自决堤,大司农司、都水监要严格禁止。
坝河
坝河,也叫阜通七坝。
成宗大德六年三月,京畿漕运司上奏:“每年漕运米粮百万石,完全依赖船坝夫力。从冰开发运到河冻时止,共计二百四十天,每天运粮四千六百余石,所辖船夫一千三百余人,坝夫七百三十人,全部被占用,昼夜不息。今年水涨,冲决坝堤六十余处,虽然已经修好,但担心大雨冲毁,导致运水流失,因此检查河堤浅薄低矮的地方,请求加以修理。”
从五月四日开始施工,六月十二日完工,深沟坝九处,共计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三工。
王村坝二处,共计七百一十三工;郑村坝一处,共计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阳坝三处,共计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坝三处,共计一千九百八十七工。
千斯坝下一处,共计一万工;总用工三万零二百四十。
金水河
金水河的源头来自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进入京城,因此得名金水河。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中书右丞马速忽等人上奏:“金水河所经过的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都有跨河的跳槽,现在已经损坏,请求重新修建。”当年六月开工,次年二月完工。
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入光天殿西花园石山前的旧池,设置四座闸门以控制水位。闰七月开工,九月完工,共动用夫匠二十九人,总计二千七百二十三工,除去妨碍施工的时间,实际施工六十五天。
隆福宫前河
隆福宫前的河,其水源与太液池相通。
英宗至治二年五月,皇帝下诏说:“过去在世祖时期,金水河洗手有禁令,现在却有人在河里洗马。等到秋天疏浚时,禁止任何人污染河水。”于是计算修浚的费用,三年四月开工,五月完工,共动用军队八百人,用工五千六百三十五个。
海子岸
海子岸,上接龙玉堂,四周用石头砌成。海子又叫积水潭,汇集西北各泉的水,流入都城后汇聚在这里,水面宽广如海,因此都城的人称之为海子。
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监计算前后费用,兴修旧石岸,共用了三百零五块石头,每块长四尺,宽二尺五寸,厚一尺,石灰三千斤,共用工三百零五个,丁夫五十人,石工十人,九月五日开工,十一日完工。
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举司上奏说:“海子南岸的东西道路,位于两城要冲,金水河在上面浸润,海子的风浪在下面冲刷,而且道路狭窄,不时溃陷泥泞,车马难以通行,如果用石头砌筑,确实是长久之计。”
泰定元年四月,工部提供工程物资,七月开工,八月完工,共动用工匠二百八十七人。
双塔河
双塔河,发源于昌平县孟村的一亩泉,经过双塔店向东流,到丰善村,汇入榆河。至元三年四月六日,巡河官上奏说:“双塔河即将泛滥,如果不早做准备,恐怕会溃决,到时难以应付。于是计算闭水口的工程物资,上报都水监,开凿双塔河,但尚未坚固。现在已到水涨时节,如果决堤,水流泄走,会影响运船。”省里批准制国用司提供所需物资,都水监派工匠修治。共闭水口五处,用工二千一百五十五个。
卢沟河
卢沟河,发源于代地,名叫小黄河,因为水流浑浊。从奉圣州界流入宛平县境,到都城四十里的东麻谷,分为两支。
太宗七年乙未年八月,皇帝下诏说:“最近刘冲禄上奏说:‘率领水工二百多人,已经按期修筑卢沟河原来的破牙梳口,如果不修堤固护,恐怕不时涨水冲坏,或者贪利的人盗决河水灌溉,请下令禁止。’刘冲禄可以负责此事,防止冲塌盗决,违者以违制论处,判徒刑二年,杖责七十。如果遇到修筑时,所需的丁夫和器具,由应差处调发。原有的水手人夫中,五十人由差官存留,不妨碍工作。已经委任管领,经常巡视体察,每年轮换一次,有关部门有不配合的,追究其罪责。”
白浮瓮山
白浮瓮山,是通惠河的上游源头。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向西折向南流,经过瓮山泊,从西水门流入都城。
成宗大德七年六月,瓮山等处的看闸提领上奏说:“从闰五月二十九日开始,昼夜不停地下雨,六月九日半夜,山水暴涨,漫过堤岸,冲决水口。”于是都水监派官员督率军夫,从九月二十一日开工,到月底停工,实际动用军夫九百九十三人。十一年三月,都水监上奏说:“巡视白浮瓮山河堤,崩塌三十多里,应该编荆笆为水口,以泄水势。”共修笆口十一处,四月开工,十月完工。
仁宗皇庆元年正月,都水监上奏说:“白浮瓮山堤,多处低薄崩陷,应该修治。”来年二月开工,八月修完,总修长度三十七里二百十五步,共用工七万三千七百七十三个。延祐元年四月,都水监上奏说:“从白浮瓮山下到广源闸的堤堰,多处淤积浅塞,水源微弱,不能通流,打算疏浚。”于是计算工程,派一千名军人疏治。
泰定四年八月,都水监上奏说:“八月三日至六日,连续大雨,山水泛滥,冲坏瓮山各处的笆口,淹没民田。”计算工程物资,移交工部拨款修治。从八月二十六日开工,九月十二日完工,动用军夫二千名,实际用工九万个,四十五天。
浑河
浑河,原本是卢沟水,从大兴县流到东安州、武清县,进入漷州界。至大二年十月,浑河水决开左都威卫营西的大堤,泛滥南流,淹没左右二翊及后卫的屯田麦子,于是左都威卫上奏说:“十月五日,水决开武清县王甫村的堤岸,宽五十多步,深五尺左右,水向西南漫过平地流,环绕营仓局,水未淹没的地方很少。恐怕来年春天冰消,夏雨时水势更大,冲决成渠,军民受害,或者迁移营司,或者多派军民修塞,以免淹没。”三年二月十二日,省里批准左右翊及后卫、大都路派官员督工修治,到五月二十日完工。
皇庆元年二月十七日,东安州上奏说:“浑河水泛滥,决开黄埚堤十七处。”都水监计算工程物资,移文工部。二十七日,枢密知院塔失帖木儿上奏说:“左卫报告浑河决堤两处,屯田被淹没无法耕种,已派五百名军人修治。臣等商议,治水是有关部门的职责,应该命令中书省督促所属部门用心修治。”皇帝同意。七月,省委工部员外郎张彬上奏说:“巡视浑河,六月三十日大雨,水涨到一丈多,决堤二百多步,冲毁民房,淹没庄稼,请求派官员修治,发动民丁割杂草修筑。”
延祐元年六月十七日,左卫上奏说:“六月十四日,浑河决开武清县刘家庄的堤口,派七百名军人与东安州的民夫一起修治。”三年三月,省里商议:“浑河决堤,淹没田禾,军民受害,已经上奏。派官员视察,上自石径山金口,下至武清县界的旧堤,总长三百四十八里,中间因旧修筑的有四十七处,涨水所害需要修补的有十九处,无堤需要新修的有八处,需要疏通的有两处,共用工三十八万零一百个,动用军夫三万五千人,九十六天可以完成。如果全部修筑则工程太大难以完成,就命令分三年完成,省院派官员先发动军民夫匠一万人,开工修治紧要处。”这个月二十日,枢府上奏拨军三千人,委派中卫佥事督修治。七年五月,营田提举司上奏说:“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屯户巡视广赋屯北的浑河堤二百多步即将崩塌,恐怕春天土解水涨,淹没为患,请求修治。”都水监派濠寨,会同营田提举司官员、武清县官员,督率夫役修完广武屯北的陷薄堤一处,计二千五百工;永兴屯北堤低薄一处,计四千一百六十六工;落褵村西冲圮一处,计三千七百三十三工;永兴屯北崩圮一处,计六千五百十八工;北王村庄西河东岸至白坟儿,南至韩村西道口,计六千九十三工;刘邢庄西河东岸北至宝僧百户屯,南
到白坟儿,总计用了三万零七百一十二个工。总共用了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二个工。
泰定四年四月,省里商议:“三年六月内连续大雨,山洪暴发,淹没了大兴县各乡的桑树、枣树和田园,发文给枢密院,从七卫的屯田和现有的军队中,抽调三千人进行修治。”
白河
白河,位于漷州东四里,北起通州潞县,南流入通州境内,再向东南流至香河县界,又流入武清县境内,最终到达静海县界。
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报告:“通州运粮河完全依赖白河、榆河、浑河三河的水,合流后称为潞河,船只通行已有多年。今年新开了闸河,分流了浑河和榆河上游的水,因此从李二寺到通州三十多里的河道变得浅而涩。今年春夏天旱,有些地方水深只有二尺,粮船无法通行,改用小料船搬运,拖延了时间,导致粮食损失。之前,都水监视察白河,从东岸吴家庄前,向大河西南方向,斜开了一条二里多的小河,引榆河水合流至深沟坝下,以便漕船通行。现在丈量,从深沟、榆河上湾,到吴家庄龙王庙前的白河,西南至坝河八百步。经过巡视,发现榆河上游被堵住,水全部流向通惠河,只有白佛、灵沟、一子母三条小河的水流入榆河,泉水微弱,无法承载船只。建议从吴家庄龙王庙前堵住白河,向西南开一条小渠,引水从坝河上湾流入榆河,或许可以恢复漕运。另外,深沟乐岁五仓,积存了新旧粮食七十多万石,站车运输困难缓慢,因此视察通州城北的通惠河积水,到深沟村西的水渠,离乐岁、广储等仓很近,建议从积水处沿旧渠向北开四百步,到乐岁仓西北,用小料船运输非常方便。”省里批准了这个建议。通惠河从通州城北,到乐岁西北,水陆共长五百步,总计用了八万零六百五十个工。
大德二年五月,中书省发文给都水监:运粮河堤从杨村到河西务共三十五处,用了一万九千一百四十捆苇草,军夫二千六百四十九名,预计三十天完成。于是都水监分派官员率领濠寨到杨村视察损坏的堤坝,督促巡河夫修理,由于连续大雨导致水溢,所以工役比原计划多了一倍,从寺洵口北到蔡村、清口、孙家务、辛庄、河西务堤,用原计划的苇草修补薄弱处,新建月堤,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杨村两岸相对出水河口四处,苇草不够,就命令军夫去采集,到九月停工。杨村河上接通惠诸河,下通滹沱河入江淮,使官民船只直达都城,利国便民。但杨村堤岸随修随坏,因为用力不牢固,徒劳工役,未修的部分,等来春水干土干时,调军夫修治。
延祐六年十月,省臣报告:“漕运粮食储备及南来的各种商品船只,都从直沽到达通惠河。现在河岸崩塌,淤泥浅,如果不及时疏浚,会影响船只通行,必然导致物价上涨。都水监专门负责水利,应该分派一名官员,定期巡视,遇到崩塌或浅涩的地方,随时修筑,如果人力不足,有关部门派夫役协助,怠慢者追究责任。”朝廷同意了。
至治元年正月十一日,漕司报告:“夏季海运粮食一百八十九万多石,往返运输,全靠河道畅通,现在小直沽氵义河口潮汐往来,淤泥堆积七十多处,漕运无法通行,应该发文给都水监疏浚。”工部商议:“现在正值农忙季节,加上百姓粮食短缺,如果不派军队协助,民力难以胜任。”枢密院说:“军队人数不足。”省里商议:“如果派民夫,现在正值春耕,恐怕影响农事。命令大都招募民夫三千人,每天给工钱一两、糙粳米一升,委派正官负责,按日支付,让都水监和漕司官员共同监督。”四月十一日开工,五月十日完工。
泰定元年二月,枢密院大臣上奏:“临清万户府报告,至治元年连续大雨,冲毁了运粮河岸,应该派军队修筑。我们商议,确实是有益的事,命令本府派三百名军人服役。”朝廷同意了。三年三月,都水监报告:“河西务菜市湾水势冲刷,与仓库相近,将来会有隐患,应该在刘二总管营相对的河东岸,截河筑堤,改水道与旧河合流,可以杜绝后患。”四年正月,省臣上奏批准,枢密院派五千名军人,大都路招募五千名民夫,每天支付糙米五升、中统钞一两,都水监工部委派官员与前卫董指挥共同监督,当年三月十八日开工,六月十一日完工。
致和元年六月六日,临清御河万户府报告:“泰定四年八月二日,河水泛滥,冲毁了营北门堤约五十步,冲走了旧桩木百余根,崩塌还在继续。”工部商议:“河岸崩塌,理应修治,既然都水监已经计算了工料,各处支付,役夫三千人,如果派民夫,正值春耕恐怕影响农事,应该发文给枢密院拨军。”省里批准修旧堤岸,拓宽新河口东岸,总计用了五万九千九百三十七个工,用了三千名军人和十名木匠。
天历二年三月,漕司报告:“原来开的刘二总管营相对的河,比旧河运粮绕远,请求委派官员视察,重新开通旧河方便。”四月九日,上奏批准,派七千名军人,委派兵部员外郎邓衡、都水监丞阿里、漕使太不花等监督修浚。后来因为冬天寒冷,等冻解后开工。三年,工部发文给大都,在近郊招募三千名民夫,每天支付糙粳米三升、中统钞一两,兵部改派辛侍郎和原委派的官员修辟。
至顺元年六月,都水监报告:“二十三日夜,白河水突然涨了一丈多,观音寺新修的护仓堤,已经督促有关部门派夫役救护,现在水落了一尺多,应该等水位稳定后再开工。”
御河
御河,从大名路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乡于村度,南北约十里,向东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馆陶县界三口。御河上从交河县,下入清池县界。另外,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从南皮县来,流入清州,现在称为御河。
至元三年七月六日,都水监报告:“运河二千多里,运输公私货物,利益很大。自从战争以来,失去了修治,清州以南,景州以北,崩塌的岸口三十多处,淤塞的河流十五里。到癸巳年,朝廷派了四千名夫役,修筑疏浚,才恢复了船只通行。现在又过了三十多年,没有官员负责。沧州地区,水面高于平地,全靠堤堰防护。有些园圃人家在堤上挖井,深达一丈多,甚至两丈,引水灌溉蔬菜和花卉。还有一些沿河居民在堤上取土,逐渐导致堤坝破损,水流泄出,不仅影响船只通行,妨碍运粮,还可能导致民居被淹,庄稼被毁。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以南,水中有暗藏的桩橛,破坏船只,损坏粮食。”部议以滨
河州县的副职官员兼任河防事务,在各地进行巡视,如果发现有堤坝破损,就带领众人进行修复,拔掉木桩,同时禁止在堤坝上开凿井口、栽种树木或取土。都省批准了这一提议。
七年,省臣上奏说:“御河的水泛滥到武清县,计划需要十名疏浚工人,工作八十天可以完成。”皇帝同意了。
至大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左翼屯田万户府报告:“五月十八日申时,水冲破了会川县孙家口岸约二十多步,向南流入本管的屯田,已经发文给河间路、武清县、清州的相关部门,多派丁夫,负责修复。”于是枢密院下令河间路、左翊屯田万户府,派军队和工人一起筑堤堵塞。
十月,大名路浚州报告:“七月十一日到十七日连续下雨,清、石二河的水泛滥到李家道,向东南横流。询问社长高良等人,称水源来自卫辉路汲县东北,连接本州淇门西的旧黑荡泊,水溢出堤岸,漫过黄河古堤,向东北流入本州的齐贾泊,再流入御河,冲毁了民舍。估计今年水势逆行,加上下游漳水涨溢无法流通,导致这种情况,实在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另外,西关的水手佐聚说,七月十二日卯时,御河水突然涨了三尺,十八日又涨了四尺,水逆流,显然是下游涨水堵塞逆流,计划派官员巡视治理。”
延祐三年七月,沧州报告:“清池县民众反映,往年景州吴桥县等地御河水泛滥,冲决堤岸,万户千奴担心会损害他的屯田,派军队堵塞了旧泄水郎儿口,导致水无处排泄,淹没了民舍和已经成熟的田地数万顷,请求派官员疏通,引水入海。到了七月四日,吴桥县柳斜口东岸决口三十多步,千户移僧又派军队堵塞郎儿口,水无法排泄,必然会导致张管、许河、孟村等三十多个村庄的黍谷和庐舍被冲毁,所以本州派官员视察,发文要求开辟,但未得到回应。”
四年五月,都水监派官员与河间路官员一起视察原来堵塞的郎儿口,东西长二十五步,南北宽二十尺,堤坝南高一丈四尺,北高二丈多,再次视察郎儿口下游的旧河道,到沧州约三十多里,上下古迹宽阔,以及减水的旧河道,名叫盘河。现在为了开辟郎儿口,增浚旧河道,决开积水,从沧州城北到达滹沱河,最终流入大海。
泰定元年九月,都水监派官员督率丁夫五千八百九十八人,本月二十八日开工,十月二日完工。
滦河
滦河,发源于金莲川中,由松亭北,经过迁安东、平州西,濒临滦州入海。王曾的《北行录》说:“从偏枪岭四十里,经过乌滦河,东边有滦州,因河得名。”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省臣上奏:“姚演说,奉旨疏浚滦河,漕运到上都,请求提供沿河盖露囷的工匠和物品,并预备明年所需的漕船五百艘,水手一万名,牵船夫二万四千名。我们商议,近年来东南地区荒歉,民力凋弊,造船调夫,事情不轻,一时并行,必然导致严重困难。请先造十艘船,适量拨水手试行,如果方便,再增加。”皇帝批准了这一奏请,先以五十艘船试行,并选派能人一同办理。
大德五年八月十三日,平滦路报告:“六月九日连续下雨,到十五日夜晚,滦河与淝、洳三河一起泛滥,冲毁了城东西两处的旧护城堤、东西南三面的城墙,水横流入城,冲毁了城外三关濒河及城内的官民屋舍、粮食和物品,淹没了田苗,溺死了人畜,死者甚众,而雨仍然不停。到了二十四日夜晚,滦、漆、淝、洳诸河水再次涨入城,剩下的屋舍几乎全部被冲毁。”于是派吏部马员外和都水监官员一起修复,东西两堤,总计用工三十一万一千五十,钞八千八十七锭十五两,糙粳米三千一百一十石五斗,桩木等价钞二百七十四锭二十六两四钱。
延祐四年六月十六日,上都留守司报告:“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被水冲蚀,逐渐崩塌,如果不修复,恐怕来年春天水涨,会淹没民居。另外,开平县报告,四月二十六日连续下雨,到二十八日夜晚,东关滦河水涨,冲毁了北岸,应该计划修筑。我们商议,现在正值仲夏连续下雨,水再次泛滥,必然造成大害,于是派官员督率工匠开工。开平派民夫,年幼的不能胜任工作,请求调军队供役,以便尽快完成。”五月二十一日,留守司报告:“滦河水涨决堤,计划修筑需要六百名军人,应该让枢密院调派,官府提供食物。”皇帝下令:“现在正是时候,发文枢密院派军队迅速办理。”虎贲司派了三百名军人进行修复。
泰定二年三月十三日,永平路屯田总管府报告:“国家的经费都来自民众,民众的生活,无非是农作。本屯开垦田地收粮,以供内府使用,责任重大。查访马城东北五里左右的张家庄龙湾头,过去有司派夫筑堤,以防滦水,西南连接清水河,到公安桥,都是本屯的地界。去年连续下雨,水泛滥,冲毁了所有堤坝,淹死了屯民的田苗,全年无收。现在正值农闲,如果不预先修复,必然造成灾害。”工部发文都水监,派濠寨泊本屯官员和滦州官员前去视察,督令有司派夫补筑。
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总管府报告:“巡视大西关南马市口滦河递北堤,逐渐被侵蚀崩塌,如果不预先治理,恐怕夏季连续下雨,水泛滥,会危害居民。”于是送都城所丈量,计划用物资修复,工部发文上都分部施行。
七月二日,右丞相塔失帖木儿等上奏:“斡耳朵思住冬营盘,被滦河走凌河水冲坏,计划筑护水堤,应该让枢密院派一千二百名军人供役。”皇帝同意了。枢密院请求派一千二百名军人。
河间河
河间河,位于河间路境内。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报告:“河间路的水患,古俭河,从北门外开始,依旧疏通,到大成县界,以泄上源水势,引入盐河,古陈玉带河,从军司口浚治,到雄州归信县界,以导淀泺积潦,注入易河。黄龙港,从锁井口开凿,到文安县玳瑁口,以通泺水,经过火烧淀,转流入海。计划需要疏通的河道有三十处,总共需要三万役夫,三十天可以完成。”本月省臣上奏批准,派断事官定住和原委都水孙监丞及本处有司官员,在附近州县调派三万丁夫,每天给钞一两、米一升,先到古陈玉带河。不久因为年旱民饥,工程启动后民众劳累不堪,等到年景好转再进行。
冶河
冶河,位于真定路平山县西门外,经过井陉县流到本县东北十里,汇入滹沱河。
元贞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泽等说:“往年先帝曾命令开真
定冶河的工程已经发动了丁夫人役,正好遇到先帝去世,因为聚集众人而停止了。现在请求遵循旧制,完成这件事。”朝廷同意了。
皇庆元年七月二日,真定路报告:“龙花、判官庄等地的堤坝损坏,计算了工程和材料,申请省委派都水监和本路官员,从平山县西北开始,经过滹沱河、冶河合流处,急流注入真定西南关,于是再次商议,按照冶河的旧河道,从平山县西北河内,改修滚水石堤,下修龙塘堤,东南到水碾村,改引河道一里,蒲吾桥西,改辟河道一里。上到平山县西北,下到宁晋县,疏通淤积,筑堤分流上源入旧河,以减弱水势。还有程同、程章两座石桥阻碍水流,计划开两条减水月河,可以长久且方便。下到栾城县,南到赵州宁晋县,各河北的下源,地形低洼,担心水泛滥,经过栾城、赵州,损坏石桥,阻碍河流造成灾害。于是在栾城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可以消除真定的水患。”省里批准了,于二年二月都水监派官员与本路及廉访司官员,一起到平山县视察,计算修治,总计冶河,从平山县北关西龙神庙北独石开始,全长五千八百六步,共动用五千名役夫,工程量为十八万八百七工,如果没有风雨阻碍,三十六天可以完成。
滹沱河
滹沱河,发源于西山,在真定路真定县南一里,经过藁城县北一里,经过平山县北十里,《寰宇记》记载经过灵寿县西南二十里。这条河连贯真定各郡,流经的地方,都叫滹沱水。
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报告:“真定县城南滹沱河,北岸决堤,水浸近城,每年都要修筑。听说它的源头本来很小,与冶河不相通,后来两河合流,水势变得凶猛,屡次冲坏金大堤造成灾害。本路达鲁花赤哈散在至元三十年说,批准引辟冶河自成一流,滹沱河水退去三四成。至大元年七月,水冲走南关百余家,淤塞冶河口,水又回到滹河。从此每年都有溃决的灾害,略举大德十年到皇庆元年,依次修堤,用了二百多万卷扫苇草,官府支付夫粮和佣直百余万锭。及延祐元年三月到五月,修堤二百七十余步,明堂、判官、勉村三处,就用桥木为桩,征用五百多名夫役,服役一个多月还不能完成。近年来米价飞涨,百姓缺粮,有丁的人亲自服役,单丁的人必须雇人,每人每天的佣直不下三五贯,前一个工程还没完成,后一个工程又来了。到七月八日,又冲塌了李玉飞等庄及木方、胡营等村三处堤坝,长一千二百四十步,申请派官员视察,差夫修筑月堤。延祐二年,本路前总管马思忽曾经开辟冶河,已经又淤塞了。今年雨水多,水溢北岸数处,淹没田禾。这条河原本经过康家庄村南流,不知何时,改道到村北。几年来修筑,都在堤北取土,所以南高北低,水越来越往下侵蚀。西到木方村,东到护城堤,大约二千余步,等到明年春天,必须修治。用桩梢筑土堤,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疏通木方村南旧淤塞的枯河,引水南流,闸闭北岸河口,在南岸取土筑堤,下到合头村北与本河合流,这样离城稍远,或许可以没有水患。”都水监派官员视察,截河筑堤,宽千余步,新开古岸,只宽六十步,恐怕不能控制千步的水势。如果在北岸缺口低薄处,比原计划,增加夫力,用苇草卷扫补筑,计算苇草丁夫,如果让民间负责,因为今年旱涝交替,百姓缺粮,计划均摊各州县上中户,价钱和食米从官钱中支付。限二月二十日开工,动用五千名役夫,工程量为十六万七百一十九工,预计三十二天可以完成。总计补筑滹沱河北岸防水堤十处,长一千九百一十步,高宽不一,计三百四十万七千七百五十尺,用推扫梯二十五,每梯用大檩三、小檩三,计大小檩一百五十,草三十五万八百束,苇二十八万六百四十束,梢柴七千二百束。
至治元年三月,真定路报告:“真定县滹沱河,每次遇到水泛滥,冲毁堤岸,淹没民田,已经差募丁夫修筑,与廉访司官员商议,如果疏通木方村南旧淤塞的河道,导水东南流,闸闭北岸,然后在河南取土,修筑到合头村,合入本河,似乎可以保民安。”都水监与真定路官员商议:“治水的人,要顺其自然,顺应水的本性。闸闭滹沱河口,截河筑堤一千余步,开掘故河老岸,宽六十步,长三十余里,改水东南流,雨季时,水拍两岸,截河堤堰,阻碍水性,新开故河,只宽六十步,怎么能容纳千步的水势?上咽下滞,必然导致溃决,白白浪费官钱,徒劳民力。如果顺其自然,将河北岸旧堤比原计划,增加工物,按照方法卷扫,坚固修筑,确实对官民都有利。”省里批准补筑滹沱河北岸缕水堤十处,全长一千九百一十步,动用五百名役夫,工程量为十六万七百三十九工。
泰定四年八月七日,省臣上奏:“真定路报告,滹沱河水连年泛滥成灾,都水监、廉访司、真定路及沿河州县官员和耆老会议,它的源头来自五台诸山,到平山县王母村山口下,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合流。夏秋雨季水涨,漫过城郭,每年劳民筑堤,不能消除灾害,应该从王子村、辛安村凿河,长四里多,接鲁家湾旧涧,再开二百余步,合入冶河,以分流减弱水势。又木方村滹沱河南岸故道,疏浚三十里,北岸下桩卷扫,筑堤挡水,让水东流。今年储备材料,九月开工,预计十一月完工。所用的石铁石灰等材料,夫匠工粮,由官府供给,省力且效果好,可以永久无害。工部商议,如果按照请求,两河同时治理,工程大民劳,计划先开冶河,真定路征用民夫,如果不够,可以从邻郡顺德路差募人夫,每天给中统钞一两五钱,如果侵占民田,官府补偿。中书省都水监派官员,率领懂水利的濠寨,监督本路及当该州县用工,廉访司增加力量,滹河以后再议。”朝廷同意了。九月,委派都水监官员和本道廉访司真定路一起监督有司并工修治。后来真定路报告:“闰九月五日开始施工期间,据赵州临城各县报告,天寒地冻,难以施工,等到春暖再开工,已于十月七日解散人民。”部里商议,人夫已经解散,应该按照所拟的方案。
开启闸门,使水流畅通,小水时关闭金沟大闸,上开隘闸,沽头则关闭隘闸,开启正闸行船。这样每年节省修治的费用,也可以免除丁夫在冬天寒冷时入水的痛苦,确实是一劳永逸。”
移文工部,命令委派官员与有关部门共同商议。
于是派遣濠寨官员与济宁路官员共同视察,询问金沟闸提领周德兴,他说每年夏秋雨季,闸堤被冲毁,必须等到水落后,役夫采薪修治,不下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冬天寒冷时水势汹涌,苦不堪言。
监察御史说:“延祐初年,元省臣也曾请求设置隘闸以限制大船,我们商议,认为他的建议是正确的,请采纳。”
于是商议:梭板等船是御河、江、淮可以通行的船只,应该派遣它们前往目的地,在金沟、沽头两闸中设置两个隘闸,各宽一丈,以限制大船。
如果要在通惠、会通河行船,只允许一百五十料的船只,违者治罪,并没收船只。
大都、江南权势的红头花船,一律不许来往,准备拆移沽头隘闸,置于金沟大闸之南,仍作运环闸,其间空地北作滚水石堰,水涨时即开启大小三闸,水落时即锁闭大闸,只在隘闸通船。
如果有小料船及官用巨物,允许申报上司,临时开启大闸,并增加金沟闸板积水,以便行船。
沽头截河土堰,依例改修石堰,全部拆除旧有的三道土堰。
金沟闸月河内创建滚水石堰,长一百七十尺,高一丈,宽一丈。
沽头闸月河内修截河堰,长一百八十尺,高一丈一尺,底宽二丈,上宽一丈。
泰定四年四月,御史台臣说:“巡视河道,从通州到真、扬,召集都水分监及沿河州县官民,询问考察利弊,不外乎两点,一是壅决,二是经行。
我仔细思考,自古以来立国,引漕都有成规。
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浚河渠,引清、济、汶、泗,设立闸门节水,以通燕蓟、江淮,舟楫万里,自古以来所未有。
后人笃守成规,只要能恢复废弃的设施,确实是万世无穷的利益。
因为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坏,即使有智者,也不能善后。
因此详细考察,酌古准今,综合众议,提出一些见解,如果被采纳,责任在水监,谨守勿失,能事毕矣。
不穷究利弊的根源,每年派人,具文巡视,徒为烦扰,无益于事。
都水监原立南北隘闸,各宽九尺,二百料以下船梁头八尺五寸,可以入闸。
愚民贪利无厌,被隘闸所限,改造减舷添仓长船至八九十尺,甚至百尺,皆五六百料,入至闸内,不能回转,动辄搁浅,阻碍其他船只,因为隘闸之法,不能限制其长短。
现在我到真州,询问造船作头,称过闸船梁八尺五寸船,该长六丈五尺,计二百料。
因此建议,应在隘闸下岸立石则,遇船入闸,必须验量,长不过则,然后放入,违者治罪。
闸内旧有长船,限期遣出。”
省下都水监,委派濠寨官与济宁路委官共同视察商议,隘闸下约八十步河北立二石则,中间相距六十五尺,如船到彼,验量如式,方许入闸,有长者治罪遣退。
又与东昌路官亲自商议,在元立隘闸西约一里,依已定丈尺,置石则验量行船,有不依原料者治罪。
天历三年三月,诏谕中外:“都水监说:世祖费国家财用,开辟会通河,以通漕运。
往来使臣、下番百姓及随从使臣、各枝干脱权势之人,到闸不候水则,恃势捶挞看闸人等,频频启放。
又漕运粮船,凡遇水浅,于河内筑土坝,积水以渐行舟,以故坏闸。
请求禁止治理。
命令后诸王驸马各枝往来使臣及干脱权势之人、下番使臣等,并运官粮船,如到闸,依旧定例启闭。
若似前不候水则,恃势捶拷守闸人等,勒令启闸,及河内用土筑坝坏闸之人,治其罪。
如守闸之人,恃有圣旨,合启闸时,故意迟延,阻滞使臣客旅,欺要钱物,乃不畏常宪也。”
仍令监察御史、廉访司常加体察。
兖州闸
兖州闸已见前。
至元二十七年四月,都漕运副使马之贞说:
准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牒文,视察兖州闸堰事。
先于至元十二年蒙丞相伯颜访问自江淮达大都河道,之贞乃言,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
于二十年中书省奏准,委兵部李尚书等开凿,拟修石闸十四。
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修石闸八、石堰二,除已修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堽城石堰一,至今未修。
据济州以南,徐、邳沿河纤道桥梁,二十三年添立邳州水站,移文沿河州县,修治已完。
二十三年调之贞充漕运副使,委管闸接放纲船。
沿河纤道,元无崩损去处,在前年例,当麻麦盛时,差官修理闸道,督责地主割刈麻麦,并滕州开决稻堰,泗源磨堰,差人于吕梁百步等祇,及济州闸监督江淮纲运船只,过祇出闸,不令阻滞客旅,苟取钱物。
据新开会通并济州汶、泗相通河,非自然长流河道,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堽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于济州,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南通淮、泗,以入新开会通河,至于通州。
近去岁四月,江淮都漕运使司说,本司粮运,经济河至东阿交割,前者济州运司,不时移文濒河官司,修治纤道,若有缓急处所,正官取招呈省,路经历、县达鲁花赤以下就便断罪。
今济州漕司革罢,其河道拨属都漕运司管领,本司粮运未到东阿,凡有阻滞,并是本司迟慢。
迤南河道,从此无人管领,不时水势泛溢,堤岸摧塌,涩滞河道。
又济州闸,前济州运司正官亲临监视,其押纲船户不敢分争。
即目各处官司差人管领,与纲官船户各无统摄,争要水势,及搀越过闸,互相殴打,以致损坏船只,浸没官粮。
拟将东阿河道拨付江淮都漕运司提调管领,庶几不误粮运,都省准焉。
又准江淮都漕运司副使言,除委官看管闸堰外,据汶、泗、堽城二闸一堰、泗河兖
州闸堰和济州城南闸,是会通河上游的关键部位,去年因水流冲毁了堽城汶河的土堰和兖州泗河的土堰,必须发文给兖州和泰安州,派遣工人进行修复和封闭。
又因为涨水冲破了梁山一带的堤堰,导致水流泄入旧河,使得新河的水量减少,影响了粮船的通行,请求发文给断事等官员,转交给东平路进行修复和封闭,上游由江淮漕运司负责,下游由之贞管理。
如果以后新河的水量减少,直接通知济州的监闸官,以及泰安、兖州、东平进行修理。
根据兖州的一所石闸和一道石堰,以及堽城的一道石闸,所需的材料已经准备齐全,必须进行修理,虽然最初由之贞视察并计算,但现在不归其管理,请求发文给江淮漕运司进行修理。
泰安州的堽城安、梁山一带的堤岸,济州闸等处,虽然已经划归江淮漕运司管理,今后如果水位上涨,冲毁堤堰,也请求通知东平、济宁、泰安,如果接到通知,也要执行。
另外,东阿、须城界的安山闸,因为粮船不再经过旧河,江淮所委派的监闸官已经离开,目前无人看管,必须由之贞进行修理,因此暂时委派人员看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七-注解
禹堙洪水: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通过疏导河流、堵塞洪水的方式治理了洪水,开创了水利工程的先河。
九河: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九条大河,具体指哪九条河流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泛指多条重要河流。
九泽: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九大湖泊,泛指多个重要的湖泊。
周礼·地官:《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载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地官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土地管理和水利工程。
潴防沟遂:潴指蓄水,防指防洪,沟指排水沟渠,遂指疏导水流。这些都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措施。
井田制:古代中国的一种土地制度,将土地划分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象征公平分配。
漳河:中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河北、河南等地。
泾水:中国陕西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是黄河的支流之一。
漕渠:古代用于运输粮食的水道,通常与运河相关。
太史公《河渠》:太史公指司马迁,他所著的《史记》中有一篇《河渠书》,专门记载了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河流治理。
都水监:古代中国负责水利工程和河道管理的官方机构,其职责包括监督河道的维护、闸门的管理等。
通惠河:元代开凿的一条重要运河,连接通州和大都(今北京),是漕运的重要通道。通惠河的开凿和修治对元代的经济和粮食供应有重大影响。
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曾主持修建通惠河等水利工程。
坝闸:水利工程中的一种设施,用于调节水位和控制水流。
金水河:金水河是元代北京城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因其水质清澈而得名。元代对金水河的管理非常严格,禁止在河中濯手,以保持河水的清洁。
隆福宫前河:元朝时期的一条河流,与太液池相连,位于隆福宫前。
海子:海子是元代北京城内的一片水域,位于积水潭附近,因汇聚西北诸泉之水而得名。海子水域广阔,是当时都城的重要水源之一。
双塔河:双塔河是元代北京附近的一条河流,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流经双塔店,最终汇入榆河。该河在元代时常有泛滥之患,需定期修治。
卢沟河:卢沟河是元代北京附近的一条重要河流,源出代地,因其水流浑浊,又称小黄河。卢沟河在元代时常有决堤之患,需修筑堤坝以防水患。
白浮瓮山:白浮瓮山是元代北京附近的一座山,位于通惠河的上游。白浮泉水从山中流出,经瓮山泊流入都城,是当时都城的重要水源之一。
浑河:浑河是元代北京附近的一条重要河流,本为卢沟河的一部分,流经大兴县、东安州、武清县等地。浑河在元代时常有决堤之患,需修筑堤坝以防水患。
白河:位于漷州东四里,北起通州潞县,南入通州境,东南流至香河县界,再流入武清县境,最终达静海县界。白河是古代重要的漕运河道之一,对粮食运输和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漕司:古代负责漕运的官方机构,主要职责是管理水路运输,特别是粮食的运输。漕司在元代尤为重要,因为元代首都大都(今北京)依赖南方的粮食供应。
杨村:位于今天津市武清区,是古代漕运的重要节点之一。杨村河堤的修治对保障漕运的畅通至关重要。
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市,是古代漕运的重要节点之一。临清御河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对漕运和商业有重要影响。
御河:古代重要的运河之一,自大名路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乡,东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馆陶县界。御河在元代是漕运的重要通道之一。
河防:指对河流的防洪、治水等管理工作,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河防,因为河流的泛滥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枢密院:古代中国的一个中央政府机构,主要负责军事事务,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参与水利工程的管理。
滦河:中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河北省,最终注入渤海。滦河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和灌溉水源。
河间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农业和水利管理区域。
冶河:位于河北省的一条河流,流经真定路(今石家庄市),是滹沱河的支流,对当地农业有重要影响。
定冶河:指治理冶河,冶河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今河北省境内,与滹沱河合流。
滹沱河:古代中国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源出于西山,流经真定路(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与冶河合流。滹沱河在古代是重要的灌溉和运输通道。
廉访司: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地方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的监督。
卷扫:古代修筑堤坝时使用的一种技术,用苇草、梢柴等材料编织成卷,用于加固堤坝。
推扫梯:修筑堤坝时使用的工具,用于搬运和铺设卷扫材料。
中统钞:元代的一种货币,由中统年间(1260-1264年)发行,是元代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会通河:会通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运河,连接了黄河和淮河,是南北水上交通的要道。
楮币:元代的一种纸币,用于支付工程费用等。
漕副:元代负责漕运事务的副职官员。
闸:运河上的水闸,用于调节水位,控制船只通行。
丁夫:被征召从事劳役的壮丁。
料船:古代船只的载重量单位,一料约等于60斤。
金沟闸:位于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水道上,用于调节水流,控制船只通行。金沟闸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上的高超技术和管理智慧。
隘闸:一种特殊的水闸,宽度较窄,用于限制大型船只的通行,以保护水道和闸门不受大型船只的损害。
梭板等船:指古代用于运输的船只,因其形状和结构特点,适合在特定的河道如御河、江、淮等水域航行。
料:古代衡量船只大小的单位,一料大约相当于现代的一吨。
红头花船:指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权贵或官方用途的船只,因其船头常涂红色并装饰有花纹而得名。
滚水石堰:一种用石头建造的水利设施,用于调节水流,防止水势过大时对河岸和闸门造成破坏。
堽城石堰:位于堽城的一种石制水利设施,用于分流水流,调节水位,以利于船只通行和农田灌溉。
堽城汶河:堽城汶河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用于调节水流和灌溉农田。
兖州泗河:兖州泗河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是古代泗水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水利和交通功能。
梁山:梁山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所在地,也是《水浒传》故事的发源地。
江淮漕运司:江淮漕运司是古代负责江淮地区漕运事务的官方机构,漕运是指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等物资。
东平路:东平路是古代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是重要的交通和水利枢纽。
济州:济州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
泰安州:泰安州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是古代著名的文化和宗教中心,泰山即位于此。
东阿:东阿位于今山东省东阿县,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
须城:须城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
安山闸:安山闸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用于调节水流和保障漕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十七-评注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及其重要性。文章开篇即指出水患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大问题,但同时也强调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通过治理水患,不仅可以避免灾害,还能为农业、交通等带来巨大的利益。文章列举了古代多位治水英雄和水利工程专家,如禹、郭守敬等,他们的治水事迹和水利工程成就为后世所传颂。
文章详细描述了元朝时期的水利工程,特别是通惠河的开凿和坝闸的建设。通惠河的开凿不仅解决了大都(今北京)的漕运问题,还极大地促进了南北货物的流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郭守敬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展现了卓越的工程技术和领导才能。
文章还提到了坝河和金水河等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为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通过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元朝政府有效地控制了水患,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水利工程不仅是解决水患的手段,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治水方面的智慧和勇气。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结构清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文章通过对具体工程的描述,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水利工程的规模和难度。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通过对水利工程的描述,文章揭示了元朝政府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投入和成就,为后世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北京城及其周边水系的管理与修治情况,反映了元代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文中提到的金水河、海子、双塔河、卢沟河、白浮瓮山、浑河等水系,不仅是当时都城的重要水源,也是城市交通和农业灌溉的重要保障。元代政府对水系的修治不仅是为了防止水患,更是为了保障都城的正常运转和农业生产。
文中提到的修治工程规模宏大,动用了大量的军夫和工匠,反映了元代政府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力度。例如,海子岸的修治工程使用了三百五块巨石,石灰三千斤,动用了三百五工、丁夫五十、石工十人;双塔河的修治工程则动用了二千一百五十五工;浑河的修治工程更是动用了三万五千军夫,耗时九十六日。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元代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代政府对水系管理的严格规定。例如,金水河濯手有禁,违者将受到处罚;卢沟河的修治工程中,若有贪利之人盗决溉灌,将以违制论,徒二年,决杖七十。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制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北京城及其周边水系的管理与修治情况,也反映了元代政府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力度和管理水平。通过对这些水系的管理与修治,元代政府不仅保障了都城的正常运转和农业生产,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详细记载了元代白河、通惠河、御河等水道的修治情况,反映了元代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王朝,其首都大都(今北京)依赖南方的粮食供应,因此漕运成为国家经济命脉。白河、通惠河、御河等水道的修治,不仅关系到粮食运输的畅通,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从文中可以看出,元代政府对水利工程的修治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调拨军队、招募民夫、使用苇草等材料进行堤岸的修补和加固。这些措施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特别是在霖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政府能够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修治,显示了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修治方案,如开凿小渠、引水入榆河、截河筑堤等,这些方案不仅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利用。通过这些修治措施,元代政府有效地保障了漕运的畅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不仅是一篇水利工程的记录,更是元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通过对水道修治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政府管理能力以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这些内容为我们研究元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叙述清晰,逻辑严密。作者通过对修治过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元代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文中还穿插了一些具体的数据和细节,如用工数量、修治时间等,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元代水利工程、漕运制度以及社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历史背景。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元代时期中国北方河流的管理和防洪工作,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于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文中提到的河防、枢密院、都水监等关键词,都是古代中国水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文中提到的滦河、河间路、冶河等地名,不仅展示了元代中国北方河流的地理分布,也反映了这些河流对当地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具体的防洪措施,如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这些措施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技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元代水利工程的具体记录,也是对古代中国水利管理文化的一次深入展示。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这些工程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真定路(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对滹沱河和冶河的治理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技术水平和治理思路。文中提到的‘定冶河’和‘滹沱河’是当时北方重要的河流,其治理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还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经济发展。
从文中可以看出,元代的水利治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治理过程中,官府不仅组织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动用了大量的物资,如苇草、梢柴等,用于修筑堤坝。这些材料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中的智慧,尤其是‘卷扫’技术的应用,显示了当时对材料力学和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
文中还提到了‘都水监’和‘廉访司’等官方机构的参与,说明元代政府对水利治理的重视。都水监作为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技术指导,而廉访司则负责监督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这种分工明确的治理模式,体现了元代政府在水利治理中的高效运作。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中统钞’的使用,反映了元代货币经济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官府通过发放货币来支付劳动力的报酬,显示了元代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同时,文中提到的‘侵碍民田,官酬其直’,也反映了元代政府在水利工程中对民生的关注,体现了政府对民众利益的保护。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代水利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府治理能力以及民众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滹沱河和冶河的治理,元代政府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水利治理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还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技术成就和治理智慧,为我们了解元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会通河的开凿是元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成就,它不仅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水利交通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文中详细记载了会通河的开凿过程、工程规模、参与人员及费用等,为我们了解元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会通河的开凿历时多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显示了元代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文中提到的“征旁郡丁夫三万”等描述,反映了当时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和投入。
会通河的开凿不仅便利了漕运,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文中提到的“以便公私漕贩”说明了会通河的开凿对商业和民生的积极影响。
文中还详细记载了会通河上各闸的修建情况,包括闸的长度、宽度、高度等,这些细节为我们了解元代水利工程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通河的开凿和闸的修建,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和精细规划。文中提到的“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等描述,反映了当时水利工程技术的先进水平。
会通河的开凿和闸的修建,不仅便利了漕运,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文中提到的“以便公私漕贩”说明了会通河的开凿对商业和民生的积极影响。
会通河的开凿和闸的修建,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和精细规划。文中提到的“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等描述,反映了当时水利工程技术的先进水平。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应用,特别是关于水闸的设置和船只通行的规定。通过对金沟闸和隘闸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工程师如何利用这些设施来控制水流,保护河道,同时也体现了对船只大小和类型的严格管理,以确保水道的安全和效率。
文中提到的梭板等船和红头花船,反映了古代中国水上交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船只的设计和用途,不仅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和权力结构。
滚水石堰和堽城石堰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上的创新和智慧。这些设施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水流,还保护了河岸和农田,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都水监的作用和职责,体现了古代中国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监督水利工程,确保了水道的畅通和水利设施的有效运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详细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管理和文化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些水利设施和船只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智慧和成就。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文中提到的会通河、堽城汶河、兖州泗河、梁山等地,都是古代重要的水利枢纽,承担着调节水流、灌溉农田、保障漕运等多重功能。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水利技术和管理制度上的高度成就。
文中提到的江淮漕运司、东平路等机构,是古代负责漕运事务的官方机构,漕运是古代中国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方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经济稳定。这些机构的设置和运作,体现了古代中国在行政管理上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文中还提到了泰安州、济州、东阿、须城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宗教的重要发源地。例如,泰安州是泰山所在地,泰山是古代中国五岳之首,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宗教意义。这些地方的水利工程和漕运事务,与当地的文化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文化、宗教和经济上的多元一体。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在行政管理、文化宗教和经济交流上的高度成就。通过对这些水利工程和漕运事务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古代中国在水利技术、行政管理和社会组织上的卓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