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四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四-原文

◎礼乐五

○乐服

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皂靴。

照烛二人,服同前,无笏。

乐师二人,服绯,冠、笏同前。

运谱二人,服绿,冠、笏同前。

舞师二人,舒脚幞头,黄罗绣抹额,紫服,金铜荔枝带,皂靴,各执仗。(仗,牙仗也。)

执旌二人,平冕,前后各九旒五就,青生色鸾袍,黄绫带,黄绢袴,白绢袜,赤革履。(平冕鸾袍,皆仿金制,惟冕之旒数不同,详见后至元二年博士议。)

执纛二人,青罗巾,余同执旌。

乐工,介帻冠,绯罗生色鸾袍,黄绫带,皂靴。(冠以皮为之,黑油如熊耳,亦金制也。)

歌工,服同乐工。

执麾,服同上,惟加平巾帻。(状若笼金帻,以革为之。)

舞人,青罗生色义花鸾袍,缘以皂绫,平冕冠。(冠前后有旒,青白硝石珠相间。)

执器二十人,服同乐工,绿油母追冠,(革为之,一名武弁。)加红抹额。

至元二年闰五月,大乐署言,堂上下乐舞官员及乐工,合用衣服冠冕靴履等物,乞行制造。太常寺下博士议定:乐正副四人、乐师二人、照烛二人、运谱二人,皆服紫罗公服,皂纱幞头舒脚,红鞓角带,木笏,皂靴。引舞色长四人,紫罗公服,皂纱幞头展脚,黄罗绣南花抹额,金铜带,皂靴。乐工二百四十有六人,绯绣义花鸾袍,县黄插口,介帻冠,紫罗带,全黄罗抹带,黄绢夹裤,白绫袜,朱履。(金太常寺掌故张珍所著《叠代世范》载金制:舞人服黑衫,皆四袄,有黄插口,左右垂之,黄绫抹带,其衫以绸为之,胸背二答、两肩二答,前后和一答,皆彩色,绣二鸾盘飞之状,缀之于衫。冠以平冕,亦有天板、口圈,天门纳言以紫绢标背,铜裹边圈,前后各五旒,以青白硝石珠相间。《大备集》所载,二舞人皂绣义花鸾衫,县紫插口,黄绫抹带,朱履,平冕。其冠有口圈,亦有天门纳言系带,口圈高一尺许,天板长二尺,阔一尺,前微高后低,里外紫绢糊,铜楞道妆钉,无旒。)执器二十人,绯绣义花鸾袍,县黄插口,绿油革冠,黄罗抹带,黄绢夹裤,白绫袜,朱履。旌纛四人,青绣义花鸾袍,县紫插口,平冕冠二,青包巾二,黄罗抹带,黄绢夹裤,白绫袜,朱履。七月,中书吏部再准太常博士议定,行下所司制造。三年九月服成,绯鸾袍二百六十有七,青鸾袍一百三十二,黄绢裤一百五十二,紫罗公服一十四,黄绫带三百九十七,介帻冠二百四十有四,平冕冠百三十,簪全,木笏十有六,幞头十有四,平巾帻二,绿油革冠二十,荔枝铜带四,角带十,皂靴二百六十对,朱履百五十对。

宣圣庙乐工,黑漆冠三十五,绿罗生色胸背花袍三十五,皂靴三十五对,黄绢囊三十五,黄绢夹袱三十五。

大乐职掌

大乐署,令一人,丞一人,掌郊社、宗庙之乐。凡乐,郊社、宗庙则用宫县,工二百六十有一人;社稷,则用登歌,工五十有一人;二乐用工三百一十有二人,代事故者五十人。前祭之月,召工习乐及舞。祀前一日,宿县于庭中。东方西方设十二镈钟,各依辰位。编钟处其左,编磬处其右。黄钟之钟起子位,在通街之西。蕤宾之钟居午位,在通街之东。每辰三虡,谓之一肆,十有二辰,凡三十六虡。树建鞞应于四隅,左柷右敔,设县中之北。歌工次之,(三十二人,重行相向而坐。)巢笙次之,箫次之,竽次之,籥次之,篪次之,埙次之,长笛又次之。夹街之左右,瑟翼柷敔之东西,在前行。路鼓、路鼗次之。(郊祀则雷鼓、雷鼗。)闰余匏在箫之东,七星匏在西,九曜匏次之。一弦琴列路鼓之东西,(东一,西二。)三弦、五弦、七弦、九弦次之。晋鼓一,处县中之东南,以节乐。(一弦琴三,五弦以下皆六。凡坐者,高以杌,地以毡。)立四表于横街之南,少东。设舞位于县北。文郎左执籥,右秉翟;武郎左执干,右执戚;皆六十有四人。享日,与工人先入就位。舞师二人,执纛二人,引文舞分立于表南。武舞及执器者,俟立于宫县之左右。器鼗二,双铎二,单铎二,铙二,錞二,(二錞用六人。)钲二,相鼓二,雅鼓二,凡二十人。文舞退,舞师二人、执旌二人,引武舞进,立其处,文舞还立于县侧。又设登歌乐于殿之前楹,(殿陛之旁,设乐床二,乐工列于上。)搏拊二,歌工六,柷一,敔一,在门内,相向而坐。钟一虡,在前楹之东。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五,次之。瑟二,在其东,笛一、籥一、篪一在琴之南,巢笙、和笙各二次之。埙一,在笛之南。闰余匏、排箫各一,次之,皆西上。磬一虡,在前楹之西。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五,次之。埙一,在笛之南。七星匏、九曜匏、排箫各一,次之,皆东上。凡宗庙之乐九成,舞九变。黄钟之宫,三成,三变。大吕之角,二成,二变。太簇之徵,二成,二变。应钟之羽,二成,二变。圜丘之乐六成,舞六变。夹钟之宫,三成,三变。黄钟之角,一成,一变。太簇之徵,一成,一变。姑洗之羽,一成,一变。社稷之乐八成:林钟之宫二成,太簇之角二成,姑洗之征二成,南吕之羽二成。凡有事于宗庙,大乐令位于殿楹之东,西向;丞位于县北,通街之东,西向;以肃乐舞。

协律郎二人,掌和律吕,以合阴阳之声。阳律六:黄钟子,太簇寅,姑洗辰,蕤宾午,夷则申,无射戌。阴吕六

大吕丑,夹钟卯,仲吕巳,林钟未,南吕酉,应钟亥。

文之以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征,播之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凡律管之数九,九九相乘,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如黄钟为宫,则林钟为征,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征,是为七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为八十四调。

凡大祭祀皆法服,一人立于殿楹之西,东向;一人立于县北通街之西,东向;以节乐。(堂上者主登歌,堂下者主宫县。)

凡乐作,则跪,俯伏,举麾以兴,工鼓柷以奏;乐止则偃麾,工戛敔而乐止。(今执麾者代执之,协律郎特拜而已。)

乐正二人,副二人,掌肄乐舞、展乐器、正乐位。

凡祭,二人立于殿内,二人立于县间,以节乐。

殿内者视献者奠献用乐作止之节,以笏示照烛,照烛举偃以示堂下。

若作登歌,则以笏示柷敔而已。

县间者视堂上照烛。

及引初献,照烛动,亦以笏示柷敔。

乐师一人,运谱一人,掌以乐教工人。

凡祭,立于县间,皆北上,相向而立。

舞师四人,皆执梃,(梃,牙仗也。)执纛二人,执旌二人,祭则前举以为舞容。

舞人从南表向第一表,为一成,则一变;从第二至第三,为二成;从第三至北第四表,为三成;舞人各转身南向于北表之北,还从第一至第二,为四成;从第二至第三,为五成;从第三至南第一表,为六成;若八变者,更从南北向第二,为七成;又从第二至第三,为八成;若九变者,又从第三至北第一,为九变。

执麾一人,从协律郎以麾举偃而节乐。

照烛二人,掌执笼烛而节乐。

凡乐作止,皆举偃其笼烛。

一人立于堂上门东,视殿内献官礼节,麾烛以示县间。

一人立于堂下县间,俟三献入导初献至位,立于其左。(初献行,皆前导,亚、终则否。)

凡殿下礼节,则麾其烛以示上下。

初献诣盥洗位,乃偃其烛,止亦如之。

俟初献动为节,宫县乐作,诣盥洗位,洗拭瓒讫,乐止。

诣阶,登歌乐作,升自东阶,至殿门,乐止,乃立于陛侧以俟。

晨稞讫,初献出殿,登歌乐作,至版位,乐止。

司徒迎馔至横街,转身北向,宫县乐作,司徒奉俎至各室遍奠讫,乐止。

酌献,初献诣盥洗位,宫县乐作,诣爵洗位,洗拭爵讫,乐止。

出笏,登歌乐作,升自东阶,至殿门,乐止。

初献至酒尊所,酌讫,宫县乐作,诣神位前,祭酒讫,拜、兴、读祝,乐止。

读讫,乐作,再拜讫,乐止。

次诣每室,作止如初。

每室各奏本室乐曲,俱献毕,还至殿门,登歌乐作,降自东阶,至版位,乐止。

文舞退,武舞进,宫县乐作,舞者立定,乐止。

亚献行礼,无节步之乐,至酒尊所,酌酒讫,出笏,宫县乐作,诣神位前,奠献毕,乐止。

次诣每室,作止如初。

俱毕,还至版位,皆无乐。

终献乐作,同亚献,助奠以下升殿,奠马湩,至神位,蒙古巫祝致词讫,宫县乐作,同司徒进馔之曲,礼毕,乐止。

出殿,登歌乐作,各复位,乐止。

太祝彻笾豆,登歌乐作,卒彻,乐止。

奉礼赞拜,众官皆再拜讫,送神,宫县乐作,一成而止。

宴乐之器

兴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夹屏,上锐而面平,缕金雕镂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两旁侧立花板,居背三之一,中为虚柜,如笙之匏。

上竖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

柜外出小橛十五,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

下有座,狮象绕之,座上柜前立花板一,雕镂如背,板间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于座前,系风囊于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

中统间,回回国所进。

以竹为簧,有声而无律。

玉宸乐院判官郑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浊,增改如今制。

其在殿上者,盾头两旁立刻木孔雀二,饰以真孔雀羽,中设机。

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风囊,一人按律,一人运动其机,则孔雀飞舞应节。

殿庭笙十,延祐间增制,不用孔雀。

琵琶,制以木,曲首,长颈,四轸,颈有品,阔面,四弦,面饰杂花。

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

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方响,制以铁,十六枚,悬于磬虡,小角槌二。

廷中设,下施小交足几,黄罗销金衣。

龙笛,制如笛,七孔,横吹之,管首制龙头,衔同心结带。

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窍七。

笙,制以匏为底,列管于上,管十三,簧如之。

箜篌,制以木,阔腹,腹下施横木,而加轸二十四,柱头及首并加凤喙。

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

箫,制如笛,五孔。

戏竹,制如籈,长二尺馀,上系流苏香囊,执而偃之,以止乐。

鼓,制以木为匡,冒以革,朱漆杂花,面绘复身龙,长竿二。

廷中设,则有大木架,又有击挝高座。

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札鼓,制如杖鼓而小,左持而右击之。

和鼓,制如大鼓而小,左持而右击之。

闉,制如筝而七弦,有柱,用竹轧之。

羌笛,制如笛而长,三孔。

拍板,制以木为板

前大乐合奏《金字西番经》之曲。

次八队,妇女二十人,冠珠子菩萨冠,服销金黄衣,缨络,佩绶,执金浮屠白伞盖,舞唱前曲,与乐声相和,进至御前,分为五重,重四人,曲终,再起,与后队相和。

次九队,妇女二十人,冠金翠菩萨冠,服销金红衣,执宝盖,舞唱与前队相和。

次十队,妇女八人,冠青螺髻冠,服白销金衣,执金莲花。

次男子八人,披金甲,为八金刚像。

次一人,为文殊像,执如意;一人为普贤像,执西番莲花;一人为如来像;齐舞唱前曲一阕,乐止。

次妇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之曲终,念口号毕,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凡吉礼,郊祀、享太庙、告谥,见《祭祀志》。

军礼,见《兵志》。

丧礼五服,见《刑法志》。

水旱赈恤,见《食货志》。

内外导从,见《仪卫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四-译文

◎礼乐五

○乐服

乐正副四人,头戴舒脚幞头,身穿紫罗公服,腰系乌角带,手持木笏,脚穿皂靴。

照烛二人,服装与前面相同,但不持笏。

乐师二人,身穿绯色衣服,头戴冠,手持笏,与前面相同。

运谱二人,身穿绿色衣服,头戴冠,手持笏,与前面相同。

舞师二人,头戴舒脚幞头,额上绣有黄罗抹额,身穿紫色衣服,腰系金铜荔枝带,脚穿皂靴,各执牙仗。

执旌二人,头戴平冕,前后各有九旒五就,身穿青色生色鸾袍,腰系黄绫带,下穿黄绢袴,脚穿白绢袜和赤革履。(平冕和鸾袍都是仿照金朝的制度,只是冕的旒数不同,详见后至元二年博士的讨论。)

执纛二人,头戴青罗巾,其余与执旌相同。

乐工,头戴介帻冠,身穿绯罗生色鸾袍,腰系黄绫带,脚穿皂靴。(冠是用皮制成的,黑油如熊耳,也是仿照金朝的制度。)

歌工,服装与乐工相同。

执麾,服装与上面相同,只是加戴平巾帻。(形状像笼金帻,用皮革制成。)

舞人,身穿青罗生色义花鸾袍,边缘用皂绫装饰,头戴平冕冠。(冠前后有旒,青白硝石珠相间。)

执器二十人,服装与乐工相同,头戴绿油母追冠,(用皮革制成,又名武弁。)额上加红抹额。

至元二年闰五月,大乐署上奏,堂上下的乐舞官员及乐工,需要合用的衣服、冠冕、靴履等物品,请求制造。太常寺下令博士讨论决定:乐正副四人、乐师二人、照烛二人、运谱二人,都穿紫罗公服,头戴皂纱幞头舒脚,腰系红鞓角带,手持木笏,脚穿皂靴。引舞色长四人,穿紫罗公服,头戴皂纱幞头展脚,额上绣有黄罗南花抹额,腰系金铜带,脚穿皂靴。乐工二百四十六人,身穿绯绣义花鸾袍,腰系黄插口,头戴介帻冠,腰系紫罗带,全黄罗抹带,下穿黄绢夹裤,脚穿白绫袜和朱履。(金朝太常寺掌故张珍所著的《叠代世范》记载金朝的制度:舞人穿黑衫,都有四袄,腰系黄插口,左右垂下,黄绫抹带,衫用绸制成,胸背二答、两肩二答,前后和一答,都是彩色,绣有二鸾盘飞的图案,缀在衫上。头戴平冕,也有天板、口圈,天门纳言用紫绢标背,铜裹边圈,前后各有五旒,青白硝石珠相间。《大备集》记载,二舞人穿皂绣义花鸾衫,腰系紫插口,黄绫抹带,脚穿朱履,头戴平冕。冠有口圈,也有天门纳言系带,口圈高一尺左右,天板长二尺,宽一尺,前微高后低,里外用紫绢糊,铜楞道妆钉,无旒。)执器二十人,身穿绯绣义花鸾袍,腰系黄插口,头戴绿油革冠,腰系黄罗抹带,下穿黄绢夹裤,脚穿白绫袜和朱履。旌纛四人,身穿青绣义花鸾袍,腰系紫插口,头戴平冕冠二,青包巾二,腰系黄罗抹带,下穿黄绢夹裤,脚穿白绫袜和朱履。七月,中书吏部再次批准太常博士的讨论决定,下令有关部门制造。三年九月,服装制成,绯鸾袍二百六十七件,青鸾袍一百三十二件,黄绢裤一百五十二条,紫罗公服十四件,黄绫带三百九十七条,介帻冠二百四十四顶,平冕冠一百三十顶,簪全,木笏十六个,幞头十四个,平巾帻二个,绿油革冠二十顶,荔枝铜带四条,角带十条,皂靴二百六十对,朱履一百五十对。

宣圣庙乐工,头戴黑漆冠三十五顶,身穿绿罗生色胸背花袍三十五件,脚穿皂靴三十五对,腰系黄绢囊三十五个,黄绢夹袱三十五个。

大乐职掌

大乐署,设令一人,丞一人,掌管郊社、宗庙的乐舞。凡是在郊社、宗庙举行的乐舞,使用宫县,乐工二百六十一人;在社稷举行的乐舞,使用登歌,乐工五十一人;两种乐舞共用乐工三百一十二人,替补事故者五十人。在祭祀前一个月,召集乐工练习乐舞。祭祀前一天,将乐器悬挂在庭院中。东方和西方各设十二镈钟,分别按照时辰的位置摆放。编钟放在左边,编磬放在右边。黄钟的钟放在子位,位于通街的西边。蕤宾的钟放在午位,位于通街的东边。每个时辰有三虡,称为一肆,十二个时辰,共三十六虡。在四角树立建鞞应,左边是柷,右边是敔,设在宫县的北边。歌工依次排列,(三十二人,分两行相对而坐。)巢笙、箫、竽、籥、篪、埙、长笛依次排列。在街道的左右两侧,瑟放在柷敔的东西两侧,在前行。路鼓、路鼗依次排列。(郊祀时使用雷鼓、雷鼗。)闰余匏放在箫的东边,七星匏放在西边,九曜匏依次排列。一弦琴放在路鼓的东西两侧,(东边一个,西边两个。)三弦、五弦、七弦、九弦依次排列。晋鼓一个,放在宫县的东南角,用来节乐。(一弦琴三个,五弦以下都是六个。凡是坐着的,高用杌子,地上铺毡。)在横街的南边,稍微偏东的地方,立四表。在宫县的北边设舞位。文郎左手执籥,右手秉翟;武郎左手执干,右手执戚;各六十四人。祭祀当天,与乐工先入就位。舞师二人,执纛二人,引导文舞分立在表南。武舞及执器者,等候在宫县的左右两侧。器鼗二个,双铎二个,单铎二个,铙二个,錞二个,(二錞用六人。)钲二个,相鼓二个,雅鼓二个,共二十人。文舞退下后,舞师二人、执旌二人,引导武舞进场,站在文舞的位置,文舞则退到宫县的一侧。又在殿的前楹设登歌乐,(殿陛的旁边,设乐床二个,乐工列在上面。)搏拊二个,歌工六人,柷一个,敔一个,在门内,相对而坐。钟一虡,放在前楹的东边。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五个,依次排列。瑟二个,放在琴的东边,笛一个、籥一个、篪一个放在琴的南边,巢笙、和笙各二个依次排列。埙一个,放在笛的南边。闰余匏、排箫各一个,依次排列,都朝西。磬一虡,放在前楹的西边。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五个,依次排列。埙一个,放在笛的南边。七星匏、九曜匏、排箫各一个,依次排列,都朝东。凡是在宗庙举行的乐舞有九成,舞有九变。黄钟之宫,三成,三变。大吕之角,二成,二变。太簇之徵,二成,二变。应钟之羽,二成,二变。圜丘之乐六成,舞六变。夹钟之宫,三成,三变。黄钟之角,一成,一变。太簇之徵,一成,一变。姑洗之羽,一成,一变。社稷之乐八成:林钟之宫二成,太簇之角二成,姑洗之征二成,南吕之羽二成。凡是在宗庙举行祭祀时,大乐令站在殿楹的东边,面向西;丞站在宫县的北边,通街的东边,面向西;以肃乐舞。

协律郎二人,掌管调和律吕,以合阴阳之声。阳律六:黄钟子,太簇寅,姑洗辰,蕤宾午,夷则申,无射戌。阴吕六

大吕对应丑时,夹钟对应卯时,仲吕对应巳时,林钟对应未时,南吕对应酉时,应钟对应亥时。

用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来修饰,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来传播。

律管的数量是九,九九相乘,八十一作为宫;减去三分之一,五十四作为徵;增加三分之一,七十二作为商;减去三分之一,四十八作为羽;增加三分之一,六十四作为角。

如果黄钟是宫,那么林钟是徵,太簇是商,南吕是羽,姑洗是角,应钟是变宫,蕤宾是变徵,这就是七声十二律,互相作为宫,形成八十四调。

凡是大祭祀时,都穿着法服,一个人站在殿楹的西边,面向东;一个人站在县北通街的西边,面向东;用来节制音乐。(堂上的人负责登歌,堂下的人负责宫县。)

凡是音乐开始,就跪下,俯伏,举起麾来开始,乐工敲击柷来演奏;音乐停止就放下麾,乐工敲击敔来停止音乐。(现在执麾的人代替执麾,协律郎只是拜一下而已。)

乐正二人,副二人,负责练习乐舞、展示乐器、调整乐位。

凡是祭祀时,两个人站在殿内,两个人站在县间,用来节制音乐。

殿内的人观察献者奠献时音乐的起止节奏,用笏板示意照烛,照烛举起或放下以示意堂下。

如果是登歌,就用笏板示意柷敔而已。

县间的人观察堂上的照烛。

当引导初献时,照烛动,也用笏板示意柷敔。

乐师一人,运谱一人,负责用音乐教导乐工。

凡是祭祀时,站在县间,都面向北,相对而立。

舞师四人,都拿着梃(梃,牙仗),执纛二人,执旌二人,祭祀时向前举起作为舞容。

舞者从南表向第一表,为一成,则一变;从第二至第三,为二成;从第三至北第四表,为三成;舞者各自转身面向南于北表的北边,再从第一至第二,为四成;从第二至第三,为五成;从第三至南第一表,为六成;如果是八变,再从南北向第二,为七成;又从第二至第三,为八成;如果是九变,又从第三至北第一,为九变。

执麾一人,跟随协律郎用麾举起或放下以节制音乐。

照烛二人,负责拿着笼烛来节制音乐。

凡是音乐起止,都举起或放下笼烛。

一个人站在堂上门东,观察殿内献官的礼节,用烛示意县间。

一个人站在堂下县间,等待三献进入引导初献到位,站在其左边。(初献行进时,都前导,亚献、终献则不需要。)

凡是殿下的礼节,就用烛示意上下。

初献到盥洗位,就放下烛,停止也是如此。

等待初献动作为节,宫县音乐开始,到盥洗位,洗拭瓒完毕,音乐停止。

到台阶,登歌音乐开始,从东阶上升,到殿门,音乐停止,然后站在陛侧等待。

晨稞完毕,初献出殿,登歌音乐开始,到版位,音乐停止。

司徒迎接馔到横街,转身面向北,宫县音乐开始,司徒奉俎到各室遍奠完毕,音乐停止。

酌献,初献到盥洗位,宫县音乐开始,到爵洗位,洗拭爵完毕,音乐停止。

出笏,登歌音乐开始,从东阶上升,到殿门,音乐停止。

初献到酒尊所,酌酒完毕,宫县音乐开始,到神位前,祭酒完毕,拜、兴、读祝,音乐停止。

读祝完毕,音乐开始,再拜完毕,音乐停止。

依次到每室,起止如初。

每室各自演奏本室乐曲,全部献毕,回到殿门,登歌音乐开始,从东阶下降,到版位,音乐停止。

文舞退下,武舞进入,宫县音乐开始,舞者立定,音乐停止。

亚献行礼,没有节步的音乐,到酒尊所,酌酒完毕,出笏,宫县音乐开始,到神位前,奠献完毕,音乐停止。

依次到每室,起止如初。

全部完毕,回到版位,都没有音乐。

终献音乐开始,同亚献,助奠以下升殿,奠马湩,到神位,蒙古巫祝致词完毕,宫县音乐开始,同司徒进馔的曲子,礼毕,音乐停止。

出殿,登歌音乐开始,各自复位,音乐停止。

太祝撤笾豆,登歌音乐开始,撤毕,音乐停止。

奉礼赞拜,众官都再拜完毕,送神,宫县音乐开始,一成而止。

宴乐的器具

兴隆笙,用楠木制作,形状像夹屏,上端尖锐而面平,缕金雕刻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两旁侧立花板,占背的三分之一,中间是虚柜,像笙的匏。

上面竖立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

柜外有小橛十五,上面竖立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

下面有座,狮象环绕,座上柜前立花板一,雕刻如背,板间出二皮风口,使用时在座前设朱漆小架,系风囊于风口,囊面像琵琶,朱漆杂花,有柄,一个人按小管,一个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

中统年间,回回国进献。

用竹做簧,有声而无律。

玉宸乐院判官郑秀考音律,分定清浊,增改如今制。

在殿上的,盾头两旁立刻木孔雀二,饰以真孔雀羽,中间设机。

每次演奏,工三人,一人鼓风囊,一人按律,一人运动其机,则孔雀飞舞应节。

殿庭笙十,延祐年间增制,不用孔雀。

琵琶,用木制作,曲首,长颈,四轸,颈有品,阔面,四弦,面饰杂花。

筝,像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

火不思,像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像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胡琴,像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的弦用马尾。

方响,用铁制作,十六枚,悬于磬虡,小角槌二。

廷中设,下施小交足几,黄罗销金衣。

龙笛,像笛,七孔,横吹,管首制龙头,衔同心结带。

头管,用竹做管,卷芦叶为首,七孔。

笙,用匏做底,列管于上,管十三,簧如之。

箜篌,用木制作,阔腹,腹下施横木,加轸二十四,柱头及首并加凤喙。

云璈,用铜制作,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右手用小槌击之。

箫,像笛,五孔。

戏竹,像籈,长二尺余,上系流苏香囊,执而放下,以停止音乐。

鼓,用木做匡,蒙以革,朱漆杂花,面绘复身龙,长竿二。

廷中设,则有大木架,又有击挝高座。

杖鼓,用木做匡,细腰,以皮蒙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

札鼓,像杖鼓而小,左持而右击之。

和鼓,像大鼓而小,左持而右击之。

闉,像筝而七弦,有柱,用竹轧之。

羌笛,像笛而长,三孔。

拍板,用木做板

首先是大乐合奏《金字西番经》这首曲子。

接下来是第八队,由二十名妇女组成,她们头戴珠子菩萨冠,身穿销金黄色的衣服,佩戴缨络和绶带,手持金浮屠白伞盖,随着前曲舞唱,与乐声和谐,行进到皇帝面前,分成五层,每层四人,曲终后再次起舞,与后队和谐配合。

然后是第九队,由二十名妇女组成,她们头戴金翠菩萨冠,身穿销金红色的衣服,手持宝盖,舞唱与前队和谐配合。

接着是第十队,由八名妇女组成,她们头戴青螺髻冠,身穿白色销金衣服,手持金莲花。

然后是八名男子,身穿金甲,扮演八金刚的形象。

接着是一个人扮演文殊菩萨,手持如意;一个人扮演普贤菩萨,手持西番莲花;一个人扮演如来佛;他们一起舞唱前曲一段,音乐停止。

然后是三名妇女,唱《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这三首曲子,唱完后念口号,然后舞唱和谐,依次退出。

凡是吉礼,如郊祀、享太庙、告谥等,详见《祭祀志》。

军礼,详见《兵志》。

丧礼五服,详见《刑法志》。

水旱赈恤,详见《食货志》。

内外导从,详见《仪卫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四-注解

乐正副:乐正副是古代乐官的名称,主要负责音乐的演奏和礼仪的指导。乐正副四人,表明在礼仪中有四位主要的乐官负责。

舒脚幞头:幞头是古代男子的一种头饰,舒脚幞头指的是幞头的两端自然下垂,不束紧,显示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紫罗公服:紫罗公服是古代官员的正式礼服,紫色在古代象征高贵和权威,罗是一种轻薄的丝织品。

乌角带:乌角带是一种黑色的腰带,通常由皮革制成,用于固定官服。

木笏:木笏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木板,用于记录或指示,象征官员的身份和职责。

皂靴:皂靴是黑色的靴子,古代官员的正式鞋履。

照烛:古代掌管灯烛的官员。

乐师:古代教授音乐的官员。

运谱:运谱指的是在音乐演奏中负责翻谱或指挥乐谱的人员。

舞师:古代掌管舞蹈的官员。

执旌:执旌指的是在仪式中手持旌旗的人员,旌旗是古代礼仪中的重要标志。

执纛:执纛指的是在仪式中手持大旗的人员,纛是古代军队或礼仪中的大旗。

乐工:乐工是负责音乐演奏的普通人员,通常不担任指挥或指导职责。

歌工:歌工是负责歌唱的人员,通常在礼仪中负责歌唱部分。

执麾:古代掌管乐器的官员。

舞人:舞人是负责舞蹈表演的人员,通常在礼仪中负责舞蹈部分。

执器:执器指的是在仪式中手持乐器或其他器具的人员。

至元二年:至元二年是元朝的一个年号,指的是公元1265年。

大乐署:大乐署是古代负责音乐和礼仪的官方机构,主要负责宫廷音乐的演奏和礼仪的指导。

太常寺:太常寺是古代负责祭祀和礼仪的官方机构,主要负责宫廷祭祀和礼仪的指导。

博士:博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学术研究和礼仪指导。

宣圣庙:宣圣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通常用于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

大乐职掌:大乐职掌指的是大乐署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主要负责宫廷音乐的演奏和礼仪的指导。

协律郎:协律郎是古代负责音乐和律吕的官员,主要负责音乐的调律和演奏。

大吕丑:大吕是十二律之一,丑是地支之一,表示时辰。

夹钟卯:夹钟是十二律之一,卯是地支之一,表示时辰。

仲吕巳:仲吕是十二律之一,巳是地支之一,表示时辰。

林钟未:林钟是十二律之一,未是地支之一,表示时辰。

南吕酉:南吕是十二律之一,酉是地支之一,表示时辰。

应钟亥:应钟是十二律之一,亥是地支之一,表示时辰。

宫、商、角、征、羽、变宫、变征: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七声音阶。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中国古代的八音分类,代表不同的乐器材质。

律管:古代用来定音的管状乐器。

黄钟:十二律之一,通常作为基准音。

林钟:十二律之一。

太簇:十二律之一。

南吕:十二律之一。

姑洗:十二律之一。

应钟:十二律之一。

蕤宾:十二律之一。

七声十二律: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音律体系。

八十四调: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体系。

大祭祀:古代重要的祭祀仪式。

乐正:古代掌管音乐的官员。

兴隆笙:古代的一种乐器,形如夹屏。

琵琶: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筝: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火不思: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琴:古代的一种拉弦乐器。

方响: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龙笛: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

头管: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

笙: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

箜篌: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云璈: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箫: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

戏竹:古代的一种乐器,用于止乐。

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杖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札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和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闉: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羌笛: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

拍板: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水盏:古代乐器,由铜制成,共十二个,用铁箸敲击发出声音。

乐音王队:古代宫廷乐队之一,主要用于元旦等重大节日,乐队成员穿戴特定的服饰,演奏特定的乐曲。

寿星队:古代宫廷乐队之一,主要用于天寿节等庆祝活动,乐队成员穿戴特定的服饰,演奏特定的乐曲。

礼乐队:古代宫廷乐队之一,主要用于朝会等正式场合,乐队成员穿戴特定的服饰,演奏特定的乐曲。

说法队:古代宫廷乐队之一,主要用于宗教或仪式性场合,乐队成员穿戴特定的服饰,演奏特定的乐曲。

万年欢: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庆祝和喜庆场合。

长春柳: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宫廷仪式和庆典。

吉利牙: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宫廷乐队演奏。

山荆子: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宫廷乐队演奏。

妖神急: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宫廷乐队演奏。

新水令:新水令是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宫廷仪式。

水仙子: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宫廷乐队演奏。

青山口: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宫廷乐队演奏。

沽美酒:沽美酒是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庆祝和宴会。

太平令:太平令是古代乐曲名,象征和平与繁荣。

金字西番经:金字西番经是古代佛教经典之一,用金字书写,象征尊贵和神圣。

珠子菩萨冠:珠子菩萨冠是佛教中菩萨所戴的头冠,装饰有珠子,象征智慧和庄严。

销金黄衣:销金黄衣是一种用金线绣制的黄色衣服,象征尊贵和神圣。

缨络:缨络是古代服饰中的一种装饰品,通常用于头饰或衣饰,象征华丽和尊贵。

金浮屠白伞盖:金浮屠白伞盖是佛教中的一种法器,象征保护和庇佑。

八金刚像:八金刚像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象征力量和守护。

文殊像:文殊像是佛教中的智慧菩萨,象征智慧和学问。

普贤像:普贤像是佛教中的行愿菩萨,象征实践和慈悲。

如来像:如来像是佛教中的佛陀形象,象征觉悟和真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四-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元代大乐署在礼仪中的服饰和职责分工,反映了当时宫廷礼仪的严谨和复杂。通过对乐正副、乐师、舞师等不同职位的服饰描述,可以看出元代宫廷礼仪中对身份和职责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服饰如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等,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紫色在古代象征高贵和权威,乌角带和木笏则是官员的正式配饰,显示出官员的尊贵地位。

乐工、歌工、舞人等普通乐舞人员的服饰虽然相对简单,但也体现了礼仪的庄重和规范。例如,乐工的介帻冠和绯罗生色鸾袍,虽然不如官员的服饰华丽,但也显示出他们在礼仪中的重要地位。

文中还提到了至元二年大乐署的服饰制造过程,反映了元代宫廷礼仪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太常寺和博士的参与,显示了礼仪制定和执行的严谨性。

通过对大乐署职责的描述,可以看出元代宫廷礼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乐署不仅负责音乐的演奏,还负责舞蹈、旌旗、乐器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显示出宫廷礼仪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最后,文中提到的协律郎和律吕的调和,反映了元代宫廷音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协律郎负责音乐的调律和演奏,显示出元代宫廷音乐的高水平和专业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元代大乐署服饰和职责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元代宫廷礼仪的严谨、复杂和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的仪式和乐器,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的音乐文化和礼仪制度。文中提到的十二律和七声音阶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核心,反映了古人对音律的深刻理解和精确计算。

文中提到的八音分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展示了古代乐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种材质代表不同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体现了古代音乐家对音色的追求和探索。

大祭祀的仪式描述中,乐正、乐师、舞师等官员的分工明确,显示了古代礼仪制度的严谨和复杂。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方式也反映了古代音乐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沟通神灵的重要手段。

文中提到的各种乐器,如兴隆笙、琵琶、筝、火不思、胡琴等,不仅展示了古代乐器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古代音乐家对乐器制作和演奏技巧的高度重视。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丰富了古代音乐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音乐和舞蹈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文化和礼仪制度的生动展示。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中国丰富的音乐文化和严谨的礼仪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宫廷乐队的组成、服饰、乐器及演奏的乐曲,反映了古代宫廷音乐的丰富性和仪式感。乐队分为多个队伍,每个队伍都有特定的服饰和乐器,演奏的乐曲也各不相同,体现了古代宫廷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乐队的服饰和乐器都具有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乐音王队的成员穿戴紫袍、涂金带,象征着尊贵和权威;寿星队的成员穿戴销金紫衣、铜束带,象征着长寿和吉祥;礼乐队的成员穿戴青素袍、方心曲领,象征着庄重和正式;说法队的成员穿戴紫禅衣、皂绦,象征着宗教和神圣。

乐队的演奏曲目也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万年欢》用于庆祝和喜庆场合,象征着欢乐和繁荣;《长春柳》用于宫廷仪式和庆典,象征着长寿和永恒;《吉利牙》和《山荆子》等乐曲则用于宫廷乐队演奏,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宫廷音乐的丰富性和仪式感,还反映了古代宫廷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对乐队组成、服饰、乐器及演奏曲目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宫廷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此外,这段古文还体现了古代宫廷音乐的宗教和仪式性特征。例如,说法队的成员穿戴紫禅衣、皂绦,演奏《长春柳》等乐曲,反映了古代宫廷音乐与宗教仪式的紧密联系。这种宗教和仪式性特征不仅丰富了古代宫廷音乐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其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宫廷乐队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宫廷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古代宫廷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价值。通过对乐队组成、服饰、乐器及演奏曲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宫廷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场古代宫廷中的宗教仪式和舞蹈表演,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首先,文中提到的《金字西番经》之曲,反映了佛教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中描述的妇女们所戴的珠子菩萨冠、销金黄衣、缨络等服饰,以及她们所执的金浮屠白伞盖、宝盖、金莲花等法器,都体现了佛教的象征意义。这些服饰和法器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承载了深厚的宗教和文化内涵。

再者,文中提到的八金刚像、文殊像、普贤像、如来像等佛教形象,进一步强调了佛教在宫廷仪式中的重要性。这些形象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宫廷文化中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等乐曲,这些乐曲在宫廷仪式中起到了烘托气氛、增强仪式感的作用。这些乐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体现,也是宫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文中提到的吉礼、郊祀、享太庙、告谥、军礼、丧礼五服、水旱赈恤、内外导从等礼仪制度,反映了古代宫廷中的礼仪文化和政治制度。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古代宫廷中的宗教仪式和舞蹈表演,还反映了佛教与宫廷文化的融合、服饰和法器的象征意义、音乐艺术的表现以及礼仪制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古代宫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5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