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八-原文
◎祭祀四
○宗庙下
亲谢仪,其目有八:
一曰斋戒。前享三日,皇帝散斋二日于别殿,致斋一日于大次。应享官员受誓戒于中书省,如常仪。
二曰陈设,如前亲祀仪。
三曰车驾出宫。前享一日,所司备仪从、内外仗,与应享之官两行序立于崇天门外,太仆卿控御马立于大明门外,诸侍臣及导驾官二十四人,俱于斋殿前左右分班立候。通事舍人引侍中跪奏请中严,俯伏兴。少顷,侍中版奏外办,皇帝即御座。四品以上应享执事官起居讫,侍中奏请升舆。皇帝出斋殿,降自正阶,乘舆,华盖伞扇如常仪。导驾官前导至大明门外,侍中进当舆前,奏请降舆,乘马讫,导驾官分左右步导。门下侍郎跪奏请进发,俯伏兴,前称警跸。至崇天门,门下侍郎奏请权停,敕众官上马。侍中承旨退,称制可,门下侍郎退传制,称众官上马,赞者承传,众官出棂星门外,上马讫,门下侍郎奏请进发,前称警跸,华盖伞扇仪仗与众官左右前引,教坊乐鼓吹不振作。至太庙棂星门外,红桥南,赞者承传众官下马。下马讫,自卑而尊与仪仗倒卷而北,两行驻立。驾至庙门,侍中奏请皇帝下马,步入庙门。入庙门讫,侍中奏请升舆,尚辇奉舆,华盖伞扇如常仪。导驾官前导,皇帝乘舆至大次前,侍中奏请降舆。皇帝降舆入就位,帘降,侍卫如式。尚食进膳,如常仪。礼仪使以祝册奏御署讫,奉出,太庙令受之,各奠于坫,置各室祝案上。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各还斋次。
四曰省牲器,见前亲祀仪。
五曰晨祼。享日丑前五刻,光禄卿、良酝令、太官令入实笾豆簠簋尊罍,各如常仪。太乐令率工人二舞,以次入就位。礼直官引御史及执事者以次入就位。礼直官引太常卿、御史升殿点视陈设,退复位。礼直官引司徒等官诣各室,分香设酒如常仪。礼直官复引太常卿及御史、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升殿、奉出帝后神主讫,各退降就拜位,立定。奉礼于殿上赞奉神主讫,奉礼赞曰“再拜”,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礼直官引摄太尉由南神门东偏门入就位,立定。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工鼓柷,宫县乐作《思成之曲》,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应钟为羽,作文舞九成止。太尉以下皆再拜讫,礼直官引太尉诣盥洗位,宫县乐作《肃宁之曲》,至位乐止,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瓒、拭瓒,以瓒授执事者。执笏升殿,宫县乐作,至阼阶下,乐止。升自阼阶,登歌乐作,诣太祖尊彝所,西向立,乐止。执事者以瓒奉太尉,太尉搢笏执瓒。司尊者举幂酌郁鬯讫,太尉以瓒授执事者,执笏诣太祖神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事者以瓒奉太尉,太尉执瓒以鬯祼地讫,以虚瓒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退出户外,北向再拜讫,次诣各室,并如上仪。礼毕,降自阼阶,复位。
六曰进馔。太尉祼将毕,进馔如前仪。
七曰酌献。太尉既升祼,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礼仪使至大次前,北向立。通事舍人引侍中诣大次前,版奏请中严,皇帝服衮冕。坐少顷,侍中奏外办,礼仪使跪奏请皇帝行礼,俯伏兴。帘卷出次,礼仪使前导至西神门,华盖伞扇停于门外,近侍从入,太礼使后从。殿中监跪进镇圭,皇帝执圭入门,协律郎跪,俯伏兴,举麾,宫县《顺成之乐》作,至版位东向立,乐止。引礼官分左右侍立,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拜。奉礼曰“众官再拜”,赞者承传,凡在位者皆再拜。礼仪使奏请皇帝诣盥洗位,宫县乐作,至位乐止。内侍跪取醿,兴,沃水,又内侍跪取盘,承水。礼仪使奏请搢镇圭,皇帝搢圭盥手。内侍跪取巾于篚,兴,进。帨手讫,奉爵官以爵跪进。皇帝受爵,内侍奉醿沃水,又内侍奉盘承水。皇帝洗爵讫,内侍奉巾跪进。皇帝拭爵讫,内侍奠盘醿,又奠巾于篚,奉爵官受爵。礼仪使奏请执镇圭,导升殿,宫县乐作,至西阶下,乐止。升自西阶,登歌乐作。礼仪使前导诣太祖室尊彝所,东向立,乐止。宫县乐作,奏《开成之曲》,奉爵官以爵莅尊,执事者举幂,侍中跪酌牺尊之泛齐,以爵授执事者。礼仪使前导,入诣太祖神位前,北向立。礼仪使奏请搢镇圭,跪,又奏请三上香。上香讫,奉爵官以爵授进酒官,进酒官东向以爵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祭酒。执爵三祭酒于茅苴讫,以虚爵授进酒官,进酒官受爵以授奉爵官,退立尊彝所。进酒官进彻神案上所奠玉爵马湩,东向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祭马湩。祭讫以虚爵授进酒官,进酒官进奠神案上讫,退。礼仪使奏请执圭,俯伏兴,司徒搢笏跪俎前,举牲盘西向以进。礼仪使奏请搢镇圭,皇帝搢圭,俯受牲盘,北向跪,奠神案上讫,礼仪奏请执圭兴,前导出户外褥位,北向立,乐止。举祝官搢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北向跪,读祝文讫,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讫。先诣次室。次蒙古祝史诣室前致辞讫,礼仪使奏请再拜。拜讫,礼仪使前导诣各室,奏各室之乐。其酌献、进牲体、祭马湩,并如第一室之仪。既毕,礼仪使奏请诣饮福位。登歌乐作,至位,西向立,乐止。宫县《厘成之乐》作,礼直官引司徒立于饮福位侧,太祝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以奉侍中,侍中受爵奉以立。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拜。拜讫,奏搢镇圭跪,侍中东向以爵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三祭酒,又奏请啐酒。啐
讫,以爵授侍中。
礼仪使奏请受胙,太祝以黍稷饭笾授司徒,司徒东向跪进,皇帝受,以授左右。
太祝又以胙肉俎跪授司徒,司徒跪进,皇帝受,以授左右,礼直官引司徒退立。
侍中再以爵酒跪进,礼仪使奏请皇帝受爵,饮福酒讫,侍中受虚爵兴,以授太祝。
礼仪使奏请执镇圭,俯伏兴,又奏请再拜。
拜讫,乐止。
礼仪使前导还版位。
登歌乐作,降自西阶,乐止。
宫县乐作,至位乐止。
奉礼于殿上唱太祝彻笾豆。
宫县《丰宁之乐》作,卒彻,乐止。
奉礼曰“赐胙”,赞者唱“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送神乐作,《保成之曲》作,一成止。
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
拜讫,礼仪使前奏礼毕,皇帝还大次。
宫县《昌宁之乐》作,出门,乐止。
礼仪使奏请释镇圭,殿中监跪受,华盖伞扇如常仪。
入次,帘降。
礼直官引太常卿、御史、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升殿纳神主讫,各降就位。
赞者于殿上唱升纳神主讫,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诸执事者皆再拜讫,以次出。
通事舍人、礼直官各引享官以次出,太乐令率工人二舞以次出,太庙令阖户讫降乃退。
祝版藏于匮。
八曰车驾还宫。
皇帝既还大次,侍中奏请解严。
皇帝释衮冕,停大次。
五刻顷,尚食进膳,如常仪。
所司备仪从、内外仗,与从祀诸执事官两行序立太庙棂星门外。
侍中版奏外办,皇帝出次升舆,导驾官前导,华盖伞扇如常仪。
至庙门,太仆卿进御马,侍中奏请皇帝降舆乘马。
乘马讫,门下侍郎奏请进发,俯伏兴退,前称警跸。
至棂星门外,门下侍郎奏请权停,敕众官上马。
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退传制,赞者承传,众官上马毕,导驾官及华盖伞扇分左右前导,称警跸,教坊乐鼓吹振作。
至崇天门棂星门外,门下侍郎奏请权停,敕众官下马。
赞者承传,众官下马讫,左右前引入内石桥北,与仪仗倒卷而北,驻立。
驾入崇天门,至大明门外降马,升舆以入,驾既入,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皆退,宿卫官率卫士宿卫如式。
摄祀仪,其目有九:
一曰斋戒。
享前三日,三献官以下凡与祭员,皆公服受誓戒于中书省。
是日质明,有司设金椅于省庭,一人执红罗伞立于其左。
奉礼郎率仪鸾局陈设版位,献官诸执事位,俱藉以席,仍加紫绫褥。
设初献太尉位于省阶少西,南向;大礼使位于其东,少南,西向;监祭御史位二,于通道之西,东向;监礼博士位二,于通道之东,西向;俱北上。
设司徒亚终献位于其南,北向,西上。
次助奠七祀献官,次太常卿、光禄卿、光禄丞、书祝官、读祝官、太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司尊彝、举祝官、太官丞、廪牺丞、奉爵官、奉瓒官、盥爵官二、巾篚官、蒙古太祝、巫祝、点视仪卫、清道官及与祭官,依品级陈设,皆异位重行。
太庙令、太乐令、郊社令、太祝位于通道之西,北向,东上。
太庙丞、太乐丞、郊社丞、奉礼郎、协律郎、司天生位于通道之东,北向,西上。
斋郎位于其后。
赞者引行事等官,各就位,立定。
次引初献官立定。
礼直官搢笏,读誓文曰“某年某月某日,享于太庙,各扬其职,其或不敬,国有常刑”。
散斋二日宿于正寝,致斋一日宿于祠所。
散斋日治事如故,不吊丧问病,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字,不决罚罪人,不与秽恶事。
致斋日惟享事得行,余悉禁。
凡与享之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七品以下官先退,余官再拜。
礼直官赞“鞠躬”,“拜”,“兴”,“拜”,“兴”,“平立”,“礼毕”。
守庙兵卫与太乐工人,俱清斋一宿。
赴祝所之日,官给酒馔。
二曰陈设。
享前二日,所司设兵卫于庙门,禁断行人。
仪鸾局设幄幔于馔殿,所司设三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次于斋房之所。
前一日,太乐令率其属设宫县之乐于庭中。
东方西方磬虡起北,钟虡次之;南主北方磬虡起西,钟虡次之。
设十二镈钟于编县之间。
各依辰位。
树建鼓于四隅,置柷敔于北县之内。
柷一在道东,敔一在道西。
路鼓一在柷之东南,晋鼓一在其后,又路鼓一在柷之西南。
诸工人各于其后。
东方西方,以北为上;南方北方,以西为上。
文舞在北,武舞在南,立舞表于酂缀之间。
又设登歌之乐于殿上前楹间。
玉磬一虡在西,金钟一虡在东,柷一在金钟北稍西,敔一在玉磬北稍东。
搏拊二,一在敔北,一在柷北,东西相向。
歌工次之,余工各位于县后。
其匏竹者立于阶间,重行北向,相对为首。
享前一日,太庙令率其属扫除庙庭之内外;枢密院军官一员,率军人铲除草秽,平治道路。
又设七祀燎柴于庙门之外。
又于室内铺设神位于北牖下,当户南向。
每位设黼扆一,紫绫厚褥一,薄褥一,莞席一,缫席二,虎皮次席二。
时暄则用桃枝竹席,几在筵上。
又设三献官拜跪褥位二,一在室内,一在室外。
学士院定撰祝册讫,书祝官于馔幕具公服书祝讫,请初献官署御名讫,以授太庙令。
又设祝案于室户外之右。
又设三献官位于殿下横街之南,稍西,东向;亚献终献位稍却,助奠七祀献官又于其南;书祝官、读祝官、举祝官、太庙令、太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太庙丞、太官丞位,又于其南;司尊彝、奉瓒官、奉爵官、盥洗巾篚、爵洗巾篚、蒙古太祝、蒙古巫祝、太祝、宫闱令及七祀司尊彝、盥洗巾篚,以次而南。
又设斋郎位于其后。
每等异位,重行,东向,
洗巾篚执事官各就位,立定。
礼直官引初献官诣盥洗位,宫县乐作无射宫《肃宁之曲》,至位北向立定;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至位北向立定;搢笏、执瓒、洗瓒、拭瓒,以瓒授执事者。
执笏,乐止。
登歌乐作,奏夹钟宫《肃宁之曲》,升自东阶,乐止。
诣太祖酌尊所,西向立,搢笏,执事者以瓒授初献官,执瓒。
司尊彝跪举幂,良酝令跪酌黄彝郁鬯,初献以瓒授执事者,执笏诣太祖神位前,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
执事者以瓒授初献,初献执瓒以鬯灌于沙池,以瓒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出室户外,北向立。
再拜讫,诣每室祼鬯如上仪。俱毕,礼直官引初献降自东阶,登歌乐作,奏夹钟宫《肃宁之曲》。复位,乐止。
七曰馈食。初献既祼,如前进馔仪。
八曰酌献。太祝立茅苴于盘。
礼直官引初献诣盥洗位,宫县乐作,奏无射宫《肃宁之曲》,至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至位,搢笏、执爵、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执笏,乐止。
登歌乐作,奏夹钟宫《肃宁之曲》。升自东阶,乐止。
诣太祖酒尊所,西向立,搢笏执爵。
司尊彝搢笏跪举幂,良酝令搢笏跪酌牺尊之泛齐,以爵授执事者,执笏。
宫县乐作,奏无射宫《开成之曲》。
诣太祖神座前,北向立,稍前,搢笏跪,三上香。
执爵,三祭酒于茅苴,以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平立。
请出室户外,北向立,乐止,俟读祝。
举祝官搢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跪读祝文。
读讫,举祝官奠祝版于案,执笏兴,读祝官俯伏兴。
礼直官赞再拜讫,次诣每室,酌献如上仪,各奏本室之乐。
献毕,宫县乐止。
降自东阶,登歌乐作,奏夹钟宫《肃宁之曲》。
初献复位,立定。
文舞退,武舞进,宫县乐作,奏无射宫《肃宁之曲》。
舞者立定,乐止。
礼直官引亚献诣盥洗位,至位北向立,搢笏、执爵、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
升自东阶,诣太祖酌尊所,西向立,搢笏,执爵。
司尊彝搢笏跪举幂,良酝令搢笏跪酌象尊之醴齐,以爵授执事者,执笏。
宫县乐作,奏无射宫《肃宁之曲》。
诣太祖神座前,北向立,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于茅苴,以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平立,请出室户外,北向立。
再拜讫,次诣每室,酌献并如上仪。
献毕,乐止。
降自东阶,复位立定。
礼直官引终献,如亚献之仪,唯酌著尊之盎齐。
礼毕,降复位。
初终献将行,赞者引七祀献官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讫,执笏诣酒尊所,搢笏、执爵、酌酒,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首位神座前,东向立,稍前,搢笏跪执爵,三祭酒于沙池,奠爵于案,执笏俯伏兴,少退立,再拜讫,每位并如上仪。
俱毕,七祀献官俟终献官降复位,立定。
九曰祭马湩。
终献酌献将毕,礼直官分引初献亚献官、司徒、太礼使、助奠官、七祀献官、太常卿、监祭、监礼、太庙令丞、蒙古庖人、巫祝等升殿。
每室献官一员,各立于户外,太常卿、监祭、监礼以下立于其后。
礼直官引献官诣神座前,蒙古庖人割牲体以授献官。
献官搢笏跪奠于帝主神位前,次奠于后主神位前讫,出笏退就拜位,搢笏跪。
太庙令取案上先设金玉爵斝马湩,蒲萄尚酝酒,以次授献官,献官皆祭于沙池。
蒙古巫祝致词讫,宫县乐作同进馔之曲。
初献出笏就拜兴,请出室户外,北向立。
俟众献官毕立,礼直官通赞曰“拜”,“兴”,凡四拜。
监祭、监礼以下从拜。
皆作本朝跪礼。
拜讫退,登歌乐作,降阶,乐止。
太祝彻笾豆,登歌乐作,奏夹钟宫《丰宁之曲》。
奉礼赞赐胙,赞者承传,众官再拜兴。
送神乐作,奏黄钟宫《保成之曲》,一成而止。
太祝各奉每室祝版,降自太阶望瘗位,礼直官引三献、司徒、大礼使、助奠、七祀献官、太常卿、光禄卿、监祭、监礼视燔祝版,至位坎北南向跪,以祝版奠于柴,就拜兴。
俟半燎,礼直官赞可瘗。
礼直官引三献以下及诸执事者斋郎等,由南神门东偏门出至揖位,圆揖。
乐工二舞以次从出。
三献之出也,礼直官分引太常卿、太庙令、监祭、监礼、蒙古太祝、宫闱令及各室太祝,升自东阶,诣太祖神座前,升纳神主,每室如仪。
俱毕,降自东阶,至横街南,北向西上立定。
奉礼赞曰“升纳神主讫,再拜”。
赞者承传,再拜讫,以次出。
礼毕,三献官、司徒、大礼使、太常礼仪院使、光禄卿等官,奉胙进于阙庭。
驾幸上都,则以驿赴奉进。
摄行告谢仪:告前三日,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官,各具公服赴中书省受誓戒。
告前一日未正二刻,省牲器。
至期质明,三献官以下诸执事者各服法服,礼直官引太常卿、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五令诸执事官先入就位。
礼直官引监祭、监礼点视陈设毕,复位。
礼直官引太常卿、监祭、监礼、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奉迁各室神主讫,降自横街,北向立定。
奉礼郎赞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讫,奉礼郎赞各就位讫,太官令、斋郎出。
礼直官引三献、司徒、光禄卿、捧瓒、爵盥、爵洗官入就位,立定。
礼直官赞“有司谨具,请行事”,降神乐作,九成止。
奉礼郎赞再拜,三献以下再拜讫,奉礼郎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立定。
礼直官引初献诣盥洗位,盥手,诣爵洗位,洗瓒。
诣第一室酒尊所,酌郁鬯。
诣神座前北向跪,搢笏三上香,奠币执瓒,以鬯灌于沙池,执笏俯伏兴。
出室户外,再拜讫
次诣各室,并如上仪。俱毕,降复位。
司徒率斋郎进馔,如常仪。奠毕,降复位。
礼直官引初献诣盥洗位,盥手,诣爵洗位,洗爵。
诣第一室酒尊所,酌酒。
诣神座前,北向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于茅苴,以爵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出室户外,北向立。
俟读祝官读祝文讫,再拜。
诣每室,并如上仪。俱毕,降复位。
礼直官引亚献官盥手、洗爵、酌献,并如初献仪,惟不读祝。俱毕,降复位。
礼直官引终献,并如亚献仪。俱毕,复位。
太祝彻笾豆,奉礼郎赞赐胙,众官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讫,礼直官引三献官、司徒、太常卿、监祭、监礼视焚祝版币帛,礼直官赞可瘗。
礼毕,太常卿、监祭、监礼升纳神主讫,降自横阶。
奉礼郎赞再拜,在位官皆再拜讫,退。
荐新仪:至日质明,太常礼仪院官属赴庙所,皆公服俟于次。
太庙令率其属升殿,开室户,不出神主,设笾豆俎、酒醴、马湩及室户内外褥位。
又设盥洗位于阶下,少东,西向。
奉礼郎率仪鸾局设席褥版位于横街南,又设盥盆巾帨二所于齐班幕前。
凡与祭执事官皆盥手讫,太常官诣神厨点视神馔。
执事者奉所荐馔物,各陈馔幕内。
太常官以下入就位,东西重行,北向立定。
礼直官赞“皆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立”,“各就位”。
礼直官引太常次官一员,率执事者出诣馔所,奉馔入自正门,升自太阶,奠各室神位前。
执事者进时食,院官搢笏受而奠之。
礼直官引太常礼仪使诣盥洗位,盥手帨手。
升殿诣第一室神位前,搢笏,执事者注酒于杯,三祭酒,又注马湩于杯,亦三祭之,奠杯于案。
出笏,就拜兴,出室户外,北向立,再拜。
每室俱毕,降复位,执事者皆降。
礼直官赞“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立”,余官率执事者升彻馔,出殿阖户。
礼直官引太常官以下俱出东神门外,圆揖。
神御殿
神御殿,旧称影堂。所奉祖宗御容,皆纹绮局织锦为之。
影堂所在:世祖帝后大圣寿万安寺,裕宗帝后亦在焉;顺宗帝后大普庆寺,仁宗帝后亦在焉;成宗帝后大天寿万宁寺;武宗及二后大崇恩福元寺,为东西二殿;明宗帝后大天源延圣寺;英宗帝后大永福寺;也可皇后大护国仁王寺。
世祖、武宗影堂,皆藏玉册十有二牒,玉宝一钮。
仁守影堂,藏皇太子玉册十有二牒,皇后玉册十有二牒,玉宝一钮。
英宗影堂,藏皇帝玉册十有二牒,玉宝一钮,皇太子玉册十有二牒。
凡帝后册宝,以匣匮金锁钥藏于太庙,此其分置者。
其祭器,则黄金瓶斝盘盂之属以十数,黄金涂银香合碗楪之属以百数,银壶釜杯匜之属称是。
玉器、水晶、玛瑙之器为数不同,有玻璃瓶、琥珀勺。
世祖影堂有真珠帘,又皆有珊瑚树、碧甸子山之属。
其祭之日,常祭每月初一日、初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节祭元日、清明、蕤宾、重阳、冬至、忌辰。
其祭物,常祭以蔬果,节祭忌辰用牲。
祭官便服,行三献礼。
加荐用羊羔、炙鱼、馒头、饣其子、西域汤饼、圜米粥、砂糖饭羹。
泰定二年,亦作显宗影堂于大天源延圣寺,天历元年废。
旧有崇福、殊祥二院,奉影堂祀事,乃改为泰禧院。
二年,又改为太禧宗禋院,秩二品。
既而复以祖宗所御殿尚称影堂,更号神御殿。
殿皆制名以冠之:世祖曰元寿,昭睿顺圣皇后曰睿寿,南必皇后曰懿寿,裕宗曰明寿,成宗曰广寿,顺宗曰衍寿,武宗曰仁寿,文献昭圣皇后曰昭寿,仁宗曰文寿,英宗曰宣寿,明宗曰景寿。
且命学士拟其祭祀仪注,今阙。
又有玉华宫孝思殿在真定,世祖所立。
以忌日享祀太上皇、皇太后御容。
本路官吏祭奠,太常博士按《宋会要》定其仪。
所司前期置办茶饭、香果。
质明,礼直官、引献官与陪位官以下,并公服入庙庭,西向立。
俱再拜讫,引献官诣殿正阶下再拜,升阶至案前褥位,三上香,三奠酒讫,就拜兴。
又再拜讫,引献官复位,与陪位官以下俱再拜,退。
仁宗皇庆二年秋八月庚辰,命大司徒田忠良诣真定致祭,依岁例给御香酒并牺牲祭物钱中统钞一百锭。
延祐四年,始用登歌乐,行三献礼。
七年,太常博士言影堂用太常礼乐非是,制罢之,岁时本处依旧礼致祭。
其太祖、太宗、睿宗御容在翰林者,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命承旨和礼霍孙写太祖御容。
十六年二月,复命写太上皇御容,与太宗旧御容,俱置翰林院,院官春秋致祭。
二十四年二月,翰林院言旧院屋敝,新院屋才六间,三朝御容宜于太常寺安奉,后仍迁新院。
至大四年,翰林院移署旧尚书省,有旨月祭。
中书平章完泽等言:“祭祀非小事,太庙岁一祭,执事诸臣受戒誓三日乃行事,今此轻易非宜。旧置翰林院御容,春秋二祭,不必增益。”制若曰“可”。
至治三年迁置普庆寺,祀礼废。
泰定二年八月,中书省臣言当祭如故,乃命承旨斡赤赍香酒至大都,同省臣祭于寺。
四年,造影堂于石佛寺,未及迁。
至顺元年七月,即普庆寺祭如故事。
二年,复祀于翰林国史院。
重改至元之六年,翰林院言三朝御容祭所甚隘,兼岁久屋漏,于石佛寺新影堂奉安为宜。
中书省臣奏,此世祖定制,当仍其旧,制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八-译文
祭祀的第四部分
宗庙祭祀的详细步骤
亲谢仪式,共有八个步骤:
第一步是斋戒。在祭祀前三天,皇帝在别殿进行两天的散斋,最后一天在大次进行致斋。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在中书省接受誓戒,按照常规仪式进行。
第二步是陈设,与之前的亲祀仪式相同。
第三步是车驾出宫。在祭祀前一天,相关部门准备仪仗和内外仗,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在崇天门外排成两列,太仆卿在大明门外控制御马,二十四名侍臣和导驾官在斋殿前左右分班站立等候。通事舍人引导侍中跪奏请中严,俯伏起身。稍后,侍中奏报外办,皇帝即御座。四品以上的执事官行礼后,侍中奏请升舆。皇帝出斋殿,从正阶下来,乘坐舆车,华盖伞扇按照常规仪式。导驾官引导至大明门外,侍中上前奏请降舆,皇帝下舆后骑马,导驾官分左右步行引导。门下侍郎跪奏请进发,俯伏起身,前称警跸。到达崇天门后,门下侍郎奏请暂停,敕令众官上马。侍中承旨退下,称制可,门下侍郎退下传令,称众官上马,赞者承传,众官出棂星门外,上马后,门下侍郎奏请进发,前称警跸,华盖伞扇仪仗与众官左右前引,教坊乐鼓吹不奏。到达太庙棂星门外,红桥南,赞者承传众官下马。下马后,按照尊卑顺序与仪仗倒卷向北,两行站立。皇帝到达庙门后,侍中奏请皇帝下马,步行进入庙门。进入庙门后,侍中奏请升舆,尚辇奉舆,华盖伞扇按照常规仪式。导驾官引导,皇帝乘舆至大次前,侍中奏请降舆。皇帝降舆入位,帘降,侍卫按照仪式。尚食进膳,按照常规仪式。礼仪使将祝册奏御署后,奉出,太庙令接受,各奠于坫,置各室祝案上。通事舍人承旨,敕令众官各还斋次。
第四步是省牲器,与之前的亲祀仪式相同。
第五步是晨祼。祭祀当天丑时前五刻,光禄卿、良酝令、太官令进入实笾豆簠簋尊罍,按照常规仪式。太乐令率领工人二舞,依次入位。礼直官引导御史及执事者依次入位。礼直官引导太常卿、御史升殿点视陈设,退复位。礼直官引导司徒等官到各室,分香设酒按照常规仪式。礼直官再次引导太常卿及御史、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升殿、奉出帝后神主后,各退降就拜位,立定。奉礼在殿上赞奉神主后,奉礼赞曰“再拜”,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后,各就位。礼直官引导摄太尉由南神门东偏门入位,立定。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工鼓柷,宫县乐奏《思成之曲》,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征,应钟为羽,作文舞九成止。太尉以下皆再拜后,礼直官引导太尉到盥洗位,宫县乐奏《肃宁之曲》,至位乐止,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到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瓒、拭瓒,以瓒授执事者。执笏升殿,宫县乐奏,至阼阶下,乐止。升自阼阶,登歌乐奏,到太祖尊彝所,西向立,乐止。执事者以瓒奉太尉,太尉搢笏执瓒。司尊者举幂酌郁鬯后,太尉以瓒授执事者,执笏到太祖神位前,搢笏跪,三上香,执事者以瓒奉太尉,太尉执瓒以鬯祼地后,以虚瓒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退出户外,北向再拜后,依次到各室,并如上仪。礼毕,降自阼阶,复位。
第六步是进馔。太尉祼将毕,进馔如前仪。
第七步是酌献。太尉既升祼,礼直官引导博士,博士引导礼仪使到大次前,北向立。通事舍人引导侍中到大次前,版奏请中严,皇帝服衮冕。坐少顷,侍中奏外办,礼仪使跪奏请皇帝行礼,俯伏兴。帘卷出次,礼仪使前导至西神门,华盖伞扇停于门外,近侍从入,太礼使后从。殿中监跪进镇圭,皇帝执圭入门,协律郎跪,俯伏兴,举麾,宫县《顺成之乐》奏,至版位东向立,乐止。引礼官分左右侍立,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拜。奉礼曰“众官再拜”,赞者承传,凡在位者皆再拜。礼仪使奏请皇帝到盥洗位,宫县乐奏,至位乐止。内侍跪取醿,兴,沃水,又内侍跪取盘,承水。礼仪使奏请搢镇圭,皇帝搢圭盥手。内侍跪取巾于篚,兴,进。帨手后,奉爵官以爵跪进。皇帝受爵,内侍奉醿沃水,又内侍奉盘承水。皇帝洗爵后,内侍奉巾跪进。皇帝拭爵后,内侍奠盘醿,又奠巾于篚,奉爵官受爵。礼仪使奏请执镇圭,导升殿,宫县乐奏,至西阶下,乐止。升自西阶,登歌乐奏。礼仪使前导到太祖室尊彝所,东向立,乐止。宫县乐奏,奏《开成之曲》,奉爵官以爵莅尊,执事者举幂,侍中跪酌牺尊之泛齐,以爵授执事者。礼仪使前导,入到太祖神位前,北向立。礼仪使奏请搢镇圭,跪,又奏请三上香。上香后,奉爵官以爵授进酒官,进酒官东向以爵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祭酒。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后,以虚爵授进酒官,进酒官受爵以授奉爵官,退立尊彝所。进酒官进彻神案上所奠玉爵马湩,东向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祭马湩。祭后以虚爵授进酒官,进酒官进奠神案上后,退。礼仪使奏请执圭,俯伏兴,司徒搢笏跪俎前,举牲盘西向以进。礼仪使奏请搢镇圭,皇帝搢圭,俯受牲盘,北向跪,奠神案上后,礼仪奏请执圭兴,前导出户外褥位,北向立,乐止。举祝官搢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北向跪,读祝文后,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后。先到次室。次蒙古祝史到室前致辞后,礼仪使奏请再拜。拜后,礼仪使前导到各室,奏各室之乐。其酌献、进牲体、祭马湩,并如第一室之仪。既毕,礼仪使奏请到饮福位。登歌乐奏,至位,西向立,乐止。宫县《厘成之乐》奏,礼直官引导司徒立于饮福位侧,太祝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以奉侍中,侍中受爵奉以立。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拜。拜后,奏搢镇圭跪,侍中东向以爵跪进。礼仪使奏请执爵三祭酒,又奏请啐酒。啐
仪式结束后,将酒杯交给侍中。
礼仪使奏请皇帝接受祭肉,太祝将盛有黍稷的饭笾交给司徒,司徒向东跪下进献,皇帝接受后交给左右侍从。
太祝又将盛有祭肉的俎跪着交给司徒,司徒跪下进献,皇帝接受后交给左右侍从,礼直官引导司徒退下站立。
侍中再次跪着进献酒杯,礼仪使奏请皇帝接受酒杯,饮完福酒后,侍中接过空酒杯起身,交给太祝。
礼仪使奏请皇帝执镇圭,俯伏起身,又奏请再次行礼。
行礼结束后,音乐停止。
礼仪使引导皇帝回到原位。
登歌乐响起,皇帝从西阶走下,音乐停止。
宫县乐响起,皇帝到达原位后音乐停止。
奉礼在殿上唱太祝撤去笾豆。
宫县《丰宁之乐》响起,撤去完毕后,音乐停止。
奉礼说“赐胙”,赞者唱“众官再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行礼。
送神乐响起,《保成之曲》响起,一曲结束后停止。
礼仪使奏请皇帝再次行礼,赞者传达,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行礼。
行礼结束后,礼仪使上前奏请仪式结束,皇帝回到大次。
宫县《昌宁之乐》响起,皇帝出门后,音乐停止。
礼仪使奏请皇帝放下镇圭,殿中监跪下接受,华盖伞扇按照常规仪式。
进入大次,帘子降下。
礼直官引导太常卿、御史、太庙令、太祝、宫闱令上殿收纳神主,完成后各自退下回到原位。
赞者在殿上唱收纳神主完成,奉礼说“再拜”,御史以下的执事官员都再次行礼,然后依次退出。
通事舍人、礼直官各自引导享官依次退出,太乐令率领乐工和舞者依次退出,太庙令关上门后退出。
祝版收藏在柜子里。
第八项是车驾回宫。
皇帝回到大次后,侍中奏请解除戒严。
皇帝脱下衮冕,停在大次。
五刻钟后,尚食进献膳食,按照常规仪式。
相关部门准备仪仗、内外护卫,与从祀的执事官员两列排列在太庙棂星门外。
侍中奏报外事已办,皇帝从大次出来登上舆车,导驾官在前引导,华盖伞扇按照常规仪式。
到达庙门,太仆卿进献御马,侍中奏请皇帝下车骑马。
骑马后,门下侍郎奏请出发,俯伏起身后退,前方称警跸。
到达棂星门外,门下侍郎奏请暂时停下,敕令众官员上马。
侍中接受旨意后退下说“制可”,门下侍郎退下传达命令,赞者传达,众官员上马后,导驾官及华盖伞扇分左右前导,称警跸,教坊乐鼓吹响起。
到达崇天门棂星门外,门下侍郎奏请暂时停下,敕令众官员下马。
赞者传达,众官员下马后,左右前导引入内石桥北,与仪仗倒卷向北,驻立。
车驾进入崇天门,到达大明门外下马,登上舆车进入,车驾进入后,通事舍人接受旨意敕令众官员都退下,宿卫官率领卫士按照常规宿卫。
摄祀仪式,共有九项:
第一项是斋戒。
祭祀前三天,三献官以下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都穿着公服在中书省接受誓戒。
当天黎明,相关部门在省庭设置金椅,一人执红罗伞站在左边。
奉礼郎率领仪鸾局布置版位,献官和执事官员的座位,都铺上席子,并加上紫绫褥。
设置初献太尉的座位在省阶稍西,面向南;大礼使的座位在其东,稍南,面向西;监祭御史的座位两个,在通道的西边,面向东;监礼博士的座位两个,在通道的东边,面向西;都向北。
设置司徒亚终献的座位在其南,面向北,西上。
其次是助奠七祀献官,其次是太常卿、光禄卿、光禄丞、书祝官、读祝官、太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司尊彝、举祝官、太官丞、廪牺丞、奉爵官、奉瓒官、盥爵官二、巾篚官、蒙古太祝、巫祝、点视仪卫、清道官及与祭官,按照品级布置,都分列不同位置。
太庙令、太乐令、郊社令、太祝的座位在通道的西边,面向北,东上。
太庙丞、太乐丞、郊社丞、奉礼郎、协律郎、司天生的座位在通道的东边,面向北,西上。
斋郎的座位在后面。
赞者引导执事官员,各自就位,站立。
其次引导初献官站立。
礼直官插笏,宣读誓文说“某年某月某日,祭祀于太庙,各尽其职,如有不敬,国家有常刑”。
散斋两天住在正寝,致斋一天住在祠所。
散斋日处理事务如常,不吊丧问病,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字,不决罚罪人,不参与秽恶之事。
致斋日只进行祭祀事务,其余一概禁止。
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已经斋戒而缺席的,由他人代理行事。
七品以下官员先退下,其余官员再次行礼。
礼直官赞“鞠躬”,“拜”,“兴”,“拜”,“兴”,“平立”,“礼毕”。
守庙兵卫与太乐乐工,都清斋一宿。
前往祝所之日,官府提供酒食。
第二项是陈设。
祭祀前两天,相关部门在庙门设置兵卫,禁止行人通行。
仪鸾局在馔殿设置幄幔,相关部门设置三献官以下执事官员的斋房。
前一天,太乐令率领其属下在庭中设置宫县之乐。
东方西方的磬虡从北开始,钟虡次之;南方北方的磬虡从西开始,钟虡次之。
设置十二镈钟在编县之间。
各自按照辰位。
在四角树立建鼓,在北县之内放置柷敔。
柷一个在道东,敔一个在道西。
路鼓一个在柷的东南,晋鼓一个在其后,又路鼓一个在柷的西南。
各位乐工各自在其后。
东方西方,以北为上;南方北方,以西为上。
文舞在北,武舞在南,在酂缀之间设立舞表。
又在殿上前楹间设置登歌之乐。
玉磬一虡在西,金钟一虡在东,柷一个在金钟北稍西,敔一个在玉磬北稍东。
搏拊两个,一个在敔北,一个在柷北,东西相对。
歌工次之,其余乐工各自位于县后。
匏竹乐工站在阶间,重行面向北,相对为首。
祭祀前一天,太庙令率领其属下清扫庙庭内外;枢密院军官一员,率领军人铲除草秽,平整道路。
又在庙门外设置七祀燎柴。
又在室内铺设神位在北牖下,正对门户面向南。
每位设置黼扆一个,紫绫厚褥一个,薄褥一个,莞席一个,缫席两个,虎皮次席两个。
天气炎热时使用桃枝竹席,几在筵上。
又设置三献官拜跪褥位两个,一个在室内,一个在室外。
学士院定撰祝册完成后,书祝官在馔幕穿着公服书写祝文,完成后请初献官签署御名,完成后交给太庙令。
又在室户外右侧设置祝案。
又设置三献官的座位在殿下横街的南边,稍西,面向东;亚献终献的座位稍后,助奠七祀献官又在其南;书祝官、读祝官、举祝官、太庙令、太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太庙丞、太官丞的座位,又在其南;司尊彝、奉瓒官、奉爵官、盥洗巾篚、爵洗巾篚、蒙古太祝、蒙古巫祝、太祝、宫闱令及七祀司尊彝、盥洗巾篚,依次向南。
又设置斋郎的座位在后面。
每等不同位置,重行,面向东,
洗巾篚的执事官各自就位,站立定。
礼直官引导初献官到盥洗位,宫县乐奏无射宫的《肃宁之曲》,到位置后北向站立定;插笏、洗手、擦手,执笏到爵洗位,到位置后北向站立定;插笏、执瓒、洗瓒、擦瓒,将瓒交给执事者。
执笏,音乐停止。
登歌乐奏,演奏夹钟宫的《肃宁之曲》,从东阶上升,音乐停止。
到太祖酌尊所,西向站立,插笏,执事者将瓒交给初献官,执瓒。
司尊彝跪举幂,良酝令跪酌黄彝郁鬯,初献将瓒交给执事者,执笏到太祖神位前,北向站立,插笏跪,三次上香。
执事者将瓒交给初献,初献执瓒将鬯灌于沙池,将瓒交给执事者,执笏,俯伏起,出室户外,北向站立。
再拜完毕,到每室祼鬯如上仪。全部完成后,礼直官引导初献从东阶下降,登歌乐奏,演奏夹钟宫的《肃宁之曲》。复位,音乐停止。
第七项是馈食。初献祼礼完成后,如前进馔仪。
第八项是酌献。太祝在盘中立茅苴。
礼直官引导初献到盥洗位,宫县乐奏,演奏无射宫的《肃宁之曲》,到位置后北向站立;插笏、洗手、擦手,执笏到爵洗位;到位置后,插笏、执爵、洗爵、擦爵、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音乐停止。
登歌乐奏,演奏夹钟宫的《肃宁之曲》。从东阶上升,音乐停止。
到太祖酒尊所,西向站立,插笏执爵。
司尊彝插笏跪举幂,良酝令插笏跪酌牺尊的泛齐,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
宫县乐奏,演奏无射宫的《开成之曲》。
到太祖神座前,北向站立,稍前,插笏跪,三次上香。
执爵,三次祭酒于茅苴,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俯伏起,平立。
请出室户外,北向站立,音乐停止,等待读祝。
举祝官插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跪读祝文。
读完后,举祝官将祝版放在案上,执笏起,读祝官俯伏起。
礼直官赞再拜完毕,依次到每室,酌献如上仪,各奏本室之乐。
献礼完毕,宫县乐停止。
从东阶下降,登歌乐奏,演奏夹钟宫的《肃宁之曲》。
初献复位,站立定。
文舞退,武舞进,宫县乐奏,演奏无射宫的《肃宁之曲》。
舞者站立定,音乐停止。
礼直官引导亚献到盥洗位,到位置后北向站立,插笏、执爵、洗爵、擦爵,将爵交给执事者。
从东阶上升,到太祖酌尊所,西向站立,插笏,执爵。
司尊彝插笏跪举幂,良酝令插笏跪酌象尊的醴齐,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
宫县乐奏,演奏无射宫的《肃宁之曲》。
到太祖神座前,北向站立,稍前,插笏跪,三次上香,执爵三次祭酒于茅苴,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俯伏起,平立,请出室户外,北向站立。
再拜完毕,依次到每室,酌献并如上仪。
献礼完毕,音乐停止。
从东阶下降,复位站立定。
礼直官引导终献,如亚献之仪,唯酌著尊的盎齐。
礼毕,降复位。
初终献将行,赞者引导七祀献官到盥洗位,插笏、洗手、擦手完毕,执笏到酒尊所,插笏、执爵、酌酒,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到首位神座前,东向站立,稍前,插笏跪执爵,三次祭酒于沙池,将爵放在案上,执笏俯伏起,稍退站立,再拜完毕,每位并如上仪。
全部完成后,七祀献官等待终献官降复位,站立定。
第九项是祭马湩。
终献酌献将毕,礼直官分别引导初献亚献官、司徒、太礼使、助奠官、七祀献官、太常卿、监祭、监礼、太庙令丞、蒙古庖人、巫祝等升殿。
每室献官一员,各立于户外,太常卿、监祭、监礼以下立于其后。
礼直官引导献官到神座前,蒙古庖人割牲体交给献官。
献官插笏跪奠于帝主神位前,次奠于后主神位前完毕,出笏退就拜位,插笏跪。
太庙令取案上先设的金玉爵斝马湩,蒲萄尚酝酒,依次交给献官,献官皆祭于沙池。
蒙古巫祝致词完毕,宫县乐奏同进馔之曲。
初献出笏就拜起,请出室户外,北向站立。
等待众献官站立完毕,礼直官通赞说“拜”,“兴”,共四次拜。
监祭、监礼以下从拜。
皆作本朝跪礼。
拜毕退,登歌乐奏,降阶,音乐停止。
太祝撤笾豆,登歌乐奏,演奏夹钟宫的《丰宁之曲》。
奉礼赞赐胙,赞者承传,众官再拜起。
送神乐奏,演奏黄钟宫的《保成之曲》,一成而止。
太祝各奉每室祝版,从太阶下降望瘗位,礼直官引导三献、司徒、大礼使、助奠、七祀献官、太常卿、光禄卿、监祭、监礼视燔祝版,到位置坎北南向跪,将祝版放在柴上,就拜起。
等待半燎,礼直官赞可瘗。
礼直官引导三献以下及诸执事者斋郎等,由南神门东偏门出至揖位,圆揖。
乐工二舞依次从出。
三献之出也,礼直官分别引导太常卿、太庙令、监祭、监礼、蒙古太祝、宫闱令及各室太祝,从东阶上升,到太祖神座前,升纳神主,每室如仪。
全部完成后,从东阶下降,到横街南,北向西上站立定。
奉礼赞说“升纳神主完毕,再拜”。
赞者承传,再拜完毕,依次出。
礼毕,三献官、司徒、大礼使、太常礼仪院使、光禄卿等官,奉胙进于阙庭。
驾幸上都,则以驿赴奉进。
摄行告谢仪:告前三日,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官,各具公服赴中书省受誓戒。
告前一日未正二刻,省牲器。
至期质明,三献官以下诸执事者各服法服,礼直官引导太常卿、监祭御史、监礼博士、五令诸执事官先入就位。
礼直官引导监祭、监礼点视陈设完毕,复位。
礼直官引导太常卿、监祭、监礼、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奉迁各室神主完毕,从横街下降,北向站立定。
奉礼郎赞再拜,在位官皆再拜完毕,奉礼郎赞各就位完毕,太官令、斋郎出。
礼直官引导三献、司徒、光禄卿、捧瓒、爵盥、爵洗官入就位,站立定。
礼直官赞“有司谨具,请行事”,降神乐奏,九成止。
奉礼郎赞再拜,三献以下再拜完毕,奉礼郎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站立定。
礼直官引导初献到盥洗位,洗手,到爵洗位,洗瓒。
到第一室酒尊所,酌郁鬯。
到神座前北向跪,插笏三次上香,奠币执瓒,将鬯灌于沙池,执笏俯伏起。
出室户外,再拜完毕
接着前往各个祭室,仪式与之前相同。完成后,回到原位。
司徒带领斋郎进献食物,按照常规仪式进行。献祭完成后,回到原位。
礼直官引导初献官到盥洗位,洗手,再到爵洗位,清洗酒爵。
前往第一室的酒尊处,斟酒。
走到神座前,面向北方,插笏跪拜,三次上香,三次用酒爵向茅苴祭酒,然后将酒爵交给执事者,插笏俯身起立,走出室外,面向北方站立。
等待读祝官读完祝文后,再次跪拜。
前往每个祭室,仪式与之前相同。完成后,回到原位。
礼直官引导亚献官洗手、洗爵、斟酒献祭,仪式与初献官相同,只是不读祝文。完成后,回到原位。
礼直官引导终献官,仪式与亚献官相同。完成后,回到原位。
太祝撤去笾豆,奉礼郎宣布赐胙,众官员再次跪拜。
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跪拜后,礼直官引导三献官、司徒、太常卿、监祭、监礼观看焚烧祝版和币帛,礼直官宣布可以掩埋。
仪式结束后,太常卿、监祭、监礼将神主升入神龛,然后从横阶下来。
奉礼郎宣布再次跪拜,在场的官员都再次跪拜后,退下。
荐新仪式:在当天黎明时分,太常礼仪院的官员们前往庙宇,穿着公服在次等候。
太庙令带领下属升殿,打开祭室的门,不取出神主,设置笾豆俎、酒醴、马湩以及祭室内外的褥位。
又在阶下设置盥洗位,稍微偏东,面向西方。
奉礼郎带领仪鸾局在横街南设置席褥版位,又在齐班幕前设置两个盥盆和毛巾。
所有参与祭祀的执事官员都洗手后,太常官前往神厨检查祭品。
执事者将所献的祭品分别陈列在祭品幕内。
太常官以下官员进入各自的位置,东西排列成两行,面向北方站立。
礼直官宣布“再次跪拜”,“鞠躬”,“跪拜”,“起立”,“跪拜”,“起立”,“平身”,“各就各位”。
礼直官引导太常次官一名,带领执事者前往祭品处,将祭品从正门带入,从太阶升上,摆放在各祭室的神位前。
执事者进献时令食物,院官插笏接受并摆放。
礼直官引导太常礼仪使到盥洗位,洗手擦手。
升殿到第一室神位前,插笏,执事者将酒倒入杯中,三次祭酒,又将马湩倒入杯中,也三次祭酒,将酒杯放在案上。
取出笏,跪拜起立,走出室外,面向北方站立,再次跪拜。
每个祭室都完成后,回到原位,执事者都下来。
礼直官宣布“再次跪拜”,“鞠躬”,“跪拜”,“起立”,“跪拜”,“起立”,“平身”,其他官员带领执事者升殿撤去祭品,走出殿外关闭门户。
礼直官引导太常官以下官员都走出东神门外,互相行礼。
神御殿
神御殿,旧称影堂。供奉的祖宗御容,都是用纹绮局织锦制作的。
影堂的位置:世祖帝后在大圣寿万安寺,裕宗帝后也在那里;顺宗帝后在大普庆寺,仁宗帝后也在那里;成宗帝后在大天寿万宁寺;武宗及两位皇后在大崇恩福元寺,分为东西两殿;明宗帝后在大天源延圣寺;英宗帝后在大永福寺;也可皇后在大护国仁王寺。
世祖、武宗的影堂,都藏有十二牒玉册,一枚玉宝。
仁宗的影堂,藏有皇太子十二牒玉册,皇后十二牒玉册,一枚玉宝。
英宗的影堂,藏有皇帝十二牒玉册,一枚玉宝,皇太子十二牒玉册。
所有帝后的册宝,都用匣子、柜子、金锁和钥匙藏在太庙,这里是它们分别存放的地方。
祭器有黄金瓶、斝、盘、盂等数十件,黄金涂银的香合、碗、碟等数百件,银壶、釜、杯、匜等数量相当。
玉器、水晶、玛瑙的器物数量不等,有玻璃瓶、琥珀勺。
世祖的影堂有真珠帘,还有珊瑚树、碧甸子山等。
祭祀的日子,常祭在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节祭在元旦、清明、蕤宾、重阳、冬至、忌辰。
祭品,常祭用蔬果,节祭和忌辰用牲。
祭官穿便服,行三献礼。
加荐用羊羔、烤鱼、馒头、饣其子、西域汤饼、圜米粥、砂糖饭羹。
泰定二年,也在大天源延圣寺建造了显宗的影堂,天历元年废除。
旧有崇福、殊祥二院,负责影堂的祭祀事务,后来改为泰禧院。
二年,又改为太禧宗禋院,秩二品。
后来因为祖宗所御的殿仍然称为影堂,改名为神御殿。
每个殿都制名以冠之:世祖叫元寿,昭睿顺圣皇后叫睿寿,南必皇后叫懿寿,裕宗叫明寿,成宗叫广寿,顺宗叫衍寿,武宗叫仁寿,文献昭圣皇后叫昭寿,仁宗叫文寿,英宗叫宣寿,明宗叫景寿。
并且命令学士拟定祭祀仪注,现在缺失。
还有玉华宫孝思殿在真定,是世祖所建。
在忌日祭祀太上皇、皇太后的御容。
本路官吏祭奠,太常博士按照《宋会要》制定仪式。
有关部门提前准备茶饭、香果。
黎明时分,礼直官、引献官和陪位官以下,都穿着公服进入庙庭,面向西方站立。
都再次跪拜后,引献官走到殿正阶下再次跪拜,升阶到案前的褥位,三次上香,三次奠酒后,跪拜起立。
又再次跪拜后,引献官回到原位,与陪位官以下都再次跪拜,退下。
仁宗皇庆二年秋八月庚辰,命令大司徒田忠良到真定致祭,按照每年的惯例赐予御香酒和牺牲祭物钱中统钞一百锭。
延祐四年,开始使用登歌乐,行三献礼。
七年,太常博士说影堂使用太常礼乐不合适,下令废除,每年按照旧礼致祭。
太祖、太宗、睿宗的御容在翰林院,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命令承旨和礼霍孙绘制太祖御容。
十六年二月,又命令绘制太上皇御容,与太宗的旧御容一起放在翰林院,院官春秋两季致祭。
二十四年二月,翰林院说旧院房屋破旧,新院房屋只有六间,三朝御容应该放在太常寺供奉,后来仍然迁回新院。
至大四年,翰林院迁到旧尚书省,有旨每月祭祀。
中书平章完泽等人说:“祭祀不是小事,太庙每年祭祀一次,执事诸臣受戒誓三天才行事,现在这样轻易不合适。旧置翰林院御容,春秋两祭,不必增加。”皇帝说“可以”。
至治三年迁到普庆寺,祭祀礼仪废除。
泰定二年八月,中书省臣说应该恢复祭祀,于是命令承旨斡赤带着香酒到大都,与省臣一起在寺中祭祀。
四年,在石佛寺建造影堂,还没来得及迁。
至顺元年七月,就在普庆寺按照旧例祭祀。
二年,又在翰林国史院祭祀。
重改至元六年,翰林院说三朝御容的祭祀场所非常狭窄,加上房屋年久失修,在石佛寺的新影堂供奉比较合适。
中书省臣上奏,这是世祖的定制,应该保持原样,皇帝说“可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八-注解
斋戒:古代祭祀前的准备仪式,要求参与者保持身心洁净,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陈设:指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摆放祭品、布置祭坛等,确保祭祀仪式的顺利进行。
车驾出宫:皇帝前往祭祀地点的仪式,包括仪仗队的准备、皇帝的出行路线及随行官员的安排等。
省牲器: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和器具,确保其符合祭祀的要求。
晨祼:祭祀仪式的一部分,通常在清晨进行,包括献酒、献食等,以示对神灵的供养。
进馔:在祭祀过程中进献食物的仪式,表示对神灵的供养和尊敬。
酌献:祭祀仪式中向神灵献上酒的环节。
受胙: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礼仪,指接受祭祀用的肉食,象征接受神灵的赐福。
黍稷饭笾:黍稷是古代祭祀用的谷物,饭笾是盛放黍稷的竹制容器。
司徒: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
太祝:负责祭祀祝词的官员。
镇圭: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玉器,象征权力和神圣。
宫县乐:古代宫廷音乐,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
赐胙:祭祀仪式中,皇帝将祭祀用的肉食赐予臣下,象征神灵的恩赐。
保成之曲: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曲名称,寓意保佑成功。
三献官: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主要官员,负责三次献祭。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是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
祝版: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木版,上面写有祝词。
洗巾篚:古代祭祀时用于清洁的器具,篚是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
礼直官:负责礼仪的官员,确保仪式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初献官:在祭祀仪式中首先献祭的官员,通常由地位较高的人担任。
盥洗位:古代祭祀或重要仪式前,参与者洗手的地方,象征洁净和尊重。
无射宫: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属于宫调。
肃宁之曲: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曲名称,寓意庄重肃穆。
搢笏:古代官员在正式场合手持的笏板,象征身份和礼仪。
瓒:古代祭祀时用于舀酒的器具。
爵洗位:专门用于清洗酒爵的地方,酒爵是古代祭祀中用于盛酒的器皿。
夹钟宫: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属于宫调。
太祖:指开国皇帝,祭祀中的重要对象。
酌尊所:祭祀仪式中用于斟酒的地方。
司尊彝:负责管理祭祀器具的官员。
良酝令:负责酿造祭祀用酒的官员。
黄彝: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青铜酒器。
郁鬯:祭祀时使用的香酒,由郁金香和鬯草制成。
沙池:祭祀仪式中用于灌酒的沙地。
祼鬯:祭祀仪式中将酒洒在地上,以示敬意。
馈食:祭祀仪式中向神灵献上食物的环节。
茅苴:古代祭祀时用于洒酒的茅草,象征祭祀的纯洁和神圣。
牺尊: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青铜酒器,形似牛。
泛齐:祭祀时使用的酒名,寓意广泛和谐。
开成之曲: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曲名称,寓意开启成功。
祝文:祭祀时由读祝官宣读的祈祷文,内容多为祈求神灵保佑和赐福。
亚献:在祭祀仪式中第二位献祭的官员。
终献:在祭祀仪式中最后一位献祭的官员。
七祀: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七种祭祀对象,包括天地、祖先等。
祭马湩:祭祀仪式中向神灵献上马奶酒的环节。
蒙古庖人:负责宰杀祭祀用牲畜的蒙古族厨师。
巫祝:负责祭祀仪式中祝词的巫师。
金玉爵斝:古代祭祀时使用的贵重酒器。
蒲萄尚酝酒:祭祀时使用的葡萄酒。
瘗:祭祀仪式中将祝版埋入地下的环节。
摄行告谢仪:祭祀仪式结束后,向神灵告谢的环节。
三献礼:古代祭祀中的一种仪式,分为初献、亚献和终献,分别由不同的官员执行,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影堂:供奉祖先画像或雕像的地方,后来改称为神御殿。
玉册:古代用于记录重要事件或封赏的玉制文书,常用于祭祀或封赏仪式。
玉宝:古代用于封赏或祭祀的玉制印章,象征权力和神圣。
泰禧院:元代设立的机构,负责管理影堂的祭祀事务,后改为太禧宗禋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八-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皇帝进行宗庙祭祀的复杂仪式,展现了古代中国宗教礼仪的庄重与严谨。通过斋戒、陈设、车驾出宫、省牲器、晨祼、进馔和酌献等环节,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祖先和神灵的极度尊敬和崇拜。
斋戒环节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的敬畏之心,通过身心的净化来准备与神灵的沟通。陈设和车驾出宫则展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祭祀活动的重要性,每一步都严格按照礼仪进行,以确保仪式的神圣和正确。
省牲器和晨祼环节进一步强调了祭祀的严肃性,通过检查祭品和器具,以及在清晨进行的献酒献食,表达了对神灵的供养和尊敬。进馔和酌献则是祭祀仪式的高潮部分,通过献食和献酒,皇帝和官员们向神灵表达了最深的敬意和祈求。
整个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崇拜,也是皇权的一种展示,通过严格的礼仪和庄重的仪式,加强了皇帝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同时,这些仪式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重要资料。
此外,文中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如《思成之曲》和《肃宁之曲》,不仅增添了仪式的庄严气氛,也展示了古代中国音乐和舞蹈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中国宗庙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也是对古代中国文化、宗教和艺术的一次深刻展示。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礼仪文化和艺术成就。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和礼仪,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之情。文中提到的‘受胙’、‘黍稷饭笾’、‘镇圭’等物品和仪式,都是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
文中提到的‘斋戒’仪式,要求参与者在祭祀前保持身心洁净,这不仅是对神灵的尊敬,也是对自身道德的严格要求。这种仪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的虔诚和对道德的重视。
祭祀仪式中的音乐,如‘宫县乐’和‘保成之曲’,不仅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音乐文化的体现。这些音乐在祭祀中起到了营造庄严氛围、增强仪式感的作用。
文中还提到了‘三献官’、‘太庙’等官职和场所,这些都是古代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官职和场所的设置,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祭祀仪式的重视和对神灵的崇敬。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和礼仪,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和音乐文化。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各个环节,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崇敬和对礼仪的重视。祭祀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统治者展示了自己的权威和合法性,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文中提到的各种乐器和乐曲,如宫县乐、无射宫《肃宁之曲》、夹钟宫《肃宁之曲》等,反映了古代音乐在祭祀仪式中的重要作用。音乐不仅是表达敬意的手段,也是营造庄重氛围的工具。通过这些乐曲,祭祀仪式变得更加神圣和庄严。
祭祀仪式中的各种器具,如瓒、爵、黄彝、牺尊等,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象征权力的符号。这些器具的制作和使用,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统治者的奢华生活。同时,这些器具的使用也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秩序和规范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各种官员,如礼直官、初献官、司尊彝、良酝令等,展示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复杂性和组织性。这些官员各司其职,确保仪式顺利进行。通过这种分工合作,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更是一种政治和社会活动。
祭祀仪式中的各个环节,如盥洗、酌献、祼鬯、馈食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清洁和礼仪的重视。通过这些环节,祭祀者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意,也展示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地位。这种对礼仪的重视,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全面展示。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感受到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之情。祭祀仪式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盥洗和爵洗象征着洁净和尊重,茅苴的使用则象征着祭祀的纯洁和神圣。三献礼的分阶段进行,体现了对神灵的极度尊敬和虔诚。
影堂的设立和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影堂不仅是供奉祖先画像或雕像的地方,更是家族和国家历史记忆的载体。通过祭祀活动,后人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也强化了家族和国家的凝聚力。
文中提到的玉册和玉宝,是古代祭祀和封赏仪式中的重要物品,象征着权力和神圣。这些物品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太庙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其祭祀活动的规模和仪式都极为隆重。通过祭祀活动,皇帝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也强化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太庙的祭祀活动,是古代中国政治和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禧院的设立和改革,反映了元代对祭祀事务的重视和管理。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影堂的祭祀事务,元代政府不仅加强了对祭祀活动的控制,也体现了对祖先崇拜的重视。泰禧院的改革,是元代政治和宗教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也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之情。通过祭祀活动,古代中国人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也强化了家族和国家的凝聚力。这些祭祀活动,是古代中国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