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九-原文
行事执事官位于中书省。太尉南向,监祭御史位二于其西,东向,监礼博士位二于其东,西向,俱北上。
司徒、亚献、终献位于其南,北向。次助奠,稍却。
次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司尊彝、良酝令、太社令、廪牺令、光禄丞、大乐令、太社丞。
次读祝官、奉爵官、太祝、祝史、奉礼郎、协律郎、司天生、诸执事斋郎。
每等异位重行,俱北向,西上。
赞者引行事执事官各就位,立定。
礼直官引太尉、初献就位,读誓曰:“某年某月某日上戊日,祭于太社太稷,各扬其职,其或不敬,国有常刑。”
散斋二日,宿于正寝,致斋一日于祠所。
散斋日治事如故,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字,不决罚罪人,不与秽恶事。
致斋日,惟祭事得行,其余悉禁。
凡与祭之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
七品以下官先退,余官对拜。
守壝门兵卫与大乐工人,俱清斋一日。
行礼官,前期习仪于祠所。
三曰陈设。前期三日,所司设三献以下行事执事官次于斋房之内,又设馔幕四于西神门之外,稍南,西向,北上。
今有馔幕殿在西壝门外,近北,南向。陈设如仪。
前祭二日,所司设兵卫,各以其方色器服守卫壝门,每门二人,每隅一人。
大乐令帅其属设登歌之乐于两坛上,稍北,南向。
磬虡在东,钟虡在西,柷一在钟虡南稍东,敔一在磬虡南稍西。
搏拊二,一在柷南,一在敔南,东西相向。
歌工次之,余工位在县后。
其匏竹者位于坛下,重行南向,相对为首。
太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为瘗坎二于壬地,方深足以容物,南出陛。
前祭一日,司天监、太社令帅其属升,设太社、太稷神座各于坛上,近南,北向。
设后土神座于太社神座之左,后稷神座于太稷神座之左,俱东向。
席皆以莞,裀褥如币之色,设神位版各于座首。
奉礼郎设三献官位于西神门之内道南,亚献、终献位稍却。
司徒位道北,太常卿、光禄卿次之,稍却。
司天监、光禄丞又次之。
太社令、大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太社丞、读祝官、奉爵官、太祝以次位于其北,诸执事者及祝史、斋郎位于其后。
每等异位重行,俱东向,南上。
又设监祭御史位二,监礼博士位二,于太社坛子陛之东北,俱东向,南上。
设奉礼郎位于稷坛之西北隅,赞者位于东北隅,俱东向。
协律郎位二,于各坛上乐虡东北,俱南向。
太乐令位于两坛乐虡之间南向,司尊彝位于酌尊所,俱南向。
设望瘗位于坎之南,北向。
又设牲榜于西神门外,东向。
诸太祝位于牲西,祝史次之,东向。
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位在南,北向,东上。
监祭、监礼位于太常卿之东稍却,俱北向,东上。
廪牺令位于牲东北,南向。
又设礼馔于牲东,设省馔于礼馔之北,今有省馔殿设位于其北,东西相向,南上。
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位于西,东向,监祭、监礼位于东,西向,俱南上,礼部设版案各于神位之侧,司尊彝、奉礼郎帅执事者设玉币篚于酌尊所。
次设笾豆之位,每位各笾十、豆十、簠二、簋二、鉶三、俎五、盘一。
又各设笾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于馔幕内。
毛血别置一豆。
设尊罍之位,社稷正位各太尊二、著尊二、牺尊二、山罍二,于坛上酉陛之西北隅,南向,东上。
设配位各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之西,俱南向,东上。
又设正位各象尊二、壶尊二、山罍二,于坛下子陛之东,南向,东上。
配位各壶尊二、山罍二,在卯陛之南,西向,南上。
又设洗位二,于各坛子陛之西北,南向。
篚在洗东北肆,执罍篚者各位于其后。
祭日丑前五刻,司天监、太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正配位神位版于坛上。
又陈玉币,正位礼神之玉一,两圭有邸,置于匣。
正配位币皆以玄,各长一丈八尺,陈于篚。
太祝取瘗玉加于币,实于篚,瘗玉以玉石为之,及礼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
光禄卿帅其属,入实笾豆簠簋。
每位笾三行,以右为上。
第一行,干橑在前,干枣、形盐、鱼鱐次之。
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实、干桃次之。
第三行,菱在前,芡、栗次之。
豆三行,以左为上。
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菁菹次之。
第二行,韭菹在前,鱼醢、兔醢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臡、醓醢次之。
簠实以稻粱,簋实以黍稷,鉶实以羹。
良酝令帅其属,入实尊罍。
正位太尊为上,实以泛齐,著尊实以醴齐,牺尊实以盎齐,象尊实以醍齐,壶尊实以沈齐,山罍实以三酒。
配位著尊为上,实以泛齐,牺尊实以醴齐,象尊实以盎齐,壶尊实以醍齐,山罍实以三酒。
凡齐之上尊实以明水,酒之上尊实以玄酒,酒齐皆以尚酝代之。
太常卿设烛于神座前。
四曰省牲器。前期一日午后八刻,诸卫之属禁止行人。
未后二刻,太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
司尊彝、奉礼郎帅执事者,以祭器入设于位。
司天监、太社令升,设神位版及礼神之玉币如仪。
俟告洁毕,权彻,祭日重设。
未后二刻,廪牺令与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太常卿、监祭、监礼、大官令于西神门外省牲位,立定。
礼直官引太常卿,赞者引监祭、监礼,入自西神门,诣太社坛,自西陛升,视涤濯于上,执事者皆举幂曰“洁”。
次诣太稷坛,如太社之仪讫,降复位。
礼直官稍前曰“告洁毕,请省牲”,引太常卿稍前省牲讫,退复位。
次引廪牺令出班巡牲一匝,东向折身曰“充”,复位。
诸太祝俱巡牲一匝,上一员出班东向折身曰“腯”,复位。
礼直官稍前曰“省牲毕,请就省馔位”,引太常卿以下各就位,立定。
省馔毕,还斋所。
廪牺令与太祝、祝史以次牵牲诣厨,授大官令。
次引光禄卿以下诣厨省鼎镬,视涤溉毕,乃还斋所。
晡后一刻,大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以豆取血各置于馔幕。
祝史又取瘗血贮于盘,遂烹牲。
五曰奠玉币。
祭日丑前五刻,三献官以下行事执事官,各服其服。
有司设神位版,陈玉币,实笾豆簠簋尊罍。
俟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及彻去盖幂。
未明二刻,大乐令帅工人入,奉礼郎、赞者入就位,礼直官、赞者入就位。
礼直官、赞者分引监祭、监礼、诸太祝、祝史、斋郎及诸执事官,自西神门南偏门入,当太社坛北墉下,重行南向立,以东为上。
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监祭、监礼以下皆再拜。
次赞者分引各就坛上下位,祝史奉盘血,太祝奉玉币,由西阶升坛,各于尊所立。
次引监祭、监礼按视坛之上下,纠察不如仪者,退复位。
质明,礼直官、赞者各引三献以下行礼执事官入就位,皆由西神门南偏门以入。
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
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工鼓柷,乐作八成,偃麾,戛敔乐止。
礼直官引太常卿瘗血于坎讫,复位,祝史以盘还馔幕,以俟奉毛血豆。
奉礼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又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执事官各就坛上下位。
诸太祝各取玉币于篚,立于尊所。
礼直官引初献诣太社坛盥洗位,乐作,至位南向立,乐止。
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坛,乐作,升自北陛,至坛上,乐止。
诣太社神座前,南向立,乐作,搢笏跪。
太祝加玉于币,东向跪以授初献,初献受玉币奠讫,执笏俯伏兴,少退,再拜讫,乐止。
礼直官引初献降自北陛,诣太稷坛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
盥洗讫,升坛奠玉币,并如太社后土之仪。
奠毕,降自北陛,乐作,复位乐止。
初献奠玉币将毕,祝史各奉毛血豆立于西神门外,俟奠玉币毕,乐止。
祝史奉正位毛血入自中门,配位毛血入自偏门,至坛下,正位者升自北陛,配位者升自西陛,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各进奠于神位前,太祝、祝史俱退立于尊所。
六曰进熟。
初献既奠玉币,有司先陈鼎入于神厨,各在于镬右。
大官令出,帅进馔者诣厨,以匕升羊豕于镬,各实于一鼎,幂之。
祝史以扃对举鼎,有司执匕以从,各陈于馔幕内。
俟光禄卿出,帅其属实笾豆簠簋讫,乃去鼎之扃幂,匕加于鼎。
大官令以匕升羊豕,各载于俎,俟初献还位,乐止。
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所,帅进馔者各奉正配位之馔,大官令引以次自西神门入。
正位之馔入自中门,配位之馔入自偏门。
馔初入门,乐作,馔至陛,乐止。
祝史俱进,彻毛血豆,降自西陛以出。
正位之馔升自北陛,配位之馔升自西陛,诸太祝迎取于坛上,各跪奠于神座前讫,俯伏兴。
礼直官引司徒、大官令及进馔者,自西陛各复位。
诸太祝还尊所,赞者曰“太祝立茅苴于沙池”。
礼直官引初献官诣太社坛盥洗位,乐作,至位南向立,乐止。
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至位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坛,乐作,升自北陛,至坛上,乐止。
诣太社酌尊所,东向立,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者举幂,良酝令跪酌太尊之泛齐,乐作。
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太社神座前,南向立,搢笏跪。
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奠爵,执笏俯伏兴,少退立,乐止。
举祝官跪,对举祝版。
读祝官西向跪,读祝文。
读讫,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于案,兴。
初献再拜讫,乐止。
次诣后土氏酌尊所,东向立。
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司尊彝举幂,良酝令跪酌著尊之泛齐,乐作。
初献以爵授执事者,执笏诣后土神座前,西向立,搢笏跪。
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奠爵讫,执笏俯伏兴,少退立,乐止。
举祝官跪,对举祝版。
读祝官南向跪,读祝文。
读讫,俯伏兴,举祝官奠祝版于案,兴。
初献再拜讫,乐止。
降自北陛,诣太稷坛盥洗位,乐作,至位乐止。
盥洗升献并如太社后土之仪。
降自北陛,乐作,复位,乐止。
读祝、举祝官亦降复位。
亚献诣两坛盥洗升献,并如初献之仪。
终献盥洗升献,并如亚献之仪。
终献奠献毕,降复位,乐止,执事者亦复位。
太祝各进彻笾豆,乐作,卒彻乐止。
奉礼曰“赐胙,众官再拜”。
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讫,送神乐作,一成止。
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请诣望瘗位”,御史、博士从,乐作,至位北向立,乐止。
初在位官将拜,诸太祝各执篚进于神座前,取瘗玉及币,斋郎以俎载牲体并黍稷爵酒,各由其陛降,置于坎讫,赞者曰“可瘗”,东西各二人置土半坎。
礼直官进初献之左,曰“礼毕”,礼直官各引献官以次出。
礼直官引监祭、太祝以下执事官,俱复于坛北墉下,南向立定。
奉礼曰“再拜”,监祭以下皆再拜讫,出。
祝史、斋郎及工人以次出。
祝版燔于斋所。
光禄卿、监祭、监礼展视酒胙讫,乃退。
其告祭仪,告前三日,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官,各具公服,赴中书省受誓戒。
告前一日,省牲器。
告日质明,三献官以下诸执事各服其服,礼直官引监祭、监礼以下诸执事官入自北墉
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
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
成宗大德二年二月,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敕有司岁时与岳渎同祀。
郡县社稷
至元十年八月甲辰朔,颁诸路立社稷坛壝仪式。
十六年春三月,中书省下太常礼官,定郡县社稷坛壝、祭器制度、祀祭仪式,图写成书,名《至元州郡通礼》。
元贞二年冬,复下太常,议置坛于城西南二坛,方广视太社、太稷,杀其半。
壶尊二,笾豆皆八,而无乐。
牲用羊豕,余皆与太社、太稷同。
三献官以州长贰为之。
郡县宣圣庙
中统二年夏六月,诏宣圣庙及所在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
八月丁酉,命开平守臣释奠于宣圣庙。
成宗即位,诏曲阜林庙,上都、大都诸路府州县邑庙学、书院,赡学土地及贡士庄田,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修完庙宇。
自是天下郡邑庙学,无不完葺,释奠悉如旧仪。
郡县三皇庙
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
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
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
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
岳镇海渎常祀
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
正月东岳、镇、海渎,土王日祀泰山于泰安州,沂山于益都府界,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界,大淮于唐州界。
三月南岳、镇、海渎,立夏日遥祭衡山,土王日遥祭会稽山,皆于河南府界,立夏日遥祭南海、大江于莱州界。
六月中岳、镇,土王日祀嵩山于河南府界,霍山于平阳府界。
七月西岳、镇、海渎,土王日祀华山于华州界,吴山于陇县界,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
十月北岳、镇、海渎,土王日祀恒山于曲阳县界,医巫闾于辽阳广宁路界,立冬日遥祭北海于登州界,济渎于济源县。
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
既有江南,乃罢遥祭。
风雨雷师
风、雨、雷师之祀,自至元七年十二月,大司农请于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东北郊;立夏后申日,祭雷、雨师于西南郊。
仁宗延祐五年,乃即二郊定立坛壝之制,其仪注阙。
武成王
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遣官,行三献礼。
古帝王庙
尧帝庙在平阳。
舜帝庙,河东、山东济南历山、濮州、湖南道州皆有之。
禹庙在河中龙门。
至元元年七月,龙门禹庙成,命侍臣持香致敬,有祝文。
十二年二月,立伏羲、女娲、舜、汤等庙于河中解州、洪洞、赵城。
十五年四月,修会川县盘古王祠,祀之。
二十四年闰二月,敕春秋二仲丙日,祀帝尧庙。
致和元年,礼部移太常送博士议,舜、禹之庙合依尧祠故事,每岁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司蠲洁致祭,官给祭物。
至顺元年三月,从太常奉礼郎薛元德言,彰德路汤阴县北故羑里城周文王祠,命有司奉祀如故事。
周公庙
周公庙在凤翔府岐山之阳。
天历二年六月,以岐阳庙为岐阳书院,设学官,春秋释奠周文宪王如孔子庙仪。
凡有司致祭先代圣君名臣,皆有牲无乐。
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
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
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
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
皇庆以来,岁遣使赍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铤,付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
祝文云:“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功臣祠
功臣之祠,惟故淮安忠武王立庙于杭,春秋二仲月次戊,祀以少牢,用笾豆簠簋,行酌献礼。
若魏国文正公许衡庙在大名,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庙在顺德、武昌者,皆岁时致祭。
自古帝王而下,祭器不用笾豆簠簋,仪非酌奠者,有司便服行礼,三上香奠酒而已。
大臣家庙
大臣家庙,惟至治初右丞相拜住得立五庙,同堂异室,而牲器仪式未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九-译文
负责祭祀的官员们在中书省集合。太尉面向南方,两位监祭御史站在他的西侧,面向东方,两位监礼博士站在他的东侧,面向西方,都位于北方。
司徒、亚献、终献站在太尉的南侧,面向北方。接下来是助奠官,稍微后退一些。
然后是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司尊彝、良酝令、太社令、廪牺令、光禄丞、大乐令、太社丞。
接下来是读祝官、奉爵官、太祝、祝史、奉礼郎、协律郎、司天生、以及各位执事斋郎。
每一级别的官员都站在不同的位置,排成多行,都面向北方,西侧为上。
引导者带领各位负责祭祀的官员各自就位,站定。
礼直官引导太尉和初献官就位,宣读誓词:“某年某月某日上戊日,祭祀太社太稷,各位要尽职尽责,若有怠慢不敬,国家有常法处置。”
散斋两天,住在正寝,致斋一天在祭祀场所。
散斋期间照常处理事务,但不参加丧事、探病,不奏乐,不签署刑杀文书,不处罚罪人,不参与污秽之事。
致斋期间,只进行祭祀活动,其他一切事务都禁止。
凡是参与祭祀的官员已经斋戒但缺席的,由其他官员代为执行。
七品以下的官员先退下,其余官员互相行礼。
守卫祭坛的士兵和乐工们,都要清斋一天。
负责行礼的官员,提前在祭祀场所练习仪式。
第三项是陈设。提前三天,负责的官员在斋房内为三献以下的官员安排位置,并在西神门外设置四个馔幕,稍微偏南,面向西方,北方为上。
现在有馔幕殿在西壝门外,靠近北方,面向南方。陈设按照仪式进行。
祭祀前两天,负责的官员安排士兵守卫祭坛,每门两人,每个角落一人。
大乐令带领他的下属在两坛上设置登歌乐器,稍微偏北,面向南方。
磬架在东侧,钟架在西侧,柷在钟架南侧稍微偏东,敔在磬架南侧稍微偏西。
搏拊两个,一个在柷的南侧,一个在敔的南侧,东西相对。
歌工排在后面,其他乐工的位置在县后。
吹奏匏竹乐器的乐工站在坛下,排成多行,面向南方,相对为首。
太社令带领他的下属清扫祭坛上下,在壬地挖两个瘗坎,大小足以容纳物品,南面有台阶。
祭祀前一天,司天监、太社令带领他们的下属登上祭坛,设置太社、太稷的神座在坛上,靠近南方,面向北方。
设置后土神座在太社神座的左侧,后稷神座在太稷神座的左侧,都面向东方。
席子都用莞草编织,垫子颜色与币帛相同,神位版放在座位前方。
奉礼郎设置三献官的位置在西神门内道路的南侧,亚献、终献官的位置稍微后退。
司徒的位置在道路北侧,太常卿、光禄卿依次排列,稍微后退。
司天监、光禄丞再依次排列。
太社令、大官令、良酝令、廪牺令、太社丞、读祝官、奉爵官、太祝依次排列在北侧,各位执事者及祝史、斋郎排在后面。
每一级别的官员都站在不同的位置,排成多行,面向东方,南方为上。
又设置两位监祭御史和两位监礼博士的位置在太社坛子陛的东北侧,都面向东方,南方为上。
设置奉礼郎的位置在稷坛的西北角,赞者的位置在东北角,都面向东方。
两位协律郎的位置在各坛上乐架的东北侧,都面向南方。
太乐令的位置在两坛乐架之间,面向南方,司尊彝的位置在斟酒的地方,都面向南方。
设置望瘗的位置在坎的南侧,面向北方。
又在西神门外设置牲榜,面向东方。
各位太祝站在牲榜的西侧,祝史依次排列,面向东方。
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的位置在南侧,面向北方,东方为上。
监祭、监礼的位置在太常卿的东侧稍微后退,都面向北方,东方为上。
廪牺令的位置在牲榜的东北侧,面向南方。
又在牲榜的东侧设置礼馔,在礼馔的北侧设置省馔,现在有省馔殿设在北侧,东西相对,南方为上。
太常卿、光禄卿、大官令的位置在西侧,面向东方,监祭、监礼的位置在东侧,面向西方,都南方为上,礼部在神位旁边设置版案,司尊彝、奉礼郎带领执事者在斟酒的地方设置玉币篚。
接下来设置笾豆的位置,每位各放十个笾、十个豆、两个簠、两个簋、三个鉶、五个俎、一个盘。
又在馔幕内各放一个笾、一个豆、一个簠、一个簋、三个俎。
毛血另外放在一个豆中。
设置尊罍的位置,社稷正位各放两个太尊、两个著尊、两个牺尊、两个山罍,在坛上酉陛的西北角,面向南方,东方为上。
设置配位各放两个著尊、两个牺尊、两个象尊、两个山罍,在正位酒尊的西侧,都面向南方,东方为上。
又在坛下子陛的东侧设置正位各放两个象尊、两个壶尊、两个山罍,面向南方,东方为上。
配位各放两个壶尊、两个山罍,在卯陛的南侧,面向西方,南方为上。
又在各坛子陛的西北侧设置两个洗位,面向南方。
篚在洗位的东北侧,执罍篚的人各自站在后面。
祭祀当天丑时前五刻,司天监、太社令各自穿上礼服,带领他们的下属登上祭坛,设置正配位的神位版在坛上。
又陈列玉币,正位礼神的玉是一块,两圭有邸,放在匣子里。
正配位的币都是玄色,各长一丈八尺,放在篚中。
太祝取瘗玉加在币上,放在篚中,瘗玉用玉石制成,和礼神的玉一起放在神座前。
光禄卿带领他的下属,摆放笾豆簠簋。
每位笾分三行,以右侧为上。
第一行,干橑在前,干枣、形盐、鱼鱐依次排列。
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实、干桃依次排列。
第三行,菱在前,芡、栗依次排列。
豆分三行,以左侧为上。
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菁菹依次排列。
第二行,韭菹在前,鱼醢、兔醢依次排列。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臡、醓醢依次排列。
簠里放稻粱,簋里放黍稷,鉶里放羹。
良酝令带领他的下属,斟满尊罍。
正位太尊为上,斟满泛齐,著尊斟满醴齐,牺尊斟满盎齐,象尊斟满醍齐,壶尊斟满沈齐,山罍斟满三酒。
配位著尊为上,斟满泛齐,牺尊斟满醴齐,象尊斟满盎齐,壶尊斟满醍齐,山罍斟满三酒。
凡是齐的上尊斟满明水,酒的上尊斟满玄酒,酒齐都用尚酝代替。
太常卿在神座前设置蜡烛。
第四项是省牲器。祭祀前一天午后八刻,各卫的士兵禁止行人通行。
未时后二刻,太社令带领他的下属,清扫祭坛上下。
司尊彝、奉礼郎带领执事者,将祭器摆放在指定位置。
司天监、太社令登上祭坛,按照仪式设置神位版和礼神的玉币。
等到告洁仪式结束后,暂时撤下,祭祀当天重新设置。
未时后二刻,廪牺令和各位太祝、祝史将牲口带到指定位置,礼直官、赞者分别引导太常卿、监祭、监礼、大官令到西神门外的省牲位,站定。
礼直官引导太常卿,赞者引导监祭、监礼,从西神门进入,前往太社坛,从西陛登上,检查洗涤情况,执事者都举起幂说“洁”。
接着前往太稷坛,按照太社的仪式完成后,回到原位。
礼直官稍微上前说“告洁完毕,请检查牲口”,引导太常卿稍微上前检查牲口后,回到原位。
接着引导廪牺令出列巡视牲口一圈,面向东方鞠躬说“充”,回到原位。
所有的太祝都巡视了一圈祭牲,其中一位出列向东鞠躬说“腯”,然后回到原位。
礼直官稍微向前说“检查祭牲完毕,请到检查祭品的位置”,引导太常卿以下的人各自就位,站定。
检查祭品完毕,回到斋戒的地方。
廪牺令与太祝、祝史依次牵着祭牲到厨房,交给大官令。
接着引导光禄卿以下的人到厨房检查鼎镬,看洗涤是否完毕,然后回到斋戒的地方。
下午三点,大官令带领宰人用鸾刀割祭牲,祝史用豆取血各自放在祭品幕布上。
祝史又取瘗血存放在盘子里,然后烹煮祭牲。
第五项是奠玉币。
祭祀日丑时前五刻,三献官以下的执事官,各自穿上礼服。
有司设置神位版,陈列玉币,装满笾豆簠簋尊罍。
等待监祭、监礼检查祭坛上下,并撤去覆盖物。
天未亮二刻,大乐令带领乐工进入,奉礼郎、赞者进入各自的位置,礼直官、赞者进入各自的位置。
礼直官、赞者分别引导监祭、监礼、各位太祝、祝史、斋郎及各位执事官,从西神门南偏门进入,站在太社坛北墙下,排成两行面向南站立,以东为上。
奉礼说“再拜”,赞者传达,监祭、监礼以下的人都再拜。
接着赞者分别引导各自到祭坛上下位置,祝史捧着盘血,太祝捧着玉币,从西阶登上祭坛,各自站在尊位。
接着引导监祭、监礼检查祭坛上下,纠正不符合礼仪的人,退回到原位。
天亮时,礼直官、赞者各自引导三献以下的执事官进入各自的位置,都从西神门南偏门进入。
礼直官走到初献的左边,说“有司已经准备好,请开始行事”,然后回到原位。
协律郎跪下,俯伏举麾起,乐工敲柷,音乐响起八成,放下麾,戛敔音乐停止。
礼直官引导太常卿将瘗血埋在坎中完毕,回到原位,祝史将盘子放回祭品幕布,等待奉毛血豆。
奉礼说“众官再拜”,在场的人都再拜。
又赞各位执事者各自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别引导执事官各自到祭坛上下位置。
各位太祝各自从篚中取出玉币,站在尊位。
礼直官引导初献到太社坛盥洗位,音乐响起,到位置面向南站立,音乐停止。
插笏,洗手,擦手,执笏到祭坛,音乐响起,从北阶登上祭坛,到祭坛上,音乐停止。
到太社神座前,面向南站立,音乐响起,插笏跪下。
太祝将玉加在币上,面向东跪下交给初献,初献接受玉币奠下,执笏俯伏起,稍微后退,再拜完毕,音乐停止。
礼直官引导初献从北阶下来,到太稷坛盥洗位,音乐响起,到位置音乐停止。
盥洗完毕,登上祭坛奠玉币,和太社后土的仪式一样。
奠下完毕,从北阶下来,音乐响起,回到原位音乐停止。
初献奠玉币即将完毕,祝史各自捧着毛血豆站在西神门外,等待奠玉币完毕,音乐停止。
祝史捧着正位毛血从中门进入,配位毛血从偏门进入,到祭坛下,正位者从北阶登上,配位者从西阶登上,各位太祝在祭坛上迎接,各自进奠在神位前,太祝、祝史都退到尊位。
第六项是进熟。
初献奠玉币后,有司先将鼎放入神厨,各自放在镬的右边。
大官令出来,带领进馔者到厨房,用匕将羊豕从镬中取出,各自放入一个鼎中,盖上盖子。
祝史用扃对举鼎,有司执匕跟随,各自陈列在祭品幕布内。
等待光禄卿出来,带领他们装满笾豆簠簋完毕,然后去掉鼎的扃幂,匕放在鼎上。
大官令用匕将羊豕取出,各自放在俎上,等待初献回到原位,音乐停止。
礼直官引导司徒出来到祭品所,带领进馔者各自捧着正配位的祭品,大官令引导依次从西神门进入。
正位的祭品从中门进入,配位的祭品从偏门进入。
祭品刚进门,音乐响起,祭品到台阶,音乐停止。
祝史都上前,撤去毛血豆,从西阶下来出去。
正位的祭品从北阶登上,配位的祭品从西阶登上,各位太祝在祭坛上迎接,各自跪下奠在神座前完毕,俯伏起。
礼直官引导司徒、大官令及进馔者,从西阶各自回到原位。
各位太祝回到尊位,赞者说“太祝在沙池中立茅苴”。
礼直官引导初献官到太社坛盥洗位,音乐响起,到位置面向南站立,音乐停止。
插笏,洗手,擦手,执笏到爵洗位,到位置面向南站立,插笏,洗爵、擦爵,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到祭坛,音乐响起,从北阶登上祭坛,到祭坛上,音乐停止。
到太社酌尊位,面向东站立,执事者将爵交给初献,初献插笏执爵,司尊举起幂,良酝令跪下酌太尊的泛齐,音乐响起。
初献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到太社神座前,面向南站立,插笏跪下。
执事者将爵交给初献,初献执爵三次祭酒,奠下爵,执笏俯伏起,稍微后退站立,音乐停止。
举祝官跪下,对举祝版。
读祝官面向西跪下,读祝文。
读完,俯伏起,举祝官将祝版放在案上,起立。
初献再拜完毕,音乐停止。
接着到后土氏酌尊位,面向东站立。
执事者将爵交给初献,初献插笏执爵,司尊彝举起幂,良酝令跪下酌著尊的泛齐,音乐响起。
初献将爵交给执事者,执笏到后土神座前,面向西站立,插笏跪下。
执事者将爵交给初献,初献执爵三次祭酒,奠下爵完毕,执笏俯伏起,稍微后退站立,音乐停止。
举祝官跪下,对举祝版。
读祝官面向南跪下,读祝文。
读完,俯伏起,举祝官将祝版放在案上,起立。
初献再拜完毕,音乐停止。
从北阶下来,到太稷坛盥洗位,音乐响起,到位置音乐停止。
盥洗升献和太社后土的仪式一样。
从北阶下来,音乐响起,回到原位,音乐停止。
读祝、举祝官也下来回到原位。
亚献到两坛盥洗升献,和初献的仪式一样。
终献盥洗升献,和亚献的仪式一样。
终献奠献完毕,回到原位,音乐停止,执事者也回到原位。
各位太祝各自上前撤去笾豆,音乐响起,撤完音乐停止。
奉礼说“赐胙,众官再拜”。
赞者传达,在场的人都再拜完毕,送神音乐响起,一成停止。
礼直官走到初献的左边,说“请到望瘗位”,御史、博士跟随,音乐响起,到位置面向北站立,音乐停止。
初在位官将要拜,各位太祝各自拿着篚到神座前,取出瘗玉和币,斋郎用俎载着牲体和黍稷爵酒,各自从台阶下来,放在坎中完毕,赞者说“可以埋”,东西各两人放土半坎。
礼直官走到初献的左边,说“礼毕”,礼直官各自引导献官依次出去。
礼直官引导监祭、太祝以下的执事官,都回到祭坛北墙下,面向南站立。
奉礼说“再拜”,监祭以下的人都再拜完毕,出去。
祝史、斋郎及乐工依次出去。
祝版在斋所焚烧。
光禄卿、监祭、监礼检查酒胙完毕,然后退下。
告祭的仪式,告祭前三天,三献官以下的各位执事官,各自穿上公服,到中书省接受誓戒。
告祭前一天,检查祭牲和器具。
告祭日天亮时,三献官以下的各位执事各自穿上礼服,礼直官引导监祭、监礼以下的各位执事官从北墙进入。
圣帝,指的是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
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为灵源弘济王,淮渎为长源溥济王,济渎为清源善济王,东海为广德灵会王,南海为广利灵孚王,西海为广润灵通王,北海为广泽灵佑王。
成宗大德二年二月,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命令有关部门每年按时与岳渎一同祭祀。
郡县社稷
至元十年八月初一,颁布各路建立社稷坛的仪式。
十六年春季三月,中书省下令太常礼官,制定郡县社稷坛、祭器制度、祭祀仪式,编绘成书,名为《至元州郡通礼》。
元贞二年冬季,再次下令太常,商议在城西南设立两座坛,大小与太社、太稷相同,但规模减半。
壶尊两个,笾豆各八个,但没有音乐。
祭祀用羊和猪,其余与太社、太稷相同。
三献官由州长和副职担任。
郡县宣圣庙
中统二年夏季六月,诏令宣圣庙及所在书院有关部门,每年按时祭祀,每月初一举行释奠礼。
八月丁酉,命令开平守臣在宣圣庙举行释奠礼。
成宗即位后,诏令曲阜林庙,上都、大都各路府州县邑的庙学、书院,赡学土地及贡士庄田,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修缮庙宇。
从此天下郡邑的庙学,无不修缮完好,释奠礼都按照旧仪式进行。
郡县三皇庙
元贞元年,首次命令郡县通祀三皇,如同宣圣释奠礼。
太皞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享,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享,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享。
黄帝的臣子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的,从祀于两庑。
有关部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由医师主持。
岳镇海渎常祀
至元三年夏季四月,制定每年祭祀岳镇海渎的制度。
正月祭祀东岳、镇、海渎,土王日祭祀泰山于泰安州,沂山于益都府界,立春日祭祀东海于莱州界,大淮于唐州界。
三月祭祀南岳、镇、海渎,立夏日遥祭衡山,土王日遥祭会稽山,皆于河南府界,立夏日遥祭南海、大江于莱州界。
六月祭祀中岳、镇,土王日祭祀嵩山于河南府界,霍山于平阳府界。
七月祭祀西岳、镇、海渎,土王日祭祀华山于华州界,吴山于陇县界,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
十月祭祀北岳、镇、海渎,土王日祭祀恒山于曲阳县界,医巫闾于辽阳广宁路界,立冬日遥祭北海于登州界,济渎于济源县。
祭祀官由当地守土官担任。
有了江南后,便取消了遥祭。
风雨雷师
风、雨、雷师的祭祀,自至元七年十二月,大司农请求在立春后丑日,于东北郊祭祀风师;立夏后申日,于西南郊祭祀雷师、雨师。
仁宗延祐五年,便在二郊定立坛壝的制度,但具体的仪式细节缺失。
武成王
武成王庙建在枢密院公堂的西侧,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每年春秋仲月的上戊日,用一只羊、一只猪、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派遣官员,举行三献礼。
古帝王庙
尧帝庙在平阳。
舜帝庙,河东、山东济南历山、濮州、湖南道州都有。
禹庙在河中龙门。
至元元年七月,龙门禹庙建成,命令侍臣持香致敬,有祝文。
十二年二月,在河中解州、洪洞、赵城建立伏羲、女娲、舜、汤等庙。
十五年四月,修缮会川县盘古王祠,进行祭祀。
二十四年闰二月,敕令春秋二仲月的丙日,祭祀帝尧庙。
致和元年,礼部移交给太常送博士商议,舜、禹的庙应依照尧祠的旧例,每年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关部门清洁祭祀,官府提供祭物。
至顺元年三月,听从太常奉礼郎薛元德的建议,彰德路汤阴县北故羑里城的周文王祠,命令有关部门按照旧例奉祀。
周公庙
周公庙在凤翔府岐山的南面。
天历二年六月,将岐阳庙改为岐阳书院,设立学官,春秋释奠周文宪王如同孔子庙的仪式。
凡有关部门祭祀先代圣君名臣,都有牲礼但没有音乐。
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
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中的,由当地有关部门主持祭祀。
只有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年间,因护海运有奇效,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名为灵慈。
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地,都有庙。
皇庆以来,每年派遣使者带着香火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铤,交给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
祝文说:“维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功臣祠
功臣的祠庙,只有故淮安忠武王在杭州立庙,春秋二仲月的次戊日,用少牢祭祀,使用笾豆簠簋,行酌献礼。
如魏国文正公许衡庙在大名,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庙在顺德、武昌的,都每年按时祭祀。
自古帝王以下,祭器不用笾豆簠簋,仪式不是酌奠的,有关部门便服行礼,三上香奠酒而已。
大臣家庙
大臣的家庙,只有至治初年右丞相拜住得以建立五庙,同堂异室,但牲器和仪式未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九-注解
太社太稷:太社和太稷是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重要场所。太社祭祀土地神,太稷祭祀谷物神,两者合称为社稷,象征国家的根本。
壝垣:壝垣是指围绕祭坛的围墙,用于界定祭祀区域,保持祭祀的神圣性和庄严性。
社坛:社坛是祭祀土地神的祭坛,通常用不同颜色的土筑成,象征五方五色。
稷坛:稷坛是祭祀谷物神的祭坛,与社坛相对,通常用黄土筑成,象征丰收和国家的安定。
瘗坎:祭祀后埋藏祭品的地方。
棂星门:棂星门是祭祀场所的门户,通常用于分隔内外祭祀区域,象征天界与人间的界限。
祝版:祝版是祭祀时用于书写祝文的木板,通常用楸木制成,象征祭祀的庄严和神圣。
玉币:祭祀用的玉器和丝织品。
牲齐:牲齐是祭祀时使用的牲畜和祭品,通常包括牛、羊、豕等,象征对神灵的供奉。
馔幕:馔幕是祭祀时用于存放祭品的帐篷,通常用黄罗幕装饰,象征祭祀的隆重和神圣。
太尉:古代官名,三公之一,负责军事事务。
监祭御史:负责监督祭祀仪式的官员。
监礼博士:负责监督礼仪的官员。
司徒:古代官名,三公之一,负责民政事务。
亚献:祭祀仪式中的第二献祭者。
终献:祭祀仪式中的最后献祭者。
太常卿:负责宗庙祭祀的官员。
光禄卿:古代负责祭祀宴飨的官员,掌管祭祀中的饮食事务。
大官令: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
司尊彝:负责祭祀器具的官员。
良酝令:负责酿造祭祀用酒的官员。
太社令:负责社稷祭祀的官员。
廪牺令:古代负责管理祭祀牺牲的官员。
光禄丞:光禄卿的副手。
大乐令:负责祭祀音乐的官员。
太社丞:太社令的副手。
读祝官:古代祭祀中负责宣读祝文的官员,向神灵传达祭祀者的祈愿。
奉爵官:负责献酒的官员。
太祝:古代祭祀活动中负责祝祷的官员,主要负责宣读祝文、主持祭祀仪式等。
祝史:古代祭祀中负责记录祝文和祭祀过程的官员。
奉礼郎:古代祭祀中负责礼仪的官员,确保祭祀仪式的顺利进行。
协律郎:古代负责祭祀音乐的官员,掌管祭祀中的音乐演奏。
司天生: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
斋郎:古代祭祀中负责斋戒和祭祀事务的官员。
礼直官:古代祭祀仪式中的礼仪官员,负责引导祭祀流程,确保礼仪的顺利进行。
散斋:祭祀前的初步斋戒。
致斋:祭祀前的严格斋戒。
壝门:祭祀场所的围墙门。
登歌:祭祀仪式中的一种音乐。
磬虡:悬挂磬的架子。
钟虡:悬挂钟的架子。
柷:古代打击乐器。
敔:古代打击乐器。
搏拊:古代打击乐器。
莞:一种草席。
裀褥:垫子。
币:祭祀用的丝织品。
笾豆:祭祀用的食器。
簠簋:祭祀用的食器。
鉶:祭祀用的食器。
俎:祭祀用的食器。
尊罍:祭祀用的酒器。
太尊:祭祀用的大酒器。
著尊:祭祀用的酒器。
牺尊:祭祀用的酒器。
象尊:一种形状似象的酒尊,常用于重要的祭祀仪式。
壶尊:祭祀用的酒器。
山罍:祭祀用的酒器。
洗位:祭祀中用于洗涤的地方。
篚:祭祀用的竹器。
牲榜:祭祀用的牲畜名单。
省牲:祭祀前对牺牲的检查,确保其符合祭祀的要求。
省馔:祭祀前对祭品的检查,确保其符合祭祀的要求。
鼎镬:古代烹饪器具,鼎用于煮肉,镬用于煮汤。
鸾刀:古代祭祀中用于宰杀牺牲的刀具,象征神圣与权威。
奠玉币:祭祀仪式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将玉器和币帛献给神灵,以示敬意。
三献官: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主要献祭官员,通常分为初献、亚献和终献。
瘗血:将祭祀中宰杀牺牲的血埋入地下,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太社坛: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祭坛,象征着国家的土地和农业。
太稷坛:古代祭祀谷神的祭坛,象征着国家的粮食和农业。
举祝官:古代祭祀中负责举起祝文的官员,象征对神灵的敬意。
望瘗位:祭祀仪式中观察瘗埋牺牲的位置,象征祭祀的完成。
搢笏:古代官员在朝会或祭祀时,将笏板插入腰带中,表示恭敬和准备行礼。
爵:古代的一种酒器,用于祭祀时盛酒。
涤爵:清洗酒器,表示对祭祀仪式的尊重和洁净。
拭爵:用布擦拭酒器,确保其干净无尘。
执事者:在祭祀仪式中负责具体事务的人员。
酒尊所:存放酒尊的地方,酒尊是古代盛酒的大型容器。
醴齐:一种甜酒,用于祭祀时献祭。
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尊号,表示对其至高无上的尊敬。
兖国公: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封号。
邹国公:孔子的弟子孟子的封号。
盥洗位:祭祀前洗手的地方,表示洁净。
帨手:用布擦手,保持手的清洁。
终献官:在祭祀仪式中最后献祭的官员。
分献官:在祭祀仪式中负责分献祭品的官员。
十哲:孔子的十位著名弟子,常被一同祭祀。
两庑:祭祀场所两侧的廊房,通常用于放置从祀的神位。
饮福受胙:祭祀结束后,参与者分享祭品,表示接受神灵的祝福。
太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最高规格的祭品,包括牛、羊、猪三牲。
岳镇海渎:指五岳、四镇、四海、四渎的神灵,古代中国的重要祭祀对象。
中统: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时间为1260年至1264年。
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另一个年号,时间为1264年至1294年。
天齐大生仁圣帝:东岳泰山的封号,表示对其至高无上的尊崇。
圣帝:指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是中国古代对中岳嵩山的神化称呼,象征着中央的权威和神圣。
江渎:指江河的神灵,古代认为江河有神灵主宰,故对其进行祭祀。
河渎:指黄河的神灵,黄河被视为中国的母亲河,其神灵受到特别尊崇。
淮渎:指淮河的神灵,淮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济渎:指济水的神灵,济水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之一。
东海:指东海的神灵,东海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东方的海洋神灵。
南海:指南海的神灵,南海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南方的海洋神灵。
西海:指西海的神灵,西海在中国古代被视为西方的海洋神灵。
北海:指北海的神灵,北海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北方的海洋神灵。
东镇沂山:指东方的镇山沂山,被视为东方的守护神。
南镇会稽山:指南方的镇山会稽山,被视为南方的守护神。
西镇吴山:指西方的镇山吴山,被视为西方的守护神。
北镇医巫闾山:指北方的镇山医巫闾山,被视为北方的守护神。
中镇霍山:指中央的镇山霍山,被视为中央的守护神。
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中国的重要祭祀对象,象征着国家的根本。
宣圣庙:指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被视为儒家文化的圣人。
三皇庙:指祭祀伏羲、神农、黄帝三位古代帝王的庙宇。
风雨雷师:指风神、雨神、雷神,古代中国的重要自然神灵。
武成王:指孙武子,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被尊为武成王。
古帝王庙:指祭祀古代帝王的庙宇,如尧、舜、禹等。
周公庙:指祭祀周公的庙宇,周公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
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指祭祀名山大川和忠臣义士的庙宇,象征着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
功臣祠:指祭祀功臣的庙宇,如淮安忠武王、魏国文正公等。
大臣家庙:指大臣家族的私人庙宇,用于祭祀祖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九-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元代祭祀太社太稷的仪式和场所布置,反映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复杂性和庄严性。太社太稷作为国家祭祀的核心,象征着土地和谷物的神圣性,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依赖。
文中提到的社坛和稷坛的建造方式,尤其是五色土的运用,反映了古代五行思想在祭祀中的体现。五色土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象征着天地五方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建筑方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
祭祀仪式中的各种器具和祭品,如玉币、牲齐、祝版等,展示了古代祭祀文化的丰富性和细致性。这些器具和祭品不仅是祭祀的工具,更是象征性的物品,代表着对神灵的尊敬和祈求。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祭祀仪式的流程,包括迎香、斋戒等环节,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元代祭祀仪式的记录,更是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深刻反映。它展示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太社太稷的仪式流程和官员职责,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和严谨。祭祀在古代中国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统治者展示了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崇,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文中提到的各种官员和他们的职责,展示了古代中国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分工的细致。每个官员在祭祀仪式中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位置,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严格规范和对秩序的重视。
祭祀仪式中的各种器具和供品,如笾豆、簠簋、尊罍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这些器具和供品的选择和摆放,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祭祀仪式的精心设计和对神明的虔诚。
祭祀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如登歌、柷、敔等,不仅是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音乐和舞蹈艺术的体现。这些音乐和舞蹈在祭祀仪式中起到了沟通神明、表达敬意的作用。
祭祀仪式中的斋戒和洁净要求,如散斋、致斋、省牲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祭祀仪式的严肃态度和对神明的敬畏。通过这些仪式,参与者净化身心,表达对神明的虔诚和敬意。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祭祀太社太稷的仪式流程和官员职责,还展示了古代中国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和严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仪式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敬畏和礼仪的严谨。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统治者展示了其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同时也强化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
文中提到的‘省牲’、‘省馔’等环节,体现了古代祭祀中对牺牲和祭品的严格要求。牺牲的选择和祭品的准备不仅是对神灵的敬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祭祀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奠玉币’、‘进熟’等,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象征着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祭祀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协律郎’和‘大乐令’负责祭祀中的音乐演奏,音乐不仅是祭祀的伴奏,更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通过音乐,祭祀者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同时也增强了祭祀仪式的庄严感和神圣感。
祭祀仪式中的‘三献官’分为初献、亚献和终献,象征着祭祀的逐步深入和完成。每一献都有其特定的仪式和象征意义,初献象征着祭祀的开始,亚献象征着祭祀的进行,终献则象征着祭祀的完成。通过三献,祭祀者逐步完成了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祭祀仪式中的‘瘗血’和‘望瘗位’环节,象征着祭祀的最终完成和对神灵的敬意。通过将牺牲的血埋入地下,祭祀者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象征了祭祀仪式的圆满结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也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敬畏和礼仪的严谨。通过祭祀,古代社会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意,也强化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祭祀仪式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和政治生活。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尤其是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祭祀仪式。文中提到的‘搢笏’、‘涤爵’、‘拭爵’等动作,体现了古代祭祀中对洁净和恭敬的重视。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礼仪进行,显示出古代中国对祭祀仪式的严谨态度。
文中提到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兖国公’、‘邹国公’等封号,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这些封号不仅是对他们学术贡献的认可,也是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尊崇。
祭祀仪式中的‘酒尊所’、‘象尊’、‘醴齐’等器物和酒类,展示了古代祭祀中对物质准备的重视。这些器物和酒类不仅是祭祀的必需品,也是表达对神灵敬意的重要载体。
文中还提到了‘终献官’、‘分献官’、‘十哲’等角色,显示了古代祭祀仪式的复杂性和分工明确的特点。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共同完成整个祭祀仪式。
最后,文中提到的‘岳镇海渎’祭祀,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神祇的崇拜。五岳、四镇、四海、四渎被视为重要的自然神祇,祭祀它们不仅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也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还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和对自然神祇的崇拜。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对各种神灵、山川、帝王、功臣等的祭祀制度,反映了元代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神灵的崇拜。通过对这些祭祀活动的描述,可以看出元代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
文中提到的各种神灵和山川,如五岳、四镇、四海、四渎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这些神灵和山川的祭祀活动,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统一的象征。
文中还提到了对孔子、周公、三皇等古代圣贤的祭祀,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圣贤的祭祀,元代政府试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对功臣和忠臣义士的祭祀,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忠诚和功绩的重视。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英雄的纪念,也是对忠诚和奉献精神的弘扬。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祭祀活动的描述,展现了元代政府在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多重考量。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这些祭祀活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