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三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三-原文

◎礼乐四

○郊祀乐舞

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二声钟,一声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五鼓两两相向蹲;六鼓稍前,开手立;七鼓退后,俯伏;八鼓举左手,收,左揖;九鼓举右手,收,右揖;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黄钟角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高呈手;三鼓两两相向蹲;四鼓举左手,收,左揖;五鼓举右手,收,右揖;六鼓稍前,开手;七鼓复位,正揖;八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九鼓复位立;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举左手,收,开手,正蹲;十四鼓举右手,收,开手,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簇徵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躬身;三鼓高呈手;四鼓举左手,收,左揖;五鼓举右手,收,右揖;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躬身;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俯伏;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姑洗羽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推左手,收,左揖;五鼓推右手,收,右揖;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伏,兴,仰视;十一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二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昊天上帝位酌献文舞,(崇德之舞。)《明成之曲》,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相顾蹲;三鼓复位,开手立;四鼓合手,正揖;五鼓举左手,收,左揖;六鼓举右手,收,右揖;七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八鼓复位,正揖;九鼓稍前,开手立;十鼓退后,俯伏;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推左手,收;十三鼓推右手,收;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皇地祇酌献,大吕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相向立;二鼓复位,正揖;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高呈手;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籥,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祖位酌献,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高呈手;六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七鼓复位,俯伏;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籥,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合手,正揖;十四鼓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亚献、酌献武舞,(定功之舞。)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相顾蹲;三鼓举左手,收;四鼓举右手,收;五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六鼓复位,相顾蹲;七鼓呈干戚;八鼓复位,按腰立;九鼓刺干戚;十鼓复位,推左手,收;十一鼓推右手,收;十二鼓稍前,开手立;十三鼓左右扬干戚;十四鼓复位,按腰,相顾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终献武舞,黄钟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二鼓退后,高呈手;三鼓复位,相顾蹲;四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五鼓复位,举左手,收;六鼓举右手,收;七鼓面向西,开手,正蹲;八鼓呈干戚;九鼓复位,按腰立;十鼓刺干戚;十一鼓两两相向立;十二鼓复位,左右扬干戚;十三鼓退后,相顾蹲;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宗庙乐舞

世祖至元三年,八室时享,文舞(武定文绥之舞。)降神,《来成之曲》九成。黄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次合手而立;二鼓正面高呈手,住;三鼓退后,收手蹲;四

身,受。终听三鼓。(止。)

睿宗第六室文舞,《明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二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稍前,开手立;三鼓退后,合手立;四鼓垂左手,相顾蹲;五鼓垂右手,相顾蹲;六鼓稍前,正面仰视立;七鼓舞左手,住,收右足,收手;八鼓舞右手,住,收左足,收手;九鼓两相向,合手而立;十鼓推左手,推右手;十一鼓皆举左右手;十二鼓正面高呈手,立;十三鼓退后,合手,俯身;十四鼓开手,高呈籥翟,相顾蹲;十五鼓正面稍前,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定宗第七室文舞,《熙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两相向,高呈手立;三鼓垂左手而右足应;四鼓垂右手而左足应;五鼓稍前,开手立,相顾蹲;六鼓退后,合手立,相顾蹲;七鼓举左手,住,收右足;八鼓举右手,住,收左足;九鼓推左手,左揖;十鼓推右手,右揖;十一鼓稍前,舞蹈;十二鼓退后,正揖;十三鼓稍前,开手相顾立;十四鼓退后,合手立;十五鼓稍前,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宪宗第八室文舞,《威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二鼓退后,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进前,舞蹈,次合手立;二鼓高呈手,住;三鼓举左手,右顾;四鼓举右手,左顾;五鼓推左手,右揖;六鼓推右手,左揖;七鼓两相向,交籥翟,立;八鼓正面归佾,合手立;九鼓稍前,舞蹈,收手立;十鼓退后,正揖;十一鼓俯身,正面揖;十二鼓高仰视;十三鼓垂左手;十四鼓垂右手;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亚献武舞,(内平外成之舞。)《顺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侧身开手,二鼓合手,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皆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二鼓按腰,相顾蹲;三鼓左右扬干戚,收手按腰;(右以象灭王罕。)四鼓稍退,舞蹈,按腰立;五鼓两两相向,按腰立;六鼓归佾,开手,蹲;七鼓面西,收手按腰立;八鼓侧身击干戚,收,立;(右以象破西夏。)九鼓正面归佾,躬身,次兴身立;十鼓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十一鼓左右推手,次按腰立;十二鼓跪左膝,叠手,呈干戚,住;(右以象克金国。)十三鼓收手,按腰,兴身立;十四鼓两相向而相顾,蹲;十五鼓正面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终献武舞,《顺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始听三鼓,一鼓侧身,开手立;二鼓合手,按腰;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进前,舞蹈,次按腰立;二鼓开手,正面蹲,收手按腰;三鼓面西,舞蹈,次按腰立;四鼓面南,左右扬干戚,收手按腰;五鼓侧身击干戚,收手按腰,立;(右以象收西域、定河南。)六鼓两两相向立;七鼓归佾,正面开手,蹲,收手按腰;八鼓东西相向,躬身,受;(右以象收西蜀、平南诏。)九鼓归佾,舞蹈,退后,次按腰立;十鼓推左右手,躬身,次兴身立;十一鼓进前,舞蹈,次按腰立;(右以象臣高丽、服交趾。)十二鼓两两相向,按腰蹲;十三鼓归佾,左右扬手,按腰立;十四鼓正面开手,俯视;十五鼓收手按腰,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泰定十室乐舞

迎神文舞,《思成之曲》。

黄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高呈手;三鼓举左手,收,左揖;四鼓举右手,收,右揖;五鼓退后,相顾蹲;六鼓两两相向立;七鼓复位,俯伏;八鼓举左手,开手,正蹲;九鼓举右手,开手,正蹲;十鼓稍前,开手立;十一鼓合手,退后,躬身;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交籥,正蹲;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大吕角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五鼓两两相顾蹲;六鼓稍前,开手立;七鼓复位,正揖;八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九鼓复位,正揖;十鼓举左手,收,左揖;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十二鼓伏,兴,仰视;十三鼓舞蹈,相向立;十四鼓复位,立;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太簇徵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躬身;三鼓高呈手;四鼓两两相向,交籥,正蹲;五鼓复位立;六鼓舞蹈,相向立;七鼓举左手,收,左揖;八鼓举右手,收,右揖;九鼓稍前,舞蹈;十鼓退后,俯伏;十一鼓稍前,开手立;十二鼓推左手,收;十三鼓推右手,收;十四鼓三叩头,拜舞;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应钟羽二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复位,正揖;三鼓高呈手;四鼓稍前,开手立;五鼓退后,躬身;六鼓推左手,收;七鼓推右手,收;八鼓舞蹈,相向立;九鼓复位,躬身;十鼓交籥,正蹲;十一鼓两两相向,开手

右手,收,右揖;

四鼓高呈手;

五鼓伏,兴,仰视;

六鼓两两相向蹲;

七鼓退后,俯伏;

八鼓复位,交籥,正蹲;

九鼓稍前,开手立;

十鼓复位,躬身;

十一鼓稍前,舞蹈;

十二鼓复位,正揖;

十三鼓舞蹈,两两相向立;

十四鼓三叩头,拜舞;

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亚献武舞,《肃宁之曲》,无射宫一成。

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

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

三鼓相顾蹲。

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

二鼓退后,相顾蹲;

三鼓高呈手;

四鼓左右扬干戚;

五鼓呈干戚;

六鼓复位,按腰立;

七鼓刺干戚;

八鼓两两相向,开手,正蹲;

九鼓复位,举左手,收;

十鼓举右手,收;

十一鼓稍前,开手立;

十二鼓退后,按腰立;

十三鼓左右扬干戚,相向立;

十四鼓复位,按腰,相顾蹲;

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终献武舞,《肃宁之曲》,无射宫一成。

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

二鼓合手,退后,按腰立;

三鼓相顾蹲。

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左右扬干戚;

二鼓退后,高呈手;

三鼓举左手,收;

四鼓举右手,收;

五鼓面向西,开手,正蹲;

六鼓复位,左右扬干戚;

七鼓躬身,受;

八鼓呈干戚;

九鼓复位,按腰立;

十鼓刺干戚;

十一鼓两两相向立;

十二鼓复位,按腰立;

十三鼓退后,相顾蹲;

十四鼓三叩头,拜舞;

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天历三年新制乐舞。

明宗酌献武舞,《永成之曲》,无射宫一成。

始听三鼓,一鼓合手稍前,开手立;

二鼓退后立;

三鼓相顾蹲。

三鼓毕,间声作,一鼓向前,舞蹈,相向立;

二鼓复位,三叩头,拜舞;

三鼓两两开手,正蹲;

四鼓复位,俯伏;

五鼓交籥,正蹲;

六鼓伏,兴,仰视;

七鼓躬身;

八鼓稍前,开手立;

九鼓复位,正揖,高呈手;

十鼓举左手,收,左揖;

十一鼓举右手,收,右揖;

十二鼓正揖;

十三鼓两两交籥,相揖;

十四鼓复位;

十五鼓躬身,受。终听三鼓。(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三-译文

礼乐第四部分

郊祀乐舞

降神文舞,名为《崇德之舞》,使用《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开始时敲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共三次,后面类似),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两声钟,一声鼓)。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第二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三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四鼓双手高举;第五鼓两人相对蹲下;第六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七鼓后退,俯身伏地;第八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九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十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十一鼓双手合拢,后退,躬身;第十二鼓伏地,起身,仰视;第十三鼓舞蹈,相对站立;第十四鼓回到原位,交叉持籥,正蹲;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黄钟角一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第二鼓双手高举;第三鼓两人相对蹲下;第四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五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六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第七鼓回到原位,正行礼;第八鼓两人相对,交叉持籥,正蹲;第九鼓回到原位站立;第十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十一鼓双手合拢,后退,躬身;第十二鼓伏地,起身,仰视;第十三鼓举起左手,收回,双手打开,正蹲;第十四鼓举起右手,收回,双手打开,正蹲;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太簇徵一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第二鼓回到原位,躬身;第三鼓双手高举;第四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五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六鼓两人相对,交叉持籥,正蹲;第七鼓回到原位,躬身;第八鼓舞蹈,相对站立;第九鼓回到原位,俯身伏地;第十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十一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十二鼓伏地,起身,仰视;第十三鼓舞蹈,相对站立;第十四鼓回到原位,交叉持籥,正蹲;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姑洗羽一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第二鼓回到原位,正行礼;第三鼓双手高举;第四鼓推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五鼓推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六鼓两人相对,交叉持籥,正蹲;第七鼓回到原位,俯身伏地;第八鼓舞蹈,相对站立;第九鼓回到原位,躬身;第十鼓伏地,起身,仰视;第十一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十二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十三鼓舞蹈,相对站立;第十四鼓回到原位,交叉持籥,正蹲;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昊天上帝位酌献文舞,名为《崇德之舞》,使用《明成之曲》,黄钟宫一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相对站立;第二鼓回到原位,相互对视蹲下;第三鼓回到原位,双手打开站立;第四鼓双手合拢,正行礼;第五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六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七鼓两人相对,交叉持籥,正蹲;第八鼓回到原位,正行礼;第九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十鼓后退,俯身伏地;第十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十二鼓推左手,收回;第十三鼓推右手,收回;第十四鼓三叩头,拜舞;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皇地祇酌献,大吕宫一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相对站立;第二鼓回到原位,正行礼;第三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四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五鼓双手高举;第六鼓两人相对,交叉持籥,正蹲;第七鼓回到原位,俯身伏地;第八鼓舞蹈,相对站立;第九鼓回到原位,躬身;第十鼓交叉持籥,正蹲;第十一鼓两人相对,双手打开,正蹲;第十二鼓伏地,起身,仰视;第十三鼓舞蹈,相对站立;第十四鼓三叩头,拜舞;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太祖位酌献,黄钟宫一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第二鼓回到原位,正行礼;第三鼓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第四鼓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第五鼓双手高举;第六鼓两人相对,交叉持籥,正蹲;第七鼓回到原位,俯身伏地;第八鼓舞蹈,相对站立;第九鼓回到原位,躬身;第十鼓交叉持籥,正蹲;第十一鼓两人相对,双手打开,正蹲;第十二鼓伏地,起身,仰视;第十三鼓双手合拢,正行礼;第十四鼓叩头,拜舞;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亚献、酌献武舞,名为《定功之舞》,黄钟宫一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按腰站立;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左右挥舞干戚;第二鼓后退,相互对视蹲下;第三鼓举起左手,收回;第四鼓举起右手,收回;第五鼓左右挥舞干戚,相对站立;第六鼓回到原位,相互对视蹲下;第七鼓展示干戚;第八鼓回到原位,按腰站立;第九鼓刺出干戚;第十鼓回到原位,推左手,收回;第十一鼓推右手,收回;第十二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十三鼓左右挥舞干戚;第十四鼓回到原位,按腰,相互对视蹲下;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终献武舞,黄钟宫一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双手合拢,后退,按腰站立;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左右挥舞干戚;第二鼓后退,双手高举;第三鼓回到原位,相互对视蹲下;第四鼓左右挥舞干戚,相对站立;第五鼓回到原位,举起左手,收回;第六鼓举起右手,收回;第七鼓面向西,双手打开,正蹲;第八鼓展示干戚;第九鼓回到原位,按腰站立;第十鼓刺出干戚;第十一鼓两人相对站立;第十二鼓回到原位,左右挥舞干戚;第十三鼓后退,相互对视蹲下;第十四鼓三叩头,拜舞;第十五鼓躬身,接受。最后敲三鼓结束。

宗庙乐舞

世祖至元三年,八室时享,文舞名为《武定文绥之舞》,降神时使用《来成之曲》九成。黄钟宫三成。开始时敲三鼓,第一鼓稍向前,双手打开站立;第二鼓后退,双手合拢;第三鼓相互对视蹲下。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稍向前,开始舞蹈,随后双手合拢站立;第二鼓正面双手高举,停住;第三鼓后退,收回双手蹲下;第四

身体,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睿宗第六室的文舞,《明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二声鼓后退,合手;第二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第二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三声鼓后退,合手站立;第四声鼓垂下左手,相互对视蹲下;第五声鼓垂下右手,相互对视蹲下;第六声鼓稍向前,正面仰视站立;第七声鼓舞动左手,停住,收起右脚,收手;第八声鼓舞动右手,停住,收起左脚,收手;第九声鼓两人相对,合手站立;第十声鼓推左手,推右手;第十一声鼓都举起左右手;第十二声鼓正面高举双手,站立;第十三声鼓后退,合手,俯身;第十四声鼓张开手,高举籥翟,相互对视蹲下;第十五声鼓正面稍向前,躬身,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定宗第七室的文舞,《熙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二声鼓后退,合手;第三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第二声鼓两人相对,高举双手站立;第三声鼓垂下左手,右脚相应;第四声鼓垂下右手,左脚相应;第五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相互对视蹲下;第六声鼓后退,合手站立,相互对视蹲下;第七声鼓举起左手,停住,收起右脚;第八声鼓举起右手,停住,收起左脚;第九声鼓推左手,向左揖;第十声鼓推右手,向右揖;第十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第十二声鼓后退,正揖;第十三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相互对视站立;第十四声鼓后退,合手站立;第十五声鼓稍向前,正面躬身,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宪宗第八室的文舞,《威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第二声鼓后退,合手;第三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向前,舞蹈,然后合手站立;第二声鼓高举双手,停住;第三声鼓举起左手,向右看;第四声鼓举起右手,向左看;第五声鼓推左手,向右揖;第六声鼓推右手,向左揖;第七声鼓两人相对,交叉籥翟,站立;第八声鼓正面归佾,合手站立;第九声鼓稍向前,舞蹈,收手站立;第十声鼓后退,正揖;第十一声鼓俯身,正面揖;第十二声鼓高仰视;第十三声鼓垂下左手;第十四声鼓垂下右手;第十五声鼓正面躬身,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亚献武舞,(内平外成之舞。)《顺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侧身张开手,第二声鼓合手,第三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都稍向前,舞蹈,然后按腰站立;第二声鼓按腰,相互对视蹲下;第三声鼓左右扬起干戚,收手按腰;(右以象征灭王罕。)第四声鼓稍退,舞蹈,按腰站立;第五声鼓两人相对,按腰站立;第六声鼓归佾,张开手,蹲下;第七声鼓面向西,收手按腰站立;第八声鼓侧身击干戚,收手,站立;(右以象征破西夏。)第九声鼓正面归佾,躬身,然后起身站立;第十声鼓稍向前,舞蹈,然后按腰站立;第十一声鼓左右推手,然后按腰站立;第十二声鼓跪左膝,叠手,呈干戚,停住;(右以象征克金国。)第十三声鼓收手,按腰,起身站立;第十四声鼓两人相对而相互对视,蹲下;第十五声鼓正面躬身,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终献武舞,《顺成之曲》,无射宫一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侧身,张开手站立;第二声鼓合手,按腰;第三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然后按腰站立;第二声鼓张开手,正面蹲下,收手按腰;第三声鼓面向西,舞蹈,然后按腰站立;第四声鼓面向南,左右扬起干戚,收手按腰;第五声鼓侧身击干戚,收手按腰,站立;(右以象征收西域、定河南。)第六声鼓两人相对站立;第七声鼓归佾,正面张开手,蹲下,收手按腰;第八声鼓东西相对,躬身,接受;(右以象征收西蜀、平南诏。)第九声鼓归佾,舞蹈,后退,然后按腰站立;第十声鼓推左右手,躬身,然后起身站立;第十一声鼓向前,舞蹈,然后按腰站立;(右以象征臣服高丽、服交趾。)第十二声鼓两人相对,按腰蹲下;第十三声鼓归佾,左右扬起手,按腰站立;第十四声鼓正面张开手,俯视;第十五声鼓收手按腰,躬身,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泰定十室乐舞

迎神文舞,《思成之曲》。

黄钟宫三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二声鼓合手,后退;第三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第二声鼓高举双手;第三声鼓举起左手,收手,向左揖;第四声鼓举起右手,收手,向右揖;第五声鼓后退,相互对视蹲下;第六声鼓两人相对站立;第七声鼓复位,俯伏;第八声鼓举起左手,张开手,正蹲;第九声鼓举起右手,张开手,正蹲;第十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十一声鼓合手,后退,躬身;第十二声鼓俯伏,起身,仰视;第十三声鼓舞蹈,相对站立;第十四声鼓复位,交叉籥,正蹲;第十五声鼓躬身,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大吕角二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第二声鼓合手,后退;第三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第二声鼓举起左手,收手,向左揖;第三声鼓举起右手,收手,向右揖;第四声鼓高举双手;第五声鼓两人相对蹲下;第六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七声鼓复位,正揖;第八声鼓两人相对,交叉籥,正蹲;第九声鼓复位,正揖;第十声鼓举起左手,收手,向左揖;第十一声鼓举起右手,收手,向右揖;第十二声鼓俯伏,起身,仰视;第十三声鼓舞蹈,相对站立;第十四声鼓复位,站立;第十五声鼓躬身,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太簇徵二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二声鼓合手,后退;第三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第二声鼓复位,躬身;第三声鼓高举双手;第四声鼓两人相对,交叉籥,正蹲;第五声鼓复位站立;第六声鼓舞蹈,相对站立;第七声鼓举起左手,收手,向左揖;第八声鼓举起右手,收手,向右揖;第九声鼓稍向前,舞蹈;第十声鼓后退,俯伏;第十一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十二声鼓推左手,收手;第十三声鼓推右手,收手;第十四声鼓三叩头,拜舞;第十五声鼓躬身,接受。最后听到三声鼓声。(停止。)

应钟羽二成。开始听到三声鼓声,第一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二声鼓合手,后退;第三声鼓相互对视蹲下。三声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声鼓稍向前,舞蹈;第二声鼓复位,正揖;第三声鼓高举双手;第四声鼓稍向前,张开手站立;第五声鼓后退,躬身;第六声鼓推左手,收手;第七声鼓推右手,收手;第八声鼓舞蹈,相对站立;第九声鼓复位,躬身;第十声鼓交叉籥,正蹲;第十一声鼓两人相对,张开手

右手收回,向右行礼;

第四鼓时高举双手;

第五鼓时俯身,起身,仰视;

第六鼓时两人相对蹲下;

第七鼓时后退,俯身;

第八鼓时回到原位,交叉持籥,正蹲;

第九鼓时稍向前,张开双手站立;

第十鼓时回到原位,躬身;

第十一鼓时稍向前,舞蹈;

第十二鼓时回到原位,正行礼;

第十三鼓时舞蹈,两人相对站立;

第十四鼓时三叩头,拜舞;

第十五鼓时躬身,接受。最后听三鼓。(结束。)

亚献武舞,《肃宁之曲》,无射宫一成。

开始听三鼓,第一鼓时稍向前,张开双手站立;

第二鼓时合手,后退,按腰站立;

第三鼓时相互对视蹲下。

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时稍向前,左右挥动干戚;

第二鼓时后退,相互对视蹲下;

第三鼓时高举双手;

第四鼓时左右挥动干戚;

第五鼓时展示干戚;

第六鼓时回到原位,按腰站立;

第七鼓时刺出干戚;

第八鼓时两人相对,张开双手,正蹲;

第九鼓时回到原位,举起左手,收回;

第十鼓时举起右手,收回;

第十一鼓时稍向前,张开双手站立;

第十二鼓时后退,按腰站立;

第十三鼓时左右挥动干戚,相对站立;

第十四鼓时回到原位,按腰,相互对视蹲下;

第十五鼓时躬身,接受。最后听三鼓。(结束。)

终献武舞,《肃宁之曲》,无射宫一成。

开始听三鼓,第一鼓时稍向前,张开双手站立;

第二鼓时合手,后退,按腰站立;

第三鼓时相互对视蹲下。

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时稍向前,左右挥动干戚;

第二鼓时后退,高举双手;

第三鼓时举起左手,收回;

第四鼓时举起右手,收回;

第五鼓时面向西,张开双手,正蹲;

第六鼓时回到原位,左右挥动干戚;

第七鼓时躬身,接受;

第八鼓时展示干戚;

第九鼓时回到原位,按腰站立;

第十鼓时刺出干戚;

第十一鼓时两人相对站立;

第十二鼓时回到原位,按腰站立;

第十三鼓时后退,相互对视蹲下;

第十四鼓时三叩头,拜舞;

第十五鼓时躬身,接受。最后听三鼓。(结束。)

天历三年新制乐舞。

明宗酌献武舞,《永成之曲》,无射宫一成。

开始听三鼓,第一鼓时合手稍向前,张开双手站立;

第二鼓时后退站立;

第三鼓时相互对视蹲下。

三鼓结束后,间奏开始,第一鼓时向前,舞蹈,相对站立;

第二鼓时回到原位,三叩头,拜舞;

第三鼓时两人张开双手,正蹲;

第四鼓时回到原位,俯身;

第五鼓时交叉持籥,正蹲;

第六鼓时俯身,起身,仰视;

第七鼓时躬身;

第八鼓时稍向前,张开双手站立;

第九鼓时回到原位,正行礼,高举双手;

第十鼓时举起左手,收回,向左行礼;

第十一鼓时举起右手,收回,向右行礼;

第十二鼓时正行礼;

第十三鼓时两人交叉持籥,相互行礼;

第十四鼓时回到原位;

第十五鼓时躬身,接受。最后听三鼓。(结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三-注解

郊祀乐舞:古代祭祀天地神灵时所用的乐舞,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以柔美为主,武舞则表现力量与威严。

圜钟宫: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属于宫调之一,常用于庄重、神圣的场合。

黄钟角: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属于角调之一,音调较为高亢,常用于表现激昂的情感。

太簇徵: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徵调,属于十二律之一,音调较为平和,常用于表现和谐、安宁的情感。

姑洗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属于羽调之一,音调较为柔和,常用于表现哀思或宁静的情感。

昊天上帝: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最高神祇,被认为是宇宙的主宰,祭祀昊天上帝是古代帝王的重要礼仪。

皇地祇: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大地之神,与昊天上帝相对应,祭祀皇地祇是为了祈求大地的丰收与安宁。

太祖位:指古代帝王的先祖神位,祭祀太祖位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与追思。

亚献、终献: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亚献是第二次献祭,终献是最后一次献祭,通常伴随着乐舞的表演。

宗庙乐舞:古代祭祀祖先时所用的乐舞,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表现对祖先的敬仰,武舞则表现对祖先的守护。

鼓:在古代礼仪中,鼓是一种重要的乐器,用于指挥舞蹈和仪式的节奏。

开手立:舞蹈动作之一,指舞者双手张开站立。

合手:舞蹈动作之一,指舞者双手合拢。

相顾蹲:舞蹈动作之一,指舞者相互对视并蹲下。

舞蹈:指按照特定的节奏和动作进行的表演,常用于古代礼仪和庆典中。

高呈手:舞蹈动作之一,指舞者将双手高举。

推左手:舞者将左手向前推出的动作,常用于表达敬意或引导。

举右手:舞者将右手举起的动作,常用于表达敬意或引导。

俯身:舞者身体向前倾斜的动作,表现出谦卑和尊敬。

仰视:舞者抬头仰望的动作,表现出对神灵或尊者的崇敬。

籥翟:古代舞蹈中使用的道具,籥是一种管乐器,翟是一种羽毛装饰的舞具,常用于文舞中。

终听三鼓:舞蹈结束的信号,通常由三声鼓声表示。

文舞:古代祭祀或庆典时表演的一种舞蹈,通常伴随着音乐和歌唱,用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

武舞:古代宫廷舞蹈的一种,模拟战斗动作,常用于军事庆典或展示武力,动作刚劲有力。

无射宫: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宫调,属于五音之一,常用于庄重、肃穆的场合。

黄钟宫: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宫调,属于十二律之首,音调庄重,常用于祭祀、庆典等正式场合。

大吕角: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角调,属于十二律之一,音调较为激昂,常用于表现战斗或激烈情感。

应钟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羽调,属于十二律之一,音调较为轻快,常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感。

干戚:古代的一种兵器,干为盾,戚为斧,常用于武舞中,象征武力和威严。

佾:古代舞蹈中的一种队形,通常由八人组成,排列整齐,动作一致,象征礼仪和秩序。

交籥:舞蹈动作之一,指舞者手持籥(一种古代乐器)并相互交叉。

拜舞:古代祭祀或礼仪中的一种舞蹈动作,表示对神灵或尊长的敬意。

躬身:古代礼仪中的一种动作,表示尊敬和谦卑。

籥: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笛子,常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三-评注

《礼乐四》中的《郊祀乐舞》和《宗庙乐舞》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与敬畏。通过这些乐舞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与神圣。

首先,乐舞的调式选择体现了古代音乐与祭祀仪式的紧密联系。圜钟宫、黄钟角、太簇徵、姑洗羽等调式的使用,不仅展示了古代音乐的丰富性,还通过不同的音调传达了祭祀仪式中的不同情感。例如,圜钟宫的庄重与黄钟角的高亢,分别用于表现对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的敬仰与祈求。

其次,乐舞的动作设计极具象征意义。文舞中的开手、合手、退后、相顾蹲等动作,象征着对神灵的恭敬与谦卑;而武舞中的扬干戚、刺干戚等动作,则象征着对神灵的守护与力量的展示。这些动作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通过肢体语言传达了祭祀仪式中的精神内涵。

此外,乐舞的结构严谨,节奏分明。每一段乐舞都以三鼓为始,间声作为过渡,最终以三鼓结束,形成了完整的仪式流程。这种结构不仅使乐舞具有强烈的仪式感,还通过节奏的变化引导参与者进入祭祀的神圣氛围。

最后,乐舞的历史价值不可忽视。通过这些乐舞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祭祀仪式的具体流程和细节,这对于研究古代礼乐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乐舞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总的来说,《礼乐四》中的乐舞不仅是古代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艺术的珍贵遗产。它们通过音乐、动作和结构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礼仪舞蹈的各个动作和节奏,展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和庄重。通过这些动作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礼仪舞蹈的复杂性和精确性,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文中提到的‘鼓’不仅是节奏的指挥者,更是整个仪式的灵魂。鼓声的起伏变化,引导着舞者的动作和仪式的进程,体现了古代礼仪中对节奏和秩序的重视。

‘开手立’、‘合手’、‘相顾蹲’等动作,不仅仅是舞蹈的表现形式,更是古代礼仪中对和谐、协调和尊重的象征。这些动作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礼仪舞蹈中的秩序和规范。

‘高呈手’、‘推左手’、‘举右手’等动作,则进一步体现了对神灵或尊者的崇敬和敬意。这些动作的精确执行,反映了古代礼仪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俯身’和‘仰视’的动作,则表现了舞者对神灵或尊者的谦卑和崇敬。这些动作的交替出现,形成了礼仪舞蹈中的高低起伏,增强了仪式的庄重感和神圣感。

‘籥翟’作为一种古代乐器,其出现不仅丰富了礼仪舞蹈的音乐元素,更增添了仪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最后,‘终听三鼓’的结束方式,标志着整个仪式的圆满结束。这种结束方式,不仅是对仪式节奏的总结,更是对仪式庄重性和神圣性的再次强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礼仪舞蹈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庄重和神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礼仪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宫廷舞蹈的动作和节奏,展现了古代宫廷礼仪的庄重与严谨。文舞和武舞的区分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礼仪和武力的重视,文舞强调优雅和礼仪,武舞则强调力量和战斗精神。

舞蹈动作的描述非常细致,每一个动作都与鼓声紧密配合,体现了古代音乐与舞蹈的高度统一。鼓声不仅是节奏的引导,更是情感的传达,通过鼓声的变化,舞者的动作也随之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文舞中的‘籥翟’和武舞中的‘干戚’不仅是舞蹈道具,更是文化符号。籥翟象征着文治和礼仪,干戚则象征着武力和战斗。这些道具的使用,使得舞蹈不仅仅是动作的表现,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舞蹈中的队形变化,如‘佾’的排列,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秩序和礼仪的重视。舞者的动作整齐划一,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队形的变化不仅仅是舞蹈的表现,更是对社会秩序的象征。

音乐调式的选择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无射宫、黄钟宫、大吕角、太簇徵、应钟羽等调式的使用,使得舞蹈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调式对应不同的情感和场合,使得舞蹈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宫廷舞蹈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文化的深刻展现。通过舞蹈动作、音乐调式、道具使用等方面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宫廷礼仪的庄重与严谨,以及古代文化中对礼仪和武力的重视。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中文舞的表演过程,展现了古代礼仪的庄重与严谨。文舞作为一种祭祀舞蹈,其动作设计充满了象征意义,如‘开手立’象征开放与接纳,‘合手’象征团结与和谐,‘相顾蹲’则体现了舞者之间的默契与协调。

无射宫作为音乐背景,为整个舞蹈增添了庄重肃穆的氛围。无射宫的音调低沉而悠长,适合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能够有效地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使参与者感受到与神灵或祖先的沟通。

舞蹈动作的编排非常讲究节奏与顺序,如‘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这种有序的动作变化不仅展示了舞者的技艺,也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性。每一个动作都与鼓声紧密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使得整个舞蹈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听觉上的和谐。

此外,舞蹈中的‘高呈手’、‘交籥’、‘拜舞’等动作,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高呈手’象征着对神灵的崇敬与祈求,‘交籥’则体现了舞者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拜舞’则是对神灵或祖先的最高敬意。这些动作不仅仅是舞蹈的一部分,更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文舞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礼仪文化的一次深刻展示。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与神圣,感受到古人对神灵与祖先的崇敬之情。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研究古代舞蹈与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或礼仪中的武舞动作,展现了古代礼仪的庄重和严谨。武舞作为一种象征武力和威严的舞蹈,常用于祭祀或重大礼仪场合,旨在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对神灵或尊长的敬意。

文中提到的‘干戚’是武舞中的重要道具,象征着武力和威严。舞者通过扬干戚、刺干戚等动作,展现了武力的强大和威严的庄重。这些动作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武力和礼仪的重视。

‘无射宫’作为一种庄重的宫调,为武舞增添了肃穆的氛围。音乐的节奏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三鼓、间声等音乐节奏的变化,舞者的动作也随之变化,展现了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文中的‘拜舞’、‘躬身’等动作,体现了古代礼仪中的谦卑和尊敬。这些动作不仅是对神灵或尊长的敬意表达,也是对社会等级和秩序的维护。通过这些动作,古代社会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体现了‘礼’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交籥’、‘正揖’等动作,这些动作在礼仪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交籥’象征着和谐与团结,‘正揖’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这些动作的细致描述,反映了古代礼仪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武舞动作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礼仪文化的深刻展现。通过这些动作和音乐的结合,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庄重、肃穆以及对礼仪的重视。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5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