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一-原文
◎礼乐二
○制乐始末
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
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臣及礼册、乐器多存者,乞降旨收录。”
于是降旨,令各处管民官,如有亡金知礼乐旧人,可并其家属徙赴东平,令元措领之,于本路税课所给其食。
十一年,元措奉旨至燕京,得金掌乐许政、掌礼王节及乐工翟刚等九十二人。
十二年夏四月,始命制登歌乐,肄习于曲阜宣圣庙。
十六年,太常用许政所举大乐令苗兰诣东平,指授工人,造琴十张,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
宪宗二年三月五日,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法服、钟磬、笋虡、仪物肄习。
五月十三日,召太常礼乐人赴日月山。
八月七日,学士魏祥卿、徐世隆,郎中姚枢等,以乐工李明昌、许政、吴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赵德等五十余人,见于行宫。
帝问制作礼乐之始,世隆对曰:“尧、舜之世,礼乐兴焉。”
时明昌等各执钟、磬、笛、箫、篪、埙、巢笙,于帝前奏之,曲终,复合奏之,凡三终。
十一日,始用登歌乐祀昊天上帝于日月山。
祭毕,命驿送乐工还东平。
三年,时世祖居潜邸,命勾当东平府公事宋周臣兼领大乐礼官、乐工人等,常令肄习,仍令万户严忠济依已降旨存恤。
六年夏五月,世祖以潜邸次滦州,下教命严忠济督宋周臣以所得礼乐旧人肄习,宜如故事勉行之,毋忽。
冬十有一月,敕乐工老不堪任事者,以子孙代之,不足者,以他户补之。
中统元年春正月,命宣抚廉希宪等,召太常礼乐人至燕京。
夏六月,命许唐臣等制乐器、公服、法服,秋七月七日,工毕。
十一日,用新制雅乐,享祖宗于中书省。
礼毕,赐预祭官及礼乐人百四十九人钞有差。
八月,命太常礼乐人复还东平。
二年秋九月,敕太常少卿王镛领东平乐工,常加督视肄习,以备朝廷之用。
五年,太常寺言:“自古帝王功成作乐,乐各有名,盛德形容,于是乎在。伏睹皇上践阼以来,留心至治,声名文物,思复承平之旧,首敕有司,修完登歌、宫县、八佾乐舞,以备郊庙之用。若稽古典,宜有徽称。谨案历代乐名,黄帝曰《咸池》、《龙门》、《大卷》、少昊《大渊》,颛顼《六茎》,高辛《五英》,唐尧《大咸》、《大章》,虞舜《大韶》,夏禹《大夏》,商汤《大濩》,周武《大武》。降及近代,咸有厥名,宋总名曰《大晟》,金总名曰《大和》。今采舆议,权以数名,伏乞详定。曰《大成》,按《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诗》云‘展也大成’。曰《大明》,按《白虎通》言‘如唐尧之德,能大明天人之道’。曰《大顺》,《易》曰‘天之所助者顺’,又曰‘顺乎天而应乎人’。曰《大同》,《乐记》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运》曰‘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之谓大同’。曰《大豫》,《易》曰‘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中书省遂定名曰《大成之乐》,乃上表称贺。
表曰:“离日中天,已睹文明之化;豫雷出地,又闻正大之音。神人以和,祖考来格。钦惟皇帝陛下,润色洪业,游意太平,爰从龙邸之潜,久敬凤仪之奏。及登宝位,申命鼎司,谓虽陈堂上之登歌,而尚阙庭前之佾舞。方严禋祀,当备声容。属天语之一宣,乃春官之毕会。臣等素无学术,徒有汗颜。聿求旧署之师工,仍讨累朝之典故。按图索器,永言和声,较钟律于积黍之中,续琴调于绝弦之后。金而模,石而琢,虡斯竖,笋斯横,合八音而克谐,阅三岁而始就。列文武两阶之干羽,象帝王四面之宫庭,一洗哇淫之声,可谓盛大之举。既完雅器,未锡嘉名。盖闻轩、昊以来,俱有《咸》、《云》之号,《茎》、《英》、《章》、《韶》以象德,《夏》、《濩》、《武》、《勺》以表功。洪惟国朝,诞受天命,地大物巨,人和岁丰。宜符古记之文,称曰《大成之乐》。汉庭聚议,作章敢望于一夔;舜殿鸣弦,率舞愿观于百兽。”
至元元年冬十有一月,括金乐器散在寺观民家者。
先是,括到燕京钟、磬等器,凡三百九十有九事,下翟刚辨验给价。
至是,大兴府又以所括钟、磬乐器十事来进。
太常因言:“亡金散失乐器,若止于燕京拘括,似为未尽,合于各路各观民家括之,庶省铸造。”
于是奏檄各道宣慰司,括到钟三百六十有七,磬十有七,錞一,送于太常。
又中都、宣德、平滦、顺天、河东、真定、西京、大名、济南、北京、东平等处,括到大小钟、磬五百六十有九,其完者,景钟二,镈钟十六,大声钟十,中声钟一,小声钟二十有七,编钟百五十有五,编磬七;其不完者,景钟四,镈钟二十有三,大声钟十有三,中声钟一,小声钟四十有五,编钟二百五十有一,编磬十有四。
三年,初用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于太庙。
先是,东平万户严忠范奏:“太常登歌乐器乐工已完,宫县乐、文武二舞未备,凡用人四百一十二,请以东平漏籍户充之,合用乐器,官为置备。”
制可,命中书省臣议行。
于是中书命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监,于兴禅寺置局,委官杨天祐、太祝郭敏董其事,大乐正翟刚辨验
音律,充收受乐器官。
丞相耶律铸又言:“今制宫县大乐,内编磬十有二虡,宜于诸处选石材为之。”
太常寺以新拨宫县乐工、文武二舞四百一十二人,未习其艺,遣大乐令许政往东平教之。
大乐署言:“堂上下乐舞官员及乐工,合用衣服、冠冕、靴履等物,乞行制造。”
中书礼部移准太常博士,议定制度,下所属制造。
宫县乐器既成,大乐署郭敏开坐名数以上:编钟、磬三十有六虡,树鼓四,(建鞞、应同一座。)晋鼓一,路鼓二,鼗鼓二,相鼓二,雅鼓二,柷一,敔一,笙二十有七,(巢和竽。)埙八,篪、箫、籥、笛各十,琴二十有七,瑟十有四,单铎、双铎、铙、錞、钲、麾、旌、纛各二,补铸编钟百九十有二,灵壁石磬如其数。
省臣言:“太庙殿室向成,宫县乐器咸备,请征东平乐工,赴京师肄习,以俟享庙。”
制可。
秋七月,新乐服成,乐工至自东平,敕翰林院定撰八室乐章,大乐署编运舞节,俾肄习之。
冬十有一月,有事于太庙,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咸备。
其迎送神曲曰《来成之曲》,烈祖曰《开成之曲》,太祖曰《武成之曲》,太宗曰《文成之曲》,皇伯考术赤曰《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带曰《协成之曲》,睿宗曰《明成之曲》,定宗曰《熙成之曲》,宪宗曰《威成之曲》。
初献、升降曰《肃成之曲》,司徒奉俎曰《嘉成之曲》,文舞退、武舞进曰《和成之曲》,亚终献、酌献曰《顺成之曲》,彻豆曰《丰成之曲》。
文舞曰《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曰《内平外成之舞》。
第一成象灭王罕,二成破西夏,三成克金,四成收西域、定河南,五成取西蜀、平南诏,六成臣高丽、服交趾。(详见《乐舞篇》。)
十有二月,籍近畿儒户三百八十四人为乐工。
先是,召用东平乐工凡四百一十二人。
中书以东平地远,惟留其户九十有二,余尽遣还,复入民籍。
十一年秋八月,制内庭曲舞。
中书以上皇帝册宝,下太常太乐署编运无射宫《大宁》等曲,及上寿曲谱。(当时议殿庭用雅乐,后不果用。)
十三年,以近畿乐户多逃亡,仅得四十有二,复征用东平乐工。
十六年冬十月,命太常卿忽都于思召太常乐工。
是月十一日,大乐令完颜椿等以乐工见于香阁,文郎魏英舞迎神黄钟宫曲,武郎安仁舞亚献无射宫曲。
十八年冬十月,昭睿顺圣皇后将祔庙,制昭睿顺圣皇后室曲舞。
十九年,王积翁奏请征亡宋雅乐器至京师,置于八作司。
二十一年,大乐署言“宜付本署收掌”,中书命八作司与之。
镈钟二十有七,编钟七百二十有三,持磬二十有二,编磬二十有八,铙六,单铎、双铎各五,钲、錞各八。
二十二年冬闰十有一月,太常卿忽都于思奏:“大乐见用石磬,声律不协。稽诸古典,磬石莫善于泗滨,女直未尝得此。今泗在封疆之内,宜取其石以制磬。”
从之。
选审听音律大乐正赵荣祖及识辨磬材石工牛全,诣泗州采之,得磬璞九十,制编磬二百三十。
命大乐令陈革等料简,应律者百有五。
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奏:“太庙乐器,编钟、笙匏,岁久就坏,音律不协。”
遂补铸编钟八十有一,合律者五十,造笙匏三十有四。
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太卿香山请采石增制编磬,遣孔铸驰驿往泗州,得磬璞五十八,制磬九十。
大乐令毛庄等审听之,得应律磬五十有八,于是编磬始备。
三十年夏六月,初立社稷,命大乐许德良运制曲谱,翰林国史院撰乐章,其降送神曰《镇宁之曲》,初献、盥洗、升坛、降坛、望瘗位皆《肃宁之曲》,正配位奠玉币曰《亿宁之曲》,司徒奉俎彻豆曰《丰宁之曲》,正配位酌献曰《保宁之曲》,亚终献曰《咸宁之曲》。
(按祭社稷、先农及大德六年祀天地五方帝,乐章皆用金旧名。释奠宣圣,亦因宋不改。详《乐章篇》。)
三十一年,世祖、裕宗祔庙,命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定撰乐章。
世祖室曰《混成之曲》,裕宗室曰《昭成之曲》。
成宗大德九年,新建郊坛既成,命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
十一月二十八日,祀圜丘用之。
其迎送神曰《天成之曲》,初献奠玉币曰《钦成之曲》,酌献曰《明成之曲》,登降曰《隆成之曲》,亚终酌献曰《和成之曲》,奉馔彻豆曰《宁成之曲》,望燎如登降,(惟用黄钟宫。)
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
十年,命江浙行省制造宣圣庙乐器,以宋旧乐工施德仲审较应律,运至京师。
秋八月,用于庙祀宣圣。
先令翰林新撰乐章,命乐工习之,降送神曰《凝安之曲》,初献、盥洗、升殿、降殿、望瘗皆《同安之曲》,奠币曰《明安之曲》,奉俎曰《丰安之曲》,酌献曰《成安之曲》,亚终献曰《文安之曲》,彻豆曰《娱安之曲》。
盖旧曲也,新乐章不果用。
十一年,武宗即位,祭告天地,命大乐署编运皇地祗酌献大吕宫一曲及舞节,翰林撰乐章。(无曲名。)
九月,顺宗、成宗二室祔庙,下大乐署编运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顺宗室曰《庆成之曲》,成宗室曰《守成之曲》。
至大二年,亲享太庙。
皇帝入门奏《顺成之曲》,盥洗、升殿用至元中初献升降《肃成之曲》,亦曰《顺成之曲》,出入小次奏《昌宁之曲》,迎神用至元中《来成之曲》,改曰《思成》,初献、摄太尉盥洗、升殿奏《肃宁之曲》,酌献太祖室仍用旧曲,改名《开成》,(《开成》本至
元中烈祖曲名,其词则太祖旧曲也。
睿宗室仍用旧曲,改名《武成》,(此亦至元中太祖曲名,其词则“神祖创业”以下仍旧。)
皇帝饮福、登歌奏《釐成之曲》,(新制曲。)
文舞退、武舞进仍用旧曲,改名《肃宁》,(旧名《和成》,其词“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是也。)
亚终献、酌献仍用旧曲,改名《肃宁》,(旧名《顺成》,其词“幽明精禋”以下是也。)
彻豆曰《丰宁之曲》,(旧名《丰成》,词语亦异。)
送神曰《保成之曲》,皇帝出庙廷亦曰《昌宁之曲》。
(《太常集礼》曰:“乐章据孔思逮本录之。国朝乐章皆用成字,凡用宁字者,金曲也。国初礼乐之事,悉用前代旧工,循习故常,遂有用其旧者。亦有不用其词,而冒以旧号者,如郊祀先农等乐是也。”)
冬十有二月,始制先农乐章,以太常登歌乐祀之。
先是,有命祀先农以登歌乐,如祭社稷之制。
大乐署言“《礼》祀先农如社”,遂录祭社林钟宫《镇宁》等曲以上,盖金曲也。
三年冬十月,置曲阜宣圣庙登歌乐。
初,宣圣五十四代孙左三部照磨思逮言:“阙里宣圣祖庙,释奠行礼久阙,祭服登歌之乐,未蒙宠赐。如蒙移咨江浙行省,于各处赡学祭余子粒内,制造登歌乐器及祭服,以备祭祀,庶尽事神之礼。”
中书允其请,移文江浙制造。
至是,乐器成,运赴阙里用之。
十有一月,敕以二十三日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南郊,配以太祖,令大乐署运制配位及亲祀曲谱舞节,翰林撰乐章。
皇帝出入中壝黄钟宫曲二,盥洗黄钟宫曲一,升殿登歌大吕宫曲一,酌献黄钟宫曲一,饮福登歌大吕宫曲一,出入小次黄钟宫曲一。(皆无曲名。)
四年夏六月,武宗祔庙,命乐正谢世宁等编曲谱舞节,翰林侍讲学士张士观撰乐章,曲名《威成之曲》。
仁宗皇庆二年秋九月,用登歌乐祀太上皇(睿宗。)于真定玉华宫。自是岁用之,至延祐七年春三月奏罢。
延祐五年,命各路府宣圣庙罢雅乐,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
六年秋八月,议置三皇庙乐,不果行。
七年,仁宗祔庙,命乐正刘琼等编运酌献乐谱舞节,翰林撰乐章,曲名曰《歆成之曲》。
英宗至治二年冬十月,用登歌乐于太庙。是月,英宗祔庙,下大乐署编运乐谱舞节,翰林撰乐章,曲曰《献成之曲》。
文宗天历二年春三月,明宗祔庙,下大乐署编运乐谱舞节,翰林定撰乐章,曲曰《永成之曲》。
登歌乐器
金部
编钟一虡,钟十有六,范金为之。笋虡(横曰笋,植曰虡。)皆雕绘树羽,涂金双凤五,中列博山,崇牙十有六,县以红绒组。虡趺青龙籍地,以绿油卧梯二,加两跗焉。笋两端金螭首,衔鍮石璧翣,五色销金流苏,绦以红绒维之。铁杙者四,所以备欹侧。在太室以碍地甓,因易以石麟。虡额识以金饰篆字。击钟者以茱萸木为之,合竹为柄。凡钟,未奏,覆以黄罗;雨,覆以油绢。磬亦然。元初,钟用宋、金旧器,其识曰“大晟”、“大和”、“景定”者是也。后增制,兼用之。
石部
编磬一虡,磬十有六,石为之。县以红绒紃,虡跗狻猊。拊磬者,以牛角为之。余笋虡、崇牙、树羽、璧翣、流苏之制,并与钟同。元初,磬亦用宋、金旧器。至元中,始采泗滨灵壁石为之。
丝部
琴十,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二。斫桐为面,梓为底,冰弦,木轸,漆质,金徽,长三尺九寸。首阔五寸二分,通足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二寸;尾阔四寸一分,通足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分。俱以黄绮夹囊贮之。琴卓髹以绿。
瑟四,其制,底面皆用梓木,面施采色,两端绘锦,长七尺。首阔尺有一寸九分,通足中高四寸,旁各高三寸;尾阔尺有一寸七分,通足中高五寸,旁各高三寸五分。朱丝为弦,凡二十有五,各设柱,两头有孔,疏通相连,以黄绮夹囊贮之。架四,髹以绿,金饰凤首八。
竹部
箫二,编竹为之,每架十有六管,阔尺有六分。黑枪金鸾凤为饰,鍮石钉铰。以黄绒紃维于人项,左右复垂红绒绦结。架以木为之,高尺有二寸,亦号排箫,韬以黄囊。
笛一,断竹为之,长尺有四寸,七孔,亦号长笛。缠以朱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籥二,制如笛,三孔。缠以朱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篪二,髹色如桐叶,七孔。缠以朱丝,垂以红绒绦结,韬以黄囊。
匏部
巢笙四,和笙四,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余匏一,皆以斑竹为之。玄髹底,置管匏中,施簧管端,参差如鸟翼。大者曰巢笙,次曰和笙,管皆十九,簧如之。十三簧者曰闰余匏,九簧者曰九曜匏,七簧者曰七星匏,皆韬以黄囊。
土部
埙二,陶土为之,围五寸半,长三寸四分,形如称锤,六孔,上一,前二,后三,韬以黄囊。
革部
搏拊二,制如鼓而小,中实以糠,外髹以朱,绘以绿云,系以青绒绦。两手用之,或搏或拊,以节登歌之乐。
木部
柷一,以桐木为之,状如方桶,绘山于上,髹以粉,旁为圆孔,纳椎于中。椎以杞木为之,撞之以作乐。
敔一,制以桐木,状如伏虎,彩绘为饰,背有二十七鉏铻刻,下承以盘。用竹长二尺四寸,破为十茎,其名曰籈,栎其背以止乐。
宫县乐器
金部
镈钟十有二虡,虡一钟,制视编钟而大,依十二辰位特县之,亦号辰钟。笋虡朱髹、涂金,彩绘飞龙,跗东青龙,西白虎,南赤
豸,北玄麟,素罗五色流苏。余制并与编钟同。
编钟十有二虡,虡十有六钟,制见《登歌》。(此下乐器制与《登歌》同者,皆不重载。)
石部
编磬十有六虡,虡十有二磬,制见《登歌》。笋虡与镈钟同。
丝部
琴二十有七,一弦者三,三弦、五弦、七弦、九弦者各六。
瑟十有二。
竹部
箫十,籥十,篪十,笛十。
匏部
巢笙十。
竽十,竹为之。与巢笙皆十九簧,惟指法各异。
七星匏一,九曜匏一,闰余匏一。
土部
埙八。
革部
晋鼓一,长六尺六寸,面径四尺,围丈有二尺,穹隆者居鼓面三之一,穹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一,面绘云龙为饰,其皋陶以朱髹之,下承以彩绘趺座,并鼓高丈余。在郊祀者,鞔以马革。
树鼓四,每树三鼓。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曰建鼓。柱末为翔鹭,下施小圆轮。又为重斗,方盖,并缭以彩绘。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苏,下以青狻猊四为趺。建旁挟二小鼓,曰鞞、曰应,树乐县之四隅。踏床、鼓桴,并髹以朱。
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击,郊祀用之。
雷鼗二,亦以马革鞔之,为大小鼓三,交午贯之以柄,郊祀用之。
路鼓二,制如雷鼓,惟非马革,祀宗庙用之。
路鼗二,其制为大小二鼓,午贯之,旁各有耳,以柄摇之,耳往还自击,不以马革,祀宗庙用之。
木部
柷一,敔一。
节乐之器
麾一,制以绛缯,长七尺,画升龙于上,以涂金龙首朱杠县之。乐长执之,举以作乐,偃以止乐。
照烛二,以长竿置绛罗笼于其末,然烛于中。夜暗,麾远难辨,乐正执之,举以作乐,偃以止乐。
文舞器
纛二,制若旌幢,高七尺,杠首刻象牛首,下施朱缯盖为三重,以导文舞。
籥六十有四,木为之。象籥之制,舞人所执。
翟六十有四,木柄,端刻龙首,饰以雉羽,缀以流苏,舞人所执。
武舞器
旌二,制如纛,杠首栖以凤,以导武舞。
干六十有四,木为之,加以彩绘,舞人所执。
戚六十有四,制若剑然,舞人所执。(《礼记注》:“戚,斧也。”今制与古异。)
金錞二,范铜为之,中虚,鼻象狻猊,木方趺。二人举錞,筑于趺上。
金钲二,制如铜盘,县而击之,以节乐。
金铙二,制如火斗,有柄,以铜为匡,疏其上如铃,中有丸。执其柄而摇之,其声铙铙然,用以止鼓。
单铎、双铎各二,制如小钟,上有柄,以金为舌,用以振武舞。两铎通一柄者,号曰双铎。
雅鼓二,制如漆筒,鞔以羊革,旁有两纽。工人持之,筑地以节舞。
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韦为表,实之以糠。拊其两端,以相乐舞节。
鼗鼓二。
舞表
表四,木杆,凿方石树之,用以识舞人之兆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一-译文
关于礼乐的第二部分
制乐的始末
太祖初年,根据河西高智耀的建议,征用了西夏的旧乐。
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的第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见皇帝,对皇帝说:“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地,亡金的太常旧臣及礼册、乐器大多还在,请求降旨收录。”
于是皇帝降旨,命令各处的管民官,如果有亡金时期懂礼乐的旧人,可以连同他们的家属一起迁往东平,由元措领导,在本路的税课所供给他们的生活。
十一年,元措奉旨到燕京,找到了金朝的掌乐许政、掌礼王节以及乐工翟刚等九十二人。
十二年夏四月,开始命令制作登歌乐,在曲阜的宣圣庙进行练习。
十六年,太常寺用许政推荐的大乐令苗兰到东平,指导工人,制作了十张琴,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的各两张。
宪宗二年三月五日,命令东平万户严忠济设立局,制作冠冕、法服、钟磬、笋虡、仪物并进行练习。
五月十三日,召集太常的礼乐人到日月山。
八月七日,学士魏祥卿、徐世隆,郎中姚枢等,带领乐工李明昌、许政、吴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赵德等五十余人,在行宫见皇帝。
皇帝询问制作礼乐的起源,世隆回答说:“尧、舜的时代,礼乐兴起。”
当时明昌等人各自拿着钟、磬、笛、箫、篪、埙、巢笙,在皇帝面前演奏,曲终后,又合奏,共演奏了三遍。
十一日,开始用登歌乐在日月山祭祀昊天上帝。
祭祀结束后,命令驿站送乐工回东平。
三年,当时世祖还在潜邸,命令东平府公事宋周臣兼任大乐礼官、乐工人等,经常让他们练习,并命令万户严忠济按照已降的旨意照顾他们。
六年夏五月,世祖在潜邸时到了滦州,下令严忠济督促宋周臣带领所得的礼乐旧人练习,应该按照旧例努力执行,不要忽视。
冬十一月,命令乐工年老不能胜任的,由他们的子孙代替,不足的,由其他户补充。
中统元年春正月,命令宣抚廉希宪等,召集太常的礼乐人到燕京。
夏六月,命令许唐臣等人制作乐器、公服、法服,秋七月七日,工作完成。
十一日,用新制的雅乐,在中书省祭祀祖宗。
祭祀结束后,赐予参与祭祀的官员及礼乐人一百四十九人不同的赏赐。
八月,命令太常的礼乐人返回东平。
二年秋九月,命令太常少卿王镛带领东平的乐工,经常监督他们练习,以备朝廷使用。
五年,太常寺说:“自古以来,帝王功成后制作音乐,音乐各有名称,盛德的表现就在于此。我们看到皇上即位以来,留心于至治,声名文物,想要恢复承平时期的旧观,首先命令有关部门,修完登歌、宫县、八佾乐舞,以备郊庙使用。如果考察古典,应该有徽称。谨案历代乐名,黄帝的《咸池》、《龙门》、《大卷》、少昊的《大渊》,颛顼的《六茎》,高辛的《五英》,唐尧的《大咸》、《大章》,虞舜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濩》,周武的《大武》。到了近代,都有其名,宋总称为《大晟》,金总称为《大和》。现在我们采纳众人的意见,暂时用几个名称,请求详细确定。称为《大成》,根据《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诗》说‘展也大成’。称为《大明》,根据《白虎通》说‘如唐尧之德,能大明天人之道’。称为《大顺》,《易》说‘天之所助者顺’,又说‘顺乎天而应乎人’。称为《大同》,《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运》说‘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之谓大同’。称为《大豫》,《易》说‘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象》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中书省于是定名为《大成之乐》,并上表祝贺。
表文说:“离日中天,已经看到文明的教化;豫雷出地,又听到正大的声音。神人和睦,祖考来临。我们敬仰皇帝陛下,润色洪业,游意太平,从龙邸的潜邸时期,就长久地敬仰凤仪的奏乐。等到登上宝位,申命鼎司,虽然已经陈设了堂上的登歌,但还缺少庭前的佾舞。正在严肃祭祀,应当准备声容。属于天语的一宣,春官们全部聚集。我们这些人素无学术,只有汗颜。寻求旧署的师工,仍然探讨历朝的典故。按图索器,永言和声,在积黍中比较钟律,在绝弦后续琴调。金而模,石而琢,虡斯竖,笋斯横,合八音而克谐,经过三年才完成。列文武两阶的干羽,象征帝王四面的宫庭,一洗哇淫之声,可谓盛大之举。既完成了雅器,还未赐予嘉名。听说轩、昊以来,都有《咸》、《云》的称号,《茎》、《英》、《章》、《韶》以象征德行,《夏》、《濩》、《武》、《勺》以表功绩。我们伟大的国朝,诞受天命,地大物博,人和年丰。应该符合古记的文字,称为《大成之乐》。汉庭聚议,作章敢望于一夔;舜殿鸣弦,率舞愿观于百兽。”
至元元年冬十一月,收集散在寺观民家的金乐器。
之前,收集到燕京的钟、磬等器,共三百九十九件,由翟刚辨别验证并给予价格。
现在,大兴府又收集到钟、磬乐器十件进献。
太常寺因此说:“亡金散失的乐器,如果只在燕京收集,似乎不够,应该在各路各观民家收集,以节省铸造。”
于是奏请各道宣慰司,收集到钟三百六十七件,磬十七件,錞一件,送到太常寺。
又在中都、宣德、平滦、顺天、河东、真定、西京、大名、济南、北京、东平等处,收集到大小钟、磬五百六十九件,其中完好的,景钟二件,镈钟十六件,大声钟十件,中声钟一件,小声钟二十七件,编钟一百五十五件,编磬七件;不完好的,景钟四件,镈钟二十三件,大声钟十三件,中声钟一件,小声钟四十五件,编钟二百五十一件,编磬十四件。
三年,初次在太庙使用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
之前,东平万户严忠范上奏:“太常的登歌乐器和乐工已经完备,宫县乐、文武二舞还未准备,共需要四百一十二人,请用东平的漏籍户充任,所需的乐器,由官府置备。”
皇帝批准,命令中书省臣商议执行。
于是中书省命令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监,在兴禅寺设立局,委任官员杨天祐、太祝郭敏负责此事,大乐正翟刚辨别验证。
音律,是用于接收和表达音乐的器官。
丞相耶律铸又说:“现在制作的宫县大乐,内部有十二个编磬,应该从各处选择石材来制作。”
太常寺因为新拨的宫县乐工、文武二舞共四百一十二人,还没有熟悉他们的技艺,派遣大乐令许政前往东平教导他们。
大乐署说:“堂上下的乐舞官员及乐工,需要合用的衣服、冠冕、靴履等物品,请求进行制造。”
中书礼部移交给太常博士,议定制度,下令所属部门制造。
宫县乐器制作完成后,大乐署的郭敏列出了以下数量:编钟、磬共三十六虡,树鼓四个,(建鞞、应同一座。)晋鼓一个,路鼓两个,鼗鼓两个,相鼓两个,雅鼓两个,柷一个,敔一个,笙二十七个,(巢和竽。)埙八个,篪、箫、籥、笛各十个,琴二十七个,瑟十四个,单铎、双铎、铙、錞、钲、麾、旌、纛各两个,补铸编钟一百九十二个,灵壁石磬数量相同。
省臣说:“太庙的殿室即将建成,宫县乐器都已备齐,请求征召东平的乐工,前往京师学习,以备祭祀太庙。”
皇帝批准了。
秋七月,新的乐服制作完成,乐工从东平到达,敕令翰林院制定八室乐章,大乐署编排舞节,让他们学习。
冬十一月,太庙有祭祀活动,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都已备齐。
迎送神的乐曲叫《来成之曲》,烈祖的叫《开成之曲》,太祖的叫《武成之曲》,太宗的叫《文成之曲》,皇伯考术赤的叫《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带的叫《协成之曲》,睿宗的叫《明成之曲》,定宗的叫《熙成之曲》,宪宗的叫《威成之曲》。
初献、升降的叫《肃成之曲》,司徒奉俎的叫《嘉成之曲》,文舞退、武舞进的叫《和成之曲》,亚终献、酌献的叫《顺成之曲》,彻豆的叫《丰成之曲》。
文舞叫《武定文绥之舞》,武舞叫《内平外成之舞》。
第一成象征灭王罕,第二成破西夏,第三成克金,第四成收西域、定河南,第五成取西蜀、平南诏,第六成臣高丽、服交趾。(详见《乐舞篇》。)
十二月,登记近畿的儒户三百八十四人为乐工。
之前,召用了东平的乐工共四百一十二人。
中书认为东平距离较远,只留下九十二户,其余的都遣返,重新入民籍。
十一年秋八月,制定内庭的曲舞。
中书以上皇帝册宝,下令太常太乐署编排无射宫《大宁》等曲,以及上寿曲谱。(当时商议殿庭用雅乐,后来没有使用。)
十三年,因为近畿的乐户大多逃亡,仅剩下四十二人,再次征用东平的乐工。
十六年冬十月,命令太常卿忽都于思召太常乐工。
这个月十一日,大乐令完颜椿等带领乐工在香阁表演,文郎魏英舞迎神黄钟宫曲,武郎安仁舞亚献无射宫曲。
十八年冬十月,昭睿顺圣皇后即将祔庙,制定昭睿顺圣皇后室的曲舞。
十九年,王积翁奏请征召亡宋的雅乐器到京师,放置在八作司。
二十一年,大乐署说“应该交给本署收掌”,中书命令八作司交给他们。
镈钟二十七个,编钟七百二十三个,持磬二十二个,编磬二十八个,铙六个,单铎、双铎各五个,钲、錞各八个。
二十二年冬闰十一月,太常卿忽都于思上奏:“大乐现在使用的石磬,声律不协调。根据古典记载,磬石最好的来自泗滨,女直从未得到过。现在泗州在我们的疆域内,应该取那里的石头来制作磬。”
皇帝同意了。
选审听音律的大乐正赵荣祖及识辨磬材的石工牛全,前往泗州采集,得到磬璞九十块,制作编磬二百三十个。
命令大乐令陈革等挑选,符合音律的有一百零五个。
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上奏:“太庙的乐器,编钟、笙匏,年久失修,音律不协调。”
于是补铸编钟八十一个,符合音律的有五十个,制作笙匏三十四个。
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太卿香山请求采石增制编磬,派遣孔铸驰驿前往泗州,得到磬璞五十八块,制作磬九十个。
大乐令毛庄等审听后,得到符合音律的磬五十八个,于是编磬终于完备。
三十年夏六月,初次设立社稷,命令大乐许德良制定曲谱,翰林国史院撰写乐章,降送神叫《镇宁之曲》,初献、盥洗、升坛、降坛、望瘗位都叫《肃宁之曲》,正配位奠玉币叫《亿宁之曲》,司徒奉俎彻豆叫《丰宁之曲》,正配位酌献叫《保宁之曲》,亚终献叫《咸宁之曲》。
(按祭社稷、先农及大德六年祀天地五方帝,乐章都用金的旧名。释奠宣圣,也沿用宋的旧名。详见《乐章篇》。)
三十一年,世祖、裕宗祔庙,命令大乐署编排曲谱舞节,翰林制定乐章。
世祖室叫《混成之曲》,裕宗室叫《昭成之曲》。
成宗大德九年,新建的郊坛建成,命令大乐署编排曲谱舞节,翰林撰写乐章。
十一月二十八日,祭祀圜丘时使用。
迎送神叫《天成之曲》,初献奠玉币叫《钦成之曲》,酌献叫《明成之曲》,登降叫《隆成之曲》,亚终酌献叫《和成之曲》,奉馔彻豆叫《宁成之曲》,望燎如登降,(只用黄钟宫。)
文舞叫《崇德之舞》,武舞叫《定功之舞》。
十年,命令江浙行省制造宣圣庙的乐器,由宋的旧乐工施德仲审较音律,运到京师。
秋八月,用于庙祀宣圣。
先让翰林新撰乐章,命令乐工学习,降送神叫《凝安之曲》,初献、盥洗、升殿、降殿、望瘗都叫《同安之曲》,奠币叫《明安之曲》,奉俎叫《丰安之曲》,酌献叫《成安之曲》,亚终献叫《文安之曲》,彻豆叫《娱安之曲》。
这些都是旧曲,新乐章没有使用。
十一年,武宗即位,祭告天地,命令大乐署编排皇地祗酌献大吕宫一曲及舞节,翰林撰写乐章。(没有曲名。)
九月,顺宗、成宗二室祔庙,下令大乐署编排曲谱舞节,翰林撰写乐章,顺宗室叫《庆成之曲》,成宗室叫《守成之曲》。
至大二年,皇帝亲享太庙。
皇帝入门奏《顺成之曲》,盥洗、升殿用至元中初献升降《肃成之曲》,也叫《顺成之曲》,出入小次奏《昌宁之曲》,迎神用至元中《来成之曲》,改名为《思成》,初献、摄太尉盥洗、升殿奏《肃宁之曲》,酌献太祖室仍用旧曲,改名为《开成》,(《开成》本至
元朝中期,烈祖的曲名,其歌词则是太祖的旧曲。
睿宗的祭祀仍然使用旧曲,改名为《武成》,(这也是元朝中期太祖的曲名,其歌词“神祖创业”以下保持不变。)
皇帝饮福、登歌时奏《釐成之曲》,(这是新制的曲子。)
文舞退场、武舞进场时仍然使用旧曲,改名为《肃宁》,(旧名为《和成》,其歌词“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是也。)
亚终献、酌献时仍然使用旧曲,改名为《肃宁》,(旧名为《顺成》,其歌词“幽明精禋”以下是也。)
彻豆时奏《丰宁之曲》,(旧名为《丰成》,歌词也有所不同。)
送神时奏《保成之曲》,皇帝出庙廷时也奏《昌宁之曲》。
(《太常集礼》说:“乐章是根据孔思逮的版本记录的。国朝的乐章都用‘成’字,凡是用‘宁’字的,都是金朝的曲子。国初的礼乐事务,都使用前代的旧工,沿袭旧习,因此有些曲子仍然使用旧名。也有些曲子虽然不用旧词,但仍然冒用旧号,比如郊祀先农等乐就是如此。”)
冬季十二月,开始制定先农乐章,用太常登歌乐来祭祀先农。
在此之前,有命令用登歌乐祭祀先农,如同祭祀社稷的仪式。
大乐署说“《礼》中记载祭祀先农如同祭祀社稷”,于是录用了祭祀社稷的林钟宫《镇宁》等曲子,这些曲子都是金朝的曲子。
三年冬季十月,设置了曲阜宣圣庙的登歌乐。
起初,宣圣五十四代孙左三部照磨思逮说:“阙里宣圣祖庙,释奠行礼已经很久没有举行了,祭服和登歌乐也没有得到恩赐。如果能移文江浙行省,从各处赡学祭余的子粒中,制造登歌乐器及祭服,以备祭祀,这样才能尽到事神的礼仪。”
中书省批准了他的请求,移文江浙制造。
到了这时,乐器制作完成,运送到阙里使用。
十一月,皇帝下令在二十三日冬至时,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配以太祖,命令大乐署制定配位及亲祀的曲谱舞节,翰林院撰写乐章。
皇帝出入中壝时奏黄钟宫曲二,盥洗时奏黄钟宫曲一,升殿登歌时奏大吕宫曲一,酌献时奏黄钟宫曲一,饮福登歌时奏大吕宫曲一,出入小次时奏黄钟宫曲一。(这些曲子都没有曲名。)
四年夏季六月,武宗祔庙,命令乐正谢世宁等人编曲谱舞节,翰林侍讲学士张士观撰写乐章,曲名为《威成之曲》。
仁宗皇庆二年秋季九月,用登歌乐在真定玉华宫祭祀太上皇(睿宗)。从此每年都使用,直到延祐七年春季三月才停止。
延祐五年,命令各路府宣圣庙停止使用雅乐,选择熟悉古乐的乐师教授学生,以供春秋祭祀使用。
六年秋季八月,商议设置三皇庙乐,但没有实施。
七年,仁宗祔庙,命令乐正刘琼等人编运酌献乐谱舞节,翰林院撰写乐章,曲名为《歆成之曲》。
英宗至治二年冬季十月,用登歌乐在太庙祭祀。这个月,英宗祔庙,命令大乐署编运乐谱舞节,翰林院撰写乐章,曲名为《献成之曲》。
文宗天历二年春季三月,明宗祔庙,命令大乐署编运乐谱舞节,翰林院定撰乐章,曲名为《永成之曲》。
登歌乐器
金部
编钟一虡,钟十六个,用金属铸造而成。笋虡(横的叫笋,竖的叫虡)都雕刻有树羽,涂金双凤五只,中间排列博山,崇牙十六个,悬挂红绒组。虡趺青龙贴地,用绿油卧梯两个,加两跗。笋两端有金螭首,衔鍮石璧翣,五色销金流苏,用红绒维之。铁杙四个,用来防止倾斜。在太室中因为地甓碍事,所以改用石麟。虡额上用金饰篆字标识。击钟的槌用茱萸木制作,合竹为柄。所有的钟,在未奏时,用黄罗覆盖;下雨时,用油绢覆盖。磬也是如此。元初,钟用宋、金的旧器,其标识为“大晟”、“大和”、“景定”等。后来增制,兼用新旧器。
石部
编磬一虡,磬十六个,用石头制作。悬挂红绒紃,虡趺狻猊。击磬的槌用牛角制作。其余的笋虡、崇牙、树羽、璧翣、流苏的制式,与钟相同。元初,磬也用宋、金的旧器。至元年间,开始采用泗滨灵壁石制作。
丝部
琴十把,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的各两把。用桐木做面,梓木做底,冰弦,木轸,漆质,金徽,长三尺九寸。琴首宽五寸二分,通足中高二寸七分,旁各高二寸;琴尾宽四寸一分,通足中高二寸,旁各高一寸五分。都用黄绮夹囊装起来。琴桌涂绿色。
瑟四把,其制式,底面都用梓木,面施彩色,两端绘锦,长七尺。瑟首宽一尺一寸九分,通足中高四寸,旁各高三寸;瑟尾宽一尺一寸七分,通足中高五寸,旁各高三寸五分。朱丝为弦,共二十五根,各设柱,两头有孔,疏通相连,用黄绮夹囊装起来。架四个,涂绿色,金饰凤首八个。
竹部
箫两把,用竹子编成,每架十六管,宽一尺六分。黑枪金鸾凤为饰,鍮石钉铰。用黄绒紃挂在人脖子上,左右再垂红绒绦结。架用木头制作,高一尺二寸,也叫排箫,用黄囊装起来。
笛一把,用竹子制作,长一尺四寸,七孔,也叫长笛。缠以朱丝,垂以红绒绦结,用黄囊装起来。
籥两把,制式如笛,三孔。缠以朱丝,垂以红绒绦结,用黄囊装起来。
篪两把,涂色如桐叶,七孔。缠以朱丝,垂以红绒绦结,用黄囊装起来。
匏部
巢笙四把,和笙四把,七星匏一把,九曜匏一把,闰余匏一把,都用斑竹制作。玄髹底,置管于匏中,施簧于管端,参差如鸟翼。大的叫巢笙,次的叫和笙,管都是十九根,簧也是如此。十三簧的叫闰余匏,九簧的叫九曜匏,七簧的叫七星匏,都用黄囊装起来。
土部
埙两个,用陶土制作,围五寸半,长三寸四分,形如称锤,六孔,上一,前二,后三,用黄囊装起来。
革部
搏拊两个,制式如鼓但较小,中间填满糠,外面涂朱色,绘以绿云,系以青绒绦。两手使用,或搏或拊,用来节拍登歌之乐。
木部
柷一个,用桐木制作,形状如方桶,上面绘山,涂以粉,旁边有圆孔,中间放椎。椎用杞木制作,撞击以作乐。
敔一个,用桐木制作,形状如伏虎,彩绘为饰,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下面承以盘。用竹长二尺四寸,破为十茎,名叫籈,栎其背以止乐。
宫县乐器
金部
镈钟十二虡,每虡一钟,制式比编钟大,依十二辰位特别悬挂,也叫辰钟。笋虡涂朱色、涂金,彩绘飞龙,趺东青龙,西白虎,南赤
豸,北方的玄麟,用素罗和五色流苏装饰。其余的形制与编钟相同。
编钟有十二个架子,每个架子上有十六个钟,形制见《登歌》。(以下乐器的形制与《登歌》相同的,不再重复记载。)
石部
编磬有十六个架子,每个架子上有十二个磬,形制见《登歌》。架子与镈钟相同。
丝部
琴有二十七把,其中一弦的有三把,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的各六把。
瑟有十二把。
竹部
箫有十支,籥有十支,篪有十支,笛有十支。
匏部
巢笙有十支。
竽有十支,用竹子制成。与巢笙都有十九个簧片,只是指法不同。
七星匏一个,九曜匏一个,闰余匏一个。
土部
埙有八个。
革部
晋鼓一个,长六尺六寸,鼓面直径四尺,周长一丈二尺,鼓面三分之一处隆起,隆起部分的直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一,鼓面绘有云龙图案作为装饰,鼓身用朱漆涂饰,下面有彩绘的底座,整个鼓高一丈多。用于郊祀时,鼓面用马皮蒙制。
树鼓有四个,每个树鼓有三个鼓。形制高六尺六寸,中间有柱子支撑,称为建鼓。柱子顶端有翔鹭的装饰,下面有小圆轮。还有重斗和方盖,都用彩绘装饰。四角有竿子,各垂有璧翣和流苏,下面有四只青狻猊作为底座。建鼓旁边有两个小鼓,称为鞞和应,放置在乐队的四角。踏床和鼓桴都用朱漆涂饰。
雷鼓有两个,形制与鼓相似但较小,鼓面用马皮蒙制,手持鼓柄摇动,旁边的耳朵会自动敲击,用于郊祀。
雷鼗有两个,也用马皮蒙制,由大小三个鼓组成,交叉贯穿在鼓柄上,用于郊祀。
路鼓有两个,形制与雷鼓相似,但不用马皮蒙制,用于宗庙祭祀。
路鼗有两个,形制为大小两个鼓,交叉贯穿在鼓柄上,旁边各有耳朵,手持鼓柄摇动,耳朵会自动敲击,不用马皮蒙制,用于宗庙祭祀。
木部
柷一个,敔一个。
节乐之器
麾一个,用绛色丝绸制成,长七尺,上面画有升龙图案,用涂有金龙头的朱红色杆子悬挂。乐长手持它,举起时开始奏乐,放下时停止奏乐。
照烛有两个,用长竿子末端放置绛色罗笼,里面点燃蜡烛。夜晚昏暗时,麾旗难以辨认,乐正手持它,举起时开始奏乐,放下时停止奏乐。
文舞器
纛有两个,形制像旌幢,高七尺,杆子顶端刻有牛头,下面有三层朱色丝绸盖,用于引导文舞。
籥有六十四支,用木头制成。形制像籥,舞者手持。
翟有六十四支,木柄,顶端刻有龙头,装饰有雉羽,缀有流苏,舞者手持。
武舞器
旌有两个,形制像纛,杆子顶端有凤凰装饰,用于引导武舞。
干有六十四支,用木头制成,加以彩绘,舞者手持。
戚有六十四支,形制像剑,舞者手持。(《礼记注》:“戚,斧也。”现在的形制与古代不同。)
金錞有两个,用铜铸造,中间空心,鼻子像狻猊,木制方形底座。两个人举起金錞,敲击底座。
金钲有两个,形制像铜盘,悬挂起来敲击,用于节乐。
金铙有两个,形制像火斗,有柄,用铜制成框架,上面有铃铛状的孔,中间有丸。手持柄摇动,发出铙铙的声音,用于停止鼓声。
单铎、双铎各有两个,形制像小钟,上面有柄,用金属做舌,用于振武舞。两个铎共用一个柄的,称为双铎。
雅鼓有两个,形制像漆筒,鼓面用羊皮蒙制,旁边有两个纽。工人手持它,敲击地面以节舞。
相鼓有两个,形制像搏拊,用皮革做表面,里面填充糠。敲击两端,用于节乐舞。
鼗鼓有两个。
舞表
表有四个,用木杆制成,凿有方石树立,用于标识舞者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一-注解
太祖:指元太祖成吉思汗,元朝的建立者。
西夏旧乐:西夏王朝的音乐,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衍圣公:孔子的后代,被封为衍圣公,负责祭祀孔子。
亡金太常故臣:指金朝灭亡后,原金朝太常寺的官员。太常寺是古代掌管礼乐的机构。
东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曾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乐工技艺高超,常被征召至宫廷演奏。
登歌乐:古代祭祀时所用的音乐,通常用于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仪式。
曲阜宣圣庙:位于曲阜的孔子庙,元朝时期开始使用登歌乐进行祭祀。
太常:古代掌管礼乐的机构,负责祭祀、音乐等事务。
宪宗:指元宪宗蒙哥,元朝的第三位皇帝。
日月山:元代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元代皇帝举行祭祀的地方。
昊天上帝: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最高神,通常被视为天界的统治者。
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1260年。
大成之乐:元代制定的雅乐名称,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
宫县乐: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通常用于皇家祭祀和庆典。
八佾乐舞:古代的一种舞蹈,通常用于祭祀和庆典,八佾指的是八行八列的舞蹈队形。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通常位于皇宫内,是宫廷礼仪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宫县大乐: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主要用于祭祀和重大礼仪活动。宫县指的是宫廷中的音乐机构,大乐则是指规模宏大、庄重的音乐。
编磬:古代打击乐器,由多个磬组成,按音高排列,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太常寺:古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宫廷礼仪、祭祀、音乐等事务。太常寺的官员通常负责制定和执行各种礼仪规范。
大乐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音乐事务,指挥乐工演奏,确保音乐符合礼仪规范。
中书礼部:古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国家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中书礼部在宫廷音乐的制作和演奏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编钟:古代打击乐器,由多个钟组成,按音高排列,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柷:古代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敔:古代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笙:古代吹奏乐器,由多个竹管组成,吹奏时发出悠扬的声音。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埙:古代陶制吹奏乐器,音色古朴。
篪:古代管乐器,横吹,音色低沉。
箫:古代管乐器,竖吹,音色清亮。
籥:古代管乐器,形似箫,常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笛:古代管乐器,横吹,音色清脆。
琴:古代弦乐器,有多种弦数,如七弦琴、九弦琴等。
瑟:古代弦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用于伴奏或独奏。
单铎:古代打击乐器,用于指挥武舞。
双铎:古代打击乐器,用于指挥武舞。
铙:古代打击乐器,形似铜钹,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錞:古代打击乐器,形似铜钹,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钲:古代打击乐器,形似铜锣,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麾:古代指挥乐队的旗帜,用于指挥乐队的开始和停止。
旌:古代旗帜,用于引导武舞。
纛:古代旗帜,用于引导文舞。
灵壁石磬:古代打击乐器,由灵壁石制成,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翰林院:古代官署名,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撰写乐章等事务。翰林院的官员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八室乐章: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用于祭祀太庙中的八位祖先。每室都有专门的乐章,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文舞:古代宫廷舞蹈的一种,动作优雅、庄重,常用于祭祀和重大礼仪活动。
武舞:古代宫廷舞蹈的一种,动作刚劲有力,常用于祭祀和重大礼仪活动。
泗滨: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以出产优质的石磬而闻名。
社稷:古代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场所,象征着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宣圣庙: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所,象征着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圜丘:古代祭祀天神的场所,通常位于都城的南郊,象征着天地的和谐。
皇地祗:古代祭祀地神的场所,象征着大地的滋养和庇护。
睿宗室:指供奉睿宗(元朝皇帝)的庙宇或祭祀场所。
武成:元朝太祖时期的曲名,后改名用于睿宗室的祭祀。
釐成之曲:新制的乐曲,用于皇帝饮福、登歌等仪式。
肃宁:原名《和成》或《顺成》,是元朝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曲,后改名《肃宁》。
丰宁之曲:原名《丰成》,是元朝祭祀仪式中用于彻豆环节的乐曲。
保成之曲:用于送神仪式的乐曲。
昌宁之曲:用于皇帝出庙廷仪式的乐曲。
先农乐章:用于祭祀先农的乐章,元朝时期开始制定。
威成之曲:元朝武宗祔庙时使用的乐曲。
歆成之曲:元朝仁宗祔庙时使用的乐曲。
献成之曲:元朝英宗祔庙时使用的乐曲。
永成之曲:元朝明宗祔庙时使用的乐曲。
巢笙:古代管乐器,由多根竹管组成,音色丰富。
和笙:古代吹奏乐器,形似巢笙,但规模较小。
搏拊:古代打击乐器,形似鼓,用于节拍控制。
镈钟:古代大型钟,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豸: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麒麟,象征正义和公正。
北玄麟:指北方的黑色麒麟,象征祥瑞和吉祥。
素罗五色流苏:指用素色罗纱制成的五色流苏,常用于装饰乐器或礼器。
虡:古代悬挂编钟或编磬的木架。
笋虡:悬挂编磬的木架。
竽:古代管乐器,形似笙,音色浑厚。
七星匏:古代乐器,形似葫芦,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九曜匏:古代乐器,形似葫芦,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闰余匏:古代乐器,形似葫芦,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晋鼓:古代大型鼓,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树鼓:古代鼓的一种,悬挂在木架上,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雷鼓:古代鼓的一种,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雷鼗:古代鼓的一种,形似雷鼓,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路鼓:古代鼓的一种,用于宗庙祭祀。
路鼗:古代鼓的一种,形似路鼓,用于宗庙祭祀。
照烛:古代用于夜间演奏的照明工具,通常由长竿和灯笼组成。
翟:古代舞具,形似长柄,饰以雉羽,用于文舞。
干:古代舞具,形似盾牌,用于武舞。
戚:古代舞具,形似斧头,用于武舞。
金錞:古代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金钲:古代打击乐器,用于指挥乐队。
金铙:古代打击乐器,用于指挥乐队。
雅鼓:古代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相鼓:古代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鼗鼓:古代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
舞表:古代用于标记舞者位置的木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一-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元代礼乐制度的恢复与发展过程,展现了元代统治者对礼乐文化的重视。元代初年,太祖成吉思汗采纳了河西高智耀的建议,征用西夏旧乐,标志着元代礼乐制度的初步建立。太宗时期,衍圣公元措的建议进一步推动了礼乐制度的恢复,特别是对亡金太常故臣的征召,使得金朝的礼乐文化得以延续。
宪宗时期,礼乐制度的恢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东平万户严忠济的设立,标志着元代礼乐制度的正式确立。宪宗不仅命人制作冠冕、法服、钟磬等礼乐器具,还亲自召见太常礼乐人,询问礼乐制作的起源,体现了皇帝对礼乐文化的重视。
世祖忽必烈时期,礼乐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世祖命人制乐器、公服、法服,并在中书省使用新制雅乐祭祀祖宗,标志着元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太常寺的建议,使得元代礼乐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成之乐》的制定,象征着元代礼乐文化的繁荣。
本文不仅记录了元代礼乐制度的恢复与发展过程,还展现了元代统治者对礼乐文化的重视。元代礼乐制度的恢复,不仅是对前朝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元代礼乐制度的建立,不仅为元代的统治提供了文化支持,也为后世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详细的记载,展现了元代礼乐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元代礼乐制度不仅继承了前朝的传统,还融入了蒙古族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礼乐文化。元代礼乐制度的恢复与发展,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我们了解元代礼乐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元代礼乐制度的恢复,不仅是对前朝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元代礼乐制度的建立,不仅为元代的统治提供了文化支持,也为后世礼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元代礼乐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宫廷音乐的制定、演奏和祭祀活动,展现了元代宫廷礼仪的庄重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文中提到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编钟、编磬、笙、箫、琴、瑟等,反映了元代宫廷音乐的复杂性和精致性。这些乐器不仅在音色上各具特色,而且在演奏技巧上也要求极高,体现了元代音乐艺术的高度发展。
文中还提到了太庙祭祀的乐章和舞蹈,如《来成之曲》、《武定文绥之舞》等,这些乐章和舞蹈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乐章和舞蹈,元代宫廷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定的祈愿。这些乐章和舞蹈的制定和演奏,不仅是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元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东平乐工的征召和泗滨石磬的采集,这些细节反映了元代宫廷对音乐艺术的高度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东平乐工的技艺高超,泗滨石磬的优质,都为元代宫廷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举措,元代宫廷不仅保持了音乐的庄重和典雅,还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宫廷音乐的制定和演奏过程,还展现了元代宫廷礼仪的庄重和文化的繁荣。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元代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段古文不仅是研究元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元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曲和乐器,反映了元朝礼乐制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礼乐制度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乐曲名称如《武成》、《釐成之曲》、《肃宁》等,展示了元朝祭祀仪式中乐曲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些乐曲不仅用于不同的祭祀环节,还根据不同的皇帝和场合进行了改名和调整,体现了元朝礼乐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乐器种类繁多,包括编钟、编磬、琴、瑟、箫、笛、籥、篪、巢笙、和笙、埙、搏拊、柷、敔等,这些乐器不仅在形制上各具特色,还在音色和演奏方式上有所不同。这些乐器的使用不仅丰富了祭祀仪式的音乐表现力,还体现了元朝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元朝时期对先农、孔子等历史人物的祭祀,以及对这些祭祀仪式中乐曲和乐器的详细规定。这些规定不仅反映了元朝对农业和儒家文化的重视,还展示了元朝礼乐制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元朝祭祀仪式中乐曲和乐器的详细记载,展示了元朝礼乐制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些乐曲和乐器不仅是元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通过对这些乐曲和乐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宫廷音乐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及其形制,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中提到的乐器涵盖了石、丝、竹、匏、土、革、木七大类,每一类乐器都有其独特的形制和用途,体现了古代音乐体系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编钟和编磬作为古代宫廷音乐的核心乐器,其制作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编钟由十二虡组成,每虡悬挂十六钟,编磬则由十六虡组成,每虡悬挂十二磬。这种复杂的排列方式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古代音乐理论中对音律的精确要求。
丝部乐器如琴、瑟等,展示了古代弦乐器的多样性。琴有不同弦数的种类,如七弦琴、九弦琴等,瑟则有十二弦。这些乐器的使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也为古代文人雅士提供了表达情感的工具。
竹部乐器如箫、籥、篪、笛等,展示了古代管乐器的多样性。这些乐器音色各异,有的清亮,有的低沉,为古代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匏部乐器如巢笙、竽等,展示了古代吹奏乐器的多样性。这些乐器通常由多根竹管组成,音色丰富,常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
土部乐器如埙,展示了古代陶制乐器的独特魅力。埙的音色古朴,常用于表达深沉的情感。
革部乐器如晋鼓、树鼓、雷鼓等,展示了古代打击乐器的多样性。这些乐器不仅用于节奏的控制,也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的仪式感。
木部乐器如柷、敔等,展示了古代打击乐器的多样性。这些乐器通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节乐之器如麾、照烛等,展示了古代音乐指挥工具的多样性。这些工具不仅用于指挥乐队的开始和停止,也用于夜间演奏的照明。
文舞器和武舞器如纛、翟、旌、干、戚等,展示了古代舞蹈道具的多样性。这些道具不仅用于舞蹈的引导,也用于表达舞蹈的主题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乐器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古代音乐体系的完整性和复杂性。这些乐器不仅是音乐的工具,也是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