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原文
兴”,曰“拜”,曰“兴”,曰“平立”。
典引引丞相以下皆公服入起居位。(起居拜舞,祝颂,进酒,献表,赐宴,并同元正受朝仪。)
宴毕,鸣鞭三。
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入寝殿,如来仪。
次日,以诏颁行。
群臣上皇帝尊号礼成受朝贺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大次于大明门外,又设进册案于殿内御座前之西,进宝案于其东,设受册案于御座上之西,受宝案于其东。
侍仪司设册案于香案南,宝案又于其南。
礼仪使位于前,册使、册副位于廷中,北面。
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位于右,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位于左,以北为上。
百官自金玉府迎册宝,奉安中书省,如常仪。
前期一日,右丞相率公卿朝服,仪卫音乐,导册宝二案出自中书,至阙前,控鹤奠案,方舆中道。
册使等奉随入大次内,方舆奠案。
侍仪使引册使以下,由左门以出,百官趋退。
至其大昕,右丞相以下百官,各公服集阙廷,仪仗护尉就位。
侍仪使、礼仪使引导从导皇帝升大明殿,引进使引导从导皇后升殿。
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山呼拜舞毕,宣赞唱曰“各恭事”。
皇太子、诸王、后妃、公主以次升殿,鸣鞭三。
侍仪使、引册、引宝导册宝由正门入,乐作。
奉册使、右丞相率册官由右门入,奉宝使、御史大夫率宝官由左门入,至殿下,置册案于香案南,宝案又奠于其南,乐止。
侍仪使引册使以下就起居位,典引引群臣入就位。
通班舍人唱曰“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典引赞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
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拜、舞蹈、山呼,如常仪。
毕,承奉班都知唱曰“奉册使以下进上册宝”,侍仪司引册使以下进就位,乐作。
掌仪赞曰“奉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侍仪使前导,由中道升正阶,立于下。
俟奉册使诸册官由右阶隮,奉宝使诸宝官由左阶隮毕,俱由左门入,奉册宝至御榻褥位前,册西宝东,乐止。
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以册宝跪置于案”,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奉册使以下皆跪”,曰“举册官兴,俱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曰“读册官兴,俱至案前跪”,曰“读册”。
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
读毕,举册官纳册于匣,兴,以授典瑞使,出笏,立于册案西南,典瑞使置于受册案。
掌仪赞曰“举宝官兴,俱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宝于盝,对举”,曰“读宝官兴,俱至案前跪”,曰“读宝”。
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
读毕,举宝官纳宝于盝,兴,以授典瑞使,出笏,立于宝案东南,典瑞使置于受宝案。
掌仪赞曰“奉册使以下皆就拜”,曰“兴”,曰“平身”。
参议中书省事四人,以篚奉诏书,由殿左门入,至御榻前,跪读诏文,如常仪,授典瑞使押宝毕,置于篚,对举,由正门出,至丹墀北,置于诏案。
册使以下由南东门出,就位听诏,如仪。
仪鸾使四人,舁进册宝案,由左门出。
侍仪使引班首由左阶隮,前行色乐作,至宇下,乐止,舞旋至露阶立。
班首入殿,宣徽使奉随,班首跪,宣徽使西北向立。
班首致词曰:“册宝礼毕,愿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
宣徽使应曰:“如所祝。”
乐作。
通赞唱曰“分班”。
进酒毕,班首由东南门出,降阶,复位,乐止。
通赞唱曰“合班”。
奏进表章礼物,赞拜、舞蹈、山呼、锡宴,并如元正之仪。
册立皇后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发册宝案于大明殿御座前稍西,设发宝案稍东。
掌谒设香案于皇后殿前,设册案于殿内座榻前稍西,宝案稍东,设受册案于座塌上稍西,设受宝案于稍东。
侍仪司设板位,册使副位于廷中,北面,册官位于右,宝官位于左,礼仪使位于册案前,主节位于太尉左。
皇后殿廷亦如之。
至期大昕,引赞叙太尉以下于阙廷,各公服。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由月华门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由日精门入。
至露阶下,依板位立。
侍仪使捧牙牌入至寝殿前,跪报外办。
内侍入奏,出传制曰“可”,侍仪使俯伏兴。
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
侍仪使引导从导皇帝入大明殿,升御座,鸣鞭三。
司晨报时鸡唱毕,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赞拜、舞蹈、山呼,如仪。)
宣赞唱曰“各恭事”。
引赞引册使以下入就位,掌仪舍人引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捧册、捧宝官,升自左阶,由南东门入,至御座前,分左右相向立。
掌仪赞曰“礼仪使稍前跪”,曰“太尉以下皆跪”。
礼仪使跪奏请进发皇后册宝。
掌仪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太尉以下皆兴”,曰“复位”。
掌仪赞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跪进皇帝”,曰“以册宝授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受,兴。
掌仪赞曰“主节官搢笏持节”,礼仪使引节导册宝由正门出,至露阶,南向立。
礼仪使称有制,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通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礼仪使宣制曰“命太尉某等持节授皇后册宝”,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降至露阶下,依次就位。
掌仪唱曰“以册宝置于案”,曰
出笏,曰复位。方舆舁以行,乐作。侍仪使、礼仪使引太尉及册宝官,奉随至皇后宫庭奠案,乐止。
掌仪唱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使、太尉以下奉随由正阶隮,至案前。
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侍仪使稍前跪报外办,内侍入启,出传旨曰可,侍仪使俯伏兴。
皇后出阁,诣褥位。太尉称制遣臣某等恭授皇后册宝。
内侍赞礼曰跪,掌仪赞曰太尉以下皆跪。
内侍赞皇后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拜,曰兴,曰拜,曰兴。
掌仪赞曰太尉以下皆兴。
皇后升殿,立于座榻前。
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进册宝,掌仪唱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
捧册宝由正门至殿内。
掌仪赞曰以册宝跪置于案,曰捧册宝官出笏,兴,复位,曰太尉以下皆跪,曰举册官兴,至案前跪,曰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曰读册官兴,至案前跪,曰读册。
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读毕,纳册于匣。
掌仪赞曰出笏,举宝官兴,至案前跪,搢笏,取宝于盝,对举,曰读宝官兴,至案前跪,曰读宝。
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读毕,纳宝于盝。
掌仪赞曰出笏,曰太尉以下皆就拜,曰兴,曰平身。
捧册宝官以册宝授太尉,太尉以授掌谒,掌谒以册宝置于受册宝案。
掌仪唱曰太尉以下跪,曰众官皆跪。
太尉致祝辞曰:册宝礼毕,伏愿皇后与天同算。
司徒应曰:如所祝。
就拜,兴,平身。
太尉进酒,乐作;皇后饮毕,乐止。
礼仪使引节引主节由正门以出。
侍仪使引太尉以下,由左门至阶下,北面立。
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通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
侍仪使引太尉以下还诣皇帝御座前,跪奏曰:奉制授皇后册宝,谨以礼毕。
就拜,兴,由左门出,降诣旁折位。
侍仪使引导从导皇后诣大明殿前谢恩,掌谒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
侍仪使分退,掌谒导皇后升御座。
典引引丞相以下入起居位,(起居赞拜如仪。)
侍仪使诣右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至宇下褥位立。
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
侍仪使引右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右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
右丞相祝赞曰: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
宣徽使应曰:如所祝。
右丞相俯伏兴,退诣进酒位。(进酒、进表章礼物、赞拜、僧道贺献、大宴殿上,并如元正仪。)
宴毕,鸣鞭三。
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还寝殿,如来仪。
册立皇太子仪
前期三日,右丞相率百僚至金玉局册宝案前,舍人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曰班首稍前,曰跪,曰在位官皆跪,曰搢笏,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侍仪使、舍人分引群臣,仪卫音乐导至中书省,正位安置。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发册案于大明殿御座西,发宝案于东。
典宝官设香案于太子殿前阶上,设册案于西,宝案于东;又设受册案于殿内座榻之西,受宝案于东。
侍仪司设板位,太尉、册使副位于大明殿廷,太尉位居中,册官位于右,宝官位于左,礼仪使位于前,主节官位于太尉之左。
太子殿廷亦如之,乐位布置亦如之。
右丞相率百僚朝服,至中书省册宝案前,叙立定。
舍人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曰班首稍前,曰跪,曰搢笏,曰在位官皆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
舍人分引群臣,仪卫导从,音乐伞扇,导至阙前。
控鹤奠案,方舆官舁之,由中道入崇天门,册使以下奉随至露阶下。
方舆官置册案于西,宝案于东,分退立于两庑。
册使副北面,引册官举册官、读册官、捧册官位于册案西,东向;引宝官、举宝官、读宝官、捧宝官位于宝案东,西向。
掌仪舍人赞曰捧册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册。
又赞曰捧宝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宝。
侍仪使、引进使、引册官、引宝官前导,捧册宝官次之,册使副以下奉随升大明殿午阶,由正门入,至进发册宝案前,册使副北面立,引册官、引宝官、举册官、举宝官以下,分左右夹册宝案立。
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
侍仪使引奉册使以下由左门出,百辟趋退。
至期大昕,引赞引册使以下,皆公服,叙位于阙廷。
侍仪使导从皇帝出阁,鸣鞭三,升大明殿,登御座。
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起居赞拜如仪,宣赞唱曰各恭事。
引赞引册使以下入就位,掌仪舍人引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郎、捧册、捧宝官,升自左阶,由左门入,至御座前,分左右立。
掌仪赞曰礼仪使稍前,曰跪,曰众官皆跪。
礼仪使奏请发皇太子册宝,掌仪唱曰就拜,曰兴,曰平身。
曰“众官皆兴”,曰“复位”。
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跪进皇帝”,曰“以册宝授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受,兴。
掌仪赞曰“主节郎搢笏持节”,礼仪使引节导册宝由正门以出,至露阶南向立。
礼仪使称有制,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礼仪使宣制曰“上命太尉等持节授皇太子册宝”,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礼仪使引节导册宝,降至露阶下,依次就位。
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复位”。
方舆舁以行,乐作。
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前导,册使以下奉随由正门出。
至阙前,方舆奠案,控鹤舁以行。
至皇太子殿廷,控鹤奠案,方舆舁以行。
入至露阶下奠案,方舆退,乐止。
册使以下以次立,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
侍仪使引节,主节导册宝以行,册使以下由正阶隮,节立于香案之西。
掌仪赞曰“捧册宝官跪,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曰“兴”,曰“就位”。
右庶子跪报外备,内侍入启,出传旨曰“可”,右庶子俯伏兴。
皇太子出阁,立于香案前。
掌仪赞曰“皇太子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拜”,曰“兴”,曰“拜”,曰“兴”。
太尉前称制遣臣某等恭授皇太子册宝,复位。
掌仪赞曰“皇太子拜”,曰“兴”,曰“拜”,曰“兴”。
请皇太子诣褥位,南向立。
曰“皇太子跪”,曰“诸执事官皆跪”。
曰“举册官兴,至案前”,曰“跪”,曰“读册”。
读毕,曰“纳册于匣”,曰“出笏”。
掌仪唱曰“举宝官兴,至案前”,曰“跪”,曰“读宝”。
读毕,曰“纳宝于盝”,曰“出笏”,曰“举册宝官、读册宝官皆兴,复位。”
掌仪赞曰“太尉进授册宝”,侍仪使引太尉、司徒至册宝案前,搢笏,以册宝跪进。
皇太子恭受,以授左、右庶子,左、右庶子搢笏跪受。
掌仪赞曰“皇太子兴,册使以下皆兴”。
右庶子捧册,左庶子捧宝,导皇太子入殿。
右庶子奠册于受册案,左庶子奠宝于受宝案。
引节引主节立于殿西北,引赞引太尉以下降阶复位,北向立。
承奉班都知唱曰“太尉以下皆再拜”,掌仪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乐作。
侍仪使诣太尉前请进酒,太尉入至殿内,进酒毕,降复位,乐止。
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导太尉以下还诣大明殿御座前,跪奏曰:“奉制授皇太子册宝,谨以礼毕。”俯伏兴,降诣位。
侍仪使、左右庶子导皇太子诣大明殿御座前谢恩,右庶子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
进酒,又赞曰“拜”,曰“兴”,曰“拜”,曰“兴”。
降殿,还府。
侍仪使诣右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至宇下褥位立,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
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
侍仪使、右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
右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
右丞相祝赞曰:“皇太子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
宣徽使应曰:“如所祝。”
右丞相俯伏兴,退诣进酒位。
进酒、进表章礼物、赞拜,如元正仪。
驾兴,鸣鞭三。
侍仪使导驾还寝殿,如来仪。
皇太子还府,升殿。
典引引群臣入就起居位,通班,自班西行至中道,唱曰“具官某以下起居”,典引赞曰“鞠躬”,曰“平身”。
进就拜位,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侍仪使诣班首前请进酒,双引由左阶至殿宇下褥位立,侍仪分左右,北向立。
俟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
班首入自左门,右庶子随至座前。
班首跪,右庶子立于东南。
俟曲终,班首致祝词曰:“册宝礼毕,愿上殿下千秋之寿。”
右庶子应曰:“如所祝。”
班首俯伏兴,退至进酒位,搢笏,捧觞,北向立,右庶子退复位。
俟舞旋至露阶,乐舞至第四拍,班首进酒。
宣赞唱曰“文武百僚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班首自东门出,复位,乐止。
通赞唱曰“合班”。
中书押进笺及礼物案至横阶下,进读笺官由左阶隮,进读礼物官至阶下。
俟进读笺官至宇下,先读笺目,次读笺,读毕,俯伏兴,降至阶下。
进读礼物官升阶,至宇下,跪读礼物状毕,俯伏兴,退,同读笺官至横阶,随笺案西行,至右庑下,礼物案东行,至左庑下,各付所司。
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
右庶子导皇太子还阁。
太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进发册宝案于大明殿御座之前,掌谒设进册宝案于太皇太后殿座榻前,设受册宝案于座榻上,并册西宝东。
侍仪司设册使副位于廷中,北面,册官位右,宝官位左,礼仪使位于前,以北为上。
太皇太后殿廷亦如之。
至期大昕,群臣皆公服,叙位阙前。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由月华门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由日精门入。
至露阶下,依板位立。
侍仪使捧牙牌入
至寝殿前,跪报外办,内侍入奏,出传制曰“可”,侍仪使俯伏兴。
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入大明殿,升御座,鸣鞭三。
司晨报时鸡唱毕,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以下升自东阶,由左门入,至御榻前,相向立。
掌仪赞曰“奏中严”,侍仪使捧牙牌跪奏曰“中严”,又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礼仪使稍前跪”,曰“册使以下皆跪”。
礼仪使奏请进发太皇太后册宝,掌仪赞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复位”,曰“内谒者稍前”,曰“搢笏,奉册宝上进”,曰“册使副、捧册宝官稍前”,曰“搢笏”,曰“内谒者跪进册宝”。
皇帝兴,以册授册使,册使跪受,兴,以授捧册官,出笏;以宝授册副,册副跪受,兴,以授捧宝官,出笏。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官,导册宝由正门出,册使以下奉随,至阶下。
掌仪赞曰“以册宝置于案”,曰“出笏,复位”。
方舆舁行,乐作。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前导,册使以下奉随,至兴圣宫前,奠案,乐止。
侍仪使以导从入至太皇太后寝殿前,跪报外办。
掌谒入启,出传旨曰“可”,侍仪使俯伏兴。
侍仪使、掌谒前导太皇太后升殿。
导太皇太后时,侍仪使入至大明殿,跪奏册宝至兴圣宫,请行礼。
驾兴,鸣鞭三,侍仪使前引导从至兴圣宫,升御座。
侍仪使出,至案所,乐作。
方舆入,至露阶下奠案。
册使副立于案前,册官东向,宝官西向。
方舆分退,立于两庑,乐止。
尚引引殿前班入起居位,相向立,起居拜舞,如元正仪。
礼毕,宣赞唱曰“各恭事”,赞引册使以下退至起居位。
通班舍人唱曰“摄某官具官(或太尉,具官无常。)臣某以下起居”,引赞赞曰“鞠躬”,曰“平身”。
进入丹墀,知班唱曰“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宣赞唱曰“各恭事”。
进至案前,依位立。
宣赞唱曰“太尉以下进上册宝”,掌仪赞曰“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
侍仪使引册宝官前导,册使奉随,至御榻,进册宝案前。
掌仪唱曰“跪”,捧册宝官不跪,曰“以册宝置于案”,曰“捧册宝官出笏复位”,曰“太尉以下皆跪”,曰“读、举册宝官兴,俱至案前跪”。
掌仪赞曰“举册官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
曰“读册”,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
读毕,举册官纳册于匣。
掌仪赞曰“出笏”,曰“举宝官搢笏,取宝于盝,对举”。
曰“读宝”,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
读毕,举宝官纳宝于盝。
掌仪赞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平身”,曰“众官皆兴”,曰“复位”。
曰“太尉、司徒、奉册宝官稍前”,曰“捧册宝官稍前”,曰“搢笏”,曰“捧册宝上进”,曰“皇帝躬授太皇太后册宝”,太皇太后以册宝授内掌谒,内掌谒置于案。
皇帝兴,进酒。
太皇太后举觞饮毕,皇帝复御座毕,掌仪赞曰“众官皆复位”。
侍仪使、引册使以下,分左右,出就位。
皇帝率皇后及后妃、公主,降丹墀,北面拜贺,升殿。
皇太子及诸王拜贺,升殿。
典引引百官入就起居位,通班舍人唱曰“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曰“鞠躬”,曰“平身”,引至丹墀拜位。
知班报班齐,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
侍仪使诣班首前请进酒,双引至殿宇下褥位立,俟舞旋列定,通赞唱曰“分班”,乐作。
侍仪使引班首由南东门入,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班首跪,曲终。
班首祝赞曰:“册宝礼毕,臣等不胜欣抃,愿上太皇太后、皇帝亿万岁寿。”
宣徽使应曰:“如所祝。”
班首俯伏兴,退诣进酒位。(以下并同元正仪。)
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同前仪)
太皇太后加上尊号进册宝仪(同前仪)
进发册宝导从
清道官二人,警跸二人,并分左右,皆摄官,服本品朝服。
云和乐一部:署令二人,分左右。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二,次歌四,并分左右。前行内琵琶二十,次筝十六,次箜篌十六,次蓁十六,次方响八,次头管二十八,次龙笛二十八,为三十三重。(重四人。)次杖鼓三十,为八重。次板八,为四重。板内大鼓二,工二人,舁八人。乐工服并与卤簿同。法物库使二人,服本品服。次朱团扇八,为二重。次小雉扇八,次中雉扇八,次大雉扇八,分左右,为十二重。次朱团扇八,为二重。次大伞二,次华盖二,次紫方伞二,次红方伞二,次曲盖二,并分左右。执伞扇所服,并同立仗。
围子头一人,中道。次围子八人,分左右。服与卤簿内同。
安和乐一部:署令二人,服本品服。札鼓六,为二重,前四后二。次和鼓一,中道。次板二,分左右。次龙笛四,次头管四,并为二重。次羌管二,次笙二,并分左右。次云璈一,中道。次闉二,分左右。乐工服与卤簿内同。
伞一,中道。椅左,踏右。执人,皂巾,大团花绯锦袄,金涂铜束带,行縢鞋袜。
拱卫使一人,服本品服。
舍人二人,次引宝官二人,并分左右,服四品服。
香案,中道。舆士控鹤八人,服同立仗内表案舆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
宝案,中道。舆士控鹤十有六人,服同香案舆士。方舆官三十人,夹香案宝案,分左右而趋。至殿门
则控鹤退,方舆官舁案以升。唐巾,紫罗窄袖衫,金涂铜束带,乌靴。
引册二人,四品服。
香案,中道。舆士控鹤八人,服同宝案舆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
册案,中道。舆士控鹤十有六人,服同宝案舆士。方舆官三十人,夹香案册案,分左右而趋。至殿门,则控鹤退,方舆官舁案以升。巾服与宝案方舆官同。
葆盖四十人,次阅仗舍人二人,服四品服。次小戟四十人,次仪锽四十人,夹云和乐伞扇,分左右行,服同立仗。
拱卫使二人,服本品朝服。次班剑十,次梧杖十二,次斧十二,次镫杖二十,次列丝十,皆分左右。次水筜左,金盆右。次列丝十,次立瓜十。次金杌左,鞭桶右,蒙鞍左,散手右。次立瓜十,次卧瓜三十,并夹葆盖、小戟、仪锽,分左右行。服并同卤簿内。
拱卫外舍人二人,服四品服,引导册诸官。次从九品以上,次从七品以上,次从五品以上,并本品朝服。
金吾折冲二人,牙门旗二,每旗引执五人。次青槊四十人,赤槊四十人,黄槊四十人,白槊四十人,紫槊四十人,并兜鍪甲靴,各随槊之色,行导册官外。
册案后舍人二人,服四品服。次太尉右,司徒左。次礼仪使二人,分左右。次举册官四人右,举宝官四人左。次读册官二人右,读宝官二人左。次阁门使四人,分左右,并本品服。
知班六人,分左右,服同立仗,往来视诸官之失仪者而行罚焉。
册宝摄官
上尊号册宝,凡摄官二百五十有六人:奉册官四人,奉宝官四人,捧册官二人,捧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引册官五人,引宝官五人,典瑞官三人,纠仪官四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四人,阁门使三人,清道官四人,点试仪卫五人,司香四人,备顾问七人,代礼官三十人,拱卫使二人,押仗二人,方舆官一百六十人。
上皇太后册宝,凡摄官二百五十人:摄太尉一人,摄司徒一人,礼仪使四人,奉册官二人,奉宝官二人,引册官二人,引宝官二人,举册官二人,举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捧册官二人,捧宝官二人,奏中严一人,主当内侍十人,阁门使六人,充内臣十三人,纠仪官四人,代礼官四十二人,掌谒四人,司香十二人,折冲都尉二人,拱卫使二人,清道官四人,警跸官四人,方舆官百二十人。
上太皇太后册宝摄官,同前。
授皇后册宝,凡摄宝官百八十人:摄太尉一人,摄司徒一人,主节官二人,礼仪使四人,奉册官二人,奉宝官二人,引册官二人,引宝官二人,举册官二人,举宝官二人,读册官二人,读宝官二人,内臣职掌十人,宣徽使二人,阁门使四人,代礼官三十七人,侍香二人,清道官四人,折冲都尉二人,警跸官四人,中宫内臣九人,纠仪官四人,接册内臣二人,接宝内臣二人,方舆官七十四人。
授皇太子册,凡摄官四十有九人:摄太尉一人,奉册官二人,持节官一人,捧册官二人,读册官二人,引册官二人,摄礼仪使二人,主当内侍六人,副持节官五人,侍从官十一人,代礼官十六人。
摄行告庙仪(如受尊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宝,册立皇后、皇太子,凡国家大典礼,皆告宗庙。)
前期二日,太庙令扫除内外,翰林国史院学士撰写祝文;前一日,告官等致斋一日。其日,告官等各服紫服,奉祝版,进请御署讫,差控鹤,用红罗销金案抬舁,覆以黄罗帕,并奉御香、御酒,如常仪,迎至祝所斋宿。告日质明前三刻,礼直官引太庙令,率其属入庙殿,开室,陈设如仪。礼直官引告官等,各服紫服,以次入就位,东向立定。礼直官稍前,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赞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礼直官先引执事者各就位,次引告官诣盥洗、爵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讫,执笏,请诣酒尊所,搢笏,执爵,司尊者举幂,良酝令酌酒,以爵授奉爵官,执笏,诣太祖室,再拜。执事者奉香,告官搢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以虚爵授奉爵官,执笏,俯伏兴。举祝官搢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跪读祝文讫,奠祝于案,执笏,俯伏兴。礼直官、赞告官再拜毕,每室并如上仪。告毕,引告官以下降,复位。再拜讫,诣望瘗燔祝,再拜,半燎,告官以下皆退。
国史院进先朝实录仪
是日大昕,诸司官具公服,立于光天门外,侍仪使引《实录》案以入,监修国史以下奉随,至光天殿前,分班立,皇帝升御座。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待制四人奉《实录》,升自午阶,监修国史以下奉随,至御前香案南立,众官降,复位。应奉翰林文字升,至《实录》前,跪读表,读毕,俯伏兴,复位。翰林学士承旨升,至御前,分班立,俟御览毕,降复位。宣赞唱曰“监修国史以下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待制升,取《实录》,降自午阶,置于案,由光天门以出,音乐仪从前导,还国史院,置于堂上。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搢笏”,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百僚趋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译文
起身”,说“拜”,说“起身”,说“平身站立”。
典引引导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穿着公服进入起居的位置。(起居、拜舞、祝颂、进酒、献表、赐宴,都与元旦受朝贺的仪式相同。)
宴会结束后,鸣鞭三次。
侍仪使引导皇帝,引进使引导皇后,进入寝殿,按照原来的仪式进行。
第二天,颁布诏书。
群臣向皇帝上尊号,礼成后接受朝贺的仪式
在仪式前两天,仪鸾司在大明门外设置大次,又在殿内御座前的西侧设置进册案,东侧设置进宝案,御座上的西侧设置受册案,东侧设置受宝案。
侍仪司在香案南侧设置册案,宝案又在南侧。
礼仪使位于前面,册使、册副位于廷中,面向北。
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位于右侧,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位于左侧,以北为上。
百官从金玉府迎接册宝,安置在中书省,按照常规仪式进行。
在仪式前一天,右丞相率领公卿穿着朝服,仪仗和音乐引导册宝二案从中书省出发,到宫门前,控鹤将案放在方舆中道。
册使等人跟随进入大次内,方舆将案放下。
侍仪使引导册使以下官员,从左门出去,百官退下。
到了大昕时分,右丞相以下的百官,各自穿着公服聚集在宫门前,仪仗护尉就位。
侍仪使、礼仪使引导随从引导皇帝升上大明殿,引进使引导随从引导皇后升殿。
尚引引导殿前班进入起居位,起居、山呼、拜舞结束后,宣赞唱道“各恭事”。
皇太子、诸王、后妃、公主依次升殿,鸣鞭三次。
侍仪使、引册、引宝引导册宝从正门进入,音乐响起。
奉册使、右丞相率领册官从右门进入,奉宝使、御史大夫率领宝官从左门进入,到殿下,将册案放在香案南侧,宝案又放在南侧,音乐停止。
侍仪使引导册使以下官员进入起居位,典引引导群臣进入就位。
通班舍人唱道“文武百官具官臣某以下起居”,典引赞道“鞠躬”,说“平身”,引导到丹墀拜位。
宣赞唱道“拜”,通赞赞拜、舞蹈、山呼,按照常规仪式进行。
结束后,承奉班都知唱道“奉册使以下进上册宝”,侍仪司引导册使以下官员进入就位,音乐响起。
掌仪赞道“奉册宝官稍前,插笏,捧册宝”,侍仪使前导,从中道升上正阶,站在下面。
等到奉册使和册官从右阶登上,奉宝使和宝官从左阶登上后,都从左门进入,奉册宝到御榻褥位前,册在西侧,宝在东侧,音乐停止。
掌仪赞道“捧册宝官稍前,将册宝跪放在案上”,说“出笏”,说“就拜”,说“起身”,说“平身”,说“复位”,说“奉册使以下都跪下”,说“举册官起身,都到案前跪下”,说“插笏,从匣中取出册,放在盘上,对举”,说“读册官起身,都到案前跪下”,说“读册”。
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
读完后,举册官将册放回匣中,起身,交给典瑞使,出笏,站在册案西南侧,典瑞使将册放在受册案上。
掌仪赞道“举宝官起身,都到案前跪下”,说“插笏,从盝中取出宝,对举”,说“读宝官起身,都到案前跪下”,说“读宝”。
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
读完后,举宝官将宝放回盝中,起身,交给典瑞使,出笏,站在宝案东南侧,典瑞使将宝放在受宝案上。
掌仪赞道“奉册使以下都就拜”,说“起身”,说“平身”。
参议中书省事四人,用篚捧着诏书,从殿左门进入,到御榻前,跪读诏文,按照常规仪式进行,交给典瑞使押宝后,放在篚中,对举,从正门出去,到丹墀北侧,放在诏案上。
册使以下官员从南东门出去,就位听诏,按照仪式进行。
仪鸾使四人,抬着进册宝案,从左门出去。
侍仪使引导班首从左阶登上,前行时音乐响起,到宇下,音乐停止,舞旋到露阶站立。
班首进入殿内,宣徽使跟随,班首跪下,宣徽使面向西北站立。
班首致辞说:“册宝礼毕,愿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
宣徽使回答说:“如所祝。”
音乐响起。
通赞唱道“分班”。
进酒结束后,班首从东南门出去,下阶,复位,音乐停止。
通赞唱道“合班”。
奏进表章礼物,赞拜、舞蹈、山呼、赐宴,都与元旦的仪式相同。
册立皇后的仪式
在仪式前两天,仪鸾司在大明殿御座前稍西侧设置发册宝案,稍东侧设置发宝案。
掌谒在皇后殿前设置香案,殿内座榻前稍西侧设置册案,稍东侧设置宝案,座榻上稍西侧设置受册案,稍东侧设置受宝案。
侍仪司设置板位,册使副位于廷中,面向北,册官位于右侧,宝官位于左侧,礼仪使位于册案前,主节位于太尉左侧。
皇后殿廷也如此设置。
到了大昕时分,引赞引导太尉以下官员在宫门前,各自穿着公服。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从月华门进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从日精门进入。
到露阶下,按照板位站立。
侍仪使捧着牙牌进入寝殿前,跪下报告外办。
内侍进入奏报,出来传制说“可”,侍仪使俯伏起身。
皇帝出阁升上辇车,鸣鞭三次。
侍仪使引导随从引导皇帝进入大明殿,升上御座,鸣鞭三次。
司晨报时鸡唱结束后,尚引引导殿前班进入起居位,(起居、赞拜、舞蹈、山呼,按照仪式进行。)
宣赞唱道“各恭事”。
引赞引导册使以下官员进入就位,掌仪舍人引导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捧册、捧宝官,从左阶登上,从南东门进入,到御座前,分左右相向站立。
掌仪赞道“礼仪使稍前跪下”,说“太尉以下都跪下”。
礼仪使跪下奏请进发皇后册宝。
掌仪赞道“就拜”,说“起身”,说“平身”,说“太尉以下都起身”,说“复位”。
掌仪赞道“内谒者稍前”,说“插笏”,说“捧册宝跪下进献给皇帝”,说“将册宝交给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下接受,起身。
掌仪赞道“主节官插笏持节”,礼仪使引导节导册宝从正门出去,到露阶,面向南站立。
礼仪使称有制,承奉班都知唱道“太尉以下都再拜”,通赞说“鞠躬”,说“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平身”。
礼仪使宣制说“命太尉某等持节授皇后册宝”,通赞赞道“鞠躬”,说“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平身”。
下到露阶下,依次就位。
掌仪唱道“将册宝放在案上”,说
将笏板取出,说复位。方舆抬着行进,音乐响起。侍仪使、礼仪使引导太尉及册宝官,跟随到皇后宫庭的奠案前,音乐停止。
掌仪唱道捧册宝官稍前,插笏。捧册宝使、太尉以下跟随由正阶登上,到案前。
掌仪赞道将册宝放在案上,说取出笏板,说复位。侍仪使稍前跪下报告外办,内侍进去启奏,出来传旨说可以,侍仪使俯伏起身。
皇后出阁,到褥位。太尉称制遣臣某等恭授皇后册宝。
内侍赞礼说跪下,掌仪赞道太尉以下都跪下。
内侍赞皇后说上香,说上香,说三上香,说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
掌仪赞道太尉以下都起身。
皇后升殿,站在座榻前。
承奉班都知唱道太尉以下进册宝,掌仪唱道捧册宝官稍前,插笏。
捧册宝由正门到殿内。
掌仪赞道将册宝跪放在案上,说捧册宝官取出笏板,起身,复位,说太尉以下都跪下,说举册官起身,到案前跪下,说插笏,从匣中取出册,放在盘上,对举,说读册官起身,到案前跪下,说读册。
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读完后,将册放回匣中。
掌仪赞道取出笏板,举宝官起身,到案前跪下,插笏,从盝中取出宝,对举,说读宝官起身,到案前跪下,说读宝。
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读完后,将宝放回盝中。
掌仪赞道取出笏板,说太尉以下都拜,说起身,说平身。
捧册宝官将册宝交给太尉,太尉交给掌谒,掌谒将册宝放在受册宝案上。
掌仪唱道太尉以下跪下,说众官都跪下。
太尉致祝辞说:册宝礼毕,伏愿皇后与天同算。
司徒应道:如所祝。
就拜,起身,平身。
太尉进酒,音乐响起;皇后饮毕,音乐停止。
礼仪使引导节引主节由正门出去。
侍仪使引导太尉以下,由左门到阶下,北面站立。
承奉班都知唱道太尉以下都再拜,通赞说鞠躬,说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平立。
侍仪使引导太尉以下回到皇帝御座前,跪下奏道:奉制授皇后册宝,谨以礼毕。
就拜,起身,由左门出去,降到旁折位。
侍仪使引导从导皇后到大明殿前谢恩,掌谒赞道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
侍仪使分别退下,掌谒引导皇后升御座。
典引引导丞相以下进入起居位,(起居赞拜如仪。)
侍仪使到右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到宇下褥位站立。
侍仪使分别左右北向站立,等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道分班乐作。
侍仪使引导右丞相由南东门进入,宣徽使跟随到御榻前,右丞相跪下,宣徽使站在东南,曲终。
右丞相祝赞道: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
宣徽使应道:如所祝。
右丞相俯伏起身,退到进酒位。(进酒、进表章礼物、赞拜、僧道贺献、大宴殿上,并如元正仪。)
宴毕,鸣鞭三声。
侍仪使引导驾,引进使引导后,回寝殿,如仪。
册立皇太子仪
前期三日,右丞相率领百官到金玉局册宝案前,舍人赞道鞠躬,说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平身。
说班首稍前,说跪下,说在位官都跪下,说插笏,说上香,说上香,说三上香,说取出笏板,说就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平身。
侍仪使、舍人分别引导群臣,仪卫音乐引导到中书省,正位安置。
前期二日,仪鸾司在大明殿御座西设发册案,东设发宝案。
典宝官在太子殿前阶上设香案,西设册案,东设宝案;又在殿内座榻西设受册案,东设受宝案。
侍仪司设板位,太尉、册使副位于大明殿廷,太尉位居中,册官位于右,宝官位于左,礼仪使位于前,主节官位于太尉之左。
太子殿廷也如此,乐位布置也如此。
右丞相率领百官朝服,到中书省册宝案前,叙立定。
舍人赞道鞠躬,说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平身。
说班首稍前,说跪下,说插笏,说在位官都跪下,说上香,说上香,说三上香,说取出笏板,说就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拜,说起身,说平立。
舍人分别引导群臣,仪卫导从,音乐伞扇,引导到阙前。
控鹤奠案,方舆官抬着,由中道进入崇天门,册使以下跟随到露阶下。
方舆官将册案放在西,宝案放在东,分别退到两庑站立。
册使副北面,引册官举册官、读册官、捧册官位于册案西,东向;引宝官、举宝官、读宝官、捧宝官位于宝案东,西向。
掌仪舍人赞道捧册官稍前,说插笏,说捧册。
又赞道捧宝官稍前,说插笏,说捧宝。
侍仪使、引进使、引册官、引宝官前导,捧册宝官次之,册使副以下跟随升大明殿午阶,由正门进入,到进发册宝案前,册使副北面站立,引册官、引宝官、举册官、举宝官以下,分别左右夹册宝案站立。
掌仪赞道将册宝放在案上,说取出笏板,说复位。
侍仪使引导奉册使以下由左门出去,百官趋退。
到日期大昕,引赞引导册使以下,都穿公服,叙位于阙廷。
侍仪使引导皇帝出阁,鸣鞭三声,升大明殿,登御座。
尚引引导殿前班进入起居位,起居赞拜如仪,宣赞唱道各恭事。
引赞引导册使以下进入就位,掌仪舍人引导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郎、捧册、捧宝官,由左阶升,由左门进入,到御座前,分别左右站立。
掌仪赞道礼仪使稍前,说跪下,说众官都跪下。
礼仪使奏请发皇太子册宝,掌仪唱道就拜,说起身,说平身。
说“众官皆起立”,说“复位”。
说“内谒者稍向前”,说“插笏”,说“捧册宝跪进皇帝”,说“将册宝授予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受,起立。
掌仪赞说“主节郎插笏持节”,礼仪使引导节导册宝由正门出,至露阶南向立。
礼仪使称有制,承奉班都知唱说“太尉以下皆再拜”,掌仪赞说“鞠躬”,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说“平身”。
礼仪使宣制说“上命太尉等持节授皇太子册宝”,掌仪赞说“鞠躬”,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说“平身”。
礼仪使引导节导册宝,降至露阶下,依次就位。
掌仪赞说“将册宝置于案”,说“出笏”,说“复位”。
方舆抬着行进,乐声起。
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前导,册使以下随从由正门出。
至阙前,方舆放案,控鹤抬着行进。
至皇太子殿廷,控鹤放案,方舆抬着行进。
入至露阶下放案,方舆退,乐止。
册使以下依次站立,掌仪赞说“捧册宝官稍向前,插笏,捧册宝”。
侍仪使引导节,主节导册宝行进,册使以下由正阶上,节立于香案之西。
掌仪赞说“捧册宝官跪,将册宝置于案”,说“出笏”,说“起立”,说“就位”。
右庶子跪报外备,内侍入启,出传旨说“可”,右庶子俯伏起立。
皇太子出阁,立于香案前。
掌仪赞说“皇太子跪”,说“上香”,说“上香”,说“三上香”,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
太尉前称制遣臣某等恭授皇太子册宝,复位。
掌仪赞说“皇太子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
请皇太子至褥位,南向立。
说“皇太子跪”,说“诸执事官皆跪”。
说“举册官起立,至案前”,说“跪”,说“读册”。
读毕,说“纳册于匣”,说“出笏”。
掌仪唱说“举宝官起立,至案前”,说“跪”,说“读宝”。
读毕,说“纳宝于盝”,说“出笏”,说“举册宝官、读册宝官皆起立,复位。”
掌仪赞说“太尉进授册宝”,侍仪使引导太尉、司徒至册宝案前,插笏,以册宝跪进。
皇太子恭受,以授左、右庶子,左、右庶子插笏跪受。
掌仪赞说“皇太子起立,册使以下皆起立”。
右庶子捧册,左庶子捧宝,导皇太子入殿。
右庶子放册于受册案,左庶子放宝于受宝案。
引节引导主节立于殿西北,引赞引导太尉以下降阶复位,北向立。
承奉班都知唱说“太尉以下皆再拜”,掌仪赞说“鞠躬”,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说“平身”,乐声起。
侍仪使至太尉前请进酒,太尉入至殿内,进酒毕,降复位,乐止。
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引导太尉以下还至大明殿御座前,跪奏说:“奉制授皇太子册宝,谨以礼毕。”俯伏起立,降至位。
侍仪使、左右庶子引导皇太子至大明殿御座前谢恩,右庶子赞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
进酒,又赞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
降殿,还府。
侍仪使至右丞相前请进酒,双引升殿,至宇下褥位立,侍仪使分左右,北向立。
待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说“分班”,乐声起。
侍仪使、右丞相由南东门入,宣徽使随从至御榻前。
右丞相跪,宣徽使立于东南,曲终。
右丞相祝赞说:“皇太子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
宣徽使应说:“如所祝。”
右丞相俯伏起立,退至进酒位。
进酒、进表章礼物、赞拜,如元正仪。
驾起,鸣鞭三。
侍仪使引导驾还寝殿,如仪。
皇太子还府,升殿。
典引引导群臣入就起居位,通班,自班西行至中道,唱说“具官某以下起居”,典引赞说“鞠躬”,说“平身”。
进就拜位,宣赞唱说“拜”,通赞赞说“鞠躬”,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说“平身”。
侍仪使至班首前请进酒,双引由左阶至殿宇下褥位立,侍仪分左右,北向立。
待前行色曲将半,舞旋列定,通赞唱说“分班”。
班首入自左门,右庶子随至座前。
班首跪,右庶子立于东南。
待曲终,班首致祝词说:“册宝礼毕,愿上殿下千秋之寿。”
右庶子应说:“如所祝。”
班首俯伏起立,退至进酒位,插笏,捧觞,北向立,右庶子退复位。
待舞旋至露阶,乐舞至第四拍,班首进酒。
宣赞唱说“文武百僚皆再拜”,通赞赞说“鞠躬”,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说“平身”。
班首自东门出,复位,乐止。
通赞唱说“合班”。
中书押进笺及礼物案至横阶下,进读笺官由左阶上,进读礼物官至阶下。
待进读笺官至宇下,先读笺目,次读笺,读毕,俯伏起立,降至阶下。
进读礼物官升阶,至宇下,跪读礼物状毕,俯伏起立,退,同读笺官至横阶,随笺案西行,至右庑下,礼物案东行,至左庑下,各付所司。
宣赞唱说“拜”,通赞赞说“鞠躬”,说“拜”,说“起立”,说“拜”,说“起立”,说“平立”。
右庶子引导皇太子还阁。
太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
前期二日,仪鸾司设进发册宝案于大明殿御座之前,掌谒设进册宝案于太皇太后殿座榻前,设受册宝案于座榻上,并册西宝东。
侍仪司设册使副位于廷中,北面,册官位右,宝官位左,礼仪使位于前,以北为上。
太皇太后殿廷亦如之。
至期大昕,群臣皆公服,叙位阙前。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引册、奉册、举册、读册、捧册官,由月华门入,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副,引宝、奉宝、举宝、读宝、捧宝官,由日精门入。
至露阶下,依板位立。
侍仪使捧牙牌入
到了寝殿前,跪着报告外面已经准备好,内侍进去奏报,出来传达命令说“可以”,侍仪使俯身伏地然后起身。
皇帝从阁中出来,登上辇车,鸣鞭三次;进入大明殿,登上御座,鸣鞭三次。
司晨报时的鸡鸣结束后,侍仪使、礼仪使、引册使以下官员从东阶上升,由左门进入,到御榻前,相对而立。
掌仪赞道“奏中严”,侍仪使捧着牙牌跪着奏道“中严”,又赞道“就拜”,说“兴”,说“平身”,说“复位”,说“礼仪使稍前跪”,说“册使以下皆跪”。
礼仪使奏请进发太皇太后的册宝,掌仪赞道“就拜”,说“兴”,说“平身”,说“复位”,说“内谒者稍前”,说“搢笏,奉册宝上进”,说“册使副、捧册宝官稍前”,说“搢笏”,说“内谒者跪进册宝”。
皇帝起身,将册授予册使,册使跪着接受,起身,将册授予捧册官,出笏;将宝授予册副,册副跪着接受,起身,将宝授予捧宝官,出笏。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官,引导册宝从正门出去,册使以下官员跟随,到阶下。
掌仪赞道“以册宝置于案”,说“出笏,复位”。
方舆抬着行进,音乐响起。
侍仪使、礼仪使、引册、引宝前导,册使以下官员跟随,到兴圣宫前,将册宝放在案上,音乐停止。
侍仪使带领随从进入太皇太后寝殿前,跪着报告外面已经准备好。
掌谒进去启奏,出来传达旨意说“可以”,侍仪使俯身伏地然后起身。
侍仪使、掌谒前导太皇太后升殿。
引导太皇太后时,侍仪使进入大明殿,跪着奏报册宝已到兴圣宫,请行礼。
皇帝起身,鸣鞭三次,侍仪使前引导从到兴圣宫,登上御座。
侍仪使出去,到案前,音乐响起。
方舆进入,到露阶下将册宝放在案上。
册使副站在案前,册官面向东,宝官面向西。
方舆分别退下,站在两庑,音乐停止。
尚引引导殿前班进入起居位,相对而立,进行起居拜舞,如同元正仪。
礼毕,宣赞唱道“各恭事”,赞引册使以下官员退到起居位。
通班舍人唱道“摄某官具官(或太尉,具官无常。)臣某以下起居”,引赞赞道“鞠躬”,说“平身”。
进入丹墀,知班唱道“班齐”,宣赞唱道“拜”,通赞赞道“鞠躬”,说“拜”,说“兴”,说“拜”,说“兴”,说“平身”,宣赞唱道“各恭事”。
进到案前,按照位置站立。
宣赞唱道“太尉以下进上册宝”,掌仪赞道“捧册宝官稍前,搢笏,捧册宝”。
侍仪使引导册宝官前导,册使跟随,到御榻前,进到册宝案前。
掌仪唱道“跪”,捧册宝官不跪,说“以册宝置于案”,说“捧册宝官出笏复位”,说“太尉以下皆跪”,说“读、举册宝官兴,俱至案前跪”。
掌仪赞道“举册官搢笏,取册于匣,置于盘,对举”。
说“读册”,读册官称臣某谨读册。
读毕,举册官将册放回匣中。
掌仪赞道“出笏”,说“举宝官搢笏,取宝于盝,对举”。
说“读宝”,读宝官称臣某谨读宝。
读毕,举宝官将宝放回盝中。
掌仪赞道“出笏”,说“就拜”,说“兴”,说“平身”,说“众官皆兴”,说“复位”。
说“太尉、司徒、奉册宝官稍前”,说“捧册宝官稍前”,说“搢笏”,说“捧册宝上进”,说“皇帝躬授太皇太后册宝”,太皇太后将册宝授予内掌谒,内掌谒将册宝放在案上。
皇帝起身,进酒。
太皇太后举杯饮毕,皇帝回到御座,掌仪赞道“众官皆复位”。
侍仪使、引册使以下官员,分左右,出去就位。
皇帝率领皇后及后妃、公主,走下丹墀,向北面拜贺,升殿。
皇太子及诸王拜贺,升殿。
典引引导百官进入起居位,通班舍人唱道“文武百僚具官臣某以下起居”,说“鞠躬”,说“平身”,引导到丹墀拜位。
知班报告班齐,宣赞唱道“拜”,通赞赞道“鞠躬”,说“拜”,说“兴”,说“拜”,说“兴”,说“平身”。
侍仪使到班首前请进酒,双引到殿宇下褥位站立,等待舞旋列定,通赞唱道“分班”,音乐响起。
侍仪使引导班首由南东门进入,宣徽使跟随,到御榻前,班首跪,曲终。
班首祝赞道:“册宝礼毕,臣等不胜欣抃,愿上太皇太后、皇帝亿万岁寿。”
宣徽使应道:“如所祝。”
班首俯身伏地然后起身,退到进酒位。(以下并同元正仪。)
皇太后上尊号进册宝仪(同前仪)
太皇太后加上尊号进册宝仪(同前仪)
进发册宝导从
清道官二人,警跸二人,并分左右,皆摄官,服本品朝服。
云和乐一部:署令二人,分左右。次前行戏竹二,次排箫四,次箫管四,次板二,次歌四,并分左右。前行内琵琶二十,次筝十六,次箜篌十六,次蓁十六,次方响八,次头管二十八,次龙笛二十八,为三十三重。(重四人。)次杖鼓三十,为八重。次板八,为四重。板内大鼓二,工二人,舁八人。乐工服并与卤簿同。法物库使二人,服本品服。次朱团扇八,为二重。次小雉扇八,次中雉扇八,次大雉扇八,分左右,为十二重。次朱团扇八,为二重。次大伞二,次华盖二,次紫方伞二,次红方伞二,次曲盖二,并分左右。执伞扇所服,并同立仗。
围子头一人,中道。次围子八人,分左右。服与卤簿内同。
安和乐一部:署令二人,服本品服。札鼓六,为二重,前四后二。次和鼓一,中道。次板二,分左右。次龙笛四,次头管四,并为二重。次羌管二,次笙二,并分左右。次云璈一,中道。次闉二,分左右。乐工服与卤簿内同。
伞一,中道。椅左,踏右。执人,皂巾,大团花绯锦袄,金涂铜束带,行縢鞋袜。
拱卫使一人,服本品服。
舍人二人,次引宝官二人,并分左右,服四品服。
香案,中道。舆士控鹤八人,服同立仗内表案舆士。侍香二人,分左右,服四品服。
宝案,中道。舆士控鹤十有六人,服同香案舆士。方舆官三十人,夹香案宝案,分左右而趋。至殿门
控鹤退下后,方舆官抬着案桌进入。他们戴着唐巾,穿着紫罗窄袖衫,系着金涂铜束带,脚穿乌靴。
引册的两人穿着四品官服。
香案放在中间,舆士和控鹤共八人,穿着与宝案舆士相同的服装。侍香两人分别站在左右,穿着四品官服。
册案放在中间,舆士和控鹤共十六人,穿着与宝案舆士相同的服装。方舆官三十人,夹在香案和册案之间,分左右行进。到了殿门,控鹤退下,方舆官抬着案桌进入。他们的头巾和服装与宝案方舆官相同。
葆盖四十人,接着是阅仗舍人两人,穿着四品官服。接着是小戟四十人,仪锽四十人,夹在云和乐伞扇之间,分左右行进,穿着与立仗相同。
拱卫使两人穿着本品朝服。接着是班剑十人,梧杖十二人,斧十二人,镫杖二十人,列丝十人,都分左右排列。接着是水筜在左,金盆在右。接着是列丝十人,立瓜十人。接着是金杌在左,鞭桶在右,蒙鞍在左,散手在右。接着是立瓜十人,卧瓜三十人,夹在葆盖、小戟、仪锽之间,分左右行进。服装与卤簿内相同。
拱卫外舍人两人,穿着四品官服,引导册官和其他官员。接着是从九品以上的官员,从七品以上的官员,从五品以上的官员,都穿着本品朝服。
金吾折冲两人,牙门旗两面,每面旗由五人引导。接着是青槊四十人,赤槊四十人,黄槊四十人,白槊四十人,紫槊四十人,都戴着兜鍪,穿着甲靴,颜色与槊相同,行进在导册官之外。
册案后的舍人两人,穿着四品官服。接着是太尉在右,司徒在左。接着是礼仪使两人,分左右站立。接着是举册官四人在右,举宝官四人在左。接着是读册官两人在右,读宝官两人在左。接着是阁门使四人,分左右站立,穿着本品官服。
知班六人,分左右站立,穿着与立仗相同,负责巡视官员的失仪行为并进行处罚。
册宝摄官
上尊号册宝,共有摄官二百五十六人:奉册官四人,奉宝官四人,捧册官两人,捧宝官两人,读册官两人,读宝官两人,引册官五人,引宝官五人,典瑞官三人,纠仪官四人,殿中侍御史两人,监察御史四人,阁门使三人,清道官四人,点试仪卫五人,司香四人,备顾问七人,代礼官三十人,拱卫使两人,押仗两人,方舆官一百六十人。
上皇太后册宝,共有摄官二百五十人:摄太尉一人,摄司徒一人,礼仪使四人,奉册官两人,奉宝官两人,引册官两人,引宝官两人,举册官两人,举宝官两人,读册官两人,读宝官两人,捧册官两人,捧宝官两人,奏中严一人,主当内侍十人,阁门使六人,充内臣十三人,纠仪官四人,代礼官四十二人,掌谒四人,司香十二人,折冲都尉两人,拱卫使两人,清道官四人,警跸官四人,方舆官一百二十人。
上太皇太后册宝摄官,与前述相同。
授皇后册宝,共有摄宝官一百八十人:摄太尉一人,摄司徒一人,主节官两人,礼仪使四人,奉册官两人,奉宝官两人,引册官两人,引宝官两人,举册官两人,举宝官两人,读册官两人,读宝官两人,内臣职掌十人,宣徽使两人,阁门使四人,代礼官三十七人,侍香两人,清道官四人,折冲都尉两人,警跸官四人,中宫内臣九人,纠仪官四人,接册内臣两人,接宝内臣两人,方舆官七十四人。
授皇太子册,共有摄官四十九人:摄太尉一人,奉册官两人,持节官一人,捧册官两人,读册官两人,引册官两人,摄礼仪使两人,主当内侍六人,副持节官五人,侍从官十一人,代礼官十六人。
摄行告庙仪(如受尊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册宝,册立皇后、皇太子,凡国家大典礼,皆告宗庙。)
前期两天,太庙令清扫内外,翰林国史院学士撰写祝文;前一天,告官等斋戒一天。当天,告官等穿着紫服,奉祝版,进请御署后,差遣控鹤,用红罗销金案抬着,覆以黄罗帕,并奉御香、御酒,按照常规仪式,迎至祝所斋宿。告日黎明前三刻,礼直官引导太庙令,率领其属下进入庙殿,开室,陈设如仪。礼直官引导告官等,穿着紫服,依次入位,面向东站立。礼直官稍前,赞曰“有司谨具,请行事”。赞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礼直官先引导执事者各就位,接着引导告官到盥洗、爵洗位,面向北站立。插笏,洗手,拭手,洗爵、拭爵后,执笏,请到酒尊所,插笏,执爵,司尊者举幂,良酝令斟酒,将爵交给奉爵官,执笏,到太祖室,再拜。执事者奉香,告官插笏跪,三上香,执爵三祭酒,将虚爵交给奉爵官,执笏,俯伏起身。举祝官插笏跪,对举祝版,读祝官跪读祝文后,奠祝于案,执笏,俯伏起身。礼直官、赞告官再拜后,每室都按照上述仪式进行。告毕,引导告官以下退下,复位。再拜后,到望瘗燔祝,再拜,半燎,告官以下皆退。
国史院进先朝实录仪
当天黎明,诸司官穿着公服,站在光天门外,侍仪使引导《实录》案进入,监修国史以下跟随,到光天殿前,分班站立,皇帝升御座。宣赞唱曰“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待制四人奉《实录》,从午阶上升,监修国史以下跟随,到御前香案南站立,众官退下,复位。应奉翰林文字升,到《实录》前,跪读表,读毕,俯伏起身,复位。翰林学士承旨升,到御前,分班站立,等待御览完毕,退下复位。宣赞唱曰“监修国史以下皆再拜”,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待制升,取《实录》,从午阶下降,放在案上,由光天门出去,音乐仪从前导,回到国史院,放在堂上。通赞赞曰“鞠躬”,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身”,曰“插笏”,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出笏”,曰“就拜”,曰“兴,”曰“拜”,曰“兴”,曰“拜”,曰“兴”,曰“平立”。百官迅速退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注解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指的是一套行为规范和仪式,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乐:乐在中国古代不仅指音乐,还包括舞蹈和诗歌,是表达和谐与美的方式。乐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的教化体系。
周公:周公是西周初年的重要政治家,被尊为礼乐的制定者。他辅佐成王,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朝仪:朝仪是指朝廷上的礼仪规范,包括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互动仪式,是维护皇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太常:太常是古代负责祭祀和礼乐的官署,其职责包括制定和执行各种礼仪和音乐。
雅乐:雅乐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主要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
燕乐:燕乐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主要用于宴会和娱乐,风格较为轻松活泼。
大明门:大明门是元代皇宫的正门,位于大都(今北京)的皇城中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日精、月华门:日精门和月华门是元代皇宫内的两个重要门户,分别象征着太阳和月亮,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崇拜。
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象征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搢笏:古代官员在朝见或举行仪式时,将笏板插入腰带中,表示恭敬和准备行礼。笏板是古代官员手持的礼仪用具,通常用玉、象牙或竹木制成。
山呼:山呼是古代臣子向皇帝行礼时的一种仪式,通常伴随着高呼“万岁”,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祝福。
宣徽使:古代宫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和主持宫廷礼仪。
质孙:质孙是元代宫廷宴会上的一种服饰,要求所有参与者穿着统一的服装,以体现礼仪的庄重和统一。
万安寺:万安寺是元代大都(今北京)的一座著名寺庙,常用于举行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仪式。
崇天门:崇天门是元代皇宫的重要门户之一,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凤仪门:凤仪门是元代皇宫内的一个重要门户,通常用于皇后和妃嫔的出入。
兴:在礼仪中,’兴’指的是从跪拜姿势起身的动作,表示对尊长的敬意。
拜: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尊长的尊敬,通常包括跪拜和叩首。
平立:指在礼仪中,从跪拜或鞠躬的姿势恢复到直立的姿势。
起居:指皇帝或皇后的日常起居活动,包括起床、更衣、用膳等。
鸣鞭:古代宫廷礼仪中的一种仪式,通过鞭子的声音来宣告皇帝的到来或离开。
册宝:册封和宝印,是皇帝授予皇族成员或重要官员的封号和印信。
仪鸾司:古代宫廷中负责礼仪和仪仗的机构。
中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负责起草和发布皇帝的诏令。
控鹤: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队伍,负责抬举和护送重要的礼仪物品。
大次:指皇帝或皇后在正式场合前的临时休息场所。
太尉:古代高级武官,位列三公之一,负责军事事务,也常在重要仪式中担任重要角色。
内谒者:宫廷中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官员,通常由宦官担任。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板子,用于记录或指示,象征官职和礼仪。
掌仪:古代负责礼仪的官员,掌管朝廷礼仪事务。
内侍:宫廷内的侍从官员,主要负责皇帝和皇后的日常事务。
褥位:指皇后在正式场合中的座位,通常铺有华丽的褥子。
承奉班都知:宫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和指挥其他侍从官员。
礼仪使:负责主持和引导礼仪的官员,通常在重要的仪式中担任引导和指挥的角色。
露阶:宫殿前的台阶,通常用于举行重要的仪式。
右庶子:古代东宫官员,负责辅佐皇太子,掌管礼仪和文书事务。
大明殿:元代皇宫中的主要宫殿之一,用于举行重大典礼和朝会。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地位尊贵,通常在宫廷中享有极高的礼仪待遇。
寝殿:皇帝或皇后的寝宫,是皇帝日常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御座:皇帝的宝座,象征皇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司晨:古代负责报时的官员,通常通过鸡鸣来宣告时间的更替。
牙牌:古代官员佩戴的身份标识,通常用于宫廷礼仪中。
兴圣宫:元代皇宫中的一座重要宫殿,通常用于举行皇族成员的册封仪式。
卤簿: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队,包括各种仪仗、乐器和护卫人员。
云和乐: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通常用于重大典礼和仪式。
安和乐:另一种宫廷音乐,通常用于较为庄重的场合。
围子:宫廷仪仗队中的护卫人员,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
香案:用于放置香炉和祭祀用品的桌子,通常用于宫廷祭祀仪式。
宝案:用于放置宝印和册封文书的桌子,通常用于册封仪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二十-评注
本文通过对礼乐的探讨,揭示了礼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礼乐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更是教化人心、培养道德的重要手段。文章指出,古代的礼乐制度源于君主的内心修养,因此能够有效地维护纲常和风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乐逐渐失去了其内在的精神,变成了形式化的仪式,仅用于美化声文和满足观听之需。
文章详细叙述了从周朝到元朝礼乐制度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元朝时期礼乐制度的复兴和发展。元朝在继承前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制定了一套新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元朝皇权的威严,也展示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通过对元朝礼乐制度的描述,文章展现了元朝在文化上的成就和特色。元朝的礼乐制度虽然在形式上与古代有所不同,但在精神上仍然继承了古代礼乐的核心价值。元朝的礼乐制度不仅用于祭祀和朝会,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和宴会,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礼乐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礼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礼乐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更是教化人心、培养道德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元朝礼乐制度的描述,展示了元朝在文化上的成就和特色,为我们理解古代礼乐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元代宫廷中的朝贺仪式,展现了元代皇权的威严和礼仪的繁复。文中提到的‘大明门’、‘日精门’、‘月华门’等建筑,不仅是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征着皇权与天象的结合,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仪式中,丞相、宣徽使等官员的角色和动作被详细描述,如‘搢笏’、‘山呼’等,这些动作不仅是礼仪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官员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和服从。‘山呼’这一仪式,尤其是‘再山呼’和‘三山呼’,更是强调了臣子对皇帝的无限尊崇。
文中还提到了‘质孙’这一服饰制度,要求所有参与宴会的官员穿着统一的服装,这不仅体现了礼仪的庄重,也反映了元代宫廷对等级制度的严格维护。通过这种统一的服饰,宫廷中的等级秩序得以彰显,进一步巩固了皇权的威严。
此外,文中提到的‘万安寺’、‘崇天门’、‘凤仪门’等地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万安寺作为宗教和政治仪式的场所,象征着皇权与宗教的结合;崇天门和凤仪门则分别代表了皇帝和皇后的权威,体现了宫廷内部的等级秩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元代宫廷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元代皇权的威严和礼仪的繁复。文中提到的建筑、官职、服饰和仪式动作,不仅反映了元代宫廷的等级制度,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宗教和礼仪的重视。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宫廷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宫廷中册封皇后和群臣上皇帝尊号的礼仪过程,展现了古代中国宫廷礼仪的复杂性和庄重性。通过这些礼仪,皇帝和皇后的权威得到了象征性的强化,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兴’、’拜’、’平立’等动作,不仅是礼仪中的具体步骤,更是对尊长敬意的表达。这些动作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礼仪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高度重视。
‘鸣鞭三’这一细节,通过声音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宫廷礼仪的威严和庄重。鞭声的响起,不仅是对在场人员的提醒,更是对皇权的象征性宣告。
册宝的传递和宣读过程,象征着皇权的合法性和权威。通过册宝的传递,皇帝和皇后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的确认和宣告,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皇权的尊崇和敬畏。
整个礼仪过程,从准备到实施,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体现了古代宫廷礼仪的复杂性和严谨性。通过这些礼仪,皇帝和皇后的权威得到了象征性的强化,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仪鸾司’、’中书省’等机构,这些机构在礼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古代宫廷中各个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通过这些机构的运作,礼仪得以顺利进行,皇权的威严和尊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宫廷礼仪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社会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的深刻反映。通过这些礼仪,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皇权的尊崇和对礼仪的重视,这些礼仪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古代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宫廷中册封皇后和皇太子的仪式,展现了古代中国皇权的庄严和礼仪的繁复。通过这些仪式,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社会对皇权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
仪式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出笏’、‘复位’、‘跪’、‘兴’等,这些都是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有序。
册宝的使用和传递过程,象征着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通过册宝的授予,皇帝确认了皇后或皇太子的地位,这是皇权传承的重要环节。
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如‘乐作’、‘舞旋列定’,不仅增添了仪式的庄重和喜庆气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宫廷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高度发展。
整个仪式过程中,官员们的动作和言语都严格按照礼仪进行,如‘掌仪唱曰’、‘侍仪使引’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极致追求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
通过这些仪式,可以深刻理解古代中国皇权的象征意义和礼仪的文化内涵,以及这些仪式在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太子册封仪式的全过程,展现了古代宫廷礼仪的庄重与繁琐。仪式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范,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高度重视。从‘搢笏’到‘捧册宝’,再到‘读册’和‘读宝’,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象征着权力的传递和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仪式中的‘掌仪’和‘礼仪使’等官员的职责明确,分工细致,反映了古代宫廷礼仪的严密组织和高度专业化。‘太尉’作为高级武官,在仪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象征着武力的支持和国家的稳定。‘露阶’作为仪式的主要场所,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仪式的公开透明。
仪式中的‘控鹤’队伍和‘右庶子’等官员的参与,进一步增强了仪式的庄重感和权威性。‘宣徽使’的职责是传达皇帝的旨意,体现了皇帝在仪式中的核心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明殿’作为仪式的主要场所,象征着国家的权力中心和皇权的集中。
最后,太皇太后的册封仪式进一步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长辈和尊者的尊重,以及对家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视。整个仪式不仅是对皇太子的册封,更是对皇权和家族权威的确认和强化。通过这一系列的礼仪,古代中国社会得以维持其等级秩序和权力结构,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宫廷礼仪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礼仪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元代宫廷中册封太皇太后的仪式过程,展现了元代宫廷礼仪的庄重和繁琐。整个仪式从皇帝出阁开始,经过多次鸣鞭、奏报、跪拜等环节,最终完成册封。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反映了元代宫廷对礼仪的极度重视。
在仪式中,鸣鞭、奏报、跪拜等动作反复出现,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每一次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和顺序,体现了宫廷礼仪的严谨和庄重。同时,仪式中的音乐、仪仗、护卫等元素也进一步增强了仪式的隆重感。
册封太皇太后的仪式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皇族内部权力结构的体现。通过册封仪式,皇帝向太皇太后授予册宝,象征着对其地位的认可和尊重。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皇族内部的权力关系,也展示了皇帝对家族长辈的孝道和尊重。
此外,仪式中的音乐和仪仗队也是元代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和乐和安和乐的使用,不仅增添了仪式的庄重感,也展示了元代宫廷音乐的丰富和多样性。仪仗队中的各种乐器、护卫人员和仪仗物品,进一步增强了仪式的视觉效果和仪式感。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册封太皇太后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元代宫廷礼仪的庄重和繁琐,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同时也反映了元代宫廷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这一仪式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是皇族内部权力结构和家族关系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