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原文
◎祭祀六
○至正亲祀南郊
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皇帝配享,如旧行仪制。右丞相脱脱为亚献官,太尉、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御史大夫伯撒里为摄司徒,枢密知院汪家奴为大礼使,中书平章也先帖木儿、铁木儿达识二人为侍中,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中书右丞太平二人为门下侍郎,宣徽使达世帖睦尔、太常同知李好文二人为礼仪使,宣徽院使也先帖木儿执劈正斧,其余侍祀官依等第定拟。
前期八月初七日,太常礼仪院移关礼部,具呈都省,会集翰林、集贤、礼部等官,讲究典礼。九月内,承奉班都知孙玉铉具录《亲祀南郊仪注》云:致斋日停奏刑杀文字,应享执事官员莅誓于中书省。享前一日质明,所司备法驾仪仗暨侍享官分左右叙立于崇天门外,太仆卿控御马立于大明门外,侍仪官、导驾官各具公服,备擎执,立于致斋殿前。通事舍人二员引门下侍郎、侍中入殿相向立。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就拜兴,退出。少顷,引侍中跪奏外办,就拜兴。皇帝出致斋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侍仪官、导驾官引擎执前导,巡辇路至大明殿西陛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升殿,就拜兴。皇帝入殿,即御座。舍人引执事等官,叙于殿午陛下,相向立。通班舍人赞起居,引班鞠躬平身。舍人引门下侍郎、侍中入殿至御座前,门下侍郎、侍中相向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殿升舆,就拜兴。侍仪官前导,至大明殿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至大明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至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退传制,敕众官上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于棂星门外上马。少顷,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华盖伞扇仪仗百官左右前导,教坊乐鼓吹不作。至郊坛南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皇帝权停,敕众官下马。侍中传制,敕众官下马,自卑而尊与仪仗倒卷而北,左右驻立。驾至内棂星门,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步入棂星门,由右偏门入。稍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侍仪官暨导驾官引擎执前导,至大次殿门前,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入就大次殿,就拜兴。皇帝入就大次,帘降,宿卫如式。侍中入跪奏,敕众官各退斋次,就拜兴。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各还斋次。尚食进膳讫,礼仪使以祝册奏御署讫,奉出,郊祀令受而奠于坫。
其享日丑时二刻,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列于大次殿前。通事舍人引侍中、门下侍郎入大次殿。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服衮冕,就拜兴,退。少顷,舍人再拜引侍中跪版奏外办,就拜兴,退出。礼仪使入跪奏皇帝行礼,就拜兴。帘卷出大次,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皇帝至西壝门,侍仪官、导驾官擎执止于壝门外,近侍官、代礼官皆后从入。殿中监跪进大圭,礼仪使跪请皇帝执大圭,皇帝入行礼,礼节一如旧制。行礼毕,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皇帝还至大次。通事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请皇帝解严,释衮冕。停五刻顷,尚食进膳如仪。所司备法驾仪仗,同侍享等官分左右,叙立于郊南棂星门外,以北为上。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请皇帝中严,就拜兴,退。少顷,再引侍中跪版奏外办,就拜兴。皇帝出大次,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至棂星门外,太仆卿进御马,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就拜兴。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动称警跸。至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请皇帝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传制,敕众官上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上马。少顷,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动称警跸,华盖仪仗伞扇众官左右前导,教坊乐鼓吹皆作。至丽正门里石桥北,舍人引门下侍郎下马,跪奏请皇帝权停,敕众官下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下马,舍人引众官分左右,先入红门内,倒卷而北驻立。引甲马军士于丽正门内石桥大北驻立,依次倒卷至棂星门外,左右相向立。仗立于棂星门内,倒卷亦如之。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侍仪官备擎执,导驾官导由崇天门入,至大明门外。引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升舆,就拜兴。至大明殿,引众官相向立于殿陛下。俟皇帝入殿升座,侍中跪奏请皇帝解严,敕众官皆退,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皆退,郊祀礼成。
至正亲祀太庙
至元六年六月,监察御史呈:“尝闻《五行传曰》,简宗庙,废祭祀,则水不润下。近年雨泽愆期,四方多旱,而岁减祀事,变更成宪,原其所致,恐有感召。钦惟国家四海乂安,百有余年,列圣相承,典礼具备,莫不以孝治天下。古者宗庙四时之祭,皆天子亲享,莫敢使有司摄也。盖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孝,孝莫大于祭。世祖皇帝自新都城,首建太庙,可谓知所本矣。《春秋》之法,国君即位,逾年改元,必行告庙之礼。伏自陛下即位以来,于今七年,未尝躬诣太庙,似为阙典。方今政化更新,并遵旧制,告庙之典,理宜新享。”时帝在上都,台臣以闻,奉旨若曰:“俟到大都,亲自祭也。”
九月二十七日,中书省奏以十月初四日皇帝亲祀太庙,制曰:“可。”前期,告示以太师、右丞
相马紥儿台为亚献官,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知院泼皮、翰林承旨老章为助奠官,大司农爱牙赤为七祀献官,侍中二人,门下侍郎二人,大礼使一人,执劈正斧一人,礼仪使四人,余各如故事。
有司具仪注云:享前一日质明,所司备法驾于崇天门外,侍仪官引擎执,同导驾官具公服,于致斋殿前左右分班侍立。
承奉舍人引门下侍郎、侍中人殿门下,侍郎相向立,侍中跪奏臣某等官请皇帝中严,就拜兴,退出。
少顷,引侍中版奏外办,就拜兴,退。
皇帝出斋室,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巡辇路,由正门至大明殿酉陛下。
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升殿,就拜兴,引皇帝即御座。
执事官于午陛下起居讫,舍人引侍中、门下侍郎入殿,至御榻前,门下侍郎相向立。
侍中跪奏请皇帝降殿升舆,就拜兴,导至大明殿外。
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
至大明门外,太仆卿进御马。
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讫,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进发时称警跸。
至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
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赞者承传,敕众官上马。
少顷,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进发时称警跸。
导至太庙外红门内,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权停,敕众官下马,就拜兴。
赞者承传,敕众官下马。
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至石桥南,侍中跪奏请皇帝下马,步入神门,就拜兴。
皇帝下马,侍仪官同导驾官前导,皇帝步入神门稍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
至大次殿门前,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入就大次,就拜兴。
帘降,宿卫如式。
侍中入跪奏,敕众官各还斋次,承旨赞者承传,敕众官各还斋次,俟行礼时至丑时二刻顷,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于大次殿门前,舍人引侍中、门下侍郎入大次座前,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服衮冕,就拜兴,退。
少顷,再引侍中跪奏外办,就拜兴,退。
礼仪使跪奏请皇帝行礼,侍仪官同导驾官导引皇帝至西神门,擎执侍仪官同导驾官止。
行礼毕,皇帝由西神门出,侍仪官备擎执,同导驾官引导皇帝还至大次。
舍人引侍中入跪奏,请皇帝解严,释衮冕。
尚食进膳如式毕,侍中跪版奏外办,就拜兴,退。
导皇帝出大次,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就拜兴。
侍仪官同导驾官前导,至神门外,太仆卿进御马,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就拜兴。
乘马讫,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退,进发时称警跸。
至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少驻,敕众官上马,就拜兴。
侍中承旨退称曰“制可”,赞者承传,敕众官上马。
少顷,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就拜兴,进发时称警跸,教坊乐振作。
至丽正门里石桥北,引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权停,敕众官下马,就拜兴。
赞者承传,敕众官下马。
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侍仪官引擎执,同导驾官前导,执事官后从,皇帝由红门里辇路至大明门外。
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乘舆,就拜兴。
侍仪官擎执,同导驾官导至大明殿,诸执事殿下相向立。
俟皇帝入殿升座,侍中跪奏敕众官皆退,赞者承传,敕众官皆退。
三皇庙祭祀礼乐
至正九年,御史台以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文殊讷所言具呈中书。
其言曰:“三皇开天立极,功被万世。京师每岁春秋祀事,命太医官主祭,揆礼未称。请如国子学、宣圣庙春秋释奠,上遣中书省臣代祀,一切仪礼仿其制。”
中书付礼部集礼官议之。
是年十月二十四日,平章政事太不花、定住等以闻,制曰“可”。
于是命太常定仪式,工部范祭器,江浙行省制雅乐器。
复命太常博士定乐曲名,翰林国史院撰乐章十有六曲。
明年,祭器、乐器俱备,以医籍百四十有八户充庙户礼乐生。
御药院大使卢亨素习音律,受命教乐工四十有二人,各执其技,乃季秋九月九日蒇事。
宣徽供礼馔,光禄勋供内酝,太府供金帛,广源库供芗炬,大兴府尹供牺牲、制币、粢盛、肴核。
中书奏拟三献官以次定,诸执事并以清望充。
前一日,内降御香,三献官以下公服备大乐仪仗迎香,至开天殿庋置。
退习明日祭仪,习毕就庙斋宿。
京朝文武百司与祭官如之,各以礼助祭。
翰林词臣具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
乐章(前卷祀社稷乐章,俱在礼乐类中,今附于此。)
降神,奏《咸成之曲》:
黄钟宫三成
于皇三圣,神化无方。继天立极,垂宪百王。聿崇明祀,率由旧章。灵兮来下,休有烈光。
降神,奏《宾成之曲》:
大吕角二成
帝德在人,日用不知。神之在天,矧可度思。辰良日吉,蒇事有仪。感以至诚,尚右享之。
降神,奏《顾成之曲》:
太簇徵二成
大道之行,肇自古先。功烈所加,何千万年。是尊是奉,执事孔虔。神哉沛兮,泠风馺然。
降神,奏《临成之曲》:
应钟羽二成
雅奏告成,神斯降格。妥安有位,清庙奕奕。肸蚃潜通,丰融烜赫。我其承之,百世无斁。
初献盥洗,奏《蠲成之曲》:
姑洗宫
灵斿戾止,式燕以宁。吉蠲致享,惟寅惟清。挹彼注兹,沃盥而升。有孚颙若,交于神明。
初献升殿,奏《恭成之曲》:
南吕宫
斋明盛服,恪恭命祀。洋洋在上,匪远具迩。左右周旋,陟降庭止。式礼莫愆,用介多祉。
奠币,奏《祗成之曲》:
南吕宫
骏奔在列,品物咸备。礼严载见,式陈量币。惟兹篚实,肃将忱意。灵兮安留,成我熙事。
父之宫墙。缅想英风,载钦亲命。可追封齐国公,余并如故。”
国俗旧礼
每岁,太庙四祭,用司禋监官一员,名蒙古巫祝。当省牲时,法服,同三献官升殿,诣室户告腯,还至牲所,以国语呼累朝帝后名讳而告之。明旦,三献礼毕,献官、御史、太常卿、博士复升殿,分诣各室,蒙古博儿赤跪割牲,太仆卿以朱漆盂奉马乳酌奠,巫祝以国语告神讫,太祝奉祝币诣燎位,献官以下复版位载拜,礼毕。
每岁,驾幸上都,以八月二十四日祭祀,谓之洒马妳子。用马一,羯羊八,彩段练绢各九匹,以白羊毛缠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四员领其事,再拜告天,又呼太祖成吉思御名而祝之,曰:“托天皇帝福荫,年年祭赛者。”礼毕,掌祭官四员,各以祭币表里一与之;余币及祭物,则凡与祭者共分之。
每岁,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于烧饭院中,用马一,羊三,马湩,酒醴,红织金币及里绢各三匹,命蒙古达官一员,偕蒙古巫觋,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湩杂烧之。巫觋以国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每岁,十二月下旬,择日,于西镇国寺内墙下,洒扫平地,太府监供彩币,中尚监供细毡针线,武备寺供弓箭环刀,束秆草为人形一,为狗一,剪杂色彩段为之肠胃,选达官世家之贵重者交射之。非别速、札剌尔、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与列。射至糜烂,以羊酒祭之。祭毕,帝后及太子嫔妃并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古巫觋祝赞之。祝赞毕,遂以与之,名曰脱灾。国俗谓之射草狗。
每岁,十二月十六日以后,选日,用白黑羊毛为线,帝后及太子,自顶至手足,皆用羊毛线缠系之,坐于寝殿。蒙古巫觋念咒语,奉银槽贮火,置米糠于其中,沃以酥油,以其烟薰帝之身,断所系毛线,纳诸槽内。又以红帛长数寸,帝手裂碎之,唾之者三,并投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觋,谓之脱旧灾、迎新福云。
凡后妃妊身,将及月辰,则移居于外毡帐房。若生皇子孙,则锡百官以金银彩段,谓之撒答海。及弥月,复还内寝。其帐房则以颁赐近臣云。
凡帝后有疾危殆,度不可愈,亦移居外毡帐房。有不讳,则就殡殓其中。葬后,每日用羊二次烧饭以为祭,至四十九日而后已。其帐房亦以赐近臣云。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
世祖至元七年,以帝师八思巴之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一,顶用素段,泥金书梵字于其上,谓镇伏邪魔获安国刹。自后每岁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启建白伞盖佛事,用诸色仪仗社直,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云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岁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书省奏,请先期中书奉旨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云和署掌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緌七色,凡四百人。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凡执役者,皆官给铠甲袍服器仗,俱以鲜丽整齐为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闾阎聚观。礼部官点视诸色队仗,刑部官巡绰喧闹,枢密院官分守城门,而中书省官一员总督视之。先二日,于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舁高塑像,具仪仗入城。十四日,帝师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内建佛事。至十五日,恭请伞盖于御座,奉置宝舆,诸仪卫队仗列于殿前,诸色社直暨诸坛面列于崇天门外,迎引出宫。至庆寿寺,具素食,食罢起行,从西宫门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帝及后妃公主,于玉德殿门外,搭金脊吾殿彩楼而观览焉。及诸队仗社直送金伞还宫,复恭置御榻上。帝师僧众作佛事,至十六日罢散。岁以为常,谓之游皇城。或有因事而辍,寻复举行。夏六月中,上京亦如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译文
祭祀六
至正亲祀南郊
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皇帝亲自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以太祖皇帝配享,按照旧的仪式进行。右丞相脱脱担任亚献官,太尉、枢密知院阿鲁秃担任终献官,御史大夫伯撒里担任摄司徒,枢密知院汪家奴担任大礼使,中书平章也先帖木儿、铁木儿达识二人担任侍中,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中书右丞太平二人担任门下侍郎,宣徽使达世帖睦尔、太常同知李好文二人担任礼仪使,宣徽院使也先帖木儿执劈正斧,其余侍祀官按照等级拟定。
前期八月初七日,太常礼仪院移文礼部,呈报都省,召集翰林、集贤、礼部等官员,讨论典礼。九月内,承奉班都知孙玉铉记录《亲祀南郊仪注》说:致斋日停止奏报刑杀文字,应享执事官员在中书省宣誓。享前一日天亮,有关部门准备法驾仪仗和侍享官分左右排列在崇天门外,太仆卿控制御马站在大明门外,侍仪官、导驾官各自穿着公服,准备擎执,站在致斋殿前。通事舍人二员引导门下侍郎、侍中进入殿内相对站立。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拜后起身,退出。不久,引导侍中跪奏外办,拜后起身。皇帝出致斋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侍仪官、导驾官引擎执前导,巡辇路至大明殿西陛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升殿,拜后起身。皇帝入殿,即御座。舍人引导执事等官,排列在殿午陛下,相对站立。通班舍人赞起居,引导班鞠躬平身。舍人引导门下侍郎、侍中进入殿内至御座前,门下侍郎、侍中相对站立。侍中跪奏请皇帝降殿升舆,拜后起身。侍仪官前导,至大明殿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拜后起身。至大明门外,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拜后起身,动称警跸。至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少驻,敕众官上马,拜后起身。侍中承旨,退称“制可”,门下侍郎退传制,敕众官上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于棂星门外上马。不久,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拜后起身,动称警跸。华盖伞扇仪仗百官左右前导,教坊乐鼓吹不作。至郊坛南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皇帝权停,敕众官下马。侍中传制,敕众官下马,自卑而尊与仪仗倒卷而北,左右驻立。驾至内棂星门,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步入棂星门,由右偏门入。稍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拜后起身。侍仪官暨导驾官引擎执前导,至大次殿门前,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入就大次殿,拜后起身。皇帝入就大次,帘降,宿卫如式。侍中入跪奏,敕众官各退斋次,拜后起身。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各还斋次。尚食进膳完毕,礼仪使以祝册奏御署完毕,奉出,郊祀令接受并奠于坫。
享日丑时二刻,侍仪官准备擎执,同导驾官排列在大次殿前。通事舍人引导侍中、门下侍郎进入大次殿。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服衮冕,拜后起身,退出。不久,舍人再拜引导侍中跪版奏外办,拜后起身,退出。礼仪使入跪奏皇帝行礼,拜后起身。帘卷出大次,侍仪官准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皇帝至西壝门,侍仪官、导驾官擎执止于壝门外,近侍官、代礼官皆后从入。殿中监跪进大圭,礼仪使跪请皇帝执大圭,皇帝入行礼,礼节一如旧制。行礼完毕,侍仪官准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皇帝还至大次。通事舍人引导侍中入跪奏,请皇帝解严,释衮冕。停五刻顷,尚食进膳如仪。所司准备法驾仪仗,同侍享等官分左右,排列在郊南棂星门外,以北为上。舍人引导侍中入跪奏,请皇帝中严,拜后起身,退出。不久,再引导侍中跪版奏外办,拜后起身。皇帝出大次,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侍仪官准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至棂星门外,太仆卿进御马,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拜后起身。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拜后起身,动称警跸。至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请皇帝少驻,敕众官上马,拜后起身。侍中承旨退称“制可”,门下侍郎传制,敕众官上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上马。不久,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拜后起身。侍仪官准备擎执,同导驾官前导,动称警跸,华盖仪仗伞扇众官左右前导,教坊乐鼓吹皆作。至丽正门里石桥北,舍人引导门下侍郎下马,跪奏请皇帝权停,敕众官下马,赞者承传,敕众官下马,舍人引导众官分左右,先入红门内,倒卷而北驻立。引导甲马军士于丽正门内石桥大北驻立,依次倒卷至棂星门外,左右相向立。仗立于棂星门内,倒卷亦如之。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侍仪官准备擎执,导驾官导由崇天门入,至大明门外。引导侍中跪奏请皇帝降马升舆,拜后起身。至大明殿,引导众官相向立于殿陛下。等待皇帝入殿升座,侍中跪奏请皇帝解严,敕众官皆退,通事舍人承旨敕众官皆退,郊祀礼成。
至正亲祀太庙
至元六年六月,监察御史呈:“曾听说《五行传》说,简宗庙,废祭祀,则水不润下。近年雨泽愆期,四方多旱,而岁减祀事,变更成宪,原其所致,恐有感召。钦惟国家四海乂安,百有余年,列圣相承,典礼具备,莫不以孝治天下。古者宗庙四时之祭,皆天子亲享,莫敢使有司摄也。盖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孝,孝莫大于祭。世祖皇帝自新都城,首建太庙,可谓知所本矣。《春秋》之法,国君即位,逾年改元,必行告庙之礼。伏自陛下即位以来,于今七年,未尝躬诣太庙,似为阙典。方今政化更新,并遵旧制,告庙之典,理宜新享。”当时皇帝在上都,台臣以闻,奉旨说:“等到大都,亲自祭祀。”
九月二十七日,中书省奏以十月初四日皇帝亲祀太庙,制曰:“可。”前期,告示以太师、右丞
相马紥儿台担任亚献官,枢密知院阿鲁秃担任终献官,知院泼皮、翰林承旨老章担任助奠官,大司农爱牙赤担任七祀献官,侍中二人,门下侍郎二人,大礼使一人,执劈正斧一人,礼仪使四人,其余各官按照旧例行事。
有关部门制定了仪式流程:祭祀前一天天亮时,有关部门在崇天门外准备法驾,侍仪官引导执事官,与导驾官一起穿着公服,在致斋殿前左右分班站立。
承奉舍人引导门下侍郎、侍中进入殿门下,侍郎相对而立,侍中跪奏说臣某等官请皇帝中严,行礼后起身,退出。
过了一会儿,引导侍中上奏外办,行礼后起身,退出。
皇帝从斋室出来,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巡行辇路,由正门到大明殿酉陛下。
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升殿,行礼后起身,引导皇帝就座。
执事官在午陛下行礼完毕,舍人引导侍中、门下侍郎进入殿内,到御榻前,门下侍郎相对而立。
侍中跪奏请皇帝降殿升舆,行礼后起身,引导皇帝到大明殿外。
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行礼后起身。
到大明门外,太仆卿进献御马。
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行礼后起身,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行礼后起身,进发时称为警跸。
到崇天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稍作停留,命令众官上马,行礼后起身。
侍中承旨退下说“制可”,赞者传达命令,命令众官上马。
过了一会儿,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行礼后起身,进发时称为警跸。
引导到太庙外红门内,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暂时停下,命令众官下马,行礼后起身。
赞者传达命令,命令众官下马。
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到石桥南,侍中跪奏请皇帝下马,步行进入神门,行礼后起身。
皇帝下马,侍仪官与导驾官在前引导,皇帝步行进入神门稍西,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行礼后起身。
到大次殿门前,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进入大次,行礼后起身。
帘子放下,宿卫按照规矩行事。
侍中进入跪奏,命令众官各自回到斋次,承旨赞者传达命令,命令众官各自回到斋次,等到行礼时到丑时二刻左右,侍仪官准备执事官,与导驾官一起在大次殿门前,舍人引导侍中、门下侍郎进入大次座前,侍中跪奏请皇帝中严,穿上衮冕,行礼后起身,退出。
过了一会儿,再次引导侍中跪奏外办,行礼后起身,退出。
礼仪使跪奏请皇帝行礼,侍仪官与导驾官引导皇帝到西神门,执事官与导驾官停下。
行礼完毕,皇帝由西神门出来,侍仪官准备执事官,与导驾官一起引导皇帝回到大次。
舍人引导侍中进入跪奏,请皇帝解严,脱下衮冕。
尚食按照规矩进膳完毕,侍中跪奏外办,行礼后起身,退出。
引导皇帝出大次,侍中跪奏请皇帝升舆,行礼后起身。
侍仪官与导驾官在前引导,到神门外,太仆卿进献御马,侍中跪奏请皇帝降舆乘马,行礼后起身。
乘马完毕,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行礼后起身,退出,进发时称为警跸。
到棂星门外,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稍作停留,命令众官上马,行礼后起身。
侍中承旨退下说“制可”,赞者传达命令,命令众官上马。
过了一会儿,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行礼后起身,进发时称为警跸,教坊乐开始演奏。
到丽正门里石桥北,引导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暂时停下,命令众官下马,行礼后起身。
赞者传达命令,命令众官下马。
门下侍郎跪奏请车驾进发,侍仪官引导执事官,与导驾官一起在前引导,执事官在后跟随,皇帝由红门里辇路到大明门外。
侍中跪奏请皇帝下马乘舆,行礼后起身。
侍仪官执事官,与导驾官一起引导到大明殿,诸执事官在殿下相对而立。
等到皇帝进入殿内升座,侍中跪奏命令众官都退下,赞者传达命令,命令众官都退下。
三皇庙祭祀礼乐
至正九年,御史台将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文殊讷的建议呈报中书省。
他的建议说:“三皇开天立极,功被万世。京师每年春秋祭祀,命令太医官主持祭祀,礼仪不够隆重。请像国子学、宣圣庙春秋释奠一样,皇上派遣中书省大臣代为祭祀,一切礼仪仿照其制度。”
中书省将此事交给礼部召集礼官商议。
这一年十月二十四日,平章政事太不花、定住等人上奏,皇帝下诏说“可”。
于是命令太常制定仪式,工部制作祭器,江浙行省制作雅乐器。
又命令太常博士制定乐曲名,翰林国史院撰写乐章十六曲。
第二年,祭器、乐器都准备好了,以医籍一百四十八户充当庙户礼乐生。
御药院大使卢亨素来熟悉音律,受命教导乐工四十二人,各自掌握技艺,于是在季秋九月九日完成。
宣徽院供应礼馔,光禄勋供应内酝,太府供应金帛,广源库供应芗炬,大兴府尹供应牺牲、制币、粢盛、肴核。
中书省上奏拟定三献官依次确定,诸执事官都以清望充任。
前一天,宫内降下御香,三献官以下穿着公服准备大乐仪仗迎接御香,到开天殿安放。
退下后练习第二天的祭祀仪式,练习完毕就到庙里斋宿。
京朝文武百官与祭官也是如此,各自按照礼仪助祭。
翰林词臣撰写祝文,说“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
乐章(前卷祀社稷乐章,都在礼乐类中,现在附在这里。)
降神,奏《咸成之曲》:
黄钟宫三成
伟大的三皇,神化无边。继承天命,立下极则,垂范百王。崇敬明祀,遵循旧章。神灵降临,光辉灿烂。
降神,奏《宾成之曲》:
大吕角二成
帝德在人,日用不知。神在天上,岂可测度。良辰吉日,祭祀有仪。以至诚感,神灵享之。
降神,奏《顾成之曲》:
太簇徵二成
大道之行,始于古先。功烈所加,何止千万年。尊奉神明,执事虔诚。神灵沛然,清风徐徐。
降神,奏《临成之曲》:
应钟羽二成
雅奏告成,神灵降临。安享其位,清庙庄严。神灵潜通,光辉灿烂。我辈承之,百世不衰。
初献盥洗,奏《蠲成之曲》:
姑洗宫
神灵降临,安宁祥和。洁净致享,虔诚恭敬。取水洗涤,升上祭坛。诚信恭敬,与神明相交。
初献升殿,奏《恭成之曲》:
南吕宫
斋戒明净,盛服恭敬。神灵在上,不远不近。左右周旋,升降庭中。礼仪无失,祈求多福。
奠币,奏《祗成之曲》:
南吕宫
执事官在列,祭品齐备。礼仪庄严,陈列祭币。篚中实物,肃敬诚意。神灵安享,成就我事。
父亲的宫墙。缅怀他的英风,敬仰他的亲命。可以追封为齐国公,其余一切照旧。”
国家的旧有礼仪
每年,太庙举行四次祭祀,由一名司禋监官负责,名为蒙古巫祝。在省牲时,穿着法服,与三献官一同上殿,到室户前报告腯,然后回到牲所,用国语呼唤历代帝后的名字并报告。第二天早晨,三献礼结束后,献官、御史、太常卿、博士再次上殿,分别到各室,蒙古博儿赤跪着割牲,太仆卿用朱漆盂盛马乳进行奠祭,巫祝用国语向神灵报告完毕,太祝奉上祝币到燎位,献官以下再次回到版位行礼,仪式结束。
每年,皇帝驾临上都,在八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祀,称为洒马妳子。用一匹马,八只羯羊,九匹彩段练绢,九束用白羊毛缠绕的穗状物,三张貂鼠皮,由蒙古巫觋及蒙古、汉人秀才达官四人负责,再次拜天,呼唤太祖成吉思的名字并祝祷,说:“托天皇帝的福荫,年年祭祀。”仪式结束后,四位掌祭官各得到一份祭币;其余的祭币和祭物则由所有参与祭祀的人共同分配。
每年,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在烧饭院中,用一匹马,三只羊,马湩,酒醴,红织金币及里绢各三匹,由一名蒙古达官和蒙古巫觋负责,挖地为坎以燎肉,并用酒醴、马湩混合烧之。巫觋用国语呼唤历代皇帝的名字进行祭祀。
每年,十二月下旬,选择日子,在西镇国寺内墙下,洒扫平地,太府监提供彩币,中尚监提供细毡针线,武备寺提供弓箭环刀,用秆草束成人形和狗形,剪杂色彩段作为肠胃,选择达官世家中的贵重者进行射箭。非别速、札剌尔、乃蛮、忙古、台列班、塔达、珊竹、雪泥等氏族的人不得参与。射至糜烂,用羊酒祭祀。祭祀结束后,帝后及太子嫔妃和射箭者各自脱下所穿的衣服,由蒙古巫觋祝赞。祝赞结束后,将衣服交给他们,称为脱灾。国俗称之为射草狗。
每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后,选择日子,用白黑羊毛为线,帝后及太子,从头顶到手足,都用羊毛线缠绕,坐在寝殿。蒙古巫觋念咒语,奉上银槽贮火,放入米糠,浇上酥油,用其烟薰帝身,切断所系的毛线,放入槽内。再用红帛长数寸,帝手撕碎,唾三次,投入火中。随即脱下所穿的衣服帽子交给巫觋,称为脱旧灾、迎新福。
凡后妃怀孕,即将到月辰,就移居到外毡帐房。若生下皇子孙,则赐予百官金银彩段,称为撒答海。等到满月,再回到内寝。其帐房则赐给近臣。
凡帝后有疾病危殆,估计无法治愈,也移居到外毡帐房。若去世,就在其中进行殡殓。葬后,每天用羊两次烧饭作为祭祀,直到四十九天为止。其帐房也赐给近臣。
凡宫车晏驾,棺木用香楠木,中分为二,雕刻成人形,其宽窄长短,仅能容身。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都用白粉皮制作。殉葬品有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毕,用黄金为箍四条束紧。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也用纳失失制作。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穿新衣,骑马,牵一匹马,以黄金装饰鞍辔,笼以纳失失,称为金灵马。每天三次,用羊奠祭。到所葬陵地,开穴所起的土成块,依次排列。棺木下葬后,再依次掩覆。剩余的土则远置他处,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每天一次烧饭致祭,三年后返回。
世祖至元七年,根据帝师八思巴的建议,在大明殿御座上放置一顶白伞盖,顶用素段,泥金书写梵字,称为镇伏邪魔获安国刹。自此以后,每年二月十五日,在大明殿启建白伞盖佛事,用各种仪仗社直,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说是为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每年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书省奏请,先期中书奉旨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官寺三百六十所,负责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负责供应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云和署负责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緌七色,共四百人。兴和署负责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负责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负责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共三百二十四人。所有执役者,都由官府提供铠甲袍服器仗,以鲜丽整齐为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闾阎聚观。礼部官点视各种队仗,刑部官巡绰喧闹,枢密院官分守城门,而中书省官一员总督视之。前两天,在西镇国寺迎接太子游四门,抬着高塑像,具仪仗入城。十四日,帝师率领梵僧五百人,在大明殿内建佛事。到十五日,恭请伞盖于御座,奉置宝舆,各种仪卫队仗列于殿前,各种社直暨各坛面列于崇天门外,迎引出宫。到庆寿寺,准备素食,食罢起行,从西宫门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帝及后妃公主,在玉德殿门外,搭金脊吾殿彩楼而观览。及各种队仗社直送金伞还宫,再恭置御榻上。帝师僧众作佛事,到十六日结束。每年如此,称为游皇城。有时因事中断,不久又恢复举行。夏六月中,上京也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注解
至正:元朝的一个年号,时间为1341年至1368年。
亲祀:皇帝亲自进行的祭祀活动,表示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和崇拜。
南郊:古代中国皇帝在京城南郊举行的祭天仪式,是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之一。
圜丘:古代祭天的坛,形状为圆形,象征着天。
太祖皇帝:指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他在位期间建立了元朝。
配享:在祭祀活动中,将祖先或功臣的神位与主祭神位一同供奉。
亚献官:祭祀仪式中负责次要献礼的官员。
终献官:祭祀仪式中负责最后献礼的官员。
摄司徒:在祭祀活动中代理司徒(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教育)的官员。
大礼使:负责大型礼仪活动的官员。
侍中: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从和礼仪事务。
门下侍郎:古代官职,负责门下省的事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礼仪使:负责礼仪事务的官员。
劈正斧:一种象征权力的斧头,常用于重要的礼仪活动中。
致斋:在祭祀前进行的斋戒活动,以示对神灵的尊敬。
法驾: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警跸:皇帝出行时的警戒和清道。
华盖:皇帝出行时使用的伞盖,象征着皇帝的尊贵。
教坊乐:古代宫廷音乐,用于各种礼仪和庆典活动。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是国家祭祀的重要场所。
告庙:皇帝即位或改元时,向祖先报告并祈求保佑的仪式。
相马紥儿台:元代官员,担任亚献官,负责祭祀中的次要献礼。
枢密知院阿鲁秃:元代官员,担任终献官,负责祭祀中的最后献礼。
知院泼皮:元代官员,担任助奠官,协助祭祀仪式。
助奠官:祭祀仪式中协助献礼的官员。
大司农爱牙赤:元代官员,担任七祀献官,负责七种祭祀的献礼。
七祀献官:负责七种祭祀献礼的官员。
执劈正斧:负责执掌礼仪用斧的官员。
崇天门:元代皇宫的正门。
致斋殿:皇帝进行斋戒的宫殿。
大明殿:元代皇宫中的主要宫殿之一。
神门:太庙中的主要入口。
大次殿:皇帝在祭祀前休息的临时宫殿。
衮冕:皇帝在祭祀时穿的礼服和冠冕。
尚食: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员。
太仆卿:负责皇帝车马的官员。
棂星门:太庙中的一道门。
丽正门:元代皇宫中的一道门。
三皇庙:祭祀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庙宇。
太医官:负责皇帝健康的官员。
国子学:古代的最高学府。
宣圣庙:祭祀孔子的庙宇。
太常: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
工部:负责工程和制造的政府部门。
江浙行省: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太常博士:负责祭祀礼仪的学者。
翰林国史院:负责编纂历史和撰写文书的机构。
御药院:负责皇帝药物的机构。
宣徽:负责皇帝饮食和宴会的机构。
光禄勋: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员。
太府:负责财政和物资的机构。
广源库:负责储存物资的仓库。
大兴府尹:负责大兴府事务的官员。
三献官:古代祭祀仪式中负责三次献祭的官员,分别代表天、地、人。
祝文:祭祀时宣读的祈祷文。
乐章:祭祀时演奏的音乐。
黄钟宫: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
大吕角: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
太簇徵: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
应钟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
姑洗宫: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
南吕宫: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
齐国公:古代封爵名,齐为封地,国公为爵位,表示对某人的尊崇和封赏。
司禋监官: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禋指祭祀,监官为监督祭祀的官员。
蒙古巫祝:蒙古族中负责祭祀和祈福的巫师,通常用蒙古语进行祭祀仪式。
腯:祭祀时用于告神的祭品,通常为牲肉。
博儿赤:蒙古语中指负责宰杀祭牲的官员。
马乳:马奶,蒙古族祭祀中常用的祭品。
燎位:祭祀时用于焚烧祭品的地方。
洒马妳子:蒙古族祭祀仪式,用马和羊等祭品祭祀天地,祈求丰收和平安。
烧饭院:古代祭祀时用于焚烧祭品和食物的场所。
西镇国寺:古代皇家寺庙,用于举行重要的宗教仪式。
脱灾:通过祭祀和仪式来消除灾祸,祈求平安。
撒答海:蒙古语中指皇帝赐予百官的金银彩段,表示庆祝皇子诞生。
白伞盖佛事:佛教仪式,用白伞盖象征佛法的庇护,祈求国家安宁。
游皇城:古代皇家举行的盛大宗教游行仪式,祈求国泰民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评注
《至正亲祀南郊》一文详细记载了元朝至正三年皇帝亲自主持的南郊祭天仪式。这一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展示了皇帝作为天子的神圣地位和对天命的遵从。文中提到的圜丘、太祖皇帝配享等细节,反映了元朝对传统汉族礼仪的继承和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蒙古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尊重和吸纳。
文章通过对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复杂性和严谨性。从致斋、法驾、警跸到华盖、教坊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对礼仪的重视。这些礼仪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皇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至正亲祀太庙》部分则强调了皇帝对祖先的孝道和对传统礼仪的尊重。文中提到的《五行传》和《春秋》之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规律和历史传统的重视。皇帝亲祀太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也是对传统礼仪制度的维护和传承。这一行为体现了皇帝作为天子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展示了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融合。
总体而言,这两篇文章通过对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同时也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尊重和吸纳。这些礼仪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皇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这些礼仪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传统。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元代皇帝祭祀三皇的仪式,展现了元代宫廷礼仪的复杂性和庄严性。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元代宫廷礼仪极为繁琐,每一步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礼仪的严谨性。
文本中提到的各种官职和仪式细节,反映了元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分工的细致。例如,亚献官、终献官、助奠官等职位的设置,显示了祭祀仪式中不同官员的职责分工,确保了仪式的顺利进行。
祭祀仪式中的音乐和乐章也是文本的一个重要部分。乐章的名称和调式反映了古代音乐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音乐不仅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更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通过音乐,祭祀仪式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文本中还提到了三皇庙的祭祀,三皇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始祖,祭祀三皇体现了对祖先的尊崇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元代皇帝通过祭祀三皇,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代宫廷祭祀仪式的细节,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宗教面貌。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元代蒙古族皇室和贵族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反映了当时蒙古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通过这些仪式,可以看出蒙古族对祖先、天地和神灵的崇敬,以及对国家安宁和家族福祉的祈求。
文中提到的‘太庙四祭’、‘洒马妳子’、‘烧饭院’等仪式,展示了蒙古族祭祀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敬奉,也是对祖先的缅怀,体现了蒙古族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感。
‘白伞盖佛事’和‘游皇城’是元代皇家佛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佛教在元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白伞盖象征着佛法的庇护,游皇城则是通过盛大的游行仪式来祈求国泰民安,展示了元代皇室的宗教信仰和对国家安宁的重视。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祭祀细节,如‘蒙古巫祝以国语呼累朝帝后名讳而告之’、‘巫觋以国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等,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蒙古族祭祀仪式的独特性,也反映了蒙古族语言和文化在祭祀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可以看出元代蒙古族皇室和贵族对祖先、天地和神灵的崇敬,以及对国家安宁和家族福祉的祈求。这些仪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展示了元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宗教融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