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原文
◎五行一
人与天地,参为三极,灾祥之兴,各以类至。
天之五运,地之五材,其用不穷,其初一阴阳耳,阴阳一太极耳。
而人之生也,全付畀有之,具为五性,著为五事,又著为五德,修之则吉,不修则凶,吉则致福焉,不吉则致极焉。
征之于天,吉则休征之所应也,不吉则咎征之所应也。
天地之气,无感不应,天地之气应,亦无物不感,而况天子建中和之极,身为神人之主,而心范围天地之妙,其精神常与造化相流通,若桴鼓然。
故轩辕氏治五气,高阳氏建五官,夏后氏修六府,自身而推之于国,莫不有政焉。
其后箕子因之,以衍九畴,其言天人之际备矣。
汉儒不明其大要,如夏侯胜、刘向父子,竞以灾异言之,班固以来采为《五行志》,又不考求向之论著本于伏生。
生之《大传》言:“六沴作见,若是共御,五福乃降;若不共御,六极其下。禹乃共辟厥德,爰用五事,建用王极。”
后世君不建极,臣不加省,顾乃执其类而求之,惑矣。
否则判而二焉,如宋儒王安石之论,亦过也。
天人感应之机,岂易言哉!
故无变而无不修省者,上也;因变而克自修省者,次之;灾变既形,修之而莫知所以修,省之而莫知所以省,又次之;其下者,灾变并至,败亡随之,讫莫修省者,刑戮之民是已。
历考往古存亡之故,不越是数者。
元起朔漠,方太祖西征,角端见于东印度,为人语云“汝主宜早还”,意者天告之以止杀也。
宪宗讨八赤蛮于宽田吉思海,会大风,吹海水尽涸,济师大捷,宪宗以为“天导我也”。
以此见五方不殊性,其于畏天,有不待教而能者。
世祖兼有天下,方地既广,郡邑灾变,盖不绝书,而妖孽祸眚,非有司言状,则亦不得具见。
昔孔子作《春秋》,所纪灾异多矣,然不著其事应;圣人之知犹天也,故不妄意天,欲人深自谨焉。
乃本《洪范》,仿《春秋》之意,考次当时之灾祥,作《五行志》。
五行,一曰水。润下,水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时则雾水暴出,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及凡霜雹之变,是为水不润下。其征恒寒,其色黑,是为黑眚黑祥。
至元元年,真定、顺天、河间、顺德、大名、东平、济南等郡大水。
四年五月,应州大水。
五年八月,亳州大水。
六年十二月,献、莫、清、沧四州及丰州、浑源县大水。
九年九月,南阳、怀孟、卫辉、顺天等郡,洺、磁、泰安、通、滦等州淫雨,河水并溢,圮田庐,害稼。
十三年十二月,济宁及高丽沈州水。
十四年六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损稼。
曹州定陶、武清二县,濮州、堂邑县雨水,没禾稼。
十二月,冠州、永年县水。
十六年十二月,保定等路水。
十七年正月,磁州、永平县水。
八月,大都、北京、怀孟、保定、东平、济宁等路水。
十八年二月,辽阳懿州、盖州水。
十一月,保定清苑县水。
二十年六月,太原、怀孟、河南等路沁河水涌溢,坏民田一千六百七十余顷。
卫辉路清河溢,损稼。
南阳府唐、邓、裕、嵩四州河水溢,损稼。
十月,涿州巨马河溢。
二十一年六月,保定、河间、滨、棣大水。
二十二年秋,南京、彰德、大名、河间、顺德、济南等路河水坏田三千余顷。
高邮、庆元大水,伤人民七百九十五户,坏庐舍三千九十区。
二十三年六月,安西路华州华阴县大雨,潼谷水涌,平地三丈余。
杭州、平江二路属县水,坏民田一万七千二百顷。
大都涿、漷、檀、顺、蓟五州,汴梁、归德七县水。
二十四年六月,霸州益津县雨水。
九月,东京义、静、威远、婆娑等处水。
二十五年七月,胶州大水,民采橡为食。
十二月,太原、汴梁二路河溢,害稼。
二十六年二月,绍兴大水。
十月,平滦路水,坏田稼一千一百顷。
二十七年正月,甘州、无为路大水。
五月,江阴州大水。
六月,河溢太康县,没民田三十一万九千亩。
八月,沁水溢。
广州清远县大水。
十一月,河决祥符义唐湾,太康、通许二县,陈、颍二州,大被其患。
二十八年二月,常德路水。
八月,浙东婺州水。
九月,平滦、保定、河间三路大水。
二十九年五月,龙兴路南昌、新建、进贤三县水。
六月,镇江、常州、平江、嘉兴、湖州、松江、绍兴等路府水。
扬州、宁国、太平三郡大水。
岳州华容县水。
三十年五月,深州静安县大水。
十月,平滦路水。
三十一年八月,赵州宁晋县水。
十月,辽阳路水。
元贞元年五月,建康溧阳州,太平当涂县,镇江金檀、丹徒等县,常州无锡州,平江长洲县,湖州乌程县,鄱阳余干州,常德沅江、澧州安乡等县水。
六月,泰安州奉符、曹州济阴、兖州嵫阳等县水。
历城县大清河水溢,坏民居。
七月,辽东和州、大都武卫屯田水。
九月,庐州、平江二郡大水。
二年五月,太原平晋县,献州交河、乐寿二县,莫州任丘、莫亭等县,湖南醴陵州水。
六月,大都路益津、保定、大兴三县水,损田稼七千余顷。
真定鼓城、获鹿、藁城等县,保定葛城、归信、新安、束鹿等县,汝宁颍州,济宁沛县,扬、庐、岳、澧四郡,建康、太平、镇江、常州、绍兴五郡水。
八月,棣州、曹州水。
九月,河决河南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
十月,河决开封县。
十二月,江陵潜江县,沔阳玉沙县,淮安海宁朐山、盐城等县水。
大德元年三月,归德徐州,邳州宿迁、睢宁,鹿邑三县,河南许州临颍、郾城等县,
睢州襄邑,太康、扶沟、陈留、开封、杞等县,河水大溢,漂没田庐。
五月,河决汴梁,发民夫三万五千塞之。
漳水溢,害稼。
龙兴、南康、澧州、南雄、饶州五郡水。
六月,和州历阳县江水溢,漂庐舍一万八千五百区。
七月,郴州耒阳县、衡州酃县大水,溺死三百余人。
九月,温州平阳、瑞安二州水,溺死六千八百余人。
十一月,常德武陵县大水。
二年六月,河决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溢汴梁、归德二郡。
大名、东昌、平滦等路水。
三年八月,河间郡水。
四年五月,保定、真定二郡,通、蓟二州水。
六月,归德睢州大水。
五年五月,宣德、保定、河间属州水。
宁海州水。
六月,济宁、般阳、益都、东平、济南、襄阳、平江七郡水。
七月,江水暴风大溢,高四五丈,连崇明、通、泰、真州定江之地,漂没庐舍,被灾者三万四千八百余户。
辽阳大宁路水。
八月,平滦郡雨,滦河溢。
顺德路水。
六年四月,上都大水。
五月,济南路大水。
归德府徐州、邳州睢宁县雨五十日,沂、武二河合流,大水溢。
东安州浑河溢,坏民田一千八十余顷。
六月,广平路大水。
七年五月,济南、河间等路水。
六月,辽阳、大宁、平滦、昌国、沈阳、开元六郡雨水,坏田庐,男女死者百十有九人。
修武、河阳、新野、兰阳等县赵河、湍河、白河、七里河、沁河、潦河皆溢。
台州风水大作,宁海、临海二县死者五百五十人。
八年五月,太原阳武县、卫辉获嘉县、汴梁祥符县河溢。
大名滑州、濬州雨水,坏民田六百八十余顷。
八月,潮阳飓风海溢,漂民庐舍。
九年六月,汴梁阳武县思齐口河决。
东昌博平、堂邑二县雨水。
潼川郪县雨,绵江、中江溢,水决入城。
龙兴、抚州、临川三郡水。
七月,沔阳玉沙县江溢。
峄州水。
扬州泰兴县,淮安山阳县水。
八月,归德府宁陵,陈留、通许、扶沟、太康、杞县河溢。
大名元城县大水。
十年五月,雄州、漷州水。
平江、嘉兴二郡水,害稼。
六月,保定满城、清苑二县雨水。
大名、益都、定兴等路大水。
七月,平江路大风,海溢。
吴江州大水。
十一年六月,靖海、容城、束鹿、隆平、新城等县水。
七月,冀宁文水县汾水溢。
十一月,卢龙、滦河、迁安、昌黎、抚宁等县水。
至大元年七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暴决入城,漂庐舍,死者十有八人。
真定路淫雨,大水入南门,下注藁城,死者百七十人。
彰德、卫辉二郡水,损稻田五千三百七十顷。
二年七月,河决归德府,又决汴梁封丘县。
三年六月,洧川、鄄城、汶上三县水。
峡州大雨,水溢,死者万余人。
七月,循州、惠州大水,漂庐舍二百九十区。
四年六月,大都三河县、潞县,河东祁县、怀仁县,永平丰盈屯雨水害稼。
七月,东平、济宁、般阳、保定等路大水。
江陵松滋县、桂阳临武县水。
皇庆元年五月,归德睢阳县河溢。
六月,大宁、水达达路雨,宋瓦江溢,民避居亦母儿乞岭。
八月,松江府大风,海水溢。
二年五月,辰州沅陵县水。
六月,涿州范阳县,东安州,宛平县,固安州,霸州益津、永清、永安等县雨水,坏田稼七千六百九十余顷。
河决陈、亳、睢三州,开封、陈留等县。
八月,崇明、嘉定二州大风,海溢。
延祐元年五月,常德路武陵县雨水,坏庐舍,溺死者五百人。
六月,涿州范阳、房山二县浑河溢,坏民田四百九十余顷。
七月,沅陵、卢溪二县水。
八月,肇庆、武昌、建康、杭州、建德、南康、江州、临江、袁州、建昌、赣州、安丰、抚州等路水。
二年六月,河决郑州,坏汜水县治。
七月,京师大雨。
漷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水。
全州、永州江水溢,害稼。
三年四月,颍州太和县河溢。
七月,婺源州雨水,溺死者五千三百余人。
四年正月,解州盐池水。
五年四月,庐州合肥县大雨水。
六年六月,河间路漳河水溢,坏民田二千七百余顷。
益都、般阳、济南、东昌、东平、济宁等路,曹、濮、泰安、高唐等州大雨水害稼。
辽阳、广宁、沈阳、永平、开元等路水。
大名路属县水,坏民田一万八千顷。
汴梁、归德、汝宁、彰德、真定、保定、卫辉、南阳等郡大雨水。
七年四月,安丰、庐州淮水溢,损禾麦一万顷。
城父县水。
五月,江陵县水。
六月棣州、德州大雨水,坏田四千六百余顷。
七月,上蔡、汝阳、西平等县水。
八月,霸州文安、文成二县滹沱河溢,害稼。
汾州平遥县水。
是岁,河决汴梁原武县。
至治元年六月,霸州大水,浑河溢,被灾者三万余户。
七月,蓟州平谷、渔阳二县,顺州邢台、沙河二县,大名魏县,永平石城县大水。
彰德临漳县漳水溢。
大都固安州,真定元氏县,东安,宝坻县,淮安清河、山阳等县水。
东平、东昌二路,高唐、曹、濮等州雨水害稼。
乞里吉思部江水溢。
八月,安陆府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灾者三千五百户。
雷州海康、遂溪二县海水溢,坏民田四千顷。
九月,京山、长寿二县汉水溢。
十月,辽阳、肇庆等郡水。
二年正月,仪封县河溢。
二月,濮州大水。
闰五月,睢阳县亳社屯大水。
六月,奉元郿县,邠州新平、上蔡二县水。
八月,庐州六安、舒城二县水。
十一月,平江路大水,损民田四万九千六百顷。
三年五月,东安州水,坏民田一千五百余顷。
真定武邑县水害稼。
六月,大都永清县雨水,损田四百顷。
七月,漷州雨水害稼。
九月,
大同陨霜杀禾。
皇庆二年三月,济宁霜杀桑。
延祐元年三月,东平、般阳等郡,泰安、曹、濮等州大雨雪三日,陨霜杀桑。闰三月,济宁、汴梁等路及陇州、开州、青城、渭源诸县霜杀桑,无蚕。七月,冀宁陨霜杀稼。四年夏,六盘山陨霜杀稼五百余顷。五年五月,雄州归信县陨霜。六年三月,奉元路同州陨霜。七年八月,益津县雨黑霜。
至治三年七月,冀宁阳曲县、大同路大同县、兴和路威宁县陨霜。八月,袁州宜春县陨霜害稼。
泰定二年三月,云需府大雪,民饥。
天历三年二月,京师大霜,昼{雨矛}。
至顺元年闰七月,奉元西和州,宁夏应理州、鸣沙州,巩昌静宁、邠、会等州,凤翔麟游,大同山阴,晋宁潞城、隰川等县陨霜杀稼。
中统二年四月,雨雹,大如弹丸。三年五月,顺天、平阳、真定、河南等郡雨雹。四年七月,燕京昌平县,景州蓚县,开平路兴、松、云三州雨雹害稼。
至元二年八月,彰德、大名、南京、河南、济南、太原等郡雨雹。四年三月,夏津县大雨雹。五年六月,中山大雨雹。六年七月,西京大同县雨雹。七年五月,河内县大雨雹。十五年闰十一月,海州赣榆县雨雹伤稼。十九年八月,雨雹,大如鸡卵。二十年四月,河南风雷雨雹伤稼。五月,安西路风雷雨雹。八月,真定元氏县大风雹,禾尽损。二十二年七月,冠州雨雹。二十四年九月,大定、金源、高州、武平、兴中等处雨雹。二十五年三月,灵壁、虹县雨雹,如鸡卵,害麦。十二月,灵寿、阳曲、天成等县雨雹。二十六年夏,平阳、大同、保定等郡大雨雹。二十七年四月,灵寿县大风雹。六月,棣州厌次,济阳二县大风雹,伤禾黍菽麦桑枣。二十九年闰六月,辽阳、沈州,广宁、开元等路雨雹。三十一年四月,即墨县雨雹。八月,德州安德县大风雨雹。
元贞元年五月,巩昌金州、会州、西和州雨雹大,无麦禾。七月,隆兴路雨雹。二年五月,河中猗氏县雨雹。六月,隆兴威宁县,顺德邢台县,太原交城、离石、寿阳等县雨雹。八月,怀孟武陟县雨雹。
大德元年六月,太原崞州雨雹害稼。二年二月,檀州雨雹。八月,彰德安阳县雨雹。四年三月,宣州泾县、台州临海县风雹。八年五月,大宁路建州、蔚州灵仙县雨雹。太原、大同、隆兴属县阳曲、天成、怀安、白登风雹害稼。八月,管州、岚州,交城、阳曲、怀仁等县雨雹。九年六月,晋宁、冀宁、宣德、隆兴、大同等郡大雨雹,害稼。十年四月,郑州管城县风雹,大如鸡卵,积厚五寸。五月,大雨雹。七月,宣德县雨雹。十一年五月,建州雨雹。
至大元年四月,般阳新城县、济南厌次县、益都高苑县风雹。五月,管城县大雹,深一尺,无麦禾。八月,大宁县雨雹害稼,毙畜牧。二年三月,济阴、定陶等县雨雹。六月,崞州、源州、金城县雨雹。延安神木县大雹一百余里,击死人畜。三年四月,灵寿、平阴等县雨雹。四年四月,南阳雨雹。闰七月,宣宁县雨雹。
皇庆元年四月,大名濬州、彰德安阳县、河南孟津县雨雹。六月,开元路风雹害稼。二年七月,冀宁平定州雨雹。景州阜城县风雹。八月,大同怀仁县雨雹。
延祐元年五月,肤施县大风雹,损稼并伤人畜。六月,宣平、仁寿、白登等县雨雹。二年五月,大同、宣德等郡雷雹害稼。三年五月,蓟州雹深一尺。五年四月,凤翔府雹伤麦禾。六年六月,大同县雨雹,大如鸡卵。七月,巩昌陇西县雹害稼。七年八月,大同路雷风雨雹。
至治元年六月,武州雨雹害稼。永平路大雹深一尺,害稼。七月,真定、顺德等郡雨雹。二年四月,泾州泾川县雨雹。六月,思州大风雨雹。三年五月,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大木。
泰定元年五月,冀宁阳曲县雨雹伤稼。思州龙泉平雨雹伤麦。六月,顺元、太平军、定西州雨雹。七月,龙庆路雨雹,大如鸡卵,平地深三尺余。八月,大同白登县雨雹。二年四月,奉元白水县雨雹。五月,洮州路可当县、临洮府狄道县雨雹。六月,兴州、鄜州、静宁州及成纪、通渭、白水、肤施、安塞等县雨雹。七月,檀州雨雹。三年六月,巩昌路大雨雹。中山府安喜县、乾州永寿县雨雹。七月,房山、宝坻、玉田、永平等县大风雹,折木伤稼。八月,龙庆州雨雹一尺,大风损稼。四年七月,彰德汤阴县,冀宁定襄县,大同武、应二州雨雹害稼。
致和元年四月,濬州、泾州大雹伤麦禾。五月,冀宁阳曲县、威州井陉县雨雹。六月,泾川、汤阴等县大雨雹。大宁、永平属县雨雹。
天历二年七月,大宁惠州雨雹。八月,冀宁阳曲县大雹如鸡卵,害稼。三年七月,顺州、东安州及平棘、肥乡、曲阳、行唐等县风雹害稼。开元路雨雹。
至顺二年十二月,冀宁清源县雨雹。三年五月,甘州雨雹。乙巳,天鼓鸣于西北。
中统二年九月,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产三男。《唐志》云:“物反常为妖,阴气盛则母道壮也。”
至元元年八月,武城县王氏妻崔一产三男。十年八月甲寅,凤翔宝鸡县刘铁牛妻一产三男。二十年二月,高州张丑妻李氏一产四子,三男一女。四月,固安州王得林妻张氏怀孕五月生一男,四手四足,圆头三耳,一耳附脑后,生而即死,具状有司上之。二十八年九月,襄阳南漳县民李氏妻王一产三子。
大德元年五月,遂宁州
军户任福妻一产三男。
十一月,辽阳打雁孛兰奚户那怀妻和里迷一产四男。
四年,宝应县民孙奕妻朱氏一产三男。
十年正月,江州湖口县方丙妻甘氏一产四男。
泰定元年十月乙卯,秦州成纪县赵思直妻张氏一产三子。
致和元年三月壬辰,太平当涂县杨太妻吴氏一产三子。
五行,二曰火。炎上,火之性也,失其性为沴。董仲舒云:“阳失节,则火灾出。”于是而滥炎妄起,灾宗庙,烧宫馆,虽兴师众弗能救也。是为火不炎上。其征恒燠,其色赤,是为赤眚赤祥。
定宗三年戊申,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
至元十一年十二月,淮西正阳火,庐舍、铠仗悉毁。
十八年二月,扬州火。
元贞二年,杭州火,燔七百七十家。
大德八年五月,杭州火,燔四百家。
九年三月,宜黄县火。
十年十一月,武昌路火。
延祐元年二月,真州扬子县火。
三年六月,重庆路火,郡舍十焚八九。
六年四月,扬州火,燔官民庐舍一万三千三百余区。
至治二年四月,扬州、真州火。
十二月,杭州火。
三年五月,奉元路行宫正殿火,上都利用监库火。
九月,扬州江都县火,燔四百七十余家。
泰定元年五月,江西袁州火,燔五百余家。
三年六月,龙兴路宁州高市火,燔五百余家。
七月,龙兴奉新县、辰州辰溪县火。
八月,杭州火,燔四百七十余家。
四年八月,龙兴路火。
十二月,杭州火,燔六百七十家。
天历二年三月,四川绍庆彭水县火。
四月,重庆路火,延二百四十余家。
七月,武昌路江夏县火,延四百家。
十二月,江夏县火,燔四百余家。
三年二月,河内诸县火。
皇庆元年,冬无雪,诏祷岳渎。
延祐元年,大都檀、蓟等州冬无雪,至春草木枯焦。
至元二年八月丙寅,济南邹平县进芝一本。
八年八月癸酉,益都济州进芝二本。
十五年四月,济南历城县进芝。
十九年六月,芝生眉州青神县景德寺。
二十三年四月丁未,江东宣慰司进芝一本。
十月,济宁进芝一本。
二十六年三月癸未,东流县献芝。
四月,池州贵池县民王逸进紫芝十二本。
六月,汲县民朱良进紫芝。
二十八年三月,芝生钧州阳翟县。
二十九年六月,芝生贺州。
大德五年十二月,兴元西乡县进芝一本,色如珊瑚。
六年正月,济南邹平县进芝一本,五枝五叶,色皆赤。
至大四年八月,芝生国学大成殿。
延祐二年三月,芝生大成殿。
五年七月,芝生大成殿。
中统二年正月辛未,御帐殿受朝贺,是夜,东北有赤气照人,大如席。
五行,三曰木。曲直,木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故生不畅茂,为变异者有之,是为木不曲直。其征恒雨,其色青,是为青眚青祥。
大德七年十一月辛酉,木冰。
至顺二年十一月丁巳,雨木冰。
十二月癸亥,雨木冰。
元贞元年,太平路芜湖县进榆木,有文曰“天下太平年”。
至治三年五月庚子,柳林行宫大木风拔三千七百株。
至元十七年二月,真定七郡桑有虫食之。
二十九年五月,沧州、濰州,中山,元氏、无棣等县桑虫食叶,蚕不成。
元贞元年四月,真定中山、灵寿二县桑有虫食之。
大德五年四月,彰德、广平、真定、顺德、大名等郡虫食桑。
至大元年五月,大名、广平、真定三郡虫食桑。
致和元年六月,河南德安屯蠖食桑。
天历二年三月,沧州、高唐州及南皮、盐山、武城等县桑,虫食之如枯株。
至顺二年三月,冠州虫食桑四万株。
晋、冀、深、蠡等州及郓城、延津二县虫夜食桑,昼匿土中,人莫捕之。
五月,曹州禹城、保定博野、东昌封丘等县虫食桑,皆既。
至元九年六月丁亥,京师大雨。
二十四年九月,太原、河间、河南等路霖雨害稼。
二十五年七月,保定郡,霸、漷二州淫雨害稼。
八月,嘉祥、鱼台、金乡三县淫雨,
九月,莫、献二州淫雨。
保定路淫雨。
二十六年六月,济宁、东平、汴梁、济南、顺德、真定、平滦、棣州霖雨害稼。
二十八年八月,大名、清河、南乐诸县霖雨为灾。
九月,河间郡淫雨。
至大四年七月,河间、顺德、大名、彰德、广平等路,德、濮、恩、通等州及河东祁县霖雨害稼。
皇庆元年,龙兴路新建县雨害稼。
延祐四年四月,辽阳盖州雨水害稼。
六年七月,霸州文成县雨害稼三千余顷。
至治元年,江州、赣州淫雨。
二年闰五月,安丰路雨伤稼。
三年五月,大名魏县淫雨。
保定定兴县,济南无棣、厌次县,济宁砀山县,河间齐东县霖雨害稼。
泰定元年七月,真定、广平、庐州十一郡雨伤稼。
八月,汴梁考城、仪封,济南沾化、利津等县霖雨,损禾稼。
五行,四曰金。从革,金之性也,失其性为沴,时则冶铸不成,变异者有之,是为金不从革。金石同类,故古者以类附见。其征恒絜,其色白,是为白眚白祥。
至元十三年,雾灵山伐木官刘氏言,檀州大峪锥山出铁矿,有司覆视之,寻立四冶。
大德元年,云州聚阳山等冶言,矿石煽炼银货不出,诏减其课额。
二年六月,抚州崇仁县辛陂村有星陨于地,为绿色陨石,邑人张椿以状闻。
泰定四年八月,天全道山崩,飞石击人,中者辄死。
庶征之恒絜,刘向以为《春秋》大旱也。京房《易传》曰:“欲得不用,兹谓张,厥灾荒。”荒,旱也。
中统三年五月,滨、棣二州旱。
四年八月,真定郡及洺、磁等州旱。
至元元年二月,东平、太原、平阳旱,
分命西僧祷雨。
五年十二月,京兆大旱。
八年四月,蔚州灵仙、广灵二县旱。
九年六月,高丽旱。
十三年十二月,平阳路旱。
十六年七月,赵州旱。
十八年二月,广宁、北京大定州旱。
二十三年五月,汴梁旱,京畿旱。
二十四年春,平阳旱,二麦枯死。
二十五年,东平路须城等六县,安西路商、耀、乾、华等十六州旱。
二十六年,绛州大旱。
元贞元年六月,环州、葭州及咸宁、伏羌、通渭等县旱。
七月,河间肃宁、乐寿二县旱,泗州、贺州旱。
二年八月,大名开州、怀孟武陟县、河间肃宁县旱。
九月,莫州、献州旱。
十月,化州旱。
十二月,辽东、开元二路旱。
大德元年六月,汴梁、南阳大旱,民鬻子女。
九月,镇江丹阳、金坛二县旱。
十二月,平阳曲沃县旱。
二年五月,卫辉、顺德、平滦等路旱。
三年五月,荆湖诸郡及桂阳、宝庆、兴国三路旱。
十月,扬、庐、随、黄等州旱。
四年,平棘、白马二县旱。
五年六月,汴梁、南阳、卫辉、大名等路旱。
九月,江陵旱。
八年六月,凤翔扶风、岐山、宝鸡三县旱。
九年七月,晋州饶阳县、汉阳汉川县旱。
八月,象州、融州、柳州属县旱。
十年五月,京畿旱。
安西春夏大旱,二麦枯死。
至大三年夏,广平亢旱。
皇庆元年六月,滨、棣、德三州及蒲台、阳信等县旱。
二年九月,京畿大旱。
延祐二年春,檀、蓟、濠三州旱。
夏,巩昌兰州旱。
四年四月,德安府旱。
五年七月,真定、河间、广平、中山大旱。
七年六月,黄、蕲二郡及荆门州旱。
至治元年六月,大同路旱。
二年十一月,岷州旱。
三年夏,顺德、真定、冀宁大旱。
泰定元年六月,景、清、沧、莫等州,临汾、泾川、灵台、寿春、六合等县旱。
九月,建昌郡旱。
二年五月,潭州、茶陵州、兴国永兴县旱。
七月,随州、息州旱。
三年夏,燕南、河南州县十有四亢阳不雨。
七月,关中旱。
四年二月,奉元醴泉、顺德唐山、邠州淳化等县旱。
六月,潞、霍、绥德三州旱。
八月,藤州旱。
致和元年二月,广平、彰德等郡旱。
天历元年八月,陕西大旱,人相食。
二年夏,真定、河间、大名、广平等四州四十一县旱。
峡州二县旱。
八月,浙西湖州,江东池州、饶州旱。
十二月,冀宁路旱。
至顺元年七月,肇州、兴州、东胜州及榆次、滏阳等十三县旱。
二年,霍、隰、石三州,阜城、平地二县旱。
恒絜,则有介虫之孽。
释者谓小虫有甲飞扬之类,阳气所生也,于《春秋》为螽,今谓之蝗。
按刘歆云,贪虐取民则螽与鱼同占。
刘向以为介虫之孽,当属言不从。
今仿之。
中统三年五月,真定、顺天、邢州蝗。
四年六月,燕京、河间、益都、真定、东平蝗。
八月,滨、棣等州蝗。
至元二年七月,益都大蝗。
十二月,西京、北京、顺德、徐、宿、邳等州郡蝗。
五年六月,东平等郡蝗。
七年七月,南京、河南诸路大蝗。
八年六月,上都、中都、大名、河间、益都、顺天、怀孟、彰德、济南、真定、卫辉、平阳、归德、顺德等路,淄、莱、洺、磁等州蝗。
十六年四月,大都十六路蝗。
十七年五月,忻州及涟、海、邳、宿等州蝗。
十九年四月,别十八里部东三百余里蝗害麦。
二十五年七月,真定、汴梁蝗。
八月,赵、晋、冀三州蝗。
二十七年四月,河北十七郡蝗。
二十九年六月,东昌、济南、般阳、归德等郡蝗。
三十一年六月,东安州蝗。
元贞元年六月,汴梁陈留、太康、考城等县,睢、许等州蝗。
二年六月,济宁任城、鱼台县,东平须城、汶上县,开州长垣、清丰县,德州齐河县,滑州,太和县,内黄县蝗。
八月,平阳、大名、归德、真定等郡蝗。
大德元年六月,归德邳州、徐州蝗。
二年四月,燕南、山东、两淮、江浙、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
三年五月,淮安属县蝗,有鹙食之。
十月,陇、陕蝗。
五年六月,顺德路、淇州蝗。
七月,广平、真定等路蝗。
八月,河南、淮南、睢、陈、唐、和等州,新野、汝阳、江都、兴化等县蝗。
六年四月,真定、大名、河间等路蝗。
七月,大都涿、顺、固安三州及濠州钟离、镇江丹徒二县蝗。
七年五月,益都、济南等路蝗。
六年,大宁路蝗。
八年四月,益都临朐、德州齐河县蝗。
六月,益津县蝗。
九年六月,通、泰、靖海、武清等州县蝗。
八月,涿州,良乡、河间南皮、泗州天长等县及东安、海盐等州蝗。
十年四月,大都、真定、河间、保定、河南等郡蝗。
六月,龙兴、南康等郡蝗。
至大元年五月,晋宁路蝗。
六月,保定、真定二郡蝗。
八月,淮东蝗。
二年四月,益都、东平、东昌、顺德、广平、大名、汴梁、卫辉等郡蝗。
六月,檀、霸、曹、濮、高唐、泰安等州,良乡、舒城、历阳、合肥、六安、江宁、句容、溧水、上元等县蝗。
七月,济南,济宁,般阳,河中,解、绛、耀、同、华等州蝗。
八月,真定、保定、河间、怀孟等郡蝗。
三年四月,宁津、堂邑、茌平、阳谷、平原、齐河、禹城七县蝗。
七月,磁州、威州,饶阳、元氏、平棘、滏阳、元城、无棣等县蝗。
皇庆元年,彰德安阳县蝗。
延祐七年六月,益都路蝗。
至治元年五月,霸州蝗。
六月,卫辉、汴梁等处蝗。
七月,江都、泰兴、胙城、通许、临淮、盱眙、清池等县蝗。
十二月,宁海州蝗。
二年,汴梁祥符县蝗,有群鹙食蝗,既而复吐,积如丘垤。
三年五月,保定路归信县蝗。
泰定元年六月,大都、顺德、东昌、卫辉、保定、益都、济宁、彰德、真定、般阳、广平、大名、河间、东平等郡蝗。
二年五月,彰德路蝗。
六月,德、濮、曹、景等州,历城、章丘、淄川、柳城、茌平等县蝗。
九月,济南、归德等郡蝗。
三年六月,东平须城县、兴国永兴县蝗。
七月,大名、顺德、广平等路,赵州,曲阳、满城、庆都、修武等县蝗。
淮安、高邮二郡,睢、泗、雄、霸等州蝗。
八月,永平、汴梁、怀庆等郡蝗。
四年五月,洛阳县有蝗五亩,群乌尽食之,越数日,蝗又集,又食之。
七月,籍田蝗。
八月,冠州、恩州蝗。
十二月,保定、济南、卫辉、济宁、庐州五路,南阳、河南二府蝗。
博兴、临淄、胶西等县蝗。
致和元年四月,大都蓟州、永平路石城县蝗。
凤翔岐山县蝗,无麦苗。
五月,颍州及汲县蝗。
六月,武功县蝗。
天历二年四月,大宁兴中州、怀庆孟州、庐州无为州蝗。
六月,益都莒、密二州蝗。
七月,真定、汴梁、永平、淮安、庐州、大宁、辽阳等郡属县蝗。
三年五月,广平、大名、般阳、济宁、东平、汴梁、南阳、河南等郡,辉、德、濮、开、高唐五州蝗。
至顺元年六月,漷、蓟、固安、博兴等州蝗。
七月,解州、华州及河内、灵宝、延津等二十二县蝗。
二年三月,陕州诸路蝗。
六月,孟州济源县蝗。
七月,河南阌乡、陕县,奉元蒲城、白水等县蝗。
至元十五年四月,济南无棣县获白雉以献。
元贞三年正月,宁海州牟平县获白鹿于圣水山以献。
至元二十四年七月癸丑,日晕连环,白虹贯之。
至大元年七月,流星起勾陈,化为白气,员如车轮,至贯索始灭。
皇庆元年六月丁卯,天雨毛。
延祐元年二月己亥,白晕亘天,连环贯日。
至顺三年五月丁酉,白虹并日出,其长竟天。
五行,五曰土。土,中央生万物者也,而莫重于稼穑。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金木水火沴之,冲气为异,为地震,为天雨土。其征恒风,其色黄,是为黄眚黄祥。
中统元年五月,泽州、益州饥。
二年六月,塔察儿部饥。
七月,桓州饥。
三年五月,甘州饥。
闰九月,济南郡饥。
至元二年四月,辽东饥。
五年九月,益都饥。
六年十一月,济南饥。
十一月,固安、高唐二州饥。
七年五月,东京饥。
七月,山东淄、莱等州饥。
八年正月,西京、益都饥。
九年四月,京师饥。
七月,水达达部饥。
十七年三月,高邮郡饥。
十八年二月,浙东饥。
四月,通、泰、崇明等州饥。
十九年九月,真定路饥,民流徙鄂州。
二十三年七月,宣宁县饥。
二十四年九月,平滦路饥。
十二月,苏、常、湖、秀四州饥。
二十五年十一月,兀良合部饥。
二十六年二月,合木里部饥。
三月,安西、甘州等路饥。
四月,辽阳路饥。
闰十月,武平路饥,檀州饥。
十二月,蠡州饥,河间、保定二路饥。
二十七年二月,开元路宁远县饥。
四月,浙东婺州饥,河间任丘、保定定兴二县饥。
九月,河东山西道饥。
二十八年三月,真定、河间、保定、平滦、太原、平阳等路饥,杭州、平江、镇江、广德、太平、徽州饥。
九月,武平路饥。
十二月,洪宽女直部饥,大都内郡饥。
二十九年正月,清州、兴州饥。
三月,辉州龙山县、里州和中县饥,东安、固安、蓟、棣四州饥。
三月,威宁、昌州饥。
闰六月,南阳、怀孟、卫辉等路饥。
三十年十月,京师饥。
元贞二年四月,平阳绛州、太原阳曲、台州黄岩饥。
大德元年六月,广德路饥。
七月,宁海州文登、牟平等县饥。
三年八月,扬州、淮安等郡饥。
四年二月,湖北饥。
三月,宁国、太平二路饥。
九月,建康、常州、江陵等郡饥。
六年五月,福州饥。
六月,杭州、嘉兴、湖州、广德、宁国、饶州、太平、绍兴、庆元、婺州等郡饥,大同路饥。
七月,建康路饥。
十一月,保定路饥。
七年二月,真定路饥。
五月,太原、龙兴、南康、袁州、瑞州、抚州等路,高唐、南丰等州饥。
六月,浙西饥。
七月,常德路饥。
八年六月,乌撒、乌蒙、益州、忙部、东川等路饥。
九年三月,常宁州饥。
五月,宝庆路饥。
八月,扬州饥。
十年三月,济州任城饥。
四月,汉阳、淮安、道州、柳州饥。
七月,黄州、沅州、永州饥。
八月,成都饥。
十一月,扬州、辰州饥。
至大元年二月,益都、般阳、济宁、济南、东平、泰安大饥。
六月,山东、河南、江淮等郡大饥。
二年七月,徐州、邳州饥。
皇庆元年六月,巩昌、河州路饥。
二年三月,晋宁、大同、大宁、四川、巩昌、甘肃等郡饥。
四月,真定、保定、河间等路饥。
五月,顺德、冀宁二路饥。
六月,上都饥。
延祐元年六月,衡州饥。
七月,台州饥。
十二月,归德、汝宁、沔阳、安丰等郡饥。
二年正月,晋宁、宣德、怀孟、卫辉、益都、般阳等路饥。
二年十二月,汉阳路饥。
三年二月,河间,济南滨、棣等处饥。
四月,辽阳盖州及南丰州饥。
五月,宝庆、桂阳、澧州、潭州、永州、道州、袁州饥。
四年正月,汴梁饥。
五年四月,上都饥。
六年八月,山东济宁饥。
七年五月,大同、云内、丰、胜诸郡邑饥,沈阳路饥。
八月,广东新州新兴县饥。
至治元年正月,蕲州蕲水县饥。
二月,河南汴梁、归德、安丰等路饥。
五月,胶州、濮州饥。
七月,南恩、新州饥。
十一月,巩昌成州饥。
十二月,庆远、真定二路饥。
二年三月,河南、淮东、淮西诸郡饥,延安延长、宜川二县饥,奉元路饥。
四月,东昌、霸州饥。
九月,临安河西县饥。
三年二月,京师饥。
三月,平江嘉定州饥。
崇明、黄岩二州饥。
十一月,镇江丹徒、沅州黔阳县饥。
十二月,归、澧二州饥。
泰定元年正月,惠州、新州、南恩州,信州上饶县,广德路广德县,岳州临湘、华容等县饥。
二月,庆元、绍兴二路,绥德州米脂、清涧二县饥。
三月,临洮狄道县、石州离石县饥。
四月,江陵、荆门军、监利县饥。
五月,赣州、吉安、临江等郡,昆山、南恩等州饥。
八月,冀宁、延安、江州、安陆、杭州、建昌、常德、全州、桂阳、辰州、南安等路属州县饥。
九月,绍兴、南康二路饥。
十一月,泉州饥,中牟、延津二县饥。
二年正月,梅州饥,禄施、英德二州饥。
闰正月,河间、真定、保定、瑞州四郡饥。
二月,凤翔路饥。
三月,蓟、漷、徐、邳等州饥,济南、肇庆、江州、惠州饥。
四月,杭州、镇江、宁国、南安、浔州、潭州等路饥。
五月,广德、袁州、抚州饥。
六月,宁夏路饥。
九月,琼州、成州饥,德庆路饥。
十二月,济南、延川等郡饥。
三年三月,河间、保定、真定三路饥。
三月,大都、永平、奉元饥。
十一月,沈阳、大宁、永平、广宁,金、复州,甘肃亦集乃路饥。
四年正月,辽阳诸郡饥。
二月,奉符、长清、莱芜三县饥,建康、淮安、蕲州属县饥。
四月,通、蓟等州,渔阳、永清等县饥。
七月,武昌江夏县饥。
致和元年二月,乾州饥。
三月,晋宁、冀宁、奉元、延安等路饥。
四月,保定、东昌、般阳、彰德、大宁五路属县饥。
五月,河南、东平、大同等郡饥。
七月,威宁、长安县、泾州灵台县饥。
天历二年正月,大同及东胜州饥,涿州房山、范阳等县饥。
四月,奉元耀州、乾州、华州及延安、邠、宁诸县饥,流民数十万。
大都、兴和、顺德、大名、彰德、怀庆、卫辉、汴梁、中兴等路,泰安、高唐、曹、冠、徐、邳等州饥。
江东、浙西二道饥。
八月,忻州饥。
十月,汉阳、武昌、常德、澧州等路饥,凤翔府大饥。
三年正月,宁海州文登、牟平县饥,怀庆、衡州二路饥,真定、汝宁、扬、庐、蕲、黄、安丰等郡饥。
二月,河南大饥。
三月,东昌须城、堂邑县饥。
沂、莒、胶、密、宁海五州,临清、定陶、光山等县饥。
巩昌兰州、定西州饥。
四月,德州清平县饥。
至顺二年二月,集庆、嘉兴二郡及江阴州饥,檀、顺、维、密、昌平五州饥。
六月,兴和路高原,咸平等县饥。
九月,思州镇远府饥。
十二月,河南大饥。
三年四月,大理、中庆路饥。
五月,常宁州饥。
七月,胜州饥。
八月,大都宝坻县饥。
至大元年春,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
皇庆二年冬,京师大疫。《唐志》云:“国将有恤,则邪乱之气先被于民,故疫。”
太宗五年癸巳十二月,大风霾,凡七昼夜。
至元二十年正月,汴梁延津、封丘二县大风,麦苗尽拔。
延祐七年八月,延津县大风,昼晦,桑陨者十八九。
至治元年三月,大同路大风,走沙土,壅没麦田一百余顷。
三年三月,卫辉路大风,桑雕蚕死。
泰定三年七月,宝坻、房山二县大风折木。
八月,大都昌平等县大风一昼夜,坏民居九百余家。
四年五月,卫辉路辉州大风九日,禾尽偃。
天历三年二月,胙城县、新乡县大风。
按《汉志》云:“温而风则生螟丱,有裸虫之孽。”
至元八年六月,辽州和顺县、解州闻喜县虸蚄生。
十八年,高唐、夏津、武城县蟊。
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漷州蝻。
二十四年,巩昌虸蚄为灾。
二十七年四月,婺州螟害稼,雷雨大作,螟尽死,岁乃大稔。
元贞元年六月,利州龙山县、盖州明山县螟。
二年五月,济州任城县螟。
随州野蚕成茧,亘数百里,民取为纩。
大德七年五月,济南、东昌、般阳、益都等路虫食麦。
闰五月,汴梁开封县虫食麦。
九年七月,桂阳郡蝝。
至大元年五月,东平、东昌、益都等郡蝝。
皇庆二年五月,檀州及获鹿县蝻。
延祐七年七月,霸州及堂邑县蝻。
泰定四年七月,奉元路咸阳、兴平、武功三县,凤翔府岐山等县虸蚄害稼。
天历二年,淮安、庐州、安丰三路属县蝻。
至元十六年四月,益都乐安县朱五十家,牛生牸犊,两头四耳三尾,其色黄,既生即死。
大德九年二月,大同平地县迷儿的斤家,牛生麒麟而死。
至大四年,大同宣宁县民灭的家,牛生一犊,其质有鳞无毛,其色青黄,类若麟者,以其鞹上之。
泰定三年九月,湖州长兴州民王俊家,牛生一兽,鳞身牛尾,口目皆赤,堕地即大鸣,母不乳之。具图以上,不知何兽,或曰:“此瑞也,宜俾史臣纪录。”
至元二十四年,诸王薛彻都部雨土七昼夜,没死牛畜。
大德十年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毙牛马二千。
至治三年二月丙戌,雨土。
致和元年三月壬申,雨霾。
天历二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至顺二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戊子,京师地震。按《传》云:“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
二十六年正月丙戌,地震。
二十七年二月癸未,泉州地震。
丙戌,泉州地复震。
八月癸未,武平路地大震。
二十八年八月己丑,平阳路地震,坏庐舍万八百区
元贞元年三月壬戌,地震。
大德六年十二月辛酉,云南地震,戊辰亦如之。
七年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
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
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
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
八年正月,平阳地震不止。
九年四月己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
怀仁县地震,二所涌水尽黑,其一广十八步,深十五丈,其一广六十六步,深一丈。
五月癸亥,以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太原路为冀宁。
十一月壬子,大同地震。
十二月丙子,地震。
十年正月,晋宁、冀宁地震不止。
十一年三月,道州营道县暴雨,山裂百三十余处。
八月壬寅,开成路地震。
至大元年六月丁酉,巩昌陇西、宁远县地震。
云南乌撒、乌蒙地三日而大震者六。
九月己酉,蒲县地震。
十月癸巳,蒲县、灵县地震。
二年十二月壬戌,阳曲县地震有声。
三年十二月戊申,冀宁路地震。
四年三月己亥,宁夏路地震。
七月癸未,甘州地震,大风,有声如雷。
闰七月甲子,宁夏地震。
皇庆二年六月,京师地震。
己未,京师地震,丙寅又震,壬寅又震。
延祐元年二月戊辰,大宁路地震。
四月甲申朔,大宁地震,有声如雷。
八月丁未。冀宁、汴梁等路,涉县、武安县地震。
十一月戊辰,大宁地震如雷。
二年五月乙丑,秦州成纪县北山移至夕川河,明日再移,平地突如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
三年八月己未,冀宁、晋宁等郡地震。
十月壬午,河南地震。
四年正月壬戌,冀宁地震。
七月己丑,成纪县山崩。
辛卯,冀宁地震。
九月,岭北地震三日。
五年正月甲戌,懿州地震。
二月癸巳,和宁路地震。
丁酉,秦安县山崩。
三月己卯,德庆路地震。
七月戊子,宁远县山崩。
八月,伏羌县山崩。
秦州成纪县暴雨,山崩,朽壤坟起,覆没畜产。
至治二年九月癸亥,地震。
十一月癸卯,地震。
泰定元年八月,成纪县大雨,山崩水溢,壅土至来谷河成丘阜。
十二月庚申,奉元路同州地震,有声如雷。
三年十二月丁亥,宁夏路地震如雷,发自西北,连震者三。
四年三月癸卯,和宁路地震如雷。
八月,巩昌通渭县山崩。
碉门地震,有声如雷,昼晦。
凤翔、兴元、成都、陕州、江陵等郡地同日震。
九月壬寅,宁夏地震。
致和元年七月辛酉朔,宁夏地震。
己卯,大宁路地震。
十月壬寅,大宁路地震。
至顺二年四月丁亥,真定涉县地一日五震或三震,月余乃止。
四年四月戊申,大宁路地震。
五月戊寅,京师地震有声。
八月己酉,陇西地震。
至元元年十月壬子,恩州历亭县进嘉禾,一茎九穗。
十一月丁酉,太原临州进嘉禾二茎。
四年十月庚午,太原进嘉禾二本,异亩同颖。
六年九月癸丑,恩州进嘉禾,一茎三穗。
七年夏,东平府进瑞麦,一茎五穗。
十一年,兴元凤州进麦,一茎七穗;谷一茎三穗。
十四年八月,嘉禾生襄阳。
十七年十月,太原坚州进嘉禾六茎。
十八年八月壬寅,瓜州屯田进瑞麦,一茎五穗。
二十年十月癸巳,斡端宣慰司刘恩进嘉禾,同颖九穗、七穗、六穗者各一。
二十三年五月,广元路阆中麦秀两岐。
二十四年八月,濬州进瑞麦,一茎五穗。
二十五年八月,袁州萍乡县进嘉禾。
二十六年十二月,宁州民张安世进嘉禾二本。
三十一年,嘉禾生京畿,一茎九穗。
大德元年十一月辛未,曹州禹城县进嘉禾,一茎九穗。
大德九年,嘉禾生应州山阴县。
至大三年九月,河间路献嘉禾,有异亩同颖及一茎数穗者,敕绘为图。
皇庆二年八月,嘉禾生浑源州,一茎四穗。
延祐四年七月,南城产嘉禾。
七年五月,鄱阳进嘉禾,一茎六穗。
至治二年八月,蔚州献嘉禾。
泰定元年十月,成都县谷一茎九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译文
◎五行一
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三极,灾祸与吉祥的发生,都是按照各自的类别而来。
天的五种运行方式,地的五种材料,它们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初只是一阴一阳,阴阳合为一体就是太极。
而人的生命,完全由天地赋予,具备五种本性,表现为五种行为,又表现为五种德行,修养这些则吉祥,不修养则凶险,吉祥则带来福气,不吉祥则带来极端的结果。
从天的角度来看,吉祥则表现为好的征兆,不吉祥则表现为坏的征兆。
天地之气,没有感应不到的,天地之气感应,也没有事物不感应的,更何况天子建立中和的极致,身为神人的主宰,而心能涵盖天地的奥妙,其精神常与造化相通,如同鼓槌与鼓的关系。
因此,轩辕氏治理五气,高阳氏建立五官,夏后氏修治六府,从自身推广到国家,无不有政事。
后来箕子继承这些,发展出九畴,其关于天人之际的论述已经很完备了。
汉儒不明白其要旨,如夏侯胜、刘向父子,竞相以灾异来解释,班固以来将其采入《五行志》,又不考究刘向的论著源自伏生。
伏生的《大传》说:“六种灾异出现,如果共同抵御,五福就会降临;如果不共同抵御,六种极端的结果就会降临。禹于是共同发扬其德行,运用五事,建立王极。”
后世的君主不建立王极,臣子不加反省,反而执着于类别去寻求,这是迷惑了。
否则将其分开,如宋儒王安石的论述,也是错误的。
天人感应的机制,岂是容易说清楚的!
因此,没有变化而无不修省的人,是上等的;因变化而能自我修省的人,是次等的;灾变已经出现,修省却不知如何修省的人,是再次等的;最下等的人,灾变并至,败亡随之,始终不修省的人,是刑戮之民。
历考往古存亡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种。
元朝兴起于北方,太祖西征时,角端出现在东印度,对人说“你的主人应该早点回去”,意思是天在告诫他停止杀戮。
宪宗讨伐八赤蛮于宽田吉思海,遇到大风,吹干海水,军队大捷,宪宗认为“这是天在引导我”。
由此可见,五方的本性并无不同,他们敬畏天,是不需要教导就能做到的。
世祖统一天下,地域广阔,郡邑的灾变,几乎不断记载,而妖孽祸害,除非有官员报告,否则也无法完全了解。
从前孔子作《春秋》,记载的灾异很多,但不记载其具体应验;圣人的智慧如同天,因此不妄自揣测天意,希望人们深自谨慎。
于是根据《洪范》,仿照《春秋》的意图,考究当时的灾祥,作《五行志》。
五行,第一是水。水的本性是润下。失去其本性则为灾,表现为雾水暴出,百川逆溢,毁坏乡邑,溺死人民,以及霜雹等变化,这是水不润下。其征兆是恒寒,其颜色是黑色,这是黑眚黑祥。
至元元年,真定、顺天、河间、顺德、大名、东平、济南等郡发生大水。
四年五月,应州发生大水。
五年八月,亳州发生大水。
六年十二月,献、莫、清、沧四州及丰州、浑源县发生大水。
九年九月,南阳、怀孟、卫辉、顺天等郡,洺、磁、泰安、通、滦等州淫雨,河水并溢,毁坏田庐,损害庄稼。
十三年十二月,济宁及高丽沈州发生水灾。
十四年六月,济宁路雨水,平地水深一丈多,损害庄稼。
曹州定陶、武清二县,濮州、堂邑县雨水,淹没庄稼。
十二月,冠州、永年县发生水灾。
十六年十二月,保定等路发生水灾。
十七年正月,磁州、永平县发生水灾。
八月,大都、北京、怀孟、保定、东平、济宁等路发生水灾。
十八年二月,辽阳懿州、盖州发生水灾。
十一月,保定清苑县发生水灾。
二十年六月,太原、怀孟、河南等路沁河水涌溢,毁坏民田一千六百七十余顷。
卫辉路清河溢,损害庄稼。
南阳府唐、邓、裕、嵩四州河水溢,损害庄稼。
十月,涿州巨马河溢。
二十一年六月,保定、河间、滨、棣发生大水。
二十二年秋,南京、彰德、大名、河间、顺德、济南等路河水毁坏田地三千余顷。
高邮、庆元发生大水,伤害人民七百九十五户,毁坏庐舍三千九十区。
二十三年六月,安西路华州华阴县大雨,潼谷水涌,平地水深三丈多。
杭州、平江二路属县发生水灾,毁坏民田一万七千二百顷。
大都涿、漷、檀、顺、蓟五州,汴梁、归德七县发生水灾。
二十四年六月,霸州益津县雨水。
九月,东京义、静、威远、婆娑等处发生水灾。
二十五年七月,胶州发生大水,民众采集橡子为食。
十二月,太原、汴梁二路河溢,损害庄稼。
二十六年二月,绍兴发生大水。
十月,平滦路发生水灾,毁坏田稼一千一百顷。
二十七年正月,甘州、无为路发生大水。
五月,江阴州发生大水。
六月,河溢太康县,淹没民田三十一万九千亩。
八月,沁水溢。
广州清远县发生大水。
十一月,河决祥符义唐湾,太康、通许二县,陈、颍二州,大受其害。
二十八年二月,常德路发生水灾。
八月,浙东婺州发生水灾。
九月,平滦、保定、河间三路发生大水。
二十九年五月,龙兴路南昌、新建、进贤三县发生水灾。
六月,镇江、常州、平江、嘉兴、湖州、松江、绍兴等路府发生水灾。
扬州、宁国、太平三郡发生大水。
岳州华容县发生水灾。
三十年五月,深州静安县发生大水。
十月,平滦路发生水灾。
三十一年八月,赵州宁晋县发生水灾。
十月,辽阳路发生水灾。
元贞元年五月,建康溧阳州,太平当涂县,镇江金檀、丹徒等县,常州无锡州,平江长洲县,湖州乌程县,鄱阳余干州,常德沅江、澧州安乡等县发生水灾。
六月,泰安州奉符、曹州济阴、兖州嵫阳等县发生水灾。
历城县大清河水溢,毁坏民居。
七月,辽东和州、大都武卫屯田发生水灾。
九月,庐州、平江二郡发生大水。
二年五月,太原平晋县,献州交河、乐寿二县,莫州任丘、莫亭等县,湖南醴陵州发生水灾。
六月,大都路益津、保定、大兴三县发生水灾,损害田稼七千余顷。
真定鼓城、获鹿、藁城等县,保定葛城、归信、新安、束鹿等县,汝宁颍州,济宁沛县,扬、庐、岳、澧四郡,建康、太平、镇江、常州、绍兴五郡发生水灾。
八月,棣州、曹州发生水灾。
九月,河决河南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
十月,河决开封县。
十二月,江陵潜江县,沔阳玉沙县,淮安海宁朐山、盐城等县发生水灾。
大德元年三月,归德徐州,邳州宿迁、睢宁,鹿邑三县,河南许州临颍、郾城等县,
睢州襄邑、太康、扶沟、陈留、开封、杞等县,河水泛滥,冲毁农田和房屋。
五月,黄河在汴梁决口,征发三万五千名民夫堵塞决口。
漳水泛滥,损害庄稼。
龙兴、南康、澧州、南雄、饶州五郡发生水灾。
六月,和州历阳县江水泛滥,冲毁房屋一万八千五百间。
七月,郴州耒阳县、衡州酃县发生大水,淹死三百多人。
九月,温州平阳、瑞安二州发生水灾,淹死六千八百多人。
十一月,常德武陵县发生大水。
第二年六月,黄河在蒲口决口,共九十六处,泛滥至汴梁、归德二郡。
大名、东昌、平滦等路发生水灾。
第三年八月,河间郡发生水灾。
第四年五月,保定、真定二郡,通州、蓟州发生水灾。
六月,归德睢州发生大水。
第五年五月,宣德、保定、河间所属州发生水灾。
宁海州发生水灾。
六月,济宁、般阳、益都、东平、济南、襄阳、平江七郡发生水灾。
七月,江水因暴风泛滥,高达四五丈,波及崇明、通州、泰州、真州等地,冲毁房屋,受灾者达三万四千八百多户。
辽阳大宁路发生水灾。
八月,平滦郡降雨,滦河泛滥。
顺德路发生水灾。
第六年四月,上都发生大水。
五月,济南路发生大水。
归德府徐州、邳州睢宁县连续降雨五十天,沂河、武河合流,大水泛滥。
东安州浑河泛滥,冲毁民田一千八十多顷。
六月,广平路发生大水。
第七年五月,济南、河间等路发生水灾。
六月,辽阳、大宁、平滦、昌国、沈阳、开元六郡降雨,冲毁农田和房屋,男女死者一百一十九人。
修武、河阳、新野、兰阳等县的赵河、湍河、白河、七里河、沁河、潦河都泛滥。
台州因风水灾害,宁海、临海二县死者五百五十人。
第八年五月,太原阳武县、卫辉获嘉县、汴梁祥符县黄河泛滥。
大名滑州、濬州降雨,冲毁民田六百八十多顷。
八月,潮阳因飓风海水泛滥,冲毁民房。
第九年六月,汴梁阳武县思齐口黄河决口。
东昌博平、堂邑二县降雨。
潼川郪县降雨,绵江、中江泛滥,水冲入城中。
龙兴、抚州、临川三郡发生水灾。
七月,沔阳玉沙县江水泛滥。
峄州发生水灾。
扬州泰兴县、淮安山阳县发生水灾。
八月,归德府宁陵、陈留、通许、扶沟、太康、杞县黄河泛滥。
大名元城县发生大水。
第十年五月,雄州、漷州发生水灾。
平江、嘉兴二郡发生水灾,损害庄稼。
六月,保定满城、清苑二县降雨。
大名、益都、定兴等路发生大水。
七月,平江路因大风海水泛滥。
吴江州发生大水。
第十一年六月,靖海、容城、束鹿、隆平、新城等县发生水灾。
七月,冀宁文水县汾水泛滥。
十一月,卢龙、滦河、迁安、昌黎、抚宁等县发生水灾。
至大元年七月,济宁路降雨,平地水深一丈多,洪水冲入城中,冲毁房屋,死者十八人。
真定路连续降雨,大水从南门冲入,流入藁城,死者一百七十人。
彰德、卫辉二郡发生水灾,损害稻田五千三百七十顷。
第二年七月,黄河在归德府决口,又在汴梁封丘县决口。
第三年六月,洧川、鄄城、汶上三县发生水灾。
峡州大雨,水泛滥,死者一万多人。
七月,循州、惠州发生大水,冲毁房屋二百九十间。
第四年六月,大都三河县、潞县,河东祁县、怀仁县,永平丰盈屯降雨损害庄稼。
七月,东平、济宁、般阳、保定等路发生大水。
江陵松滋县、桂阳临武县发生水灾。
皇庆元年五月,归德睢阳县黄河泛滥。
六月,大宁、水达达路降雨,宋瓦江泛滥,民众逃到亦母儿乞岭避难。
八月,松江府因大风海水泛滥。
第二年五月,辰州沅陵县发生水灾。
六月,涿州范阳县,东安州,宛平县,固安州,霸州益津、永清、永安等县降雨,冲毁农田七千六百九十多顷。
黄河在陈州、亳州、睢州决口,波及开封、陈留等县。
八月,崇明、嘉定二州因大风海水泛滥。
延祐元年五月,常德路武陵县降雨,冲毁房屋,淹死五百人。
六月,涿州范阳、房山二县浑河泛滥,冲毁民田四百九十多顷。
七月,沅陵、卢溪二县发生水灾。
八月,肇庆、武昌、建康、杭州、建德、南康、江州、临江、袁州、建昌、赣州、安丰、抚州等路发生水灾。
第二年六月,黄河在郑州决口,冲毁汜水县治。
七月,京师下大雨。
漷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发生水灾。
全州、永州江水泛滥,损害庄稼。
第三年四月,颍州太和县黄河泛滥。
七月,婺源州降雨,淹死五千三百多人。
第四年正月,解州盐池发生水灾。
第五年四月,庐州合肥县下大雨。
第六年六月,河间路漳河泛滥,冲毁民田二千七百多顷。
益都、般阳、济南、东昌、东平、济宁等路,曹州、濮州、泰安、高唐等州因大雨损害庄稼。
辽阳、广宁、沈阳、永平、开元等路发生水灾。
大名路所属县发生水灾,冲毁民田一万八千顷。
汴梁、归德、汝宁、彰德、真定、保定、卫辉、南阳等郡因大雨发生水灾。
第七年四月,安丰、庐州淮水泛滥,损害禾麦一万顷。
城父县发生水灾。
五月,江陵县发生水灾。
六月,棣州、德州下大雨,冲毁农田四千六百多顷。
七月,上蔡、汝阳、西平等县发生水灾。
八月,霸州文安、文成二县滹沱河泛滥,损害庄稼。
汾州平遥县发生水灾。
这一年,黄河在汴梁原武县决口。
至治元年六月,霸州发生大水,浑河泛滥,受灾者三万多户。
七月,蓟州平谷、渔阳二县,顺州邢台、沙河二县,大名魏县,永平石城县发生大水。
彰德临漳县漳水泛滥。
大都固安州,真定元氏县,东安,宝坻县,淮安清河、山阳等县发生水灾。
东平、东昌二路,高唐、曹州、濮州等州因降雨损害庄稼。
乞里吉思部江水泛滥。
八月,安陆府连续降雨七天,江水泛滥,受灾者三千五百户。
雷州海康、遂溪二县海水泛滥,冲毁民田四千顷。
九月,京山、长寿二县汉水泛滥。
十月,辽阳、肇庆等郡发生水灾。
第二年正月,仪封县黄河泛滥。
二月,濮州发生大水。
闰五月,睢阳县亳社屯发生大水。
六月,奉元郿县,邠州新平、上蔡二县发生水灾。
八月,庐州六安、舒城二县发生水灾。
十一月,平江路发生大水,损害民田四万九千六百顷。
第三年五月,东安州发生水灾,冲毁民田一千五百多顷。
真定武邑县发生水灾,损害庄稼。
六月,大都永清县降雨,损害农田四百顷。
七月,漷州降雨损害庄稼。
九月,
大同地区下霜,导致庄稼受损。
皇庆二年三月,济宁地区下霜,导致桑树受损。
延祐元年三月,东平、般阳等郡,泰安、曹、濮等州连续三天大雨雪,导致桑树受损。闰三月,济宁、汴梁等路及陇州、开州、青城、渭源等县下霜,导致桑树受损,无法养蚕。七月,冀宁地区下霜,导致庄稼受损。四年夏天,六盘山地区下霜,导致五百多顷庄稼受损。五年五月,雄州归信县下霜。六年三月,奉元路同州下霜。七年八月,益津县下黑霜。
至治三年七月,冀宁阳曲县、大同路大同县、兴和路威宁县下霜。八月,袁州宜春县下霜,导致庄稼受损。
泰定二年三月,云需府下大雪,导致民众饥荒。
天历三年二月,京师地区下大霜,白天也下霜。
至顺元年闰七月,奉元西和州,宁夏应理州、鸣沙州,巩昌静宁、邠、会等州,凤翔麟游,大同山阴,晋宁潞城、隰川等县下霜,导致庄稼受损。
中统二年四月,下冰雹,大小如弹丸。三年五月,顺天、平阳、真定、河南等郡下冰雹。四年七月,燕京昌平县,景州蓚县,开平路兴、松、云三州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
至元二年八月,彰德、大名、南京、河南、济南、太原等郡下冰雹。四年三月,夏津县下大冰雹。五年六月,中山地区下大冰雹。六年七月,西京大同县下冰雹。七年五月,河内县下大冰雹。十五年闰十一月,海州赣榆县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十九年八月,下冰雹,大小如鸡蛋。二十年四月,河南地区风雷交加,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五月,安西路风雷交加,下冰雹。八月,真定元氏县大风冰雹,庄稼全部受损。二十二年七月,冠州下冰雹。二十四年九月,大定、金源、高州、武平、兴中等处下冰雹。二十五年三月,灵壁、虹县下冰雹,大小如鸡蛋,导致麦子受损。十二月,灵寿、阳曲、天成等县下冰雹。二十六年夏天,平阳、大同、保定等郡下大冰雹。二十七年四月,灵寿县下大风冰雹。六月,棣州厌次,济阳二县下大风冰雹,导致庄稼受损。二十九年闰六月,辽阳、沈州,广宁、开元等路下冰雹。三十一年四月,即墨县下冰雹。八月,德州安德县大风冰雹。
元贞元年五月,巩昌金州、会州、西和州下大冰雹,导致麦子和庄稼受损。七月,隆兴路下冰雹。二年五月,河中猗氏县下冰雹。六月,隆兴威宁县,顺德邢台县,太原交城、离石、寿阳等县下冰雹。八月,怀孟武陟县下冰雹。
大德元年六月,太原崞州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二年二月,檀州下冰雹。八月,彰德安阳县下冰雹。四年三月,宣州泾县、台州临海县下风雹。八年五月,大宁路建州、蔚州灵仙县下冰雹。太原、大同、隆兴属县阳曲、天成、怀安、白登下风雹,导致庄稼受损。八月,管州、岚州,交城、阳曲、怀仁等县下冰雹。九年六月,晋宁、冀宁、宣德、隆兴、大同等郡下大冰雹,导致庄稼受损。十年四月,郑州管城县下风雹,大小如鸡蛋,积厚五寸。五月,下大冰雹。七月,宣德县下冰雹。十一年五月,建州下冰雹。
至大元年四月,般阳新城县、济南厌次县、益都高苑县下风雹。五月,管城县下大冰雹,深一尺,导致麦子和庄稼受损。八月,大宁县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牲畜死亡。二年三月,济阴、定陶等县下冰雹。六月,崞州、源州、金城县下冰雹。延安神木县下大冰雹,范围达一百多里,击死人畜。三年四月,灵寿、平阴等县下冰雹。四年四月,南阳下冰雹。闰七月,宣宁县下冰雹。
皇庆元年四月,大名濬州、彰德安阳县、河南孟津县下冰雹。六月,开元路下风雹,导致庄稼受损。二年七月,冀宁平定州下冰雹。景州阜城县下风雹。八月,大同怀仁县下冰雹。
延祐元年五月,肤施县下大风冰雹,导致庄稼受损并伤及人畜。六月,宣平、仁寿、白登等县下冰雹。二年五月,大同、宣德等郡下雷雹,导致庄稼受损。三年五月,蓟州下冰雹,深一尺。五年四月,凤翔府下冰雹,导致麦子和庄稼受损。六年六月,大同县下冰雹,大小如鸡蛋。七月,巩昌陇西县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七年八月,大同路下雷风雨雹。
至治元年六月,武州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永平路下大冰雹,深一尺,导致庄稼受损。七月,真定、顺德等郡下冰雹。二年四月,泾州泾川县下冰雹。六月,思州下大风雨雹。三年五月,下大风雨雹,拔起柳林行宫的大树。
泰定元年五月,冀宁阳曲县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思州龙泉平下冰雹,导致麦子受损。六月,顺元、太平军、定西州下冰雹。七月,龙庆路下冰雹,大小如鸡蛋,平地深三尺多。八月,大同白登县下冰雹。二年四月,奉元白水县下冰雹。五月,洮州路可当县、临洮府狄道县下冰雹。六月,兴州、鄜州、静宁州及成纪、通渭、白水、肤施、安塞等县下冰雹。七月,檀州下冰雹。三年六月,巩昌路下大冰雹。中山府安喜县、乾州永寿县下冰雹。七月,房山、宝坻、玉田、永平等县下大风冰雹,折断树木,导致庄稼受损。八月,龙庆州下冰雹,深一尺,大风导致庄稼受损。四年七月,彰德汤阴县,冀宁定襄县,大同武、应二州下冰雹,导致庄稼受损。
致和元年四月,濬州、泾州下大冰雹,导致麦子和庄稼受损。五月,冀宁阳曲县、威州井陉县下冰雹。六月,泾川、汤阴等县下大冰雹。大宁、永平属县下冰雹。
天历二年七月,大宁惠州下冰雹。八月,冀宁阳曲县下大冰雹,大小如鸡蛋,导致庄稼受损。三年七月,顺州、东安州及平棘、肥乡、曲阳、行唐等县下风雹,导致庄稼受损。开元路下冰雹。
至顺二年十二月,冀宁清源县下冰雹。三年五月,甘州下冰雹。乙巳日,天鼓在西北方向鸣响。
中统二年九月,河南民王四的妻子靳氏一胎生了三个男孩。《唐志》说:“事物反常为妖,阴气盛则母道壮。”
至元元年八月,武城县王氏的妻子崔氏一胎生了三个男孩。十年八月甲寅日,凤翔宝鸡县刘铁牛的妻子一胎生了三个男孩。二十年二月,高州张丑的妻子李氏一胎生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四月,固安州王得林的妻子张氏怀孕五个月生下一个男孩,有四手四足,圆头三耳,一耳附在脑后,生下来就死了,官府将情况上报。二十八年九月,襄阳南漳县民李氏的妻子王氏一胎生了三个孩子。
大德元年五月,遂宁州
军户任福的妻子一次生了三个男孩。
十一月,辽阳打雁孛兰奚户那怀的妻子和里迷一次生了四个男孩。
四年,宝应县民孙奕的妻子朱氏一次生了三个男孩。
十年正月,江州湖口县方丙的妻子甘氏一次生了四个男孩。
泰定元年十月乙卯,秦州成纪县赵思直的妻子张氏一次生了三个男孩。
致和元年三月壬辰,太平当涂县杨太的妻子吴氏一次生了三个男孩。
五行中,第二是火。火的性质是向上燃烧,失去其性质就会变成灾害。董仲舒说:“阳气失去节制,火灾就会发生。”于是火灾泛滥,烧毁宗庙和宫馆,即使动员大量军队也无法扑灭。这就是火不向上燃烧的现象。其征兆是持续的高温,颜色为红色,这就是赤眚赤祥。
定宗三年戊申,野草自燃,牛马死了十之八九,百姓生活困苦。
至元十一年十二月,淮西正阳发生火灾,房屋和铠甲兵器都被烧毁。
十八年二月,扬州发生火灾。
元贞二年,杭州发生火灾,烧毁了七百七十户人家。
大德八年五月,杭州发生火灾,烧毁了四百户人家。
九年三月,宜黄县发生火灾。
十年十一月,武昌路发生火灾。
延祐元年二月,真州扬子县发生火灾。
三年六月,重庆路发生火灾,郡舍十之八九被烧毁。
六年四月,扬州发生火灾,烧毁了官民房屋一万三千三百多间。
至治二年四月,扬州和真州发生火灾。
十二月,杭州发生火灾。
三年五月,奉元路行宫正殿发生火灾,上都利用监库也发生火灾。
九月,扬州江都县发生火灾,烧毁了四百七十多户人家。
泰定元年五月,江西袁州发生火灾,烧毁了五百多户人家。
三年六月,龙兴路宁州高市发生火灾,烧毁了五百多户人家。
七月,龙兴奉新县和辰州辰溪县发生火灾。
八月,杭州发生火灾,烧毁了四百七十多户人家。
四年八月,龙兴路发生火灾。
十二月,杭州发生火灾,烧毁了六百七十户人家。
天历二年三月,四川绍庆彭水县发生火灾。
四月,重庆路发生火灾,延烧了二百四十多户人家。
七月,武昌路江夏县发生火灾,延烧了四百户人家。
十二月,江夏县发生火灾,烧毁了四百多户人家。
三年二月,河内诸县发生火灾。
皇庆元年,冬天没有下雪,皇帝下令祭祀山川。
延祐元年,大都檀、蓟等州冬天没有下雪,到了春天草木枯焦。
至元二年八月丙寅,济南邹平县进献了一株灵芝。
八年八月癸酉,益都济州进献了两株灵芝。
十五年四月,济南历城县进献了灵芝。
十九年六月,灵芝生长在眉州青神县景德寺。
二十三年四月丁未,江东宣慰司进献了一株灵芝。
十月,济宁进献了一株灵芝。
二十六年三月癸未,东流县献上了灵芝。
四月,池州贵池县民王逸进献了十二株紫芝。
六月,汲县民朱良进献了紫芝。
二十八年三月,灵芝生长在钧州阳翟县。
二十九年六月,灵芝生长在贺州。
大德五年十二月,兴元西乡县进献了一株灵芝,颜色像珊瑚。
六年正月,济南邹平县进献了一株灵芝,有五枝五叶,颜色都是红色。
至大四年八月,灵芝生长在国学大成殿。
延祐二年三月,灵芝生长在大成殿。
五年七月,灵芝生长在大成殿。
中统二年正月辛未,皇帝在御帐殿接受朝贺,当晚,东北方向有赤气照人,大小如席。
五行中,第三是木。木的性质是弯曲和直立,失去其性质就会变成灾害,因此生长不茂盛,出现变异现象,这就是木不弯曲和直立的现象。其征兆是持续的降雨,颜色为青色,这就是青眚青祥。
大德七年十一月辛酉,树木结冰。
至顺二年十一月丁巳,下雨时树木结冰。
十二月癸亥,下雨时树木结冰。
元贞元年,太平路芜湖县进献了榆木,上面有文字写着“天下太平年”。
至治三年五月庚子,柳林行宫的大树被风拔起了三千七百株。
至元十七年二月,真定七郡的桑树被虫吃掉。
二十九年五月,沧州、濰州,中山,元氏、无棣等县的桑树被虫吃掉叶子,蚕无法结茧。
元贞元年四月,真定中山、灵寿二县的桑树被虫吃掉。
大德五年四月,彰德、广平、真定、顺德、大名等郡的桑树被虫吃掉。
至大元年五月,大名、广平、真定三郡的桑树被虫吃掉。
致和元年六月,河南德安屯的桑树被蠖吃掉。
天历二年三月,沧州、高唐州及南皮、盐山、武城等县的桑树被虫吃掉,像枯树一样。
至顺二年三月,冠州的桑树被虫吃掉了四万株。
晋、冀、深、蠡等州及郓城、延津二县的虫子在夜间吃桑树,白天藏在土中,人们无法捕捉。
五月,曹州禹城、保定博野、东昌封丘等县的桑树被虫吃掉,全部被吃光。
至元九年六月丁亥,京师下大雨。
二十四年九月,太原、河间、河南等路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二十五年七月,保定郡,霸、漷二州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八月,嘉祥、鱼台、金乡三县连续降雨,
九月,莫、献二州连续降雨。
保定路连续降雨。
二十六年六月,济宁、东平、汴梁、济南、顺德、真定、平滦、棣州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二十八年八月,大名、清河、南乐诸县连续降雨,造成灾害。
九月,河间郡连续降雨。
至大四年七月,河间、顺德、大名、彰德、广平等路,德、濮、恩、通等州及河东祁县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皇庆元年,龙兴路新建县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延祐四年四月,辽阳盖州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六年七月,霸州文成县连续降雨,损害了三千多顷庄稼。
至治元年,江州、赣州连续降雨。
二年闰五月,安丰路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三年五月,大名魏县连续降雨。
保定定兴县,济南无棣、厌次县,济宁砀山县,河间齐东县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泰定元年七月,真定、广平、庐州十一郡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八月,汴梁考城、仪封,济南沾化、利津等县连续降雨,损害了庄稼。
五行中,第四是金。金的性质是顺从变革,失去其性质就会变成灾害,此时冶铸无法成功,出现变异现象,这就是金不顺从变革的现象。金石同类,所以古代将其归类附见。其征兆是持续的干燥,颜色为白色,这就是白眚白祥。
至元十三年,雾灵山伐木官刘氏说,檀州大峪锥山出产铁矿,有关部门进行了核实,随后建立了四个冶铁厂。
大德元年,云州聚阳山等冶铁厂说,矿石冶炼不出银货,皇帝下令减少其税额。
二年六月,抚州崇仁县辛陂村有陨星坠落,成为绿色陨石,当地人张椿将情况上报。
泰定四年八月,天全道山崩,飞石击人,被击中的人立即死亡。
庶征中的持续干燥,刘向认为是《春秋》中的大旱。京房《易传》说:“想要得到却不使用,这就是张,其灾害是荒。”荒,就是旱。
中统三年五月,滨、棣二州发生旱灾。
四年八月,真定郡及洺、磁等州发生旱灾。
至元元年二月,东平、太原、平阳发生旱灾,
派遣西僧祈祷降雨。
五年十二月,京兆地区发生大旱。
八年四月,蔚州的灵仙、广灵两县发生旱灾。
九年六月,高丽发生旱灾。
十三年十二月,平阳路发生旱灾。
十六年七月,赵州发生旱灾。
十八年二月,广宁、北京的大定州发生旱灾。
二十三年五月,汴梁和京畿地区发生旱灾。
二十四年春天,平阳发生旱灾,二麦枯死。
二十五年,东平路的须城等六县,安西路的商、耀、乾、华等十六州发生旱灾。
二十六年,绛州发生大旱。
元贞元年六月,环州、葭州及咸宁、伏羌、通渭等县发生旱灾。
七月,河间的肃宁、乐寿两县,泗州、贺州发生旱灾。
二年八月,大名的开州、怀孟的武陟县、河间的肃宁县发生旱灾。
九月,莫州、献州发生旱灾。
十月,化州发生旱灾。
十二月,辽东、开元两路发生旱灾。
大德元年六月,汴梁、南阳发生大旱,百姓卖儿卖女。
九月,镇江的丹阳、金坛两县发生旱灾。
十二月,平阳的曲沃县发生旱灾。
二年五月,卫辉、顺德、平滦等路发生旱灾。
三年五月,荆湖各郡及桂阳、宝庆、兴国三路发生旱灾。
十月,扬、庐、随、黄等州发生旱灾。
四年,平棘、白马两县发生旱灾。
五年六月,汴梁、南阳、卫辉、大名等路发生旱灾。
九月,江陵发生旱灾。
八年六月,凤翔的扶风、岐山、宝鸡三县发生旱灾。
九年七月,晋州的饶阳县、汉阳的汉川县发生旱灾。
八月,象州、融州、柳州的属县发生旱灾。
十年五月,京畿地区发生旱灾。
安西地区春夏大旱,二麦枯死。
至大三年夏天,广平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皇庆元年六月,滨、棣、德三州及蒲台、阳信等县发生旱灾。
二年九月,京畿地区发生大旱。
延祐二年春天,檀、蓟、濠三州发生旱灾。
夏天,巩昌的兰州发生旱灾。
四年四月,德安府发生旱灾。
五年七月,真定、河间、广平、中山发生大旱。
七年六月,黄、蕲两郡及荆门州发生旱灾。
至治元年六月,大同路发生旱灾。
二年十一月,岷州发生旱灾。
三年夏天,顺德、真定、冀宁发生大旱。
泰定元年六月,景、清、沧、莫等州,临汾、泾川、灵台、寿春、六合等县发生旱灾。
九月,建昌郡发生旱灾。
二年五月,潭州、茶陵州、兴国的永兴县发生旱灾。
七月,随州、息州发生旱灾。
三年夏天,燕南、河南的十四个州县持续干旱无雨。
七月,关中地区发生旱灾。
四年二月,奉元的醴泉、顺德的唐山、邠州的淳化等县发生旱灾。
六月,潞、霍、绥德三州发生旱灾。
八月,藤州发生旱灾。
致和元年二月,广平、彰德等郡发生旱灾。
天历元年八月,陕西发生大旱,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二年夏天,真定、河间、大名、广平等四州的四十一个县发生旱灾。
峡州的两个县发生旱灾。
八月,浙西的湖州,江东的池州、饶州发生旱灾。
十二月,冀宁路发生旱灾。
至顺元年七月,肇州、兴州、东胜州及榆次、滏阳等十三个县发生旱灾。
二年,霍、隰、石三州,阜城、平地两县发生旱灾。
恒絜,则有介虫之孽。
解释者认为小虫有甲壳飞扬之类,是阳气所生,在《春秋》中称为螽,现在称为蝗虫。
按刘歆的说法,贪虐取民则螽与鱼同占。
刘向认为介虫之孽,应当属于言不从。
现在仿照这个说法。
中统三年五月,真定、顺天、邢州发生蝗灾。
四年六月,燕京、河间、益都、真定、东平发生蝗灾。
八月,滨、棣等州发生蝗灾。
至元二年七月,益都发生大蝗灾。
十二月,西京、北京、顺德、徐、宿、邳等州郡发生蝗灾。
五年六月,东平等郡发生蝗灾。
七年七月,南京、河南诸路发生大蝗灾。
八年六月,上都、中都、大名、河间、益都、顺天、怀孟、彰德、济南、真定、卫辉、平阳、归德、顺德等路,淄、莱、洺、磁等州发生蝗灾。
十六年四月,大都的十六路发生蝗灾。
十七年五月,忻州及涟、海、邳、宿等州发生蝗灾。
十九年四月,别十八里部东三百余里发生蝗灾,损害麦田。
二十五年七月,真定、汴梁发生蝗灾。
八月,赵、晋、冀三州发生蝗灾。
二十七年四月,河北的十七个郡发生蝗灾。
二十九年六月,东昌、济南、般阳、归德等郡发生蝗灾。
三十一年六月,东安州发生蝗灾。
元贞元年六月,汴梁的陈留、太康、考城等县,睢、许等州发生蝗灾。
二年六月,济宁的任城、鱼台县,东平的须城、汶上县,开州的长垣、清丰县,德州的齐河县,滑州,太和县,内黄县发生蝗灾。
八月,平阳、大名、归德、真定等郡发生蝗灾。
大德元年六月,归德的邳州、徐州发生蝗灾。
二年四月,燕南、山东、两淮、江浙、燕南的属县一百五十处发生蝗灾。
三年五月,淮安的属县发生蝗灾,有鹙鸟吃掉蝗虫。
十月,陇、陕地区发生蝗灾。
五年六月,顺德路、淇州发生蝗灾。
七月,广平、真定等路发生蝗灾。
八月,河南、淮南、睢、陈、唐、和等州,新野、汝阳、江都、兴化等县发生蝗灾。
六年四月,真定、大名、河间等路发生蝗灾。
七月,大都的涿、顺、固安三州及濠州的钟离、镇江的丹徒两县发生蝗灾。
七年五月,益都、济南等路发生蝗灾。
六年,大宁路发生蝗灾。
八年四月,益都的临朐、德州的齐河县发生蝗灾。
六月,益津县发生蝗灾。
九年六月,通、泰、靖海、武清等州县发生蝗灾。
八月,涿州,良乡、河间的南皮、泗州的天长等县及东安、海盐等州发生蝗灾。
十年四月,大都、真定、河间、保定、河南等郡发生蝗灾。
六月,龙兴、南康等郡发生蝗灾。
至大元年五月,晋宁路发生蝗灾。
六月,保定、真定两郡发生蝗灾。
八月,淮东发生蝗灾。
二年四月,益都、东平、东昌、顺德、广平、大名、汴梁、卫辉等郡发生蝗灾。
六月,檀、霸、曹、濮、高唐、泰安等州,良乡、舒城、历阳、合肥、六安、江宁、句容、溧水、上元等县发生蝗灾。
七月,济南,济宁,般阳,河中,解、绛、耀、同、华等州发生蝗灾。
八月,真定、保定、河间、怀孟等郡发生蝗灾。
三年四月,宁津、堂邑、茌平、阳谷、平原、齐河、禹城七县发生蝗灾。
七月,磁州、威州,饶阳、元氏、平棘、滏阳、元城、无棣等县发生蝗灾。
皇庆元年,彰德的安阳县发生蝗灾。
延祐七年六月,益都路发生蝗灾。
至治元年五月,霸州发生蝗灾。
六月,卫辉、汴梁等处发生蝗灾。
七月,江都、泰兴、胙城、通许、临淮、盱眙、清池等县发生蝗灾。
十二月,宁海州发生蝗灾。
二年,汴梁的祥符县发生蝗灾,有群鹙鸟吃掉蝗虫,然后又吐出来,堆积如山。
三年五月,保定路归信县发生蝗灾。
泰定元年六月,大都、顺德、东昌、卫辉、保定、益都、济宁、彰德、真定、般阳、广平、大名、河间、东平等郡发生蝗灾。
二年五月,彰德路发生蝗灾。
六月,德、濮、曹、景等州,历城、章丘、淄川、柳城、茌平等县发生蝗灾。
九月,济南、归德等郡发生蝗灾。
三年六月,东平须城县、兴国永兴县发生蝗灾。
七月,大名、顺德、广平等路,赵州,曲阳、满城、庆都、修武等县发生蝗灾。
淮安、高邮二郡,睢、泗、雄、霸等州发生蝗灾。
八月,永平、汴梁、怀庆等郡发生蝗灾。
四年五月,洛阳县有五亩地的蝗虫,被一群乌鸦吃光,过了几天,蝗虫又聚集,又被乌鸦吃光。
七月,籍田发生蝗灾。
八月,冠州、恩州发生蝗灾。
十二月,保定、济南、卫辉、济宁、庐州五路,南阳、河南二府发生蝗灾。
博兴、临淄、胶西等县发生蝗灾。
致和元年四月,大都蓟州、永平路石城县发生蝗灾。
凤翔岐山县发生蝗灾,没有麦苗。
五月,颍州及汲县发生蝗灾。
六月,武功县发生蝗灾。
天历二年四月,大宁兴中州、怀庆孟州、庐州无为州发生蝗灾。
六月,益都莒、密二州发生蝗灾。
七月,真定、汴梁、永平、淮安、庐州、大宁、辽阳等郡的属县发生蝗灾。
三年五月,广平、大名、般阳、济宁、东平、汴梁、南阳、河南等郡,辉、德、濮、开、高唐五州发生蝗灾。
至顺元年六月,漷、蓟、固安、博兴等州发生蝗灾。
七月,解州、华州及河内、灵宝、延津等二十二县发生蝗灾。
二年三月,陕州诸路发生蝗灾。
六月,孟州济源县发生蝗灾。
七月,河南阌乡、陕县,奉元蒲城、白水等县发生蝗灾。
至元十五年四月,济南无棣县捕获白雉并献上。
元贞三年正月,宁海州牟平县在圣水山捕获白鹿并献上。
至元二十四年七月癸丑,日晕连环,白虹贯穿。
至大元年七月,流星从勾陈升起,化为白气,圆如车轮,到贯索才消失。
皇庆元年六月丁卯,天上下毛。
延祐元年二月己亥,白晕横亘天空,连环贯穿太阳。
至顺三年五月丁酉,白虹与太阳同时出现,其长度横贯天空。
五行中,第五是土。土,是中央生万物的,而最重要的是庄稼。土气不养,庄稼就不能成熟,金木水火扰乱它,冲气为异,表现为地震,天上下土。其征兆是恒风,其颜色是黄色,这就是黄眚黄祥。
中统元年五月,泽州、益州发生饥荒。
二年六月,塔察儿部发生饥荒。
七月,桓州发生饥荒。
三年五月,甘州发生饥荒。
闰九月,济南郡发生饥荒。
至元二年四月,辽东发生饥荒。
五年九月,益都发生饥荒。
六年十一月,济南发生饥荒。
十一月,固安、高唐二州发生饥荒。
七年五月,东京发生饥荒。
七月,山东淄、莱等州发生饥荒。
八年正月,西京、益都发生饥荒。
九年四月,京师发生饥荒。
七月,水达达部发生饥荒。
十七年三月,高邮郡发生饥荒。
十八年二月,浙东发生饥荒。
四月,通、泰、崇明等州发生饥荒。
十九年九月,真定路发生饥荒,百姓流徙到鄂州。
二十三年七月,宣宁县发生饥荒。
二十四年九月,平滦路发生饥荒。
十二月,苏、常、湖、秀四州发生饥荒。
二十五年十一月,兀良合部发生饥荒。
二十六年二月,合木里部发生饥荒。
三月,安西、甘州等路发生饥荒。
四月,辽阳路发生饥荒。
闰十月,武平路发生饥荒,檀州发生饥荒。
十二月,蠡州发生饥荒,河间、保定二路发生饥荒。
二十七年二月,开元路宁远县发生饥荒。
四月,浙东婺州发生饥荒,河间任丘、保定定兴二县发生饥荒。
九月,河东山西道发生饥荒。
二十八年三月,真定、河间、保定、平滦、太原、平阳等路发生饥荒,杭州、平江、镇江、广德、太平、徽州发生饥荒。
九月,武平路发生饥荒。
十二月,洪宽女直部发生饥荒,大都内郡发生饥荒。
二十九年正月,清州、兴州发生饥荒。
三月,辉州龙山县、里州和中县发生饥荒,东安、固安、蓟、棣四州发生饥荒。
三月,威宁、昌州发生饥荒。
闰六月,南阳、怀孟、卫辉等路发生饥荒。
三十年十月,京师发生饥荒。
元贞二年四月,平阳绛州、太原阳曲、台州黄岩发生饥荒。
大德元年六月,广德路发生饥荒。
七月,宁海州文登、牟平等县发生饥荒。
三年八月,扬州、淮安等郡发生饥荒。
四年二月,湖北发生饥荒。
三月,宁国、太平二路发生饥荒。
九月,建康、常州、江陵等郡发生饥荒。
六年五月,福州发生饥荒。
六月,杭州、嘉兴、湖州、广德、宁国、饶州、太平、绍兴、庆元、婺州等郡发生饥荒,大同路发生饥荒。
七月,建康路发生饥荒。
十一月,保定路发生饥荒。
七年二月,真定路发生饥荒。
五月,太原、龙兴、南康、袁州、瑞州、抚州等路,高唐、南丰等州发生饥荒。
六月,浙西发生饥荒。
七月,常德路发生饥荒。
八年六月,乌撒、乌蒙、益州、忙部、东川等路发生饥荒。
九年三月,常宁州发生饥荒。
五月,宝庆路发生饥荒。
八月,扬州发生饥荒。
十年三月,济州任城发生饥荒。
四月,汉阳、淮安、道州、柳州发生饥荒。
七月,黄州、沅州、永州发生饥荒。
八月,成都发生饥荒。
十一月,扬州、辰州发生饥荒。
至大元年二月,益都、般阳、济宁、济南、东平、泰安发生大饥荒。
六月,山东、河南、江淮等郡发生大饥荒。
二年七月,徐州、邳州发生饥荒。
皇庆元年六月,巩昌、河州路发生饥荒。
二年三月,晋宁、大同、大宁、四川、巩昌、甘肃等郡发生饥荒。
四月,真定、保定、河间等路发生饥荒。
五月,顺德、冀宁二路发生饥荒。
六月,上都发生饥荒。
延祐元年六月,衡州发生饥荒。
七月,台州发生饥荒。
十二月,归德、汝宁、沔阳、安丰等郡发生饥荒。
二年正月,晋宁、宣德、怀孟、卫辉、益都、般阳等路发生饥荒。
二年十二月,汉阳路发生饥荒。
三年二月,河间,济南滨、棣等处发生饥荒。
四月,辽阳盖州及南丰州发生饥荒。
五月,宝庆、桂阳、澧州、潭州、永州、道州、袁州发生饥荒。
四年正月,汴梁发生饥荒。
五年四月,上都发生饥荒。
六年八月,山东济宁发生饥荒。
七年五月,大同、云内、丰、胜诸郡邑发生饥荒,沈阳路发生饥荒。
八月,广东新州新兴县发生饥荒。
至治元年正月,蕲州蕲水县发生饥荒。
二月,河南汴梁、归德、安丰等路发生饥荒。
五月,胶州、濮州发生饥荒。
七月,南恩、新州发生饥荒。
十一月,巩昌成州发生饥荒。
十二月,庆远、真定两路发生饥荒。
第二年三月,河南、淮东、淮西各郡发生饥荒,延安的延长、宜川两县发生饥荒,奉元路发生饥荒。
四月,东昌、霸州发生饥荒。
九月,临安河西县发生饥荒。
第三年二月,京师发生饥荒。
三月,平江嘉定州发生饥荒。
崇明、黄岩两州发生饥荒。
十一月,镇江丹徒、沅州黔阳县发生饥荒。
十二月,归州、澧州两州发生饥荒。
泰定元年正月,惠州、新州、南恩州,信州上饶县,广德路广德县,岳州临湘、华容等县发生饥荒。
二月,庆元、绍兴两路,绥德州米脂、清涧两县发生饥荒。
三月,临洮狄道县、石州离石县发生饥荒。
四月,江陵、荆门军、监利县发生饥荒。
五月,赣州、吉安、临江等郡,昆山、南恩等州发生饥荒。
八月,冀宁、延安、江州、安陆、杭州、建昌、常德、全州、桂阳、辰州、南安等路所属州县发生饥荒。
九月,绍兴、南康两路发生饥荒。
十一月,泉州发生饥荒,中牟、延津两县发生饥荒。
第二年正月,梅州发生饥荒,禄施、英德两州发生饥荒。
闰正月,河间、真定、保定、瑞州四郡发生饥荒。
二月,凤翔路发生饥荒。
三月,蓟州、漷州、徐州、邳州等州发生饥荒,济南、肇庆、江州、惠州发生饥荒。
四月,杭州、镇江、宁国、南安、浔州、潭州等路发生饥荒。
五月,广德、袁州、抚州发生饥荒。
六月,宁夏路发生饥荒。
九月,琼州、成州发生饥荒,德庆路发生饥荒。
十二月,济南、延川等郡发生饥荒。
第三年三月,河间、保定、真定三路发生饥荒。
三月,大都、永平、奉元发生饥荒。
十一月,沈阳、大宁、永平、广宁,金州、复州,甘肃亦集乃路发生饥荒。
第四年正月,辽阳各郡发生饥荒。
二月,奉符、长清、莱芜三县发生饥荒,建康、淮安、蕲州所属县发生饥荒。
四月,通州、蓟州等州,渔阳、永清等县发生饥荒。
七月,武昌江夏县发生饥荒。
致和元年二月,乾州发生饥荒。
三月,晋宁、冀宁、奉元、延安等路发生饥荒。
四月,保定、东昌、般阳、彰德、大宁五路所属县发生饥荒。
五月,河南、东平、大同等郡发生饥荒。
七月,威宁、长安县、泾州灵台县发生饥荒。
天历二年正月,大同及东胜州发生饥荒,涿州房山、范阳等县发生饥荒。
四月,奉元耀州、乾州、华州及延安、邠州、宁州各县发生饥荒,流民数十万。
大都、兴和、顺德、大名、彰德、怀庆、卫辉、汴梁、中兴等路,泰安、高唐、曹州、冠州、徐州、邳州等州发生饥荒。
江东、浙西两道发生饥荒。
八月,忻州发生饥荒。
十月,汉阳、武昌、常德、澧州等路发生饥荒,凤翔府大饥荒。
第三年正月,宁海州文登、牟平县发生饥荒,怀庆、衡州两路发生饥荒,真定、汝宁、扬州、庐州、蕲州、黄州、安丰等郡发生饥荒。
二月,河南大饥荒。
三月,东昌须城、堂邑县发生饥荒。
沂州、莒州、胶州、密州、宁海五州,临清、定陶、光山等县发生饥荒。
巩昌兰州、定西州发生饥荒。
四月,德州清平县发生饥荒。
至顺二年二月,集庆、嘉兴两郡及江阴州发生饥荒,檀州、顺州、维州、密州、昌平五州发生饥荒。
六月,兴和路高原,咸平等县发生饥荒。
九月,思州镇远府发生饥荒。
十二月,河南大饥荒。
第三年四月,大理、中庆路发生饥荒。
五月,常宁州发生饥荒。
七月,胜州发生饥荒。
八月,大都宝坻县发生饥荒。
至大元年春,绍兴、庆元、台州因疫病死亡二万六千余人。
皇庆二年冬,京师发生大疫。《唐志》说:“国家将有忧患,则邪乱之气先影响百姓,所以发生疫病。”
太宗五年癸巳十二月,大风霾,持续七昼夜。
至元二十年正月,汴梁延津、封丘两县大风,麦苗全部被拔起。
延祐七年八月,延津县大风,白天昏暗,桑树落叶十分之八九。
至治元年三月,大同路大风,沙土飞扬,掩埋麦田一百余顷。
第三年三月,卫辉路大风,桑树凋零蚕死亡。
泰定三年七月,宝坻、房山两县大风折断树木。
八月,大都昌平等县大风一昼夜,毁坏民居九百余家。
第四年五月,卫辉路辉州大风九日,庄稼全部倒伏。
天历三年二月,胙城县、新乡县大风。
按《汉志》说:“温暖而有风则生螟虫,有裸虫之灾。”
至元八年六月,辽州和顺县、解州闻喜县虸蚄滋生。
十八年,高唐、夏津、武城县蟊虫为害。
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漷州蝻虫为害。
二十四年,巩昌虸蚄成灾。
二十七年四月,婺州螟虫为害庄稼,雷雨大作,螟虫全部死亡,当年大丰收。
元贞元年六月,利州龙山县、盖州明山县螟虫为害。
第二年五月,济州任城县螟虫为害。
随州野蚕成茧,绵延数百里,百姓取丝为纩。
大德七年五月,济南、东昌、般阳、益都等路虫食麦。
闰五月,汴梁开封县虫食麦。
九年七月,桂阳郡蝝虫为害。
至大元年五月,东平、东昌、益都等郡蝝虫为害。
皇庆二年五月,檀州及获鹿县蝻虫为害。
延祐七年七月,霸州及堂邑县蝻虫为害。
泰定四年七月,奉元路咸阳、兴平、武功三县,凤翔府岐山等县虸蚄为害庄稼。
天历二年,淮安、庐州、安丰三路所属县蝻虫为害。
至元十六年四月,益都乐安县朱五十家,牛生牸犊,两头四耳三尾,其色黄,生后即死。
大德九年二月,大同平地县迷儿的斤家,牛生麒麟而死。
至大四年,大同宣宁县民灭的家,牛生一犊,其质有鳞无毛,其色青黄,类似麒麟,以其皮献上。
泰定三年九月,湖州长兴州民王俊家,牛生一兽,鳞身牛尾,口目皆赤,落地即大鸣,母牛不哺乳。具图上报,不知何兽,有人说:“这是祥瑞,应让史臣记录。”
至元二十四年,诸王薛彻都部雨土七昼夜,牛畜被埋死。
大德十年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牛马死亡二千。
至治三年二月丙戌,雨土。
致和元年三月壬申,雨霾。
天历二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至顺二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戊子,京师地震。按《传》说:“阳气伏而不能出,阴气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
二十六年正月丙戌,地震。
二十七年二月癸未,泉州地震。
丙戌,泉州地再次震动。
八月癸未,武平路地大震。
二十八年八月己丑,平阳路地震,毁坏房屋一万八百区。
元贞元年三月壬戌日,发生地震。
大德六年十二月辛酉日,云南发生地震,戊辰日也发生了地震。
七年八月辛卯日晚上,发生地震,太原、平阳尤其严重,毁坏了官民房屋十万间。
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移动了十多里。
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形成了沟渠,泉水涌出黑沙。
汾州北城塌陷,长一里,东城塌陷七十多步。
八年正月,平阳地震不止。
九年四月己酉日,大同路发生地震,声音如雷,毁坏房屋五千八百间,压死一千四百多人。
怀仁县地震,两处涌出的水都是黑色的,一处宽十八步,深十五丈,另一处宽六十六步,深一丈。
五月癸亥日,因为地震,将平阳路改为晋宁,太原路改为冀宁。
十一月壬子日,大同发生地震。
十二月丙子日,发生地震。
十年正月,晋宁、冀宁地震不止。
十一年三月,道州营道县暴雨,山体裂开一百三十多处。
八月壬寅日,开成路发生地震。
至大元年六月丁酉日,巩昌陇西、宁远县发生地震。
云南乌撒、乌蒙地区三天内发生了六次大地震。
九月己酉日,蒲县发生地震。
十月癸巳日,蒲县、灵县发生地震。
二年十二月壬戌日,阳曲县发生地震,有声音。
三年十二月戊申日,冀宁路发生地震。
四年三月己亥日,宁夏路发生地震。
七月癸未日,甘州发生地震,大风,声音如雷。
闰七月甲子日,宁夏发生地震。
皇庆二年六月,京师发生地震。
己未日,京师发生地震,丙寅日又震,壬寅日又震。
延祐元年二月戊辰日,大宁路发生地震。
四月甲申日初一,大宁发生地震,声音如雷。
八月丁未日,冀宁、汴梁等路,涉县、武安县发生地震。
十一月戊辰日,大宁地震如雷。
二年五月乙丑日,秦州成纪县北山移动到夕川河,第二天又移动,平地突然隆起如土丘,高的有两三丈,陷没了民居。
三年八月己未日,冀宁、晋宁等郡发生地震。
十月壬午日,河南发生地震。
四年正月壬戌日,冀宁发生地震。
七月己丑日,成纪县山崩。
辛卯日,冀宁发生地震。
九月,岭北地震持续三天。
五年正月甲戌日,懿州发生地震。
二月癸巳日,和宁路发生地震。
丁酉日,秦安县山崩。
三月己卯日,德庆路发生地震。
七月戊子日,宁远县山崩。
八月,伏羌县山崩。
秦州成纪县暴雨,山崩,腐朽的土壤隆起,掩埋了牲畜。
至治二年九月癸亥日,发生地震。
十一月癸卯日,发生地震。
泰定元年八月,成纪县大雨,山崩水溢,堆积的土形成了山丘。
十二月庚申日,奉元路同州发生地震,声音如雷。
三年十二月丁亥日,宁夏路发生地震,声音如雷,从西北方向传来,连续震动了三次。
四年三月癸卯日,和宁路发生地震,声音如雷。
八月,巩昌通渭县山崩。
碉门发生地震,声音如雷,白天变得昏暗。
凤翔、兴元、成都、陕州、江陵等郡同一天发生地震。
九月壬寅日,宁夏发生地震。
致和元年七月辛酉日初一,宁夏发生地震。
己卯日,大宁路发生地震。
十月壬寅日,大宁路发生地震。
至顺二年四月丁亥日,真定涉县一天内发生了五次或三次地震,持续了一个多月才停止。
四年四月戊申日,大宁路发生地震。
五月戊寅日,京师发生地震,有声音。
八月己酉日,陇西发生地震。
至元元年十月壬子日,恩州历亭县进献嘉禾,一茎九穗。
十一月丁酉日,太原临州进献嘉禾两茎。
四年十月庚午日,太原进献嘉禾两株,不同田地但穗子相同。
六年九月癸丑日,恩州进献嘉禾,一茎三穗。
七年夏天,东平府进献瑞麦,一茎五穗。
十一年,兴元凤州进献麦子,一茎七穗;谷子一茎三穗。
十四年八月,嘉禾在襄阳生长。
十七年十月,太原坚州进献嘉禾六茎。
十八年八月壬寅日,瓜州屯田进献瑞麦,一茎五穗。
二十年十月癸巳日,斡端宣慰司刘恩进献嘉禾,同穗九穗、七穗、六穗各一株。
二十三年五月,广元路阆中麦子长出两穗。
二十四年八月,濬州进献瑞麦,一茎五穗。
二十五年八月,袁州萍乡县进献嘉禾。
二十六年十二月,宁州民张安世进献嘉禾两株。
三十一年,京畿地区生长出嘉禾,一茎九穗。
大德元年十一月辛未日,曹州禹城县进献嘉禾,一茎九穗。
大德九年,应州山阴县生长出嘉禾。
至大三年九月,河间路献上嘉禾,有不同田地但穗子相同及一茎数穗的,皇帝下令绘制成图。
皇庆二年八月,浑源州生长出嘉禾,一茎四穗。
延祐四年七月,南城产嘉禾。
七年五月,鄱阳进献嘉禾,一茎六穗。
至治二年八月,蔚州献上嘉禾。
泰定元年十月,成都县谷子一茎九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注解
五行: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认为它们相生相克,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代表宇宙中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力量或原则。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被认为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变化的基础。
太极:太极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宇宙最初的状态,即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太极图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象征。
五性:五性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五事:五事指的是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五个方面,包括貌、言、视、听、思,强调君主在言行举止上的规范。
五德:五德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九畴:九畴是《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九种治国原则,包括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
六沴:六沴指的是六种自然灾害,包括水、火、木、金、土、谷的异常现象,古人认为这些灾害是上天对人间行为的警示。
五福:五福指的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五种幸福,是古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六极:六极指的是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六种不幸,是古人认为应当避免的灾祸。
轩辕氏:轩辕氏即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高阳氏:高阳氏即颛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黄帝的孙子。
夏后氏:夏后氏即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开国君主。
箕子:箕子是商朝末年的贤臣,商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而被囚禁。周武王灭商后,箕子被封于朝鲜,成为朝鲜的始祖。
伏生:伏生是西汉初年的经学家,以传授《尚书》而闻名,被认为是《尚书》的重要传承者之一。
夏侯胜:夏侯胜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家,以研究《尚书》和《春秋》而闻名。
刘向:西汉时期的学者,著有《说苑》、《新序》等书。
班固: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推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元起朔漠:元起朔漠指的是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他最初在蒙古高原(朔漠)起兵,最终建立了元朝。
角端:角端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状似鹿,角上有光,被认为是祥瑞之兆。
八赤蛮:八赤蛮是元朝时期的一个部落,位于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宽田吉思海:宽田吉思海是元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世祖:世祖指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他是元朝的开国皇帝,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元朝。
洪范:《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古代治国的基本原则,包括五行、五事、八政等内容。
春秋:《春秋》是孔子编撰的一部史书,记载了鲁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五行志:《五行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与五行相关的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反映了古人对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解。
水不润下:水不润下指的是水的本性是向下流动、滋润万物,如果水失去了这种本性,就会导致洪水泛滥、灾害频发。
黑眚黑祥:黑眚黑祥是古代对水灾的征兆的描述,黑色象征着水的颜色,眚和祥分别表示灾祸和祥瑞。
睢州襄邑:睢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一带;襄邑,古代县名,今河南省睢县。
太康:古代县名,今河南省太康县。
扶沟: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陈留: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开封: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杞:古代县名,今河南省杞县。
汴梁: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漳水:古代河流名,今河北省漳河。
龙兴: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南康: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南康市。
澧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澧县。
南雄:古代地名,今广东省南雄市。
饶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上饶市。
和州历阳县:和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和县;历阳县,古代县名,今安徽省和县。
郴州耒阳县:郴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郴州市;耒阳县,古代县名,今湖南省耒阳市。
衡州酃县:衡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衡阳市;酃县,古代县名,今湖南省衡阳市。
温州平阳:温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古代县名,今浙江省平阳县。
瑞安:古代县名,今浙江省瑞安市。
常德武陵县:常德,古代地名,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县,古代县名,今湖南省常德市。
蒲口: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归德: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大名: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
东昌: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聊城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平滦: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滦县。
河间: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河间市。
保定: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保定市。
真定: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通: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南通市。
蓟:古代地名,今北京市蓟州区。
宣德: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宣化县。
宁海:古代地名,今浙江省宁海县。
济宁: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般阳: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益都: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东平: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济南: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襄阳: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平江:古代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
崇明:古代地名,今上海市崇明区。
泰: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泰州市。
真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仪征市。
辽阳:元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大宁:古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
顺德: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邢台市。
上都:元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徐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
邳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邳州市。
睢宁县:古代县名,今江苏省睢宁县。
沂:古代河流名,今山东省沂河。
武:古代河流名,今河北省武河。
东安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廊坊市。
浑河:古代河流名,今辽宁省浑河。
广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广平县。
昌国:古代地名,今辽宁省昌图县。
沈阳:古代地名,今辽宁省沈阳市。
开元:古代地名,今吉林省通化市。
修武: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修武县。
河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
新野: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新野县。
兰阳: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兰考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赵河:古代河流名,今河南省赵河。
湍河:古代河流名,今河南省湍河。
白河:古代河流名,今河南省白河。
七里河:古代河流名,今河南省七里河。
沁河:古代河流名,今河南省沁河。
潦河:古代河流名,今河南省潦河。
台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台州市。
临海:古代地名,今浙江省临海市。
太原阳武县:太原,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武县,古代县名,今河南省原阳县。
卫辉获嘉县:卫辉,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卫辉市;获嘉县,古代县名,今河南省获嘉县。
汴梁祥符县:汴梁,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县,古代县名,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滑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
濬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浚县。
潮阳:古代地名,今广东省潮州市。
飓风:古代气象术语,指强烈的热带气旋。
思齐口: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博平:古代地名,今山东省博平县。
堂邑:古代地名,今山东省堂邑县。
潼川郪县:潼川,古代地名,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县,古代县名,今四川省三台县。
绵江:古代河流名,今四川省绵江。
中江:古代河流名,今四川省中江。
抚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抚州市。
临川:古代地名,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沔阳玉沙县:沔阳,古代地名,今湖北省仙桃市;玉沙县,古代县名,今湖北省仙桃市。
峄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枣庄市。
扬州泰兴县:扬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兴县,古代县名,今江苏省泰兴市。
淮安山阳县:淮安,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淮安市;山阳县,古代县名,今江苏省淮安市。
宁陵: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宁陵县。
通许: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通许县。
元城县:古代县名,今河北省大名县。
雄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雄县。
漷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嘉兴:古代地名,今浙江省嘉兴市。
满城: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满城县。
清苑: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清苑县。
定兴: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定兴县。
吴江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靖海:古代地名,今广东省惠来县。
容城: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容城县。
束鹿:古代地名,今河北省辛集市。
隆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隆尧县。
新城: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高碑店市。
冀宁文水县:冀宁,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文水县;文水县,古代县名,今山西省文水县。
汾水:河流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当时的一条重要河流。
卢龙: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卢龙县。
滦河:古代河流名,今河北省滦河。
迁安:古代地名,今河北省迁安市。
昌黎: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昌黎县。
抚宁: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抚宁县。
至大元年:至大是元朝武宗海山的年号,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
济宁路: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济宁市。
真定路: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
彰德: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市。
卫辉: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洧川: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尉氏县。
鄄城: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鄄城县。
汶上: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汶上县。
峡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宜昌市。
循州:古代地名,今广东省惠州市。
惠州:古代地名,今广东省惠州市。
大都三河县:大都,古代地名,今北京市;三河县,古代县名,今河北省三河市。
潞县:古代地名,今北京市通州区。
河东祁县:河东,古代地名,今山西省祁县;祁县,古代县名,今山西省祁县。
怀仁县:古代县名,今山西省怀仁县。
永平丰盈屯:永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卢龙县;丰盈屯,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卢龙县。
江陵松滋县:江陵,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古代县名,今湖北省松滋市。
桂阳临武县:桂阳,古代地名,今湖南省桂阳县;临武县,古代县名,今湖南省临武县。
皇庆元年:元朝年号,公元1312年。
水达达路:古代地名,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宋瓦江:古代河流名,今黑龙江省松花江。
亦母儿乞岭:古代地名,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
松江府:古代地名,今上海市松江区。
辰州沅陵县:辰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沅陵县;沅陵县,古代县名,今湖南省沅陵县。
涿州范阳县:涿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涿州市;范阳县,古代县名,今河北省涿州市。
宛平县:古代县名,今北京市丰台区。
固安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固安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霸州益津:霸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霸州市;益津,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霸州市。
永清: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永清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永安: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永清县。
陈: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淮阳县。
亳:古代地名,今安徽省亳州市。
嘉定:古代地名,今上海市嘉定区。
延祐元年:延祐是元朝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年号,延祐元年即公元1314年。
肇庆:元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肇庆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武昌: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
建康: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杭州:元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建德:古代地名,今浙江省建德市。
江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临江:古代地名,今江西省樟树市。
袁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宜春市。
建昌: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南城县。
赣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赣州市。
安丰: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寿县。
郑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汜水县:古代县名,今河南省荥阳市。
京师:古代地名,今北京市。
昌平:古代地名,今北京市昌平区。
香河: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香河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宝坻:古代地名,今天津市宝坻区。
全州:古代地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
永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永州市。
颍州太和县:颍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古代县名,今安徽省太和县。
婺源州: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婺源县。
解州盐池:解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池,古代地名,今山西省运城市。
庐州合肥县:庐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县,古代县名,今安徽省合肥市。
曹: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曹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濮: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泰安: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泰安市。
高唐: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高唐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广宁: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北镇市。
汝宁: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汝南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南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城父县:古代县名,今安徽省亳州市。
棣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惠民县。
德州:元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德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上蔡: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上蔡县。
汝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汝阳县。
西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西平县。
文安: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文安县。
文成: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文安县。
滹沱河: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当时的一条重要河流。
汾州平遥县:汾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汾阳市;平遥县,古代县名,今山西省平遥县。
至治元年:元朝年号,公元1321年。
蓟州平谷:蓟州,古代地名,今北京市平谷区;平谷,古代地名,今北京市平谷区。
渔阳:古代地名,今北京市平谷区。
顺州邢台:顺州,古代地名,今北京市顺义区;邢台,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邢台市。
沙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沙河市。
魏县:古代县名,今河北省魏县。
石城县:古代县名,今河北省石城县。
临漳县:古代县名,今河北省临漳县。
元氏县:古代县名,今河北省元氏县。
宝坻县:古代县名,今天津市宝坻区。
清河: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淮安市。
山阳: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淮安市。
安陆府:古代地名,今湖北省安陆市。
雷州海康:雷州,古代地名,今广东省雷州市;海康,古代地名,今广东省雷州市。
遂溪:古代地名,今广东省遂溪县。
京山:古代地名,今湖北省京山县。
长寿:古代地名,今湖北省钟祥市。
汉水:古代河流名,今湖北省汉江。
仪封县:古代县名,今河南省兰考县。
奉元郿县:奉元,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郿县,古代县名,今陕西省眉县。
邠州新平:邠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彬县;新平,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彬县。
庐州六安:庐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六安市。
舒城:古代地名,今安徽省舒城县。
陇西县:元代县名,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龙庆路:元代路名,位于今北京市延庆区,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大同:元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浑源河:河流名,位于今山西省浑源县,是当时的一条重要河流。
陕西:元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渭水:河流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是当时的一条重要河流。
黑水河:河流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是当时的一条重要河流。
渠州:元代州名,位于今四川省渠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大都路:元代路名,位于今北京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顺德路:元代路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奉元:元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延安路:元代路名,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盐官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浙江省海宁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巩昌路:元代路名,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甘州路:元代路名,位于今甘肃省张掖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咸平府:元代府名,位于今辽宁省开原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涿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岷:元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岷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洮:元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临洮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文:元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文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阶:元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都区,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檀州:元代州名,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高邮:元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高邮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兴化:元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兴化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江陵: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公安: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公安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冀宁路:元代路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潼川府:元代府名,位于今四川省三台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宿州:元代州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睢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睢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霸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霸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开元路:元代路名,位于今吉林省长春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宁夏:元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鸣沙州:元代州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恩州:元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恩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光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光山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阳武: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东安: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东安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顺:元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顺义区,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漷: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漷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温榆水:河流名,位于今北京市境内,是当时的一条重要河流。
肤施县:元代县名,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蠡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蠡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蒲城县:元代县名,位于今陕西省蒲城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无为州:元代州名,位于今安徽省无为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历阳:元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和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含山:元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含山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平遥县:元代县名,位于今山西省平遥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崇明州:元代州名,位于今上海市崇明区,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三沙镇:元代镇名,位于今上海市崇明区,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大宁路:元代路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瑞州:元代州名,位于今江西省高安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云州:元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北山:元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云安县:元代县名,位于今广东省云浮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虞城县:元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虞城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夏邑县:元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夏邑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中牟: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中牟县,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邳:元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邳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宿:元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划。
致和元年:致和是元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年号,致和元年即公元1328年。
天历元年:元代年号,公元1328年。
至顺元年:元代年号,公元1330年。
元贞元年:元贞是元朝成宗铁穆耳的年号,元贞元年即公元1295年。
中统二年:元代年号,公元1261年。
至元二年:元代年号,公元1265年。
元贞二年:元代年号,公元1296年。
大德五年:元代年号,公元1301年。
陨霜:指霜降,即霜冻现象,通常发生在秋季或春季,对农作物造成伤害。
杀禾:指霜冻导致农作物死亡或受损。
大雨雪:指大量的雪或雨夹雪,通常对农作物和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无蚕:指由于霜冻等原因,蚕无法正常生长或死亡,导致蚕丝产量减少。
雨雹:指冰雹,即从云中降下的冰粒,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破坏。
风雹:指伴随强风的冰雹,通常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更大的破坏。
大如鸡卵:形容冰雹的大小,通常指直径较大的冰雹。
民饥:指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民众陷入饥饿状态。
昼{雨矛}:指白天出现的异常天气现象,可能是雨夹雪或其他不常见的天气现象。
一产三男:指一次分娩生下三个男孩,在古代被视为异常现象,可能与迷信或天象有关。
军户:古代户籍制度中的一种,指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家庭。
孛兰奚户:元代对蒙古族的一种称呼,指蒙古族的家庭。
炎上:五行中火的特性,指火向上燃烧的性质。
沴:五行失其本性,导致灾害或异常现象。
赤眚赤祥:古代占卜术语,赤眚指红色的灾异,赤祥指红色的吉兆。
恒燠:持续的高温或炎热天气。
芝:古代传说中的瑞草,象征吉祥。
木冰:树木上结冰的现象,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
霖雨:连绵不断的雨,常导致水灾。
金不从革:五行中金的特性失其本性,导致金属冶炼失败或异常现象。
白眚白祥:古代占卜术语,白眚指白色的灾异,白祥指白色的吉兆。
恒絜:持续的干旱或干燥天气。
西僧:指来自西域的僧人,通常与佛教传播有关,此处可能指佛教僧侣参与祈雨仪式。
京兆: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大致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
蔚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
高丽:指朝鲜半岛上的古代国家,此处指其境内发生的旱灾。
平阳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
赵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赵县。
北京:此处指元代的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市。
京畿:指首都及其周边地区。
东平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
安西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
绛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
元贞: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295年至1297年。
大德: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297年至1307年。
至大: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308年至1311年。
皇庆: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312年至1313年。
延祐: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314年至1320年。
至治: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321年至1323年。
泰定: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324年至1328年。
致和: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328年。
天历: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328年至1330年。
至顺: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330年至1333年。
介虫之孽:指蝗虫等害虫的灾害,古人认为这是天灾的一种表现。
螽:古代对蝗虫的称呼。
刘歆:西汉末年的学者,曾参与编纂《七略》。
中统: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260年至1264年。
至元:元朝的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264年至1294年。
蝗:蝗虫,一种对农作物极具破坏性的昆虫,常成群出现,造成严重的农业灾害。
饥:指粮食短缺,民众饥饿。在中国历史上,饥荒常常与自然灾害、战争、政治腐败等因素相关,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雉:白色的雉鸡,古代视为祥瑞之兆。
白鹿:白色的鹿,同样被视为祥瑞之兆。
日晕连环:太阳周围出现的光环,古代常被视为天象异常。
白虹贯日:白色的虹贯穿太阳,古代视为不祥之兆。
稼穑:指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泛指农业生产。
黄眚黄祥:眚指灾祸,祥指吉祥。黄眚黄祥指与土相关的灾祸或吉祥的征兆。
疫:指瘟疫,即大规模的传染病。古代医疗条件有限,瘟疫往往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大风霾:指大风和沙尘暴天气。古代文献中常将此类天气现象视为不祥之兆,认为与政治或社会的动荡有关。
螟丱:指害虫,特别是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古代农业社会,虫灾是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虸蚄:指蝗虫,古代文献中常将蝗灾视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其能迅速吞噬大片农作物,导致饥荒。
麒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和太平。古代文献中常将麒麟的出现视为国家或君主有德的象征。
雨土:指沙尘暴或尘土飞扬的天气现象。古代文献中常将其视为不祥之兆,认为与政治或社会的动荡有关。
地震:指地壳的震动,古代文献中常将地震视为天地不和的象征,认为与政治或社会的动荡有关。
大德六年:大德是元朝成宗铁穆耳的年号,大德六年即公元1302年。
皇庆二年:皇庆是元朝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年号,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
至治二年:至治是元朝英宗硕德八剌的年号,至治二年即公元1322年。
泰定元年:泰定是元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年号,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
至顺二年:至顺是元朝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至顺二年即公元1331年。
至元元年:至元是元朝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至元元年即公元1264年。
嘉禾:古代认为生长特别茁壮的禾稻,是吉祥的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评注
本文以五行为核心,探讨了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文章开篇即指出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极,灾祥的出现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五行的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界,也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
文章通过引用古代圣王如轩辕氏、高阳氏、夏后氏的治国经验,进一步阐明了五行的应用不仅限于自然界,还延伸到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箕子衍九畴的典故则进一步说明了五行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文中批评了汉儒如夏侯胜、刘向等人过于强调灾异的现象,认为他们未能深入理解伏生《大传》中的五行思想。班固的《五行志》虽然记录了大量的灾异现象,但未能追溯其思想根源,导致后人对五行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王安石的观点也被认为过于片面,未能全面把握天人感应的复杂性。
文章通过对元朝时期自然灾害的详细记载,进一步说明了五行思想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元朝时期的洪水、暴雨等灾害被详细记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视。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古代自然灾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最后,文章通过对《洪范》和《春秋》的引用,强调了五行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古人通过对五行变化的理解,试图通过修德、修政来避免灾祸,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也对后世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五行思想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核心观念。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反映了五行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元朝时期中国各地频繁发生的水灾情况,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文中提到的地名涵盖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辽宁等多个省份,显示了水灾影响的广泛性。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重视和记录。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水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极大,因此对水灾的记录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文中提到的“河水大溢”、“漂没田庐”、“溺死”等词汇,生动地描绘了水灾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无助。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元朝时期的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水灾记录的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特点、河流状况、农业生产水平以及政府的救灾能力。同时,这些记录也为现代气象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语言朴实无华,但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地名,生动地再现了水灾的严重性和广泛性。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字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水灾带来的巨大破坏和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也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为现代社会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代各地发生的水灾情况,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性。通过对这些灾害的描述,可以看出元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和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文本中提到的地名和河流名称,展示了元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这些地名和河流名称不仅是地理标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文本中提到的“水深丈余”、“漂没田庐”、“伤稼”等描述,生动地描绘了水灾的严重程度和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这些描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元代农业经济提供了重要资料。
文本中提到的“有司以石囤木柜捍之不止”、“发丁夫二万余人,以木栅竹落砖石塞之”等应对措施,反映了元代政府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组织能力,也展示了古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
文本中提到的“遣使祷祀,造浮图二百十六,用西僧法压之”等宗教活动,反映了元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宗教应对方式。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也展示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代各地发生的水灾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和技术状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元代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发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霜冻、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也揭示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严重影响。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些记录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传统。古人认为自然灾害与天象、阴阳五行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记录不仅是气象学的资料,也是研究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材料。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些自然灾害的记录为研究元代的气候变化、农业经济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措施和效果。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事件,体现了古代史书的纪实风格。虽然文字简练,但通过具体的描述,如“大如鸡卵”、“深一尺”等,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灾害的严重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观、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这些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古代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元代的一些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涉及五行学说中的火、木、金三种元素。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方式,以及他们对灾异与祥瑞的重视。
首先,文本中多次提到火灾的发生,如淮西正阳火、扬州火、杭州火等。这些火灾不仅烧毁了大量的房屋和财产,还导致了人员伤亡。古人认为火灾是五行中火失其性的表现,即‘火不炎上’,并认为这是阳失节的结果。这种解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他们将自然灾害与五行学说联系起来,试图通过这种理论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其次,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如‘野草自焚’、‘木冰’等。这些现象在古人看来是不祥之兆,预示着社会的动荡或灾难的来临。例如,‘野草自焚’被描述为‘牛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显示出这种异常现象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古人通过这些现象来警示统治者,提醒他们注意天象的变化,以避免更大的灾难。
此外,文本中还记载了一些祥瑞的现象,如‘芝’的出现。芝在古代被视为瑞草,象征吉祥和太平。例如,‘济南邹平县进芝一本’、‘芝生眉州青神县景德寺’等记载,反映了古人对祥瑞的重视。他们认为,芝的出现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认可和祝福,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最后,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与五行中金相关的现象,如‘金不从革’。古人认为,金属冶炼失败或异常现象是金失其性的表现,预示着社会的动荡或灾难的来临。例如,‘矿石煽炼银货不出’被描述为‘诏减其课额’,显示出这种异常现象对经济的影响。古人通过这些现象来警示统治者,提醒他们注意天象的变化,以避免更大的灾难。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方式,以及他们对灾异与祥瑞的重视。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代多个地区在不同年份发生的旱灾和蝗灾,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严重性。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文本中提到的旱灾和蝗灾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还导致了社会动荡,如‘民鬻子女’和‘人相食’等极端情况的出现。这些记录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映。
从文化角度来看,文本中提到的‘西僧祷雨’反映了元代宗教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佛教僧侣参与祈雨仪式,显示了宗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
此外,文本中多次提到‘介虫之孽’,即蝗灾,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解释和理解。刘歆和刘向的观点表明,古人将自然灾害与政治和社会道德联系起来,认为贪虐取民会导致天灾。这种观念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元代自然灾害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的深刻反映。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方式。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代各地发生的蝗灾和饥荒,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自然灾害对社会的严重影响。蝗灾的频繁发生不仅直接破坏了农作物,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使得民众生活困苦,甚至流离失所。
文本中提到的白雉、白鹿等祥瑞之兆,以及日晕连环、白虹贯日等天象异常,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这些现象在当时被视为天意的表现,可能与君主的德行或国家的命运有关。
五行理论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土气不养导致稼穑不成,进而引发地震、天雨土等自然灾害。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理解,认为五行之间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自然和社会的稳定。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元代自然灾害的详细记录,有助于研究当时的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状况以及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同时,文本中提到的祥瑞和天象异常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观念和信仰体系,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是研究元代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古代中国自然观和宇宙观的重要文献。
这段文献主要记录了元代各地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包括饥荒、瘟疫、风霾、虫灾、地震等。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脆弱性,也揭示了自然灾害对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饥荒和瘟疫往往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崩溃,甚至引发政治动荡。风霾、虫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困境,使得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解释。古代文献中常将自然灾害视为天谴或天象示警,认为其与政治或社会的动荡密切相关。例如,瘟疫被视为‘邪乱之气先被于民’,地震则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的结果。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记载为研究元代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分析这些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分布,可以了解元代社会的脆弱性和应对能力。同时,这些记载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灾害应对机制、社会救济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献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事件,体现了古代史书的纪实风格。虽然文字简练,但通过列举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这种纪实性的写作风格在中国古代史书中非常常见,体现了史官对历史事实的忠实记录。
总的来说,这段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展现了古代史书的纪实风格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些记载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脆弱性、古代中国的灾害应对机制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天人感应思想。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朝时期多次地震和嘉禾出现的史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和祥瑞现象的重视。地震的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引发了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地裂、山崩、泉涌黑沙等,这些现象在当时的文献中被详细记载,为后世研究元代地震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同时,文本中多次提到的嘉禾,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的一种祥瑞象征,被认为是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标志。嘉禾的出现往往被地方官员上报朝廷,甚至绘制成图,以示庆祝和纪念。这种对嘉禾的重视,反映了元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恩心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和祥瑞现象,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地震被视为天地不宁的象征,而嘉禾则被视为天地和谐的体现。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赋予的意义,是古代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对地震和嘉禾的描述都力求准确和具体,体现了史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同时,通过对地震和嘉禾的对比描写,也展现了元代社会对自然灾害和祥瑞现象的不同态度和应对方式。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研究元代地震活动、地理环境变化、农业生产和社会心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社会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心理,为研究元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