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一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一-原文

◎天文一

司天之说尚矣,《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又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自古有国家者,未有不致谨于斯者也。是故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舜在璇玑、王衡,以齐七政,天文于是有测验之器焉。然古之为其法者三家:曰周髀,曰宣夜,曰浑天。周髀、宣夜先绝,而浑天之学至秦亦无传,汉洛下闳始得其术,作浑仪以测天。厥后历世递相沿袭,其有得有失,则由乎其人智术之浅深,未易遽数也。

宋自靖康之乱,仪象之器尽归于金。元兴,定鼎于燕,其初袭用金旧,而规环不协,难复施用。于是太史郭守敬者,出其所创简仪、仰仪及诸仪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其说以谓:昔人以管窥天,宿度余分约为太半少,未得其的。乃用二线推测,于余分纤微皆有可考。而又当时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是亦古人之所未及为者也。自是八十年间,司天之官遵而用之,靡有差忒。而凡日月薄食、五纬凌犯、彗孛飞流、晕珥虹霓、精昆云气等事,其系于天文占候者,具有简册存焉。

若昔司马迁作《天官书》,班固、范晔作《天文志》,其于星辰名号、分野次舍、推步候验之际详矣。及晋、隋二《志》,实唐李淳风撰,于夫二十八宿之躔度,二曜五纬之次舍,时日灾祥之应,分野休咎之别,号极详备,后有作者,无以尚之矣。是以欧阳修志《唐书·天文》,先述法象之具,次纪日月食、五星凌犯及星变之异;而凡前史所已载者,皆略不复道。而近代史官志宋《天文》者,则首载仪象诸篇;志金《天文》者,则唯录日月五星之变。诚以玑衡之制载于《书》,日星、风雨、霜雹、雷霆之灾异载于《春秋》,慎而书之,非史氏之法当然,固所以求合于圣人之经者也。今故据其事例,作元《天文志》。

简仪

简仪之制,四方为趺,纵一丈八尺,三分去一以为广。趺面上广六寸,下广八寸,厚如上广。中布横輄三、纵輄三。南二,北抵南輄;北一,南抵中輄。趺面四周为水渠,深一寸,广加五分。四隅为础,出趺面内外各二寸。绕础为渠,深广皆一寸,与四周渠相灌通。又为础于卯酉位,广加四维,长加广三之二,水渠亦如之。北极云架柱二,径四寸,长一丈二尺八寸。下为鳌云,植于乾艮二隅础上,左右内向,其势斜准赤道,合贯上规。规环径二尺四寸,广一寸五分,厚倍之。中为距,相交为斜十字,广厚如规。中心为窍,上广五分,方一寸有半,下二寸五分,方一寸,以受北极枢轴。自云架柱斜上,去趺面七尺二寸,为横輄。自輄心上至窍心六尺八寸。又为龙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北,皆饰以龙,下为山形,北向斜植,以柱北架。南极云架柱二,植于卯酉础中分之南,广厚形制,一如北架。斜向坤巽二隅,相交为十字,其上与百刻环边齐,在辰巳、未申之间,南倾之势准赤道,各长一丈一尺五寸。自趺面斜上三尺八寸为横輄,以承百刻环。下边又为龙柱二,植于坤巽二隅础上,北向斜柱,其端形制,一如北柱。

四游变环,径六尺,广二寸,厚一寸,中间相离一寸,相连于子午卯酉。当子午为圆窍,以受南北极枢轴。两面皆列周天度分,起南极,抵北极,余分附于北极。去南北枢窍两旁四寸,各为直距,广厚如环。距中心各为横关,东西与两距相连,广厚亦如之。关中心相连,厚三寸,为窍方八分,以受窥衡枢轴。窥衡长五尺九寸四分,广厚皆如环,中腰为圆窍,径五分,以受枢轴。衡两端为圭首,以取中缩。去圭首五分,各为侧立横耳,高二寸二分,广如衡面,厚三分,中为圆窍,径六分。其中心,上下一线界之,以知度分。

百刻环,径六尺四寸,面广二寸,周布十二时、百刻,每刻作三十六分,厚二寸,自半已上广三寸。又为十字距,皆所以承赤道环也。百刻环内广面卧施圆轴四,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其环陷入南极架一寸,仍钉之。赤道环径广厚皆如四游,环面细刻列舍、周天度分。中为十字距,广三寸,中空一寸,厚一寸。当心为窍,窍径一寸,以受南极枢轴。界衡二,各长五尺九寸四分,广三寸。衡首斜剡五分,刻度分以对环面。中腰为窍,重置赤道环、南极枢轴。其上衡两端,自长窍处边至衡首底,厚倍之,取二衡运转,皆着环面,而无低昂之失,且易得度分也。二极枢轴皆以钢铁为之,长六寸,半为本,半为轴。本之分寸一如上规距心,适取能容轴径一寸。北极轴中心为孔,孔底横穿,通两旁,中出一线,曲其本,出横孔两旁结之。孔中线留三分,亦结之,上下各穿一线,贯界衡两端,中心为孔,下洞衡底,顺衡中心为渠以受线,直入内界长窍中。至衡中腰,复为孔,自衡底上出结之。

定极环,广半寸,厚倍之,皆势穹窿,中径六度,度约一寸许。极星去不动处三度,仅容转周。中为斜十字距,广厚如环,连于上规。环距中心为孔,径五厘。下至北极轴心六寸五分,又置铜板,连于南极云架之十字,方二寸,厚五分。北面剡其中心,存一厘以为厚,中为圜孔,径一分,孔心下至南极轴心亦六寸五分。又为环二:其一阴纬环,面刻方位,取趺面纵横輄北十字为中心,卧置之。其一曰立运环,面刻度分,施于北极云架柱下,当卧环中心,上

属架之横輄,下抵趺輄之十字,上下各施枢轴,令可旋转。

中为直距,当心为窍,以施窥衡,令可俯仰,用窥日月星辰出地度分。

右四游环,东西运转,南北低昂,凡七政、列舍、中外官去极度分皆测之。

赤道环旋转,与列舍距星相当,即转界衡使两线相对,凡日月五星、中外官入宿度分皆测之。

百刻环,转界衡令两线与日相对,其下直时刻,则昼刻也,夜则以星定之。

比旧仪测日月五星出没,而无阳经阴纬云柱之映。

其浑象之制,圜如弹丸,径六尺,纵横各画周天度分。

赤道居中,去二极,各周天四之一。

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各二十四度弱。

月行白道,出入不常,用竹篾均分天度,考验黄道所交,随时迁徙。

先用简仪测到入宿去极度数,按于其上,校验出入黄赤二道远近疏密,了然易辨,仍参以算数为准。

其象置于方匮之上,南北极出入匮面各四十度太强,半见半隐,机运轮牙隐于匮中。

仰仪

仰仪之制,以铜为之,形若釜,置于砖台。

内画周天度,唇列十二辰位,盖俯视验天者也。

其《铭》辞云:“不可体形,莫天大也。无竞维人,仰釜载也。六尺为深,广自倍也。兼深广倍,晙釜兑也。环凿为沼,准以溉也。辨方正位,曰子卦也。衡缩度中,平斜再也。斜起南极,平釜镦也。小大必周,入地画也。始周浸断,浸极外也。极入地深,四十太也。北九十一,赤道齘也。列刻五十,六时配也。衡竿加卦,巽坤内也。以负缩竿,子午对也。首旋玑板,曌纳芥也。上下悬直,与镦会也。视日透光,何度在也。絜谷朝宾,夕饯昧也。寒暑发敛,验进退也。薄蚀起自,鉴生杀也。以避赫曦,夺目害也。南北之偏,亦可概也。极浅十五,林邑界也。黄道夏高,人所载也。夏永冬短,犹少差也。深五十奇,铁勒塞也。黄道浸平,冬昼晦也。夏则不没,永短最也。安浑宣夜,昕穹盖也。六天之书,言殊话也。一仪一揆,孰善悖也。以指为告,无烦喙也。暗资以明,疑者沛也。智者是之,胶者怪也。古今巧历,不亿辈也。非让不为,思不逮也。将窥天朕,造化爱也。其有俊明,昭圣代也。泰山砺乎,河如带也。黄金不磨,悠久赖也。鬼神禁诃,勿铭坏也。”

大明殿灯漏

灯漏之制,高丈有七尺,架以金为之。

其曲梁之上,中设云珠,左日右月。

云珠之下,复悬一珠。

梁之两端,饰以龙首,张吻转目,可以审平水之缓急。

中梁之上,有戏珠龙二,随珠俯仰,又可察准水之均调。

凡此皆非徒设也。

灯球杂以金宝为之,内分四层,上环布四神,旋当日月参辰之所在,左转日一周。

次为龙虎鸟龟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跃,铙鸣以应于内。

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神,各执时牌,至其时,四门通报。

又一人当门内,常以手指其刻数。

下四隅,钟鼓钲铙各一人,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初正皆如是。

其机发隐于柜中,以水激之。

正方案

正方案,方四尺,厚一寸。

四周去边五分为水渠。

先定中心,画为十字,外抵水渠。

去心一寸,画为圆规,自外寸规之,凡十九规。

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遍布周天度。

中为圆,径二寸,高亦如之。

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倍之。

凡欲正四方,置案平地,注水于渠,眡平,乃植臬于中。

自臬景西入外规,即识以墨影,少移辄识之,每规皆然,至东出外规而止。

凡出入一规之交,皆度以线,屈其半以为中,即所识与臬相当,且其景最短,则南北正矣。

复遍阅每规之识,以审定南北。

南北既正,则东西从而正。

然二至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规出入之景以为东西,允得其正。

当二分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规出入之景或未可凭,必取近内规景为定,仍校以累日则愈真。

又测用之法,先测定所在北极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数下对南极入地度,以墨斜经中心界之,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

乃以案侧立,悬绳取正。

凡置仪象,皆以此为准。

圭表

圭表以石为之,长一百二十八尺,广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

南北两端为池,圆径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与表梁中心上下相直。

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广四寸,两旁各一寸,画为尺寸分,以达北端。

两旁相去一寸为水渠,深广各一寸,与南北两池相灌通以取平。

表长五十尺,广二尺四寸,厚减广之半,植于圭之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尺。

其端两旁为二龙,半身附表上擎横梁,自梁心至表颠四尺,下属圭面,共为四十尺。

梁长六尺,径三寸,上为水渠以取平。

两端及中腰各为横窍,径二分,横贯以铁,长五寸,系线合于中,悬锤取正,且防倾垫。

按表短则分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谓分秒太半少之数,未易分别;表长则分寸稍长,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影。

前人欲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为规,皆取端日光,下彻表面。

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端挟以二龙,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为八尺之表五。

圭表刻为尺寸,旧一寸,今申而为五,厘毫差易分别。

景符

景符之制,以铜叶,博二寸,长加博之二,中穿一窍,若针芥然。

以方跂为趺,一端设为机轴,令可开阖,榰其一端,使其势斜倚,北高南下,往来迁就于

虚梁之中。窍达日光,仅如米许,隐然见横梁于其中。

旧法一表端测晷,所得者日体上边之景。今以横梁取之,实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

至元十六年己卯夏至晷景,四月十九日乙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厘五毫。

至元十六年己卯冬至晷景,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

窥几

窥几之制,长六尺,广二尺,高倍之。下为趺,广三寸,厚二寸,上跂广四寸,厚如趺。以板为面,厚及寸,四隅为足,撑以斜木,务取正方。面中开明窍,长四尺,广二寸。近窍两旁一寸分画为尺,内三寸刻为细分,下应圭面。几面上至梁心二十六尺,取以为准。窥限各各长二尺四寸,广二寸,脊厚五分,两刃斜閷,取其于几面相符,着限两端,厚广各存二寸,衔入几跂。俟星月正中,从几下仰望,视表梁南北以为识,折取分寸中数,用为直景。又于远方同日窥测取景数,以推星月高下也。

西域仪象

世祖至元四年,紥马鲁丁造西域仪象:

咱秃哈剌吉,汉言混天仪也。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亦可以运转。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

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设机轴,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加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下置横尺,刻度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

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为屋二间,脊开东西横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随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锐者铜尺,长六尺,阔一寸六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

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为屋五间,屋下为坎,深二丈二尺,脊开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一丈六寸。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苦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以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

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其制以铜如圆镜而可挂,面刻十二辰位、昼夜时刻,上加铜条缀其中,可以圆转。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窍以对望,昼则视日影,夜则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休咎。背嵌镜片,三面刻其图凡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之不同、星辰向背之有异,故各异其图,以画天地之变焉。

四海测验

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长一尺一寸六分,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

衡岳,北极出地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无景,昼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

岳台,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晷景长一尺四寸八分,昼六十刻,夜四十刻。

和林,北极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晷景长三尺二寸四分,昼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

铁勒,北极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晷景长五尺一分,昼七十刻,夜三十刻。

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景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

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夏至晷景长一丈二尺三寸六分,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

上都,北极出地四十三度少。

北京,北极出地四十二度强。

益都,北极出地三十七度少。

登州,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高丽,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西京,北极出地四十度少。

太原,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安西府,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半强。

兴元,北极出地三十三度半强。

成都,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强。

西凉州,北极出地四十度强。

东平,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太。

大名,北极出地三十六度。

南京,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强。

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

扬州,北极出地三十三度。

鄂州,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

吉州,北极出地二十六度半。

雷州,北极出地二十度太。

琼州,北极出地一十九度太。

日薄食晕珥及日变

世祖中统二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三年十一月辛丑,日有背气,重晕三珥。

至元二年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四年五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五年十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七年三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八年八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九年八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十二年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十四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十九年六月己丑朔,日有食之。

七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二十四年七月癸丑,日晕连环,白虹贯之。

十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二十六年三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二十七年八月辛未朔,日

有食之。二十九年正月甲午朔,日有食之。有物渐侵入日中,不能既,日体如金环然,左右有珥,上有抱气。三十一年六月庚辰朔,日食。

成宗大德三年八月己酉朔,日食。四年二月丁未朔,日食。六年六月癸亥朔,日食。七年闰五月戊午朔,日食。八年五月壬子朔,日食。

武宗至大三年正月丁亥,白虹贯日。八月甲寅,白虹贯日。四年正月壬辰,日赤如赭。

仁宗皇庆元年六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延祐元年三月己亥,白晕亘天,连环贯日。二年四月戊寅朔,日有食之。五月甲戌,日赤如赭。乙亥,亦如之。九月甲寅,日赤如赭。戊午,亦如之。三年五月戊申,日赤如赭。五年二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六年二月丁亥朔,日有食之。七年正月辛巳朔,日有食之。三月乙未,日有晕若连环然。

英宗至治元年三月己丑,交晕如连环贯日。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二年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泰定帝泰定四年二月辛卯,白虹贯日。九月丙申朔,日食。

文宗天历二年七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至顺元年九月癸巳,白虹贯日。二年正月己酉,白虹贯日。八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三年五月丁酉,白虹并日出,长竟天。

顺帝元统元年三月癸巳,日赤如赭。闰三月丙申、癸丑、甲寅,皆如之。二年四月戊午朔,日有食之。至元元年十二月戊午,日赤如赭。闰十二月丁亥、戊子、己丑,皆如之。二年二月壬辰,日赤如赭。乙未、丙申,亦如之。三月庚申、壬戌、癸亥,四月丁丑朔,皆如之。八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十二月甲戌,日赤如赭。三年正月丁巳,日有交晕,左右珥上有白虹贯之。二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八月癸未,日有交晕,左右珥上有白虹贯之。十月癸酉,日赤如赭。四年闰八月戊戌,日赤如赭。己亥、壬寅,亦如之。

九月庚寅,皆如之。五年正月丙寅,日有交晕,左右珥上有白虹贯之。二月辛亥,日赤如赭。三月庚申、辛酉,四月丁未,皆如之。至正元年三月壬申,日赤如赭。三年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四年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十年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十三年九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十四年三月癸亥朔,日有食之。十五年二月丙子,日赤如赭。十七年七月己丑,日有交晕,连环贯之。十八年六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二十一年四月辛巳朔,日有食之。二十五年三月壬戌,日有晕,内赤外青,白虹如连环贯之。二十六年二月丁卯,日有晕,左珥上有背气一道。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二十七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上

宪宗六年六月,太白昼见。

世祖中统元年五月乙未,荧惑入南斗,留五十余日。

二年二月丁酉,太阴掩昴。六月戊戌,太阴犯角。八月丙午,太白犯岁星。十一月庚午,太阴犯昴。十二月辛卯,荧惑犯房。壬寅,荧惑犯钩钤。

三年十一月乙酉,太白犯钩钤。

至元元年二月丁卯,太阴犯南斗。四月辛亥,太阴犯轩辕御女星。五月丙戌,太阴犯房。己亥,太阴犯昴。七月甲戌,彗星出舆鬼,昏见西北,贯上台,扫紫微、文昌及北斗,旦见东北,凡四十余日。十二月甲子,太阴犯房。

二年六月丙子,太阴犯心宿大星。

四年八月庚申,填星犯天樽距星。壬午,太白犯轩辕大星。甲子,岁星犯轩辕大星。

十一月乙巳,填星犯天樽距星。

五年正月甲午,太阴犯井。二月戊子,太阴犯天关。己丑,太阴犯井。

六年十月庚子,太阴犯辰星。

七年正月己酉,太阴犯毕。九月丁巳,太阴犯井。十月庚午,太白犯右执法。十一月壬寅,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

八年正月辛未,太阴犯毕。三月丁亥,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九月丙子,太阴犯毕。

九年五月乙酉,太白犯毕距星。九月戊寅,太阴犯御女。十月戊戌,荧惑犯填星。十一月丁卯,太阴犯毕。

十年三月癸酉,客星青白如粉絮,起毕,度五车北,复自文昌贯斗杓,历梗河,至左摄提,凡二十一日。

十一年二月甲寅,太阴犯井宿。十月壬戌,岁星犯垒壁阵。

十二年七月癸酉,太白犯井。辛卯,太阴犯毕。九月己巳,太白犯少民。己卯,太白犯太微西垣上将。十月癸丑,太阴犯毕。十一月丙戌,太阴犯轩辕大星。十二月戊戌,填星犯亢。戊申,太阴犯毕。

十三年九月辛亥,太白犯南斗。甲寅,太白入南斗。十一月乙卯,太阴犯填星。十二月辛酉朔,荧惑掩钩钤。

十四年二月癸亥,彗出东北,长四尺余。

十五年二月丁丑,荧惑犯天街。三月丁亥,太阴犯太白。戊子,太阴犯荧惑。闰十一月辛亥,太白、荧惑、填星聚于房。

十六年四月癸卯,填星犯键闭。七月丙寅,填星犯键闭。八月庚辰,太阴犯房宿距星。庚子,岁星犯轩辕大星。十月丙申,太阴犯太微西垣上将。十一月癸丑,太阴犯荧惑。

十七年四月庚子,岁星犯轩辕大星。七月戊申,太阴掩房宿距星。己酉,太阴犯南斗。

八月丙子,太阴犯心宿东星。九月甲子,太阴犯右执法并犯岁星。

十八年七月癸卯,太阴犯房宿距星。闰八月癸巳朔,荧惑犯司怪南第二星。庚戌,太阴犯昴。九月甲申,太阴犯轩辕大星。十一月甲戌,太阴犯五车次南星。丁丑,太阴犯鬼。丁亥,太阴掩心。十二月丙午,太阴犯轩辕大星。

二十年正月己巳

太阴犯轩辕御女。

庚辰,太阴入南斗,犯距星。

二月庚寅,太阴掩昴。

庚子,太白犯昴。

壬寅,太白犯昴。

乙巳,太阴犯心。

三月己未,岁星犯键闭。

庚申,太阴犯井。

壬戌,太阴犯鬼。

己巳,岁星犯房。

癸酉,岁星掩房。

四月己亥,太阴犯房。

壬寅,太阴犯南斗。

五月丙寅,太阴掩心。

七月丙辰,太白犯井。

癸亥,太阴犯南斗。

乙丑,太白犯井。

庚午,荧惑犯司怪。

八月丙午,太白犯轩辕。

丁未,岁星犯钩钤。

九月壬子,太白犯轩辕少女。

戊午,太阴犯斗。

己巳,太白犯右执法。

壬申,太阴掩井。

癸酉,荧惑犯鬼。

甲戌,太阴犯鬼,荧惑犯积尸气,太白犯左执法。

十月丙申,太阴犯昴。

十一月戊寅,太白、岁星相犯。

十二月甲辰,太阴掩荧惑。

二十一年闰五月戊寅朔,填星犯斗。

七月甲申,太白犯荧惑。

九月癸巳,太白犯南斗第四星。

乙未,太阴犯井。

十月己酉,太阴犯轸。

十一月丙戌,太阴犯昴。

己丑,太阴掩舆鬼。

庚子,太阴犯心。

二十二年二月辛亥,太阴犯东井。

癸丑,太阴犯鬼。

壬戌,太阴犯心。

八月癸丑,太阴入东井。

十二月己亥,岁星犯填星。

二十三年正月壬午,太阴犯轩辕太民。

乙酉,太阴犯氐。

二月丙午,太阴犯井。

三月己巳,太阴犯娄。

五月己巳,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

庚辰,岁星犯垒壁阵。

乙酉,荧惑犯太微右执法。

六月丙申朔,太白犯御女。

八月乙卯,太白犯轩辕右角星。

九月甲申,太阴犯天关。

十月甲午朔,太白犯右执法。

戊戌,太阴犯建星。

辛亥,太阴犯东井。

甲寅,太白犯进贤。

十一月戊辰,太白犯亢。

己卯,太阴犯东井。

辛巳,岁星犯垒壁阵。

十二月戊戌,太白犯东咸。

丁未,太阴犯东井。

丁巳,太阴犯氐。

二十四年正月甲戌,太阴犯东井。

乙酉,太阴犯房。

二月庚子,太阴犯天关。

辛丑,太阴犯东井。

闰二月癸亥,太阴犯辰星。

甲申,太阴犯牵牛。

三月丙申,太阴犯东井。

四月癸酉,太阴犯氐。

甲戌,太阴犯房。

七月戊戌,太阴犯南斗。

辛丑,太阴犯牵牛。

壬寅,荧惑犯舆鬼积尸气。

甲辰,荧惑犯舆鬼。

壬子,太阴犯司怪。

八月癸亥,太白犯亢。

丙子,填星南犯垒壁阵。

己卯,太阴犯天关。

辛巳,太阴犯东井。

甲申,太白犯房。

九月丁酉,荧惑犯长垣。

庚子,太白犯天江。

乙巳,太阴犯毕。

辛亥,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

壬子,太白犯南斗。

十月壬戌,太阴犯牵牛大星。

乙酉,荧惑犯左执法。

十一月壬辰,太白犯垒壁阵,太阴晕太白、填星。

丙申,荧惑犯太微东垣上将。

庚子,太白昼见。

丙辰,荧惑犯进贤。

十二月丙寅,太阴犯毕,太白昼见。

二十五年正月乙巳,太阴犯角。

戊申,太阴犯房。

三月丁亥,荧惑犯太微东垣上相。

戊子,太阴犯毕。

己亥,太阴掩角。

四月戊午,太阴犯井。

五月戊申,太白犯毕。

六月甲戌,太白犯井。

丁丑,太阴犯岁星。

七月己亥,荧惑犯氐。

庚子,太白犯鬼。

乙巳,太阴掩毕。

八月丙辰,荧惑犯房。

己未,太白犯轩辕大星。

九月癸未朔,荧惑犯天江。

庚子,太阴犯毕。

癸卯,荧惑犯南斗。

十二月辛酉,太阴犯毕。

甲子,太阴犯井。

甲戌,太阴犯亢,荧惑犯垒壁阵。

二十六年正月辛丑,太阴犯氐。

三月甲午,太阴犯亢。

五月壬辰,太白犯鬼。

七月戊子,太白经天四十五日。

辛卯,太阴犯牛。

乙未,太阴犯岁星。

八月辛未,岁星昼见。

九月戊寅,岁星犯井。

乙未,太阴犯毕。

丙申,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

十月癸丑,太阴犯牛宿距星。

甲寅,荧惑犯右执法。

闰十月丁亥,辰星犯房。

己丑,太阴犯毕,荧惑犯进贤,太阴犯井。

十一月丁巳,荧惑犯亢。

戊辰,太阴犯亢。

二十七年正月庚戌,太白犯牛。

癸丑,太阴犯井。

丁卯,荧惑犯房。

壬申,荧惑犯键闭。

二月戊寅,太阴犯毕。

庚寅,太阴犯亢。

三月壬子,荧惑犯钩钤。

四月丙子,太阴犯井。

壬辰,荧惑守氐十余日。

五月乙丑,太阴犯填星。

六月己丑,荧惑犯房。

七月辛酉,荧惑犯天江。

九月癸卯,岁星犯鬼。

十月辛巳,太白犯斗。

十一月戊申,太阴掩填星。

辛酉,太阴掩左执法。

十二月辛卯,太阴犯亢。

二十八年正月壬寅,太白、荧惑、填星聚奎。

二月癸未,太阴犯左执法。

甲申,太白犯昴。

三月丁未,太阴犯御女。

己酉,太阴犯右执法。

庚戌,太阴犯太微东垣上相。

乙卯,太白犯五车。

四月乙未,岁星犯舆鬼积尸气。

五月壬寅,太阴犯少民。

甲寅,太阴犯牛。

六月辛卯,太阴犯毕。

七月己亥,太白犯井。

八月丙寅,太白犯舆鬼。

丙子,太阴犯牵牛。

癸未,岁星犯轩辕大星。

戊子,太白犯轩辕大星,并犯岁星。

癸巳,太阴掩荧惑。

九月丙辰,荧惑犯左执法。

戊午,太白犯荧惑。

辛酉,岁星犯少民。

十月丙戌,太阴犯轩辕大星并御女。

己丑,太阴犯太微东垣上相。

十一月甲辰,太白犯房。

丙午,荧惑犯亢。

丁未,太阴犯毕。

庚申,荧惑犯氐。

十二月庚辰,太阴犯御女。

癸未,太阴犯东垣上相。

己丑,荧惑犯房。

庚寅,荧惑犯钩钤。

二十九年正月戊申,太阴犯岁星及轩辕左角。

二月己巳,太阴犯毕。

四月丙子,太阴犯氐。

六月己丑,太白犯岁星。

闰六月戊申,荧惑犯狗国。

七月辛未,太阴犯牛。

八月丁酉,辰星犯右执法。

己亥,太白犯房。

乙巳,岁星犯右执法。

九月壬戌,荧惑犯垒壁阵。

辛巳,太白犯南斗。

十月乙巳,太阴

犯井。

丁未,太阴犯鬼。

乙卯,太阴犯氐。

十一月壬戌,太阴犯垒壁阵。

己卯,太阴犯太微东垣上将。

十二月庚子,太阴犯井。

甲辰,太阴犯太微西垣上将。

三十年正月丙寅,太阴犯毕。

丁丑,太阴犯氐。

庚辰,岁星犯左执法。

二月壬辰,太阴犯毕。

乙巳,荧惑犯天街。

庚戌,太阴犯牛。

癸丑,太白犯垒壁阵。

三月辛未,太阴犯氐。

四月癸丑,太白犯填星。

六月己丑,岁星犯左执法。

丙申,太阴犯斗。

七月甲子,太阴犯建星。

辛巳,太阴犯鬼。

八月甲午,辰星犯太微西垣上将。

甲辰,太阴犯毕。

戊申,太阴犯鬼。

九月丁卯,太阴犯毕。

十月庚寅,彗星入紫微垣,抵斗魁,光芒尺许,凡一月乃灭。

丙申,荧惑犯亢。

己亥,太阴犯天关。

辛丑,太阴犯井。

十一月乙丑,太阴犯毕。

丁卯,太阴犯井。

庚午,太阴犯鬼。

丙子,荧惑犯钩钤。

戊寅,岁星犯亢。

十二月乙未,太阴犯井。

三十一年四月戊申,太白昼见,又犯鬼。

五月庚戌朔,太白犯舆鬼。

六月丙午,太阴犯井。

八月庚辰,太白昼见。

戊戌,太阴犯毕,太白犯轩辕。

九月丁巳,太白经天。

丙寅,太阴掩填星。

辛未,太阴犯轩辕。

乙亥,太白犯右执法,太阴犯平道。

十月壬午,太白犯左执法。

癸巳,太阴掩填星。

乙未,太阴犯井。

十一月己酉,太阴犯亢。

庚申,太阴犯毕。

癸酉,太白犯房。

十二月癸未,岁星犯房。

丁亥,岁星犯钩钤。

壬辰,太阴犯鬼。

庚子,太阴犯房,又犯岁星。

成宗元贞元年正月乙卯,太阴犯填星,又犯毕。

癸酉,岁星犯东咸。

二月癸未,荧惑犯太阴。

壬辰,太阴犯平道。

癸卯,太阴犯岁星。

三月庚戌,太阴犯填星。

壬戌,太阴犯房。

四月庚寅,太阴犯东咸。

闰四月癸丑,岁星犯房。

甲寅,太阴犯平道。

乙卯,太阴犯亢。

丁巳,太阴掩房。

五月丁亥,太阴犯南斗。

七月丁丑,太阴犯亢。

甲申,岁星犯房。

八月乙酉,太阴犯牛。

壬子,太阴犯垒壁阵。

九月甲午,太阴犯轩辕。

戊戌,太阴犯平道。

十月辛酉,辰星犯房。

壬戌,辰星犯键闭。

戊辰,太白昼见,太阴犯房。

十一月甲戌,太白经天及犯垒壁阵。

乙酉,太阴犯井。

丁亥,太阴犯鬼。

十二月丙辰,太阴犯轩辕。

甲子,太阴犯天江。

二年正月壬午,太阴犯舆鬼。

丙戌,太白昼见。

丁亥,太阴犯平道。

庚寅,太阴犯钩钤。

二月丁未,太阴犯井。

三月乙酉,太阴犯钩钤。

五月丁丑,太阴犯平道。

六月乙巳,太白犯天关。

丁巳,太白犯填星。

癸亥,太阴犯井。

七月壬午,填星犯井,太白犯舆鬼。

八月庚子,太阴犯亢,太白犯轩辕。

癸卯,太阴犯天江。

乙卯,太阴犯天街,太白犯上将。

九月戊辰,太白犯左执法。

壬申,太阴掩南斗。

丁丑,太阴犯垒壁阵。

己丑,太阴犯轩辕。

十一月丁丑,太阴犯月星,又犯天街。

庚辰,太阴犯井。

丁亥,太阴犯上相。

戊子,太阴犯平道。

壬辰,太阴犯天江。

十二月丁未,太阴犯井。

乙卯,太阴犯进贤。

大德元年三月戊辰,荧惑犯井。

癸酉,太阴掩轩辕大星。

五月癸酉,太白犯鬼积尸气。

乙亥,太阴犯房。

六月乙未,太白昼见。

七月庚午,太阴犯房。

八月丁巳,妖星出奎。

九月辛酉朔,妖星复犯奎。

十月戊午,太白经天。

十一月戊子,太白经天。

十二月甲辰,太白经天,又犯东咸。

丙午,太阴犯轩辕。

甲寅,太阴犯心。

闰十二月癸酉,太白犯建星。

丙子,太白犯建星。

二年二月辛酉,岁星、荧惑、太白聚危,荧惑犯岁星。

辛未,太阴犯左执法。

丙子,太阴犯心。

五月戊戌,太阴犯心。

六月壬戌,太阴犯角。

七月癸巳,太阴犯心。

八月壬戌,太阴犯箕。

九月辛丑,太阴犯五车南星。

癸卯,太阴犯五诸侯。

己酉,太阴犯左执法。

十月壬戌,太白犯牵牛。

戊寅,太阴犯角宿距星。

十一月己亥,太阴犯舆鬼。

辛丑,辰星犯牵牛。

壬寅,太阴犯右执法。

十二月戊午,太白经天。

己未,填星犯舆鬼。

乙丑,太白犯岁星,太阴犯荧惑。

庚午,填星入舆鬼,太阴犯上将。

甲戌,彗出子孙星下。

己卯,太阴犯南斗。

三年正月丙戌,太阴犯太白。

丁酉,太阴犯西垣上将。

戊戌,太阴犯右执法。

乙巳,太白经天。

三月乙巳,荧惑犯五诸侯。

戊戌,荧惑犯舆鬼。

四月己未,太阴犯上将。

丙寅,填星犯舆鬼,太阴犯心。

五月丙申,太阴犯南斗。

己亥,太白犯毕。

六月庚申,太阴掩房。

丁卯,荧惑犯右执法。

壬申,岁星昼见。

七月己卯朔,太白犯井。

丁未,太阴犯舆鬼。

八月丁巳,太阴犯箕。

戊辰,太白犯轩辕大星。

己巳,太阴犯五车星。

九月壬辰,流星色赤,尾长尺余,其光烛地,起自河鼓,没于牵牛之西,有声如雷。

乙未,太阴犯昴宿距星。

丁酉,太白犯左执法。

十月丙子,太阴犯房。

十一月乙酉,太白犯房。

四年二月戊午,太阴犯轩辕。

五月甲午,太阴犯垒壁阵。

辛丑,太白犯舆鬼,太阴犯昴。

六月丁巳,太白犯填星。

七月辛卯,荧惑犯井。

八月癸丑,太阴犯井。

甲子,辰星犯灵台上星。

闰八月庚辰,荧惑犯舆鬼。

九月戊午,太白犯斗。

壬戌,太阴犯舆鬼。

甲子,太白犯斗。

十二月庚寅,荧惑犯轩辕。

癸巳,太阴犯房宿距星。

五年正月己酉,太阴犯五车。

壬子,太阴犯舆鬼积尸气。

辛酉,太阴犯心。

二月己卯,太阴犯舆鬼。

三月戊申,太阴犯御女。

丁卯,荧惑犯填星。

己巳,荧惑、填星相合。

四月壬申,太阴犯东井

五月癸丑,太阴犯南斗。

乙卯,荧惑犯右执法。

丁卯,太白犯井。

六月甲申,岁星犯司怪。

己酉,太白犯舆鬼,岁星犯井。

甲午,太白犯舆鬼。

七月丙午,岁星犯井。

辛亥,太阴犯垒壁阵。

庚申,辰星犯太白。

八月壬辰,太阴犯轩辕御女。

乙未,填星犯太微上将。

九月乙丑,自八月庚辰,彗出井二十四度四十分,如南河大星,色白,长五尺,直西北,后经文昌斗魁,南扫太阳,又扫北斗、天机、紫微垣、三公、贯索,星长丈余,至天市垣巴蜀之东、梁楚之南、宋星上,长盈尺,凡四十六日而灭。

十月癸未,太阴犯东井。

辛卯,夜有流星,大如杯,色赤,尾长丈余,光烛地,自北起,近东徐徐而行,分为二星,前大后小,相离尺余,没于危宿。

十一月己亥,岁星犯东井。

戊申,太阴犯昴。

十二月甲戌,岁星犯司怪。

辛卯,太阴犯南斗。

六年正月壬戌,填星犯太微西垣上将。

二月庚午,太阴犯昴。

三月壬寅,太阴犯舆鬼。

癸卯,岁星犯井。

甲寅,太阴犯钩钤。

四月乙丑朔,太白犯东井。

戊寅,太阴犯心。

庚寅,太白犯舆鬼。

六月癸亥朔,填星犯太微西垣上将。

乙亥,太阴犯斗。

七月癸巳朔,荧惑、填星、辰星聚井。

庚子,太阴犯心。

戊午,太阴犯荧惑。

八月乙丑,荧惑犯岁星。

己巳,荧惑犯舆鬼。

辛巳,太阴犯昴。

壬午,太白犯轩辕。

九月丙午,荧惑犯轩辕。

癸丑,太阴犯舆鬼。

丁巳,太白犯右执法。

十月壬午,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

十一月辛卯,填星犯左执法。

乙未,辰星犯房。

癸卯,太阴犯昴。

己酉,太阴犯轩辕。

十二月庚申朔,荧惑犯填星。

乙丑,岁星犯舆鬼。

乙亥,太阴犯舆鬼。

庚辰,荧惑犯太微东垣上相。

癸未,太阴犯房。

七年正月戊戌,太阴犯昴。

甲辰,太阴犯轩辕。

二月戊寅,太阴犯心。

四月癸亥,太阴犯东井。

丙寅,太阴犯轩辕。

乙亥,岁星犯舆鬼,太阴犯南斗。

甲申,荧惑犯太微垣右执法。

丁亥,岁星犯舆鬼。

五月壬辰,辰星犯东井。

闰五月戊辰,太阴犯心。

七月戊寅,岁星犯轩辕。

己卯,太阴犯井。

乙酉,荧惑犯房。

八月癸巳,太白犯氐。

甲午,荧惑犯东咸,太阴犯牵牛。

乙巳,岁星犯轩辕。

辛亥,荧惑犯天江。

九月丙寅,太白昼见。

辛未,荧惑犯南斗。

甲戌,太阴犯东井。

乙亥,太白犯南斗。

壬午,辰星犯氐。

十月丁亥,太白经天。

辛丑,太阴犯东井。

十一月己未,太白经天。

丙寅,填星犯进贤。

戊辰,太阴犯东井。

己卯,太阴犯东咸。

十二月丙戌,太白经天。

夜,荧惑犯垒壁阵。

丙申,太阴犯东井。

辛丑,太阴犯明堂。

丁未,太阴犯天江。

八年三月乙丑,自去岁十二月庚戌,彗星见,约盈尺,指东南,色白,测在室十一度,渐长尺余,复指西北,扫腾蛇,入紫微垣,至是灭,凡七十四日。

九年正月丁巳,太阴犯天关。

甲子,太阴犯明堂。

己巳,太阴犯东咸。

三月甲寅,荧惑犯氐。

戊午,岁星犯左执法。

四月庚辰,太阴犯井。

壬辰,太白犯井。

五月癸亥,岁星掩左执法。

七月丙午,荧惑犯氐。

甲寅,太白经天。

丁卯,荧惑犯房。

八月辛巳,太阴犯东咸。

乙未,荧惑犯天江。

九月丁巳,荧惑犯斗。

十月丙戌,太白经天。

十一月庚戌,岁星、太白、填星聚于亢。

癸丑,岁星犯亢。

丙寅,岁星昼见。

壬申,太白经天。

十二月丙子,太白犯西咸。

庚寅,荧惑犯垒壁阵。

己亥,辰星犯建星。

十年正月丁巳,太白犯建星。

闰正月癸酉,太白犯牵牛。

己丑,太白犯垒壁阵。

二月戊午,太阴犯氐。

三月戊寅,岁星犯亢。

四月辛酉,填星犯亢。

六月癸丑,太阴犯罗堰上星。

己未,岁星犯亢。

七月庚辰,太阴犯牵牛。

八月壬寅,岁星犯氐,荧惑犯太微垣上将。

九月己巳,荧惑犯太微垣右执法。

壬午,荧惑犯太微垣左执法。

十月甲辰,太白犯斗。

辛亥,太阴犯毕。

甲寅,太阴犯井。

十一月辛未,岁星犯房。

壬申,太阴犯虚。

甲戌,荧惑犯亢。

戊子,荧惑犯氐。

辛卯,太阴犯荧惑。

十二月壬寅,太白昼见。

乙巳,岁星犯东咸。

戊午,太阴犯氐。

十一年六月丙午,太阴犯南斗杓星。

七月己巳,太阴犯亢。

壬午,荧惑犯南斗。

九月癸酉,太白犯右执法。

己卯,太白犯左执法。

十月乙巳,太白犯亢。

己酉,荧惑犯垒壁阵。

甲寅,太阴犯明堂。

己未,太阴犯太白。

十一月丁卯,太白犯房。

丙子,太阴犯东井。

乙酉,太阴犯亢。

辛卯,辰星犯岁星。

十二月丁巳,填星犯键闭。

武宗至大元年正月辛未,太阴犯井。

甲申,太阴犯填星。

二月丁未,太阴犯亢。

甲寅,太阴犯牛距星。

三月乙丑,太阴犯井。

五月癸未,太白犯舆鬼。

七月庚申,流星起自勾陈,南至于大角傍,尾迹约三尺,化为白气,聚于七公,南行,圆若车轮,微有锐,经贯索灭。

壬申,太白犯左执法。

八月壬子,太阴犯轩辕太民。

九月壬申,填星犯房。

丙子,太阴犯井。

癸未,太阴犯荧惑。

十月辛丑,太白犯南斗。

十一月庚申,太白昼见。

癸亥,荧惑犯亢。

己巳,太阴掩毕。

甲戌,荧惑犯氐。

乙亥,辰星犯填星。

闰十一月壬寅,荧惑犯房。

丁未,太阴犯亢。

十二月甲子,太阴犯毕。

丙子,太阴犯氐。

戊寅,太白掩建星。

二年二月己巳,太阴犯亢。

辛未,太阴犯氐。

庚辰,太阴犯太白。

三月戊戌,太阴犯氐。

己亥,荧惑犯岁星。

丙午,荧惑犯垒壁阵。

五月辛卯,太阴犯亢。

六月乙卯,太白犯井

癸酉,辰星犯舆鬼。

乙亥,太阴掩毕。

八月乙亥,太阴犯轩辕。

丁丑,太阴犯右执法。

九月丙午,太阴犯进贤。

十月壬申,太阴犯左执法。

十一月己亥,太阴犯右执法。

庚子,太阴犯上相。

辛丑,荧惑犯外屏。

十二月庚申,太阴犯参。

癸亥,辰星犯岁星。

辛未,太白犯垒壁阵。

三年正月壬辰,太阴犯轩辕御女。

甲午,太阴犯右执法。

丙申,太阴犯平道。

二月辛亥,荧惑犯月星。

庚申,荧惑犯天街,太阴犯轩辕少民。

壬戌,太阴犯左执法。

甲戌,太白犯月星。

三月甲申,太阴犯井。

庚寅,太阴犯氐。

丙申,太阴犯南斗。

丁未,太白犯井。

甲寅,太阴犯轩辕御女。

戊辰,太白昼见。

五月乙酉,太阴犯平道。

癸巳,荧惑犯舆鬼。

六月乙卯,太阴犯氐。

七月戊寅,太阴犯右执法。

己卯,太阴犯上相。

八月甲子,太白犯轩辕太民。

乙丑,太阴掩毕大星。

九月辛巳,太阴犯建星。

辛卯,太阴犯天廪。

十月甲辰朔,太白经天。

丙午,太白犯左执法。

癸丑,荧惑犯亢。

十一月甲戌朔,太白犯亢。

丁亥,太阴犯毕。

十二月甲辰朔,太阴犯罗堰。

庚申,太阴犯轩辕大星。

辛酉,太白犯填星。

丙寅,太白犯氐。

四年二月甲子,太阴犯填星。

三月丙戌,太阴犯太微上将。

四月甲寅,太阴犯亢,荧惑犯垒壁阵。

五月癸未,太阴犯氐。

乙未,太阴犯太微东垣上相。

六月庚戌,太阴犯氐。

七月癸巳,太阴掩毕。

丁酉,太阴犯鬼宿距星。

闰七月丙寅,太阴犯轩辕。

九月乙卯,太阴犯毕。

十月丙申,太白犯垒壁阵。

十一月甲寅,太阴犯舆鬼。

十二月庚辰,太白经天。

癸未,亦如之。

甲申,太阴犯太微西垣上将。

壬辰,太白经天。

仁宗皇庆元年正月癸丑,太阴犯太微东垣上相。

二月壬午,太阴犯亢。

三月丁酉朔,荧惑犯东井。

壬寅,太阴犯东井。

四月丙子,太白昼见。

壬午,荧惑犯舆鬼。

癸未,荧惑犯积尸气。

庚寅,太白经天。

六月己巳,太阴犯天关。

七月戊午,太阴犯东井。

八月戊辰,太白犯轩辕。

辛未,太阴犯填星。

壬午,辰星犯右执法。

乙酉,太白犯右执法。

丁亥,辰星犯左执法。

九月丁巳,太白犯亢。

十月丁亥,太阴犯平道。

戊子,太阴犯亢。

十一月己亥,太阴掩垒壁阵。

十二月甲申,荧惑、填星、辰星聚斗。

戊子,太阴犯荧惑。

二年正月戊申,太阴犯三公。

三月庚子,荧惑犯垒壁阵。

丁未,彗出东井。

七月己丑朔,岁星犯东井。

辛卯,太白昼见。

乙未、丙辰,皆如之。

丁巳,太白经天。

八月戊午朔,太白昼见。

壬戌,岁星犯东井。

壬午,太阴犯舆鬼。

延祐元年二月癸酉,荧惑犯东井。

三月壬辰,太阴掩荧惑。

闰闰月辛酉,太阴犯舆鬼。

丙寅,太阴犯太微东垣。

五月戊午,辰星犯舆鬼。

六月乙未,荧惑犯右执法。

十月庚戌,辰星犯东咸。

十二月甲午,太阴犯舆鬼。

癸卯,太阴犯房。

甲辰,太阴犯天江。

二年正月乙卯,岁星犯舆鬼。

己未,太白昼见。

癸亥,太阴犯轩辕。

丁卯,太阴犯进贤。

二月戊子,太白昼见。

癸巳,太白经天。

丙午,亦如之。

三月丙辰,太阴色赤如赭。

四月庚子,太阴犯垒壁阵。

五月辛酉,太阴犯天江。

庚午,太白昼见。

六月甲申,太白昼见。

是夜,太阴犯平道。

癸卯,太白犯东井。

丙午,辰星犯舆鬼。

九月己酉,太阴犯房。

辛酉,太白犯左执法。

十月丙子朔,客星见太微垣。

十一月丙午,客星变为彗,犯紫微垣,历轸至壁十五宿,明年二月庚寅乃灭。

三年九月癸丑,太白昼见。

丙寅,太白经天。

十月甲申,太白犯斗。

四年三月乙酉,太阴犯箕。

六月乙巳,太阴犯心。

八月丙申,荧惑犯舆鬼。

壬子,太阴犯昴。

九月庚午,太阴犯斗。

六年正月戊寅,太阴犯心。

二月己亥,太阴犯灵台。

三月己巳,太阴犯明堂。

癸酉,太阴犯日星。

甲戌,太阴犯心。

五月辛酉,太阴犯灵台。

丁卯,太阴犯房。

丙子,太阴犯垒壁阵。

六月己亥,岁星犯东咸。

七月壬戌,太阴犯心。

丙子,太白犯太微垣右执法。

八月乙酉,荧惑犯舆鬼。

闰八月丙辰,辰星犯太微垣右执法。

丁巳,太阴犯心。

癸亥,荧惑犯轩辕。

甲子,太阴犯垒壁阵。

乙亥,太白犯东咸。

十月癸亥,荧惑犯太微垣左执法。

乙丑,太阴犯昴。

戊辰,太阴犯东井。

庚午,太白昼见。

辛未,太阴犯轩辕。

辛卯,荧惑犯进贤。

庚子,太阴犯明堂。

十二月丙寅,太阴犯轩辕。

七年正月乙未,太阴犯明堂上星。

癸卯,太阴犯斗宿东星。

二月辛酉,太阴犯轩辕御女。

壬戌,太阴犯灵台。

丁卯,太阴犯日星。

庚午,太阴犯斗宿距星。

三月戊子,太阴犯酒旗上星,荧惑犯进贤。

庚寅,太阴犯明堂上星。

四月甲寅,太白犯填星。

壬戌,太阴犯房宿距星。

五月庚寅,太阴犯心宿东星。

癸巳,太阴犯狗宿东星。

丙申,太白犯毕宿距星。

六月庚申,太阴犯斗宿东星。

癸亥,太阴犯垒壁阵西二星。

丁卯,太白犯井宿东扇第三星。

辛未,太阴犯昴宿。

七月丁亥,太阴犯斗宿东三星。

戊戌,荧惑犯房宿上星。

己亥,太阴犯昴宿距星。

八月丙辰,太白犯灵台上星。

乙丑,荧惑犯天江。

丁卯,太白犯太微垣右执法。

壬申,太阴犯轩辕御女。

九月乙酉,太阴犯垒壁阵西二星。

丙戌,荧惑犯斗宿。

癸巳,太阴犯昴宿东星。

己亥,太白犯亢星。

十月庚戌,太阴犯荧惑于斗。

癸亥,太阴犯井宿。

十一月癸卯,荧惑犯垒壁阵。

乙卯,太阴掩昴宿。

戊午,太阴犯井宿东星。

庚申,太阴犯鬼宿。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乙未,太阴掩房宿距星。

甲辰,辰星犯外屏西第一星,辰星、太白、荧惑、填星聚于奎宿。

二月壬子,太白、荧惑、填星聚于奎宿。

辛酉,太白犯荧惑。

癸亥,太阴犯心宿大星,又犯心宿东星。

三月丁丑,太阴掩昴宿。

四月戊午,太阴犯心宿大星。

庚申,太阴犯斗宿东第三星。

五月戊寅,太白犯鬼宿积尸气,太阴犯轩辕右角。

庚辰,太阴犯明堂中星。

六月己未,太阴犯虚梁东第二星。

辛酉,太白经天。

七月癸巳,太阴犯昴宿。

八月丁未,太阴犯心宿前星。

己酉,太阴犯斗宿西第二星。

壬子,荧惑犯轩辕大星。

九月乙亥,荧惑犯灵台东北星。

壬午,荧惑犯太微西垣上将。

丁酉,荧惑犯太微垣右执法。

十月甲辰,太白经天。

戊申,荧惑犯太微垣左执法。

十一月辛未,荧惑犯进贤。

丙子,太阴犯虚梁东第一星。

戊寅,辰星犯房宿上星。

丙戌,太阴犯井宿东扇北第二星。

己丑,太阴犯酒旗西星,又犯轩辕右角。

辛卯,太阴犯明堂中星。

己亥,太白犯西咸南第一星。

十二月甲辰,荧惑犯亢宿南第一星。

庚戌,太阴犯昴宿东第一星。

辛酉,荧惑入氐宿。

二年正月丁丑,太阴犯昴宿距星。

庚辰,太白犯建星西第二星。

辛巳,太白犯建星西第三星。

辛卯,太阴犯心宿大星。

甲午,荧惑犯房宿上星。

丁酉,太白犯牛宿南第一星。

二月己亥朔,荧惑犯键闭星。

丙午,荧惑犯罚星南一星。

戊申,太阴犯井宿东扇北第二星。

庚戌,荧惑犯东咸北第二星。

辛亥,太阴犯酒旗西第一星及轩辕右角星。

壬子,太白犯垒壁阵西方第二星。

癸丑,太阴犯明堂中星。

己未,太阴犯天江南第一星。

壬戌,太白犯垒壁阵西方第二星。

癸丑,太阴犯明堂中星。

己未,太阴犯天江南第一星。

壬戌,太白犯垒壁阵第六星。

五月丙子,荧惑退犯东咸南第一星。

六月壬申,荧惑犯心宿距星。

七月己亥,荧惑犯天江南第一星。

戊午,太阴犯井宿钺星。

九月己未,太阴犯明堂中星。

十月庚辰,太阴犯井宿距星。

辛巳,太阴犯井宿东扇北第二星及第三星。

己丑,荧惑犯垒壁阵西第六星。

十一月甲辰,太白犯垒壁阵第一星。

乙巳,荧惑犯垒壁阵西第八星。

戊申,太阴掩井宿东扇北第二星。

己未,太阴犯东咸南第一星。

庚申,太阴犯天江上第二星。

辛酉,荧惑犯岁星。

十二月乙丑,太白、岁星、荧惑聚于室,太白犯垒壁阵西第八星。

乙亥,太阴掩井宿距星。

戊寅,太白犯岁星。

己丑,荧惑犯外屏西第三星,太阴犯建星西第二星。

三年正月壬寅,太阴犯钺星,又犯井宿距星。

癸卯,太阴犯井宿东扇南第二星。

二月癸亥朔,荧惑、太白、填星聚于胃宿。

癸酉,太白犯昴宿。

辛巳,太阴犯东咸南第一星、第二星。

五月戊戌,太白经天。

癸卯,太阴犯房宿第二星。

庚戌,太白犯毕宿右股第三星。

六月癸未,填星犯毕宿距星。

九月辛卯,填星退犯毕。

十月己巳,太白犯亢。

丙子,太白犯氐。

十一月己丑朔,荧惑犯亢。

庚寅,太白犯钩钤。

乙未,太白犯东咸。

壬寅,荧惑犯氐。

十二月己巳,辰星犯垒壁阵。

辛未,荧惑犯房。

辛巳,荧惑犯东咸。

泰定帝泰定元年五月丙午,太白犯鬼宿。

丁未,太白又犯鬼宿积尸气。

十月丙寅,太白犯斗宿距星。

己巳,太白入斗宿魁,太阴犯填星。

庚午,太白犯斗。

壬午,荧惑犯垒壁阵。

十二月庚午,荧惑犯外屏。

乙亥,太白经天。

二年正月丙戌,辰星犯天鸡。

壬寅,太白犯建星。

二月庚寅,荧惑、岁星、填星聚于毕宿。

六月丙戌,填星犯井宿钺星。

丙午,填星犯井宿。

八月癸巳,岁星犯天樽。

十月壬辰,荧惑犯氐宿。

癸巳,填星退犯井宿。

十一月戊午,填星退犯井宿钺星。

十二月乙酉,荧惑犯天江,辰星犯建星。

甲午,太白犯垒壁阵。

三年正月辛酉,太白犯外屏。

三月丙午,填星犯井宿钺星。

戊辰,荧惑犯垒壁阵,填星犯井宿。

庚午,填星、太白、岁星聚于井。

四月戊戌,太白犯鬼宿。

壬寅,荧惑犯垒壁阵。

七月戊辰,太白经天,至于十二月。

九月壬戌,太白犯太微垣右执法。

十月辛巳,太白犯进贤。

四年正月己酉,太白犯牛宿。

三月丁卯,荧惑犯井宿。

九月壬子,太白犯房宿。

闰九月己巳,太白经天,至十二月。

十月乙巳,昼有流星。

戊午,辰星犯东咸。

十一月癸酉,太白犯垒壁阵,荧惑犯天江。

十二月己未,岁星退犯太微西垣上将。

致和元年二月壬戌,太白昼见。

五月庚辰,流星如缶大,光明烛地。

七月丙戌,太白犯轩辕大星。

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庚辰,太白犯亢宿。

二年正月甲子,太白犯垒壁阵。

二月己酉,荧惑犯井宿。

五月庚申,太白犯鬼宿积尸气。

六月丁未,太白昼见。

七月癸亥,太白经天。

十一月癸酉,太阴犯填星。

至顺元年七月庚午,岁星犯氐宿。

八月戊辰,太白犯氐宿。

九月己丑,荧惑犯鬼宿。

甲午,荧惑犯鬼宿。

十一月甲申,荧惑退犯鬼宿。

丙戌,太白犯垒壁阵。

二年二月壬子,太白昼见。

三月丙子朔,荧惑犯鬼宿。

己卯,荧惑犯鬼宿积尸气。

五月丁丑,荧惑犯轩辕左角。

甲午,太白犯毕宿。

庚子,太阴犯太白。

辛丑,太白经天。

六月丁未,太白昼见。

丁卯,太阴犯毕,太白犯井。

八月乙卯,太白犯轩辕大星。

庚申,太白犯轩辕左角。

九月丙子,太白犯填星。

十一月壬申朔,太白犯钩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一-译文

◎天文一

关于观测天象的理论由来已久,《易经》中说:“天象显现,预示着吉凶,圣人据此来模仿。”又说:“观察天文,以了解时令的变化。”自古以来,凡是有国家的君主,没有不重视这一点的。因此,尧命令羲和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舜在璇玑、王衡上观测,以调整七政(日月和五星),从此天文观测有了专门的仪器。然而,古代研究天文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周髀、宣夜和浑天。周髀和宣夜的方法早已失传,而浑天的学问到了秦朝也没有传承下来,直到汉代的洛下闳才重新掌握了这门技术,制作了浑仪来观测天象。此后,历代相继沿用,其成功与失败则取决于使用者的智慧和技巧,难以一概而论。

宋朝自靖康之乱后,天文仪器全部落入金国手中。元朝兴起,定都于燕京,最初沿用金国的旧仪器,但由于规环不协调,难以继续使用。于是,太史郭守敬发明了简仪、仰仪及其他仪表,这些仪器都非常精妙,见解卓越,甚至超越了古人的成就。他认为:古人用管窥天,宿度的余分大约为太半少,未能精确测量。于是他用两条线来推测,使得余分的细微之处都能被考察到。此外,当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观测点,东到高丽,西至滇池,南过朱崖,北达铁勒,这也是古人未曾做到的。自此之后的八十年间,司天官们遵循并使用这些仪器,从未出现差错。而关于日食、月食、五星凌犯、彗星飞流、晕珥虹霓、精昆云气等天文现象,与占卜相关的内容,都有详细的记录保存。

像司马迁写《天官书》,班固、范晔写《天文志》,他们对星辰的名称、分野、次舍、推步、候验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到了晋、隋两朝的《天文志》,实际上是唐代李淳风所撰,其中关于二十八宿的运行、日月五星的次舍、时日的灾祥、分野的吉凶等,都极为详尽,后来的作者难以超越。因此,欧阳修在《唐书·天文志》中,首先描述了天文仪器的构造,接着记录了日食、月食、五星凌犯及星变等异常现象;而凡是前史已经记载的内容,都略去不再重复。而近代史官在撰写宋《天文志》时,首先记载了各种仪器的篇章;在撰写金《天文志》时,则只记录了日月五星的变化。确实,玑衡的记载见于《尚书》,日星、风雨、霜雹、雷霆等灾异见于《春秋》,谨慎地记录下来,不仅是史官的责任,也是为了符合圣人的经典。因此,现在根据这些事例,编写元《天文志》。

简仪

简仪的结构,底座为方形,长一丈八尺,宽度为长度的三分之二。底座上宽六寸,下宽八寸,厚度与上宽相同。中间布置三根横輄和三根纵輄。南边两根,北边抵住南輄;北边一根,南边抵住中輄。底座四周设有水渠,深一寸,宽度增加五分。四角设有础石,突出底座内外各二寸。围绕础石设有水渠,深宽各一寸,与四周的水渠相通。又在卯酉位设置础石,宽度增加四维,长度增加宽度的三分之二,水渠也如此设置。北极云架柱两根,直径四寸,长一丈二尺八寸。下端为鳌云,固定在乾艮两角的础石上,左右向内倾斜,其倾斜角度与赤道对齐,贯穿上规。规环直径二尺四寸,宽一寸五分,厚度加倍。中间为距,相交成斜十字,宽度和厚度与规环相同。中心为孔,上宽五分,方一寸半,下宽二寸五分,方一寸,用于容纳北极枢轴。从云架柱斜向上,距离底座七尺二寸,为横輄。从輄心到孔心六尺八寸。又设有龙柱两根,固定在卯酉位础石的中间偏北,装饰有龙纹,下端为山形,向北倾斜,支撑北架。南极云架柱两根,固定在卯酉位础石的中间偏南,宽度、厚度和形状与北架相同。向坤巽两角倾斜,相交成十字,上端与百刻环的边缘齐平,位于辰巳、未申之间,南倾的角度与赤道对齐,各长一丈一尺五寸。从底座斜向上三尺八寸为横輄,用于支撑百刻环。下端又设有龙柱两根,固定在坤巽两角的础石上,向北倾斜,其形状与北柱相同。

四游变环,直径六尺,宽二寸,厚一寸,中间相隔一寸,连接在子午卯酉位。在子午位设有圆孔,用于容纳南北极枢轴。两面都刻有周天度分,从南极到北极,余分附在北极。距离南北枢孔两旁四寸,各设有直距,宽度和厚度与环相同。距中心各设有横关,东西与两距相连,宽度和厚度也相同。关中心相连,厚三寸,孔方八分,用于容纳窥衡枢轴。窥衡长五尺九寸四分,宽度和厚度与环相同,中间为圆孔,直径五分,用于容纳枢轴。衡两端为圭首,用于取中缩。距离圭首五分,各设有侧立横耳,高二寸二分,宽度与衡面相同,厚三分,中间为圆孔,直径六分。其中心,上下用一线分隔,用于测量度分。

百刻环,直径六尺四寸,面宽二寸,周围刻有十二时、百刻,每刻分为三十六分,厚二寸,上半部分宽三寸。又设有十字距,用于支撑赤道环。百刻环内设有四个圆轴,使赤道环旋转时不会卡滞。赤道环陷入南极架一寸,并用钉子固定。赤道环的直径、宽度和厚度与四游环相同,环面刻有列舍、周天度分。中间为十字距,宽三寸,中间空一寸,厚一寸。中心为孔,孔直径一寸,用于容纳南极枢轴。界衡两根,各长五尺九寸四分,宽三寸。衡首斜削五分,刻度分以对准环面。中间为孔,用于容纳赤道环和南极枢轴。衡两端,从长孔处到衡首底部,厚度加倍,确保两衡运转时紧贴环面,不会出现高低不平的情况,且易于测量度分。二极枢轴均为钢铁制成,长六寸,一半为本,一半为轴。本的分寸与上规距心相同,恰好能容纳轴直径一寸。北极轴中心为孔,孔底横穿,通两旁,中间穿出一线,弯曲其本,从横孔两旁穿出并固定。孔中线留三分,也固定,上下各穿一线,贯穿界衡两端,中心为孔,下通衡底,顺着衡中心为渠以容纳线,直入内界长孔中。至衡中腰,再为孔,从衡底穿出并固定。

定极环,宽半寸,厚度加倍,形状为穹窿状,中间直径六度,每度约一寸。极星距离不动处三度,仅能容纳一周的转动。中间为斜十字距,宽度和厚度与环相同,连接在上规上。环距中心为孔,直径五厘。下至北极轴心六寸五分,又设有铜板,连接在南极云架的十字上,方二寸,厚五分。北面削其中心,留一厘作为厚度,中间为圆孔,直径一分,孔心下至南极轴心也六寸五分。又设有两个环:其一为阴纬环,面上刻有方位,以底座纵横輄北十字为中心,平放。其一为立运环,面上刻有度分,安装在北极云架柱下,位于卧环中心,上

横輄属于架子,下端抵住趺輄的十字部分,上下各安装枢轴,使其可以旋转。

中间是直距,中心有一个孔,用来安装窥衡,使其可以俯仰,用来观测日月星辰升起的地平高度。

右边的四游环可以东西运转,南北高低,凡是七政、列舍、中外官的极距都可以测量。

赤道环旋转,与列舍的距星相对应,转动界衡使两线相对,凡是日月五星、中外官的入宿度都可以测量。

百刻环转动界衡使两线与太阳相对,下面直指时刻,就是白天的刻度,夜晚则用星星来确定。

与旧仪器相比,测量日月五星的出没,没有阳经阴纬云柱的干扰。

浑象的制作,圆形如弹丸,直径六尺,纵横各画有周天的度数。

赤道居中,距离两极各为周天的四分之一。

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各为二十四度弱。

月亮的白道出入不固定,用竹篾均分天度,检验黄道的交点,随时调整。

先用简仪测量入宿的极距,按在上面,校验出入黄赤二道的远近疏密,一目了然,再参考算数作为标准。

浑象放在方匮上,南北极出入匮面各为四十度太强,半隐半现,机运轮牙隐藏在匮中。

仰仪

仰仪的制作,用铜制成,形状像釜,放在砖台上。

内部画有周天的度数,边缘排列十二辰位,是用来俯视观测天象的。

其《铭》辞说:“不可体形,莫天大也。无竞维人,仰釜载也。六尺为深,广自倍也。兼深广倍,晙釜兑也。环凿为沼,准以溉也。辨方正位,曰子卦也。衡缩度中,平斜再也。斜起南极,平釜镦也。小大必周,入地画也。始周浸断,浸极外也。极入地深,四十太也。北九十一,赤道齘也。列刻五十,六时配也。衡竿加卦,巽坤内也。以负缩竿,子午对也。首旋玑板,曌纳芥也。上下悬直,与镦会也。视日透光,何度在也。絜谷朝宾,夕饯昧也。寒暑发敛,验进退也。薄蚀起自,鉴生杀也。以避赫曦,夺目害也。南北之偏,亦可概也。极浅十五,林邑界也。黄道夏高,人所载也。夏永冬短,犹少差也。深五十奇,铁勒塞也。黄道浸平,冬昼晦也。夏则不没,永短最也。安浑宣夜,昕穹盖也。六天之书,言殊话也。一仪一揆,孰善悖也。以指为告,无烦喙也。暗资以明,疑者沛也。智者是之,胶者怪也。古今巧历,不亿辈也。非让不为,思不逮也。将窥天朕,造化爱也。其有俊明,昭圣代也。泰山砺乎,河如带也。黄金不磨,悠久赖也。鬼神禁诃,勿铭坏也。”

大明殿灯漏

灯漏的制作,高一丈七尺,架子用金制成。

曲梁的中间设有云珠,左边是太阳,右边是月亮。

云珠下面还悬挂着一颗珠子。

梁的两端装饰有龙首,张着嘴转动眼睛,可以观察水平的变化。

中梁上有两条戏珠龙,随着珠子俯仰,可以观察水位的平衡。

这些都不是徒有其表的装饰。

灯球用金宝制成,内部分为四层,上层环绕着四神,旋转对应日月参辰的位置,每天左转一周。

其次是龙虎鸟龟的形象,各居其位,按照时刻跳跃,铙鸣以应于内。

再下面是百刻环,上面排列着十二神,各执时牌,到时间时,四门通报。

还有一个人站在门内,常常用手指着刻数。

下面四角,钟鼓钲铙各有一人,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初正都是如此。

其机关隐藏在柜中,用水来驱动。

正方案

正方案,四尺见方,厚一寸。

四周离边五分为水渠。

先确定中心,画一个十字,外抵水渠。

离中心一寸,画一个圆规,从外寸规之,共十九规。

外规内三分,画为重规,遍布周天度。

中间是一个圆,直径二寸,高度也相同。

中心洞底植臬,高一尺五寸,南至则减五寸,北至则加倍。

凡是要正四方,将案放在平地上,注水于渠,看水平,然后植臬于中。

自臬影西入外规,即用墨影标记,稍移则标记,每规都如此,直到东出外规为止。

凡出入一规的交点,都用线度量,折半以为中,即所标记与臬相当,且其影最短,则南北正矣。

再遍阅每规的标记,以审定南北。

南北既正,则东西从而正。

然而二至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少,即外规出入之影以为东西,允得其正。

当二分前后,日轨东西行,南北差多,朝夕有不同者,外规出入之影或未可凭,必取近内规影为定,仍校以累日则愈真。

又测用之法,先测定所在北极出地度,即自案地平以上度,如其数下对南极入地度,以墨斜经中心界之,又横截中心斜界为十字,即天腹赤道斜势也。

乃以案侧立,悬绳取正。

凡置仪象,皆以此为准。

圭表

圭表用石头制成,长一百二十八尺,宽四尺五寸,厚一尺四寸,座高二尺六寸。

南北两端为池,圆径一尺五寸,深二寸,自表北一尺,与表梁中心上下相直。

外一百二十尺,中心宽四寸,两旁各一寸,画为尺寸分,以达北端。

两旁相距一寸为水渠,深宽各一寸,与南北两池相通以取平。

表长五十尺,宽二尺四寸,厚减宽之半,植于圭的南端圭石座中,入地及座中一丈四尺,上高三十六尺。

其端两旁为二龙,半身附表上擎横梁,自梁心至表颠四尺,下属圭面,共为四十尺。

梁长六尺,径三寸,上为水渠以取平。

两端及中腰各为横窍,径二分,横贯以铁,长五寸,系线合于中,悬锤取正,且防倾垫。

按表短则分寸短促,尺寸之下所谓分秒太半少之数,未易分别;表长则分寸稍长,所不便者景虚而淡,难得实影。

前人欲就虚景之中考求真实,或设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为规,皆取端日光,下彻表面。

今以铜为表,高三十六尺,端挟以二龙,举一横梁,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为八尺之表五。

圭表刻为尺寸,旧一寸,今申而为五,厘毫差易分别。

景符

景符的制作,用铜叶,宽二寸,长加宽的二倍,中间穿一孔,像针尖一样。

以方跂为底座,一端设为机轴,使其可以开合,支撑一端,使其斜倚,北高南下,往来迁就于

在虚梁的中间,有一个小孔透进日光,只有米粒大小,隐约可以看到横梁在其中。

旧的方法是用一根表杆测量日影,得到的是太阳上边缘的影子。现在用横梁来测量,实际上得到的是中间的影子,不允许有丝毫的误差。

至元十六年己卯年夏至的日影,四月十九日乙未日的影子长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厘五毫。

至元十六年己卯年冬至的日影,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日的影子长七丈六尺七寸四分。

窥几

窥几的制作,长六尺,宽二尺,高度是宽度的两倍。下面是底座,宽三寸,厚二寸,上面是台面,宽四寸,厚度与底座相同。用木板做面,厚度达到一寸,四角是脚,用斜木支撑,力求方正。台面中间开一个明孔,长四尺,宽二寸。靠近孔的两旁一寸处画上刻度,内部三寸刻上细分,下面与圭面相对应。几面到梁心的距离是二十六尺,以此为基准。窥限各长二尺四寸,宽二寸,脊厚五分,两刃斜削,使其与几面相吻合,固定在限的两端,厚度和宽度各保留二寸,嵌入几的底座。等到星月正中时,从几的下面仰望,观察表梁的南北方向作为标记,折取分寸中的数值,用作直影。又在远方同日窥测取影数,以推算星月的高低。

西域仪象

世祖至元四年,紥马鲁丁制造了西域仪象:

咱秃哈剌吉,汉语称为混天仪。它的制作是用铜制成,平设一个单环,刻上周天的度数,画上十二辰位,以对应地面。侧立双环并结在平环的子午线上,一半埋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也刻上周天的度数,参差相交,结在侧双环上,离地平三十六度作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以象征天运为日行的轨道。内第三、第四环,都结在第二环上,又离南北极二十四度,也可以运转。所有可以运转的三环,各对缀铜方钉,都有孔以代替衡箫的仰窥。

咱秃朔八台,汉语称为测验周天星曜的器具。外面是圆形墙,东面开门,中间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面设有机轴,悬挂铜尺,长五尺五寸,再加上窥测的箫二,长度与之相同,下面放置横尺,刻度数在上面,以对应挂尺。下面本开图的远近,可以左右转动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起而遍测。

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语称为春秋分晷影堂。有两间屋子,脊上开东西横缝,以斜通日晷。中间有台,随着晷影南高北下,上面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对应地上的半天,斜倚锐角的铜尺,长六尺,宽一寸六分,上面结在半环的中间,下面加在半环的上面,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的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

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语称为冬夏至晷影堂。有五间屋子,屋下有坎,深二丈二尺,脊上开南北一缝,以直通日晷。随着缝立壁,附壁悬挂铜尺,长一丈六寸。壁上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也可以往来规运,直望漏屋的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苦来亦撒麻,汉语称为浑天图。它的制作是用铜做成丸,斜刻日道交环的度数在它的腹部,刻二十八宿的形状在上面。外面平置铜单环,刻上周天的度数,列在十二辰位以对应地。而侧立单环二,一个结在平环的子午线上,用铜钉象征南北极,一个结在平环的卯酉线上,都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的。

苦来亦阿儿子,汉语称为地理志。它的制作是用木做成圆球,七分为水,颜色为绿色,三分为土地,颜色为白色。画上江河湖海,脉络贯串在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算幅圆的广袤、道里的远近。

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语称为昼夜时刻的器具。它的制作是用铜做成圆镜可以挂,面上刻十二辰位、昼夜时刻,上面加铜条缀在其中,可以圆转。铜条两端,各屈其首为二孔以对望,白天则看日影,夜晚则窥星辰,以定时刻,以测吉凶。背面嵌镜片,三面刻其图共七,以辨东西南北日影长短的不同、星辰向背的有异,故各异其图,以画天地之变。

四海测验

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日影在表南,长一尺一寸六分,昼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

衡岳,北极出地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无影,昼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

岳台,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晷影长一尺四寸八分,昼六十刻,夜四十刻。

和林,北极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晷影长三尺二寸四分,昼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

铁勒,北极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晷影长五尺一分,昼七十刻,夜三十刻。

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影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

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夏至晷影长一丈二尺三寸六分,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

上都,北极出地四十三度少。

北京,北极出地四十二度强。

益都,北极出地三十七度少。

登州,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高丽,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西京,北极出地四十度少。

太原,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安西府,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半强。

兴元,北极出地三十三度半强。

成都,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强。

西凉州,北极出地四十度强。

东平,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太。

大名,北极出地三十六度。

南京,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强。

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

扬州,北极出地三十三度。

鄂州,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

吉州,北极出地二十六度半。

雷州,北极出地二十度太。

琼州,北极出地一十九度太。

日薄食晕珥及日变

世祖中统二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三年十一月辛丑,日有背气,重晕三珥。

至元二年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四年五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五年十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七年三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八年八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九年八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十二年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十四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十九年六月己丑朔,日有食之。

七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二十四年七月癸丑,日晕连环,白虹贯之。

十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二十六年三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二十七年八月辛未朔,日

有日食发生。二十九年正月初一甲午日,发生了日食。有物体逐渐侵入太阳中,未能完全遮蔽,太阳像金环一样,左右有光晕,上方有抱气。三十一年六月初一庚辰日,发生了日食。

成宗大德三年八月初一己酉日,发生了日食。四年二月初一丁未日,发生了日食。六年六月初一癸亥日,发生了日食。七年闰五月初一戊午日,发生了日食。八年五月初一壬子日,发生了日食。

武宗至大三年正月初一丁亥日,白虹贯穿太阳。八月初一甲寅日,白虹贯穿太阳。四年正月初一壬辰日,太阳红得像赭石。

仁宗皇庆元年六月初一乙丑日,发生了日食。延祐元年三月初一己亥日,白晕横贯天空,连环贯穿太阳。二年四月初一戊寅日,发生了日食。五月初一甲戌日,太阳红得像赭石。乙亥日,也是如此。九月初一甲寅日,太阳红得像赭石。戊午日,也是如此。三年五月初一戊申日,太阳红得像赭石。五年二月初一癸巳日,发生了日食。六年二月初一丁亥日,发生了日食。七年正月初一辛巳日,发生了日食。三月初一乙未日,太阳有晕,像连环一样。

英宗至治元年三月初一己丑日,交晕像连环贯穿太阳。六月初一癸卯日,发生了日食。二年十一月初一甲午日,发生了日食。

泰定帝泰定四年二月初一辛卯日,白虹贯穿太阳。九月初一丙申日,发生了日食。

文宗天历二年七月初一丙辰日,发生了日食。至顺元年九月初一癸巳日,白虹贯穿太阳。二年正月初一己酉日,白虹贯穿太阳。八月初一甲辰日,发生了日食。十一月初一壬申日,发生了日食。三年五月初一丁酉日,白虹与太阳同时出现,长度贯穿天空。

顺帝元统元年三月初一癸巳日,太阳红得像赭石。闰三月初一丙申日、癸丑日、甲寅日,都是如此。二年四月初一戊午日,发生了日食。至元元年十二月初一戊午日,太阳红得像赭石。闰十二月初一丁亥日、戊子日、己丑日,都是如此。二年二月初一壬辰日,太阳红得像赭石。乙未日、丙申日,也是如此。三月初一庚申日、壬戌日、癸亥日,四月初一丁丑日,都是如此。八月初一甲戌日,发生了日食。十二月初一甲戌日,太阳红得像赭石。三年正月初一丁巳日,太阳有交晕,左右光晕上有白虹贯穿。二月初一壬申日,发生了日食。八月初一癸未日,太阳有交晕,左右光晕上有白虹贯穿。十月初一癸酉日,太阳红得像赭石。四年闰八月初一戊戌日,太阳红得像赭石。己亥日、壬寅日,也是如此。

九月初一庚寅日,都是如此。五年正月初一丙寅日,太阳有交晕,左右光晕上有白虹贯穿。二月初一辛亥日,太阳红得像赭石。三月初一庚申日、辛酉日,四月初一丁未日,都是如此。至正元年三月初一壬申日,太阳红得像赭石。三年四月初一丙申日,发生了日食。四年九月初一丁亥日,发生了日食。十年十一月初一壬子日,发生了日食。十三年九月初一乙丑日,发生了日食。十四年三月初一癸亥日,发生了日食。十五年二月初一丙子日,太阳红得像赭石。十七年七月初一己丑日,太阳有交晕,连环贯穿。十八年六月初一戊辰日,发生了日食。十二月初一乙丑日,发生了日食。二十一年四月初一辛巳日,发生了日食。二十五年三月初一壬戌日,太阳有晕,内红外青,白虹像连环贯穿。二十六年二月初一丁卯日,太阳有晕,左光晕上有背气一道。七月初一辛巳日,发生了日食。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癸卯日,发生了日食。

月亮和五星的凌犯及星变上

宪宗六年六月,太白星白天出现。

世祖中统元年五月初一乙未日,荧惑星进入南斗,停留了五十多天。

二年二月初一丁酉日,月亮遮掩昴星。六月初一戊戌日,月亮侵犯角星。八月初一丙午日,太白星侵犯岁星。十一月初一庚午日,月亮侵犯昴星。十二月初一辛卯日,荧惑星侵犯房星。壬寅日,荧惑星侵犯钩钤星。

三年十一月初一乙酉日,太白星侵犯钩钤星。

至元元年二月初一丁卯日,月亮侵犯南斗星。四月初一辛亥日,月亮侵犯轩辕御女星。五月初一丙戌日,月亮侵犯房星。己亥日,月亮侵犯昴星。七月初一甲戌日,彗星出现在舆鬼,黄昏时出现在西北,贯穿上台,扫过紫微、文昌及北斗,早晨出现在东北,共四十多天。十二月初一甲子日,月亮侵犯房星。

二年六月初一丙子日,月亮侵犯心宿大星。

四年八月初一庚申日,填星侵犯天樽距星。壬午日,太白星侵犯轩辕大星。甲子日,岁星侵犯轩辕大星。

十一月初一乙巳日,填星侵犯天樽距星。

五年正月初一甲午日,月亮侵犯井星。二月初一戊子日,月亮侵犯天关星。己丑日,月亮侵犯井星。

六年十月初一庚子日,月亮侵犯辰星。

七年正月初一己酉日,月亮侵犯毕星。九月初一丁巳日,月亮侵犯井星。十月初一庚午日,太白星侵犯右执法星。十一月初一壬寅日,荧惑星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

八年正月初一辛未日,月亮侵犯毕星。三月初一丁亥日,荧惑星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九月初一丙子日,月亮侵犯毕星。

九年五月初一乙酉日,太白星侵犯毕距星。九月初一戊寅日,月亮侵犯御女星。十月初一戊戌日,荧惑星侵犯填星。十一月初一丁卯日,月亮侵犯毕星。

十年三月初一癸酉日,客星青白如粉絮,从毕星升起,经过五车北,再从文昌贯穿斗杓,经过梗河,到左摄提,共二十一天。

十一年二月初一甲寅日,月亮侵犯井宿。十月初一壬戌日,岁星侵犯垒壁阵。

十二年七月初一癸酉日,太白星侵犯井星。辛卯日,月亮侵犯毕星。九月初一己巳日,太白星侵犯少民星。己卯日,太白星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十月初一癸丑日,月亮侵犯毕星。十一月初一丙戌日,月亮侵犯轩辕大星。十二月初一戊戌日,填星侵犯亢星。戊申日,月亮侵犯毕星。

十三年九月初一辛亥日,太白星侵犯南斗星。甲寅日,太白星进入南斗星。十一月初一乙卯日,月亮侵犯填星。十二月初一辛酉日,荧惑星遮掩钩钤星。

十四年二月初一癸亥日,彗星出现在东北,长四尺多。

十五年二月初一丁丑日,荧惑星侵犯天街星。三月初一丁亥日,月亮侵犯太白星。戊子日,月亮侵犯荧惑星。闰十一月初一辛亥日,太白星、荧惑星、填星聚集在房星。

十六年四月初一癸卯日,填星侵犯键闭星。七月初一丙寅日,填星侵犯键闭星。八月初一庚辰日,月亮侵犯房宿距星。庚子日,岁星侵犯轩辕大星。十月初一丙申日,月亮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十一月初一癸丑日,月亮侵犯荧惑星。

十七年四月初一庚子日,岁星侵犯轩辕大星。七月初一戊申日,月亮遮掩房宿距星。己酉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八月初一丙子日,月亮侵犯心宿东星。九月初一甲子日,月亮侵犯右执法星并侵犯岁星。

十八年七月初一癸卯日,月亮侵犯房宿距星。闰八月初一癸巳日,荧惑星侵犯司怪南第二星。庚戌日,月亮侵犯昴星。九月初一甲申日,月亮侵犯轩辕大星。十一月初一甲戌日,月亮侵犯五车次南星。丁丑日,月亮侵犯鬼星。丁亥日,月亮遮掩心星。十二月初一丙午日,月亮侵犯轩辕大星。

二十年正月初一己巳日

月亮侵犯了轩辕星座的御女星。

庚辰日,月亮进入南斗星座,侵犯了距星。

二月庚寅日,月亮遮掩了昴星。

庚子日,金星侵犯了昴星。

壬寅日,金星再次侵犯昴星。

乙巳日,月亮侵犯了心宿。

三月己未日,木星侵犯了键闭星。

庚申日,月亮侵犯了井宿。

壬戌日,月亮侵犯了鬼宿。

己巳日,木星侵犯了房宿。

癸酉日,木星遮掩了房宿。

四月己亥日,月亮侵犯了房宿。

壬寅日,月亮侵犯了南斗星座。

五月丙寅日,月亮遮掩了心宿。

七月丙辰日,金星侵犯了井宿。

癸亥日,月亮侵犯了南斗星座。

乙丑日,金星再次侵犯井宿。

庚午日,火星侵犯了司怪星。

八月丙午日,金星侵犯了轩辕星座。

丁未日,木星侵犯了钩钤星。

九月壬子日,金星侵犯了轩辕星座的少女星。

戊午日,月亮侵犯了斗宿。

己巳日,金星侵犯了右执法星。

壬申日,月亮遮掩了井宿。

癸酉日,火星侵犯了鬼宿。

甲戌日,月亮侵犯了鬼宿,火星侵犯了积尸气,金星侵犯了左执法星。

十月丙申日,月亮侵犯了昴星。

十一月戊寅日,金星和木星相互侵犯。

十二月甲辰日,月亮遮掩了火星。

二十一年闰五月戊寅日,土星侵犯了斗宿。

七月甲申日,金星侵犯了火星。

九月癸巳日,金星侵犯了南斗星座的第四星。

乙未日,月亮侵犯了井宿。

十月己酉日,月亮侵犯了轸宿。

十一月丙戌日,月亮侵犯了昴星。

己丑日,月亮遮掩了舆鬼星。

庚子日,月亮侵犯了心宿。

二十二年二月辛亥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

癸丑日,月亮侵犯了鬼宿。

壬戌日,月亮侵犯了心宿。

八月癸丑日,月亮进入东井宿。

十二月己亥日,木星侵犯了土星。

二十三年正月壬午日,月亮侵犯了轩辕星座的太民星。

乙酉日,月亮侵犯了氐宿。

二月丙午日,月亮侵犯了井宿。

三月己巳日,月亮侵犯了娄宿。

五月己巳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西垣的上将星。

庚辰日,木星侵犯了垒壁阵星。

乙酉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的右执法星。

六月丙申日,金星侵犯了御女星。

八月乙卯日,金星侵犯了轩辕星座的右角星。

九月甲申日,月亮侵犯了天关星。

十月甲午日,金星侵犯了右执法星。

戊戌日,月亮侵犯了建星。

辛亥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

甲寅日,金星侵犯了进贤星。

十一月戊辰日,金星侵犯了亢宿。

己卯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

辛巳日,木星侵犯了垒壁阵星。

十二月戊戌日,金星侵犯了东咸星。

丁未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

丁巳日,月亮侵犯了氐宿。

二十四年正月甲戌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

乙酉日,月亮侵犯了房宿。

二月庚子日,月亮侵犯了天关星。

辛丑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

闰二月癸亥日,月亮侵犯了辰星。

甲申日,月亮侵犯了牵牛星。

三月丙申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

四月癸酉日,月亮侵犯了氐宿。

甲戌日,月亮侵犯了房宿。

七月戊戌日,月亮侵犯了南斗星座。

辛丑日,月亮侵犯了牵牛星。

壬寅日,火星侵犯了舆鬼星座的积尸气。

甲辰日,火星侵犯了舆鬼星座。

壬子日,月亮侵犯了司怪星。

八月癸亥日,金星侵犯了亢宿。

丙子日,土星向南侵犯了垒壁阵星。

己卯日,月亮侵犯了天关星。

辛巳日,月亮侵犯了东井宿。

甲申日,金星侵犯了房宿。

九月丁酉日,火星侵犯了长垣星。

庚子日,金星侵犯了天江星。

乙巳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辛亥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西垣的上将星。

壬子日,金星侵犯了南斗星座。

十月壬戌日,月亮侵犯了牵牛星座的大星。

乙酉日,火星侵犯了左执法星。

十一月壬辰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星,月亮晕染了金星和土星。

丙申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东垣的上将星。

庚子日,金星在白天出现。

丙辰日,火星侵犯了进贤星。

十二月丙寅日,月亮侵犯了毕宿,金星在白天出现。

二十五年正月乙巳日,月亮侵犯了角宿。

戊申日,月亮侵犯了房宿。

三月丁亥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东垣的上相星。

戊子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己亥日,月亮遮掩了角宿。

四月戊午日,月亮侵犯了井宿。

五月戊申日,金星侵犯了毕宿。

六月甲戌日,金星侵犯了井宿。

丁丑日,月亮侵犯了木星。

七月己亥日,火星侵犯了氐宿。

庚子日,金星侵犯了鬼宿。

乙巳日,月亮遮掩了毕宿。

八月丙辰日,火星侵犯了房宿。

己未日,金星侵犯了轩辕星座的大星。

九月癸未日,火星侵犯了天江星。

庚子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癸卯日,火星侵犯了南斗星座。

十二月辛酉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甲子日,月亮侵犯了井宿。

甲戌日,月亮侵犯了亢宿,火星侵犯了垒壁阵星。

二十六年正月辛丑日,月亮侵犯了氐宿。

三月甲午日,月亮侵犯了亢宿。

五月壬辰日,金星侵犯了鬼宿。

七月戊子日,金星在天空中持续出现了四十五天。

辛卯日,月亮侵犯了牛宿。

乙未日,月亮侵犯了木星。

八月辛未日,木星在白天出现。

九月戊寅日,木星侵犯了井宿。

乙未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丙申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西垣的上将星。

十月癸丑日,月亮侵犯了牛宿的距星。

甲寅日,火星侵犯了右执法星。

闰十月丁亥日,水星侵犯了房宿。

己丑日,月亮侵犯了毕宿,火星侵犯了进贤星,月亮侵犯了井宿。

十一月丁巳日,火星侵犯了亢宿。

戊辰日,月亮侵犯了亢宿。

二十七年正月庚戌日,金星侵犯了牛宿。

癸丑日,月亮侵犯了井宿。

丁卯日,火星侵犯了房宿。

壬申日,火星侵犯了键闭星。

二月戊寅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庚寅日,月亮侵犯了亢宿。

三月壬子日,火星侵犯了钩钤星。

四月丙子日,月亮侵犯了井宿。

壬辰日,火星在氐宿停留了十多天。

五月乙丑日,月亮侵犯了土星。

六月己丑日,火星侵犯了房宿。

七月辛酉日,火星侵犯了天江星。

九月癸卯日,木星侵犯了鬼宿。

十月辛巳日,金星侵犯了斗宿。

十一月戊申日,月亮遮掩了土星。

辛酉日,月亮遮掩了左执法星。

十二月辛卯日,月亮侵犯了亢宿。

二十八年正月壬寅日,金星、火星、土星聚集在奎宿。

二月癸未日,月亮侵犯了左执法星。

甲申日,金星侵犯了昴星。

三月丁未日,月亮侵犯了御女星。

己酉日,月亮侵犯了右执法星。

庚戌日,月亮侵犯了太微垣东垣的上相星。

乙卯日,金星侵犯了五车星。

四月乙未日,木星侵犯了舆鬼星座的积尸气。

五月壬寅日,月亮侵犯了少民星。

甲寅日,月亮侵犯了牛宿。

六月辛卯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七月己亥日,金星侵犯了井宿。

八月丙寅日,金星侵犯了舆鬼星座。

丙子日,月亮侵犯了牵牛星。

癸未日,木星侵犯了轩辕星座的大星。

戊子日,金星侵犯了轩辕星座的大星,并且侵犯了木星。

癸巳日,月亮遮掩了火星。

九月丙辰日,火星侵犯了左执法星。

戊午日,金星侵犯了火星。

辛酉日,木星侵犯了少民星。

十月丙戌日,月亮侵犯了轩辕星座的大星和御女星。

己丑日,月亮侵犯了太微垣东垣的上相星。

十一月甲辰日,金星侵犯了房宿。

丙午日,火星侵犯了亢宿。

丁未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庚申日,火星侵犯了氐宿。

十二月庚辰日,月亮侵犯了御女星。

癸未日,月亮侵犯了东垣的上相星。

己丑日,火星侵犯了房宿。

庚寅日,火星侵犯了钩钤星。

二十九年正月戊申日,月亮侵犯了木星和轩辕星座的左角星。

二月己巳日,月亮侵犯了毕宿。

四月丙子日,月亮侵犯了氐宿。

六月己丑日,金星侵犯了木星。

闰六月戊申日,火星侵犯了狗国星。

七月辛未日,月亮侵犯了牛宿。

八月丁酉日,水星侵犯了右执法星。

己亥日,金星侵犯了房宿。

乙巳日,木星侵犯了右执法星。

九月壬戌日,火星侵犯了垒壁阵星。

辛巳日,金星侵犯了南斗星座。

十月乙巳日,月亮

月亮侵犯井宿。

丁未日,月亮侵犯鬼宿。

乙卯日,月亮侵犯氐宿。

十一月壬戌日,月亮侵犯垒壁阵。

己卯日,月亮侵犯太微垣东垣的上将星。

十二月庚子日,月亮侵犯井宿。

甲辰日,月亮侵犯太微垣西垣的上将星。

三十年正月丙寅日,月亮侵犯毕宿。

丁丑日,月亮侵犯氐宿。

庚辰日,木星侵犯左执法星。

二月壬辰日,月亮侵犯毕宿。

乙巳日,火星侵犯天街星。

庚戌日,月亮侵犯牛宿。

癸丑日,金星侵犯垒壁阵。

三月辛未日,月亮侵犯氐宿。

四月癸丑日,金星侵犯土星。

六月己丑日,木星侵犯左执法星。

丙申日,月亮侵犯斗宿。

七月甲子日,月亮侵犯建星。

辛巳日,月亮侵犯鬼宿。

八月甲午日,水星侵犯太微垣西垣的上将星。

甲辰日,月亮侵犯毕宿。

戊申日,月亮侵犯鬼宿。

九月丁卯日,月亮侵犯毕宿。

十月庚寅日,彗星进入紫微垣,抵达斗魁,光芒约一尺长,持续一个月才消失。

丙申日,火星侵犯亢宿。

己亥日,月亮侵犯天关星。

辛丑日,月亮侵犯井宿。

十一月乙丑日,月亮侵犯毕宿。

丁卯日,月亮侵犯井宿。

庚午日,月亮侵犯鬼宿。

丙子日,火星侵犯钩钤星。

戊寅日,木星侵犯亢宿。

十二月乙未日,月亮侵犯井宿。

三十一年四月戊申日,金星白天出现,又侵犯鬼宿。

五月庚戌日,金星侵犯舆鬼宿。

六月丙午日,月亮侵犯井宿。

八月庚辰日,金星白天出现。

戊戌日,月亮侵犯毕宿,金星侵犯轩辕星。

九月丁巳日,金星经过天空。

丙寅日,月亮遮掩土星。

辛未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乙亥日,金星侵犯右执法星,月亮侵犯平道星。

十月壬午日,金星侵犯左执法星。

癸巳日,月亮遮掩土星。

乙未日,月亮侵犯井宿。

十一月己酉日,月亮侵犯亢宿。

庚申日,月亮侵犯毕宿。

癸酉日,金星侵犯房宿。

十二月癸未日,木星侵犯房宿。

丁亥日,木星侵犯钩钤星。

壬辰日,月亮侵犯鬼宿。

庚子日,月亮侵犯房宿,又侵犯木星。

成宗元贞元年正月乙卯日,月亮侵犯土星,又侵犯毕宿。

癸酉日,木星侵犯东咸星。

二月癸未日,火星侵犯月亮。

壬辰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癸卯日,月亮侵犯木星。

三月庚戌日,月亮侵犯土星。

壬戌日,月亮侵犯房宿。

四月庚寅日,月亮侵犯东咸星。

闰四月癸丑日,木星侵犯房宿。

甲寅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乙卯日,月亮侵犯亢宿。

丁巳日,月亮遮掩房宿。

五月丁亥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七月丁丑日,月亮侵犯亢宿。

甲申日,木星侵犯房宿。

八月乙酉日,月亮侵犯牛宿。

壬子日,月亮侵犯垒壁阵。

九月甲午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戊戌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十月辛酉日,水星侵犯房宿。

壬戌日,水星侵犯键闭星。

戊辰日,金星白天出现,月亮侵犯房宿。

十一月甲戌日,金星经过天空并侵犯垒壁阵。

乙酉日,月亮侵犯井宿。

丁亥日,月亮侵犯鬼宿。

十二月丙辰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甲子日,月亮侵犯天江星。

二年正月壬午日,月亮侵犯舆鬼宿。

丙戌日,金星白天出现。

丁亥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庚寅日,月亮侵犯钩钤星。

二月丁未日,月亮侵犯井宿。

三月乙酉日,月亮侵犯钩钤星。

五月丁丑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六月乙巳日,金星侵犯天关星。

丁巳日,金星侵犯土星。

癸亥日,月亮侵犯井宿。

七月壬午日,土星侵犯井宿,金星侵犯舆鬼宿。

八月庚子日,月亮侵犯亢宿,金星侵犯轩辕星。

癸卯日,月亮侵犯天江星。

乙卯日,月亮侵犯天街星,金星侵犯上将星。

九月戊辰日,金星侵犯左执法星。

壬申日,月亮遮掩南斗星。

丁丑日,月亮侵犯垒壁阵。

己丑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十一月丁丑日,月亮侵犯月星,又侵犯天街星。

庚辰日,月亮侵犯井宿。

丁亥日,月亮侵犯上相星。

戊子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壬辰日,月亮侵犯天江星。

十二月丁未日,月亮侵犯井宿。

乙卯日,月亮侵犯进贤星。

大德元年三月戊辰日,火星侵犯井宿。

癸酉日,月亮遮掩轩辕大星。

五月癸酉日,金星侵犯鬼宿的积尸气。

乙亥日,月亮侵犯房宿。

六月乙未日,金星白天出现。

七月庚午日,月亮侵犯房宿。

八月丁巳日,妖星出现在奎宿。

九月辛酉日,妖星再次侵犯奎宿。

十月戊午日,金星经过天空。

十一月戊子日,金星经过天空。

十二月甲辰日,金星经过天空,又侵犯东咸星。

丙午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甲寅日,月亮侵犯心宿。

闰十二月癸酉日,金星侵犯建星。

丙子日,金星侵犯建星。

二年二月辛酉日,木星、火星、金星聚集在危宿,火星侵犯木星。

辛未日,月亮侵犯左执法星。

丙子日,月亮侵犯心宿。

五月戊戌日,月亮侵犯心宿。

六月壬戌日,月亮侵犯角宿。

七月癸巳日,月亮侵犯心宿。

八月壬戌日,月亮侵犯箕宿。

九月辛丑日,月亮侵犯五车南星。

癸卯日,月亮侵犯五诸侯星。

己酉日,月亮侵犯左执法星。

十月壬戌日,金星侵犯牵牛星。

戊寅日,月亮侵犯角宿的距星。

十一月己亥日,月亮侵犯舆鬼宿。

辛丑日,水星侵犯牵牛星。

壬寅日,月亮侵犯右执法星。

十二月戊午日,金星经过天空。

己未日,土星侵犯舆鬼宿。

乙丑日,金星侵犯木星,月亮侵犯火星。

庚午日,土星进入舆鬼宿,月亮侵犯上将星。

甲戌日,彗星出现在子孙星下。

己卯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三年正月丙戌日,月亮侵犯金星。

丁酉日,月亮侵犯西垣的上将星。

戊戌日,月亮侵犯右执法星。

乙巳日,金星经过天空。

三月乙巳日,火星侵犯五诸侯星。

戊戌日,火星侵犯舆鬼宿。

四月己未日,月亮侵犯上将星。

丙寅日,土星侵犯舆鬼宿,月亮侵犯心宿。

五月丙申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己亥日,金星侵犯毕宿。

六月庚申日,月亮遮掩房宿。

丁卯日,火星侵犯右执法星。

壬申日,木星白天出现。

七月己卯日,金星侵犯井宿。

丁未日,月亮侵犯舆鬼宿。

八月丁巳日,月亮侵犯箕宿。

戊辰日,金星侵犯轩辕大星。

己巳日,月亮侵犯五车星。

九月壬辰日,流星呈红色,尾巴长一尺多,光芒照亮地面,从河鼓星升起,消失在牵牛星西边,声音如雷。

乙未日,月亮侵犯昴宿的距星。

丁酉日,金星侵犯左执法星。

十月丙子日,月亮侵犯房宿。

十一月乙酉日,金星侵犯房宿。

四年二月戊午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五月甲午日,月亮侵犯垒壁阵。

辛丑日,金星侵犯舆鬼宿,月亮侵犯昴宿。

六月丁巳日,金星侵犯土星。

七月辛卯日,火星侵犯井宿。

八月癸丑日,月亮侵犯井宿。

甲子日,水星侵犯灵台上星。

闰八月庚辰日,火星侵犯舆鬼宿。

九月戊午日,金星侵犯斗宿。

壬戌日,月亮侵犯舆鬼宿。

甲子日,金星侵犯斗宿。

十二月庚寅日,火星侵犯轩辕星。

癸巳日,月亮侵犯房宿的距星。

五年正月己酉日,月亮侵犯五车星。

壬子日,月亮侵犯舆鬼宿的积尸气。

辛酉日,月亮侵犯心宿。

二月己卯日,月亮侵犯舆鬼宿。

三月戊申日,月亮侵犯御女星。

丁卯日,火星侵犯土星。

己巳日,火星与土星相合。

四月壬申日,月亮侵犯东井宿。

五月癸丑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乙卯日,火星侵犯右执法星。

丁卯日,金星侵犯井宿。

六月甲申日,木星侵犯司怪星。

己酉日,金星侵犯舆鬼星,木星侵犯井宿。

甲午日,金星侵犯舆鬼星。

七月丙午日,木星侵犯井宿。

辛亥日,月亮侵犯垒壁阵星。

庚申日,水星侵犯金星。

八月壬辰日,月亮侵犯轩辕御女星。

乙未日,土星侵犯太微上将星。

九月乙丑日,从八月庚辰日开始,彗星出现在井宿二十四度四十分,像南河大星一样,颜色白色,长五尺,直指西北,后来经过文昌斗魁星,向南扫过太阳,又扫过北斗、天机、紫微垣、三公、贯索星,彗星长一丈多,到达天市垣巴蜀的东边、梁楚的南边、宋星上,长度超过一尺,总共四十六天后消失。

十月癸未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辛卯日,夜晚有流星,大小如杯子,颜色红色,尾巴长一丈多,光芒照亮地面,从北方升起,靠近东方缓缓移动,分成两颗星,前面大后面小,相隔一尺多,消失在危宿。

十一月己亥日,木星侵犯东井星。

戊申日,月亮侵犯昴星。

十二月甲戌日,木星侵犯司怪星。

辛卯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六年正月壬戌日,土星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

二月庚午日,月亮侵犯昴星。

三月壬寅日,月亮侵犯舆鬼星。

癸卯日,木星侵犯井宿。

甲寅日,月亮侵犯钩钤星。

四月乙丑日初一,金星侵犯东井星。

戊寅日,月亮侵犯心宿。

庚寅日,金星侵犯舆鬼星。

六月癸亥日初一,土星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

乙亥日,月亮侵犯斗宿。

七月癸巳日初一,火星、土星、水星聚集在井宿。

庚子日,月亮侵犯心宿。

戊午日,月亮侵犯火星。

八月乙丑日,火星侵犯木星。

己巳日,火星侵犯舆鬼星。

辛巳日,月亮侵犯昴星。

壬午日,金星侵犯轩辕星。

九月丙午日,火星侵犯轩辕星。

癸丑日,月亮侵犯舆鬼星。

丁巳日,金星侵犯右执法星。

十月壬午日,火星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

十一月辛卯日,土星侵犯左执法星。

乙未日,水星侵犯房宿。

癸卯日,月亮侵犯昴星。

己酉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十二月庚申日初一,火星侵犯土星。

乙丑日,木星侵犯舆鬼星。

乙亥日,月亮侵犯舆鬼星。

庚辰日,火星侵犯太微东垣上相星。

癸未日,月亮侵犯房宿。

七年正月戊戌日,月亮侵犯昴星。

甲辰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二月戊寅日,月亮侵犯心宿。

四月癸亥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丙寅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乙亥日,木星侵犯舆鬼星,月亮侵犯南斗星。

甲申日,火星侵犯太微垣右执法星。

丁亥日,木星侵犯舆鬼星。

五月壬辰日,水星侵犯东井星。

闰五月戊辰日,月亮侵犯心宿。

七月戊寅日,木星侵犯轩辕星。

己卯日,月亮侵犯井宿。

乙酉日,火星侵犯房宿。

八月癸巳日,金星侵犯氐宿。

甲午日,火星侵犯东咸星,月亮侵犯牵牛星。

乙巳日,木星侵犯轩辕星。

辛亥日,火星侵犯天江星。

九月丙寅日,金星白天出现。

辛未日,火星侵犯南斗星。

甲戌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乙亥日,金星侵犯南斗星。

壬午日,水星侵犯氐宿。

十月丁亥日,金星经过天空。

辛丑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十一月己未日,金星经过天空。

丙寅日,土星侵犯进贤星。

戊辰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己卯日,月亮侵犯东咸星。

十二月丙戌日,金星经过天空。

夜晚,火星侵犯垒壁阵星。

丙申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辛丑日,月亮侵犯明堂星。

丁未日,月亮侵犯天江星。

八年三月乙丑日,从去年十二月庚戌日开始,彗星出现,大约一尺长,指向东南,颜色白色,测量在室宿十一度,逐渐长到一尺多,又指向西北,扫过腾蛇星,进入紫微垣,到这时消失,总共七十四天。

九年正月丁巳日,月亮侵犯天关星。

甲子日,月亮侵犯明堂星。

己巳日,月亮侵犯东咸星。

三月甲寅日,火星侵犯氐宿。

戊午日,木星侵犯左执法星。

四月庚辰日,月亮侵犯井宿。

壬辰日,金星侵犯井宿。

五月癸亥日,木星遮掩左执法星。

七月丙午日,火星侵犯氐宿。

甲寅日,金星经过天空。

丁卯日,火星侵犯房宿。

八月辛巳日,月亮侵犯东咸星。

乙未日,火星侵犯天江星。

九月丁巳日,火星侵犯斗宿。

十月丙戌日,金星经过天空。

十一月庚戌日,木星、金星、土星聚集在亢宿。

癸丑日,木星侵犯亢宿。

丙寅日,木星白天出现。

壬申日,金星经过天空。

十二月丙子日,金星侵犯西咸星。

庚寅日,火星侵犯垒壁阵星。

己亥日,水星侵犯建星。

十年正月丁巳日,金星侵犯建星。

闰正月癸酉日,金星侵犯牵牛星。

己丑日,金星侵犯垒壁阵星。

二月戊午日,月亮侵犯氐宿。

三月戊寅日,木星侵犯亢宿。

四月辛酉日,土星侵犯亢宿。

六月癸丑日,月亮侵犯罗堰上星。

己未日,木星侵犯亢宿。

七月庚辰日,月亮侵犯牵牛星。

八月壬寅日,木星侵犯氐宿,火星侵犯太微垣上将星。

九月己巳日,火星侵犯太微垣右执法星。

壬午日,火星侵犯太微垣左执法星。

十月甲辰日,金星侵犯斗宿。

辛亥日,月亮侵犯毕宿。

甲寅日,月亮侵犯井宿。

十一月辛未日,木星侵犯房宿。

壬申日,月亮侵犯虚宿。

甲戌日,火星侵犯亢宿。

戊子日,火星侵犯氐宿。

辛卯日,月亮侵犯火星。

十二月壬寅日,金星白天出现。

乙巳日,木星侵犯东咸星。

戊午日,月亮侵犯氐宿。

十一年六月丙午日,月亮侵犯南斗杓星。

七月己巳日,月亮侵犯亢宿。

壬午日,火星侵犯南斗星。

九月癸酉日,金星侵犯右执法星。

己卯日,金星侵犯左执法星。

十月乙巳日,金星侵犯亢宿。

己酉日,火星侵犯垒壁阵星。

甲寅日,月亮侵犯明堂星。

己未日,月亮侵犯金星。

十一月丁卯日,金星侵犯房宿。

丙子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乙酉日,月亮侵犯亢宿。

辛卯日,水星侵犯木星。

十二月丁巳日,土星侵犯键闭星。

武宗至大元年正月辛未日,月亮侵犯井宿。

甲申日,月亮侵犯土星。

二月丁未日,月亮侵犯亢宿。

甲寅日,月亮侵犯牛距星。

三月乙丑日,月亮侵犯井宿。

五月癸未日,金星侵犯舆鬼星。

七月庚申日,流星从勾陈星升起,向南到达大角星旁边,尾巴痕迹大约三尺,化为白气,聚集在七公星,向南移动,圆形如车轮,稍微有锐角,经过贯索星后消失。

壬申日,金星侵犯左执法星。

八月壬子日,月亮侵犯轩辕太民星。

九月壬申日,土星侵犯房宿。

丙子日,月亮侵犯井宿。

癸未日,月亮侵犯火星。

十月辛丑日,金星侵犯南斗星。

十一月庚申日,金星白天出现。

癸亥日,火星侵犯亢宿。

己巳日,月亮遮掩毕宿。

甲戌日,火星侵犯氐宿。

乙亥日,水星侵犯土星。

闰十一月壬寅日,火星侵犯房宿。

丁未日,月亮侵犯亢宿。

十二月甲子日,月亮侵犯毕宿。

丙子日,月亮侵犯氐宿。

戊寅日,金星遮掩建星。

二年二月己巳日,月亮侵犯亢宿。

辛未日,月亮侵犯氐宿。

庚辰日,月亮侵犯金星。

三月戊戌日,月亮侵犯氐宿。

己亥日,火星侵犯木星。

丙午日,火星侵犯垒壁阵星。

五月辛卯日,月亮侵犯亢宿。

六月乙卯日,金星侵犯井宿。

癸酉日,水星侵犯鬼宿。

乙亥日,月亮遮掩毕宿。

八月乙亥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丁丑日,月亮侵犯右执法星。

九月丙午日,月亮侵犯进贤星。

十月壬申日,月亮侵犯左执法星。

十一月己亥日,月亮侵犯右执法星。

庚子日,月亮侵犯上相星。

辛丑日,火星侵犯外屏星。

十二月庚申日,月亮侵犯参宿。

癸亥日,水星侵犯木星。

辛未日,金星侵犯垒壁阵星。

三年正月壬辰日,月亮侵犯轩辕御女星。

甲午日,月亮侵犯右执法星。

丙申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二月辛亥日,火星侵犯月星。

庚申日,火星侵犯天街星,月亮侵犯轩辕少民星。

壬戌日,月亮侵犯左执法星。

甲戌日,金星侵犯月星。

三月甲申日,月亮侵犯井宿。

庚寅日,月亮侵犯氐宿。

丙申日,月亮侵犯南斗星。

丁未日,金星侵犯井宿。

甲寅日,月亮侵犯轩辕御女星。

戊辰日,金星白天出现。

五月乙酉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癸巳日,火星侵犯鬼宿。

六月乙卯日,月亮侵犯氐宿。

七月戊寅日,月亮侵犯右执法星。

己卯日,月亮侵犯上相星。

八月甲子日,金星侵犯轩辕太民星。

乙丑日,月亮遮掩毕大星。

九月辛巳日,月亮侵犯建星。

辛卯日,月亮侵犯天廪星。

十月甲辰朔日,金星经过天空。

丙午日,金星侵犯左执法星。

癸丑日,火星侵犯亢宿。

十一月甲戌朔日,金星侵犯亢宿。

丁亥日,月亮侵犯毕宿。

十二月甲辰朔日,月亮侵犯罗堰星。

庚申日,月亮侵犯轩辕大星。

辛酉日,金星侵犯土星。

丙寅日,金星侵犯氐宿。

四年二月甲子日,月亮侵犯土星。

三月丙戌日,月亮侵犯太微上将星。

四月甲寅日,月亮侵犯亢宿,火星侵犯垒壁阵星。

五月癸未日,月亮侵犯氐宿。

乙未日,月亮侵犯太微东垣上相星。

六月庚戌日,月亮侵犯氐宿。

七月癸巳日,月亮遮掩毕宿。

丁酉日,月亮侵犯鬼宿距星。

闰七月丙寅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九月乙卯日,月亮侵犯毕宿。

十月丙申日,金星侵犯垒壁阵星。

十一月甲寅日,月亮侵犯鬼宿。

十二月庚辰日,金星经过天空。

癸未日,同样如此。

甲申日,月亮侵犯太微西垣上将星。

壬辰日,金星经过天空。

仁宗皇庆元年正月癸丑日,月亮侵犯太微东垣上相星。

二月壬午日,月亮侵犯亢宿。

三月丁酉朔日,火星侵犯东井星。

壬寅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四月丙子日,金星白天出现。

壬午日,火星侵犯鬼宿。

癸未日,火星侵犯积尸气星。

庚寅日,金星经过天空。

六月己巳日,月亮侵犯天关星。

七月戊午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八月戊辰日,金星侵犯轩辕星。

辛未日,月亮侵犯土星。

壬午日,水星侵犯右执法星。

乙酉日,金星侵犯右执法星。

丁亥日,水星侵犯左执法星。

九月丁巳日,金星侵犯亢宿。

十月丁亥日,月亮侵犯平道星。

戊子日,月亮侵犯亢宿。

十一月己亥日,月亮遮掩垒壁阵星。

十二月甲申日,火星、土星、水星聚集在斗宿。

戊子日,月亮侵犯火星。

二年正月戊申日,月亮侵犯三公星。

三月庚子日,火星侵犯垒壁阵星。

丁未日,彗星出现在东井星。

七月己丑朔日,木星侵犯东井星。

辛卯日,金星白天出现。

乙未、丙辰日,同样如此。

丁巳日,金星经过天空。

八月戊午朔日,金星白天出现。

壬戌日,木星侵犯东井星。

壬午日,月亮侵犯鬼宿。

延祐元年二月癸酉日,火星侵犯东井星。

三月壬辰日,月亮遮掩火星。

闰闰月辛酉日,月亮侵犯鬼宿。

丙寅日,月亮侵犯太微东垣星。

五月戊午日,水星侵犯鬼宿。

六月乙未日,火星侵犯右执法星。

十月庚戌日,水星侵犯东咸星。

十二月甲午日,月亮侵犯鬼宿。

癸卯日,月亮侵犯房宿。

甲辰日,月亮侵犯天江星。

二年正月乙卯日,木星侵犯鬼宿。

己未日,金星白天出现。

癸亥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丁卯日,月亮侵犯进贤星。

二月戊子日,金星白天出现。

癸巳日,金星经过天空。

丙午日,同样如此。

三月丙辰日,月亮颜色赤红如赭石。

四月庚子日,月亮侵犯垒壁阵星。

五月辛酉日,月亮侵犯天江星。

庚午日,金星白天出现。

六月甲申日,金星白天出现。

当天夜里,月亮侵犯平道星。

癸卯日,金星侵犯东井星。

丙午日,水星侵犯鬼宿。

九月己酉日,月亮侵犯房宿。

辛酉日,金星侵犯左执法星。

十月丙子朔日,客星出现在太微垣。

十一月丙午日,客星变为彗星,侵犯紫微垣,经过轸宿至壁宿共十五宿,直到明年二月庚寅日才消失。

三年九月癸丑日,金星白天出现。

丙寅日,金星经过天空。

十月甲申日,金星侵犯斗宿。

四年三月乙酉日,月亮侵犯箕宿。

六月乙巳日,月亮侵犯心宿。

八月丙申日,火星侵犯鬼宿。

壬子日,月亮侵犯昴宿。

九月庚午日,月亮侵犯斗宿。

六年正月戊寅日,月亮侵犯心宿。

二月己亥日,月亮侵犯灵台星。

三月己巳日,月亮侵犯明堂星。

癸酉日,月亮侵犯日星。

甲戌日,月亮侵犯心宿。

五月辛酉日,月亮侵犯灵台星。

丁卯日,月亮侵犯房宿。

丙子日,月亮侵犯垒壁阵星。

六月己亥日,木星侵犯东咸星。

七月壬戌日,月亮侵犯心宿。

丙子日,金星侵犯太微垣右执法星。

八月乙酉日,火星侵犯鬼宿。

闰八月丙辰日,水星侵犯太微垣右执法星。

丁巳日,月亮侵犯心宿。

癸亥日,火星侵犯轩辕星。

甲子日,月亮侵犯垒壁阵星。

乙亥日,金星侵犯东咸星。

十月癸亥日,火星侵犯太微垣左执法星。

乙丑日,月亮侵犯昴宿。

戊辰日,月亮侵犯东井星。

庚午日,金星白天出现。

辛未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辛卯日,火星侵犯进贤星。

庚子日,月亮侵犯明堂星。

十二月丙寅日,月亮侵犯轩辕星。

七年正月乙未日,月亮侵犯明堂上星。

癸卯日,月亮侵犯斗宿东星。

二月辛酉日,月亮侵犯轩辕御女星。

壬戌日,月亮侵犯灵台星。

丁卯日,月亮侵犯日星。

庚午日,月亮侵犯斗宿距星。

三月戊子日,月亮侵犯酒旗上星,火星侵犯进贤星。

庚寅日,月亮侵犯明堂上星。

四月甲寅日,金星侵犯土星。

壬戌日,月亮侵犯房宿距星。

五月庚寅日,月亮侵犯心宿东星。

癸巳日,月亮侵犯狗宿东星。

丙申日,金星侵犯毕宿距星。

六月庚申日,月亮侵犯斗宿东星。

癸亥日,月亮侵犯垒壁阵西二星。

丁卯日,金星侵犯井宿东扇第三星。

辛未日,月亮侵犯昴宿。

七月丁亥日,月亮侵犯斗宿东三星。

戊戌日,火星侵犯房宿上星。

己亥日,月亮侵犯昴宿距星。

八月丙辰日,金星侵犯灵台上星。

乙丑日,火星侵犯天江星。

丁卯日,金星侵犯太微垣右执法星。

壬申日,月亮侵犯轩辕御女星。

九月乙酉日,月亮侵犯垒壁阵西二星。

丙戌日,火星侵犯斗宿。

癸巳日,月亮侵犯昴宿东星。

己亥日,金星侵犯亢星。

十月庚戌日,月亮在斗宿侵犯火星。

癸亥日,月亮侵犯井宿。

十一月癸卯日,火星侵犯垒壁阵星。

乙卯日,月亮遮掩昴宿。

戊午日,月亮侵犯了井宿的东星。

庚申日,月亮侵犯了鬼宿。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乙未日,月亮遮掩了房宿的距星。

甲辰日,水星侵犯了外屏的西第一星,水星、金星、火星、土星聚集在奎宿。

二月壬子日,金星、火星、土星聚集在奎宿。

辛酉日,金星侵犯了火星。

癸亥日,月亮侵犯了心宿的大星,又侵犯了心宿的东星。

三月丁丑日,月亮遮掩了昴宿。

四月戊午日,月亮侵犯了心宿的大星。

庚申日,月亮侵犯了斗宿的东第三星。

五月戊寅日,金星侵犯了鬼宿的积尸气,月亮侵犯了轩辕的右角。

庚辰日,月亮侵犯了明堂的中星。

六月己未日,月亮侵犯了虚梁的东第二星。

辛酉日,金星经过天空。

七月癸巳日,月亮侵犯了昴宿。

八月丁未日,月亮侵犯了心宿的前星。

己酉日,月亮侵犯了斗宿的西第二星。

壬子日,火星侵犯了轩辕的大星。

九月乙亥日,火星侵犯了灵台的东北星。

壬午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的西垣上将。

丁酉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的右执法。

十月甲辰日,金星经过天空。

戊申日,火星侵犯了太微垣的左执法。

十一月辛未日,火星侵犯了进贤。

丙子日,月亮侵犯了虚梁的东第一星。

戊寅日,水星侵犯了房宿的上星。

丙戌日,月亮侵犯了井宿的东扇北第二星。

己丑日,月亮侵犯了酒旗的西星,又侵犯了轩辕的右角。

辛卯日,月亮侵犯了明堂的中星。

己亥日,金星侵犯了西咸的南第一星。

十二月甲辰日,火星侵犯了亢宿的南第一星。

庚戌日,月亮侵犯了昴宿的东第一星。

辛酉日,火星进入了氐宿。

二年正月丁丑日,月亮侵犯了昴宿的距星。

庚辰日,金星侵犯了建星的西第二星。

辛巳日,金星侵犯了建星的西第三星。

辛卯日,月亮侵犯了心宿的大星。

甲午日,火星侵犯了房宿的上星。

丁酉日,金星侵犯了牛宿的南第一星。

二月己亥日,火星侵犯了键闭星。

丙午日,火星侵犯了罚星的南一星。

戊申日,月亮侵犯了井宿的东扇北第二星。

庚戌日,火星侵犯了东咸的北第二星。

辛亥日,月亮侵犯了酒旗的西第一星及轩辕的右角星。

壬子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的西方第二星。

癸丑日,月亮侵犯了明堂的中星。

己未日,月亮侵犯了天江的南第一星。

壬戌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的西方第二星。

癸丑日,月亮侵犯了明堂的中星。

己未日,月亮侵犯了天江的南第一星。

壬戌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的第六星。

五月丙子日,火星退行侵犯了东咸的南第一星。

六月壬申日,火星侵犯了心宿的距星。

七月己亥日,火星侵犯了天江的南第一星。

戊午日,月亮侵犯了井宿的钺星。

九月己未日,月亮侵犯了明堂的中星。

十月庚辰日,月亮侵犯了井宿的距星。

辛巳日,月亮侵犯了井宿的东扇北第二星及第三星。

己丑日,火星侵犯了垒壁阵的西第六星。

十一月甲辰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的第一星。

乙巳日,火星侵犯了垒壁阵的西第八星。

戊申日,月亮遮掩了井宿的东扇北第二星。

己未日,月亮侵犯了东咸的南第一星。

庚申日,月亮侵犯了天江的上第二星。

辛酉日,火星侵犯了木星。

十二月乙丑日,金星、木星、火星聚集在室宿,金星侵犯了垒壁阵的西第八星。

乙亥日,月亮遮掩了井宿的距星。

戊寅日,金星侵犯了木星。

己丑日,火星侵犯了外屏的西第三星,月亮侵犯了建星的西第二星。

三年正月壬寅日,月亮侵犯了钺星,又侵犯了井宿的距星。

癸卯日,月亮侵犯了井宿的东扇南第二星。

二月癸亥日,火星、金星、土星聚集在胃宿。

癸酉日,金星侵犯了昴宿。

辛巳日,月亮侵犯了东咸的南第一星、第二星。

五月戊戌日,金星经过天空。

癸卯日,月亮侵犯了房宿的第二星。

庚戌日,金星侵犯了毕宿的右股第三星。

六月癸未日,土星侵犯了毕宿的距星。

九月辛卯日,土星退行侵犯了毕宿。

十月己巳日,金星侵犯了亢宿。

丙子日,金星侵犯了氐宿。

十一月己丑日,火星侵犯了亢宿。

庚寅日,金星侵犯了钩钤。

乙未日,金星侵犯了东咸。

壬寅日,火星侵犯了氐宿。

十二月己巳日,水星侵犯了垒壁阵。

辛未日,火星侵犯了房宿。

辛巳日,火星侵犯了东咸。

泰定帝泰定元年五月丙午日,金星侵犯了鬼宿。

丁未日,金星又侵犯了鬼宿的积尸气。

十月丙寅日,金星侵犯了斗宿的距星。

己巳日,金星进入了斗宿的魁星,月亮侵犯了土星。

庚午日,金星侵犯了斗宿。

壬午日,火星侵犯了垒壁阵。

十二月庚午日,火星侵犯了外屏。

乙亥日,金星经过天空。

二年正月丙戌日,水星侵犯了天鸡。

壬寅日,金星侵犯了建星。

二月庚寅日,火星、木星、土星聚集在毕宿。

六月丙戌日,土星侵犯了井宿的钺星。

丙午日,土星侵犯了井宿。

八月癸巳日,木星侵犯了天樽。

十月壬辰日,火星侵犯了氐宿。

癸巳日,土星退行侵犯了井宿。

十一月戊午日,土星退行侵犯了井宿的钺星。

十二月乙酉日,火星侵犯了天江,水星侵犯了建星。

甲午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

三年正月辛酉日,金星侵犯了外屏。

三月丙午日,土星侵犯了井宿的钺星。

戊辰日,火星侵犯了垒壁阵,土星侵犯了井宿。

庚午日,土星、金星、木星聚集在井宿。

四月戊戌日,金星侵犯了鬼宿。

壬寅日,火星侵犯了垒壁阵。

七月戊辰日,金星经过天空,直到十二月。

九月壬戌日,金星侵犯了太微垣的右执法。

十月辛巳日,金星侵犯了进贤。

四年正月己酉日,金星侵犯了牛宿。

三月丁卯日,火星侵犯了井宿。

九月壬子日,金星侵犯了房宿。

闰九月己巳日,金星经过天空,直到十二月。

十月乙巳日,白天有流星。

戊午日,水星侵犯了东咸。

十一月癸酉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火星侵犯了天江。

十二月己未日,木星退行侵犯了太微垣的西垣上将。

致和元年二月壬戌日,金星白天出现。

五月庚辰日,流星像缶一样大,光明照亮了地面。

七月丙戌日,金星侵犯了轩辕的大星。

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庚辰日,金星侵犯了亢宿。

二年正月甲子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

二月己酉日,火星侵犯了井宿。

五月庚申日,金星侵犯了鬼宿的积尸气。

六月丁未日,金星白天出现。

七月癸亥日,金星经过天空。

十一月癸酉日,月亮侵犯了土星。

至顺元年七月庚午日,木星侵犯了氐宿。

八月戊辰日,金星侵犯了氐宿。

九月己丑日,火星侵犯了鬼宿。

甲午日,火星侵犯了鬼宿。

十一月甲申日,火星退行侵犯了鬼宿。

丙戌日,金星侵犯了垒壁阵。

二年二月壬子日,金星白天出现。

三月丙子日,火星侵犯了鬼宿。

己卯日,火星侵犯了鬼宿的积尸气。

五月丁丑日,火星侵犯了轩辕的左角。

甲午日,金星侵犯了毕宿。

庚子日,月亮侵犯了金星。

辛丑日,金星经过天空。

六月丁未日,金星白天出现。

丁卯日,月亮侵犯了毕宿,金星侵犯了井宿。

八月乙卯日,金星侵犯了轩辕的大星。

庚申日,金星侵犯了轩辕的左角。

九月丙子日,金星侵犯了土星。

十一月壬申日,金星侵犯了钩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一-注解

司天:古代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官职,主要负责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

周髀: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方法,主要使用立杆测影的方法来观测太阳的运行。

宣夜:古代的一种天文理论,主张天体运行于虚空之中,没有固定的轨道。

浑天:古代的一种天文理论,认为天如鸡子,地如蛋黄,天体围绕地球运行。

浑仪:古代用于观测天文的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简仪:古代天文仪器,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仰仪:古代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体的高度和方位。

璇玑:古代用于观测天文的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王衡:古代用于观测天文的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七政:古代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政。

洛下闳:汉代天文学家,首次将浑天仪引入中国,并改进了浑天仪的设计。

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了简仪、仰仪等天文仪器,并主持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其中《天官书》详细记载了古代的天文知识。

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其中《天文志》详细记载了汉代的天文知识。

范晔:南朝宋史学家,著有《后汉书》,其中《天文志》详细记载了汉代的天文知识。

李淳风:唐代著名天文学家,著有《晋书·天文志》和《隋书·天文志》,详细记载了晋、隋时期的天文知识。

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其中《天文志》详细记载了唐代的天文知识。

玑衡:古代用于观测天文的仪器,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天文现象的记录。

简仪之制:简仪的结构和制作方法,详细描述了简仪的各个部件及其功能。

四游变环:简仪中的一个部件,用于测量天体的运行轨迹。

百刻环:简仪中的一个部件,用于测量时间的刻度。

赤道环:简仪中的一个部件,用于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定极环:简仪中的一个部件,用于确定北极星的位置。

阴纬环:简仪中的一个部件,用于测量天体的纬度。

立运环:简仪中的一个部件,用于测量天体的运行轨迹。

浑象:古代天文仪器,用于模拟天体运行,形状如球体,上面绘有星宿、赤道、黄道等天文标记。

赤道:天球上的大圆,与地球赤道平行,是天文学中重要的参考线之一。

黄道: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与赤道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白道:月球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与黄道相交于升交点和降交点。

灯漏:古代计时仪器,结合了灯和漏的功能,用于测量时间。

正方案:古代天文仪器,用于确定方向和测量天体的位置。

圭表:古代天文仪器,用于测量日影长度以确定时间和节气。

景符:古代天文仪器,用于测量日影的长度和方向。

虚梁: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虚梁。

窥几:古代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具有特定的尺寸和结构,用于测量星月的位置和高度。

西域仪象:元代由紥马鲁丁制造的多种天文仪器,包括混天仪、测验周天星曜之器、春秋分晷影堂、冬夏至晷影堂、浑天图、地理志和昼夜时刻之器等。

四海测验:古代对全国不同地区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包括北极出地高度、夏至日影长度、昼夜时间等。

日薄食晕珥及日变:古代对日食、日晕、日珥等天文现象的记录,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天象异常,常与国家的吉凶祸福相联系。

白虹贯日:指天空中出现的白色光带穿过太阳,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国家将有重大变故。

日赤如赭:指太阳呈现红色,如同赭石的颜色,古代认为这是天象异常,可能预示着战争或灾难。

太阴:古代对月亮的称呼,常用于天文学记录中。

荧惑:古代对火星的称呼,因其亮度变化不定,古人认为其与战争、灾祸等有关。

太白:古代对金星的称呼,常用于天文学记录中。

填星:古代对土星的称呼,常用于天文学记录中。

彗星:古代天文学中指彗星,通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客星:古代对彗星或新星的称呼,因其突然出现且不常见而得名。

犯:天文术语,指行星运行到某一星座附近,古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

轩辕: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轩辕黄帝。

南斗: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斗宿,象征着北斗的南方部分。

昴: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象征着七姐妹星团。

心: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心宿,象征着心脏。

岁星:古代对木星的称呼,常用于天文学记录中。

井: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井宿,象征着水源。

鬼:二十八宿之一,代表鬼宿,与井宿相邻。

房: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房宿,象征着房屋。

司怪: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的一部分,象征怪异之事。

钩钤: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钩钤。

右执法: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的一部分,象征执法官员。

积尸气:古代星官名,代表天上的积尸气星。

左执法:太微垣中的一个星官,代表左执法官。

轸: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轸宿,象征着车轴。

氐: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氐宿,象征着根基。

娄: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西方的娄宿。

太微: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星区,代表皇帝的宫廷。

垒壁阵: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垒壁阵。

天关: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群,可能与关卡或门户有关。

建星: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建星。

进贤: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进贤。

亢: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亢宿,象征着龙的颈部。

东咸: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东咸。

牵牛:牵牛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牵牛星座。

长垣:古代星官名,代表天上的长垣星。

天江: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天江。

毕: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毕宿,象征着捕猎的网。

牛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北方玄武七宿,代表牛的形状。

狗国:古代星官名,代表天上的狗国星。

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奎宿,位于天球上的一个区域。

五车: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群,可能与五辆车有关。

少民:古代星官名,代表天上的少民星。

东垣上将:太微垣中的一个星官,代表东边的上将。

西垣上将:太微垣中的一个星官,代表西边的上将。

天街:星官名,属于太微垣,象征着天上的街道。

牛:二十八宿之一,代表牛宿,位于天球上的一个区域。

斗: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斗宿,象征着北斗。

辰星:古代对水星的称呼,常用于天文学记录中。

紫微垣:中国古代星官之一,象征着天帝的居所。

斗魁:斗魁星,属于北斗七星的一部分,象征北斗的斗柄。

平道: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群,可能与平坦的道路有关。

上将:太微垣中的一个星官,代表上将。

月星:古代天文学中指月亮。

上相:太微垣中的一个星官,代表上相。

妖星:古代天文学中指不常见的星体,通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危:二十八宿之一,代表危宿,位于天球上的一个区域。

角:二十八宿之一,代表角宿,位于天球上的一个区域。

箕: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箕宿,象征着簸箕。

五诸侯: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群,可能与五个诸侯有关。

角宿距星:角宿中的一个星官,代表角宿的距星。

子孙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群,可能与子孙后代有关。

河鼓: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群,可能与河鼓有关。

灵台: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灵台。

御女:古代星官名,属于轩辕星座的一部分,象征后宫妃嫔。

舆鬼: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鬼宿,象征着鬼神的居所。

太微上将: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的一部分,象征高级将领。

彗:彗星,古代称为“扫帚星”,象征不祥之兆。

文昌:文昌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文昌星座。

天机:天机星,属于紫微垣的一部分,象征机谋之事。

三公:星官名,属于太微垣,象征着三位重要的官员。

贯索:贯索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贯索星座。

天市垣:天市垣,古代天文学中的三垣之一,象征市场贸易。

巴蜀:古代地名,指今四川地区。

梁楚:古代地名,指今河南、湖北一带。

宋星:宋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宋星座。

流星:古代对流星现象的称呼,常用于天文学记录中。

危宿:危宿,二十八宿之一,代表危星座。

明堂: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明堂。

罗堰: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奎宿,象征着水坝。

虚:虚宿,二十八宿之一,代表虚星座。

牛距星:牛距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牛距星座。

勾陈:勾陈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勾陈星座。

大角:大角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大角星座。

七公:七公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七公星座。

贯索灭:贯索灭,指彗星经过贯索星座后消失。

太民:太民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代表太民星座。

键闭: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键闭。

执法:指太微垣中的星官,象征着法律的执行者。

壁: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壁宿,象征着墙壁。

酒旗: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酒旗。

狗: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狗宿,象征着猎犬。

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代表井的形状。

鬼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代表鬼的形象。

房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代表房屋的形状。

奎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代表奎的形状。

心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代表心脏的形状。

昴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代表昴星团的形状。

斗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北方玄武七宿,代表斗的形状。

太微垣:古代星官名,代表太微垣,是天上的一个重要区域。

西咸: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西咸。

亢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代表亢的形状。

氐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代表氐的形状。

罚星: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罚星。

胃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代表胃的形状。

毕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代表毕的形状。

天鸡: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天鸡。

天樽: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天樽。

太微西垣上将: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太微西垣上将。

太微垣右执法: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太微垣右执法。

太微垣左执法: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太微垣左执法。

外屏:古代星官名,属于太微垣,代表外屏。

三年:指某一特定年份的第三年,具体年份需结合上下文确定。

五月:农历五月,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个月份。

癸酉: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癸为天干的第十位,酉为地支的第十位,组合起来表示特定的日期。

东井:即二十八宿中的井宿,位于南方朱雀七宿之一,古人认为其与水源、水利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一-评注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天文观测的历史发展及其仪器的演变。从尧舜时期的羲和、璇玑、王衡,到汉代的洛下闳改进浑天仪,再到元代郭守敬发明简仪、仰仪等仪器,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文章首先引用了《易经》中的句子,强调了天文观测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古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天文观测,认为天象的变化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尧舜时期,羲和、璇玑、王衡等仪器的使用,标志着古代天文学的初步发展。

汉代洛下闳改进了浑天仪,使得天文观测更加精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天文观测方法逐渐失传,直到元代郭守敬的出现,才重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郭守敬发明的简仪、仰仪等仪器,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还通过大规模的观测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天文数据。

文章还提到了司马迁、班固、范晔等史学家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他们的著作《天官书》、《天文志》等,详细记载了古代的天文知识,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唐代李淳风撰写的《晋书·天文志》和《隋书·天文志》,更是将古代天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度。

最后,文章详细描述了简仪的结构和制作方法。简仪作为元代郭守敬发明的一种简化版的天文观测仪器,其设计精巧,功能齐全,能够精确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简仪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元代天文学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天文观测历史的回顾,展示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古代天文学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几种古代天文仪器的构造和功能,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和计时技术上的高度成就。这些仪器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浑象作为一种模拟天体运行的仪器,其设计精巧,能够准确反映天体的运动规律。赤道、黄道和白道的划分,显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动的深刻理解。简仪和仰仪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天体测量的精度。

灯漏作为一种计时仪器,结合了灯和漏的功能,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精美的装饰,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正方案和圭表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家对方向和时间的精确测量需求。这些仪器的使用,为古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景符作为一种测量日影的仪器,其设计巧妙,能够准确测量日影的长度和方向。这种仪器的使用,为古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天文仪器的构造和功能,还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和计时技术上的高度成就。这些仪器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通过对这些仪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文化成就。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元代的天文观测仪器和天文现象,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高度发展。通过对虚梁、窥几、西域仪象等仪器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天文学家对精确测量的追求和对天文现象的深入理解。

西域仪象的制造和使用,不仅体现了元代对天文学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紥马鲁丁作为西域人,将西域的天文知识和技术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天文学的内容。

四海测验部分,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地理和天文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些记录不仅为当时的天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也为后世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薄食晕珥及日变部分的记录,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记录。这些记录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具有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的天文现象和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成就,也反映了古代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态度。这些记录和仪器不仅是古代科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一系列天文现象,包括日食、白虹贯日、日赤如赭等,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常,常与国家的吉凶祸福相联系。通过对这些天文现象的详细记录,可以看出古人对天象的重视和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深刻理解。

日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常被认为预示着国家的动荡或君主的更替。文中多次提到日食现象,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白虹贯日则被视为更为严重的天象异常,预示着国家将有重大变故。日赤如赭则可能预示着战争或灾难,这些天象异常的出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文中还提到了一系列行星和彗星的现象,如太阴犯某星、荧惑入南斗、太白犯岁星等。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常,常与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农业的丰歉等相联系。通过对这些天文现象的详细记录,可以看出古人对天象的重视和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彗星和客星的现象,如彗星出舆鬼、客星青白如粉絮等。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常,常与国家的兴衰、变革等相联系。通过对这些天文现象的详细记录,可以看出古人对天象的重视和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天文现象的详细记录,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古人对天象的重视。这些天文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常,常与国家的吉凶祸福相联系,反映了古人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些天文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这段文本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象记录,详细描述了太阴(月亮)、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荧惑(火星)、填星(土星)等天体在不同时间与二十八宿中的各个星官相犯、相掩的现象。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的精确观察,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

在古代中国,天象被视为与人间事务密切相关,尤其是星象的变化常被解读为吉凶的预兆。例如,太阴犯轩辕、太白犯昴等记录,可能被视为对帝王或国家的不祥之兆。这种天象与人事的关联,反映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的语言简洁而精确,每一个星象记录都包含了时间、天体和星官的详细信息,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这些记录也为后世研究古代天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星象记录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提供了线索。例如,某些星象记录可能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或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象的信仰和崇拜。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古代天文学的珍贵记录,也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星象记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哲学思想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这段古文记录了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系列天文现象,特别是月亮与其他星体的接近或经过现象。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象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在古代,天象被认为与国家的命运和皇帝的统治息息相关,因此这些记录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文中提到的‘太阴犯’、‘太白犯’、‘荧惑犯’等术语,反映了古代天文学中对天体运动的精确描述。这些术语不仅用于记录天象,还被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吉凶。例如,‘太阴犯井’可能被视为不祥之兆,而‘太白经天’则可能被视为吉兆。这些天象记录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

此外,文中提到的‘紫微垣’、‘太微垣’等星区,代表了古代中国对天宫的想象。这些星区不仅是天文学上的划分,也是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象征。例如,‘太微垣’代表皇帝的宫廷,而‘紫微垣’则代表皇帝的居所。这些星区的划分和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崇拜和对皇权的神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天文学记录,也是古代中国文化、哲学和政治思想的体现。通过对这些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古代中国人试图理解宇宙的规律,并将其与人类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这种对天象的重视和解读,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文本是古代天文观测记录的典型例子,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精密观测和记录传统。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测不仅仅是为了科学目的,更多是出于对天象与人事之间关系的信仰。天象的变化被认为与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命运密切相关,因此天文观测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文本中频繁出现的‘犯’字,指的是天体之间的接近或相冲现象,古代认为这种现象预示着某种吉凶祸福。例如,‘太阴犯南斗’、‘荧惑犯右执法’等记录,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细致观察。这些记录不仅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

彗星的出现尤其引人注目,古代认为彗星是‘扫帚星’,象征着不祥之兆。文本中详细记录了彗星的运行轨迹、颜色、长度等特征,显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彗星的关注和记录之细致。彗星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国家动荡或君主失德的预兆,因此这些记录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此外,文本中还记录了流星的运行轨迹和颜色变化,如‘夜有流星,大如杯,色赤,尾长丈余’,这些描述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敬畏和神秘感。流星在古代被视为天神的使者,其出现往往被认为预示着某种重大事件的发生。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古代天文学的珍贵记录,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记录,古代中国人试图理解宇宙的秩序,并将其与人类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这种天文学与政治、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大特色。

这段文本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记录的典型例子,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行的细致观察和记录。文本中频繁出现的‘太阴犯’、‘荧惑犯’等术语,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相对位置变化的关注。这种记录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认为天象与人间事务密切相关。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天文记录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间的吉凶祸福,因此天文观测不仅是科学活动,也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太阴犯轩辕’、‘荧惑犯东井’等记录,可能被视为某种预兆,影响朝廷的决策和民间的行为。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些天文记录虽然以简洁的语言呈现,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轩辕’象征着黄帝,‘执法’象征着法律的执行者,‘进贤’象征着选拔贤能,这些星官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天文记录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历法和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记录的分析,现代学者可以了解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水平、历法的制定过程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此外,这些记录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天人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珍贵记录,也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它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

这段古文记录了从英宗至治元年到泰定帝泰定四年期间的天文现象,主要涉及太阴(月亮)、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填星(土星)等行星的运行轨迹及其与二十八宿、太微垣等星官的相互关系。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动的精确观测,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深厚传统和独特体系。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天文记录不仅仅是科学观测的结果,更是古代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间事务息息相关,因此这些天文现象的记录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社会事件相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例如,太白(金星)经天、荧惑(火星)犯某宿等现象,常被视为吉凶之兆,预示着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了复杂的天文现象,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超的观测技术。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行星的位置、与星官的关系等,展现了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达。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天文记录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星象学、占星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在天文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时,这些记录也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古代天文学的珍贵记录,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理解,展现了他们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一次天文现象,即火星(荧惑)运行到井宿附近,这在古代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人事,认为天象的变化与地上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天象的解读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重视和对天象的敬畏。古人认为天象是上天对人间事务的预示,因此对天象的观察和解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政治和军事决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用词精准,体现了古代汉语的凝练之美。通过短短的几个字,作者不仅传达了天文现象的具体内容,还暗示了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种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为我们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占星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类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认识和解读方式,进而探讨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宗教背景。此外,这类记载也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历史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总之,这段古文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敬畏和解读方式,也展示了古代汉语的凝练之美。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4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