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六-原文
即位,挺奏曰:“南师宜还扈乘舆,西师宜军便地。”从之。
以廉希宪及挺宣抚陕、蜀。
中统元年夏五月,至京兆。
哈剌不花者,征蜀时名将也,浑都海尝为之副,时驻六盘山,以兵应阿里不哥。
挺谓希宪曰:“为六盘,有三策。悉锐而东,直捣京兆,上策也;聚兵六盘,观衅而动,中策也;重装北归,以应和林,下策也。”
希宪曰:“彼将何从?”挺曰:“必出下策。”已而果然。
于是与希宪定议,令八春、汪良臣发兵御之,事具《希宪传》。
六盘之兵既北,而阿蓝答儿自和林引兵南来,与哈剌不花、浑都海遇于甘州。
哈剌不花以语不合,引其兵北去,阿蓝答儿遂与浑都海合军而南。
时诸王合丹率骑兵与八春、汪良臣兵合,乃分为三道以拒之。
既阵,大风吹沙,良臣令军士下马,以短兵突其左,绕出阵后,溃其右而出,八春直捣其前,合丹勒精骑邀其归路,大战于甘州东,杀阿蓝答儿、浑都海。
事闻,帝大悦,曰:“商孟卿,古之良将也。”
改宣抚司为行中书省,进希宪为右丞,挺为佥行省事。
二年,进参知政事。
宋将刘整以沪州降,系前降宋者数百人来归,军吏请诛以戒,挺尽奏而释之。
兴元判官费寅有罪惧诛,以借兵完城事讼挺与希宪于朝。
帝召挺便殿,问曰:“卿在关中、怀孟,两著治效,而毁言日至,岂同寅有沮卿者耶?抑位高而志怠耶?比年论王文统者甚众,卿独无一言。”
挺对曰:“臣素知文统之为人,尝与赵璧论之,想陛下犹能记也。臣在秦三年,多过,其或从权以应变者有之。若功成以归己,事败分咎于人,臣必不敢,请就戮。”
挺既出,帝顾驸马忽剌出、枢副合答等,数挺前后大计,凡十有七,因叹曰:“挺有功如是,犹自言有罪,若此,谁复为朕戮力耶!卿等识之。”
四年,赐金符,行四川行枢密院事。
至元元年,入拜参知政事。
建议史事,附修辽、金二史,宜令王鹗、李治、徐世隆、高鸣、胡祗遹、周砥等为之,甚合帝意。
二年,分省河东,俄召还。
三年,帝留意经学,挺与姚枢、窦默、王鹗、杨果纂《五经要语》凡二十八类以进。
六年,同佥枢密院事。
七年,迁佥书。
八年,升副使。
数军食,定军官品级,给军吏俸。
使四千人屯田,开恳三万亩,收其获以饷亲军。
汰不胜军者户三万户,一丁者亦汰去;丁多业寡,业多丁寡,财力相资,合出一军。
九年,封皇子忙阿剌为安西王,立王相府,以挺为王相。
十四年,诏王北征,王命挺曰:“关中事有不便者,可悉更张之。”
挺曰:“延安民兵数千,宜使李忽兰吉练习之,以备不虞。”
未几,秃鲁叛,以延安兵应敌,果获其力。
挺进十策于王,曰:睦亲邻,安人心,敬民时,备不虞,厚民生,一事权,清心源,谨自治,固本根,察下情。
王为置酒嘉纳。
王薨,王妃使挺请命于朝,以子阿难答嗣。
帝曰:“年少,祖宗之训未习,卿姑行王相府事。”
初,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与王相赵炳构隙。
或告炳不法,妃命囚之六盘狱以死。
朝廷疑擅杀之,执琮、叔云鞫问,伏辜,事具《赵炳传》。
初无一毫及挺。
惟王府女奚彻彻,以预二郭谋,临刑,望以求生,始有暧昧语连挺及其子谳。
帝怒,召挺,拘炳家,瓛下狱。
帝命赵氏子曰:“商孟卿,老书生,可与诸儒谳其罪。”
吏部尚书青阳梦炎以议勋奏曰:“臣宋儒,不知挺向来之功可补今之过否?”
帝不悦曰:“是同类相助之辞也。”
符宝郎董文忠奏曰:“梦炎不知挺何如人,臣以曩时推戴之功语之矣。”
帝良久曰:“其事果何如?”
对曰:“臣目未睹,耳固闻之,杀人之谋,挺不与也。”
帝默然。
十六年春,有旨:挺不可全以无罪释之,籍其家。
是冬,始释挺及谳。
二十年,复枢密副使,俄以疾免。
二十一年,赵氏子复讼父冤,挺又被系,百余日乃释。
二十五年,帝问中丞董文用曰:“商孟卿今年几何?“对曰:“八十。”
帝甚惜其老,而叹其康强。
是岁冬十有二月卒。
有诗千余篇,尤善隶书。
延祐初,赠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定。
子五人:琥、璘、瑭、瓛、琦。
琥字台符。
至元十四年,以姚枢、许衡荐,拜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建康戍卒有利汤氏财者,投戈于其家,诬为反具。
琥知其冤,罪诬者而释之。
华亭蟠龙寺僧思月谋叛被擒,其党纵火来劫,民大扰,琥亟诛其魁。
文法吏责琥擅诛,行台中丞张雄飞曰:“江南残毁之余,盗贼屡起,顾尚循常例,安用宪台为哉!”
吏议遂屈。
都昌妖贼杜万一,僣号倡乱,行台檄琥按问。
械系胁从者盈狱,琥悉以诖误纵遣之。
党与窜伏者犹众,琥揭榜招徕,不三日云集。
二十七年,征拜中台监察御史。
属地震,琥上书言:“昔汉文帝有此异,而无其应,盖以躬行德化而弭也。”
因条陈汉文时政以进。
又言:“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
因举天下名士十余人。
帝从之,皆召用,待以不次。
三十年,迁国子司业。
卒。
有《彝斋文集》。
瑭子礼符。
仕为右卫屯田千户。
岁余,谢病侍亲,时年才三十二。
后还乡里,筑室曰晦道堂,盖取七世祖宗弼,宋仁宗时为太子中舍人,年五十挂冠所筑堂名也。
琦字德符。
大德八年,成宗召备宿卫。
仁宗在东宫,奏授集贤直学士。
调大名路治中,不赴。
皇庆元
年,授集贤侍讲学士。
延祐四年,升侍读官、通奉大夫,赐钞二万五千贯。
泰定元年,迁秘书卿,病归,卒。
琦善画山水。尝使蜀,持平守法,秋毫无私。
赵良弼
赵良弼,字辅之,女直人也。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家,因以赵为氏。
父悫,金威胜军节度使,谥忠闵;悫长子良贵,嵩汝招讨使;良贵子谠,许州兵官;悫从子良材,守太原。俱死事。
良弼明敏,多智略,初举进士,教授赵州。
世祖在潜藩,召见,占对称旨,会立邢州安抚司,擢良弼为幕长。
邢久不得善吏,且当要冲,使者旁午,民多逃去。
良弼区画有方,事或掣制,则请诸藩邸,再阅岁,凡六往返,所请无不从。
脱兀脱以断事官镇邢,其属要结罪废者,交构嫌隙,动相沮挠。
世祖时征云南,良弼驰驿白其事,遂黜脱兀脱,罢其属,邢大治,户口增倍。
世祖在潜藩时,分地在关陕,奏以廉希宪、商挺宣抚陕西,以良弼参议司事。
阿蓝答儿当国,惮世祖英武,谗于宪宗。
遂以阿蓝答儿为陕西省左丞相,刘太平参知政事,钩校京兆钱谷,煅炼群狱,死者二十余人,众皆股栗。
良弼力陈大义,词气恳款,二人卒不能诬,故宣抚司一无所坐。
己未七月,世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兼江淮安抚使。
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
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
既渡江,攻鄂州,闻宪宗崩,世祖北还,良弼陈时务十二事,言皆有征。
至卫,遣如京兆察访秦、蜀人情事宜,不逾月,具得实还报,曰:“宗王穆哥无他心,宜以西南六盘悉委属之。浑都海屯军六盘,士马精强,咸思北归,恐事有不意。纽璘总秦、川蒙古诸军,多得秦、蜀民心,年少鸷勇,轻去就,当宠以重职,疾解其兵柄。刘太平、霍鲁怀,今行尚书省事,声言办集粮饷,阴有据秦、蜀志。百家奴、刘黑马、汪惟正兄弟,蒙被德惠,俱悉心俟命。”其言皆见采用。
庚申,良弼凡五上言劝进,曰:“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世祖嘉之。
既即位,立陕西四川宣抚司,复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
良弼先行,谋诸断事官八春曰:“今浑都海日夜思北归,纽璘迁延不即行,当先遣使奉上旨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还京兆。”八春从其议。
至则纽璘果移营将入泾,刘太平将趋六盘,闻命乃止。
后浑都海果叛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二宣抚决议,执浑都海之党元帅乞台不花、迷立火者诛之。
希宪及挺虑有擅杀名,遣使入奏待罪。
良弼具密状授使者,言:“始遣捕二帅时,止令囚以俟报,臣窃以为张惶不便,宜急诛之,擅杀在臣,实不在宣抚司,若上怒希宪等,愿使者即出此奏。”帝竟不问,使者以奏白政府,咸以良弼为长者。
升参议陕西省事。
蜀人费寅以私憾诬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志者九事,以良弼为征。
帝召良弼诘问,良弼泣曰:“二臣忠良,保无是心,愿剖臣心以明之。”帝意不释。
会平李璮,得王文统交通书,益有疑二臣意,切责良弼,无所不至,至欲断其舌。
良弼誓死不少变,帝意乃解,费寅卒以反诛。
至元七年,以良弼为经略使,领高丽屯田。
良弼言屯田不便,固辞,遂以良弼奉使日本。
先是,至元初,数遣使通日本,卒不得要领,于是良弼请行。
帝悯其老,不许,良弼固请,乃授秘书监以行。
良弼奏:“臣父兄四人,死事于金,乞命翰林臣文其碑,臣虽死绝域,无憾矣。”帝从其请。
给兵三千以从,良弼辞,独与书状官二十四人俱。
舟至金津岛,其国人望见使舟,欲举刃来攻,良弼舍舟登岸喻旨。
金津守延入板屋,以兵环之,灭烛大噪,良弼凝然自若。
天明,其国太宰府官陈兵四山,问使者来状。
良弼数其不恭罪,仍喻以礼意。
太宰官愧服,求国书。
良弼曰:“必见汝国王,始授之。”
越数日,复来求书,且曰:“我国自太宰府以东,上古使臣,未有至者,今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国书见授,何以示信!”
良弼曰:“隋文帝遣裴清来,王郊迎成礼,唐太宗、高宗时,遣使皆得见王,王何独不见大朝使臣乎?”
复索书不已,诘难往复数四,至以兵胁良弼。
良弼终不与,但颇录本示之。
后又声言,大将军以兵十万来求书。
良弼曰:“不见汝国王,宁持我首去,书不可得也。”
日本知不可屈,遣使介十二人入觐,仍遣人送良弼至对马岛。
十年五月,良弼至自日本,入见,帝询知其故,曰:“卿可谓不辱君命矣。”
后帝将讨日本,三问,良弼言:“臣居日本岁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是谓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也,臣谓勿击便。”帝从之。
十一年十二月,以良弼同佥书枢密院事。
丞相伯颜伐宋,良弼言:“宋重兵在扬州,宜以大军先捣钱唐。”后讫如其计。
又言:“宋亡,江南士人多废学,宜设经史科,以育人材,定律令,以戢奸吏。”卒皆用其议。
帝尝从容问曰:“高丽,小国也,匠工弈技,皆胜汉人,至于儒人,皆通经书,学孔、孟。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
良弼对曰:“此非学者之病,在国家所尚何如耳。尚诗赋,则人必从之,尚经学,则人亦从之。
良弼屡以疾辞,十九年,得旨居怀孟。
良弼
别业在温县,故有地三千亩,乃析为二,六与怀州,四与孟州,皆永隶庙学,以赡生徒,自以出身儒素,示不忘本也。
或问为治,良弼曰:“必有忍,其乃有济。人性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必克己,然后可以制怒;必顺理,然后可以忘怒。能忍所难忍,容所难容,事斯济矣。”
二十三年,卒,年七十。赠推忠翊运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韩国公,谥文正。子训,陕西平章政事。
赵璧
赵璧,字宝臣,云中怀仁人。世祖为亲王,闻其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赐三僮,给薪水,命后亲制衣赐之,视其试服不称,辄为损益,宠遇无与为比。
命驰驿四方,聘名士王鹗等。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受儒书。敕璧习国语,译《大学衍义》,时从马上听璧陈说,辞旨明贯,世祖嘉之。
宪宗即位,召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宪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
一日,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请于帝曰:“此先朝赐臣印也,今陛下登极,将仍用此旧印,抑易以新者耶?”时璧侍旁,质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汝乃敢以印为请耶!”夺其印,置帝前。帝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也。”自是牙老瓦赤不复用。
壬子,为河南经略使。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其党董主簿,尤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璧至,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刘大惊,时天大雪,因诣璧相劳苦,且酌酒贺曰:“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璧曰:“如董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应将大至矣。”刘屏气不复敢出语,归卧病而卒,时人以为惧死。
己未,伐宋,为江淮荆湖经略使。兵围鄂州,宋贾似道遣使来,愿请行人以和,璧请行。世祖曰:“汝登城,必谨视吾旗,旗动,速归可也。”璧登城,宋将宋京曰:“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璧曰:“大军至濮州时,诚有是请,犹或见从,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贾制置今焉在耶?”璧适见世祖旗动,乃曰:“俟他日复议之。”遂还。
宪宗崩,世祖即位。中统元年,拜燕京宣慰使。时供给蜀军,府库已竭,及用兵北边,璧经画馈运,相继不绝。中书省立,授平章政事,议加答剌罕之号,力辞不受。二年,从北征,命还燕,以平章政事兼大都督领诸军。是年,始制太庙雅乐。乐工党仲和、郭伯达,以知音律在选中,为造伪钞者连坐,系狱。璧曰:“太庙雅乐,大飨用之,圣上所以昭孝报本也,岂可系及无辜,而废雅乐之成哉!”奏请原之。三年,李璮反益都,从亲王合必赤讨之。璮已据济南,诸军乏食,璧从济河得粟及羊豕以馈军,军复大振。
至元元年,官制行,加荣禄大夫。帝欲作文檄宋,执笔者数人,不称旨,乃召璧为之。文成,帝大喜曰:“惟秀才曲尽我意。”改枢密副使。六年,宋守臣有遣间使约降者,帝命璧诣鹿门山都元帅阿术营密议。命璧同行汉军都元帅府事。宋将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千艘,自武昌溯流,入援襄阳。时汉水暴涨,璧据险设伏待之。贵果中夜潜上,璧策马出鹿门,行二十余里,发伏兵,夺其五舟,大呼曰:“南船已败,我水军宜速进。”贵慑不敢动。明旦,阿术至,领诸将渡江西追贵骑兵,璧率水军万户解汝楫等追贵舟师。遂合战于虎尾洲,贵大败走,士卒溺死甚众,夺战舰五十,擒将士三百余人。
高丽王禃为其臣林衍所逐,帝召璧还,改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聚兵平壤。时衍已死,璧与王议曰:“高丽迁居江华岛有年矣,外虽卑辞臣贡,内恃其险,故使权臣无所畏忌,擅逐其主。今衍虽死,王实无罪,若朝廷遣兵护归,使复国于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因遣使以闻,帝从之。时同行者分高丽美人,璧得三人,皆还之。师还,迁中书右丞。冬,祀太庙,有司失黄幔,索得于神庖灶下,已甚污弊。帝闻,大怒曰:“大不敬,当斩!”璧曰:“法止杖断流远。”其人得不死。十年,复拜平章政事。十三年,卒,年五十七。大德三年,赠大司徒,谥忠亮。
子二人:仁荣,同知归德府事;仁恭,集贤直学士。孙二人:崇,郊祀署令;弘,左藏库提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六-译文
即位后,商挺上奏说:“南方的军队应该回来护卫皇帝的车驾,西方的军队应该驻扎在方便的地方。”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任命廉希宪和商挺为陕、蜀的宣抚使。
中统元年夏五月,到达京兆。
哈剌不花是征讨蜀地时的名将,浑都海曾是他的副将,当时驻扎在六盘山,率兵响应阿里不哥。
商挺对廉希宪说:“对于六盘山的军队,有三个策略。全力向东进攻,直捣京兆,是上策;聚集兵力在六盘山,观察形势再行动,是中策;带着重装备向北撤退,以响应和林,是下策。”
廉希宪问:“他们会采取哪个策略?”商挺说:“必定会采取下策。”后来果然如此。
于是与廉希宪商议决定,命令八春、汪良臣发兵抵御,事情详细记载在《希宪传》中。
六盘山的军队向北撤退后,阿蓝答儿从和林率兵南下,与哈剌不花、浑都海在甘州相遇。
哈剌不花因为意见不合,率兵北去,阿蓝答儿于是与浑都海合兵南下。
当时诸王合丹率领骑兵与八春、汪良臣的军队会合,分为三路抵御敌军。
布阵后,大风吹起沙尘,汪良臣命令士兵下马,用短兵器突击敌军左翼,绕到敌军后方,击溃敌军右翼后冲出,八春直捣敌军前方,合丹率领精锐骑兵截断敌军退路,在甘州东大战,杀死了阿蓝答儿和浑都海。
事情传到朝廷,皇帝非常高兴,说:“商孟卿,真是古代的良将啊。”
将宣抚司改为行中书省,晋升廉希宪为右丞,商挺为佥行省事。
中统二年,晋升为参知政事。
宋朝将领刘整率沪州投降,带着之前投降宋朝的数百人归来,军吏请求处死他们以警戒他人,商挺上奏请求全部释放。
兴元判官费寅有罪害怕被处死,以借兵修城的事情控告商挺和廉希宪。
皇帝召见商挺到便殿,问:“你在关中、怀孟两地治理有成效,但诽谤你的言论却越来越多,难道是同事中有阻挠你的人吗?还是因为职位高了而懈怠了?近年来议论王文统的人很多,你却一言不发。”
商挺回答说:“我向来知道王文统的为人,曾与赵璧讨论过,想必陛下还记得。我在秦地三年,犯过很多错误,有时为了应对变化而采取权宜之计。如果成功就把功劳归于自己,失败就把责任推给别人,我绝对不敢这样做,请陛下处死我。”
商挺退出后,皇帝对驸马忽剌出、枢密副使合答等人说,商挺前后提出了十七项重大建议,感叹道:“商挺有如此功劳,还说自己有罪,这样的话,谁还愿意为我效力呢!你们要记住。”
中统四年,赐予金符,担任四川行枢密院事。
至元元年,入朝拜为参知政事。
建议修史,附修辽、金二史,建议让王鹗、李治、徐世隆、高鸣、胡祗遹、周砥等人负责,深得皇帝心意。
至元二年,分省河东,不久被召回。
至元三年,皇帝关注经学,商挺与姚枢、窦默、王鹗、杨果编纂《五经要语》共二十八类进献给皇帝。
至元六年,担任同佥枢密院事。
至元七年,升为佥书。
至元八年,升为副使。
统计军粮,确定军官品级,发放军吏俸禄。
派四千人屯田,开垦三万亩土地,收获的粮食用来供应亲军。
淘汰不能胜任军务的三万户,独子家庭也被淘汰;丁多业少、业多丁少的家庭,财力相互支持,合出一军。
至元九年,封皇子忙阿剌为安西王,设立王相府,任命商挺为王相。
至元十四年,皇帝命令安西王北征,安西王对商挺说:“关中的事情有不合适的,可以全部更改。”
商挺说:“延安有数千民兵,应该让李忽兰吉训练他们,以备不时之需。”
不久,秃鲁叛乱,延安的民兵应敌,果然发挥了作用。
商挺向安西王提出了十条策略:睦邻友好,安定人心,尊重农时,防备意外,改善民生,统一事权,清心寡欲,谨慎自律,巩固根本,体察民情。
安西王设宴嘉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安西王去世后,王妃让商挺向朝廷请示,让儿子阿难答继承王位。
皇帝说:“阿难答年纪小,还没有学习祖宗的训诫,你暂且代理王相府的事务。”
起初,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与王相赵炳有矛盾。
有人告发赵炳违法,王妃命令将他囚禁在六盘山的监狱中致死。
朝廷怀疑是擅自杀人,逮捕郭琮、郭叔云审问,他们认罪,事情详细记载在《赵炳传》中。
起初没有涉及商挺。
只有王府的女奚彻彻,因为参与了郭琮、郭叔云的阴谋,临刑前为了求生,开始说出一些暧昧的话牵连商挺和他的儿子商谳。
皇帝大怒,召见商挺,将他拘禁在赵炳家中,商谳被关进监狱。
皇帝对赵氏的儿子说:“商孟卿是个老书生,可以让儒生们来审问他的罪行。”
吏部尚书青阳梦炎以议功的名义上奏说:“我是宋朝的儒生,不知道商挺过去的功劳是否能弥补现在的过错。”
皇帝不高兴地说:“这是同类相助的言辞。”
符宝郎董文忠上奏说:“梦炎不知道商挺是什么样的人,我已经把商挺过去推戴的功劳告诉了他。”
皇帝沉默良久,问:“事情到底如何?”
董文忠回答说:“我没有亲眼看到,但听说杀人的阴谋,商挺并没有参与。”
皇帝默然。
至元十六年春,皇帝下旨:商挺不能完全无罪释放,没收他的家产。
当年冬天,才释放商挺和商谳。
至元二十年,再次担任枢密副使,不久因病免职。
至元二十一年,赵氏的儿子再次控告父亲的冤情,商挺又被拘禁,一百多天后才被释放。
至元二十五年,皇帝问中丞董文用:“商孟卿今年多大了?”董文用回答说:“八十岁。”
皇帝非常惋惜他的年老,感叹他的健康。
当年冬十二月去世。
他有一千多首诗,尤其擅长隶书。
延祐初年,追赠为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号文定。
有五个儿子:商琥、商璘、商瑭、商瓛、商琦。
商琥字台符。
至元十四年,因姚枢、许衡的推荐,被任命为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建康的戍卒贪图汤氏的财产,把兵器投到他家,诬告他有造反的器具。
商琥知道他的冤情,惩罚了诬告者并释放了他。
华亭蟠龙寺的僧人思月谋叛被擒,他的同党纵火来劫狱,百姓大乱,商琥迅速处死了他们的首领。
文法吏责备商琥擅自杀人,行台中丞张雄飞说:“江南在战乱之后,盗贼屡次兴起,如果还按常规办事,还要宪台做什么!”
吏议于是屈服。
都昌的妖贼杜万一,僭号称帝作乱,行台命令商琥审问。
被关押的胁从者挤满了监狱,商琥全部以误入歧途为由释放了他们。
党羽潜逃的还有很多,商琥张贴榜文招抚,不到三天就全部聚集。
至元二十七年,被征召为中台监察御史。
当时发生地震,商琥上书说:“过去汉文帝时也有这种异象,但没有应验,是因为他躬行德化而消除了灾祸。”
于是列举汉文帝时的政事进献给皇帝。
又说:“治国之道,在于立法和任人。法律不是凭空设立的,需要人来执行,人不滥用权力,只选择贤能的人。”
于是举荐了天下十多位名士。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全部召用,给予不次之赏。
至元三十年,升为国子司业。
去世。
著有《彝斋文集》。
商瑭的儿子商礼符。
担任右卫屯田千户。
一年多后,因病辞职侍奉父母,当时年仅三十二岁。
后来回到家乡,建造了一座名为“晦道堂”的房子,取义于七世祖宗弼,宋仁宗时为太子中舍人,五十岁辞官时所建的堂名。
商琦字德符。
大德八年,成宗召他担任宿卫。
仁宗在东宫时,上奏任命他为集贤直学士。
调任大名路治中,没有赴任。
皇庆元
某年,被任命为集贤侍讲学士。
延祐四年,升任侍读官、通奉大夫,赐予二万五千贯钱。
泰定元年,调任秘书卿,因病归乡,去世。
琦善擅长画山水。曾出使蜀地,持守公平,守法无私。
赵良弼
赵良弼,字辅之,是女真人。原本姓术要甲,因音误为赵家,于是以赵为姓。
父亲悫,是金威胜军节度使,谥号忠闵;悫的长子良贵,是嵩汝招讨使;良贵的儿子谠,是许州兵官;悫的侄子良材,守卫太原。他们都为国捐躯。
良弼聪明敏捷,多智谋,初次考中进士,教授赵州。
世祖在潜邸时,召见他,他的回答符合旨意,恰逢设立邢州安抚司,提拔良弼为幕长。
邢州长期没有好的官吏,且地处要冲,使者频繁往来,百姓多逃亡。
良弼规划有方,遇到阻碍,就向藩邸请示,经过一年,共往返六次,所请无不获准。
脱兀脱以断事官身份镇守邢州,他的下属勾结罪废之人,制造嫌隙,常常阻挠。
世祖征讨云南时,良弼快马报告此事,于是罢免脱兀脱,解散其下属,邢州大治,户口倍增。
世祖在潜邸时,封地在关陕,奏请以廉希宪、商挺宣抚陕西,以良弼参议司事。
阿蓝答儿当权,忌惮世祖英武,向宪宗进谗言。
于是任命阿蓝答儿为陕西省左丞相,刘太平为参知政事,查核京兆钱粮,严刑逼供,死者二十余人,众人皆恐惧。
良弼力陈大义,言辞恳切,二人最终未能诬陷,因此宣抚司未受牵连。
己未年七月,世祖南征,召良弼参议元帅事,兼任江淮安抚使。
亲自击鼓,率先士卒,五战皆胜。
禁止焚烧房屋、杀害降民,所到之处宣扬恩德,百姓安居。
渡江后,攻打鄂州,听闻宪宗去世,世祖北返,良弼陈述时务十二事,所言皆有依据。
到卫地,派遣使者到京兆察访秦、蜀民情,不到一个月,详细报告实情,说:“宗王穆哥无二心,应将西南六盘全权委托给他。浑都海屯军六盘,兵强马壮,都想北归,恐有意外。纽璘统领秦、川蒙古诸军,深得秦、蜀民心,年轻勇猛,轻率行事,应授予重职,迅速解除其兵权。刘太平、霍鲁怀,现主持尚书省事务,声称筹备粮饷,暗中图谋秦、蜀。百家奴、刘黑马、汪惟正兄弟,蒙受恩惠,都忠心等待命令。”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庚申年,良弼五次上书劝进,说:“如今中外都希望大王早日登基,以安定天下,形势如此,岂能中止,社稷安危,刻不容缓。”世祖赞赏他。
即位后,设立陕西四川宣抚司,再次以廉希宪、商挺为使、副,良弼为参议。
良弼先行,与断事官八春商议:“如今浑都海日夜思归,纽璘拖延不动,应先派使者奉旨催促纽璘入朝,刘太平速回京兆。”八春听从他的建议。
到后,纽璘果然移营准备进入泾地,刘太平准备前往六盘,听到命令后停止。
后来浑都海果然叛逃北归,良弼与汪惟正、刘黑马两位宣抚决议,逮捕浑都海的党羽元帅乞台不花、迷立火者并诛杀。
希宪及挺担心有擅杀之名,派使者入朝请罪。
良弼秘密授意使者,说:“最初下令逮捕二帅时,只令囚禁等待报告,臣私下认为张惶不便,应迅速诛杀,擅杀在臣,实不在宣抚司,若皇上怒责希宪等,愿使者立即出示此奏。”皇帝最终未追究,使者将奏章呈报政府,众人都认为良弼是长者。
升任参议陕西省事。
蜀人费寅因私怨诬告廉希宪、商挺在京兆有异心九事,以良弼为证。
皇帝召良弼质问,良弼流泪说:“二臣忠良,绝无此心,愿剖臣心以明志。”皇帝心意未解。
恰逢平定李璮,得到王文统的通信,更加怀疑二臣,严厉责备良弼,无所不至,甚至想割断他的舌头。
良弼誓死不变,皇帝心意才解,费寅最终因谋反被诛。
至元七年,任命良弼为经略使,负责高丽屯田。
良弼认为屯田不便,坚决推辞,于是派良弼出使日本。
此前,至元初年,多次派使者通日本,始终未得要领,于是良弼请求出使。
皇帝怜悯他年老,不许,良弼坚决请求,于是任命他为秘书监出使。
良弼上奏:“臣父兄四人,死于金国,请求命翰林臣撰写碑文,臣虽死异域,无憾。”皇帝同意。
给予三千兵随行,良弼推辞,只与二十四名书状官同行。
船到金津岛,当地人看到使船,欲举刀攻击,良弼下船登岸说明来意。
金津守将请入板屋,以兵包围,灭烛大噪,良弼镇定自若。
天亮后,太宰府官员陈兵四山,询问使者来意。
良弼指责其不敬之罪,并说明礼节。
太宰官惭愧服气,请求国书。
良弼说:“必须见到你们的国王,才能交付。”
过了几天,又来求书,说:“我国自太宰府以东,上古使臣从未到达,如今大朝派使者到此,却不交付国书,何以取信!”
良弼说:“隋文帝派裴清来,国王郊迎成礼,唐太宗、高宗时,使者皆得见国王,国王为何不见大朝使臣?”
反复索要国书,多次诘难,甚至以兵威胁良弼。
良弼始终不给,只略微抄录副本示之。
后来又说,大将军率兵十万来求书。
良弼说:“不见你们的国王,宁可取我首级,书不可得。”
日本知不可屈,派十二名使者入朝,并派人送良弼至对马岛。
十年五月,良弼从日本返回,入朝见皇帝,皇帝询问经过,说:“卿可谓不辱君命。”
后来皇帝准备讨伐日本,三次询问,良弼说:“臣在日本一年多,观察其民俗,凶狠好杀,不知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其地多山水,无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况且舟师渡海,海风无期,祸害莫测。这是以有用之民力,填无穷之巨壑,臣认为不宜攻打。”皇帝听从。
十一年十二月,任命良弼为同佥书枢密院事。
丞相伯颜伐宋,良弼说:“宋重兵在扬州,应以大军先攻钱唐。”后来果然如此。
又说:“宋亡后,江南士人多废学,应设经史科,培养人才,制定律令,约束奸吏。”最终都采纳他的建议。
皇帝曾从容问:“高丽是小国,工匠技艺皆胜汉人,至于儒人,皆通经书,学孔、孟。汉人只务课赋吟诗,有何用处?”
良弼回答:“这不是学者的过错,在于国家崇尚什么。崇尚诗赋,则人必从之,崇尚经学,则人亦从之。
良弼多次因病辞职,十九年,获准居住怀孟。
良弼
他的别业在温县,原本有三千亩地,后来将地分为两部分,六成给怀州,四成给孟州,这些地永远归属于庙学,用来供养学生,他自己出身于儒生家庭,表示不忘本。
有人问他如何治理国家,良弼说:“必须有忍耐,才能成功。人性容易爆发而难以控制,尤其是愤怒。必须克制自己,才能控制愤怒;必须顺应道理,才能忘记愤怒。能够忍耐难以忍耐的事情,容忍难以容忍的事情,事情才能成功。”
二十三年,他去世,享年七十岁。被追赠为推忠翊运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为韩国公,谥号文正。他的儿子训,担任陕西平章政事。
赵璧
赵璧,字宝臣,是云中怀仁人。世祖还是亲王时,听说他的名声,召见他,称呼他为秀才而不叫他的名字,赐给他三个仆人,提供薪水,命令皇后亲自为他制作衣服,看到他试穿不合适,就为他修改,对他的宠爱无人能比。
命令他快速前往四方,聘请名士王鹗等人。又命令十个蒙古学生跟随赵璧学习儒家经典。命令赵璧学习国语,翻译《大学衍义》,世祖经常在马上听赵璧讲解,言辞清晰,世祖非常赞赏。
宪宗即位后,召见赵璧问道:“天下怎样才能治理好?”赵璧回答说:“请先诛杀那些特别不好的近侍。”宪宗不高兴。赵璧退下后,世祖说:“秀才,你真是浑身是胆啊!我也为你捏了一把汗。”
有一天,断事官牙老瓦赤拿着他的印章,向皇帝请示:“这是先朝赐给我的印章,现在陛下登基,是继续用这个旧印章,还是换一个新的?”当时赵璧在旁边,质问他:“用不用你,由皇帝决定,你竟然敢拿印章来请示!”夺过他的印章,放在皇帝面前。皇帝沉默了很久,最后说:“我也不能这样做。”从此牙老瓦赤不再被重用。
壬子年,赵璧担任河南经略使。河南的刘万户贪婪淫乱,暴虐无道,郡中的人婚嫁,必须先贿赂他,得到他的允许才能进行,大家都称他为“翁”。他的党羽董主簿,更是仗势欺人,强行夺取了三十多个有姿色的民女。赵璧到任后,查办了他的罪行,立即将他斩首,并将所有民女归还。刘万户非常震惊,当时天降大雪,他去拜访赵璧,表示慰问,并斟酒祝贺说:“经略使上任,铲除了强暴之徒,所以雪是祥瑞的征兆。”赵璧说:“像董主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等我把他们都杀光了,祥瑞的征兆会更多。”刘万户吓得不敢再说话,回家后病倒去世,当时人们认为他是被吓死的。
己未年,赵璧参与伐宋,担任江淮荆湖经略使。军队包围了鄂州,宋将贾似道派使者来,愿意请人前去议和,赵璧请求前往。世祖说:“你登上城墙,一定要仔细观察我的旗帜,旗帜一动,你就赶快回来。”赵璧登上城墙,宋将宋京说:“如果北方的军队撤军,我们愿意割让长江为界,并且每年进贡银、绢各二十万匹。”赵璧说:“大军到达濮州时,如果你们有这个请求,或许还能考虑,现在我们已经渡过长江,这些话还有什么用!贾制置现在在哪里?”赵璧正好看到世祖的旗帜动了,于是说:“等以后再商议吧。”于是返回。
宪宗去世,世祖即位。中统元年,赵璧被任命为燕京宣慰使。当时供给蜀军的物资已经耗尽,加上北边用兵,赵璧筹划运输,物资源源不断。中书省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平章政事,朝廷提议加封他为答剌罕,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二年,他随军北征,奉命返回燕京,以平章政事兼任大都督,统领各军。这一年,开始制定太庙的雅乐。乐工党仲和、郭伯达因为精通音律被选中,但因为与制造伪钞的人有牵连,被关进监狱。赵璧说:“太庙的雅乐,是用于大祭的,皇上用来昭示孝道、报答祖先的,怎么能牵连无辜的人,而废弃雅乐的完成呢!”他上奏请求赦免他们。三年,李璮在益都造反,赵璧随亲王合必赤讨伐他。李璮已经占据了济南,各军缺乏粮食,赵璧从济河得到粮食和羊猪,供给军队,军队士气大振。
至元元年,官制改革,赵璧被加封为荣禄大夫。皇帝想写一篇讨伐宋朝的檄文,找了几个执笔的人,都不合意,于是召见赵璧来写。文章写成后,皇帝非常高兴,说:“只有秀才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改任他为枢密副使。六年,宋朝的守臣派密使来约定投降,皇帝命令赵璧前往鹿门山都元帅阿术的军营密议。命令赵璧兼任汉军都元帅府事。宋将夏贵率领五万军队,运送三千艘粮船,从武昌逆流而上,支援襄阳。当时汉水暴涨,赵璧占据险要之地设下埋伏等待。夏贵果然在半夜偷偷上岸,赵璧策马出鹿门,走了二十多里,发动伏兵,夺取了五艘船,大声喊道:“南方的船已经败了,我们的水军应该迅速前进。”夏贵吓得不敢动。第二天早上,阿术到达,率领诸将渡江西进追击夏贵的骑兵,赵璧率领水军万户解汝楫等人追击夏贵的船队。双方在虎尾洲交战,夏贵大败逃走,士兵淹死了很多,夺取了五十艘战舰,擒获了三百多名将士。
高丽王禃被他的臣子林衍驱逐,皇帝召赵璧回来,改任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一起处理东京等路中书省的事务,聚集军队在平壤。当时林衍已经死了,赵璧与国王商议说:“高丽迁居江华岛已经很多年了,表面上虽然言辞谦卑,进贡称臣,但实际上依仗地势险要,所以权臣无所畏惧,擅自驱逐了他们的君主。现在林衍虽然死了,但国王实际上没有罪,如果朝廷派兵护送他回去,让他恢复在古京的统治,可以安定军队和百姓,这是上策。”于是派使者向皇帝报告,皇帝同意了。当时同行的人分得了高丽的美女,赵璧得到了三个,都归还了。军队返回后,赵璧升任中书右丞。冬天,祭祀太庙时,有关部门丢失了黄幔,后来在神庖的灶下找到,已经非常脏了。皇帝听说后,大怒说:“这是大不敬,应该斩首!”赵璧说:“按照法律,应该杖责并流放。”那个人得以免死。十年,赵璧再次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十三年,他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大德三年,被追赠为大司徒,谥号忠亮。
他有两个儿子:仁荣,担任同知归德府事;仁恭,担任集贤直学士。有两个孙子:崇,担任郊祀署令;弘,担任左藏库提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六-注解
宋子贞: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金末元初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潞州:潞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太学生:太学生,指在中国古代太学中学习的学生。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东平行台:东平行台,指元朝时期在东平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当地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详议官:详议官,古代官名,主要负责参与和审议国家大事,提供政策建议。
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元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曾任丞相,对元朝的政治和文化有重要影响。
黄陵:黄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汴梁:汴梁,古代地名,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曾是北宋的都城,历史上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东平路:东平路,元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一带,是当时的重要行政区域。
益都路:益都路,元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益都县一带,是当时的重要行政区域。
李璮:李璮,元朝时期的叛将,曾据守济南,后被元军平定。
中书省:中书省,古代中国的中央政府机构,负责起草和发布皇帝的诏令,是重要的行政机构。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古代官名,主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是重要的文职官员。
商挺:商挺,字孟卿,曹州济阴人,元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其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曹州:曹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京兆:京兆,古代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关中:关中,古代地名,指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地区,历史上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怀孟:怀孟,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宪宗:指元宪宗蒙哥。
阿里不哥:元朝初年的宗室,曾与忽必烈争夺皇位。
南师宜还扈乘舆:南师指南方的军队,扈乘舆指随从皇帝的车辆。这里建议南方的军队应该返回保护皇帝。
西师宜军便地:西师指西方的军队,便地指适宜的地方。这里建议西方的军队应该驻扎在适宜的地方。
廉希宪: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曾任宣抚使,参与平定四川等地的叛乱。
哈剌不花:元朝初年的名将,曾参与征蜀等战役。
浑都海:元朝初年的将领,曾与哈剌不花一起参与阿里不哥的叛乱。
六盘山: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元朝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地。
八春:元朝初年的将领,曾参与平定六盘山的叛乱。
汪良臣:元朝初年的将领,曾与八春一起平定六盘山的叛乱。
阿蓝答儿:元朝初年的将领,曾与浑都海一起参与阿里不哥的叛乱。
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元朝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地。
合丹:元朝初年的宗室,曾率骑兵参与平定六盘山的叛乱。
商孟卿:即商挺,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曾任宣抚使、参知政事等职。
刘整:南宋末年的将领,后投降元朝。
费寅: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兴元判官,因罪惧诛而诬告商挺。
王文统: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后被忽必烈处死。
赵璧: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中书省平章政事,与商挺有交情。
忙阿剌:元朝皇子,被封为安西王。
李忽兰吉:元朝初年的将领,曾参与平定秃鲁的叛乱。
秃鲁:元朝初年的叛将,曾与阿里不哥一起叛乱。
郭琮: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运使,与赵炳有矛盾。
郭叔云: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郎中,与赵炳有矛盾。
赵炳: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王相,与郭琮、郭叔云有矛盾。
青阳梦炎: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吏部尚书,与商挺有交情。
董文忠: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符宝郎,与商挺有交情。
董文用:元朝初年的官员,曾任中丞,与商挺有交情。
延祐:元仁宗的年号,公元1314年至1320年。
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元朝对功臣的封号之一,表示对商挺的功绩的认可。
太师:元朝的最高官职之一,表示对商挺的尊崇。
开府仪同三司:元朝的最高官职之一,表示对商挺的尊崇。
上柱国:元朝的最高官职之一,表示对商挺的尊崇。
鲁国公:元朝对功臣的封号之一,表示对商挺的功绩的认可。
文定:商挺的谥号,表示对其一生的评价。
琥:商挺的长子,曾任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璘:商挺的次子,生平不详。
瑭:商挺的三子,曾任右卫屯田千户。
瓛:商挺的四子,生平不详。
琦:商挺的五子,曾任集贤直学士。
彝斋文集:商琥的文集,内容不详。
晦道堂:商瑭的居所名称,取义于其七世祖宗弼的堂名。
集贤侍讲学士:元代官职名,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属于集贤院,是文官中的高级职位。
通奉大夫:元代文散官名,属于正三品,是文官中的高级荣誉职位。
秘书卿:元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文书,属于秘书监,是文官中的重要职位。
女直:即女真,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金朝的建立者。
术要甲:赵良弼的本姓,女真姓氏,后因音讹改为赵。
邢州安抚司: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邢州地区的政务。
断事官:元代官职名,负责审理案件和处理政务,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中的重要职位。
宣抚司: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某一地区的政务,通常由高级官员担任。
江淮安抚使:元代官职名,负责安抚和管理江淮地区的政务,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中的重要职位。
经略使:古代官职,负责一地的军政事务。
同佥书枢密院事:元代官职名,负责协助枢密院处理军政事务,属于中央行政机构中的重要职位。
别业:指在故乡以外的产业或庄园。
温县: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温县。
怀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
孟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孟州市一带。
庙学:古代指设在庙宇中的学校,主要用于教育生徒。
儒素:指儒家的朴素思想和生活方式。
推忠翊运功臣:古代封号,表彰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功臣。
太保: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位同三司,享有极高的荣誉。
韩国公:古代封号,封地为韩国,享有公的爵位。
谥文正:古代对去世的官员给予的尊称,文正表示其品德高尚。
云中怀仁: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怀仁县一带。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秀才:古代对读书人的尊称。
三僮:指三个仆人。
薪水:古代指官员的俸禄。
大学衍义:指《大学》的注释和解释。
万户:古代官职,统领一万户的军事长官。
江淮荆湖经略使:古代官职,负责江淮、荆湖地区的军政事务。
鄂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贾似道:南宋末年权臣。
燕京宣慰使:古代官职,负责燕京地区的安抚和治理。
平章政事: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太庙雅乐:古代用于祭祀太庙的音乐。
枢密副使: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的副职。
鹿门山: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阿术:元朝将领。
虎尾洲: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高丽王禃:高丽王朝的国王。
林衍:高丽王朝的权臣。
中书左丞: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政务。
东京等路中书省事:古代官职,负责东京等地的政务。
平壤:高丽王朝的都城,今朝鲜平壤。
江华岛:高丽王朝的临时都城,今朝鲜江华岛。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大司徒: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谥忠亮:古代对去世的官员给予的尊称,忠亮表示其忠诚和光明磊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六-评注
宋子贞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金末元初动荡时期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还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东平行台任职期间,通过劝谏严实与丞相耶律楚材和解,展现了其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此外,他在黄陵之战中的冷静应对,以及在汴梁饥荒中的赈灾行动,都体现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宋子贞在政治上的贡献不仅限于地方治理,他还参与了元朝初年的制度建设。他在中书省任职期间,参与制定了多项重要的典章制度,为元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建议和措施,如废除州县官世袭、建立国学教育体系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挺的生平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元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世祖皇帝时期,他的建议和行动对元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关中地区的治理,特别是在兵火之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中,展现了他卓越的行政才能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商挺在军事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在世祖皇帝亲征蜀地时的建议,避免了可能的军事灾难,展现了他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建议和行动,不仅在当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宋子贞和商挺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也体现了他们对民生和文化的深切关怀。他们的贡献和影响,不仅在元朝初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故事,是金末元初动荡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智慧的宝贵遗产。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朝初年商挺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展现了他在元朝初年动荡的政治局势中的重要作用。商挺作为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参与了平定阿里不哥的叛乱,并且在政治上也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胆识。
首先,商挺在军事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在平定六盘山的叛乱中,提出了三策,准确判断了敌军的动向,最终与廉希宪等人合力平定了叛乱。这一战役不仅展现了商挺的军事才能,也巩固了元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
其次,商挺在政治上也有卓越的表现。他在处理刘整投降一事时,主张宽大处理,释放了数百名降者,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此外,他在面对费寅的诬告时,能够坦然面对皇帝的质问,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
商挺的忠诚和才能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和赞赏。忽必烈多次称赞商挺为“古之良将”,并且在商挺被诬告时,仍然信任他,最终还他清白。这种君臣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反映了元朝初年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展现了商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商挺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贡献。他与姚枢、窦默等人编纂了《五经要语》,推动了元朝初年的经学研究。此外,他的儿子商琥在文学和书法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延续了商家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商挺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展现了元朝初年的政治局势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反映了商挺作为一位重要官员的忠诚、智慧和才能。他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本文主要记载了元代官员赵良弼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忠诚。赵良弼出身女真贵族,本姓术要甲,后因音讹改为赵。他早年举进士,教授赵州,后被世祖召见,因占对称旨而受到重用。
赵良弼在邢州安抚司任职期间,面对邢州长期缺乏善吏、民众多逃的困境,他区画有方,多次往返藩邸,请求支持,最终使得邢州大治,户口增倍。这一事迹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也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政务的勤勉。
在军事方面,赵良弼曾随世祖南征,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他严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恩德,民皆按堵。这些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的仁爱之心。
在外交方面,赵良弼曾奉命出使日本。面对日本人的不恭和威胁,他始终坚守原则,不为所动,最终成功完成了使命。这一事迹不仅体现了他的外交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使命的坚守。
赵良弼在政治上多次力陈大义,词气恳款,使得奸臣无法诬陷忠良。他在面对皇帝的质疑时,誓死不变,最终赢得了皇帝的信任。这些事迹不仅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他对正义的坚持和对国家的忠诚。
总的来说,赵良弼是一位多才多艺、忠诚勇敢的官员。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忠诚,不仅为元代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两位重要人物良弼和赵璧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良弼是一位出身儒家的官员,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非常重视教育,将自己的产业分给庙学,以资助生徒,体现了他对儒家教育的重视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的为政理念强调忍耐和克制,认为只有克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这种思想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赵璧则是一位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器重的官员,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卓越的表现。赵璧不仅在治理地方时严惩贪官污吏,还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尤其是在对抗南宋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他的忠诚和才干使他成为元朝的重要支柱。赵璧的事迹不仅展示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还体现了他对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深刻反映了元朝时期儒家文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良弼的教育理念,还是赵璧的为政之道,都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示了元朝时期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以及官员们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事例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才能。作者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元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良弼和赵璧生平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以及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具体实践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