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八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八-原文

王仁。七年,从严佥省攻重庆,大战于龙坎,败宋兵。

攻铧铁寨,擒其将袁宜、何世贤等。捷闻,诏赐白金、宝钞、币帛有差。

秋,攻达州之圣耳城,擒宋将杨普、时仲,芟其禾而还。

又遣元帅蔡邦光略开州,擒宋将陈俊。

冬,文粲入见,帝谕之曰:“汝兄弟宣力边陲,朕所知也。”进文安阶为明威将军。

八年春,遣蔡邦光攻达州,战于圣耳城下,擒其将蒲桂。

又战开州之沙平,擒其将王顺。

时宋以朱礻异孙帅蜀,礻异孙,阆人也,数遣间谍,动摇人心,文安屡获其谍,阆州竟无虞。

秋八月,文安会东川统军匣剌攻达州,三战三捷。

寻遣千户嵇永兴攻开州,战于平〈火敖〉、曲水,擒总管王道等。

军还,以所俘入见,帝深加奖谕,擢昭勇大将军、东川路征南招讨使,赐金银、宝钞、鞍马、弓矢、币帛有差。

九年秋,领军出小宁,措置屯田,遣韩福攻达州九君山,擒宋将张俊。

遣元帅蔡邦光会蓬州兵,邀宋师于永睦,战胜之。

复遣嵇永兴、杨彪追袭宋裨将刘威等,破圣耳外城,获寨主杨桂,纵兵焚掠而还。

九月,筑金汤城,以积屯田之粮,且以逼宋龙爪城。

虑宋兵必来争,遣韩福出兵通川,以牵制之。

与宋兵遇于锉耳山,败之,俘总管蔡云龙等。

出达州牛门,断宋兵回路,擒总管李牷、李德。

宋兵输粮达州,遣兵于卢滩峡邀击之,擒统制孙聪、张顺等。

夏,遣元帅李吉略开州,战于泻油坡,擒其提举李贵及石笋寨主雍德。

宋兵复由罗顶山输粮开、达,遣蔡邦光、李吉伏兵遮之,擒裨将吴金等,覆其粮船。

闰六月,蓬州兵攻拔龙爪城,东川统军司命文安兼领之。

时蓬州兵已去,宋都统赵章复来据之,且出兵迎敌,文安与战,破之,擒总管王元而还。

秋,宋都统阎国宝、监军张应庚运粮于达州,文安邀之于泻油坡,夺其粮,并擒二将。

宋开州守将鲜汝忠邀遮归路,与战败之,获总辖秦兴祖、谭友孙。

十一年春三月,文安率军屯小宁,得俘者言,鲜汝忠等将取蟠龙之麦,即遣千户王新德、杨彪等散掠宋境,文安自戍蟠龙以备之。

李吉略由山,战于城下,擒其将叶胜。

遣蔡邦光、杨彪掠竹山寨,与赵统制战,擒其将郑桂、庄俊。

秋,与蒙古汉军万户怯必烈等,攻宋夔东,拔高阳、夔、巫等寨,擒守将严贵、窦世忠、赵兴,因跨江为桥,以断宋兵往来之路,宋兵来争,战却之。

还攻牛头城,以火箭焚其官舍民居。

十一月,遣蔡邦光略九君山,擒其将孙德、柳荣、赵威。

时宋以鲜汝忠、赵章易镇开、达二州,而汝忠家属尚留开。

文安曰:“达未易攻,若先拔开州,俘其家属,以招汝忠,则达可不烦兵而下矣。”

乃遣蔡邦光率千户呼延顺等往攻开州,而盛兵驻蟠龙,以为声援。

十二年正月,诸军夜衔枚,薄开州城下,遣死士先登,斩关以入,及城中人知,则千户景畴已立旗帜于城之绝顶矣。

宋军溃散,擒赵章,而守将韩明父子犹率所部兵巷战,力屈,亦就擒。

文安迁汝忠家属于蟠龙,遣元帅王师能持檄往达州招之曰:“降则家属得全,不降则阖城涂炭,汝宜早为计。”

汝忠遂遣赵荣来约降,王师能以兵入据其城。

汝忠率所部将士诣文安军门降,悉还其妻孥财物。

赵章子桂楫,守师姑城,遣兵招之,亦降。

独洋州龙爪城守将谢益固守,并力攻之,擒统制王庆,益弃城走。

于是遣元帅李吉、嵇永兴,千户王新德等,将兵以鲜汝忠往招由山等处八城,皆望风迎降,凯还。

遣经历陈德胜以鲜汝忠、赵桂楫等十余人献捷京师。

帝悦,加授文安骠骑卫上将军,兼宣抚使,赐钞一千锭;文粲加授镇国上将军。

文安寻遣其兄子应之,往招都胜、茂竹、广福三城,自将大军,以为声援,皆降之。

秋七月,兵至东胜城,宋将蒲济川降。

进攻梁山,宋将袁世安坚守。

文安焚其外城,梁山军恃忠胜军为固,力攻拔之,杀守将王智,擒部辖景福。

围梁山四十日,世安随方备御,竟不降。

文安乃移兵攻万州之牛头城,杀守将何威,迁其民,进围万州。

守将上官夔战守甚力,文安乃遣监军杨应之、镇抚彭福寿会东川行院兵,出小江口以牵制援兵,果与之遇,战败之,擒总管李皋、花茂实等。

万州固守不下,文安乃解围去。

攻石城堡,谕降守将谭汝和;攻鸡冠城,谕降守将杜赋;又招石马、铁平、小城、三圣、油木、牟家、下隘等城。

冬,进白帝城,夔帅张起岩坚守不出,文安以师老,乃还。

宋都统戈德复据开州,文安乃筑城神仙山以逼之,令元帅蔡邦光、万户纪天英屯守。

十三年,进阶金吾卫上将军,赐玉带一。

夏,朝廷遣安西王相李德辉经画东川课程,宋梁山守将袁世安遣使约降。

文安以白德辉,德辉大喜,即遣文安将兵,奉王旨往招之,世安遂降。

秋七月,进军攻万州。

遣经历徐政谕守臣上官夔降,夔不从,围之数匝,逾月,攻拔外城。

夔守张起岩来救,遣镇抚彭福寿迎击,破之,尽杀其舟师,俘其将宋明。

万州夺气,文安复传王旨,谕夔使降,夔终不屈。

文安尽锐攻城,潜遣勇士梯城宵登,斩关而入,夔巷战而死。

万州既定,遣使招铁檠、三宝两城守将杨宜、黎拱辰降,分兵略施州,擒统制薛忠。

会大雪,遣蔡邦光夜攻,杀守帅何艮,夺其城。

十四年夏,进兵攻咸淳府,时宋以六郡镇抚使马堃为守,文安与堃同里闬,谕之使降,堃不从,乃列栅攻城。

冬十二月,潜遣勇士蹑云梯宵登,

斩关纳外兵,堃悉力巷战,达州安抚使鲜汝忠与宋兵力战死。

比晓,宋兵大败,堃力屈就擒。

十五年,进兵攻绍庆,守将鲜龙迎敌。

二月,潜遣勇士,夜以梯冲攻破其北门,鲜龙大惊,收散卒力战,兵败就擒。

蜀境已定,独夔坚守不下。

朝廷命荆湖都元帅达海由巫峡进兵取夔州,而西川刘佥院挟夔守将亲属往招之。

文安乃遣元帅王师能将舟师与俱,张起岩竟以城降。

夏,入觐,文安以所得城邑绘图以献,帝劳之曰:“汝攻城略地之功,何若是多也!”

擢四川南道宣慰使,解白貂裘以赐之。

十七年,遣辩士王介谕降散毛诸洞蛮,以散毛两子入觐,因进言曰:“元帅蔡邦光,昔征散毛蛮而死,可念也。”

帝曰:“散毛既降而杀之,其何以怀远!”

乃擢蔡邦光之子,升为管军总管,佩虎符,赐散毛两子金银符各一,并赐其酋长以金虎符。

遥授文安参知政事,行四川南道宣慰使。

十九年春,入觐,擢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江西省事,到官逾月,以疾卒。

子艮之,袭佩虎符,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历湖南宣慰副使,岳州路总管,卒。

刘整

刘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邓州穰城。

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

金乱,入宋,隶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

珙攻金信阳,整为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还报。

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

累迁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

整以北方人扞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吕文德忌之,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以俞兴与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图整。

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诬构之,整遣使诉临安,又不得达。

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将见杀,整益危不自保,乃谋款附。

中统二年夏,整籍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入附。

世祖嘉其来,授夔府行省,兼安抚使,赐金虎符,仍赐金银符以给其将校之有功者。

俞兴攻泸州,整出宝器分士卒,激使战,战数十合,败之。

复遣使以宋所赐金字牙符及佩印入献,请益屯兵、厚储积为图宋计。

三年,入朝,授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赐银万两,分给军士之失业者,仍兼都元帅,立寨诸山,以扼宋兵。

同列嫉整功,将谋陷之,整惧,请分帅潼川。

七月,改潼川都元帅,宣课茶盐以饷军。

四年五月,宋安抚高达、温和进逼成都,整驰援之。

宋兵闻赛存孝至,遁去。

将捣潼川,又与整遇于锦江而败。

至元三年六月,迁昭武大将军、南京路宣抚使。

四年十一月,入朝,进言:“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

廷议沮之。

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

世祖曰:“朕意决矣。”

五年七月,迁镇国上将军、都元帅。

九月,偕都元帅阿术督诸军,围襄阳,城鹿门堡及白河口,为攻取计。

率兵五万,钞略沿江诸郡,皆婴城避其锐,俘人民八万。

六年六月,擒都统唐永坚。

七年三月,筑实心台于汉水中流,上置弩炮,下为石囤五,以扼敌船。

且与阿术计曰:“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

乘驿以闻,制可。

既还,造船五千艘,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而习之,得练卒七万。

八月,复筑外围,以遏敌援。

八年五月,宋帅范文虎遣都统张顺、张贵,驾轮船,馈襄阳衣甲,邀击,斩顺,独贵得入城。

九月,升参知河南行中书省事。

九年正月,加诸翼汉军都元帅。

襄阳帅吕文焕登城观敌,整跃马前曰:“君昧于天命,害及生灵,岂仁者之事!而又龌龊不能战,取羞于勇者,请与君决胜负。”

文焕不答,伏弩中整。

三月,破樊城外郭,斩首二千级,擒裨将十六人。

谍知文焕将遣张贵出城求援,乃分部战舰,缚草如牛状,傍汉水,绵亘参错,众莫测所用。

九月,贵果夜出,乘轮船,顺流下走,军士觇知之,傍岸爇草牛如昼,整与阿术麾战舰,转战五十里,擒贵于柜门关,余众尽杀之。

十一月,诏统水军四万户。

宋荆湖制置李庭芝以金印牙符授整汉军都元帅、卢龙军节度使,封燕郡王,为书,使永宁僧持送整所,期以间整。

永宁令得之,驿以闻于朝,敕张易、姚枢杂问。

适整至自军,言宋怒臣画策攻襄阳,故设此以杀臣,臣实不知。

诏令整复书谓:“整受命以来,惟知督厉戎兵,举垂亡孤城耳。宋若果以生灵为念,当重遣信使,请命朝廷,顾为此小数,何益于事!”

时围襄阳已五年,整计樊、襄唇齿也,宜先攻樊城。

樊城人以栅蔽城,斩木列置江中,贯以铁索。

整言于丞相伯颜,令善水者断木沉索,督战舰趋城下,以回回炮击之,而焚其栅。

十年正月,遂破樊城,屠之。

遣唐永坚入襄阳,谕吕文焕,乃以城降。

上功,赐整田宅、金币、良马。

整入朝,奏曰:“襄阳破,则临安摇矣。若将所练水军,乘胜长驱,长江必皆非宋所有。”

遂改行淮西枢密院事,驻正阳,夹淮而城,南逼江,断其东西冲。

十一年,升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左丞。

宋夏贵悉水军来攻,破之于大人洲。

十二年正月,诏整别将兵出淮南。

整锐欲渡江,首将止之,不果行。

丞相伯颜入鄂,捷至,整失声曰:“首帅止我,顾使我成功后人,善作者不必善成,果然!”

其夕,愤惋而卒,年六十三。

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武敏。

子垣,尝从父战败昝万寿于通泉;

埏,管军万户;

均,榷茶提举;

垓,都元帅。

孙九人,克仁,知房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八-译文

王仁。七年,跟随严佥省攻打重庆,在龙坎与宋军大战,击败了宋军。

攻打铧铁寨,擒获了宋将袁宜、何世贤等人。捷报传到朝廷,皇帝下诏赏赐白金、宝钞、币帛等物。

秋天,攻打达州的圣耳城,擒获了宋将杨普、时仲,割取了他们的庄稼后返回。

又派遣元帅蔡邦光攻打开州,擒获了宋将陈俊。

冬天,文粲入朝觐见,皇帝对他说:“你们兄弟在边疆效力,朕是知道的。”于是晋升文安为明威将军。

八年春天,派遣蔡邦光攻打达州,在圣耳城下与宋军交战,擒获了宋将蒲桂。

又在开州的沙平与宋军交战,擒获了宋将王顺。

当时宋朝任命朱礻异孙为蜀地统帅,朱礻异孙是阆州人,多次派遣间谍,企图动摇人心,文安屡次抓获这些间谍,阆州因此没有受到威胁。

秋天八月,文安与东川统军匣剌一起攻打达州,三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

随后派遣千户嵇永兴攻打开州,在平〈火敖〉、曲水与宋军交战,擒获了总管王道等人。

军队返回后,带着俘虏入朝觐见,皇帝对他大加赞赏,晋升他为昭勇大将军、东川路征南招讨使,并赏赐了金银、宝钞、鞍马、弓矢、币帛等物。

九年秋天,文安率领军队从小宁出发,安排屯田事务,派遣韩福攻打达州的九君山,擒获了宋将张俊。

派遣元帅蔡邦光与蓬州军队会合,在永睦拦截宋军,取得了胜利。

又派遣嵇永兴、杨彪追击宋军的副将刘威等人,攻破了圣耳城的外城,擒获了寨主杨桂,纵兵焚烧掠夺后返回。

九月,修筑金汤城,用来储存屯田的粮食,并且用来逼近宋朝的龙爪城。

考虑到宋军一定会来争夺,派遣韩福出兵通川,以牵制宋军。

在锉耳山与宋军遭遇,击败了宋军,俘获了总管蔡云龙等人。

从达州的牛门出兵,切断了宋军的退路,擒获了总管李牷、李德。

宋军向达州运送粮食,文安派遣军队在卢滩峡拦截,擒获了统制孙聪、张顺等人。

夏天,派遣元帅李吉攻打开州,在泻油坡与宋军交战,擒获了提举李贵和石笋寨主雍德。

宋军再次从罗顶山向开州、达州运送粮食,文安派遣蔡邦光、李吉埋伏拦截,擒获了副将吴金等人,摧毁了他们的粮船。

闰六月,蓬州军队攻下了龙爪城,东川统军司命令文安兼任龙爪城的统领。

当时蓬州军队已经撤离,宋朝的都统赵章再次占据龙爪城,并且出兵迎战,文安与宋军交战,击败了他们,擒获了总管王元后返回。

秋天,宋朝的都统阎国宝、监军张应庚向达州运送粮食,文安在泻油坡拦截,夺取了他们的粮食,并擒获了两位将领。

宋朝开州的守将鲜汝忠拦截归路,文安与宋军交战,击败了他们,俘获了总辖秦兴祖、谭友孙。

十一年春天三月,文安率领军队驻扎在小宁,从俘虏口中得知鲜汝忠等人打算夺取蟠龙的麦子,于是派遣千户王新德、杨彪等人分散掠夺宋朝的边境,文安亲自驻守蟠龙以防备宋军。

李吉从山路进攻,在城下与宋军交战,擒获了宋将叶胜。

派遣蔡邦光、杨彪攻打竹山寨,与赵统制交战,擒获了宋将郑桂、庄俊。

秋天,文安与蒙古汉军万户怯必烈等人一起攻打宋朝的夔东地区,攻下了高阳、夔、巫等寨,擒获了守将严贵、窦世忠、赵兴,并在江上架设桥梁,切断了宋军的往来路线,宋军前来争夺,文安击退了他们。

返回后攻打牛头城,用火箭焚烧了城中的官舍和民居。

十一月,派遣蔡邦光攻打九君山,擒获了宋将孙德、柳荣、赵威。

当时宋朝任命鲜汝忠、赵章分别镇守开州和达州,而鲜汝忠的家属还留在开州。

文安说:“达州不容易攻打,如果先攻下开州,俘获鲜汝忠的家属,以此来招降鲜汝忠,那么达州就可以不费兵力而攻下了。”

于是派遣蔡邦光率领千户呼延顺等人攻打开州,同时派重兵驻扎在蟠龙,作为声援。

十二年正月,各军夜间衔枚疾行,逼近开州城下,派遣敢死队先登城,斩关而入,等到城中人发现时,千户景畴已经在城顶竖起了旗帜。

宋军溃散,擒获了赵章,而守将韩明父子仍然率领部下在巷战中抵抗,最终力竭被擒。

文安将鲜汝忠的家属迁到蟠龙,派遣元帅王师能带着檄文前往达州招降鲜汝忠,说:“投降则家属可以保全,不投降则全城将遭受涂炭,你应该早做打算。”

鲜汝忠于是派遣赵荣前来约定投降,王师能率兵进入达州城据守。

鲜汝忠率领部下将士到文安的军门投降,文安归还了他的妻儿和财物。

赵章的儿子桂楫,驻守师姑城,文安派遣军队招降他,他也投降了。

只有洋州的龙爪城守将谢益坚守不降,文安集中兵力攻打,擒获了统制王庆,谢益弃城逃走。

于是派遣元帅李吉、嵇永兴,千户王新德等人,率领军队带着鲜汝忠前往招降由山等地的八座城池,这些城池都望风而降,文安凯旋而归。

派遣经历陈德胜带着鲜汝忠、赵桂楫等十余人到京师献捷。

皇帝非常高兴,加授文安为骠骑卫上将军,兼任宣抚使,赏赐了一千锭宝钞;文粲被加授为镇国上将军。

文安随后派遣他的侄子应之,前往招降都胜、茂竹、广福三座城池,自己率领大军作为声援,这些城池都投降了。

秋天七月,军队到达东胜城,宋朝的将领蒲济川投降。

进攻梁山,宋朝的将领袁世安坚守不降。

文安焚烧了梁山的外城,梁山军依靠忠胜军固守,文安全力攻打,杀死了守将王智,擒获了部辖景福。

围困梁山四十天,袁世安多方防备,最终没有投降。

文安于是转移兵力攻打万州的牛头城,杀死了守将何威,迁移了当地的百姓,进而围攻万州。

万州的守将上官夔奋力抵抗,文安派遣监军杨应之、镇抚彭福寿与东川行院的军队会合,从小江口出兵牵制宋军的援兵,果然与宋军遭遇,击败了他们,擒获了总管李皋、花茂实等人。

万州坚守不下,文安于是解围离去。

攻打石城堡,劝降了守将谭汝和;攻打鸡冠城,劝降了守将杜赋;又招降了石马、铁平、小城、三圣、油木、牟家、下隘等城池。

冬天,进军白帝城,夔州的统帅张起岩坚守不出,文安因为军队疲惫,于是撤军返回。

宋朝的都统戈德再次占据开州,文安于是在神仙山修筑城池,逼迫戈德,命令元帅蔡邦光、万户纪天英驻守。

十三年,文安晋升为金吾卫上将军,皇帝赏赐了一条玉带。

夏天,朝廷派遣安西王相李德辉规划东川的课程,宋朝梁山的守将袁世安派遣使者约定投降。

文安将此事报告给李德辉,李德辉非常高兴,立即派遣文安率领军队,带着王旨前往招降袁世安,袁世安于是投降。

秋天七月,文安进军攻打万州。

派遣经历徐政劝降万州的守臣上官夔,上官夔不投降,文安围困了万州数重,过了一个月,攻下了外城。

夔州的守将张起岩前来救援,文安派遣镇抚彭福寿迎击,击败了宋军,全歼了他们的舟师,俘获了将领宋明。

万州士气低落,文安再次传达王旨,劝降上官夔,上官夔始终不屈服。

文安集中精锐攻城,暗中派遣勇士在夜间用云梯登城,斩关而入,上官夔在巷战中战死。

万州平定后,文安派遣使者招降铁檠、三宝两城的守将杨宜、黎拱辰,分兵攻打施州,擒获了统制薛忠。

恰逢大雪,文安派遣蔡邦光夜间进攻,杀死了守帅何艮,夺取了城池。

十四年夏天,文安进军攻打咸淳府,当时宋朝任命六郡镇抚使马堃为守将,文安与马堃是同乡,劝他投降,马堃不听从,于是文安列栅攻城。

冬天十二月,文安暗中派遣勇士在夜间用云梯登城,

堃全力进行巷战,达州安抚使鲜汝忠与宋军激战而死。

到了天亮,宋军大败,堃力竭被擒。

十五年,进攻绍庆,守将鲜龙迎战。

二月,暗中派遣勇士,夜间用梯子冲破了北门,鲜龙大惊,收拢散兵奋力作战,最终兵败被擒。

蜀地已经平定,只有夔州坚守不下。

朝廷命令荆湖都元帅达海从巫峡进军攻取夔州,而西川刘佥院挟持夔州守将的亲属前去招降。

文安于是派遣元帅王师能率领水军一同前往,张起岩最终献城投降。

夏天,文安入朝觐见,将所攻占的城邑绘制成图献给皇帝,皇帝慰劳他说:“你攻城略地的功劳,怎么这么多啊!”

提拔他为四川南道宣慰使,并赐给他白貂裘。

十七年,派遣辩士王介去劝降散毛各洞的蛮族,让散毛的两个儿子入朝觐见,趁机进言说:“元帅蔡邦光,曾经征讨散毛蛮而死,值得怀念。”

皇帝说:“散毛既然已经投降,如果杀了他们,怎么能怀柔远方!”

于是提拔蔡邦光的儿子,升为管军总管,赐予虎符,赐给散毛的两个儿子金银符各一个,并赐给他们的酋长金虎符。

遥授文安为参知政事,行四川南道宣慰使。

十九年春天,入朝觐见,提拔为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江西省事,到任一个月后,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艮之,继承虎符,担任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历任湖南宣慰副使,岳州路总管,最终去世。

刘整

刘整,字武仲,祖先是京兆樊川人,后来迁居邓州穰城。

刘整沉着坚毅,有智谋,擅长骑射。

金朝动乱时,他投奔宋朝,隶属于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

孟珙攻打金朝的信阳,刘整担任前锋,夜间派遣十二名勇士,渡过壕沟登上城墙,袭击并擒获了守将,回来报告。

孟珙大惊,认为唐朝的李存孝率领十八骑攻下洛阳,如今刘整带领的人更少,却攻下了信阳,于是在他的旗帜上写下“赛存孝”。

刘整多次升迁,最终担任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掌管泸州军州事务。

刘整作为北方人,守卫西部边境有功,南方诸将都不如他,吕文德嫉妒他,所提出的策略常常被压制,有功也不被表彰,因为俞兴与刘整有矛盾,便让他去制置四川以图谋刘整。

俞兴以军事为由召见刘整,刘整不去,于是俞兴诬陷他,刘整派遣使者去临安申诉,但没有成功。

等到向士璧、曹世雄两位将领被杀,刘整更加感到危险,无法自保,于是谋划投降。

中统二年夏天,刘整带领泸州十五郡、三十万户归附。

世祖赞赏他的归顺,任命他为夔府行省,兼任安抚使,赐予金虎符,并赐金银符给有功的将校。

俞兴攻打泸州,刘整拿出宝物分给士兵,激励他们作战,激战数十回合,击败了俞兴。

他又派遣使者将宋朝赐予的金字牙符和佩印献给朝廷,请求增加屯兵、储备物资,以图谋攻宋。

三年,入朝觐见,被任命为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赐银万两,分给失业的军士,仍兼任都元帅,在各山立寨,以遏制宋军。

同僚嫉妒刘整的功劳,图谋陷害他,刘整感到害怕,请求分兵镇守潼川。

七月,改任潼川都元帅,征收茶盐税以供应军需。

四年五月,宋朝的安抚使高达、温和进逼成都,刘整迅速增援。

宋军听说“赛存孝”来了,纷纷逃走。

宋军准备攻打潼川,又在锦江与刘整遭遇并战败。

至元三年六月,刘整升任昭武大将军、南京路宣抚使。

四年十一月,入朝觐见,进言说:“宋朝君主软弱,臣子悖逆,偏安一隅,如今是统一天下的好时机。臣愿意效犬马之劳,先攻襄阳,撤除其屏障。”

朝廷的议论阻止了他。

刘整又说:“自古以来,帝王如果不能统一四海,就不算正统。如今圣朝已经拥有天下十七八,怎么能对一隅之地置之不理,而自弃正统呢!”

世祖说:“朕已经决定了。”

五年七月,刘整升任镇国上将军、都元帅。

九月,他与都元帅阿术一起督率诸军,包围襄阳,在鹿门堡和白河口筑城,准备攻取襄阳。

他率领五万军队,掠夺沿江各郡,各城都闭门不出,俘虏了八万百姓。

六年六月,擒获了都统唐永坚。

七年三月,在汉水中流筑起实心台,台上设置弩炮,台下放置五个石囤,以阻挡敌船。

他还与阿术商议说:“我们的精锐骑兵所向披靡,唯独水战不如宋朝。如果夺取他们的长处,建造战舰,训练水军,事情就能成功。”

他通过驿站上报朝廷,得到了批准。

回来后,他建造了五千艘战舰,每天训练水军,即使下雨不能出航,也在地上画船练习,最终训练出了七万水军。

八月,又修筑了外围工事,以阻挡敌人的援军。

八年五月,宋朝的元帅范文虎派遣都统张顺、张贵,驾驶轮船,运送襄阳的衣甲,刘整截击,斩杀了张顺,只有张贵得以入城。

九月,刘整升任参知河南行中书省事。

九年正月,加封为诸翼汉军都元帅。

襄阳的守将吕文焕登上城墙观察敌情,刘整跃马向前说:“你不明白天命,害及百姓,这难道是仁者所为!而且你懦弱不能战,让勇者感到羞耻,请与你决一胜负。”

吕文焕没有回答,暗中用弩箭射中了刘整。

三月,刘整攻破了樊城的外城,斩首两千级,擒获了十六名副将。

他得知吕文焕准备派遣张贵出城求援,于是分派战舰,绑扎草牛,沿汉水排列,众人不知道他的用意。

九月,张贵果然夜间出城,驾驶轮船顺流而下,军士发现后,点燃岸边的草牛,火光如昼,刘整与阿术指挥战舰,转战五十里,在柜门关擒获了张贵,其余的人全部被杀。

十一月,朝廷下诏让刘整统领四万户水军。

宋朝的荆湖制置使李庭芝用金印牙符授予刘整汉军都元帅、卢龙军节度使,封为燕郡王,并写信让永宁的僧人送去,企图离间刘整。

永宁的县令得到信后,通过驿站上报朝廷,朝廷命令张易、姚枢审问。

正好刘整从军中回来,说宋朝因为恼怒他策划攻打襄阳,所以设下这个计谋来杀他,他确实不知情。

朝廷下诏让刘整回信说:“刘整自从受命以来,只知道督促军队,攻取垂亡的孤城。宋朝如果真的关心百姓,应该派遣使者,请求朝廷的命令,做这种小动作,有什么用处!”

当时围攻襄阳已经五年,刘整认为樊城和襄阳唇齿相依,应该先攻樊城。

樊城的人用栅栏遮蔽城墙,砍伐树木排列在江中,用铁索连接。

刘整向丞相伯颜建议,派擅长水性的士兵砍断木头,沉下铁索,指挥战舰靠近城下,用回回炮攻击,并烧毁了栅栏。

十年正月,终于攻破了樊城,屠城。

他派遣唐永坚进入襄阳,劝降吕文焕,最终襄阳投降。

朝廷表彰他的功劳,赐给他田宅、金币和良马。

刘整入朝觐见,上奏说:“襄阳被攻破,临安就会动摇。如果率领所训练的水军,乘胜长驱直入,长江必定不再属于宋朝。”

于是他被改任为淮西枢密院事,驻守正阳,夹淮河筑城,南逼长江,切断宋军的东西通道。

十一年,升任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左丞。

宋朝的夏贵率领水军来攻,刘整在大人洲击败了他。

十二年正月,朝廷下诏让刘整另率军队出淮南。

刘整急于渡江,但主将阻止了他,最终未能成行。

丞相伯颜攻入鄂州,捷报传来,刘整失声说:“主将阻止我,却让我成功后别人得利,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果然如此!”

那天晚上,他因愤怒和遗憾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他被追赠为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号为武敏。

他的儿子垣,曾跟随父亲在通泉打败了昝万寿;

埏,担任管军万户;

均,担任榷茶提举;

垓,担任都元帅。

他有九个孙子,其中克仁担任房州的知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八-注解

杨大渊:杨大渊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将领,原为宋将,后投降元朝,成为元朝的重要军事人物。他在元朝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四川地区的征服中。

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古代为军事重镇。

宪宗:元宪宗蒙哥,是元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积极扩张元朝的疆域。

汪田哥:元朝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钓鱼山:位于今重庆市合川区,是南宋末年抵抗元军的重要据点之一。

中统: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1260-1264年)。

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象征军权。

金符、银符:元朝时期用于奖励有功将领的符节,金符级别高于银符。

海青符:元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符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快速通信。

贾似道:南宋末年的一位权臣,曾掌握南宋朝政大权。

得汉城:今四川省南充市,是古代四川的一个重要城市。

阆中郡公:元朝对杨大渊的追封,表彰其在元朝统一战争中的贡献。

谥肃翼:元朝对杨大渊的谥号,表彰其忠诚和军事才能。

王仁: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战功显赫。

严佥省:元朝官员,与王仁一同参与对宋战争。

重庆:今重庆市,古代为战略要地。

龙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为战场之一。

铧铁寨:古代军事要塞,具体位置不详。

袁宜、何世贤: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古代为军事重镇。

圣耳城:古代军事要塞,位于达州附近。

杨普、时仲: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蔡邦光:人名,南宋将领,曾征讨散毛蛮。

开州:今重庆市开州区,古代为军事重镇。

陈俊: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文粲:元朝将领,与王仁兄弟一同效力于边疆。

明威将军:元朝武官名,授予有功将领。

蒲桂: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朱礻异孙:宋朝将领,负责蜀地军事。

匣剌:元朝将领,与文安一同攻达州。

嵇永兴: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王道: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昭勇大将军:元朝武官名,授予有功将领。

东川路征南招讨使:元朝官职,负责征讨南方。

小宁: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韩福: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九君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张俊: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蓬州:今四川省蓬安县,古代为军事重镇。

永睦: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刘威: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杨桂:宋朝寨主,被元军擒获。

金汤城:古代军事要塞,具体位置不详。

龙爪城:古代军事要塞,具体位置不详。

通川: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锉耳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蔡云龙: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牛门: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李牷、李德: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卢滩峡: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孙聪、张顺: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李吉: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泻油坡: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李贵、雍德: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罗顶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吴金: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赵章: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阎国宝、张应庚: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鲜汝忠:人名,南宋将领,达州安抚使。

秦兴祖、谭友孙: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蟠龙: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王新德: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叶胜: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竹山寨:古代军事要塞,具体位置不详。

郑桂、庄俊: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怯必烈: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夔东: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高阳、夔、巫: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严贵、窦世忠、赵兴: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牛头城:古代军事要塞,具体位置不详。

孙德、柳荣、赵威: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呼延顺: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景畴: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韩明: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王师能:人名,南宋将领,曾任元帅。

赵荣: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桂楫: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谢益: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王庆: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陈德胜: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骠骑卫上将军:元朝武官名,授予有功将领。

宣抚使:元朝官职,负责安抚地方。

都胜、茂竹、广福: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蒲济川: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梁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袁世安:宋朝将领,坚守梁山。

王智: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景福: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万州:今重庆市万州区,古代为军事重镇。

何威: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上官夔:宋朝将领,坚守万州。

杨应之、彭福寿: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李皋、花茂实: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石城堡:古代军事要塞,具体位置不详。

谭汝和: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鸡冠城:古代军事要塞,具体位置不详。

杜赋: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石马、铁平、小城、三圣、油木、牟家、下隘: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白帝城:古代军事要塞,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

张起岩:人名,南宋将领,夔州守将。

戈德: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神仙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纪天英: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金吾卫上将军:元朝武官名,授予有功将领。

李德辉:元朝官员,负责东川事务。

徐政:元朝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宋明: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铁檠、三宝: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杨宜、黎拱辰:宋朝将领,被元军击败。

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古代为军事重镇。

薛忠: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何艮:宋朝将领,被元军擒获。

咸淳府: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马堃:宋朝将领,坚守咸淳府。

蹑云梯:古代攻城器械,用于攀登城墙。

斩关纳外兵:指在战争中突破敌人的防线,接纳外来的援兵。

堃:人名,指文安,南宋末年的将领。

巷战:在城市或村庄的街道中进行的战斗。

达州安抚使:南宋时期的官职,负责安抚和管理达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绍庆:地名,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

鲜龙:人名,南宋将领,绍庆守将。

夔州:地名,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

荆湖都元帅:南宋时期的军事官职,负责荆湖地区的军事指挥。

达海:人名,南宋将领,荆湖都元帅。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重庆市巫山县。

西川刘佥院:指刘佥院,南宋时期的官员,负责西川地区的军政事务。

文安:人名,南宋将领,曾任四川南道宣慰使。

入觐:指官员进京朝见皇帝。

宣慰使:元代官职,负责安抚和管理某一地区的军政事务。

白貂裘:用白貂皮制成的裘衣,象征高贵和荣耀。

散毛诸洞蛮:指散居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

管军总管:元代官职,负责管理某一地区的军队。

金银符:古代授予有功将领的荣誉凭证。

参知政事:元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参与国家政务。

龙虎卫上将军: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官职,龙虎卫是皇帝的亲军,上将军是其最高指挥官。

中书左丞:元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负责中书省的政务。

刘整:人名,南宋末年的将领,后降元。

京兆樊川: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邓州穰城:地名,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

孟珙:人名,南宋将领,曾任荆湖制置使。

信阳:地名,今河南省信阳市。

唐李存孝:人名,唐代著名将领,以勇猛著称。

潼川:地名,今四川省三台县一带。

泸州:地名,今四川省泸州市。

吕文德:人名,南宋将领,曾任四川制置使。

俞兴:人名,南宋将领,曾任四川制置使。

向士璧:人名,南宋将领。

曹世雄:人名,南宋将领。

夔府行省:元代行政区划,辖今重庆市一带。

宝器:指珍贵的器物,常用于赏赐有功将领。

金字牙符:古代授予有功将领的荣誉凭证。

襄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鹿门堡: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白河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唐永坚:人名,南宋将领。

实心台:古代军事设施,用于防御和攻击。

范文虎:人名,南宋将领。

张顺:人名,南宋将领。

张贵:人名,南宋将领。

吕文焕:人名,南宋将领,襄阳守将。

樊城: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伯颜:人名,元代著名将领。

回回炮:元代从西域引进的一种火炮。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淮西枢密院:元代军事机构,负责淮西地区的军事事务。

正阳:地名,今河南省正阳县。

夏贵:人名,南宋将领。

大人洲: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鄂: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愤惋:愤恨和惋惜,形容因不满或失望而产生的强烈情绪。

中书右丞:古代中国的中书省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右丞是其中的高级职位。

谥武敏:谥号是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武’通常指军事才能,’敏’指聪明敏捷。

通泉: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一个战略要地。

管军万户: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一万户的军队。

榷茶提举:古代负责茶叶专卖和税收的官员。

都元帅:古代军事最高指挥官,负责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军事指挥。

知房州:古代官职,指担任房州的知州,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八-评注

杨大渊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南宋末年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他原本是南宋的将领,但在元军的强大压力下选择投降,并成为元朝的重要军事人物。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与选择。

杨大渊在元朝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四川地区的征服中。他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功地为元朝巩固了对四川的控制。这些行动不仅展示了杨大渊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采取的战略和战术。

杨大渊的投降和后来的军事成就,也反映了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对降将的宽容和利用。元朝通过给予降将高官厚禄,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南宋将领的投降,从而加速了统一进程。这一策略不仅减少了元朝的军事阻力,也为元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大渊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在元朝的统一战争中,四川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乱,人民生活困苦。杨大渊在投降元朝后,虽然为元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但也间接导致了南宋的灭亡和人民的苦难。这一历史背景使得杨大渊的生平事迹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总的来说,杨大渊的生平事迹不仅是一段个人历史,更是南宋末年元朝统一中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缩影。通过研究杨大渊的生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局势和社会变迁。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将领王仁及其兄弟文安、文粲在元朝初年对宋朝的多次军事行动。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元朝初年对宋朝的军事策略、战术运用以及将领的军事才能。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元朝初年对宋朝的军事征服过程。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军事力量强大,善于运用骑兵和攻城战术。文中的多次攻城战、擒获敌将、焚掠敌境等描述,展现了元朝军队的强悍战斗力。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元朝对宋朝的逐步征服过程。通过多次战役,元朝逐步占领了宋朝的重要城池,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对达州、开州、万州等地的攻占,显示了元朝对西南地区的战略控制。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详细记录了每一次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将领及战斗结果。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历史事件清晰可辨,便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军事动态。

此外,文中还体现了元朝将领的军事智慧和策略运用。例如,文安通过攻打开州、俘获敌将家属,成功招降鲜汝忠,显示了其在军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这种策略不仅减少了军事损失,还加速了对宋朝的征服进程。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元朝初年的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战役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元朝军队的组织结构、战术运用以及将领的军事才能,为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元朝初年对宋朝的军事征服过程,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策略和将领的军事才能,为我们了解元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宋末年与元朝初年的一系列军事事件,主要围绕文安和刘整两位将领的军事行动展开。文安是南宋末年的重要将领,他在四川地区的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成功攻占了多个城池,并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和赏赐。文安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使他成为南宋朝廷的重要支柱,他的事迹反映了南宋末年朝廷对边疆将领的依赖和信任。

刘整则是南宋末年另一位重要的将领,他原本是南宋的将领,后因受到排挤和诬陷,最终选择投降元朝。刘整的投降对南宋的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南宋的了解使他成为元朝进攻南宋的重要助力。刘整的事迹反映了南宋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揭示了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对南宋将领的利用和拉拢。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南宋末年朝廷与边疆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对南宋将领的利用和拉拢。文安和刘整的事迹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军事才能,也揭示了南宋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了复杂的军事事件,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文安的忠诚和刘整的背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面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南宋末年与元朝初年军事斗争的重要史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通过对文安和刘整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宋末年的军事形势和元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南宋末年的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位军事将领的生平及其家族的荣耀。首先,文中提到这位将领在晚年因愤恨和惋惜而去世,这表明他一生中可能经历了重大的挫折或未竟的事业。他的去世被赋予了高度的荣誉,被赠予了龙虎卫上将军和中书右丞的称号,并获得了’武敏’的谥号,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

接着,文中提到了他的儿子们各自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长子垣曾随父征战,并在通泉击败了昝万寿,显示了家族的军事传统和英勇。次子埏担任管军万户,显示出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三子均担任榷茶提举,这表明他在经济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能力。四子垓担任都元帅,这是军事领域的最高职位,进一步证明了家族在军事上的显赫地位。

最后,文中提到了他的孙子克仁担任知房州,这表明家族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还扩展到了地方行政。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族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显赫地位,以及他们在维护和扩展家族荣耀方面的努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家族荣誉和军事成就的重视。通过列举家族成员的官职和成就,展示了家族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崇尚,这些品质在家族成员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列举官职和成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家族的荣耀和影响力。虽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描写,但通过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成功地传达了家族的地位和成就。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研究这些官职和成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权力结构和社会阶层,以及家族在这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4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