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九-原文
李忽兰吉
李忽兰吉,一名庭玉,陇西人。父节,仕金,岁乙未,自巩昌石门山从汪世显以城降。
忽兰吉隶皇子阔端为质子,从征西川。
辛丑,以功为管军总领,兼总帅府知事,从征西番南涧有功。
癸丑,世祖在潜邸,用汪德臣言,承制命忽兰吉佩银符,为管军千户、都总领,佐汪惟正立利州。
乙卯正月,将兵三万取合江大获山。
宋刘都统率众谋焚利州、沙市,次青山,忽兰吉以伏兵取之,俘获甚众。
都元帅阿答忽以闻,升本帅府经历,兼军民都弹压。
丙辰,宪宗更赐金符,仍命为千户、都总领。
戊午,忽兰吉以兵先趋剑门觇伺,宋兵运粮于长宁,追至运曲坝,夺之,俘将校五人而还。
宪宗南征,忽兰吉掌桥道馈饷之事,有功,赐玺书。
从攻苦竹隘山寨,先登,斩守将杨立,获都统张寔,招降长宁、清居、大获山、运山、龙州等寨。
十一月,大获山守臣杨大渊纳款,已而逃归,宪宗怒,将屠其城,众不知所为。
德臣谕忽兰吉曰:“大渊之去,事颇难测,亟追之!”
乃单骑至城下。门未闭,大呼入城曰:“皇帝使我来抚汝军民。”
一卒引入,甲士环立。
忽兰吉下马,执大渊手,谓之曰:“上方宣论赐赏,不待而来,何也?”
大渊曰:“诚不知国朝礼体,且久出,恐城寨有他变,是以亟归,非敢有异谋也。”
遂与偕来,一军皆喜。
忽兰吉入奏,宪宗曰:“杨安抚反乎?”
对曰:“无也。”
宪宗曰:“汝何以知之?”
对曰:“军马整肃,防内乱也;城门不闭,无他心也;一闻臣言,即抚绥军民,从臣以出,以是知之。”
宪宗曰:“汝不惧乎?”
对曰:“臣恐上劳圣虑,下苦诸军,又为一郡生灵命脉所寄,故不知其惧。”
宪宗悦,赐蒲萄酒。
大渊遂以故官侍郎、都元帅听命,而民得生全。
宪宗命忽兰吉与怯里马哥领战船二百艘掠钓鱼山,夺其粮船四百艘。
宪宗次钓鱼山,忽兰吉作浮梁,以通往来。
己未,与怯里马哥、紥胡打、鲁都赤、阔阔术领蒙古、汉军二千五百略重庆。
六月,总帅汪德臣没于军,命忽兰吉以其军殿后。
宋兵水陆昼夜接战,皆败之。
部军皆青居人,赏赉独厚,遂与蒲察都元帅守青居,治城壁,储刍粮,招纳降附。
宗王穆哥承制命忽兰吉佩金符,为巩昌元帅。
中统元年,德臣子惟正袭总帅,至青居。
五月,忽兰吉等赴上都。
时浑都海据六盘山以叛,世祖遣忽兰吉亟还,与汪良臣发所统二十四州兵追袭之。
十月,从宗王哈必赤等次合纳忽石温之地,力战,杀浑都海等于阵,余党悉平。
二年六月,以功授巩昌后元帅,赐金币、鞍马、弓矢。
九月,火都叛于西蕃点西岭,汪惟正帅师袭之,至怯里马之地,火都以五百人遁入西蕃。
诏宗王只必铁木儿,以答剌海、察吉里、速木赤将蒙古军二千,忽兰吉将总帅军一千,追袭火都于西蕃。
十月,擒之。
四年,首将答剌海言忽兰吉功高,诏赐虎符。
忽兰吉不受,问其故,对曰:“臣闻国制,将万军者佩虎符,若汪氏将万军,已佩之,臣何可复佩。”
帝是其言,命于总帅汪惟正下充巩昌路元帅,所属官悉听节制。
六月,答机叛于西蕃,帝命好里燕纳,与惟正追之松州,忽兰吉以千骑先往,执答机。
至元元年,入觐,命与同佥总帅汪良臣还蜀,守青居。
是时,国兵犹与宋兵相持于钓鱼山。
三年,宋兵陷大梁平山寨。
平章赛典赤令忽兰吉领兵千余骑掠其境,先以七百人觇之,闻寨中拥老幼西去,追击之,斩首三百级,得马二百八十,都元帅钦察等家属百余口先为宋兵所得,亦夺还之。
四年,以本职充阆蓬广安顺庆夔府等处蒙古汉军都元帅参议。
六年,赐虎符,授昭勇大将军、夔东路招讨使,以军三千,立章广平山寨,置屯田,出兵以绝大梁平山两道。
十年正月,成都失利,帝遣人问所以失之之故及今措置之方,忽兰吉附奏曰:“初立成都,惟建子城,军民止于外城,别无城壁。宋军乘虚来攻,失于不备,军官皆年少不经事之人,以此失利。西川地旷人稀,宜修置城寨,以备不虞;选任材智,广畜军储,最为急务。今蒙古、汉军多非正身,半以驱奴代,宜严禁之。所谓修筑城寨、练习军马、措画屯田、规运粮饷、创造舟楫、完善军器,六者不可缺一;又当任贤远谗,信赏必罚,修内治外,战胜攻取,选用良将,随机应变,则边陲无虞矣。”
六月,将兵赴成都,与察不花同权省事。
十一月,复还守章广平山寨,前后七年,每战辄胜。
十三年,引兵略重庆,复取简州。
十四年,承制授延安路管军招讨使。
十五年,秃鲁叛于六盘山,忽兰吉以延安路军,会别速台、赵炳及总帅府兵于六盘,败秃鲁于武川,俘其孥,还,承制授京兆延安凤翔三路管军都尉,兼屯田守卫事。
十月,改同知利州宣抚使,夔东招讨如故。
入觐,赐虎符,授四川北道宣慰使。
忽兰吉请以先受巩昌元帅之职及虎符与其弟庭望。
二十年,改四川南道宣慰使。
二十一年,奉旨与参政曲里吉思、佥省巴八、左丞汪惟正分兵进取五溪洞蛮。
时思、播以南,施、黔、鼎、澧、辰、沅之界,蛮獠叛服不常,往往劫掠边民,乃诏四川行省讨之。
曲里吉思、惟正一军出黔中,巴八一军出思、播,都元帅脱察一军出澧州,忽兰吉一军自夔门会合。
十一月,诸将凿山开道,绵亘千里,诸蛮设伏险隘,木弩竹矢,伺间窃发,亡命迎敌者,皆尽杀之。
遣谕诸蛮酋长率众
来降,独散毛洞潭顺走避岩谷,力屈始降。
二十三年,入觐,以老病,乞归田里。帝悯之,得还巩昌。
二十六年,行省列奏忽兰吉之功,请用范殿帅故事,商议本省军事。
二十七年,拜资善大夫,遥授陕西等处行尚书省左丞,商议军事,食左丞之禄。
元贞二年,入觐,授资德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议本省公事,卒。
泰定元年,谥襄敏。
李庭
李庭,小字劳山,本金人蒲察氏,金末来中原,改称李氏。家于济阴,后徙寿光。
至元六年,以材武选隶军籍,权管军千户。
从伐宋,围襄阳。宋将夏贵率战船三千艘来援,泊鹿门山西岸,诸翼水军攻之,相持七日。
庭时将步骑,自请与水军万户解汝楫击之,斩其裨将王玘、元胜。
河南行省承制授庭益都新军千户。
宋襄阳守将吕文焕以万五千人来攻万山堡,万户张弘范方与接战,庭单骑横枪入阵,杀二人,枪折,倒持回击一人坠马,庭亦被二创,复夺后军枪,裹创力战,败之。
八年春,真除益都军千户,赐号拔都儿。
与宋兵战襄阳城下,追奔逐北,直抵城门,流矢中左股而止。
九年春,攻樊城外郛,炮伤额及左右手,夺其土城,遂进攻襄阳东堡,炮伤右肩,焚其楼,破一字城。
文焕麾下有胖山王总管者,骁将也,庭设伏诱擒之,以功授金符。
十年春,大军攻樊城,庭运薪刍土牛填城壕,立云梯,城上矢石如雨,庭屡中炮,坠城下,绝而复苏,裹创再登,如是者数四,杀获甚多。
樊城破,襄阳降,以功授金虎符,为管军总管。
十一年九月,从伯颜发襄阳,次郢州。郢在汉水东,宋人复于汉水西筑新郢,以遏我军。
黄家湾有溪通藤湖,至汉水数里,宋兵亦筑堡设守备焉。
庭与刘国杰先登,拔之,遂荡舟而进,攻沙洋、新城。
炮伤左胁,破其外堡,复中炮,坠城下,矢贯于胸,气垂绝,伯颜命剖水牛腹纳其中,良久乃苏。
以功加明威将军,授益都新军万户。
师次汉口,宋将夏贵锁战舰,横截江面,军不得进,乃用庭及马福等计,由沙芜口入江。
武矶堡四面皆水,庭决其水而攻之,大军渡江,武矶堡亦破。
遂从阿术转战至鄂州,顺流而东。
十二年春,与宋将孙虎臣战丁家洲,夺船二十余,宋军溃,以功加宣威将军。
宋兵断真州江路,庭焚其船二百余,击斩其护岸军。
闻夏贵欲由太湖援临安,亟出兵逆战裕溪口,败之。
诸军攻常州,庭鏖战,夺北门而入。
十三年春,至临安,宋主降,伯颜命庭等护其内城,收集符印珍宝,仍令庭与唐兀台等防护宋主赴燕。
世祖嘉其劳,大宴,命坐于左手诸王之下、百官之上,赐金百锭,金、珠衣各一袭,仍谕之曰:“刘整在时,不曾令坐于此,为汝有功,故加以殊礼,汝子孙宜谨志之勿忘。”
继有旨:“汝在江南,多出死力,男儿立功,要在西北上也。今有违我太祖成宪者,汝其往征之。”
乃别降大虎符,加镇国上将军、汉军都元帅,仍命其次子大椿袭万户职。
庭至哈剌和林、晃兀儿之地,越岭北,与撒里蛮诸军大战,败之。
移军河西,击走叛臣霍虎,追至大碛而还。
诸王昔里吉、脱脱木儿反,庭袭击,生获之,启皇子只必帖木儿赐之死。
复引兵会诸王纳里忽,渡塔迷儿河,击走其余党兀斤末台、要术忽儿等,河西悉平。
十四年,入朝,世祖劳之,赐以益都居第、单河官庄、钞万五千贯及弓矢诸物,拜福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改福建道宣慰使。
召赴阙,备宿卫。
十七年,拜骠骑卫上将军、中书左丞,东征日本。
十八年,军次竹岛,遇风,船尽坏,庭抱坏船板,漂流抵岸,下收余众,由高丽还京师。
士卒存者十一二。
继以父殁,归益都,召拜中书左丞、司农卿,不赴。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驿召至上都,统诸卫汉军,从帝亲征。
塔不台、金家奴来拒战,众号十万,帝亲麾诸军围之,庭调阿速军继进,流矢中胸贯胁,裹创复战,帝遣止之,乃已。
令军中备百弩,俟敌列阵,百弩齐发,乃不复出。
帝问庭:“彼今夜当何如?”庭奏:“必遁去。”
乃引壮士十人,持火炮,夜入其阵,炮发,果自相杀,溃散。
帝问何以知之,庭曰:“其兵虽多,而无纪律,见车驾驻此而不战,必疑有大军在后,是以知其将遁。”
帝大喜,赐以金鞍良马。
庭奏:“若得汉军二万,从臣便宜用之,乃颜可擒也。”
帝难之,命与月儿鲁蒙古军并进,遂缚乃颜以献。
帝既南还,庭又亲获塔不台、金刚奴,以功加龙虎卫上将军,遥授中书省左丞。
二十五年,乃颜余党哈丹秃鲁干复叛于辽东。
诏庭及枢密副使哈答讨之,大小数十战,弗克而还。
既而庭整军再战,流矢中左胁及右股,追至一大河,选锐卒,潜负火炮,夜氵斥上流发之,马皆惊走,大军潜于下流毕渡。
天明进战,其众无马,莫能相敌,俘斩二百余人,哈丹秃鲁干走高丽死。
拜资德大夫、尚书左丞,商议枢密院事,官其长子大用,仍赐钞二万五千贯。
庭因奏:“今汉军之力,困于北征,若依江南军,每岁二八放散,以次番上,甚便。”
帝可其奏,令著为令。
宗王海都将犯边,伯颜以闻,帝命月儿鲁与庭议所以为备,庭请下括马之令,凡得马十一万匹,军中赖其用。
拜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枢密院事,提调诸卫屯田事。
三十一年春,世祖崩,月儿鲁与伯颜等定策立成宗,庭翊赞之功居多。
成宗与太后眷遇甚至,每进食,必分赐之,大宴仍命序坐
于左手诸王之下、百官之上,赐以珠帽、珠半臂、金带各一,银六铤,庄田诸物称是。
奉旨整点江浙军马五百三十二所,还,入见,成宗亲授以衣,慰劳之。
初,武宗出镇北边,庭请从行,成宗悯其老,不许,赐钞五万贯,依前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枢密院事,提调诸卫屯田,兼后卫亲军都指挥使。
奉旨北征怀都,至野马川而还。
俄有中使传旨拘汉军之马,以济北军,且令焚其鞍辔、行粮诸物。
庭因感疾,诏内医二人诊视之,疾稍间,扈从上都,特降旨存护其家。
大德八年二月卒。
至大二年,赠推忠翊卫功臣、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追封益国公,谥武毅。
子大用,同知归德府事,以哀毁卒。
大椿,袭职佩金虎符,为宣武将军、益都新军万户,戍建康。
大诚,袭职后卫亲军都指挥使。
史弼
史弼,字君佐,一名塔剌浑,蠡州博野人。
曾祖彬,有胆勇,太师、国王木华黎兵南下,居民被虏,蠡守闭城自守,彬谓诸子曰:“吾所恃者,郡守也。今弃民自保,吾与其束手以死,曷若死中求生!”乃率乡人数百家,诣木华黎请降,木华黎书帛为符,遣还。既而州破,独彬与同降者得免。
弼长通国语,膂力绝人,能挽强弓。里门凿石为狮,重四百斤,弼举之,置数步外。
潼关守将王彦弼奇其材,妻以女,又荐其材勇于左丞相耶律铸。
弼从铸往北京,近侍火里台见弼所挽弓,以名闻世祖。召之,试以远垛,连发中的,令给事左右,赐马五匹。
中统末,授金符、管军总管,命从刘整伐宋。
攻襄樊,尝出挑战,射杀二人,因横刀呼曰:“我史奉御也!”宋兵却退。
至元十年,诸将分十二道围樊城,弼攻东北隅,凡十四昼夜,破之,杀其将牛都统。
襄阳降,上其功,赐银及锦衣、金鞍,升怀远大将军、副万户。
遂从丞相伯颜南征,攻沙洋堡,飞矢中臂,城拔,凝血盈袖。
事闻,赐金虎符。
军至阳罗堡,伯颜誓众曰:“先登南岸者为上功。”弼率健卒直前,宋兵逆战,奋呼击走之,伯颜登南岸,论弼功第一,进定远大将军。
鄂州平,进军而东,至大孤山,风大作,伯颜命弼祷于大孤山神,风立止。
兵驻瓜洲,阿塔海言:“杨子桥乃扬州出入之道,宜立堡,选骁将守之。”伯颜授弼三千人,立木堡,据其地。
弼遽以数十骑抵扬州城。
或止之曰:“宋将姜才倔强,未可易出。”弼曰:”吾栅扬子桥,据其所必争之地,才乘未固,必来攻我,则我之利也。”
才果以万众乘夜来攻,人挟束薪填堑,弼戒军中无哗,俟其至,下櫑木,发炮石击之,杀千余人。
才乃退,弼出兵击之,会相威、阿术兵继至,大战,才败走,擒其将张都统。
十三年六月,才复以兵夜至,弼三战三胜。
天明,才见弼兵少,进迫围弼,弼复奋击之,骑士二人挟火枪刺弼,弼挥刀御之,左右皆仆,手刃数十百人。
及出围,追者尚数百骑,弼殿后,敌不敢近。
会援兵至,大破之,才奔泰州。
及守将朱焕以扬州降,使麦术受其降于南门外,而弼从数骑,由保城入扬州,出南门,与之会,以示不疑。
制授昭勇大将军、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万户。
冬,迁黄州等路宣慰使。
十五年,入朝,升中奉大夫、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行黄州等路宣慰使。
盗起淮西司空山,弼平之。
十七年,南康都昌盗起,弼往讨,诛其亲党数十人,胁从者宥之。
江州宣课司税及民米,米商避去,民皆闭门罢市,弼立罢之。
十九年,改浙西宣慰使。
二十一年,黄华反建宁,春复霖雨,米价踊贵,弼即发米十万石,平价粜之,而后闻于省。
省臣欲增其价,弼曰:“吾不可失信,宁辍吾俸以足之。”省不能夺,益出十万石,民得不饥。
改淮东宣慰使。
弼凡三官扬州,人喜,刻石颂之,号《三至碑》。
迁佥书沿江行枢密院事,镇建康。
二十六年,平台州盗杨镇龙,拜尚书左丞,行淮东宣慰使。
冬,入朝,时世祖欲征爪哇,谓弼曰:“诸臣为吾腹心者少,欲以爪哇事付汝。”对曰:“陛下命臣,臣何敢自爱!”
二十七年,遥授尚书省左丞,行浙东宣慰使,平处州盗。
二十九年,拜荣禄大夫、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往征爪哇,以亦黑迷失、高兴副之,付金符百五十、币帛各二百,以待有功。
十二月,弼以五千人合诸军,发泉州。
风急涛涌,舟掀簸,士卒皆数日不能食。
过七洲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城界,明年正月,至东董西董山、牛崎屿,入混沌大洋橄榄屿,假里马答、勾阑等山,驻兵伐木,造小舟以入。
时爪哇与邻国葛郎构怨,爪哇主哈只葛达那加剌已为葛郎主哈只葛当所杀,其婿土罕必阇耶攻哈只葛当,不胜,退保麻喏八歇。
闻弼等至,遣使以其国山川、户口及葛郎国地图迎降,求救。
弼与诸将进击葛郎兵,大破之,哈只葛当走归国。
高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
弼遂分兵三道,与兴及亦黑迷失各将一道,攻葛郎。
至答哈城,葛郎兵十余万迎敌,自旦至午,葛郎兵败,入城自守,遂围之。
哈只葛当出降,并取其妻子官属以归。
土罕必阇耶乞归易降表,及所藏珍宝入朝,弼与亦黑迷失许之,遣万户担只不丁、甘州不花以兵二百人护之还国。
土罕必阇耶于道杀二人以叛,乘军还,夹路攘夺。
弼自断后,且战且行,行三百里,得登舟。
行六十八日夜,达泉州,士卒死者三千余人。
有司数
其俘获金宝香布等,直五十余万,又以没理国所上金字表及金银犀象等物进,事具高兴及爪哇国传。
于是朝廷以其亡失多,杖十七,没家赀三之一。
元贞元年,起同知枢密院事,月儿鲁奏:“弼等以五千人,渡海二十五万里,入近代未尝至之国,俘其王及谕降傍近小国,宜加矜怜。”
遂诏以所籍还之,拜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
三年,升平章政事,加银青荣禄大夫,封鄂国公。
卒于家,年八十六。
高兴
高兴,字功起,蔡州人也。其先自蓟徙汴。曾祖拱之,祖子洵,世以农为业。
金末兵乱,父青又徙蔡而生兴。
兴少慷慨,多大节,力挽二石弓。
尝步猎南阳山中,遇虎,跳踉大吼,众皆惊走,兴神色自若,发一矢毙之。
至元十一年冬,挟八骑诣黄州,谒宋制置陈奕。
奕使隶麾下,且奇兴相貌,以甥女妻之。
十二年,丞相伯颜伐宋,至黄州,兴从奕出降,伯颜承制授兴千户。
从破瑞昌之乌石堡、张家寨,进拔南陵。
行省上其功,世祖命兴专将一军,常为先锋。
宋张濡杀使者严忠范等于独松关,伯颜使兴讨之。
师次溧阳,再战,斩其将三人、士卒三人,虏四十二人,遂破溧阳,斩首七千级,授金符,为管军总管。
从战银墅,斩宋将三人、士卒二千人。
拔建平,斩其总制二人,虏知县事黄君濯。
由间道夺独松关,进至武康,擒张濡。
十三年春,宋降,伯颜北还,留兴以兵取郡县之未下者,降建德守方回、婺州守刘怡。
衢、婺二州已降复叛,章焴自为婺守,兴以五千人讨之,七战,至破溪,相持四十余日。
兴兵少不敌,力战溃围出,至建德境,与援兵合。
复进战兰溪,斩首三千级,复取婺州,擒章焴斩之。
进战衢城下,斩首五百级。
连战赤山、陈家山、江山县,斩首三千级,虏五百人,献魏福兴等七人于行省,余尽戮之,衢州平。
追宋嗣秀王与綍入闽,与綍据桥,阵水南,兴率奇兵夺桥进战,杀其观察使李世达,斩首三千余级,擒与綍父子及其小王二、裨将二,获印五、马五百匹。
下兴化,降宋参知政事陈文龙、制置印德傅等百四十人,军三千,水手七千,获海舶七千余艘。
迁镇国上将军、管军万户。
十四年春,还镇婺州,佩元降虎符,充衢婺招讨使。
东阳、玉山群盗张念九、强和尚等杀宣慰使陈佑于新昌,兴捕斩之。
复从都元帅忙古台平福、建、漳三州,破敏阳寨,屠福成寨。
十五年夏,诏忙古台立行省于福建,兴立行都元帅府于建宁以镇之。
政和人黄华,邵武人高日新、高从周聚众叛,皆讨降之,以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
十六年秋,召入朝,侍燕大明殿,悉献江南所得珍宝,世祖曰:“卿何不少留以自奉。”
对曰:“臣素贫贱,今幸富贵,皆陛下所赐,何敢隐俘获之物!”
帝悦,曰:“直臣也。”
兴因奏所部士卒战功,乞官之,帝命自定其秩,颁爵赏有差。
迁兴浙东道宣慰使,赐西锦服、金线鞍辔。
奉省檄,讨处州、福建及温、台海洋群盗,平之。
十七年,漳州盗数万据高安寨,官军讨之,二年不能下。
诏以兴为福建等处征蛮右副都元帅。
兴与都元帅完者都等讨之,直抵其壁,贼乘高瞰下击之。
兴命人挟束薪蔽身,进至山半,弃薪而退,如是六日,诱其矢石殆尽,乃燃薪焚其栅,遂平之,斩贼魁及其党首二万级。
十八年,盗陈吊眼聚众十万,连五十余寨,扼险自固。
兴攻破其十五寨,吊眼走保千壁岭。
兴上至山半,诱与语,接其手,掣下擒斩之,漳州境悉平。
十九年,入朝,赐银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及锦服、鞍辔、弓矢,改浙西道宣慰使。
降人黄华复叛,有众十万,兴与战于铅山,获八千人。
华急攻建宁,兴疾趋,与福建军合,获华将二人,华走江山洞。
追至赤岩,华败走,赴火死。
二十一年,改淮东道宣慰使。
二十三年,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平婺州盗施再十。
改浙东道宣慰使。
二十四年,尚书省立,拜行尚书省参知政事,捕斩柳分司于婺州。
丁母忧。
诏起复,讨处州盗詹老鹞、温州盗林雄。
兴潜由青田捣其巢穴,战叶山,擒老鹞及雄等二百余人,斩于温州市。
又奉省檄平徽州盗汪千十等。
二十八年,罢福建行省,以参知政事行福建宣慰使,谕漳州盗欧狗降之。
召入朝,拜江西行省左丞。
二十九年,复立福建行省,拜右丞。
爪哇黥使者孟琪,诏兴为平章政事,与史弼、亦黑迷失帅师征之,赐玉带、锦衣、甲胄、弓矢、大都良田千亩。
三十年春,浮海抵爪哇。
亦黑迷失将水军,兴将步军,会八节涧,爪哇主婿土罕必阇耶降。
进攻葛郎国,降其主哈只葛当,事见弼传。
又谕降诸小国。
哈只葛当子昔剌八的、昔剌丹不合逃入山谷,兴独帅千人深入,虏昔刺丹不合。
还至答哈城,史弼、亦黑迷失已遣使护土罕必阇耶归国,具入贡礼。
兴深言其失计。
土罕必阇耶果杀使者以叛,合众来攻,兴等力战,却之,遂诛哈只葛当父子以归。
诏治纵爪哇者,弼与亦黑迷失皆获罪,兴独以不预议,且功多,赐金五十两。
成宗即位,复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赐玉带。
大德三年,汀州总管府同知阿里挟怨告兴不法,召入对,尽得其诬状,阿里伏诛。
改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赐海东青鹘,命其子伯颜入宿卫。
四年,遣使赐海东白鹘、蒲萄酒、良药。
八年,授枢密副使。
十年,进同知枢密院事,皆兼平章。
改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武宗即位,召见,拜左丞
相,商议河南省事,赐以先朝御服。
仁宗宠眷勋旧,赐与尤厚。
皇庆二年秋九月,卒,年六十九。
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武宣。
元统三年,加封南阳王。
子久住,泉州总管。
长寿,同知建宁路总管府事。
忙古台,袭万户。
伯颜,同知宁国路总管府事。
完者都,辰州路总管。
宝哥,治书侍御史。
刘国杰
刘国杰,字国宝,本女真人也,姓乌古伦,后入中州,改姓刘氏。
父德宁,为宗王斡臣必阇赤,授管领益都军民公事。
国杰貌魁雄,善骑射,胆力过人,少从军涟海,以材武为队长。
至元六年,选其兵取襄阳,以益都新军千户从张弘范戍万山堡。
宋兵窥伺,众出取薪,大出兵来攻堡,国杰等以数百人败之,斩首四千余级,由是有名。
从略荆南,抵归峡,转战数千里,还,破宋兵襄阳下。
从攻樊城,破外城,火炮伤股,裹创复战,平其外城,授武略将军,佩金符。
从破张贵兵柜门关,战甚力。
再攻樊城,被伤数处,血战,竟破之。
襄阳降,世祖闻其勇,召见,迁武德将军、管军总管,赐银百两、锦衣、弓矢以宠之。
从伯颜南征。
十一年,次郢州。
宋兵扼汉水,不得下,伯颜谋取黄家湾堡以入汉,国杰先登,拔之,加武节将军。
从破沙洋、新城,败孙虎臣丁家洲,战甚力,进万户。
复从阿术取淮南,别军扬子桥,扼宋兵道。
宋以万众夜夺堡,击走之,擒其都统张林。
宋将张世杰盛兵出焦山来御师,施铁绳,联战船,碇江中,以示必死。
阿术率诸军进战,万户刘琛由江南绕其后,国杰与董文炳左右夹击之,焚其战船,世杰军大溃,追奔圌山,夺黄鹞船数百艘。
帝壮之,诏加怀远大将军,赐号霸都,国杰行第二,因呼之曰刘二霸都而不名。
霸都,华言敢勇之士也。
宋亡,入朝,加佥书西川行枢密院事,选淮南兵,使将之平蜀。
未行,会北边有警,加镇国上将军、汉军都元帅,将卫兵定北方。
冬,召还,帝亲解衣加玉带赐之。
十五年,复将左、右、中三卫兵,戍北边,诏“有不用命者,斩之以闻”。
十六年,诸王脱脱木反,寇和林。
国杰度其众悉至,营中必虚,选轻骑袭之,获其众万计。
脱脱木屡战不利,又残暴,失众心,众杀之来降。
十八年,加辅国上将军。
十九年,征东兵无功而还,帝怒,将尽罢大小将校,召国杰为征东行省左丞。
既至,帝语之故,国杰曰:“罪在元帅耳,倘蒙圣慈,复诸将之职,彼必人人思奋,以雪前耻矣。”
帝从之。
尽复其官,以属国杰征日本。
会黄华反建宁,乃命国杰以征东兵会江淮参政伯颜等讨之。
国杰破赤岩寨,黄华自杀,余众皆溃。
福建行省左丞忽剌出将兵来会梧桐川,欲搜贼溃去者尽杀之,国杰曰:“首乱者,华也,余皆胁从,招谕不归,诛之未晚。”
未几,众果出降。
二十二年,罢征东省,除佥书沿江行枢密院,改佥院。
二十三年,朝廷以湖广重地,且多盗,拜本省左丞。
国杰至,首平湖南盗李万二。
明年,广东盗起,寇肇庆,其魁邓太獠居前寨,刘太獠居后寨,相依以为固。
国杰趋捣后寨,破之,遂拔前寨,擒斩二人,捕民结盗者,皆杖杀之。
加资德大夫。
二十五年,湖南盗詹一仔诱衡、永、宝庆、武冈人,啸聚四望山,官军久不能讨。
国杰破之,斩首盗,余众悉降。
将校请曰:“此辈久乱,急则降,降而有衅,复反矣,不如尽坑之。”
国杰曰:“多杀不可,况杀降耶!吾有以处之矣。”
乃相要地为三屯:在衡曰清化,在永曰乌符,在武冈曰白仓,迁其众守之,每屯五百人,以备贼,且垦废田榛棘,使贼不得为巢穴。
降者有故田宅,尽还之,无者,使杂耕屯中,后皆为良民。
有诏讨江西诸盗,国杰趋赴之。
十一月,破萧太獠于陈古水,斩数百人,进平怀集诸寨贼。
二十六年春,东入肇庆,攻闫太獠于清远,还攻萧太獠于怀集,擒之,复攻走严太獠。
四月,攻曾太獠于金林,又破走之。
贼深入保险,国杰凿山而入,贼众五千人,掩杀略尽。
七月,次贺州,兵士冒瘴,皆疫,国杰亲抚视之,疗以医药,多得不死。
会国杰亦病,乃移军道州。
广东盗陈太獠寇道州,国杰讨擒之。
遂攻拔赤水贼寨。
二十七年,江西盗起龙泉,下令往击之,诸将交谏曰:“此他省盗也。”
国杰曰:“纵寇生患,患将难图,岂可以彼此言耶!”
乃选轻兵,弃旗鼓,去缨饰,一日夜趋贼境。
贼众数千逆战,望见军容不整,曰:“此乡丁也。”
易之。
国杰以数十骑陷阵,众从之,贼大败,斩首五百余级,夺所掠男女,日暮,忽收兵去。
堡中民望见,怪之,莫知其谁。
明日,又忽至,召堡民归其男子曰:“吾刘二霸都也。”
民皆惊以为神,因告别盗钟太獠居南安十八耒。
国杰乘雾,突入其巢。
贼众惊乱,自相蹂践,官军搏之,自旦至午,所擒杀甚众,还兵桂东。
二月,龙泉盗复寇酃县,国杰遂还酃。
贼退保大井山,乃分军三道趋之。
道险,弃马而入。
时天大雨,贼不为备,尽掩杀之,还镇道州。
八月,永州盗李末子千七寇全州,败官兵,杀郡长官土鲁。
国杰进讨,擒之,枭首而还。
以前后功,加湖广右丞。
二十八年,置湖广等处行枢密院,迁副使,还军武昌。
秋,广东盗再起,国杰复出道州。
时知上思州黄胜许恃其险远,与交趾为表里,寇边。
二十九年,诏国杰讨之。
贼众劲悍,出入岩洞篁竹中如飞鸟,发毒矢,中人无
愈者。国杰身率士奋战,贼不能敌,走象山。
山近交趾,皆深林,不可入,乃度其出入,列栅围之。
徐伐山通道,且战且进,二年,拔其寨。
胜许挺身走交趾,擒其妻子杀之。
国杰三以书责交趾索胜许,交趾竟匿不与。
夏,师还,尽取贼巢地为屯田,募庆远诸僮人耕之,以为两江蔽障。
后蛮人谓屯为省地,莫敢犯者。
诏遣使即军中以玉带赐之。
三十年,入朝,帝谓朝臣曰:“湖广重地,惟刘二霸都足以镇此,他人不能也。”命无迁他官。
俄议问罪交趾,加湖广安南行平章事,以诸王亦吉列台为监军征之。未行,会帝崩,乃止。
成宗即位,复置行枢密院于衡州。仍除副使。
初,黔中诸蛮酋既内附复叛,又巴洞何世雄犯澧州,泊崖洞田万顷、楠木洞孟再师犯辰州,朝廷尝讨降之。
升泊崖为施溶州,以万顷知州事。
三十一年,万顷复叛,攻之,不能下。
至是,帝即位,赦天下,并赦万顷等,亦不降,帝以命国杰。
九月,国杰驰至辰,进攻明溪贼鲁万丑,拥众自上流而下,千户崔忠、百户马孙儿战死。
十月,进兵桑木溪,万丑复以千人拒战,击却之。
明日,万丑倍众来攻,国杰鼓之,百户李旺率死士陷阵,众军齐奋,贼败,遂破其巢,焚之。
进攻施溶,部将田荣祖请曰:“施溶,万顷之腹心,石农次、三羊峰,其左右臂也,宜先断其臂,而后腹心乃可攻。”
国杰曰:“甚善。”麾诸军攻石农次,贼不能支,弃寨遁,遂拔施溶,擒万顷,斩之。
复穷捕其党,攀崖缘木而进,凡千余里。
元贞元年,即军中加荣禄大夫、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辰、澧地接溪洞,宋尝选民立屯,免其徭役,使御之,在澧者曰隘丁,在辰者寨兵,宋亡,皆废,国杰悉复其制,班师。
继又经画茶陵、衡、郴、道、桂阳,凡广东、江西盗所出入之地,南北三千里,置戍三十有八,分屯将士以守之,由是东尽交广,西亘黔中,地周湖广,四境皆有屯戍,制度周密,诸蛮不能复寇,盗贼遂息。
六月,入朝,赐玉带、锦衣、弓矢,台臣言国杰在军中每以家赀赏将士,帝命倍偿之,部曲有功者,各迁官。
大德五年,罗鬼女子蛇节反,乌撒、乌蒙、东川、芒部诸蛮从之,皆叛,陷贵州。
诏国杰将诸翼兵,合四川、云南、思播兵以讨之。
贼兵劲利,且多健马,官军战失利。
国杰令人持一盾,布钉其上,俟阵合,即弃盾伪遁,贼果逐之,马奋不能止,遇盾皆倒,国杰鼓之,贼大败。
既而复合众请战,国杰不应,数日,度其气衰,一鼓破走之,追战数千里。
七年春,擒斩蛇节、宋隆济、阿女等,西南夷悉平。
诏领其将士入见,张宴享之,赏赐甚厚。
进光禄大夫,偿其赏士金一千九百两,钞万五千锭,将士迁官有差,命还益都上冢。
八年,还镇。
国杰久行边,患瘴,至是病笃。
平章卜邻吉台率僚属问之,国杰曰:“交贼不臣,若病幸小愈,得灭此虏,则死无憾矣。”
问以家事,不言。
二月卒,年七十二。
国杰性雄猛,视死如归,尝语人曰:“吾为国宣力,虽身弃草野不恨,何必马革裹尸还葬哉!”
且善推诚得士心,故能立功如此。
讣闻,帝深悼惜,赠推忠效力定远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封齐国公,谥武宣。
子脱欢,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尚宪宗孙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九-译文
李忽兰吉
李忽兰吉,又名庭玉,是陇西人。他的父亲李节在金朝任职,乙未年时,李节从巩昌石门山跟随汪世显投降。
忽兰吉作为皇子阔端的质子,跟随他征讨西川。
辛丑年,因功被任命为管军总领,兼任总帅府知事,跟随征讨西番南涧有功。
癸丑年,世祖在潜邸时,采纳汪德臣的建议,正式任命忽兰吉佩戴银符,担任管军千户、都总领,协助汪惟正建立利州。
乙卯年正月,忽兰吉率领三万军队攻占合江大获山。
宋朝的刘都统率军企图焚烧利州、沙市,驻扎在青山,忽兰吉用伏兵击败他们,俘虏了大量敌军。
都元帅阿答忽上报此事,忽兰吉被提升为帅府经历,兼任军民都弹压。
丙辰年,宪宗赐予他金符,仍任命他为千户、都总领。
戊午年,忽兰吉率军先行到剑门侦察,发现宋军正在长宁运粮,追击到运曲坝,夺取了粮草,俘虏了五名将校后返回。
宪宗南征时,忽兰吉负责桥道和粮饷的供应,因功被赐予玺书。
他跟随攻打苦竹隘山寨,率先登城,斩杀守将杨立,俘虏都统张寔,招降了长宁、清居、大获山、运山、龙州等寨。
十一月,大获山的守臣杨大渊投降,但随后逃回,宪宗大怒,准备屠城,众人不知所措。
汪德臣对忽兰吉说:“杨大渊的离去,事情难以预料,赶紧追他回来!”
于是忽兰吉单骑到城下,城门未关,他大声喊道:“皇帝派我来安抚你们的军民。”
一名士兵引他入城,甲士们环立四周。
忽兰吉下马,握住杨大渊的手,对他说:“皇帝正要赏赐你,你却不等命令就回来,这是为什么?”
杨大渊说:“我确实不知道朝廷的礼仪,而且离开太久,担心城寨有变故,所以急忙回来,绝无二心。”
于是杨大渊与忽兰吉一同回来,全军都很高兴。
忽兰吉入宫奏报,宪宗问:“杨安抚反叛了吗?”
忽兰吉回答:“没有。”
宪宗问:“你怎么知道?”
忽兰吉回答:“军马整肃,是为了防止内乱;城门未关,说明没有二心;一听到我的话,立即安抚军民,跟随我出城,因此我知道他没有反叛。”
宪宗问:“你不怕吗?”
忽兰吉回答:“我担心皇上忧虑,将士受苦,而且一郡百姓的性命都寄托于此,所以我不觉得害怕。”
宪宗很高兴,赐给他葡萄酒。
杨大渊于是以原官侍郎、都元帅的身份听命,百姓得以保全。
宪宗命令忽兰吉与怯里马哥率领二百艘战船攻打钓鱼山,夺取了四百艘粮船。
宪宗驻扎在钓鱼山,忽兰吉建造浮桥,以便通行。
己未年,忽兰吉与怯里马哥、紥胡打、鲁都赤、阔阔术率领二千五百名蒙古、汉军攻打重庆。
六月,总帅汪德臣在军中去世,忽兰吉奉命率领军队殿后。
宋军水陆并进,昼夜交战,都被忽兰吉击败。
他的部队都是青居人,赏赐特别丰厚,于是与蒲察都元帅一起守卫青居,修筑城墙,储备粮草,招降纳附。
宗王穆哥正式任命忽兰吉佩戴金符,担任巩昌元帅。
中统元年,汪德臣的儿子汪惟正继承总帅职位,到达青居。
五月,忽兰吉等人前往上都。
当时浑都海占据六盘山叛乱,世祖派忽兰吉迅速返回,与汪良臣率领二十四州兵追击。
十月,忽兰吉跟随宗王哈必赤等人驻扎在合纳忽石温之地,奋力作战,斩杀浑都海等人,余党全部平定。
二年六月,因功被任命为巩昌后元帅,赐予金币、鞍马、弓矢。
九月,火都在西蕃点西岭叛乱,汪惟正率军袭击,到达怯里马之地,火都带着五百人逃入西蕃。
朝廷命令宗王只必铁木儿,派答剌海、察吉里、速木赤率领二千蒙古军,忽兰吉率领一千总帅军,追击火都于西蕃。
十月,擒获火都。
四年,首将答剌海上奏说忽兰吉功勋卓著,朝廷赐予他虎符。
忽兰吉不接受,问他原因,他回答:“我听说国家制度,统领万军者才佩戴虎符,汪氏已经统领万军并佩戴虎符,我怎能再佩戴。”
皇帝赞同他的话,命令他在总帅汪惟正手下担任巩昌路元帅,所属官员都听从他的指挥。
六月,答机在西蕃叛乱,皇帝命令好里燕纳与汪惟正追击到松州,忽兰吉率领一千骑兵先行,擒获答机。
至元元年,忽兰吉入朝觐见,皇帝命令他与同佥总帅汪良臣返回蜀地,守卫青居。
当时,元军仍与宋军在钓鱼山对峙。
三年,宋军攻陷大梁平山寨。
平章赛典赤命令忽兰吉率领一千多骑兵袭击宋军,先派七百人侦察,听说寨中老幼向西撤退,追击并斩杀三百人,缴获二百八十匹马,夺回都元帅钦察等百余口家属。
四年,忽兰吉以本职担任阆蓬广安顺庆夔府等处蒙古汉军都元帅参议。
六年,赐予虎符,任命为昭勇大将军、夔东路招讨使,率领三千军队,建立章广平山寨,设置屯田,出兵切断大梁平山两道。
十年正月,成都失守,皇帝派人询问失守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忽兰吉上奏说:“当初建立成都时,只建了子城,军民驻扎在外城,没有其他城墙。宋军乘虚进攻,因防备不足而失守,军官都是年轻无经验的人,因此失利。西川地广人稀,应修筑城寨以防不测;选拔有才能的人,储备军需,这是当务之急。现在蒙古、汉军中有很多非正式士兵,半数是驱奴代替,应严禁这种情况。修筑城寨、训练军马、规划屯田、运输粮饷、建造船只、完善军器,这六项缺一不可;还应任用贤才、远离谗言,赏罚分明,修内治外,战胜攻取,选用良将,随机应变,这样边境才能无忧。”
六月,忽兰吉率军前往成都,与察不花共同处理省事。
十一月,他再次返回守卫章广平山寨,前后七年,每战必胜。
十三年,忽兰吉率军攻打重庆,收复简州。
十四年,正式任命为延安路管军招讨使。
十五年,秃鲁在六盘山叛乱,忽兰吉率领延安路军,与别速台、赵炳及总帅府兵会合于六盘山,在武川击败秃鲁,俘虏其家属,返回后被任命为京兆延安凤翔三路管军都尉,兼任屯田守卫事务。
十月,改任同知利州宣抚使,仍担任夔东招讨使。
入朝觐见,赐予虎符,任命为四川北道宣慰使。
忽兰吉请求将之前担任的巩昌元帅职位及虎符交给他的弟弟庭望。
二十年,改任四川南道宣慰使。
二十一年,奉旨与参政曲里吉思、佥省巴八、左丞汪惟正分兵进攻五溪洞蛮。
当时思、播以南,施、黔、鼎、澧、辰、沅一带,蛮獠叛乱不定,经常劫掠边民,朝廷命令四川行省讨伐。
曲里吉思、汪惟正率军从黔中出发,巴八率军从思、播出发,都元帅脱察率军从澧州出发,忽兰吉率军从夔门会合。
十一月,诸将凿山开道,绵延千里,蛮人在险要处设伏,用木弩竹箭偷袭,凡是迎敌的亡命之徒,都被斩杀。
忽兰吉派人劝谕蛮族酋长率众投降。
来投降,只有散毛洞的潭顺逃走躲避在山谷中,力量耗尽才投降。
二十三年,入朝觐见,因年老多病,请求归隐田园。皇帝怜悯他,准许他回到巩昌。
二十六年,行省上奏忽兰吉的功绩,请求按照范殿帅的先例,商议本省的军事。
二十七年,被任命为资善大夫,遥授陕西等处行尚书省左丞,商议军事,享受左丞的俸禄。
元贞二年,入朝觐见,被任命为资德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商议本省的公事,去世。
泰定元年,谥号为襄敏。
李庭
李庭,小字劳山,原本是金人蒲察氏,金朝末年来到中原,改姓李氏。家在济阴,后来迁居寿光。
至元六年,因才能和武艺被选入军籍,暂时担任管军千户。
随军征伐宋朝,围攻襄阳。宋朝将领夏贵率领三千艘战船来援,停泊在鹿门山西岸,各翼水军攻打他们,相持了七天。
李庭当时率领步兵和骑兵,主动请求与水军万户解汝楫一起攻打他们,斩杀了他们的副将王玘、元胜。
河南行省根据制度授予李庭益都新军千户的职位。
宋朝襄阳守将吕文焕率领一万五千人来攻打万山堡,万户张弘范正在与他们交战,李庭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杀死两人,枪折断,倒持枪杆反击一人坠马,李庭也受了两次伤,又夺过后军的枪,裹伤继续战斗,击败了他们。
八年春天,正式任命为益都军千户,赐号拔都儿。
与宋军在襄阳城下交战,追击敌人,直抵城门,被流箭射中左腿才停止。
九年春天,攻打樊城的外城,被炮火伤到额头和左右手,夺取了他们的土城,接着进攻襄阳东堡,被炮火伤到右肩,焚烧了他们的楼,攻破了一字城。
吕文焕麾下有个叫胖山王总管的骁将,李庭设伏诱捕了他,因功被授予金符。
十年春天,大军攻打樊城,李庭运送柴草和土牛填平城壕,架设云梯,城上箭石如雨,李庭多次被炮火击中,坠下城墙,昏死过去又苏醒,裹伤再次登城,如此反复多次,杀敌甚多。
樊城被攻破,襄阳投降,因功被授予金虎符,担任管军总管。
十一年九月,随伯颜从襄阳出发,驻扎在郢州。郢州在汉水东岸,宋人又在汉水西岸修筑新郢,以阻挡我军。
黄家湾有溪流通向藤湖,距离汉水数里,宋兵也在那里修筑堡垒设防。
李庭与刘国杰率先登城,攻下堡垒,于是乘船前进,攻打沙洋、新城。
被炮火伤到左胁,攻破他们的外堡,再次被炮火击中,坠下城墙,箭贯穿胸膛,气息奄奄,伯颜命令剖开水牛的肚子将他放入其中,很久才苏醒。
因功被加封为明威将军,授予益都新军万户的职位。
军队驻扎在汉口,宋朝将领夏贵锁住战舰,横截江面,军队无法前进,于是采用李庭和马福等人的计策,从沙芜口进入长江。
武矶堡四面环水,李庭决水进攻,大军渡江,武矶堡也被攻破。
于是随阿术转战至鄂州,顺流东下。
十二年春天,与宋朝将领孙虎臣在丁家洲交战,夺取了二十多艘船,宋军溃败,因功被加封为宣威将军。
宋兵切断了真州的江路,李庭焚烧了他们的二百多艘船,击杀了他们的护岸军。
听说夏贵想从太湖援救临安,立即出兵在裕溪口迎战,击败了他们。
各军攻打常州,李庭激战,夺取北门而入。
十三年春天,到达临安,宋朝皇帝投降,伯颜命令李庭等人保护内城,收集符印和珍宝,还命令李庭与唐兀台等人护送宋朝皇帝前往燕京。
世祖嘉奖他的功劳,大摆宴席,命令他坐在左手诸王之下、百官之上,赐予他一百锭金,金、珠衣各一套,还告诉他说:“刘整在世时,不曾让他坐在这里,因为你有功,所以给予你特殊的礼遇,你的子孙应该谨记不忘。”
接着有旨意说:“你在江南,多次出生入死,男儿立功,要在西北上。现在有违背我太祖成宪的人,你去征讨他们。”
于是另外授予大虎符,加封为镇国上将军、汉军都元帅,还命令他的次子大椿继承万户的职位。
李庭到达哈剌和林、晃兀儿之地,越过岭北,与撒里蛮各军大战,击败了他们。
移军河西,击退了叛臣霍虎,追到大碛才返回。
诸王昔里吉、脱脱木儿反叛,李庭袭击他们,生擒了他们,启奏皇子只必帖木儿赐他们死。
又率兵会合诸王纳里忽,渡过塔迷儿河,击退了他们的余党兀斤末台、要术忽儿等人,河西全部平定。
十四年,入朝觐见,世祖慰劳他,赐予他益都的住宅、单河的官庄、一万五千贯钞以及弓箭等物品,任命他为福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改任福建道宣慰使。
召他赴京,担任宿卫。
十七年,被任命为骠骑卫上将军、中书左丞,东征日本。
十八年,军队驻扎在竹岛,遇到大风,船全部损坏,李庭抱着坏船板,漂流到岸边,收拢残余的士兵,从高丽返回京师。
幸存的士兵只有十分之一二。
接着因为父亲去世,回到益都,召他担任中书左丞、司农卿,他没有赴任。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反叛,驿马召他到上都,统领各卫汉军,随皇帝亲征。
塔不台、金家奴前来迎战,号称有十万大军,皇帝亲自指挥各军包围他们,李庭调遣阿速军继续前进,被流箭射中胸部贯穿胁部,裹伤继续战斗,皇帝派人制止他,才停止。
命令军中准备一百张弩,等敌人列阵,百弩齐发,敌人就不再出战。
皇帝问李庭:“他们今晚会怎么样?”李庭回答说:“一定会逃走。”
于是带领十名壮士,手持火炮,夜间潜入敌阵,火炮发射,敌人果然自相残杀,溃散而逃。
皇帝问他怎么知道的,李庭说:“他们的兵虽然多,但没有纪律,看到皇帝的车驾驻扎在这里而不出战,一定会怀疑有大军在后面,所以知道他们会逃走。”
皇帝非常高兴,赐给他金鞍良马。
李庭上奏说:“如果能得到两万汉军,由我自由调遣,乃颜就可以擒获。”
皇帝感到为难,命令他与月儿鲁的蒙古军一起前进,于是擒获了乃颜献上。
皇帝南归后,李庭又亲自擒获了塔不台、金刚奴,因功被加封为龙虎卫上将军,遥授中书省左丞。
二十五年,乃颜的余党哈丹秃鲁干在辽东再次反叛。
诏令李庭和枢密副使哈答讨伐他们,大小数十战,未能攻克而返回。
接着李庭整顿军队再战,被流箭射中左胁和右腿,追到一条大河,挑选精锐士兵,暗中背负火炮,夜间从上游发射,马匹都惊走,大军从下游全部渡河。
天亮后进攻,敌人没有马匹,无法抵抗,俘虏斩杀了二百多人,哈丹秃鲁干逃到高丽后死去。
被任命为资德大夫、尚书左丞,商议枢密院事,任命他的长子大用为官,还赐予他二万五千贯钞。
李庭因此上奏说:“现在汉军的力量,困于北征,如果按照江南军的做法,每年二八放散,轮流上阵,非常方便。”
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命令将其定为法令。
宗王海都准备侵犯边境,伯颜报告了皇帝,皇帝命令月儿鲁与李庭商议如何防备,李庭请求下达括马的命令,共得到十一万匹马,军中依赖这些马匹使用。
被任命为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枢密院事,提调各卫屯田事务。
三十一年春天,世祖去世,月儿鲁与伯颜等人定策立成宗,李庭的辅佐之功居多。
成宗与太后对他非常眷顾,每次进食,必定分赐给他,大宴时还命令他按序就座。
在左手诸王之下、百官之上,赐予他珠帽、珠半臂、金带各一件,银六铤,以及相应的庄田等物品。
奉旨整顿江浙地区的军马五百三十二所,回来后,入宫觐见,成宗亲自赐予他衣物,并慰劳他。
起初,武宗出镇北边,庭请求随行,成宗怜悯他年老,没有允许,赐予他五万贯钞,依旧担任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枢密院事,提调诸卫屯田,兼任后卫亲军都指挥使。
奉旨北征怀都,到达野马川后返回。
不久有中使传旨拘捕汉军的马匹,以支援北军,并且命令焚烧他们的鞍辔、行粮等物品。
庭因此生病,诏令两名内医为他诊治,病情稍有好转后,随从前往上都,特别降旨保护他的家人。
大德八年二月去世。
至大二年,追赠为推忠翊卫功臣、仪同三司、太保、上柱国,追封益国公,谥号武毅。
儿子大用,担任同知归德府事,因哀伤过度而去世。
大椿,继承职位并佩戴金虎符,担任宣武将军、益都新军万户,驻守建康。
大诚,继承后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位。
史弼
史弼,字君佐,又名塔剌浑,蠡州博野人。
曾祖父彬,有胆量和勇气,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军队南下,居民被俘虏,蠡州守将闭城自保,彬对儿子们说:“我们所依赖的是郡守。现在他放弃百姓自保,我们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在绝境中求生!”于是率领乡人数百家,前往木华黎处请降,木华黎在帛上书写符信,遣送他们回去。不久州城被攻破,只有彬和一同投降的人得以幸免。
史弼精通国语,力气过人,能拉强弓。里门凿石为狮,重四百斤,史弼举起它,放在数步之外。
潼关守将王彦弼欣赏他的才能,将女儿嫁给他,又向左丞相耶律铸推荐他的才能和勇气。
史弼跟随耶律铸前往北京,近侍火里台见到史弼所拉的弓,将他的名字报告给世祖。世祖召见他,试射远垛,连发命中,命令他在左右侍奉,赐予他五匹马。
中统末年,授予金符、管军总管,命令他跟随刘整讨伐宋朝。
攻打襄樊时,曾出城挑战,射杀两人,横刀高呼:“我是史奉御!”宋兵退却。
至元十年,诸将分十二路围攻樊城,史弼攻打东北角,连续十四昼夜,攻破城池,杀死宋将牛都统。
襄阳投降后,上报他的功劳,赐予银两、锦衣、金鞍,升任怀远大将军、副万户。
于是跟随丞相伯颜南征,攻打沙洋堡,飞箭射中手臂,攻下城池后,袖子被血浸透。
事情上报后,赐予金虎符。
军队到达阳罗堡,伯颜对众人发誓:“先登上南岸的人立头功。”史弼率领精锐士兵直冲向前,宋兵迎战,史弼奋勇高呼击退他们,伯颜登上南岸,评定史弼的功劳为第一,晋升为定远大将军。
鄂州平定后,继续向东进军,到达大孤山,风势猛烈,伯颜命令史弼向大孤山神祈祷,风立刻停止。
军队驻扎在瓜洲,阿塔海说:“杨子桥是扬州出入的要道,应该建立堡垒,选派勇将守卫。”伯颜授予史弼三千人,建立木堡,占据该地。
史弼迅速率领数十骑兵抵达扬州城。
有人劝阻他说:“宋将姜才倔强,不可轻易出击。”史弼说:“我在杨子桥设栅,占据他们必争之地,姜才趁我未稳固,必定来攻我,这是我的优势。”
姜才果然率领万人乘夜来攻,每人携带一捆柴草填平壕沟,史弼命令军中不要喧哗,等他们到达后,放下櫑木,发射炮石攻击,杀死千余人。
姜才退却,史弼出兵追击,恰逢相威、阿术的军队赶到,大战一场,姜才败走,擒获其将张都统。
十三年六月,姜才再次率兵夜袭,史弼三战三胜。
天亮后,姜才发现史弼兵少,逼近包围史弼,史弼再次奋勇反击,两名骑士持火枪刺向史弼,史弼挥刀抵挡,左右皆倒下,亲手杀死数十百人。
突围后,追兵仍有数百骑,史弼殿后,敌人不敢靠近。
援兵赶到后,大破敌军,姜才逃奔泰州。
守将朱焕献扬州投降,派麦术在南门外接受投降,史弼率领数骑从保城进入扬州,出南门与他们会合,以示不疑。
任命为昭勇大将军、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任万户。
冬天,调任黄州等路宣慰使。
十五年,入朝,升任中奉大夫、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兼任黄州等路宣慰使。
淮西司空山盗贼起事,史弼平定之。
十七年,南康都昌盗贼起事,史弼前往讨伐,诛杀其亲党数十人,胁从者宽恕之。
江州宣课司对民米征税,米商逃避,百姓闭门罢市,史弼立即废除该税。
十九年,改任浙西宣慰使。
二十一年,黄华在建宁反叛,春天又逢大雨,米价暴涨,史弼立即发放十万石米,平价出售,然后上报省府。
省臣想要提高米价,史弼说:“我不能失信,宁愿削减我的俸禄来补足。”省臣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又增发十万石米,百姓得以不挨饿。
改任淮东宣慰使。
史弼三次任职扬州,百姓欢喜,刻石颂扬他,称为《三至碑》。
调任佥书沿江行枢密院事,镇守建康。
二十六年,平定台州盗贼杨镇龙,任命为尚书左丞,兼任淮东宣慰使。
冬天,入朝,当时世祖想要征讨爪哇,对史弼说:“诸臣中能成为我腹心的人很少,我想把爪哇的事情交给你。”史弼回答说:“陛下命令臣,臣怎敢自爱!”
二十七年,遥授尚书省左丞,兼任浙东宣慰使,平定处州盗贼。
二十九年,任命为荣禄大夫、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前往征讨爪哇,以亦黑迷失、高兴为副手,赐予金符一百五十枚、币帛各二百匹,以奖励有功之人。
十二月,史弼率领五千人联合诸军,从泉州出发。
风急浪涌,船只颠簸,士兵们多日无法进食。
经过七洲洋、万里石塘,经过交趾、占城边界,次年正月,到达东董西董山、牛崎屿,进入混沌大洋橄榄屿,假里马答、勾阑等山,驻兵伐木,建造小船进入。
当时爪哇与邻国葛郎结怨,爪哇主哈只葛达那加剌已被葛郎主哈只葛当所杀,其女婿土罕必阇耶攻打哈只葛当,未能取胜,退守麻喏八歇。
听说史弼等人到来,派遣使者带着本国山川、户口及葛郎国地图前来投降,请求救援。
史弼与诸将进攻葛郎兵,大破之,哈只葛当逃回本国。
高兴说:“爪哇虽然投降,但如果中途变卦,与葛郎联合,则我军孤立无援,事情难以预料。”
史弼于是分兵三路,与高兴及亦黑迷失各率一路,进攻葛郎。
到达答哈城,葛郎兵十余万迎战,从早晨到中午,葛郎兵败,退入城中自守,于是包围之。
哈只葛当出降,并带走其妻子官属。
土罕必阇耶请求回国更换降表,并携带所藏珍宝入朝,史弼与亦黑迷失同意,派遣万户担只不丁、甘州不花率兵二百人护送他回国。
土罕必阇耶在路上杀死二人叛变,乘军队返回时,沿途抢夺。
史弼亲自断后,且战且行,行三百里,得以登船。
航行六十八昼夜,到达泉州,士兵死亡三千余人。
有司数
他们俘获了金宝、香布等物品,价值五十多万,又将没理国所献的金字表及金银犀象等物品进献,这些事情都记录在高兴和爪哇国的传记中。
于是朝廷因为他损失过多,杖责十七下,没收家产的三分之一。
元贞元年,起用为同知枢密院事,月儿鲁上奏说:“史弼等人带领五千人,渡海二十五万里,进入近代未曾到达的国家,俘获了他们的国王并劝降了邻近的小国,应该加以怜悯。”
于是下诏将所没收的财产归还给他,任命他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
三年后,升为平章政事,加封银青荣禄大夫,封为鄂国公。
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高兴
高兴,字功起,是蔡州人。他的祖先从蓟州迁到汴州。曾祖父拱之,祖父子洵,世代以务农为业。
金朝末年战乱,父亲青又迁到蔡州并生下了高兴。
高兴年轻时慷慨激昂,有远大的志向,能拉开二石重的弓。
曾经在南阳山中步行打猎,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跳跃咆哮,众人都惊慌逃跑,高兴神色自若,一箭射死了老虎。
至元十一年冬天,带着八名骑兵到黄州,拜见宋朝制置使陈奕。
陈奕让他隶属自己麾下,并且对他的相貌感到惊奇,将外甥女嫁给了他。
十二年,丞相伯颜讨伐宋朝,到达黄州,高兴跟随陈奕投降,伯颜按照制度任命高兴为千户。
跟随攻破瑞昌的乌石堡、张家寨,进而攻下南陵。
行省上报他的功劳,世祖命令高兴专门率领一支军队,常常担任先锋。
宋朝的张濡在独松关杀死了使者严忠范等人,伯颜派高兴去讨伐他。
军队驻扎在溧阳,再次交战,斩杀了三名将领、三名士兵,俘虏了四十二人,于是攻破了溧阳,斩首七千级,授予金符,任命为管军总管。
跟随在银墅作战,斩杀了三名宋朝将领、两千名士兵。
攻下建平,斩杀了两名总制,俘虏了知县黄君濯。
从小路夺取独松关,进军到武康,擒获了张濡。
十三年春天,宋朝投降,伯颜北返,留下高兴用兵攻取尚未投降的郡县,降服了建德守将方回、婺州守将刘怡。
衢州、婺州二州已经投降又反叛,章焴自立为婺州守将,高兴带领五千人讨伐他,七次交战,到达破溪,相持四十多天。
高兴的兵力不足,奋力作战突围而出,到达建德境内,与援兵会合。
再次进军兰溪作战,斩首三千级,再次攻下婺州,擒获章焴并斩杀了他。
进军到衢州城下作战,斩首五百级。
连续在赤山、陈家山、江山县作战,斩首三千级,俘虏了五百人,将魏福兴等七人献给行省,其余全部处死,衢州平定。
追击宋朝的嗣秀王与綍进入福建,与綍占据桥梁,在水南列阵,高兴率领奇兵夺取桥梁进攻,杀死了观察使李世达,斩首三千余级,擒获了与綍父子及其小王二人、副将二人,缴获了五枚印章、五百匹马。
攻下兴化,降服了宋朝的参知政事陈文龙、制置使印德傅等一百四十人,军队三千人,水手七千人,缴获了七千多艘海船。
升任镇国上将军、管军万户。
十四年春天,回到婺州镇守,佩戴元朝的降虎符,担任衢婺招讨使。
东阳、玉山的群盗张念九、强和尚等在新昌杀死了宣慰使陈佑,高兴逮捕并斩杀了他们。
再次跟随都元帅忙古台平定福州、建州、漳州三州,攻破敏阳寨,屠杀了福成寨。
十五年夏天,下诏让忙古台在福建设立行省,高兴在建宁设立行都元帅府以镇守。
政和县的黄华,邵武县的高日新、高从周聚众反叛,都被讨伐降服,以招讨使的身份担任右副都元帅。
十六年秋天,被召入朝,在大明殿侍宴,将江南所得的珍宝全部献上,世祖说:“你为什么不留下一些自己享用呢?”
高兴回答说:“臣一向贫贱,如今有幸富贵,都是陛下所赐,怎敢隐藏俘获的物品!”
皇帝很高兴,说:“真是个正直的臣子。”
高兴于是上奏所部士兵的战功,请求授予官职,皇帝命令他自己决定官阶,颁发爵位和赏赐各有不同。
升任浙东道宣慰使,赐予西锦服、金线鞍辔。
奉行省的檄文,讨伐处州、福建及温州、台州的海洋群盗,平定了他们。
十七年,漳州的盗贼数万人占据高安寨,官军讨伐他们,两年未能攻下。
下诏任命高兴为福建等处征蛮右副都元帅。
高兴与都元帅完者都等讨伐他们,直接抵达他们的壁垒,盗贼居高临下攻击他们。
高兴命令人带着柴草遮蔽身体,前进到半山腰,丢弃柴草后退,如此六天,引诱他们的箭石几乎耗尽,于是点燃柴草焚烧他们的栅栏,终于平定了他们,斩杀了盗贼首领及其党羽二万级。
十八年,盗贼陈吊眼聚众十万,连接五十多个寨子,扼守险要自保。
高兴攻破了他们的十五个寨子,陈吊眼逃到千壁岭据守。
高兴上到半山腰,引诱他说话,握住他的手,将他拉下擒获并斩杀,漳州境内全部平定。
十九年,入朝,赐予银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以及锦服、鞍辔、弓箭,改任浙西道宣慰使。
投降的黄华再次反叛,有十万部众,高兴在铅山与他交战,俘虏了八千人。
黄华急攻建宁,高兴迅速赶去,与福建的军队会合,擒获了黄华的两名将领,黄华逃到江山洞。
追到赤岩,黄华败逃,投火自尽。
二十一年,改任淮东道宣慰使。
二十三年,任命为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平定了婺州的盗贼施再十。
改任浙东道宣慰使。
二十四年,尚书省设立,任命为行尚书省参知政事,在婺州逮捕并斩杀了柳分司。
因母亲去世守丧。
下诏起复,讨伐处州的盗贼詹老鹞、温州的盗贼林雄。
高兴从青田秘密进攻他们的巢穴,在叶山作战,擒获了詹老鹞和林雄等二百多人,在温州市斩首。
又奉行省的檄文平定了徽州的盗贼汪千十等。
二十八年,撤销福建行省,以参知政事的身份担任福建宣慰使,劝降了漳州的盗贼欧狗。
被召入朝,任命为江西行省左丞。
二十九年,再次设立福建行省,任命为右丞。
爪哇的使者孟琪被刺字,下诏任命高兴为平章政事,与史弼、亦黑迷失率领军队征讨,赐予玉带、锦衣、甲胄、弓箭、大都良田千亩。
三十年春天,渡海到达爪哇。
亦黑迷失率领水军,高兴率领步兵,在八节涧会合,爪哇的女婿土罕必阇耶投降。
进攻葛郎国,降服了他们的国王哈只葛当,事情详见史弼的传记。
又劝降了各个小国。
哈只葛当的儿子昔剌八的、昔剌丹不合逃入山谷,高兴独自率领一千人深入,俘虏了昔刺丹不合。
回到答哈城,史弼、亦黑迷失已经派使者护送土罕必阇耶回国,准备了进贡的礼物。
高兴极力指出他们的失策。
土罕必阇耶果然杀死了使者反叛,聚集众人来进攻,高兴等人奋力作战,击退了他们,于是诛杀了哈只葛当父子后返回。
下诏追究放纵爪哇的人,史弼与亦黑迷失都获罪,高兴因为未参与商议,而且功劳多,赐予五十两黄金。
成宗即位,再次任命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赐予玉带。
大德三年,汀州总管府同知阿里挟怨告发高兴不法,召入对质,完全查明了诬告的实情,阿里被处死。
改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赐予海东青鹘,命令他的儿子伯颜入宫担任宿卫。
四年,派使者赐予海东白鹘、葡萄酒、良药。
八年,任命为枢密副使。
十年,升任同知枢密院事,都兼任平章政事。
改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武宗即位,召见,任命为左丞
相,商议河南省的事务,赐予他先朝皇帝的御服。
仁宗对功臣旧臣特别宠爱,赐予的礼物尤其丰厚。
皇庆二年秋九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追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为梁国公,谥号武宣。
元统三年,加封为南阳王。
儿子久住,担任泉州总管。
长寿,担任同知建宁路总管府事。
忙古台,继承万户职位。
伯颜,担任同知宁国路总管府事。
完者都,担任辰州路总管。
宝哥,担任治书侍御史。
刘国杰
刘国杰,字国宝,原本是女真人,姓乌古伦,后来进入中原,改姓刘。
父亲德宁,是宗王斡臣的必阇赤,被任命为管领益都军民公事。
刘国杰相貌魁梧,擅长骑射,胆识和力量过人,年轻时在涟海从军,因为才能和武艺被任命为队长。
至元六年,被选中率领军队攻打襄阳,以益都新军千户的身份跟随张弘范驻守万山堡。
宋军窥探,众人出去砍柴,宋军大举出兵攻打堡垒,刘国杰等人率领数百人击败了他们,斩首四千多人,因此名声大振。
跟随军队攻打荆南,到达归峡,转战数千里,回来后,在襄阳城下击败宋军。
跟随攻打樊城,攻破外城,被火炮伤到大腿,包扎伤口后继续战斗,平定外城,被授予武略将军,佩戴金符。
跟随军队攻破张贵的军队在柜门关,战斗非常勇猛。
再次攻打樊城,多处受伤,血战到底,最终攻破樊城。
襄阳投降,世祖听说他的勇猛,召见他,升为武德将军、管军总管,赐予银百两、锦衣、弓箭以示宠爱。
跟随伯颜南征。
十一年,驻扎在郢州。
宋军扼守汉水,无法前进,伯颜计划攻取黄家湾堡以进入汉水,刘国杰率先登城,攻下堡垒,被加封为武节将军。
跟随军队攻破沙洋、新城,击败孙虎臣在丁家洲,战斗非常勇猛,晋升为万户。
再次跟随阿术攻打淮南,分兵驻守扬子桥,扼守宋军的道路。
宋军以万人夜袭堡垒,被击退,擒获了他们的都统张林。
宋将张世杰率领大军从焦山出来迎战,用铁绳连接战船,固定在江中,以示必死决心。
阿术率领各军进攻,万户刘琛从江南绕到宋军后方,刘国杰与董文炳左右夹击,焚烧宋军战船,张世杰的军队大败,追击到圌山,夺取了数百艘黄鹞船。
皇帝赞赏他的勇猛,下诏加封为怀远大将军,赐号霸都,刘国杰排行第二,因此被称为刘二霸都而不叫名字。
霸都,汉语意思是敢勇之士。
宋朝灭亡后,入朝,被任命为佥书西川行枢密院事,选拔淮南兵,让他率领平定蜀地。
还未出发,北方边境有警报,被加封为镇国上将军、汉军都元帅,率领卫兵平定北方。
冬天,被召回,皇帝亲自解下衣服并赐予玉带。
十五年,再次率领左、右、中三卫兵,驻守北方边境,皇帝下诏:“有不听从命令的,斩首并上报。”
十六年,诸王脱脱木反叛,侵犯和林。
刘国杰估计他的军队全部出动,营地必然空虚,挑选轻骑兵袭击,俘获了数万人。
脱脱木屡战不利,又残暴,失去民心,部下杀了他来投降。
十八年,加封为辅国上将军。
十九年,征东军队无功而返,皇帝大怒,准备罢免所有大小将校,召刘国杰为征东行省左丞。
到达后,皇帝告诉他原因,刘国杰说:“罪责在元帅,如果蒙受圣恩,恢复各位将校的职位,他们一定会人人奋发,以雪前耻。”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全部恢复他们的官职,让刘国杰率领征讨日本。
恰逢黄华在建宁反叛,于是命令刘国杰率领征东军队与江淮参政伯颜等人一起讨伐。
刘国杰攻破赤岩寨,黄华自杀,其余部众溃散。
福建行省左丞忽剌出率领军队来到梧桐川,想要搜捕溃散的贼人并全部杀掉,刘国杰说:“首恶是黄华,其他人都是被胁迫的,招降他们如果不归顺,再杀也不迟。”
不久,众人果然出来投降。
二十二年,撤销征东省,任命为佥书沿江行枢密院,改任佥院。
二十三年,朝廷认为湖广是重要地区,且盗贼众多,任命他为湖广行省左丞。
刘国杰到任后,首先平定了湖南盗贼李万二。
第二年,广东盗贼起事,侵犯肇庆,首领邓太獠占据前寨,刘太獠占据后寨,互相依靠以固守。
刘国杰迅速攻破后寨,接着攻下前寨,擒获并斩杀了两人,抓捕了与盗贼勾结的百姓,全部杖杀。
加封为资德大夫。
二十五年,湖南盗贼詹一仔引诱衡、永、宝庆、武冈的人,聚集在四望山,官军长期无法讨伐。
刘国杰攻破他们,斩杀了首领,其余部众全部投降。
将校们请求说:“这些人长期作乱,形势危急就投降,投降后一旦有机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坑杀。”
刘国杰说:“多杀不可取,何况是杀降呢!我有办法处理他们。”
于是在重要地点设立三个屯田:在衡州叫清化,在永州叫乌符,在武冈叫白仓,迁移这些人去驻守,每屯五百人,以防备盗贼,并且开垦废弃的田地,清除荆棘,使盗贼无法建立巢穴。
投降的人如果有原来的田宅,全部归还,没有的,让他们在屯田里耕种,后来都成为良民。
有诏令讨伐江西的盗贼,刘国杰迅速前往。
十一月,在陈古水击败萧太獠,斩杀数百人,进而平定怀集各寨的盗贼。
二十六年春天,向东进入肇庆,在清远攻打闫太獠,回师在怀集攻打萧太獠,擒获了他,又击退了严太獠。
四月,在金林攻打曾太獠,再次击败他。
盗贼深入险要之地,刘国杰凿山而入,盗贼五千人,几乎全部被杀。
七月,驻扎在贺州,士兵们因瘴气而生病,刘国杰亲自抚慰,用医药治疗,许多人得以不死。
恰逢刘国杰也生病,于是将军队转移到道州。
广东盗贼陈太獠侵犯道州,刘国杰讨伐并擒获了他。
接着攻破赤水贼寨。
二十七年,江西盗贼在龙泉起事,下令前往讨伐,诸将纷纷劝谏说:“这是其他省的盗贼。”
刘国杰说:“放纵盗贼会滋生祸患,祸患将难以控制,怎么能以省份来区分呢!”
于是挑选轻兵,抛弃旗鼓,去掉装饰,一天一夜急行军到达盗贼的领地。
盗贼数千人迎战,看到军容不整,说:“这是乡丁。”
轻视他们。
刘国杰率领数十骑兵冲入敌阵,众人跟随,盗贼大败,斩杀五百多人,夺回被掠的男女,傍晚时分,突然收兵离去。
堡垒中的百姓看到,感到奇怪,不知道是谁。
第二天,又突然到来,召集堡垒中的百姓归还他们的男子,说:“我是刘二霸都。”
百姓都惊讶地以为他是神,于是告别盗贼钟太獠,居住在南安十八耒。
刘国杰乘着大雾,突袭盗贼的巢穴。
盗贼惊慌失措,自相践踏,官军搏杀,从早晨到中午,擒杀了许多人,回师桂东。
二月,龙泉盗贼再次侵犯酃县,刘国杰于是回到酃县。
盗贼退守大井山,于是分兵三路进攻。
道路险峻,弃马步行。
当时天降大雨,盗贼没有防备,全部被掩杀,回师镇守道州。
八月,永州盗贼李末子千七侵犯全州,击败官兵,杀害郡长官土鲁。
刘国杰进兵讨伐,擒获了他,斩首示众。
因为前后的功劳,加封为湖广右丞。
二十八年,设立湖广等处行枢密院,升任副使,回师武昌。
秋天,广东盗贼再次起事,刘国杰再次出兵道州。
当时上思州知州黄胜许依仗地势险远,与交趾勾结,侵犯边境。
二十九年,皇帝下诏让刘国杰讨伐。
盗贼非常强悍,出入岩洞和竹林如飞鸟一般,发射毒箭,射中的人无
刘国杰亲自率领士兵奋勇作战,敌人无法抵挡,逃往象山。
象山靠近交趾,山上都是茂密的森林,无法进入,于是刘国杰估计敌人的出入路线,设立栅栏包围他们。
慢慢砍伐山林开辟道路,一边战斗一边前进,两年后,攻下了敌人的寨子。
胜许独自逃往交趾,刘国杰抓住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并杀了他们。
刘国杰三次写信给交趾,要求交出胜许,但交趾始终藏匿不交。
夏天,军队返回,将敌人的巢穴全部改为屯田,招募庆远的僮族人耕种,作为两江的屏障。
后来蛮人称这些屯田为省地,没有人敢侵犯。
皇帝下诏派使者到军中赐给刘国杰玉带。
三十年,刘国杰入朝,皇帝对朝臣说:“湖广是重要的地方,只有刘二霸都足以镇守这里,其他人不行。”命令他不要调任其他官职。
不久,朝廷讨论问罪交趾,加封刘国杰为湖广安南行平章事,任命诸王亦吉列台为监军征讨。还未出发,皇帝去世,事情中止。
成宗即位后,重新在衡州设立行枢密院。刘国杰仍被任命为副使。
起初,黔中的蛮族酋长们已经归附后又反叛,巴洞的何世雄侵犯澧州,泊崖洞的田万顷、楠木洞的孟再师侵犯辰州,朝廷曾经讨伐并降服了他们。
将泊崖升为施溶州,任命田万顷为知州。
三十一年,田万顷再次反叛,朝廷攻打他,未能攻下。
此时,皇帝即位,大赦天下,也赦免了田万顷等人,但他们仍然不投降,皇帝命令刘国杰处理此事。
九月,刘国杰迅速赶到辰州,进攻明溪的贼寇鲁万丑,贼寇从上游拥众而下,千户崔忠、百户马孙儿战死。
十月,进军桑木溪,鲁万丑再次率领千人抵抗,被击退。
第二天,鲁万丑率领更多的人来进攻,刘国杰鼓舞士气,百户李旺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全军奋勇作战,贼寇败退,攻破了他们的巢穴并焚烧。
进攻施溶时,部将田荣祖建议说:“施溶是田万顷的心脏,石农次、三羊峰是他的左右臂,应该先切断他的臂膀,然后再攻心脏。”
刘国杰说:“很好。”指挥军队进攻石农次,贼寇无法抵挡,弃寨逃跑,于是攻下施溶,擒获田万顷并斩杀。
继续追捕他的党羽,攀崖爬树前进,总共追击了一千多里。
元贞元年,刘国杰在军中加封为荣禄大夫、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辰州、澧州靠近溪洞,宋朝曾经选拔民众建立屯田,免除他们的徭役,让他们防御敌人,在澧州的称为隘丁,在辰州的称为寨兵,宋朝灭亡后,这些制度都废除了,刘国杰全部恢复了这些制度,班师回朝。
接着又规划茶陵、衡州、郴州、道州、桂阳,凡是广东、江西盗贼出没的地方,南北三千里,设立了三十八个戍所,分派将士驻守,从此东至交广,西至黔中,环绕湖广,四境都有屯戍,制度严密,蛮族无法再侵犯,盗贼也平息了。
六月,刘国杰入朝,皇帝赐给他玉带、锦衣、弓箭,台臣说刘国杰在军中经常用自己的家财赏赐将士,皇帝命令加倍偿还,有功的将士各自升官。
大德五年,罗鬼女子蛇节反叛,乌撒、乌蒙、东川、芒部等蛮族跟随她,全部反叛,攻陷贵州。
皇帝下诏命令刘国杰率领各翼军队,联合四川、云南、思播的军队讨伐他们。
贼兵强悍,且有很多健壮的马匹,官军作战失利。
刘国杰让人手持盾牌,上面布满钉子,等到敌军阵型合拢时,就丢弃盾牌假装逃跑,贼兵果然追击,马匹无法停止,遇到盾牌都倒下,刘国杰趁机击鼓进攻,贼兵大败。
不久,贼兵再次集结请求决战,刘国杰不应战,几天后,估计贼兵士气衰落,一举击溃他们,追击数千里。
七年春天,擒获并斩杀了蛇节、宋隆济、阿女等人,西南夷全部平定。
皇帝下诏命令刘国杰率领将士入朝觐见,设宴款待他们,赏赐丰厚。
晋升为光禄大夫,偿还他赏赐将士的一千九百两黄金,一万五千锭钞票,将士们各自升官,命令他回益都祭祖。
八年,刘国杰回到镇守之地。
刘国杰长期在边疆作战,患上了瘴气病,此时病情加重。
平章卜邻吉台率领僚属探望他,刘国杰说:“交趾的贼寇不臣服,如果我的病能稍微好转,能够消灭这些敌人,那么死也无憾了。”
问他家事,他不回答。
二月,刘国杰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刘国杰性格雄猛,视死如归,曾经对人说:“我为国家效力,即使死在荒野也不遗憾,何必一定要马革裹尸还葬呢!”
而且他善于以诚待人,深得将士之心,所以能够立下如此功勋。
他的死讯传来,皇帝深感痛惜,追赠他为推忠效力定远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封为齐国公,谥号武宣。
他的儿子脱欢,担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娶了宪宗的孙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九-注解
李忽兰吉:李忽兰吉,一名庭玉,陇西人,元代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功勋卓著。
阔端:元代皇子,李忽兰吉曾作为其质子,后随其征战。
汪世显:元代将领,李忽兰吉之父曾随其投降。
宪宗:元宪宗,即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
汪德臣:元代将领,李忽兰吉的上级,曾多次推荐其担任重要职务。
合江大获山: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合江县,元代重要战略要地。
剑门:剑门关,位于今四川省剑阁县,古代著名关隘。
钓鱼山: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合川区,元代重要战略要地。
青居: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南充市,元代重要军事据点。
浑都海:元代叛将,曾占据六盘山叛乱。
火都:元代叛将,曾于西蕃点西岭叛乱。
答剌海:元代将领,曾与李忽兰吉一同追袭火都。
赛典赤:元代官员,曾命令李忽兰吉领兵掠境。
五溪洞蛮:古代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元代时常有叛乱。
散毛洞潭顺:散毛洞是古代地名,潭顺为人名,此处指潭顺在散毛洞地区活动。
巩昌:古代地名,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范殿帅:指范仲淹,因其曾任殿前都指挥使,故称范殿帅。
资善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文散官,多授予有功之臣。
陕西等处行尚书省左丞:元代官职,负责陕西等地区的行政事务。
元贞:元成宗的年号,元成宗是元朝的第二位皇帝。
资德大夫:古代文官名,属于高级文官。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元代官职,负责陕西等地区的行政事务。
泰定:元泰定帝年号,1324-1328年。
襄敏:谥号,襄指辅助,敏指聪敏,是对李庭功绩的褒奖。
蒲察氏:金朝女真族姓氏。
济阴:古代地名,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
寿光:古代地名,今山东省寿光市。
至元:元世祖年号,1264-1294年。
襄阳: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夏贵:南宋将领。
鹿门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古代军事要地。
解汝楫:元代将领。
益都新军千户:元代军职,负责益都地区的新军。
吕文焕:南宋将领。
万山堡: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附近。
张弘范:元朝名将,曾参与灭宋战争。
拔都儿:蒙古语,意为勇士。
樊城: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
胖山王总管:南宋将领。
金符:古代官员佩戴的金质符节,象征权力和身份。
伯颜:元朝名将,曾参与灭宋战争。
郢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钟祥市一带。
黄家湾:古代地名,位于湖北省。
藤湖:古代地名,位于湖北省。
刘国杰:元代将领。
沙洋: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沙洋县一带。
新城: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附近。
明威将军:元代军职,属于武散官。
益都新军万户:元代军职,负责益都地区的新军。
汉口: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
马福:元代将领。
沙芜口:古代地名,位于湖北省。
武矶堡:古代地名,位于湖北省。
阿术:元朝名将,曾参与灭宋战争。
鄂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孙虎臣:南宋将领,曾与元军作战。
丁家洲: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附近。
宣威将军:元代军职,属于武散官。
真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仪征市。
裕溪口:古代地名,位于安徽省。
常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常州市。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唐兀台:元代将领。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刘整:元代将领。
大虎符:元代授予有功之臣的符节。
镇国上将军:古代武官名,属于高级武官。
汉军都元帅:古代官职,统领汉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哈剌和林:元代都城,今蒙古国境内。
晃兀儿:古代地名,位于蒙古国境内。
撒里蛮:元代将领。
河西:古代地名,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
霍虎:元代叛臣。
大碛:古代地名,位于蒙古国境内。
昔里吉:元代宗王。
脱脱木儿:元代宗王。
只必帖木儿:元代皇子。
纳里忽:元代宗王。
塔迷儿河:古代河流,位于蒙古国境内。
兀斤末台:元代叛臣。
要术忽儿:元代叛臣。
福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元代官职,负责福建地区的行政事务。
福建道宣慰使:元代官职,负责福建地区的行政事务。
骠骑卫上将军:元代军职,属于武散官。
中书左丞:元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行政事务。
竹岛:古代地名,位于山东省。
高丽:古代国名,今朝鲜半岛。
司农卿:元代官职,负责农业事务。
乃颜:元代宗王。
上都:元代都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
塔不台:元代将领。
金家奴:元代将领。
阿速军:元代军队名。
龙虎卫上将军:元代军职,属于武散官。
哈丹秃鲁干:元代叛臣。
枢密副使:元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哈答:元代将领。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名,属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政务。
枢密院事:元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海都:元代宗王。
月儿鲁:元代将领。
括马:元代征用民间马匹的政策。
荣禄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文官,通常授予有功之臣。
平章政事: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提调诸卫屯田事:元代官职,负责屯田事务。
成宗:元成宗铁穆耳。
太后:指元成宗的母亲。
珠帽:一种装饰有珍珠的帽子,象征着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珠半臂:一种装饰有珍珠的半臂服饰,通常为贵族或高官所穿戴。
金带:用金线编织的腰带,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银六铤:六块银锭,古代货币形式之一,用于赏赐或交易。
庄田:指庄园和农田,是古代贵族或官员的重要财产。
枢密院:古代军事机构,负责军事决策和指挥。
都指挥使:古代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军队。
金虎符:古代军事符信,用于调兵遣将,象征着军事指挥权。
宣武将军:古代武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万户:古代官职,统领一万户的军事长官。
太保:古代官职名,属于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
上柱国:古代官名,为最高级别的武官称号,象征极高的军事荣誉。
益国公:古代封号,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贵族或官员。
谥武毅:古代谥号,表彰其武勇和刚毅的品质。
怀远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属于高级武官。
昭勇大将军:古代武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宣慰使: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和安抚事务。
金符百五十:一百五十块金符,用于赏赐有功之臣。
币帛:古代货币形式之一,用于赏赐或交易。
高兴:字功起,蔡州人,元朝著名将领。其家族原籍蓟州,后迁至汴梁,世代务农。高兴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曾在南阳山中独自射杀猛虎,显示出其非凡的胆识和武艺。
爪哇:古代对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称呼,元代曾多次派遣使者和军队前往。
仁宗:元朝第四位皇帝,名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为1311年至1320年。
皇庆二年:元仁宗的年号,皇庆二年即1313年。
太师: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一,地位极高,通常为皇帝的最高顾问。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名,意为开府仪同三司,即享有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的礼仪和待遇。
梁国公:封号,梁国为古代地名,公为爵位,表示被封为梁国的公爵。
谥武宣:谥号,武表示勇武,宣表示宣德,合起来表示此人生前勇武且有德行。
元统三年:元朝年号,元统三年即1335年。
南阳王:封号,南阳为地名,王为爵位,表示被封为南阳的王爵。
治书侍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弹劾官员的御史台官员。
女真: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后建立金朝。
乌古伦:女真族的姓氏之一。
益都: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青州市一带。
至元六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至元六年即1269年。
荆南:古代地名,指今湖北省南部地区。
归峡:古代地名,指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
武略将军:古代武官名,属于中级武官。
张贵:南宋将领,曾与元军作战。
柜门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附近。
武德将军:古代武官名,属于中级武官。
管军总管: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军队的总管。
黄家湾堡: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附近。
武节将军:古代武官名,属于中级武官。
扬子桥: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附近。
张世杰:南宋将领,曾与元军作战。
焦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董文炳:元朝将领,曾参与灭宋战争。
圌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黄鹞船:古代战船的一种,速度快,适合水战。
霸都:蒙古语,意为勇敢的战士。
佥书西川行枢密院事:古代官职,负责西川地区的军事事务。
脱脱木:元朝宗王,曾发动叛乱。
和林:古代地名,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一带。
辅国上将军:古代武官名,属于高级武官。
征东行省左丞:古代官职,负责征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黄华: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建宁:古代地名,今福建省建瓯市一带。
赤岩寨: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省建瓯市附近。
忽剌出:元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叛乱。
梧桐川: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省建瓯市附近。
沿江行枢密院:古代军事机构,负责沿江地区的军事事务。
湖广:古代地名,指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一带。
李万二: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肇庆:古代地名,今广东省肇庆市一带。
邓太獠: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刘太獠: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詹一仔: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四望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附近。
清化: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附近。
乌符: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附近。
白仓: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武冈市附近。
萧太獠: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陈古水: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肇庆市附近。
怀集:古代地名,今广东省怀集县一带。
清远:古代地名,今广东省清远市一带。
闫太獠: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严太獠: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金林: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肇庆市附近。
贺州:古代地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一带。
道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道县一带。
赤水: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道县附近。
龙泉:古代地名,今浙江省龙泉市一带。
酃县:古代地名,今湖南省炎陵县一带。
大井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炎陵县附近。
全州:古代地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一带。
李末子千七: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土鲁:元朝时期的官员,曾担任郡长官。
湖广右丞:古代官职,负责湖广地区的行政事务。
湖广等处行枢密院:古代军事机构,负责湖广地区的军事事务。
武昌: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一带。
上思州:古代地名,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一带。
黄胜许: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
交趾:古代对越南的称呼,元朝时期与越南有多次军事冲突。
国杰:指刘国杰,元朝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多次平定边疆叛乱,为元朝立下赫赫战功。
屯田:古代一种军事与农业结合的制度,军队在边疆地区开垦土地,既解决军粮问题,又巩固边防。
僮人:古代对广西一带少数民族的称呼,元朝时期曾招募僮人耕种屯田。
两江:指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元朝时期为边疆重地。
行平章事:元朝官职,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省的军政事务。
施溶州:元朝时期设置的州,位于今湖南境内,曾为叛乱中心。
罗鬼女子蛇节:指元朝时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蛇节,曾发动叛乱。
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元朝时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曾参与蛇节叛乱。
光禄大夫:元朝高级文官衔,属于正一品,常授予有功之臣。
推忠效力定远功臣:元朝对功臣的封号,表彰其忠诚和功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四十九-评注
李忽兰吉是元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事迹在《元史》中有详细记载。他出生于陇西,父亲李节曾仕金,后随汪世显投降元朝。李忽兰吉自幼作为质子,跟随皇子阔端征战,逐渐崭露头角。他多次参与重要战役,如征西川、攻钓鱼山、略重庆等,屡立战功,逐渐升迁至元帅、都尉等高级军职。
李忽兰吉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勇猛善战,还体现在他对战略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例如,在攻打合江大获山时,他巧妙地利用伏兵击败宋军,俘获甚众;在剑门关战役中,他迅速追击宋军运粮队伍,成功夺取粮草,俘获将校。这些战役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智慧和指挥才能。
此外,李忽兰吉在处理政治事务上也表现出极高的智慧。例如,在杨大渊逃归事件中,他单骑入城,安抚军民,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的屠城危机。他的冷静和机智不仅赢得了宪宗的赞赏,也保全了一城百姓的生命。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李忽兰吉的忠诚和谦逊也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功成名就后,面对赐予的虎符,却谦逊地表示自己不应与汪氏同佩虎符,这一举动赢得了皇帝的尊重和信任。他的忠诚和谦逊不仅为他赢得了同僚的尊敬,也为他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总的来说,李忽兰吉是元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忠诚谦逊的品质。他的事迹在元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代将领李庭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忠诚。李庭原本是金朝女真族人,后归附元朝,凭借其勇猛和智谋,屡立战功,成为元代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
文中详细描述了李庭在襄阳之战中的表现,他不仅亲自冲锋陷阵,还多次负伤,展现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和军事才能。特别是在樊城之战中,李庭多次中炮坠城,但仍坚持战斗,最终攻破樊城,迫使襄阳投降。这一系列战斗不仅体现了李庭的个人英勇,也反映了元代军队在征服南宋过程中的顽强战斗力。
李庭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还表现在他对战略的深刻理解。例如,在汉口之战中,他建议通过沙芜口进入长江,成功突破了宋军的封锁。这一战略决策显示了李庭对地形和敌情的精准判断,为元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李庭在平定宗王乃颜叛乱中的表现也极为出色。他不仅亲自指挥战斗,还在关键时刻提出用火炮夜袭敌阵的策略,成功击溃叛军。这一战例再次证明了李庭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应变能力。
李庭的忠诚和功绩得到了元世祖的高度评价,世祖不仅赐予他丰厚的赏赐,还特别允许他在宴会上坐在诸王之下、百官之上,以示殊荣。这一细节反映了元代统治者对功臣的重视和礼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记载李庭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也反映了元代初期的军事征服过程和政治格局。李庭的形象不仅是一个英勇的将领,更是一个忠诚于元朝的功臣,他的事迹对研究元代军事史和政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两位重要人物——庭和史弼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军事、政治上的卓越贡献。庭作为一位老将,虽年事已高,但仍被成宗皇帝重用,赐予高官厚禄,并多次奉命出征,表现出其忠诚与能力。史弼则以其勇猛和军事才能著称,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征讨宋国和爪哇的战役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元代军事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武将不仅在战场上立功,还在政治上担任重要职务,体现了元代‘文武合一’的特点。同时,文中多次提到皇帝对庭和史弼的赏赐,如珠帽、金带、银铤等,这些赏赐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对他们功绩的认可和荣誉的象征。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生动地描绘了庭和史弼的形象。尤其是史弼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如‘飞矢中臂,城拔,凝血盈袖’等描写,极具画面感,展现了其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代两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元代的政治、军事制度以及对外战争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史弼征讨爪哇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元代对外扩张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庭和史弼生平事迹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元代武将的忠诚与勇猛,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政治与军事的紧密联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元朝将领高兴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和对元朝的贡献。高兴的军事生涯始于对南宋的战争,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的战斗精神,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他在溧阳战役中斩敌七千,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高兴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在处理战利品时表现出的廉洁和忠诚,赢得了元世祖的赞赏和信任。他的这种品质在当时的将领中颇为罕见,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对国家的忠诚。
此外,高兴在对外战争中也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对爪哇的征战中,他不仅成功征服了当地,还处理了复杂的国际关系,显示了其卓越的外交手腕和战略眼光。
总的来说,高兴是元朝一位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不仅反映了元朝的军事扩张和政治治理,也展示了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通过对高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那个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本文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刘国杰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忠诚。刘国杰原本是女真人,后改姓刘氏,凭借其勇武和胆略,逐渐在元朝军队中崭露头角。他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尤其是在灭宋战争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信任。
刘国杰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还善于运用战术,多次以少胜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例如,在万山堡之战中,他仅以数百人击败了宋军,斩首四千余级,一战成名。此后,他在荆南、归峡、樊城等地的战斗中屡次建功,尤其是在樊城之战中,尽管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最终攻破外城,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
刘国杰的忠诚和勇敢不仅体现在战场上,还体现在他对朝廷的忠心耿耿。在元朝平定内乱和外患的过程中,他始终站在朝廷一边,积极参与平叛和征讨。例如,在平定脱脱木叛乱时,他巧妙运用战术,成功击败叛军,稳定了北方局势。此外,他还多次奉命平定各地的盗贼叛乱,如平定黄华、李万二、邓太獠等人的叛乱,为元朝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国杰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得到了元朝皇帝的高度认可。他多次被授予高级武官职位,如武略将军、武德将军、怀远大将军等,并多次获得皇帝的赏赐,如银两、锦衣、弓矢等。特别是在平定黄华叛乱后,他被任命为征东行省左丞,负责征讨日本,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这一任命充分体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刘国杰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展现出了仁爱和智慧。在平定叛乱后,他并没有一味杀戮,而是采取了安抚和安置的策略,将降众迁至要地屯田,使其成为良民,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和动荡。这种宽厚仁爱的态度,不仅赢得了民心,也为元朝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刘国杰是元朝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凭借其勇武、智慧和忠诚,在元朝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元朝时期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局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刘国杰的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朝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本文主要记述了元朝将领刘国杰的军事生涯,尤其是他在平定边疆叛乱、巩固边防方面的卓越贡献。刘国杰作为元朝的重要将领,其事迹不仅体现了个人勇猛善战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元朝在边疆治理上的策略与挑战。
从文化内涵来看,刘国杰的形象符合中国古代对忠臣良将的推崇。他视死如归,以国家利益为重,甚至在病重时仍念念不忘平定叛乱,展现了极高的忠诚与责任感。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典范,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忠君报国是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有力,通过具体的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刻画了刘国杰的英勇形象。例如,文中描述刘国杰在战斗中巧用盾牌布钉的战术,成功击败叛军,展现了其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突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元朝边疆治理和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元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其统治至关重要。刘国杰通过屯田、设置戍卫等措施,有效地巩固了边疆防御,遏制了少数民族的叛乱。这些措施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本文还反映了元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刘国杰多次与交趾、西南少数民族交战,展现了元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扩张与民族融合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对交趾的多次征讨,反映了元朝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意图。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刘国杰事迹的记述,不仅展现了元朝边疆治理的复杂性与挑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忠臣良将的精神风貌。刘国杰的军事才能与忠诚精神,使其成为元朝历史上一位值得铭记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