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十-原文
布智儿
布智儿,蒙古脱脱里台氏。父纽儿杰,身长八尺,有勇力,善骑射,能造弓矢。尝道逢太祖前驱骑士别那颜,邀与俱见太祖,视其所挟弓矢甚佳,问谁为造者,对曰:“臣自为之。”适有野凫翔于前,射之,获其二,并以二矢献而退。别那颜随之,至所居,布智儿出见,别那颜奇之,许以女妻之,父子遂俱事太祖。尝从征讨,赐纽儿杰拔都名。从征回回、斡罗思等国,每临阵,布智儿奋身力战。身中数矢,太祖亲视之,令人拔其矢,血流满体,闷仆几绝。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纳布智儿于牛腹,浸热血中,移时遂更。纽儿杰卒,宪宗以布智儿为大都行天下诸路也可紥鲁忽赤,印造宝钞。赐七宝金带燕衣十袭,又赐蔚州、定安为食邑。
布智儿卒,有子四人。长好礼,事世祖,备宿卫。会丞相伯颜伐宋,奏好礼督水军攻襄樊,从渡江入临安,以功授昭毅大将军、水军翼万户府达鲁花赤。别帖木儿,吏部尚书。补儿答思,云南宣慰使。不兰奚,袭父职,为水军翼万户招讨使,镇守江阴,移通州。子完者不花,辽阳省理问。
召烈台抄兀儿
召烈台抄兀儿,初事太祖,时有哈剌赤、散只兀、朵鲁班、塔塔儿、弘吉剌、亦乞列思等,居坚河之滨忽兰也儿吉之地,谋奉紥木合为帝,将不利于太祖。抄兀儿知其谋,驰以告太祖,遂以兵收海剌儿阿带亦儿浑之地,尽诛紥木合等。惟弘吉剌入降。太祖赐以答剌罕之名。
其子那真,事世祖,为也可紥鲁花赤。那真殁,子伴撒袭其职。伴撒卒,子火鲁忽台袭。致和元年八月,执倒剌沙起军之使察罕不花,并其金字圆牌以献。天历元年十一月,帝赐金带,仍复其职。尝奏言:“有犯法者治之,当自贵人始;穷乏不给者救之,当自下始。如此则可得众心矣。”其言良切于事弊云。
阔阔不花
阔阔不花者,按摊脱脱里氏,为人魁岸,有膂力,以善射知名。岁庚寅,太祖命太师木华黎伐金,分探马赤为五部,各置将一人,阔阔不花为五部前锋都元帅,所向莫能支。然不嗜杀,惟欲以威信怀附,故所至无残破。略定滨、棣诸州,俘获焦林诸处民四百余,但籍其姓名,遣归乡里。徇益都,守将降,得其财物马畜,悉以分赐士卒。岁壬辰,从太宗渡河,攻汴梁、归德,分兵渡淮,攻寿州,守将无降意,射书城中谕之,城中人感泣,以彩舆奉金公主开门送款,阔阔不花下令军中,辄入城虏掠者死,城中帖然。公主,义宗之姑也。岁丙申,太宗命五部将分镇中原,阔阔不花镇益都、济南,按察儿镇平阳、太原,孛罗镇真定,肖乃台镇大名,怯烈台镇东平,括其民匠,得七十二万户,以三千户赐五部将。阔阔不花得分户六百,立官治其赋,得荐置长吏,岁从官给其所得五户丝,以疾卒官。
子黄头,代领探马赤为元帅,从丞相伯颜取宋,道死。子东哥马袭其职,累迁右都威卫千户,卒。
拜延八都鲁
拜延八都鲁,蒙古紥剌台氏,幼事太祖,赐名八都鲁。岁乙未,太宗命领紥剌军一千六百人,与塔海甘卜同征关西,有功。癸丑,宪宗命与阿脱、总帅汪世显创立利州城。甲寅,领兵紫金山,破宋军鹿角寨,夺其军饷器械。丁巳,从都元帅纽邻城成都,及领兵围云顶山,下其城。帝亲征,元帅纽邻既进兵,涉马湖江,留拜延八都鲁镇成都,降属县诸城,得其民,悉抚安之,赐黄金五十两、衣九袭。诸王哈丹、朵欢、脱脱等征大理还,命拜延八都鲁领兵迎之。道过新津寨,与宋潘都统遇,战败之,杀获甚众。中统二年,元帅纽邻上其功,授蒙古奥鲁官。
子外貌台,孙兀浑察。至元六年,拜延八都鲁告老,兀浑察代其军,从行省也速答儿征诸国有功。十六年,从大军征斡端,又有功,赏银五十两。二十一年,诸王术伯命兀浑察往乞失哈里之地为游击军。时敌军二千余,兀浑察以勇士五十人与战,擒其将也班胡火者以献。王壮之,以其功闻,赏银六百两、钞四千五百贯,授蒙古军万户,赐三珠虎符。三十年,以疾卒。次子袭授曲先塔林左副元帅,寻卒。弟塔海忽都袭,升镇国上将军都元帅,改授四川蒙古副都万户。至治二年,以疾退。子孛罗帖木儿袭。
阿术鲁
阿术鲁,蒙古氏。太祖时,命同饮班朱尼河之水,扈驾亲征有功,命领兵收附辽东女直,还,赏金甲、珠衣、宝带,他物称是。复命总兵征西夏,与敌兵大战于合剌合察儿之地。西夏势蹙,其主惧,乞降,执之以献,太宗杀之,赐以所籍赀产。继领兵收附信安,下金二十余城。其后告老,诸王塔察儿命其子不花代领其军。
绍古儿
绍古儿,麦里吉台氏。事太祖,命同饮班朱尼河之水,扈从亲征。已而从破信安,略地河西,赐金虎符,授洺磁等路都达鲁花赤。领军出征,复从伐金,破河南。太宗命领济南、大名、信安等处军马,复从国王答石出征。岁辛亥,卒。
子拜都袭。拜都卒,子忽都虎袭,移睢州。从世祖渡江,攻鄂,还镇恩州。中统三年,从征李璮有功,寻命修立邳州城,领兵镇两淮。十一年,从丞相伯颜渡江,有战功。又从参政董文炳沿海出征,还,镇嘉兴,行安抚事。十二年,加昭勇大将军,职如故。十四年,授嘉兴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寻升镇国上将军、黄州路宣慰使,寻罢黄州宣慰司,复旧任。十六年,改授浙西道宣慰使,加招讨使,仍镇国上将军。奉诏征占城,
以其国降表、贡物入见,帝嘉之,厚加赏赉。
二十四年,从征交趾。
明年还师,授邳州万户府万户。
三十年,没于军。
阿剌瓦而思
阿剌瓦而思,回鹘八瓦耳氏,仕其国为千夫长。
太祖征西域,驻跸八瓦耳之地,阿剌瓦而思率其部曲来降。
从帝亲征,既破瀚海军,又攻轮台、高昌、于阗、寻斯干等,靡战不克,没于军。
子阿剌瓦丁,从世祖北征有功,至元二十九年卒,寿一百二岁。
子赡思丁,有子五人:长乌马儿,陈州达鲁花赤;次不别,隆镇卫都指挥使;次忻都,监察御史;次阿合马,拱卫直司都指挥使;次阿散不别,骁勇善骑射,历事成宗、武宗、仁宗,数被宠遇,计前后所赐楮币余四十万缗,他物称是,积官荣禄大夫,三珠虎符。
子斡都蛮袭职。
致和元年八月,自上都逃来,丞相燕帖木儿任为裨将,率壮士百人,围灭里帖木儿等于陀罗台驿,擒之以献,特赐衣一袭,及秃秃马失甲、金束带各一,白金一百两,钞二百锭。
天历元年九月,充行院同佥。
十月,从击忽剌台、马紥罕等军于卢沟桥,败之,追至紫荆关,多所俘获,招降安童所将军一千五百人,复以功受上赏。
二年,进枢佥院。
三年,以隆镇卫都指挥使兼领拱卫司。
抄儿
抄儿,别速氏。世居汴梁阳武县,从太祖收附诸国有功。
又从征金,没于阵。
子抄海,从征河南、山东,复没于阵。
子别帖,将其父军,从攻鄂州,以功赏银帛衣甲等,继从太子忽哥赤西征大理国,复没于阵。
子阿必察,至元五年授武略将军、蒙古千户,赐金符,从围襄樊,复渡江,夺阳罗堡岸口,以功赏白金,进宣武将军、蒙古军总管,管领左右手两万户军。
既下广德,从平章阿里海牙征海外国,率死士鼓战船进,夺岸口,擒勇士赵安等,以功赏银帛。
十六年,命管领蒙古侍卫军,以疾卒于军。
也蒲甘卜
也蒲甘卜,唐兀氏。岁辛巳,率众归太祖,隶蒙古军籍。
奉旨同所管河西人,从木华黎出征,以疾卒。
子昂吉儿袭领其军,征诸国有功。
至元六年,授金符千户,从征蕲、黄、安庆等处。
九年,易虎符,升信阳万户,从平章阿术南征,又有功,历淮西道宣慰使、参知政事、都元帅、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达鲁花赤、行省左丞相、尚书左丞,积官龙虎卫上将军。
二十一年,携其子昂阿秃入见。
世祖命昂阿秃充速古儿赤。
二十四年,随驾征乃颜有功,奉旨代其父职。
二十六年,授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达鲁花赤。
大德六年,领兵讨宋隆济等,以功受上赏。
还镇庐州,以私财筑室一百二十余间,以居军士之贫者,省台以其事闻,特命升其秩,以金束带赐之。
泰定四年卒。
昂阿秃之弟暗普,由速古儿赤授金符、唐兀秃鲁花千户,后改授海北海南道廉访使。
赵阿哥潘
赵阿哥潘,土播思乌思臧掇族氏。始附宋,赐姓赵氏。世居临洮。
祖巴命,富甲诸羌。
父阿哥昌,貌甚伟,有力兼人,金贞祐中,以军功至熙河节度使。
金亡,保莲花山,以其众来归。
皇子阔端之镇西土也,承制以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
时兵兴,城无居人,至则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以安辑之,年八十,卒于官。
阿哥潘事亲以孝闻,从伐蜀,与宋都统制曹友闻屡战,胜负略相当,以破大安功最,授同知临洮府事。
斩朝天关,乘嘉陵江至阆州,获蜀船三百艘。
攻利州,生得其刘太尉,战败宋师于川。
宋制置使刘雄飞进攻青居山,阿哥潘击之,宵溃,四川大震。
进逼成都,略嘉定,平峨眉太平寨,擒其将陈侍郎、田太尉,余众悉降。
大小五十余战,皆先陷阵,皇子赐以金甲、银器。
岁壬子,世祖以皇弟南征大理,道出临洮,见而奇之,命摄元帅,城益昌。
时宋兵屯两川,堡栅相望,矢石交击,历五年而城始完。
宪宗出蜀,以阿哥潘为选锋,攻西安,下之,赐金符,授临洮府元帅。
帝驻钓鱼山,合州守将王坚夜来斫营,阿哥潘率壮士逆战,手杀数十百人,坚遂引去。
明日陛见,帝喜曰:“有臣如此,朕复何忧!”赐黄金五十两,名曰拔都。
中统建元,诏还镇临洮。
岁饥,发私廪以赈贫乏。
给民农种粟二千余石、芜菁子百石,人赖不饥。
郡当孔道,传置旁午,有司敝于供给。
阿哥潘以私马百匹充驿骑,羊千口代民输。
帝闻而嘉之,诏京兆行省酬其直。
阿哥潘曰:“我岂以私惠而邀公赏耶!”卒不受。
以军事赴青居山,道为宋兵所邀,遂死于敌。
阿哥潘好畜良马,常千蹄,岁择其上骥五驷贡于朝,子孙遵之不替。
先是,勋臣子孙为祖父请谥者,帝每靳之,至是敕大臣以美谥谥之,谥曰桓勇。
子重喜,始给侍皇子阔端为亲卫。
癸丑,从世祖征哈剌章,数有功。
中统元年,浑都海反,从总帅汪良臣引兵至拔沙河纳火石地逆战,以功授征行元帅。
四年,从讨忽都、达吉、散竹台等,克之,制必帖木儿王承制使袭父职为元帅。
入觐,赐金虎符,为临洮府达鲁花赤。
时解军职而转民官者,例纳所佩符。
有旨:“赵氏世世勤劳,其金符勿拘常例,使终佩之。”
重喜在郡,劝农兴学,省刑敦教,以善治闻。
请致仕,不许,诏其长子官卓斯结袭为达鲁花赤。
升重喜巩昌二十四处宣慰使。
卒,谥桓襄。
官卓斯结性靖退,辞官闲处二十余年。
仁宗闻其名,召不起。
子德寿,云南左丞。
纯只海
纯只海,散术台氏。弱冠宿卫太祖帐下,从征西域诸国有功。
岁癸巳,太宗命佩金
虎符,充益都行省军民达鲁花赤,从大帅太出破徐州,擒金帅国用安。
丁酉,以益都为皇太子分土,迁京兆行省都达鲁花赤。
至怀,值大疫,士卒困惫,有旨以本部兵就镇怀孟。
未几,代察罕总军河南,寻复怀孟。
己亥,同僚王荣潜畜异志,欲杀纯只海,伏甲絷之,断其两足跟,以帛缄纯只海口,置佛祠中。
纯只海妻喜礼伯伦闻之,率其众攻荣家,夺出之。
纯只海裹疮从二子驰旁郡,请兵讨荣,杀之。
朝廷遣使以荣妻孥赀产赐纯只海家,且尽驱怀民万余口郭外,将戮之。
纯只海力争曰:“为恶者止荣一人耳,其民何罪。若果尽诛,徒守空城何为?苟朝廷罪使者以不杀,吾请以身当之。”
使者还奏,帝是其言,民赖不死。
纯只海给荣妻孥券,放为民,遂以其宅为官廨,秋毫无所取。
郡人德之。
既入觐,太宗以纯只海先朝旧臣,功绩昭著,赐第一区于和林,寻以疾卒。
敕葬山陵之侧。
皇庆初,赠推忠宣力功臣、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温国公,谥忠襄。
仍敕词臣刘敏中制文树碑于怀,以旌其功云。
子昂阿剌嗣。
苫彻拔都儿
苫彻拔都儿,钦察人。
初事太宗,掌牧马。
从攻凤翔,战潼关,皆有功。
后从大将速不台攻汴京,金人列木栅于河南,苫彻拔都儿率死士往拔之,赐良马十匹。
师还,金将高都尉率众邀于中路,苫彻拔都儿迎击,斩其首以归,赐白金五十两、币四匹。
从攻蔡州,前锋答答儿与金将战,金将捽其须,苫彻拔都儿进斫金将,乃得脱。
蔡州破,金守将佩虎符立城上,苫彻拔都儿以铁椎击杀之,取虎符以献。
帝嘉其能,命从皇子攻枣阳。
继从宗王口温不花攻光州,一日五战,光州下。
赐黄金五十两、白金酒器一事、马三十匹。
百户爱不怯赤自以临阵不勇,乞苫彻拔都儿自代,遂升百户。
从攻滁州,与宋兵大战,至暮,宋兵败走西山,苫彻拔都儿与千户忽孙追杀之。
岁己未,世祖伐宋,募能先绝江者,苫彻拔都儿首应命,率众逼南岸。
诏苫彻拔都儿与脱欢领兵百人。
同宋使谕鄂州使降。
抵城下,鄂守将杀使者以军来袭,苫彻拔都儿与之遇,奋击大破之。
复赐黄金五十两。
中统三年,授蔡州蒙古汉军万户。
冬,宋人犯西平,苫彻拔都儿逐北逾淮,获其生口甚众。
至元二年秋,由安庆入庐州,闻宋兵至,亟设伏于竹林,击杀之。
四年秋九月,元帅阿术军襄阳安阳滩。
宋兵据渡口,苫彻拔都儿击破其众。
五年,从阿术围襄阳,击夺宋将夏贵米舟。
阿术入汉江,以其有战功,俾与紥剌儿引军南略,获八十人。
十年八月,略地淮东。
十一年,遣招鄂州。
十二年,遣招滁州,诛王安抚。
改武略将军、管军千户。
五月,伏兵大江北岸,击宋军,败走之。
十三年,复略地淮东,获其总管二人以献。
迁滁州总管府达鲁花赤。
宋都统姜才率军取粮高邮,苫彻拔都儿从史万户夺其马及粮橐二万,淮东平,入朝。
十四年,从讨叛人只里瓦歹于怀剌合都,改宣武将军、滁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十七年,率其子脱欢、孙麻兀入见。
奏曰:“臣老矣,幸主上怜之。”
帝命以脱欢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佩金符;麻兀为滁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其后脱欢以征倭功授明威将军、滁州万户府达鲁花赤,升昭勇大将军、征行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佩三珠虎符。
又以征爪哇功升昭毅大将军,镇守无为滁州万户府达鲁花赤。
次子锁住,袭其职。
怯怯里
怯怯里,斡耳那氏。
太宗七年南伐,以千户从阔端攻安丰、寿州。
又从诸王塔察儿率蒙古军二千攻荆山,破之,赐马二匹。
与万户纳以兵守沂、郯,略涟海,又从元帅怀都攻襄阳。
卒。
子相兀速袭父职,率本部兵从丞相阿术攻襄樊,又从塔出筑正阳堡。
泸军乘舰来窥壁垒,相兀速率征骑逆之,夹淮水而军,射死者甚众。
至元十一年,赐金符,授武略将军。
明年,从御史大夫博罗罕平涟海。
秋九月,从丞相伯颜渡淮,率兵一千骑攻淮安南门,破之。
又从元帅博罗罕筑湾头堡。
万户纳儿卧疾,令相兀速权领蒙古、女直、汉人三万户。
夏五月,宋扬州都统姜才引兵来侵,相兀速率本部兵逆战有功。
又从丞相阿术袭制置使李庭芝及姜才于泰州,皆杀之。
十四年,加宣武将军、管军总管。
十八年,为蒙古侍卫亲军总管。
二十三年,改千户。
三十年,升蒙古侍卫亲军副指挥使司事,易金虎符,加显武将军。
子捏古,元贞元年,为蒙古侍卫亲军百户。
大德六年,袭父职,佩金虎符,授宣武将军。
延祐四年,升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仍所佩符,进怀远大将军。
塔不已儿
塔不已儿,束吕糺氏。
太宗时以招讨使将兵出征,破信安、河南,以功授金虎符、征行万户。
岁甲寅,以疾卒。
子脱察剌袭职。
岁己未,率兵渡江,破十字寨。
命其子重喜从行。
重喜率先引弓,射中敌兵,又多杀获。
既而与敌兵战于洋隘口,夺战舰一,流矢中左足,勇气愈倍。
时世祖驻跸洋隘口北,亲劳之曰:“汝年幼能宣力如是,深可嘉尚。然继今尤当勉之。”
及脱察剌卒,以重喜袭职。
中统三年,从征李璮有功。
四年,以兵镇莒州。
至元二年,奉旨初筑十字路城,以备守御。
重喜率兵南巡,为游击军。
四年,从抄不花出征,至泗州北古城。
时蔡千户为敌兵所围,重喜奋战,救而出之。
五年,入觐。
帝嘉其功,赐白金、纳失失段及金鞍弓矢等。
十年,修正阳城。
明年,宋兵围
正阳,从战败之。
十二年,从下涟海诸城。
俄奉旨率五千人从出征,道过衡阳店,与宋将李提辖等战,大败之,杀掠几尽,遂驻兵瓜洲。
十三年夏六月,宋都统姜才领诸军来围城堡,败之。
秋七月,从兵袭击李庭芝等于泰州。
十四年,进昭勇大将军、婺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佩已降虎符。
未几卒。
子庆孙袭职,初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镇守安乐州。
十六年,移戍镇江府。
十八年,还镇通州。
二十年,进明威将军。
二十二年,移镇十字路。
二十四年,领诸翼军镇太湖,教习水战。
二十九年,从征爪哇,升昭勇大将军、征行上万户。
将行,有旨留之。
皇庆二年卒。
子孛兰奚袭。
直脱儿
直脱儿,蒙古氏,父阿察儿,事太祖,为博儿赤。
直脱儿从太宗征钦察、康里、回回等部有功。
四年,收河南、关西诸路,得民户四万余,以属庄圣皇太后,为脂粉丝线颜色户。
八年,建织染七局于涿州。
明年,改涿州路,以直脱儿为达鲁花赤。
卒。
子哈兰术袭,佩虎符。
李璮叛,世祖命领诸万户为监战达鲁花赤以讨之。
有功,授解万户翼监战领军。
迁益都路蒙古万户,监战密州,没于军。
从子忽剌出袭职,授昭勇大将军。
至元十一年,攻宋六安军,有功。
行中书省命领诸军战舰冲宋军,宋军败,有旨褒赏。
九月,师次安庆。
忽剌出及参政董文炳领山东诸军顺流东下,至丁家洲,遇宋臣夏贵、孙虎臣等,战江中,宋军大败,擒其将校三十七人、军五千余、船四十艘。
十二年三月,与宋军战朱金沙,复有功。
七月,复与宋军战焦山江中。
时丞相阿术等督战,忽剌出与董文炳身冒矢石,沿流鏖战八十余里。
忽剌出身被数伤,裹创力战,遂胜之。
九月,宋臣张殿帅攻夺吕城仓、丹阳县。
忽剌出与万户怀都往救,生擒之。
十月,下常州,从丞相伯颜略苏、湖、秀州,至长桥,遇宋军,又败之。
十三年正月,师至杭州,丞相伯颜命忽剌出守浙江亭及宋北门。
五月,扬州军劫扬子桥堡,败之。
六月,败真州军。
七月,追李庭芝至通海口,降扬州及高邮、宝应、真州、滁州等城,江南平。
加昭毅大将军,职如故。
寻迁湖州路达鲁花赤。
十四年,进镇国上将军、淮东宣慰使。
已而屯守上都。
十五年,授嘉议大夫、行御史台中丞。
十九年,进资善大夫、福建行省左丞。
黄华叛,平之。
二十年,授江淮行省左丞。
二十三年,迁右丞。
三月,进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六月,卒。
月里麻思
月里麻思,乃马氏。
岁丁酉,太宗命与断事官忽都那颜同署。
岁戊戌,又同阿术鲁拔都儿充达鲁花赤,破南宿州。
岁辛丑,使宋议和。
从行者七十余人,月里麻思语之曰:“吾与汝等奉命南下,楚人多诈,倘遇害,当死焉,毋辱君命。”
已而驰抵淮上,宋将以兵胁之,曰:“尔命在我,生死顷刻间耳。若能降,官爵可立致。不然,必不汝贷。”
月里麻思曰:“吾持节南来,以通国好,反诱我以不义,有死而已。”
言辞慷慨,不少屈。
宋将知其不可逼,乃囚之长沙飞虎寨三十六年而死。
世祖深悼之,诏复其家,以子忽都哈思为答剌罕,日给粮食其家人。
忽都哈思自陈于帝曰:“臣愿为国效死,为父雪耻。”
帝嘉纳之,授以上均州监战万户。
十八年,以招讨使将兵征日本,死于敌。
捏古剌
捏古剌,在宪宗朝,与也里牙阿速三十人来归。
后从征钓鱼山,讨李璮,皆有功。
子阿塔赤,世祖时围襄阳,下江南,败失列及,征乃颜,皆以功受赏。
后事成宗、武宗,为札撒兀孙。
仁宗时,历官至左阿速卫千户。
卒。
子教化,初为速古儿赤,继袭父职。
必里阿秃叛,奉旨往平之,凯还,赐衣一袭。
天历元年八月,从丞相燕帖木儿战居庸北,有功。
九月,进拱卫直都指挥使。
寻迁章佩卿。
子者燕不花,初事仁宗,为速古儿赤。
英宗时为进酒宝儿赤。
天历元年,迎文宗于河南,赐白金、彩段,命为温都赤。
九月,往居庸关料敌,道逢二军,谓探马赤诸军曰:“今北兵且至,其避之。”
者燕不花恐摇众心,即拔所佩刀斩之。
授兵部郎中。
招集阿速军四百余人。
十月,进兵部尚书,授双珠虎符,领军六百人迎敌通州。
会丞相燕帖木儿至檀子山,与秃满迭儿战,败之。
迁大司农丞。
阿儿思兰
阿儿思兰,阿速氏。
初,宪宗以兵围阿儿思兰之城,阿儿思兰偕其子阿散真迎谒军门。
帝赐手诏,命专领阿速人,且留其军之半,余悉还之,俾镇其境内。
以阿散真置左右。
道遇阇儿哥叛军,阿散真力战死之。
帝遣使裹尸还葬之。
阿儿思兰言于帝曰:“臣长子死,不能为国效力,今以次子捏古来献之陛下,愿用之。”
捏古来至,帝命从兀良哈台征哈剌章,有功,兀良哈台赏以白金名马。
从伐宋,中流矢而死。
子忽儿都答,充管军百户。
世祖命从不罗那颜使哈儿马某之地,以疾卒。
子忽都帖木儿,武宗潜邸时从征海都,以功赏白金。
至大元年,授宣武将军、左卫阿速亲军副都指挥使。
四年,卒。
哈八儿秃
哈八儿秃,薛亦氏。
宪宗时,从攻钓鱼山有功。
还,又从亲王塔察儿北征,充千户所都镇抚。
从千户脱伦伐宋,没于阵。
子察罕,从塔察儿攻樊城西门,领扬州等处游击军与宋兵战,有功。
至元十一年,从忽都帖木儿攻江陵东南城堡,又从阿剌罕败宋兵于阳逻堡之南。
阿剌罕选为本万户府副镇抚。
十二年,分隶脱脱总
管,出广德游击军,与宋兵战,败之,赐以白金酒器。
又从攻独松、千秋、拨出等关及诸山寨,其降民悉绥抚之,赐白金一百两。
十三年,中书省檄为瑞安县达鲁花赤。
始至,招集逃移民十万余户。
十四年,升忠显校尉、管军总把,并领新附军五百人,从宣慰唐兀台战于司空山,有功,命以其职兼都镇抚。
俄选充侍卫亲军。
十六年,授银符、忠武校尉、管军总把。
二十四年,赐金符,授承信校尉、蒙古卫军屯田千户。
二十五年,进武义将军、本所达鲁花赤。
二十七年,升左翼屯田万户府副万户。
大德五年卒。子太纳袭。
艾貌
艾貌拔都,康里氏。初从雪不台那演征钦察,攻河西城,收西关,破河南;继从定宗略地阿奴,皆有功。
又从四太子南伐,命充怯怜口阿答赤孛可孙。
又从兵渡江攻鄂,以疾卒于军。
子也速台儿,从讨阿蓝答、浑都海,征李璮,伐宋,累功授管军总把。
至元十四年,从攻福建兴化,招古田等处民五千余户,以功升武略将军、千户,赐金符。
又招手号新军二千五百余人,升宣武将军、总管,赐虎符。
有旨征日本,也速台儿愿效力,赐以弓矢,进怀远大将军、万户。
二十年,授泰州万户府达鲁花赤。
二十三年,迁昭勇大将军、钦察亲军都指挥使。
二十四年,从征乃颜有功。
明年卒。后赠金吾卫上将军,追封成武郡公,谥显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十-译文
布智儿
布智儿,蒙古脱脱里台氏。他的父亲纽儿杰,身高八尺,有勇力,擅长骑射,能制造弓箭。曾经在路上遇到太祖的前驱骑士别那颜,邀请他一起去见太祖,太祖看到他携带的弓箭非常好,问是谁制造的,他回答说:“是我自己制造的。”正好有野鸭飞过,他射中了其中两只,并将两支箭献给太祖后离开。别那颜跟随他到了他的住处,布智儿出来相见,别那颜对他感到惊奇,答应将女儿嫁给他,父子二人于是都侍奉太祖。布智儿曾随太祖征讨,太祖赐给纽儿杰“拔都”的名字。布智儿随太祖征讨回回、斡罗思等国,每次上阵,他都奋力作战。有一次他身中数箭,太祖亲自看望他,命人拔出箭矢,血流满身,几乎昏厥。太祖命人取来一头牛,剖开牛腹,将布智儿放入牛腹中,浸泡在热血中,过了一段时间,布智儿便恢复了。纽儿杰去世后,宪宗任命布智儿为大都行天下诸路的也可紥鲁忽赤,负责印造宝钞。赐给他七宝金带和十套燕衣,又赐给他蔚州、定安作为食邑。
布智儿去世后,有四个儿子。长子好礼,侍奉世祖,担任宿卫。丞相伯颜伐宋时,奏请好礼督水军攻打襄樊,随军渡江进入临安,因功被授予昭毅大将军、水军翼万户府达鲁花赤的职位。次子别帖木儿,担任吏部尚书。三子补儿答思,担任云南宣慰使。四子不兰奚,继承父亲的职位,担任水军翼万户招讨使,镇守江阴,后移镇通州。布智儿的儿子完者不花,担任辽阳省理问。
召烈台抄兀儿
召烈台抄兀儿,最初侍奉太祖。当时有哈剌赤、散只兀、朵鲁班、塔塔儿、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族,居住在坚河边的忽兰也儿吉之地,密谋拥立紥木合为帝,意图对太祖不利。抄兀儿得知他们的阴谋,迅速报告太祖,太祖于是派兵收复海剌儿阿带亦儿浑之地,诛杀了紥木合等人。只有弘吉剌部投降。太祖赐给抄兀儿“答剌罕”的名号。
抄兀儿的儿子那真,侍奉世祖,担任也可紥鲁花赤。那真去世后,他的儿子伴撒继承了他的职位。伴撒去世后,他的儿子火鲁忽台继承职位。致和元年八月,火鲁忽台逮捕了倒剌沙起军的使者察罕不花,并将其金字圆牌献给朝廷。天历元年十一月,皇帝赐给他金带,并恢复了他的职位。他曾上奏说:“有犯法的人应当从权贵开始惩治;对穷困的人应当从下层开始救济。这样才能赢得民心。”他的言论切中时弊。
阔阔不花
阔阔不花,按摊脱脱里氏,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以擅长射箭闻名。庚寅年,太祖命太师木华黎讨伐金国,将探马赤分为五部,每部设一名将领,阔阔不花担任五部前锋都元帅,所向无敌。然而他不嗜杀,只希望通过威信来感化敌人,因此他所到之处没有造成破坏。他平定了滨州、棣州等地,俘获了焦林等地的四百多名百姓,只登记了他们的姓名,便让他们返回家乡。攻打益都时,守将投降,他得到了财物和马匹,全部分给了士兵。壬辰年,他随太宗渡河,攻打汴梁、归德,分兵渡过淮河,攻打寿州,守将没有投降的意思,他射书入城劝降,城中人感动得哭泣,用彩车奉送金公主开门投降,阔阔不花下令军中,擅自入城掠夺者处死,城中秩序井然。金公主是义宗的姑姑。丙申年,太宗命五部将分镇中原,阔阔不花镇守益都、济南,按察儿镇守平阳、太原,孛罗镇守真定,肖乃台镇守大名,怯烈台镇守东平,统计民匠,共得七十二万户,赐给五部将三千户。阔阔不花分得六百户,设立官员管理赋税,推荐任命长吏,每年从官府领取五户丝,后来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黄头,继承探马赤元帅的职位,随丞相伯颜攻打宋朝,途中去世。黄头的儿子东哥马继承职位,后来升任右都威卫千户,去世。
拜延八都鲁
拜延八都鲁,蒙古紥剌台氏,年轻时侍奉太祖,太祖赐名八都鲁。乙未年,太宗命他率领紥剌军一千六百人,与塔海甘卜一同征讨关西,立下战功。癸丑年,宪宗命他与阿脱、总帅汪世显一起建立利州城。甲寅年,他率兵攻打紫金山,攻破宋军的鹿角寨,夺取了军饷和器械。丁巳年,他随都元帅纽邻攻打成都,并率兵围攻云顶山,攻下城池。皇帝亲征时,元帅纽邻已经进军,渡过马湖江,留下拜延八都鲁镇守成都,降服了属县的各个城池,安抚了百姓,皇帝赐给他黄金五十两、九套衣服。诸王哈丹、朵欢、脱脱等征讨大理归来,命拜延八都鲁率兵迎接。途中经过新津寨,与宋军潘都统遭遇,击败了宋军,杀获甚众。中统二年,元帅纽邻上奏他的功劳,授予他蒙古奥鲁官的职位。
他的儿子外貌台,孙子兀浑察。至元六年,拜延八都鲁告老,兀浑察接替他的军队,随行省也速答儿征讨诸国,立下战功。十六年,随大军征讨斡端,又立下战功,赏赐银五十两。二十一年,诸王术伯命兀浑察前往乞失哈里之地担任游击军。当时敌军有两千多人,兀浑察率领五十名勇士与敌军交战,擒获了敌将也班胡火者献给朝廷。诸王赞赏他的勇猛,将他的功劳上报,赏赐银六百两、钞四千五百贯,授予蒙古军万户的职位,赐给三珠虎符。三十年,因病去世。他的次子继承曲先塔林左副元帅的职位,不久去世。他的弟弟塔海忽都继承职位,升任镇国上将军都元帅,改任四川蒙古副都万户。至治二年,因病退休。他的儿子孛罗帖木儿继承职位。
阿术鲁
阿术鲁,蒙古氏。太祖时,命他与其他人一起饮班朱尼河的水,随驾亲征有功,命他率兵收附辽东女直,回来后,赏赐金甲、珠衣、宝带等物。又命他总兵征讨西夏,与敌军在合剌合察儿之地大战。西夏势弱,其主恐惧,乞求投降,阿术鲁将他擒获献给朝廷,太宗杀了他,赐给阿术鲁所籍没的财产。后来阿术鲁率兵收附信安,攻下金国二十多座城池。后来他告老,诸王塔察儿命他的儿子不花接替他的军队。
绍古儿
绍古儿,麦里吉台氏。侍奉太祖,命他与其他人一起饮班朱尼河的水,随驾亲征。后来随军攻破信安,平定河西,赐给他金虎符,任命他为洺磁等路都达鲁花赤。他领军出征,又随军讨伐金国,攻破河南。太宗命他统领济南、大名、信安等地的军马,又随国王答石出征。辛亥年,去世。
他的儿子拜都继承职位。拜都去世后,他的儿子忽都虎继承职位,移镇睢州。随世祖渡江,攻打鄂州,后镇守恩州。中统三年,随军征讨李璮有功,不久奉命修建邳州城,率兵镇守两淮。十一年,随丞相伯颜渡江,立下战功。又随参政董文炳沿海出征,回来后,镇守嘉兴,担任安抚使。十二年,加封昭勇大将军,职位不变。十四年,任命为嘉兴路总管府达鲁花赤,不久升任镇国上将军、黄州路宣慰使,后来撤销黄州宣慰司,恢复原职。十六年,改任浙西道宣慰使,加封招讨使,仍为镇国上将军。奉命征讨占城,
他带着国家的降表和贡物前来朝见,皇帝对此表示赞赏,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二十四年,他随军征讨交趾。
第二年回师后,被任命为邳州万户府的万户。
三十年,他在军中去世。
阿剌瓦而思
阿剌瓦而思,回鹘八瓦耳氏,曾在他的国家担任千夫长。
太祖征讨西域时,驻扎在八瓦耳地区,阿剌瓦而思率领他的部下前来投降。
他随皇帝亲征,先后攻破了瀚海军、轮台、高昌、于阗、寻斯干等地,每战必胜,最终在军中去世。
他的儿子阿剌瓦丁,随世祖北征有功,至元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一百零二岁。
阿剌瓦丁的儿子赡思丁,有五个儿子:长子乌马儿,任陈州达鲁花赤;次子不别,任隆镇卫都指挥使;三子忻都,任监察御史;四子阿合马,任拱卫直司都指挥使;五子阿散不别,骁勇善骑射,曾侍奉成宗、武宗、仁宗,多次受到宠遇,前后所赐的纸币超过四十万缗,其他物品也相当多,最终官至荣禄大夫,佩戴三珠虎符。
他的儿子斡都蛮继承了职位。
致和元年八月,斡都蛮从上都逃来,丞相燕帖木儿任命他为裨将,率领一百名壮士,在陀罗台驿围捕灭里帖木儿等人,并将其擒获献上,皇帝特赐他一套衣服、秃秃马失甲、金束带各一件,白金一百两,钞二百锭。
天历元年九月,他被任命为行院同佥。
十月,他随军攻打忽剌台、马紥罕等军在卢沟桥,击败敌军,追击至紫荆关,俘虏众多,招降了安童所率领的一千五百名士兵,再次因功受到上赏。
二年,他被提升为枢佥院。
三年,他以隆镇卫都指挥使的身份兼任拱卫司。
抄儿
抄儿,别速氏。世代居住在汴梁阳武县,曾随太祖收服各国有功。
后来他又随军征讨金国,战死在阵中。
他的儿子抄海,随军征讨河南、山东,也战死在阵中。
抄海的儿子别帖,率领父亲的军队,随军攻打鄂州,因功赏赐银帛衣甲等,后来随太子忽哥赤西征大理国,也战死在阵中。
别帖的儿子阿必察,至元五年被任命为武略将军、蒙古千户,赐予金符,随军围攻襄樊,渡江夺取阳罗堡岸口,因功赏赐白金,晋升为宣武将军、蒙古军总管,统领左右手两万户军。
攻下广德后,他随平章阿里海牙征讨海外国,率领敢死队驾驶战船进攻,夺取岸口,擒获勇士赵安等人,因功赏赐银帛。
十六年,他被任命为蒙古侍卫军的统领,后因病在军中去世。
也蒲甘卜
也蒲甘卜,唐兀氏。辛巳年,他率领部众归附太祖,被编入蒙古军籍。
他奉旨率领所管辖的河西人,随木华黎出征,后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昂吉儿继承了父亲的军队,征讨各国有功。
至元六年,他被任命为金符千户,随军征讨蕲、黄、安庆等地。
九年,他改授虎符,晋升为信阳万户,随平章阿术南征,再次立功,历任淮西道宣慰使、参知政事、都元帅、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达鲁花赤、行省左丞相、尚书左丞,最终官至龙虎卫上将军。
二十一年,他带着儿子昂阿秃入朝觐见。
世祖任命昂阿秃为速古儿赤。
二十四年,他随驾征讨乃颜有功,奉旨接替父亲的职位。
二十六年,他被任命为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达鲁花赤。
大德六年,他领兵讨伐宋隆济等人,因功受到上赏。
回镇庐州后,他用私财建造了一百二十多间房屋,供贫困的军士居住,省台将此事上报,皇帝特命提升他的官秩,并赐予金束带。
泰定四年,他去世。
昂阿秃的弟弟暗普,由速古儿赤被任命为金符、唐兀秃鲁花千户,后来改任海北海南道廉访使。
赵阿哥潘
赵阿哥潘,土播思乌思臧掇族氏。最初归附宋朝,被赐姓赵氏。世代居住在临洮。
他的祖父巴命,财富在诸羌中首屈一指。
他的父亲阿哥昌,相貌伟岸,力大过人,金贞祐年间,因军功升至熙河节度使。
金国灭亡后,他退守莲花山,率领部众归附蒙古。
皇子阔端镇守西土时,承制任命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
当时战事频繁,城中无人居住,阿哥昌到任后招抚逃亡的百姓,修筑城垒,鼓励耕织以安定百姓,八十岁时在任上去世。
阿哥潘以孝顺闻名,随军征讨蜀地,与宋都统制曹友闻多次交战,胜负相当,因攻破大安功劳最大,被任命为同知临洮府事。
他攻破朝天关,乘嘉陵江至阆州,缴获蜀船三百艘。
攻打利州时,生擒宋将刘太尉,在川中击败宋军。
宋制置使刘雄飞进攻青居山,阿哥潘反击,宋军连夜溃逃,四川大为震动。
他进逼成都,攻占嘉定,平定峨眉太平寨,擒获宋将陈侍郎、田太尉,其余部众全部投降。
他经历了大小五十余战,每次都冲锋陷阵,皇子赐予他金甲、银器。
壬子年,世祖以皇弟身份南征大理,途经临洮,见到阿哥潘后大为赞赏,任命他为元帅,修筑益昌城。
当时宋军驻扎在两川,堡寨相连,箭石交加,经过五年才将城池修筑完成。
宪宗出蜀时,任命阿哥潘为先锋,攻下西安,赐予金符,任命他为临洮府元帅。
皇帝驻扎在钓鱼山时,合州守将王坚夜袭蒙古军营,阿哥潘率领壮士迎战,亲手杀死数十百人,王坚被迫撤退。
第二天觐见皇帝,皇帝高兴地说:“有这样的臣子,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赐予他黄金五十两,并赐名“拔都”。
中统建元后,皇帝下诏让他回镇临洮。
当年饥荒,他打开私仓赈济贫民。
他给百姓发放了两千多石粟种和一百石芜菁子,百姓因此免于饥荒。
临洮地处交通要道,驿站繁忙,官府供给困难。
阿哥潘用自己的百匹马充当驿骑,千只羊代替百姓缴纳赋税。
皇帝听说后大为赞赏,下诏京兆行省补偿他的损失。
阿哥潘说:“我怎么能用私人的恩惠来换取公家的赏赐呢!”最终没有接受。
他因军事任务前往青居山,途中被宋军拦截,最终战死。
阿哥潘喜欢饲养良马,常年养有千匹,每年挑选五匹上等马进贡朝廷,子孙后代一直遵循这一传统。
此前,勋臣子孙为祖父请求谥号时,皇帝往往吝啬,但这次皇帝特命大臣赐予美谥,谥号为“桓勇”。
他的儿子重喜,最初担任皇子阔端的亲卫。
癸丑年,他随世祖征讨哈剌章,多次立功。
中统元年,浑都海反叛,他随总帅汪良臣率军至拔沙河纳火石地迎战,因功被任命为征行元帅。
四年,他随军讨伐忽都、达吉、散竹台等人,成功平定叛乱,制必帖木儿王承制让他继承父亲的职位为元帅。
他入朝觐见,皇帝赐予金虎符,任命他为临洮府达鲁花赤。
当时解除军职转任民官的人,按规定要上交所佩戴的符节。
皇帝下旨:“赵氏世代勤劳,金符不必拘泥于常例,让他终身佩戴。”
重喜在郡中,劝农兴学,减轻刑罚,推行教化,以善治闻名。
他请求退休,皇帝不许,下诏让他的长子官卓斯结继承达鲁花赤的职位。
重喜被提升为巩昌二十四处宣慰使。
他去世后,谥号为“桓襄”。
官卓斯结性格恬淡,辞官闲居二十余年。
仁宗听说他的名声,召他入朝,但他没有应召。
他的儿子德寿,任云南左丞。
纯只海
纯只海,散术台氏。年轻时在太祖帐下担任宿卫,随军征讨西域各国有功。
癸巳年,太宗命他佩戴金符。
虎符,担任益都行省军民达鲁花赤,跟随大帅太出攻破徐州,擒获金朝元帅国用安。
丁酉年,益都被划为皇太子的封地,虎符被调任京兆行省都达鲁花赤。
到达怀州时,正值大疫流行,士兵疲惫不堪,朝廷下令让他带领本部兵马镇守怀孟。
不久,他代替察罕统领河南的军队,随后又回到怀孟。
己亥年,同僚王荣暗中怀有异心,想要杀害纯只海,埋伏甲士将他绑住,砍断了他的两脚跟,用布条封住纯只海的嘴,将他关在佛寺中。
纯只海的妻子喜礼伯伦听说后,带领手下攻打王荣的家,将纯只海救出。
纯只海包扎伤口,带着两个儿子骑马赶到邻近的郡县,请求派兵讨伐王荣,最终杀死了他。
朝廷派使者将王荣的妻子、子女和财产赐给纯只海家,并准备将怀州的一万多百姓驱赶到城外处死。
纯只海极力争辩说:“作恶的只有王荣一人,百姓有什么罪?如果真的要全部处死,守着一座空城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朝廷怪罪使者不杀人,我愿意以身承担。”
使者回朝禀报,皇帝同意了他的话,百姓得以免死。
纯只海给王荣的妻子和子女发放了赦免文书,让他们成为平民,并将王荣的住宅改为官署,自己分文不取。
郡中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后来他入朝觐见,太宗认为他是先朝旧臣,功绩显著,赐给他和林的一处宅邸,不久后因病去世。
朝廷下令将他葬在山陵旁边。
皇庆初年,追赠他为推忠宣力功臣、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温国公,谥号忠襄。
并命令词臣刘敏中撰写碑文,在怀州立碑,以表彰他的功绩。
他的儿子昂阿剌继承了他的职位。
苫彻拔都儿
苫彻拔都儿是钦察人。
最初侍奉太宗,负责管理马匹。
他跟随太宗攻打凤翔,在潼关作战,都立下了战功。
后来跟随大将速不台攻打汴京,金朝在河南设置了木栅栏,苫彻拔都儿率领敢死队前去拔除,被赐予十匹良马。
军队返回时,金朝将领高都尉率兵在中途拦截,苫彻拔都儿迎击,斩下他的首级带回,被赐予五十两白银和四匹布帛。
他跟随攻打蔡州时,前锋答答儿与金朝将领交战,金将抓住答答儿的胡须,苫彻拔都儿上前砍杀金将,答答儿才得以脱身。
蔡州被攻破后,金朝守将佩戴虎符站在城墙上,苫彻拔都儿用铁椎击杀了他,夺取虎符献给皇帝。
皇帝赞赏他的才能,命令他跟随皇子攻打枣阳。
接着他跟随宗王口温不花攻打光州,一天之内打了五场战斗,最终攻下光州。
他被赐予五十两黄金、一套白金酒器和三十匹马。
百户爱不怯赤自认为在战场上不够勇敢,请求让苫彻拔都儿代替自己,于是苫彻拔都儿升任百户。
他跟随攻打滁州,与宋军大战,直到傍晚,宋军败退到西山,苫彻拔都儿与千户忽孙追击并杀死了他们。
己未年,世祖征讨宋朝,招募能够率先渡过长江的人,苫彻拔都儿第一个响应,率领部队逼近南岸。
朝廷下令让苫彻拔都儿与脱欢带领一百名士兵。
他与宋朝使者一起劝说鄂州投降。
到达城下时,鄂州守将杀死使者并派兵袭击,苫彻拔都儿与他们遭遇,奋勇作战,大败敌军。
再次被赐予五十两黄金。
中统三年,他被任命为蔡州蒙古汉军万户。
冬天,宋军侵犯西平,苫彻拔都儿追击他们,越过淮河,俘虏了许多人。
至元二年秋天,他从安庆进入庐州,听说宋军到来,立即在竹林中设下埋伏,击杀敌军。
至元四年九月,元帅阿术驻扎在襄阳安阳滩。
宋军占据渡口,苫彻拔都儿击败了他们。
至元五年,他跟随阿术围攻襄阳,夺取了宋将夏贵的粮船。
阿术进入汉江后,因为苫彻拔都儿有战功,命令他与紥剌儿带领军队向南进攻,俘虏了八十人。
至元十年八月,他在淮东地区进行征讨。
至元十一年,他被派去招降鄂州。
至元十二年,他被派去招降滁州,处死了王安抚。
他被任命为武略将军、管军千户。
五月,他在长江北岸设下埋伏,击败了宋军,迫使他们撤退。
至元十三年,他再次在淮东地区征讨,俘虏了两名总管并献给了朝廷。
他被调任滁州总管府达鲁花赤。
宋军都统姜才率军到高邮取粮,苫彻拔都儿跟随史万户夺取了他们的马匹和两万石粮食,淮东平定后,他入朝觐见。
至元十四年,他跟随讨伐叛军只里瓦歹于怀剌合都,被任命为宣武将军、滁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至元十七年,他带着儿子脱欢和孙子麻兀入朝觐见。
他上奏说:“臣已经老了,希望陛下怜悯。”
皇帝命令任命脱欢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佩戴金符;麻兀为滁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后来脱欢因征讨倭寇有功,被任命为明威将军、滁州万户府达鲁花赤,升任昭勇大将军、征行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佩戴三珠虎符。
又因征讨爪哇有功,升任昭毅大将军,镇守无为滁州万户府达鲁花赤。
他的次子锁住继承了他的职位。
怯怯里
怯怯里是斡耳那氏人。
太宗七年南征时,他以千户的身份跟随阔端攻打安丰和寿州。
他又跟随诸王塔察儿率领两千蒙古军攻打荆山,攻破后,被赐予两匹马。
他与万户纳一起守卫沂州和郯城,征讨涟海,又跟随元帅怀都攻打襄阳。
后来去世。
他的儿子相兀速继承了他的职位,率领本部兵马跟随丞相阿术攻打襄樊,又跟随塔出修筑正阳堡。
泸州宋军乘船来窥探堡垒,相兀速率领骑兵迎击,夹击淮水两岸的敌军,射死了许多人。
至元十一年,他被赐予金符,任命为武略将军。
第二年,他跟随御史大夫博罗罕平定涟海。
九月,他跟随丞相伯颜渡过淮河,率领一千骑兵攻打淮安南门,攻破城门。
他又跟随元帅博罗罕修筑湾头堡。
万户纳儿因病卧床,命令相兀速暂时统领蒙古、女真、汉人三万户。
五月,宋军扬州都统姜才率兵来犯,相兀速率领本部兵马迎战,立下战功。
他又跟随丞相阿术袭击制置使李庭芝和姜才于泰州,将他们全部杀死。
至元十四年,他被加封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
至元十八年,他担任蒙古侍卫亲军总管。
至元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千户。
至元三十年,他升任蒙古侍卫亲军副指挥使司事,改换金虎符,加封显武将军。
他的儿子捏古在元贞元年担任蒙古侍卫亲军百户。
大德六年,捏古继承父亲的职位,佩戴金虎符,被任命为宣武将军。
延祐四年,他升任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继续佩戴金虎符,晋升为怀远大将军。
塔不已儿
塔不已儿是束吕糺氏人。
太宗时期,他以招讨使的身份率兵出征,攻破信安和河南,因功被授予金虎符和征行万户的职位。
甲寅年,他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脱察剌继承了他的职位。
己未年,脱察剌率兵渡过长江,攻破十字寨。
他命令儿子重喜随行。
重喜率先拉弓射箭,射中敌军,并多次斩杀敌人。
后来他与敌军在洋隘口交战,夺取了一艘战舰,被流箭射中左腿,但勇气倍增。
当时世祖驻扎在洋隘口北岸,亲自慰劳他说:“你年纪轻轻就能如此效力,实在值得嘉奖。但今后更要努力。”
脱察剌去世后,重喜继承了他的职位。
中统三年,他跟随征讨李璮,立下战功。
中统四年,他率兵镇守莒州。
至元二年,他奉命初次修筑十字路城,以加强防御。
重喜率兵南巡,担任游击军。
至元四年,他跟随抄不花出征,到达泗州北古城。
当时蔡千户被敌军包围,重喜奋勇作战,将他救出。
至元五年,他入朝觐见。
皇帝赞赏他的功绩,赐予他白银、纳失失段和金鞍弓箭等物。
至元十年,他修缮正阳城。
第二年,宋军围攻
正阳,跟随军队作战并击败了敌人。
十二年,跟随军队攻下了涟海等城池。
不久后奉命率领五千人出征,途经衡阳店,与宋朝将领李提辖等人交战,大败宋军,几乎将其全部歼灭,随后驻军在瓜洲。
十三年夏六月,宋朝都统姜才率领军队围攻城堡,被击败。
秋七月,跟随军队袭击了李庭芝等人在泰州的部队。
十四年,晋升为昭勇大将军、婺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并佩戴已降虎符。
不久后去世。
他的儿子庆孙继承了职位,最初被任命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镇守安乐州。
十六年,调任镇江府。
十八年,返回镇守通州。
二十年,晋升为明威将军。
二十二年,调任十字路镇守。
二十四年,率领各翼军队镇守太湖,教授水战。
二十九年,跟随军队征讨爪哇,晋升为昭勇大将军、征行上万户。
即将出发时,接到命令留任。
皇庆二年去世。
他的儿子孛兰奚继承了职位。
直脱儿
直脱儿,蒙古族人,父亲阿察儿,曾侍奉太祖,担任博儿赤。
直脱儿跟随太宗征讨钦察、康里、回回等部,立下战功。
四年,收复河南、关西等地,获得四万多户民户,归属庄圣皇太后,作为脂粉丝线颜色户。
八年,在涿州建立了七个织染局。
第二年,改设涿州路,任命直脱儿为达鲁花赤。
去世。
他的儿子哈兰术继承了职位,佩戴虎符。
李璮叛乱,世祖命令他率领各万户担任监战达鲁花赤讨伐李璮。
立下战功,被任命为解万户翼监战领军。
调任益都路蒙古万户,监战密州,战死军中。
他的侄子忽剌出继承了职位,被任命为昭勇大将军。
至元十一年,攻打宋朝的六安军,立下战功。
行中书省命令他率领各军战舰冲击宋军,宋军战败,受到朝廷的褒奖。
九月,军队驻扎在安庆。
忽剌出和参政董文炳率领山东各军顺流东下,到达丁家洲,遇到宋朝将领夏贵、孙虎臣等人,在江中交战,宋军大败,俘虏了三十七名将校、五千多名士兵和四十艘船。
十二年三月,与宋军在朱金沙交战,再次立下战功。
七月,再次与宋军在焦山江中交战。
当时丞相阿术等人督战,忽剌出和董文炳冒着箭石,沿江激战八十多里。
忽剌出身上多处受伤,包扎伤口后继续奋战,最终取得胜利。
九月,宋朝将领张殿帅攻占了吕城仓和丹阳县。
忽剌出和万户怀都前往救援,生擒了张殿帅。
十月,攻下常州,跟随丞相伯颜攻占苏州、湖州、秀州,到达长桥,遇到宋军,再次击败他们。
十三年正月,军队到达杭州,丞相伯颜命令忽剌出守卫浙江亭和宋朝的北门。
五月,扬州军队袭击扬子桥堡,被击败。
六月,击败真州军队。
七月,追击李庭芝至通海口,降服了扬州、高邮、宝应、真州、滁州等城,江南平定。
晋升为昭毅大将军,职位不变。
不久后调任湖州路达鲁花赤。
十四年,晋升为镇国上将军、淮东宣慰使。
随后屯守上都。
十五年,被任命为嘉议大夫、行御史台中丞。
十九年,晋升为资善大夫、福建行省左丞。
黄华叛乱,被平定。
二十年,被任命为江淮行省左丞。
二十三年,调任右丞。
三月,晋升为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六月,去世。
月里麻思
月里麻思,乃马氏族人。
丁酉年,太宗命令他与断事官忽都那颜共同署理事务。
戊戌年,又与阿术鲁拔都儿一起担任达鲁花赤,攻破南宿州。
辛丑年,出使宋朝议和。
随行的有七十多人,月里麻思对他们说:“我与你们奉命南下,楚人狡诈,如果遇到危险,应当以死相拼,不要辱没君命。”
不久后抵达淮河,宋朝将领以兵力威胁他,说:“你的命在我手中,生死就在顷刻之间。如果你能投降,官爵立刻就能得到。否则,必不饶你。”
月里麻思说:“我持节南来,是为了通两国之好,你却以不义之事引诱我,我只有一死而已。”
言辞慷慨,毫不屈服。
宋朝将领知道无法逼迫他,便将他囚禁在长沙飞虎寨,三十六年后才去世。
世祖深感悲痛,下诏恢复他的家族名誉,任命他的儿子忽都哈思为答剌罕,每天供给粮食给他的家人。
忽都哈思向皇帝陈述说:“我愿意为国效死,为父亲雪耻。”
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上均州监战万户。
十八年,以招讨使的身份率领军队征讨日本,战死敌阵。
捏古剌
捏古剌,在宪宗朝时,与也里牙阿速等三十人归顺。
后来跟随军队征讨钓鱼山,讨伐李璮,都立下了战功。
他的儿子阿塔赤,在世祖时围攻襄阳,攻下江南,击败失列及,征讨乃颜,都因功受赏。
后来侍奉成宗、武宗,担任札撒兀孙。
仁宗时,历任官职至左阿速卫千户。
去世。
他的儿子教化,最初担任速古儿赤,后来继承了父亲的职位。
必里阿秃叛乱,奉命前往平定,凯旋后,赐予一套衣服。
天历元年八月,跟随丞相燕帖木儿在居庸关北作战,立下战功。
九月,晋升为拱卫直都指挥使。
不久后调任章佩卿。
他的儿子者燕不花,最初侍奉仁宗,担任速古儿赤。
英宗时担任进酒宝儿赤。
天历元年,在河南迎接文宗,赐予白金、彩段,任命为温都赤。
九月,前往居庸关侦察敌情,途中遇到两支军队,对探马赤各军说:“现在北方的军队即将到来,你们应该避开。”
者燕不花担心动摇军心,立即拔出佩刀斩杀了他们。
被任命为兵部郎中。
召集了四百多名阿速军。
十月,晋升为兵部尚书,授予双珠虎符,率领六百人迎敌于通州。
恰逢丞相燕帖木儿到达檀子山,与秃满迭儿交战,击败了他。
调任大司农丞。
阿儿思兰
阿儿思兰,阿速族人。
最初,宪宗率兵包围了阿儿思兰的城池,阿儿思兰带着他的儿子阿散真迎接并拜见军队。
皇帝赐予手诏,命令他专门统领阿速人,并留下一半军队,其余全部归还,让他镇守境内。
将阿散真安置在身边。
途中遇到阇儿哥的叛军,阿散真力战而死。
皇帝派遣使者将他的尸体包裹并送回安葬。
阿儿思兰对皇帝说:“我的长子已死,不能再为国效力,现在我将次子捏古来献给陛下,希望您能任用他。”
捏古来到达后,皇帝命令他跟随兀良哈台征讨哈剌章,立下战功,兀良哈台赏赐他白金和名马。
跟随军队征讨宋朝,中流箭而死。
他的儿子忽儿都答,担任管军百户。
世祖命令他跟随不罗那颜出使哈儿马某之地,因病去世。
他的儿子忽都帖木儿,武宗在潜邸时跟随他征讨海都,因功赏赐白金。
至大元年,被任命为宣武将军、左卫阿速亲军副都指挥使。
四年,去世。
哈八儿秃
哈八儿秃,薛亦族人。
宪宗时,跟随军队攻打钓鱼山,立下战功。
回来后,又跟随亲王塔察儿北征,担任千户所都镇抚。
跟随千户脱伦征讨宋朝,战死阵中。
他的儿子察罕,跟随塔察儿攻打樊城西门,率领扬州等地的游击军与宋军交战,立下战功。
至元十一年,跟随忽都帖木儿攻打江陵东南的城堡,又跟随阿剌罕在阳逻堡南击败宋军。
阿剌罕被选为本万户府副镇抚。
十二年,分属脱脱总
管,从广德游击军出发,与宋军交战,击败了他们,被赐予白金酒器。
又参与攻打独松关、千秋关、拨出关等关口及各个山寨,对投降的百姓都进行了安抚,被赐予白金一百两。
十三年,中书省任命他为瑞安县达鲁花赤。
刚到任时,他召集了逃散的移民十万多户。
十四年,晋升为忠显校尉、管军总把,并率领新附军五百人,跟随宣慰唐兀台在司空山作战,立下战功,被任命兼任都镇抚。
不久被选为侍卫亲军。
十六年,被授予银符、忠武校尉、管军总把。
二十四年,被赐予金符,授予承信校尉、蒙古卫军屯田千户。
二十五年,晋升为武义将军、本所达鲁花赤。
二十七年,升任左翼屯田万户府副万户。
大德五年去世。儿子太纳继承了他的职位。
艾貌
艾貌拔都,康里氏。最初跟随雪不台那演征讨钦察,攻打河西城,收复西关,攻破河南;接着跟随定宗在阿奴地区开拓疆土,都立下了战功。
又跟随四太子南征,被任命为怯怜口阿答赤孛可孙。
又随军渡江攻打鄂州,因病在军中去世。
他的儿子也速台儿,参与讨伐阿蓝答、浑都海,征讨李璮,攻打宋朝,因多次立功被授予管军总把。
至元十四年,参与攻打福建兴化,招降古田等地的百姓五千多户,因功晋升为武略将军、千户,被赐予金符。
又招募了手号新军二千五百多人,晋升为宣武将军、总管,被赐予虎符。
有旨意征讨日本,也速台儿愿意效力,被赐予弓箭,晋升为怀远大将军、万户。
二十年,被任命为泰州万户府达鲁花赤。
二十三年,调任昭勇大将军、钦察亲军都指挥使。
二十四年,参与征讨乃颜,立下战功。
第二年去世。后来被追赠为金吾卫上将军,追封为成武郡公,谥号显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十-注解
布智儿:蒙古脱脱里台氏,以勇力和善射闻名,曾随太祖征战,表现出色。
纽儿杰:布智儿之父,身长八尺,有勇力,善骑射,能造弓矢。
太祖:指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创始人。
拔都:元代的一种荣誉称号,授予有功的将领。
宪宗:指蒙古帝国的皇帝蒙哥。
也可紥鲁忽赤:蒙古官职,负责印造宝钞等事务。
七宝金带:象征高贵的装饰品,赐予有功之臣。
蔚州、定安:地名,作为食邑赐予有功之臣。
召烈台抄兀儿:初事太祖,因揭露叛乱阴谋而受赏。
答剌罕:元代封号,赐予有功之臣,享有一定的特权和荣誉。
阔阔不花:按摊脱脱里氏,以善射知名,曾随太祖和太宗征战。
拜延八都鲁:蒙古紥剌台氏,幼事太祖,赐名八都鲁,曾随太宗和宪宗征战。
阿术鲁:蒙古氏,曾随太祖征战,领兵收附辽东女直和西夏。
绍古儿:麦里吉台氏,曾随太祖和太宗征战,赐金虎符,授洺磁等路都达鲁花赤。
降表:古代表示臣服或投降的文书,通常由战败方呈递给胜利方,以示归顺。
贡物:古代附属国或臣民向君主进献的物品,以示忠诚和敬意。
交趾:古代中国对越南北部地区的称呼,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国的郡县或藩属。
邳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江苏省邳州市一带。
万户府:元代设立的军事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军队和民众。
回鹘: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曾建立强大的回鹘汗国,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千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统领一千名士兵。
西域:古代中国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统称,包括中亚、西亚等地。
瀚海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位于今新疆境内。
轮台: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新疆轮台县。
高昌: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于阗:古代西域的一个王国,位于今新疆和田地区。
寻斯干:古代中亚的一个城市,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
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时间为1264年至1294年。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隆镇卫:元代的一个军事机构,负责保卫京师和重要地区。
监察御史: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和政务。
拱卫直司:元代的一个军事机构,负责保卫皇帝和皇宫。
成宗、武宗、仁宗:元朝的三位皇帝,分别为元成宗铁穆耳、元武宗海山、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楮币:古代中国的一种纸币,元代广泛使用。
荣禄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荣誉称号,授予有功的官员。
三珠虎符:元代的一种军事符节,象征高级将领的权威。
致和:元泰定帝的年号,时间为1328年至1329年。
上都:元代的一个都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
燕帖木儿: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政治家,曾任丞相。
裨将: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地位低于主将。
陀罗台驿:古代中国的一个驿站,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秃秃马失甲:元代的一种铠甲,用于保护战马。
金束带:古代中国的一种贵重腰带,象征身份和地位。
白金:古代中国对白银的称呼。
钞:古代中国的一种纸币,元代广泛使用。
天历:元文宗的年号,时间为1328年至1330年。
行院:元代的一个军事机构,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同佥:元代的一种官职,地位低于主官。
卢沟桥: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桥梁,位于今北京市境内。
紫荆关:古代中国的一个关隘,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枢佥院:元代的一个军事机构,负责中央军事事务。
汴梁: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阳武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
金:指金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女真族建立。
鄂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
大理国: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武略将军:元代武官职名,属于中高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蒙古千户:元代的一种军事编制,统领一千名蒙古士兵。
金符:元代授予官员的一种荣誉象征,代表较高的军功或政绩。
襄樊: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阳罗堡: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要塞,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宣武将军:元代武官职名,属于中高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蒙古军总管:元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统领蒙古军队。
广德: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安徽省广德县。
平章:元代的一种官职,地位相当于宰相。
阿里海牙: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平章政事。
海外国:古代中国对海外国家的统称,主要指东南亚地区。
蒙古侍卫军:元代的一支精锐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和皇宫。
唐兀氏: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曾建立西夏政权。
木华黎: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随成吉思汗征战四方。
河西:古代中国对黄河以西地区的统称,主要指今甘肃省一带。
蕲、黄、安庆:古代中国的三个州,分别位于今湖北省、安徽省境内。
信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
阿术: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平章政事。
淮西道: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宣慰使:元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参知政事:元代的一种官职,地位相当于副宰相。
都元帅:元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大军。
庐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安徽省合肥市。
行省左丞相:元代的一种官职,地位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
尚书左丞:元代的一种官职,地位相当于副宰相。
龙虎卫上将军:元代的一种军衔,授予有功的高级将领。
速古儿赤:元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饮食和宴会事务。
乃颜: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发动叛乱。
宋隆济: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发动叛乱。
泰定:元泰定帝的年号,时间为1324年至1328年。
暗普:元代的一位将领,曾任海北海南道廉访使。
海北海南道: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海南省境内。
廉访使:元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赵阿哥潘: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随忽必烈征战四方。
土播思乌思臧掇族氏: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曾建立政权。
临洮: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甘肃省临洮县。
巴命: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熙河节度使。
阿哥昌: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叠州安抚使。
莲花山:古代中国的一座山,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阔端: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叠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甘肃省迭部县。
安抚使:元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曹友闻:宋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都统制。
大安: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朝天关:古代中国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嘉陵江:古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四川省阆中市。
利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
刘太尉:宋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太尉。
刘雄飞:宋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制置使。
青居山:古代中国的一座山,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成都: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
嘉定: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四川省乐山市。
峨眉:古代中国的一座山,位于今四川省峨眉山市。
太平寨:古代中国的一个军事要塞,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陈侍郎:宋代的一位重要官员,曾任侍郎。
田太尉:宋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太尉。
金甲:古代中国的一种贵重铠甲,象征将领的权威。
银器:古代中国的一种贵重器物,象征身份和地位。
益昌: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西安: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钓鱼山:古代中国的一座山,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王坚:宋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合州守将。
中统: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时间为1260年至1264年。
私廪:古代中国官员的私人粮仓,用于储存粮食。
农种粟:古代中国的一种粮食作物,主要用于种植。
芜菁子:古代中国的一种蔬菜,主要用于食用。
孔道:古代中国对重要交通要道的称呼。
传置:古代中国的一种驿站制度,用于传递信息和物资。
京兆: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桓勇:元代的一种谥号,授予有功的将领。
重喜:脱察剌之子,继承其父的官职和爵位。
癸丑:古代中国的一种纪年方式,指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的某一年。
哈剌章: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发动叛乱。
浑都海: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发动叛乱。
汪良臣: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总帅。
拔沙河纳火石地: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征行元帅:元代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大军。
忽都、达吉、散竹台:元代的三位重要将领,曾发动叛乱。
制必帖木儿王: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元帅。
金虎符:元代的一种军事符节,象征高级将领的权威。
巩昌: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
桓襄:元代的一种谥号,授予有功的将领。
官卓斯结:元代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任达鲁花赤。
仁宗:指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的一位皇帝。
德寿:元代的一位重要官员,曾任云南左丞。
纯只海:元朝时期的将领,因功绩显著被封为温国公。
散术台氏: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曾建立政权。
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蒙古帝国的第二位大汗。
虎符:元代授予官员的一种荣誉象征,代表较高的军功或政绩。
皇太子分土:指皇太子被封为某一地区的领主,享有该地区的统治权。
京兆行省: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
怀孟: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察罕: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王荣:元朝时期的官员,因谋反被处死。
和林:元朝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推忠宣力功臣:元朝时期对功勋卓著的臣子的封号。
金紫光禄大夫:元朝时期的官职,属于高级文官。
上柱国:元朝时期的最高荣誉官职之一。
温国公:元朝时期的爵位,属于高级贵族。
忠襄:元朝时期的谥号,用于表彰忠臣。
刘敏中:元朝时期的文学家,曾为纯只海撰写碑文。
昂阿剌:纯只海之子,继承其父的爵位和官职。
苫彻拔都儿:元朝时期的将领,因战功显著被封为万户。
钦察人:元朝时期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亚地区。
速不台:元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汴京: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曾是北宋的都城。
蔡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汝南县。
枣阳: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枣阳市。
光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潢川县。
滁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滁州市。
襄阳: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淮东: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淮安市以东地区。
高邮:古代地名,今江苏省高邮市。
怀剌合都:古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脱欢:苫彻拔都儿之子,继承其父的官职和爵位。
麻兀:苫彻拔都儿之孙,继承其祖父的官职和爵位。
怯怯里:元朝时期的将领,因战功显著被封为千户。
斡耳那氏:元朝时期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亚地区。
安丰: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寿县。
寿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寿县。
荆山:古代地名,今湖北省境内。
沂:古代地名,今山东省临沂市。
郯: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郯城县。
涟海: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涟水县。
怀都: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相兀速:怯怯里之子,继承其父的官职和爵位。
塔出: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正阳堡: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正阳县。
泸军:元朝时期的军队,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泸州市。
博罗罕: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淮安: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淮安市。
湾头堡: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境内。
纳儿:元朝时期的将领,因战功显著被封为万户。
姜才:元朝时期的将领,因战功显著被封为都统。
李庭芝:元朝时期的将领,因战功显著被封为制置使。
泰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泰州市。
捏古:相兀速之子,继承其父的官职和爵位。
塔不已儿:元朝时期的将领,因战功显著被封为万户。
束吕糺氏:元朝时期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亚地区。
信安: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霸州市。
河南: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脱察剌:塔不已儿之子,继承其父的官职和爵位。
十字寨: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境内。
洋隘口: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境内。
李璮:元朝时期的将领,因战功显著被封为万户。
莒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莒县。
十字路城: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境内。
抄不花:元朝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泗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泗洪县。
蔡千户:元朝时期的将领,因战功显著被封为千户。
正阳城: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正阳县。
昭勇大将军:元代武官职名,属于高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万户: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万户为一万士兵的指挥官。
博儿赤:元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饮食和宴会事务。
札撒兀孙:元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礼仪和宴会事务。
温都赤:元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饮食和宴会事务。
阿速:元代对阿速人的称呼,阿速人是蒙古帝国时期的一个部落,擅长骑射。
忠显校尉:元代武官职名,属于中低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管军总把:元代军事职务,负责管理和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银符:元代授予官员的一种荣誉象征,代表一定的军功或政绩。
忠武校尉:元代武官职名,属于中低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承信校尉:元代武官职名,属于中低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蒙古卫军屯田千户:元代军事职务,负责管理和指挥一定数量的蒙古卫军,并负责屯田事务。
武义将军:元代武官职名,属于中高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左翼屯田万户府副万户:元代军事职务,负责管理和指挥一定数量的左翼屯田万户府军队。
怯怜口阿答赤孛可孙:元代军事职务,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具体职责不详。
怀远大将军:元代武官职名,属于高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泰州万户府达鲁花赤: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元代军事职务,负责管理和指挥一定数量的钦察亲军。
金吾卫上将军:元代武官职名,属于高级军官,负责指挥一定数量的军队。
成武郡公:元代封爵名,属于郡公级别,代表较高的荣誉和地位。
显敏:元代谥号,用于表彰官员的功绩和品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十-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蒙古帝国初期几位重要将领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勇武、忠诚和功绩。这些将领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布智儿和纽儿杰父子的事迹体现了蒙古勇士的传统美德,即勇猛善战、忠诚于领袖。他们的故事也反映了蒙古社会对勇力和技艺的重视。
召烈台抄兀儿的忠诚和机智使他成为太祖的得力助手,他的事迹展示了蒙古帝国初期的政治斗争和内部矛盾。
阔阔不花的善射和威信使他成为五部前锋都元帅,他的军事才能和仁慈政策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体现了蒙古将领的智慧和仁德。
拜延八都鲁和阿术鲁的征战经历展示了蒙古帝国的扩张历程,他们的战功和赏赐反映了蒙古社会对军功的重视。
绍古儿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体现了蒙古将领的多面才能,他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还在行政管理方面表现出色。
这些将领的事迹不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颂,也是对蒙古帝国初期历史的生动记录。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扩张,以及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元代几位重要将领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文本中提到的将领大多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如回鹘、唐兀、土播思乌思臧掇族等,这体现了元代多民族融合的特点。元朝作为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阶层中包含了大量的非汉族成员,这些成员在军事和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文本中多次提到将领们随皇帝亲征,并在征战中屡立战功,这反映了元代军事扩张的特点。元朝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这些将领的功绩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象征,也是元朝军事力量的体现。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将领在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中的表现,如阿哥潘在临洮府的治理、重喜在巩昌的劝农兴学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元代地方治理的特点,即军事与行政相结合,将领不仅负责军事事务,还参与地方行政管理和民生建设。
从文化角度来看,文本中提到的谥号、官职、符节等,都是元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是对有功之臣的褒奖,官职和符节则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体现了元代的政治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将领们大多以忠诚、勇敢、孝道等美德著称,这些美德在元代社会中受到高度重视。阿哥潘事亲以孝闻,重喜在郡劝农兴学,省刑敦教,这些行为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表现,也是元代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几位元代将领生平的记载,展现了元代多民族融合、军事扩张、地方治理、文化符号和社会道德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几位重要将领的生平事迹和战功,反映了元朝初期的军事扩张和政治局势。通过对这些将领的描述,可以看出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局势和激烈的军事斗争。
首先,文中提到的纯只海是一位忠诚勇敢的将领,他在面对同僚王荣的背叛时,不仅成功逃脱,还积极组织力量反击,最终平定了叛乱。纯只海的行为体现了元朝将领的忠诚和勇敢,同时也反映了元朝初期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其次,苫彻拔都儿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如攻破汴京、蔡州、枣阳等地,展现了元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将领的卓越指挥才能。苫彻拔都儿的战功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荣誉和封赏,也为元朝的扩张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怯怯里和塔不已儿等将领的事迹也反映了元朝军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但在元朝的军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将领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勇敢和智慧,也得益于元朝强大的军事组织和指挥体系。
最后,文中提到的将领们在战后的封赏和晋升,反映了元朝对功臣的重视和奖励机制。通过封赏和晋升,元朝不仅激励了将领们的忠诚和勇敢,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重要将领的生平事迹和战功的描述,展现了元朝初期的军事扩张和政治局势,反映了元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将领的卓越指挥才能,同时也揭示了元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元朝的政治和军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代几位将领的军事生涯及其家族的世袭情况,反映了元代军事制度的特点和蒙古贵族的权力传承。
首先,文中提到的‘达鲁花赤’是元代重要的地方官职,通常由蒙古贵族担任,负责地方的行政和军事管理。这一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元代对地方的控制和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
其次,‘虎符’作为调兵遣将的凭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军事指挥的集中统一。文中多次提到将领们‘佩虎符’,说明他们在军事行动中具有高度的权威和指挥权。
再次,‘昭勇大将军’、‘万户’等官职的设立,反映了元代军事编制的严密和将领们的功勋。这些官职不仅是军事指挥的象征,也是对将领们战功的认可和奖励。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多位将领的家族世袭情况,如‘子庆孙袭职’、‘子孛兰奚袭’等,这体现了元代军事贵族家族的权力传承和世袭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指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导致权力的集中和腐败。
最后,文中还记载了多位将领在征战中英勇作战的事迹,如‘忽剌出身被数伤,裹创力战,遂胜之’、‘月里麻思言辞慷慨,不少屈’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将领们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元代军事文化的尚武精神和忠诚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元代将领的军事生涯和家族世袭,展现了元代军事制度的特点和蒙古贵族的权力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元代军事文化的尚武精神和忠诚观念。
本文主要记载了元代两位将领管和艾貌拔都的军事生涯及其后代的功绩。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元代军事制度、官职体系以及对外战争的一些情况。
首先,管和艾貌拔都的军事生涯反映了元代军事制度的严密性和等级分明。从管和艾貌拔都的官职晋升来看,元代军队中的官职体系非常完善,从忠显校尉、忠武校尉到武义将军、怀远大将军,官职的晋升不仅代表了个人军功的积累,也反映了元代军队中严格的等级制度。
其次,文中提到的达鲁花赤、管军总把、千户等职务,显示了元代地方行政与军事管理的紧密结合。达鲁花赤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不仅负责地方行政事务,还兼管军事,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在元代非常普遍,体现了元代对地方控制的严密性。
再次,文中提到的银符、金符、虎符等荣誉象征,反映了元代对军功的重视和奖励制度。这些符牌不仅是荣誉的象征,也是官员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体现了元代对军功的认可和奖励。
最后,文中提到的艾貌拔都及其子也速台儿的军事活动,反映了元代对外战争的频繁和激烈。从征钦察、攻河西城、收西关、破河南,到征讨阿蓝答、浑都海、李璮,再到征日本,这些军事活动不仅展示了元代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也反映了元代对外扩张的野心和战略。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管和艾貌拔都及其后代的军事生涯的描述,展示了元代军事制度、官职体系、荣誉奖励制度以及对外战争的一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