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四-原文
张思明
张思明,字士瞻,其先获嘉人,后徙居辉州。
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
至元十九年,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又辟尚书省掾。
左丞相阿合马既死,世祖追咎其奸欺,命尚书簿问遗孽。
一日,召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尽输其赃以入,思明抱牍从,日已昏,命读之,自昏达曙,帝听忘疲,曰:“读人吐音,大似侍仪舍人。”
右丞对曰:“正由舍人选为掾。”
帝奇之,曰:“斯人可用。”
明日,擢为大都路治中。
思明以超迁逾等,固辞,乃改湖广行省都事。
元贞元年,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无滞案,迁户部主事。
大德初,擢左司都事,有献西域秤法,思明以惑众不用。
初立海道运粮万户府于江浙,受除者惮涉险,不行,思明请升等以优之,因著为令。
五年,转吏部郎中。
九年,改集贤司直。
十年,除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
十一年春,两浙大饥,首赞发廪赈之。
至大三年,迁两浙盐运使,未上,入参议枢密院事,改中书省左司郎中。
皇庆元年,再授两浙盐运使,岁课羡赢,僚属请上增数,思明曰:“赢缩不常,万一以增为额,是我希一己之荣,遗百世之害。”
二年,召为户部尚书。
延祐元年,进参议中书省事;三年,拜中书参知政事。
仁宗即位,浮屠妙总统有宠,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
帝大怒,召见切责之,对曰:“选法,天下公器。径路一开,来者杂遝。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
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曰:“卿可姑与之,后勿为例。”
乃为万亿库提举,不与散官。
久之,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
帝问左右曰:“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
对曰:“勤政如初。”
帝嘉叹之,命授宣政院副使。
五年,除西京宣慰使。
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
因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帝劳以端砚、上尊。
会左丞相哈散辞职,帝不允,其请益坚,帝诘之曰:“朕任卿未专邪?”
曰:“非。”
曰:“近臣有挠政者邪?”
曰:“无有也。”
“然则何为而辞?”
对曰:“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若必欲任臣,愿荐一人为助。”
帝问:“为谁?朕能从汝。”
哈散再拜谢曰;“臣愿得张思明。”
即日拜思明中书参知政事。
比召至,车驾幸上都,见于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负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复起汝。”
未几,升左丞。
帝崩,英宗宅忧,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日诛大臣不附己者,中外汹汹。
思明谏曰:“山陵甫毕,新君未立,丞相恣行杀戮,国人皆谓阴有不臣之心。万一诸王驸马疑而不至,将奈之何?不可不熟虑也。”
众皆危之,帖木迭儿大悟曰:“非左丞言,几误吾事。”
帝造寿安山寺,监察御史观音保、琐咬儿哈的迷失、成珪、李谦亨强谏,帝震怒,杀观音保、琐咬儿哈的迷失,以成珪、李谦亨属吏,思明白丞相曰:“言事,御史职也,祖宗已来,未尝杀谏臣。”
成、李既属吏,当论法,丞相乃力言之,二人得从轻典。
及拜住为左丞相,与帖木迭儿各树朋党,贼害忠良,思明惧祸及,累表辞,不获,后竟诬以不支蒙古子女口粮,饿死四百人,遂废于家,杜门六年。
文宗天历元年,起为江浙行中书省左丞。
会陕西大饥,中书拨江浙盐运司岁课十万锭赈之。
吏白:周岁所入,已输京师,当回咨中书。
思明曰:“陕西饥民,犹鲋在涸辙,往复逾月,是索之枯鱼之肆也。其以下年未输者如数与之,有罪,吾当坐。”
朝廷韪之。
二年,复以中书左丞召,入觐慈仁殿,敷陈累朝任贤使能、治民足国之道,因以衰老辞,帝未允,明日,即移告去。
重纪至元三年卒,年七十八。
思明平生不治产,不畜财,收书三万七千余卷;尤明于律,与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
赠推忠翊治守义功臣,依前中书左丞、上护军、清河郡公,谥贞敏。
吴元珪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
父鼎,燕南提刑按察副使。
元珪简重,好深沉之思,凡征谋治法、律令章程,皆得于家庭之所授受。
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佩金符。
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
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升经历。
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
初,江南既定,枢密奏裁定官属,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二十六年,参议枢密院事。
时缮修宫城,尚书省奏役军士万人,留守司主之。
元珪亟陈其不便,乃立武卫,缮理宫城,以留守段天祐兼都指挥使,凡有兴作,必以闻于枢府。
寻升枢密院判官。
奏定万户用军士八人,千户四人,百户二人,多役者有罚。
二十八年,除礼部侍郎,迁左司郎中。
三十一年,参议中书省事。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
选曹铨注,多有私其乡里者,元珪曰:“此风不可长,川党、朔党之兴,宋之所由衰也。”
请谒悉皆谢绝。
三年,宣抚燕南,劾贪吏若干人。
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春秋》之义,以养民为本,凡用民力者必书,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
宰相嘉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
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将行,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初,朱
清、张瑄以财雄江南,遍以金币连结当路,及伏诛,录其家,具籍所交诸公贵人,而江浙省臣为尤甚,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元珪二十余人议政中书,若惜人力,严选举,节财用,定律令,谨赏罚,建科举,课农桑,汰冗员,易封赠,皆切于世务者。
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以实边,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具其事以闻,诏赐钱赎之。
帝在军中,即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只孙衣四袭。
仁宗即位,诏元珪与十六人议时政。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
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执其论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
延祐元年,拜甘肃行省左丞。岁余,召还,俾宣抚辽阳诸郡,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旧服。”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
元珪奏曰:“昔世祖限田四百亩,以给军需,余田悉贡赋税。今经理江淮田土,第以增金为能,加以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惟陛下少加意焉。”帝曰:“凡尔军士之田,并遵旧制。”
至治元年,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军民之政十余事,大抵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军官之材者,当迁其职;有司赋役,当务均一,而军民不可有所偏;军官袭职,惟传嫡嗣,而支庶不可有所乱。帝并嘉纳,即降旨施行之。
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二年,起商议中书省事。三年卒。泰定元年,赠光禄大夫、河南等处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忠简。三年,复加推诚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司徒。
张升
张升,字伯高,其先定州人,后徙平州。升幼警敏过人,学语时,辄能辨字音,应对异于常儿;既长,力学,工文辞。
至元二十九年,用荐者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预修《世祖实录》。升应奉翰林文字,寻升修撰,历兴文署令,迁太常博士。
成宗崩,大臣承中旨,议奉徽号,飨宗庙,升曰:“在故典,凡有事于宗庙,必书嗣皇帝名,今将何书?”议遂寝。
武宗即位,议躬祀礼,升据经引古,参酌时宜以对,帝嘉纳之。至大初,改太常寺为太常礼仪院,即除升为判官。
久之,外补知汝宁府。民有告寄束书于其家者,逾三年取阅,有禁书一编,且记里中大家姓名于上,升亟呼吏焚其书,曰:“妄言诬民,且再更赦矣,勿论。”同列惧,皆引起。
既而事闻,廷议谓升脱奸轨,遣使穷问,卒无迹可指,乃诘以擅焚书状,升对曰:“事固类奸轨,然升备位郡守,为民父母,今斥诬诉,免冤滥,虽重得罪不避。”乃坐夺俸二月。
旁郡移文报吴人侯君远者言:“岁直壬子六月朔日蚀,其占为兵寇;岁癸丑,其应在吴分野。”同列欲召属县为备御计,升曰:“此讹言,久当自息,毋用惑民听。”斥其无稽,众论韪之。
部使者举治行为诸郡最。历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除绍兴路总管。
初,大德、至大间,越大饥,且疫疠,民死者殆半,赋税盐课责里胥代纳,吏并缘为奸,害富家,升为证于簿籍,白行省蠲之。
前守有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者,争代者禄米,有隙,欲内之罪,移平江岁输海运粮布囊三万,俾绍兴制如数,民患苦之,不能堪。更数守,谓岁例如此,置弗问。
升言:“麻非越土所生,海漕实吴郡事,于越无与。”章上,卒罢之。
升既谨于绳吏,又果于去民瘼,故人心悦服。历湖北道廉访使、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为参议中书省事,改枢密院判官,寻复中书参议。
至治二年,又出为河东道廉访使,未行,拜治书侍御史。明年,出为淮西道廉访使。
泰定二年,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加中奉大夫,寻迁辽东道廉访使。属永平大水,民多捐瘠,升请发海道粮十八万石、钞五万缗,以赈饥民,且蠲其岁赋,朝廷从之,民得全活者众。
明年,召拜侍御史。天历初,出为山东道廉访使,时方有警,有司请完城以为备,升曰:“民恃吾以生,完城是弃民也。”由是民皆安之。
文宗赐尚酝文币,以赏其功。逾年,召为太禧院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除河南省左丞,复迁淮西道廉访使。
升时年六十有九,上书乞致仕。至顺二年,复起为集贤侍讲学士,文宗眷待之意甚隆。
元统元年,顺帝即位,首诏在廷耆艾,访问治道,升条上时所宜先者十事。寻兼经筵官,廷试进士,特命升读卷,事已,告省先墓。
帝赐金织文袍,以宠其归。明年,以奎章阁大学士、资善大夫、知经筵事召,赐上尊,趣就职,升以疾辞。
帝察其不可强,许之。寻命本郡月给禄半,以终其身。至正元年卒,年八十一。赠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谥文宪。
臧梦解陆垕
臧梦解,庆元人,宋末中进士第,未官而国亡。至元十三年,从其乡郡守将内附,授奉训大夫、婺州路军民人匠提举。
未几,例革其所司,而浙东宣慰司举梦解才兼儒吏,可试州郡,朝廷是之,授息州知州。未行,改知海宁州。
时淮东按察副使王庆之按行至其州,见梦解刚直廉慎,而学有渊奥,自任职以来,门无私谒,官署萧然,
凡有差役,皆当其贫富,而吏无所预。
于是民以户计者,新增七百六十有四;田以顷计者,新辟四百四十有三;桑柘榆柳,交荫境内,而政平讼简,为诸州县最。
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
而御史台亦以其廉能,抗章荐之。
二十七年,梦解满去者至是已五年矣。
属江阴饥,江浙行省委梦解赈之。
梦解不为文具,皆躬至其地,而人给以米,所活四万五千余人。
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苟宗道,闻而韪之,举其名上闻,除同知桂阳路总管府事。
三十年,擢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
故事,烟瘴之地,行部者多不躬至,而梦解咸遍历焉。
遂按问宾州、藤州两路达鲁花赤,与凡贪官奸吏,置于法者无虑八十余人。
又平反邕州黄震被诬赃罪,及藤州唐氏妇被诬杀夫罪,凡两冤狱。
大德元年,迁江西肃政廉访副使。
有临江路总管李倜,素狡狯,而又附大臣势,以控持省宪,梦解按其赃罪,而一道澄清。
六年,迁浙东肃政廉访副使。
九年,除广东肃政廉访使。
梦解至是,既老且病,乃纳禄退居杭州,以亚中大夫、湖南宣慰副使致仕。
后至元元年卒。
梦解博学洽闻,为时名儒,然不少迂腐,而敏于政事,其操守尤为介特。
所著书,有《周官考》三卷、《春秋微》一卷。
梦解尝自号鲁山大夫,士之称之者,不以官,皆曰鲁山先生云。
同时有陆垕者,与梦解齐名。
监察御史郑鹏南尝以二人并荐于朝。
垕字仁重,江阴人也。
自幼以孝友闻。
至元间,丞相伯颜以师南下,垕是时年未冠,而志强气锐,率其乡人见之,论议有合,兵遂不涉其境,乡人义之。
伯颜奏授为同知徽州路总管府事,以廉能擢置台宪,累迁至湖南肃政廉访副使,升浙西廉访使。
所至以黜赃吏、洗冤狱为己任,且尝上章奏免儒役,及举行浙西助役法。
年五十卒,赐谥庄简。
陈颢
陈颢,字仲明,其先居卢龙,有名山者,仕金为谋克监军,太祖得之,以为平阳等路军民都元帅,子孙徙清州,遂为清州人。
颢幼颖悟,日记诵千百言,稍长,游京师,登翰林承旨王磐、安藏之门。
磐熟金典章,安藏通诸国语,颢兼习之。
安藏乃荐颢入宿卫,寻为仁宗潜邸说书。
于是,仁宗奉母后出居怀庆,颢从行,日开陈以古圣贤居艰贞之道。
会成宗崩,仁宗入定内难,以迎武宗,颢皆预谋。
及仁宗即位,以推戴旧勋,特拜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仍宿卫禁中,政事无不与闻。
科举之行,颢赞助之力尤多。
颢时伺帝燕闲,辄取圣经所载大经大法有切治体者陈之,每见嘉纳。
帝尝坐便殿,群臣入奏事,望见颢,喜曰:“陈仲明在列,所奏必善事矣。”
颢以父年老,力请归养清州,帝特命颢长子孝伯为知州以就养。
颢固辞,乃以孝伯为州判官。
帝欲用颢为中书平章政事,颢叩首谢曰:“臣无汗马之功,又乏经济之略,一旦置之政途,徒速臣咎。臣愿得朝夕左右,献替可否,庶少裨万一,亦以全臣愚忠。”
帝乃允。
仁宗崩,辞禄家居者十年。
文宗即位,复起为集贤大学士,上疏劝帝大兴文治、增国子学弟子员、蠲儒之徭役,文宗皆嘉纳焉。
颢先后居集贤,署荐士牍累数百,有讦之者,颢曰:“吾宁以谬举受罚,蔽贤诚所不忍。”
顺帝元统初,颢扈跸行幸上都,至龙虎台,帝命造膝前,而握其手曰:“卿累朝老臣,更事多矣,凡议政事,宜极言无隐。”
颢顿首谢不敏。
颢每集议,其言无不剀切,后至元四年,致政,命食全俸于家。
明年卒,年七十六。
至正十四年,赠摅诚秉义佐理功臣、光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文忠。
颢出入禁闼数十年,乐谈人善,而恶闻人过。
大夫士因其荐拔以至显列,有终身莫知所自者,是以结知人主,上下无有怨尤。
欧阳玄为国子祭酒,与颢同考试国子伴读,每出一卷,颢必拾而观之,苟得其片言善,即以置选列,为之色喜。
玄叹曰:“陈公之心,盖笃于仁而逾于厚者,真可使鄙夫宽、薄夫敦矣。”
次子敬伯,至正中仕为中书参知政事,历左丞、右丞,二十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四-译文
张思明
张思明,字士瞻,祖先是获嘉人,后来迁居到辉州。
张思明聪明过人,读书时每天能记住千言。
至元十九年,他从侍仪司舍人被任命为御史台掾,又被任命为尚书省掾。
左丞相阿合马死后,世祖追究他的奸诈欺瞒,命令尚书省清查他的余党。
一天,世祖召见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要求他们将赃物全部上缴,张思明抱着文书跟随,天色已晚,世祖命令他读文书,从傍晚读到天亮,世祖听得忘记了疲倦,说:“读的人发音,很像侍仪舍人。”
右丞回答说:“正是从舍人中选为掾的。”
世祖觉得他很奇特,说:“这个人可以用。”
第二天,他被提升为大都路治中。
张思明因为升迁过快,坚决推辞,于是改任湖广行省都事。
元贞元年,他被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没有积压的案件,升迁为户部主事。
大德初年,他被提升为左司都事,有人献上西域的秤法,张思明认为这是迷惑众人,没有采用。
最初在江浙设立海道运粮万户府,被任命的人害怕冒险,不愿意去,张思明请求提高他们的待遇,因此成为法令。
五年,他转任吏部郎中。
九年,改任集贤司直。
十年,被任命为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
十一年春天,两浙发生大饥荒,他首先建议开仓赈灾。
至大三年,他被任命为两浙盐运使,还未上任,就被召入参议枢密院事,改任中书省左司郎中。
皇庆元年,他再次被任命为两浙盐运使,年税有盈余,下属请求增加税额,张思明说:“盈亏不定,万一以增加为定额,是我追求个人的荣耀,却留下百年的祸害。”
二年,他被召为户部尚书。
延祐元年,他升任参议中书省事;三年,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
仁宗即位后,浮屠妙总统受到宠爱,敕令中书省任命他的弟弟为五品官,张思明坚决不同意。
仁宗大怒,召见他严厉责备,张思明回答说:“选官制度,是天下公器。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来的人就会杂乱无章。所以我宁愿违抗圣旨获罪,也不忍心破坏祖宗的成法,让四方窥探陛下的深浅。”
仁宗心里认同他的话,但已经答应了,说:“你可以暂且给他,以后不要作为先例。”
于是任命他为万亿库提举,不给他散官。
时间久了,近臣们嫉妒他执法严正,每天构陷他,他被调任工部尚书。
仁宗问左右:“张士瞻在工部,会不会不高兴?”
左右回答说:“他勤政如初。”
仁宗赞叹他,命令任命他为宣政院副使。
五年,他被任命为西京宣慰使。
岭北的戍卒大多贫穷,年景不好,他们纷纷叛乱,张思明威恩并用,边境才安定下来。
他上疏陈述和林运粮不便的十一条事,仁宗赐给他端砚和上等酒。
当时左丞相哈散辞职,仁宗不答应,哈散坚持辞职,仁宗责问他说:“我对你的任用不够专一吗?”
哈散回答说:“不是。”
仁宗问:“有近臣干扰政事吗?”
哈散回答说:“没有。”
“那你为什么要辞职?”
哈散回答说:“我自认为才能不足,恐怕耽误陛下的国事,如果一定要任用我,我愿意推荐一个人来帮助我。”
仁宗问:“是谁?我可以听从你的建议。”
哈散再拜谢道:“我希望得到张思明。”
当天,张思明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
等到张思明被召到,仁宗的车驾已经到了上都,在路上见到他,慰勉他说:“你一向不负我的信任,所以我听从哈散的建议,再次起用你。”
不久,他升任左丞。
仁宗去世后,英宗即位,右丞相帖木迭儿掌权,每天诛杀不依附自己的大臣,朝廷内外人心惶惶。
张思明劝谏说:“先帝的陵墓刚刚完工,新君还未确立,丞相肆意杀戮,国人都认为你有不臣之心。万一诸王驸马怀疑而不来,该怎么办?不能不深思熟虑。”
大家都感到危险,帖木迭儿恍然大悟说:“如果不是左丞的话,差点误了我的事。”
英宗建造寿安山寺,监察御史观音保、琐咬儿哈的迷失、成珪、李谦亨极力劝谏,英宗大怒,杀了观音保和琐咬儿哈的迷失,将成珪和李谦亨交给官吏处理,张思明对丞相说:“进谏是御史的职责,祖宗以来,从未杀过谏臣。”
成珪和李谦亨被交给官吏后,应当依法处理,丞相极力为他们说话,二人得以从轻处罚。
等到拜住担任左丞相,与帖木迭儿各自结党,陷害忠良,张思明害怕祸及自己,多次上表辞职,未获批准,后来竟被诬陷不发放蒙古子女的口粮,导致四百人饿死,于是被废黜在家,闭门六年。
文宗天历元年,他被起用为江浙行中书省左丞。
当时陕西发生大饥荒,中书省拨江浙盐运司的年税十万锭赈灾。
官吏报告说:当年的收入已经上缴京师,应当回咨中书省。
张思明说:“陕西的饥民,就像困在干涸车辙里的鱼,来回一个月,就像在枯鱼市场上找鱼。可以用下年未上缴的税款如数发放,如果有罪,我来承担。”
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二年,他再次被召为中书左丞,入觐慈仁殿,陈述历代任贤使能、治民足国的道理,并以年老为由辞职,文宗未批准,第二天,他就离开了。
重纪至元三年,他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张思明一生不置产业,不积财富,收藏了三万七千多卷书;尤其精通法律,与谢仲和、曹鼎新并称为三绝。
他被追赠为推忠翊治守义功臣,依前中书左丞、上护军、清河郡公,谥号贞敏。
吴元珪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
他的父亲吴鼎,曾任燕南提刑按察副使。
吴元珪为人简朴稳重,喜欢深思,凡是征谋治法、律令章程,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授。
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他,命令他侍奉左右,任命他为后卫经历,佩金符。
十七年,他随世祖到上都,受命到大都万岁山取御药,吴元珪乘驿马,不到一昼夜就到了。
世祖对他的速度感到惊奇,提拔他为枢密都事,升任经历。
他曾随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献西蕃的铠甲,世祖询问铠甲的制式,吴元珪回答得详细明白,世祖更加惊奇。
当初,江南平定后,枢密院奏请裁定官属,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大多是吴元珪的建议。
二十六年,他参议枢密院事。
当时修缮宫城,尚书省奏请动用军士万人,由留守司负责。
吴元珪急忙陈述其不便,于是设立武卫,修缮宫城,由留守段天祐兼任都指挥使,凡有兴作,必须报告枢密院。
不久,他升任枢密院判官。
他奏请规定万户用军士八人,千户四人,百户二人,多役者有罚。
二十八年,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升任左司郎中。
三十一年,他参议中书省事。
大德元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选官时,很多人偏袒自己的同乡,吴元珪说:“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川党、朔党的兴起,是宋朝衰败的原因。”
他谢绝了一切请托。
三年,他宣抚燕南,弹劾了若干贪官。
他升任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收,吴元珪说:“《春秋》的义理,以养民为本,凡是用民力的事必须记录,因为民力得到休息,生养才能顺利,生养顺利则教化盛行,风俗美好。”
宰相赞赏他的言论,土木工程稍微停止。
六年,他担任河南行中书省佥事,即将上任时,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当初,朱
清朝的张瑄以财富称雄江南,广泛用金钱结交权贵,等到他被处死后,抄家时记录了他所结交的各位公卿贵人,江浙省的官员尤其多,只有元珪没有受到牵连。
武宗即位后,元珪由佥枢密院事升任枢密副使。皇帝下诏让元珪等二十多人在中书省议政,议题包括珍惜人力、严格选拔、节约财政、制定法律、谨慎赏罚、建立科举、督促农桑、裁减冗员、改变封赠制度等,这些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起初,皇帝下诏派遣一万名士兵到称海屯田以充实边疆,海都叛乱时,许多人被俘,现在有不少人归来,但因饥寒交迫无法生存,甚至卖子求生。元珪将此事上报,皇帝下诏赐钱赎回这些孩子。
皇帝在军中时就听说过元珪的名声,此时特别加封他为平章政事,赐予白金二百五十两、只孙衣四套。
仁宗即位后,下诏让元珪与十六人商议时政。皇庆元年,元珪出任江浙行省左丞。
江淮漕臣说:“江南富裕,主要是因为隐瞒了大量肥沃的田地,如果再次实行检覆法,应该能增加数万亩田地。”元珪说:“江南已经平定近四十年,户口和土地都有固定记录,一旦动摇,危害不小。”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争论了一个多月仍无法停止,最终因病辞职。
延祐元年,元珪被任命为甘肃行省左丞。一年多后,被召回,派去宣抚辽阳诸郡,再次担任枢密副使,皇帝在嘉禧殿召见他,说:“你是先朝旧臣,应该继续担任旧职。”特别加封他为荣禄大夫,赐予钞五千缗、貂裘两套。
元珪上奏说:“过去世祖规定每户限田四百亩,以供给军需,其余田地都要缴纳赋税。现在管理江淮田地,只以增加税收为目标,加上官员的苛捐杂税,百姓的困苦日益加重,我担心会引发不可预测的变故,这不是国家的福气,请陛下多加留意。”皇帝说:“所有军士的田地,都按照旧制执行。”
至治元年,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奏了十多条关于军民政策的建议,大致内容是:诸王的近侍不得干预军政;管军官吏不得剥削军户;有才能的军官应当升职;赋役应当公平,军民不可偏袒;军官袭职只能传给嫡子,庶子不得扰乱。皇帝全部采纳,并下旨施行。
元珪因年老退休,至治二年,又被起用商议中书省事务。三年后去世。泰定元年,追赠光禄大夫、河南等处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忠简。三年后,又加封推诚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司徒。
张升
张升,字伯高,祖先是定州人,后来迁居平州。张升小时候聪明过人,学说话时就能辨别字音,应对不同于普通孩子;长大后,努力学习,擅长文辞。
至元二十九年,因推荐被任命为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参与编修《世祖实录》。张升担任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升任修撰,历任兴文署令,升迁为太常博士。
成宗去世后,大臣们按照皇帝的旨意,讨论奉上徽号,祭祀宗庙,张升说:“按照旧典,凡是在宗庙举行祭祀,必须写上嗣皇帝的名字,现在该写谁的名字?”讨论因此停止。
武宗即位后,讨论亲自祭祀的礼仪,张升根据经典引用古制,结合时宜提出建议,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至大初年,太常寺改为太常礼仪院,张升被任命为判官。
后来,张升外调担任汝宁府知府。有百姓告发有人将一捆书寄存在他家,三年后取回查看,发现其中有一本禁书,并且记录了当地大户的姓名,张升立即叫来官吏烧毁了这本书,说:“这是诬告百姓,而且已经过了两次大赦,不要再追究了。”同僚们都很害怕,纷纷离开。
后来事情传到朝廷,廷议认为张升有脱罪之嫌,派使者深入调查,最终没有找到证据,于是质问张升为何擅自烧毁书籍,张升回答说:“事情看起来像是犯罪,但我作为郡守,是百姓的父母官,现在斥责诬告,避免冤案,即使因此获罪也不回避。”结果被罚俸两个月。
邻郡传来消息说吴人侯君远预言:“壬子年六月初一将有日食,占卜显示会有兵寇;癸丑年,灾祸将应在吴地。”同僚们想召集属县做好防备,张升说:“这是谣言,时间久了自然会平息,不要扰乱民心。”他斥责这种无稽之谈,众人认为他说得对。
部使者推荐张升的政绩为诸郡之首。历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被任命为绍兴路总管。
起初,大德、至大年间,越地发生大饥荒,并且瘟疫流行,百姓死亡近半,赋税和盐税由里胥代缴,官吏趁机贪污,损害富户,张升通过簿籍证明,向行省请求免除这些税收。
前任知府曾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与继任者争夺禄米,有矛盾,想陷害对方,将平江每年海运粮布囊三万的任务转给绍兴,百姓苦不堪言,无法承受。历任几任知府,都说这是惯例,置之不理。
张升说:“麻不是越地所产,海运是吴郡的事,与越地无关。”上奏后,最终取消了这一任务。
张升既严格约束官吏,又果断解决百姓的疾苦,因此深得人心。历任湖北道廉访使、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被召为参议中书省事,改任枢密院判官,不久又复任中书参议。
至治二年,又外调为河东道廉访使,未上任,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次年,出任淮西道廉访使。
泰定二年,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加封中奉大夫,不久调任辽东道廉访使。当时永平发生大水灾,百姓多因饥饿而瘦弱,张升请求发放海道粮十八万石、钞五万缗,以赈济饥民,并免除当年的赋税,朝廷同意,许多百姓得以活命。
次年,被召为侍御史。天历初年,出任山东道廉访使,当时正值警报,有司请求加固城墙以防备,张升说:“百姓依赖我们生存,加固城墙是抛弃百姓。”因此百姓都安心了。
文宗赐予尚酝文币,以表彰他的功绩。一年后,被召为太禧院副使,兼任奉赞神御殿事,被任命为河南省左丞,又调任淮西道廉访使。
张升当时六十九岁,上书请求退休。至顺二年,又被起用为集贤侍讲学士,文宗对他非常器重。
元统元年,顺帝即位,首先下诏询问朝廷中的老臣治国之道,张升上奏了十条当时急需的建议。不久兼任经筵官,廷试进士时,特别命张升读卷,事后,他告假回乡祭祖。
皇帝赐予金织文袍,以示恩宠。次年,以奎章阁大学士、资善大夫、知经筵事的身份被召,赐予上等酒,催促他就职,张升因病推辞。
皇帝察觉他无法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久命令本郡每月给他一半俸禄,直到他去世。至正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谥号文宪。
臧梦解陆垕
臧梦解,庆元人,宋末考中进士,未及任职宋朝就灭亡了。至元十三年,随其乡郡守将归附元朝,被任命为奉训大夫、婺州路军民人匠提举。
不久,他所管辖的机构被撤销,浙东宣慰司推荐臧梦解才能兼备,可以担任州郡官职,朝廷同意,任命他为息州知州。未上任,改任海宁州知州。
当时淮东按察副使王庆之巡视到海宁州,见臧梦解刚直廉洁,学问渊博,自任职以来,门庭无私谒,官署清静,
所有的差役,都根据百姓的贫富情况来分配,而官吏不参与其中。
于是,按户计算的百姓,新增了七百六十四户;按顷计算的田地,新开辟了四百四十三顷;桑树、柘树、榆树、柳树,交错成荫,遍布境内,政事平和,诉讼简少,成为各州县中最好的。
于是推荐梦解,认为他才能和德行兼备,应该提拔到清要的职位,以施展他的才能。
御史台也因为他廉洁能干,上奏推荐他。
二十七年,梦解离任已经五年了。
当时江阴发生饥荒,江浙行省委托梦解去赈灾。
梦解不搞形式主义,亲自到灾区,给每个人发放米粮,救活了四万五千多人。
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苟宗道,听说后很赞赏,把他的名字上报朝廷,任命他为同知桂阳路总管府事。
三十年,提拔为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
按照惯例,烟瘴之地,巡视的官员大多不亲自去,而梦解却都亲自走遍了。
于是审问了宾州、藤州两路的达鲁花赤,以及所有贪官奸吏,依法处置了八十多人。
又平反了邕州黄震被诬告的赃罪,以及藤州唐氏妇女被诬告杀夫的罪名,共两起冤案。
大德元年,调任江西肃政廉访副使。
临江路总管李倜,一向狡猾,又依附大臣的势力,控制省宪,梦解查办了他的赃罪,整个地区都清明了。
六年,调任浙东肃政廉访副使。
九年,任命为广东肃政廉访使。
梦解到这时,已经年老多病,于是辞去官职,退居杭州,以亚中大夫、湖南宣慰副使的身份退休。
后至元元年去世。
梦解博学多闻,是当时的名儒,但并不迂腐,处理政事非常敏捷,他的操守尤其坚定。
所著的书有《周官考》三卷、《春秋微》一卷。
梦解曾自号鲁山大夫,士人称他时,不称官职,都叫他鲁山先生。
同时有个叫陆垕的人,与梦解齐名。
监察御史郑鹏南曾把两人一起推荐给朝廷。
陆垕字仁重,是江阴人。
从小以孝顺友爱闻名。
至元年间,丞相伯颜率军南下,陆垕当时还未成年,但志向坚定,气概豪迈,率领乡亲去见伯颜,谈论得很投机,军队就没有进入他们的地区,乡亲们都很感激他。
伯颜上奏任命他为同知徽州路总管府事,因为他廉洁能干,提拔到台宪,历任湖南肃政廉访副使,升任浙西廉访使。
所到之处,以罢免贪官、洗清冤狱为己任,还曾上奏免除儒生的徭役,并推行浙西助役法。
五十岁时去世,赐谥号庄简。
陈颢
陈颢,字仲明,祖籍卢龙,有个叫名山的人,在金朝担任谋克监军,太祖得到他后,任命他为平阳等路军民都元帅,子孙迁居清州,于是成为清州人。
陈颢小时候聪明过人,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稍大一些,游历京师,拜在翰林承旨王磐、安藏门下。
王磐精通金朝的典章制度,安藏通晓多种语言,陈颢都学习了。
安藏于是推荐陈颢进入宿卫,不久担任仁宗潜邸的说书。
于是,仁宗奉母后出居怀庆,陈颢随行,每天讲述古代圣贤在艰难中坚守正道的故事。
恰逢成宗去世,仁宗入朝平定内乱,迎接武宗,陈颢都参与了谋划。
仁宗即位后,因为推戴的功劳,特别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仍然在宫中担任宿卫,政事无不参与。
科举制度的推行,陈颢的贡献尤其大。
陈颢时常在皇帝闲暇时,选取经典中有关治国的大道理进言,每次都被采纳。
皇帝曾坐在便殿,群臣进来奏事,看到陈颢,高兴地说:“陈仲明在列,所奏的一定是好事。”
陈颢因为父亲年老,坚决请求回清州奉养,皇帝特别任命他的长子孝伯为知州以便奉养。
陈颢坚决推辞,于是任命孝伯为州判官。
皇帝想任命陈颢为中书平章政事,陈颢叩首谢恩说:“臣没有战功,又缺乏经国济世的才能,一旦被置于政途,只会加速臣的过错。臣愿意在皇帝左右,进献建议,或许能稍有裨益,也能保全臣的愚忠。”
皇帝于是同意了。
仁宗去世后,陈颢辞去官职,在家居住了十年。
文宗即位后,再次起用他为集贤大学士,上疏劝皇帝大兴文治、增加国子学弟子员、免除儒生的徭役,文宗都采纳了。
陈颢先后在集贤任职,推荐士人的奏章累计数百份,有人指责他,陈颢说:“我宁愿因错误推荐而受罚,也不忍心埋没贤才。”
顺帝元统初年,陈颢随皇帝行幸上都,到龙虎台,皇帝命他到跟前,握着他的手说:“卿是累朝老臣,经历的事情很多,凡是议政事,应该直言不讳。”
陈颢叩首谢恩,表示自己不够聪明。
陈颢每次参加集议,他的言论无不切中要害,后至元四年,退休,命令在家享受全俸。
第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至正十四年,追赠为摅诚秉义佐理功臣、光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文忠。
陈颢在宫中出入数十年,喜欢谈论别人的优点,而不愿听别人的过错。
大夫士人因为他的推荐而显贵,有些人终身都不知道是谁推荐的,因此他深得皇帝的信任,上下都没有怨言。
欧阳玄担任国子祭酒,与陈颢一起考试国子伴读,每次拿出一份试卷,陈颢一定要捡起来看,如果发现其中有好的言论,就把它放在入选的行列,并为此感到高兴。
欧阳玄感叹说:“陈公的心,真是仁厚到了极点,真可以让鄙陋的人变得宽厚,让刻薄的人变得敦厚。”
次子敬伯,至正年间担任中书参知政事,历任左丞、右丞,二十七年,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四-注解
至元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公元1282年。
阿合马:元朝初期的权臣,因贪污和专权被处死。
大都路治中:元朝官职,负责大都(今北京)地区的行政事务。
湖广行省都事:元朝官职,负责湖广行省的日常事务。
元贞元年: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公元1295年。
中书省检校:元朝官职,负责中书省的监察工作。
大德初: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公元1297年。
左司都事:元朝官职,负责中书省左司的日常事务。
海道运粮万户府:元朝设立的机构,负责通过海路运输粮食。
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元朝官职,负责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的日常事务。
两浙大饥:指浙江地区发生的大饥荒。
至大三年:元武宗海山的年号,公元1310年。
两浙盐运使:元朝官职,负责两浙地区的盐运事务。
皇庆元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年号,公元1312年。
户部尚书:元朝官职,负责全国的财政事务。
延祐元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年号,公元1314年。
中书参知政事:元朝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仁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第四位皇帝。
浮屠妙总统:元朝时期的佛教高僧。
万亿库提举:元朝官职,负责管理国库。
工部尚书:元朝官职,负责全国的工程事务。
宣政院副使:元朝官职,负责宣政院的日常事务。
西京宣慰使:元朝官职,负责西京地区的行政事务。
岭北戍士:指元朝在岭北地区的驻军。
和林运粮:指元朝从和林(今蒙古国境内)运输粮食。
端砚:一种名贵的砚台,产自广东端州。
上尊:指皇帝赐予的高级酒器。
哈散:元朝时期的权臣。
英宗:元英宗硕德八剌,元朝第五位皇帝。
帖木迭儿:元朝时期的权臣。
寿安山寺:元朝时期的佛教寺庙。
监察御史:元朝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拜住:元朝时期的权臣。
文宗天历元年: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公元1328年。
江浙行中书省左丞:元朝官职,负责江浙行中书省的日常事务。
陕西大饥:指陕西地区发生的大饥荒。
重纪至元三年: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公元1332年。
谢仲和:元朝时期的官员,以精通法律著称。
曹鼎新:元朝时期的官员,以精通法律著称。
推忠翊治守义功臣:元朝授予功臣的荣誉称号。
清河郡公:元朝授予的爵位。
贞敏:元朝授予的谥号,意为忠诚和聪明。
吴元珪:元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和能干著称。
广平:今河北省广平县。
燕南提刑按察副使:元朝官职,负责燕南地区的司法事务。
至元十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公元1277年。
后卫经历:元朝官职,负责后卫的日常事务。
金符:元朝授予官员的信物,象征权力。
上都:元朝的陪都,今内蒙古正蓝旗。
大都万岁山:元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大都(今北京)。
枢密都事:元朝官职,负责枢密院的日常事务。
同知枢密院事:元朝官职,负责枢密院的日常事务。
俺伯:元朝时期的官员。
西蕃铠甲:指来自西域的铠甲。
江南既定:指元朝平定江南地区。
枢密院判官:枢密院判官是元朝枢密院的高级官员,负责军事事务的决策和执行。
礼部侍郎:元朝官职,负责全国的礼仪事务。
左司郎中:元朝官职,负责中书省左司的日常事务。
大德元年: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公元1297年。
吏部尚书:元朝官职,负责全国的官员任免事务。
川党、朔党:宋朝时期的政治派系。
宣抚燕南:元朝官职,负责燕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五谷不登:指农作物歉收。
《春秋》: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元朝官职,负责河南行中书省的日常事务。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元朝官职,负责江浙行省的日常事务。
元珪:元珪是元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历任枢密副使、平章政事等职,以清廉著称。他在政治上主张严选举、节财用、定律令等,对元朝的政治和军事有重要影响。
枢密副使:枢密副使是元朝枢密院的高级官员,负责军事事务,是皇帝的重要顾问之一。
平章政事:平章政事是元朝中书省的高级官员,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的决策和执行。
荣禄大夫:荣禄大夫是元朝的一种荣誉官职,授予有功于国家的官员,以示尊崇。
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元朝的一种高级荣誉官职,通常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柱国:古代高级荣誉官职,象征国家支柱。
赵国公:赵国公是元朝的一种封爵,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以示尊崇。
忠简:忠简是元珪的谥号,表示他忠诚于国家,简朴清廉。
推诚佐理功臣:推诚佐理功臣是元朝的一种荣誉称号,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表示他们以诚心辅佐国家。
光禄大夫、司徒:光禄大夫和司徒都是元朝的高级荣誉官职,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张升:张升是元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历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太常博士、知汝宁府等职,以清廉和才干著称。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是元朝负责编纂国史的官员,属于翰林院的下属机构。
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元朝负责礼仪和祭祀的官员,属于太常寺的下属机构。
知汝宁府:知汝宁府是元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汝宁府的政务。
廉访使:廉访使是元朝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官员,属于监察机构。
参议中书省事:参议中书省事是元朝中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
治书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是元朝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的官员,属于御史台的下属机构。
奎章阁大学士:奎章阁大学士是元朝的高级荣誉官职,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资善大夫:资善大夫是元朝的一种荣誉官职,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经筵官:经筵官是元朝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典的官员,属于翰林院的下属机构。
资德大夫:资德大夫是元朝的一种荣誉官职,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是元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河南等地的政务。
文宪:文宪是张升的谥号,表示他文才出众,宪政清明。
臧梦解:臧梦解是元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历任婺州路军民人匠提举、息州知州、海宁州知州等职,以刚直廉慎著称。
奉训大夫:奉训大夫是元朝的一种荣誉官职,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婺州路军民人匠提举:婺州路军民人匠提举是元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婺州路的军民和人匠事务。
息州知州:息州知州是元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息州的政务。
海宁州知州:海宁州知州是元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海宁州的政务。
淮东按察副使:淮东按察副使是元朝负责监察淮东地区官员的官员,属于监察机构。
差役:古代官府征调百姓从事劳役的制度,根据贫富情况分配任务。
吏:古代指官府中的小官员,负责执行具体事务。
户:古代户籍制度的基本单位,用于统计人口和赋税。
顷: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
桑柘榆柳:指桑树、柘树、榆树和柳树,常用于形容环境优美、植被茂盛。
政平讼简:指政治清明,诉讼案件少,社会秩序良好。
御史台:古代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
廉能:廉洁且有才能,常用于评价官员的品德和能力。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
冤狱:指因冤屈而被错误判刑的案件。
肃政廉访使:元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政绩。
致仕:古代指官员退休。
周官考:梦解所著的关于《周礼》的研究著作。
春秋微:梦解所著的关于《春秋》的研究著作。
鲁山大夫:梦解自号,鲁山为其故乡或隐居之地。
儒役:指儒生被征调从事劳役的情况。
助役法:元代的一种赋役制度,旨在减轻百姓负担。
谥:古代对已故官员或贵族追赠的称号,用以总结其一生功绩。
集贤大学士:元代高级文官职位,负责文学、教育等事务。
国子学:古代最高学府,培养官员和学者。
中书平章事:元代高级文官职位,相当于宰相。
蓟国公:陈颢的追封爵位,蓟为其封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四-评注
张思明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官员,以其清廉、能干和忠诚著称。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朝政治体制的复杂性和官员在其中的艰难处境。张思明在多个重要职位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处理财政、司法和行政事务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原则。
张思明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他在阿合马事件中的表现,显示了他不畏权贵、坚持正义的品质。尽管面临皇帝的愤怒和权臣的排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私利所动。这种精神在元朝官场中尤为难得,也为他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
张思明在处理两浙大饥荒和陕西大饥荒时的决策,体现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高超的行政能力。他不仅迅速采取行动,还敢于承担责任,确保赈灾物资及时到位。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使他在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张思明在法律制度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与谢仲和、曹鼎新并称“三绝”,表明他在法律领域的造诣深厚。他在处理案件时,始终坚持公正和法律的尊严,不为权势所屈。这种精神对元朝的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张思明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波折。尽管他多次辞官,但仍被卷入政治斗争,最终被诬陷而废黜。然而,他始终保持清廉和正直,不为权势所动。他的生平事迹,不仅是对元朝政治体制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后世官员的宝贵启示。
吴元珪是元朝另一位杰出的官员,以其简重和深沉著称。他在枢密院和中书省的任职经历,显示了他对军事和行政事务的深刻理解和卓越才能。他在处理江南平定后的官属裁定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元朝的行政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元珪在礼部和工部的任职经历,进一步展现了他的多面才能。他在处理礼仪和工程事务时,始终坚持原则,不为私利所动。他在河朔地区的水旱灾害中,提出了以养民为本的建议,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智慧。
吴元珪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朝官员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艰难处境。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势所屈。他的清廉和能干,为元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珪和张升是元朝时期两位重要的官员,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政绩反映了元朝政治的特点和官员的操守。元珪以清廉著称,他在政治上主张严选举、节财用、定律令等,这些主张体现了元朝政府对吏治的重视和对国家财政的严格管理。元珪在军事上也有重要贡献,他曾建议屯田以实边,并在海都之乱后采取措施救助被俘的军民,这些举措显示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
张升则以清廉和才干著称,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注重吏治,严惩贪腐,关心民生,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张升在中央任职期间,积极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对元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张升的谥号“文宪”也反映了他文才出众、宪政清明的特点。
臧梦解是另一位值得关注的官员,他以刚直廉慎著称,任职期间门无私谒,官署萧然,显示了他对清廉的坚守和对职责的忠诚。臧梦解在地方任职期间,注重吏治,关心民生,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他的事迹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吏治的重视和对官员操守的要求。
总的来说,元珪、张升和臧梦解的生平事迹和政绩,反映了元朝政治的特点和官员的操守。他们在政治上主张严选举、节财用、定律令等,注重吏治,关心民生,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的清廉和才干,对元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代官员梦解和陈颢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文化和道德方面的卓越贡献。梦解以其廉洁、能干和公正著称,尤其在赈灾、平反冤狱和打击贪官方面表现突出。他的政绩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行政措施上,还体现在他对百姓的关怀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上。梦解的博学多才和敏于政事,使他成为当时的名儒和官员楷模。
陈颢则以其博学、忠诚和仁厚著称。他在政治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文治、改革科举制度和推荐贤才等方面。陈颢的忠诚和智慧使他深受皇帝信任,多次参与重大决策。他的仁厚和公正也使他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楷模,尤其是在推荐人才方面,他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形象:既有深厚的学识,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能参与国家大事,又能关心民生疾苦。梦解和陈颢的事迹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赞美,也是对元代文治政策的肯定。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成就。作者通过对梦解和陈颢的对比描写,突出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贡献,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伟大之处。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了解元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梦解和陈颢生平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元代官员的选拔标准、政治生态和文化氛围。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