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五-原文
梁曾
梁曾,字贡父,燕人。祖守正,父德,皆以曾贵,赠安定郡公。曾少好学,日记书数千言。中统四年,以翰林学士承旨王鹗荐,辟中书左三部令史,三转为中书省掾。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佩银符。久之,升员外郎。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唐、邓二属州为襄阳府所夺,曾按图经、稽国制以闻,事得复旧。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十七年,朝廷以安南世子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国。召见,赐三珠金虎符、貂裘一袭,进兵部尚书,与礼部尚书柴椿偕行。至安南,语秘不传。明年,日烜遣其叔遗爱,奉表从曾入献方物。帝封遗爱为安南国王,赐币帛,遣归。二十一年,除曾湖南宣慰司副使。居三年,以疾去。二十九年,改淮西宣慰司副使,复以亲老辞。召至京师,入见内殿,有旨令曾再使安南,授吏部尚书,赐三珠金虎符、袭衣、乘马、弓矢、器币,以礼部郎中陈孚为副。十二月,改授淮安路总管而行。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且令坐地上,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是日,有亲王至自和林,帝命酌酒,先赐曾,谓亲王曰:“汝所办者汝事,梁曾所办,吾与汝之事,汝勿以为后也。”复于便殿赐酒馔,留宿禁中,语安南事,至二鼓方出。明日,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曾以袖引之,象随曾转,如素驯者,复命引他象,亦然。帝以曾为福人,且问曰:“汝亦惧否?”对曰:“虽惧,君命不敢违。”帝称善。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帝曰:“苟受之,何不可也!”寻赐白金一锭、金币二;敕中书以使安南三珠金虎符与之。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户口复者五万二千四百户,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明年,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又明年,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赐三珠金虎符。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至长芦,有旨赐钞一百锭,使营葬。十年,召为中书参议。尝预燕,赐只孙一袭。十一年,转正奉大夫,出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寻迁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
皇庆元年,仁宗以曾前朝旧臣,特授昭文馆大学士、资德大夫。累章乞致仕,不允,复起为集贤侍讲学士。国有大政,必命曾与诸老议之。延祐元年,奉诏代祀中岳等神。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卒之前十日,有大星陨于所居,流光烛地,人皆异之。
刘敏中
刘敏中,字端甫,济南章丘人。幼卓异不凡,年十三,语其父景石曰:“昔贤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此后人所弗逮也。”父奇之。乡先生杜仁杰爱其文,亟称之。敏中尝与同侪各言其志,曰:“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
至元十一年,由中书掾擢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权臣桑哥秉政,敏中劾其奸邪,不报,遂辞职归其乡。既而起为御史台都事。时同官王约以言去,敏中杜门称疾。台臣请视事,敏中曰:“使约无罪而被劾,吾固不当出;诚有罪耶,则我既为同僚,又为交友,不能谏止,亦不无过也。”出为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入为国子司业,迁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大德七年,诏遣宣抚使巡行诸道,敏中出使辽东、山北诸郡,守令恃贵幸暴横者,一绳以法;锦州雨水为灾,辄发廪赈之。除东平路总管,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九年,召为集贤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上疏陈十事,曰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成宗崩,奸臣希中旨,赞其邪谋,敏中援礼力争之。武宗即位,召敏中至上京,庶政多所更定,授集贤学士、皇太子赞善,仍商议中书省事,赐金币有加。顷之,拜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俄改治书侍御史,出为淮西肃政廉访使,转山东宣慰使,遂召为翰林学士承旨。诏公卿集议弭灾之道,敏中疏列七事,帝嘉纳焉。以疾还乡里。
敏中平生,身不怀币,口不论钱;义不苟进,进必有所匡救,援据今古,雍容不迫。每以时事为忧,或郁而弗伸,则戚形于色,中夜叹息,至泪湿枕席。为文辞,理备辞明,有《中庵集》二十五卷。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光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
简。
王约
王约,字彦博,其先汴人,祖通,北徙真定。约性颖悟,风格不凡。从中丞魏初游,博览经史,工文辞,务达国体,时好不以动其心。
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荐为从事,承旨火鲁火孙以司徒开府,奏授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司徒府掾。既而辟掾中书,除礼部主事。
二十四年,拜监察御史,授承务郎。首请建储及修史事。时丞相桑哥衔参政郭佑为中丞时奏诛右丞卢世荣等,故诬以他罪,约上章直佑冤。按治成都盐运使王鼎不法,罢官除名。转御史台都事。
南台侍御史程文海入言事,多斥桑哥罪。桑哥怒,又以约与之表里,六奏杀之,上不从。约以陇西地远,请立行台陕西,诏从之。出赈河间饥民,均核有方,全活甚众。
三十一年,迁中书右司员外郎。四月,成宗即位,言二十二事,曰实京师,放差税,开猎禁,蠲逋负,赈穷独,停冗役,禁鹰房,振风宪,除宿蠹,慰远方,却贡献,询利病,利农民,励学校,立义仓,核税户,重名爵,明赏罚,择守令,汰官属,定律令,革两司。又请中书去繁文,一取信于行省,一责成于六部。调兵部郎中,改礼部郎中。请行赠谥之典以旌忠勋,付时政记于史馆以备纂录,立供需府以专供亿,皆从而行之。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诏赈京畿东道饥民,发米五十万石,所活五十余万人。因条疏京东利病十事,请发米续赈之,中书用其言,民获以苏。
高丽王昛年老,传国子謜,有不安其政者,飞谗离间,及謜朝京师,潜使人赂用事者,留謜不遣。昛复位,乃委用小人,厚敛淫刑,国人群诉于朝。中书令执其首恶,系刑部,其党复不悛,奏属约验问。约至,宣布明诏,而谕之曰:“天地间至亲者父子,至重者君臣。彼小人知自利,宁肯为汝家国地耶!”昛感泣,谢曰:“臣年耄,听信憸邪,是以致此,今闻命矣。愿奉表自雪,且请子謜还国,其小人党与,悉听使者治。”翼日,约逮捕覆按其罪,流二十二人,杖三人,黜有官者二人。命故臣洪子藩为相,俾更弊政,罢非道水驿十三,免耽罗贡非土产物,东民大喜。还报,称旨,除太常少卿。
寻诏约同宗正、御史谳狱京师,约辞职在清庙,帝不允。乃阅诸狱,决二百六十六人,当死者七十二人,释无罪者八十六人,平反吴得诚冤,嫁良家入倡女十人,杖流元旦带刀阑入殿庭者八十人。因议斗殴杀人者宜减死一等,著为令。又以浙民于行省、南台互讼不决,命约讯之。约至杭,二十日而理,省、台无异辞。特拜刑部尚书,以录前功。
大德十一年,仁宗至自怀州,肃清宫禁,以平章赛典赤、安西王阿难答与左丞相阿忽台潜谋为变,命刑曹按责其状。约曰:“在法,谋逆不必搒掠,竟当伏诛。”由是结知仁宗。富宁库失金,约疑番直宿卫者盗之,未几,果得实,库官吏获免。监察御史言通州仓米三万石,因雨而湿。约谓必积气所蒸,验且堪用,释守者罪。宗王兄弟二人守边,兄阴有异志,弟谏不听,即上马驰去,兄遣奴挟弓矢追之,弟发矢毙其奴,兄诉囚其弟,狱当死。约虑囚曰:“兄之奴,即弟之奴,况杀之有故。”立释之。迁礼部尚书,请定丁忧之制,申旌表之恩,免都城煤炭之征,皆从之。京民王氏,仕江南而殁,有遗腹子,其女育之,年十六,乃诉其姊匿赀若干,有司责之急。约视其牍曰:“无父之子,育之成人,且不绝王氏祀,姊之恩居多。诚利其赀,宁育之至今日耶!”改前议而斥之。柴氏初无子,命张氏子后,既得己子,张出为僧,柴之子又殁,僧乃讼家产,诏约诘之。约问曰:“汝出家,既分承汝师衣钵,又何为得柴氏业乎?”僧不能答,遂归柴氏应后者。
至大二年正月,上武宗尊号及册皇后,凡典礼仪注,约悉总之如制。仁宗在东宫,雅知约名,思用以自辅,擢太子詹事丞。从幸五台山,约谏不可久留,即日还上京。初,安西王封于秦,既以谋逆诛,国除,版赋入詹事院。至是,大臣奏请封其子,复国。仁宗以问,约曰:“安西以何罪诛?今复之,何以惩将来!”议遂寝。明年,进太子副詹事,约抗章谏节饮,辞意恳切,仁宗嘉纳焉。承制立左卫率府,统侍卫军万人,同列欲署军官,约持不可,众难之曰:“东宫非枢密使耶?”约曰:“詹事,东宫官也,预枢密事可乎?”仁宗复召问约,对曰:“皇太子事,不敢不为;天子事,不敢为。”仁宗悟,竟罢议。同列复传命增立右卫率府,取河南蒙古军万人统之。约屏人语曰:“左卫率府,旧制有之,今置右府何为?诸公宜深思之,不可累储宫也。”又命取安西兵器,给宿卫士。约谓詹事完泽曰:“詹事移文数千里取兵器,人必惊疑。主上闻之,奈何?”完泽色惭曰:“实虑不及此。”又命福建取绣工童男女六人。约言曰:“福建去京师六七千里,使人父子兄弟相离,有司承风动扰,岂美事耶!”仁宗止之,称善再三。家令薛居敬上言陕西分地五事,因被命往理之,约不为署行,语之曰:“太子,潜龙也。当勿用之时,为飞龙之事可乎?”遂止。荐翰林学士李谦为太子少傅,请立故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颜祠于杭,皆从之。
仁宗以詹事院诸事循轨,大喜,面赐犀带,力辞;又赐江南所取书籍,亦辞。仁宗常字而不名,谕群臣曰:“事未经王彦博议者,勿启。”又谓中丞朵曰:
在詹事而不求赐予者,惟彦博与汝二人耳。
一日,仁宗西园观角抵戏,有旨取缯帛赐之。约入,遥见问曰:“汝何为来?”仁宗遽止之。又欲观俳戏,事已集而约至,即命罢去,其见敬礼如此。
四年三月,仁宗正位宸极,欲用阴阳家言,即位光天殿,即东宫也。约言于太保曲枢曰:“正名定分,当御大内。”太保入奏,遂即位于大明殿。
中书奏约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帝大怒,特拜河南行省右丞。约陛辞,帝赐卮酒及弓矢。
先是,至大间尚书省用建言者,冒献河、汴官民地为无主,奏立田粮府,岁输数万石,是岁诏罢之,窜建言人于海外,命河南行省复其旧业。行省方并缘为奸,田犹未给。约至,立期檄郡县,厘正如诏。
会诏更铜钱银钞法,且令天下税,尽收至大钞。约度河南岁用钞七万锭,必致上供不给,乃下诸州,凡至大、至元钞相半。众以方诏命为言,约曰:“吾岂不知,第岁终诸事不集,责亦匪轻。”丞相卜怜吉台赞之曰:“善。”遣使白中书,省臣大悦,遂遍行天下。
南阳孛术鲁冲以书谒约,大奇之,即署为郡学正。既又荐之中书,擢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皇庆改元元日,诏中书省曰:“汴省王右丞可即召之。”约以三月一日至,召见,慰劳,特拜集贤大学士,推恩三世,赠谥树碑。
约首奏:“河南行省丞相卜怜吉台,勋阀旧臣,不宜久外。”召至,封河南王。
约又建议行封赠、禁服色、兴科举。皆著为令甲。
上疏荐国子博士姚登孙、应奉翰林文字揭傒斯、成都儒士杨静,请起复中山知府致仕辅惟良、前尚书参议李源、左司员外郎曹元用,皆除擢有差。
辩奏故左丞窦履有遗腹子弃外,宜收养归宗,为窦氏后。
延祐二年,丞相帖木迭儿专政,奏遣大臣分道奉使宣抚,命约巡行燕南山东道。
约至卫辉,有殴母置狱者,其母泣诉,言老妾惟此一息,死则一门绝矣。约原其情,杖一百而遣之。
冠州民有兄讦其弟厌诅者,谳之,则曰:“我求嗣也。”索《授时历》验其日良信,乃立纵之使还。
拜枢密副使,视事,明日召见赐酒,帝谓左右曰:“人言彦博老病,朕今见之,精力尚强,可堪大任也。”
是夕,知院驸马塔失帖木儿宿卫,帝戒之曰:“彦博非汝友,宜师事之。”
至治元年,英宗即位,帖木迭儿复相,约辞职不出。
二年,以年七十致仕。
三年,丞相拜住一新政务,尊礼老臣,传诏起约,复拜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以其禄居家,每日一至中书省议事,至治之政,多所参酌。
又尝奉诏与中书省官及他旧臣,条定国初以来律令,名曰《大元通制》,颁行天下。
朝廷议罢征东省,立三韩省,制式如他省,诏下中书杂议,约对曰:“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非中原比,万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旧制。”丞相称善,奏罢议不行。
高丽人闻之,图公像归,祠而事之,曰:“不绝国祀者,王公也。”
泰定元年,奉诏廷策天下士,第八剌、张益等八十五人,始增乙科员额至一十五人。
天历元年,文宗践祚,约入贺,赐宴大明殿,帝劳问甚欢。
时年七十有七,平居襟度和粹,谦抑自持,后进谒见,必加礼貌;俸禄所入,布散姻族,外及贫士;从父居贫,月奉钱米馈肴膳,事之如父;岁时朔望,携子姓至先茔,殿拜怀恋,谨时祭及五祀,动稽古礼,邦人以为矜式。
至顺四年二月己酉卒,年八十二,皇太后闻之嗟悼,以尚酝二尊,遣徽政院臣临吊致奠,敕中书省以下赙赠有差。
是月庚申,葬城西冈子原。
约平生著作,有《史论》三十卷、《高丽志》四卷、《潜丘稿》三十卷,行于世。
子思诚,奉议大夫、秘书监著作郎。
王结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
祖逖勤,以质子军从太祖西征,娶阿鲁浑氏,自西域徙戍秦陇,又徙中山,家焉。
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
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宪使王仁见之,曰“公辅器也。”
年二十余,游京师,上执政书,陈时政八事,曰:立经筵以养君德,行仁政以结民心,育英材以备贡举,择守令以正铨衡,敬贤士以厉名节,革冗官以正职制,辨章程以定民志,务农桑以厚民生。
其言剀切纯正,皆治国之大经大法,宰相不能尽用之。
时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仁宗嘉纳焉。
武宗即位,以仁宗为皇太子。
大德十一年,命置东宫官属,以结为典牧太监,阶太中大夫。
近侍以俳优进,结言:“昔唐庄宗好此,卒致祸败,殿下方育德春宫,视听宜谨。”仁宗优纳之。
仁宗即位,迁集贤直学士。
出为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悉登于书,俾朝夕阅习之。
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
迁扬州,又迁宁国,以从弟绅佥江东廉访司事,辞不赴。
改东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
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耕治之利。
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事。
时拜住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僣,奢僣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
未几,除吏部尚书,荐名士宋本、韩镛等十余人。
泰定元年春,廷试进士,以结充
读卷官。迁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
会有月食、地震、烈风之异,结昌言于朝曰:“今朝廷君子小人混淆,刑政不明,官赏太滥,故阴阳错谬。咎征荐臻,宜修政事,以弭天变。”
是岁,诏结知经筵,扈从上都。结援引古训,证时政之失,冀帝有所感悟。
中宫闻之,亦召结等进讲,结以故事辞。
明年,除浙西廉访使,中途以疾还。
岁余,拜辽阳行省参知政事。辽东大水,谷价翔踊,结请于朝,发粟数万石,以赈饥民。
召拜刑部尚书。
天历元年,文宗即位,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改同知储庆司事。
二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入谢光天殿,以亲老辞,帝曰:“忠孝能两全乎?”
是时迎立明宗于朔方,明宗命文宗居皇太子位,于是遣大臣奉宝北迓。
近侍有求除拜赏赉者,结曰:“俟天子至议之。”
初,上都之变,失皇太子宝,更铸新宝,近侍请视旧制宜加大,结曰:“此宝当传储嗣,不敢逾旧制也。”
或致人于死,而籍其妻孥赀产者,结复论之。
近侍益怒,谮诋日甚,遂罢政。
又命为集贤侍读学士,丁内艰,不起。
元统元年,复除浙西廉访使,未行,召拜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玄修泰定、天历两朝实录。
拜中书左丞。
中宫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灾,结言僧尼亵渎,当坐罪。
左丞相疾革,家人请释重囚禳之,结极陈其不可。
先时,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道死。
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
职官坐罪者,多从重科,结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贪墨虽多,然士之廉耻,不可以不养也。”
闻者谓其得体。
至元元年,诏复入翰林,养疾不能应诏。
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二。
结立言制行,皆法古人,故相张珪曰:“王结非圣贤之书不读,非仁义之言不谈。”识者以为名言。
晚邃于《易》,著《易说》一卷,临川吴澄读而善之。
及卒,公卿唁于朝,士大夫吊于家,曰:“正人亡矣。”
四年五月,诏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忠。
有诗文十五卷行于世。
宋瑽
宋瑽,字弘道,潞州长子人,金兵部员外郎元吉之孙。
瑽善记诵,年十七,避地襄阳,已而北归,屏居河内者十有五年。
赵璧经略河南,闻其名,礼聘之。
中统三年,擢翰林修撰。
李璮畔,璧行中书省事于济南,至元五年,大兵守襄阳,璧行元帅府事,瑽皆从焉,军事多所咨访。
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废其国王,而立其弟温,诏遣国王头辇哥暨璧将兵讨之,以瑽为行省员外郎,持诏徙江华岛居民于平壤。
复命,慰劳良厚,仍赐衣段,授河南路总管府判官,不赴。
十三年,入为太常少卿,属省官制行,兼领籍田署事。
十六年,太子以耆德召见,应对详雅,大惬睿旨,自是数蒙召问,侍讲经幄,开谕为多。
十八年,除秘书监。
十九年,江西分地当署郡邑守令,皆命瑽铨举。
二十年,初立詹事院,首命瑽为太子宾客。
每燕见,优赐容接,多所锡赉。
二十三年卒,有《秬山集》十卷行于世。
张伯淳
张伯淳,字师道,杭州崇德人。
少举童子科,以父任铨受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寻举进士,监临安府都税院,升观察推官,除太学录,入本朝。
至元二十三年,授杭州路儒学教授,迁浙东道按察司知事。
二十八年,擢为福建廉访司知事。
岁余,有荐伯淳于帝前者,遣使召问。
明年,入见,帝问冗官、风宪、盐策、楮币,皆当时大议,所对悉称旨,命至政事堂,将重用之,固辞,遂授翰林直学士,进阶奉训大夫,谒告以归。
授庆元路总管府治中,行省檄按疑狱衢、秀,皆得其情。
大德四年,即家拜翰林侍讲学士。
明年,造朝,扈从上都。
又明年卒。
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五-译文
梁曾
梁曾,字贡父,是燕地人。他的祖父梁守正和父亲梁德,都因为梁曾的显贵而被追赠为安定郡公。梁曾从小好学,每天能记诵数千字的书籍。中统四年,因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的推荐,被任命为中书左三部令史,后三次升迁至中书省掾。至元十年,因多次考核合格,被任命为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并佩戴银符。不久后,升为员外郎。十五年,调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次年,被任命为南阳府知府。当时唐、邓二州被襄阳府侵占,梁曾依据地图和国制上奏,事情得以恢复原状。南阳在宋末是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但每年要缴纳丝绸,百姓非常痛苦,梁曾请求改为缴纳布匹,百姓因此感到便利。
十七年,朝廷因安南世子陈日烜不愿接受征召,选择梁曾出使安南。梁曾被召见,赐予三珠金虎符、貂裘一套,晋升为兵部尚书,与礼部尚书柴椿一同前往。到达安南后,梁曾的言辞保密,未对外传。次年,陈日烜派其叔父遗爱奉表随梁曾进献方物。皇帝封遗爱为安南国王,赐予币帛,遣送回国。二十一年,梁曾被任命为湖南宣慰司副使。任职三年后,因病离职。二十九年,改任淮西宣慰司副使,又因父母年老辞官。被召至京师,入内殿觐见,皇帝下令梁曾再次出使安南,任命他为吏部尚书,赐予三珠金虎符、袭衣、乘马、弓矢、器币,以礼部郎中陈孚为副使。十二月,改任淮安路总管后出发。三十年正月,到达安南。安南国有三座城门:中门叫阳明,左门叫日新,右门叫云会,陪臣在郊外迎接,准备从日新门进入。梁曾大怒说:“奉诏不从正门进入,这是侮辱君命。”于是返回馆舍,后来请求从云会门进入,梁曾再次坚持不可,最终从阳明门迎诏入城。梁曾还责备陈日燇亲自出迎诏书,并讲解新朝尚右的礼仪。通过三次书信往来,梁曾全面宣扬了天子的威德,并劝其君主入朝。世子陈日燇深感佩服,三月,命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人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献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还赠送黄金器币奇物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不接受,将其归还给陶子奇。八月,梁曾返回京师,入朝觐见,呈上与陈日燇往来的议事书信。皇帝非常高兴,脱下衣服赐给梁曾,并让他坐在地上,右丞阿里对此不满,皇帝怒道:“梁曾两次出使外国,以言辞平息战争,你怎敢如此!”当天,有亲王从和林到来,皇帝命人斟酒,先赐给梁曾,对亲王说:“你所办的是你的事,梁曾所办的是我和你的事,你不要以为这是小事。”随后在便殿赐酒食,留宿宫中,谈论安南事务,直到二更才离开。次日,陶子奇等人觐见诏书,将方物象、鹦鹉陈列在庭中,命梁曾引导所献的象。梁曾用袖子引导,象随梁曾转动,如同驯服已久,再命引导其他象,也是如此。皇帝认为梁曾是福人,并问他:“你也害怕吗?”梁曾回答:“虽然害怕,但君命不敢违抗。”皇帝称赞他。有人诬告梁曾接受安南的贿赂,皇帝询问梁曾,梁曾回答:“安南赠送黄金器币奇物给臣,臣不接受,已将其归还给陶子奇。”皇帝说:“如果接受了,又有何不可!”不久赐予梁曾一锭白金、两枚金币;并下令中书省将出使安南的三珠金虎符赐给他。梁曾仍乘传车前往淮安任职。到任后,兴办学校,整顿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事务,都委托梁曾商议。
大德元年,梁曾被任命为杭州路总管,户口恢复五万二千四百户,他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将其定为法令。四年,梁曾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在此之前,丁忧制度尚未实行,梁曾上奏请求按照礼制执行。七年,被任命为潭州路总管,因未完成丁忧,未赴任。次年,调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又次年,被任命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赐予三珠金虎符。不久被召回京师,因母亲丧事未办,扶柩北归,至长芦时,皇帝赐予一百锭钞,用于办理丧事。十年,被召为中书参议。曾参加宴会,赐予只孙一套。十一年,晋升为正奉大夫,出任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不久调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四年,因病辞官归乡,皇帝赐予药物,关怀备至。
皇庆元年,仁宗因梁曾是前朝旧臣,特授他为昭文馆大学士、资德大夫。梁曾多次上奏请求退休,未获批准,又被起用为集贤侍讲学士。国家有重大政事,必定命梁曾与诸老臣商议。延祐元年,梁曾奉诏代祀中岳等神。返回至汴梁时,因病不再任职,寓居淮南,闭门谢客,每日以读书自娱。至治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去世前十日,有大星陨落在他居住的地方,光芒照亮地面,人们都感到奇异。
刘敏中
刘敏中,字端甫,是济南章丘人。自幼卓异不凡,十三岁时,对其父刘景石说:“古代的贤人学问充足而不求人知,功绩丰硕而不自夸,这是后人所不及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乡里的先生杜仁杰喜爱他的文章,极力称赞他。刘敏中曾与同辈各自谈论志向,他说:“从幼年到老年,相见而无愧色,这就是我的志向。”
至元十一年,刘敏中由中书掾升任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当时权臣桑哥执政,刘敏中弹劾其奸邪,未获回应,于是辞职回乡。后来被起用为御史台都事。当时同僚王约因言事被罢免,刘敏中闭门称病。御史台官员请他视事,刘敏中说:“如果王约无罪而被弹劾,我本不应出仕;如果确实有罪,那么我既是同僚,又是朋友,未能劝止,也有过错。”后来出任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入朝任国子司业,升任翰林直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大德七年,皇帝下诏派遣宣抚使巡行诸道,刘敏中出使辽东、山北诸郡,对恃贵幸暴横的守令,一律依法处置;锦州因雨水成灾,他立即开仓赈济。被任命为东平路总管,升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九年,被召为集贤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他上疏陈述十件事,包括整顿朝纲、精简庶政、进用善良、剔除奸邪、显扬公道、杜绝私门、广施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成宗去世后,奸臣迎合皇帝的旨意,支持其邪谋,刘敏中援引礼制力争。武宗即位后,召刘敏中至上京,对庶政多有更定,任命他为集贤学士、皇太子赞善,仍商议中书省事,赐予金币。不久,被任命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后改任治书侍御史,出任淮西肃政廉访使,调任山东宣慰使,后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皇帝下诏公卿集议弭灾之道,刘敏中上疏列举七事,皇帝嘉纳。后因病回乡。
刘敏中一生,身不怀币,口不论钱;义不苟进,进必有所匡救,援据今古,雍容不迫。他常以时事为忧,有时郁结不伸,则忧形于色,半夜叹息,甚至泪湿枕席。他的文章,理备辞明,著有《中庵集》二十五卷。延祐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光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号文。
简。
王约
王约,字彦博,祖先是汴京人,祖父王通,北迁到真定。王约天性聪慧,风格非凡。跟随中丞魏初游学,广泛阅读经史,擅长文辞,致力于通达国家体制,时下的喜好不能动摇他的心志。
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推荐他为从事,承旨火鲁火孙以司徒开府,上奏授予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兼任司徒府掾。不久被征召为中书掾,任命为礼部主事。
二十四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授予承务郎。首先请求建立储君和修史的事宜。当时丞相桑哥因为参政郭佑在中丞时上奏诛杀右丞卢世荣等人,所以诬陷他其他罪名,王约上奏章为郭佑申冤。审查成都盐运使王鼎的不法行为,罢免官职并除名。转任御史台都事。
南台侍御史程文海上奏言事,多次斥责桑哥的罪行。桑哥愤怒,又认为王约与他内外勾结,六次上奏要杀他,皇帝没有听从。王约因为陇西地方偏远,请求在陕西设立行台,皇帝下诏同意。出京赈济河间的饥民,分配核查有方,救活了很多人。
三十一年,升任中书右司员外郎。四月,成宗即位,王约上奏二十二件事,包括充实京师,免除差税,开放狩猎禁令,免除拖欠的赋税,赈济贫困孤独的人,停止冗役,禁止鹰房,整顿风纪,清除积弊,安抚远方,拒绝贡献,询问利弊,有利于农民,鼓励学校,设立义仓,核查税户,重视名爵,明确赏罚,选择守令,淘汰冗官,制定律令,改革两司。又请求中书省去除繁琐的文书,一方面取信于行省,一方面责成于六部。调任兵部郎中,改任礼部郎中。请求实行赠谥的典章以表彰忠勋,将时政记录交给史馆以备编纂,设立供需府以专门供应,都得到批准并实行。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诏赈济京畿东道的饥民,发放五十万石米,救活了五十多万人。于是上疏京东的利弊十件事,请求继续发放米粮赈济,中书省采纳了他的建议,百姓得以复苏。
高丽王昛年老,传位给儿子謜,有人不满他的统治,散布谗言离间,等到謜朝见京师,暗中派人贿赂当权者,留下謜不让回国。昛复位后,任用小人,横征暴敛,滥用刑罚,国人纷纷向朝廷申诉。中书令逮捕了首恶,关押在刑部,其党羽仍然不改,上奏让王约审问。王约到达后,宣布皇帝的诏书,并告诫他们说:“天地间最亲的是父子,最重要的是君臣。那些小人只知道为自己谋利,怎么会为你们的家国着想呢!”昛感动流泪,谢罪说:“臣年老,听信了奸邪之言,所以导致这样,现在听到您的教诲了。愿意上表自清,并请求让謜回国,那些小人党羽,全都听任使者处置。”第二天,王约逮捕并审查他们的罪行,流放二十二人,杖责三人,罢免有官职的两人。任命故臣洪子藩为相,让他改革弊政,废除不合理的驿站十三处,免除耽罗进贡非本地特产,东民大喜。回京报告,符合皇帝的旨意,被任命为太常少卿。
不久皇帝下诏让王约与宗正、御史一起审理京师的案件,王约以在清庙任职为由辞职,皇帝不允许。于是审查各监狱,判决二百六十六人,其中应当处死的七十二人,释放无罪的八十六人,平反吴得诚的冤案,将十名良家女子从娼妓中解救出来,杖责并流放元旦带刀闯入殿庭的八十人。于是建议斗殴杀人者应当减死一等,定为法令。又因为浙江百姓在行省、南台互相诉讼无法决断,皇帝命令王约审理。王约到杭州,二十天内处理完毕,行省、南台没有异议。特别任命为刑部尚书,以表彰他的功劳。
大德十一年,仁宗从怀州回来,肃清宫禁,因为平章赛典赤、安西王阿难答与左丞相阿忽台暗中谋划叛乱,命令刑曹审查他们的罪行。王约说:“按照法律,谋逆不必拷打,最终应当处死。”因此得到仁宗的赏识。富宁库丢失了金子,王约怀疑是值班的宿卫偷的,不久果然查实,库官吏得以免罪。监察御史报告通州仓库的三万石米因为下雨而潮湿。王约说这一定是积气蒸发的,检验后还可以使用,释放了守库者的罪责。宗王兄弟二人守边,兄长暗中怀有异心,弟弟劝谏不听,立即骑马离开,兄长派奴仆带着弓箭追赶,弟弟射箭杀死了奴仆,兄长控告并囚禁了弟弟,案件应当判处死刑。王约审问囚犯说:“兄长的奴仆,就是弟弟的奴仆,何况杀死他有原因。”立即释放了他。升任礼部尚书,请求制定丁忧的制度,申明旌表的恩典,免除都城煤炭的征税,都得到批准。京城百姓王氏,在江南做官时去世,留下遗腹子,他的女儿抚养他,十六岁时,控告他的姐姐隐匿了若干财产,官府追查得很急。王约看了案卷说:“没有父亲的孩子,抚养他成人,并且没有断绝王氏的祭祀,姐姐的恩情居多。如果真的贪图那些财产,怎么会抚养他到今天呢!”改变了之前的判决并斥责了姐姐。柴氏最初没有儿子,让张氏的儿子继承,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张氏出家为僧,柴氏的儿子又去世了,僧人于是诉讼家产,皇帝下诏让王约审问。王约问他说:“你出家,既然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又怎么能得到柴氏的产业呢?”僧人无法回答,于是将产业归还给柴氏的继承人。
至大二年正月,上武宗尊号及册封皇后,所有的典礼仪注,王约都按照制度主持。仁宗在东宫时,早就知道王约的名声,想用他来辅佐自己,提拔他为太子詹事丞。跟随皇帝到五台山,王约劝谏不可久留,当天就返回上京。当初,安西王被封在秦地,后来因为谋逆被诛杀,封国被废除,版赋收入詹事院。这时,大臣上奏请求封他的儿子,恢复封国。仁宗询问王约,王约说:“安西王因为什么罪被诛杀?现在恢复他的封国,怎么惩戒将来!”提议于是搁置。第二年,升任太子副詹事,王约上奏章劝谏节制饮酒,言辞恳切,仁宗嘉许并采纳。承制设立左卫率府,统领侍卫军一万人,同僚想任命军官,王约坚持不同意,众人责难他说:“东宫不是枢密使吗?”王约说:“詹事,是东宫的官职,参与枢密事务可以吗?”仁宗又召见王约询问,王约回答说:“皇太子的事,不敢不做;天子的事,不敢做。”仁宗醒悟,最终停止了提议。同僚又传令增设右卫率府,调取河南蒙古军一万人统领。王约私下对他们说:“左卫率府,旧制就有,现在设立右府做什么?各位应当深思,不要连累储宫。”又命令调取安西的兵器,供给宿卫。王约对詹事完泽说:“詹事发文数千里调取兵器,人们必定惊疑。主上听到后,怎么办?”完泽惭愧地说:“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又命令从福建调取绣工童男女六人。王约说:“福建离京师六七千里,让人父子兄弟分离,官府承风而动,扰乱百姓,难道是好事吗!”仁宗停止了命令,再三称赞。家令薛居敬上奏陕西分地的五件事,因此被命令前往处理,王约不为他签署公文,对他说:“太子,是潜龙。在不可用的时候,做飞龙的事可以吗?”于是停止。推荐翰林学士李谦为太子少傅,请求在杭州建立已故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颜的祠堂,都得到批准。
仁宗因为詹事院各项事务遵循规矩,非常高兴,当面赐予犀带,王约坚决推辞;又赐予从江南取来的书籍,也推辞了。仁宗常常称呼他的字而不叫名字,告诉群臣说:“事情没有经过王彦博商议的,不要上奏。”又对中丞朵说:
在詹事府任职而不求赏赐的,只有彦博和你两个人。
一天,仁宗在西园观看角抵戏,下令取缯帛赏赐给表演者。约进来,远远看见仁宗问:“你来干什么?”仁宗立刻制止了他。仁宗又想看俳戏,事情已经安排好了,约却来了,仁宗立刻下令取消,约受到的尊敬和礼遇就是这样。
四年三月,仁宗正式登基,想按照阴阳家的说法,在光天殿即位,光天殿就是东宫。约对太保曲枢说:“正名定分,应该在大内即位。”太保入宫上奏,于是仁宗在大明殿即位。
中书省上奏任命约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皇帝大怒,特别任命他为河南行省右丞。约辞别皇帝时,皇帝赐给他一杯酒和弓箭。
在此之前,至大年间尚书省采纳了建言者的建议,冒称河、汴地区的官民土地为无主之地,上奏设立田粮府,每年输送数万石粮食,这一年皇帝下诏废除田粮府,将建言者流放到海外,命令河南行省恢复原来的产业。行省正在趁机作奸犯科,田地还没有归还给百姓。约到任后,立即下令郡县限期执行,按照诏书的要求进行整顿。
正好皇帝下诏更改铜钱和银钞的法令,并且命令全国税收全部收取至大钞。约估计河南每年需要用钞七万锭,必然导致上供不足,于是下令各州,凡是至大钞和至元钞各占一半。众人以皇帝的诏令为理由反对,约说:“我难道不知道吗?只是年底如果事情办不好,责任也不轻。”丞相卜怜吉台称赞他说:“好。”派使者报告中书省,省臣非常高兴,于是这个政策在全国推行。
南阳的孛术鲁冲写信拜见约,约非常欣赏他,立即任命他为郡学正。后来又推荐他到中书省,提拔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皇庆改元的第一天,皇帝下诏中书省说:“汴省的王右丞可以立即召来。”约在三月初一到京,皇帝召见他,慰劳他,特别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推恩三代,赠谥号并立碑。
约首先上奏:“河南行省丞相卜怜吉台,是功勋卓著的老臣,不应该长期在外。”皇帝召他回京,封为河南王。
约又建议实行封赠、禁止服色、兴办科举。这些建议都被写入法令。
约上疏推荐国子博士姚登孙、应奉翰林文字揭傒斯、成都儒士杨静,请求起用退休的中山知府辅惟良、前尚书参议李源、左司员外郎曹元用,他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
约还辩奏说,已故左丞窦履有遗腹子被遗弃在外,应该收养归宗,作为窦氏的后代。
延祐二年,丞相帖木迭儿专政,上奏派遣大臣分道奉使宣抚,命令约巡行燕南山东道。
约到卫辉时,有一个人因为殴打母亲被关进监狱,他的母亲哭着诉说,说老妇只有这一个儿子,如果死了,一门就绝后了。约体谅她的心情,打了那人一百杖后释放了他。
冠州有一个百姓的哥哥告发弟弟用巫术诅咒他,审问时,弟弟说:“我只是为了求子。”约查阅《授时历》验证日期,确实如此,于是立即释放了他。
约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上任的第二天,皇帝召见他并赐酒,皇帝对左右说:“人们说彦博年老多病,我今天见到他,精力还很旺盛,可以担当大任。”
那天晚上,知院驸马塔失帖木儿值宿守卫,皇帝告诫他说:“彦博不是你的朋友,你应该以他为师。”
至治元年,英宗即位,帖木迭儿再次担任丞相,约辞职不出。
至治二年,约以七十岁高龄退休。
至治三年,丞相拜住推行新政,尊重老臣,传诏起用约,再次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约以俸禄居家,每天到中书省议事,至治年间的政事,很多都参考了他的意见。
约还曾奉诏与中书省官员及其他老臣,条定国初以来的律令,名为《大元通制》,颁布全国。
朝廷讨论废除征东省,设立三韩省,制度与其他省相同,诏令下到中书省讨论,约回答说:“高丽离京师四千里,土地贫瘠,百姓贫困,风俗混杂,与中原不同,万一发生叛乱,费力治理,不是好事,不如遵守祖宗的旧制。”丞相称赞他的意见,上奏停止讨论。
高丽人听说后,画了约的像带回去,供奉祭祀,说:“不使国祀断绝的,是王公啊。”
泰定元年,约奉诏在朝廷策试天下士子,第八剌、张益等八十五人,首次将乙科员额增加到十五人。
天历元年,文宗即位,约入朝祝贺,皇帝在大明殿赐宴,慰劳他,非常高兴。
当时约七十七岁,平时襟怀坦荡,谦逊自持,后辈来拜见他,必定以礼相待;俸禄所得,分给亲戚族人,还惠及贫寒的士人;他侍奉贫困的叔父,每月送钱米和菜肴,像对待父亲一样;每逢节日和朔望,他带着子孙到祖先的墓地,恭敬地祭拜,怀念祖先,严格遵守古礼,乡里人都以他为榜样。
至顺四年二月己酉,约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皇太后听说后非常悲痛,赐予两尊尚酝酒,派徽政院官员前去吊唁,敕令中书省以下官员按等级赠送丧礼。
当月庚申,约被安葬在城西的冈子原。
约一生著有《史论》三十卷、《高丽志》四卷、《潜丘稿》三十卷,流传于世。
他的儿子思诚,担任奉议大夫、秘书监著作郎。
王结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
他的祖父逖勤,以质子军的身份跟随太祖西征,娶了阿鲁浑氏,从西域迁徙到秦陇戍守,后来又迁到中山,定居下来。
王结天生聪颖,读书一目十行,终身不忘。
他曾跟随太史董朴学习经书,深谙性命道德的奥义,所以他在事业上的举措和文章中的见解,都有所依据。
宪使王仁见到他,说:“这是辅佐国家的材料。”
王结二十多岁时,游历京师,上书给执政者,陈述时政八件事:设立经筵以培养君主的德行,推行仁政以凝聚民心,培养英才以备贡举,选择守令以正铨衡,敬重贤士以激励名节,革除冗官以正职制,辨明章程以定民志,务农桑以厚民生。
他的言论恳切纯正,都是治国的大经大法,但宰相没有全部采纳。
当时仁宗还在潜邸,有人推荐王结担任宿卫,于是他收集历代君臣行事的善恶可以作为鉴戒的事例,每天陈述给仁宗,仁宗欣然采纳。
武宗即位后,立仁宗为皇太子。
大德十一年,命令设置东宫官属,任命王结为典牧太监,官阶为太中大夫。
近侍以俳优的身份进见,王结说:“从前唐庄宗喜欢这个,最终导致祸败,殿下正在春宫培养德行,视听应该谨慎。”仁宗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仁宗即位后,王结升任集贤直学士。
他出任顺德路总管,教导百姓务农兴学、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制止奸邪、禁止暴行,这些都被写入书中,让百姓早晚阅读学习。
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的墓,王结在学宫中祭祀这两位先贤,表彰他们的言论和风范,以激励士人。
他后来调任扬州,又调任宁国,因为堂弟王绅担任江东廉访司佥事,他辞去了宁国的职务。
他改任东昌路,境内有黄河故道,会通堤阻挡了下游的水流,夏天洪水泛滥,毁坏了百姓的麦田。
王结上疏建议修建斗门以泄洪,百姓因此获得了耕种的便利。
至治二年,王结担任参议中书省事。
当时拜住担任丞相,王结说:“做丞相的道理,应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他变;服用不可奢侈,奢侈则害及自身。”丞相赞同他的意见。
不久,王结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推荐了名士宋本、韩镛等十余人。
泰定元年春,朝廷举行进士考试,任命王结为
担任读卷官。后升任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
当时发生了月食、地震、烈风等异常现象,他在朝廷上直言不讳地说:“如今朝廷中君子和小人混杂,刑法政令不明确,官员赏赐过于泛滥,因此阴阳失调,灾祸频发。应该整顿政事,以消除天灾。”
这一年,皇帝下诏让他负责经筵讲学,随从皇帝到上都。他引用古代经典,指出当时政治的失误,希望皇帝能有所感悟。
皇后听说后,也召他进宫讲学,他以旧例为由推辞了。
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但在途中因病返回。
一年多后,他被任命为辽阳行省参知政事。当时辽东发生大水灾,粮价飞涨,他向朝廷请求发放数万石粮食,以救济灾民。
随后被召入朝,任命为刑部尚书。
天历元年,文宗即位,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后改任同知储庆司事。
天历二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入宫在光天殿谢恩时,以父母年老为由辞官,皇帝说:“忠孝能两全吗?”
当时正迎接明宗从朔方回朝,明宗命文宗居皇太子位,于是派遣大臣带着宝玺北上迎接。
有近侍请求封赏,他说:“等天子到了再商议。”
当初,上都发生变故,丢失了皇太子宝玺,重新铸造新宝玺时,近侍请求按照旧制加大尺寸,他说:“这宝玺是传给储君的,不敢超越旧制。”
有人因罪被处死,家产被没收,他又对此提出异议。
近侍更加愤怒,不断诋毁他,最终他被罢免了官职。
后来又被任命为集贤侍读学士,因母亲去世,他没有赴任。
元统元年,他再次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但还未赴任,就被召入朝,任命为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玄一起修撰泰定、天历两朝的实录。
随后被任命为中书左丞。
皇后命僧尼在慈福殿做佛事,后来慈福殿发生火灾,他说僧尼亵渎神灵,应当治罪。
左丞相病重,家人请求释放重囚以祈福,他极力反对。
以前,有罪的人,北方人被流放到广海,南方人被流放到辽东,离家万里,往往死在路上。
他请求修改法律,流放者只到千里之外,改过后可以回乡,并将此定为法令。
官员犯罪,大多从重处罚,他说:“古代刑法不施加于大夫,如今贪官虽多,但士人的廉耻心不能不培养。”
听到的人都认为他处理得当。
至元元年,皇帝下诏让他再次入翰林院,但他因病无法应诏。
至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他立言行事都以古人为榜样,故相张珪说:“王结非圣贤之书不读,非仁义之言不谈。”有识之士认为这是名言。
晚年他深入研究《易经》,著有《易说》一卷,临川吴澄读后非常赞赏。
他去世后,公卿在朝廷上吊唁,士大夫在家中哀悼,说:“正人君子去世了。”
至元四年五月,皇帝下诏追赠他为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忠。
他的诗文有十五卷流传于世。
宋瑽
宋瑽,字弘道,潞州长子人,是金朝兵部员外郎元吉的孙子。
宋瑽记忆力极好,十七岁时,因避乱到襄阳,后来北归,隐居在河内十五年。
赵璧经略河南时,听说他的名声,以礼相聘。
中统三年,他被提拔为翰林修撰。
李璮叛乱时,赵璧在济南行中书省事,至元五年,大军守卫襄阳,赵璧行元帅府事,宋瑽都随从,军事上多有咨询。
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废黜国王,立其弟温为王,皇帝下诏派遣国王头辇哥和赵璧带兵讨伐,任命宋瑽为行省员外郎,持诏将江华岛居民迁到平壤。
完成任务后,受到厚赏,赐予衣段,任命为河南路总管府判官,但他没有赴任。
至元十三年,他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兼任籍田署事。
至元十六年,太子召见他,他应对得体,深得太子赏识,此后多次被召见,侍讲经筵,多有开导。
至元十八年,他被任命为秘书监。
至元十九年,江西分地需要任命郡邑守令,都让他推荐人选。
至元二十年,初立詹事院,他被任命为太子宾客。
每次召见,都受到优厚礼遇,赏赐丰厚。
至元二十三年去世,著有《秬山集》十卷流传于世。
张伯淳
张伯淳,字师道,杭州崇德人。
他年少时考中童子科,因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迪功郎、淮阴尉,后改任扬州司户参军,不久考中进士,监临安府都税院,升任观察推官,后任太学录,入本朝为官。
至元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杭州路儒学教授,后升任浙东道按察司知事。
至元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福建廉访司知事。
一年多后,有人向皇帝推荐他,皇帝派使者召他入朝询问。
第二年,他入朝觐见,皇帝问他关于冗官、风宪、盐策、楮币等当时的重要议题,他的回答都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命他到政事堂,准备重用他,但他坚决推辞,最终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进阶奉训大夫,告假回乡。
他被任命为庆元路总管府治中,行省命他审理衢州、秀州的疑案,他都查明了真相。
大德四年,他在家中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
第二年,他入朝,随从皇帝到上都。
又过了一年去世。
他的文集若干卷,藏在家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五-注解
中统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公元1263年。
至元十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公元1273年。
银符:元代官员佩戴的银制符牌,象征其官职和权力。
安南:今越南的古称。
三珠金虎符:元代高级官员的符牌,象征其高贵的身份和权力。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裘衣,象征高贵的身份。
方物:地方特产或贡品。
金册表章:用金箔装饰的册封文书或表章。
只孙:元代官员的一种礼服。
昭文馆大学士:元代的高级文官职位,负责文学和学术事务。
资德大夫:元代的文官散阶,象征其高贵的身份和德行。
集贤侍讲学士:元代的高级文官职位,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典和学术。
中岳:指嵩山,五岳之一,位于今河南省。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古称。
淮南:今安徽省淮南市的古称。
至治二年:元英宗的年号,公元1322年。
大星陨:古代认为大星陨落是重要人物去世的预兆。
流光烛地:形容大星陨落时发出的光芒照亮了地面。
刘敏中:元代官员,字端甫,济南章丘人。
至元十一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公元1274年。
桑哥:元代丞相,权倾朝野,后因罪被诛。
御史台都事:元代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事务。
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元代的地方监察官员,负责燕南地区的廉政事务。
国子司业:元代国子监的官员,负责教育事务。
翰林直学士:元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文职工作。
大德七年:元成宗的年号,公元1303年。
东平路总管:元代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东平路的事务。
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元代陕西行台的监察官员。
集贤学士:元代集贤院的高级文官职位。
成宗:元成宗铁穆耳,元朝第二位皇帝。
武宗:元武宗海山,元代第四位皇帝。
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元代河南行省的高级官员。
淮西肃政廉访使:元代的地方监察官员,负责淮西地区的廉政事务。
山东宣慰使:元代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山东地区的事务。
翰林学士承旨:元代翰林院的最高文官职位。
延祐五年:元仁宗的年号,公元1318年。
光禄大夫:元代的文官散阶,象征其高贵的身份和德行。
柱国:元代的勋爵称号,象征其功勋和地位。
齐国公:元代的封爵称号,象征其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谥文:元代的谥号,象征其文治和德行。
王约:字彦博,元代官员,曾任翰林学士、监察御史等职,以清廉正直著称。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
翰林学士:元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文职工作。
监察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
仁宗:元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第四位皇帝。
太子詹事:古代官名,负责太子府的事务。
五台山: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
安西王:元代封爵,封地在今陕西一带。
詹事院:元代官署,负责皇太子的事务。
詹事:古代官名,主要负责皇太子的教育和事务。
彦博:指王约,字彦博,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角抵戏:古代的一种角力表演,类似于现代的摔跤。
缯帛:古代丝织品的总称,常用于赏赐。
俳戏:古代的一种滑稽戏,类似于现代的小品或相声。
宸极:指皇帝的宝座,象征皇权。
阴阳家:古代研究阴阳五行的学派,常用于占卜和风水。
光天殿:元朝皇宫中的一座殿宇,常用于重要仪式。
大明殿:元朝皇宫中的主殿,皇帝在此举行重大仪式。
中书:古代官署名,负责起草诏令和处理政务。
行省:元代的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现代的省级政府。
参知政事:元代官名,相当于副宰相,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
右丞:古代官名,行省的副职,协助行省长官处理政务。
卮酒:古代的一种酒器,常用于赏赐。
弓矢:弓箭,古代的重要武器,象征武力和权威。
至大:元武宗的年号,公元1308年至1311年。
田粮府:古代负责征收田赋的机构。
至元钞:元朝的一种货币,流通于至元年间。
卜怜吉台:元朝官员,曾任河南行省丞相。
南阳孛术鲁冲:元朝学者,曾任郡学正。
翰林国史院:元朝的官方修史机构,负责编纂国史。
皇庆:元仁宗的年号,公元1312年至1313年。
集贤大学士:元朝的高级文官,负责学术和文化事务。
推恩三世:指皇帝对臣子的家族进行封赏,延续三代。
封赠:古代皇帝对臣子或其家族进行封赏。
禁服色:古代对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以示等级。
科举:古代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国子博士:古代国子监的学官,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揭傒斯:元朝文学家,曾任应奉翰林文字。
杨静:元朝儒士,成都人。
窦履:元朝官员,曾任左丞。
延祐:元仁宗的年号,公元1314年至1320年。
帖木迭儿:元朝丞相,曾掌握大权。
燕南山东道: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包括今河北、山东等地。
卫辉:今河南省卫辉市,元代属河南行省。
冠州:今山东省冠县,元代属山东行省。
授时历:元朝的一种历法,用于指导农事。
枢密副使:元朝的高级武官,负责军事事务。
塔失帖木儿:元朝驸马,曾任知院。
至治:元英宗的年号,公元1321年至1323年。
拜住:元朝丞相,曾推行新政。
大元通制:元朝的一部法典,编纂于至治年间。
征东省: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高丽地区。
三韩省: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朝鲜半岛。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元代为元朝的藩属国。
泰定:元泰定帝的年号,公元1324年至1328年。
天历:元文宗的年号,公元1328年至1330年。
文宗:元文宗,名图帖睦尔,元朝第八位皇帝。
尚酝:古代的一种美酒,常用于赏赐。
徽政院:元朝的官署名,负责礼仪和文化事务。
史论:王约的著作,共三十卷,内容涉及历史评论。
高丽志:王约的著作,共四卷,内容涉及高丽的历史和文化。
潜丘稿:王约的著作,共三十卷,内容涉及文学和哲学。
王结:元朝官员,字仪伯,曾任集贤直学士。
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元代属河北行省。
定兴:今河北省定兴县,元代属河北行省。
太祖:元太祖,名成吉思汗,元朝的创始人。
阿鲁浑氏:元朝的一个蒙古贵族家族。
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元代属陕西行省。
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元代属河北行省。
董朴:元朝学者,曾任太史。
王仁:元朝官员,曾任宪使。
经筵:古代皇帝与大臣讨论经史、政治等学术问题的场所,也是皇帝学习经典、接受教育的重要场合。
仁政:以仁爱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铨衡: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
冗官:多余的官员,指官制臃肿。
章程:规章制度,用于管理国家事务。
农桑:农业和蚕桑业,古代经济的基础。
顺德路:今河北省邢台市,元代属河北行省。
巨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元代属河北行省。
沙河:今河北省沙河市,元代属河北行省。
魏征:唐朝著名政治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宋璟:唐朝著名政治家,以清廉著称。
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元代属江浙行省。
宁国:今安徽省宁国市,元代属江浙行省。
东昌路:今山东省聊城市,元代属山东行省。
黄河故道:黄河的旧河道,元代时常发生水患。
会通堤:元代修建的防洪堤坝。
斗门: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种闸门,用于调节水流。
吏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宋本:元朝学者,曾任翰林院编修。
韩镛:元朝学者,曾任翰林院编修。
廷试: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廉访使:元代设立的监察官职,负责巡视地方,考察官吏的政绩和廉洁情况。
储庆司:元代官署,负责皇太子的事务。
中书参知政事:元代官名,中书省的副职,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
资善大夫:元代官阶,属于文官中的高级职位。
知制诰:元代官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同修国史:元代官名,参与编纂国史的工作。
左丞:元代官名,中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慈福殿:元代皇宫中的一座殿宇,常用于举行佛教仪式。
太子宾客:元代官名,负责辅佐皇太子,提供咨询和建议。
童子科: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专为少年儿童设立的考试。
迪功郎:元代官阶,属于低级文官。
淮阴尉:元代官名,负责地方治安的武职。
司户参军:元代官名,负责地方户籍和财政事务。
观察推官:元代官名,负责地方司法事务。
太学录:元代官名,负责太学的教务和管理。
儒学教授:元代官名,负责地方儒学的教学和管理。
按察司知事:元代官名,负责地方监察事务。
廉访司知事:元代官名,负责地方监察事务。
奉训大夫:元代官阶,属于文官中的中级职位。
庆元路总管府治中:元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翰林侍讲学士:元代官名,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提供咨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五-评注
梁曾和刘敏中都是元代的重要官员,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多个方面。梁曾的传记展示了他在外交、行政和教育方面的卓越才能。他两次出使安南,成功平息了与安南的争端,展现了其外交手腕和智慧。他在南阳府和淮安路的治理中,注重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此外,他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动教育,体现了元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刘敏中的传记则突出了他在监察和廉政方面的贡献。他敢于弹劾权臣桑哥,展现了其不畏权贵、坚持正义的品质。他在辽东、山北等地的巡行中,严惩贪官污吏,赈济灾民,体现了元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此外,他还多次上疏陈事,提出了整饬朝纲、剔除奸蠹等建议,反映了元代政治中的改革思潮。
从文化角度来看,梁曾和刘敏中都是元代文官的代表,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文官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梁曾的外交成就和行政才能,体现了元代文官在外交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刘敏中的监察和廉政事迹,则展示了元代文官在维护政治清明和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价值来看,梁曾和刘敏中的传记为我们了解元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们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还揭示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
总的来说,梁曾和刘敏中的传记不仅是元代历史的重要记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良吏的典范。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约是元代一位杰出的官员,以其清廉正直、敢于直谏而闻名。他在至元十三年被推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历任监察御史、中书右司员外郎等职,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王约多次上奏弹劾不法官员,如按治成都盐运使王鼎的不法行为,罢官除名。他还为被诬陷的郭佑申冤,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成宗即位后,王约提出了二十二项改革建议,涉及减轻赋税、赈济灾民、整顿吏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和对民生的关注。这些建议大多被采纳并实施,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约在处理高丽国内政问题时,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政治智慧。他通过明诏谕示高丽王昛,使其认识到小人的危害,最终平息了国内的纷争,恢复了稳定。
在仁宗时期,王约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丞,成为仁宗的重要辅佐。他在处理太子府事务时,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多次谏阻不当之举,如反对增立右卫率府、反对从福建取绣工童男女等,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
王约的清廉正直和敢于直谏的精神,赢得了仁宗的信任和尊重。仁宗常字而不名,谕群臣曰:“事未经王彦博议者,勿启。”这充分体现了王约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王约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官员,他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关注民生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代政治家王约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才能和深远影响。王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著作《史论》、《高丽志》、《潜丘稿》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王约的事迹体现了元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他不仅在朝廷中担任要职,还积极参与地方治理,推动了农业、教育、水利等多项事业的发展。他的治国理念强调‘正名定分’,主张通过正名来确立社会秩序,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正名’观念一脉相承。此外,他还提倡‘禁服色’、‘兴科举’,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对传统礼制和文化的尊重与维护。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典型的史传体例,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王约的形象。文中多次提到王约与皇帝的互动,如仁宗对他的敬重、英宗对他的信任,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也突出了王约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文中还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王约与其他官员的不同之处,如他在面对阴阳家建议时的冷静判断,以及在处理地方事务时的果断决策,这些都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王约个人的生平,还反映了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历史背景。例如,文中提到的‘至大钞’、‘至元钞’等货币制度,反映了元代经济政策的变迁;而‘征东省’、‘三韩省’等行政区划的设置,则体现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策略。此外,王约在地方治理中的举措,如修建斗门、兴修水利等,也为研究元代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王约生平的详细记载,不仅展现了元代政治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后世研究元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王约的事迹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元代政治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主要记载了元代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对这些人物生平的叙述,我们可以窥见元代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
首先,文中提到的王结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学者型官员。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如赈济灾民、改革刑法等,还在文化上有深厚造诣,著有《易说》一卷。他的言行举止都遵循古训,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元代官员的深刻影响。王结的故事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在政治实践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他们在维护儒家传统价值观方面的努力。
其次,宋瑽和张伯淳的仕途经历则展现了元代官员的晋升途径和职责范围。宋瑽从翰林修撰逐步升迁至太子宾客,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任务,体现了元代官员在文武两方面的才能要求。张伯淳则从地方官员逐步升迁至中央要职,他的经历反映了元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元代的一些重要制度,如经筵、廉访使、参知政事等,这些制度反映了元代政治体制的特点。经筵作为皇帝学习经典、接受教育的场所,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廉访使和参知政事等官职的设置,则反映了元代对地方监察和中央决策的重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几位元代官员生平的叙述,展现了元代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风貌。这些官员的言行举止、仕途经历以及他们所参与的政治活动,都为我们理解元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文中涉及的官职和制度也为我们研究元代政治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儒家思想在元代政治文化中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