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九-原文
张起岩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城。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当金之季,张荣据有章丘、邹平、济阳、长山、辛市、蒲台、新城、淄州之地,岁丙戌,归于太祖,始终能效忠节,迪与其子福,实先后羽翼之。福仕为济南路军民镇抚兵钤辖,权府事,生东昌录事判官铎,铎生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范,范生起岩。初,其母丘氏有娠,见长蛇数丈入榻下,已忽不见,乃惊而诞起岩。
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政成,迁安丘。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转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丁内艰,服除,选为监察御史。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进左司郎中,兼经筵官,拜太子右赞善。丁外艰,服除,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文宗亲郊,起岩充大礼使,导帝陟降,步武有节,衣前后襜如,陪位百官,望之如古图画中所睹。帝甚嘉之,赐赉优渥。转参议中书省事。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加同知经筵事。御史台奏除浙西廉访使,不允。已而擢陕西行台侍御史。将行,复留为侍讲学士。拜江南行台侍御史,召入中台,为侍御史。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提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右丞相别里怯不花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复命入翰林为承旨,充总裁官,积阶至荣禄大夫。起岩熟于金源典故,宋儒道学源委,尤多究心,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起岩面如紫琼,美髯方颐,而眉目清扬可观,望而知为雅量君子。及其临政决议,意所背乡,屹若泰山,不可回夺。或时面折人,面颈发赤,不少恕,庙堂惮之。识者谓其外和中刚,不受人笼络,如欧阳修,名闻四裔。安南修贡,其陪臣致其世子之辞,必候起岩起居。性孝友,少处穷约,下帷教授,躬致米百里外,以养父母;抚弟如石,教之宦学,无不备至。举亲族弗克葬者二十余丧,且买田以给其祭。凡获俸赐,必与故人宾客共之。卒之日,廪无余粟,家无余财。
先是,至元乙酉三月乙亥,太史奏文昌星明,文运将兴。时世祖行幸上京,明日丙子,皇孙降生于儒州。是夜,起岩亦生。其后皇孙践祚,是为仁宗,始诏设科取士,及廷试,起岩遂为第一人,论者以为非偶然也。起岩博学有文,善篆、隶,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于家。子二人:琳,琛。
欧阳玄
欧阳玄,字原功,其先家庐陵,与文忠公修同所自出。至曾大父新,始迁居浏阳,故玄为浏阳人。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伊、洛诸儒源委,尤为淹贯。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
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既而改元天历,郊庙、建后、立储、肆赦之文,皆经撰述。复条时政数十事,实封以闻,多推行之。
明年,初置奎章阁学士院,又置艺文监隶焉,皆选清望官居之,文宗亲署玄为艺文少监。奉诏纂修《经世大典》,升太监、检校书籍事。
元统元年,改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俄兼国子祭酒,召赴中都议事,升侍讲学士,复兼国子祭酒。
重纪至元五年,足患风痹,乞南归以便医药,帝不允。拜翰林学士,未几,恳辞去位,帝复不允,免其行朝贺礼。
至正改元,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未几南归,复起为翰林学士,以疾未行。
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及入奏,上称快者再三。已而乞致仕,帝复不允。
御史台奏除福建廉访使,行次浙西,疾复作,乃上休致之请,作南山隐居,优游山水之间,有终焉之志。复拜翰林学士承旨,玄屡力辞,不获命。
奉敕定国律,寻乞致仕,陈情恳切,乃特授湖广行中书省右丞致仕,赐白玉束带,给俸赐以终其身。将行,帝复降旨不允,仍前翰林学士承旨,进阶光禄大夫。
十四年,汝颍盗起,蔓延南北,州县几无完城。玄献招捕之策千余言,凿凿可行,当时不能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
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中书以闻,帝赐赙甚厚,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玄性度雍容,含弘缜密,处己俭约,为政廉平。历官四十余年,在朝之日,殆四之三。三任成均,而两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修实录、《大典》、三史,皆大制作。屡主文衡,两知贡举及读卷官,凡宗庙朝廷雄文大册、播告万方制诰,多出玄手。金缯上尊之赐,几无虚岁。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贵人墓隧之碑,得玄文辞以为荣。片言只字,流传人间,咸知宝重。文章道德,卓然名世。羽仪斯文,赞卫治具,与有功焉。
玄无子,以从子达老后,复先玄卒。有《圭斋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许有壬
许有壬,字可用,其先世居颍,后徙汤阴。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尝阅衡州《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辄背诵无遗。年二十,畅师文荐入翰林,不报,授开宁路学正,升教授,未上,辟山北廉访司书吏。
擢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会关中有警,邻州听民出避,弃孩婴满道上,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州有追逮,不许胥隶足迹至村疃,唯给信牌,令执里役者呼之,民安而事集。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州遂大治。
六年己未,除山北廉访司经历。至治元年,迁吏部主事。二年,转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行部广东,以贪墨劾罢廉访副使哈只蔡衍。至江西,会廉访使苗好谦监焚昏钞,检视钞者日至百余人,好谦恐其有弊,痛鞭之。人畏罪,率剔真为伪,以迎其意。筦库吏而下,榜掠无全肤,迄莫能偿。有壬覆视之,率真物也,遂释之。凡势官豪民,人畏之如虎狼者,有壬悉擒治以法,部内肃然。召拜监察御史。
三年八月,英宗暴崩于南坡,贼臣铁失遣使者自上京至,封府库,收百官印,有壬知事急,即往告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谓宫禁事,非子所当问。有壬即疏守庸及经历朵尔只班、监察御史郭也先忽都阿附铁失之罪以俟。十月,铁失伏诛。泰定帝发上都,御史大夫纽泽先还京师,有壬即袖疏上之。及帝至,复上章言:“帖木迭儿之子琐南,与闻大逆,乞赐典刑。其兄弟勿令出入宫禁。中书平章政事王毅、右丞高昉,横罹夺爵,而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受祸尤惨,皆请雪冤复职。”继上正始十事:一曰辅翼太子,宜先训导;二曰遴选长官,宜先培养;三曰通籍宫禁,宜别贵贱;四曰欲谨兵权,宜削兼领;五曰武备废弛,宜加修饬;六曰贼臣妻妾,宜禁势官征索;七曰前赦权以止变,宜再诏以正名;八曰帖木迭儿诸子,宜籍没以惩恶;九曰考验经费,以减民赋;十曰撙节浮蠹,以纾国用。帝多从之。
泰定元年,初立詹事院,选为中议,改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饥,有壬请赈之。同列让曰:“子言固善,其如亏国何!”有壬曰:“不然。民,本也,不亏民,顾岂亏国邪!”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国学旧法,每以积分次第贡以出官,执政用监丞张起岩议,欲废之,而以推择德行为务。有壬折之曰:“积分虽未尽善,然可得博学能文之士,若曰惟德行之择,其名固佳,恐皆厚貌深情,专意外饰,或懵不能识丁矣。”议久不决。
三年六月,升右司郎中,其事遂行,已而复寝。
获盗
议,本复抗言:“铁失余党未诛,仁庙神主盗未得,桓州盗未治,朱甲冤未伸,刑政失度,民愤天怨,灾异之见,职此之由。”辞气激奋,众皆耸听。
冬,移兵部员外郎。
二年,转中书左司都事。
会议招抚溪洞民,故将李牢山之子尝假兵部尚书,从诸王帅兵征郁林州徭民,李在道纳妾,留不进,兵败归,枢密副使王卜邻吉台言:“李平徭有功,当迁官。”本言;“李弃军娶妾,逗挠军期,宜亟置诸法,况可官邪!”王色沮,乃不敢言。
旭灭杰死,左丞相倒剌沙当国得君,与平章政事乌伯都剌,皆西域人,西域富贾以其国异石名曰瓓者来献,其估巨万,或未酬其直;诸尝有过,为司宪褫官,或有出其门下者。
三年冬,乌伯都剌自禁中出,至政事堂,集宰执僚佐,命左司员外郎胡彝以诏稿示本,乃以星孛地震赦天下,仍命中书酬累朝所献诸物之直,擢用自英庙至今为宪台夺官者。
本读竟,白曰:“今警灾异,而畏献物未酬直者愤怨,此有司细故,形诸王言,必贻笑天下。司宪褫有罪者官,世祖成宪也,今上即位,累诏法世祖,今擢用之,是废成宪而反汗前诏也,后复有邪佞赃秽者,将治之邪?置不问邪?”宰执闻本言,相视叹息罢去。
明日,宣诏竟,本遂称疾不出。
四年春,迁礼部郎中。
天历元年冬,升吏部侍郎。
二年,改礼部侍郎。
是年,文宗开奎章阁,置艺文监,检校书籍,超大监。
至顺元年,进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
二年冬,出为河东廉访副使,将行,擢礼部尚书。
三年冬,宁宗崩,顺帝未至,皇太后在兴圣宫,正旦,议循故事,行朝贺礼,本言:“宜上表兴圣宫,废大明殿朝贺。”众是而从之。
元统元年,兼经筵官,冬,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不拜,复留为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仍兼经筵官。
二年夏,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兼经筵如故。
是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卒,年五十四。阶官自承务郎十转至太中大夫。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尤以植立斯文自任。
知贡举,取进士满百人额;为读卷官,增第一甲为三人。
父官南中,贫,卖宅以去。
居官清慎自持,饘粥至不给。
本未弱冠,聚徒以养亲,殆二十年,历仕通显,犹僦屋以居。
及卒,非赙赠几不能给棺敛,执绋者近二千人,皆缙绅大夫、门生故吏及国子诸生,未尝有一杂宾,时人荣之。
本所著有《至治集》四十卷,行于世。谥正献。
弟褧,字显夫,登泰定元年进士第,授校书郎,累官至翰林直学士,谥文清。
褧尝为监察御史,于朝廷政事,多所建明。
其文学与本齐名,人称之曰二宋云。
谢端
谢端,字敬德,蜀之遂宁人。
宋末,蜀士多避兵江陵,因家焉。
端幼颖异,五六岁能吟诗,十岁能作赋。
弱冠,与尚书宋本同师,明性理,为古文,又同教授江陵城中,以文学齐名,时号“谢宋”。
史杠宣慰荆南,数加延礼,荐之姚燧,燧方以文章大名自负,少所许可,以所为文眎端,端一读,即能指擿其用意所在,燧叹奖不已,语人:“后二十年,若谢端者,岂易得哉!”
用荐者署校官,不报。
科举法行,就试河南行省,中其举,以内艰不会试。
延祐五年,乃擢进士乙科。
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湘阴州事。
岁满,入为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
盗入太庙,失第八室黄金主,坐罢去。
端礼官,非典守,不当坐,亦不辨。
寻除翰林修撰,升待制,以选为国子司业,遂为翰林直学士,阶太中大夫。
端善为政,筮仕湘阴,猾吏束手,不敢舞文法,豪民无赖者远避去。
部使者行部,旁郡滞讼,皆诿端谳,端剖决如流,绩誉籍然。
其文章严谨有法,宁约近瘠,无奢滋驳。
居翰林久,至顺、元统以来,国家崇号,慈极升祔先朝,加封宣圣考妣,制册多出其手。
预修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时称其有史才。
初,文宗建奎章阁,搜罗中外才俊置其中,尝语阿荣曰:“当今文学之士,朕惟未识谢端。”
亡何,文宗崩,竟不及用端。
端又与赵郡苏天爵同著《正统论》,辨金、宋正统甚悉,世多传之。
至元六年卒,年六十二。
元世蜀士以文名者,曰虞集,而谢端其次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九-译文
张起岩
张起岩,字梦臣。他的祖先是章丘人,五代时期为了躲避战乱迁居到禹城。他的高祖张迪,曾任元帅右监军,代理济南府的事务,后来全家迁居到济南。在金朝末年,张荣占据了章丘、邹平、济阳、长山、辛市、蒲台、新城、淄州等地,到了丙戌年,归顺了太祖,始终能保持忠诚,张迪和他的儿子张福,实际上是先后辅佐太祖的。张福担任济南路军民镇抚兵钤辖,代理府事,生了东昌录事判官张铎,张铎生了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张范,张范生了张起岩。起初,张起岩的母亲丘氏怀孕时,曾梦见一条数丈长的蛇钻入床下,忽然又不见了,于是惊醒后生下了张起岩。
张起岩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二十岁时,通过察举被任命为福山县学教谕,当时正值县官捕蝗,他代理县事。时间久了,他处理事务公正明断,百姓们纷纷说:“如果能让张教谕做真正的县尹,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政绩显著后,他被调任安丘。延祐乙卯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一,被任命为同知登州事,特旨改任集贤修撰,转任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进升为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被选为监察御史。中书参政杨廷玉因贪污被罢免,御史台官员奉旨将他逮捕下狱。丞相倒剌沙痛恨御史台官员羞辱同僚,诬告他们欺君罔上,想要将他们处以重刑。张起岩作为新任御史台官员,上书抗辩说:“御史台官员按察弹劾百官,议论朝政,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如今因为履行职责而获罪,风纪瓦解,正直的人不敢说话,忠良之士心寒,这绝不是盛世应有的现象。况且世祖皇帝设立御史台,广开言路,维持国家体制,陛下即位时的诏书也说要效法祖宗。如今御史台官员被责罚,公论被堵塞,这怎么能说是效法祖宗呢?”他三次上书,都没有得到回复。张起岩在朝廷上争辩得更加激烈,皇帝终于醒悟,事情得以解决,但御史台官员还是被罢免回乡。张起岩升任中书右司员外郎,进升为左司郎中,兼任经筵官,拜为太子右赞善。父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改任燕王府司马,拜为礼部尚书。
文宗亲自举行郊祀,张起岩担任大礼使,引导皇帝上下祭坛,步伐有节奏,衣袍前后整齐,陪祭的百官看到他,仿佛看到了古代图画中的人物。皇帝非常赞赏他,赏赐丰厚。他转任参议中书省事。宁宗去世后,燕南突然发生大案,有个狂妄的男子上告,说部使者图谋不轨,经过审问发现都是诬告,法司说:“按照《唐律》,告发叛乱的人不会反坐。”张起岩激动地对同僚说:“如今新君未立,人心惶惶,如果不尽快处决这个人,以杜绝奸谋,恐怕会妨碍国家大计。”他催促有关部门迅速结案,京城的人肃然起敬,大事很快平定。中书省正在讨论官员选拔,张起岩推荐了一个可用的人才,丞相不高兴,张起岩立即起身离开,丞相认为他冒犯了自己。他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撰三朝实录,加任同知经筵事。御史台奏请任命他为浙西廉访使,未获批准。不久他被提拔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即将赴任时,又被留任为侍讲学士。拜为江南行台侍御史,召入中台,担任侍御史。转任燕南廉访使。他打击豪强,毫不留情,贫民因此得以扬眉吐气。滹沱河水泛滥成灾,危害真定,张起岩上书请求封河神为侯爵,并移文责备河神,修复堤防,疏通淤塞,水患得以平息。他升任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右丞相别里怯不花被御史台官员弹劾,罢免了职位。不久他再次入相,暗示词臣批评御史台的奏章有误,张起岩坚持不同意,听到的人都佩服他的勇气。不久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论事直言不讳,无所顾忌,与上司多有不合。皇帝下诏修撰辽、金、宋三史,再次任命他为翰林承旨,担任总裁官,积功升至荣禄大夫。张起岩熟悉金朝的典故,对宋儒道学的源流尤为精通,史官中有自以为是的人,每当立论不当,张起岩都会据理修改,文风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书修成时,他已经六十五岁,于是上疏请求退休回乡,四年后去世。谥号为文穆。
张起岩面色如紫琼,胡须美丽,方下巴,眉目清秀,一看就知道是个有雅量的君子。他在处理政务时,一旦下定决心,就像泰山一样坚定,不可动摇。有时当面指责别人,面红耳赤,毫不留情,朝廷上下都敬畏他。有识之士认为他外表温和,内心刚强,不受人笼络,像欧阳修一样,名声远播四方。安南来朝贡时,其陪臣致世子之辞,必定要问候张起岩的起居。他性格孝顺友爱,年轻时家境贫寒,闭门教书,亲自送米到百里之外,以供养父母;对待弟弟如石头般坚定,教导他读书做官,无不尽心尽力。他举荐了二十多位无法安葬的亲族,还买田供他们祭祀。凡是得到俸禄赏赐,必定与故人宾客分享。去世时,家中没有多余的粮食,也没有多余的财产。
在此之前,至元乙酉年三月乙亥日,太史奏报文昌星明亮,预示着文运将兴。当时世祖皇帝巡幸上京,第二天丙子日,皇孙在儒州降生。当晚,张起岩也出生了。后来皇孙即位,是为仁宗,开始下诏设科取士,到了廷试时,张起岩成为第一名,论者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张起岩博学多才,擅长篆书、隶书,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于家中。他有两个儿子:张琳和张琛。
欧阳玄
欧阳玄,字原功,他的祖先是庐陵人,与文忠公欧阳修同出一脉。到了他的曾祖父欧阳新时,才迁居到浏阳,所以欧阳玄是浏阳人。他小时候聪明伶俐,母亲李氏亲自教授他《孝经》、《论语》、小学等书,八岁就能背诵,开始跟随乡里的先生张贯之学习,每天能记数千字,很快就懂得写文章。十岁时,有个道士注视着他,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如炬,将来必定以文章闻名于世,是朝廷的栋梁之材。”说完就走了,急忙追上去想和他说话,却已经找不到他了。部使者巡视县里,欧阳玄以诸生的身份拜见,被要求赋梅花诗,他立刻写了十首,晚上回家后,又增加到一百首,见到的人都感到惊讶。十四岁时,他更加努力学习宋代的词章,下笔就能成章,每次参加学校的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二十岁时,他闭门读书多年,人们很少见到他的面。他对经史百家无不研究,尤其精通伊、洛诸儒的学说。
延祐元年,皇帝下诏设科取士,欧阳玄以《尚书》中选。第二年,他被赐予进士出身,任命为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县里有许多疑案,长期无法解决,欧阳玄查明案情,全部平反。豪强不法,虐待奴仆,欧阳玄判决他们释放奴仆为良民。贡赋征发及时,百姓乐于从事,教化大行,飞蝗唯独不入县境。改任武冈县尹。县里控制着溪洞,蛮獠杂居,稍有安抚不当,就会引发叛乱。欧阳玄到任一个月后,赤水、太清两洞的蛮人聚众互相攻杀,官员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欧阳玄当天就单骑带着两个人,直接前往那里劝谕。到了那里,只见死伤遍地,战斗仍在继续。蛮人熟悉欧阳玄的名声,放下武器,跪拜在马前说:“我们并不是不怕法律,只是因为我们向县里申诉某事,县官不为我们主持公道,反而横征暴敛,我们实在无法忍受,才愤而反抗。没想到惊动了清廉的官员亲自前来。”欧阳玄
通过晓以利害,使他回到处理诉讼的岗位,獠人于是安定下来。
被召为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致和元年,升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正值战事兴起,玄负责掌管印信,代理院事,每日在内廷值班,参与决策机要事务,凡是远近的调发,制诏书檄,都由他负责。随后改元天历,郊庙、建后、立储、肆赦等文告,都由他撰写。他还列举了数十条时政建议,密封上奏,大多被采纳推行。
第二年,初次设立奎章阁学士院,又设立艺文监隶属于它,都选择清望官担任,文宗亲自任命玄为艺文少监。奉命编纂《经世大典》,升任太监、检校书籍事。
元统元年,改任佥太常礼仪院事,拜为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不久兼任国子祭酒,被召赴中都议事,升任侍讲学士,再次兼任国子祭酒。
重纪至元五年,因患风痹,请求南归以便医治,皇帝不允。拜为翰林学士,不久,恳请辞去职位,皇帝再次不允,免去他行朝贺礼。
至正改元,改革朝政,遇到不便之事,召集廷臣商议,玄直言不讳,尤其是关于恢复科举的提议,反对者众多,玄极力争取。不久南归,再次被起用为翰林学士,因病未能赴任。
奉命修撰辽、金、宋三史,被召为总裁官,制定凡例,使编撰者有所依据。史官中有恃才傲物、议论不公者,玄不与他们争辩,等他们呈上稿子后,亲自修改,使体系统一。至于论、赞、表、奏,都由玄执笔。
五年,皇帝因玄历任多朝,且有修三史之功,谕旨丞相,超授爵位,拟拜为翰林学士承旨。入奏时,皇帝多次称赞。不久请求退休,皇帝再次不允。
御史台奏请任命他为福建廉访使,行至浙西,疾病复发,于是上表请求退休,隐居南山,优游于山水之间,有终老于此的志向。再次拜为翰林学士承旨,玄多次力辞,未获批准。
奉命制定国律,不久请求退休,陈情恳切,特授湖广行中书省右丞致仕,赐白玉束带,给予俸禄以终其身。临行前,皇帝再次降旨不允,仍任翰林学士承旨,进阶光禄大夫。
十四年,汝颍盗贼兴起,蔓延南北,州县几乎无完城。玄献上招捕之策千余言,切实可行,但当时未被采纳。
十七年春,请求退休,因中原道路阻塞,欲由蜀地还乡,皇帝再次不允。当时将大赦天下,宣召他赴内府。玄久病,不能行走,丞相传旨,用轿子将他抬至延春阁下,实属罕见。
当年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的寓所,享年八十五岁。中书省上报,皇帝赐予丰厚的赙赠,追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
玄性情雍容,胸怀宽广,处事缜密,生活俭约,为政廉洁公平。历官四十余年,在朝时间约占四分之三。三次担任成均,两次为祭酒,六次入翰林,三次拜为承旨。修实录、《大典》、三史,都是重大著作。多次主持文衡,两次担任贡举及读卷官,凡宗庙朝廷的雄文大册、播告万方的制诰,多出自玄之手。金缯上尊的赏赐,几乎每年都有。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贵人的墓隧碑文,都以得到玄的文辞为荣。片言只字,流传人间,皆被视为珍宝。文章道德,卓然名世。羽翼斯文,赞卫治具,功不可没。
玄无子,以从子达老为后,达老先于玄去世。有《圭斋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许有壬
许有壬,字可用,其先祖居颍,后迁至汤阴。有壬自幼聪颖,读书一目五行,曾阅读衡州《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即能背诵无遗。二十岁时,畅师文推荐他入翰林,未获批准,授开宁路学正,升任教授,未上任,被辟为山北廉访司书吏。
延祐二年中进士,授同知辽州事。当时关中有警,邻州允许百姓出城避难,路上满是弃婴,有壬独自率领弓箭手,闭城门坚守,最终安然无恙。州中有追捕之事,不许胥隶进入村庄,只给信牌,令里役者传唤,百姓安定,事务井然。对贪虐的豪族予以惩处,冤狱即使已成定案,也平反释放,州境大治。
六年己未,任山北廉访司经历。至治元年,升任吏部主事。二年,转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巡视广东,因贪墨弹劾罢免廉访副使哈只蔡衍。至江西时,正值廉访使苗好谦监督焚烧昏钞,每日检视钞者多达百余人,好谦担心有弊,痛鞭检视者。人们畏罪,纷纷将真钞剔为伪钞,以迎合其意。库吏以下,被鞭打得体无完肤,最终无法偿还。有壬复查后,发现大多是真钞,于是释放了他们。凡是势官豪民,人们畏之如虎狼者,有壬皆依法惩治,部内肃然。被召拜为监察御史。
三年八月,英宗在南坡暴崩,贼臣铁失派使者自上京来,封府库,收百官印,有壬知事急,立即前往告知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说宫禁之事,非你该过问。有壬即上疏弹劾守庸及经历朵尔只班、监察御史郭也先忽都阿附铁失之罪,等待处理。十月,铁失伏诛。泰定帝从上都出发,御史大夫纽泽先回京师,有壬即袖藏奏疏上呈。及帝至,又上章言:“帖木迭儿之子琐南,参与大逆,请赐以典刑。其兄弟勿令出入宫禁。中书平章政事王毅、右丞高昉,横遭夺爵,而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受祸尤惨,皆请雪冤复职。”接着上正始十事:一曰辅翼太子,宜先训导;二曰遴选长官,宜先培养;三曰通籍宫禁,宜别贵贱;四曰欲谨兵权,宜削兼领;五曰武备废弛,宜加修饬;六曰贼臣妻妾,宜禁势官征索;七曰前赦权以止变,宜再诏以正名;八曰帖木迭儿诸子,宜籍没以惩恶;九曰考验经费,以减民赋;十曰撙节浮蠹,以纾国用。皇帝大多采纳。
泰定元年,初立詹事院,被选为中议,改任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饥荒,有壬请求赈济。同僚劝阻说:“你的建议固然好,但亏了国家怎么办!”有壬说:“不然。民,是国家的根本,不亏民,岂会亏国!”最终说服丞相,发放四十万斛粮食救济,救活了大量百姓。
国学旧法,每以积分次第贡以出官,执政用监丞张起岩的建议,欲废除积分制,改为推选德行为主。有壬反驳说:“积分制虽不尽善,但可得博学能文之士,若只以德行为标准,名义虽好,恐怕都是表面功夫,专意外饰,甚至可能连字都不识。”议久不决。
三年六月,升任右司郎中,此事得以推行,但不久又被搁置。
捕获盗贼
宋本再次上奏说:“铁失的余党还没有被诛杀,仁庙的神主被盗还没有追回,桓州的盗贼还没有被治理,朱甲的冤屈还没有得到伸张,刑法政令失当,民众愤怒,天象异常,这些都是原因。”言辞激烈,众人都为之震惊。
冬天,调任兵部员外郎。
二年,转任中书左司都事。
在讨论招抚溪洞民众时,原将领李牢山的儿子曾代理兵部尚书,随诸王率兵征讨郁林州的徭民,李在途中纳妾,滞留不前,兵败而归,枢密副使王卜邻吉台说:“李平徭有功,应当升官。”宋本说:“李弃军娶妾,延误军期,应当立即依法处置,怎能升官呢!”王卜邻吉台脸色沮丧,不敢再说什么。
旭灭杰去世,左丞相倒剌沙掌权,与平章政事乌伯都剌都是西域人,西域富商献上一种名为瓓的异石,价值巨万,有的还没有支付报酬;那些曾经有过错,被司宪褫夺官职的人,有的出自他们的门下。
三年冬天,乌伯都剌从宫中出来,到政事堂,召集宰执僚佐,命令左司员外郎胡彝将诏书草稿给宋本看,内容是因为星孛和地震而赦免天下,并命令中书省支付历代朝廷所献物品的报酬,提拔自英宗以来被宪台褫夺官职的人。
宋本读完,说:“现在因为天灾异象而警惕,却害怕那些献物未得报酬的人愤怨,这是有关部门的小事,写进皇帝的诏书中,必定会贻笑天下。司宪褫夺有罪者的官职,是世祖的成法,现在皇上即位,多次下诏效法世祖,现在却提拔这些人,这是废弃成法而违背前诏,以后再有邪佞赃秽的人,是治罪呢?还是置之不理呢?”宰执们听了宋本的话,相视叹息,然后离去。
第二天,宣读完诏书,宋本便称病不出。
四年春天,调任礼部郎中。
天历元年冬天,升任吏部侍郎。
二年,改任礼部侍郎。
这一年,文宗开设奎章阁,设立艺文监,检校书籍,宋本被任命为大监。
至顺元年,晋升为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
二年冬天,出任河东廉访副使,临行前,被提拔为礼部尚书。
三年冬天,宁宗去世,顺帝还未到,皇太后在兴圣宫,正旦时,讨论按照旧例举行朝贺礼,宋本说:“应当上表兴圣宫,废除大明殿的朝贺。”众人同意并照此执行。
元统元年,兼任经筵官,冬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未就任,继续留任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仍兼任经筵官。
二年夏天,转任集贤直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仍兼任经筵官。
这一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官职从承务郎十次升迁至太中大夫。
宋本性格高傲不屈,持论坚定正直,行为纯洁,不可用私情动摇,对朋友义气深厚,坚如金铁,别人有一点优点,他都会称赞不已,尤其以振兴文化为己任。
他主持科举考试,录取进士满百人;担任读卷官,将第一甲增加到三人。
他的父亲在南中做官,家境贫寒,卖掉了房子才离开。
宋本做官清廉谨慎,有时连粥都喝不上。
他未满二十岁就聚徒讲学以供养父母,近二十年,历任显要官职,仍然租房子住。
他去世时,如果不是亲友的赙赠,几乎无法置办丧事,送葬的人近两千人,都是缙绅大夫、门生故吏和国子监的学生,没有一个杂人,当时的人都以此为荣。
宋本著有《至治集》四十卷,流传于世。谥号正献。
他的弟弟宋褧,字显夫,泰定元年考中进士,授校书郎,历任官职至翰林直学士,谥号文清。
宋褧曾任监察御史,对朝廷政事多有建言。
他的文学成就与宋本齐名,人们称他们为“二宋”。
谢端
谢端,字敬德,蜀地遂宁人。
宋末,蜀地的士人多避兵乱到江陵,因此在那里安家。
谢端幼年聪颖,五六岁就能吟诗,十岁能作赋。
二十岁时,与尚书宋本同师学习,明晓性理,擅长古文,又同在江陵城中教授学生,以文学齐名,当时人称“谢宋”。
史杠宣慰荆南,多次礼遇他,推荐给姚燧,姚燧当时以文章大名自负,很少赞许别人,他把自己写的文章给谢端看,谢端一读,就能指出其用意所在,姚燧赞叹不已,对人说:“二十年后,像谢端这样的人,哪里还能找到!”
有人推荐他担任校官,但没有得到回复。
科举法实行后,他到河南行省参加考试,中举,因母亲去世没有参加会试。
延祐五年,考中进士乙科。
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湘阴州事。
任期届满,入朝任国子博士,升任太常博士。
盗贼进入太庙,丢失了第八室的黄金神主,因此被罢免。
谢端是礼官,不是典守,不应受牵连,但他也不辩解。
不久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升任待制,被选为国子司业,最终成为翰林直学士,官阶太中大夫。
谢端善于治理政务,在湘阴任职时,狡猾的官吏束手无策,不敢玩弄法律,豪强无赖都远远避开。
部使者巡视时,其他郡的积压案件都交给谢端审理,谢端判决如流,政绩和声誉都很显著。
他的文章严谨有法,宁可简约近于贫瘠,也不愿奢华而驳杂。
他在翰林院任职很久,至顺、元统以来,国家的尊号,慈极升祔先朝,加封宣圣父母,制册多出自他手。
他参与修撰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以及历代功臣列传,当时人称他有史才。
当初,文宗建立奎章阁,搜罗中外才俊置于其中,曾对阿荣说:“当今的文学之士,朕只未识谢端。”
不久,文宗去世,最终未能任用谢端。
谢端又与赵郡苏天爵合著《正统论》,详细辨析金、宋的正统问题,世人多传诵。
至元六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元代蜀地以文名著称的士人,首推虞集,其次是谢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九-注解
张起岩:元代官员,字梦臣,祖籍章丘,后迁居济南。历任多个官职,以忠诚和正直著称,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对金源典故和宋儒道学有深入研究。
察举: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通过考察推荐选拔人才。
福山县学教谕:福山县的学官,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
延祐乙卯进士:延祐是元仁宗的年号,乙卯年指1315年,进士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最高学位。
集贤修撰:集贤院的官员,负责编修书籍和文献。
国子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
翰林待制:古代官名,翰林院的官员,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
监察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的廉洁情况。
中书右司员外郎:中书省的官员,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经筵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的官员。
太子右赞善:太子的辅佐官员,负责教育和辅导太子。
礼部尚书:礼部的最高官员,负责国家的礼仪和祭祀事务。
大礼使:负责主持重大礼仪活动的官员。
参议中书省事:中书省的高级官员,参与决策和讨论国家大事。
翰林侍讲学士:翰林院的高级学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
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的官员。
浙西廉访使:负责监察浙西地区官员行为的官员。
陕西行台侍御史:陕西行台的高级监察官员。
江南行台侍御史:江南行台的高级监察官员。
燕南廉访使:负责监察燕南地区官员行为的官员。
滹沱河:流经河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
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江南行台的最高监察官员。
翰林学士承旨:古代官名,翰林院的最高长官,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
辽、金、宋三史:指《辽史》、《金史》和《宋史》,是元代编修的三部正史。
荣禄大夫:元代的高级文官散阶,表示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文穆:张起岩的谥号,表示其文治和德行。
欧阳玄:元代官员,字原功,祖籍庐陵,后迁居浏阳。以文学和政绩著称,历任多个官职,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
黄冠师:指道士,因其头戴黄冠而得名。
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岳州路平江州的副职官员,负责协助知州处理政务。
太平路芜湖县尹:太平路芜湖县的最高行政官员。
武冈县尹:武冈县的最高行政官员。
赤水、太清两洞:武冈县境内的两个地名,居住着少数民族。
国史院编修官:古代官名,负责编纂国史的官员。
奎章阁学士院:元代设立的学术机构,负责编纂典籍、撰写文章等。
艺文监:元代设立的机构,负责管理文化艺术事务。
经世大典:元代编纂的一部大型典籍,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太常礼仪院:古代官署,负责管理国家的礼仪事务。
翰林直学士:古代官名,翰林院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
国子祭酒:元朝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事务。
光禄大夫:古代的高级官职,属于文官系统中的荣誉职位,通常授予有功勋的官员。
大司徒:古代官名,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民政事务。
柱国:古代官名,属于荣誉性质的官职,通常授予有功之臣。
楚国公:古代爵位,属于国公一级,通常授予有功之臣。
谥:古代对已故人物的一种评价性称号,通常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品德来定。
圭斋文集:许有壬的文集,收录了他的诗文作品。
开宁路学正: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地方学校的官员。
山北廉访司书吏: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情况。
延祐二年进士:元代延祐二年(1315年)的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同知辽州事:古代官名,辽州的副长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山北廉访司经历: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情况。
吏部主事:古代官名,吏部的低级官员,负责管理官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
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江南地区的官员。
廉访副使:元朝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詹事院:古代官署,负责管理太子的教育和事务。
中书左司员外郎:古代官名,中书省的低级官员,负责管理文书事务。
右司郎中:古代官名,中书省的中级官员,负责管理文书事务。
马首:指官员的上级或领导者,源自古代官员出行时,马首所指的方向即为其行进方向,引申为领导或指挥。
贞观、开元:分别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这两个时期被认为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著称。
丁父忧:古代官员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守孝的礼仪制度,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
两淮都转运盐司使:元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两淮地区的盐务,盐税是当时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元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皇家图书馆和文献,参与编撰史书和典籍。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的尊号,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尊卑等级制度。
劓法: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割去鼻子的刑罚,属于五刑之一。
行枢密院:元代设立的军事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和调度。
徽政院:元代设立的机构,负责管理皇室的内部事务。
浑河:指今天的永定河,流经北京地区,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
义学:古代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设立的免费学校,旨在普及教育,培养人才。
东冈书院:由有壬之父熙载在长沙设立的义学,后由朝廷赐额设官,成为官方教育机构。
至正集:有壬的文集,收录了他的诗文作品,反映了其文学成就和政治思想。
文忠:有壬的谥号,谥号是对已故官员一生功绩和品德的总结评价,文忠表示其忠诚和文学成就。
铁失余党:指元朝时期铁失的余党,铁失是元朝的一位重要官员,因谋反被杀,其党羽未完全清除。
仁庙神主:指元朝皇帝的神主牌位,被盗未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桓州盗:指在桓州活动的盗贼,未得到有效治理。
朱甲冤:指朱甲的冤案,未得到平反。
刑政失度:指刑法和政令失去应有的规范和公正。
民愤天怨:指民众的愤怒和上天的怨气,反映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灾异之见:指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的出现,古人常将其视为天谴。
溪洞民:指居住在溪洞地区的少数民族。
郁林州徭民:指郁林州的徭役民众,徭役是古代的一种劳役制度。
枢密副使:元朝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星孛地震:指星象异常和地震,古人认为这是天象示警。
世祖成宪:指元世祖忽必烈制定的宪章和法律。
奎章阁:元朝皇帝设立的文学机构,负责编纂书籍和文化事务。
兴圣宫:元朝皇太后的居所。
大明殿:元朝皇帝举行朝贺仪式的地方。
集贤直学士:元朝官职,负责文学和文化事务。
太中大夫:元朝官职,属于高级文官。
承务郎:元朝官职,属于低级文官。
谢端:元朝文学家,与宋本齐名,时称“谢宋”。
史杠:元朝官员,曾推荐谢端。
姚燧:元朝文学家,以文章自负。
苏天爵:元朝文学家,与谢端同著《正统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九-评注
张起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元代官员的忠诚与正直。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通过察举进入仕途。他在多个职位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监察御史任上,敢于直言进谏,维护朝廷法纪。他的忠诚和正直不仅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也赢得了同僚和百姓的尊敬。
张起岩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熟读金源典故和宋儒道学,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他的学识渊博,文笔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对元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阳玄的生平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自幼聪慧,八岁能成诵《孝经》、《论语》,十岁便能赋诗百首,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成年后,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多个官职,政绩卓著。他在文学和政事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元代文坛和政坛的重要人物。
欧阳玄在文学上的成就尤为显著。他不仅精通经史百家,还对伊、洛诸儒的学说有深入研究。他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文笔流畅,思想深刻,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起岩和欧阳玄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元代官员的忠诚与正直,也反映了元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他们的学识和政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代官员许有壬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许有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担任要职,参与编纂了《经世大典》、辽金宋三史等重要典籍,对元代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有壬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他在兵兴之时,参决机务,调发远近,起草诏书,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元统元年,他改任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翰林直学士,编修四朝实录,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他的政治生涯不仅限于中央,他还曾担任地方官员,如辽州同知、山北廉访司经历等,展现了他在地方治理中的才能。
许有壬的文化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多次担任翰林院的要职,参与编纂了多部重要典籍,如《经世大典》、辽金宋三史等。这些典籍不仅是元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研究元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许有壬还多次主持科举考试,选拔了大量人才,为元代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有壬的品德和操守也值得称道。他性度雍容,含弘缜密,处己俭约,为政廉平。他在官场中始终保持廉洁自律,深受皇帝和同僚的信任。他的文章道德,卓然名世,片言只字,流传人间,咸知宝重。他的品德和才华不仅为他赢得了荣誉和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总的来说,许有壬是元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才能,也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操守。他的贡献不仅对元代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详细记载了元代官员有壬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有壬历事七朝,垂五十年,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皆一根至理,而曲尽人情。他在政治上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有壬在盐务管理上的改革,立法而通融之,使国课遂登,显示了他卓越的行政能力和经济管理才能。他在军事上的建议,如反对开西山金口导浑河,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对民生的关怀。
有壬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父亲设立的义学和东冈书院,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壬本人善笔札,工辞章,其文雄浑闳隽,涌如层澜,迫而求之,则渊靓深实,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有壬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更是彰显了他的高尚品德。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窜随之,有壬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君子多之。他的这种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总的来说,有壬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品德,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是元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元朝时期的一些政治事件和人物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文中提到的铁失余党未诛、仁庙神主盗未得、桓州盗未治、朱甲冤未伸等问题,揭示了元朝政府在治理上的失职和社会的不安定。刑政失度、民愤天怨、灾异之见等词语,进一步强调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如李牢山之子在行军途中纳妾,导致兵败归,却因有功而被提议升官,这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不公。宋本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应依法处置,而不是升官,这体现了宋本的正直和坚持原则。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奎章阁的设立和谢端的事迹。奎章阁是元朝皇帝设立的文学机构,负责编纂书籍和文化事务,反映了元朝对文化的重视。谢端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与宋本齐名,时称“谢宋”。他的文章严谨有法,宁约近瘠,无奢滋驳,体现了他的文学风格和才华。谢端在政治上也有建树,善于为政,使猾吏束手,豪民远避,部使者行部时,旁郡滞讼皆诿端谳,端剖决如流,绩誉籍然。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元朝时期政治事件和人物事迹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同时也展现了像宋本和谢端这样正直有为的官员和文学家的风采。他们的坚持原则和才华横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