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一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一-原文

姚燧

姚燧,字端甫,世系见燧伯父枢传。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至元七年,衡以国子祭酒教贵胄,奏召旧弟子十二人,燧自太原驿致馆下。

燧年三十八,始为秦王府文学。未几,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十二年,以秦王命,安辑庸蜀。明年,汉嘉新附,入谕其民。又奉命招王立于合州。又明年,抚循夔府。凡三使蜀,皆称职。十七年,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录囚延安,逮系诖误,皆纵释之,人服其明决。调山南湖北道。按部澧州,兴学赈民,孜孜如弗及。二十三年,自湖北奉旨趋朝。明年,为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初置检阅官,究核故事,燧与侍读高道凝总裁之,书成。大德五年,授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移病太平。九年,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至大元年,仁宗居藩邸,开宫师府,燧年已七十,遣正字吕洙,如汉征四皓故事,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谥曰文。

燧先在苏门山时,读《通鉴纲目》,尝病国统散于逐年,不能一览而得其离合之概,至告病江东,著《国统离合表》若干卷,年经而国纬之,如《史记》诸《表》,将附朱熹《凡例》之后,复取徽、建二本校仇,得三误焉,序于《表》首。略曰:“其一,建安二十五年,徽本作‘延康元年’。《凡例》:中岁改元,在兴废存亡之际,以前为正。当从建本,于建安二十五年下,注‘改元延康’。其二,章武三年,徽本大书‘三年,后主禅建兴元年’,建本无‘三年’,则昭烈为无终。徽、建皆曰‘后主’,于君臣父子之教,所害甚大,是起十四卷、尽十六卷,凡曰后主者,皆失于刊正也。当于三年下注‘帝禅建兴元年’,明年大书‘帝禅建兴二年’,庶前后无龃龉也。其三,天宝十五载注‘肃宗皇帝至德元载’,明年惟曰‘二载’,为无始。当大书‘二载’上加‘肃宗皇帝至德’,使上同于开元。三者钧失,而建安之取,至德之去,统固在也。若章武之距建兴,才三年耳,遽有帝父主子之异,岂不于统大有关乎!”详见《序篇》。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为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燧曰:“世固有厌空桑而思闻鼓缶者乎,然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彼复有班孟坚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欧阳子,则为去圣贤也有级而不远,其文虽无谢、尹之知,不害于行后。岂有一言几乎古,而不闻之将来乎!”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又稍广置燕乐,燧则为之喜而援笔大书,否则弗易得也。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藩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于世。子三:埙,圻,城。

郭贯

郭贯,字安道,保定人。以才行见推择,为枢密中书掾,调南康路经历,擢广西道提刑按察司判官,会例格,授济南路经历。至元二十七年,拜监察御史。承诏分江北沿淮草地,劾淮西宣慰使昂吉儿父子专权,久不迁调,蠹政害民。三十年,佥湖南肃政廉访司事。大德初,迁湖北道,言“今四省军马,以数万计,征八百媳妇国,深入为炎瘴万里不毛之地,无益于国。”五年,迁江西道,赈恤饥民,有惠政,入为御史台都事。八年,迁集贤待制,进翰林直学士,奉诏与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别速台彻里帖木儿往镇高丽。十一年,召为河东廉访副使。

至大二年,仁宗至五台山,贯进见,仁宗因问:“廉访使灭里吉歹何以有善政?”左右对曰:“皆副使郭贯之教也。”因赐贯玛瑙数珠、金织文币,入为吏部考功郎,遂拜治书侍御史。四年,除礼部尚书,帝亲

书其官阶曰嘉议大夫,以授有司。

皇庆元年,擢淮西廉访使,寻留不遣,改侍御史,俄迁翰林侍讲学士。

明年,出为淮西廉访使。

建言“宜置常平仓,考校各路农事”。

延祐二年,召拜中书参知政事。

明年,升左丞,加集贤大学士。

五年,除太子詹事。

贯言:“皇太子受金宝已三年,宜行册礼;又,辅导之官,早宜选置。”从之。

六年,加太子宾客,谒告还家。

至治元年,复起为集贤大学士,寻致仕。

泰定元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不起。

至顺二年,以疾卒,年八十有二。

赠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蔡国公,谥文宪。

贯博学,精于篆籀,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云。

夹谷之奇

夹谷之奇,字士常,其先出女真加古部,后讹为夹谷,由马纪岭撒曷水徙家于滕州。

之奇少孤,舅杜氏携之至东平,因受业于康晔。

授济宁教授,辟中书省掾。

大兵南伐宋,授行省左右司都事。

时行省官与中书权臣有隙,特遣使核其财用,而之奇职文书,亦被按问。

张弘范率其属诣使者言:“夹谷都事素公清,若少有侵渔,弘范当与连坐。”

会御史台立,擢之奇佥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既而移佥江北淮东。

至元十九年,召为吏部郎中,立陟降澄汰之法,著为令式。

岁大旱,有司议平谷价,以遏腾涌之患。

之奇言:“莫若省经费,辍土木之役,庶足召和气,弭灾变,而有丰稔之期。”

二十一年,迁左赞善大夫。

时裕宗为皇太子,每进见,必赐坐,顾遇甚优。

权臣有欲以均输法益国赋者,虑提刑按察司挠其事,请令与转运司并为一职,诏集群臣议之。

之奇言:“按察司者,控制诸路,发擿奸伏,责任匪轻。若使理财,则心劳事冗,将弥缝自救之不暇,又安能绳纠他人哉!并之弗便。”

事遂寝。

又与谕德李谦条具时政十事,上之皇太子:一曰正心,二曰睦亲,三曰崇俭,四曰几谏,五曰戢兵,六曰亲贤,七曰革敝,八曰尚文,九曰定律,十曰正名。

会皇太子薨,除翰林直学士,改吏部侍郎,遂拜侍御史。

二十五年,丁母忧,以吏部尚书起复,屡请终制,不许。

明年,卒。

之奇虑识精审,明于大体,而不忽细微,为政卓卓可称,虽老于吏学者,自以为不及。

为文章尤简严有法,多传于世云。

刘赓

刘赓,字熙载,洺水人。

五世祖逸,以郡吏治狱,有阴德。

祖肃,为左三部尚书。

赓幼有文名,师事翰林学士王磐。

至元十三年,用荐者授国史院编修官。

十六年,迁应奉翰林文字。

辟为司徒府长史,仍兼应奉。

补外,同知德州事,考满,擢太庙署丞、太常博士,拜监察御史。

是时,御史中丞崔彧好盛气待人,他御史拜谒,或平受之,独见赓,则待以上客。

大德二年,升翰林直学士。

六年,奉使宣抚陕西。

由侍讲学士升学士。

至大二年,迁礼部尚书,仍兼翰林学士。

寻拜侍御史。

顷之,还翰林为学士承旨,兼国子祭酒。

国学故事,伴读生以次出补吏,莫不争先出。

时有一生,亲老且贫,同舍生有名在前者,因博士以告曰:“我齿颇少,请让之先。”

赓曰:“让,德之恭也。”

从其让,别为书荐其人,朝廷反先用之。

自是六馆之士,皆知让之为美德也。

皇庆元年,迁集贤大学士,仍兼国子祭酒。

延祐元年,复为承旨;六年,拜太子宾客;七年,复入集贤为大学士;寻又入翰林为承旨。

泰定元年,加光禄大夫。

会集议上尊号,赓独抗言其不可,事遂已。

天历元年卒,年八十一。

赓久典文翰,当时大制作多出其手,以耆年宿德,为朝廷所推重云。

耶律有尚

耶律有尚,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

祖父在金世尝官于东平,因家焉。

有尚资识绝人,笃志于学,受业许衡之门,号称高第弟子。

其学邃于性理,而尤以诚为本,仪容辞令,动中规矩,识与不识,莫不服其为有道之君子。

至元八年,衡罢中书左丞,除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以教国人之子弟,乃奏以门人十二人为斋长以伴读,有尚其一也。

十年,衡告免还乡里,朝廷乃以有尚等为助教,嗣领其学事。

居久之,拜监察御史,不赴。

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为政以宽简得民情。

裕宗在东宫,召为詹事院长史。

自有尚既去,而国学事颇废,廷议以谓非有尚无足以继衡者,除国子司业。

时学馆未建,师弟子皆寓居民屋,有尚屡以为言。

二十四年,朝廷乃大起学舍,始立国子监,立监官,而增广弟子员。

于是有尚升国子祭酒,儒风为之丕振。

二十七年,以亲老,辞职归。

大德改元,复召为国子祭酒。

寻除集贤学士,兼其职。

顷之,迁太常卿,又迁集贤学士。

八年,葬父还乡里。

已而朝廷思用老儒,以安车召之于家,累辞不允,复起为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阶中奉大夫。

有尚前后五居国学,其立教以义理为本,而省察必真切;以恭敬为先,而践履必端悫。

凡文词之小技,缀缉雕刻,足以破裂圣人之大道者,皆屏黜之。

是以诸生知趋正学,崇正道,以经术为尊,以躬行为务,悉为成德达材之士。

大抵其教法一遵衡之旧,而勤谨有加焉。

身为学者师表者数十年,海内宗之,犹如昔之宗衡也。

有尚既以年老,力请还家,朝廷复颁楮币七千缗,即其家赐之。

卒年八十六,赐谥文正。

郝天挺

郝天挺,字继先,出于朵鲁别族,自曾祖而上,居安肃州。

父和上拔都鲁,太宗、宪宗之世多著武功,为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

天挺英爽刚

直,有志略,受业于遗山元好问,以勋臣子,世祖召见,嘉其容止,有旨:宜任以政,俾执文字,备宿卫春宫。裕宗遇之甚厚。建省云南,选官属,遂除参议云南行尚书省事,寻升参知政事,又擢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未几,入为吏部尚书,寻除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又迁四川行省参政及江浙行省左丞,俱不赴。拜中书左丞,与宰相论事,有不合,辄面斥之。一日,以奏事敷陈明允,特赐黄金百两,不受。帝曰:“非利汝也,第旌汝肯言耳。”

成宗崩,仁宗以太后命,首定大难,及武宗还自朔方,遂入正大统,定策之际,天挺与有力焉。仁宗临御,收召故老天挺与少保张闾等十人,共议大政,革尚书省之弊,遂成皇庆之治。又出为江西、河南二省右丞,召拜御史中丞。入见,首陈纪纲之要,以猎为喻曰:“御史职在击奸,犹鹰扬焉,禽之,弱者易获也,其力大者,必借人力。不然,不惟失其前禽,仍或有伤鹰之患矣。”帝嘉其言,既出,台臣皆以为贺,风纪大振。又上疏陈七事,曰惜名爵、抑浮费、止括田、久任使、论好事、奖农务本、励学养士,诏中书省举行之。寻俾均逸于外,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时河南王卜怜吉歹为丞相,待以师礼,由是政化大行。

皇庆二年卒,年六十七。赠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文定。天挺尝修《云南实录》五卷,又注唐人《鼓吹集》一十卷,行于世。

子佑,字君辅,小字朵鲁别台。由宿卫补官,仁宗时拜殿中侍御史,以廉直著名,大受知遇。迁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拜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张孔孙

张孔孙,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已而孔孙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今名。既长,以文学名,辟万户府议事官,万户严忠范之兄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聘孔孙,以母老不应。

时汴梁既下,太常乐师流寓东平,旧章缺落,止存登歌一章而已。世祖居潜邸,尝召乐师至日月山观之,至是,徐世隆奏帝,宜增设宫县及文、武二舞,以备大典。因诏徐世隆为太常卿,而孔孙以奉礼郎为之副,以董乐师,肄成,献之京师。廉希宪居政府,辟为掾。及安童为相,尤礼重之,授户部员外郎,出为南京总管府判官。时方议下襄樊,朝廷急用兵,孔孙谓:“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朝论采之。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寻升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真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迁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阿合马颛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终始如一。”乃除宣吏部尚书,孔孙礼部侍郎。寻升孔孙礼部尚书,擢燕南提刑按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肃政廉访司,仍为使,莅治于大名,一以所没赃籴粟五千斛赈饥民。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亡何,除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擢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因谳狱盐场,民尹执中兄弟诬伏为强盗,平反之。召还,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丞相完泽卒,孔孙与陈天祥上封事,荐和礼霍孙可为相。

会地震,诏间弭灾之道,孔孙条对八事,其略曰:蛮夷诸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赏善罚恶,不可数赐赦宥;献鬻宝货,不可不为禁绝;供佛无益,不可虚费财用;上下豪侈,不可不从俭约;官冗吏繁,不可不为裁减;太庙神主,不可不备祭享。帝悉嘉纳之,赐钞五千贯。又累疏言:“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忧服阕者,宜待起复;宿卫之冒滥者,必当革;州郡之职,必当遴选,久任达鲁花赤,宜量加迁转;又宜增给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给赐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一-译文

姚燧

姚燧,字端甫,他的家族世系可以在他伯父姚枢的传记中找到。他的父亲是姚格。姚燧三岁时就成了孤儿,由伯父姚枢抚养。姚枢隐居在苏门,认为姚燧天资愚钝,因此对他管教非常严格,姚燧难以忍受。杨奂写信劝阻姚枢说:“姚燧是个有才华的人,长大后自然会有所成就,何必如此着急呢!”并且答应将女儿许配给姚燧。姚燧十三岁时,在苏门见到了许衡。十八岁时,开始在长安学习。当时他还没有写过文章,看到同辈们的作品,总觉得不如古人,心里并不认同。二十四岁时,开始读韩愈的文章,并尝试模仿写作,人们认为他有韩愈的风格。后来他请教许衡,许衡也赞赏他的文辞,并告诫他说:“弓箭是用来防备盗贼的;如果盗贼得到了弓箭,也会用来对付人。文章固然是士子扬名的利器,但如果先有了能名扬一世的名声,将来如何应对别人的驱使呢!把文章交给不合适的人,或者拒绝合适的人,都是罪过,这不是处世之道。”至元七年,许衡以国子祭酒的身份教导贵族子弟,奏请召回了十二名旧弟子,姚燧从太原驿站被召到国子监。

姚燧三十八岁时,开始担任秦王府的文学官。不久,被任命为奉议大夫,兼任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的提举。十二年,受秦王之命,安抚庸蜀地区。第二年,汉嘉地区新归附,姚燧前去安抚百姓。又奉命到合州招降王立。又过了一年,他安抚了夔府地区。他三次出使蜀地,都表现得非常称职。十七年,被任命为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在延安审理囚犯时,释放了那些因牵连而被捕的人,人们都佩服他的明断。后来调任山南湖北道。在澧州任职时,兴办学校,赈济百姓,勤勉不懈。二十三年,从湖北奉旨回朝。第二年,担任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被任命为大司农丞。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被召修《世祖实录》。最初设置了检阅官,负责考证历史事件,姚燧与侍读高道凝共同负责,书成后。大德五年,被任命为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因病调任太平。九年,被任命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至大元年,仁宗在藩邸时,开设宫师府,姚燧已经七十岁,朝廷派正字吕洙,仿照汉朝征召四皓的故事,起用姚燧为太子宾客。不久,被任命为承旨学士,随后又拜为太子少傅。武宗当面告诉姚燧,姚燧拜谢推辞,说:“从前我的伯父姚枢也曾被任命为这个官职,尚且不敢接受,我怎敢接受!”第二年,被任命为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四年,因病告假南归,中书省以承旨的身份召他回朝;第二年,再次召他。姚燧因病,都没有赴任。最终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谥号为“文”。

姚燧在苏门山时,曾读《通鉴纲目》,感叹国家的统绪分散在各年之中,无法一目了然地看到其离合的概况,直到他因病告假江东时,撰写了《国统离合表》若干卷,以年为经,以国为纬,如同《史记》中的各种表,打算附在朱熹的《凡例》之后,又取徽州本和建阳本进行校对,发现了三处错误,并在《表》的序言中指出。大致内容如下:“其一,建安二十五年,徽州本写作‘延康元年’。《凡例》中说:中年改元,在兴废存亡之际,以前为正。应当从建阳本,在建安二十五年下,注明‘改元延康’。其二,章武三年,徽州本大书‘三年,后主禅建兴元年’,建阳本没有‘三年’,那么昭烈帝就没有终年。徽州本和建阳本都写作‘后主’,这对君臣父子之教,危害极大,从第十四卷到第十六卷,凡是写作‘后主’的地方,都是刊正失误。应当在三年下注明‘帝禅建兴元年’,明年大书‘帝禅建兴二年’,这样前后就不会矛盾。其三,天宝十五载注明‘肃宗皇帝至德元载’,明年只写作‘二载’,没有起始。应当在大书‘二载’上加上‘肃宗皇帝至德’,使其与开元相同。这三处都是失误,但建安之取,至德之去,统绪依然存在。至于章武到建兴,只有三年,突然有帝父主子的区别,难道不是与统绪大有关系吗!”详见《序篇》。

姚燧的学问,得益于许衡,通过穷理致知,反躬实践,成为当世的名儒。他的文章宏阔广博,豪放而不放纵,刚强而不严厉,气势恢宏,有西汉的风格,改变了宋末的弊习。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家中没有人能超过他。有人说世上没有人了解姚燧,他说:“岂止是了解,能读懂并能断句,句句得其意的人,也很少。”姚燧说:“世上固然有厌倦空桑而想听鼓缶的人,但文章以道为轻重,道以文章为轻重。如果再有班固这样的人出现,表列古今人物,九品中必定将欧阳修列为一等,那么离圣贤也就不远了,他的文章即使没有谢朓、尹洙的赏识,也不妨碍他流传后世。难道有一句话几乎与古人相同,却不会被后世所闻吗!”当时孝子顺孙,想要宣扬祖先的德行,必须得到姚燧的文章才能传信;那些得不到的人,常常感到羞愧。因此三十年间,国朝的名臣世勋、显行盛德,都是姚燧所书写的。每次有人来求文,必须是他们的行为值得嘉许,姚燧才会答应,言辞中不会过分赞美。他又稍稍放宽了宴乐的规矩,姚燧则为此高兴并大笔一挥,否则很难得到他的文章。当时高丽的沈阳王父子,与帝室联姻,倾尽财力结交朝臣。有一天,他们想求姚燧的诗文,姚燧吝啬不给,直到奉旨,才给了他们。王赠送给姚燧的谢礼有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箱,盛大地送到姚燧面前。姚燧立即将这些礼物分发给下属官员和侍从,只留下金银,交给翰林院作为公用器皿,姚燧自己一无所取。有人问他,姚燧说:“他们是藩邦小国,只重视财物利益,我能轻视这些,让他们知道大朝并不在意这些。”他的器识豪迈超过常人。但他颇为自负,轻视赵孟頫、元明善等人,因此君子们对他有所不满。他平生所著的《牧庵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他有三个儿子:姚埙、姚圻、姚城。

郭贯

郭贯,字安道,保定人。因才能和品行被推荐,担任枢密中书掾,调任南康路经历,后升任广西道提刑按察司判官,因例格,被任命为济南路经历。至元二十七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分江北沿淮草地,弹劾淮西宣慰使昂吉儿父子专权,久不迁调,蠹政害民。三十年,担任湖南肃政廉访司佥事。大德初年,调任湖北道,上奏说:“现在四省的军马,数以万计,征讨八百媳妇国,深入炎瘴万里不毛之地,对国家无益。”五年,调任江西道,赈济饥民,有惠政,后入朝担任御史台都事。八年,升任集贤待制,进翰林直学士,奉命与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别速台彻里帖木儿一起前往镇守高丽。十一年,被召为河东廉访副使。

至大二年,仁宗到五台山,郭贯进见,仁宗问:“廉访使灭里吉歹为什么有善政?”左右回答说:“都是副使郭贯的教导。”于是赐给郭贯玛瑙数珠、金织文币,入朝担任吏部考功郎,随后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四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皇帝亲自

记录他的官阶为嘉议大夫,并授予有关部门。

皇庆元年,被提拔为淮西廉访使,不久被留下不派遣,改任侍御史,很快又升为翰林侍讲学士。

第二年,出任淮西廉访使。

他建议“应该设立常平仓,考核各路的农事”。

延祐二年,被召拜为中书参知政事。

第二年,升为左丞,加集贤大学士。

五年,被任命为太子詹事。

贯说:“皇太子接受金宝已经三年,应该举行册封礼;另外,辅导的官员,应该尽早选任。”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六年,加封为太子宾客,请假回家。

至治元年,再次被起用为集贤大学士,不久退休。

泰定元年,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但他没有接受。

至顺二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追赠为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为蔡国公,谥号文宪。

贯博学多才,精通篆籀,当时的册宝碑额,大多出自他之手。

夹谷之奇

夹谷之奇,字士常,他的祖先出自女真加古部,后来误传为夹谷,从马纪岭撒曷水迁居到滕州。

之奇小时候失去父亲,舅舅杜氏带他到东平,因此跟随康晔学习。

被任命为济宁教授,后担任中书省掾。

大军南征宋朝时,被任命为行省左右司都事。

当时行省官员与中书权臣有矛盾,特意派遣使者核查他们的财务,而之奇负责文书,也被审问。

张弘范带领他的下属对使者说:“夹谷都事一向公正清廉,如果有任何侵吞行为,弘范愿意与他连坐。”

恰逢御史台成立,提拔之奇为佥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不久又调任佥江北淮东。

至元十九年,被召为吏部郎中,制定了升降淘汰的办法,成为法令。

那年大旱,有关部门讨论平抑粮价,以遏制粮价上涨的危机。

之奇说:“不如节省经费,停止土木工程,这样或许能召来和气,消除灾变,从而迎来丰收的时期。”

二十一年,升为左赞善大夫。

当时裕宗是皇太子,每次进见,必定赐座,待遇非常优厚。

有权臣想用均输法增加国家赋税,担心提刑按察司阻挠此事,请求将提刑按察司与转运司合并为一职,皇帝召集大臣讨论此事。

之奇说:“按察司是控制各路,揭露奸邪,责任重大。如果让他们理财,就会心劳事冗,连自救都来不及,又怎么能纠察他人呢!合并不便。”

这件事就此搁置。

他又与谕德李谦一起列举了十项时政建议,上呈给皇太子:一是正心,二是睦亲,三是崇俭,四是几谏,五是戢兵,六是亲贤,七是革敝,八是尚文,九是定律,十是正名。

恰逢皇太子去世,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改任吏部侍郎,随后拜为侍御史。

二十五年,因母亲去世,以吏部尚书的身份被起用,多次请求守丧期满,但未被允许。

第二年,去世。

之奇思虑精审,明于大体,而不忽视细节,为政卓著可称,即使是老于吏学的人,也自认为不如他。

他的文章尤其简严有法,多传于世。

刘赓

刘赓,字熙载,洺水人。

他的五世祖逸,以郡吏的身份处理案件,有阴德。

祖父肃,曾任左三部尚书。

赓小时候就有文名,师从翰林学士王磐。

至元十三年,因推荐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官。

十六年,升为应奉翰林文字。

被任命为司徒府长史,仍兼任应奉。

外调,担任同知德州事,考核期满,升为太庙署丞、太常博士,拜为监察御史。

当时,御史中丞崔彧喜欢盛气凌人,其他御史拜见他时,他常常平等待之,唯独见到赓时,则以上宾之礼相待。

大德二年,升为翰林直学士。

六年,奉命宣抚陕西。

由侍讲学士升为学士。

至大二年,升为礼部尚书,仍兼任翰林学士。

不久拜为侍御史。

不久,又回到翰林院担任学士承旨,兼任国子祭酒。

按照国学的惯例,伴读生依次出仕为官,大家都争先恐后。

当时有一个学生,父母年老且贫困,同宿舍的学生中有名次在前的人,通过博士告诉他说:“我年纪还小,请让他先出仕。”

赓说:“谦让,是德行的表现。”

听从了他的谦让,另外写推荐信推荐那个人,朝廷反而先任用了他。

从此六馆的学生,都知道谦让是一种美德。

皇庆元年,升为集贤大学士,仍兼任国子祭酒。

延祐元年,再次担任承旨;六年,拜为太子宾客;七年,再次进入集贤院担任大学士;不久又进入翰林院担任承旨。

泰定元年,加封为光禄大夫。

恰逢朝廷讨论上尊号,赓独自反对,认为不可行,此事就此作罢。

天历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赓长期掌管文翰,当时的重要文献大多出自他之手,以年高德劭,受到朝廷的推崇。

耶律有尚

耶律有尚,字伯强,是辽东丹王的十世孙。

他的祖父在金朝时曾在东平任职,因此定居在那里。

有尚天资聪颖,专心学习,师从许衡,被称为高第弟子。

他的学问深究性理,尤其以诚为本,仪容辞令,合乎规矩,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佩服他是有道君子。

至元八年,许衡被罢免中书左丞,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负责教育国人的子弟,于是奏请以十二名门人为斋长伴读,有尚是其中之一。

十年,许衡告老还乡,朝廷于是任命有尚等人为助教,继续负责学务。

过了很久,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但没有赴任。

被任命为秘书监丞,外调担任蓟州知州,为政宽简,深得民心。

裕宗在东宫时,召他为詹事院长史。

自从有尚离开后,国学事务逐渐荒废,朝廷认为只有有尚才能继承许衡的事业,任命他为国子司业。

当时学馆尚未建成,师生都寄居在民房中,有尚多次提出建议。

二十四年,朝廷大规模兴建学舍,开始设立国子监,设立监官,并增加学生名额。

于是有尚升为国子祭酒,儒风因此大振。

二十七年,因父母年老,辞职回家。

大德元年,再次被召为国子祭酒。

不久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兼任其职。

不久,升为太常卿,又升为集贤学士。

八年,回乡安葬父亲。

不久,朝廷想任用老儒,用安车将他召回家中,多次推辞未果,再次起用为昭文馆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官阶为中奉大夫。

有尚前后五次担任国学职务,他的教育以义理为本,而省察必须真切;以恭敬为先,而实践必须端正。

凡是文词的小技,雕琢修饰,足以破坏圣人大道的,都被摒弃。

因此学生们都知道追求正学,崇尚正道,以经术为尊,以实践为务,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他的教育方法大致遵循许衡的旧制,但更加勤谨。

他作为学者的师表数十年,海内尊崇他,就像过去尊崇许衡一样。

有尚因年老,多次请求回家,朝廷又赐给他七千缗楮币,直接送到他家。

去世时八十六岁,追谥文正。

郝天挺

郝天挺,字继先,出自朵鲁别族,自曾祖以上,居住在安肃州。

他的父亲和上拔都鲁,在太宗、宪宗时期多有战功,担任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

天挺英爽刚

直,有志向和谋略,曾师从遗山元好问学习,因为是功臣之子,世祖召见他,赞赏他的仪容举止,下旨说:应该让他参与政事,让他执掌文字工作,担任春宫的宿卫。裕宗对他非常厚待。建立云南行省时,选拔官员,他被任命为参议云南行尚书省事,不久升任参知政事,又提升为陕西汉中道廉访使。不久,他被召入朝中担任吏部尚书,随后又被任命为陕西行御史台中丞,又调任四川行省参政和江浙行省左丞,但他都没有赴任。后来他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与宰相讨论政事时,如果有不合之处,他总是当面斥责。有一天,他因为奏事陈述得明白允当,皇帝特别赐给他黄金百两,但他不接受。皇帝说:“这不是为了给你利益,而是为了表彰你敢于直言。”

成宗去世后,仁宗在太后的命令下,首先平定大难,等到武宗从朔方回来,便正式继承大统,定策的时候,天挺也出了力。仁宗即位后,召见老臣天挺和少保张闾等十人,共同商议大政,革除尚书省的弊端,最终实现了皇庆之治。天挺又被派往江西、河南两省担任右丞,后来被召为御史中丞。他入朝觐见时,首先陈述了纲纪的重要性,用打猎作比喻说:“御史的职责是打击奸邪,就像鹰击长空一样,捕捉猎物时,弱小的容易捕获,力量大的必须借助人力。否则,不仅会失去前面的猎物,还可能会有伤及鹰的危险。”皇帝赞赏他的言论,他出朝后,御史台的官员都来祝贺,风纪大为振作。他又上疏陈述七件事,分别是珍惜名爵、抑制浮费、停止括田、久任使、论好事、奖励农业、鼓励学习和培养士人,皇帝下诏让中书省执行。不久,他被派往外地担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河南王卜怜吉歹担任丞相,以师礼对待他,因此政教大为推行。

皇庆二年,天挺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号文定。天挺曾编撰《云南实录》五卷,又注释了唐人的《鼓吹集》十卷,流传于世。

他的儿子佑,字君辅,小字朵鲁别台。由宿卫补官,仁宗时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以廉洁正直著称,深受知遇。后来升任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又被任命为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张孔孙

张孔孙,字梦符,他的祖先来自辽国的乌若部,后来被金人吞并,于是迁居隆安。他的父亲之纯,是东平万户府的参议,夜里梦见去孔子庙,得到了赐予的嘉果,不久孔孙出生,于是向衍圣公求名,因此得名孔孙。长大后,他以文学闻名,被征召为万户府议事官,万户严忠范的哥哥是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想聘请孔孙,但他因为母亲年老而没有答应。

当时汴梁已经被攻下,太常乐师流落到东平,旧有的乐章缺失,只剩下登歌一章。世祖在潜邸时,曾召乐师到日月山观看,这时,徐世隆上奏皇帝,建议增设宫县和文、武二舞,以备大典之用。于是皇帝下诏任命徐世隆为太常卿,而孔孙以奉礼郎的身份担任副职,负责管理乐师,排练完成后,献给了京师。廉希宪在政府任职时,征召他为掾吏。等到安童担任宰相时,特别礼重他,任命他为户部员外郎,后来出任南京总管府判官。当时朝廷正在讨论攻打襄樊,急需用兵,孔孙说:“现在因为越境私贩而坐罪的人,动辄数以千计,应该开放自新的途径,让他们能够通过战斗赎罪。”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被任命为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不久升任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他在巴陵巡视时,有三百名囚犯因为愤怒龚乙建议兴办银利,挖了他的坟墓并烧了他的家,烧死了三个人。有关部门认为他们是图财杀人,孔孙根据实际情况,减轻了他们的罪责。后来他调任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任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不久被任命为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再次担任宰相,对皇帝说:“阿合马专权十年,他的亲信和迎合他的人,往往迅速升迁,占据显要职位;只有刘宣、张孔孙二人,恬守故常,始终如一。”于是任命刘宣为吏部尚书,孔孙为礼部侍郎。不久,孔孙升任礼部尚书,又提升为燕南提刑按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为肃政廉访司,他仍然担任使职,在大名任职,用没收的赃物购买五千斛粮食赈济饥民。后来他被任命为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不久,他被任命为大名路总管,兼任府尹,大力兴办学校。有人向太后献上三百多里的旧河堤,他立即上奏,认为应该全部归还给百姓,太后同意了。后来他被提升为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在审理盐场的案件时,平反了民尹执中兄弟被诬陷为强盗的冤案。他被召回朝中,任命为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丞相完泽去世后,孔孙与陈天祥上封事,推荐和礼霍孙可以担任宰相。

当时发生地震,皇帝下诏询问如何消除灾害,孔孙上奏八条建议,大致内容是:蛮夷诸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赏善罚恶,不可数赐赦宥;献鬻宝货,不可不为禁绝;供佛无益,不可虚费财用;上下豪侈,不可不从俭约;官冗吏繁,不可不为裁减;太庙神主,不可不备祭享。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赐给他五千贯钞。他又多次上疏说:“凡是七十岁退休的官员,应该加一官;丁忧服丧期满的官员,应该等待起复;宿卫中冒滥的人,必须革除;州郡的职位,必须严格选拔,久任达鲁花赤,应该适当迁转;又应该增加官吏的俸禄;修建京师的庙学,设立国子生徒,赐给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应该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应赠谥。”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退休后,仍然担任集贤大学士。大德十一年,他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孔孙一向以文学闻名,而且擅长弹琴,工于画山水竹石,骑射尤其精湛。他在朝中任职时,直言进谏,有许多值得称道的言论,士人都很佩服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一-注解

姚燧:元代文学家、官员,字端甫,以文学和政绩著称,曾任翰林学士等职,著有《牧庵文集》。

许衡:人名,元代学者,耶律有尚的老师。

韩退之:即韩愈,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国子祭酒: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事务。

秦王府文学:古代官名,负责秦王府的文学事务,秦王府是皇子的府邸。

奉议大夫:古代官名,属于文官体系中的高级职位。

提刑按察司副使:古代官名,负责司法和监察事务的副职。

翰林直学士:古代官职,属于翰林院,负责编纂书籍,研究学问。

大司农丞:古代官名,负责农业和财政事务的官员。

世祖实录:元代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官方历史记录。

中宪大夫:古代官名,属于文官体系中的高级职位。

江东廉访使:古代官名,负责江东地区的监察事务。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属于太子府,负责辅佐太子,提供咨询。

承旨学士:古代官名,翰林院的高级职位,负责起草诏书。

太子少傅:古代官名,太子的高级辅导官员。

荣禄大夫:古代官名,属于文官体系中的最高荣誉职位之一。

知制诰:古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书的官员。

国统离合表:姚燧所著的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历代国家的兴衰离合。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班孟坚:即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

欧阳子:即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赵孟頫: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元明善:元代文学家,与姚燧同时代。

牧庵文集:姚燧的文集,共五十卷,收录其文学作品。

嘉议大夫:古代官名,属于文散官,通常授予有功绩的官员,以示嘉奖。

淮西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监察淮西地区的官员,确保地方行政的廉洁。

侍御史:古代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属于御史台的重要职位。

翰林侍讲学士:古代官职,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属于翰林院的高级职位。

中书参知政事: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参与国家政事的决策。

集贤大学士:元代官职,集贤院的最高职位,负责文学和学术事务。

太子詹事: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教育和日常事务。

光禄大夫:元代官职,属于文散官,品级较高。

河南行省平章事:元代官职,负责河南行省的行政事务。

柱国:元代官职,属于勋官,品级较高。

蔡国公:古代爵位,属于国公,通常授予皇室成员或有重大功勋的官员。

谥文宪:古代谥号,’文’表示文化成就,’宪’表示法度和规范,通常授予有文化贡献的官员。

篆籀:古代书法的一种,篆书和籀书的合称,属于古文字体。

夹谷之奇:人名,元代官员,字士常,女真族后裔,以清廉著称。

女真加古部:古代女真族的一个部落,后讹为夹谷。

马纪岭撒曷水: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

滕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东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康晔:人名,元代学者,夹谷之奇的老师。

济宁教授:古代官职,负责济宁地区的教育和文化事务。

中书省掾:古代官职,属于中书省,负责文书工作。

行省左右司都事:元代官职,负责行省的日常事务。

张弘范:人名,元代将领,曾率军南伐宋朝。

御史台:古代官署,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

佥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元代官职,负责江南浙西地区的司法监察。

吏部郎中:古代官职,属于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陟降澄汰之法:古代官员选拔和考核的制度,’陟’指升迁,’降’指降职,’澄汰’指淘汰不合格者。

左赞善大夫:古代官职,属于太子府,负责辅佐太子。

裕宗:元裕宗真金,元世祖忽必烈的长子,曾为皇太子,但早逝。

均输法:古代经济政策,旨在通过调节物资流通来平衡物价。

提刑按察司:元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司法和刑狱。

转运司:古代官署,负责物资的运输和调配。

谕德李谦:人名,元代官员,曾任谕德,与夹谷之奇共同提出时政建议。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属于吏部,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吏部尚书:元代官职,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等事务。

刘赓:人名,元代官员,字熙载,以文才著称。

洺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王磐:人名,元代学者,刘赓的老师。

国史院编修官: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国史。

应奉翰林文字:古代官职,属于翰林院,负责撰写官方文书。

司徒府长史:古代官职,属于司徒府,负责日常事务。

太庙署丞:古代官职,负责太庙的日常事务。

太常博士:古代官职,属于太常寺,负责礼仪事务。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属于御史台的重要职位。

崔彧:人名,元代官员,曾任御史中丞。

礼部尚书:古代官职,属于礼部,负责礼仪事务。

耶律有尚:人名,元代官员,字伯强,辽东丹王后裔,以学问著称。

辽东丹王:古代辽东地区的王族,耶律有尚的祖先。

斋长: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日常事务。

秘书监丞:古代官职,属于秘书监,负责文书工作。

蓟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詹事院长史:古代官职,属于太子府,负责日常事务。

国子司业: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事务。

国子监:古代官署,负责国家的教育事务。

太常卿:元代官职,掌管宗庙礼仪和乐舞。

昭文馆大学士:古代官职,属于昭文馆,负责编纂书籍,研究学问。

中奉大夫:元代官职,属于文散官,品级较高。

郝天挺:人名,元代官员,字继先,朵鲁别族后裔,以武功著称。

朵鲁别族:古代蒙古族的一个部落。

安肃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河东行省五路军民万户:元代官职,负责河东行省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遗山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诗文被誉为“金元之际第一人”。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

参议云南行尚书省事:参议是元代官职,行尚书省是元代地方行政机构,云南行尚书省事指在云南行尚书省担任参议一职。

参知政事:元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参与国家政务。

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政绩。

中书左丞:元代官职,中书省的副职,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成宗:元成宗铁穆耳,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元朝第三位皇帝。

仁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第四位皇帝。

武宗:元武宗海山,元朝第五位皇帝。

皇庆之治:指元仁宗时期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

御史中丞:元代官职,御史台的副职,负责监察百官。

中书平章政事:元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冀国公:元代爵位,属于国公一级,封地在冀州。

谥文定:谥号,文定是对其一生功绩的评价,意为文治安定。

云南实录:元代史书,记载云南地区的历史和地理。

鼓吹集:唐代诗集,收录了唐代诗人的作品。

殿中侍御史:元代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员。

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元代官职,陕西行省的副职,参与地方政务。

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元代官职,陕西行御史台的副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张孔孙:元代官员,字梦符,以文学和廉洁著称。

户部员外郎:元代官职,户部的副职,负责财政事务。

南京总管府判官:元代官职,南京总管府的副职,负责地方政务。

肃政廉访司:元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政绩。

资善大夫:元代官职,属于文散官,品级较高。

翰林学士承旨:元代官职,翰林院的最高职位,负责起草诏书和文学事务。

大德:元成宗的年号,时间为1297年至1307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一-评注

姚燧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反映了元代文化的特点。姚燧自幼丧父,由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这为他后来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姚燧在文学上受到许衡和韩愈的影响,尤其是韩愈的古文运动对他影响深远。姚燧的文章风格豪放而不失严谨,刚劲而不失温和,具有西汉文学的风范,对宋末文学的弊病有所纠正。

姚燧的仕途也颇为顺利,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如秦王府文学、奉议大夫、提刑按察司副使等,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才能。他在任职期间,注重教育和民生,兴学赈民,深受百姓爱戴。姚燧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元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姚燧的著作《国统离合表》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历代国家的兴衰离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评论,显示了他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姚燧的文学和史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姚燧的文学风格和思想,体现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为我们了解元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代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的官员如夹谷之奇、刘赓、耶律有尚等,都是元代著名的文官,他们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显著的贡献。夹谷之奇以清廉著称,刘赓以文才闻名,耶律有尚则以学问精深见长。这些官员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才华和品德,也反映了元代政府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的官职如嘉议大夫、淮西廉访使、侍御史等,都是元代重要的官职,反映了元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严密性。这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能,体现了元代政府对地方行政、司法监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视。特别是翰林院、集贤院等机构的设置,显示了元代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推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大兵南伐宋、裕宗为皇太子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裕宗为皇太子时,夹谷之奇提出的时政十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改革的方向。这些建议虽然未能全部实施,但对后世的政治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最后,文中提到的官员如耶律有尚、郝天挺等,都是少数民族出身,他们在元代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包容和重用。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元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几位元代官员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示了元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多个方面。这些官员的才华和品德,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的贡献,不仅为元代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代官员天挺和张孔孙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文学和廉洁方面的卓越表现。天挺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如参议云南行尚书省事、参知政事、吏部尚书等,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才能和廉洁自律的品质。他在成宗、仁宗、武宗三朝均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仁宗时期,参与了大政的决策,推动了皇庆之治的形成。天挺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曾修《云南实录》五卷,注唐人《鼓吹集》十卷,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张孔孙则以文学和廉洁著称,历任太常卿、户部员外郎、提刑按察司等职,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廉洁自律的品质。他在安童为相时,受到重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如开自新之条、增给官吏俸禄等,得到了皇帝的嘉纳。张孔孙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文学和艺术上有所成就,善琴、工画山水竹石,显示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这段文字通过对天挺和张孔孙生平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元代官员在政治、文学和廉洁方面的卓越表现,反映了元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天挺和张孔孙的事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为我们了解元代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六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3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