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六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六-原文

◎隐逸

古之君子,负经世之术,度时不可为,故高蹈以全其志。使得其时,未尝不欲仕,仕而行所学,及物之功岂少哉。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世主亦苟取其名而强起之,及考其实,不如所闻,则曰“是欺世钓誉者也”,上下岂不两失也哉!

元之隐士亦多矣,如杜瑛遗执政书,暨张特立居官之政,则非徒隐者也,盖其得时则行,可隐而隐,颇有古君子之风。而世主亦不强之使起,可谓两得也已。自是以隐逸称者,盖往往而有,今摭其可传者,作《隐逸传》。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父时升,《金史》有传。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者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己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宣抚河北,奏为怀孟、彰德、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辐辏,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汉、唐犹不屑也,执事者因陋就简,此焉是务,良可惜哉!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数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或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年七十,遗命其子处立、处愿曰:“吾即死,当表吾墓曰‘缑山杜处士’。天历中,赠资德大夫、翰林学士、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献。

所著书曰《春秋地理原委》十卷、《语孟旁通》八卷、《皇极引用》八卷、《皇极疑事》四卷、《极学》十卷、《律吕律历礼乐杂志》三十卷、文集十卷。其于律,则究其始,研其义,长短清浊,周径积实,各以类分,取经史之说以实之,而折衷其是非。其于历,则谓造历者皆从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独邵子以为天开于子,取日甲月子、星甲辰子,为元会运世之数,无朔虚,无闰余,率以三百六十为岁,而天地之盈虚,百物之消长,不能出乎其中矣。论闭物开物,则曰开于己,闭于戊;五,天之中也;六,地之中也;戊己,月之中星也。又分卦配之纪年,金之大定庚寅,交小过之初六;国朝之甲寅三月二十有三日寅时,交小过之九四。多先儒所未发,掇其要著于篇云。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初名永,避金卫绍王讳,易今名。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改宣德州司候。州多金国戚,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又侮慢儒士。会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细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又谕曰:“先生年老目病,不能就道,故令赵宝臣谕意,且名其读书之堂曰丽泽。”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立曰:“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赐嘉名,今复谕意。”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中统二年,诏曰:“中庸先生学有渊源,行无瑕玷,虽经丧乱,不改故常,未遂丘园之贲,俄兴窀穸之悲。可复赐前号,以彰宠数。”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杜本,字伯原,其先居京兆,后徙天台,又徙临江之清江,今为清江人。本博学,善属文。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及入为御史大夫,力荐于武宗。尝被召至京师,未几归隐武夷山中。

文宗在江南时,闻其名,及即位,以币征之,不起。

至正三年,右丞相脱脱以隐士荐,诏遣使赐以金织文币、上尊酒,召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

使者致君、相意,趣之行。

至杭州,称疾固辞,而致书于丞相曰:“以万事合为一理,以万民合为一心,以千载合为一日,以四海合为一家,则可言制礼作乐,而跻五帝三王之盛矣。”遂不行。

本湛静寡欲,无疾言遽色。

与人交尤笃于义,有贫无以养亲、无赀以为学者,皆济之。

平居书册未尝释手。

天文、地理、律历、度数,靡不通究,尤工于篆隶。

所著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十原》等书,学者称为清碧先生。

至正十年卒,年七十有五。

时有张枢子长者,婺之金华人,亦屡征不起。

枢幼聪慧,外家潘氏蓄书数万卷,枢尽取而读之,过目辄不忘。

既长,肆笔成章,顷刻数千言。

有问以古今沿革、政治得失、宇宙之分合、礼乐之废兴,以至帝号官名、岁月先后,历历如指诸掌。

其为文,务推明经史,以扶翼教道,尤长于叙事。

尝取三国时事撰《汉本纪列传》,附以《魏吴载记》,为《续后汉书》七十三卷。

临川危素称其立义精密,可备劝讲,朝廷取其书置宣文阁。

浙东部使者交荐之,前后章凡九上。

至正三年,命儒臣纂修辽、金、宋三史,右丞相脱脱以监修国史领都总裁,辟枢本府长史,力辞不拜。

七年,申命史臣纂修本朝后妃、功臣传,复以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召枢,俾与讨论,复避不就。

使者强之行,至杭州,固辞而归。

尝著《春秋三传归一义》三十卷,《刊定三国志》六十五卷,《林下窃议》、《曲江张公年谱》各一卷,《敝帚编》若干卷。

至正八年卒,年五十有七。

孙辙,字履常,其先自金陵徙家临川。

辙幼孤,母蔡氏教之,知警策自树立。

比长,学行纯笃,事母甚孝。

家居教授,门庭萧然,而考德问业者日盛。

郡中俊彦有声者皆出其门。

辙与人言,一以孝弟忠信为本,辞温气和,闻者莫不油然感悟。

待亲戚乡里礼意周洽,言论间未尝几微及人过失长短。

士子至郡者必来见,部使者长吏以下仁且贤者,必造焉。

辙乐易庄敬,接之以礼,言不及官府。

宪司屡辟,皆不就。

江西行省特以遗逸举辙一人。

辙善为文章,吴澄尝叙其集曰;“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其见称许如此。

元统二年,年七十有三,卒于家。

同郡吴定翁字仲谷,其先当宋初自金陵来徙。

定翁幼岁俨如成人,寒暑衣冠不少懈,清修文雅,与孙辙齐名。

而最善为诗,揭傒斯称其幽茂疏淡,可比卢挚。

御史及江西之方伯牧守部使者,辟荐相望,终身不为动。

程钜夫尝贻书曰:“临川士友及门者,踵相接也,何相望足下耿耿如玉人,而不可得见乎!”

定翁尝曰:“士无求用于世,惟求无愧于世。”人以为名言。

何中,字太虚,抚之乐安人。

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家有藏书万卷,手自校雠。

其学弘深该博,广平程钜夫,清河元明善,柳城姚燧,东平王构,同郡吴澄、揭傒斯,皆推服之。

至顺二年,江西行省平章全岳柱聘为龙兴郡学师。

明年六月,以疾卒。

所著有《易类象》二卷、《书传补遗》十卷、《通鉴纲目测海》三卷、《知非堂稿》十七卷。

同郡危复之,字见心。

宋末为太学生,师事汤汉,博览群书,好读《易》,尤工于诗。

至元初,元帅郭昂屡荐为儒学官,不就。

至元中,朝廷累遣奉御察罕及翰林应奉詹玉以币征之,皆弗起。

隐于紫霞山中,士友私谥曰贞白先生。

武恪,字伯威,宣德府人。

初以神童游学江南,吴澄为江西儒学副提举,荐入国学肄业。

明宗在潜邸,选恪为说书秀才,及出镇云南,恪在行。

明宗欲起兵陕西,恪谏曰:“太子北行,于国有君命,于家有叔父之命,今若向京师发一箭,史官必书太子反。”

左右恶恪言,乃曰:“武秀才有母在京,合遣其回。”

恪遂还京师,居陋巷,教训子弟。

文宗知其名,除秘书监典簿。

秩满,丁内艰,再除中瑞司典簿,改汾西县尹,皆不起。

人或劝之仕,恪曰:“向为亲屈,今亲已死,不复仕矣。”

居数岁,会朝廷选守令,泰不华举恪为平阳沁水县尹,亦不赴。

近臣又荐为授经郎,恪遂阳为喑哑,不就。

恪好读《周易》,每日坚坐。

或问之曰:“先生之学,以何为本?”恪曰:“以敬为本。”

所著有《水云集》若干卷。

其从之学者多有所成,佛家奴为太尉,完者不花佥枢密院事,皆有贤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六-译文

◎隐逸

古代的君子,拥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考虑到时局不允许,因此选择隐居以保全自己的志向。如果时机合适,他们未尝不想出仕,出仕后实践所学,对社会的贡献岂会少呢?后世的士人,他们的学识或许还未达到,却喜欢以隐居为高,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却选择远离人群,自称隐士。君主也往往只是看重他们的名声而强行征召他们,等到考察他们的实际才能时,发现不如传闻,于是说“这是欺世盗名的人”,这样上下岂不是两失吗!

元代的隐士也很多,比如杜瑛给执政者写信,以及张特立在官场上的政绩,他们并非只是隐居的人,而是能够根据时机行动,可以隐居就隐居,颇有古代君子的风范。而君主也不强行征召他们,可以说是两全其美。自此以后,以隐逸著称的人,往往有很多,现在选取其中值得传颂的,写成《隐逸传》。

杜瑛,字文玉,祖籍霸州信安。他的父亲时升,《金史》中有传。杜瑛身高七尺,胡须美丽,气度魁伟。金朝即将灭亡时,士人仍然以文辞谋求进取,杜瑛却独自避居河南缑氏山中。当时战乱之后,文化凋零,杜瑛四处搜访书籍,全部阅读,读过之后不忘,并且深入探究其旨趣,古今得失了如指掌。他辗转迁徙,在汾、晋之间教授学生。中书粘合珪在相州开府,杜瑛应其邀请前往,于是定居在那里。粘合珪赠予他千亩良田,杜瑛辞谢不受。有术士说他居住的地方地下藏有黄金,家人想挖掘查看,杜瑛总是阻止。后来居住的人果然挖出了百斤黄金,杜瑛的廉洁由此可见。

己未年,世祖南征至相州,召见杜瑛询问计策,杜瑛从容回答说:“自汉、唐以来,君主所依赖治国的,不过是法律、军队和粮食三件事。国家没有法律不能立国,人民没有粮食不能生存,动乱没有军队不能平定。如今宋朝轻视这些,恐怕将要灭亡了,复兴的希望在于圣明的君主。如果控制襄樊的军队,顺流而下,直捣其背,大业可定。”世祖很高兴,说:“儒者中竟有这样的人!”杜瑛又劝世祖几件事,认为事情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会那样。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心中认为杜瑛贤能,认为可以大用,命令他随行,但因病未能成行。中统初年,朝廷下诏征召杜瑛。当时王文统掌权,杜瑛辞谢不就。左丞张文谦宣抚河北,上奏推荐他为怀孟、彰德、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杜瑛又辞谢,并给执政者写信,大意是:“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线。今天子神圣,俊乂辐辏,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汉、唐犹不屑也,执事者因陋就简,此焉是务,良可惜哉!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数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有人劝他出仕,他说:“后世虽然离古代很远,但先王的制度,本末先后,仍然可以考见,所以为政者莫先于复古。如果因循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我又不能随时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他闭门著书,不为穷通得失所动,优游于道艺之中,终其一生。七十岁时,他遗命其子处立、处愿说:“我死后,墓碑上应写‘缑山杜处士’。天历年间,朝廷追赠他为资德大夫、翰林学士、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号文献。

他所著的书籍有《春秋地理原委》十卷、《语孟旁通》八卷、《皇极引用》八卷、《皇极疑事》四卷、《极学》十卷、《律吕律历礼乐杂志》三十卷、文集十卷。关于律法,他探究其起源,研究其义理,长短清浊,周径积实,各以类分,取经史之说以充实,并折衷其是非。关于历法,他认为造历者皆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唯独邵雍认为天开于子,取日甲月子、星甲辰子,为元会运世之数,无朔虚,无闰余,率以三百六十为岁,而天地之盈虚,百物之消长,不能出乎其中。论闭物开物,他说开于己,闭于戊;五,天之中也;六,地之中也;戊己,月之中星也。又分卦配之纪年,金之大定庚寅,交小过之初六;国朝之甲寅三月二十有三日寅时,交小过之九四。这些都是先儒所未曾阐发的,他摘录其要点著于书中。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原名永,因避金卫绍王讳,改为今名。中泰和进士,任偃师主簿。后改任宣德州司候。宣德州有许多金国皇亲国戚,号称难治,张特立到任后,一一前去拜访。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掠百姓的羊群,张特立下令大搜闾里,经过将军家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中难道有盗羊的人吗?姑且查看以堵众人之口。”暗中派人搜查其后院,找到数十只羊。于是将家奴绑缚入狱,其子藏匿他处,也被捕到,因是近族得以减死论处。豪贵从此守法,百姓得以保全。正大初年,升任洛阳令。当时军旅频繁,郡县困窘,东帅纥石烈牙兀又轻慢儒士。恰逢他移镇陕右,途经洛阳,见张特立淳朴古雅,不以礼相待,突然责令他准备干粮,限期三日完成,逾期按军法处置。县民素来敬重张特立,争相将粮食送到县衙,东帅大为惊奇。不久,张特立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首先进言世宗诸孙不应被幽禁;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百姓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媚近臣,都应罢黜。执政者忌恨他。恰逢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张特立又弹劾其属官不法。白撒向世宗申诉,说张特立所言不实,世宗宽恕了他,张特立于是归隐田园。

张特立精通程氏《易》,晚年教授学生,东平严实常以礼相待。丙午年,世祖在潜邸接受王印,首先传旨谕张特立说:“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赐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又谕曰:“先生年老目病,不能就道,故令赵宝臣谕意,且名其读书之堂曰丽泽。”壬子年,又降玺书谕张特立曰:“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赐嘉名,今复谕意。”癸丑年,张特立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中统二年,朝廷下诏曰:“中庸先生学有渊源,行无瑕玷,虽经丧乱,不改故常,未遂丘园之贲,俄兴窀穸之悲。可复赐前号,以彰宠数。”张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杜本,字伯原,祖籍京兆,后迁居天台,又迁居临江的清江,今为清江人。杜本博学,擅长写文章。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得到他所上的《救荒策》,大为惊奇,等到入朝为御史大夫时,极力向武宗推荐。他曾被召至京师,不久归隐武夷山中。

文宗在江南时,听说了他的名声,等到即位后,用财物征召他,但他没有应召。

至正三年,右丞相脱脱以隐士的身份推荐他,皇帝下诏派遣使者赐给他金织文币、上等美酒,召他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

使者传达了皇帝和丞相的意思,催促他启程。

到了杭州,他称病坚决推辞,并写信给丞相说:“如果能把万事合为一个道理,把万民合为一个心,把千年合为一日,把四海合为一家,那么就可以谈论制礼作乐,达到五帝三王的盛世了。”于是他没有去。

他本性沉静寡欲,没有急躁的言辞和匆忙的神色。

与人交往特别注重义气,有贫穷无法供养亲人、没有钱财求学的人,他都给予帮助。

平时书册从不离手。

天文、地理、律历、度数,无不精通,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

他著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十原》等书,学者称他为清碧先生。

至正十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当时有个叫张枢的长者,是婺州金华人,也多次被征召而不应召。

张枢小时候聪明,外祖父潘氏家藏书数万卷,张枢全部拿来阅读,过目不忘。

长大后,下笔成章,顷刻间就能写出数千字。

有人问他古今沿革、政治得失、宇宙的分合、礼乐的兴废,甚至帝号官名、岁月先后,他都如数家珍。

他写文章,致力于阐明经史,以扶持教化,尤其擅长叙事。

他曾取三国时期的事迹撰写《汉本纪列传》,并附上《魏吴载记》,编成《续后汉书》七十三卷。

临川的危素称赞他的立义精密,可以作为劝讲的教材,朝廷将他的书放在宣文阁。

浙东的使者们纷纷推荐他,前后上奏章九次。

至正三年,皇帝命令儒臣编纂辽、金、宋三史,右丞相脱脱以监修国史的身份担任都总裁,征召张枢为本府长史,他坚决推辞不接受。

七年,皇帝再次命令史臣编纂本朝后妃、功臣传,又以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的身份召张枢,让他参与讨论,他再次回避不去。

使者强行让他启程,到了杭州,他坚决推辞后回家。

他曾著有《春秋三传归一义》三十卷,《刊定三国志》六十五卷,《林下窃议》、《曲江张公年谱》各一卷,《敝帚编》若干卷。

至正八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孙辙,字履常,他的祖先从金陵迁到临川。

孙辙幼年丧父,母亲蔡氏教导他,他懂得自我激励,立志成才。

长大后,学问品行纯正笃实,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他在家中教授学生,门庭冷清,但前来求学的人日益增多。

郡中有名望的才俊都出自他的门下。

孙辙与人交谈,始终以孝悌忠信为根本,言辞温和,听者无不感到感动。

对待亲戚乡里,礼节周到,言谈中从不提及别人的过失或短处。

士子到郡中必定来见他,部使者、长吏以下仁德贤能的人,必定去拜访他。

孙辙平易近人,庄重恭敬,以礼待人,言谈中不涉及官府事务。

宪司多次征召他,他都不接受。

江西行省特别以遗逸的身份推荐孙辙一人。

孙辙擅长写文章,吴澄曾为他的文集作序说:“所谓仁义之人,他的言辞温和可亲。”他受到如此称赞。

元统二年,享年七十三岁,在家中去世。

同郡的吴定翁,字仲谷,他的祖先在宋初从金陵迁来。

吴定翁小时候就像成年人一样庄重,无论寒暑,衣冠整齐,从不懈怠,清修文雅,与孙辙齐名。

他最擅长写诗,揭傒斯称赞他的诗幽深茂密、疏淡自然,可以与卢挚相比。

御史及江西的地方官员、部使者,纷纷推荐他,但他终身不为所动。

程钜夫曾写信给他说:“临川的士友到你家拜访的,络绎不绝,为什么大家都期待见到你,像期待见到玉人一样,却总是见不到呢!”

吴定翁曾说:“士人不求被世所用,只求无愧于世。”人们认为这是名言。

何中,字太虚,是抚州乐安人。

他小时候聪明出众,以古学为己任,家中有藏书万卷,他亲自校勘。

他的学问广博深邃,广平的程钜夫,清河的元明善,柳城的姚燧,东平的王构,同郡的吴澄、揭傒斯,都推崇他。

至顺二年,江西行省平章全岳柱聘他为龙兴郡学师。

第二年六月,因病去世。

他著有《易类象》二卷、《书传补遗》十卷、《通鉴纲目测海》三卷、《知非堂稿》十七卷。

同郡的危复之,字见心。

宋末时是太学生,师从汤汉,博览群书,喜欢读《易经》,尤其擅长写诗。

至元初年,元帅郭昂多次推荐他为儒学官,他不接受。

至元年间,朝廷多次派遣奉御察罕及翰林应奉詹玉用财物征召他,他都不应召。

他隐居在紫霞山中,士友私下称他为贞白先生。

武恪,字伯威,是宣德府人。

他小时候以神童的身份游学江南,吴澄为江西儒学副提举,推荐他进入国学学习。

明宗在潜邸时,选武恪为说书秀才,等到明宗出镇云南,武恪随行。

明宗想在陕西起兵,武恪劝谏说:“太子北行,对国家有君命,对家族有叔父的命令,现在如果向京师发一箭,史官必定会记载太子造反。”

左右的人厌恶武恪的言辞,于是说:“武秀才有母亲在京城,应该让他回去。”

武恪于是回到京城,住在陋巷中,教导子弟。

文宗知道他的名声,任命他为秘书监典簿。

任期结束后,因母亲去世,再次被任命为中瑞司典簿,改任汾西县尹,他都不接受。

有人劝他出仕,他说:“以前为了亲人屈就,现在亲人已死,我不再出仕了。”

过了几年,朝廷选拔守令,泰不华推荐武恪为平阳沁水县尹,他也不去。

近臣又推荐他为授经郎,武恪于是假装哑巴,不接受。

武恪喜欢读《周易》,每天坚持静坐。

有人问他:“先生的学问,以什么为根本?”武恪说:“以敬为根本。”

他著有《水云集》若干卷。

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有所成就,佛家奴成为太尉,完者不花担任佥枢密院事,都有贤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六-注解

隐逸:指古代士人因时局不利而选择隐居,以保全自己的志向和节操。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士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政治的疏离。

杜瑛:元代隐士,字文玉,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著有多种学术著作。他在金朝灭亡后隐居河南缑氏山,后虽被元世祖召见,但因病未能出仕,终身致力于学术研究。

张特立:元代隐士,字文举,初名永,因避金卫绍王讳改名。他通晓程氏《易》,晚年教授诸生,受到东平严实的礼遇。元世祖赐其号为“中庸先生”,以表彰其学术成就和德行。

杜本:元代隐士,字伯原,博学善文,曾因上《救荒策》受到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的赏识,后被召至京师,但不久即归隐武夷山。

文宗:元朝皇帝,名图帖睦尔,1328年至1332年在位。

币征:用财物作为礼物来征召某人。

翰林待制:元朝官名,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书等。

奉议大夫:元朝文散官名,正五品。

国史院编修官:负责编纂国史的官员。

至正三年:1343年,元朝的年号。

右丞相脱脱:元朝政治家,曾任右丞相,主持编纂《辽史》、《金史》、《宋史》。

隐士:指隐居不仕的学者或高人。

金织文币:用金线织成的贵重织物,用作赏赐。

上尊酒:高级的酒,用作赏赐。

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元朝时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篆隶:篆书和隶书,中国古代的两种书法字体。

四经表义:书名,内容不详。

六书通编:书名,内容不详。

十原:书名,内容不详。

清碧先生:对某位学者的尊称,具体指谁不详。

至正十年:1350年,元朝的年号。

张枢:元朝学者,字子长,婺州金华人。

婺之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元朝时属婺州。

潘氏:张枢的外祖父家,藏书丰富。

三国时事:指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汉本纪列传:书名,内容不详。

魏吴载记:书名,内容不详。

续后汉书:书名,内容不详。

临川危素:元朝学者,字见心,临川人。

宣文阁:元朝宫廷藏书处。

浙东部使者:元朝地方官员,负责监察浙东地区。

儒臣:指精通儒学的官员。

辽、金、宋三史:元朝编纂的《辽史》、《金史》、《宋史》。

长史:官名,负责府衙的文书工作。

翰林修撰:元朝官名,负责编纂史书。

儒林郎:元朝文散官名,从六品。

同知制诰:元朝官名,负责起草诏令。

春秋三传归一义:书名,内容不详。

刊定三国志:书名,内容不详。

林下窃议:书名,内容不详。

曲江张公年谱:书名,内容不详。

敝帚编:书名,内容不详。

至正八年:1348年,元朝的年号。

孙辙:元朝学者,字履常,临川人。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吴澄:元朝学者,字幼清,抚州崇仁人。

元统二年:1334年,元朝的年号。

吴定翁:元朝学者,字仲谷,临川人。

揭傒斯:元朝学者,字曼硕,抚州崇仁人。

卢挚:元朝诗人,字处道,抚州崇仁人。

程钜夫:元朝学者,字正夫,抚州崇仁人。

何中:元朝学者,字太虚,抚州乐安人。

至顺二年:1331年,元朝的年号。

龙兴郡学师:元朝地方学校的教师。

易类象:书名,内容不详。

书传补遗:书名,内容不详。

通鉴纲目测海:书名,内容不详。

知非堂稿:书名,内容不详。

危复之:元朝学者,字见心,临川人。

汤汉:宋朝学者,字文渊,抚州崇仁人。

至元初:1264年左右,元朝的年号。

郭昂:元朝将领,曾任元帅。

奉御察罕:元朝官员,具体不详。

詹玉:元朝官员,具体不详。

紫霞山: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境内。

贞白先生:对危复之的尊称。

武恪:元朝学者,字伯威,宣德府人。

宣德府:今河北省宣化县。

明宗:元朝皇帝,名和世㻋,1329年在位。

云南:今云南省。

陕西:今陕西省。

秘书监典簿:元朝官名,负责管理宫廷图书。

中瑞司典簿:元朝官名,负责管理宫廷图书。

汾西县尹:元朝地方官员,负责管理汾西县。

平阳沁水县尹:元朝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平阳沁水县。

授经郎:元朝官名,负责教授经书。

水云集:书名,内容不详。

佛家奴:元朝官员,曾任太尉。

完者不花:元朝官员,曾任佥枢密院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六-评注

《隐逸传》通过对杜瑛、张特立、杜本等隐士的生平事迹的记述,展现了元代隐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这些隐士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德行上也堪称楷模。他们选择隐居,既是对时局的不满,也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杜瑛的隐居生活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他在金朝灭亡后隐居河南缑氏山,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对经史的深入研究上,还体现在对律历、礼乐等领域的广泛涉猎和独到见解上。

张特立的隐居生活则体现了士人对德行的坚守。他在金朝为官时,以清廉正直著称,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晚年归隐后,他继续教授诸生,传播儒家经典,受到元世祖的嘉奖和赐号。他的学术成就和德行,使他成为元代隐逸文化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杜本的隐居生活则体现了士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博学善文,曾因上《救荒策》受到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的赏识,后被召至京师,但不久即归隐武夷山。他的隐居选择,既是对时局的不满,也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隐逸传》通过对这些隐士的生平事迹的记述,不仅展现了元代隐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还揭示了士人在乱世中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坚守。这些隐士的学术成就和德行,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几位著名学者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态度与成就。这些学者大多以隐居不仕、专心学问著称,体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力的疏离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首先,文中提到的几位学者如张枢、孙辙、吴定翁、何中、危复之、武恪等,都是元朝时期的知名学者。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在政治上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道德操守。例如,张枢虽然多次被朝廷征召,但他始终拒绝出仕,专心著述,完成了《续后汉书》等重要著作。这种拒绝权力诱惑、坚守学术理想的精神,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力的疏离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其次,这些学者在学术上的成就也非常显著。他们不仅在经史、文学、天文、地理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在书法、诗歌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例如,张枢的《续后汉书》、何中的《易类象》、武恪的《水云集》等著作,都是元代学术史上的重要成果。这些学者的学术成就不仅丰富了元代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此外,这些学者在道德操守上也表现出极高的水准。他们大多以孝悌忠信为本,待人接物温文尔雅,深受时人尊敬。例如,孙辙以孝闻名,吴定翁以清修文雅著称,武恪则以敬为本,这些道德品质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个人修养,也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几位元代学者生平的记载,展现了他们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态度与成就。这些学者以隐居不仕、专心学问著称,体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力的疏离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他们的学术成就和道德操守不仅丰富了元代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道德典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3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